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

篇1

本人是站在医学的角度,以辩证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实际临床经验;以个人自身尝试(或试验);以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元素分解规律得出的结论。以下观点或理论,应该说它是站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

1 腰酸、背痛、腿抽筋理论上认为是缺钙和人体钙流失所致。这些疾病和人体钙没有任何关系。它们是人体神经发生膨胀,挤压周围血管动脉和毛细血管,使血液不能正常供应周围机体,毛细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肌体体温下降,氧气不能正常传导所致。

2 腰痛的原因是肾虚。更有甚者说是肾阴虚、肾阳虚。使理论更加抽象,扑朔迷离,让临床治疗无所适从。腰痛是人体腰椎神经受二氧化碳压迫的结果。腰痛98%的病例和肾没有关系(不排除特殊的典型病例),肾结石不在其范围。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 解题思路 守恒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7-02

高中化学中的守恒法,就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化学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是不变的,我们解题的时候就根据这个不变的量,用这个不变的量来解题,这种方法就叫守恒法。守恒法是解决化学题目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解题方法。常见的化学解题中常用的守恒法有:得失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

一、质量守恒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根据质量相等的原理,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计算或者推算,主要有反应过程中,化学元素的质量守恒、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守恒、可逆反应中反应过程中总质量反应;结晶溶质总质量的守恒。比如把4.2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14.4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体,然后加入氧气,让他们充分然后,再加入固体NA2O2,问题是,请问这个容器中固体增加了多少?根据我们化学反应公式,当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后会得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化钠发生反应后会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在一起反应后会生成水,水与氧化钠反应和会生成氢氧化钠,所以这道题目的关键是无论加入多少的氧气,只要经过充分的燃烧,最后都会经过氧化钠释放出来,物质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容器中的固体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二、原子守恒

在一些复杂多变的化学反应过程中。虽然化学物质发生了变化,但是里面的一些物质原子的总量和以及溶液的浓度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就是原子的守恒。例如:在2L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0.8mol二氧化碳,等到这两种化学元素充分反应以后,容器中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质量比是多少?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将两个化学元素的反应方程式写出来:NaOH+ CO2=H2O+Na2CO3,当CO2和NaOH产生化学反应以后产生Na2CO3,它还会CO2继续反应,成生Na2CO3,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小苏打,纯碱。Na2CO3是强电解质,它的密度为是532g/cm3,容易溶于水,熔点比较高,达到了851℃,具有盐的特性,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当Na2CO3与 H2O 还有空气CO2产生化学公式是Na2CO3+ H2O + CO2=2NaHCO3,还要考虑到它盐的反应,Na2CO3+ H2O + CO2= 2NaHCO3,以及它的特点,这道题目就变得很复杂。但是我们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以后,它的原子数量和种类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只要考虑化学反应中,钠元素与碳元素的守恒。我们可以将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物质量设为A、B,碳原子的守恒定律是A+B=0.8mol,钠原子的反应守恒定律是A2+B=1mol,根据这两个等式,我们就可以算出A=0.6mol,B=0.2mol,0.6与0.2的比值是3:1,这样很容易就将题目解答出来。

三、电子守恒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氧化还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几乎贯穿高中整个化学过程。而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是考试中的重点之一,用守恒思维来解决计算是必需掌握的方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得失电子守恒。例如下面这道题目:把 0.002mol/L约50.00mL的羟氨酸性溶液,和一定量的硫酸铁煮沸,当达到一定温度时,羟氨溶液与硫酸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将亚铁离子与0.040mol/L约50.0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成在一起,最后羟氨产生的氧化物是什么?这道题目看起来,非常复杂。NH2OH、KMnO4、Fe2(SO4)3好几种溶液,但是在这道题目中,NH2OH只是作为还原剂,Fe2+在其中不过是充当了媒介物,开始被NH2OH从Fe2(SO4)3中将Fe2+还原出来,最后又成了氧化产物。NH2OH中的失去的电子转移到了KMnO4。所以我们可以假设NH2OH中的N是-1价,NH2OH氧化物的N是A价,然后根据电子守恒法,写出化学公式: A-(-1)×50.00 mL×0.002mol/L =(7-2)×50.00 mL×0.04 mol/L。最后解出A=9

四、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法解题的关键是即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都是呈电中性的,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比如把镁条燃烧,然后将氧化物全部倒入50mL 4.0mol/L的盐酸中溶解,然后再倒入20mL 0.5mol/L 的氢氧化钠中和多余的盐酸,再加入一定量的碱,将溶液中的氨提取出来,用稀盐酸吸收,最后稀盐酸增重0.17 g,求镁的质量?这道题目可以直接套用电荷守恒的公式,将题目的中数值带入公式,通过计算,我们很容易就求出了镁的质量为1.92g。

五、结语

守恒法解题关键要点是抓住化学反应过程中,他们内在关系的变化,然后利用守恒定律删繁就简,简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丁玉娟,陈茂林.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5(13).

[2]邹美灵.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2014(9).

