内部审计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审计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审计的方法

篇1

关键词:风险 内部控制 采购支付循环

随着我国管理体制、模式的转型,以及与世界审计观念的接轨。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及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部门,应不断更新内部审计的观念与方法,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提升到基于风险的内部审计模式。

在此模式下,首先管理者要平衡风险与执行控制风险的成本。内部审计师根据设定实质性错误的标准去确定审计证据的范围。在设计及评估内部控制之前,内审师应先对组织的固有风险(潜在的欺骗行为及在财务报表中严重的实质性错误)进行评估。评估固有风险的因素包括高级管理者的经验和技能、一般经济状况和组织所处的行业情况等。若固有风险比较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设计与评估必须很好,才能防止实质性的错误。

审计师检查内部控制作为审计的一部分,以决定涉及到交易的信息的可靠性。根据COSO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sations)定义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被组织的领导,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所影响,是被设计用来提供合理的保证,以实现以下的目标: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从法律和规章。

内部控制有五个部分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

从90年代起,内部审计开始注重过程和系统而不是交易,并帮助管理者进行合作,而不是给管理者找问题。

风险被定义为某个事件或活动极大的影响了组织实现它的目标的成功和执行它的策略的能力。

管理层不仅要检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要提供保证所有显著的风险已经被有效的检查过了,风险已经被完全有效的管理了,并且风险管理程序是适当的,合适的。

基于风险的审计,简单的说就是去审计对于你的组织最重要的实务(最重要的实务,就是那些会产生最大风险的地方)。基于风险的审计是一个过程。始于被审计组织的目标,然后转向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风险,最后消除这些风险的过程。因此基于风险的审计是一个演进,而不是一个变革。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一:账面审计

早先传统的方法强调详细的账面审计。

阶段二:以系统为基础

此阶段强调对系统和流程的审计,而不是去审查大量的交易。

阶段三:以风险为基础的方法

强调整体和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仅关注控制和寻找影响目标的威胁。

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审计标准402,(AASB2000),对风险标准的定义,风险是正在发生的某事将会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一种可能性。

传统的组织是以功能角度设计的。被等级化设计的组织有清晰的组织结构,包括功能划分,报告责任被清晰定义在这些的功能里。组织被部门化,且基于不同的功能。例如组织的部门可能包括财务部,只负责组织财务活动的记录;生产部,只负责生产货物。基于功能的组织,各部门之间是独立的,财务不涉及到销售,生产也不涉及到销售,没有为实现组织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合作及沟通。类似于我国建国初期的组织企业模式。

以某事业单位为例,该单位审计处对采购支付循环的内控及风险评估:

当风险被识别在风险评估阶段,控制活动是管理者或内部审计师对风险的对策,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控制活动主要分为五类:

第一,职责分离。资产的采购,交易的授权,资产和记录的保存所涉及到的人是否被分离。如果没有健全的职责分离很容易使个体进行犯罪并能掩盖他们的行为。

第二,在此采购支付循环中,要求分离资产的保管工作与资产清点记录工作,否则将造成资产盗窃并更改记录的可能性,因此要求后勤处安排不同的人负责保管资产和资产清点记录工作。

此循环中,采购单记录被保存在不同的部门,如果只有一个部门拥有并保管记录,会造成更改记录的可能性。

第三,恰当的交易授权。授权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在一般的授权下,管理者建立了一般规定去指导一般授权以便批准在上限之内的交易。特殊授权被应用到特定的交易,比如金额巨大的采购,管理者将亲自审查批准。

第四,对于资产和记录的保护。只有授权的人才能保管和接触资产以及记录文件。

第五,独立的检查及核实。最后一个控制活动是对上面4个控制活动的持续和仔细的检查。负责内部核查程序的人员必须独立于最初负责记录这些数据的人。

基于风险的内部审计方法中,审计师要使用控制测试,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分析性程序,账户的详细测试四个工具去测试控制有效性。

第一,控制测试。询问适当的员工;检查文件,记录和报告;观察与控制有关的活动;审计师重新履行控制活动去检查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第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一个用来去测试直接影响财务报表余额正确性的货币性错误的程序)用来决定对于每一个交易是否与交易有关的六个审计目标都被满足。

第三,分析性程序涉及比较被记录的数目与审计师期望的数目。

第四,账户的详细测试强调资产负责表和损益表的期末的总账余额,比如确认应付账款,现场核查存货以及卖家的应收账款申明。

在此循环中,重大的风险通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所识别,并在控制活动中所处理。最后通过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监测测试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Arens, AA, Elder 2008, Auditing and assurance services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12th edn, Pearson Education, New Jersey

[2]Robert Knechel, W 2007, Auditing: Assurance & Risk, 3rd end, Cengage Learning, Stamford

篇2

审计的方法与技巧是取得审计证据的关键,它们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和审计成功与失败的风险。而审计事项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审计的方法和技巧也就不同,死搬教条则会陷入困境,甚至出现错误。因此,根据项目的特性选择与之想适宜的审计方法就需要一定的技巧,而这种技巧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必须是从多年的社会实践中摸索出来。笔者根据自身的社会实践,结合水利基建项目的特性,归纳出几种水利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的方法,现在这里抛砖引玉。

