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都较低,实际上,我国对控制环境的理解还停留在控制结构阶段对控制环境的定义水平上,即使这样在现实中也并未重视控制环境的建设,控制环境不尽如人意。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双元治理模式,即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同时将企业决策的大部分权力委托给董事会,由其对企业资产经营负全责;另一方面,股东大会将对董事会和经理部门的监督权委托给监事会,由其承担监督职责。但实际上,这样一个貌似完美的组织框架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责权分派不明确
良好的控制系统应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其所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而权力的行使和责任的履行情况又必须依靠畅通的信息沟通。然而我国的企业中,大企业病现象严重,表现在组织结构方面主要是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如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再如企业管理层次多,现象严重;又如大量存在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的区域和事项,“越权”和“弃权”的现象经常发生。加之各组织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时间滞后。所以,一是不能及时发现“失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是“失控”问题出现后常常是互相推卸、互相指责,致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3.人力资源政策不完善
我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总的来说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许多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任免依然按照国家干部的标准进行,具有很强的政府色彩,这种程序下产生的管理者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方式治理公司,而不是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公司。许多管理者还不能科学应用现代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加之用人制度上存在的任人唯亲,文化价值观念上的权力差距过大等因素,更给内部控制的实施造成阻力。内部控制动力不足。在以人为主导的内部控制体系中,既缺乏科学的约束机制,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的内部控制动力明显不足,委托人的约束主要靠人的自觉意识。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可以说没有任何人自愿将自己的手脚束缚,制定出严格的制度来约束自己。加之人主导型的内部控制成本昂贵,花费在组织管理与内部控制上的各种费用由公司自己承担,而内部控制的收益则表现为隐性化、长期化和社会化,当边际控制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时,公司的内部控制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4.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是公司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且必须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一些公司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或存在观念上的误解,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做;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普遍人员缺乏,甚至有些公司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实际上与财务部门重合;一些公司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人员素质低,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二、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原因分析
1.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公司剥离改制而来,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在人员、业务、资产等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约有79.2%的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50%。一股独大,使大股东可支配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从而主导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我国的董事会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大股东派遣或者推荐的董事占多数;二是执行董事占多数。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大股东派遣或推荐的董事占70%左右,而执行董事占55%左右。在国有股东“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上述情况事实上造就了“内部人控制”,使得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我国(公司法)虽然赋予监事一些监督职责,但我国的监事会是一个弱势的机构。从以上情况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行同虚设,管理层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内部人控制情况严重。
2.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企业中的机构臃肿,管理层次众多,有碍于信息(包括会计信息)的流通,因为任何一个等级层次上的决策者都可能成为信息进一步交流的障碍,从而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增大。原因有两个:其一,因为任一层次上的决策者都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操纵信息,层层叠加起来,信息失真现象明显;其二,由于层次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大大减小,舞弊的机会成本小,容易诱发舞弊。此外,我国企业在设置组织结构时,相关的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不合理是一突出的问题,大量存在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的区域和事项,“越权”和“弃权”的现象经常发生。体现在对会计信息生成和监督上,一方面,职责不清易造成相关人员怠慢自己的工作,不能严格对待会计信息的生成和监督,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即使发现会计信息存在问题,也不易追究责任,难以从源头上遏制扭曲会计信息的现象。
3.企业文化认识不足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公司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公司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形象等各个层面发生影响和作用。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领导者的原因。许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对企业文化的涵义都不清楚,更谈不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有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自身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上行下效,企业文化呈现不健康的状态。在这样的控制环境下,公司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控制程序不规范,内部机构之间沟通不到位、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违法违纪行为泛滥、控制效果差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现象。特别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普遍存在所谓的“利润导向”的文化,一切都向利润看齐。在这种氛围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容易发生扭曲,诚信意识丧失,各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泛滥。人人各行其是,追求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追求自身的满足,道德观念的扭曲容易使人们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损害到别人的利益。投射到会计上,就会出现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薪酬和奖励操纵会计信息,而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或被迫或自愿与管理当局合谋提供虚假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失真。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状况,发现信息失真情况较严重的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失效,企业文化理念的缺失或误导,人员素质特别是管理者素质的恶劣等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内部控制环境缺陷所带来的问题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难题。
参考文献:
[1] 刘星.从双汇集团的发展历程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 (2)
[2]赵立娥.浅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优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1)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市场 政府监管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信息在经济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会计信息市场来分析会计信息。我国会计信息市场失灵,政府的监督管理必须要参与其中,保证会计信息的顺利供给,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增加资本市场的信心。这样可以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提高,让资本市场更加繁荣。
一、会计信息市场的概念
会计信息市场中的“会计”二字是指公司对外宣布的财务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是一种商品,它既有供给也有需求,而且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结合体,在它进行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信息形成的供需关系就叫做“会计信息市场”。
会计信息市场不但有企业管理当局这样的供给者,投资人、债权人这样的需求者,还有其他的主体,例如市场中介机构和政府这样的监管部门。在运作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市场并不是唯一的角色,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都和它联系密切。
二、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
供给主体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和社会上一些机构在进行经济管理或投资决策时依赖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主要由会计人员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法定程序归纳加工而成的。
2.供给主体缺少主动性,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市场的供给主体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并不积极主动,往往是根据最低要求进行的,尤其对于投资项目和关联交易这样的敏感项目更是缺少会计信息的披露。监管机构负责推动供给会计信息,这样会造成信息的供给和需求错位。
财务部门所有会计信息都由企业掌握,因此存在信息垄断的问题。即使企业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提供一些会计信息,但是绝大部分信息依然没有外流。这种垄断和限量供给让消费者很难取得企业相关的生产和经营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二)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需求主体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需求的动力不足
现在我国的会计信息市场有这样三种信息需求者,他们分别是:银行、政府、资本市场投资者。他们占据了信息需求市场很大比例,可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却没有巨大的需求动力。
2.需求群体不具有影响力
我国在制定会计信息市场的规则时会发现政府在这方面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在这个市场中缺少有规模和公信力的机构投资者,一些中小股东还很分散,到目前为止依然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股东团体协会。因此形成会计信息需求并发挥其效用就比较有限。
三、政府监管在会计信息市场中的作用
(一)保证信息供给顺利地进行
目前会计信息在本质上还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企业披露了相关会计信息后,要收取信息使用者一定费用补偿,但实现这一过程的客观条件依然不成熟。随着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业务不断多元化,原先的会计准则已经不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企业生产会计信息的成本也不断提高,降低了企业供给的积极性。
仅由会计信息市场自行解决这种问题是行不通的,财务部、证监会和工商管理部门必须要参与其中,制定完善的公司披露规范、进行强制性审计,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会计信息的供给并保证其质量。还可以避免各个企业由于不同程度披露会计信息对自身竞争优势造成的损害。
(二)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
对会计信息使用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信息市场的环境以及信息使用者。政府的权力很大,掌握的资源也比较多,政府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制定产出和供给会计信息的规范,提供给会计信息市场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三)增加资本市场的信心
政府要想增加资本市场的信心,可以在以下两个角度来完成。一是政府利用公共资源或社会资源为市场日常运营提供基础设施。二是政府在保证各个主体权利的前提下,建立一个适合市场交易的外部环境,在资本市场的不断变换中振奋投资信心。
(四)其他特殊作用
1.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都是政府监管能否在会计信息市场中发挥有效作用的决定性因素。现在直接行政干预正在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旦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上市公司以及利益相关方都会受到影响。
2.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会计信息供给方占有的筹资额比例很低,很少受到恶意收购的威胁,因此供给动力不强。此外,我国投资者还不成熟,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表现得并不强烈。针对这些情况,政府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
结语