篇3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化学元素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对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物和化学隶属自然科学,又都以实验为基础,不论是知识,学习能力还是科学素养的养成,彼此交叉渗透,相辅相成。初中阶段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既能加强本学科学习,也能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渗透教学,把其它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到该学科教学中,突破学科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教学,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科之间的迁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人就生物教学中如何融入化学元素进行了以下实践与思考:

一、生物学科中隐藏的化学元素

本人粗略统计了苏教版生物学中涉及到化学知识:

1.滴管、量筒、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的认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溶液的配置。

2.多种物质的鉴定:淀粉、氧气、二氧化碳。

3.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物质的作用。

4.化学概念或原理:如浓度,溶液,扩散原理。

5.关注环境: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等。

6.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总结交流,探究过程也强调设置对照实验。

除了上述的知识性的交叉互补,常用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是一脉相承的,从初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素养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生物教学中妙用化学元素

1.用化学实验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

七年级生物上册有这样一个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书本介绍用带火星的细木条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可是学生根本不知道物体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这一化学知识,怎么能通过现象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呢?

于是,我在设计新课时添加了一组化学实验,在当着学生的面用化学药品制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装在集气瓶中,贴好标签。为使对比度更明显,再加一个收集了空气的集气瓶。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进集气瓶,让学生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细木条在收集氧气的集气瓶中重新燃烧起来,在收集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在收集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熄灭了。在此基础上再来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实验结论。

2.借助化学实验揭秘发酵原理

八年级生物《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一节中发酵的原理是个难点。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其中发生的变化?如果把发酵后产生的物质一一鉴定出来岂不妙哉?二氧化碳的鉴定学生已经知晓,难就难怎么鉴定葡萄糖和酒精呢?在咨询化学老师,查阅相关资料后找到了鉴定葡萄糖和酒精的方法。首先将甜酒过滤,然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看着试管里蓝色的沉淀在酒精灯的加热下变成了砖红色,学生激动地叫了起来“变了,变了”,证实产生了葡萄糖。接下来鉴定酒精的存在,浓度为2%的重铬酸钾溶液与70%的浓硫酸等比例混合是鉴定酒精的最好方法。将酒酿溶液过滤,然后滴加到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中,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变成了灰绿色,证实已有酒精产生。这些添加的化学验让学生见识了化学的神奇,这比原来照本宣科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酿酒的原理,牢牢记住了酿酒的产物。

3.以“化学标准”提高学生实验素养

生物、化学是两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过程会使用到一些共同的实验器具。生物学中对滴管、试管、烧杯等常用器具的介绍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具体指导和操作要求。老师一般也不会详细地讲解并强调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如滴管横放,嘴吹酒精灯等。但是化学中对这些常用器的使用具都有详细的说明和指导,如果从初一生物开始就对学生正确使用常用器具进行规范而严格的培训,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对初中理科的整体学习都起到促进作用。

三、生化融合,减负增效

生物、化学两门学科都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尽管它们是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科学,但自然界本身是和谐统一的,两门学科对自然现象的研究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说,再设计实验,进行深入研究,检验和修正假说,从而归纳、总结,上升为正确的理论。充分认识到两门学科在认识规律上的结合点和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学好理科知识,处理好理科综合问题,提高综合能力。

篇4

一、注重基础,把握重点

在中考试题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占绝大多数,这就须要理解和记忆大量的生活中的化学基础知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从广义角度讲,包含下面四大方面的内容。

1.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这部分必须掌握的知识有:

(1)三大化石燃料的名称、元素组成,及其综合利用;

(2)其他燃料,如氢气、乙醇(俗称酒精)、可燃冰等;

(3)要知道一些新的环保的清洁能源;

(4)其他资源,如水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

例1:(2015年 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类社会需要充足的能源、良好的环境。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 等。

(2)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人类迫切需要开发新能源,目前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 等。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石燃料的种类、常见的新能源范畴与种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化石燃料的使用虽然会造成大气污染,但是,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能源能够完全代替化石能源,化石能源还是当今最重要的能源。化石燃料主要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

(2)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目前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答案:(1)天然气;(2)氢能(或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例2:(2015年 吉林省吉林市)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最理想的燃料是( )。

A. 煤 B.汽油 C.氢气 D.天然气

解析: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故A选项错误;汽油由石油分馏得到,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同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故B选项错误;虽然氢气的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氢能源还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氢气燃烧后产生的是水,不污染环境,且热值高,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故C选项正确;天然气虽然是化石燃料中比较清洁的燃料,但是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D选项错误。

答案:C。

2.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这部分必须掌握的知识有:

(1)知道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2)会鉴别有毒和无毒塑料;

(3)会鉴别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

例3:(2015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 玻璃水杯 B. 不锈钢餐具

C. 塑料薄膜 D. 羊毛绒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问题的理解。常见的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玻璃水杯是由玻璃烧制而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A错误;不锈钢餐具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B错误;塑料薄膜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中的塑料,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C正确;羊毛绒衣主要由羊毛制成,羊毛属于天然纤维,不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D错误。

答案:C。

例4:(2015年 山东省聊城市)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线和棉线

B.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C. 将燃烧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D. 用肥皂水涂在蚊虫叮咬处止痒

