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经济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As a theoretical and logical course,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basic cours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ies, and it is the basis for studying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Western Economics from the aspects of Western Economic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ers' language.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166-02
0 引言
课堂是一名教师展示自己学术水平和教学魅力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汲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多个教学环节,应是一项从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模式,进而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课堂管理,最后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后反思对各个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的系统工程。
笔者根据多年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体会到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该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本文将从这几方面探讨一些体会。
1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应该有恰当的教学模式。孔子曾经说过“因材施教”,讲的就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1.1 教学模式的内涵
美国教育学家理查德・I・阿兰兹在其《学会教学》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20世纪初,一批教育学者开始尝试打破这种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这一模式意在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的复杂的过程,两方面地位都极为重要,不能强调一者而忽视另一者。课堂教学既不能片面强调教师的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技能的发展,也不能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职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采取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教师内容讲授为核心指导,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探求,形成一种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良性互动局面,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图1为“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图。
1.2 双主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根据笔者的实践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实行:
①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课前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并⒀生进行分组,提前把下节课的课堂学习内容,包括理论内容、案例讨论、作业等交待给学生并让学生做好课堂授课的准备,但教师不必指定课堂讲授内容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主动性和协作性。
②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主要讲授内容的理论框架,突出引导的作用,注意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讲授由团队推荐代表来完成,尽量每次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尽可能让全部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生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随时提问以加强互动。学生讲授过后,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并打分,作为团队的得分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课后作业应由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对于经过努力确实完成不了的,反馈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③课后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教师和学生均应对每堂课的教学情况和效果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和总结,查缺补漏,并可以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下次改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双主教学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采用
经济学课程的特殊性要求经济学课堂教学应该应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1 互动式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尤其是对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是有点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看戏的情况。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讲到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单单讲理论学生接受起来可能比较困难,而且不利于理解,可以先让同学自己算一算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大家一起讨论,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给出正确答案,这样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类似晦涩的概念。
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均有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将枯燥、刻板的理论内容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讲解和讨论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关于消费者最优选择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应该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的问题,单单讲解理论学生只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感觉,但如果能用一个贴近生活的小案例来讲解就容易理解得多。
2.3 实验教学法
经济学课程中有些内容与实际联系是很紧密的,比如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章,任何国家都实行宏观经济政策,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会实行不同的政策,为什么会实行这些政策,政府实行这些政策的初衷是什么,实行这些政策又会带来哪些影响。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当前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为中心创设辩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辩论,教师给予点评并由评委进行打分,给获胜团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记入期末考试成绩。这种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 经济学课堂教师用语应尽量通俗化
经济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决定了其中难免会有很多专业术语,如果课堂上教师大多使用专业术语,学生就如听天书一般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变专业术语为生活语言,拉近学生与经济学的距离。所以,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3.1 适当增加口语化教学
经济学课程中的图表、公式和专业术语较多,大多数初学者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适当用一些口语来表述经济学术语。比如消费者偏好你可以说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GDP代表国民收入,CPI指标可以衡量通货膨胀,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就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等。这样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解释经济学术语学生更容易接受,能够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使用口语,注意贯穿经济学专业术语,以体现经济学课程的专业性。
3.2 教师语言要尽量贴近学生
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课程是开给大一新生的,这是一群不折不扣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心里特点是喜欢新、奇、特的东西,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据调查,这群学生的上课有效听课时间为23分钟,教师如何抓住这23分钟,甚至能在他们走神的时候再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不能不说是一门学问。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多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而不能固守传统的授课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在微博、微信这样的平台寻找与经济学有关的案例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喜欢接受。
3.3 适当增加有效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本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运用的好会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运用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很随意,提问的题要么很简单要么很难,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也没有给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对课堂提问产生畏惧心理或者被动应付,久而久之课堂提问就会变成例行公事,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好的课堂提问一定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过的,是学生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和努力才可以给出答案的,即便答案不一定十分准确,而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是要给予恰当评价的,这样的提问才能形成良性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经济学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把握,更要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搭配运用。古人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赵红梅.对本课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经济学专业基础课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25-26.
[2]刘生,李桃.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20-122.
[3]彭现堂.关于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9):104-105.
篇2
关键词:环保执法;法律路径;管理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不仅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考验着我们如何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快速、有效、健康的发展经济。虽然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环保执法的力量和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但我国环境资源的保护仍旧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 环境执行工作存在的问题
环保工作是否能有效进行,执法力是其关键。执法力不仅是执行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各级方针政策能够贯彻落实的必要环节。虽然我国环境立法迅速发展,但环境问题仍旧日益凸显,环境立法与环境政策在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1 环境执法疲软