会计信息市场目前正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它的发展前景很广阔,能够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信息市场的概念分析,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政府对它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争取能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让它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敏.我国会计信息市场与政府监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4
篇3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信息质量要求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身边的经济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对于会计这个行业来说也就有着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有原则,主要为:
1.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是指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是想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的反正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2.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跨级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活着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所谓可比性主要是指两方面。首先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更改。
5.实质重于形式。所谓实质重于形式是指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所谓重要性是指要求企业童工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所谓谨慎性是指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所谓及时性是指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在会计行业,会计的职业道德是最为基础,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原性则。所谓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作为财会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无私性。所谓无私性是指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
3.服务性。所谓服务性是指会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若没有财务管理工作,所以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分析十分重要的。
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人员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涉及到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利益。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制约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会计职业道德是相互影响的,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主要原则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完善,反过来会计职业道德有反作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的实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我国的会计行业的健康、完善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会计职业道德完善的制约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我国会计行业之根本,更是职业之核心,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保证我国各行各业经济公平、公正、健康的发展。
首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确定可靠,完整的可靠性更是制约了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原则性,会计信息可靠,质量优良,具有可比性,就要求我国的会计人员具有职业道德的原则性,只有从业人员本着职业的原则性才能认真、可靠的完成其工作。其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以及谨慎性更是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服务性。第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是法律的依据,体现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时代性,不断完善发展会计职业道德时代性的发展。第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后一个原则即为及时性原则,但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并且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中无私性的完善。
2.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推动作用。首先: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准则即为原则性,原则性正是推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首先原则。其次:会计职业道德中强调从业人员的服务性,也就是要保持高度的重视心理,对工作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这也是推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则。第三:会计职业道德中体现的时代性原则,更是体现时间的价值,也推动者会计尽心质量要求的相关原则的发展,使得会计行业、会计从业人员更佳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第四:会计职业道德中的无私性最为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原则,只要相关人员本着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当中,本着以集体利益为最终利益的无私精神,参体现真实性。
四、总结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强调奉献社会,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而会计职业道德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注重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质量信息质量的要求的相结合,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大的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在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发挥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水平,是保证经济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良超.试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A].高师财务管理研究[C].
[2]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
[3]斯惠文.浅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辽宁教育会计通讯,2000(06).
[4]叶陈刚.会计道德研究[J].职业道德现状分析,2002(06).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 因素
一、会计信息的价值
会计信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需要以此作为投资决策与信贷决策;企业内部管理层需要以会计信息来证实自己履行资产经营的责任;国家财政、税收等机构要以会计信息作为执行宏观调控与利益分享的依据。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容乐观,会计信息造假、隐瞒,种种舞弊手段层出不穷,不但影响了投资人的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的充分有效,对防止财务信息的不实十分重要。而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急功近利,片面强调经营,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抛诸脑后。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通常导致:高层管理人员对财务报告、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持偏激态度;公司员工(包括财务人员)频频离职;公司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由一人或少数人把持;财务程序的执行暗箱操作;高层管理人员冒险激进,参与违规行为等。这样的内控环境下,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失真也在所难免。
(二)处罚与预期收益的不对等诱使企业高管操纵会计信息
我国《刑法》、《公司法》和《会计法》都对企业财务造假而承担的刑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因违法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较少,量刑也较轻。这使一些企业高管产生了侥幸心理,因为虽然操纵会计信息的预期成本(被处罚的可能性)不变,预期收益却大得多。当一个人通过操纵会计信息可以得到亿万收益的时候,不论是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多么严格的执法力度,都无法阻止某些人的铤而走险。
(三)投资者本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高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重视的是上市融资以及再融资,在市场上圈到钱之后,对会计信息的重视度就会下降。而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我国目前股市的涨跌,基本上是单边式的,大多数股票或是同时上涨或是同时下跌,选准了时机进入股市似乎比选对了股票更加重要,所以小股东们也不太重视会计信息。对银行来说,在向企业贷款的时候,考虑得较多的往往是企业的背景、后台、有没有资产抵押或担保等等,单纯的信用贷款还是很少。虽然银行也会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报表,但实际上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审核要求并不高,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比较低。
(四)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
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对任何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常常局限于若干个财务指标。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过于注重财务指标,却忽视了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从而促使了某些企业通过故意遗漏、改变会计信息或是作误导性陈述等方式来粉饰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空间。当股东、债权人或是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运用财务指标分析结果作为决策参考时,如不能识别财务指标中的陷阱,就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五)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揭示失真的会计信息
在现有的委托关系下,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解聘由被审计单位决定,如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客户会认为对自己不利而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有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不伤害客户的关系,不自觉地对可疑的会计信息网开一面。在审计中,会计师事务所通常沿用统一的审计程序,强调是否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审计程序。但有时如警惕性不够高,忽视了被审计单位的关联交易、抵押担保、溢列存货、经营过程中的重大缺陷等问题,没有就这些问题采取进一步审计程序,以至于未能在审计报告中揭示不确定因素或重大风险。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外部环境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监管体系
首先,应发挥政府部门在会计信息监管中的重要作用。虽然有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存在,但单靠企业的自律是不切实际的,还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政府监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在会计监管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其次,市场参与各方也应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审核不能仅仅靠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证券分析师、评级机构、新闻媒体等也应参与监管。市场各方若都能严格监管,企业舞弊的可能性自然大大降低。
(二)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内部治理机制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就是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委托关系。一个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能够使人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一致,确保企业合法、合规运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监督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防止财务信息的虚假。
(三)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会计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加强学习有关经济、金融、法律等各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从而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在进行职业判断和会计处理时,才能降低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会计人员的素质不仅包括其专业水平,还包括其职业道德。进行诚信教育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潜移默化地根植在每个财会人员的心中,才能积极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孝林,孙芳城等.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
[2]阎达五、李勇等译.高质量财务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篇5