解析:掌握羊毛与棉纤维的鉴别方法、碳酸氢钠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A选项: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没有,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B选项: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可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可将燃烧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口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但不能伸入瓶中,故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肥皂水显碱性,能与蚊虫叮咬处的蚁酸反应,可用肥皂水涂在蚊虫叮咬处止痒,故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C。

3. 化学物质与健康

这部分必须掌握的知识有:

(1)熟记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

(2)记住钙、碘、铁、锌、氟、硒等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3)知道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如一氧化碳(CO)、甲醛、黄曲霉素、亚硝酸钠、甲醇等。

例5:(2015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健康,我们要均衡摄入六大营养素,如鸡蛋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贫血是因为人体中缺 元素造成的;从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来说,它属于 元素(填“常量”或“微量”)。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六大营养素及其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和水。其中蛋白质主要来自肉、蛋、奶类等。鸡蛋中富含蛋白质。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要的微量元素,因此缺乏时易患缺铁性贫血。

答案:蛋白质;铁;微量。

例6:(2015年 山东省青岛市)下列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纤维素,所以食物中的纤维素对人体毫无意义

B. 煤气中毒主要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

C. 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每人每天都应当通过服用保健品补充各种营养素

D. 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

解析:化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历来是考查的热点,特别是食品加工及安全,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化学元素、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生活经验或常识等。A选项:食物中的纤维素虽然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排出的有害物质,故选项错误;B选项:煤气中毒主要是由于CO与血红蛋白结合,且一旦结合便很难再分离,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的能力,造成中毒,故选项正确;C选项:大部分的营养元素须要从外界摄入,所以我们每天都须要补充各种营养,但不是每天都要服用保健品,故选项错误;D选项:馒头须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转化成人体可直接吸收的葡萄糖,所以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

4. 化学与环境

这部分必须掌握的知识有:

(1)知道大气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2)知道水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3)知道白色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例7:(2015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汽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氢能源汽车备受人们关注。

(1)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使用(或安装) 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等措施;

(2)氢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从

能开始,最终转化为 能。氢能源具有本身无毒、原料来源广、可再生、 等优点(填一点)。

解析:汽油或柴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污染空气,可以在汽车上安装催化净化装置,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燃料燃烧都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最终转化为机械能来驱动汽车行驶。氢气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燃料,具有本身无毒、原料来源广、可再生、热值高、燃烧产物为水、污染物少等优点。

答案:(1)催化净化;(2)化学(或氢),机械,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或热值高)。

例8:(2015年 辽宁省本溪市)下列关于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说法合理的是( )。

A. 酸雨――将燃煤锅炉烟囱加高

B. 白色污染――废弃塑料袋焚烧处理

C. 雾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 水体富营养化――禁止使用化肥

解析:本题考查了与环境污染有关的问题,体现了化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理念,而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正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A选项:加高烟囱不能减少产生的废气,解决的办法应该是用氢氧化钠溶液等吸收利用,故选项错误;B选项:焚烧塑料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解决的办法可以是少用塑料或使用可降解塑料,故选项错误;C选项: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防止雾霾,故选项正确;D选项:大量氮元素、磷元素的使用,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但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应合理使用,故选项错误。

答案:C。

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修订中明确提出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近些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都强化了对与社会热点相关联的知识的考查,通过设置情景来体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联系,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收集当年所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与本省、本市有关的新闻事件,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试题的情景。

例9:(2015年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命之源。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属于节约用水的是( )。

A. 城市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流

B. 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C. 工业上冷却水循环使用

D. 用水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解析:人类生存离不开水,水资源是宝贵的,也是短缺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A选项:城市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会造成河水污染,会破坏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故选项错误;B选项: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可以防止水污染,但它不是节水措施,故不是答案,此选项是易错选项;C选项:工业上冷却水循环使用可以节约大量的工业用水,故正确;D选项:用水后及时关闭水龙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也是应该做到的,这是生活中常用的节水方法,故正确。

答案:C、D。

例10:(2014年 黑龙江省绥化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很受观众欢迎,该节目介绍了中国的美食及制作方法。“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饮食健康”是人们普遍的生活追求。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食用“加铁酱油”可以补充铁元素,预防缺铁性贫血

B. 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防其腐烂

C. 用地沟油炸制油条

D. 在火腿肠中添加工业用盐亚硝酸钠,使其保持肉质鲜美

解析:人体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故A正确;由于甲醛能和蛋白质反应,使蛋白质分解,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故B错误;地沟油含有毒素,流向江河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一旦食用,则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故C错误;亚硝酸钠与肉、鱼等食品中的胺类发生反应,形成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故D错误。

答案:A。

三、重视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对于此类题目,因为考生所学的知识有限,所以也只能是浅层次地开放,因此做题时最关键的是要克服畏惧心理,建立自信心。从近些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开放性试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条件开放;(2)过程开放;(3)结论开放。开放性试题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要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判定和结论。这类试题大多信息量大,题目新颖,难度在中等以上,用于考查较高层次的能力。其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重视一题多解,不能浅尝辄止。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以探寻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等。

例11:(2015年 湖南省怀化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世界性难题。如图是某垃圾处理厂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与综合利用的部分工艺流程。

