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课程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课程特点

篇1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思想品德,首先,作为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一般,上课有激情,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学生,欣赏学生优点,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且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正如我们椒园中学八年级四班学生说的:我们之所以觉得思想品德好学,那是因为我们喜欢政治老师,我们之所以学得到语文,那是因为我们佩服语文老师,我们之所以做得到数学,那是因为我们怕数学老师……。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品德学科。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逐渐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善于从实践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如:九年级第四课《伸出你的手》一课的教学,我就先带着学生到当地宣恩县荧屏特殊学校去实践,组织学生与残疾人交流、帮助残疾人做事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关爱他人收获的是幸福,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他人还得讲究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关爱别人,幸福自己”“关爱是金”“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等知识感到疑惑了。现在的政治教学,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只要老师认真利用,精心组织好这些活动,一定会对教学有帮助的。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三、加强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备课、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后巩固也必不可少。学生课堂上听得再好,如果课后不及时消化,效果会大打折扣。接受得快,忘得也快。二七年秋季学期,我就专门做了一个实验。开学前两个星期,我在七年级,每次上完课后都没有给学生安排作业,也没要求学生自己课下去复习。只要求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认真且做好笔记。课堂上,气氛确实很好,学生觉得轻松,感觉课堂上效果也不错。上完一个单元后,组织了一次测试,结果就让大家比较失望了,试题的答案很多口水话,知识零乱。并且,还有一些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做的。考完后,我再去调查,就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平时所学知识运用到答题中去。所以,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再进行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或花上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抢记,趁热打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牢固的掌握好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拓展。只要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让学生知道了本课所学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个知识经常会出现哪种题型,哪个知识应该怎样运用。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2

【关键词】初中 生物 课堂 教学 特点

对于新的教学背景下生物课程教学特点的一些变化展开探究很有价值,这会让我们看到生物课程教学的一些新的标准与侧重点,也能够让教师结合生物课程的特点选取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式,进而打造出质量更高的生物课堂。

一、采取新颖有趣的备课方案

首先,新课程背景下会要求教师尽可能的体现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要加强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喜爱,这是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更加投入的一个基础。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就会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除了会充分分析教学素材的特点、要求等,也会考虑知识导入的方式、教学组织的形式等。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可以充分将趣味课堂和实用课堂的打造要求融入其中,可以采取更加新颖有趣的备课方案。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课堂上的游戏环节,这种教学形式学生普遍十分喜爱。还有,在知识引入的方法上可以有一些革新,可以采取生活化的导入方式,并且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体验。新的学科教学的特点使得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因素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留意的地方。

在讲解《消化系统》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采取新颖有趣的备课方案,并且可以提前把教学方案告诉学生。方案就是把人的消化系统看作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区,学生就是这个旅游区的导游,应该熟知这些景点并能向游人介绍。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地了解相关的知识,收集和整理资料。在讲课过程中,出示“旅游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到讲台上向“游客”介绍,并评选出“最佳导游”,当众给予奖励。这种方案的核心在于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的激发,是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对于知识探究的一个过程。学生在经过了自己的学习和资料整理后再来将自己理解的内容呈现给大家时,这会很大程度加深学生的印象,会让学生对于这节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加牢固。

二、营造轻松的整体教学氛围

营造轻松的整体教学氛围非常重要,这同样是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应当有的一个特点。轻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有很多展开形式,教师首先要善于构建和学生间的良好师生关系,这是良好教学氛围营造的基础。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的对待学生,既要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和自己平等的个体,同时,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也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这样才能够给予每一个学生他们需要的教学指导。教师可以将游戏、故事、活动、竞赛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中,用这些方式来极大的实现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加强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热情,这也会让学生更大的感受到生物课程的学习乐趣。

例如,讲解古猿进化的课程时,我把有关的知识编排成一个小故事,课上,我声情并茂地把这个故事表演给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生能够记住故事的大概内容,然后我让学生上台进行复述表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增进了师生的感情,直到现在同学们对这些知识还记忆犹新。老师和学生不仅有师生之情,更有朋友之谊,教师投入了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也是学生热爱生物课程学习的一个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整体教学氛围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要素,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思维才会更松弛、注意力也会更集中,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跟随教师的引导一点点展开对于知识的深入探究,并且最终掌握这些内容。