关键词: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 披露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全面推进,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政策、规章、制度与体制机制,并从国家、企业、社会等宏观、微观多个层级贯彻实施。其中,重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搞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为企业利益相关方考核与评价企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情况,并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环境会计信息是发挥环境会计基础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向政府环保监管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报告其履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等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主要形式。
(一)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及其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之际,企业利益相关方更加关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甚至以此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政府环保、财政、税务、证券监管与发行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的投资者、供应商与客户、消费者、社会公众等,他们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概括为:(1)政府相关主管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国家意志的体现。(2)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源于经营合法性的自我证明与开展节能减排、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低碳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企业持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在驱动力。(3)企业投资者等外部经济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要源于对企业环保责任的关注与经济决策的需要,尤其是投资者对企业环境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停业、巨额罚款等)的关注与道德投资的兴起等,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外部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这也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外在需求与强大社会压力来源。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或动机)是在借鉴传统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与动因基础上,结合环境会计及其信息在内容、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特殊性创新发展而来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环境产权理论(戴悦、华楚慧、李玮纬,2012)、环境受托责任论、外部性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蒋麟凤,2011)、可持续发展理论(张福琴,2012)及信息租金理论(王雄元,2005)等。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一方面是为解脱环境受托责任,通过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证明经营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是为确保各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政府及其宏观管理机关通过立法与监管执法等形式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利益相关方经济决策所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并确保其质量。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为我们解答了企业为什么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应当向谁披露,披露哪些信息,采取什么机制、什么方式披露信息等困扰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现实问题。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可以为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确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所需的披露主体、内容、机制与方式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条件。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目前,有关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的研究大多以传统会计的受托责任论、决策有用论和融合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环境会计的特殊性进行尝试性探讨。结合传统会计目标与环境会计内涵与外延的扩展、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及上述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定位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应表述为:企业向投资者、政府环保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科学分析与客观评价企业遵循环保法规、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其中,环境会计信息至少应当包括企业环境活动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两个方面。
二、企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新要求
(一)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
节能减排的科学内涵是指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
而低碳发展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低碳发展目标。低碳发展并非一味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是要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见,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是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两者之间虽然科学内涵不尽相同,但目标是相同的,都以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二)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新要求
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需要有科学、可行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来完成环境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与披露。结合前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笔者认为,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要求可具体表述为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应主动、客观、公允、充分披露反映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履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2)企业应向投资者、政府环保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助于其科学分析、客观评价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并有助于进行科学决策的环境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等质量特征。(3)企业应根据国家环保法规规定,客观、公允、充分反映企业环保责任与环保绩效情况要求,通过合法渠道,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披露。(4)所有企业都应通过一定途径,采用合理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5)政府环保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监管执法,充分发挥监管、督促作用,促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是当前社会关注与环境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梁杰、刘婷婷、段家菊(2012)与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2012)等研究发现,我国已制定并实施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还不够完善,至今仍无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指南》,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披露规范和要求。同时,还存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蒋麟凤(2010)、张颖萍(2012)等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不强、主体范围窄、披露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缺乏披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朱小平、孙甲奎(2012)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采用财务报告及附注、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招股说明书、重要事项、内部会议记录以及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等八种方式。多数学者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主要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即通过年度财务报告的报表附注形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仅有少数企业采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采用其他披露方式的企业很少。补充报告模式和社会责任报告模式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都显得零散,且定性描述多于定量反映,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分析、评价企业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与环境绩效,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强。
刘金彬(2013)研究发现:(1)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可靠性差,披露的定性信息多,定量信息少,定量的财务信息更少;(2)披露内容散乱、不规范、不统一,缺乏可比性;(3)披露不充分、不完整;(4)信息披露不公允,选择性披露现象普遍;(5)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是重污染行业企业披露质量相对较高,广大的非重污染行业企业披露质量低,甚至无披露。
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2012)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监管机制缺失,导致监管执法不严等问题。马军(2010)研究发现,不同地域因政府监管、执法程度差异因素是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更为关键的因素。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与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形势及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欧美及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先进典范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资源所有者缺位,缺乏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和社会风尚,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与披露压力不足,企业不情愿、不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朱小平、娄欣轩,2010;张颖萍,2012;刘金彬,2013)。(2)缺乏完善的环保法规,尤其缺乏实践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法律基础与统一的标准,影响披露水平与质量(徐寒婧、吴俊英,2012;刘金彬,2013)。(3)缺乏相关配套措施,尤其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激励机制,导致鼓励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政策、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影响披露水平与质量。如目前很少有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等政策。(4)我国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研究起步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不成熟,以此为基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披露内容、方式、途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与监管机制等至今尚无定论,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裹布不前、良莠不齐。(5)缺乏政府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随意性强、地区差异大、质量不高(马军,2010;黄晓梅,2011;梁杰、刘婷婷、段家菊,2012)。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构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原则亦称为合规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必须符合我国环保法规,披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是合法的、规范的。
(二)循序渐进原则
建立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开展切实有效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科学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并遵循抓大放小、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在环境影响大,经济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企业开展试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随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环保法规不断取得进展的情况下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企业,直至普及。
(三)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因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需遵循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四)重要性原则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应有助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的实现。即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企业要全面、充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作为重点检查对象,企业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业务活动或事项及其影响,要充分、详细披露。其他企业和事项则可以采用简化的披露模式。
