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初步了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技能目标: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学生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引言】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入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哦,没有。那么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总结】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师边介绍演示新教材[实验2-1]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投影】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209.9℃,沸点为-1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五、学生自学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保护空气。
【板书设计】
课题一: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三、保护空气
【教学后记】
课题二:氧气(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铝箔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铝箔等物质的燃烧现象。
【教学难点】对“氧气不易溶于水”这一结论的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已制备好的氧气、木条、木炭、燃烧匙、酒精灯、火柴、坩埚等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引言】师:什么是物理性质?(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展示】一瓶已制备好的氧气,正放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师: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如下表:
颜色
气味
状态
标况下密度
与空气密度的比较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g%
略大
-218℃
-180℃
不易
【演示】教材中[实验2-2]。
(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2-3,实验2-12,然后填好下表: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文字表达方式
硫在空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必须强调硫、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何不同)
【提出质疑】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讨论】
【现象】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请该生用手触摸集气瓶的外壁,感觉烫。)
【结论】铝+氧气氧化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老师与你们一起做过四个实验,这四个实验的反应文字表达式告诉了我们: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对吗?
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会计师相对较少,所以物质燃烧的程度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第二环节:归纳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用实验探究法探究了氧气一个重要物质性质——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标况下),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师生的合作实验,探究了氧气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较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1、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相同之处是都能生成气味的气体,并且都放热,不同的是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
2、能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并生成一种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物质是。
3、空气中有氧气,用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
第四环节:作业布置
1、写出木炭、硫、磷、铁、镁、铝及蜡烛分虽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庆的文字表达式。(用填表格式)
2、预习第31-32页的教材内容。
3、讨论:空气中也有氧气,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纯氧中剧烈?
【板书设计】
课题二: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教学后记】
课题二:氧气(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进一步学习物质的分类。
技能目标: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玻璃棒、水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激发兴趣
(1)化学小魔术:不燃的小手帕
(2)影片片断欣赏: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
二、导入新授
上节课我们做的一些实验和刚才小魔术中酒精的燃烧都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我们能不能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呢?
三、探究合作
1、分组讨论:
(1)下列反应有哪些共同点?
A、碳+氧气二氧化碳
B、硫+氧气二氧化硫
C、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D、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E、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2)联系实际谈谈氧气有哪些用途?
2、师生共同总结:
(1)从(1)(2)(3)(4)四个反应中归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化合反应。
(2)从(1)(2)(3)(4)(5)五个反应中归纳:物质夺取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其中提供氧的物质是氧化剂。
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具氧化性。
四、创新应用
1、在一只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A、木碳B、铁C、磷D、硫
2、酒精在氧气中燃烧是不是化合反应?为什么?
四、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1)从(1)(2)(3)(4)四个反应中归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化合反应。
(2)从(1)(2)(3)(4)(5)五个反应中归纳:物质夺取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其中提供氧的物质是氧化剂。
(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具氧化性。
【教学后记】
课题三:制取氧气(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掌握实验室可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匙、氯酸钾、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纪录片欣赏:中日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
2、
二、导入新授
氧气除供给呼吸与支持燃烧外,还广泛用于气焊、炼钢、登山、潜水和医院抢救病人。我们需要的氧气包括上节课中用到的氧气是怎样来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四、究实验
1、实验探究
1)加热纯的氯酸钾并观察。
2)加热纯的二氧化锰看是否有氧气放出。
3)在热的氯酸钾中迅速撒入二氧化锰并观察。
4)怎样才能制取氧气并收集?
2、实验总结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
四、创新应用
1、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取甲烷,甲烷比空气轻且极难溶于水,选择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甲烷?
2、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现有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1)加热氯酸钾2)电解水3)在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书设计
氧气的制法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
【教学后记】
课题三:制取氧气(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掌握实验室可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匙、氯酸钾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a)纪录片欣赏:中日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
b)抢救“非典”病人时为什么要输氧?
六、导入新授
氧气除供给呼吸与支持燃烧外,还广泛用于气焊、炼钢、登山、潜水和医院抢救病人。我们需要的氧气包括上节课中用到的氧气是怎样来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七、探究实验
1、实验探究
1)加热纯的氯酸钾并观察。
2)加热纯的二氧化锰看是否有氧气放出。
3)在热的氯酸钾中迅速撒入二氧化锰并观察。
4)怎样才能制取氧气并收集?
