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统计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贸易统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贸易统计

篇1

国际贸易随着全球经济变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整体增长缓慢,尤其以货物贸易为主。但是国际服务贸易却一枝独秀,成为国际贸易增长中的唯一亮点。在各国的贸易总额中,服务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趋向于无形化,相应地作为无形经济一部分的服务贸易的统计,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例如:美国的国际贸易年年逆差。按照国际贸易理论,长期的顺差和长期的逆差对本国的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但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却一直较稳定,其中与服务贸易大大弥补了货物贸易的长期逆差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无形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无形中淡化了货物贸易的重要性。据统计,美国自1976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年年顺差。1986年,服务贸易顺差达到了100亿美元;到1996年更是增加到了780亿美元,在其国内!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93年就达到了60%以上。还有英国,其有形贸易也是年年逆差。可是自1947年以来,通过跨国公司、银行、保险公司、海运、民航、旅游业等以服务贸易为主的无形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这对弥补有形贸易的长期逆差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应的服务贸易统计也越来越重要。

二、分析国际贸易统计的规则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关于服务贸易统计的规定:一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收支统计(BOP)。另一种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1.IMF的国际收支统计。BOP统计的原则,主要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简言之,就是跨境贸易。这里所说的居民和我们的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常住人口差不多,通常是指在该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自然人和设有营业场所并提供货物或者服务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服务贸易统计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服务交易,即跨境的服务流动统计。例如:中国的某企业接受外国海运公司的运输服务,对中国而言就是服务的进口。又如,外国旅游者在中国的旅游消费支出,对中国而言就是服务的出口。显然,包括在国际收支统计中的跨境服务贸易统计,具有服务跨境消费和跨境交易的特征。BOP统计已经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且IMF也已经认识到了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统计的重要性。在其出版的国际收支统计方法手册第五版BMP5中,已经将服务贸易项目由手册第四版的五项细化为十一项,并逐步说明指标涵盖的范围和编纂方法。为了统计的准确性,该组织统计局已经在1999年出版的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全面介绍IMF和WTO关于服务贸易统计的原则、分类和内容。但是IMF坚持其居民和非居民的统计原则,不统计境内外资企业对境内的服务贸易,认为这部分交易的统计不属于BOP范围,而属于国民核算统计。

2.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是迄今为止的第一套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多变规则,其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娱乐文化及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和其它等12个部门类别,每个部门又细分为若干个分部门,共155个分部门。GATS要求统计的服务贸易按其交易方式,既有跨境交易,包括过境交易、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又有境内贸易,包括商业存在,即境内的外资企业对境内的居民和非居民提供的服务交易,但是这种方法的统计资料很少,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采用此法的国家不多。

3.外国附属机构的贸易(FAT)统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国家间经济联系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跨境贸易,而包括了由于资本流动而导致的货物和服务的境内交易。例如,中国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然后在中国境内销售。由于按IMF的BOP统计的,这些外资企业属于居民的概念,或者说是常住单位。他们和中国国内的企业或者个人发生的交易,包括货物交易和服务交易,都不能统计到BOP中去,因为没有发生跨境交易,只是在中国居民之间进行交易。但是它又是外资企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又不同于纯粹的国内贸易,它不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投资者所在国家的利益,而且这种交易已经属于中国和外国之间的交易。

篇2

一、问题缘起

国际贸易统计非对称问题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Tsigas,1992),自此之后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主要关注的领域。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对中美(FungandLau,1998)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间的贸易非对称问题(FerrantinoandWang,2008)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领域,少有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已有研究认为,导致商品贸易领域中出现统计数据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不对称主要来自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贸易实践中报价基础不同。国际贸易实践中,进口一般按CIF报价,出口一般按FOB报价。IMF(2011)认为CIF价中包含运费和保险费,因此CIF价一般比FOB价要高出10%左右。Federico和Tena(1991)以及Makoul和Otterstrom(1998)在控制了因CIF和FOB报价导致的差异后发现,发达国家以及总体水平上,贸易统计数据基本是对称的。Pomfret和Sourdin(2009)认为,如果贸易伙伴国之间距离更远以及商品贸易的权重增大,CIF价与FOB价之间的差异会更大。在剔除运输成本因素后,结果是中性的。第二种,不对称主要来自贸易伙伴国之间统计结构上的差异,如贸易记录时间的不同、贸易记录门槛的不同以及汇率波动等。第三种,不对称主要来自不同的分类以及故意误报。不同的分类主要来自人为的误差,或者是海关官员缺乏经验,又或者是国家贸易统计体制的不同。特别是在转口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分类口径的不同导致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性很大。海闻、芬斯阙(2000)等认为中美各自公布的贸易逆差值不一致最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的转口贸易。如果将从中国内地运往美国的产品和从美国运往中国内地的产品各自在香港的附加值都归为香港的出口值,中美贸易逆差差异则会大大降低。故意误报主要来自骗税、走私等。因此,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还被用于检测逃税和其他贸易中的灰色地带的存在。研究表明,较高的关税、腐败、贸易中的灰色地带与双边贸易统计的较大差异有关(JavorcikandNarciso,2007;BergerandNitsch,2008)。此外,Yeats(1995)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数据非对称非常显著,这些显著性差异不能仅仅被不可避免因素或结构型因素所解释。Hamanaka(2011)发现哥伦比亚贸易统计数据在进口数据以及细项数据的准确性上存在严重的问题。HeliSimola(2012)通过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统计数据对称性的比较,发现俄罗斯的进口数据质量逐年改善,但与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尤其在细类统计数据方面。这种问题主要是由错误的分类以及故意误报导致的。