(五)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因此,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成本应以不超过企业承受能力、不超过因不依法披露可能遭受的处罚、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所可能带来的成本节约、销售增长、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等效益为限。因此,应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披露模式。
(六)灵活性原则
是指企业在遵循环保法规的基础上,为更经济、高效地向利益相关方披露反映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其经济决策的环境会计信息,企业可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披露模式。
(七)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环境问题与部分环境事项无法货币计量的特殊性,环境会计信息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与劳动计量方式,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八)持续披露原则
持续披露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要遵循环保法规,定期、持续披露相关、可比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二是企业选择的披露模式要有助于企业经济、高效地实现披露目标。只有遵循持续披露原则,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披露。
(九)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环境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需要借鉴其他学科,尤其是传统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环境会计的特殊性开展创新研究,探索建立、完善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信息披露规范;二是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设计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并结合国情开展创新研究,构建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以更快、更好地构建、完善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实现披露目标。
五、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
针对当前企业不情愿、不主动、不积极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1.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范围。通过立法形式,尤其需要通过修订《环保法》、《公司法》、《会计法》等途径明确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主体地位与法律依据。
2.通过环保立法与普法宣传教育,倡导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风尚,营造全社会关心环保、积极实践环保的强大社会压力,督促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高披露水平。
3.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通过给予积极、主动并高质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优惠贷款、颁发“环境奖”等激励,引导企业积极、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提高披露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对违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罚款、停业整顿、冻结贷款、限制上市融资等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罚力度,督促企业依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4.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强度、企业规模、经济技术水平、是否为上市公司等属性对企业进行分类,明确企业类型及披露要求,尤其需要明确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范围,并根据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情况,逐步扩大披露主体范围。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合理确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目前,环境资产、环境权益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问题尚属世界性的瓶颈问题。即便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其环保法规和《企业环境会计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也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等方面。因此,我国在构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目前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等理论研究领域尚无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可仅强制要求企业先披露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与环境绩效等内容,待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后,再逐步扩大披露内容。唯有如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才能既不脱离实际,有利于实践,又能确保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实现披露目标。
2.根据重要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严格要求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经济技术水平比较高、规模大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充分、全面披露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与环境绩效等内容。其他企业可根据企业类型及相应要求,依法披露相关内容。
3.根据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采用新方法、新途径,扩大披露内容并提高披露质量。为更好地揭示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为利益相关方科学决策提供更加充分、全面的信息,可在企业披露法定内容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事项法,创新披露方法和途径,如通过企业网站,披露环境事项及相关的环境投资、环境收益与损失性支出和主要环境绩效指标等内容,扩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
基于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与动因的分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建立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激励与惩戒相结合、不同类型企业可适用不同披露模式的披露机制。其中,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应强制披露前述法定内容,其他信息及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企业则可采用自愿披露机制,其他企业则采用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机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并有效运行,明确企业披露责任,提高披露水平与披露质量。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鉴于当前存在的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尚未破解环境资产、环境权益等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瓶颈问题,还无法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其进行核算。因此,我国可以采用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结合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1.对理论研究成熟,能采用简便易行方法对其进行核算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及相关信息,要求企业采用定量的货币信息披露方式。
2.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难以货币量化的环境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排放、环保设备与工艺技术能效提升等环境活动及其绩效方面的信息,要求企业采用相应的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计量等定量披露方式披露。
3.对企业遵循的环保理念、制定的环境管理目标、遵循的环境政策、为改善环境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企业环境活动的社会影响(含获得的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允许企业采用定性方式披露。
4.借鉴事项法,采用多种方式披露企业环境活动事项,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获得更加全面、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五)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途径
根据前述企业分类结果,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研究成果及成功的实践经验,我国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途径或形式。
1.通过企业网站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规模较大、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重污染类企业,尤其是该类上市公司,应在企业网站设专栏,全面披露企业环保理念、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及环境绩效等信息,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利益相关方提供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
2.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采用该种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上述重污染类上市公司除通过企业网站实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外,还需要通过编制并报送独立环境报告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二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企业,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途径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三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没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规模大、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如中度污染的上市公司,因公司规模大,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也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途径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3.通过定期财务报告(主要是财务报表附注)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轻度污染的大中型企业,因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一般不会将环境活动作为重要事项来管理和核算。因此,可以采用编报定期财务报告,以财务报表附注等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4.通过编报定期环境信息简报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技术水平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企业而言,采用编报定期环境信息简报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切实可行的。
5.通过临时公告、新闻会等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中度污染企业及以上的大规模企业发生的环境事故可能产生的重大环境影响事件,企业需要通过临时公告、新闻会等途径及时、全面地向政府环保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6.通过环保手册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部分环保意识强、环保观念先进的企业而言,编制、派发企业或产品环保手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宣传企业环保观念、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是不错的选择。
(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
为破解因信息不对称等可能引发的信息披露质量问题,需要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笔者认为,我国可借鉴刘金彬(2010)提出的多维度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思路,建立政府环保监管机构为主导、企业、第三方审计与社会公共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并根据监管结果实施激励与惩戒相结合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如政府环保监管机构根据监管情况,对企业直接做出奖惩决定或向其他利益相关方公布监管情况,以供其经济决策参考;社会第三方审计(鉴证)结果可供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决策提供帮助等。J
(注:本文系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成都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建设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T13-31)
参考文献:
1.戴悦,华楚慧,李玮纬.以环境产权为核心重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会月刊,2012,(12).
2.张福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依据及路径优化选择[J].财政监督,2012,(8).
3.王雄元.自愿性信息披露:信息租金与管制[J].会计研究,2005,(4):25-29.
4.梁杰,刘婷婷,段家菊.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5.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的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12,(8)
6.张颖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研究[J].商业会计,2012,(12).
7.马军.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障碍何在?[J].环境保护,2010,(21).
