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体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脱产置换研修农村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培训内容很丰富,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培训内容丰富而培训时间短,课时量不足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培训中理论指导过多,实践、实训内容有所欠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难度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专业发展的需要。
1培训需求分析方面
有的培训机构在接受培训委托之后并没有对教师的培训需求做深入的分析,而是基于任务要求自上而下的确定课程,或者让授课教师自行确定讲课内容。
2培训课程设计方面
在教师培训实践中,培训需求分析也应该成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克服为分析而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有培训需求分析作为基础的培训课程应该目标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然而我们的培训课程设计往往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需要改进。
(1)课程目标缺乏职业生成性。国培计划(初中体育)总目标中指出帮助县域内农村初中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体育骨干教师加深职业理解和学生发展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体育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教学与研究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县域内推动初中体育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青年带头人。由于专业素质发展的理念缺乏深入思考,对教师继续教育缺乏长远、通盘,整体的考虑,更多地从提高职业适应性的角度拓宽和加深知识面,只注重系统化、结构性和理论性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创新素质的全面培养重视不够;重视对教师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对教师人格、情感、意志的发展和升华;过多注重教师个人需求,忽视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的内在诉求,导致课程目标缺乏职业生成性,教师学习热情低落,学习效果不佳,甚至走向反向效果。
(2)课程结构失调。很多学员在培训中学到了新知识和方法同时他们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当回到原有学校尝试时,又必然面对一个问题: 每所学校甚至每一次课堂授课均有独特之处,这就让教师觉得培训中所学的过于抽象、理论化和不切合实际教育的现实差距太远,这又会让教师对专业的理解感到困惑。因此,当前的在职培训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作用并不明显,不利于学员的培养和学员专业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在培训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程度不够所导致学员无法适应教学环境的改变。培训不仅要有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还应设有不同层次教师培训的课程目标,才能体现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差异。
课程结构的失调现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学科本位主义倾向突出;二是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活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重视不够,比倒失当,分科课程有余,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不足,学科理论知识多,实践环节少,理论和实践在培训过程中明显地成为“两张皮”;三是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必修课程过多,选修课程不足,造成选修课缺失或选修范围过于狭窄,导致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影响教师的自主发展;四是重国家课程、轻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内容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
(3)课程评价缺乏科学性。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做出价值判断的证据的收集与提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二是对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笔者在培训的参与中发现培训课程的评价较传统,缺乏开放性、动态性、灵活性。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真正功能。
课程评价可以对课程的合理性做出价值判断,给课程决策者提供信息反馈,以便课程执行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控制与调试。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完善培训课程评价,使课程设计者利用课程评价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4)课程设计忽略培训教师主体性与参与性。由于参加培训学员的教龄不同,学历差异、地域文化不同、授课教师对于文本课程的设计很难把握,由此课程设计往往缺乏针对性。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需要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共同作用,而主体意识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在培训中很多学员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授课教师和学员的交流互动忽视了学员自身经验和主体学习能力。
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考虑不够周全,忽略了学员对课程的参与权,影响了课程向学员的转化效果。有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有很多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好的教学技巧,可是他们的地位却从来是非主体的,如果从课程运作的角度审视培训的课程现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教师的权利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扭合状态: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绝对权威,但在课程决策、课程设计与课程评价中却处于奴仆地位。在这里,规则是先定的,内容是固化的,知识学习成了最终的目的,人的发展退居其次。课程被狭化为教材,主体的人异变为被动的受体。
(5)课程实施缺乏规范性。有的授课教师上课不够认真,为了取悦学员而完成授课任务,有的授课就是个人人生传奇的讲解,学员逃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课堂上学员经常讲小话,有时课堂下的声音高于教师声音缺乏课程秩序。在培训中授课教师的课程权力十分有限,一位老师说 “教师除了课堂上的权力以外,没有其他任何权力”,这虽然不能完全说明在培训中授课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但可以揭示教师在课程权力上的欠缺,究其根源,授课教师和学员未能参与并行使其课程权力,课程秩序缺失。造成不能保证课程培训的有效性,致使培训效能培训低下,进而影响了学员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 卢正芝,洪松舟. 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70-74.
篇2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现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小组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依据肯定成绩、反映时代要求、增强大纲的适应性和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对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进行了修订。
一、为什么要对试用大纲进行修订?
1.为了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重新审视和改革。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有关专家设计和制定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但是,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从设计到制定,从实验到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至少需要四至五年的时间。并且,教育改革关系到一代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立和实行之前,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调整不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内容和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建立新的、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做好准备。
2.当今的课程应能反映先进和科学的教育思想,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例如: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3.当今的课程应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总结历次大纲实施以来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力求反映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理论和成果。例如: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对认知发展的研究,对语言能力形成的研究,对教学思路和方法的研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研究等。并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试用大纲中不完善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调整。
4.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基础外语教育改革的关键,对试用大纲进行修订,将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师和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5.修订大纲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早一天改革,学生就早一天受益。
二、大纲修订的指导思想
1.重新认识英语课程的价值。修订大纲必须适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外语课程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成为21世纪公民生存、求知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2.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与目标。修订大纲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外语教育不应仅以教学生背会几百个英语单词、掌握一些语法项目和考试能取得高分为目的。基础外语教育应着眼于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实践能力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修订大纲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外语学科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修订大纲应反映语言学习的规律,反映国内外外语教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应适当增加语言的输入量,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强调语言的实践特征,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
三、大纲修订的重点
1.修订大纲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为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重新定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的培养摆在英语课程目的的首要位置。同时,把语言教学的目的定位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修订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还把开发智力、了解文化差异,以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作了必要的调整。
强调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用英语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修订大纲适当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以便实现语言教学从注重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注重培养语言能力过渡。
适当增加了词汇量。试用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过低,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因此,修订大纲在参考权威词频统计结果和综合了国内现行几套教材的词汇表的基础上,补充了220个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交际中所需的词汇。词汇量的适度扩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只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
对语言知识体系的知识点的掌握在要求上作了必要的调整。修订大纲强调了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修订大纲对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和语篇知识的要求上淡化了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对各个项目的语言运用分别提出了要求。在语法项目中,补充了一条必要的语法项目--定语从句,但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对语法知识掌握的要求和测试的难度。
修订大纲扩大了听和读的输入量,提出了40小时的泛听和10万字的泛读要求,从而把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3.修订大纲在“教学评价”中,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强调评
