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护理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护理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护理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护理工作;妇产科;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人员选取了2017年9月~2018年8月期间本院妇产科收治的96例病人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这些病人按照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病人48例。在对照组中,病患的年龄区间在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26±11.45)岁,在观察组中,年龄区间在22~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35±11.78)岁。将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之后,结果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通过对妇产科护理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常见的安全隐患有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缺失,风险意识淡薄。在妇产科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常常忽视潜在安全隐患,对危机意识严重的缺乏,同时没有做好一定的应急措施,对患者的自身权益和需求不懂得尊重,从而造成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满,严重的情况下会引发纠纷事件;②缺乏专业技术能力。由于护理人员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缺少一定的经验,对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从而导致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病情不能及时的发现,进而影响了治疗工作[2]。通过以下两个事件可以表明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的影响:①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进行身份核查,核查时要严格按照制度核查,至少要有两种标识对患者身份进行确定,如姓名、住院号等,但是不能将患者的床号或者房间号作为身份标识。对病人采取输血时需要两人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②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对高风险的患者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有可能出现坠床、压疮的高危患者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安全教育,从而减少意外伤害的出现。根据以上常见的安全隐患,从而提出了以下防范对策,分别包括:①提高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护理人员要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医院定期举行培训活动,采取相应的考核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3]。另外,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及护理操作流程,进行护理工作时,要严格的按照操作流程和规范进行护理,从而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以及合法权益;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医院可以成立护理小组,对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必要时医院可以聘请专业的老师为护理人员进行讲解与实际操作,对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解,消除隐患;③有效沟通。医院人事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重点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的分配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护理人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的回答,促进护患关系,让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治疗。

2结果

所有的病人经过护理之后,通过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得出,在护理质量方面,观察组优于另一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高于另一组,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篇2

【关键词】变压器 保护配置 问题

变压器的主要参数有额定电压、额定容量、额定频率、额定变比、阻抗电压百分数等,是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重要元件之一。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不同类型的变压器故障会严重影响电网稳定性,从而十分有必要针对变压器容量装设继电保护装置,以下则集中探讨分析变压器保护配置中的常见问题,对保障变压器可靠运行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变压器保护配置原则

1.1 纵联差动保护

实现纵差保护可通过比较变压器高、低压测电流的相位及大小,当变压器出现外部故障或正常运行时,流入差动保护回路的电流接近为零,若故障出现于变压器内部或引出线部位,两侧电流互感器的电流之和是继电器电流流入差动保护。纵差保护之所以作为电力变压器的主保护,因其具备选择性好和灵敏度高的优点,如变压器的单独运行容量为100MVA以上或6.3MVA以上的并列运行变压器,应装设纵联差动保护。

1.2 瓦斯保护

变压器保护中的瓦斯保护,可充分反映变压器内部等故障,如分接开关接触不良、内部多相短路、铁芯或外壳间短路、绕组内部断线等,瓦斯保护可在变压器内部发生轻微故障时自动开启保护装置,若严重故障产生大量瓦斯时,其保护装置可断开变压器各电源侧的断路器。虽然瓦斯保护灵敏度高,结构简单,但变压器有向外部线路故障或因外界因素发生的误动作都不能给予充分反应,因此,它只能反映内部故障。

1.3 过电流保护

电力变压器外部相间短路情况都可通过过电流保护反映,一般适用于降压变压器,对于系统联络变压器及大容量的升压变压器可采用单相式低电压起动的过电流保护,对于过电流保护灵敏度不够可采用复合电压起动的过电流保护。

1.4 过负荷保护

由于过负荷电流三相对称,为了预防电力变压器应过负荷引起的过电流,一般将过负荷保护电流继电器接入一相线路中可实现保护作用。若变压器容量为0.4MVP并单独运行作为其他负荷备用电源,可根据过负荷的大小装设过负荷保护。

2 发电厂变压器保护配置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2.1 后备保护问题

变压器保护配置中保护变压器安全的最后一级跳闸保护设备则是变压器高压侧相间后备保护,同时还作为其他侧母线和出线故障的后备保护。后备保护的配置原则是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当变压器中、低压测母线出现故障而无法切除的情况下及只有一套保护运行时,应尽量简化减少误动机率。关于后备保护常见问题,多集中在过流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首先过流保护,一般复合电压闭锁过电流保护是联络变压器高压测和110kV降压变压器配置最多的,按额定负荷电流整定电流定值,无电源侧出线保护最长动作和时间定值相结合,从而有较长的保护时间。本测出线最后一级保护时间与中、低压测过电流保护相结合,往往当中、低压母线出现故障时,变压器线圈通过较大的故障电流,直接损害变压器,影响其安全稳定运行,为此,应在电源规划时合理规划供电方式来避免多级线路串供的可能。根据变压器过电流保护整定原则,一般按照1.4倍额定电流整定高测压过电流,电流的绝对数值会随着变压器容量的增大而不断增大。所以,应在检查保护动作的过程中留意低压侧及各条线路的保护是否有动作,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其次,零序电流保护;当电流系统出现不对称运行时就有可能产生零序电流。由于隔离开关或断路器接触电阻三相不一致,隔离开关与断路器母线倒闸操作时都有可能产生零序环流。

2.2 非电量保护问题

在变压器保护配置中,非电量保护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反映变压器油箱压力过高或冷却系统故障等,会将非电量保护装设在升压、降压变压器、联络变压器等。非电量保护常受外界影响,因此导致出现较多的误动次数,造成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除冷却器外经延时跳闸外,其他非电量保护中的其他装设均采用开入直跳方式。因此,非电量保护设计的重点是防止误动作,分析误动原因并予以解决,降低非电量保护误动率。其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接点防护不到位

引起非电量保护误动的常见原因就是非电量保护的接点防护不到位,触电导通因非电量保护接点绝缘下降后造成出口,防潮防水性能下降,变压器内部非电量保护继电器安装的部位在大风大雨的情况下渗入雨水,导致接点受潮。除此之外,操作人员在完成外部转接端子箱的工作后有可能忘记关好端子箱的门,雨水进入端子箱内,从而端子受潮。

2.2.2 需敷设较长的二次电缆

需敷设较长的二次电缆才能满足非电量保护工作,再加上二次电缆在长期运行中处于很强的电磁场中,对强烈的干扰信号十分敏感,较易引起光敏三极管的触发导通,造成保护继电器的误动。