三、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节

篇3

关键词:基础化学;电力知识;探索

作者简介:廖强强(1971-),男,江西新干人,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杨延(1962-),女,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DGJ4-10)、智能电网储能技术上海高等教育“085”工程建设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94-02

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化学。基础化学是环境工程系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垫脚石。笔者结合学校的工科背景、电力特色,跟踪国内外现代科技发展,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引入和渗透与电力行业、新能源相关的化学知识、应用案例,使基础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电力、新能源的专业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开展了具有电力特色的基础化学教学活动。

一、氢燃料电池

在“无机化学”的氢气一节中,增加了氢气作为清洁能源的新用途的教学内容。因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水,再无其它生成物,所以用氢燃料电池作汽车动力,对环境无污染。因此,用氢燃料电池的汽车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汽车。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都在研究开发氢燃料电池。1999年初,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和壳牌公司在冰岛政府的支持下公布了“氢经济”的国家计划——用无污染的氢能源代替所有小轿车、公共汽车上使用的柴油和汽油。目前,德国也已经推出了各种氢燃料电池汽车。

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将氢气输送到电池的负极,经过铂等贵金属催化剂的作用,氢原子中的一个电子被解离出来,失去电子的氢离子(即的质子)穿过质子交换膜,到达燃料电池的正极,而这个电子则只能经过外部电路,到达燃料电池正极板,从而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电子到达正极板后,与氧原子和氢离子重新结合为水。只要源源不断地给负极板供应氢,给正极板供应空气,并及时把水蒸气带走,就可以不断地产生电能。燃料电池车的能量转化效率比传统汽车高60%~80%,是内燃机的2~3倍。燃料电池的燃料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的是清洁的水,能量转换过程中不产生CO和CO2,也没有其他污染物排出。因此,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的绿色交通工具,氢气是完美的汽车能源。

二、碘离子的缓蚀协同作用

在“无机化学”的卤素元素一章中,讲到碘化物有许多功用,比如碘和碘化物的酒精溶液(碘酒)用作消毒剂,碘仿(CHI3)用作防腐剂,碘化银用于人工降雨等。除此以外,碘离子还可以用作锅炉酸洗时碳钢的缓蚀剂。在用氨基磺酸作为锅炉的化学酸洗剂时,单独加入烷基咪唑啉时缓蚀效率可达90%,单独加入碘化钾时缓蚀效率可达76%,如果在烷基咪唑啉中添加少量的碘化钾,则缓蚀效果可显著提高,达到97%。[1]这是因为碘离子首先和带正电的铁表面吸附,而使铁表面带负电荷,带正电荷的咪唑啉阳离子再和负离子作用吸附于铁表面,提高了咪唑啉的缓蚀效果。碘负离子在介质中的溶剂化程度较低,越容易被金属表面吸附,因此称之为特性阴离子。缓蚀剂借助特性阴离子与金属表面的吸附如(图1)所示。图1中M为金属,X-为特性阴离子,L+-R为阳离子型缓蚀剂。将碘离子的功用与锅炉化学清洗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同学们对元素化学知识的理解,又引入了电厂化学的专业知识。

三、烟气脱硫

在“无机化学”的氧族元素一章中,介绍了硫的各种化合物,其中讲述了SO2排放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及酸雨情况不断加剧的原因,烟气脱硫(FGD)作为控制以高硫煤为燃料的锅炉烟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采用,采用最多也最成熟的是以石灰石浆为吸收剂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脱硫过程主反应为:

SO2 + H2O H2SO3 吸收

CaCO3 + H2SO3 CaSO3 + CO2 + H2O 中和

CaSO3 + 1/2 O2 CaSO4 氧化

CaSO3 + 1/2 H2O CaSO3·1/2H2O 结晶

CaSO4 + 2H2O CaSO4·2H2O 结晶

CaSO3 + H2SO3 Ca(HSO3)2 pH控制

同时烟气中的HCl、HF与CaCO3的反应,生成CaCl2或CaF2。吸收塔中的pH值通过注入石灰石浆液进行调节与控制,一般pH值在5.5~6.2之间。

通过引入烟气脱硫工艺的介绍,学生们不但了解了SO2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了解到火电厂为了控制SO2排放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钠硫储能电池

