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辩论的价值

篇1

(一)广义价值论及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论

广义价值论由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提出,在他的著作《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以及《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原则》等书中都有详细的阐述。蔡继明提出:根据广义价值论,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创造。也就是说,劳动不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劳动降格为一个生产要素,同资本要素、土地要素一同创造了价值。

价值理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直接关系到分配理论,关系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有什么样的价值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理论与之对应。在广义价值论的基础上,蔡继明教授与谷书堂教授共同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所谓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即价值的创造)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这大体上也就是今天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的理论基础。

(二)狭义价值论及按劳分配理论

当我们看到狭义价值论这个名字时,或许感到陌生,其实所谓狭义只不过是与广义相对应的一种说法,狭义价值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劳动不是一种生产要素,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学者坚持的分配理论是按劳分配的理论,即劳动作是为衡量分配的唯一的标准。

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辩论无解

(一)来自广义价值论的各种质疑其实,所谓广义价值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它只不过是 200 多年前法国人萨伊所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的一个翻版,但毕竟取了一个新鲜的名字,于是基于广义价值论的学者抛出了种种观点,并对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学者提出了种种质疑。他们认为劳动价值论无任何逻辑一致性的证明,比如,蔡教授写到亚当斯密曾以鹿和海狸的交换为例说明价值决定,认为,1 只鹿之所以能和两只海狸相交换,是因为捕获 1 只鹿和捕获 2 只海狸耗费了同量劳动,因此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但是,他马上指出,上述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规律,只适用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之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而在土地私有制和资本积累产生以后的进步社会,价值就不是由劳动时间,而是由工资、地租和利润这三种收入决定了。由此,蔡教授认为在斯密的价值体系不是二元的,它其实仅存在一种价值理论,即生产费用论,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二元的价值论只是在不同的前提假设下对生产费用的不同规定。

我们通常认为亚当斯密是相对较早地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但是广义价值论者否认了斯密在研究之初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认可,以此否认劳动价值论在斯密那里的存在。而从历史的观点与阶级的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劳动价值论在亚当斯密那里确实存在过,斯密之所以在价值理论上背离了他最初坚持的劳动价值论,无非是主体性在作怪。在斯密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时候,他所从属的资产阶级还不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还需要辛苦的劳动,社会的统治阶级是无所事事的封建势力,而为了论证资产阶级存在的合理性,斯密才坚持劳动价值论。

而当斯密所从属的资产阶级进过艰苦的斗争终于在斯密的有生岁月推翻了封建势力,成为统治阶级后,资产阶级不再需要辛苦的劳动,他们终于有了可以使唤的阶级工人阶级,于是为再次论证资产阶级的合理性,斯密开始在价值理论上背离劳动价值论。因此,广义价值论者抛出的这个置疑其实是主体性的问题。广义价值论者又认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指的是功能性分配,也就是基于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把各个生产要素所创造的收益转归各个生产要素所有者。广义价值论者认为这个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好一个所有权!谈到所有权的问题,笔者不禁要问:那个被你们叫做劳动力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者所创造的价值在谁那里?如果说资本所有者因其资本要素在财富创造中所作的贡献而昂首向前,那么劳动者为何尾随其后?因为劳动力并没有参与分配,它只是进行了可怜的交换;因为工资从来就不是收入,它只是成本。劳动仅仅是资本家手里的一种生产要素,它从来都没有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它仅仅是作为资本家购买到的一种生产要素而获得了资本家所支付的成本价格。

(二)主体性分析

篇2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2011年学者靳青万在文章《编辑用体论》中,提出了“编辑用体”的概念。他指出,在宏观编辑活动中,“编辑用体”是以使用编辑产品的人、编辑产品检验者、编辑活动效果实验者和体验者、编辑活动效益兑现者的身份参与到编辑活动中来,成为编辑活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编辑用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其目的是充实和完善编辑学的整体框架,使编辑学研究在相关“概念”上更完整和科学。在整个编辑出版界都在强调“受众”、“读者”是精神产品的“生命”的今天,“编辑用体论”通过对编辑产品的“受众”参与编辑活动过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编辑出版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把握受众,更好地为受众服务,这对编辑产品最终的价值体现和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下面,笔者试从精神产品的价值属性及其提升来分析“编辑用体论”观点提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科学性。

在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历史中,学者专家关于“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等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并且基本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规范和体系,得到了业界的认可。靳青万的“编辑用体论”,是基于对作者、编者、读者、编辑产品制作传播者、编辑产品等共同组成的编辑活动统一体系进行综合分析而提出的。从广义编辑学研究出发,对“编辑产品的创造”(编辑客体)和“编辑产品的接受”(编辑用体)的研究都属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用体论”就是站在编辑过程的“终端”对受众展开讨论分析的。“编辑用体”即受众,其范围涵盖既往一切使用过编辑产品的人,涵盖当代一切使用过或正在使用编辑产品的人,涵盖将来要使用任何编辑产品的人,一句话,涵盖一切使用编辑产品(不论时间、地点、身份、方式)的人。

“编辑用体”首先是以编辑产品使用者身份参与编辑活动,在宏观编辑活动中居终端地位;其次是以编辑产品检验者的身份参与编辑活动,对编辑产品具有最权威的检验和批判作用;第三是以编辑活动的效果实验者、体验者的角色参与编辑活动,编辑活动的效果如何,在他们那里得到最为清晰直观、立竿见影的反映;第四是以编辑活动效益兑现者的身份参与编辑活动,是消费编辑产品和服务、体现编辑活动效益的最终买单结账者。[1]编辑活动产生的效果如何,最终价值如何,其最终检验者毫无争议地落到“编辑用体”上。“编辑用体”是整个编辑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振铎先生在《编辑学刍议》一文中谈到编辑学要研究的编辑活动,主要由六大要素构成:原文化,即历史文化客体,如原有的书籍、文献等;著作者,即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者;著作稿,即精神文化的创造物,如著作、作品、原稿等有待审理的编辑客体;编审者,即代表社会对精神文化创造物进行审理编辑的人;编定稿或出版物,即经过编辑的劳动转化成为可供社会传播的新生文化客体;接受者,即读者。[2]在王振铎的编辑学研究框架中,最终落脚点就是接受者即受众,也是我们本文要论证的“编辑用体”。这一落脚点不仅是编辑生产过程的终端,也是编辑学研究的终点。以往,有学者将此归入“编辑客体”的大范畴来研究,但是靳青万将编辑产品的受众以“编辑用体”单独提出,从概念上加以确定并进行独立的研究,是有其合理性、必然性、科学性的。笔者在2011年发表的《强化学术期刊“读者意识”探析》一文中提出精神产品物化过程的最终落脚点,就是“编辑用体”(即受众),其在整个编辑产品物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见图1)

潜在或散在的社会信息著作创作者著作作品

编辑审稿者物化生产过程社会精神产品

图1精神产品的物化过程[3]

包括编辑产品在内的一切精神产品的生产即物化过程,就是将潜在或散在的社会信息,经过创作者的思维、整理、创造、撰写后形成著作,然后经过出版机构编辑的编辑加工、再创造以及编辑出版机构的物化生产过程最终成为社会精神产品。这时的精神产品一定要通过“编辑用体”也就是消费者的检验,即广大受众的接受和使用,方能体现出精神产品最终的出版价值。当编辑用体(受众)使用编辑产品数量越大、使用范围空间越广、使用时间越长久时,精神产品的价值就越大。任何一种精神产品失去了“编辑用体”即受众,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失去了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编辑用体论”的提出,不仅是对精神产品最终落脚点即“受众”的一个专门术语和概念的确定,而且是继“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等编辑学术语概念提出之后的又一个对编辑学研究领域的贡献。

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商品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所谓使用价值,就是“物的有用性,指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所谓价值,就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4]。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来判断,精神产品是劳动产品,并且具有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任何精神产品都凝结着创造者、编者、生产者脑力和体力劳动,是名副其实的一种劳动产品。从交换角度来讲,任何初创者的劳动从创作动机上肯定是想让受众所欣赏接受、消费使用。创作者是为受众而创作,为消费者而生产;而受众、消费者必须购买使用才能实现其消费需要,表面上看并非为交换而生产的精神产品隐含着为消费必须进行交换这一实质内容,精神产品作为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商品属性,也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精神产品作为一种劳动产品,其价值的凝结是无可置疑的,它不断创造新的观念,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5]从商品属性来分析,精神产品最终落脚点无疑是“受众”,也就是“编辑用体”。