价要有益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为体现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修订大纲明确提出了终结性测试应包括听力测试、笔试和口试;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检测,明确要求在测试中减少单纯语言知识题的比例,并降低了此类试题的难度。
4.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修订大纲针对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角度,明确提出应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有效保证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对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时间提出了不超过课时30%的量化限制;提出了在扩大语言输入量是时,要注意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与实用性;还提出了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努力开发教育资源。
(二)
本次大纲修订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教学目标与要求”(试用大纲“教学要求”)部分,特别是对“二级的目标与要求”部分作了较大的调整。修订大纲不再对“六三”和“五四”学制分别提出要求,且每周均为4课时。
一级目标与要求
“一级目标与要求”基本保持了原大纲的内容,只对个别项目作了调整。
听
修订大纲对语速、语言材料和听的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
1.能听懂课堂用语,并作了相应的反应。
2.能基本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内容的概要。
3.能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00个词左右,与学生生活贴近、基本没有生词的语言材料,获取所需信息。
说
修订大纲提出了语境要求。
1.能就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
2.能在日常交际中运用所学过的《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的内容,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对话。(试用大纲强调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的内容,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对话。
读
修订大纲对课文提出了预习要求,并对课外阅读的选材、阅读速度和阅读目的提出了要求。
1.能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能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2%的所学语言知识范围内的文字材料,阅读速度为每分钟40-50个词。
3.能初步借助词典阅读理解难度相当于课文的文字材料,获取所需信息,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试用大纲只有一条要求:能初步借助词典阅读所学语言知识范围内的材料,生词率不超过2%)
写
修订大纲对书写和书面表达的要求作了适当调整。
1.能用书写体熟练、清楚地书写,大小写、词距、标点等运用正确、规范。(试用大纲要求: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书写体在单格本上熟练、清楚地书写,大小写、笔顺、连笔、词距及标点正确。)
2.能听写用学过的课文组成的材料,听三遍,书写速度每分钟分别为6-8个词。(试用大纲要求5-7个词)。
3.能笔头回答就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语音
修订大纲强调了对学生拼读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对语调和节奏的要求。
1.能运用基本的拼读规则读出单音节词和部分双音节词。
2.能按国际音标正确地读出单词。(试用大纲要求:能按学过的拼读规则读出单音节词。)
3.能连贯地朗读学过的课文,语调、节奏和语音(试用大纲要求: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词汇
修订大纲把要求掌握的词从350个增加到450个,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口、笔头交际中运用。
1.能运用基本拼读规则拼写单词(原大纲的第二条)。
2.能掌握450个(试用大纲要求:350个)左右最常用的单词、1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能够在口头、笔头交际活动中运用。(对试用大纲的第一条作了调整,不再要求三年制和四年制分别认读的单词及其相关的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语法
修订大纲简化了对语法项目的表述方式,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强调了语法的功能和作用,并对口头和笔头表达中语法的正确性提出了有区别的要求:
1.能基本掌握所学单词的形成变化。
2.能掌握简单句的基本句型,并能积极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在书面表达中力求表述形式基本正确。
二级目标和要求
“二级目标与要求”强调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对语言输入量的要求,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
听
修订大纲提高了对听力的要求,强调在听的过程中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获取信息;提出了对泛听的要求,并规定了泛听的最低量(不低于40小时)。
1.能听懂课堂用语,并作出相应反应。
2.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及背景。
3.能在听题材熟悉的语言材料时,克服生词障碍,理解语篇大意。
4.能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20个词左右、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基本没有生词的语言材料,获取所需信息。
5.能听懂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中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英语有声语言材料,泛听总量不低于40小时。(计算方法:初一下至初三上,共四个学期,一学年40周×2=80周,每周半小时。)
说
修订大纲提出口语能力要在情景活动中培养,重在实践。
1.能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并能复述课文大意。(将试用大纲的第1、2条合并)。
2.能就熟悉的题材(试用大纲规定:看图问答、说话等),利用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情景提示,根据要求进行表述和表达。
3.能讲述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小故事,并参与简单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活动。
4.能在日常交际中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所列内容,就熟悉的话题进行交流。
读
修订大纲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获得乐趣;强调了阅读的实用性,拓宽了阅读范围;提高了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提出了课外阅读量的最低要求(不低于10万字)。
1.能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能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试用大纲规定:2%)的水平相当的文字材料,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70(试用大纲规定:40-50和50-60)个词。
3.能理解日常生活中内容简单的书信、启事、说明等应用性文字材料,并能理解和解释图表所提供的简单信息。
4.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难度相当于课文的文字材料,获取所需信息,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5.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10万字。(计算方法:100,000字÷50字/分=2000分÷60分=33小时,平均每周半小时左右。)
写
修订大纲提高了对写的要求,提出能在语境的提示下表达自己的观点。
1.能用书写体熟练、清楚地书写,大小写、词距、标点等运用正确、规范。
2.能听写与课文有关、结构简单、没有生词的材料,听三遍,书写速度为每分钟10-12个词。
3.能笔头回答就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4.能仿照学过的题材或话题,利用所给的范例写简单的书信、便条、通知等;能按要求笔头转述所听、所读的简单内容。
5.能为图片提供文字说明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音
修订大纲强调对拼读能力的培养和对语调、节奏的训练;对朗读提出连贯和流畅的要求;对口头表达提出语调、节奏自然,语音正确的要求。
1.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拼读规则读出单音节或双音节词。
2.能按国际音标正确地读出单词。
3.能正确、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或略浅于课文的文段。
4.在口头表达中,语调、节奏自然,语音基本正确。
词汇
修订大纲把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从600个左右增加到800个左右,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口笔头交际中运用;把认读词汇量从400个调整为400-500个。
1.能熟练地运用基本拼读规则拼
写单词。
2.能根据所学的构词法判断和记忆派生词和合成词的词义和词类。
3.能掌握800个左右单词[计算方法:试用大纲的600个+修订大纲的220个(92+128)=820个单词]、2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此外,还要求扩大400-500个左右的认读词汇。
语法
修订大纲虽然降低了对语法要求,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强调了语法的功能作用,对口头和笔头表达中语法的正确性分别提出了要求,并且提出了对运用语篇知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
1.能正确理解附表里所列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功能。
2.能积极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述与交流,在书面表达中力求表述形式的基本正确。
3.能初步运用表示并列、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和相关标志词等基本语篇知识获取和处理信息。
(三)
修订大纲在第四部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了几个新观点。
1.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
(1)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2)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使学生获得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设计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
(5)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7)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引导学生热爱和弘扬祖国文化;
(8)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9)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4)对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目的和错误的类型,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不要有错必纠;
(5)要尊重的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6)要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和掌握记忆的规律;
(7)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1)适当扩大听和读的输入量;
(2)让学生尝试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3)教师要控制讲授的比例,讲授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课时的30%。
修订大纲提出了教学中的实施办法
1.理念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英语,而且要育人;
(2)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教师的威信要建立在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上;
(3)教师要拓宽备课的范围,不仅要备语言知识,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模拟交际的情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模拟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要改变那种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背记笔记学习语言的方式。教师要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提供有效和足量的实践机会;
(4)教师要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留有余地;(5)教师要广学博览;要有创造力、联想力和想象力;要有驾驭所教教材的能力;要有组织活动的能力;要有表达能力;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善于理解所教对象;
(6)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心理加工,如感受,观察,发现,分析,体验,练习,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与别人进行交流,得到别人的回应、肯定或赞赏。
2.操作(1)不同的教学程序体现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例如,授新课:
A.呈现学习内容练习检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B.呈现任务呈现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语言材料(新学习内容)呈现使用模式(在此之前为输入)个体思考、练习(感受、体会、心理加工、内化)分任务组讨论语言材料完成任务所使用的策略、分角色表演等执行任务(输出)分享成果(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具有自主性;教师起监控、指导和帮助作用。)
又如,课文教学:
A.排除难点学习生词学习语言点练语言点看课文课文问答复述(这是以语言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形式。)
B1.教师布置获取信息的任务学生克服生词障碍获取信息猜词,交流(理解)查阅词典请教教师,教师讲解(语言输入程序中自主学习的过程。)
B2.教师布置交流信息的任务学生学习交流信息所需要的语言材料个体感受、体验、加工、内化执行任务(这是语言输出过程的自主学习。)
(2)语言形式要与语境、文化一起教,即怎么用和在什么情况下用。例如: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Hello!