2、实验总结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
四、创新应用
a)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取甲烷,甲烷比空气轻且极难溶于水,选择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甲烷?
b)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现有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1)加热氯酸钾2)电解水3)在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哪一个?为什么?
八、板书设计
氧气的制法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重点,因此,本文以氯气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探讨,为教改提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学生前一节已经学习了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在这一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本节通过对氯气性质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为他们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展示图片,2005年京沪高速氯气泄露事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由此引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看了此新闻,你能得出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黄绿色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教师:(展示一瓶氯气)通过观察,你又能得出氯气的哪些性质?
学生:(闻气味)。
教师:注意闻气味的方法:微启玻璃片,用手轻轻煽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投影: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看,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沸点高,易液化。)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氯气的物理性质,下面预测一下,氯气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14页,预测氯气化学性质。)
教师: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通过哪些实验来验证?
学生:(讨论得出:与氧气类似,可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铁、铜与氯气的反应。
教师:各组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并描述现象。
学生: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红棕色的烟,溶于水得黄色溶液;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溶于水得蓝绿色溶液
(投影:氯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反应;氯气与铁的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
教师:氯气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
学生:(板演方程式。)
(视频)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出现。
(投影:与非金属的反应: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图片展示:南昌儿童游泳集体氯气中毒
教师:氯气有毒,为何还要用氯气来消毒?
学生:(讨论,氯气与水能否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一:氯水中有无Cl-
方案:氯水与硝酸银(硝酸酸化)溶液反应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氯水中有Cl-,假设二成立。
探究二:氯水中有无H+
信息:次氯酸是一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还弱,具有很强氧化性,能杀死水里的病菌,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且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作棉、纸张等的漂白剂,次氯酸不稳定,且见光分解放出氧气。
教师:推测氯气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学生:讨论得出,氯气能与碱溶液反应。
投影:氯气与碱反应。
(练习)书写氯气的反应方程式
(投影:小结。)
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能与金属反应;能与非金属反应;能与水反应;能与碱反应。
(练习)略。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而且整节课过度自然,环环相扣,难度由浅入深,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接受,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不错。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探究实验中,学生讨论出的方案有很多,但由于药品的限制,有些方案不能实施;氯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时间仓促,一带而过,过于简单。
五、小结
篇3
【关键词】利用;电教媒体;强化;化学学习;效果
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巧记、活记。我们利用投影手段,帮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记忆。
一、综合性质记忆
综合性质记忆就是以某些物质为中心,以它的化学性质为主线的一种综合记忆方法。我们以氯气为例。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它能跟金属、氢气和大多数非金属直接化合。能跟许多化合物发生反应。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根据这些化学性质,以Cl2为中心,以它的化学性质为主线,设计制成了如图1所示的复合投影片,在讲完氯气性质时,我们把图1所示的复合投影片映示在银幕上,给学生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的深刻印象。通过综合性质记忆的训练,这部分的知识,学生记忆很深不易忘记。
Na H2
NaCl――――― ――――――――――HCl
加热 光照或点燃
与金属反应 与非金属反应
Cu P
CuCl2――――― -――――――――――PCl3
点燃 氯气不充足,点燃
与水反应 P
HCl+HclO―――――――――― Cl2 -――――――――――PCl5
(次氯酸) 氯气充足,点燃
――――― HCl+O2 NaOH(冷放)
光照 ―――――――NaClO+NaCl+H2O
与Ca(OH)2反应 与可溶碱反应
Ca(ClO)2+CaCl2+H2O KOH(热洗)
漂白粉 -------KCl+KClO+H2O
图1
二、对比联想的记忆
篇4
(一)课标要求
1.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说出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2.认识氧气的主要性质及用途;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典例分析
例1 (临沂)下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请你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红磷燃烧时冒出浓厚的 。
(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并且生成固体,使得集气瓶内的 减小,致使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从而粗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燃烧结束后,当集气瓶 后松开弹簧夹,过一会儿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解析:(1)由实验可知,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并且生成固体,使得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致使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3)当集气瓶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过一会儿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答案:(1)白烟 (2)压强 (3)冷却
例2 (淄博)空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
B.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庵柿勘ǜ嬷兴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解析:由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可作食品保护气,A项正确;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不是质量,B项不正确;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差,C项不正确;稀有气体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但不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很稳定,D项不正确。
答案: A
(三)专题演练
1.(郴州)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2.(南昌)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氮气 D.可吸入颗粒物
3.(巴中)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巴中城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变化。测得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是PM2.5,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粉尘 ②沙尘暴天气增多 ③太阳能热水 ④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⑤燃烧天然气 ⑥燃煤取暖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4.(天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5.(黄石)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必定加快反应速率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通常会发生改变
C.在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一般都要用酶作催化剂
D.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6.(厦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