有的学者认为,物质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创造的,产品的外观、性能、特点、价值等都是由生产者预先确定的,消费者不会介入。[6]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生产者在企划生产某一物质产品之前,一定要首先调查市场,了解和把握消费者对该产品外观、性能、质量、款式等的需要,然后去生产制作销售产品。只有这样,其产品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才有广阔的市场,才能产生丰厚的效益。如果没有对消费者和市场的全面调查了解,那么生产将是盲目的,最终可能失败。从这个角度讲,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同样包涵“产品用体”(即消费者和市场)的要求考量。这一环节或隐形存在并发生作用、或直接参与生产建议,但无论什么形式的参与,“产品用体”都是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同理,作为交换的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介入就更为突出和明显。消费者会介入到作为交换的精神产品的价值创造之中,使该产品的价值最终形成,因此用来交换的精神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完成的。从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及精神产品本身来讲,一方面,精神产品一旦完成并传播出去即获得了相对独立性,使生产者难以控制(这与物质产品不同);另一方面,任何精神产品都是不完整的,生产者不能穷尽作品的全部内容,作品是向消费者开放的,等待着消费者的进入、补充并使之更加完整。因而,只能说生产者仅完成了作品的部分价值创造。从作为交换的精神产品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特点来看,精神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而创作、生产的。一方面,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精神上是对等的,从而使消费者与生产者或作品有了对话的基础;另一方面,作品都是借助于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文字、符号、图形、形状、颜色、声音等,其内容隐藏在背后,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主要的不是这些形式(尽管形式也很重要)而是内容。消费者要发掘出作品的真正底蕴就必须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说生产者的任务是从内容到形式,即把一个好的主题、内容运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话,那么,消费者的任务正好相反,他是从形式到内容,即透过作品的形式把握其内容,这就是精神产品的消费特点。这些都体现了消费者介入精神产品价值形成的必要性。我们把精神产品的消费者视作广义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始终是读者在理解,这种理解本身更是一种创造。[6]

由于用来交换的精神产品是商品,因而现代编辑活动具有经营性特征。从经营角度看编辑工作,其必须包含经济效益这一项,亦即通过合法的适当的途径去获取经济效益。[7]既然编辑工作及其产品要讲求经济效益,那么编辑生产过程就是要从市场和消费者――“编辑用体”角度出发,生产适合他们需要的精神产品。消费者对精神产品生产的介入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而是循环往复的,不是停留于浅层次的,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再从本质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直至开拓全新的文化视野和创造新的文化领域。“编辑用体”对精神产品的使用、阅读、视听、分析、思考,使其再升华和提高的循环往返性,不仅充分体现出作为交换的精神产品的真正的本质和价值,而且反过来引导作为交换的精神产品的持续生产、创造。

作为交换的精神产品的商业价值属性最终是通过消费者即“编辑用体”来体现和检验的,这已经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作为交换的精神产品还具有更核心的价值属性,那就是它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效益性。意识形态是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8]作为交换的精神产品总是反映和表现特定阶段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意志和精神要求,因此,意识形态是精神产品的又一本质属性,也可以说是核心价值所在。精神产品的意识形态性会带来社会的反响,因此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精神产品的社会效应具有正反两个方面,这就是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积极效应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消极效果则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人的精神颓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精神产品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效益层面上最终都是对人,对精神产品的受众组成的社会带来影响,体现出的是消费者和接受者满足精神需要的这一使用价值。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是要站在“编辑用体”即受众的角度,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走向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社会成员的精神所需,做到雅俗共赏、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对于受众的精神需求,既要适应它,又要提高它。如果不能适应受众的精神需求,精神产品就会失去消费者,不仅经济价值不能体现,同时其精神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也无法实现。[5]

“编辑用体”即受众,对作为交换的精神产品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从什么层面考虑,提出“编辑用体”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编辑学研究的一个纵深拓展,是必要的和科学的。

编辑主体在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从最初的策划到所有中间环节再到最终的销售,都要始终站在编辑学研究的宏观视域,在“编辑用体”即受众上多下功夫,方能实现用来交换的精神产品的最佳效果:1.广大编辑产品生产者(编辑主体)要不断强化对精神产品的“编辑用体”的理解和认识,要强化受众意识,对其重要性和巨大作用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真正树立起一切为了受众,竭诚为受众服务,把受众放在第一位的编辑观念。2.在“编辑用体”的研究上要更深入和完善,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化和系统化,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3.在编辑生产过程中,编辑主体要处理好和“编辑用体”的关系,充分了解“编辑用体”的所思所想,随时洞察市场动向和“编辑用体”需求,在履行满足“编辑用体”的精神需要、提升“编辑用体”的精神境界、提高“编辑用体”的全面素质、促使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中,做深入细致严谨的编辑工作,更好地完成编辑主体的文化使命。

注释:

[1]靳青万.编辑用体论.编辑之友,2011(2):84-87.

[2]周国清.编辑主体论.长沙:岳簏书社,2009:52.

[3]佟群英.强化学术期刊“读者意识”探析.惠州学院学报,2011(2):58.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57,288,220.

[5]靳义增.论精神产品的商品性与特殊性.南都学坛,2000(2):44,45.

[6]刘云章,武菊芳.论精神产品的价值特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0,41.

[7]朱栋梁,张人石.编辑发展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36.

[8]德・特拉西.现代意识形态[M/OL](2011-07-05).http://省略/q?unc=w400078&cid=union.s.wh&w=%D2%E2%CA%B6%D0%CE%CC%AC.

篇3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老调重弹,实则不然。在人类跨人新世纪,面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文化层面、文化传播、文化积淀,编辑如何重新定义就显得日益重要:人们不能囿于那种编辑不就是收集牧集材料,整理一下使之成书的那个地位不轻不重、可以不屑一顾的传统观念。可以说,编辑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现在人们不仅谈论书、报、刊的编辑活动,而且议论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带、录象带和光盘的编辑活动,甚至认为电脑软件、网络出版也离不开编辑活动,当然,各种媒体的编辑活动,各有自己的特点。如图书和报纸的编辑工作就很不一样,图书讲求系统性、稳定性,报纸则讲究实效性、广泛性;书刊与广播也不一样,一个通过文字、图画、符号,一个则通过声音、语气、语调;广播和影视更有声响和音像的区别,多媒体、网络传播还可以双向进行,当然就更不同了。可见这些媒体的编辑都有各自特点,但它们共有的特点就是都有编校加工这个劳动过程。尤其在日益讲求劳动价值的当今,更有必要探讨一下编辑的劳动性质与劳动价值,在这些重要问题上,人们似乎还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方家。

探索编辑的劳动性质问题,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在理论上搞清什么是生产劳动以及编辑的劳动职能。

什么是劳动呢?如果撇开它的各种历史形式,仅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单纯的劳动过程来看,凡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这是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定义。从单纯劳动过程来考察生产劳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个体生产者的劳动。在这种劳动过程中,劳动的一切职能融合于一身,单个劳动者要参加劳动全过程。他不仅要亲手直接操作,而且要承担整个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在这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另一种是社会化的共同劳动过程,如高科技信息化生产过程中新型的互助互利的经济关系,劳动过程更加社会化,劳动分工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只有协作生产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在这里劳动的不同职能分配给不同的劳动者担任,产品成为总体劳动者协作的产物。从事劳动的人不一定都亲自动手将劳动加之于劳动对象,从头到尾生产一种产品,而是只要完成总体劳动中的某一种职能就行了。马克思曾指出:“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的体力劳动者或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

从这点分析出发,编辑人员的编辑过程应该属于脑力劳动的专业化的创造性劳动。它劳动的最终是产生一定形式的成果—载体。论文是科学研究中创造性思想的载体;期刊(学报)是科研成果的载体。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编辑的劳动同体力劳动者的劳动一样,也是生产劳动,而且在新的经济结构中,他们的劳动的生产性质更加明显,他们的劳动作用也日益增大。这是因为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要按照编辑流程进行有序的编辑劳动,才能形成预期的成果—编辑作品(学报)。

“编辑”一词的出现,最早是在公元7世纪的《唐大诏令集》八二卷,有“虑编辑之多缺”句。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所撰《南史·刘苞传》有:“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手自编辑,筐筐盈满”之语,其中编辑含义的容量很大,做动词理解,指的是一种劳动形式。《词源》修订本把编辑的古义概括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在出版业形成之前,编辑是成书方式的一种,即是一种劳动形式。我国古代出版机构大都是以家族为基础的私营书坊,若后继无人就会停办。因此,编辑作为一种专业职务,在古代不具备连续性和普遍性的条件,而近代“编辑”的概念,已不同于古代,它突破了以往以文字符号为介质的范围,可听的广播、可视的影视以及新型的电子出版物等各类媒介都有自己的编辑劳动及其特色。《辞海》1989年版认为:“编辑是新闻出版和电影等机构从事组织、审读、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把编辑工作看作是出版等专业工作的一部分。编辑工作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是同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分不开的。定期出版的报刊,为确保其连续性,必须设立专职的人员从事编辑工作。在我国,编辑工作是以后和以前形成的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