2.2.3 非屏蔽电缆

在施工过程中如不根据反措要求直接将交流电缆和直流电缆捆绑在一起,十分容易引起保护误动作。

针对非电量保护配置常见问题,给予以下运行对策:做好压力释放阀和主变瓦斯继电器等外部接点的防护工作,电缆管口涂密封胶,注意防水,增加防雨罩。二次电缆采用屏蔽电缆,交直流分开。由于非电量保护因抗干扰能力较差引起的误动情况较多,应做好相应的抗干扰措施,如适当增加延时,动作电压满足55%~70%UN,当直流系统正、负极对地绝缘对称时,一定程度上提高动作电压能有效防止保护误动作。在敷设电缆时尽量远离活动线或高压线,屏蔽电缆两端接地,避免非电量因受外部操作干扰而出现误动。

2.3 微机保护应用问题

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变压器保护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效保障了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国内变压器微机保护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由于变压器微机保护具备专业性、高度集成化和程序化等特点,要求维护人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相关知识和管理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微机保护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2.3.1 主保护配置

主保护的差动保护可选择二次谐波制动原理实现优势互补。躲励磁涌流方式是众多变压器差动保护中技术相对成熟的一种,其原理是根据二次谐波制动,然而这种方式在进行合闸操作时,内部故障会导致涌流制动,差动保护可能不会起保护作用。合闸操作故障只有当涌流消失后,主保护才可以出口,造成涌流时间达5秒以上,形成差动保护拒动。此外,当自耦变压器发生内部故障时,励磁涌流能够对故障有较敏感的反应,但需要在现场进行零差保护的极性实验,发生误动作的概率较大。针对上述特点,最好选择自动校对零差保护的极性的装置设置零差保护,避免复杂的极性实验。

2.3.2 后备保护配置

过流保护是后备保护装置中常见问题,它与其他保护装置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细节方面。如复合电压使用;复合电压的使用在最新的变压器微机保护中更具有灵活性,可以简单的实现并联变压器各侧的复合电压,如果对某侧的电压互感器进行检修,可以利用压板对本侧的电压进行投退操作,从根本上改善变压器某侧保护造成失去闭锁的问题。

3 结语

总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部分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已更换成微机保护,新的保护配置也不断应用其中。为了保障电力变压器的可靠运行,应重视其日常运行管理维护,及时针对保护配置中常见问题予以解决,防止事故发生,提高电力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周建,周卫巍,王锋等.1000 MW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配置探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1):126-129,146.

[2]张文,周翔胜,宋述波等.一种云广特高压换流变保护配置无冗余问题改进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14):151-154.

[3]田秋松,任林丽,刘慧海等.1000 kV特高压变压器低压侧保护配置投切问题分析探讨[J].陕西电力,2013,41(3):68-71.

[4]何璐,马力,石爽等.大型水电厂厂高变保护配置及整定计算相关问题研究[J].西北水电,2014,(2):71-74.

[5]施世鸿,谭茂强,贾红舟等.±800 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500 kV站用变压器保护配置[J].电力建设,2013,34(10):44-48.

篇3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产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面对的是特殊的病患群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护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医院产科病房实行母婴同室,在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存在各种各样的潜在医疗和护理风险,若不加以防范,将会发生重大医疗事故。探讨产科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减少或避免发生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及风险管理能力。

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

医院环境设施因素:①基层部分医院存在布局不合理,产房和病房统一管理,病房呈开放式设计,安全设施跟不上,没有安装电子监控设施等问题,给病区安全带来隐患,有新生儿被盗的危险。另外孕产妇行动和反应迟缓,应变能力差,易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如卫生间缺少扶手,地面湿滑易摔倒,热水瓶不按规定放置使孕产妇在取放时易发生意外等。所有这些设施方面的不安全因素,都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②医院环境卫生学方面的因素:基层医院三通道设置不合理,院感防范措施不力,消毒隔离不严,探视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患者院内交叉感染机会增加,对护理安全有直接影响。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⑴护理管理方面:基层护理人员编制普遍不足,未按《江苏省护理管理规范》的要求配备护理人员,排班不合理。产科特点是患者周转快,工作量大,工作繁琐,护理人员缺编,导致新生儿观察和护理不到位,成为护理差错和事故发生的诱因。⑵护理人员素质方面:①少数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常规,巡视病房不及时,不能及时发现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异常情况;产程观察不细心,易造成急产;产后不认真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易造成产后大出血。另外还有新生儿识别带系错,性别填写正确等。②部分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端正,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理念落后。对患者缺乏同情心,说话语气生硬,缺乏耐心。不重视患者主诉及家属意见,沟通缺乏技巧,讲话不注意分寸,回答问题冷漠简单,不能感受患者的痛苦,大声呵斥,从而导致原本就很紧张的产妇更加紧张,恐惧,而发生异常情况。⑶护理人员技能方面:基层医院受医疗条件,助产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临床经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易导致在产前,产时,产后对产科以外的并发症不够重视,观察不到位以致产生严重后果。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如:产后大出血,新生儿窒息抢救等过程中,因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差,对常用诊疗设备及仪器性能不熟,在慌乱中出现差错而引发纠纷。⑷护理人员沟通技巧方面:产妇的产程观察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护理人员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在各项检查,治疗和处理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理解和配合。如果沟通的方式不正确或未及时沟通,都会随时引发医疗纠纷。⑸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方面: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存在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忽视患者的权益、不重视护理文件的书写。如:书写不及时,记录不认真、不准确,随意涂改,医护记录不相符。另外,随意透露产妇及新生儿的信息。不注意产妇的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

患者及家属方面的因素:①患者及家属文化素质高低不一,缺乏育儿相关知识,对新生儿护理不当,易发生新生儿呛奶、窒息、烫伤等意外事故。②患者有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且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擅自外出,对治疗不配合。基层医院很多患者是外来务工人员,常有未婚产子故而导致遗弃婴儿等违法事件的发生。③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认识不足,对产程中的风险没有认知,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知识不对等,从而造成误解,引发纠纷。

