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的策略

篇1

1.缺失的家庭教育

完全缺失型,完全缺失型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都缺位,导致这种状况可能是父母双亡、父母外出务工、被父母遗弃等情况。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也许是寄养在亲戚家,也许是生活在社会福利机构,他们严重缺乏血缘中最直接、最浓烈的亲人的关爱和教育,享受不到普通家庭的天伦之乐,当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茫然失措,一旦有类似于父母的“关怀”出现在身边时,他们便不顾一切想要抓住,而这样的心态很容易被利用引诱,最终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2.不当的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于有的父母将培养孩子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然而,形形的家庭教育类型中,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反而会使孩子背离初衷,走向家长和社会期望的反面。

①过分关注型,过分关注型家庭教育意指父母将孩子作为生活的中心,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于关注,有强烈的控制欲。在分数至上、成功是目标的观念下,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有的家长,会将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也有的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盲目跟风,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特色班,他们往往要求严苛,不容孩子有任何“越轨”,让孩子小小年龄却失去了童年的嬉戏打闹,感受到的只有竞争的压力、生活的枯燥。都知道“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育不出万年松”,这样逼仄压抑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会产生自闭、不合群、烦躁不安、消极等心理情绪,甚至会离家出走,到外面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更有极端者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举动。也有的家长,他们的过分关注表现出来的是对孩子的百依百顺。他们太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不容许孩子受到任何的委屈和伤害,只要能让孩子高兴的事,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去做。这样产生出来的“小皇帝”必定会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上述种种,都会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隐患。

②放任不管型,放任不管型家庭教育意指父母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只是把孩子养大,不管不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单亲、重建、父母忙于其他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中。这类家庭教育与完全缺失型家庭教育又有所区别,完全缺失型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父母缺位,而放任不管型是父母在,但却没有履行教育的职责。这类父母只养不教,在家庭里形成一种冰冷的怪异的气氛,他们对孩子冷漠、不关心,更谈不上有沟通和交流,于是,当他们迷茫、有困惑时,就会走出这个家,去投奔能带给他“热情”和“能量”的伙伴。不论是缺失的家庭教育,还是不当的家庭教育,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启蒙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改善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快乐育人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有一句口头禅“,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言下之意,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那么,究竟怎样的前途才是家长们期望的呢?图书市场、各类媒体充斥的“成功学”,应该就是这部分家长认为的前途,他们把孩子以后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成名成家、能当官、会挣钱当成奋斗目标,并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孩子,且贯彻到生活和学习实践中。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家长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你争我赶的竞争中,这样的情绪营造出来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家里无法休憩、无法放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占有,慢慢地,孩子也会“传染”到这种情绪,弄得自己紧张兮兮,达到极限便容易情绪崩溃,产生偏激的行为,走极端。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摈弃世俗“成功论”。

要保护好孩子的童年,给孩子深切的关爱,而不是严苛的要求,因为经过爱的滋养的孩子,即便成年后遇到挫折和困难,他也更容易站起来。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尊重他自己的兴趣爱好,留给孩子闲暇时间,适当引导,不要妄图控制孩子,他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也不是家长未完心愿的继承者,他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人。如果家长能以这样的理念来实施对孩子的教育,那么,这样的家庭就是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也是自由轻松的,孩子生活其中,会健康而且快乐。这不正是当孩子降临在这个世上之初,我们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愿望吗。

2.提高素养,轻松育人

大部分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但实施教育的家长素养却有待提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法律素养。未成年人违法,绝大部分是不懂法而犯法。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启蒙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家长自己知法、懂法、守法,并将法律常识和意识灌输给孩子,会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因此,提高家长的法律素养是当务之急。第二,道德素养。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理念下,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本身也体现了家长德育的欠缺。更有的家长,自身人品不正,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这样的家长,无疑给了孩子最坏的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和提高家长的道德素养是改善家庭教育重中之重。第三,文化素养。各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者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一般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当然,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不是一码事,但也会有相当的关联。

前不久,新闻媒体报道成都某女孩考上大学,其父固执认为读书无用,不给钱交学费。这就是文化素养的问题。作为父母,应以身作则,勤学上进,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积极健康的榜样。家长要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学校不只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具备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今后踏入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家长自身也要不断学习,真正实现“学习型家庭”,只有丰富和拓展了自己,才能与时俱进,融入到孩子当中,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3.加强合作,协同育人