二、镜像数据和测度指标

(一)镜像数据的内涵理想状态下,贸易国与其伙伴国之间相对应的贸易统计数据应该是相等的,即A国对B国的商品或服务的出口(进口)应该等于B国对于A国的相同商品或服务的进口(出口)。这就是贸易统计数据完美对称的情形。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两个国家间对应的贸易数据差异越大,说明两个国家间的非对称问题越突出。这里,伙伴国相对应的贸易数据被称为镜像数据(mirrordata)。贸易统计中的非对称性主要通过比较统计数据与镜像数据间的非对称性来衡量。欧洲统计局(Eurostat,1998)将镜像统计数据定义为“对一个贸易流的两个基础测度之间的双边比较”,“是发现非对称原因的一种基本工具”。镜像数据可以检测每个报告国所报告的贸易额与其伙伴国报告的贸易额的差距情况。当报告数据与镜像数据差异过大时,有助于识别报告国是否相对某个伙伴国所申报的数据偏高了或是偏低了,从而查找出现差异的原因,甚至查找统计环节中是否存在系统性误差、定义上的差异或者统计上的错误做法。

(二)非对称系数的测度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的是Ferrantino和Wang(2008)提出的贸易差异度指标来衡量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程度。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差异与均值的偏离程度,本文对该指标进行了修改,将贸易伙伴间的统计数据差异与他们报告数据的均值进行比较。本文将该指标称为非对称系数,主要用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报告国是出口方,另一种是报告国是进口方。当系数为0时,贸易统计数据是完美对称。系数偏离0越多,说明贸易统计数据之间的非对称性越强。贸易差异度可以为正数也可以为负数,它可以用于估计一个国家相对于其贸易伙伴公布的数据而言,所报告贸易流是偏高了还是偏低了。

三、服务贸易双边镜像数据的比较

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始于1982年,最初的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0.6%。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396.4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6%,居全球第三位,同比增长14.7%。在服务贸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质量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是加强对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支持、强化对服务贸易的国内管理和国际协调的前提。目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是现有体系下所产生的统计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真实交易量是首先需要解答的问题。本文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镜像数据的比较来对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初步探讨。本文中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WTO官网、UNservicetrade数据库以及OECD数据库。

(一)我国主要服务贸易伙伴本文选取了与中国服务贸易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及韩国作为主要伙伴国(地区)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无论是“一般商业服务”还是分类服务贸易,中国与上述五个国家(地区)的服务贸易额大体都处于前五位的关系。中国与上述国家(地区)实现的服务进出口额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其中,中国香港为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双边服务进出口总额约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1/4。中国香港仍为中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通过对与这些国家(地区)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性的研究,有助于找出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的主要方面。

(二)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性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时效性,本文主要以中国、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韩国2011年双边贸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以及一般商业服务四个类别进行研究。表2列出了2011年各国(地区)与其伙伴国(地区)之间出口数据和进口数据的非对称系数。系数为正,说明报告国(地区)的数据相对于镜像数据偏高;系数为负,说明报告国(地区)相对于伙伴国(地区)报告的数据偏低。此外,本文通过均值的比较来反映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程度的整体水平(见表3)。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差异度越高。尤其是当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5时,属于统计数据极度不对称状态。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体上,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情况要远高于商品贸易。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贸易领域,中国进口数据非对称性异常突出,明显高于其他伙伴国(地区)水平。第二,我国服务出口数据非对称情况要比服务进口数据非对称情况严重,如表3所示,中国各类服务贸易出口统计数据的不对称性要高于其他贸易伙伴国(地区)。“其他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不对称性最严重。其次是“运输服务贸易”。第三,其他商业服务贸易方面,各国(地区)统计数据不对称情况最普遍。在五个贸易伙伴国(地区)中,除欧盟外,进出口数据都与伙伴国(地区)存在极度不对称的情况。第四,运输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对中国香港的出口数据以及中国对欧盟的进出口数据都存在极度不对称状态。第五,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数据非对称情况相对要少很多,但中国与美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据存在严重的非对称。第六,在五个伙伴国(地区)中,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统计数据差异最大的地区是中国香港。如图1、图2所示,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在所有四个服务部门的非对称系数都超过了0.5,尤其是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非对称系数甚至超过了1。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非对称性情况不如与中国香港这么突出,主要在某个部门存在较明显的非对称性。例如中国与韩国主要在其他商业服务方面存在显著不对称,中国与欧盟在运输服务贸易方面存在显著不对称。

四、统计数据非对称的原因分析

(一)与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服务的无形性,服务贸易统计存在很大的难度。虽然目前国际上有通行的《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和BPM5标准作为各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指导,但是各国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仍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各国BOP范畴下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不同。目前国际上通行做法有结算、调查混合三种。我国BOP服务贸易统计以间接申报制度为主,主要依赖结算系统来获取数据。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数据以各项有关机构和住户的统计调查搜集为主,辅助行政记录而得。美国主要通过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调查问卷来获取服务贸易数据。而欧盟各国正逐渐由结算系统向混合或调查方式转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许多服务贸易是通过电子转移的方式进行的,并没有向相关机构进行申报,并且大量的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存在导致结算系统越来越难以反映真实的交易情况。目前,由结算系统向调查系统和混合系统转变是BOP服务贸易数据采集的一大趋势。我国主要通过结算系统来获取统计数据的做法已经落后服务贸易实践的发展。其次,各国对服务贸易统计口径贸易记录制度、货币折算标准不同及统计时间差异等原因都会造成统计结果的巨大差距。中美之间关于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多次争论就是例证。这种情况在服务贸易领域尤为明显。