资料: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SO2、HCl等有害气体。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 能转变为电能来发电;

(2)为了不污染环境,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必须通入 性溶液来吸收。(填“酸”或“碱”);

(3)请你谈谈对“H2”的认识 (任写一点);

(4)请你对身边的生活垃圾处理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篇5

A-PET有以下几点优势:

1、比重轻:PET比重1.33比,PVC比重1.38,PET低3.7%。

2、强度高:PET胶片强度比PVC胶片高20%以上,耐低温冲击性能更佳,能耐-40℃而不脆裂,所以通常采用比薄10%的胶片来取代PVC。

3、耐折性好。PET胶片不会出现PVC那样的自裂纹折痕,更适用于文件等表面装璜。

篇6

关键词:引入环节;学生;活动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5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开发课程资源,巧设情景,精彩引入,已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初始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而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有效的课堂引入环节是一种创造,也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可以承前启后,建立知识的联系,顺理成章地进入主题内容。设计巧妙的课堂引入方法,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开始,可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教材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引入课程。

二、已有研究基础

目前,针对课堂引入环节的研究主要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对课堂引入方法的研究,比较典型的如王杰航[1]提出,课堂引入的十个实例:复习引入、作业引入、目的引入、悬念引入、游戏引入、趣题引入、史话引入、故事引入、实践引入、讨论引入。

第二类是对课堂引入要求及注意事项的研究,如夏炎提出了评价课题引入是否成功的4个标准:引入是否自然合理,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引入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和教材贴得更近;引入能否使学生初步了解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在操作层面上,还是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引入能否让学生面临一个似曾相识、己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尚缺理性认识的问题,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2]。

第三类是对课堂引入活动设计的原则及途径的研究。如钟华文[3]通过教学实验,提出课堂引入设计的五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这些研究,都指出了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选择教师在引入环节所用的素材,创设情境,主要涉及了教师的活动。很少有考虑引入环节学生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往往成了教师活动的附属品,很难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研究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不同类别(如元素化合物、概念原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等)中选取典型的教学内容,分析出课堂引入环节的作用,引入环节的时间安排,从而选择合适的素材,设计引入环节的学生活动。

三、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学生活动的设计

1. 对课程内容的分类

九年级化学课程中,按照教学内容的性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化学变化,涉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化学式与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燃烧和灭火、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2)身边的化学物质,涉及空气、氧气、制取氧气、水的组成、金刚石、石墨、碳-6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活中常见的盐。

(3)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涉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水的净化。

(4)化学基本计算,涉及利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5)STSE教育内容,涉及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爱护水资源、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化学肥料、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机合成材料。

2. 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的作用分析

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不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顺序也有所不同,引入环节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对于化学概念原理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这样的顺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引入环节一般起到的作用是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来为概念的形成服务。

对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一般是按照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的顺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针对这样的内容,引入环节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物质的用途。

对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一般是按照一个大的主题,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引入环节,最主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明确主题内容,来给学生布置任务。

对于化学基本计算,简单的计算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计算技能,形成从化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引入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化学计算能有什么样的用途,能帮助学生解决怎样的问题。

对于STSE教育内容,主要是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化学在这些领域的重要用途。引入环节主要是唤起学生的意识。

3. 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的时间安排

由于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引入环节的作用不同,时间安排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化学概念原理内容、元素化合物内容、STSE教育内容相对来说时间稍长一些,一般安排在5-8分钟,对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化学基本计算内容,引入环节主要是为了提起学生的注意,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减少,控制在3分钟以内就能达到目的。

4. 典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学生活动的设计

在上述五类教学内容中,笔者选取了典型的、学生比较关注的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水的净化、利用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进行了引入环节的学生活动设计。

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引入环节,安排8分钟的学生活动,设计学生的小组对比实验:

(1) 冰在加热的条件下融化成水;

(2) 加热水至沸腾;

(3) 用滴管向事先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上滴加蒸馏水,滴水生火。

学生会观察到水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变化,看到棉花滴水之后突然起火这个神奇的变化,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引起认知冲突,并从不同的现象来引发学生对于本质的思考。前两个实验中,水仍然是水,没有本质的改变,而在第三个实验中,水从原来的灭火转变为生火,肯定是有新物质的生成。从而自然而然地初步形成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入环节,安排5分钟的学生活动,设计了学生的小品表演:楼房失火,如何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如何在火中逃生这一系列的表演。让学生在观看小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同时给学生以安全教育,来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危险。

在水的净化引入环节,安排3分钟的学生活动,提出探究的主题内容:如何使身边的协和湖水变成直饮水?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提取出杀菌消毒的作用,但不清楚起作用的物质及杀菌消毒的原理。从饮水机的净水原理中可以想到活性炭以及其他小颗粒对水的净化作用,但不能准确描述出吸附作用、过滤作用的名称。进而产生兴趣,自发地去查阅资料,进行过滤、吸附等实验。这样的学生活动设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原理,化学能够很好地为生活服务。同时,将学习的主体有效地变为学生,使学生自发地去探索,真正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在利用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的引入环节中,安排3分钟的学生活动,主要是来交流讨论课前的小任务:搜集各种补钙产品的标签,通过阅读标签的各项内容,如何确定其中的Ca含量,从而为妈妈选择一款经济实惠的补钙产品。学生首先要会读标签,找到与“量”相关的各项内容,如净重、含钙量等,思考之间的联系性,如何从一片钙片到整瓶钙片。不是生硬地介绍几种利用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类型,而是将这些计算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用途。