作者简介:
刘金彬,男,成都学院副教授。
张翼飞,男,成都学院讲师。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中小企业 提高
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什么是会计信息?葛家澎在1999年给出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他认为会计信息是:“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转递给与该企业有着利害关系的人们,让他们了解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决策来调节该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对该企业的投资、信贷等活动,以便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采取最有效的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盈利、实现有利的现金流;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则能寻求高报酬低风险的投资和信贷机遇。”
有以上定义可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相关利益者和决策者很重要。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的治理结构与企业向内部和外部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一个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喜欢对外传达其经营绩效较好的信息,这样对公司的筹资和形象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有利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
投资者通过公司财会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或投资决策,如果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不真实,不可靠,没有相关性,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就会没有任何意义,还会增加公司的成本和费用支出。
(三)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如果公司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主要目标之一,那么公司就会严格遵守国家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法律法规。
(四)有助于提高公司的企业形象和公司价值
我国中小企业要想解决资金这个最大的难题,并且想要生存得更久,公司的企业形象则非常重要,而对外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有助于提高公司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价值。
(五)有利于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收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政府部门顺利进行税收征管的依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还有利于税务部门防止中小企业偷税、漏税和骗取各种税收优惠等。
(六)有利于我国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会计信息的影响,公司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和盈利情况,扭曲或掩饰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盈利情况,不但会使投资者判断失误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还会扰乱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资本市场的混乱,还会误导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决策,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缺失问题还是十分严重的,下面这组数据就真实反映了这一现象。据有关资料披露,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在2000年度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这147户共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01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深沪两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审计出应调减虚增利润189亿元,挤掉利润水分达15.9%。其中,审计调减利润317亿元,审计调增利润128亿元,调增调减利润总额445亿元;审计调减资产903亿元,调增资产842亿元,总体调减资产61亿元,调增调减资产总额1745亿元。特别是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调减幅度超过50%。同时在上市公司中也发生了如红光股份欺诈上市案,琼民源、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这些舞弊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会计的诚信基础受到了严重挑战,而且也严重损害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可见,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得到提高。
二、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分析
(1)是组织形式上两权重合。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造成了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在企业主的管理之下,缺乏独立性,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个人开支和企业费用混淆在一起,使得企业账面上的资产、负债和收益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是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合规范。有些小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委托外部专业机构记账。有的即使设置了会计机构,一般也层次少、分工不明确、兼职多。出纳人员更基本是任人唯亲,而不管其是否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中小企业通常只有少数员工负责会计处理和资产保管等,不相容职责分离有限,即使存在制度和授权程序,也是非正式的,随意性较大。
(3)是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缺乏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才。工作范畴局限于内部记账、内部核算,没有真正的转变到财务管理上。同时,不少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也不愿意花费资金在会计人员的培训和会计系统的改善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4)是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制度。有调查显示,有1/3的企业没有书面的财务会计制度,相当一部分有财务会计制度的企业也只是一个形式,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人员不能遵照制度行事,全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
(5)是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管。对于大部分属于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国家的投入力量、关注程度和监管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受到法律制度、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企业内部的治理、融资能力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等内部因素也直接影响了其会计信息质量。
(1)是法律制度的影响。由于我国法律偏向于大陆法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方方面面,可能会出现合法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或者现存法律法规的固有缺陷会导致有些企业合法的修饰了财务报表,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2)是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下,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对财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继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大部分属于私有企业的中小企业,由于受政府管制较宽松,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会使信息质量降低。另外,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影响。我国企业整体上而言,市场化程度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较发达国家低。
(3)是内部管理的影响。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它与企业内部管理密切相关。首先,大部分中小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控制权集中在少数家族成员手中,利用“掏空”行为等方式损害其他少数股东的利益,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其次,很多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直接在企业主的管理之下,独立性不够。第三,中小企业的产权不清使得责任含糊不清,财政收支不规范,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4)是融资困难的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信息需求主体单薄,对中小企业没有形成一支有效的外部监督力量,使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障。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特征,其偿债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强。有些企业需要发展又有非常强烈的融资需要,所以部分企业在会计报表中做文章,操纵会计数据,粉饰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
(5)是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往往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如大企业,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缺失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应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要求和限制,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与大企业一样的竞争环境,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在有效监督的前提下,还要加强对会计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使会计违规者为其获得的经济利益付出更大的成本。
(二)是扩大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中小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变单一的融资渠道,优化股权结构,使企业更具有活力和灵活性。引进优秀管理人才以逐步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进而扩大会计信息需求主体,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三)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并着手建立起相应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其次要建立有效的会计控制系统。有效的会计控制系统必须包括职责划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等几方面的内容。最后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稽核制度。
(四)是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的考核和继续教育;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建立一套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激励和约束员工提高其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葛家澎.会计学导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1988,(37).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现状分析 失真原因 应用方案 方案深化
一、关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分析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是一种对于会计经济活动内容的有效反映,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了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我们首要要进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认识,确保其会计数据信息系统的完善,保证我国的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会计信息是对某个经济活动中相关业务的整体运作情况的反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现实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环节的不稳定运行,导致了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会计信息具备时效性的特点,也就是随着市场经济信息的改变而改变,其具备相对真实性。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要进行会计信息环节的规范,确保其会计人员自身行为的规范性,确保其相关行为的合理性,以实现对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反映,通过对一系列的会计运作方式的应用,促进其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系统的健全,确保其内部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确保其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会计真实性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其会计制度的限制、会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素质等的影响,都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提升。
会计信息的失真,不利于经济活动的长远发展,它不能确保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的质量效率的有效发展。由于其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其单位内部形成了恶性发展的循环,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财务管理等等,这一系列的会计信息的失真,容易导致领导决策的失误、不利于其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可能出现一凉鞋的企业破产现象等。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我们首先要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的优化,实现其单位负责人的自身管理意识的提升,以哟徐保证会计机构的稳定发展,保证会计人员的自身行为的有效规范,确保其实际工作的稳定运行,确保其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二、关于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其生产成本的虚列、其结算环节的不合理、收付款单的伪造、利润环节的虚构等,这些环节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体现。其记账凭证的失真,导致了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环节的不协调运行,不能实现对其经济业务的有效反映,导致了企业的不稳定的经济运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缺乏对记账凭证规范环节的玩,导致其费用结构环节的不合理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科目使用不当的现象,不能实现对其科目环节的有效设置,出现了一系列的会计核算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