环境执行疲软首先表现为执法受阻。环保部门虽然有环境执法的职责和责任,但在日长环境执法中,经常会碰到被检查方以厂里规定、地方政策规定等位借口拒绝检查。由于缺乏相应的强制手段,许多检查人员都被拒之门外或是错过了最佳执法的有利时机、其次就是处罚、整顿执行未果。虽然环境执法人员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并开出了处罚决定书或整顿通知书,但不少企业对于环保部门的处罚拒不执行,企业因违法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无法落实。最后就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虽然我国环保法律政策不断迅速发展,但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使得这些法律政策在地方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不能很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2 环保执法不规范
在日常执法中,个别环保行政执法部门存在环保执法程序不规范、不依法办事的现象。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一方面可以保持执法过程的灵活性,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执法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执法程序的不规范容易造成执法的不规范,形成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侵犯或是包庇相对人的不法侵犯。
1.3 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环保执法本应是政府执行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及工作部署的工作[1],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利益,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放任自流,不惜以牺牲全局和长期资源和环境利益来追求短期和局部利益[2],从而对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进行干扰,也使得个别污染企业有恃无恐,加大了环境执法困难。
2. 环保执行不力的成因分析
面对环保执行力疲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
1)法律障碍,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原则性规定多,操作性差,部分法律、法规条文仅规定了违法行为而未规定法律责任,这使得环保部门在面对一些企业违法行为时往往难查处、难执行 [3]。
2)环保部门执行资源短缺,行政执行能力能否有效执行,执行资源是否充足是其关键,充足的执行资源是其实现的重要保障,但在我国许多的环境执法基层中,经费保障、技术支持等物质资源的短缺和信息资源的不足现象严重,使得执法机构在开展执法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3)执法环境有待优化,对公众参与的渠道、机制、方式等应进一步做出具体规定,丰富公众参与的形式。公众作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理应有权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程度低、参与形式也非常有限。
4)执行主体能力不足,执法力量薄弱,我国的环保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环保自身建设滞后的问题严重。
5)环保执法的体制困境与执法中的利益博弈,执法部门之间协作、沟通渠道不畅与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导致环保事务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
3. 提升我国环保执行力的政策、法律和管理路径
环境生态问题不仅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面对当前环保执法疲软、环保执法不作为或乱作为的形势,我们有必要从政策、法律和管理路径方面来探讨环保部门的执行力的提升路径选择,从而提升我国环保执法的力度和强度。
3.1 提升我国环保执行力的政策路径
想要提升我国环保执行力的政策路径,一方面需要发挥环境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环境经济政策手段来引导和规制市场主体的行为,必将对各方主体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具体可采取的经济手段包括环境保护税、低息贷款、环保拨款、环境标志、环保补助、押金、加速折旧等。通过政策的引导和相应的措施来降低相对人的环保成本,增强相对人的环境自我管理意愿,提高相对人的环境事务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应建立环境治理成本分摊和经济补偿机制。环境污染本身的特点是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在明确污染者的个体责任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突出区域、地区间的社会责任,调整我国单一的经济补偿机制和补偿水平。
3.2 建立环境行政强制制度
环境行政强制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行政强制措施和环境行政强制执行。面对我国环保执法当前所面临的执法受阻、处罚结果未果等问题,我国正在制定的《行政强制法》应确立环境行政强制制度,赋予环境行政主体行政强制权,改变执法手段软弱无力的现状。
3.3 提升我国环保执行力的管理途径
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完善执行流程、优化执行资源、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建设环境管理绩效考核与环保行政问责制和构建府际协作机制来全面提升我国环保执行力的管理途径,使我国环保执行力不仅在政策、法律上有保障,还在管理上有依靠,从而真正改变当前环保执行力疲软的形势。
3.4 加强政府及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解决环境政策执行力的关键,要从根本上转变社会环境观念,尤其是政府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要梳理正确的环境观念,在社会发展中追求GDP增长的同时,更要兼顾环境和谐的促进。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放在政府政绩考核同等重要的地位。
4.结语
环境保护问题仍旧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环保执行力的有效保障,是确保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环境保护执行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政策、法律的保障,也需要管理的革新,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与配合。
参考文献
1. 陈厚龙:“基层环保执行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改革与战略》,2007 年第 4 期。
2. 周叔莲、刘戒骄:“怎样解决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
3.董学宇:“环保执行力的低效困境与改善路径”,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4. 徐珂:《政府执行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方式;学习指导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就要根据新课程新的基本理念,探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因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有所不同,我们为了保证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就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体育学习指导,让学生建立新的体育学习方式,改变那些传统的体育学习方法不科学的地方,并加以改进与变革。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探索体育学习方式的含义和如何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指导。
一、体育学习方式的概念及含义
学习方式也叫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应该看成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学习策略,二是学习倾向,两者相加构成了学习方式。比如说有些学生为获取教师的表扬才努力学习的;有些学生学习体育的倾向是因为他喜欢感受体育的乐趣;也有的学生喜欢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与同伴竞争;也有的喜欢与同学一起合作等等。这些都是学习倾向的表现。
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性,新的体育课程理念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式的授受性学习,改变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而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学习,注重与同伴的合作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由此可见,在认识和把握体育学习方式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体育学习方式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体育学习指导的概念及内涵
1.体育学习指导的概念
体育学习指导是一种教师行为,在体育方面,是指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其学习道德、学习态度、体育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环节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多种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
2.体育学习指导的内涵
从上面体育学习指导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习指导的内涵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包含很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学习道德的指导。体育中的道德学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体育不光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应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它着重帮助学生端正科学的体育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适应社会等。
(2)对体育学习心理的指导。体育活动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还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既包括体育比赛或者活动的心理素质,又要形成伴随体育活动的快乐的心理品质,通过体育活动形成开朗的性格。所以在指导学习心理时,一是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智力因素的指导,如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得慢,这些原因除身体方面的原因以外,还有智力方面的;二是对学生在体育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指导,比如:如何端正体育动机,培养体育活动兴趣,怎样开展学习才能形成一种锻炼习惯等。
(3)对体育学习方法与内容的指导。学习方法是掌握体育知识技术的前提,也是形成体育学习方法的基础,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策略很关键。内容的选择是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渠道去获得什么样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掌握什么样的运动技能。除此之外,还要求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身体素质,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形成与别人交流的方式等内容。
(4)对体育学习环节的指导。对于学习环节的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的步骤有明确的顺序,在哪个环节有哪些重点,难点如何才能顺利突破等,这些都属于战略的范畴,也是一种学习策略,指导得当,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体育学习方式与体育学习指导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点,体育学习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不是一个静态的学习策略,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人因不同的项目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一个人学习同一项内容时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也不同的学习方式。从体育教学理论上说,体育学习指导是体育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上说,体育学习指导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可以解决教与学相互脱节的矛盾问题;从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上说,开展体育学习指导,将较为有效地扭转了学生中存在的体育厌学的局面,有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铁昌,李爱华.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中学教学参考,2011(26).
[2]刘永康.“自主学习”的是与非.中国教育学刊,2011(09).
[3]王德刚,李光银.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中国学校体育,2011(09).