篇2

关键词: 农村幼儿 家庭教育 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幼儿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呢?为此,笔者试图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时代的发展,部分农村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任之由之;部分家长自视能力很强,对孩子实施“小学化”或“拔苗助长”的教育,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家长把教育简单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础,孩子品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他们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项调查分析指出“中国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家庭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思想上认识并定位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家庭教育实施者的教养态度存在差异

近年来,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居住环境日渐城镇化,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孩子都是隔代式抚养。文化水平低下的祖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受什么委屈,事事包办代替,一味迁就顺从,造就孩子自我、任性、娇气。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其次,父母就近上班的,年轻的他们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当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干涉。几代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代与代之间在子女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父母都在身边的,家庭教育不受祖辈影响的,每天给予孩子的时间极有限,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ipad,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3.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大部分人重视知识教育(认字、写数、学汉语拼音等),忽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教养方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任性、个性极强;自私、霸道;孤僻、人际关系冷漠;不懂得付出,生活能力低下等畸型发展趋势。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正如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使十分不易。

4.家庭教育方式缺乏艺术性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所以有一个教育方法问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孩子时,大部分祖辈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型,年轻父母脾气暴躁易发火则是极端型、严厉型,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中国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很多。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表扬会给孩子以勇气和动力,同时是一种肯定的暗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教育环境不容忽视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三次搬家,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3

关注人的成长是教育的本质,面对十几岁已经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能独立的思考、有感情的个体,我们要尊重他们,把问题拿出来探讨,绝不能压制他们的想法。我们要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唤醒他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从而形成自律。

一、合作,这或许是个很好的教育引导方式

合作是理性的成果,新型民主的家庭理念。家长和处于青春期孩子建立合作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很好的避免青春期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策略。有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再乖乖地听父母的话,甚至用尖酸的语言或者忤逆的行为来表示反抗。这就需要他们彼此建立良好的合作的亲子关系。共同制定处理问题的原则和奖惩。为了家庭和谐温馨而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支持。此外还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孩子的气质和性情;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孩子的知识和精细技能;社会教育培养的是孩子的思想和品德。各有侧重,家长决不能完全依赖学校教育,只要出现问题就归咎于学校教育的偏差。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建立了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帮助孩子体验这个美丽而敏感的季节。

二、讨论是冷静处理问题的平台

在十年前,“早恋”发生在初中,如今,“早恋”已经进入小学。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冷静对待的问题。孩子的这种情感并不是简单的“过家家”,而是介于成人的感情之间的事物,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水平又不高。心理学家沃建中认为,“黄河的水是堵不住的,最好的方法是疏。遇到这样的问题不能马上下结论,父母应该给孩子自己交往朋友的空间。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理性引导,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只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来讨论问题,引导孩子主动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并引导孩子走到引领的路上来才是最明智的解决办法。例如,以下是一位十岁的女孩和妈妈的对话。

我喜欢一个男孩。

你喜欢他什么 ?

我认为他帅气,有修养… …

是啊我见过他,我也这样认为,

我想对他表达。

你想怎么办?

我想写纸条告诉他。

如果他不接受呢?其他方式呢?

那就……

可不可以告诉他先做朋友?

如果行不通就只能先这样了。

这也是好办法,又想到好办法了?

很累了,就聊到这里吧,

你可能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说实话,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做了… …

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共同分析、讨论并引导她表达出来,而不是用强加给她的理性来解决她的感性的问题。在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发生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些感性的疏导和沟通而并非理性的说教。孩子都有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主动地参与讨论并且分析问题,也许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实现了成长的蜕变。

三、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体验、去表达

教育子女的核心是有原则的真爱。鼓励花季少年独立大胆地做事,但要规范其不良行为。用忽视的办法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用奖赏的办法激励他做积极正确的事情。倾听孩子的心声,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宽容地面对孩子会发生的一切问题,发生了就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了,就一定有好的解决办法。家长应该站在孩子身边默默地支持他冷静从容地面对困难。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引导他通过思考来解决,在尝试实践之后再进行适当的说教。孩子就能产生掌控事物的成就感,就能有效地激发自信心和独立意识。要避免家长的专制给孩子带来的迷茫,需要的未满足感,权利的被剥夺感和亲情的缺失感。