著述劳动与编辑劳动区别开来,编辑由一种劳动行为而成为一个职业名词,这是社会发展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如今对“编辑”的涵义的界定众说纷纭,从中我们也许能窥探编辑的劳动性质。

一说“编辑是在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致力于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传播关系,把印刷和发行作为自己后续工作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此论抓住了编辑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其性质是中介性的本质。但它又将编辑劳动限定于印刷媒体的编辑劳动中,概括范围失于偏狭,并且未将专业校对的活动与编辑活动区分清楚;二说“编辑劳动是著书立说劳动的社会化和扩大化的形式。”这个解释强调了编辑劳动的目的和实质在于发扬、传播,但对劳动使用的手段,对不同媒体编辑劳动的差异未曾论述;三说“编辑是在大众传播这一专业活动中,为满足受众需要,使用独特的符号系统,对他人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组织、编选、加工、整理等创造性的优化处理,使其缔构成整体的、有系统的出版物化形态’。这一界定对现代媒体中编辑劳动的分析精到,对漫长历史上的编辑劳动涉及不足;四说编辑是“策划审理作品使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此语从揭示编辑劳动普遍的本质特征,即从编辑劳动的对象、内容、目的、性质等方面加以把握,我赞同此说。因为(1)编辑劳动的对象是“作品”(论文、文稿等)。凡进入编辑活动领域被编辑主体处理的客体,不管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它都是经过某种劳动创作的文化物品,可称之为作品。(2)编辑劳动的内容是“策划审理”作品。所谓策划,包含这样几层意思:策划审理是以作品为目标并由此出发、为此服务的;策划是具有预见性的活动,同时必须具有创造性和可操作性,是三者的统一;策划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不仅仅着眼于某一点,它追求的是最.佳成效。因此,策划既是编辑主体行为的起点,又是一个过程,同时还制导着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考察编辑劳动,可以看出编辑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要最终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必须有良好的总体创意、谋划和决策。就一本学报来说,就包括了选题、栏目、版面等多方面的设计,在这些方面不明确,编辑劳动就会成为盲目、无的放失的行为。(3)编辑的活动目的是使作品适合“流传”。这个“流传”既可以是“保存起来流传下去”的流传(如档案编辑),也可以是“公之于世流传开去”的流传;这个“公之于世流传开去”的流传,既可以是出版物形成的流传,也可以是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我们知道,编辑活动发展到现在,其内涵是有时代变化的,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就已存在编辑活动,早期的历史典籍就是他们来完成并传世的,这点由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变化即可看到我国编辑事业的发展和内涵的变化。中国历史典籍之所以如大浪淘沙般经久不衰,就是因为编辑具有的“缔造文化”的历史作用来完成的。这种“缔造”过程就是一种历史性的筛汰。这是一种接朝传代的永无止境的工作。当代编辑要过滤,后代的编辑也要过滤,尤其是后者,中国的典籍精品就是这样经过无数次编辑之手过滤之后传世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说编辑活动的目的是使作品适合“流传”的概念。(4)编辑活动的性质是对作品的“再创造”,编辑在策划审理作品、文稿、论文时,并不是实施一种消极的、被动的、纯技术的行为,而是作为主体进行一项对客体的积极参与活动,进行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编辑同作品的作者一样,对客体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不同的是,作品的作者面对的客体是物质世界,而编辑面对的是作者的精神产品。这种体现着编辑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的劳动‘在选题的策划,文章的征集、审理、删改、编排和校对诸环节中无不表现出来。编辑要自觉地面向社会、面向作者和读者,捕捉学术信息,创造性地提炼选题,主动向作者约稿,改变那种盲目地跟随作者走,来什么稿编什么稿,“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的被动办刊方式。在审稿方式程序上编辑要适应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缩短审稿、编辑、校对的时间,简捷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信息含量,建立一种与现代社会相吻合的、快节奏的、开放的办刊模式。

从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握编辑劳动的普遍本质特征:即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于流传的再创造劳动。它具有综合性和中介性的劳动价值。

编辑的劳动能创造价值,这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中的脑力劳动。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理,脑力劳动也创造价值。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消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劳动,但二者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生产耗费。”这里所说的“脑”,显然是指脑力劳动的耗费。因此,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编辑的劳动既然是生产劳动中的脑力劳动,因此他们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总劳动的一部分,只不过他们的劳动在形成价值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点罢了。他们的劳动价值特点在于:

第一综合性。一般说,他们的劳动不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因为他们的脑力劳动不是直接凝结在物质产品中,而是凝结在精神产品中,然后再转移到物质产品中去。他们的劳动价值综合地反映在把握时代文化发展的脉搏,以自身的素养面对客体(文稿、作品)去粗取精,剔除糟粕,保留精华的过程中,直接作用于编辑实践过程中的选题组稿,文稿的评鉴,加工取舍等,尤其重要的是,编辑对客体的积淀和选择的结果,将物化于书刊的文化品位和传播再积累的价值之中,这些产品虽然不是物质生产,却是精神产品,因为它们都表现为物,劳动就可以凝结在里面。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艺术和科学的产品、书籍、绘画、雕塑等,只要它们表现为物,就都包括在这些物质产品中。”编辑正是根据一定的思想原则,以客体(文稿、作品)或相应的信息和著述材料为基础,进行创意、优选、优化、组合等综合性的精神生产过程,使精神成果适合于制作传贮载体的创造性智力劳动。

篇4

关键词:工程项目 投标报价 技巧策略 编制技巧

中图分类号:F4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86-02

当前,建筑市场与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竞争日趋激烈、“僧多肉少”的市场形势下,施工企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与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还需要在项目投标时,采取灵活、多变、科学、正确的投标策略,通过采取恰当的报价技巧,赢得主动权,做到事半功倍。笔者在本文中拟对项目投标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引起同行的重视,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从而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做好项目投标报价工作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

一、项目投标报价在投标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项目投标报价是投标单位为了获得工程项目而确定的承包此项工程的总造价,是能否获得工程项目的关键。众所周知,投标报价是投标单位与业主进行合同签订的依据,也是业主选择哪家施工单位作为合作伙伴的前提,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投标单位必须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投标前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工作,恰到好处地选择合理的、最优的报价,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既能够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又能够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从容应对,“百战不殆”。

2.目前,建筑市场上一般采用由技术标、商务标、经济标打分制构成的综合评标方法,在这一方法中,经济标要占到总分值中的70%左右,技术标只占到30%左右,因此,经济标在整个投标报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经济标出现了偏差,偏离了拦标价抑或是基准价,就会导致全军覆没,失去中标的机会。所以,认真研究建筑项目的投标报价工作,做好方案编制,关系着大局成败,关系着“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投标报价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二、项目投标报价投标方案的选定

通过项目投标报价最后获得工程项目,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程序,也是每一家参与投标企业能够做好投标报价的试金石。因此,在设计项目投标报价投标方案时,必须举一反三,反复论正,科学地进行投标报价。要充分考虑到以下方面的因素:其一,业主方面。主要考虑业主方的资金来源是否到位,是否可靠;其资金划拨是否顺畅;招标的范围、内容是否在允许的条件下;现场施工情况是否可行,业主的信誉等等。其二,工程方面的因素。主要考虑这项工程有多大的盈利空间;工程的工期、质量、性质、规模、自然环境、地质条件以及难意程度,等等,决定最终是否参加投标。

项目投标报价要按照工程现场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投标?投哪一种性质的标?这取决于工程现场的具体状况、工期对时间的要求、技术含量的高低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等。因此,要高屋建瓴,从大局出发,不因一时一事的成败而放弃。例如,某个工程项目工程投资额度不大,利润空间也很小,但是经深入调查了解,发现业主在完成这一项目之后,会加大后期的投入。这就意味着前期工程的投标能否成功,对后期能否获得更大的项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低价中标,从而为后期的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投标过程中,一定要让业主明白,这次中标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让他们知道日后应该进行弥补。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关系,从而在长期的合作中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项目投标报价的编制技巧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在“硝烟四起,一片厮杀”中异军突起,赢得胜利,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投标报价的技巧。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对拟投标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与掌握业主的信息情况,了解与掌握工程进展状况以及工程各标段的详细内容、地质水文情况、施工难易程度、当地建筑材料供应情况、报价、物流等等,做到胸有成竹。