篇4
房地产经济周期收益法
一、房地产经济周期理论
(一)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概念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周期理论是经济的增长率呈周期性的波浪形波动。这种波动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这四个阶段。房地产经济周期同经济周期相似,它是表现为房地产活动或其投入与产出围绕其长期趋势周期性但非定期性地波动。在我国一个周期的波动时间是5~7年。
房地产周期循环也分为四个阶段:复苏、扩张、收缩、萧条。在复苏期,需求量慢慢增长,吸收过剩的供给,房屋空置率下降,租金与房价开始上涨。随着供给的紧张和租金房价的上涨,开发商开始增加房屋的建设,但是由于建设的时滞性需求的增长还是大于供求的增长,空置率继续下降,当需求的增长率等于供给的增长率时,循环达到顶峰。在收缩阶段,供给的增长率比需求率高,这时当市场参与者发现市场开始下滑停止新的建设,但由于建设的时滞,供给仍在上升,空置率达到平均空置率之上。需求继续降低后者呈现负增长,新的建设停止,市场达到最低点,租金房价不断下调,房地产处于萧条期。
(二)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房地产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波长大体一致,但是,房地产的复苏、萧条期较宏观经济滞后,而繁荣,衰退期超前。复苏期滞后是由于房地产价值大且高消耗、长生产期,所以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准备期。萧条期滞后则是由于房地产具有保值增值的能力,所以当其他行业都萧条的时候,人们仍愿意投资或购买房地产。繁荣、衰退期超前是因为房地产作为基础和先导性产业的基本特性。我们可以利用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在已知宏观经济形势的条件下预测房地产的走势。
(三)房地产周期检测的先行指标
先行指标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活动的资金来源合计、房地产投资实际完成额、土地购置面积、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基本建设贷款利率、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商品房施工面积、沪深房地产综合指数。
二、房地产估价的收益法模型
(一)收益法的概念
收益法的理论依据是效用价值论―房地产投资的预期收益原理。收益法是指用预测未来收益的折现值作为评估基准日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对于房地产估价,估价人员亦应遵循房地产投资商是理性投资行为,以待估房地产未来收益能力为基本依据,测算房房地产价格。
收益法的特点是:(1)理论性强。收益本身就是价值的一种反映,收益法从房地产收益角度估算房地产价格,不及反映了其价格的大小,而且说明了价格的来源和依据。(2)方法中收益和价格的关系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租金和售价的关系。(3)收益法评估结果的正确性依赖于未来收益和折现率这两个参数,参数的确定是收益法成功的关键,也是该方法运用的难点和重点。
对于未来收益和折现率这两个因素的预测都是基于未来的不确定型,所以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为了尽量的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我们要尽量在房地产估价中需找其发展的规律,并利用其规律。房地产周期理论正是我们要利用的规律。
(二)房地产估价收益法的基本模型
房地产评估的基本模型是最常用的模型,它需要逐年测定未来各年的纯收益与相应的贴现率,让后逐年折现得到测算日房地产的价格。这在现实中是非常麻烦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测算出一个折现率并假设长时间里都保持这个折现率不变,然后预测各年的收益,公式如下:。
同时,我们无法测算每一年的收益时,也会假设收益R的变化趋势。比如每一年的收益相同或者每年的收益按照一定的增长率增长等。也有分段模型,比如假设前n年的收益每年都不一样,后面的无限时间里收益都不变,公式如下:。
(三)基于周期理论下的收益法模型
从上述我们可知,房地产周期是呈波浪型的周期性波动,所以我们在构造新模型的时候不能单独的假设收益按某一个增长率增长或下降,要在收益法分段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分段模型。
通过房地产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可以在已知宏观经济现状的基础上预测房地产所处周期的阶段,同时通过对前几年房地产发展数据的分析便可以预测出未来几年处于同一周期阶段的增长率g1,根据周期的期限我们也可以假设房地产处于下一个阶段的时间,并预测出下一个阶段的增长率g2。由于房地产的存在年限比较长,我们无法预测出每一个周期的增长率,所以在剩下的存在年限里可以假设一个平均收益增长率。
综上所述,新模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收益以增长率g1增长,第二个阶段收益以增长率g2(可能为负)增长,第三个阶段是以平均增长率g增长。公式如下: 。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公式,如果通过种种迹象和先行指标的预测发现目前房地产处于增长期,那么增长率g1为正数,预测的第二阶段为衰退期g2为负数。如果目前房地产处于衰退期,那么g1为负数,第二阶段的g2为正数。
三、周期理论下房地产估价新模型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所假设的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是指很少受到政府政策干预,在市场环境中自由发展的情况下的周期理论。而我国的房地产发展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房地产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别,我国的房地产会受到宏观政治调控的影响,而宏观政策影响的结果是房地产行业发展波动趋于稳定,但在长远的发展趋势上看房地产仍是在周期性的波动性的增长。在评估中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政府政策,但我们可以结合我国房地产的特点把对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研究建立在基于市场供需的研究之上,从市场角度出发看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反映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的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指标对国民经济的监测和预警作用。不断完善收益法新模型,使其对房地产评估的客观性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蕾.对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问题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08(9).
篇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通过走访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与他们交流,发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很多方面都失败了,并且二者都相当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体现在1%的少数群体享受着最好的住房、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医生、最好的生活方式,那99%的群体的境况与之天壤之别。仅就美国而言,就为不平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经济体制不稳定,缺乏效率,增长不足,并且民主陷于危机。更糟的是,由于多数美国公民认为美国经济体制会失败,政治体制又似乎为金融界所控制,因此,他们对于美国的民主制度、市场经济和全球影响力的信心都减弱了。现实表明,美国不再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国家,而且金融界侵蚀了美国长期标榜的法治和正义,这使得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也陷入了危机。
斯蒂格利茨教授的上述观点,在其所著的《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进行了酣畅淋漓的系统阐述。该书关注存在于当今美国和其他某些发达工业化国家中过度不平等的现象,进而直指当今社会三大主题,解释这三大主题是如何密切相连。第一:市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它们显然既无效率也不稳定;第二:政治体制并没有纠正市场失灵;第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根本上都是不公平的。不平等是政治体制失败的成因和后果,不平等也造成了经济体制的不稳定,经济体制的不稳定又加剧了不平等。简言之就是“不平等导致不稳定,不稳定加剧不平等”。
体现斯蒂格利茨教授大家风范的不仅是上述无情的现实主义批判,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身居高位但是悲天悯人的学者,教授提出了不能屈从于GDP至上主义,应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试图达成遏制上层群体的过度行为、帮助普通民众的目标,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要使经济改革得以采纳,必须要在它之前进行重大的政治改革。教授充满希望地畅想了另一个世界:虽然永远不能创造一种完全机会平等的制度,但至少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平等,实现一个与我们的基本价值观更为一致的社会,有更多的机遇、更高的国民收入、更强的民主制度以及大多数人能享受到的更高生活标准。
曾几何时,我们视野中的西方(尤其是美国)是由一个个美丽童话组成的,民主法治是编织童话的主线。近年来,西班牙“愤怒的一代”,美国“占领华尔街”,“那99%的群体”????这些事件发生时,只是冲击了一下我们的耳膜,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直到下一个事件发生,再一个事件发生,看似一个个孤立事件,原来是社会各阶层长期斗争矛盾加剧的表现形式,斯蒂格利茨教授将这些事件从经济学的角度,用学者的学术担当精神加以组织,这次串起来的不再是美丽的童话,而是枷锁,成为阻碍欧美某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桎梏。
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乃至全球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著作,代表了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反思。原谅我们斗胆断章,切开这段历史的横断面,聚焦金融业的一个侧面,试图发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天问:敢问路在何方?