A.使用过量的红磷
B.把红磷改为蜡烛
C.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7.(邵阳)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 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 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时,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8.(毕节)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请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上图装置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收集完氧气后,停止加热时,先要 。
(2)将红热的铁丝伸入收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时,要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的水,其作用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生成了一种带有 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 。
9.(菏泽)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时,锥形瓶内长颈漏斗要插入液面以下,其原因是 ;实验结束后,若要分离出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应用的分离方法是 。
(2)下面是利用装置收集气体的操作,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待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后,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 ②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③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上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3)已知:氨气(NH3)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备氨气。请你从上图中选出制备一瓶氨气所需要的装置组合: 。
10.(咸宁)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O2,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请计算:
(1)制取O2的质量是 g。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一)课标要求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树立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认识溶液的形成,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知道固体溶解度及影响因素,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能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某种物质的结晶方法等。
5.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典例分析
例1 (烟台)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B.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
C.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食用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解析:A项,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混合物,因为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物,错误;B项,温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正确;C项,油、水、洗洁精混合在一起发生乳化作用,不是溶液,错误;D项,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但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答案:B
例2 (莱芜)硝酸钾常用于配制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右图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T1 ℃时,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上述溶液由T1 ℃加热至T2 ℃(忽略水的蒸发),有关溶液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下同)。
a.变为饱和溶液
b.变为不饱和溶液
c.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某同学在T1 ℃时,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搅拌,却发现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不溶,该现象可能是由下列 操作引起的。
a.用量筒量取20 mL水时俯视读数
b.用量筒量取20 mL水时仰视读数
c.称量KNO3时将砝码放在左盘(1 g以下用游码)
d.向烧杯中倾倒水时,有水溅出
(4)请写出一种能使(3)中固体全部溶解的措施: 。
解析:(1)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 g,所以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 g26 g]×100%=23.1%,该溶液为饱和溶液。(2)将上述溶液由T1 ℃加热至T2 ℃,溶解度增大,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3)在T1 ℃时,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搅拌,却发现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不溶,说明操作过程中使溶质增多或溶剂减少了,a、b两项符合题意。(4)若要使(3)中固体全部溶解,可加入少量水或升高温度。
答案:(1)23.1% 饱和 (2)b、d (3)a、d
(4)加入少量水(合理即可)
(三)专题演练
1.(怀化)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下列标志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试剂M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属于物理变化
D.净化后的水仍是混合物
3.(青岛)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即变成纯水
B.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鉴别
C.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D.洗洁精洗涤油污时发生了乳化作用
4.(云南)小张同学用某固体物质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溶液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d中溶质质量可能大于溶液e中的溶质质量
D.溶液d和溶液e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
5.(安徽)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
A.高氯酸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20 ℃时,将2 g高氯酸钾溶于98 g水,可配制2%的溶液
C.60 ℃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D.80 ℃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 ℃时有结晶现象
6.(泰安)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时,导致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是(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
C.用托盘天平称取蔗糖时,将蔗糖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D.用了含少量杂质的蔗糖配制溶液
7.(龙东)水在下列实验中的作用:
(1) (2) (3)
(1) 。
(2) 。
(3) 。
8.(龙岩)毛巾用久了会变硬变黄,原因之一是:用毛巾洗脸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与肥皂作用产生沉淀物(沉淀物可溶于酸)吸附于毛巾上。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钙离子可用化学符号表示为 。
(2)证明自来水是硬水,可使用的试剂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为避免或减缓毛巾变硬变黄,其中一种方法是降低自来水的硬度。
①下列水净化的方法,一定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填字母)。
A.过滤 B.沉降
C.蒸馏 D.吸附
②含CaCl2的自来水,可用碳酸钠处理,处理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要让用久的毛巾变软,日常生活中可采用的一条措施是 。
9.(齐齐哈尔)结合水和溶液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 。
(2)水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下列各组物质能用水鉴别的是 (填字母)。
A.氢氧化钠和硝酸铵
B.食盐和蔗糖
C.高锰酸钾和碘
(3)欲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完成此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
③称量 ④计算 ⑤量取
(4)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P点的含义是
。
②在t2 ℃时,向30克a物质中加入50克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克。
③将t1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④a物质中含有少量c物质,可用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的方法提纯a物质。
10.(重庆B)某同学用自制电解器电解水,为了加快电解速率,可在水中加少许硫酸钠增强其导电性。当他在93.6 g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钠溶液中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上产生3.2 g氧气。计算:
(1)负极上产生氢气的质量。
(2)通电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3)该同学认为电解速率较慢,又继续向通电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钠,若要使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0%,则需要加入硫酸钠固体的质量是多少?