无论是记账凭证失真环节、原始凭证失真环节还是会计核算失真环节等都是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体现,这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控制,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虚假效益,导致企业的内部经营环节的不协调,有些人员通过对会计核算漏洞的应用,任意的篡改账目,导致其成本费用的不合理应用,不利于会计资料系统的健全,从而导致了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麻烦。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为了保证其自身私有利益的发展,开展一系列的偷税、漏税,不能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人身财产安全损失,导致其企业的非法利益的收入,不能实现其企业核算体系的稳定发展。在其运作过程中, 不能确保会计信息材料环节的稳定运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是党和政府的正确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维护正常经济秩序,防范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风险,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利益的基本前提。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掩盖了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预防会计失真的相关措施
为了确保会计真实性的提升,我们要进行其会计失真预防措施的应用,保证其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确保其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提升,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能实行会计核算环节的有效运行。为此我们要进行会计从业资格环节的优化,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促进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促进从业人员知识系统的更新,以适应新的会计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保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完善有些会计人员法制观念,避免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提供,保证会计工作的稳定开展。确保单位负责人的指导思想正确,法律意识的增强强,避免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而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现象的产生,禁止。会计人员作假,避免出现诸如“领导定格子,会计填数字”的虚假会计信息。经济上,会计信息是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依据.国家企业的分配关系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要进行合理性规划,以有效避免失真的问题。促进国家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以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出现。
为了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我们也要进行造假处罚力度的提升,确保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实现对造假者的追究,避免出现一系列的会计造假现象,以有效避免会计造假信息的泛滥。目前来说,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系统是不完善的,少数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故意伪造、变造、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为此我们要促进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实事求是、具备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熟悉法规、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缺乏钻研业务、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以保证工程稳定发展。
四、结语
为了促进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升,我们要进行会计工作系统的健全,保证其内部会计数据信息系统的健全,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盈余管理 会计信息 改进建议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 一 )会计信息质量概述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要求,即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而必须具备的那些特征和特性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制定决策的相关程度,而可靠性则是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影响会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会产生影响。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即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其中执行主体――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方面;其次,货币价值变动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它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而当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时,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便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影响,单位币值的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会在长期产生影响;再次,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革的滞后性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而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到会计理论研究再到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最后,会计信息模糊性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会计对象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因此降低。由此可见,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决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盈余管理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特定的目标的手段,此定义指出了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而这是建立在经济后果学说基础之上的。从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角度出发,盈余管理的动机是管理层利益的最大化;而从公司的有效契约角度出发,盈余管理是为了达到有效契约来降低契约成本,从而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盈余管理的短期手段一般是操纵应计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不披露、不容易识别且容易执行;而长期手段则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政策和估计变更时需要披露,所以一般企业不会轻易采用此种手段。此外,企业还可以改变真实的活动安排来进行盈余管理,这种不仅限于账面的盈余管理称为真实盈余管理。为什么盈余管理会持续存在?Schipper(1989)指出一个原因是因为管理人员掌握着内部信息,而其他人要获得这类信息的代价过高。这里代价过高并不意味着弄清楚盈余管理是不可能的,仅是因为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Jones(1991)发现单个消费者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介入之前,并不认为了解企业运用关税保护政策是值得的,因为即使企业成功地运用了关税保护政策,但由此带来的价格上涨对他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盈余管理会持续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有好的一面,有效契约观认为:考虑到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需要给予管理人员一定的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如盈余管理可以作为一种向市场传递内部信息,从而使股价更好地反映公司前景的机制。只有当管理人员的行为带有过多的机会主义成分时,盈余管理才是有弊无利的,如管理层利用盈余管理提高新发行权益资本的价格,使目前股东以新股东的牺牲为代价而获得利益。
( 二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从盈余管理本身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模型拓展至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公司治理等一系列领域中。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问题,国外的研究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契约安排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安排动机中的契约包括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管理者会为了增加自己的报酬和减少公司债务的违约成本而进行盈余管理;政治成本动机主要体现在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两个方面;资本市场动机则指管理层在股票发行、避免亏损和达到分析师预测方面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这三个方面的动机不仅仅有理论支撑,而且得到国外学者的实证检验。瓦茨(Welch,1998)等人研究检验了管理当局在股票初始发行和季节性股票发行前报告了正的(增加收益的)随意应计项目以增加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和提高发行价格。布朗(Brown,1998)等人研究发现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迎合分析师的预测,尤其是管理当局利用盈余管理来增加盈余以避免其会计盈余低于财务分析师的预测。国内的实证检验结果证实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中资本市场动机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在IPO、配股和防亏、扭亏以及保牌时。关于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普遍应用的有三种:第一是总体应计模型,它将会计盈余分为经营现金流和总体应计两部分,同时,又将总体应计划分为操控性应计和非操控性应计两部分。然后,用操控性应计来衡量盈余管理,但由于操控性应计不可观测,通常设计模型来计算非操控性应计,然后比较非操控性应计和总体应计的大小,如果非操控性应计小于总体应计,就证明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著名的琼斯模型(1991)指出非操控性应计是由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与固定资产的原值的关系函数构成,进而有非操控性应计推出操控性应计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第二是特定应计模型,通过一个特定的应计项目或者一组特定的应计项目来建立计算模型,以此来检测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行业,如银行业中的贷款损失准备、产险和意外险保险公司的索赔准备等;第三是频率分布方法,通过研究管理后的盈余的分布密度来检测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种方法首先假定:未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如果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这一分布形式,就说明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检验分布函数在0点的非连续性来判断是否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常用两种检验方法:a直方图,b统计检验。盈余管理与信息质量以及公司治理的关系,实证研究中也广泛涉及。盈余管理过度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而防止过度盈余管理的方法是提高透明度。Hanna(1996)讨论公司经常过高记录非重复性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这是通过减少未来的摊销费用和吸收在未来需要列为费用的成本来增加未来的核心盈余,显然,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方面,理论上当公司有盈余管理的动机时,如果公司治理结构比较薄弱,那么他们更有可能积极从事盈余管理;而这也得到实证研究的检验。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 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数据和资料。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大质量特征。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有助于投资者做出决策,而可靠性要求企业真实反映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由于相关性基于未来,而可靠性基于过去,二者很难同时兼顾。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信息的提供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具有更强的信息优势,因此往往能利用此对报表进行盈余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和提高自身的收益。除此方面以外,信息不对称还体现在披露不充分上,因为很多信息涉及企业的机密,公开会影响其经营业绩甚至竞争地位,所以一般企业对信息公开很大程度上是有抵触心理的,这一点与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中认为企业应该尽可能多地公布信息的观点相悖。考虑到信息公开的成本与效益原则,监管部门也不能要求企业公开所有的信息。正是因为以上原因,目前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很严重却仍然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其次,会计信息传递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是及时性,在瞬息变化的复杂经济环境中信息的及时性会影响企业的决策过程。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企业的年报要在会计年度结束后3个月才会公布,这使会计信息严重滞后,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也给管理层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机会。