防范对策

完善医院产科病房建设及安全管理制度,改善医疗设施:爱婴病区装上安全门,配置电子监控,及时发现安全缺陷和漏洞;走廊安装扶手,卫生间放置防滑垫并安装呼叫系统。注意细节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探视制度、新生儿交接班制度、告知制度、抢救制度等,并签字为证。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产科的工作特点合理排班,可以采取弹性排班,并注意新老搭配,使人尽其职。避免超负荷工作,从管理上杜绝安全隐患。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产房及爱婴病房环境消毒严格按要求执行,接触新生儿的每一项操作前后,都必须用流动水按六部洗手法洗手。对于有传染性的母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医德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等;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制度;加强责任心教育,定期召开科务会议,进行护理质量分析讨论,提高每位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风险意识,确保护理安全。

提高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理念,规范护士的服务行为:在工作中做到有爱心、热心、细心、耐心,不因工作繁忙而急躁,真诚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帮助。

提高沟通水平与技巧,消除沟通不善造成的隐患:用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技巧,耐心诚恳地回答孕产妇及家属的问题,取得患者的信任,解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产科护士除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进行专科知识、急救技能以及急救仪器操作规程的培训、考核,重点培训、考核产科危重患者(如新生儿复苏、产后大出血等)的抢救方法及护理措施,以达到锻炼、提高护理队伍的急救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并通过继续教育、进修等形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新理念。

加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母婴保健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明确护理工作职责和法律责任,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认真书写护理文件。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尊重患者的健康权、知情权和隐私权,不泄漏、不议论患者的个人隐私。

通过孕妇学校及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在产前,产时,产后进行知识宣教。指导正确护理新生儿,做好安全教育,避免新生儿意外事故的发生。做每项治疗,操作前应给孕产妇及家属讲清目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和意外事件。

基层产科病房应根据自身医院特点,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以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将风险最小化,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维护患者及自身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何利琴.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55-56.

2 胡月亮.妇产科护理中常见纠纷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62-63.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外科护理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74-02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能够在临床尽快适应工作。该院在2014年把外科常见病编成经典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运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某高职院校2014级大专护理专业一个班级6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师准备

教研组教师集中编写该课程所有教学用的案例分析库,以供在教学中采用。根据授课内容准备案例,设计问题。每个案例教学法总学时分为4个学时,即教师讲授理论知识部分占1学时;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占1学时;案例分析占1学时;补充和总结占1学时。学生小组讨论后,每组要交1份案例分析作业,教师给予评价分数,了解学生对知识得掌握情况。

1.2.2 学生准备

课前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提前查找资料,并预习该次课相关内容。上课前5 min,学习委员把学生分为5组,每组同学13人坐在一起,并选一名组长和副组长,且有自己的组名。接到案例后,小组每个成员要根据提前制订的小组分工,团结协作,查找并汇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准备发言。

1.2.3 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共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方法、课程导入、知识讲解阶段。授课内容以肠梗阻为例。教师首先把案例内容告诉学生,比如:一名患者突然腹疼,伴恶心、呕吐、腹胀、不排气和排便一天来就诊。设定问题:该患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然后教师从肠梗阻的概念、分类、病因病理、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体征和治疗方法结合案例进行讲解。第二阶段,采用护理计划的模式对该病例进行整体分析。护理评估:从哪些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是否还有补充内容?假设将患者收治入院,采用角色扮演法,一个学生作为“护士”接诊患者,另外一个护生扮演“患者”。让“护士”与“患者”交谈,收集患者的资料,进行正确的护理评估,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患者除了这些临床表现还有哪些症状?该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急腹症患者有哪些区别?如果做辅助检查有哪些阳性结果?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思考,巩固所学知识。让扮演“患者”的学生体验到作为患者需要的护理服务。第三阶段,这一环节为肠梗阻的治疗、护理加强巩固阶段。根据患者的健康史、临床表现及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护理诊断:列举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有哪些?护理诊断的依据是什么?护理计划:根据护理诊断提出该患者的护理预期目标是什么?护理措施: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护理?有什么注意事项?护理评价:从哪些方面对该患者进行护理评价?是否达到了护理目标?每组派代表抢答问题,其他组学生的代表对问题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总结并补充整个案例的讨论内容。最后进行延展内容介绍,如,介绍该疾病的预后与预防、怎么样预防患者复发等。

2 结果

2.1 可以提高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编写案例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补充新的拓展知识,而且还要和临床紧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不断从临床实际中选取适宜教学的经典案例[1]。

2.2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外科护理学》案例讨论式教学中,督促护生积极参与学习,加强了师生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护生分析病例及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教师仅起着指导和总结的作用。以小组为一个团体来进行讨论,锻炼了护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护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了制定护理计划,结合临床实际思维模式去护理患者。

2.3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创新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对整体护理运用能做到活学活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病人的感受,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够结合临床实际,关爱病人,有助于总结综合知识。在讨论分析过程中体现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不足的是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4 案例教学法不足之处

所需课时多,课时紧张,需要多个教师配合。适合部分章节内容使用。个别学生讨论不够积极,有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心理。

3 讨论

3.1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正确选择典型案例,做好问题设计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对案例进行细读,深度思考,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查阅和总结。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独立判断,并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必须明确,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自己的身份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讲授者”[2]。教师要首先分析学情,根据高职高专护生水平设计经典合适的案例,并定期根据医学发展更新案例,科学设计课程实施过程,准确分配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教学的课时,把握学生学习动态,使学生能迅速关注案例,并能按照设定的问题,一步步对所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深刻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必需的思维方法,巩固所学知识,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3],在寓教于乐中完成教学目标。

3.2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的精髓在于案例讨论分析中,让学生主动思维,发挥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针对个别学生讨论不积极,可以采取教师和组长共同鼓励学生,分组时明确到人,规定每位同学都要回答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讨论中。学生抢答的施行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小组配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最后教师对该次课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表现给予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肯定的评价和鼓励,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严彩君,董全斌.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65-66.