一、全方位参与法

就水利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就是对水利基建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适时地提出有利于投资控制的建议和意见,以帮助建设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建设单位管理模式,从而最终达到降低投资成本,规范投资行为的目的。由于水利基建项目具有特定的运转程序,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即不能将每个环节孤立起来,也不能将它们顺序颠倒。因此,开展水利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就必须要求内审人员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全过程参与,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规范,从头至尾地逐一检查与督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该基建项目的运转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才能适时地提出有利于投资控制的建议和意见,发挥内部审计的最佳潜能。

篇3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资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进而对整个内部控制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和内部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包括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程序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合理性、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建议书质量等诸多具体质量因素。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程度,因而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保证高校内部管理控制效果,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业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是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满足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发展需求。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减少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不良因素的发生或形成,对一些已经存在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也可以及早应对,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其次,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高校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内部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内部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即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有赖于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完善,是在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摸索的前提下实现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促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能合理高效的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实现必要的审计效果。在过程控制中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符的质量偏差应即时记录,迅速反馈,专人分析,进而筹划应对问题的对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程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控制上。

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是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审计行为的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接受高校校长委托的审计任务到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综合计划。

制订审计计划需要考虑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具体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控制点是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其所面临的任务日趋复杂艰巨,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须支持成本效益原则,因而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审计风险。这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制订内部审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审计风险或控制审计风险水平,找出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便制订出高质量的高校内部审计计划。

制订了高质量的审计计划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如何确保审计计划的执行。落实审计计划需要相对完善的制度、组织机构及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制度、机构和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载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就无法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严格执行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在此过程中面临着问题的发现、信息的反馈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问题。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计划执行的制度、部门和人员都要认真记录,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改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这一阶段应有专人或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检,对审计范围、重点审计领域、审计进度、重要性标准执行和小组分组情况、分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情况,如存在未按计划进行审计的情况,应写明造成问题的详细原因并录入审计工作底稿。如果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审计活动,要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审计目的,如未达到预期目的应写明原因,以便改进。

在计划制订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全面的处理。组织团队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制订和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写明的造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问题的措施,并保证措施的落实或执行。整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的整个过程,因而这也是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

(二)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计划中所列的重点审计领域和环节中采取的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前提是找出审计活动中的关键点。在高校内部审计的计划准备阶段就要确定审计项目的关键点,重点审计领域和重点过程控制部位。比如,在某一审计活动中,特定的人和物可能就是审计的重点,在其中可能包含重要的审计信息,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阶段,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确定。内部审计报告的关键点是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全面整理、分析与综合。判断是否为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点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确定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之后,根据具体环节的特点,按照内部审计计划和审计小组的分工,指定专人进行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对每个质量控制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应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对关键环节的内部审计情况也应进行抽检,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并达到了预期效果,每个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执行。

(三)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制度、机构和人员等内部审计资源,制度是体,机构是用,人员是魂。内部审计资源是内部审计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高校领导的委托是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驱动。要搞好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一定要从根本入手。制度是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就没有体系可谈,再怎么说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都是虚的,因而要集思广益,要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是用,完善的审计制度需要对应的执行机构,制度是建立机构的前提,机构是贯彻制度的组织,二者相辅相成,皆不可或缺。人员是魂,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制度的执行者、审计组织的责任者和审计行为的实施者,占据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部精髓,以人为本、善用优质审计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运用的中心。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对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和人员情况,应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成果高校领导应足够重视。

总的来说,合理的分配和运用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启哲,刘.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5).

[2]李胜利.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经济师,2004,(8).

[3]陈艳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方法[J].内江科技,2009,30(10).

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本文将从现时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内审管理问题入手,浅谈广州移动近年来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学习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不够健全,企业传统内部审计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脱节

传统内部审计机构不够健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审计程序不够完善,内部审计仍停留在查错纠弊的阶段,未能寓管理和服务于审计之中,也就达不到提高审计质量和控制水平的目的,形成内审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灵魂上的脱离。(种法钟,2004)

(二)内部职能有待改进和提高

传统的内审工作是为了审计而审计,使内部审计工作与企业管理、与服务职能相脱离,致使内审工作的质量难以提高,不利于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企业不重视审计计划的制定,无计划性可言;二是目前部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存在内容不完整、填制不规范等问题;三是有些审计报告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存在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四是未能将审计成果资料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审计监督的效力。

二、广州移动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审计项目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重视和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是提高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地位,树立审计权威,增加审计价值的必然选择。(蒋竣,2004)以下谈谈广州移动内审部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运用制度控制来规范内部审计行为

1.设立内部审计专职机构、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广州移动在2006年成立了内审部。经过六年发展,广州内审部已由最初的查错纠弊,发展到审计规章制度执行风险、公司运作流程设置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审计结果逐渐细节化。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基础工作