Hi!
I want to...
I'd like to...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摆正师生的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
(2)设计活动不要搞形式主义,盲目追求形式多样,要讲求实际效益;
(3)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要分明且多样化,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比较容易地获得成功;
(4)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教师不要充当“检察官”的角色,要给学生意识自己错误的机会。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语言错误也是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这是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5)每个学生头脑中都有自己的学纲、知识积累方式和语料库,要用观察、面谈、分析和记录的方式了解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6)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要耐心倾听并理解学生的不连贯、甚至不达意的、不成熟的英语,就像母亲倾听婴儿的咿呀学语一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开口;
(7)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学生才能乐于开口,甚至急于开口;
(8)课堂上要有个体学习的时间,照顾个体差异;
(9)教师不是什么难讲什么,也不是见什么讲什么;
(10)学习内容的难度应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不要苛求一步到位,要逐步完善;
(11)凡是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可以掌握的,决不采取讲授的途径;
(12)凡是学生能做到的,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解释;
(13)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设计能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留出空间,为他们的成功创造条件;
(14)要遵循浅、泛、博、大的信息量选材的原则和供需协调的输入原则。
(四)
修订大纲与试用大纲相比,评价部分在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与调整。
1.标题从“考试、考查”改为“教学评价”,扩大了其内涵和范围,明确了考试只是评价的一个方面和一种方式。评价应该具有人文性(学生主体性)、民主性、全面性、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与发展性。考试只能对学生的外显语言行为进行评估,评价则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认知能力与策略、合作精神等进行全面的评价。
2.规定评价的目标应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综合性评价,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将评价与语言教学目标统一起来,使评价能反映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3.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的评价思想。形成性评价的提出有助于纠正教学中一切为了考试,以考代教,以考试成绩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偏差。形成性评价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因素。正确使用形成性评价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的适当监控与反思,掌握并调
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受试者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它对教师的角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更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应当指出,由于形成性评价是第一次提出,大多数教师虽然可能采用形成性评价的个别形式,但对形成性评价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仍较为陌生。因此,对它的形式与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验和推广。4.对期中或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从全面、综合和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改革。对测试形式、测试内容、技能与知识、主观题与客观题比例等方面作出调整和要求。特别提出听力测试分数所占的比例应不低于试卷总分值的20%,提出取消脱离语境的语音类试题,减少单纯语法知识类试题,并降低其难度;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并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将口试列入学期或学年考试项目。
5.评价部分最后提出:高中入学考试以修订大纲规定的二级教学要求为基本标准。
(五)
1.与试用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变化大吗?
在试用大纲框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修订大纲对大纲中明显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部分作了调整,同时考虑与正在制定中的新课程标准的衔接。修订大纲主要有以下变化:①在“教学目的”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为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重新定位。②在“教学目标与要求”中,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强调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用英语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适当扩大了词汇量。③在“教学评价”中,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强调评价有益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益于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④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角度对教师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修订大纲前言中的提法有哪些改变?
根据大纲修订的指导思想,对前言部分作了较大调整。所作调整主要有以下三点:①体现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对外语课程的新要求;②提出了英语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③强调了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如何理解“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这一新提法?
①学习和掌握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在21世纪,国家和民族的联系更加紧密,英语已成为全球性语言,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必备工具。学好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②学习外语是信息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十分迅速。计算机、互联网使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21世纪的公民应具有从互联网上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目前,英语是国际互联网通用的语言,掌握英语就意味着在接受终身教育和自身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便利的条件。③学习外语是多元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的公民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共同生活。学习外语可以使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开放和兼容的性格,使他们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寻求合作和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
4.修订大纲的教学目的与试用大纲的教学目的在提法和顺序上都有一些不同。应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些不同之处?
修订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调整了表述顺序,增加了部分内容,主要表现在:①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了教学目的的首位;把对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建立语感的要求。这些提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5.为什么把“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修订大纲明确提出了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获得乐趣。这样的要求拓宽了阅读范围,也强调了阅读的实用性。现实生活中阅读的目的大致有三种: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获得乐趣。对于思维活跃且求知欲强的中学生来说,获取信息和乐趣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阅读;也只有当学生明白阅读英文同阅读中文一样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才会减轻并逐渐消除恐惧感,继而对阅读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阅读材料,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纯将阅读作为考试的重点只能遏制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导致学生害怕甚至讨厌阅读。
6.如何理解“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一门外语的机会,以扩展其文化科学知识,丰富其文化生活经历,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应注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运用英语,在英语交流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并鼓励学生积极与同学合作,克服交际中遇到的困难。
7.为什么在教学目的中要提倡“形式健全的人格”?
现代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把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应体现在强调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强调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强调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的过程等诸多方面。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应能对英语产生学习的愿望,并能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通过体验学习,发展和强化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参与语言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英语和英语学习过程的了解。同时,调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自信心,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个人品格,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教师要关怀和重视每个学生,使他们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健人格和合作精神的过程。
8.“教学目标”的第一段有几层含意?
该段有四层含意。第一,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修订大纲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标准及其对测试难度的要求,以此来引导教师从单纯地传授语法知识向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方向转变。第二,注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的变化,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学习精神。第三,强调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其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第四,要求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仅有益于学生对英语本身的理解和运用,也有益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兼容能力,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为其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8.在听的能力方面,一级目标与要求和二级目标与要求各有什么变化?
修订大纲在一级目标与要求中对听的语速、语言材料和听的目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能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00词左右、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语言材料,以获取所需信息。在二级目标与要求中,修订大纲提高了对听的能力的要求,强调在听的过程中,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获取信息,并提出了对泛听的要求,规定了泛听的最低量(不低于40小时)。修订大约在听力方面更强调实用,更强调听的
结果即获取所需的信息。修订大纲并不要求学生听懂语言材料中的每一个词,而是更强调听的技巧,即训练学生在听含有一定生词的语言材料时,仍能获取所需的信息。
10.为什么在听力二级目标中提出“克服生词障碍”的要求?
修订大纲将二级目标与要求的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从600个左右增加到800个左右,泛读词汇量从400个调整为400-500个。这么大的词汇量并不能保证所选的听力材料中不含生词。另外,人们在真实交际中不可能只听到自己熟悉的语言;同时,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语意的能力也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对学生利用语境克服生词障碍能力的训练,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11.修订大纲中对听力速度的要求为什么要提高到每分钟120个词?
听力理解能力是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听和读一样,是人们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生活中,听者往往难以控制所听材料的速度、语言清晰度以及说话人的言语表达特点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声音信号的处理有一定的连贯性要求,即讲话速度并不是越慢越容易理解。较低语言水平层次的听力检测也应保持较慢但不失自然的语速。因此,要求学生的听力速度达到每分钟120个词基本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接近正常语速的要求。
12.泛听指什么?修订大纲为什么将泛听量定在40个小时?