比如,孩子的社交问题、兴趣爱好、参与家庭的管理等都可以大胆地放权,就像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无论是前进或是跌倒,他都会继续欢乐地驰骋。

四、让家庭活动丰富、有意义,为孩子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孩子们的内心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渴望家人的理解和陪伴,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历丰富的亲子活动或在积极有意义的事件,他们逐渐丰富的思想不能只靠书本或者幻想,只有让他们思想产生和经验的获取在实践中交融,才是最能推进成长的良好途径。他们在实践之后获取了发言权;在解决问题中增强责任感;在亲自互动中体验亲情的宝贵。我们要充分利用机遇和资源,为孩子设计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看一场有关青春期的电影,趁此轻松地和孩子谈谈这个特殊的话题。组织一次家庭聚会,让孩子承担策划和主持的任务来锻炼他的能力和自信心。准备一次旅行,让孩子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带他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培养奉献精神与爱心。还可以边下棋边和孩子谈交往的技巧及人生的智慧。当我们和孩子漫步在蔚蓝的海岸,感受轻柔的海风时正是交流的最佳时机啊。

篇4

最近我做了一份学前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3―6岁的家长,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涉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是如何看待的,又是如何做的。从调查问卷中反映出了当前形式下的具有普遍性的教育现状。

一、急功近利的心理造成拔苗助长式教育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进行所谓的“小学化”“超前教育”。教育过程中追求“立竿见影”短期效果,强迫孩子提早认字、写字、做加减法,造成孩子身心严重失衡,导致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焦虑、冷淡、退缩、讨厌学习的问题。诸如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以认写多少字,会数多少数来定性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有的还要求老师教这教那的,指挥老师怎么教,在孩子的教育认识上违背了正确的教育原则,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盲目的“选择”一些“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有个家长说在孩子3岁时教加减法,5岁教乘除法了。我专门采访了这个5岁会做学乘除法的孩子叫林林,结果是孩子反映迟钝,语言表达力差,性格内向,面无表情,很难看到孩子的笑容,简单的加减法也要想很久甚至用手指才能做出来,所谓的乘除法,只是会背口诀,根本不理解,更不会运用。问孩子是否喜欢爸爸妈妈教的加减法和乘除法时,孩子一点都不愿意。这个孩子真可怜,看不到孩子快乐的童真,看不到孩子天真的笑脸……

二、家庭对孩子过分宠爱和过度保护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吃饱穿暖,身体好就行了,不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培养教育。忽视教育的责任,看到子女不良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造成过分宠爱和过度保护,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事情,怕孩子脏了手湿了衣服摔了跟斗……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扼杀了孩子的能力发展。

三、部分家长言行不一致,嘴上说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

语言上确实教导孩子诚实,善良,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是谎话脏话不断,行为不轨,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教给老师就不管了,有的家长整天忙于打牌玩手机打游戏等,对孩子不管不问,缺乏教育责任,忽视了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家长的知识与素养欠缺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无法帮助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之外了解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而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到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自己的知识渴求。其次,当孩子面对自然或社会中的一些不理解的现象而求助父母时,父母自身知识的欠缺使他们不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解答。同时,部分家长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智力训练,导致孩子的思维方式受限,影响智力发展。

五、家庭结构与氛围使孩子的情商培养不足

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中的孩子,不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样与父母经常面对面沟通和得到父母的细心的爱。陪伴这些孩子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差更大、代沟更深的祖父祖母、外婆外公,或是关系更远的其他亲属。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们自卑的心理,影响情商发展。我班有两个留守儿童,孩子出生不久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了。有的离异家庭,为了报复对方,不让孩子见爸爸或妈妈,孩子见了爸爸或是妈妈后,不敢说,家长知道了还会打骂孩子恐吓孩子,有的为了讨好孩子,对孩子进行物质诱惑,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不但不教育还助长孩子的错误行为。

我们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看到这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现状,心里很为孩子着急,难过,希望孩子们能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正确的教育,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那如何能让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呢?如何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呢?