[2] 邓安春,杨桦,梁小军,等.案例教学法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3):322.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方法

1.1.1构建师资组由儿科护理学教研室专任教师2名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临床教师3名共同组建师资组,组长1名。师资组成员均参加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济宁医学院任课教师预试讲选拔,且均取得合格证及授课资格;师资组中硕士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2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讲师2名,工作年限3~7年。

1.1.1.1制订儿科护理学教学日历师资组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订儿科护理学教学日历,包括课程进度、授课章节、授课教师及课时分配,并在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危重症疾病等章节理论课后设置相关案例教学课。

1.1.1.2收集编写案例师资组依据教学日历,结合临床精心选择1~2个典型病例,通过对病例进行修整、补充并设计问题,编写成教学案例。各案例的选择以围绕各章节重点疾病、常见病及多发病为原则,问题的设计以突出护理程序的应用为核心。

1.1.1.3课时安排该课程共计6时,其中理论课42学时,案例教学27学时;案例教学共9次,3学时/次,50min/学时,共150min。案例分别是新生儿的护理、婴儿腹泻、小儿支气管肺炎、法络四联症、急性肾炎、缺铁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麻疹与手足口病、急性呼吸衰竭。两组使用同一教学日历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所用案例一致,课时相同。

1.1.2课前培训儿科护理学理论课开课前,师资组对试验组学生进行理论培训。培训以理论授课的形式进行,共计4学时。内容主要包括“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对护理教学的指导意义,如何将“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与护理程序有机结合并运用于临床专业课(主要是儿科护理学)案例学习。

1.1.3教学方法两组按照学号顺序,依次分组,试验组每组10名,分为1~4组(第4组为11人);对照组每组10名,共4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教学。

1.1.3.1试验组运用“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法,将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相结合运用于案例教学,通过制作层次思维图开展案例学习。具体方法如下。(1)报告案例、引导思考:教师采用PPT或Word的形式报告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六顶思考帽”层次思维方法对案例及其涉及的各项问题进行思考,此过程历时约10min,具体如下:引导学生运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时,应体现思维的“层”“次”结合内涵。层:即用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分别代表不同角度或层面的思考,颜色不同,思考的方向即不同。白帽是事实与数据帽,代表客观思考,案例课上戴上白帽时,学生应剔除任何个人感受,始终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只关注患者健康的真实事实与过程,通过对健康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后续的判断(护理诊断)和决策(护理计划)提供客观依据;红帽是情感帽,代表直觉思考,带上红帽时,学生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表达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所需要的护理干预等方面的直觉、印象、感受、预感,并形成观点与判断;黄帽是乐观帽,代表正面思考,意味着价值与肯定,戴上黄帽时,学生从正面考虑问题,探寻各项护理干预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识别护理干预的积极因素,表达自己对护理干预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绿帽是创造帽,代表创造性思考,是新观点或新方式的代名词,案例课上带上绿色思考帽,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增加联想与想象,培养创新性思维;黑帽是谨慎帽,代表负面思考,意味着谨慎与批判,戴上黑帽思考问题能发现事物的消极因素,阐述事物不正确或不可行的依据,并作出评价;黑帽是理性判断的思维方式,是评判性思维的代名词,案例课上带上黑帽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蓝帽是指挥帽,代表冷静思考,其功能是指挥其他思考帽,控制各帽的使用顺序、规则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案例教学中带上蓝色思考帽,可以使学生从所思考的问题抽身出来,随时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观察、调整与控制,把握讨论时间,避免偏离主题,使案例讨论更有效率[4]。次,即次序、排序。案例分析讨论时,思考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序列组合使用。单独使用,如护理评估时运用白帽思考,通过患者客观真实的健康资料,可帮助学生获得对患者健康信息的全面了解;护理评价时运用白帽思考有利于学生以患者目前所达到的健康状态为依据,客观判断护理目标是否实现;序列组合使用,如护理诊断时红蓝组合使用以及护理计划与实施中红、黄、黑、绿、蓝的组合使用。在案例教学中思考帽序列组合使用效果较好,组合使用时序列一般无定式,以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为前提,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组合排序即可。如护理计划中红、黄、黑、绿、蓝的组合使用使护理计划从红帽直觉感性的想法,经过黄帽与黑帽理性的分析研究、再到绿帽创造性的补充完善,最终蓝帽的确定制订,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经过各思考帽的分析论证,有效地保证了护理计划的合理、严密、可行。(2)分析、讨论、制图:各组在组长的主持下围绕案例,以问题为核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层次思维方法深入展开分析和讨论,并认真制作具体详尽的层次思维图,此过程历时约50min。(3)成果汇报:各组按分组顺序,由组长结合案例依次对本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详细的陈述与讲解,通过思维图的展示进行成果汇报,此过程历时约40min。(4)总结评价:一级评价:即学生自评,成果汇报结束后,各组通过认真阐述本组案例学习的思考路径,总结本组的层次思维图所能解决的护理问题与不足,客观评价本组层次思维图的优缺点;二级评价:即小组互评,自评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依次对4个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集中分析、讨论,在探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着重找出各组层次思维图的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三级评价,即教师评价,结合一、二级评价的结果,教师针对各组层次思维图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分别给予客观评价,对优点与长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修整意见。各组以意见为导向,对本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认真修改完善。此阶段历时约50min。

1.1.3.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部就班地对案例进行“平铺直述”式的分析探讨,具体方法为:教师报告案例;各组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问题,并制订护理计划;各组长依次总结汇报。

1.2评价课程结束后,师资组对两组统一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2.1理论考核师资组统一组织命题、编排试卷,并详细制订评分标准。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共计60分;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题,共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共计40分。两组均使用同一试卷及评分标准。依据得分≥90%×总分为优,80%~89%×总分为良,60%~79%×总分为中,低于60%×总分为差,对两组的理论考核成绩采用分级评价:即基础理论部分≥54分为优,48~53.4分为良,36~47.4分为中,<36分为差;案例分析题≥36分为优,32~35.6分为良,24~31.6分为中,<24分为差;综合成绩(即基础理论成绩与案例分析成绩之和)≥9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60分为差。

1.2.2问卷调查

1.2.2.1问卷设计问卷由师资组就案例学习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等各项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结合对本科学生核心能力[5]相关文献设计而成。由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流行病学、统计学的6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审阅,经小样本预调查测试后修订而成,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7,内容效度比CVR为0.8。

1.2.2.2问卷内容问卷包括教学效果(9条)、学习效果(5条)、课堂效率(3条)及职业态度(3条)4个方面,共20个条目。各条目按Likert5级评分法计分,即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一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满分共计100分。