(二)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从成功开展服务贸易统计的国家或地区看,它们都是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美国国会于1985年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授权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为美国服务贸易的首要统计机构和首要机构,并授权经济分析局进行各行业服务交易的强制性调查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强制性调查,从而保障了美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香港则根据《普查及统计条例》(第316章)及附属法例收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这是中国香港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最重要立法。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缺乏服务贸易统计归口管理部门,中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工作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地区)。虽然《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并且2012年进行了修订,但整体而言,《制度》对数据(尤其是占服务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运输、旅游、通信、金融和保险数据)的采集和使用等方面的指导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在《制度》中指出“运输、旅游、通信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进出口数据则利用相关部门行政记录、统计资料以及测算数据和其他信息源进行统计”,但是具体、统一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却缺位。这导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采集的服务贸易数据不完整、不可比。《制度》中虽然强化了企业直报的调查方式,但却对拒报、迟报、伪报、篡改统计数据的行为缺乏监管和惩处力度。另外,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是商务部、外汇管理局以及各个服务业管理机构并行的多头统计管理体系,各自统计口径的差异也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三)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自身的复杂性《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共155个服务项目,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服务企业数量众多。服务贸易有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模式,涉及服务、人员、资本等流动。服务贸易调查对象广泛,服务经济活动形式多样,都为服务贸易统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由于服务的特殊性,有许多服务是依附在货物上的,服务价值很难剥离。如运费大部分时候是与商品的价格打包以报价的形式反映出来。此外,如嵌入在出口或进口货物上的软件、知识产权的价值等。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量激增,贸易形式日新月异,许多服务贸易数据很难被捕捉。另外,许多服务贸易数据基本上来自政府或民间机构的定期调查和普查。调查包括对国内外公司合同的调查、对服务业雇工情况的调查、对服务价格信息的调查等。普查一般不间断进行,涉及的范围更广一些。但由于经费和人力有限,采用调查或普查的方法会面临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一些国家在调查或普查时更多地采用抽样方法获得服务贸易数据,多少带有猜测估计的因素,缺乏应有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如果在调查过程中匆忙行事,对样本缺乏必要的评估,对调查程序缺乏严格控制或对调查资料缺乏严格的审核等,就会使调查结果以偏概全,错误百出。本文中研究的“其他商业服务”是一个杂项类,是不包含运输与旅游服务之外的所有商业服务。根据BPM5中的定义,“其他商业服务”应包括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及娱乐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等。这些服务类别涉及门类多、交易形式多样,不同采集方法下产生的数据差异值将更大。“其他商业服务”作为多种细项服务类数据的加总,也会导致各种差异的叠加,将进一步加大统计数据间的差异程度。

(四)与某些国家间可能存在系统性差异本文前面的分析适用于解释各国之间统计数据差异的一般性原因,但却不能有效解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地区)在特定服务贸易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显著差异。例如,在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领域,中国出口数据与中国香港的镜像数据一直处于差异异常显著的状态。要解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需要了解两个国家(地区)间贸易及其统计的实践特点。本文以运输服务贸易为例,尝试分析统计数据不对称的系统性原因。自中国入世以来,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功能进一步强化。经香港转口出口额占全部香港出口额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为89.63%,而到2010年一路上升为97.71%,到2011年7月,这一比重又上升0.2个百分点,为97.91%。在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中,内地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1998年以来,转口贸易中来源于内地的货值占总货值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0%左右,2010年来源于中国内地的转口额占香港全部转口货值的61.5%。本文认为转口贸易可能加剧了两地之间运输统计数据差异。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基于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根据我国运输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国际收支数据获取。当我国的承运人将货物运至香港转口时,这段运输服务记为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的“运输服务出口”。在运输服务进口方面,当前国际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是依据货物进口数据进行估算。估算方法如下:货运服务进口=按CIF计算的商品进口总额×运费系数×外国承运人在外贸运输市场的份额。在贸易实践中,在中国内地输往香港的货物中,如果其中有些货物在香港解释作转运或者是过境,这些货物不在香港做进一步的加工,也不在香港消费、转卖,那么这些货物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规定就可以不必向海关提交报关单。因此,这些货物也就不列入香港统计的内地的进口。而香港运输服务进口也可能因为货物进口数据的缺失而缺失,即不存在相对应的香港从中国内地的“运输服务进口”。因此,转口贸易的大量存在以及两地之间在统计实践上的差别,可能是造成两地运输服务统计数据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改进的对策

(一)建立内外协调、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服务贸易统计涉及门类众多,经济活动形式多样,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一个健全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首先要做到内外协调统一。外部体现在,我国的统计制度应与国际通行的统计准则相协调。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从广义上提出了一个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编制和报告的框架,包括编制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指导性意见和操作流程。我国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与《手册》的协调统一性,尽可能按照《手册》的要求来设计制度和相关实施细则。只有加强对外的协调统一,才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内部体现在,加强服务贸易统计与已有统计体系间的协调。其一,加强与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下服务贸易统计的协调。我国以前的服务进出口统计主要通过国际收支核算体系获取,由外汇管理局负责。《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实施后,商务部负责服务进出口数据的汇总和编制。两者在统计分类、归口管理、统计手段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两套统计体系并行会造成服务贸易统计方面的混乱。其二,加强与已有外资及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的协调。建立FATS统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外商投资统计和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加强与现有外资和对外投资统计的协调,能节约大量社会成本。其三,加强各地区间服务贸易统计实践的协调。服务贸易统计实施细则的缺位导致各地服务贸易统计具体操作存在一定差异,对地区间统计数据的可比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立法和执法工作虽然《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为服务贸易统计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立法基础,但是具体实施层面却缺乏立法保障。从国外经验来看,完善各种形式的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贸易登记制度,并以法令的形式加以规范,将极大地提高服务贸易信息反馈的数据和质量。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加大对服务贸易统计实践环节的立法工作。除了需要立法保障外,还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根据有关法律对拒保、迟报、伪报、篡改统计数据的单位进行严肃查处,直到追究法律责任,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三)加强与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统计的经验交流和学习目前,美国已形成最科学、最完整和最具推广意义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统计方法。美国还是世界上最早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概念一致、连续、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欧盟国家也较早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付诸实践,目前欧盟大多数国家均能依据BPM5收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可提供内外向FATS数据。上述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丰富了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内容,对我国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我国应通过与具有丰富统计经验的国家的交流和学习,发现和比较各国的做法,促进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我国的推广。例如,在数据采集渠道方面,通过借鉴美国和欧盟等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先进经验,更多地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收集服务贸易数据。