根据《中国移动内部审计章程》,广州移动内审部执行双重管理考核机制(即接受省公司和市公司的双重管理)。截至2012年1月,广州内审部制定及执行各类审计规章和流程共计21个,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规范化。

(二)结合企业发展,审计质量注重时效

1.咨询服务走在前,坚持部门联系对口制度

设立“内控咨询”专用邮箱,为各部门提供各类风险咨询服务,全员审计感知度明显提升,全员风险防范意识显著提高。

2.通过年度主题活动,打造内审服务品牌

2008年,开展了“审时度势”主题活动,展现内审监督、咨询服务的专业形象;2009年,启动“长治久安”九大工程,将咨询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到服务一线;2010年,开展“风险baidu”主题活动,将事后风险发现主动改为事前风险提示,鼓励一线员工揭示风险;2011年,开设“风险话你知”专题案例分享,把风险宣传工作深入到每一位员工心中。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机制

广州移动内审部每年不定期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质量自查或抽查,以确保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到位。2011年底,对前期开展过的所有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回顾,还总结了各类审计项目运用到的审计手段和方法,“温故知新”筑牢审计质量。

(四)加强全过程质量跟踪,将质量管理落实到细节

1.重视审计立项,结合企业管理需求,制定年度审计计划

广州移动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经所在公司审计委员会、管理层批准,向上一级内审机构备案。

2.做好审前准备,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通过做好合理分工,明确范围以及审前培训工作,让审计人员做好审计前的充分准备工作,在后期的审计实施过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有效途径获取可靠的审计证据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检查、监盘、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使审计证据与形成的审计意见之间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审计证据控制环节的关键所在。

4.审计底稿及审计定性的控制

广州移动建立审计工作底稿两级复核机制,要求审计组长和项目负责人对审计作业底稿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的结论写入复核意见,签署姓名和复核日期,以确保审计底稿的质量。

5.审计报告的撰写与最终审定

广州移动内审部执行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审计组长、项目负责人以及内审机构主要负责人均会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确保了审计报告的质量。

6.整理保管好审计档案

广州移动内审部对历史审计项目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形成系统档案资料,并放置部门服务器上供部门成员随时参阅,有效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利用和审计方法的推广。

三、结语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部全体审计人员的长期共同努力。希望所有内审人员都能继续努力,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种法钟.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J].2004.

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报告;编写方法

一项内部审计项目按照事先制定的审计计划,完成了现场审计工作,就进入到了审计报告编写阶段。然而在内部审计报告编写过程中,在审计发现和建议方面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可能是最费时间的阶段。美国审计专家拉里・索耶在《索耶内部审计师指南》中指出:“在编写报告过程中,审计部门内部引发冲突的根源无法超越。在编写审计报告的痛苦过程中,似乎忘记了最出色的分析结果和最有效的计发现。”可见中外内部审计在审计报告编写阶段都面临着相同的情形。快捷地高水平地完成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是内部审计人员追求的永恒目标。

一、编写内部审计报告节省时间的方法与策略

现场审计结束后,开始编写内部审计报告,如何尽快完成报告编写,审计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策略。

(一)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经常沟通和交流,及时通报内部审计的结果

等到审计结束时才将审计意见和建议与审计单位进行交换意见,那么被审计单位见到全部结果的那一刻所受到的冲击效应,会加剧被审计单位退回审计报告的想法。逐渐向被审计单位透露审计结果,会大大降低被审计单位的激烈的抵触情绪。在项目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认为具备了沟通交流的条件,就应该以正式的或者临时备忘录的方式,与被审计单位分享信息。

(二)减少内部审计报告不必要的审查层次,减少审查人员的数量

内部审计部门的多重审查层次通常是审计报告编制延迟的最大根源。规范审查程序,减少审查层次和审查人员数量,会缩短和加快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进程。并不是参加审查的人员越多,就能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当然每增加一次审查就会提供一个新的看法,就会提供不同层次或者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然而让具有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对草稿予以审查,完全可以代替其他人的审查。减少审查层次是推动报告审计编写更快向前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注意审查层次和审查人员的减少在审计报告质量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使用团队写作可以压缩审计报告编写的过程

审计报告编写一般由审计组组长指定一个成员起草审计报告,然后审计组所有成员对审计报告提出修改意见。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把审计组和所有审查报告草稿的人员集中到一起,共同起草报告,就会大大缩减报告编写的时间周期。这个方法允许内部审计团队和审计主管人员在一起,讨论报告草稿,提出修改意见,没有通常编辑过程中无休止的反反复复。团队写作要将审计组、审查人员聚集在一起,在会议室前面的屏幕上投放审计报告,所有人围着会议室的桌子坐着,都可以对审计报告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