泛听是指学生课外的听力理解练习。与课堂精听不同,泛听只要求学生了解听力材料的大意,获取必要的信息。泛听材料来源广泛,包括英语听力磁带、电视或广播中的英语节目、互联网上的有声资料等。其难度应与学生所学的精听材料难度相当或略高于精听材料,为初中学生提供课外泛听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其语言输入量,提高其听力技能,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但泛听材料的内容应该健康、丰富、生动有趣,要涉及与中学生相关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初一年级的泛听材料可以是短小的语段,初二、初三年级泛听材料的难度可适当提高。将泛听量定为40小时的考虑是:如果从初一下学期开始进行泛听练习,每周0.5小时,按一学期20周计算,至初三上学期止共4个学期,总计40小时(0.5×20×4=40)。但各地区和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泛听量。
13.在口语教学部分,修订大纲要求学生能就熟悉的题材,利用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情景提示,根据要求进行表述和表达。“表述”和“表达”的区别是什么?
“表述”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即当学生看到某张图片、某段录像或多媒体片段后,能够客观和真实地叙述出他的所见所闻。“表达”是在表述的基础上对事物作出评价,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等。例如:学生通过简单的问答提供有关某人经历的信息属于语言表述;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个人经历和观点,并作出反应则是一种语言表达。“表述”是口语教学中的低层次要求。一般情况下,当学生看到熟悉的题材,他们便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说出有意义的句子,客观地描述这些题材。表达则是口语教学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表达中,学生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逻辑清晰地组织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表述”与“表达”同等重要。在初级阶段,要强调“表述”,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要适当强调“表达”,以便使交际更真实、顺畅。14.修订大纲中规定:除教材以外,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应低于10万字,为什么?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一定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即语言的输出有赖于语言的输入。只有在大量吸收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表达的技能,也只有在吸收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意愿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语言交际的能力。阅读作为一种吸收的技能,对培养学生的表达技能,如口语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修订大纲要求泛读量达到10万字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吸收语言材料的量,巩固其语言实践的基础,使其形成语感,并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要实现上述目的,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泛读材料时必须注意题材和体裁的广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广泛、实用和有趣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一种快乐的学习过程。同时,广泛地接触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文章,可以加深学生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包容、批判地接受各国文化的精髓。这对学好英语和对增长社会知识都是有益的。
15.修订大纲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与试用大纲相比有什么变化?
修订大纲提高了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信息化社会对外语课程提出新的要求。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要想靠很慢的阅读速度获得大量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阅读速度的提高体现了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因为阅读目的的不同,所运用的阅读技巧也不同。在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中,逐字阅读的效率不高,且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段大意与主旨。应当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主题、抓结构,不必每个成份都给了同样的重视,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可以一带而过。这样不仅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提高,而且阅读效果也会增强,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16.修订大纲中对“写”的要求与试用大纲相比有什么变化?
修订大纲提高了对写的应用性要求,提出能在语境提示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正符合大纲修订的指导思想--语言教学应突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修订大纲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练习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等,要求学生能为图片提供简单的文字说明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强调了对学生写的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
17.为什么修订大纲只提“在书面表达中力求表达形式基本正确”?
修订大纲二级目标与要求中语法项目规定:学生“能积极运用语法项目表中要求掌握的语言形式进行口头与书面的表述与交流,在书面表达中力求表达形式基本正确”。修订大纲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强调了语法的功能作用,并对口头与书面表达中语法的正确性提出了有区别的要求。口头交流首先是交流语意,即便是用不完全符合语法要求的句子或短语,只要对方明白说话者的意思,那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因为在口头交流中可以运用一些非言事性动作,如手势、表情等。口头交流中可以不特别强调语言的正确性,正确性可服从于语言交流。但是,书面表达则应要求表达形式基本正确,因为书面表达没有诸如手势、表情等的辅助,读者只能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如果书面表达中表达形式的错误,或不符合语法要求,读者就难以理解,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解。因此,学生学习语法后,在书面表达中应力求表达形式基本正确。
18.修订大纲中语音部分为什么把“语调、节奏自然”放在“语音基本正确”之前?
许多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单音发得很标准,单词读得很正确,但说出的英语却让人听不懂。主要原因是语调和节奏掌握得不好。现代英语语音学的发展以及国内外英语语音教学的大量实践证明:教英语语音重点不应该放在元音和辅音的单音操练上(虽然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语音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超音段音位,即语调、重音、节奏的掌握上。元音和辅音只是英语的基本因素,但语调、节奏却是英语的特色和灵魂。在实际交际中,语调和节奏对于表意更为重要。相同的句子以不同的语调表达,句子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从语言的完整性来看,修订大观更加强调语调和节奏自然的重要性。
19.为什么修订大纲增加了词汇量?
修订大纲将初中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作了调整。一级要求中把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从350个增加到450个。二级要求中把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从600个左右增加到800个左右,认读词汇从400个调整到400-500个,而且要求掌握200条左右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学生词汇量的不足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尤其在阅读和听力训练中,词汇的缺乏成为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的一大障碍。适当的词汇量是语言学习和交际的必要条件。修订大纲增加了词汇量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使学生能顺利地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谈,听懂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听力材料,以适当的速度读懂与课文水平相当的读物,获取信息。总之,词汇量的适当增加是学生学习英语以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客观要求。
20.修订大纲语法部分强调了语言形式的意义与功能,这与试用大纲有什么不同?
修订大纲的语法要求部分简化了表述方式,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强调了语法的正确性提出了有区别的要求,提高了对运用语法和语篇知识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语法部分强调了语言形式的意义与功能,这就比试用大纲更注重了语法在实际交际中的作用。这也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重新界定了语言知识和技能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学习化社会对外语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21.为什么修订大纲要提出对
语篇知识的要求?
语篇这一概念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修订大纲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对语篇知识的要求,可见它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把自己限制在根据结构和语义理解英语,但是仅仅依靠句法和词汇学习第二语言是不够的。语篇知识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仅从字面理解英语材料,而不能理解其内在含义的困难。语篇分析致力于分析比句子大的语言单位以及它们的之间的相互顺序,同时也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提出对语篇知识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2.与试用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哪几条作了调整?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第一、二、三、五、六条作了调整。试用大纲和修订大纲第一条都提出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但后者更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修订大纲的提法也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点,即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修订大纲第二条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良好的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发现和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给予特别帮助。第三条强调了语言的输入量和实践性,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修订大纲要求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同时注重所输入语言的真实性和实践性,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修订大纲要求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同时注重所输入语言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保证语言的输入量,对教师讲授时间提出一般不超过30%的要求。第五条提出了利用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语言实践机会;但同时指出,不应由教师“包办”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不应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第六条强调了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努力开发教育资源,增加英语教学开放性,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条件。修订大纲的这一提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修订大纲中“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是否仅指差生?
修订大纲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使教学适应多数学生的需要,从整体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外,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不仅指学习差的学生,学习好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特殊需要。例如,一些成绩非常出色的学生常会感到老师讲的东西太少,学习收获也不大。对于这两类学生,教师应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降低要求,侧重表扬与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其成就感和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他们独立、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其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另外,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判断学生是否有特殊需要的唯一标准。很多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也需要教师的个别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必须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殊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
24.修订大纲为什么要规定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课时时间的30%?