篇3

乙方: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为保障加工贸易申报系统的正常运行,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现就乙方向甲方提供有关加工贸易申报系统的技术支持和数据保存等服务,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应在本合同签署后 5日内向乙方支付 800元/年的技术服务费。

2、甲方使用乙方提供的加工贸易申报系统,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向加工贸易审批部门申报加工贸易合同。

3、甲方应确保计算机系统和ie浏览器能正常工作,自行解决网络接入问题。

4、甲方应指定专人(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加工贸易业务知识)负责系统的操作,甲方指定人员发生变动时,应及时通知乙方。

指定联系人:电话:传真: 信箱:

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代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企业性质(内资/外资):____________

5、甲方在遇到技术问题时,应及时跟乙方联系,如实向乙方描述故障现象,积极协助乙方解决问题。

6、甲方如需乙方提供上门技术服务,应及时跟乙方联系,乙方会按照标准的上门服务收费标准收取一定的费用。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向甲方提供加工贸易ca证书的使用培训。

2、乙方向甲方提供加工贸易系统的技术支持,但不包括对甲方计算机的维护和提供加工贸易业务咨询,不对甲方合同数据的正确性以及能否通过审批承担责任。

技术支持电话为:传真:信箱:

3、乙方的服务时间为正常工作日的8:30—17:30,休息时间和法定节假日不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

4、乙方提供的技术服务形式是用户的电话咨询或来访培训,不包括上门服务(vip会员除外)。

5、在发生网络故障等非乙方原因造成系统无法使用时(如internet接入问题等),乙方不承担相关责任。

6、若因甲方原因(如计算机故障)而造成无法使用系统,甲方又急需进行合同申报时,乙方可以每年免费5次为甲方提供录入平台和网络通道。

7、乙方应当准确记录甲方传输电子数据的过程和时间,保证所存储的数据不被人为更改和灭失。电子数据的保存期限为XX年。

8、乙方应采取国际上通行的网络安全措施,保证存储在系统内的电子数据的安全、真实、完整,不得对电子数据进行删除、修改、篡改等。

9、因加工贸易审批部门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乙方不承担相关责任。

10、乙方应保守甲方的工作秘密,未经授权或许可,不得对外提供其存储的电子数据。

三、协议期限

1、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协议所指技术服务期限为 壹 年,从双方签定之日开始计算,具体时间为从年 月 日起到年 月日止。

四、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合同到期后,如甲方继续需要乙方的服务,甲乙双方另行签署合同;如甲方不再需要乙方的服务,本协议自动终止。

五、对因不可抗力(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暴乱等)、政府行为及其他乙方不能控制或避免的原因致使本协议部分或全部不能履行,双方均不承担违约责任。

六、因履行本协议发生的争议,双方可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提交仲裁机关仲裁。

七、本协议的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代表处。

甲方: 乙方:

地址: 地址:

电话: 电话:

篇4

论文摘要:土壤源热泵是一项新兴的节能环保的空调技术。本文介绍了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写字楼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提出了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该建筑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工程概况及系统简介

1.工程概况

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写字楼总建筑面积为23378.7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21714.1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664.64平方米。地上l3层,有大堂、咖啡茶座、保安监控和办公室等,地下l层,有变配电间、发电机房、泵房、库房等。本项目拟采用热泵系统为地上建筑提供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地下建筑不考虑空调系统。

2.地源热泵系统介绍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能,将低位能向高位能转移,以实现供热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其利用地层在一定深度下一年四季温度比较恒定,保持在l5℃以上,且具有热容量巨大、可以再生等特点,通过埋设在地下的换热管与土壤进行热交换,冬季把土壤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此时地能为“热源”;夏季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土壤中,此时地能为“冷源”,如下图:

此外,冬季通过热泵把大地中的热量升高温度后对建筑供热,同时使大地中的温度降低,即蓄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大大减少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冷暖中央空调系统。

3.设计依据

3.1冬季采暖、夏季制冷面积:21714平方米;

3.2设计负荷:

冬季:热指标估算为78.89W/M2,设计采暖负荷为l713Kw;

夏季:冷指标估算为116.28W/m2,设计制冷负荷为2525KW;

3.3空调使用时间:夏季:l20天;冬季:120天

4.方案综述

根据项目的位置、建筑面积、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建设方提供的部分相关资料,拟采用“混合型的地源热泵系统”为建筑提供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

二 混合型的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1、系统方案综述

在本方案中,采用混合型的地源热泵系统为所有建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热泵机组按照夏季负荷进行选择,则也能够满足冬季采暖负荷;室外地埋换热孔的数量按照冬季负荷进行设计,夏季制冷时系统散热不足的部分由冷却塔来进行补充散热。在夏季制冷实际运行中,以地埋换热孔散热优先运行,冷却塔进行辅助散热。

夏季制冷负荷为2525Kw,选择3台GSHP—C1038D型热泵机组。3台总的制冷量为2796KW,总的制热量为3123KW,可以满足夏季制冷和冬季采暖负荷的需求。

2、冷、热源方案

2.1、地源热泵机组选型

35GsHP—C1038D型热泵机组,其标准工况下性能参数如下:

注: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须按实际运行工况与厂家进行最终确定参数。

2.2、系统全年运行方案

夏季3台热泵机组全部运行,提供制冷,但根据负荷的变化,可以开启l台或2台机组,同时该2台机组可以根据负荷的变化实现从l0—100%的无级调节,其中地埋换热孔优先运行。