在“无机化学”的氧族元素一章中,介绍了一种多硫化合物,学生们觉得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好像没有实际用途,其实不然。钠硫电池(含多硫化钠)作为新型化学电源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出现后,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受到极地重视和发展。钠硫电池具有许多特色之处:一是比能量高,其次是可大电流、高功率放电,再次是充放电效率高。由于采用固体电解质,所以没有通常采用液体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那种自放电及副反应,充放电电流效率几乎100%。国外重点发展钠硫电池在固定场合下(如电站储能)应用,其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如日本东京电力公司(TEPCO)和NGK公司合作开发钠硫电池作为储能电池,其应用目标瞄准电站负荷调平、UPS应急电源及瞬间补偿电源等,并于2002年建成容量为8MW的储能钠硫电池装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钠硫电池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研发出世界上最大的钠硫单体电池。

五、渗透压发电

在“物理化学”课程中讲了渗透压的概念后,补充了海水渗透压发电技术,这是一种新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利用液体具有渗透压的原理,当河流汇入大海时,由于河水与海水分别含有不同浓度的盐分,会促使“河流淡水”与“海洋咸水”相互渗透,产生很大的海水渗透压,从而推动涡轮机进行发电。

海水渗透压发电非常环保。因为海水渗透压是一种从自然物理过程中获得的能源,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更不会排放出CO2。而且,由于海洋与河流是现成的资源,所以海水渗透压的收集成本相对比较低,也比较容易获得,而且海水发电也不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

挪威国营电力公司Statkraft在2009年11月宣布在奥斯陆峡湾岸边建造了全球第一座渗透压(osmotic)发电厂原型,并希望在2015年之前建造一座可投入商业使用的发电厂,生产约25MW的电力,足以为1万户家庭供电。

六、沼气发电

在“有机化学”中讲到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就是甲烷。甲烷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甲烷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沼气发电。将人畜粪便、秸秆等有机物在隔绝空气并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就可以产生沼气。甲烷是沼气的主要成分,约占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60%~80%。甲烷气体无色无味,是一种理想的气体燃料,与适量空气混合后即可燃烧。纯甲烷的发热量为 34kJ/m3,每立方米沼气的发热量约为20.8-23.634kJ/m3。1m3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kg无烟煤提供的热量。

沼气燃烧发电是一项大规模沼气利用技术,它将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过滤后密闭输送到燃烧设备,燃烧发电。图2为 沼气发电装置示意图。沼气发电具有高效、节能、安全和环保等特点,是一种分布广泛且价廉的分布式发电方式。

七、十八烷基胺停用保护技术

在“有机化学”中烷基胺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十八烷基胺停用保护技术是火电厂热力设备停用防腐保护的一种重要措施。如果没有良好的停用防腐保护措施,热力设备停运期间的腐蚀比运行期间严重得多。十八烷基胺,属于脂肪胺类,分子式为白色蜡状固体结晶,具有碱性,易溶于氯仿,溶于乙醇、乙醚和苯,微溶于丙酮,难溶于水。在火电厂机组滑停时将十八烷基胺加入热力系统后在高温下气化,气态十八胺随蒸汽进入锅炉、汽机及整个热力系统,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憎水性保护膜,将空气与金属隔绝,从而防止水及大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对金属的腐蚀。图3为某电厂过热器管经十八烷基胺保护后表现出很好的憎水性,可以减缓过热器管的腐蚀速度。[2]这段知识的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烷基胺不再是一种只停留在书本上、触摸不到的物质,它是实实在在的、有具体应用的东西。

八、结论

在确保基础化学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引入和渗透在电力行业、新能源技术领域有具体应用的基础化学知识点,不但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基础化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认识领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计算机;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对初中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计算机教学的现实需要,应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初中计算机教学,如何进行新课程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是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新课程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新课程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上来看,计算机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为一体,可以充分协调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好地领悟和记忆,计算机不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而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1)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对学生而言,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即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要使学生产生对计算机的直接兴趣,则要求初中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课程导入上下功夫。(2)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通过主动去查资料、相互讨论,激发的主动学习的愿望,如,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要调动其初中生学习计算机的间接兴趣,则要求初中计算机教师采取即学即用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要适应课程的特点