在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引入环节中,安排8分钟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分别以煤、石油、天然气的身份,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煤家族主要介绍产生的历程、组成元素、煤的综合开发利用情况。石油家族介绍石油的产生历程、组成元素、石油的分馏。天然气家族主要介绍顶梁柱甲烷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这样的角色扮演,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四、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在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班引入环节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设计,而对比班则是常规的教师活动为主体的引入。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学生的访谈情况,发现绝大多数(95%)的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引入活动,很希望一直有机会进行这样的活动。他们认为“让我自己来课前调查以及课上展示,特别有成就感;学习起来很有意思,在看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我感觉化学真的很有用啊,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说明在引入环节中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很有必要。

五、研究不足及展望

虽然引入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类型还是比较少,主要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小组的展示与交流、学生的角色扮演,在学生活动的类型上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此外,对于学生活动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杰航.初中数学课堂引入的实证研究[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4):43-45

篇7

松原输气管线是将脱水后高含CO2天然气(压力为5.5MPa,含量24%)输往吉油热电厂。气体在含CO2的情况下,对管线有腐蚀作用,长岭-松原输气管线运行中出现过冻堵现象和存在液相水,因此需要进行在线腐蚀监测;通过加注缓蚀剂和腐蚀监测,起到管道腐蚀防护的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长岭至松原含CO2天然气管道的缓蚀剂筛选及制定的缓蚀剂加药工艺和加药方案,并进行了现场跟踪试验。通过对现场应用进行跟踪监测,进行自评价及第三方评价,腐蚀监测测得稳定腐蚀速率低于0.076mm/a,满足油气田开发的需要,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CO2腐蚀 缓蚀剂 残余浓度 腐蚀速率

1 概述

“长岭―松原”输气管线,起始于长岭首站,终至松原分输站,管线全长81.1km,管材规格为Φ457,材质为X60碳钢;输气管线设计压力5.5MPa,工作压力范围:2.3-5.0MPa,首站最高运行温度20.9℃,输量平均约6.5×104m3/h(156×104m3/d),冬季可达到200×104m3/d,输送介质为含二氧化碳天然气,二氧化碳含量为24%。输气管线首端设置撬装注醇设备,同时在首末站有腐蚀挂片和探针检测点。

2 管道腐蚀情况

“长岭-松原”输气管线天然气中气体为高含CO2的酸性气体,水质为高矿化度、高氯根的腐蚀性水质,采用管道漏磁内外腐蚀检测器对输气管道进行了腐蚀检测,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管道极重腐蚀管段约5%;重度腐蚀管段10%;中度腐蚀管段约20%;轻度腐蚀管段约50%;无腐蚀管段约15%。

3 缓蚀剂筛选

3.1 缓蚀剂初步筛选

室内试验对20种缓蚀剂样品进行了初步评定,评价方法采用常压静态失重挂片法,试验时间为24小时,缓蚀剂添加浓度为50ppm,材料选X60钢和Q235钢,介质为吉林油田“长岭-松原”输气管线现场水样模拟溶液,实验结果见表3-1。

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样品在不同缓蚀剂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差别很大,有的缓蚀剂的缓蚀速率可达到85%以上,而有的缓蚀剂反而促进金属腐蚀。其中DZF、HGY-9A和IMC-871-W三种缓蚀剂的缓蚀效率较高,常压静态条件下,缓蚀剂DZF在试验材料为X60钢时,模拟溶液中缓蚀效率为89.2%;试验材料为Q235钢时,模拟溶液中缓蚀效率为90.03%;缓蚀剂HGY-9A在试验材料为X60钢时,模拟溶液中缓蚀效率为87.12%;试验材料为Q235钢时,模拟溶液中缓蚀效率为87.73%。缓蚀剂IMC-871-W在试验材料为X60钢时,模拟溶液中缓蚀效率为81.44%;试验材料为Q235钢时,模拟溶液中缓蚀效率为82.54%。其中,DZF系列缓蚀剂效果突出,筛选出进一步运行工况下电化学及高温高压试验。

3.2 电化学试验

通过电化学试验,对DZF系列的6种缓蚀剂进行了分析:6种缓蚀剂在电化学试验状态下,均可以满足腐蚀速率的要求,但是DZF-02、DZF-03、DZF-06缓蚀效果相对较差,DZF-04、DZF-05、DZF-07缓蚀效果比较好;同时DZF-02、DZF-04缓蚀剂浓度比DZF-03、DZF-05、DZF-06、DZF-07缓蚀高,因此电化学试验推荐缓蚀剂为DZF-05、DZF-07。(表3-2)

3.3 高温高压腐蚀实验

在实验条件下,气相与液相腐蚀以均匀腐蚀为主,存在点蚀现象,液相腐蚀高于气相腐蚀。通过加入缓蚀剂,可以降低液相及气相腐蚀速率。

通过对所有的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进行汇总和对比,得出以下对比表:

综合电化学评价试验及高温高压腐蚀实验的实验结论,选用缓蚀剂DZF-07型缓蚀剂作为现场试验缓蚀剂。

4 缓蚀剂加注方案

①加注点的选择:在长岭天然气净化站外输装置区,长岭-松原输气管线首端设置有撬装注醇设备,注醇泵最大加注量为25L/h,可根据加注量,人工调节加入量,设备上有瞬时加注量显示;经厂家校核此装置完全满足缓蚀剂的注入要求,且首端加药浓度可以满足整条管线缓释需求,管线中段无需再次加药,因此可以利用已建撬装注醇设备,无需新建加药装置。加药点即为注醇点。

②加药流程:缓蚀剂注醇罐计量泵输气管线。

③加药设备:缓存罐(利用注醇装置中的注醇罐),计量泵(利用注醇泵),首端建1套监测装置,末端利用已建监测装置。

④加药浓度:根据输气管线设计排量及输送介质组成,管线正常运行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压在0.91-1.48MPa之间,根据09年管线运行情况,管线压力均在4MPa(冬季较高,夏季较低)以下运行,二氧化碳分压处于1.1MPa以下,可确定稳定运行加药量可控制在100-125mg/m3(天然气),具体加药量可通过取样评价进行合理调整。2010年首次投加稳定加药浓度可控制在110mg/m3(天然气)。

⑤加药要求:管线首次加药需要采用冲击加药浓度投加,冲击加药浓度采用稳定加药浓度的两倍投加,建议该管线首次加药浓度采用200mg/m3(天然气)连续投加30天。经检测药剂全部分散到整条管线后,调整为稳定加药浓度110mg/m3(天然气)。

具体操作如下:a加药量计算:管线日排量乘以加药浓度,即为日加药量。例如首次冲击加药量为200mg/m3(天然气),管线排量为150万方/日,日加药量为300kg。b加药操作:根据药剂加入量及甲醇加入量的比例,将药剂及甲醇加入注醇装置的甲醇贮罐中,调节注入泵流量为计划值,开启注入泵,连续注入即可。(例如:每日注药剂300Kg,每日注甲醇200Kg,则可按照3:2的比例将药剂及甲醇加入注醇装置的甲醇贮罐中,调节注入泵流量为20.83L/h,连续注入即可)。c加药效果监测:首次冲击加药监测:药剂投用一周后,每周在管线末端排污阀处取水样,采用模拟评价方法,监测缓蚀速率。稳定投用期监测:每月在管线末端排污阀处取水样,采用模拟评价方法,监测缓蚀速率。监测结果合格后,可每两个月监测一次。d药剂浓度的调整:首次加药后,在管线末端排污阀处取水样,采用模拟评价方法,监测缓蚀速率,结果合格后,即可将加药浓度调整为稳定加药浓度,如不合格可适当延长首次冲击加药时间。稳定加药后,可根据每月监测结果,适当调整加药浓度,建议最低加药浓度不能低于设计值的90%,避免影响方案的稳定性。e日常管理方面:要求严格按照加药方案操作,并认真填写加药运行记录。f当年加药成本:稳定加药量以110mg/m3(天然气),DZF-07含二氧化碳天然气气相缓蚀剂不含税价格为38950元/吨,天然气加药成本为0.00428元/m3。2010年首次投用按7个月计算,夏季输气管线排量按150万方/天(4个月),冬季排量按200万方/天(3个月)计算,加药浓度200mg/m3(天然气)1个月、加药浓度110mg/m3(天然气)6个月计算,当年用药量为43.65吨,费用为170万元。g稳定投用后每年加药成本:以夏季排量为150万方/天(6个月),冬季排量为200万方/天(6个月)计算,全年药剂用量为70.2吨,费用为273.4万元。

⑥效果评价:采用下述方法进行应用效果监测。

a现场挂片监测:采用X60碳钢标准腐蚀试片进行现场挂片监测,监测周期为30天。(如不具备条件,可采用模拟评价方法。)b模拟评价方法:在管线末端的排污阀处取现场水样,利用二氧化碳腐蚀测定仪(或具备同样功能的反应釜),控制在现场二氧化碳分压条件下,测定其对X60碳钢标准腐蚀试片的腐蚀速率,测定周期为48-72小时。

5 缓蚀剂加注后的跟踪监测

5.1 缓蚀剂自评价

5.1.1 缓蚀剂残余浓度检测。DZF缓蚀剂对X60钢材的抑制腐蚀机理主要是醇胺化合物中的胺基吸收酸性气体CO2,羟基能够增加醇胺化合物的水溶性,并与水分子形成氢键,降低有机蒸汽分压。同时氮元素上的孤电子对可以与金属的具有空轨道配位,在金属表面形成吸附层,醇胺分子的非极性基团是疏水或亲油的,位于离开金属的方向,通过疏水基团起隔离作用,阻止了金属与腐蚀介质的接触,阻碍了与腐蚀反应有关的电荷转移或物质转移,使腐蚀速率减少,取得更好的缓蚀效果。输气管线采用Rt-T工作曲线检测,见图5-1。