冬季2台热泵机组的制热量为2082KW,而冬季采暖负荷为l713KW,因此2台热泵机组运行即可满足采暖负荷需求,间时可以根据实际运行负荷选择开启l台机组或2台。

2.3、系统主要循环水泵

系统主要循环泵均采用屏蔽泵,该种泵具有运行稳定、噪音低、安全可靠性高等特点。

三.室外地埋管换热系统及冷却塔辅助散热系统

1、地埋管的设计方法

地埋管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工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系统运行工况,计算地埋管的换热量和满足负荷要求所需求的换热管的长度。基于工区地下条件的多样性,我公司在地埋管的设计上主要采取“现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设计软件”相结合的方法。

2、本方案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

综合分析项目区的地质条件等因素,本项目地层单位钻孔延长米的换热量夏季取55w/m,冬季取45w/m。

按照冬季采暖负荷设计换热孔的数量,本系统冬季的总热负荷为1713KW,所需地埋管的最大数量为30625延长米,若单个地埋换热孔深选用125m,则换热孔数量核算为245个,

孔径大干200mm。换热孔布设在项目区内绿地、停车场等非建筑构筑物下面,换热孔口位于地面1.2m深以下,钻孔完成后不会影响地面的正常使用。换热孔间距5×5m,在本项目的室外空地最多可布设换热:fL383个左右,因此可以满足布设换热孔的需求。

3 、冷却塔辅助散热系统

本项目夏季设计负荷为2525KW,考虑土壤的换热能力、热平衡的问题以及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等,初步设计夏季2台热泵机组与地埋换热孔相连,另1台热泵机组直接与冷却塔相连接,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冷却塔的运行时间来解决热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系统的能效率比。

因此,在本方案中,选择2台LDCM—N一125(或l台LDcM—N-250)型冷却塔进行辅助散热。

四 经济技术分析

1、初投资估算

本工程初投资估算为567.1万元。

初投资估算说明:本初投资估算为室外地埋管换热系统、冷却塔、热泵机房内设备的购置和安装、不含其它土建、电力电源引入费用、机房轴线以外的热媒(或冷媒)管道和室内末端系统等二次系统等。

2、运行费用测算

冬季供暖费用:本方案冬季供暖热泵机组运行电费为36.24万元。

夏季制冷费用:本方案夏季制冷热泵机组运行电费为l9.59万元。

热泵机组全年运行电费:热泵机组全年运行电费为55.83万元,折合25.7元/平方米。

五、方案结论

篇5

关键词:新疆;服务贸易;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疆服务贸易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8日

一、新疆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第一,从总的情况来说,新疆服务贸易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新疆服务贸易跨境收支额10.06亿美元,同比增长83.11%,高于同期货物贸易61.97%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全国服务贸易21.3%的增长幅度。2009年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新疆服务贸易跨境收支额仍增长33.64%,达13.44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4.5%上升到2009年的9.7%,规模不断增大。

第二,传统服务贸易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实现稳步增长,但占比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旅游、国际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三大传统服务贸易仍占主导地位,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达75%,分别占总额的21.7%、18.5%、34.6%。从数量上看,服务贸易进出口优势竞争领域还以传统的三大领域为主,呈稳步增长趋势,增长速度基本稳定在8%左右。

第三,以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等为主的新兴服务贸易从无到有,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服务业体系,尤其是服务外包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已成为生产贸易快速发展的增长点。2009年乌鲁木齐荣获“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年会”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最具潜力城市奖。新疆正逐步从以消费贸易为主的格局向大力发展生产贸易格局转变。

二、新疆服务贸易面临的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行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而新疆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却相对滞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行业发展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业在整个新疆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偏低。新疆的服务业是在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发展广度和深度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据统计,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是80%以上,中国的平均水平也在45%,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处于30%~50%之间,而新疆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至2008年底才达到34%,与国内外服务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第二,服务业供需不平衡,发展层次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关乎民生的服务行业,如医疗、保险、金融等,由于服务产品开发不足、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现象普遍存在,使大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依然是新疆服务业的主体,但发展规模较小,深度不够;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中介咨询等新兴行业发展缓慢,经营方式和流通形式尚待开拓。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重的是影响了服务业有效发挥促进整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二)新疆服务总体水平低,内部结构失衡。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2,868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4.48%,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服务贸易总额达到790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27.55%;与此相比,新疆服务贸易规模则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新疆服务贸易总额达13.44亿美元,同比增长33.60%,虽然增长幅度较快,但服务贸易总量却只占全国的0.47%,相当于上海的1.70%。作为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国接壤的大省,新疆具有发展服务贸易的地缘、人文等优势,却没有相对应的服务贸易收益,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不高。

此外,新疆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失衡严重。新疆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三大传统服务贸易,而计算机、咨询、金融等新兴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则非常小,甚至有些行业服务贸易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例如生物医药开发服务业。新兴服务贸易的产品附加值高,成本小,相对历程比较长、利润空间较低的传统服务贸易来讲,两者比例严重失调。

(三)服务贸易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人才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新疆每年高校毕业生达10万余人,但高校专业设置相对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新疆服务贸易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且分布不均。一方面大多数外贸管理部门、服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服务贸易还很陌生,对服务贸易的意义和作用、涉及的行业及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等还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贸易在新疆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新疆外贸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的新型服务贸易的高端人才极度匮乏。在当前服务贸易的发展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智力密集型转变的经济背景下,人才短缺、知识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成为新疆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

(四)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准入门槛高。新疆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目前很多行业仍处于垄断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国有经济的进入,这就大大遏制了新疆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严重阻碍了新疆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五)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新疆服务贸易的统计制度相对不完善,2010年8月1日中国正式实行了新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在此之前,新疆有关现代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十分欠缺,相关数据只是从对外经济统计数据中初步估算,统计数据不准确,尤其是信息、会计、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贸易领域的统计几乎空白,没能记录下与其他服务行业或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差距,为这些产业进一步发展留下了障碍,不利于新疆服务贸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新疆服务贸易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2010年5月新疆商务部成立了服务贸易处,具体负责服务贸易领域的事务,但是这一新成立的部门主要负责从宏观上对服务贸易进行监管和促进,目前并没有从制度上对服务贸易处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分,这就造成了商务部服务贸易处还不能发挥从整体上对服务贸易的开放和发展进行监管和促进作用。