在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初中计算机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要适应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选择符合计算机教学的教学内容。新课程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应以普及计算机教学为基础,针对计算机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时侧重点应放在使用计算机上,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初中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这既符合该学科的特点,又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具体而言,在初中计算机教学内容方面,应及时地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置要适应学生的能力特点,以上机为主,教学方法可采用相互学习和启发式教学。另外,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计算机课程学习的主体,初中计算机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下初中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精讲多练

在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机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力求多样化,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初中计算机教师而言,应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不但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采取少讲多练习,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在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初中计算机教师应深入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更多时候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另外,在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课时。一堂课一般只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达到对所学内容及时巩固、操作熟练和理解提高的目的。有时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将讲授内容做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操作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了使初中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在进行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时,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才能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初中计算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学内容要适应课程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精讲多练,不断探索新课程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促进初中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妍.浅谈计算机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06).

[2]林明新.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网络科技时代,2007(04).

[3]佟鹏.浅谈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

[4]成玉敏.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几点体会[J].吉林教育,2009(25).

篇5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差异化;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从1984年我国开始计算机课程开始,到2000年正式更名为信息技术课。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思想,内容和手段在内的相关内容都有一些改变。但是因为不同的地区发展速度不同,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各地区也有自己的特点。不管是学校的资金投入,领导的重视程度还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很大的不足。

1.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在计算机课程开设之初,很多学校领导因为传统观念比较重,对其缺乏重视,另外其本身不关注和了解计算机,所以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虽然现在计算机课程已经变成信息技术课,但是一些学校领导依然没有足够认识到该课程的实际意义,在课程安排,质量把关上较为忽略。对信息技术教师也没有明确定位,很多都是兼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一边负担其他校务工作或者是担负主要科目的教学,一边承担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教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处理学校事务,或者加强中考科目的教学研究上,对信息技术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课程质量。

2.教学方法模式不合理

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般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师依照其他科目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需要有相对配套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初中信息课堂要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课程组合,加强课程的创造性应用,这是现在初中信息课程急需要解决的几点问题。信息技术教师不只是要掌握单一的教学方法,是要能够完成单元或者一个阶段课程的整体的教学体系。再有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点和理念,能够了解并应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并且可以自行提成并创新这些方法模式。

3.教材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初中信息课程没有材,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在教材编写的时候指导思想是依靠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操作指导,应用思想几方面,但是出发点不统一,编写过程缺乏理论指导,很多初中信息教材只有单纯的书本教材,没有相对应的教师参考和辅助教材,光盘和学习网站更是几乎没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为没有领悟课程主旨,学校的教材选择与学生实际状况不相符,另外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教材,死板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现状和应用需求,这样一来课程目标不够明确,缺乏教学重点,学生学习也就不够主动积极。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弥补教材的不足,可以设计更多的教案形式,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不足,新课标要求教师转换教学观念,学认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而不是让其掌握足够的软件技术以此熟练操作谋求生存。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不同的信息环境和软件共性的交流和认识上,还有就是对有待探寻的环境和作用的研究探究中。依照这个观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合理充分的运用目前差异化的教学和教师资源,总结实际工作,积极研究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发展。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差异教学深化应用

1.初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实质

结合目前初中学生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初中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的实质是在初中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照教学规律分析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在明确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内涵掌握,教育基础,发展方向和学习态度,习惯的分析,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由教学目标,内容构成,模式方法和过程评定多角度出发,设计具有针对性特点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的能力。

2.实行差异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1)强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传统教学要求过分的同步,会产生 “一刀切”现象,采取差异化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事实差异化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然后分析并研究这些差异,之后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对策的使用开展教学,能够充实并创新课程发展。

(2)提升学生个性发展。差异化教学中对待学生差异,在教学中分层次不同步进行,采取多元激励,差异发展的策略,帮助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分析自身的实际状况,依照学习风格和知识水平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内容,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收获知识。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和素养共同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提升。

(3)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信息技术课程是现代化的一门课程,它有很强的时代代表意义,同时还是汇聚现代化,知识性,实践特点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个性倾向的差异十分明显。所以,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最有效果的教学时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并发展不同学生的优势和潜力,这也是差异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差异化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并提升初中信息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通过对现在初中信息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可以改善的方向。明确差异化教学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发展必然,帮助初中信息课程教师树立差异化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差异,灵活机动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模式,通过差异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初中信息课程的最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智.华国栋.“差异教学”实质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4期