修订大纲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它规定在英语教学中应
适当扩大听和读的输入量,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要设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景,增强学生语言实践的真实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尝试,促进学生言语技能的发展,进而使学生逐步获得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了有效地保证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教师要控制讲授的比例,讲授时间一般不应超过课时时间的30%,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
25.修订大纲对课外活动的作用与要求有哪些新提法?
课外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和发展学生特长。课外活动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提倡重在参与,培养合作精神。课外活动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活动。修订大纲中提出的活动形式极为丰富,主要有:朗诵、唱歌、演剧、英语角、英语班会、读书会、故事会、书法比赛、影视欣赏、知识竞猜以及国际交流等。另外,修订大纲还强调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指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本地条件,自主且有创造性地组织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可见,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应起的指导作用不应超越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修订大纲中还指出,课外活动作为对课内学习的补充,不应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6.修订大纲为什么要强调对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利用?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音像设备的普及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必将极大地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首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打破课堂的束缚和课本的限制,扩大信息来源,开拓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和资源所创造的有利条件,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从而为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和远程英语教学节目进行学习,增加了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有着重大意义。
27.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能力发展所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考查、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问答和演讲、朗诵等课内外学习行为和学习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过程和合作精神等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应采取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学习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因此,形成性评价应当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占一定的比例。
28.修订大纲为什么规定考试要包括听力测试、笔试和口试?
考试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修订大纲规定考试形式要包括听力测试、笔试和口试。目前,听力测试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认识。听力测试可以检测学生通过听的活动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但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的内容。笔试既可测试语言知识,也可测试语言能力。修订大纲规定笔试可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减少单纯语法知识题,并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适当增加主观试题的比例,减少客观题,侧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
的考查。口语测试是语言交际能力测试的重要手段,其突出的优点是可以直接通过“说”这一语言行为,了解学生掌握英语的情况,从而有效地考查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听力测试、笔试和口试,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因此,初中英语教学考试应包括上述三种测试形式。
29.修订大纲为什么不再把单纯的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
修订大纲指出,在听力和书面测试中不应再把单纯的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单个字母发音的准确性固然重要,但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或听的交际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如果只注重单个字母的发音则不能达到此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听力理解训练中应把单词放在全句、全篇中来考虑,测试听力应该把单个字母的发音放在语句中来检测。只有这样,单个音才会有意义。此外,某个字母在一个单词中的发音可能是固定的,但一旦把它放在句子中,其发音有可能会因为上下文单词的影响而稍有变化。事实上,人们在用英语交流时,每个字母的发音不可能都非常标准,或多或少会因语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听力及书面测试中,单纯的辨音题是抽象而无实际意义的。
30.修订大纲中笔试题型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修订大纲中笔试题型的变化说明了测试模式正经历着从传统测试向交际性测试的转变。交际性测试既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也要考查其在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恰当且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反思传统的中学英语测试,大量单纯的语音知识题和语法知识题所反映的仅仅是学生对语言知识结构的掌握情况,无法反映出他们在实际的语言交际情景中对语言意义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单纯考查英语语言知识结构的题型应当相应减少,难度也应当相应降低。此外,由于主观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能够衡量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符合交际性测试的要求,因此,笔试题型中客观题比例应当相应减少,主观题应当相应增加。
31.修订大纲的语法部分为什么要加定语从句?
我们发现,一些初级阅读篇章中也含有定语从句。因为现在的文章不可能全用最简单的单词、短语或简单句组成,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表达一些事物,作者不可避免地会用到定语从句。如果学生没有学过定语从句,阅读中很难理解作者的用意,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也导致了学生阅读效果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地消失。同样,学生在写作时也会因没学过语从句而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定语从句在语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语用的需要,修订大纲的语法部分应该增加定语从句。
32.怎样才能降低语法检测的难度?
修订大纲中提出在书面测试中应降低语法测试的难度,这首先要适当减少语法测试题的量。我们掌握一门语言不应是仅仅掌握其抽象的形式及规则,语言形式和规则只有在语言运用中才有意义。学习语法的重要是掌握其功能,应把语法规则放入语言的运用中去进行检测,尽量避免单纯的语法检测题。我们可以把某个语法规则放入到某种具体的上下文中,这样则是在考查学生语法知识的恰当运用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考语法规则,这才符合语言学习的目的。此外,在测试题中应避免涉及一些非常罕用的语法现象。总之,我们应从语法的功能性角度出发,把语法纳入到整个语境中来考查。
33.修订大纲为什么要增加附表五“话题”?
修订大纲提出,口语要在特定的情景活动中培养,重在实践;还要求学生能够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对话,但没有界定话题的范围。在附表五“话题”中,提供了与中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16个话题。“话题”中提出有利于划定交际范围,为学生进行口语活动创设明确的情景,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意义。同时,也便于教师有序地组织课堂教学。此外,“话题”的设定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依据,并使口语测试有了明确的范围和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增加附表五“话题”还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语言的交际性。学生以某一话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在完整的、有意义的和有内容的语言环境中扩大语言的输入量,提高语言的输出质量,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
34.修订大纲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要辩正地看待修订大纲是“增负”还是“减负”的问题。如果单纯从语言知识的角度看,修订大纲增加了词汇量和语法项目,加大了阅读量和听力训练的比例,似乎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但是,修订大纲强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而并非仅仅掌握具体的语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语言当成一种知识,孤立地传给学生。教师应强调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把语言知识融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交际任务之中。同枯燥地背诵知识要点相比,这无疑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例如:在词汇教学中,虽然词汇量增加了,但学生可以在篇章中利用语境学得这些词汇的意思和用法。这比背诵字典上的解释和例句要容易得多,也记得更牢。同时,为了落实“减负”问题,修订大纲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对测试难度的要求。这为教师遵循大纲的要求和改进教学方法创造了条件。因此,如果教师转变观念,站在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高度上看,就会意识到修订大纲的实施会减轻学生的负担。
35.修订大纲什么时候实行?