三、发展新疆服务贸易的对策

(一)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工作。首先,完善各种形式的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贸易登记制度,并以法令的形式加以规范,提高服务贸易信息反馈的数量和质量;其次,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根据有关法律对拒报、迟报、伪报、篡改统计数据的单位进行严肃查处,直到追究法律责任,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再次,加强与省统计局、省外汇管理局开展服务贸易专项统计课题研究,为新疆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最后,加强统计理论研究和统计知识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统计现代化建设,改善统计服务的环境,以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

(二)建设服务贸易网络平台。第一,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公共商贸信息网络的功能和体系结构,着力打造新疆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搜集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企业急需的国别贸易环境、国外经济合作机会等信息;第二,增加外文版本的新疆自治区商贸信息网,展示新疆的特色商品和优势企业,推动中外信息交流和互换,为新疆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服务;第三,依托口岸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完善区域多式联运数据交换体系,推动平台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第四,以新疆旅游景点、旅游线路为纽带,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逐步构建多语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旅游信息传输平台,为大众提供旅游信息咨询、出游辅助决策、旅游最优方案;第四,搭建会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参展商、采购商通过信息网络系统洽谈、交易,增强亚欧博览会的影响,把新疆打造成西部一个重要的会展城市。

(三)树立服务贸易品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新疆服务贸易企业特别是企业决策者应正确树立服务贸易品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因为服务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服务企业行为,而行为则决定着服务企业的绩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服务企业往往受到顾客的尊重,品牌也会受到顾客的青睐。品牌所传递的是服务企业对顾客在服务和价值方面的承诺,是顾客判断并决定购买的重要依据。因此,新疆服务贸易企业一定要转变营销观念,树立品牌理念和管理模式非常重要。

(四)加大服务贸易优势的对外宣传。首先,加强广告媒体期刊的宣传力度,增加外文版本的广告媒体期刊信息;其次,支持和组织服务业企业参加各类服务行业专业展会,以中国—亚欧博览会为平台,增加服务贸易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整体宣传新疆服务业企业形象,通过展览和洽谈,寻找出口和对外合作商机;第三,搭建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国际性、专业化的交流窗口和平台,对外宣传新疆发展服务贸易的优势。

(五)加大服务贸易人才培养。首先,把培养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服务贸易的专业人才;再次,充分挖掘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把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引导新疆大学、新疆财政学院等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中图分类号:F74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6-0048-06

一、导言

根据GATS定义,“服务贸易”主要有以下四种提供模式: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流动提供服务。

目前,学术界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的研究以单个提供模式为研究对象的较多,对两种或多种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的文献还相对较少,这从而割裂了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应意识到,随着全球经济融合速度的加快,交通商务成本的降低,服务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与共享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变得更为明显。特别地,对于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两种提供模式而言,就存在着替代与互补关系。例如,对于会计(审计)的跨国服务,商业存在及自然人流动两种提供模式都很重要:一方面,会计(审计)服务可以通过专业会计(审计)人员直接到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模式),还可以通过在国外建立会计(审计)公司提供服务(商业存在模式),因此,这两种提供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另一方面,专业会计(审计)人员的跨国界服务也有利于海外会计(审计)子公司在当地进行服务的提供,即两种模式间存在着互补性。这方面的其他例子又如美国在中国建立软件设计公司,从而减少了美国软件专业人员到中国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等方面。明显地,当代快速的技术进步已使这种交互作用大大增强,而当前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的开放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仅考虑商业存在这种交易方式,但由于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交互效应的存在,因而导致发展中国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对外国服务(外国服务商)进行限制的交易方式。

在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发生相互影响的前提下,政府应当从动态的角度来进行服务贸易政策设计,如果政府对某个服务行业的开放(或保护)只考虑到其中的一种提供模式,而忽略该模式与其他提供模式的互动,那么政策的实施结果将会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可预知的。而在这里,我们拟对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研究。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假设与模型框架;第四部分是经验研究;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角度:

第一,从服务贸易统计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如:2002年由UN等六个国际组织所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European Commission(2009)的《关于FATS统计的建议手册》;王亚菲(2005)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四的统计提出了基本的核算框架;汪威毅(2007)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的界定及国际统计规则进行了探讨,认为对商业存在的统计上,BPM5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与FATS FATS: Foreign Affiliates Trade in Service(外国分支机构服务贸易)。两种主要规则都可适用,但在对自然人流动的统计时,应以BPM5为主,以FATS作为补充;高敏雪等提出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基本框架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课题组,2007)。

第二,对一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如:Walmsley等(2002)对自然人流动自由化所取得的总收益进行了估算;郭根龙等(2006)对电子商务和国际外包影响跨境交付提供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王亚飞(2006)对教育服务在境外消费提供模式上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金孝柏(2007)对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模式进行了研究;此外,对金融、会计等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跨境支付提供模式为主,而忽略了其他提供模式的重要性。

第三,对多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方面的研究如:陈宪等(2003)、李慧中(2004)、罗楠等(2006)、Lennon(2007)分别对不同服务行业的商业存在和跨境交付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解释,但由于目前在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数据统计上存在不一致性与困难,因此他们的研究主要用服务业FDI数据来替代商业存在的销售额数据(FATS);郑长娟等(2005)、杨锦权等(2007)结合服务的特征,对跨国服务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与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Chanda(2004)则通过使用国家、服务部门以及公司的调查数据,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交互效应(互补性、替代性和抑制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蒙英华等(2008)对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蒙英华等(2009)根据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各自的特点,分别对每种提供模式构建了相应的比较优势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跨国比较分析。