教育过程中的这种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从调查问卷发现,家庭教育的好坏与家长文化程度成正比。有些家长所受的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在幼儿教育知识和敦育方法方面比较欠缺,这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孩子的态度和能力等,从而导致家长在教育子女中走进了一个教育误区。要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误区应该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一、首先家长要注意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和修养。

加强文化素养的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家长要注意相关幼儿教育类书籍的阅读,从中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更加得心应手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家长要注意普及一些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既为了提升自己的视野,也能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之心、求知之欲。

二、家长要端正教育态度并改进教育方法。

家长要注意遵循教育原则,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防止拔苗助长也要杜绝放任自流,在充满爱的过程中为孩子传播正能量,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勤动脑,多动手。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深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马卡连柯曾经讲过:“你们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是孩子仿效的模板,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眼里。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篇5

1、不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外打工的学生父母有相当一部分春节时都会回家探亲。学校可以及时召开家长会,通过他们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

2、经常深入家访。针对农村忙时多、闲时少的特点,教师经常性的到学生家去,到田头去,到学生家长劳动的地方去,互通情况,主动争取学生家庭的配合。

3、采用“家校联系卡”建立联系。用“家校联系卡”定期向学生家庭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并请家长通过填写“联系卡”及时了解孩子在家表现。

4、“家长学校”正常开展活动。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教方面的讲座、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承担者的素质。

5、倡导构建“学习型”家庭。调查发现,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文化层次不高,学习观念淡薄,所以家长要不断学习。家长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孩子学习上的辅导质量也提高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6、家长合理进行教育投入。家长每天要做出合理的安排,把自己时间毫不吝惜的给孩子一些,和孩子一起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和孩子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书中的情节;辅导孩子学习,或点拨、或鼓励,感受孩子的发展变化。合理地在孩子身上花点钱,让孩子买喜欢的图书,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去游览,发展孩子的特长,让他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7、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为使孩子拥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教育的方式上要统一,能提出适合孩子特点的正确到位的教育期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家长要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做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督促小孩的健康成长。

篇6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的做人做事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认识观点、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些家庭的教育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组织、设计的活动本身受到教育,例如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鼓动孩子去登山;而在另外一些家庭的教育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的言行中获得教益。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首先自己要诚实守信,不要轻易许诺又轻易反悔;教育孩子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对双方父母尽到孝道,不要教化孩子亲此薄彼;教育孩子热爱学习,自己就不要整日泡在麻将桌上……因为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的身教更容易使行为规范、具体、形象化,体现出行为规范的可信性、可行性,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具有权威性,青少年以观察模仿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家长应该以身教为首要的教育方法。

二、激励孩子,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有教育者认为,“没有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态度,只有不重视自己的态度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家长。”

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败、犯错误之时,家长应该容许孩子的不足、失败,从孩子令人不满的状态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向孩子表达自己对此的看法、宽容的态度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以使孩子从中获得鼓舞,不断奋进。有一个学生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家长看到儿子的考卷后,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这回你没有心理负担了!”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你不是有病了吧?”他说:“没病。你想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呀,你不用担心再有别人会超过你,你只要往前跑,肯定会有进步!”儿子受到启发,心里很是高兴。’第二次,儿子考到第29名。第三次,儿子考到全班第10名,父亲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1名只差9名了。”无论孩子成绩如何,这位家长都给予孩子以正面的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败、犯错误之时,他们特别需要家长的理解、宽容、尊重、鼓励,此时家长对孩子令人不满的现状的认识、态度,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发展。或进或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认识与态度,宽容、欣赏、鼓励使孩子获得信心、力量与进步,而苛刻、不满、打击,使孩子自卑、泄气、退步。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苛求、不满、批评,而较少宽容、鼓励、支持,即使是孩子取得了进步,内心满意孩子的成绩,表面上也是不欣赏,担心孩子因而自满、骄傲、会落后等,不去激励孩子。

篇7

关键词:学校 家庭 结合 教育

一、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主要策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1.与家长平等沟通。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问题,应该与家长平等沟通。如果老师与家长联系过程中态度生硬,每时每刻都是一副好为人师,教训人的语气和态度,往往不能与家长平等交流,老师即使与家庭联系的再多,恐怕都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不能因为学生的学校表现不好,一味地批评家长或对家长大发怒气,应该平等地与家长探讨。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每一位家长。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并积极家访征询他们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应该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学生的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合作伙伴的整体素质,为真正增强合作效果打下基础。