1.2.2.3问卷发放课程结束后,由研究者向两组统一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学生单独逐项填写,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81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方法评价的差异。

2结果

2.1两组理论考核成绩(表1)

2.2两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表2)

3讨论

3.1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有效提高了学生案例教学的效率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主持下,学生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照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护理评价的步骤对案例进行“程式化”的分析探讨,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同时,由于成绩或性格等原因,案例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一些成绩较好,善于表现的学生,往往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一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或由于自身不善言谈、畏惧争论,而不敢参与发言与讨论,被游离在课堂活动的边缘,成为尴尬的配角;学生表现的差异大大降低了讨论参与的广度[4],使教学过程易被少数人把持,不能集思广益,展开全面分析与充分讨论。另外,个别教师对案例教学缺乏认真的准备,没有规范严密的教学计划,易使案例教学无章可循,陷入混乱,不能对学生的思考进行科学的思维引导,易使讨论陷入偏题,或成为“流于形式”、“走过场”[4]。以上种种因素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率及效果。“六顶思考帽”层次思维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案例教学的不良现象,该教学方法通过严密的教学设计,保证了案例教学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思维的“层”“次”结合,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提供了思考角色,建立了思考规则,学生运用此方法进行有规范的、有约束的思考,避免了天马行空,离体偏题;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案例讨论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6],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确保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更全面、判断更准确、讨论更充分,为进一步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及评价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另外,层次思维有助于引导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转换思考角度,将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减少争议与对抗,节省时间,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考核案例分析成绩与综合成绩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3.2有利于增强案例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学习效果、课堂效率及职业态度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1)。“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与护理程序相结合并运用于案例教学,有利于突出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特点,增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如绿色思考帽),使学生变得富有创造性,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如黑色思考帽),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逻辑性强,以报告案例———分析讨论、制图———成果汇报———总结评价为教学思路,通过典型案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惑释疑,促进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思维层次图的设计制作,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自身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翻阅教材、查阅文献,对各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得到培养锻炼,学习效果得到明显增强;成果汇报展示环节刺激学生积极发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课堂效率;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相结合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严密的学习路径,从收集患者健康信息(即护理评估)———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判断(即护理诊断)———制订细致、完整的护理计划———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缜密而连续的护理工作,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职业精神与责任感,而且使学生对护理职业有了更深刻、更客观的认识,护理不再是打针输液的“苦差事”,而是以专业理论和技能为支撑,可以为患者减轻痛苦,解决健康问题的事业,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和从业志向,职业态度得到提升。

篇6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儿科实习的60名护生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为女性,儿科护生。排除标准:中途退出研究者。对照组:年龄18~23岁,平均(20.36±2.84)岁;文化程度:本科6名,大专18名,中专6名。研究组:年龄18~24岁,平均(21.05±2.44)岁;文化程度:本科5名,大专20名,中专5名。两组护生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模式,带教老师与护生同班,主要以授课为主,详细讲解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临床常用药物、抢救用药及常规护理操作等[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卓越教学模式:(1)了解学员。带教老师采用自制的信息采集表收集护生基本信息,包括兴趣爱好、科室实习经历、对儿科的印象、认为儿科实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等;制定以“护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带教老师通过护生的“想知、已知、未知”等问题搭建拓展其思维的框架,并与其基本信息、个性特点相结合,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4]。(2)导向思维。摒弃传统带教中“掌握、熟悉、了解”的目标分类,带教老师根据实习时间制定周期教学计划,将护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细化到每周期的教学计划中,以门诊所遇问题作为中心,着重引导、启发护生个人思维,根据不同护生的学习习惯,整理成册、彩色思维导图等,提高其发散性思维能力。(3)课程设计。带教老师进行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实践,以教学策略为主体设计课程方案,应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儿童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使护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构建思维,解决问题[4-6]。(4)创造环境。不同的学习环境,带教老师的教学态度、方法会直接影响护生学习,因此带教老师应营造轻松的教学实践氛围,带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护生,使教学氛围变得积极活跃。(5)准备资料。准备不同的临床门诊案例进行PPT展示,并通过让护生参与情景模拟设计,撰写儿童游戏活动方案,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定期分享经验,解决可能遇见的难题[7-9]。(6)有效评价。带教老师制定每日反思卡片,包括临床判断、应急能力、职业素养、仪表礼仪规范、护患沟通等,护生每天工作结束后进行自我评分,查漏补缺,带教老师给出针对性学习指导[10]。(7)护生参与。护生进入儿科门诊后,带教老师为其制定实习计划、各类教学活动,鼓励护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并根据不同表现给予奖惩,以实现卓越教学模式[11]。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理论考试方式为闭卷,60%专科题目以及40%儿科护理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成绩则随机选取一项常见儿科护理操作,如静脉输液、雾化吸入以及静脉药物配制等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成绩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成绩越好[12]。(2)比较两组护生教学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生教学认可度调查表,内容包括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扩展个人思维、带教老师与护生间沟通以及增加教学等5项,每项2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釆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2.2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