( 二 )盈余管理研究现状盈余管理超过一定的度,就会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首先,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来看,现实中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几乎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人利益,很少是真正为了企业的利益着想。对上市公司来说,其往往通过人为地调高调低净利润,以此来影响股价。在满足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以后,分红计划和声誉效应也使管理者的效益最大化。此外,公司也会为了规避债务违约成本来进行盈余管理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其次,从盈余管理的手段来看,现实中公司利用时间差确认收入和费用、关联方交易、非经常性损益以及合并财务报表来进行盈余管理;再次,盈余管理一般是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内以及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对盈余进行操纵。由于我国仍处于转轨经济时期,很多法律法规和准则都是特定经济时期的产物,需要进一步完善。此时管理当局会利用现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缺陷或漏洞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获得私有利益。在应计项方面,公司管理层往往利用坏账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等会计科目来对净利润进行操纵,如四川长虹在2004年管理层收购时,前任CEO将对海外APEX公司的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造成了2004年度的巨额亏损,而在2005年新CEO上任后因为历史负担已经完全清除,从而很快实现了扭亏为盈,这是很典型的管理层为了自己的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在会计政策方面,公司管理当局利用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特殊性,会计准则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和更改它,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该符合企业的特点,能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且要求符合一贯性。不遵守这些要求而人为的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调整会计数据,会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如2003年上半年ST银广夏通过排除资不抵债子公司740万元“未确认投资损失”由亏损89万元变为盈利651万元。可见实际中并没有很好地把握盈余管理的度,大多数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无异,这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夏立军、鹿小楠(2005)在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性时发现,公司的财务业绩越好、负债经营程度越低,同时若受到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即会计盈余信息披露质量低下),则其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孙铮在研究中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包括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进行利润管理的现象。一是配股现象。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最近三年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不低于10%这一圈钱配股的资格线,不惜代价采用各种手段力保近三年平均净资产利润率,出现了耐人寻味的10%现象;二是微利现象。前1年或2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受特别处理或摘牌的处罚,采取了种种手段使本年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微利水平;三是重亏现象。对于无法做成盈利或是首次加入亏损之列的上市公司,为给下年扭亏留一手,有意做成重亏以免第二年连续亏损而被特别处理,对于无法摆脱被特别处理命运的公司,则做大亏损清洗。这些盈余管理手段不仅损害了相关投资者的利益,而且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秩序。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高途径与策略
( 一 )加强对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认知能力 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规避需要加强审计人员对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关注程度以及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识别能力,更好地保证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提高审计质量;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的投资者,也需要对盈余管理提高警惕,从目前单纯关注净利润以及每股盈余这些财务指标提高到关注其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上来,辨别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盈余信息正确性将更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 二 )进一步完善会计盈余信息披露体系 监管机构要完善会计盈余信息披露体系,尤其是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目前准则要求公司在会计及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时要进行信息披露,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更多地利用应计项操纵而不是会计政策变更。由此看来,监管机构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有威慑力,需要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
( 三 )加强管理层职业道德建设 管理层是盈余管理的直接操作者,如果管理层有非常好的诚信观念且能够认识到盲目的盈余管理只是短期行为时,不管盈余管理的动机出自股东还是自身,相信最终盈余管理的范围都会减少很多。当然,这也需要外界的督促和监督。经理人市场可对职业经理人建立和完善信用纪录体系并定期进行评价,舆论监督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舆论具有内在的威慑力,它源于全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能迫使管理当局由他律走向自律。
( 四 )实现会计信息商品化 从会计信息的产权属性来看,会计信息本质上具备商品的特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会计信息具有使用价值,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供货单位和客户等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也能满足企业自身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具有价值,是会计人员运用一定的计量与记录工具,将经济业务信息经过确认、计量、记录等加工整理过程,以一定的形式输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期间会计人员的能动性劳动起着关键性作用。会计信息的生产同样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具有价值。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并未按照市场的需要提供。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得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相信将会计信息商品化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五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对外提供的载体是公司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由上市公司提供,因而防范财务报告分时的关键之一在于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借此才能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核对相符等。但我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普遍比较薄弱,为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笔者建议将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主体从管理当局改变成会计人员,包括企业组织的会计人员和会计公司的会计人员,让会计人员真正有权利、责任、能力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情况进行会计信息的生产,不受管理当局的干涉,独立地完成会计活动,从而更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将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主体从内外统一改变成内外分离,内外统一的信息供给要么导致信息不足,要么导致信息过载,而内外分离则可满足不同的需求,企业管理当局使用管理会计信息来进行企业的经营决策,而企业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自身不同的决策需要。
( 六 )重构会计信息产权主体传统的管理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是企业组织,财务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是会计公司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中,统一由企业组织来进行会计信息的生产,即企业组织既进行各项经济业务,又进行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信息的生产,即管理当局既是被监督者,又是监督手段(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这显然不利于对管理当局的监督。企业组织既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生产,又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而这两类信息自然存在着不能完全重叠的情况,如管理会计信息中的战略规划、商业秘密等就不能在财务会计信息里披露,二者合一的结果是商业秘密的泄漏,否则就是会计信息的不足。重新安排后的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由原有的企业组织生产自身经营决策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会计公司生产企业组织的财务会计信息,并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生产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这有利于会计信息特别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而成立信息提供中介,使会计信息提供专门化,则借鉴独立审计的模式,按照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置成立专门的会计服务公司,改变传统的会计信息生产方式,由会计服务公司替代企业现有的财务部来执行会计信息生产职能,企业向会计服务公司支付相应的费用,并有义务向其提供相关原始经济业务事项;不同于独立审计的是企业要将会计信息的所有权售予会计服务公司,当然会计服务公司需要因此向企业支付相应的价格,这样会计服务公司从生产并出售会计信息中获利,企业则通过转让会计信息的产权产生收益。他们共同面对市场的需求,市场对特定企业想得到更多的信息时,服务公司可以更高的价格向企业购买,市场对企业基本不感兴趣时,服务公司可以降低支付价格。当会计信息的产生从企业的内部职能中独立出来,不但降低了企业边际的组织成本,同时会计服务公司得到了以前企业没有获得过的增加信息供给利润激励。一旦会计信息的生产由信息中介而不再由人控制,其独立性将大幅增强,会计信息的质量会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铮、杨世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
[2]骆良彬、张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5期。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4]段倩:《会计信息质量供需均衡分析――基于商品属性的视角》,《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篇9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伴随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与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有着很大的联系。于是人们在关注企业盈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企业自身也采取了很多方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然而,缺乏规范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不能传递给人们公正的信息,有时反成了企业用于标榜自我的工具。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会计信息因为确定性、可验证性等质量特征,无疑能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做出贡献,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的转移,这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发祥地,一直走在研究和实践的前沿。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中首创“社会责任会计”一词,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之后,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Mobley对社会责任会计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南卡罗纳州立大学的杰佛里和瑞德堡教授1981年在他们合著的《国际会计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对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计量问题、各国报告形式的差别等作了详细阐述。美国专业会计机构也一直致力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0年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社会计量委员会”着手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研究;1977年社会计量委员会发表了“企业社会业绩计量”的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可发展性的初步计量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对企业一些重大社会业绩的反映,如环境、非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商品和劳务的提供和消费。美国会计学会为了加速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先后成立了社会方案绩效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环境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和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五个专门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报告。
在法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到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从1984年起,该表必须列示3年的数据,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以上各项内容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报表指标,这在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1980年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财务报表之外,另外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英国政府颁布法规规定:职工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报告工资数据,2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在向公司董事会提供的年度报告中报告有关职工雇佣和培训方面的数据。