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多媒体;英语;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全球普及,利用网络时效性、便捷性、经济性等有利条件所构建的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培训平台现已被世界各国视为国家战略和 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基于此 ,本文拟对 当前我国利用互联网技术较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问题略加探讨 ,以期对互联网远程教育之良莠利弊有清醒认识的同时,还可对远程网络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法手段 的改进与提高有所裨益。
一
、中小学远程英语教师网络培训的优势性(一 )对于 网络课堂 的课程可 以达到重复收 听的 目的:一 个 人 不 能保 证 上 课 的所 有 时 间都 是100%注意力集中,稍微一走神,可能老师上课教授的知识就漏掉了,而这一知识点恰恰是其所不掌握的,但是如果利用 网络教学 ,学生可以反复收听、收看老师讲解的知识,就不会存在知识点被遗漏的问题,这样保证了授课老师的最终目的;而且针对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可以做更为详细的笔记,这样在 自己觉得重要 的部分不会漏掉授课 的每一个 细节 的同时,将 自己薄弱的知识环节全部弥补上 ,从而更加有利的提高 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好的开展工作。
(二 )利用 BBS如遇问题可 以随时和授课教 师沟通 :1.一般的课堂,如果老师上课,学员只能在课堂休息期间提问,那时很多学员没有领会全部的知识,只能是提出相对肤浅的问题,而且一旦下课,无法找到授课教师,那样没有办法沟通 ,往往是在课后学员经过消化理解之后会 出现大量的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这样沟通就会 出现问题 ,而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应用 网络教学 ,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出现 ,在网络平台上建立针对各个教师的 BBS,或者针对授课教师和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沟通 ,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有问题的时候就提问,每天保证教师到 BBS上浏览学员的问题,保证学员的问题在几个工作 日内必须做出回答 ,这样 ,学员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 的回复 ,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深层次问题的解答。
2.课堂教学中每个学员所问的问题只有其本人能够知晓,同时教师也只能面向某一位学员的问题进行解答,而其他的学员不知道这一问题是否也是自己所未了解的知识点。通过 BBS这种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某学员在网络上提出问题,所有学员是可以看到这一问题的,然后通过老师的解答,不仅提问的学员可以了解相关 的知识 ,其他学员也可 以看到问题以及答案,这样就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其他学员如果存在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在别的学员提问的基础之上继续提问,老师也可以继续答疑 ,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引发多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出现,从而解决了一系列 的相关问题。这样一来 ,所有的学员都能对最初的同题以及从该问题引发 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如此就可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讲解能够达到全班的学员的理解 ,大大提升了问题解答的效率 ,提高了知识面的拓展。
(三)普通课堂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让学员在课堂上所学的资料可能很多人 只是稍微熟悉 了一下就结束了,没有深人的了解到每一个细节 ,老师讲解 的地方对于学员来说也未必面面俱到。如果下课之后学员还能继续学习课堂上的资料那么对于学员来说可以把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消化理解。网络教学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课后教师可以将本堂课程中的所有资料上传到学员空间,大家都可以分享这些资料,在空余的时间就可 以把这些资料进行 反复整理 ,进一步消化老师上课所教授的知识 。这些资料的形式不仅是文本的,同时可以是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多媒体的形式 ;内容也可以是多种的,比如可以是新闻的,那么这种多媒体形式就是视频信息,不仅从画面 ,而且从声音 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可以是一位主要人员的讲话,那么这种多媒体形式就可以为音频信息 ,从听觉的角度 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可以是相关文化的介绍,那么这种多媒体形式可以为图像、图形、相关的动画等,从视觉上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这样就省掉了老师上课时的担忧 ,可 以让学员下课后更好的学习课堂上没有那么多时间讲解的课堂资料。
(四)作为语言学习 ,教师不仅需要 了解学员写的情况 ,同时所 留的作业还包括学员的说的能力 ,这种作业在课堂上虽然也可以做到,但是由于学员太多,对于个人来说有用的时间仅仅为几分钟,这样的效率实在是过于低下了;同时这种作业对于课堂式教学还不能课后完成,这样就导致教师无法了解学员的说的能力 ,不能有效的安排后续 的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口头训练 ,布置 口头作业之后 ,学员可以根据作业要求课后完成相应的口头作业,利用录音设备将 自己完成的口头作业制作成电子版的作业,然后上传到教师的空间中,这样就能够达 到教师 了解学员 口头学习的情况。这样从说的角度对培训的学员进行有的放矢 ,从而达到一对一 的说的训练 ,这样就能够达到大幅度提升学员说的能力,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也大大提高了针对性 。
二、中小学远程英语教师网络培训 中的弱势 问136题解决策略目前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都存在着基础相对薄弱,尤其针对教授给学生的英语知识很多是所谓的“中国式英语”,很难 和外 国友人进行有效 的沟通。
这种情况主要是 由于对“英语思维”模式的不解所致。
就以受诟病最深的写作为例,英语世界的人们在陈述问题和作文时一般思维模式是 以“总分 ”的方式来说明观点,也就是每段的开始部分直接说明观点,然后再对该观点进行非常详尽的论述 ,同时举出大量的事实作为该观点的支撑;每一个段落只有一个核心的“idea”,所有的论据都要围绕着这一“i-dea”而论述 。当然 ,有一些习惯我们的国语也一样,但是大部分的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不同。比如:国语思维中存在的分总模式。我们更习惯于“分总”的方式 ,即先阐述论据 ,然后经过利用这些论据来总结观点;同时国语的写作中喜欢在开始部分写入铺垫,给人以渐进的方式,最终才是我们所要阐明观点。这与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英语的写作思维中以总分的思维方式为主,当我们使用分总的方式时,英语思维的人就无法理解我们所要表述的含义,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篇4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拓展训练;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72-01
在初中阶段,体育教学可促进学生身体得到有效锻炼,因此务必要提升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关注度。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融合作为体育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亦可称为外展训练,是当前世界上得到广泛推广的一种体验式培训方法,是指借助特殊环境来锻炼学生的生存技能,并有序地把此项模式引入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挑战性、趣味性以及研发性等特征。
二、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融合存在的问题
1.训练场地及器械设置不合理
一些拓展训练项目由于设施场地有限致使难以开展,比如射箭、射击、攀岩等。拓展训练项目建设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学校通常因经费过高“望而却步”,造成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应用层次过低,教学成效不理想。
2.教学课程设计缺乏合理性
不同学校对拓展训练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初中体育教师难以选取可直接使用的拓展训练教学模式。没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选择,造成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融合不当,继而对拓展训练教学成效造成不利影响。
3.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足
现阶段,一些体育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全面的拓展训练专业知识,综合业务水平不高,进而对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推行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师资队伍仍然是影响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融合的重要因素。
三、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融合策略
初中体育教学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发展经验。如何逐步强化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融合,进一步促进初中体育教学安全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科学安排训练场地及器械
一些要求相对较高的训练场地及器械要求学校采购或者租赁,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采购与否。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自主打造拓展训练场地,推行适时定期的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在关注效益的同时,还应当强调安全。比如“破冰”项目的拓展训练,可将其设置成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一些学校同样可只针对“破冰”项目开展拓展训练。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要注意取长补短,有效消除当前学校面临的场地、器械等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氛围。
2.加大对学生训练的引导力度
某种意义上而言,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有着一致的本质和目的,拓展训练的基本原理大多是以体育教学一系列理论知识为重要前提的。在拓展训练体系中,很大一部分的训练原理、方法与体育教学有着殊途同归之效。比如,在开展滑雪项目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第一步应当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合理的训练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对学生的一举一动展开有效的观察及记录,发掘有价值的线索,以帮助学生对训练情境M行回顾。教师通过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指引和提示,加大学生体验、领会程度。教师也可以在学校操场组织学生参与“同舟共济”的游戏,将学生合理分成若干个小组,发给每个小组九块地毯,以正方形的形式摆在地上,让队员相互之间随意抽走地毯块,然后看哪个小组能在地毯上站立的时间最长。这个拓展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协助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强化对教师的培训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拓展训练;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68-1一、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主要是指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精心设计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训练中增强个人体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磨练坚强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体育教学不能单纯地为了学生的体格健康,更要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这就要求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引入新理念,要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既锻炼身体,又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将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在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得到重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得到增强,心理教育不能忽视。因此,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顺应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现代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进行教学前提。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单一,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性,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积极性不高。将拓展训练引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必然会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与游戏性。拓展训练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设计,既能吸引学生积极锻炼,又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在各种项目中提高自身素质。因此,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拓展训练本身目的是提高学员的各方面能力,主要是提高自身应对挑战的能力,培养学员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打击能力,提升自我认同感,增加自信心,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心理承受力等。而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保持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拓展训练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关联性很强,所以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具有可行性。
中学生开展拓展训练,在场地和设备要求上很容易满足。学校可以根据现有的器材、场地、设备等条件选择简单的拓展训练项目,有的拓展训练项目甚至不需要任何其他器材,只需要一小片空地就能顺利进行,以此来看,学校进行拓展训练简单易行,可行性强。此外,中学生开展拓展训练对老师和学生没有太高要求,大部分教师在经过相关培训后,都能培训学生,而对于学生,拓展训练具有趣味性,对其吸引力比较大,并且一般学生进行的拓展训练都是为其专门设计的,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学生接触起来比较容易,只要学生有兴趣,有勇气,就可以进行拓展训练,对学生没有太多要求。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并不会带来资金问题,灵活性很强。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相关投资。有条件的学校就可以多投资一些,建立自己的训练场地,如果学校资金实力相对较差的,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展训练,选择简单易行的项目。