现实意义上的金融业本应该服务经济中的其他行业,斯蒂格利茨教授的研究揭示:事实正好相反,作为国家总收入一部分的金融部门加剧了日益增长的不平等,无论是为上层群体创造的财富还是为底层群体创造的贫困。在过去30年里,资本拥有者要求了太多的权利,美国的金融机构强烈主张资本的自由流动,可以自由进出不同的国家,推动金融市场全球化,并且尽管那些金融市场中的人不断谈论效率增益,其实他们心中真正想要的是另外的东西:有利于自身并且增加他们自己而非工人优势的一套规则。这使得他们已经成为了资本权利的卫士——超越了工人权利甚至政治权利。
金融自由,过度一体化的危险就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可以迅速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事实上,对蔓延的恐惧,造成了动用数万亿美元来紧急救助银行业。对传染病的反应应是“隔离”,负责维持全球经济稳定的国际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意识到在金融市场采取类似反应的必要性,于是采取了资本控制的形式,即限制资本跨国界的不稳定运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这在教授看来是一种马后炮式的履行职责)。经此一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出了结论“就较长期而言,减少的不平等和持续的增长或许正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并强调“最终,就业和平等是经济稳定与繁荣、政治稳定与和平的基石”。
金融业除了加剧不平等,另外在很多方面扭曲了经济,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最宝贵资源的配置不当:人才。过去的年轻人会被吸引到不同的职业中去,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美国顶尖人才选择了金融业。既然有这么多英才在金融领域,所以不奇怪该领域会不断出现创新。然而,这些金融创新很多是为了规避监管,这实际上降低了长期的经济表现。这些金融创新无法与真实的像晶体管或激光那些提高我们生活水准的创新相比。美国的所谓金融创新尚且如此,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投融资业务活动被不断创新,金融机构设计产品的思路,动辄就被专家称为“蓝海”,仅从金融监管的角度,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进行深刻的反思。
篇6
关键词:市场行为;房地产业;对策
一.市场行为的概念与内容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市场占有率而适应市场并按市场要求调整其行为的行为。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经济发展,生产资料流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行为就是积极的,是符合市场规范的行为;反之为不合理的市场行为。市场行为通常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决定价格的策略;(2)产品策略;(3)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4)企业广告策略;(5)兼并。
二、房地产业市场行为方面的问题
2.1定价策略。众所周知,房地产泡沫近几年在大规模地持续不断增加。一方面,住房需求的增加导致了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又拉动了投资性购房增长;另一方面,土地需求旺盛,以至于土地价格持续高涨,房价上涨。除此之外,按楼层定价也逐渐成为市场上一种流行的价格歧视手段。
2.2产品策略方面。所谓产品策略即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去满足需求。在这方面整个房地产业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低、设计非人性化。高户型面积超大化、建筑风格欧陆化并不适合我国居民住房的习惯;二是产品的工程质量存在诸多问题。有近一半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没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合格率远达不到100%;三是房屋建设资源耗能高,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严重。
2.3排挤对手策略。国内房地产市场激烈的火拼催生了恶意压低收费、给予回扣等恶意评估现象。评估方干预评估成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机构为了取得非法利益,完全忽视独立、客观、公平的市场原则;招标单位完全以收费价格的高低作为中标评判的标准,这导致投标机构大肆压低价格,从而难以保证评估质量。
2.4广告策略。房地产企业的广告支出不断增加有利于提供必要信息,减少搜寻成本,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但仍存在不足。以石家庄为例,该市曾对本市的主要平面媒体广告做过清查,被检查的120条房地产广告中,共有67条违法,不合格比达到56%。由此可看出在利润的驱动下,企业纷纷通过加强广告的投放量来拉动消费者的需求增长,同时也严重误导购买导向并且欺诈消费者,伤害消费者感情。
2.5兼并方面。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后期整合。企业很少关注并购后的整合,深层次整合的思考是对与收购项目是否与公司的战略吻合,由此对并购后整合与核心能力提升、并购整合的规则与方式、并购整合前后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与管理、并购后整合的内容等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许多房地产企业缺乏并购整合后系统的战略执行体系,管理能力太差,并购后双方缺乏有效沟通而不能达成共识,从而造成并购整合的失败。
三、完善房地产业市场行为的对策
3.1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的监管力度。首先我们必须大力增加经适房和廉租房供应,过去和新近出台的限价政策坚持不动摇,尽快建立房地产价格体系,取消价格歧视,使价格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调整价格;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整作用,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房产建设上不仅要进度快,更要注重整体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抑制行业过快增长,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秩序,增加拆迁补贴,有步骤地解决地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3.2做好房地产质量控制。(1)加强招投标管理和监督,增加招标透明度,加快实现工程量清单计价;(2)招投标要逐渐向专业化过渡,除大型企业可自己组织招投标外,其余均由招标机构组织;(3)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监管等部门要充分面向市场,开展公平合法竞争,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保证;(4)房地产使用单位和消费者在市场中不能贪图价格便宜,忽视内在质量。
3.3改进竞争策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首先要逐步加大了对房地产估价机构的管理力度,全面规范房地产评估市场;其次,制定治理商业贿赂的方案,实施房地产行业自查自纠。同时,制定措施规范房地产估价行业,根除以价格评判的死标准,整顿房地产市场从竞标到交工的所有流程,保护消费者权益,突破难以管理的分布式盲点,抵制房地产估价的不公平做法。在法规上进一步完善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推进行业自律,创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市场环境。
3.4规范广告行为。在广告方面,要发挥政府的督导作用。为了切实保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发挥《中华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一系列法规的强制作用,杜绝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3.5推动良性并购,提高整合质量。其实在搞好后期整合的情况下,并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发展。大型房地产企业寻求规模化、资金密集型发展的道路,企业不仅可以吸收小企业员工、资金、技术等内部优势,而且还包括诸如公关、渠道、媒体等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融资难、政策限制,拿地费过高,遇到了发展瓶颈。从它们自身来讲也希望得到大型房地产企业的青睐,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因为这样专业的房地产、大型制造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融通能力、完美的经营渠道、经营多样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等优点。此外,整合的主要任务组织结构整合、资源/平台整合、品牌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四个方面要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在对整合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整合目标,设计详细的整合方案,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步骤稳步推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石奇著《产业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外来 入侵 物种 环境影响 评价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的类型较多,外来物种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国所有地区,个别外来物种对环境的危害较大,建立外来物种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针对造成入侵的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环境的不同影响,制定不同的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 外来物种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
外来物种对环境的影响各不相同,有的可以融入当地环境,与当地物种“和平共处”,有的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并与当地物种“争得你死我活”。对当地环境造成“侵入”的外来入侵物种往往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生态角度看,外来物种一般是不利于本地生态系统稳定的,但从经济和社会作用来看,一些外来外种虽然产生了不良的生态后果,但确实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有的外来物种在刚刚引入时是有益的,但大肆扩散蔓延后变得有害;有的在某一地区有益,但在其他地区有害。因此建立外来物种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评价外来物种的利弊既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又具有生态性和社会经济性,外来物种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见表1。