[2]魏明义.关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差异教学[J].安徽教育.2009年08期

[3]张丽霞.张立新.实施差异教学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差异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3年12期

篇6

【关键词】“以生为本” 视角 历史教学改革 探索 反思

一、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查的情况,这就导致历史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桎梏,在“以生为本”视角下进行思考,打造多样化历史课堂,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

1.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考查到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历史的习题练习和知识点记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并辅助以隋朝时期的故事(例如,隋炀帝绸缎裹树、三征高句丽、杨玄感病变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波澜壮阔的隋末时期产生浓重的好奇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改革下,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合理插入历史故事,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好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2.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喜好来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辅助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维持一个良好积极的课堂教学状态,进而有效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历史教学一门人文学科,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历史教学模式的更新,进而有效的吸取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放松自己的身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具有对于历史的好奇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历史课程中《》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于侵略者的憎恨,选择一些历史题材来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进而发挥出历史教学应有的作用。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讲述“冯子材镇南关大破法军”等历史典故,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辅助的介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学生的深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达到形成独立历史思维的历史教学目的。

3.要尊重学生自我讨论学习的意愿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历史能力的共同进步。

例如,按照“以生为本”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组进行失败原因的讨论,让学生进行对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的综合性考虑,通过互相合作,顺利的完成课程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实际的进行历史课程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对于历史课程知识点的深刻认知,有效的提升历史的教学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满足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要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苗登. 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S1).

[2] 钱钧. 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设计新探[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03).

篇7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育课程衔接

初高中的教育虽然共同属于教育的基础阶段,但是初中教育又是高中教育的一个基础,且高中教育又属于初中教育的发展与继续。对于初高中的教育来说,不仅要有明确分工,还要互相协调,重视初高中阶段教学的衔接问题,更好的帮助新进入高一的学生尽快熟悉与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为他们新学习阶段打造良好的一个开端。本文主要针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衔接问题进行的探讨,希望对日后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1、初高中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

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一种经验型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的一种阶段。并且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经验型,他们经常需要借助到一些习惯或者生活之中所遇见事情的亲身感受来进行思维的活动。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多数为理论类型,其要求用理论来作为指导,对各种事实的材料进行归纳处理,有效掌握逻辑思维的一些程序,应用推理判断等手法来增加自身知识的领域,形成自身的一种知识系统。

2、初高中教学使用的教材有着不同的体系

在初中历史教材之中大多采用时序与主题的一种通史体系,其主要应用主题形式,并依照古今中外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编排。因为对于初中的历史知识不追求体系完整性质,所以在教材中会删减掉一些历史的概念与内容,导致初中教学的历史课程体系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并且知识结构也较为散落。而且在知识方面,初中的历史教材较为注重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故事性,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思考与分析表述的较少,对一些历史规律与概念的定义解释较为简单。然而高中历史课程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拓展、深化。为避免和初中历史课程出现重复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关联与贯通古今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排,并在初中教材通史的基础之上,应用了专题与模块的系统。这样更加利于高中生深入、集中的对历史进行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更加利于高中学生对历史和现实、局部与全局以及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正确的认识。

3、初高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多数习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且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也比较简单,多数为对知识的记忆与了解,被动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初中历史学习来说还是很有效果的。然而高中的教材内容比较多,课程的时间也较为紧迫,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自主学习作为主体,并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一旦学生应用初中的被动学习方式来学习高中历史,就可能导致学习了大量知识要点,对知识点记的很熟,但是真正应用到学习中,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二、怎样更好的将初高中历史进行衔接

1、高中的历史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教材与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之中,初中与高中教学大多处于隔绝的一种状态,使得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学实际情况并不多。对于即将教授的高一学生来说,高中教师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特点,注意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状况,提升教学的连续性与针对性,授课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传授能够详略得到。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其有着信息量大、呈现的方式多样等特点。教材中不仅有图片、文字、表格,还会有一些资料卡片,这样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课程的预习就变得重要起来。只有经过对课本的预习,才能更好的了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便于听课的时候进行关注。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听课方式,遇见不正确的听课方式要对其进行纠正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及时做笔记、积极发言等学习习惯。

3、高中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认真的研读,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