(四)让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参加审计报告编写会议

审计报告编写会议是更为大胆的一种团队编写方式。将所有审查人员集中在会议室,与团队编写相似,报告编写会议也让被审计单位人员参加。这样被审计单位人员在报告初稿公布前,也能提出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可能增加会议的紧张气氛,也会增加报告修改的难度,然而报告一旦确定,被审计单位就会接受,同时为审计整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减短审计报告的篇幅以加快报告编写过程

在缩短编写审计报告时间周期方面取得成功的审计组,通常会编写较为精简的审计报告,编写这样报告不仅易于编写,而且易于阅读。报告越短,编写和编辑花费的时间就越少。繁杂也能让审查过程缓慢,所以一般而言,越简单越好。较长的报告,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也是一件繁重的事情,因此在整个编写过程中,精简报告应该是值得的。

二、让被审计单位更容易接受内部审计报告的方法与策略

无论审计组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沟通得多么好,被审计单位时常还是会对内部审计报告感到敏感或者担心。尽管内部审计报告编写及时,适用法规准确,被审计单位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可以减少或不让这种情况出现。有句老话说得好:“重要的是,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如何说。”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所引起的反响,取决于报告中如何表述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表达意见和建议。

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不仅要能够清楚地阐明发现的问题,还要能够阐明潜在影响因素是什么,能够阐明如何加以解决问题,而且还要鼓励被审计单位采取整改,这是内部审计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没有鼓励整改,那么审计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整个审计过程就是浪费时间。谈到鼓励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与一大堆的批评相比,一点点的褒奖更能够激发百倍的积极性。我们平常所谈论的情感和观念,算不上是什么要紧的东西,但是在接受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方面,却能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报告中使用语言文字应当注意的事项

编写内部审计报告时,文字表达上要尽量做到准确、严谨,同时避免出现让被审计单位感觉不舒服的语言,这样的审计报告才能为被审计单位所接受,才能激励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有些表达方式不能使用,至少应当少用。

一要避免使用“被审计单位应当考虑……”这样的表达方式。内部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依规地提出具体措施的建议。当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仅仅是“考虑”某些事情时,这就将采取措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要求置于了不利地位。没有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希望被审计单位对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仅仅做出一个“行,我们会考虑”的反应。

二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话。采用诸如“似乎是”、“我们的印象是”、“表面上看是”这样的短语表述,让人感觉在回避表明观念。如果太频繁地回避表明观念,那些阅读内部审计报告的人将会得出结论,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提供有支撑基础的事实。被审计单位必须知道他们可以信赖审计发现和建议,模棱两可的话让他们听上去更多地好像是直觉。如果审计报告含有模棱两可的话,那些审查报告的人也会把它退回来,要求提供更多的信息。

三要避免过度使用强调成份。诸如“明确”、“特别”或者“十分”等词语,由于增加强调语气,似乎又走到了模棱两可的对立面。但是这些强调词语也是不明确的,它们可以看成是另一类型的模棱两可的话。强调词语会引起疑问,诸如“意义重大的”,是与什么相比呢?“明确地”,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在审计报告中如果随意使用强调词语,不同的人员阅读同一份报告,可能对所讲的东西,会留下不同的印象。

四要避免使用绝对的语言。回避模糊是对的,使用诸如“一切”、“无”、“从不”、“总是”这些词语也是不恰当的。“被审计单位总是”、“被审计单位从不”,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可能是好战的词语,促使他们开始寻找普遍情况的例外,而不是检查实际问题。审计人员测试了十项业务,没有一个得到了批准,这么说是恰当的;而声明所有业务从来没有得到批准,那就言过其实了。

五要避免使用指责性的语言。内部审计报告应该是促进积极的变化,而不是进行归责。当报告给人以中性的印象,而不是给人以有争议的印象的时候,更有可能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列出犯错误的那部分人的名字。针对审计建议,报告中明确了负责整改的那部分人员,这是巧妙的做法;如果说成是某某人的错误,那就让人难以接受。

六要避免使用否定性的Z言。诸如“被审计单位未能实施恰当的控制”这样的描述,不可避免地会惹怒被审计单位将来进行整改的部门和人员。不用借助“没有”或者“失败”等词语进行责任归咎,只要简单地叙述问题,更有可能落实将来必须的整改措施;同时这也有助于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人际关系,毕竟我们以后还要对该单位进行审计。

七要避免过度使用专业术语。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一定的专业术语,把专业术语从内部审计报告中剔除得越多,我们的信息就会越清晰。在审计报告中,如果使用诸如“业务控制”、“层次抽样方法”这样的术语,或者在审计报告中使用过多的会计语言,会让阅读审计报告的人感到无聊,难以继续阅读。

总之,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进行更多地沟通和交流,也就更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有当内部审计人员掌握了报告编写过程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ichard F. Chambers,Lessons Learned on The Audit Trail, [M].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14.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日益增大,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