表1外来物种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每个单项赋值的高低,反映了这个单项的不同环境影响程度,引起入侵可能性的权重的大小。将每个问题中的所有答案得分合计,如果超过20分,就表示该物种对环境影响重大,需要禁止引入和在野外释放该物种。因此只要某个物种有1项为“不可接受”,或4项“高不良影响”,或10项“中等不良影响”,评价值达到20分,就可以确定该物种不可引入。评价值为5分以下的物种可以引入;评价值为5~10分的,应适当限制引入的目的、区域、数量和次数;评价值为10~20分的,必须严格限制引入的目的、区域、数量和次数,而且引入后必须有足够措施限制其逃逸和扩散,并加强监测工作。
2 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措施
2.1 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预防的法律体系
外来入侵物种问题首先涉及到的是国际贸易。采取建立相应的国际法规和制度以及加强检疫的做法来保护各国的利益,虽然可以尽量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国际贸易为零风险,但这恰恰与国际贸易的开放原则相违背,零风险实际上限制了国际贸易。这对矛盾的调和,实际上就是检疫的妥协。因此,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又要把好检疫关,保证国土安全,这就对目前的管理措施和法律框架提出了挑战。现有的与外来入侵物种和中国有关的国际和地区协议和机构见表2,我国涉及外来物种管理的主要法规和条例见表3。
表2与外来入侵物种和中国有关的国际和地区协议和机构
表3我国涉及外来物种管理的主要法规和条例
2.2 建立外来入侵种早期预警体系
加强检疫和控制引入,并不能完全阻止外来物种入侵,总是会有外来物种有意或无意地被引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并可能形成入侵。如果不能及时探测到新的入侵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控制成本极高,不可能采取人工清除;入侵已经不可逆,根本无法清除。因此,早期预测入侵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是极其重要的。
2.3 建立物种引入后的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
对于已经确认的,或者已经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外来入侵种,或者被评价对环境造成加大不良后果,但仍然被引入的物种,需要严密监测,一旦有扩展或再次入侵的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为了能够及时控制入侵物种的大爆发,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快速反应体系,制定针对入侵的快速反应计划。计划应该包括,一旦探测到入侵现象,能够迅速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研究,提供物种信息,制定控制计划,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并迅速提供能够保证这一系列行动的经费等。
2.4 建立经济制约机制
目前,人们对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还不是很明确。物种入侵常常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外来入侵物种最初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不会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这时,还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该物种是否为入侵种,因此在初期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在物种入侵大爆发后,造成了比较大的经济损失,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人们有意或无意中把物种引入新栖息地时,一般并不会意识到这样做的风险,况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风险也不会威胁到这些人自身的利益。在外来入侵物种引发大范围破坏前,很难有人去监测,以及采取措施,早期控制来阻止此类偶然事件的发生,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而等到入侵大爆发,全部的经济成本都转嫁到他人或后人的头上,而不是那些允许(或导致)此类事故发生的人身上,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为了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必须明确责任界限。特别是国际及国内贸易中,更应该明确这一点,在计算贸易成本的同时,也应把引入外来入侵物种的潜在风险成本考虑进去。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潜在外来入侵种引入的经济控制机制,明确引入外来物种者应该承担的经济上的责任,包括对引入物种的危险性进行评估、验证、监测和治理的义务,以及如果外来入侵种造成危害,引入者应该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等。如果这些责任被计算入经济成本中,引入者就会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物种引进。
2.5 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控制外来入侵种牵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在国际上,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必然涉及到国际贸易、海关检疫等,因此会给经济和外交带来一些影响,而控制技术措施也涉及国际合作与研究。我国和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十分必要。有些物种(如紫茎泽兰)是从东南亚国家通过交通运输渠道,甚至是自然扩散进入我国的。而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入侵种,也有相当一部分在东南亚国家泛滥。因此保持与这些国家的信息更新和交流的渠道畅通,加强合作管理,更显得必要。
在国内,外来入侵种问题涉及到许多部门,包括立法、执法、进出口管理、林业、农业、环保、园艺、海洋、渔业、科研和教育宣传等。这些部门在此共同的问题上的理解与合作,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控制外来入侵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合作交流与管理,都需要建立在掌握相当的科学信息资料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各个层次上都需要实现管理界与生态学界的合作。在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的时候,能够充分与生态学界专家接触及磋商,确定具体的管理计划、步骤和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入侵种问题。如果采取的方法不正确、不周到,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入侵后果或生态破坏。
2.6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新的生物防护道德规范
过去的50年,环境教育已经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人类文明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已经采取了许多成功的环境保护运动:例如防止森林火灾,减少化学污染和废物污染,提倡回收利用等,这些新的环境保护道德规范已经有效地改变了公众的思想和行为。针对外来入侵物种内容的教育和宣传,是环境保护的一个新领域。我们知道,外来入侵种和人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日常生活起居、工作等都会涉及到运输,而许多生物入侵正是沿着运输途径传播,所以人类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入侵物种问题的一部分。现在大家对禁止导致化学或废物污染的活动很能理解,但很多人还无法想象不应该随便携带、引进和种植外来入侵物种,甚至不能随便放生外来动物。人类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生物防护的道德规范,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肩负起控制外来入侵种的责任。
3 外来入侵物种的治理措施
3.1 人工防治
依靠人力,捕捉外来害虫或拔除外来植物。人工防治适宜于那些刚刚传入、定居,还没有大面积扩散的入侵物种。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人工防除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清除有害生物,但对于已沉入水里和土壤的植物种子和一些有害动物则无能为力;高繁殖力的有害植物容易再次生长蔓延,需要年年防治;人工防治有害动植物后如不妥善处理动植物残(体,如卵)株,它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源,客观上加速了外来生物的扩散。
3.2 机械或物理防除
利用专门设计制造的机械设备防治有害植物。机械防除有害植物对环境安全,短时间内也可迅速杀灭一定范围内的外来植物。利用机械打捞船在非洲的维多利亚湖等地控制水葫芦等水生杂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云南昆明市也曾设计制造过一艘机械打捞船清除滇池水葫芦,福建农业大学也曾帮助福建宁德地区设计制造“割草机”控制大米草,但均因技术等原因最终未获成功。除技术问题外,机械防除后,如不妥善处理有害植物残株,这些残株依靠无性繁殖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源。通过物理学的各种途径防治也可控制外来有害生物,如用火烧控制有害植物,黑光灯诱捕有害昆虫等等。
3.3 替代控制
替代控制主要针对外来植物,是一种生态控制方法,其核心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规律用有经济或生态价值的本地植物取代外来入侵植物。它的优点在于:(1)替代控制植物一旦定植便长期控制入侵植物,不必连年防治;(2)替代植物能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涵养水源,提高环境质量;(3)替代植物有直接经济价值,能在短期内收回栽植成本,长期获益;(4)替代植物可使荒芜土地变成经济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替代控制的不足在于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很多生境并不适宜人工种植植物,如陡峭的山地、水域等,同时人工种植本地植物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涉及到的生态学因素很多,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研究利用替代植物控制外来有害植物,应充分研究本地土生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如它们与入侵植物的竞争力、他感作用等,掌握繁殖、栽培这些植物的技术要点,并探讨本地植物的经济特性,市场潜力等,以便同时获得经济和生态效益。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合作于1989和1990年在沈大和沈桃高速公路两侧建立了200 hm2的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所选取的替代植物包括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小冠花和菊芋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示范区建成后三裂叶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 kg降到0.2 kg,这些替代植物还在饲料、绿肥、食品、医药、编筐条材、能源和化工原料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4 化学防除