2.仔细研究招标文件,认真解读标书。当前投招标的惯例一般为从购买标书到开标为1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其中除了购买标书、现场勘验、标前会议以及上报标书等,用在投标的时间基本上是15天左右。因此,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如果要想编制出比较高质量的标书以及比较准确的报价,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相当素质抑或是综合能力的投标人员队伍,他们要能够比较熟悉地掌握和了解投标须知、技术规范以及各项合同条款。只有充分应用投标文件中的市场价格信息、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等数据作为投标报价计算的基本条件,才能做到编制科学、合理,有效、实用。

3.详细了解招标单位与参与竞争企业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了然于胸”。对每一次投标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都有哪些竞争对手?他们各自的竞争优势和侧重点是什么?他们可能会以何种方式、何种价格进行投标?等等,在参加投标前要对可能面对的形势进行准确的分析,举一反三,认真研究。在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再制定有效的投标策略。从而作出最后的报价,尽可能地提高中标的可能性。

4.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各种不利因素,防患于未然。近年来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具体区域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资料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要对当地的水、电、气、暖、交通、通信、材料、设备以及社会治安等情况,做好调查了解,做到万无一失。

5.认真测算工程量,做好清单预算,确保报价准确无误。由于参与投标的时间一般都比较仓促,准备时间短,往往会导致一些工作人员手忙脚乱,有的甚至会遗漏相关数据,导致施工图纸不完整抑或是清单内容重复或者漏算。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因此,在参加投标之前,要认真检测相关数据、图纸、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是否有遗漏?发现问题,连夜弥补,从而能够避免一旦中标后才发现但已无法挽回的损失。

6.组织相关人员精心编制成本核算,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投标报价。参加投标就是为了中标,为企业赢得最后的“拼搏”。因此,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在做好前面几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已经掌握的各项指标、数据、费用、成本等,预测所投项目的保本价;之后,再详细分析参加投标的相关各方的具体情况,对设定的投标价在进行合理的调整;最终确定科学、适中的报价。从而使自己的企业能够在最后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夺标。

四、项目投标报价中的相关策略

建筑市场硝烟四起,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一举中标。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还真得有两把刷子”。笔者认为,要想在项目投标报价中取得胜利,就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学习和掌握投标取胜的方式、方法、手段、艺术――即投标策略。

1.根据各种不同的项目特点采取不同的投标报价。在参与投标报价之前,要做足功课,首先,要认真分析对方的具体情况,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以及具置、节点等要素,分析他们的“短板”;其次,要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比较容易拿下的标段选择投标策略。第三,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不同的“出牌”,比如,对于施工条件比较差,时间要求急、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要选择比较高的报价;对于竞争对手多、技术含量一般、工期比较长、回款比较快的项目,选择比较低的报价。以此类推,灵活掌握。

2.根据工程项目内部的各个项目报价进行调整,在既不影响总报价,同时又不影响中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不平衡报价法,从而使企业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其具体方法为:一是早结算的费用,尽量提高报价,比如基层工程、前期动迁费用等,使资金能够加快运行,较少成本。二是考虑到将会增加工程量的项目,可以适当地提高单价。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工程量有所减少的前提下,最终结算可以增加盈利。三是对于一些项目设计图纸不明确,可能在修改后工程量将会有所增加的,可以有意识地提高报价;反之,对于施工内容说明前后矛盾,甚至明显有误的可以适当地降低报价,但是要在日后的施工进程中寻找机会进行索赔,从而要求业主提高报价。

3.没有利润的报价。咋一看这个标题,还以为是写错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无利润报价已经成为常态。究其原因,其一是一些企业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拿到工程,如果还这样下去,企业、员工就会陷入一个非常纠结的状态。所以,尽管明白眼下的工程项目报价已无利可图,但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为的是保证银行的资金链不断,以期日后重振旗鼓。其二是对于一些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可以先以较低、甚至无利润的价格拿下工程,为的是在后续的项目中获得比较大的回报。

五、新形势下企业如何练好内功立于不败之地

1.要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企业领导层与项目负责人要从关系企业生存、关系企业发展的高度认真对待项目投标报价工作,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向命运挑战,认真对待每一次项目投标。

2.要在企业领导的牵头下,成立由计划、生产、技术、财务、审计、供销、材料、物流、人力资源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投标报价领导小组。有条件的企业要形成常设机构,定期抑或是不定期地开展研究、部署近期投标工作,并对中长期发展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3.要积极参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和运用,制定完整、可行的企业定额,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资信状况、管理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同时,要建立与完善造价资料积累制度,利用现代化大数据技术手段开展网络化数据库管理,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资料的适用性与可靠性。

4.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企业投标人员的整体素质。每一位企业家都明白,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投标人员的素质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各种手段参加培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从而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新知识与所掌握的新信息,在所投项目中根据实际项目的特点和要素,科学、完整地制定投标文件,提高报价质量,选择正确的投保报价,从而“一箭中的”。

六、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三期”叠加,形势不容乐观。作为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报价策略与报价技巧,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准备工作,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施工方案、现场状况、合同条框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恰到好处地对项目进行综合判断,科学、准确地制定出投标报价方案;同时,要全面考虑企业在这一项目中所能接受的利润与承担风险的能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也要认识到,失败总是难免的,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在众多的、具备各自优势的竞争对手面前,只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找到自己企业的“短板”,学习先进企业的长处,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投标报价的策略与承担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投标报价的水平和自身的整体实力,掌握话语权,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北京工程造价2010(2)、2010(5)

篇5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发展变迁;文化价值

0 引言

蒙古民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规模较大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蒙古服饰以其独有的特点和美学价值广受人们喜爱,随着蒙古族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服饰的发展也是变化万千。服饰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对一个民族服饰的研究,我们能够分析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直接识别民族的形象标识,保存好完整的服饰进化记录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1 蒙古族服饰的演变

1.1 蒙古族早期服饰特点

早期蒙古草原上生存着很多部落,大风、寒冷的自然环境,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服饰主要以保暖和易于骑射为主。13世纪之前,蒙古族的服饰多是以动物皮毛和毡子为主要材料,服装造型比价简单,因为那时人们制造服饰主要是为了保暖、防身,生存的基本要求使他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基本没有任何要求,那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较低,服装样式较为单一。

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是建立元朝的领导者,随着各部族的逐步融合,蒙古族逐渐成形,服饰文化也相对统一,北方蒙古民族人们性格粗狂、彪悍,服装也多是以宽松和实用为主,慢慢发展,宽松肥大的长袍样式被人们广为接受,白天作为衣服,晚间可作为铺盖,在骑马时可以保护肚腹部,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服饰一度成为蒙古族的服装样式代表。蒙古族还有一种高耸的冠帽,在草原上很远的距离也能辨认,是蒙古族根据环境研发出来的一种帽子。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服装还是相对单一,样式和颜色不多。

1.2 元朝兴盛时期蒙古服饰的演变

随着元朝的建立,社会经济一度进入到一个繁荣兴盛的阶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扩张版图最大的朝代,可见成吉思汗带领部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贸易繁荣和生产力的提高变相促进了衣着服饰的演变和发展。这时期的蒙古族服饰呈现出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特点,甚至一些王公贵族的衣服上镶嵌有珠宝,服装很是华丽。

由于成吉思汗西征,元朝版图的扩张,西域文化传入中土,对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域的纺织品源源不断地流入蒙古地区,一些优质的皮毛被蒙古人广为使用,一些精细的棉纺织品和丝织品成为了蒙古服装的主要材料。

1.3 明清时期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畜牧业逐渐衰退,蒙古族草原手工业逐渐消失,一些服饰商人转而不做,使得曾红极一时的高等纺织物生产很少,一些纺织品禁止流通,蒙古的服饰样式也逐渐减少和简化。直至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回暖,服饰才开始又有所发展,一些纺织品被重新启用,款式相对丰富起来。明代的宗教对蒙古服饰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蒙古族服饰和喇嘛服饰有一些关联。

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体型彪悍,性格粗狂,清朝一直将其视为存在威胁的部落或组织。因此,在管理上很严格,划分界限并颁布一些禁令,导致部落之间服饰差异很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 蒙古族服饰的文化价值