2.及时沟通。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的“苗头”,并及时告知家长,是优点就让它白天、晚上不间断的扩大影响,若是缺点就得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要求配合教育,让缺点不间断的受到控制,直至被消灭。另外,还可以经常把班级里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或者班级近阶段的德育目标通过校讯通告知家长,有时也会提出小建议,指出哪些方面需要家长配合。这样做,一来让家长感觉受到了重视,增加家长的责任感,让他们更加主动教育孩子;二来引导家长思想,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全面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之后再对家长的有效的监督,及时地送上“表扬短信”,并向家长汇报教育成果,不但激励了孩子继续努力,也激励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通过与家长沟通,信息得到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让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的同时也让家长学会教育孩子。一来一往,家校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3.家长会是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方式。家长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面对面,收获成效的时候。通过家长会可以使得家长和老师得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和家长可以找到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一生成长。家长会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互相衔接与沟通的桥梁,取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大有裨益。家长会要让家长明白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让家长明白教育之道,不外乎以心换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父母不要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学校对家长要进行素质教育,最要紧的不是教育好孩子,而是教育好父母,父母的素质决定着孩子的素质。家长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让每个父母都牢记“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这个道理。作为父母,不仅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还要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

家长会要让家长明白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不仅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还要随时向专家请教,与学校沟通,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将科学的家教观念和先进的家教方法应用到家庭教育中来,还要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等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配合学校,努力将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注意多报喜、巧批评。打个电话、发条短信让家长知道学生取得的进步,对其进行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同时也能激励家长进一步配合学校的教育。再有问题的学生,其身上总有闪光的地方。

因此,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要本着以表扬为主的宗旨。即使某一个电话、某一次谈话、某一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学生的不足,开场白都应以表扬为主。因为教师一旦先表扬了,再提出批评也好,建议也罢,家长从心理上都比较愿意接受,教师联系的目的也最终可达到。如果一开头就是一顿埋怨,一气批评,家长哪怕嘴上服了,心里也不服。就算教师讲的都是真话,家长也认可了这些批评,教师下次再与他联系的时候,他会担心再吃一顿批评,有些胆寒,有些不情愿,就更别指望家长与教师主动联系了。这样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意义就逐渐丧失,家长也可能会离得越来越远。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每个学生都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能否雕琢出美玉,全在于当工匠的父母和学校之手。每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都凝聚着父母和学校巨大的心血和智慧,成功绝非偶然。在学生的教育上,同样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

小学生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当前,小学生品德现状令人担忧,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改进教育方式充满着紧迫感,倍感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使命之重、责任之大。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社会策略

1.社会团体组织要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各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要时时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文明现象,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宁静祥和。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时时刻刻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言行,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要及时制止,耐心教诲引导,并向教育机关和学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小学生走向健康、文明的人生之路。

2.政府教育部门要大力给予足够的关注

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抓好德育工作的根本,而“重视”并不能单靠自觉性来实现,还必须借助政府和教育机关的管理机制去约束,从而保证“德育为首”教育思想的真正落实。因此,在建立对德育工作实施管理约束机制下,政府机关和教育部门要加大投入,强化各级(特别是农村)教育基地建设,让优良教育软硬件设施相互作用与支持,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为深入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提供可靠保证。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家庭策略

1.家庭各成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家长要改变传统的长辈作风,不能再以高姿态的角色在生活中展现,要与子女平等尊重,相互沟通,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各成员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帮助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在紧抓、注重子女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培养子女品德的优良品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子女长远健康地成长,在面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时能够从容面对,做出正确的选择。

3.家庭各成员应注重言传身教,在品德上起到表率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兴趣爱好、品行修养、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多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子女的健康向上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家庭教育应该参与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当中去,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

家庭要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使自身的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一方面,家庭应加强与社会现实环境的接触,让子女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开阔视野,多方面汲取社会道德的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家庭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学校在对子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配合学校为培养子女良好道德品质努力。只要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洛松泽措.浅析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J].实践与探索,2011(05).