化学农药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等特点。但在防除外来生物时,化学农药往往也杀灭了许多种本地生物,而且化学防除一般费用较高,在大面积山林及一些自身经济价值相对较低的生态环境如草原使用往往不经济、不现实;而且,对一些特殊环境如水库、湖泊,化学农药是限制使用的。另外对于许多种多年生外来杂草,大多数除草剂通常只杀灭地上部分,难以清除地下部分,所以需连续施用,防治效果难以持久。根据作用方式,化学除草剂可分为内吸传导型和触杀型两类,内吸性除草剂如草甘膦、2,4-D等接触杂草后能被杂草吸收并运转到其它部位,对全株均有影响,一般用于多年生杂草,但防治效果缓慢;触杀性除草剂如克芜踪、除草醚等作用部位仅限于接触杂草的部位,因此通常对地下繁殖体无效,虽不被吸收和传导,但作用效果快,常用于一年生杂草。由于很多外来入侵植物系多年生,应用内吸性除草剂效果较为持久。化学杀虫剂杀灭害虫的作用方式也有触杀、胃毒、驱避等,也有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外来害虫抗药性发展很快,应经常交替、轮换使用多种杀虫剂,以延缓和降低害虫的抗药性。
3.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从外来有害生物的原产地引进食性专一的天敌将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生态和经济危害水平之下。生物防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有害生物-天敌的生态平衡理论,在有害生物的传入地通过引入原产地的天敌因子重新建立有害生物-天敌之间的相互调节、相互制约机制,恢复和保持这种生态平衡。因此生物防治可以取得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果。生物防治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在原产地考察、采集天敌;天敌的安全性评价;引入与检疫;天敌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天敌的释放与效果评价。因为天敌一旦在新的生境下建立种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扩散,长期控制有害生物,所以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防治成本相对低廉的优点。通常从释放天敌到获得明显的控制效果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对于那些要求在短时期内彻底清除的入侵物,生物防治难以发挥良好的效果。由于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对杂草的认识不同,生物防治杂草容易引起利益冲突。另外,引进天敌防治外来有害生物也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性,释放天敌前如不经过谨慎的、科学的风险分析,引进的天敌很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生物,从而带来“引狼入室”的后果。国际上杂草生物防治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引进天敌控制杂草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天敌安全性等新的挑战。天敌昆虫Cactoblastis cactorum曾成功地控制了澳大利亚、南非、夏威夷等地的仙人掌Opuntia spp.,但在1989年,美国的佛罗里达发现该虫威胁当地的一种花卉植物仙人掌,成为一种严重的害虫。1993年FAO颁布了《国际生防天敌引种管理公约》,对天敌的引种进行了规范。目前国际上进行有害植物生物防治释放天敌前,均进行天敌的安全性测定,主要方法有选择性测定和非选择性测定两种,进行风险分析的供试植物种类包括以下几类:(1)分类上与目标植物同属同科或近缘科的代表种;(2)本地重要的经济、观赏作物的代表种;(3)本地濒危物种;(4)形态学、物候学上与目标种相似的物种。
3.6 综合治理
将生物、化学、机械、人工、替代等单项技术融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达到综合控制入侵生物的目的,这就是综合治理技术。综合治理并不是各种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有机的融合,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利用生物和化学防治综合治理入侵植物为例,由于融合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优势,同时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因此具有以下特点:(1)速效性 在实施的前期,在一些急需除掉有害植物的地方,将有选择地使用一定品种和剂量的除草剂,以在短期内迅速抑制有害植物种群的扩散蔓延,从而加快控制速度;(2)持续性 由于除草剂只能取得短期防效,难以持久,因此,使用除草剂后,释放一定数量的专食有害植物的天敌昆虫并使其建立种群定居,长期自我繁殖,并逐渐达到和保持植物-天敌之间的种群动态平衡,取得持续控制的结果;(3)安全性 与单一应用化学除草剂相比,综合治理对化学除草剂的品种、使用浓度、剂量及应用次数都有严格的限制,所选择的除草剂对其它生物安全,使用浓度、剂量、次数都大大低于常规用量,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环境影响不大;(4)经济性 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以生物防治为主,在释放天敌后,天敌可自我繁殖,建立种群,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基本上不再需要人工增殖,因此具有一次投资、长期见效的优势,防治成本相对较低。
篇8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57-02
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然而,促进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借力于高等职业教育。处在中原经济区中心地带的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在短短8年时间内,从2003年的41所增加到了61所,已经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57%,可以说,河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然而,促进职业教育长足性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数量、规模,在区域上不能局限在河南省,应该构建一个开放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以往对河南省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上,其中,杜明甫的《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文,主要研究了河南职教规模、基础建设、职教集团建设等方面的成就,以及更新观念,理顺管理体制,实施多层次、多元化办学等发展对策。王建庄的《河南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一文,主要研究河南省教育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组织建设等对策。在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中原经济区现状的研究不能只定位在河南省发展现状这个孤立层面上,还需要从职业教育内涵入手,基于区域对比分析的思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间的开放和交流。
中原经济区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的内陆地区,思想观念较沿海发达地区落后。另外,高职院校招生往往在普通本科之后,录取分数线较低,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短期职业大学发展而来的,对于它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下面我们从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维度分析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中原经济区高职教育对象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高职教育对象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社会、学校、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本身,对这些差别往往没有透彻理解,从而造成了对高职教育认识的一些误区。河南高职院校招生有三条途径:一是高考,我省高职高专生源和普通本科采用的是统一的选拔模式——高考来进行的,只是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普通本科。二是对口升学,即参加河南省统一组织的对口升学考试,录取后与统招学生的待遇一致。三是单招,即单独招生,目前我省有7所学校参与单独招生,共涉及35个专业,招生人数达到2900人。
中原经济区高职办学层次 高等教育学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教育类型,教育体系也应该由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和专科构成。河南省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专科层次上,事实上早在2004年地方职业大学安阳大学升格为安阳工学院,民办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黄淮学院,2008年郑州科技职业学院升格为郑州科技学院,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郑州华信学院。但是,这些高校升格后渐渐褪去了职业教育的色彩,逐渐并入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行列。
中原经济区高职专业类型 专业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的关键,关乎学校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更加强调专业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区域性。截止2007年,河南省高职院校共有19个专业大类,共设置专业356种,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点数量和规模排名靠前,水利、公共事业、交通运输类较薄弱,其中,电子声像技术、公路运输与管理、茶艺、农村行政管理、水生动植物保护、电子政务、农畜特产品加工、水文与工程地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影视表演10个专业在校生数仅占学生总数的0.05%。
中原经济区高职院校开放性发展途径
(一)拓宽招生渠道,实现多元化录取