蒙古族服饰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精神有着重要作用。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的直接展示。因此,研究蒙古族服饰可以透视蒙古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蒙古服饰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2.1 民族文化的传承

蒙古族由于地域原因及其他原因,早在清代就形成了不同部落,不同服饰风格。不同的服饰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如巴尔虎服饰传统实用、鄂尔多斯服饰高贵典雅、乌珠穆沁服饰华丽夺目,不同的服饰特点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是不同的,研究服饰特点就是研究文化特点的途径,服饰是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我国蒙古族历史悠久,服饰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一些关于蒙古服饰的图书资料近些年倍受学者关注,作为研究蒙古族文化的资料,为文化传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审美价值的体现

蒙古族服饰以其美丽的外表和文化属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青睐,服饰是集中反映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的载体,对于人们提高审美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研究服饰就可以看出蒙古族人们的审美特点和性格特点,一些服饰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这种工艺研究也是服饰研究的重要内容,工匠的制作手法和装饰手艺也是服饰艺术的一种展现,我们看到的一些蒙古服饰精美绝伦、配饰精致,有些甚至成为很多民俗爱好者收藏的藏品。

3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1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建立传承和保护体系

国家和相关部门要重视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要出台和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各管理部门要结合蒙古族服饰的发展现状,制定文化保护措施和方案。其次,各地可以建设蒙古文化场馆,将服饰作为主要展览内容,充分发挥展览馆的宣传作用,使人们认识到蒙古服饰研究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2 致力于保护文化的基础环境

“原生态”是近些年被热议的词语,我国现在正致力于原生态保护,包括环境、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方面,蒙古服饰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因此,保护原生环境,使服饰文化有其生长和发展的土壤。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是现代服饰风格形成的基础,因此要保护服饰产生的基础环境。

3.3 加强对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蒙古族服饰的美感源于手工匠人精湛的手艺,服饰的美学价值要通过工艺技术运用才能表现出来,传统服饰都是由一些手工艺人制作完成的,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要重视其地位,要加强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年轻人传承优秀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做些实际的事情,在继承的同时要创新服饰工艺,促进蒙古服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

4 结语

蒙古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构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笔记 辞典 释义

笔记小说往往是作者的耳闻目睹,或所思所想,甚至是道听途说,就其内容而言,是不能奉为典要的,但其语言却灵活多变,常常能更准确地体现出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状况、特色,一些语言的新变化往往首先会在这类作品中得到体现,因此这些材料在训话中具有独特的价值。[1]明代文字学家方以智曾经说过:“志书小说,难可尽信,然引以相参,自可证发。”

由于历史的原因,历代训诂学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先秦两汉的雅诂旧义上,对于唐宋以下的“俗语”以及用“俗语”写成的作品大都不屑一顾。这就给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留下了一大段空白,影响到大型辞书的编纂、古籍整理、作品注释以至整个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2]无论是前代的训诂学家,还是现代的语言学者,在他们的训诂实践中,都很重视方言资料的运用。如近代的学者张相、蒋礼鸿、郭在贻、王、朱居易、顾学颉、龙潜庵等在这方面的研究成绩不斐。历记中保存的有关方言俗语的资料非常丰富,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些材料收集整理出来,并运用到研究中去,就一定能使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封演在书中对不见经传和典籍中的俗语词进行了研究释义,同时由于笔记是随笔记录,所以又保存了许多方言俗语,所以,整理和研究这些俗语词,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解读当时的典籍有很大的帮助。封演对当时俗语词的训诂主要是进行义训,用考释的方法,对俗语词追根溯源,考察其来源。我们以《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为参照,分析一下《封氏闻见记》的词语训诂对辞典编纂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辞典义项

汉语词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词义变化,古代的辞典编纂工作也非常不完善,造成现在的辞典对某些词义的失收,笔记小说往往能够在这个方面弥补辞典的遗憾,《封氏闻见记》作为唐代的一部笔记小说,记录了当时的一些常用语的词义,或称为辞典中关于此义项的唯一例证,或为此义项的最早例证:

1.棚

《汉》“棚”:④朋党,帮派。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到省者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棚’,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盛,无不走也,以此荧惑主司视听。”

《辞源》“棚”②与《汉语大词典》同。

2.额

《汉》“额”:查名斥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查谈》:会有中使至州,使昌藻郊外接候。须臾却还,云:“被额”。房公淡雅之士,顾问左右:“何名为‘额’?”有参军亦名家子,敛笏而对曰:‘查名诋诃为额。’”

《辞源》无此词条。

以上例句中,《封氏闻见记》对“棚”、“额”等的释义丰富了辞典的释义,使辞典的释义更全面。

3.拔河

《汉》“拔河”:我国传统的一项体育运动。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拔河》:“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梁简文临雍部,禁之而不能绝。古用篾缆,今民则以大麻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于胸前,分二朋,两向齐挽,当大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

《辞源》“拔河”:双方各执绳一端进行角力的体育活动。南朝梁总怀《荆楚岁时记》谓之“牵钩”或者“拔”。

今按:该体育活动虽然早已经出现,但是对该词的首次解释,最早见于《封氏闻见记》。

以上诸词语都是在唐朝才出现的,是当时的常用俗语,《封氏闻见记》是对该义项的最早解释。

二、补他书之未祥

辞典里有些词义的解释过于简单,《封氏闻见记》对某些词语的解释补充了其他例证的不足,使该例证的释义更加准确、清晰。

4.烧尾

《汉》“烧尾”条有三个义项:

①指唐时士子登第或升迁时的贺宴。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烧尾》:“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说者谓虎变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授,如虎得为人,本尾犹在,体气即合,方为焚之,故云‘烧尾’。一云新羊入群,乃为诸羊所触,不相亲附,火烧其尾,则定。”②唐时大臣初拜官时向皇帝献食。刘肃《大唐新语》卷三:“景龙末,朝纲失序,风教既替,功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许献食,号为‘烧尾’。”③喻显达。唐许浑《晚登龙门驿楼》诗:“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鳃。”

1998、2009年《辞源》(修订本)“烧尾”:

①唐时,凡新授大官,例许向皇帝献食,称烧尾。《太平广记》(一八七)苏环引唐宾录:“时公卿大臣例许初拜官者献食,名曰烧尾。”②唐时士人新登第或升官时的贺宴。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烧尾》:“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说者谓虎变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授,如虎得为人,本尾犹在,体气即合,方为焚之,故云‘烧尾’。一云新羊入群,乃为诸羊所触,不相亲附,火烧其尾,则定。”

今按:《封氏闻见记》中关于“烧尾”的解释补充了《大唐新语》、《太平广记》和许浑诗的解释,使该词条的解释更加清楚完备。

三、补辞典释义之缺漏

5.生姜

《汉》“生姜”:姜的新鲜根茎。有辣味,是常用的调味品,亦可入药。《封氏闻见记・风宪》:“高宗朝,王立本、余始为御史里行。则天更置内供奉及员外试御史。有台使、里使、皆未正名也。其里行员外试者,俗名为合口椒,言最有毒。监察为开口椒,言稍有毒。散殿中为萝葡,亦谓生姜,言虽辛辣而不能为患。侍御史谓之掐毒,言如蜂虿去其芒刺也。”

今按:据此,《汉语大词典》“生姜”条应增加一义项“唐代对散殿中御史的俗称”《辞源》无此义项。

6.萝葡

《汉》“萝葡”:①亦名莱服,二年生活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这种植物的主根。

今按:“萝葡”即萝卜,《封氏闻见记风宪》:“散殿中为萝葡,亦谓生姜,言虽辛辣而不能为患。”《汉语大词典》该词条只有两个义项,应该添加一条义项:“唐代对散殿中御史的俗称”。《辞源》无此义项。

四、纠正他书释义之错误

在唐朝的其他笔记小说中,有关于当时某些词语的释义,但是种种原因,有些义项的解释是错误的,《封氏闻见记》里面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纠正了他书释义之错误。

7.豹直

《汉》“豹直”:古代指御史等官吏节假日留署值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豹直》:御史旧例,初入台陪直二十五日,节假直五日,谓之“伏豹”,亦曰“豹置”。百官州县初入官陪直者,皆有此名。杜易简解“伏豹”之义云:“宿直者,离家独宿,人情所贵,其人初蒙荣拜,故以此相处。伏豹者,言众官皆出,己独留,如藏伏之豹,伺候相搏,故云伏豹耳。”韩琬则解为“爆直”,言如烧竹,遇节则爆。余以为旧说南山赤豹,爱其毛体,每雪霜雨雾,诸禽兽皆出寻食,惟赤豹深藏不出,故古人以喻贤者隐居避世。鲍明远赋云:“岂若南山赤豹,避雨雾而深藏。”此言“伏豹”“豹直”者,盖取不出之义。初官陪直,已有“伏豹”之名,何必以遇节而比烧竹之爆也。