篇7

(青岛市肿瘤医院护理部山东青岛266000)【摘要】目的:用根本分析法分析安全护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改善建议。方法:案例分析法,选取我院近年来发生的护理缺陷174例,分析导致护理缺陷的根本原因,并据此制定改善措施。结果:导致护理缺陷的系统原因122例,占70.7%,其中教育培训系统75例,占系统原因的比例最大,为61.5%。结论:系统原因是导致护理安全的根本原因,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理系统的管理和优化工作,以有效减少护理缺陷率,保证患者安全。【关键词】根本分析法;护理安全;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80-01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护理安全案例也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即使是在医疗卫生体系先进的国家,护理缺陷率也在不断攀升[1]。因此,如何降低医疗缺陷率和纠纷率,提高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本原因分析法(RCA)作为一种常见的回溯性失误分析工具,能够从已经发生的不良事件中,追根溯源找出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以防止失误的再次发生。我院现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来分析近年来我院安全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完善措施。现结合实例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发生的护理缺陷174例。我院护理制度规定,护理缺陷发生24h内,当事护士要及时用文字形式把护理缺陷的全程记录下来,并由专门机构进行调查,掌握关于护理缺陷的第一手客观资料。本组所有案例真实、完整,具有研究价值。1.2 RCA分析方法: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对以上案例进行分析,具体分析步骤为:(1)准备阶段:组织专门的RCA调查团队,进行资料全面搜集工作,主要包括调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原因、当事人报告、目击者说明等其它相关证明材料。(2)寻找近端原因:由当事护士和患者具体、详尽的说明事情发生的经过,用流程图和时间线方式将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理清,找出事情发生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护理缺陷的护理环节。评估这些环节中是否发生错误,并从中找出事件发生技术因素、人为因素、设备因素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再搜集资料佐证近端原因,并对这些导致护理缺陷的因素采取补救措施。(3)确定根本原因:结合近端原因,理出与事件相关的近端原因所隶属的组织或系统,常见的有资讯管理、人力资源、环境设备、组织领导和沟通系统等。从系统中找出存在的根本原因,并确认这些根本原因间的关系。(4)根据分析出的根本原因,制定并执行改进措施。2.结果本组护理缺陷RCA分析结果显示,系统原因122例,占70.7%,其中教育培训系统75例,占系统原因的比例最大,为61.5%,。其他系统原因分布为:工作任务因素17例,沟通因素12例,组织管理因素11例,环境设备因素7例。非系统因素51例,主要为病人或护士的个人因素。3.讨论3.1系统原因是导致护理安全的根本原因:有研究表明,系统原因占护理缺陷原因的75%左右[2],本组案例中,系统原因占70.7%也证明了这一点。这表明,系统原因是导致护理安全的根本原因。大多数的护理缺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于护理系统中的一环或几环出现问题多导致,因此,我们的重点应放在改进系统而不是惩罚护士个人。通过对护理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能够优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保障护理安全。3.2教育培训原因是最常见的系统原因。本组案例中,教育培训系统75例,占系统原因的比例最大,为61.5%。主要表现为护士护理安全意识淡薄,护理过程中并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流程。此外,还严重缺少特殊药物使用、药物搭配禁忌等专业培训。调查结果还显示,我院护士的护理理论、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等方面整体水平差强人意,这正是缺乏健全的护士教育培训制度所致。3.3沟通系统:本组沟通因素主要体现在护士在发放药物、输液和特殊检查上,因过于专业的术语表述使得患者不能理解,造成沟通不足。此外,医护人员间沟通失误也是主要原因,本组中存在口头医嘱错误3例,诊断结果通知单送达错误1例。3.4工作任务系统:本组工作任务系统原因17例,主要集中在人员数量、人员结构和工作负荷上。由于病患群体较大,护理人员相对人手不足,在输液和换药时出现错误率高。而且夜间值班医护人员较少,也容易出现差错。4.改进措施4.1强化安全护理意识:将安全护理列入医院的总体目标,通过讲座、论坛等方式告知全院医护人员,安全护理是医疗卫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强化全体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此外,我院还将进一步完善护理缺陷报告制度,以便能够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系统原因,有助于帮助减少护理缺陷。4.2健全护理培训教育制度:我院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活动,重点学习医院的护理制度和流程,同时根据护理缺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对应的培训工作。对于新护士,护理部会根据岗前培训制度,定期对护士进行理论、制度、流程、操作方法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以强化护士的技能。4.3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医院根据RCA分析结果,强化了对护理各环节的管理,对存在问题的系统和细节进行了优化,主要包括:改善药物交接流程;至少用2中方法辨别病人身份;增设定时器,以避免漏发药物;细化药品贮存细则,规范药品管理;加强设备管理,定期检查和维修;合理调节医护人员值班表,增加夜班工作人员人数。4.4构建医护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教育使医护人员明白沟通在护理中的重要性。我院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解答患者疑惑时,语言尽量通俗易懂,不能过于专业化。对于护理过程中态度不好的护士进行批评和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在倾向于把护理缺陷原因归咎于护士个人因素,而忽略了对制度和系统的审视。而根本原因分析法则告诉我们,系统原因才是导致护理缺陷的根本原因。因此,护理管理者应该转换传统观念,重视护理系统的管理和优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护理缺陷率,切实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患者安全。参考文献[1]王青.护理安全管理新进展[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2):76[2]徐伟萍.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安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105-106[3]任青青.郑木明 医疗缺陷研究现状述评[J].医学教育探索 2006(04):98-99[4]张玉君

青岛市肿瘤医院 青岛市李沧区永安路29号楼三单元502户 13006502361

266000

篇8

关键词: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护理专业英语;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迅猛增长,医疗服务一跃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高等护理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护理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成为护士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护理教育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护理院校的毕业生还不能与国际医护英语服务直接接轨,迫切需要推进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方法的改革。

1国内护理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现状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校英语教学应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两个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必需的信息"。然而,与轰轰烈烈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相比,专业英语教学阶段却显得举步维艰。我国护理专业英语在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开展,学科起步晚,师资较薄弱,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百花齐放,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教学评价体系亦不成熟。国内部分护理院校甚至未开设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已经开设的学院大部分处于各学院自发、零散地组织专业英语教学的状态中,教学效果较差。

2医护英语水平考试简介

"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联合推出,以下简称METS考试[1]。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23号文件精神,METS考试作为医护专业英语的考核标准,其考试宗旨在于通过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方式,普遍提高中国医学英语教学的总体水平,从基础教育入手,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满足国内外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国际化护理人才。

3 METS考试对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影响

3.1以METS考试为导向,更新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理念 从本质上讲,护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学科,这就要求护理专业教育不应仅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还应是一种职业训练。但是,我国护理专业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前者,忽略后者,进而在护理专业英语学习中忽视职业特色及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导致护理毕业生很难胜任国际医护英语服务,外资医院就业率低。

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适应国内外护理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3.2以METS考试为导向,丰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 METS考试为标准参照性考试,其内容势必会对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内容产生导向作用,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内容应作相应的调整。METS考试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职业特色(针对性),突出应用能力(实践性),强调综合素质,且兼顾不同层次[2];其试题涉及知识面很广,主要包括护理基本知识与理论、各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护理措施以及相关的日常用语,增加了实用性,提高其对临床护理实践的指导价值。因此,以METS考试为导向,进一步丰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即重视护理基础知识的讲解,又突出临床护理实践操作的运用,使之具有可读性、实施性、趣味性。