通过一系列数据不难发现,河南省高考的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生源质量受到相当的影响;虽然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职学生对口升学,然而,我省接收对口升学的学校却只有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大学、黄河科技学院等寥寥几所学校,满足不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应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在全国统考选拔模式中增加技能考试,即针对高中毕业生采用“高考+技能考试”的模式,提高生源质量。二是增加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学校的数量,鼓励郑州大学等重点大学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三是鼓励高职院校探索自主招生渠道。可以参考我国台湾地区技职院校的入学方式,如允许在校生预修高一层次学校课程,成绩优秀学生经考试后录取入学;确认校外学习成绩及进修成果入学等。
(二)变“堵”为导,提升办学层次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掀起“升格热”,2004年国家教育部联合其他六部委颁布“2007年前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封杀令以来,河南就鲜有学校升格。虽然这项举措有效地遏制了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现象,但出现另外的问题,如专升本接轨困难。高职高专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本科,不得不削弱职业技术课程,让学生做升学准备,以致发展方向本来就不明确的高职院校更加彷徨。应借中原崛起的契机,对提升办学层次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
在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试点高职本科教育 2008年教育部就允许“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从2008年秋季开始举办四年制本科教育”。河南省的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并未实施高职本科教育。这4所高职院校在试点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切不可盲目追求升级,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原则。高职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都处在高等教育的本科阶段,但普通本科教育是学术性教育,高职本科教育是技术性教育,两者在教育对象、目标、内容上有巨大差异,不能趋同,避免“去职业化”。二是高层次、高素质原则。《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第五层高等教育分为5A(理论型)和5B(职业型)两类,说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相同的社会地位,并不是“次等教育”,要充分体现精英教育的特征。
在普通本科学院中试点高职教育 随着中原崛起的步伐越来越快,专科阶段的高职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然而,仅靠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水平,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矛盾。地方政府应该鼓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综合办学实力较强的普通本科院校组织专家学者做实践调查,并制定出有中原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招收高职本科生的计划。同时,2010年昆明理工大学经云南省政府批准首家招收高等职业本科生,该计划顺利运转一学年,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三)面向产业需求,革新培养专业类型
高职院校专业改革需要和地方产业挂钩,2011年中原经济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4.21%、56.52%、 29.26%,第二产业对河南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最大,其中,工业占50.82%,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针对工业等优势产业,结合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专业设置应该由低级劳动技术型向高级尖端转变,对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新兴专业要扩大宣传、保护和监督力度,确保高就业率。针对农、林、牧、渔等薄弱产业,凭借我省粮食和土地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开设涉农专业,特别鼓励开发农业经营、农业物流、植物保护等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马红英,王静.高职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1(3):9-10.
[2]刘晓.加快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8):3.
[3]熊光慈.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10-12.
[4]李均,赵鹭.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7):90-91.
篇9
关键词:沉井;施工;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1沉井制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1.1外壁粗糙、鼓胀
浇筑井壁的混凝土在脱模后,如果其外表面出现粗糙不平甚至鼓胀的现象,将会影响到沉井的下沉。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木模板洒水不够湿润,钢模板未全面刷隔离剂,模板接缝不严密,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振捣过度等。针对此类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对于粗糙部位应用清水刷洗,对于鼓胀部位应进行凿除,洒水保证这些部位足够湿润后,再用1:3的水泥浆抹平。
1.2井筒裂缝
沉井制作完成后,在井壁上或隔墙上出现了纵向或水平裂缝,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沉井地基不牢固,井筒发生了不均匀沉降而形成裂缝;沉井的垫木位置设置不当,使沉井较早地出现过大的弯曲应力而形成裂缝;拆模时间过早或未将垫木进行对称拆除,导致沉井强度不足,形成过大的局部拉应力,从而出现纵向裂缝;针对此类问题及其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当沉井地基软硬不均时,可以利用砂垫层加固地基;沉井刃脚处的垫木设置位置要得当,其间距需根据计算来确定,并确保支点和跨中产生的拉应力大小相等;拆除垫木时应先拆除一般垫木,最后拆除定位垫木,并进行分组、分区,对称、同步地拆除。
1.3井筒歪斜
浇筑井筒混凝土后,筒体如果发生了歪斜,将影响到沉井下沉过程中垂直度的控制。造成歪斜的主要原因是:制作沉井的场地未做地基处理,井筒浇筑混凝土后发生了不均匀沉降而出现歪斜;制作沉井时出现井壁不直,刃脚不平等质量问题,导致刃脚丧失其导向功能从而形成歪斜;拆除垫木时没有对称、同步地进行,且拆除后又没有及时进行回填并夯实均匀,致使沉井发生歪斜。针对此类问题及其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在沉井制作前应先将地基夯实整平,对于软硬不均的不良土质,要做好地基加固处理;制作沉井时应控制好各部位的尺寸偏差以及混凝土、钢筋、模板的施工质量,保证沉井的井壁垂直、表面光滑;拆除垫木时要对称、同步地进行,拆除后应立即在刃脚处回填砂砾并夯实均匀,定位垫木放在最后同时拆除。
2 沉井下沉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2.1下沉过快
如果沉井下沉速度过快甚至超过挖土速度,沉井施工将难以控制。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沉井下沉过程中遇到承载力很低的软弱土层,使沉井下沉速度过快;因砂的流动或长期抽水导致井壁与土体间的摩阻力减小而引起沉井下沉过快;沉井土体液化导致沉井过快下沉。针对此类问题及其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遇到软弱土层时,可先通过井点降水法固结土体,以提高土体的承载力或在刃脚下采取不挖土或部分不挖土的方法。如果沉井采用的是排水下沉法则可改为不排水下沉法,利用水的浮力控制其下沉速度。还可以在井壁与土壁之间填些粗糙的材料并将井筒夯实,从而控制沉井过快下沉。
2.2下沉过慢
沉井出现下沉困难甚至停止下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沉井下沉的自重不够,不足以克服土壁的摩阻力和刃脚底部的正面阻力;刃脚周围的挖土深度不够,导致沉井所受的正面阻力过大;刃脚处遇到障碍物时,沉井下沉受阻;遇到摩阻力大的土层而未采取减小阻力的措施;在软粘性土层中,沉井因故中途停沉过久,由于侧压力增大而使沉井下沉困难或停沉。针对此类问题及其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在沉井上部可以采取均匀配重或通过浇筑上一节井壁混凝土增加自重的方式保证沉井顺利下沉;将刃脚附近的土进行分段均匀地挖除,以减小正面阻力;刃脚处遇到孤石等障碍物时,如果进行人工排除有困难,对于沉井采取不排水下沉时,可进行打眼爆破孤石。对于排水下沉的情况,可将小孤石进行人工清除,大孤石可利用风动工具将其破碎取出;在井壁上埋置射水管,当沉井下沉困难时,可射水冲刷土体,以减小土层与井壁间的摩阻力;在软粘性土层中下沉的沉井,因其下沉系数小,应对其进行连续挖土作业,避免下沉过程中停歇或尽量缩短中间停歇时间。
2.3瞬间突沉
沉井在下沉时瞬间失控,出现突然下沉的现象,将会使沉井发生倾斜或超沉。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软粘土层中,沉井所受的摩阻力较小,若在沉井内挖土很深或将刃脚附近的土层掏空过多,沉井由于失去了支撑而突然下沉;采用不排水法下沉的沉井,若中途对其采取排水迫沉,也将会出现突沉的情况;沉井下沉过程中遇到粉砂层,受动水压力的影响将会在井筒内产生流砂现象,导致沉井发生突沉。针对此类问题及其原因,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在软粘土层中,可在刃脚处设置底梁或加大刃脚的宽度。控制沉井的挖土深度在40cm左右,且避免刃脚部位的土被过多地掏空。采用排水法下沉时,应将排水高差控制在1.5~2.0m,以减小动水压力,从而避免发生流砂现象或尽量采用不排水法下沉。对大型沉井也可采用井点降水法来稳固土层,消除流砂。
2.4沉井偏移
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其轴线与设计轴线形成一定位移即为偏移现象。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沉井在制作过程中发生倾斜而引起的,当沉井发生倾斜时,在倾斜一侧的下部形成的较大压力使沉井发生偏移。针对沉井的偏移问题,可让沉井先向其偏移的反方向倾斜,再让沉井沿着倾斜的方向下沉,直到沉井的轴线与其设计轴线相重合。
3结束语
以上分析的诸多问题是沉井在制作和下沉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些施工问题,由于各项工程的差异性,在工程实践中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及时做好合理的防治和应对措施,切实保证沉井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叶俊锋,浅谈沉井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J].科技资讯,2009,(11):96.