教师需要在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的基础之上,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标准,并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例如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育在对教材认真研读之后,应用知识链接中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简表》,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教材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掌握,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是怎么慢慢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4、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一般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渴求心是很大的。这也是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缩短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适应时间。

5、适应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想要在历史的教学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质,就必定要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首先,用历史知识作为载体,应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比较、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其次,需要对历史的材料进行充分利用,逐步对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历史教材之中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就是从一个新角度出来,用全新要求来增加历史原始材料,并配合一定的思考问题,要求高中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利用,并综合学过的知识,岁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总而言之,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在教师的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如果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能够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将这方面工作做好,不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重复劳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更好的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实现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洋,也谈型课程视野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衔接——以美国的诞生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J],中国历史教学研究

篇8

1.政治教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政治知识的正确传授,能够给初中学生提供与展示一个非常生动并且具体的道德品质形象,帮助他们真实地受到教学课程内容的感染与熏陶。例如,初中政治课程中的“情景再现”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根据具体学生的认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特点,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经历或者重视的问题设置多种不同的情景环境,通过提问、选择、分析、模拟、实物、评价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形成。这其中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参与该情景的学习中再现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阅读和活动”中的阅览人生、感悟名人名言的二级栏目,通过采用紧扣政治课程的本课主题、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具有实用性、可读性典型的阅读材料,帮助初中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有用的感悟,产生共鸣。

2政治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品德行为方式的形成。比如初中政治课程中的“阅读和活动”中辩论时刻、活动体验的二级栏目,通过有效的辩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程主题的认识程度,广泛地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正确地培养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教师还可设置多种不同的实践活动,深化政治教学内容的学习主题,尽量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与技能,大力丰富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比较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二、政治课程教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政治课程教学是教学实行过程中的关键组织形式。组织比较良好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相关学生的品德养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很多初中政治课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都积极地尝试与探索各方面的知识教学、情感陶冶以及情感体验的互相联系、交融,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艺术对于初中学生品德完善的作用

初中政治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具有实效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该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比方说,初中政治课程教师需要树立以提高学校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观,要以帮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要以育人作为根本理念。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即时通讯工具;初中地理教学;初中生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作为当前Internet上最为流行的通讯方式,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网络用户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各类软件也开始在良好的时展背景下,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将即时通讯工具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相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地理课程学习体验,实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高速”运转。本文将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相关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网络即时工具的特点与优势

1.简单易用性特点

即时通讯技术简单、便利,用户不需要填写过多的组织信息,只需要在注册后便能够灵活应用。即时通讯过程中不需要较多的技术保证,学生便可以实现自行操作。

2.实用免费性特点

大量的即时通讯软件不需要额外支出费用,如学生常用的QQ软件、微信、微博、YY软件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多样化的沟通技术方式,实现信息的交互。很多学生喜欢在这些软件平台上浏览信息,发送会话,节约通讯成本。

3.移动办公性特点

即时通讯工具对学生与教师的工作场所要求较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比如,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手机,在任何地点向教师发送提问信息,教师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信息技术软件,实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网络即时工具与课程的有效融合

1.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课程教学质量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网络即时工具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入感受到更多的场景,使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更加直观,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印象,这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2.转变学生学习的时空

以往的初中学生地理学习活动中,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回到家后一旦遇到问题,便难以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网络即时工具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有效融合,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实现针对性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即时工具实现知识的多时段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需求。

三、即时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知识点教学

网络即时工具的兴起,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与学生能够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实现各项内容的有效互动,将枯燥的文字、D像变得更加生动、趣味,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学习地理知识,更加深入体会地理的丰富魅力。

以“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高雄”“台北”等城市的景色。教师还可以借助微博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介绍有名的台湾美食和游客所拍摄的台湾景象等。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仿佛真正走入台湾,感受台湾的魅力与特色。在调动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不断提升地理知识点教学的质量。

2.读图能力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即时通讯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交互,对学生各项地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即时通讯技术,在各类客户端、网站平台上实施灵活教学,为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教师可以在PC客户端为学生展示北方地区的景象与南方地区的景象,引导学生基于图片与资料进行分析。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香蕉吗?为什么北方没有香蕉树呢”等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一同进行问题分析。教师也可以在微博中任意选取一个地区的图像,组织学生一同猜测这个区域的地点。通过这种互动性的课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实现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生成。