三、碳及其氧化物
(一)课标要求
1.知道金刚石、石墨等典型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干冰的主要用途;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以及环境的影响等。知道一氧化碳的毒性、化学性质及应用。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典例分析
例1 (咸宁)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炼铁
C.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解析:A项,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说法正确;B项,CO具有还原性,可以利用此性质炼铁,说法正确;C项,CO2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说法正确;D项,金刚石、石墨和C60虽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由于其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其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说法不正确。
答案:D
例2 (雅安)某学习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CO2的制取及性质探究实验。
资料卡片:20 ℃时,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氢氧化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7.3 g。20 ℃时,碳酸钠、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1.8 g和9.6 g。
请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装置A是用大理石制CO2的装置,仪器a的名称是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b处检验是否有CO2逸出的操作是 。
(2)装置C中放有干和湿的pH试纸各一张,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湿pH试纸显示pH约为6,干pH试纸显示pH仍为7,实验结论是 。
(3)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观察到溶液中有白色沉淀(NaHCO3)出现,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篇5
知识技能:(1)掌握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性质。
(2)了解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演示实验对比氯气、水和碱的反应,探究实验氯离子的检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加强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氯气与碱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教学方式
讲解、讨论与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相结合。
3、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氯气与哪些物质反应?
氯气可与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反应,还可与水反应。
氯气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溶于水中的氯气可与水反应:
[板书] 一、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反应
2、氯气与水反应 Cl2+H2O = HClO+HCl
[讲解] 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杀死水里的病菌,可用作漂白剂。次氯酸是一种比碳酸还弱的酸。
[视频] 氯气泄露事件,学生思考如何处理?
[演示实验] 对比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Cl2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氯气与碱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 3、氯气与碱的反应
[投影] 氯气与碱的反应原理
[讲解]由氯气与碱反应引出84消毒液和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及漂白粉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并引导学生写出方程式
[讨论] 存放漂白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解投影] 由漂白粉、消毒液引出氯气的用途
[板书]二、氯气的用途
[板书]三、氯离子(Cl―)的检验
[阅读、实验与探究] 学生看书并分组完成实验并填表:
小结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讨论与交流] 为什么检验Cl-时,要加几滴稀硝酸?
[小结] 1、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性质。2、了解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习题设计
1.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氯气泄漏,你要如何自救?
2、检验ClD时所用试剂稀HNO3的作用是( )
A.防止CO32D的干扰B.防止ClD的干扰
C.生成Ag2CO3沉淀D.防止NO3D的干扰
3、将下列物质分别滴加到干燥的有色布条上,不能使其褪色的是( )
A.新制的氯水 B.液氯 C.次氯酸钙溶液
D.盐酸和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
4、可以证明次氯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
A.可与碱反应B.有漂白性C.见光能分解
D.次氯酸钙溶液可与碳酸反应生成次氯酸
篇6
1.教学情景的创设要体现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所不同的是注重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要保持这种劲头的持久性,自然离不开趣味性的教学情景。例如,在熟石灰的制取及其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在新制的生石灰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放上一个生鸡蛋,一会儿功夫,生鸡蛋煮熟了,试问学生原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促使学生由“好奇”而转向积极的追本溯源。
2.教学情景的创设要体现开放性,从而诱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活化思维。例如,在实验课上,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带有盖玻璃片的集气瓶,但不知是盛有什么气体?请你做出一种假设(猜想),并按照你的假设完成探究过程。