篇10
关键词:台湾 职业教育 自我管理 学习访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71-02
1 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
1.1 职教体系结构合理、独立完整
在台湾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及博士教育5个层次,形成独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齐头并进。与此同时,全台湾还有许多职业培训局,主要承担大量的职业培训教育,包括岗前的、转岗的、长期的、短期的培训,这些培训与台湾职教相结合,互助互利共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职教体系。
1.2 符合就业、技能品行两手抓
1.2.1 注重学生品行教育
这次走访的朝阳科技大学倡导“精进教学品质,致力国际接轨,厚植就业能力,体现全人教育”的人才培育策略,达到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伦理兼备的优质人才,达成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的目标;建国科技大学以培养高度专业性与实用性、具备运用科技资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富有社会服务之奉献精神,并为产业界所乐用之人才,进而成为社会之栋梁为教育目的等。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反映了他们对学生品行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视。
1.2.2 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台湾的科技大学统一实行“一毕(一张毕业证书)、二语(两种语言能力)、三奖(三项获奖)、四证(四张相关证照)”的教学目标,所有学生在学校期间都要按要求通过学校的技能培训,在毕业时取得多种职业技能,便于选择多个工作岗位。
1.3 课程体系设计合理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专业本位和能力拓展结合、专业要求和开发个性结合、职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结合、基本能力与学程模式结合、本位学习一证照教育结合、本位学习与延伸教育结合以及一般能力与特色培养结合。
2 所学访院校的特色之处
2.1 开展劳作教育
劳作教育在台湾的职业院校中大为推广,是针对大一新生所开设的一门0学分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成绩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劳作教育的内容包括室内、室外及卫生间清扫工作3个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打扫的时间以及以上3个部分工作的完成顺序,具体工作内容由小组负责人进行分配。
2.2 多元化图书馆
在这次台湾之行中,3所学校的图书馆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论大小、新f,或古朴、或时尚,给人的印象是多元化的。图书馆除了包括基本的借阅区、电子阅览区还包括了个人学习区域、小组讨论区、影音资料欣赏区等多种区域。环境的布局,或集中、或分散,如果希望安静的一个人读书,可以预约个人自习室;如果想要进行讨论,可以在休闲区进行讨论。
2.3 学生发展中心
朝阳科技大学的学生发展中心,与该院的心理咨询室功能相似。有相关咨询老师在发展中心值班,也有老师在各个学院轮流值班。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求助这里的老师和同学。
2.4 宿舍管理
3所学校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他们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住校。1万多人的学校,只有将近30%的学生是住在宿舍。有的宿舍是在校内的,有的学校部分宿舍是借助空置公寓。宿舍根据学生的需求不同,房型和配置均有不同。印象最深的是嘉南药理大学的宿舍有单间和套房。按家长的要求,这个区域的学生是没有门禁限制的。可谓多种形式多种管理。
3 结合该院的特点,提出几点建议
3.1 改革义工制度
在这次学习访问过程中,台湾的劳作教育对笔者触动很大。劳作教育对学生是一种锻炼,效果得到了老师、家长及社会的多方面认可。
该院现有的义工制度,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小组分配,每次义工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在这个现状下,有些学生会出现相互依赖的现象。结合该院的义工现状,提出如下改革建议:(1)将小组工作中的任务进行个人化,由原来每个小组负责一间教室或一个区域,细化到小组的每个人负责打扫工作中的某个部分。例如:一间教室由4个学生负责,可以按工作种类进行分配,也可以按区域进行人员分配。那么当相应区域作的好或不好时,我们可以直接对相应的负责人进行奖励或处罚。(2)推举区域负责人,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就像宿舍选择宿舍长、楼层长等相同,可以选择出义工的区域负责人。可以通过评选对区域负责人的工作进行肯定。按照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奖励。(3)对于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可以对该门课程进行重修。所谓的重修,是指学生在制定时间段内完成个人的工作任务。
3.2 加强社团建设
其实该院现在有很多社团,但是在学生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建议是不是能够再多开设一些兴趣类或者技能类的社团。让该院的社团形成一种规模,让新生在入校后,就像选修体育课一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社团。扩大社团的规模,丰富社团的活动。通过精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精彩。
3.3 建立多元化图书馆
该院的存书量、借阅空间等与它们相比都占有优势。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一些功能上的调整。比如:添加一些个人自习室、小组讨论区、休闲区等。是否能按照专业进行借阅区域的划分,同时在借阅区添加一些椅子方便学生在借阅区阅读。在阅览区做一些装饰,使环境变得轻松便于阅读。
4 结语
通过该次到台湾职业院校的学习访问,让我们大开眼界,获益良多。让我们以新的视角认识了台湾的职业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差异,找到我们的不足。经过小组的讨论,要把看到的、学到的好好吸收,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找到形态更合理、结构更优化、质量更科学,且符合该院学生特点的管理方法,为该院的骨干校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程广文,孟祥仁.专业变迁: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台湾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3(22):18-25.
[2] 王新民,林文.中国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研究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59-65.
- 上一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概念
- 下一篇:反垄断法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