3.拓展思维教学

相较于传统的电话、E-mail等通信方式,即时通信不仅节省费用,效率更高。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讯系统等实现实时互动与沟通,实现各项地理知识的学习,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改变学生单一的地理课程学习环境。

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即时传输文件、远程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类地理问题时,通过远程视频通话等方式向教师进行询问。教师遇到各类有价值的地理学习材料之后,也可以通过即时传输文件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分享。

综上所述,即时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转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类客户端、网站平台上实施灵活学习,为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实现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美育;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研究

在初中学段,美术是其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质和审美意识,需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阶段,肩负起提升学生绘画技能和欣赏水平的重任。

一、初中美术教学和美育结合的优点

从美术教学的本质上讲,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开设美术课程的重要原因。因此,将初中美术教学和美育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初中美术教学和美育的结合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

1.有助于优化美术教学的组织结构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美育将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根本目的。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美育时将美术教学作为依托,通过不断创新美术教学的方式,优化和重组美术教学的组织结构,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如,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以情感作为导向,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了解艺术家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经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同时,初中美术教学和美育的结合既能够优化教学氛围,又能够不断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

将初中美术教学和美育结合,既能够提升美术教学效能,又能够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以往,部分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并未注重提升美术课程的艺术价值,未能将美术与生活充分结合。这样会导致美术教学中的美育价值难以得到切实发挥,进而对初中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的培养产生消极的影响[1]。美术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类学科,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充分融合,可以为美术作品欣赏提供相应的生活基础,进而完善学生的审美观念。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认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3.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初中美术教学和美育的结合主要体现为美术教学与学生价值观念的结合,这种结合既能够使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强化,又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应当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推动初中美术教学和美育的融合,提升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以此推动美育作用的发挥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美术教学的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的一些因素导致美育难以有效地渗透初中美术教学。

1.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缺乏对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视

从学校的角度讲,部分学校过于关注升学率,将提高升学率作为打造学校良好口碑和品牌的有效途径[2]。在这种观念下,这些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更加注重文化课程的设置,导致美术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另外,一些学校出现了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提升而占用美术课程教学时间的情况,降低了美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不利于美育的渗透。从初中美术教师的角度讲,受到功利化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学校不重视美术教学,导致一些美术教师缺乏对美术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对美术教学的内容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时未能有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另外,由于一些学校缺乏美术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和设备,导致一些美术教师未能很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从家长的角度讲,部分家长认为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美术是不必要的,这种观念容易扼杀学生的美术兴趣,打击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

2.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对于美术的理解较为片面

美育本质上是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审美教育或者情感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与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情感,进而呈现出更好的精神面貌。社会对初中学科教学提出了美育要求,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使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初中美术教学中也应当涵盖美育的内容[3]。但是,一些初中美术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时,更加注重教授学科技能、方法等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这导致初中美术教学中缺乏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内容,进而导致美育的融入较为片面和浅显。

3.部分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部分初中美术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和陈旧,阻碍了美育的有效渗透。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将灌输作为主要的手段,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缺乏对美的感受,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创造美。另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原本具有的审美能力往往会弱化。

三、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将初中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美育紧密联系起来,积极转变固有的美术教学观念,增强美育的渗透力度,保证在实现美育目标的前提条件下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

1.转变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初中美术教学与美育渗透的认知

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仅与教师、学生家长有关,还与学校有着重要的关联。基于此,从学校层面讲,其必须走出对初中美术教学的思想误区,对初中美术教学多加重视。其一,学校应当加大对初中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补充美术教学相关设施设备等,如,增设美术室,积极添加各种美术相关器材,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4]。其二,学校要保证美术课程课时充足,尽可能地将美术教育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以保证初中美术教师能够高质量完成美育渗透。其三,学校还要格外注重对初中美术教师团队的建设,将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引入学校或者加强初中美术教师的培训、进修等工作,保证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促进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教师层面讲,初中美术教师应当不断地创新教学,丰富自身的美术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从而使美育渗透更加符合当下的要求。从家长层面讲,初中美术教师应当积极转变学生家长对美术学科的态度,尽可能地帮助部分家长转变原有错误观念,使其认识到美术教学以及美育渗透的重要性。为此,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召开家长会、开展家访或者创建相应的微信群,这样不仅能够让家长认识到美术学科的重要性,而且能够获得家长对初中美术教学的支持和配合,从而使美术教学与美育渗透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达到以美育人的根本目的。