今按:《资暇集》卷中“豹直”条:“新官并宿本署曰爆直,佥作爆迸之字。余常膺闷,莫究其端,近见惠郎中云:‘合作武豹字,言豹性洁,善服气,虽雪雨霜雾,伏而不出,虑误其身。’自聆所闻,每嗟所未见。因览《列女传》见陶答妻子云:‘南山有文豹,雾雨七日不下食者,欲以泽其毛衣而成文章。’乃知惠说自此尔。”

8.打

《汉》:①我国古代军中用以练武的一种马上打球游戏《封氏闻见记・打》:“开元、天宝中,玄宗数御楼观打,打为事,能者左萦右拂,盘旋婉转,殊可观。然马或奔逸,时致伤弊。”②即鞠。古代的一种踢球游戏。《唐五代语言词典》“打”:打马球,骑马打球的游戏,自唐时流行。

按:封演对“打”的解释不完全正确。封演称:“打,古之鞠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古代的鞠是一种踢球游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打、秋千、施钩之戏。”而打马球是唐朝才流行的一种游戏,因此封演的解释不完全正确。

五、丰富词典的例证

《封氏闻见记》一书也出现了很多词语,虽然封演在书中没有对这些词语做出解释,但这些词语也丰富了近代汉语词汇,对词典的编纂特别是在丰富、补充《汉语大词典》的例证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9.造秀

《汉》:成绩优异。宋曾巩《新及第授官制》:“朕立学以养天下之材,设科以进其造秀之士。”

今按:“造秀”一词最早在《封氏闻见记・运次》中出现,因此应将《封氏闻见记・运次》中的例句“下诏以唐承汉,自隋以前历代帝王皆摒黜之,更以周汉为二王岁,礼部试天下造秀,作《士德惟新赋》,则其事也。”补充进去,并应作为首例。

10.口义

《汉》:唐明经科考试有口试,要求口头答述经义,故称。与“墨义”相对。《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二年……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以十条。”宋王《唐语林・补遗四》:“后明经停墨策,试口义并时务策三道。”

今按:“口义”一词首先出现在《封氏闻见记》中,宋王《唐语林・补遗四》中关于此条的记载也是录自《封氏闻见记贡举》,故而《汉语大词典》应将《封氏闻见记》中的例句列为首例,而《唐语林》的例句可以删掉。

11.绳妓

《汉》:亦作“绳伎”、“绳技”①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绳妓》:“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庐以系之。鹿庐内数丈立柱以起绳,绳之直如弦……真奇观也。”

按:《封氏闻见记》的成书时间是唐朝贞观十六年,当比宋朝的《新唐书》早得多,故应当是最早的例证。语

参考文献

[1]牛云龙.试论方以智《通雅》的训诂学成就[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刘蓉.宋记中的语言学问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期上)[C].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巴蜀书社,1998(7).

[3]陆尔奎等.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做好建筑项目概预算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缩短建筑工程的工期,提高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为了较好地控制工程造价,需要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概预算方案,为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保障。为了适应目前工程造价的发展形势,需要提高工程概预算的水平,提高管理者在工程造价方面的控制能力,最大程度地提升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1 工程造价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重点及难点

1.1 严格取定概预算编制依据

为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概预算人员要做到“嘴勤、手勤、腿勤”。编制依据是概预算编制的大前提,一切都是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的。它的取定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嘴勤”,在概预算编制之前,概预算人员要向有关人员询问,了解工程性质等相关内容;“手勤”,对有价值的资料、对概预算编制工作有利的资料随时记载下来、并做好分类整理;“腿勤”,要做到正确取定概预算编制依据,包括执行文号、定额、材料价格、费率标准、价差调整标准等内容。

1.2 做好工程造价预算的控制

工程量是影响工程造价预算的原因之一,计算得正确恰当与否,将给工程造价指标带来很大影响。在综合考虑工程的施工组织特点的基础上,应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收集工程勘查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各类标准图集等相关资料,深入现场勘察、调查施工环境并进行施工方案研究,了解现行建设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材料预算价格。尽可能多的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第一手资料,控制好工程造价预算。对工程总造价影响较大的桩基工程和相对复杂的保温防腐项目,特别要注意工作内容漏项的问题。严格按照清单计价范围,掌握项目施工过程,完善工作内容,尽可能的避免施工过程中增加项目变更,保证预算造价的有效控制。

1.3 加强设计工作的管理

对项目设计推行招投标制或限额设计,使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应该是功能适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统一体,只有当三者得到充分平衡时,建筑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这就需要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建设项目,都应进行设计招标,通过招标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优选设计方案。也可通过限额设计,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依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严格控制施工图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当然,限额设计也不应该一味地从节省投资来考虑问题,而应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在实行限额设计的同时,注重优化设计、兼顾功能提高。

1.4 加强概预算的审核力度

概预算编制有时时间紧、任务急、工程数量繁杂,难免多算、漏算、重复计算,这就要加强审核力度,提高概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1)审核工程量、审核采用的定额单价、指标是否合适

1)根据设计图纸、设计说明、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审核工程量。

2)定额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法令性,它的形式、内容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审核采用的定额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内容是否满足施工方法要求,套用定额不同,单价则不同。

3)定额包含内容是否与设计相符。如:面砖的规格和材质、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混凝土标号等。

4)补充定额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是否正确。

(2)审核材料价格。对材料价格、运杂费进行审核,材料价格是否包括运杂费,材料运输方法、措施是否符合实际,做到既要满足工程要求,又要努力降低费用。

(3)审核其他费用。如:1)取费标准是否符合工程性质;2)费率计算是否正确;3)计算基数是否符合规定;4)价差调整是否符合规定。

2 工程造价概预算编制案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1)工程基本情况

广州新城亚运体育综合馆区及媒体公共区拟建于广州番禺区,总用地面积约203055平方米。建设项目由6000座体操馆、壁球台球综合馆、亚于历史博物馆和媒体中心、媒体公共服务设施(临时板房)以及相应的室外配套设施组成。共分2个单项:场馆区和媒体区。

场馆区包括6000座体操馆、壁球台球综合馆、亚运历史博物馆。其中6000座体操馆建筑层数为四层,室外地坪至建筑屋顶高度34m,建筑面积30891m2,楼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盖采用局部双层(单层)曲面网壳结构。壁球台球综合馆建筑层数为二层,室外地坪至建筑屋顶高度22m,建筑面积15262m2,楼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盖采用局部单层曲面网壳结构。亚运历史博物馆有上下2部分组成,地面部分与主馆区连成一体,约2300平米,上部是一个从屋顶悬吊下来的碗形全钢结构,约2434平米。媒体区包括一座4层的媒体中心和媒体公共服务设施(临时板房),媒体中心连地下室共59868平米,建筑高度22.6米,楼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媒体公共服务设施(临时板房)约10230平米。从地铁海旁站至媒体中心并连接场馆区的空中漫步走廊垮高4~6米,约2000平米,投资额归入媒体区计算

(2)编制范围:本概算编制范围包括各单项工程的房屋建筑工程、机电安装及设备工程、室外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管网、体育设施等配套工程、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及铺底流动资金。

概算单元划分:本概算分2个单元,包括场馆区、媒体区。

2.2 编制依据及取费标准

(1)图纸:2008年7月21日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出版的初步设计图纸及初步设计说明。

(2)文件依据: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关于执行2008年3月《广州亚运建设项目工程概算文件指引》(修编)的通知。

(3)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

(4)采用定额:按2006年《广东省建筑工程计价办法》、2006年《广东省装饰装修工程计价办法》、2006年《广东省市政工程计价办法》、2006年《广东省园林建筑绿化工程计价办法》及2006年《广东省安装工程计价办法》规定执行

(5)工料机单价:执行穗建造价【2008】1号关于2008年第2季度《广州建设工程材料指导价格》。由于目前钢材价格变化比较大,所以钢材价格按《广东工程造价》2008年12期的关于2008年6月份建设工程材料参考价格

(6)工程费用取费标准:

(1)管理费:按2006年广东省建筑、安装、市政等工程计价办法,管理费按一类标准执行。

(2)利润:按2006年广东省建筑、安装、市政等工程计价办法,利润按上限标准执行,取35%。

(3)措施项目费:包括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项目和措施其他项目。按穗建筑【2006】199号、445号关于贯彻执行广东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2006)的通知。措施其他项目费有上下限费用标准的按其上限值计算。