德国有20家最大的公司定期公布社会报告,100家公司撰写社会报告供内部经营管理使用。典例之一就是德意志壳牌石油公司发表的“年度社会报告”中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经费。
加拿大管理会计协会(SMA)创造了一种能更全面地报告社会责任信息的综合方法,它运用目标定位计量法表述企业经营计划中的每一个目标,记录每个目标的具体业绩,尽可能将所有数字信息包含其中以提高报告力度,并提供相关年度的对比分析图,阐述以后年度的规划。多数信息都是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列示的,包括详细的培训信息,如课程数、参加人数、人均培训天数;关于职工的升职、调动和招聘的信息;将整个组织劳动力按性别分类的信息;对环境保护组织的资助等有关的财务信息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至八十年代末,学术界才对我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稍许研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推行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社会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此时,社会责任会计与信息报告的研究才真正被重视,主要表现在会计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1990年“社会责任会计”第一次出现在常勋教授编写的《国际会计学》教材中,其中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方面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之后,宋献中教授于1992年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报告模式及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想。
阳秋林教授在社会责任会计领域也是研究比较多的,在她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从不同角度,譬如“企业新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等概念和标准的出台,分析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然性与紧迫性;(2)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进行了研究。依据社会责任会计划分的四个主要核算内容,即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研究了它们的计量方法;(3)对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新框架进行了构建。
黄珍文与李云才在《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一文中及王莉华在《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一文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密切关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建立并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红与杨亚娥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国际组织、国际政府及会计职业团体在近三十年间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并指出这些研究和实践对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机制及提高报告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实务领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情况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篇,我们可以借此了解我国的实务现状。
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现行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文中选取了宁波君子兰文具有限公司、衡阳南岳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台州飞球缝纫机有限公司、衡阳市金果实业及衡阳市钢管集团五家公司分析它们2000年的年报,分别从人力资源责任(工资水平和培训支出)、职工保障措施(养老金和工会经费的提取)、企业对社会贡献的调查分析(上交所得税)和企业对社区贡献的调查分析(环保支出和公益捐赠)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各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日而语;总的来说,经营效益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好于效益差的企业,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要好于私营企业。
黎精明在《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一文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六家公司,主要从报告工具和报告形式两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用案例说明了公司可以通过诸如公司网站、定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形式的报告载体报告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结论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内容很不全面,零星的散布在会计信息中,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财务会计问题处理,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没有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陈玉清等于2005年选择了发展迅速、科技含量大、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电子通讯行业78家上市公司,查阅了这些公司2003年公开报告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结果显示,无一家自愿报告定量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自愿报告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也甚少。
目前国内研究状况表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仍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仍处于学者的研究中,无论政府还是会计职业团体都未对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多大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会计学者的研究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进展也较缓慢,仅局限于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和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分析及一些简单的设想,没有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企业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表现,而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任务就是核算反映这项义务的履行情况。该反映应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首先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反映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其次以整个社会为虚拟的会计主体,反映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高速建设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郭丽娜.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
[4]黄珍文,李云才.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J].企业经济,2001.3.
[5]黎精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武汉理工大学,2003.
[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及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7]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篇10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食品行业;问题;对策
1前言
我国目前只有20%-30%的上市食品企业进行产品服务方面的信息披露。而且有些企业甚至只报喜不报忧,只有极少数企业会披露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关的内容,很少有企业会对企业出现的事故和问题等负面信息进行说明并报告。这就导致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全面而完整的信息,不利于其进行决策。而且我国食品行业披露内容普遍不充分的这个现状,也是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2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导致社会公众对我国食品行业抱不信任态度,而社会公众又无法获得所需的信息来了解食品企业,就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我国食品行业产生抵触心理,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2.1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差异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股东责任、员工责任、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的内容。但每一个方面又包括很多不同的指标,不同指标的计算方式也不尽相同。各食品企业所披露的可量化的会计信息尚可进行比较,但那些主观性较强的非会计信息是很难进行比较的,可比性非常小。不同的企业披露的重点和关注点一般来说也是不同的,有的企业比较看重社会责任,有的又侧重于披露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有的又比较重视产品服务,这就导致各食品企业所披露的信息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性。从我国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是评分很相近的两个企业,他们之间所披露的信息也存在着差异,而从整个食品行业来看,存在差异是很大的。
2.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单一
我国食品行业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比较单一,目前主要有财务报表附注和社会责任报告这两种形式。大多数企业都是倾向于采用报表附注的形式,而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并不多。只采用报表附注形式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由于财务报表篇幅所限,而且很多非会计信息都是用文字进行描述,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很难全面准确披露所有信息,而可计量的会计信息大部分分散于财务报表中,不利于利益相关者快速及时地收集真实全面的信息。而的社会责任报告,其大部分内容是属于非会计信息,只有少部分是会计信息,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都是不利于利益相关者获取和使用所需信息的。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旨在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让利益相关者获得所需的信息而帮助他们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若他们无法获得真实而可靠的信息,就有可能做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我国食品企业信息披露方式单一,这种现状不仅降低了食品行业信息的真实客观性,而且将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发展。
2.3披露的信息计量标准不明确
由于我国食品企业披露的信息中有大量的非会计信息,这些非会计信息不可量化,而我国并没有对这些非会计信息的计量制定出一个明确统一的计量标准。由于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这使得食品企业在披露这些非会计信息时大量使用描述性方式,在计量上也以企业自己的标准进行计量,这就使得食品企业所披露的这些信息存在着主观性,影响着利益相关者所获得信息的真实客观性。由于各企业的计量方式有所不同,也导致各个企业所披露的信息可比性较差,这对食品行业发展有着不利影响。
3完善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近年来对于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以下对策。
3.1进一步增加披露的内容
目前我国食品企业普遍存在着披露内容不充分的情况,应该尽可能披露全面完善的内容。对于股东债权人、公司员工、社会公众方面的信息,食品企业通常会通过股利支付、员工福利、社会贡献等指标进行披露,所披露的信息大部分属于可量化的会计信息,食品企业披露可量化的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应该采用描述性方式对股东债权人、员工、社会公众责任进行非会计信息披露,这样可以使得所披露的信息更加详尽全面。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食品企业也应该增加对环境责任信息的披露,这样有利于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2进一步改进披露方式
在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应该以会计信息为主、描述性的非会计信息为辅,在原有的社会责任报告上多构建一些会计信息的披露指标,使用数字来直观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以增加所披露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应该将相同类别的信息集中列出,让信息使用者能够快速获得所需的信息。食品企业使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信息的披露,不仅有利于提高所披露信息的质量,还可以提高利益相关者使用信息的效率。
3.3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我国食品行业能够更好的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或机构应该完善相关的披露制度,制定同一的披露标准,强制规定每个食品企业必须披露的内容,对于不是强制要求披露的内容,也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这样有助于约束企业进行社会责任的履行。国家在制定披露的标准时,应该为不同的社会责任信息制定出不同的指标,这将能够提高食品企业间信息的可比性。
4结语
从我国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目的在于解决我国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以使食品行业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的披露,使披露的信息更加全面完整,让与食品相关的信息暴露在阳光下,真正做到让消费者监督食品企业,以减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对消费者等社会公众甚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昌杰.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现状及改进[J].当代经济,2012,(06).
[2]孙红梅,王成春.我国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2-5.
[3]张骥.从食品安全问题浅析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J].现代商业,201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