安全方面,学生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安全,家长对拓展训练的内容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对拓展训练总是有一些质疑,感觉拓展训练存在一定的危险。实际上,拓展训练项目很多,有一些是存在危险性,但是有很多项目是很安全的。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训练,安全性就会很高。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质和心理特点等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的拓展训练,在拓展训练进行之前,老师要提前检查好训练场地、器材和设备,保证拓展训练在安全、快乐气氛中进行。
三、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首先,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应该进一步了解拓展训练,清楚拓展训练的意义,鼓励并支持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必要的时候校领导还应该调用学校的相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保证拓展训练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进行。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训,提高老师素质。体育老师要经过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之后再进行教学,以确保真正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
篇7
关键词 教师 佳木斯 体育
一、前言
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应当使教育从纵向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向的方面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特别以教师为职业的人,更应该注重自身接受教育。只有自身一直处在受教育的环境中,才能保证知识的储备量,也才能更好的教授其他人。教师职后教育既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学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学体育工作的实施、体育科学的研究、学生健康水平和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佳木斯市11所初中202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关于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情况,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把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成果,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2.访问调查法
在研究过程中,先后走访了黑龙江省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佳木斯市教育学院,佳木斯市教育研究学院,与各学校负责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人员15人进行访谈,了解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开展的具体情况及对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在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等方面的建议。
3.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佳木斯市区初中体育教师自然情况
由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202名体育教师中,从年龄情况来看,40岁以下的教师有170人,是佳木斯市区体育教师的主力军;在职称方面,中级职称的有96人,占总数的47.5%,接近一半,而特级和高级仅有19人,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相对较少;学历方面,目前,佳木斯市区的体育教师仅有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大多体育教师学历在本科层次,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处于专科及以下,学历偏低。从教年限中6—15年教龄的体育教师较多。
(二)佳木斯市区初中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动机
从表2可以看出,在参加继续教育的体育教师中,23%的体育教师把提高业务水平和更新知识作为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切实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17%的体育教师参加时候教育是因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将想去转化为动机,推动自身去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这对于不断完善自我,帮助很大。而有60%的体育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领证书、学历达标,晋升职称和保住职业。许多教师在对待教师职后教育的态度上,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这种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性色彩的学习目的必然会导致把学历文凭当作目的去追求,把培训当成任务,使本该是“积极主动型”的职后教育变成“消极被动型”。
(三)影响佳木斯市区初中体育教师不参加职后教育的因素
1.主观因素
在未参加职后教育的教师中,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标准,因而不少人认为学历达标,接受教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把接受继续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再有一部分教师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家庭、工作、学习三者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年轻女教师,家庭、工作、学习矛盾突出。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昂贵的学费是影响自己继续接受教育的主要因素。
2.客观因素
首先,与省会城市相比,佳木斯市经济相对欠发达。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中学体育教师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相比,个人收入相对较低。其次,由于观念的制约,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地位和作用也相对较低。体育教师群体被边沿化的现象严重,即使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指标,也被其他所谓“主科”的教师取代。再次,从体制而言,长期以来,教师职后教育自成体系,而师范院校属普通教育,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属于成人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系列,体制上难以统一,导致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分离,职后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最后,在评价机制上,由于对教师职后教育的责、权、利无明确的界定,教师的职后教育没有真正和教师的经济利益、物质待遇、职称评定挂起钩来。仅仅依靠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迫教师参加职后教育,收效甚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佳木斯初中体育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动机相对比较被动,没有真正认识到职后教育对于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完善的重要性,还停留在“要我学”的层次上;影响佳木斯市区初中体育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因素中,主管因素教师本身职后教育意识不够,客观因素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地位和作用也相对较低。体育教师群体被边沿化的现象严重,即使有接受职后教育的指标,也被其他所谓“主科”的教师取代。
(二)建议
提高佳木斯初中体育教育职后教育的意识;争取使其职后教育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加大职后教育的资金投资力度;各学校领导应给与高度重视,突出体育教师的重要性。
总之,没有固定的捷径和简单的模式能够使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一蹴而就,也没有办法使众人轻易认同某一模式。但是,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模式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必须面向全体体育教师,以提高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多形式、多渠道并举,坚持在职与脱产相结合,资格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从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新型体育教师队伍。
基金项目:佳木斯市2009年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课题编号:10004。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材料[G].2004.12:18,29.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硬件设施
一、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
教育的三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者是教育三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影响一门课程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出现问题,第一个“责任人”便是体育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大都不是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有的学校的体育课是由课少的教师所带,有的学校的体育课是由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所带等,而且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师除了没有接受过专业体育知识的高等教育外,也没有受过专门的体育教学培训,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毫无专业知识做支撑、毫无正确教育理念做引导的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必定是低效的。因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农村初中要尽可能地聘请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如果难以实现这一点,农村初中可以从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培训入手,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素养。
二、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低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则阻碍物质的发展,可见意识的重要作用,而这里的“意识”指的就是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在很多农村学校和教师眼中,体育这门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很多农村初中学校的体育课时数根本达不到体育教学标准,初中体育教学标准规定每周至少三节体育课,而很多农村初中真正落实的只有两节,有的学校只安排一节体育课,可见体育这门学科的受重视程度。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都义正言辞地表示:“现在升学压力多大,好多文化课都跟不上教学的进度,体育课本来就是一门副科,学生上体育课就是玩,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上文化课,提高学生成绩来得实在。”从部分教师的言辞中,我们可以找到体育课程不被重视的原因:其一,应试教育对体育课的“摧残”;其二,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质量低下。
为了提高农村初中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原因入手: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树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观。其次,体育教师要想使得学校和其他教师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得想方设法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比如: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将游戏、竞赛等形式加入体育教学中,为体育课增添乐趣;制定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并将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像对待文化课那样对待体育课程,不要抱着“能学多少就学多少”的态度进行体育教学。
三、体育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
如果体育课比作一个工厂,那么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就是工厂中的软件设施,而体育器材和设备就是工厂中的硬件设施,如果没有硬件设施,工厂根本无法成立,如果缺乏软件设施,工厂也无法正常运转。因此硬件软件缺一不可。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初中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备根本不到位,而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有:第一,地区按照各初中的情况将体育器材发放下去,但是真正下放到农村初中的体育器材少之又少;第二,很多农村初中已经收到相应数量的体育器材,但是却无人安装,致使这些体育器材如废铁般放置在校园角落里等。除了体育设施不到位外,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也是影响农村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中是名副其实的“小公主”“小王子”,他们在校的安全问题也是家长和教师最为关注的一点,那么学生的安全需求和体育器材的危U性的矛盾促使很多学校减少或禁止体育课中体育器材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课程中的很多项目根本无法进行,这也是促使农村体育教学模式效率低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仅要从宏观上去把握,监督地区下放体育设备的真正流向,督促体育设备的后期安装进度,而且也要从微观上提高体育设备的使用频率,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做好相关体育器材的安全使用事项,保障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体育是普通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促使学生拥有充足的“本钱”进行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农村初中必须秉持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地看待体育这门学科所蕴藏的教育价值,提高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增添相应的体育设施。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1引言