(4)其它项目费:包括总包服务费、工程材料进场检验费、零星工作项目费。总包服务费(需分包的工程)按3%计取,工程材料进场检验费按广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关于2005年第一季度建设工程结算及有关问题的通知》(穗建价[2005]12号)的规定。按分部分项工程费与措施项目费的0.3%计取。根据《广州亚运建设项目工程概算文件指引》(修编)零星工作项目费按5%计取。

(5)规费:按穗建筑【2006】199号关于贯彻执行广东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2006)的通知执行。

(6)税金及堤围防护费:按3.54%。

(7)基本预备费:按5%计取。

(8)建设期贷款利息:暂不计列。

(9)铺底流动资金:暂不计取。

2.3其它说明:

(1)本项目不包括征地拆迁费用。

(2)本项目不包括办公活动家具、体育比赛器材、体育运动器材和厨房设备。

(3)本项目不包括室外临时看台、赛时临时管理用房。

(4)本项目不包括河涌整治工程费用。

2.4 概算结果

通过本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得出了该工程的概算金额。如表1所示。

表1 广州新城亚运体育综合馆区及媒体公共区投资概算总表(单位:万元)

单项工程名称 工程费用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预备费 合计

场馆区 62152.6142 8362.3296 3525.7472 74040.6910

媒体区 35905.9494 5672.7353 2078.9342 43657.6190

合计 98058.5636 14035.0650 5604.6814 117698.3100

3 结束语

工程造价预算工作是一项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项目繁多,要求非常细致的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项目概预算的准确程度以及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与完善。科学地进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需要对风险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和改进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预算的效果,从而为建筑项目施工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健词]工程量清单;造价质量控制

[Abstract] described the problems in building BOQ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the impact of the project cost, so that the BOQ play a better role in terms of cost control, so that the cost of quality control to achieve the best.

[Key words] BOQ; cost of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进一步规范工程造价计价行为,统一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计价方法,建设部颁布了《2003计价规范》;并根据实施以来的存在的问题,落实颁布了《2008计价规范》,对于原规范中不尽合理、操作性不强的条款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同时规定了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非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可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

规范条文明确规定: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础,是编制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计算工程量、支付工程款、调整合同价款、办理竣工结算以及工程索赔的重要依据。工程量清单应由具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编制;同时要求清单编制人具备相应的工程造价专业资质,其编制质量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很大影响。

下面就工程量清单编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1、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工程量计算错误会导致施工单位采用不平衡报价的手段增加造价,给建设单位带来较大损失。我们在2008年曾审计过杭州某生产基地的建设工程项目。清单中DN20穿线镀锌管的工程量是418米,而根据图纸计算出的应该是4000多米。本工程采用固定单价合同,施工单位采用不平衡报价法,投标书中该穿线镀锌管的综合单价比常规高出10倍以上,建设单位在评标清标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造成了竣工结算造价的提高,给建设单位造成了20多万的损失。2009年南京某娱乐大楼装饰工程,其中有四层工程量完全相同,工程量清单编制人同样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清单中只列了一层的工程量。施工单位投标时采用不平衡报价法给建设单位造成了损失。

2、项目特征描述漏项、内容不具体。项目特征是用来表述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实质内容,决定了工程实体的自身价值。因此项目特征描述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量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的准确确定。项目特征也是履行合同的基础,描述不清或漏项,会引起纠纷,导致索赔的发生。如某综合楼的工程量清单特征描述,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特征描述就不到位,仅描述剪力墙砼标号、墙高度和厚度,没有描述剪力墙具体部位,如是核心筒剪力墙还是框架剪力墙、是地下室部位还是地上部位、且是否有抗渗要求等也没有描述。这些问题表达不清楚,直接影响到施工单位报价的准确性。再如钢筋混凝土后浇带项目特征的描述,有许多清单没有区分混凝土墙还是混凝土梁板,造成了施工单位报价相差很大。因为混凝土墙与梁板的模板摊销、支撑材料含量相差很大,从而导致价格相差很大。在工程审计中因为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准确造成的造价纠纷特别多。

由此可见,清单项目特征的描述应根据计价规范的要求,结合技术规范、标准图集、施工图纸,按照工程的使用部位、选用的材质以及规格型号等予以详细而准确的表述。离开了项目特征的准确表述,清单就失去了生命力。虽然同一个清单项目,由不同的人编制会有不同的描述,但是对报价有实质影响的特征内容必须准确描述清楚。如某大楼的配电箱,箱体内的断路器、接触器、漏电保护器等配电元器件是选用何种品牌、何种规格型号都会对其价格造成很大影响;有时因为图纸设计深度不够,特征描述有一定困难,就需要向建设单位或设计院提出问题要求答疑,搞清楚后进行准确描述。

清单编制人员必须要了解编制项目的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清单编制的项目负责人要把好关,避免出现项目特征中内容漏项。如果实际施工与项目特征不同,施工单位肯定会重新组价,提出索赔,引起造价纠纷,给造价控制带来困难。

有些清单项目特征中会经常出现“参见图低”“参见图集”的字样,这样描述也不妥。因为设计图纸中的平面图、系统图、设计说明之间经常不吻合,有时互相矛盾。施工单位在投标报价时肯定以最有利的那张详图报价,必然会给造价控制带来困难。因此,清单特征描述尽量不采用“参见图纸”“参见图集”的方式,确实用文字难以表达时,一定要写明图纸的图号和图集的页码。

3、清单编制说明太简单。我们在审计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工程的清单编制说明太简单,清单的范围、考虑角度、计算口径、图纸不明确的内容如何考虑等没有具体表述。如盐城某住宅小区的铝塑门窗工程,开发商与施工单位根据招标文件签订的是固定总价合同。开发商造价人员初审结束后委托我们复审。我们到工程现场查看后提出了工程量的疑义,而施工单位以固定总价合同工程量不能调整为由拒绝调整工程量。本住宅小区共分四期,已全部在一年前竣工。这四期的门窗工程有一部分是由另外一家施工单位施工。争议的焦点在于招标时的门窗工程量是否是四期的总工程量,但是在清单编制说明中没有任何表述。经过开发商的多次协调,施工单位同意了重新根据竣工图计算工程量后对清单工程量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招标时清单工程量是了四期的总工程量。施工单位最终同意工程量做调减,开发商也向施工单位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仅此一项为开发商挽回损失三十多万元。所以说工程量清单编制说明详细表述显得尤为重要。

4、三级质量控制程序没有得到重视。清单编制中没有正确实施《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指导规程》条文的规定,没有完善对工程造价咨询过程和成果的质量实施由专业咨询员自校、项目负责人复核、技术负责人审核的三级质量控制程序的管理机制。

各专业的清单编制人首先应对其成果进行复核:是否完成了咨询合同的全部内容,与招标文件要求是否吻合,其深度是否达到合同要求和满足使用需要;清单编制是否符合招标文件相关的要求,采用的法规、规范、标准、定额等依据是否正确、合理;

项目负责人发现初步成果有不准确、不完整、不可靠或错误之处,应责成和督促专业咨询员予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必要时项目负责人可直接在工作底稿上进行纠正和补充,并将纠正和补充内容通知相关专业咨询员;

技术负责人如发现报告书草稿及相关文件有不准确、不完整、不可靠或错误之处,应责成和督促项目负责人予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必要时技术负责人可直接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将修改和补充内容通知项目负责人。

篇9

【关键词】英语教育价值观转变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的诸多两难选择,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教育价值观研究。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不仅能够保证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引导教师和学生更清楚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自觉地追求教育的新境界。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看,对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家教育投资比例的确定。从微观的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教育目的的选择到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从教育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师生关系的处理到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到批改学生作业、评价学生等,无不受到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教学环境下,中学外语教学一直承载着巨大的压力,而对中学外语,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唤之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英语教学改革论争。我们都迫切期待中学英语教学界能出现一片晴空。在经历了千呼万唤之后,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在“犹抱琵琶半遮面”中慢慢掀起了它的盖头。而作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载体――中学英语教师,正面临着如何转变教学角色的历史重任。本文试就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英语教育价值正不断变革更新的情况下,对英语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我们认为,英语教育价值观主要包括英语教育主体观、英语教育功能观和英语教育评价观三个部分。下面试分而论之。