第四,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在多边(双边)谈判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如Chang等(1998)认为,清楚了解各服务部门在四种提供模式上的重要程度对推进服务贸易在将来的谈判十分重要;Mattoo等(2004)则提出了一套把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联系起来进行承诺的方法;封旭红等(2006)指出,GATS的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反映了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各服务部门做出减让或约束承诺的依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已有的国内外文献从服务贸易统计、分服务行业和提供模式的发展情况、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两种、三种或四种)以及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在多边(双边)谈判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于我们所讨论的具体问题――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证探索,希望为服务贸易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三、理论假设与模型框架

通常,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替代关系,而忽略了提供模式之间同时也会存在互补关系的事实。在此,我们以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促进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为例进行阐述。假设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可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产生四种效应,正是由于这四种效应的存在,从而使得促进自然人流动的相关政策同时也会促进商业存在提供模式贸易额的增加。

假设一:投资扩大效应(Invest Enlargement Effect)。跨国公司派出的专业服务人员可以使跨国公司对目标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更加了解,因此在原投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海外服务子公司的直接投资(或绿地投资),从而增加了目标市场FATS的贸易额。

假设二:效用提升效应(Utility Enhance Effect)。一方面,由于服务贸易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货物贸易更为明显,通过双边专业服务人员的流动,可以使目标国市场的消费者对外国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更有信心,如美国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售后服务的支持(会派出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来进行支持),可以使消费者对所消费的服务产品有了质量保证意识,因此有利于增强海外服务子公司的竞争力,从而增加销售额;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接受海外专业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必然会对本国境内的服务提供商(包括外国服务子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整个服务市场产生了一种竞争效应,最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改善与服务的多样化。因此,外国服务子公司在增加销售额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的效用。

假设三:促进竞争效应(ProCompetitive Effect)。如果商业存在模式与自然人流动模式是提供同一种服务,两种模式的同时提供增加了目标市场的竞争,这有利于服务产品质量与提供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消费者的消费。

假设四:技术溢出效应(EfficientEffect)。如果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分别为提供不同的服务产品,跨境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起到支持商业存在模式的作用。如专业人员的研发服务可提升服务子公司的服务产品质量,从而增加了服务子公司的销售量;又如专业人员的相关管理咨询服务可使服务子公司运行得更有效率,从而促进了目标市场的销售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服务贸易中的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之间存在着替代和互补关系。但总体而言,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特性,我们可以期望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要比替代关系更为普遍。例如,由于跨国服务的提供往往需要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进行接触与互动(Francois,1990),因此,在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之下,往往需要当地商业存在机构的参与来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商业存在下的服务与自然人流动下的服务看作为实现同一服务的提供而投入的两种服务要素,以下我们用正式的模型来描述这一问题。

我们假设某一服务S的跨国提供需要通过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而投入的服务要素T以及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模式而投入的服务要素F。例如跨国公司总部派出服务专业人员(会计、金融、教育等)的同时需要当地分支机构的辅助服务以实现服务的提供。我们用CES生产函数来描述服务S的产量:

S=f(F,T)=A(aF(F)ρ+aT(T)ρ)1/ρ 0≤ρ≤1(1)

其中,σ=1/(1-ρ)是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T与通过商业存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F之间的替代弹性。假如当ρ=1时,即T与F是完全替代品时:

S=A(aFF+aTT)(2)

但在一般情况下,即当ρ≠1时,为取得成本最小化,我们对式(1)进行一阶求导,就可以得到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T与通过商业存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F和最终服务产品S之间的关系:

T=SA-1aTPTσPσ=SA-(1+σ)aTPTσ(aσFP1-σF+aσTP1-σT)σ/(1-σ)(3)

F=SA-1aFPFσPσ=SA-(1+σ)aFPFσ(aσFP1-σF+aσTP1-σT)σ/(1-σ)(4)

P=A-1(aσFP1-σF+aσTP1-σT)σ/(1-σ)(5)

在式(5)中,P是最终服务品S的价格。通过标准化服务数量后,我们可以把最终服务品S的进口需求表示为:S=Pε,其中ε代表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

dT/dPF=(ε+σ)Pε+2σ-1aFP-σFaTPTAσ-2P-1F(6)

dT/dPT=-Pε+σaTPTσ(-εaσTP1-σT+σaσFP1-σF)Aσ-2P-1T(7)

从式(6)我们可知,F要素价格的下降对于T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投入要素F与T之间的替代弹性σ以及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假如两种投入要素的替代弹性足够小,即当σ|ε|时,F与T之间表现为替代关系。

而近十年来,随着各国对服务业FDI限制的逐渐放宽,我们可以期望海外服务子公司运营成本的降低,这虽然意味着对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投入要素需求增加(见式4),但是,在最终服务品S需求稳定的条件下,其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的投入要素T所产生的影响是模棱两可的,因为这还要取决于两种投入要素F与T之间的替代弹性σ以及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之间的关系(见式6和式7)。

上述理论假设与模型较好地阐述了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替代与促进效应,为进一步明晰这种效应和程度,以下我们拟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

四、经验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未能按照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来进行分类统计。虽然存在全面度量服务贸易的参考框架,如2002年由六个国际组织(IMF、OECD、UN、UNCTAD、WTO、EU)所的《国际贸易服务统计手册》;在统计内容上,目前也有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交易统计(BMP5)以及外国分支机构服务贸易统计(FATS),另外也提供了几种相关的服务分类标准的转换,如扩大的国际收支分类(EBOPS,IMF),中心产品分类(CPC, UN),服务贸易总协定分类(GNS/W/120表,GATS,WTO)等,但因各国现有的服务贸易统计口径、制度与数据不够全面和科学,而且在全球层面尚缺乏系统的外国分支机构生产和销售的服务贸易统计(FATS),因此,以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未能得到真正广泛的实施。