2.全面提升初中美术教师的美育素养

初中美术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美育素养,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学识,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美育渗透初中美术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美术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让学生放松身心,更自由地表达情感[5]。如,在开展室外素描教学时,教师需要先在教室里让学生了解教学的目标和绘画技法要点,然后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开展素描练习,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绘物象,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又如,在初中美术《静物写生》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静物照片,让学生观察和欣赏,理解其中蕴含的美,进而引出绘画的主题;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静物相关的专业知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总结,同时要明确写生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当地博物馆、美术馆等拥有丰富美术资源的场所,欣赏名家作品;最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令人印象深刻的静物,使其在实践中掌握构图、色彩运用等的基本方法。

3.依托初中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促进美育的有效渗透

依托初中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促进美育的有效渗透,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依托美术鉴赏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美主要包括欣赏和鉴别两个方面,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意识活动,而鉴别是对作品的层次和质量进行评判的过程。只有在具备欣赏美的能力的情况下,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才能够得到提升。教师要保证初中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保证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鉴别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价值判断是正确的。初中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升审美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美的形式,鉴别美与丑。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能够使学生的意志、思想和情感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欣赏的内容包括很多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年画、脸谱等,这些内容不仅包含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以《北京故宫》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鉴赏《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讲解作品蕴含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6]。同时,在深入挖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时,教师应当凸显其教育价值,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鉴赏美,使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精湛的美术技法和深刻的艺术内涵,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得以发展。其次,依托美术绘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实现美育的目标,而且能够使美术教师利用绘画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美术绘画课程中包含了多种表现形式,如曲、折、横、竖等,其中,曲、折将动态美更好地呈现出来,而横与竖则呈现出一种静态之美。绘画使用的色彩十分丰富,既能够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又有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如,红色象征着热情,也具有警示危险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部分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并不深入,往往单纯地认为某种色彩好看或不好看,实际上只有合理搭配色彩,才能够使作品获得不错的视觉效果。因此,教师要辩证地对待知识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基本常识。初中美术教师在丰富绘画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绘画的多种形式,如国画、油画以及素描等,结合不同绘画形式的特点,准确地找出最合适的美育渗透方法。如,在让学生学习国画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其更深层次地认知国画的高雅和独特性。初中美术教师应当认真研究美术绘画课程,在每一节美术绘画课程中明确美育渗透的切入点,进而推动初中美术教学和美育的有机结合[7]。最后,依托美术工艺内容,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美术工艺课程和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联,美术工艺的发展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于这种认知,初中美术教师可以依托工艺课程开展相应的美育渗透活动,以此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得到培养。如,我国的民间艺术中既包括各种各样的工艺技艺,又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民间工艺既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思想,又能够增强学生对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容的了解。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剪纸,使其近距离感受民间剪纸艺术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4.创新教学模式,使美育的渗透效果得以优化

初中美术教学的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应试观念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有效拓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当不断丰富初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将美育知识融入其中,活跃美术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以《校园的春天》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初中美术教师可以组织校园拍摄或者写生活动,要求学生选择的拍摄角度能够引起其他学生的讨论或者欣赏;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优秀的作品并以投影的方式展示,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内容、色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质。初中美术的创新教学模式还可以体现在剪纸、工笔画、皮影、书法等方面。以《漫步书法世界》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书体的特点,让学生对书法技巧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把握,以此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技巧,进而思考人生的真谛[8]。如,楷书具有横平竖直、字体方正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楷书特点的同时,体会为人处世的道理。结语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需要各相关主体明确自身的职责,在此基础上,转变学校、教师和家长对美术教学的认知,全面提升初中美术教师的美育素养,依托初中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促进美育的有效渗透,创新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优化美育的渗透效果,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玉珍.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与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1):120-122.

[2]唐振燕.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1(26):61-62.

[3]郭锦昌.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思考[J].知识窗(教师版),2021(3):112.

[4]王秀琴.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5):113-114.

[5]李敏.关于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探讨[J].中华少年,2019(31):199-200.

[6]晁英.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的有效策略[J].中华少年,2019(27):141.

[7]李娜.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19(1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