1.变革陈旧的英语教育主体观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实践中,总是将教育活动中的学生个体绝对地看作客体,而将教师绝对地看作主体,把教育看成是由教师到学生个体的单向运行过程,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教师本位教育观。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导致了我们把个人的一切来源都看作是来自于教育和社会,把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当成了一个简单的容器,可以任意灌输。这种教育价值观最大的缺点是歪曲教育活动,固定了教学过程,抹煞了学习这样一个互动、扩张与吸纳、展现的过程,限制了学生基于个体而存在的主体能动性,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生命力,也即缺乏真正的“学习”与“创造”的气氛,将导致学生素质修养的畸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并强调“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料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实际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史早已表明,成功的教育,历来都是提倡个性,尊重人的天性,反对把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主张以“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曾一直作为中国千百年来教育的至理名言,而时至今日,面对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冲击,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只关心传道、授业、解惑,甚至也不能停留在引疑、启智、开能方面,更重要是一种知识能力的传授。而除智能的开发外,还要注重学生心灵的培养,树立“人”的教学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完整性,注重发掘学生各自的慧根,注重学生情感、意志的作用。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开发心智,丰富心灵,塑造性格,成为一个能经受社会大潮筛选的合格人才。

2.转变潜在的英语教育功能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诗歌一语道破了传统教育观中的教育功能,就是读书是为了功名利禄、妻荣子贵。这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主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把社会文化、规范和技能技巧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它的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和创造文化方面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及自主、创新、开拓等方面的能力,在社会竞争大潮中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出不适应性和缺乏创造性等素质上的缺陷。

新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又有新的开拓,它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去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并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注意创设情景教学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等,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我们说,知识经济时代提倡的是竞争、创造与开拓,它要求社会未来的主体――中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中的进取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由传道、授业、解惑过渡到引疑、启智、强能,而且后者才是教育功能中的主体。

3.确立新型的英语教育评价观

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而时至今日的社会发展正不断为这种模式注入新的内容和提出新的要求,正逐渐由以背诵课本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另一种追求真才实学,着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正是这种变化下催生的产物。

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要求是“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水平。”这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应由原来的“教学相长”型向“教研相长”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基础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学人才,通过多方面、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研究,来达到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着眼于学生考试的分数。例如: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尝试,通过创造“目的语”文化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必要的外国文化氛围中去学习;另外,在课后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介绍“目的语”国家与本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时,赋予必要的学生心理接受学方面的研究,努力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也是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 概预算 编制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正文:概预算是对建筑工程项目价格进行预算计算、研究的主要文件,是项目实际投资决策、分配以及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高质量的概预算可以指导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所以,应该不断提高编制质量,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打下基础。

一、 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的概预算是指在建筑企业确定工程建设程序时,根据不同设计阶段以及文件中的实施内容,结合国家规定定额、相关计算费用标准、指标等因素,预先做好计算,并确定建筑项目所需要使用的全部投资金额文件。对建筑来说,要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就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估计和控制。而工程概预算的工作目标就是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估计和控制。所以说做好工程概预算工作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关键内容。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及有效地控制工程概预算,加强投资计划管理、合理分配投资资金。设计概算的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也会影响投资计划的真实性,影响投资资金的合理分配。 (2)有利于促进概预算编制对国家有关规定和费用严格执行,从而提高编制水平和质量。 (3)有利于促进设计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有机的结合。审查后的工程概预算的技术经济指标,是工程建设指标的综合反映,以此可以看出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并由此促进设计方案的更新。 (4)有利于为建设资金的落实提供可靠的依据,不留缺口,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

二、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存在问题

(一)采用的概预算方法陈旧

当下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迅速,建筑行业相关的施工技术、工艺、建筑结构等都在不断创新。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会反复使用定额换算。但目前,很多建筑企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缺点是静态,定额还是参照以往价格统计来确定,缺乏浮动性,没有根据当下技术、工艺、材料等变动而做出相应调整。只有少量的定额是后来新增补的,并不具备整体代表性,所以整体工程量的计算取费都存在误差。

(二)缺乏整体性理念

目前国内在预算管理方面采用较多的模式是阶段性预算管理,因为建筑工程往往分为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以及完工阶段,而工程的概预算只是前期对工程实施的经济预测。但工程在各阶段都会受到不可控因素影响,比如说市场价格变动、施工天气变化、人为变动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预算外的额外费用产生。所以,如果缺乏整体性理念,一味按照编制的预算来进行安排,就会影响到整体工程施工质量以及进度,这同样也会造成建筑企业最终经济收益受到影响。

(三)建筑施工过程中随意性强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原材料的购买、设备的租赁、人员的聘用以及管理费用,工程由于施工周期较长,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较多,会因为材料价格提高导致费用超出原定材料费用预期,会因为恶劣气候影响工程进度,造成人力及物力费用增多。所以,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变动性较大,只有做好前期概预算,并在施工过程中执行,才能确保资金浮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会处于方便施工考虑,随意更改工程设计内容,造成超出预算外的费用产生,会因为材料价格浮动,采用其他材料来代替原规定材料,导致资金不透明,在施工过程中,天气是不稳定性影响因素,施工企业常常会借故延误工期。这些情况都体现了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强,造成工程实际资金投入超出预算。

(四)工程招标制度不够完善

建筑工程会涉及到两方面招标,分别是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招标,但由于很多建筑企业不够重视招标,很多建筑企业选择采用长期合作的设计企业以及施工企业,招标制度也不够完善。在工程设计招标阶段,因为缺乏合理的管理措施,设计方一味追求设计效果,不遵循建筑工程的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设计原则,这样往往会超出经济预期。

施工企业的选择关系到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影响工程经济收益。所以选择施工企业是相当重要的。在招标过程中,施工方往往会采用多报工程量、施工周期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施工收益,这也导致建筑工程造价与实际投资不符,概预算编制与实际资金投入存在较大差异。

三、概预算编制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编制前搜集多方面资料

在进行概预算编制前,应该搜集多方面资料,首先,必须到工程施工现场了解施工技术、方法、施工规模等等;其次,调查了解当地原材料价格、设备租赁价格等等,尤其是原材料价格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例最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做到详细精确,根据施工规模确定材料种类、数量、质量,根据市场确定价格标准,还应该加入材料、设备等运输费用。研究多方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编制的概预算才能确保详细、对工程造价控制等发挥指导性作用。

(二)充分了解工程设计图纸

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编制者应该对各总说明、定额册说明以及各章节说明都熟悉掌握,了解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间关系,阅读图纸时,学会从图纸设计说明以及总平面图出发,理解建筑工程项目的性质、类型、规模,对所有设计图都进行仔细阅读,包括平面图、详细图、剖面图、立面图。在此基础上,充分掌握各类图纸所示位置及关系,然后再进行工程量科学计算,确保定额项目与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相符合,并反复检查,避免出现漏算、重复计算的现象。

(三)掌握定额内容与相关规定

在进行概预算编制时,定额、单位估价表以及相关文件规定是重要参考依据。当下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大量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工艺不断涌现,相关部门就此常常补充、修改已经颁布的定额。概预算编制者应该熟悉掌握定额内容以及使用方法,及时学习调整后的定额内容与相关使用规定。定额项目划分需要清楚,并对各项目中内容、使用范围、计量单位、计算规则以及调整换算项目条件与方法等都应该清楚。这样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就能够快速运用。

(四)提高概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

概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概预算编制质量影响较大。所以,建筑企业应该选择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最好有相关的丰富工作经验。除此之外,概预算编制人员应该专心、细心,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对原材料市场价格了解、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概预算编制的专业性、准确水平。

(五)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合理运用计算机

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工作由于涉及到的内容、数据较多,概预算编制时间较短,计算量较大,所以,概预算编制中遗漏、重复计算的现象常有发生,需要经过反复审查校对后才能最终实施。这个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且很难达到完全正确。

随着计算机逐渐发展运用到各行业中去,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合理采用计算机可以降低编制过程中的错误率,节约大量的时间,减轻了概预算编制人员工作量,最终提高概预算编制的质量与效率。

(六)做好价差调整

由于概预算是根据当时各方面内容进行编制的,是对整体工程的经济预测,与实际施工存在时间差。这个过程中会因为市场价格调整、旧材料以及设备的淘汰等等,造成实际工程造价与概预算之间存在落差。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价差调整,实现动态管理。

四、结语

当下,随着国内建筑企业对概预算重视程度提高,概预算的准确以及工程造价管理控制都有很大提升。建筑企业应该不断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做好编制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对定额内容熟悉掌握、做好价差调整、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编制效率、提高编制人员业务能力,最终确保概预算对工程造价管理发挥有效管理控制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