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对相同小样及探头的测试体系进行重复实验,则各次侧得的Rt-T曲线不能完全重合。这可能和每次测量前电极表面的打磨光洁度和除绣的程度不可能完全一致、复杂的化学元素成分、天然气密度对测量的干扰等有关。

现场应用表明,以除氧剂为主体的二氧化碳气相缓蚀剂,可有效控制输气管道中溶解氧的腐蚀,抑制管道污垢的生成和管道腐蚀现象的生长。

5.1.2 输气管线现场挂片检测

输气管线现场挂片检测结果见表5-1和表5-2。

从表5-2可以看出,四次腐蚀检测腐蚀速率最高一次是2011年7月,腐蚀速率为0.0078mm/a,属于低度腐蚀。

5.2 缓蚀剂跟踪评价

结合国家及公司的CO2科研项目,在松原分输站及长岭至松原输气管道进行腐蚀监测设备的补充,并定期对其进行跟踪评价,评价缓蚀剂的缓蚀效果。

对长岭至松原长输管线松原分输站末端腐蚀挂片、探针检测点工况、检测结果如下图5-3所示:

从图5-3可以看出,长岭至松原长输管线腐蚀挂片检测点历次腐蚀检测数据来看,腐蚀速率均低于0.0254mm/a,属于低度腐蚀。探针检测数据来看,在2011-12-21至今期间,腐蚀速率为0.0018mm/a,属于低度腐蚀,腐蚀控制良好。综合从腐蚀挂片和探针检/监测数据来看,长输管线内腐蚀控制良好。

6 结论

①针对地面集输的环境情况,进行初步筛选评价,模拟环境评价和性能评价,根据地面集输用缓蚀剂实验结果找到了一套效果较好的地面集输用DZF缓蚀剂。

②在地面集输用缓蚀剂的现场实验中,DZF缓蚀剂有效地缓解了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的速率,室内实验液相缓蚀速率达到85%以上,钢材腐蚀速率低于0.076mm/a。

③根据对DZF缓蚀剂的性能及其缓释二氧化碳腐蚀规律的研究,确定了DZF缓蚀剂加注方案。通过对缓蚀剂缓释效果评价和腐蚀监测技术方案表明,形成的缓蚀剂加注方案可满足2MPa-5.5MPa天然气外输管道压力需求,监测结果具有代表性。延长了在役管道的寿命,节约了对管线的投资,减少了维修费用等,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虹伶,曹辉祥.天然气管道腐蚀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13).

篇8

玉米馒头,因营养、实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央视曝光的上海染色馒头,让人触目惊心!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将旧馒头贴上最新的生产日期、过期馒头回炉加工为“新馒头”、乱使用甜蜜素、山梨酸钾和防腐剂等现象。

山梨酸钾:白色鳞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稍有臭味,在空气中不稳定,能被氧化着色。它对^有极微弱的毒性,同时也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盐),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

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具有毒性的苯甲酸钠替代山梨酸钾,虽然不会使人立即致死,或出现较大的疾病,但是它可能成为身体一种隐患,增大染上癌症等各类疾病的可能性。

甜蜜素: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饮料或食品,会因其摄入过量而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大部分甜味剂超标的食品是很难依靠感官鉴别出来的,需用仪器才能检测出来。

柠檬黄:该色素具一般毒性和致泻性,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柠檬黄、日落黄等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当摄入量超过肝脏负荷时,会在体内蓄积,对肾脏、肝脏产生伤害。对柠檬黄的过敏症状通常包括:偏头痛、视觉模糊、哮喘、发痒、四肢无力、荨麻疹、窒息感等。

玉米粉制作的食品,外观、手感均比较粗糙:吃在嘴里,有些糙口。而问题“玉米馒头”手感松软细腻,吃起来感觉不到玉米的香味。专家建议,鉴别玉米面食是否掺入了色素,可取少量样品加水浸泡,被柠檬黄染色的玉米面食滤液呈黄色。

命题要点

语文:与食品科学有关的说明文可能出现在课外阅读题中。

篇9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从学科大纲的直观解释上看,生物学和化学都提到和工业、农业、科学、生活、生产等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从教学目的上看,均有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等相同点;尤其在思想情感方面,更有培养热爱自然、环保、勇于探索、有科学精神等方面高度的相似和联系。

二、知识内容上的联系

比较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发现化学中的每一章几乎都涉及到了化学内容,相同之处还有一些基本用语、实验操作、探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的“物质变化和性质”与生物学的“消化和吸收”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等相联系;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空气”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相联系;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妙中的“分子和原子”与生物学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相联系;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的“爱护水资源”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及“节水农业”等相联系;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与生物学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等相联系;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与生物学的“光合作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联系;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生物学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相联系;第九单元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生物学的“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相联系;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与生物学的“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相联系;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中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与生物学的“人体的营养”及“健康地生活”等相联系;除章节内容外,还有“走进实验室”的共同要求及科学探究的方法等。