3.3以METS考试为导向,整合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单纯讲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常从属于被动学习者,以METS考试为导向,让学生转变被动角色,使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如创设临床护理工作情境,采取情景式教学、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启发学生应用专业英语进行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反思中获取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案例讨论,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只起引导性作用,主要环节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鼓励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用护理专业英语展开讨论的能力。

3.4以METS考试为导向,创新护理专业英语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反思。但是,目前国内护理院校对于护理专业英语考试题型较为单一,试题难度一般不大,学生只需突击硬背,大多数能顺利过关,无法检验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METS考试制度的建立,使护理专业英语考核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真实性,METS考试包括五大部分,分别为听力部分、英语应用、阅读理解、翻译、写作题,使学生做到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使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

因此,我国护理专业英语考核方式,应以METS考试为向导,增加试卷的分析性、灵活性和应用性难度,与METS考试难易程度相适应,严格掌握学生及格率,使考试真正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4结论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为缩小与国际护理人才之间的差距,我国的护理专业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其中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领军地位已逐渐凸显。随着METS考试制度的建立,护理专业英语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和METS考试的影响给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改革打开了新局面。在METS考试背景下进行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改革,既要坚持自身固有的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要求,又要以METS考试为契机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使护理专业英语教育实现稳步、健康发展。总而言之,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迎合METS考试而制定,而是为了护理专业英语教育自身的长足发展。所以,在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同时,努力实现护理专业英语教育与METS考试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青岛266042

[摘要]目的对低年资护士护理缺陷发生现状进行调查,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该院2011—2013年间发生的256起个护理缺陷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低年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的比率、护理缺陷的类型及常见原因。结果护理缺陷与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年资呈负相关,以静脉炎、标本采集错误为主要类型,占护理缺陷的48%,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未规范核对和交班不规范,占所有促发因素的52%。

[

关键词 ]低年资护士;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1(c)-0078-03

该研究基于降低护理缺陷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运用统计法、分类法等对青岛市中心医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年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研究。有关研究认为医学院校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年限低于5年的护士,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临床经验相对不足,被称为低年资护士[1]。该研究采集了2011年3月—2013年3月发生在该院各科室的256个护理缺陷案例,通过个案研究,分析护理缺陷与护士工作年限的关系,护理缺陷的类型分析,查找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研究制定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相应措施。本研究发现,低年资护士护理缺陷发生的比例占所有护士的54%[2],护理缺陷的发生与护士年资呈反负相关,年资越长,护理缺陷发生率越低;护理缺陷以静脉炎、标本采集错误为主要类型,占护理缺陷的48%,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未规范核对和交班不规范,占所有促发因素的5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青岛市中心医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执行的护理,该研究数据来源于科室工作报表,通过病案查对,分析我院共护理案例45642人次,其中护理缺陷256人次,护理部对护理缺陷出现的责任人工作年限、护理缺陷类型及发生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并访谈部分护士,其中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5年,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7岁,学历中专到本科)护理缺陷168起,占65.63%。

1.2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以人次数及%表示,各不同年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SPSSInc,Chicago,Illinois,USA)。

2结果

2.1护士工作年限与发生护理缺陷的关系

在168起医疗缺陷中,发生在工作不足1年的护士有52起,发生率为1.38%,占总护理缺陷的30.95%,工作满1年不足两年的发生率为0.89%,占总护理缺陷的24.40%,工作满2年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发生率为0.58%,占总护理缺陷的20.24%,工作4年以上的低年资护士仅出现17起,发生率为0.29%,占总护理缺陷的10.12%。见表1。

注:≤1年与>1年且≤2年比较:χ2=4.41,P=0.036>1年且≤2年与>2年且≤3年比较:χ2=3.71,P=0.045。

2.2低年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的类型

在168起低年资护士护理缺陷中,跌倒坠床35起、标本采集错误36起、静脉炎45起,分别占总数的20.83%、21.42%和26.78%,三者合计占总数的69%。见表2。

2.3低年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

不规范及疏忽引起的护理缺陷占90%以上。见表3。

3原因分析

3.1临床护理经验不足

低年资护士是发生护理缺陷的主要人群。护理工作具有实践性和晚熟性,护理人员的成长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3]。低年资护士处于学校习得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结合的磨合期,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进展与转归、预后的判断力不强,面对患者突发得病情变化或意外事件,由于缺乏护理经验,缺乏整体护理观,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不知如何处理,对病情缺乏预见性,以致延误病情,从而造成护理缺陷发生。

3.2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技术水平低

低年资护士虽然已有一定的护理技能,能够应对日常护理工作,但由于她们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特别是专科理论知识相对欠缺,技术水平不熟练,对药物的剂量、用法、药理作用不清楚,缺乏思考,对容易发生问题的流程和环节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新项目在临床不断应用,各种诊疗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而护士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的护理教材中各项诊疗护理规范及常规操作流程,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3.3护患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弱

有研究显示[4],由于沟通不良引起的护理缺陷占28.3%。我院低年资护士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她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往往只重视治疗工作,对健康宣教、告之等不重视;同时由于临床护理经验缺乏,导致沟通自信心缺乏、沟通能力弱,当与患者发生矛盾时,不能有效的与患者沟通,从而引发护患之间的纠纷。

3.4违反护理操作规程

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都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科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按流程操作,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一般会降低护理隐患的发生,但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低年资护士因各种原因,如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流程不熟悉,或因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而减少流程等因素,导致违反操作规程现象出现,出现少给药、多给药、漏给药、给错药、少打针、输错液等护理缺陷。

3.5法律意识淡薄

低年资护士由于工作时间短,缺乏对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由于经历的医疗风险少,临床防范意识不强,不能充分认识自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工作中,更倾向于关注患者康复问题,而忽视患者的权益,时常不能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略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5];不能认真、严谨、及时书写护理文件,不能严格按规操作,不主动将各种制度和职责当作法律意义的义务去执行,在执行中不坚持原则,盲目执行口头医嘱;缺乏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4主要对策