商业银行的风险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是银行业的主要资产,在当前实行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它是银行业最大的盈利项目,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而引发的种种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价格风险。三是经营风险,主要是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评估、计量和报告总体风险,推动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化解可预见的风险。具体而言,其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能够客观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其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银行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银行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师不仅要识别相关的风险,而且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一是评价银行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组织和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银行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来制定;二是看分解到各部门的目标是否对战略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持,是否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三是评价员工是否确知已建立的工作目标(或业务管理目标);四是管理层是否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该机制至少包括机构、人员、政策和程序以及支持系统。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准确,是否已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恰当分类;五是是否已识别出各类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因素,并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计量,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六是风险监控是否持续得到执行,监控报告制度是否合理,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充分、及时。

(二)能够综合分析和计量风险的恰当性

内部审计对现代内部控制的焦点不仅在于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而且在于强调风险分析和计量。风险分析和计量是内部审计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确定。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通用的公式为:风险值=风险影响X风险概率。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缺少实施先进风险计量方法的必要支撑,但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采用更为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如允许银行通过内部评级确定风险函数计量加权风险资产;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转化基础工具计量市场风险;运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和风险模型计量操作风险等。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新资本协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计量和解析。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取时,应采取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复杂性在于很多情况下需要主管判断不同结果的可能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性格和不同职位的人对风险判断都可能不同,如银行在计量未决诉讼预计负债时,其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合理而恰当的估计。

(三)能够发挥风险反馈的预警性

内部审计在银行管理控制系统中发挥反馈作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起预警功能。内部审计在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合理性以及执行情况和控制效果,特别在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内控不健全区域的潜在威胁时,是通过风险反馈进行持续监督与评价,确保目标与预算如期完成的。一方面,内部审计要与相关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沟通,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对重大的审计发现按清晰传递的线路进行报告,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和其他有关方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报告,使风险及时得到控制和防范;另一方面,以风险为核心及出发点的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作为管理层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反馈,提高组织的整体管理效率。

三、加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审计理念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银行各级管理层应深刻理解银行所处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风险的含义,把风险作为重要的决策变量,始终把风险意识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内部审计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存在风险的领域就是内部审计的重点,风险评估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已扩展至通过战略层面参与公司价值创造。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从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方向发展。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要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确认、揭示和防范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效益审计应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二)将风险管理融人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机构的风险管理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使这两项工作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首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在对可能影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按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优先顺序,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

其次,确定审计范围和编制审计方案时,通过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审计业务工作范围,如重要的会计凭证、重大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及交易授权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在选择技术与方法时,应能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再次,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最后,追踪审计时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最严重的潜在的问题上,将风险确定为决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追踪审计的范围就越广。

(三)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管理评价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利用网络信息收集风险数据开展动态评估的评价模式,为银行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对日常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进行分工,收集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收集有助于进行风险评估的银行内部控制状况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一定的指标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准确地确定审计监控的重点和范围,为各级经营决策者和审计部门全面、连续、及时地监控和评价业务发展情况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数据库的优点是把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发挥预警作用,同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以便及早发现存在的风险并及时进行解决,达到控制风险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篇7

一、科学管理方法与PDCA循环

所谓科学管理就是运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科学管理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以代替经验管理。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科学管理方法最常用的管理工具之一,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 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作为实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具,贯穿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

二、内部审计流程

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包括审计准备、初步调查、实质性测试及详细审查、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与审计决定、整理审计档案等流程。这些流程可以运用PDCA循环的四阶段原理,并且在每一个阶段中,还可以运用PDCA小环来完善相关工作,形成大环套小环,不断改进的过程。

三、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

1.审计准备阶段(PDCA循环的计划阶段Plan)

计划阶段是PDCA循环的第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解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成立质量改进小组、确定工作计划。对应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行业状况、单位具体情况,成立审计小组,拟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召开审计前培训会议等。在审计准备阶段运用PDCA循环中计划阶段的管理思路,确保准备工作充分、完备。

在现状分析中需要注意分析的范围和内容,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使用的财务和会计制度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会计制度,所以工作开始之前的准备阶段非常关键。不但要全面了解的治理结构、组织构架、盈利性质、医疗、教学、科研等主要业务活动、投资和筹资等基本情况,还需要了解医疗行业的特殊法律、法规环境和监管环境,以及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殊政策背景。对整个医疗市场和在市场中的地位有一个清晰地认知。除此之外,还要了解的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主要制度、经济运行情况、财务政策、信息系统建设及信息资源可得性等。在此基础之上,成立审计小组,组里既要有经验丰富的审计专家,还要有熟悉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涉及基建审计的时候还需要有熟悉基建业务的相关人员。然后审计小组成员召开会议,分析讨论确定此次审计工作的范围、重点、时间和人员分工,进而拟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计划阶段是整个PDCA循环最关键的阶段,其成败与整个循环能否顺利实施密切相关。同样的,审计准备阶段也是整个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方向正确、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是整个审计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

2.审计实施阶段(PDCA循环的执行阶段Do)

执行阶段是PDCA循环的第二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预定的计划,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审计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初步调查、完善审计思路,完成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参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规定,需要完成对预算、收入、支出、货币资金、应收账款、药品及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债权和债务、信息化建设等内容的审计,在初步调查中审计人员通常要访谈相关管理人员、拷贝财务等相关数据、对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运行情况进行了解,进行符合性测试,掌握线索,发现问题,并据此到相关的部门进行实质性测试,通过现场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