该问题情景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学生可以从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等诸多气体中选择,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很大,鉴别的方法也很多,发挥的空间也更大,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动手解决,从而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本问题情景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便于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展开思维活动,而又不拘泥于一解,让学生各抒己见,起到了张扬个性与探索创新双重效果。
3.教学情景的创设要体现综合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只是单一知识点的考查时,学生掌握效果较好;而一旦加以综合,学生便会出现卡壳或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平日教学中,我们便注意创设恰当的综合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参与其中,获得经验和积累方法。例如,在引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我们一改往日那种呆板、老套的从头再来的“温熟”复习方法,而是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同学们,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酸、碱、盐的有关知识,你都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制取ZnSO4?若制取CuSO4、FeSO4呢?学生们便会在学习小组中,通过积极复习酸的通性、碱的通性和盐的化学性质,讨论、交流,从而总结出常见的制取盐的方法。这样,学生便会高效率地复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教学情境的创设体现变通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疑是思之本,变是创新之源。运用变式教学,不仅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可以促进学生通过“变”“改”“换”“加”“减”等形式积极去创新。例如: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有少量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把它依次通过(1)烧碱溶液(2)灼热氧化铜(3)浓硫酸,最后剩下什么气体?若(1)、(2)顺序颠倒呢?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达到了多层次、多角度巩固知识的目的,避免了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5.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探索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探究式教学最大特点是能充分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应体现出探究性与探索性,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平日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是氯酸钾,还是二氧化锰放氧气?二氧化锰有什么作用?(课外探究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学生根据上述内容,设计出实验分别用三支试管盛取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观察是哪种物质放氧与放氧速度快慢。此实验中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探究精神得以延伸。
篇7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①给氯酸钾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②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③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④把③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⑤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又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老师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⑾尘土飞扬的空气,⑿清新的空气,⒀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五、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学生在形成化学概念时,虽然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有些概念受知识面的局限,一开始认识得可能不全面。比如,燃烧的概念突出“通常讲的燃烧”及“空气中的氧气”这两点,提出了燃烧不是非得有氧气参加的悬念,指出的这个要点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再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初中仅要求从物质得失氧的角度予以分析,为了照顾知识的连贯性,在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即指出氢气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被氧化,又指出氢气中氢元素组成了水以后,化合价升高,氧化铜中氧元素被夺去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到了零价,最后总结出凡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有改变的这一结论,同时进一步指出这个概念在高中学习时将进一步深化。
六、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综合复习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检查巩固很重要,一定要形成概念网络系统,学生是否形成网络系统,应用概念题组检查。例如,元素的种类是由( )决定的,元素间本质差别是由( )决定的,原子量的大小是由( )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 )决定的。
篇8
火灾发生半小时后,事故现场共发生两次爆炸,据中国地震台网的微博称,第一次爆炸近震震级ML约2.3级,相当于3吨TNT;第二次爆炸近震震级ML约2.9级,相当于21吨TNT,爆炸现场形成明显深坑。
为何这次事故爆炸威力这么大?现场混杂堆放的多种危险化学品是其中一个原因。
根据该事故第四次新闻会内容,天津市安监局副局长高怀友首次披露了调查到的事发核心现场危化品种类。事故调查组初步认为,事故危化品主要集中在装箱区和运抵区,装箱区的危险化学品可能有:钾、钠、氯酸钠、硝酸钾、烧碱、硫化碱、硅化钙、三氯乙烯、氯碘酸等。运抵区的危险化学品可能有:环己胺、二甲基二硫、甲酸、硝酸铵、氰化钠、四六二硝基、邻仲丁基等危险化学品。
理化性质不同 灭火方法亦不同
发生火灾时,这些性质各异的化学品应如何扑救呢?