初中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教学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未能与当今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及教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初中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如何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个摆在相关体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较高的学习兴趣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仅限于对知识的讲授以及动作技能的示范,而忽略学习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促进作用。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引入初中体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呈现丰富的图片、影像以及课件的方式来对体育知识进行有效分析与讲解,有效地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学生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并乐在其中,这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对一些难度较大且不好讲解的体育动作技能,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的辅助基础上,通过视频教程的播放更为清楚、直观地看到体育动作技能的全过程,在有效提升其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起到了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提升体育能力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初中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存在不足,对一些难度较大、较为复杂的动作技术学习起来也显得较为吃力。信息技术能够将一连串复杂的动作进行分解,并可以以反复播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视觉表现与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对各项运动技能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
3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效果不佳判断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效率的高低是由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效果来决定的,并非信息技术的单方面运用成效。而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即是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教学手段与工具,以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将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进行结合,并达到一定教学成效[1]。但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多媒体的应用并未与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进行有效融合,应用较为孤立,大大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功效的发挥。教学设施不健全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先进设备的支持。然而不健全的教学设施成为当前影响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为体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或者认为体育教学只需要有操场就够了,不需要应用到信息技术。另外,部分偏远山区学校由于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购置必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没有设置体育课程,大大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初中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初中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我国初中体育教师广泛存在业务素质较低的问题。其一,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职位是由非专业人士或兼职人士担任的,虽然该部分人士工作扎实,但在知识结构及动作技能的专业性上还是有所欠缺,未能满足当代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学习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2]。其二,部分年纪较大的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甚至是排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式)为主,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水平的提升。
4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加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学习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此,要想让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就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来[3]。在教师方面,学校可以加大对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在学生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巩固,以不断提升其自学能力。建立健全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对没有开设体育课程或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偏远山区学校,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将体育课程纳入其教学体系中,并通过政府的各项补助措施的颁布,将多媒体设备及技术引入体育教学课堂中,实现多媒体的资源共享,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先进设备及技术的辅助下,加深对体育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对于发达地区在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上也不可忽视,应积极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来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应的体育教学视频及课件,以从听觉、视觉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4]。加强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初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主体,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人物。因此,加强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首先,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并对教师进行多媒体培训,以让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为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必要保障。其次,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体育教学技能及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5]。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5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有效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就务必要以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教学内容为重要依据,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与创新,将信息技术有效引入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增强体育课堂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正茂.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13(13).
[2]陈全意.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10).
[3]金超.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有效转变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
[4]陆爱东.初中体育教学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当代体育科技,2013(5).
篇10
关键词 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 初中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从民族的延续与国家动力培养角度来看,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强国之法。伴随我国经济发展与西部大开发计划、教育改革以及相应的教育举措,使我国西部地区、边疆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些起色,但与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教育发展相比,边疆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均衡,比如在教育经费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等也存在着均衡差异,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初中体育教学未得到显著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对于民族性的民间体育内容的融入。
0概述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而且民族文化保存非常完整,尤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制约,反而更好地保持了自身传统发展的特征。从目前来看,在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表明,西部大开发、基础教育建设等方面的举措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边疆地区,地域广大,人口稀少,加上居住的分散,因而,有一些地区还存在体育教学建设方面的实际问题,比如,教育经费不足、体育教学的设施不够、教学水平低下、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足、不重视等等。因此,应该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也应该对体育教学方面的具体工具进行一些实在的调研,做一些行改革工作,从而探索出一条与当地的发展特色较为融合的体育教学之路。比如,当地的人文、地理、经济、民俗、活动项目、节日等所举办的特色特点,如何对这些具体的优点加以吸收,将其融合到初中体育教学中来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1教学现状及问题
(1)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体育教育,大多均能完全按照国家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虽然每周能够将课程安排在2节以上,然而大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以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的;主要的体育课程体现在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方面,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实际上的存在,与需要进行的体育教学之间还明显存在差距。
(2)在体育课程的学习方面,因经费、器材、场地建设等因素制约与限制,体育课程中的实践与理论方面的距离差异较大,而且学校投入少、教师动力不足、学生不喜欢只说不练,因而积极性不断受挫,形成了由兴趣高昂到积极兴全无的结果;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性体育主管部门,对于体育教学也不重视,对于竞赛的组织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比赛,打击了这些地区的体育教学;另外,由于对当展新形势与对人民生活、初中生发展的具体情况的不了解,这些部门主管人员只是“坐进观天”、“想当然”,因此,无法开展具有符合民众需求的体育活动与赛事。
(3)就是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专业水平差,整体素质不高,大多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不愿意去这些地方教学,而且近些年来,支教队伍不增反降,这些现象都表明了落后与投入不足、教育观念的狭隘等。
2解决措施
(1)加强当地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改变教育观念,认真对待体育教学,并且尽可能地发动学校,组织体育竞赛,让学生与民众参与到其中;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组织专业的研究人员,对民间的特殊活动、体育项目等进行分析研究,并科学地将其引入到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另外,政府应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帮助学校进行一些体育设施的更新,设备的增设,场地的建设等等;还应该积极的做一些体育活动项目,促进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生之间的交流。
(2)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果不能吸收大量的社会人才,就应该积极的对当地教师进行一些实际培训,增强其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可以采用讲座、交流、聘请教员等形式,对当地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
(3)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当地特色与民俗民风,将体育教学搞活,利用民间的体育活动项目,活跃体育教学氛围,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然后,再进行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持续性。另外,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尽可能的多实践,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视频、图片等进行一些课程内容的延伸,从而为这些初中体育生带来更新鲜的血液与动力,使其明白体育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真实价值与重要性。
3结语
总而言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定的地域限制,而且由于交通、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特殊性,体育教育资源方面的约束因素,应该积极采取一些具体措施,解决诸多现实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教育观念方面的转变和政策引导方面,应该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想,从而挖掘当地素材,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并对民族性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行一些科学化处理,加以融合,将其带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既能保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也能够很好的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并且能够很好地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锐,胡发稳,杜润萍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5(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