执行阶段是整个PDCA循环最核心的实质性阶段。同样的,审计实施阶段也是整个内部审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阶段,在PDCA循环的执行阶段,通常会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PDCA小循环,在某一具体对策实施的时候通过更有针对性的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来确保对策顺利实施。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同样可以充分运用这一理念,通过小的PDCA循环,从而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3.审计结束阶段(PDCA循环的检查阶段Check)

检查阶段是PDCA循环的第三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把完成情况同计划进行比较,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检查方案有效性和完成情况。

审计结束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所有审计证据的整理、征求审计报告意见、形成审计报告。对审计证据的整理贯穿着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例如盘点、调查问卷、函证结果的整理,收入、借款费用等测试、分析性复核结果的整理及审计抽样结果的整理等内容。

检查阶段的关键是通过对比,分析计划的达成情况,同样在审计结束阶段,也需要对照审计计划,完成审计评价,形成审计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4.审计后续阶段(PDCA循环的处理阶段Action)及下一PDCA循环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决定是否进入下一循环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前三个阶段进行总结,对已被证明的有成效的措施继续执行和推广。对于措施效果不显著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进行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PDCA循环提供依据。

在审计后续阶段,我们也可以保持这样的理念,对于审计中发?F的与本次审计事项不相关,但却与建设发展息息相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为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或者为下一步的其他审计工作提供方向。

篇8

关键词 风险评估 内部审计 应用实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和壮大,银行的各项事业都面临着重任,内部审计工作也不例外。然而,我国银行在开展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相关工作效率的提升。本文以银行内部风险评估的方式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银行内部风险评估的方式

(1)关于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银行在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中,其内部审计部门一方面通过风险控制系统的应用,来了解银行进行风险控制水平;另一方面是采取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式来对对风险程度进行有效评估。通过对风险的掌握程度以及抗风险能力的了解,来加速推进银行的发展进程,并给予正确的评价。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银行的风险还是其固定风险都和控制风险密切相关,固定风险指的是未经过银行的内部控制,会计处理和被审计的对象这两者之间发生差错的概率。控制风险指的是会计处理和被审计的对象这两者的差错没有被银行内部的控制系统纠正过来的概率。结合控制风险和固定风险的概率成积,就可以得出,银行在内部的控制下,所遗留的风险值。不难看出,风险评估系统在促进银行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风险值数的获得再结合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从而为银行提供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

(2)对风险评估过程的探索。在进行风险评估过程的探索中,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对风险事项加以明确、对审计对象进行划分、了解风险因素、对风险程度的测算、对风险能力进行评价和控制等等,具体内容如下:1)对审计对象进行划分。在对审计对象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应秉持不同维度不同划分方法的原则,帮助银行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便能在对审计对想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分析结果,并对银行的审计工作提供更有效地指导。审计的维度,主要指的是银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此外,在进行审计对象划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银行的内部管理、产品类型、组织机构等方面的情况,使划分工作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2)对风险事项加以明确。风险事项主要包括确定风险类别,也包括对风险因素和事件的明确。在进行类别划分的过程中,应把银行的运营情况、外部监管、成本效益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现阶段,我国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战略风险等等。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资金、监督、技术的管理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3)对固定风险的测算。在开展固定风险的测算中,应考虑到发生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这两方面因素。发生风险的概率测量算要结合具体情况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而风险影响程度主要考虑的是银行的资产成本损失程度和安全系数等方面的情况。只有进行科学的固定风险测算,才能对银行在不断快速的发展中因风险带来的危害进行有效识别,才能为银行的高效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4)对风险能力进行评价和控制。银行应结合固定风险的大小,对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进行预算和客观的评价,采取的预算方法有很多,比如,穿行测试法和差距分析法等等,从而得出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同时,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红,应对剩余风险进行最后的计算,以便为企业的深入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二、我国银行内审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与延伸

(1)以银行内审风险评估为中心整合审计资源。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相比与发达国家银行内部审计较为落后,审计资源很难满足日益猛增的业务发展需要。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商业银行发展势头迅猛,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资源稀缺,相关从业人员占银行总体员工比重较低,且专业技能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繁复的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行业的网上银行、个人贷款、信息安全、理财产品等新兴业务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为了提高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效率和效果,必须要以风险为导向,科学合理的配置审计资源,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按照风险评估结果分配到最需要的审计环节,并制定科学严谨的审计制度、审计工作流程、审计计划,明确审计项目及审计频率,从而对银行业务、经营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对银行业务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发现并控制风险较高的业务领域,并分配审计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审计。

(2)对风险管理进行完善。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正在构建的过程中,银行应结合国资委和银监会的要求,把流程再造、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作为入手点,从而有效实现对多种风险的全方位管理。而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评估工作的有效展开,不仅能够对制定审计计划以及审计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也能使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风险评估的结果有效地将各审计单元所剩余的风险程度反映了出来,并能够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优化内部控制的流程,对相关体制进行完善,强化风险管理,有效地促进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以顺利实现控制目标。