钾、钠以及钙、镁等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遇水生成氢气,有一定的燃烧性。灭火剂:干粉、干砂、干石粉。
氯酸钠(NaClO3),为强氧化剂,有毒;高温易分解,遇有机物、还原剂及硫、磷等易燃物可燃;燃烧产生有毒氯化物烟雾。灭火剂:水。
硝酸钾,强氧化剂,是制造火药、爆竹的原料之一。遇可燃物着火时,能助长火势。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燃烧分解时, 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气体。受热分解,放出氧气。灭火剂:雾状水、砂土。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
烧碱即氢氧化钠(NaOH),是强碱性物质,能够腐蚀一些金属(如铝)生成易燃的氢气。溶于水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可能点燃易燃物(如有机溶剂)。灭火剂:水、砂土。
经仔细聆听现场录音,硫化碱实为媒体误记,不是硫化碱(即硫化钠Na2S),而应是硫化钾,不过两者化学性质类似。
硫化钾(K2S),强碱,无水物为自燃物品,粉尘易在空气中自燃。一般用含结晶水硫化钾化合物,但迅速加热仍可能发生爆炸。灭火剂:水、砂土。
硅化钙(H4CaSi2),遇水自燃,具腐蚀性、刺激性。灭火剂:二氧化碳、干粉、泡沫。
三氯乙烯(C2HCl3),是工业常用溶剂,有毒性,遇到明火、高热能燃烧爆炸,加热或高温时,可与氧气反应生成剧毒的光气和氯化氢,闪点90℃。灭火剂: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这里媒体漏了一个“漆料”,漆料一般具有可燃性。灭火剂:干粉、泡沫、砂土。最后提到的的氯碘酸则没有独立存在,一般为氯碘酸铵。灭火剂:雾状水、砂土。
运抵区的危险化学品可能有环己胺、二甲基二硫、甲酸、硝酸铵、氰化钠、四六二硝基、邻仲丁基等。
环己胺(C6H13N),易燃液体,蒸气与空气混合可爆,闪点32℃,具强腐蚀性,有毒。灭火剂:干粉、干砂、二氧化碳、泡沫、1211灭火剂(主要成分是二氟一氯一溴甲烷,即F2ClCBr)。
经仔细聆听现场录音,这里媒体漏了一个三乙基铝(C6H15Al),液体,遇空气即自燃,容器需充有惰性气体包装。灭火剂:干砂、干粉、石粉覆盖。
二甲基二硫(C2H6S2),可燃液体,遇明火、高温易燃或分解,有恶臭。蒸气与空气混合可爆,闪点24℃。灭火剂:干粉、干砂、二氧化碳、泡沫、1211灭火剂。
甲酸(HCOOH),强腐蚀性酸。遇高热、明火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可爆,闪点56℃。灭火剂:砂土、雾状水、二氧化碳。
硝酸铵(NH4NO3),在常温下是稳定的,对打击、碰撞或摩擦均不敏感。但在高温、高压和有可被氧化的物质(还原剂)存在及电火花下会发生爆炸,硝酸铵在含水3%以上时无法爆轰,但仍会在一定温度下分解。灭火剂:水、雾状水。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遇大火,消防人员须在有防护掩蔽处操作。
氰化钠,笔者在这里反复听了录音,确认是氰(qíng)化钠,而不是另一种化合物氢(qīng)化钠。氰化钠,剧毒,易溶于水,易水解生成氰化氢,水溶液呈强碱性,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灭火剂: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灭火方法:该品不易燃。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
所谓媒体记录的“四六二硝基、邻仲丁基”实为4,6-二硝基邻仲丁基苯酚(C10H12N2O5),易燃,高毒。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燃烧爆炸的危险。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最后还有一个被媒体遗漏的2,4-二甲基苯胺(C8H11N),液体,明火可燃,高热分解后,产生有毒氮氧化物烟雾,与空气混合可爆炸,闪点:62.8℃。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现场混乱致扑救困难
据报,运抵区货物都还装在集装箱里面,还没开装,也没有申报,有些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登记,所以要确定准确的数据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从以上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大部分都是易燃危化品。但最具爆炸威力的,还是具备炸药属性的硝酸铵。
另外,瑞海公司最近一个月出口量较大的危险品有硫化钠、硫氰化钠、氯酸钠、钙、镁、钠,硝化纤维素、硝酸钙、硝酸钾、硝酸铵、氰化钠等。
硫氰化钠(NaSCN),毒性较弱,易溶于水。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硝化纤维素,暴露在空气中能自燃。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和大多数有机胺接触能发生强烈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通常加乙醇、丙酮或水作润湿剂,润湿剂干燥后,容易发生火灾。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泡沫、砂土。
硝酸钙zCa(NO3)2{是氧化剂,低毒,遇有机物、还原剂以及硫、磷等易燃物可燃,混合可爆,灭火剂:水、砂土。
另据一名获救的该仓库工人介绍,电石储藏在距离作业区有一定距离的仓库里,并未被水浇到。
从目前各方面信息汇总,瑞海公司仓库尤其是事发作业区大部分是可燃物,其中最具爆炸性的是硝酸铵、硝化纤维素和压缩天然气罐。
篇9
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化学知识归纳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化学知识归纳一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化学知识归纳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化学知识归纳三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篇10
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下化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1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A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B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C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D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E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F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升失氧化还原剂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降得还原氧化剂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2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3)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3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1)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2)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3)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4)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5)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4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一、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二、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三、、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四、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五、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
(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六、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Ag2CO?3+2HNO3==2AgNO3+CO2+H2O
Cl-+Ag+==AgCl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5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shipu/' target='_blank'>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