篇9

所谓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就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为了使子女及其他年幼者能够自强自立,从而实施的一种劳动教育。”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儿童在社会上的作用及作为公民的价值,完全决定于儿童参加社会劳动的能力,决定于他对这种劳动所作的准备。同时,儿童的幸福、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据此来决定。只有当劳动成为表现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的时候,才可能有创造性的劳动。任何工作只要具有某种意义,就不会把它看作不愉快的工作。” 因此,马卡连柯指出,在教育儿童的工作中,父母应牢记以下几点,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儿童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的意志力,有助于幼儿养成自尊、自立、自强的性格。第二,家庭劳动教育在人的品德形成、开发智力、增强体魄、促进审美能力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享受创造劳动成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为以后独立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并一生受用。 

因此,劳动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让幼儿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幼儿进行劳动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 

二、学前儿童家庭劳动的现状 

(一)家长对幼儿参与家庭劳动的态度有偏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在中国百姓的家庭教育观念中根深蒂固,家庭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在家务上总是亲自上阵。这样做,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好逸恶劳的习惯,也使孩子错过了培养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严重制约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方式不正确造成幼儿难掌握劳动技巧 

部分家长虽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劳动,但因方法不当也收效不佳。有的家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隔三岔五安排孩子劳动,没有形成一定规律,不利于习惯的培养。还有的家长简单地把幼儿当劳动力使唤,或把劳动当作惩罚的手段,或以金钱和物质对幼儿的劳动进行奖惩,当孩子劳动中有失误便加以训斥和责备……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都会使幼儿难以掌握正确的劳动技巧,也难以在劳动中获得愉快。 

(三)幼儿对参加家庭劳动不重视 

现实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实, 那就是娇生惯养以及缺乏锻炼, 使许多孩子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孩子往往是在摸爬滚打中得以茁壮成长的,劳动是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孩子却极少主动创造条件锻炼自己,偶尔参加一次轻微劳动就叫苦连天,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父母代劳。 

三、学前儿童家庭劳动的策略 

参加家务劳动不仅是学前儿童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做父母应须知: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幼儿,而是幼儿个性的发展需要家务劳动。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下面就是学前儿童参加家庭劳动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观念 

告诉家长,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不在劳动的效益上,而在于劳动对儿童个性全面发展上。通过劳动,使儿童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初步掌握最简单的劳动技巧,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要让幼儿从小就明白:扫地、洗菜等家务劳动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帮父母干活。这样学前儿童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家务,而不会讨价还价。 

(二)榜样激励 

幼儿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在身边树立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从内心敬佩的劳动榜样,从而学习榜样。教师与家长也要时刻以身作则,平时不要因为做家务而发牢骚,也应成为热爱劳动的榜样。并在劳动中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幼儿参与进来。可以吩咐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把报纸、拖鞋等拿给父母,培养其做家务活的良好习惯并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三)行为训练 

家长们在安排一系列具体的劳动教育活动时,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理要求。如果幼儿知道他的付出对整个家庭有益,他会更看重自己和被分配到的任务。因此在分配工作时,记得向幼儿阐明这个道理。 

2.适度赞美。当幼儿喝完水会将杯子洗干净放好称赞他:“你记得把杯子洗干净放回原位,真好,省了我不少事!”鼓励幼儿继续保持这个行为。适度赞美可以使幼儿在成就感的动力促使下,培养成劳动与整洁的习惯,一种负责感也就初步形成了。 

3.善用记事本。可将家事按照时间先后列表,例如,上学前需完成的包括铺床、穿衣、吃早餐等等。这样的安排很合逻辑,孩子做起来也比较有效率。大家照章行事,只要等孩子做到的时候,站出来夸奖他就好了。 

(四)情景体验 

篇10

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这星期不给你剪指甲,星期一你去狠狠抓他。”

无独有偶。一位小学生做错事,遭到同学的嘲笑,其父听说后,气冲冲地赶到学校:“打他,打伤了我出医药费!”说完,掏出几张人民币重重的摔在课桌上。

真是可悲啊!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作为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你们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家长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当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要求他把大水果给别的小朋友,自己吃小的,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上小学后,又教育他要关心、帮助他人,不要事事处处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等。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刻注意我们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的自私心慢慢地少了。”

家长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来感染或教育孩子。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是他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长——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调查表明,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场所最好是书房,条件差的也可以是客厅或是各自的卧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三、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四、家长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成为孩子的表率,还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

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