4.1进行系统化培训,提高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士在一定的护理环境中,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累积结合而形成的整合力[6],主要包括能够规范掌握护理的基本操作技术,能够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具有敏锐观察力;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备社区护理、婴幼儿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的护理能力,因此要做好岗前培训教育,经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4.1.1加强"三基"和专科培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以《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为蓝本,在低年资护士中进行护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训。规范培训过程,把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分阶段定时定内容对每位低年资护士进行检测考核,尤其是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提高培训效果。加强临床带教,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培养低年资护士专科护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教学查房等各种途径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通过由基本到复杂,由基础到专科的培训,低年资护士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提升,为低年资护士临床工作的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4.1.2提高低年资护士沟通协调能力加强护士礼仪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护士服务礼仪,提高护理人员审美修养和整体素质,关怀和理解患者及家属,用高度的责任心、细心、耐心和爱心,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及尊重;强化护理心理学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低年资护士从患者的非语言行为来判断病人的需要的能力;根据《护士条例》的规定严格执行护士与床位的配比,以保证护士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沟通。

4.1.3培养低年资护士评判思维能力低年资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临床上大多只是机械的执行医嘱,很难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培训是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工作中,实行导师带教,通过向护士讲解与护理评判思维能力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书写日记,培养护士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以及为护士创造自觉性实践评判性思维的临床护理氛围[7]。针对不同的护士,制定临床护理观察培训计划,针对观察点撰写护理笔记,培养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应急情景模拟训练和典型案例分析,提高护士的反应和临床推理能力。

4.2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力

护理的核心制度是保障护理安全的根本,严格的执行核心制度能有效地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8]。护理部制定统一的学习计划,有培训中心和科室共同完成,使每位护士都牢记护理核心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

4.3建立质量控制

在全院建立了22个质控小组,有各科护士长担任,每月对全院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下一个月时检查整改效果,再提出新的问题,护理部每季度召开护理质量与安全会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讨论分析,通过PDCA循环,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每个科室也有自己的质控小组,有科内有资历的护士担任,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控,每月底护士长组织质控分析会,全体护士参加,通过PDCA循环,实现质量的全面控制。

4.4进行法制教育,强化安全观念

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由护理缺陷引发的医患冲突时有发生。因此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应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风险意识,强化安全观念。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规章制度的学习、明确岗位责任、强化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自身职业行为;充分利用护理缺陷及医患纠纷案例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风险教育;在临床培训中对低年资护士人反复进行安全操作教育,要求每个护士牢记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不可忽视查对。

[

参考文献]

[1]来鸣,洋淑慧,杨明丽,等.临床护理缺陷分析与危机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22-923.

[2]赵秀香.临床护理教学中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的培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83-84.

[3]赵孝英.医生参与培训护士模式对处理突发应急事件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20(8):29-32.

[4]刘咏莉.手术室安全管理在防范护理缺陷中的重要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2):39-40.

[5]菊芳.低年资护士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39-40.

[6]任宏飞,李继平.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85.

[7]彭江.急诊科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11(11):150-151.

篇10

关键词:输液泵输液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护理基本技术

1教学基本情况

1.1教学内容

本次授课内容选自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中“患者的治疗护理”章节的“输液泵输液法”。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大专护理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静脉输液的理论知识和药物抽吸方法,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喜欢合作性学习方式,善于使用电子设备,但学习主动性差,操作随意,服务意识薄弱。

1.3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护理岗位需求,确定本次课的知识目标:掌握输液泵静脉输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技能目标:能用输液泵在模型手臂上正确实施静脉输液;能正确处理输液泵报警输液故障。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无菌观念、查对意识,工作严谨耐心,热情与患者沟通,有较强的爱伤观念。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输液泵输液法的操作流程;难点为静脉穿刺手法、排气方法及输液泵故障的排除。

2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体现“教学做一体化”[2],以输液泵输液法为任务载体,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操作演示、分组训练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课前自学—任务、自主探索,课上学习—完成任务、掌握技能,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强化责任”的教学活动。

3教学实施过程

3.1课前自学

学生登录蓝墨云班课明确学习任务,观看教学视频后绘制输液泵输液法的操作流程图。领取6个子任务的操作流程表,利用周末去医院见习。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子任务1(评估准备)和子任务5(整理宣教)的学习,并拍摄学习视频上传蓝墨云班课。见习结束后完成问卷星的调查及蓝墨云班课的案例分析题,巩固滴速换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3.2课上学习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课上学习分为5个环节,不同的环节采取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1)环节一,案例导入,任务驱动(5分钟)。讲解分析案例,案例中患者为补充营养,准备静滴高浓度的脂肪乳,为预防脂肪超载综合征,医生要求250ml溶液4小时内输完,通过换算得出,必须维持10滴/分的滴速。而学生上台尝试后,发现通过普通输液器很难实现10滴/分的精准滴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输液泵输液法。(2)环节二,分解任务,分步示范(25分钟)。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按工作流程将输液泵输液法分解为以下6个子任务:①评估准备、②查对备药、③排气调泵、④穿刺固定、⑤整理宣教、⑥观察拔针。对于每个子任务采用分步示范、各个击破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蓝墨云班课抽选两位学生,对教师模拟的标准化病人分别完成子任务1和子任务5,以检查课前医院见习效果。教师对学生操作表现进行点评。对于子任务2、3、4、6,采用教师操作演示,然后学生使用仿真输液手臂练习的方法。仿真输液手臂可模拟真人,穿刺成功后可观察到回血,能激发学生兴趣,体会职业成就感。(3)环节三,整体练习,完成任务(40分钟)。录制学生操作视频,多媒体循环播放,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针对性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实现动作处处有指导,效果时时有反馈,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操作流程。(4)环节四,归纳总结,检测提升(15分钟)。首先,通过蓝墨云班课抽选1位学生演示完整的操作,其他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其次,播放排气微视频和穿刺微视频,巩固操作要点。再次,学生登录蓝墨云班课,完成理论知识点的攻关检测。(5)环节五,布置作业,强化练习(5分钟)。以指纹打卡计时的形式,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操作。通过蓝墨云班课布置作业:学习10种静脉穿刺新方法。操作考核采用学生自拍操作视频上传蓝墨云班课,学生对照评分标准先进行自评、互评,然后由临床专家点评,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全面评价。

3.3课后拓展

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输液泵输液法常见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针对过度的静脉输液现象制作宣传册,到社区进行知识宣传,将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4多元评价

综合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完成本次课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本次课成绩=过程性考核(20%)+理论性考核(30%)+操作考核(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