(3)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基础上对审计重点进行确定,实现内审职能地有效转变。我国银行的风险评估工作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较为成熟和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银行要想依靠风险评估结果来指导银行的相关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银行内部的审计部门能应将风险评估理念贯彻到银行开展各项工作的始终,从而促进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效推进全面风险评估的发展进程。我国银行内部的审计部门一般都是从稽核监督部门转化而来,过去的工作注重的是查错纠弊的内容,其关注的对象也是银行内部的控制系统,这种在没有对风险进行评估,就对控制系统进行关注的工作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控制的改变速度无法跟上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而对已经成为过去式的控制并和当前所面临的风险无关进行的审计是毫无意义的。可以说,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就是对当前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由此可见,控制是依附于管理风险而存在的。而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导向审计,使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更关心面临的风险,从而使审计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助于快速实现工作目标。

三、结束语

通过提升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渠道来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而风险评估作为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银行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转变工作理念,对风险管理进行完善,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基础上对审计重点进行确定,实现内审职能地有效转变,提高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为其高效长久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武汉分局)

[作者简介:桂艳芳(1978―),女,湖北武汉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审计。]

参考文献

篇9

一、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目标及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各项财政财务指标。财政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资产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专项资金(基金)支出率、财经(计划)目标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率等。

2.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情况。主要审计:执行政府财政预算和国家财政法规情况;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真实、合法、完整性;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情况;财政资金领拨和缴纳情况;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执行情况等。

3.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出台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

4.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是:

(1)主要经济和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2)预算(或财务计划)执行情况;

(3)预算外资金收支和管理情况;

(4)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5)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6)债权债务情况;

(7)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性;

(8)重大经济决策、实施和效益情况;

(9)领导干部个人廉洁从政情况。

通过以上事项的审计,分析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主要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分清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全面、客观地评价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法

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主要是通过对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和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及遵守廉政规定情况进行审计,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事物的内在联系,根据审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公正地评价考核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

1.关于任期经济责任目标及经济指标的审计方法。

通过对实际指标同计划预算指标比较,本期实际指标和上期的实际指标比较,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指标和本行业先进水平指标比较,在更大范围内客观、全面地评价审计责任人。运用指标进行分析对比时,应注意把握好指标的适应性。一般情况下,选用指标以国家规定的或社会公认的资产经营、资产管理、资产收益等指标为主,以分项的具体经济活动指标为辅。通过指标的正确选用,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营决策、管理决策等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和综合分析比较,以便客观评价经济责任。考核指标时,因有的指标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而收集的,具有权威性,选用时则只须注明资料来源即可,审计可以不再进行核实。

2.关于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事项的审计方法。

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各经济事项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以查证财务资料为主,一般运用以下方法:

(1)行政经费领拨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比较、复算、分析等方法;

(2)经费支出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比较、复算、分析等方法,若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工作比较混乱,应采用详查法进行审计;

(3)货币资金及银行账号的审计,主要采用突击盘存、调节、核对、审阅、函证及账户分析等方法;

(4)预算外资金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复算、函证及账户分析等方法;

(5)固定资产审计,主要采用盘存、核对、审阅及分析等方法;

(6)债权及债务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函证及账龄分析法;

(7)专项资金(基金)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函证分析、复算等方法;

(8)各项经济指标(责任目标)完成结果审计,应在审计以上内容基础上,主要采用核对、复算等方法。

3.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审计方法。

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审计,采用跟踪法、重点法、公示法等。对经济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过程民主,决策结果科学。对任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事项进行重点抽查,从最初的可行性调查开始,到决策过程、决策形成、决策实施、决策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或调查。另外对一些特殊的经济决策事项可通过向社会公示的方法进行取证。对决策审计还可查阅相关会议纪要原件及相关记录。

4.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审计方法。

这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审计:一是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遵守国家有关财经纪律、财政法规、廉政规定的情况审计。具体审计主要采用前面所讲的方法进行,但涉及个人的廉政问题,要特别慎重,审计底稿也应注意特别对待,经济事项的经办、主管、审批等相关证据的收集要更加全面而稳妥。二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廉政问题审计。这方面可通过一定范围的公告、座谈会、个别交流、审计查账和调查等形式收集资料,然后进行核实。但对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对财政财务资料的审计,从账面上收集证据。

篇10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现代企业在发展中要做好各项管理事宜,企业管理理论在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地位也有了明显提升。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综合管理能力较低的问题,国内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也时常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可以看到,虽然很多企业都在进行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效果并不明显,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十分有限。在这样一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差强人意背景下,探寻出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的策略也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1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的意义

1.1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利用了资源,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就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综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但内部审计与其他类型管理活动存在一定差异,其通常是对于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环节较多,部分大型企业为了更好发展而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为企业发展营造出更为有利的环境。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呈现出了一定的扩大,其对于企业发展的实际影响也呈现出了一定程度扩大化特点。