三、课程编排上的联系

化学与生物学的知识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仔细分析,生物在初一、初二开设,化学在初三开设,是有科学意义的。目前深圳市初中生物学课程安排在初一、初二年级两学年开设,每周2课时,初二下学期进行深圳市生物会考结业考试,考生成绩不直接计入总分,但作为中考录取参考分数;化学课程安排在初三一年,每周4课时,作为中考学科以总分40分计入中考成绩。相对于生物课程而言,化学教学进度快、教学任务重,生物学的学习对初中化学具有铺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生物和化学的教学安排,尤其是已完成学习的生物知识如何能应用到初三的化学教学中,更是值得分析、思考和探究。既然生物与化学不分家,那么无论生物与化学教师单独备课授课,还是生化教研组集体备课,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及相互联系,应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生物老师在初一、初二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提前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化学、感知化学的兴趣,针对化学里重复出现的生物学知识可以适时重复;化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全局意识,综合备课,针对不同初一、初二生物学里学过相关化学内容要要善于利用、做好衔接,生物学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轻略带过,重点强调知识上的不同之处,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生物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致相同的实验室布局,相同的学生安全守则等;(2)实验前的准备、试验后的仪器及剩余药品、废弃物品的处置;(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步骤要求;(4)常规仪器破损后的处理、发生实验伤害后的应急处理等。

2.知识内容存在联系的应用实例。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题,是学习化学的开始,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经常出现的考题就有:(中考真题)以下属于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C.馒头变质发霉D.冰块从冰箱拿出后融化本题中的ABC选项都属于初一初二生物学里涉及到的知识,考察的是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教师在准备这学时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这节课与生物学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导入案例如下: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但是在学习化学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生物知识。(利用“化学课复习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问谁可以告诉我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哪些物质?又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消耗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有机物和氧气。师:很好,看来初一的生物知识大家都掌握得很好。那再请问:二氧化碳和水与有机物和氧气是相同物质吗?生:是……不是……可能是……师:很好,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大家再思考思考,我们呼吸需要氧气,那我们能否用二氧化碳或者水来替代氧气呢?生:不能,没有氧气,只呼吸二氧化碳,我们会死的……师:嗯,很好,大家现在就知道氧气的重要性了,我们以后学习氧气的时候,就得认真了。那我们是不是由此可以证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呢?……(学生讨论)师:是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我告诉大家,因为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氧气和有机物,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某些物质生成了另外的、不同的、新的物质,在化学中,这样的变化就叫化学变化……本课时就顺利地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顺利过渡到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并且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联系,还复习了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当然,在“化学变化”的讲解中,我们还可以联系生物学学习过的呼吸作用、食物消化吸收、腐烂分解、发霉变质等同样属于化学变化,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概念的诠释,既通俗易懂,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篇10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设计 实践

0.引言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育改革不断升入,高中化学教学需要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化学素养。但是,在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急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以便提高教学效率。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1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为主。目前,教育改革需要确保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学习教学观念,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更应如此,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以问题为中心。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进行支架式教学的时候,主要以问题为主线,逐渐引导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与新方法、新思想等[1]。

1.2基本流程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其次对教学内容与情境进行设计,再次需要对支架进行设计,对合作学习进行设计,最后对评价进行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之后,可以确保化学课堂根据计划执行,以便确保教学的条理性与系统性。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2.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实践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是将化学现象与事实通过系统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出来的理性知识,主要反映出化学现象与事实的本质。该知识是学生必要掌握的,并且也是难点。由于其概念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容易被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化学基本概念[2]。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教学中,需要优先对其教学进行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要目的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进行了解,并明确其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过程,掌握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在于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来了解其本质;难点在于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了解与掌握。其教学过程主要以逐层搭建支架为主,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并对反应概念进行引出,从而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内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独立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2.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实践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基本知识,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较多,记忆性较强,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取更好的知识[3]。例如,在“硫与氮氧化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硫与大气污染知识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设计的教学目标包括硫酸型酸雨的概念、原因、危害以及防止措施等进行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用途以及化学性质。重点在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难点在于酸雨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可以通过支架式模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以便测定酸雨的PH值,并搭建支架来探讨酸雨的形成因素,之后通过试验探究其形成过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酸雨的危害以及化学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情况以及国内酸雨危害视频与图片等分析我国酸雨分布情况,并逐渐引导出本章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模拟酸雨的小实验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与化学反应原理,确定其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防治。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对其化学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均属于程序性的内容,其主要是通过物质结构理论以及化学反应等理论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并逐渐形成微粒观、结构观以及平衡观等理念。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化学反应限度”这一基本理论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其设计的教学目标包括该理论的概念以及特点、性质等,理解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的特点与本质。其教学重点在于其概念与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而难点在于其本质以及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特征。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搭建问题支架,需要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以便正确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逐渐引出“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概念,并对自身不懂以及质疑的地方进行提问,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其相关概念与知识框架进行构建与理解,并逐渐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对其实际运用进行有效的探讨,以便提高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围绕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两个反应进行分析,其中各个物质的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可以通过这两个反应将其概念引导出来,并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对其概念与特点进行熟练掌握。之后逐渐建立自身的概念体系框架,将其运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对化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简化内容,以便确保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3.总结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以便顺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炳林.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技术导刊,2013,2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