1.2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意义

企业进行的内部审计相关工作是具体的管理行为,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影响。具体来说,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任何单一管理活动都无法长久应用到企业管理体系之中。良好的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或管理策略调整时更为轻松与准确。其次,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能够较好解决发展生产经营以及综合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综合发展,也能将部分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较好的识别。例如,对于财务管理进行的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与外部审计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对于很多经营管理正规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而言,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其迎接外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2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内部审计工作受重视程度不足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实际受重视程度不足,由于自上而下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缺乏应有的重视与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通常会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内部审计工作受重视程度不足,内部审计相关审计措施在实施和贯彻上的困难较多,如果部分审计措施无法较好地实施与贯彻,最终审计结果也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此外,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受重视程度不足,具体负责内部审计的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不仅无法得到相关被审计客体的理解和支持,更容易导致相关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此外,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重视程度较低意味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缺乏较好环境的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上也无法得到较多支持。

2.2内部审计职责不清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也存在着内部审计工作职责不清的具体问题,内部审计职责不清,很多关键性的内部审计工作会处于一种无人负责的状态。内部审计工作本身需要具备整体性,特别是在某些大型企业中更加需要实行覆盖程度较高的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当前存在的内部审计职责不清问题表明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全面,部分企业所进行的内部审计仅仅关注于财务管理这一核心管理部分,也导致其最终内部审计结果无法为决策提供帮助。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工作通常都由具体的内部审计人员来负责,但内部审计人员职责观念不清,内部审计工作分配不合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会受到诸多负面影响。内部审计职责不清,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效率会受到影响,部分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也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欠缺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欠缺也是较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个人能力与素质对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很多组织构架不健全的企业中,内部审计工作通常都是由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导来负责,这部分人员通常对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不甚了解,错误地将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相互混淆,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状态十分混乱。此外,某些企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审计能力较弱,进行内部审计时不仅无法进行统筹,负责不同审计工作的人员缺乏联系与沟通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性。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一旦出现职业道德丧失,内部审计结果实际参考价值与使用价值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丧失。

2.4内部审计手段与方法单一

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与方法较为单一也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手段与方法选择上的不当,也会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就当前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与方法选择的特征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与方法的单一性和传统性十分明显。例如,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与方法都过于传统,过于依赖人力资源进行内部审计,直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投入与产出间严重失衡。特别是在对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进行内部审计时,不仅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更是无法达成预期内部审计效果。在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趋势下,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手段弊端日益显现,如果此类内部审计措施长期存在于内部审计体系之中,也必然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3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的有效策略

3.1加大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就要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来进行。进行内部审计的企业需要首先进行内部审计制度确立,对于内部审计开展的原则、方式、方法等进行细化。通过制度化建设,并发挥出内部审计建设制度规范性与指导性的作用,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的实际地位。在内部审计制度确立后,企业要不断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更好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开展。鉴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很难得到认可与支持,企业可以考虑在内部审计制度中增加惩罚性条款,对于阻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部门与个人给予一定惩罚。只有较好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环境营造,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上才能够更为顺利。

3.2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权责关系

企业内部审计虽然是企业自发进行的管理活动,但是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目的性较为特殊,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由专人负责,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权责关系也极为必要和重要。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前,需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方面与内容进行较好确定,并结合企业内部审计实际资源总量大小,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较好分割与划分,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专人进行负责。此外,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也需要确立较为合理的“权责制度”,通过权责制度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予以约束,也能较好避免相关人员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积极性不足,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带来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权责关系的确立要求企业领导层坚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信心与决心,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逐一解决。

3.3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已经对很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也需要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从而使得其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能够游刃有余。企业加强内部审计需要确立好人才战略,并依托专业性更高的人才来开展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建议相关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养,从而使得其能够更好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也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或专业人才来辅助进行,在自有人才无法较好进行内部审计相关工作时,通过适当引进专业人才来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也较为可行。更为重要的是,在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了较好提升后,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措施在实施上能够更为正确和彻底,即使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专业素养较高的内部审计人员也能够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可以稳步推进。

3.4多元化内部审计手段与方法

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对审计手段与方法进行多元化选择和应用,从而使得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审计措施,能够应用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之中。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首先要根据内部审计工作量大小与内部审计工作特点,进行内部审计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会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内部审计工作在侧重上的不同也要求企业不断进行内部审计手段与方法的重新选择。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在手段和方法上正在逐渐向信息化靠拢,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也需要提升相关审计手段与方法的信息化程度。建议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基础上,适度增加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投入,引导相关人员通过信息化软件来开展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率与准确率能够有显著提升。

4结语

企业所进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是一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覆盖的内部审计,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要引起企业重视,相关问题的针对性解决,也需要企业坚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决心。单纯给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较高地位只是一个基础,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就要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重新思考与规划。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企业经营发展实际有所不同,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也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避免不合时宜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经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钊.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