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我们主要依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1991―2006)进行实证分析。美国是当前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最为完整的国家,特别是对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统计(FATS)主要通过每年对美国海外投资公司的调查,其中覆盖了美国控股公司海外服务销售额的情况。;而对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的数据,我们采用美国服务贸易统计中其他私人服务分类下的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来替代(其中包括会计、审计、宣传、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建筑工程和采矿、法律、医疗、研发、设备安装和维护、培训、管理、运动表演等服务)。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到,美国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发展规模与速度都要比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大得多。事实上,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据统计,2000年美国大约83%的服务贸易额都是由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创造的(BenassyQuere,et al,2006)。

图1 美国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贸易总额(1991―2006)

另外,使用美国数据的好处还在于美国的服务贸易分类数据还根据目标市场进行了细分。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面板数据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我们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国家(地区)中挑选了33个国家(地区)作为研究的对象,它们分别是: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百慕大、南非、以色列、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印度、印尼、韩国、日本、新西兰、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泰国。另外,其他的数据来源如下:GDP、人口数据来源于UN的国民账户统计数据库,国家经济中心的距离、是否具有共同边界与语言数据则来源于Jon Haveman′s 国际贸易数据库参见.。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

经济学家通常应用引力模型来讨论国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引力模型起源于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先将引力模型成功引入国际经济学的是丁伯根(1962)。在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里,假设双边贸易流量规模是两国经济总量(GDP和人口)、两国经济中心的距离、双方的贸易政策等变量的函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己经在国际贸易经验研究中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并且,引力模型已被验证可用于对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首先将基本的引力模型具体界定如下(引力方程各指标代码和含义具体见表1):

Log(EXPORT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Log(DISTij)+

LANGij+BORDij+εij

在上述引力方程基础上,我们把引力模型具体定义为:

Log(MODE3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

Log(DISTij)+LANGij+BORDij+εij(1)

在此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变量,我们把引力模型具体定义为:

Log(MODE3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

Log(DISTij+LANGij+BORDij+Log(MODE4tij)+εij(2)

注:***表明通过1%的检验,括号内为变量的t值。

(三)回归结果

我们首先对方程(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具体见表2。从回归结果可知,引力模型的控制变量基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取得了预期符号,美国GDP、服务进口国的GDP、共同语系等变量都对服务进口国的进口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双边人口变量与经济中心距离变量对服务进口国的服务进口产生抑制作用。关于双边人口变量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看法:一方面,如果一个国家是自给自足的话,那么其国内人口总量与进(出)口呈负相关;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人口总量会促进劳动分工,因此也会增加双边贸易的机会。在上述回归中,双边人口规模对服务进口量回归结果为负值,表明上述第一种效应要大于第二种效应。此外,双边共同边界虚拟变量没有通过检验,因此,在新的引力方程中把共同边界虚拟变量删去,再引入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MODE4tij)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具体见表(2)。从回归结果可知,控制变量基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取得了预期符号,就我们所关注的变量而言,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每增加1%的贸易量,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量将会增加0.533%,也就是说,在我们前述所讨论的两种效应里,促进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这也与我们的假设相一致。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研究。文章认为,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存在着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但在两种效应中,以互补效应为主,替代效应为辅。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及美国经济局(BEA)所的服务贸易数据,我们对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每增加1%的贸易额,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额将会增加0.533%,也就是说在上述两种效应里,促进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自然人流动政策时(如限制专业服务人员跨境服务签证的发放),应注意到这同时会影响跨国服务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竞争力。特别地,由于本文只是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考察,而美国在高端技术服务提供人员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事实上,在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中也包括中、低技术服务提供人员的跨国界流动,而这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具备的比较优势,由于目前发达国家对于从发展中国家流入人员的严格限制,因此这只是一种潜在比较优势。因此,为更全面地评价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在将来的研究中,还应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陈宪,谭智勇. 2003. 商业存在与跨境贸易在GATS下的融合[J]. 世界经济研究(7):56- 61.

封旭红,盛斌. 2006. 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定量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0- 24.

郭根龙,冯宗宪. 2006. 过境交付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2):59- 63.

金孝柏. 2007. 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J]. 国际商务研究(3):35- 40.

李慧中. 2004. 贸易与投资动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64-70.

罗楠,杜兆恩. 2006. 基于多种贸易理论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模式探究[J]. 国际金融研究(6):75-80

蒙英华,黄建忠. 2008. 服务贸易提供四模式交互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的考察[J]. 财贸经济(9):64-70.

蒙英华,黄建忠. 2009. 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及其比较优势研究[J]. 亚太经济(3):77-81.

王亚菲. 2005. 模式4SAM核算的基本框架构建[J]. 统计研究(9):11-18.

王亚飞. 2006. 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61-67.

汪威毅. 2007. 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的界定及国际统计规则探讨[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1):9-12.

杨锦权,王迎新. 2007 .国际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一个理论的研究视角[J]. 财贸经济(5):33-38.

郑长娟,徐建中. 2005. 服务国际化的特殊性及进入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21-24.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课题组. 2007.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框架[J]. 统计研究(3):88-91.

CHANDA R. 2004. Intermodal linkages in services trade [R]. OECD Trade Policy Working Paper, No.30.

CHANG P,KARSENTY G,MATTOO A,et al. 1998. GATS, the modes of supply and statistics on trade in services [R]. WTO Secretariat.

EUROPEAN COMMISSION. 2009. Foreign affiliates statistics (FATS): recommendations manual [M].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FRANCOIS F. 1990. Trade in nontradables: proxim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in services [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5(1): 31-46.

LENNON G. 2007. Trade in services: cross-border trade vs commercial presence-evidence of complementarity [R]. PSE Working Paper.

MATTOO A,OLARREAGA M. 2004. Reciprocity across modes of supply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 negotiating formula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373.

WALMSLEY T,WINTERS A. 2002. Relaxing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temporary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 a simulation analysis [R].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3719.

BENASSYQUERE A, SCHWELLNUS C, UNALKESENCI D. 2006. Echanges internationaux: service compris [R]. La Lettre du CEPⅡ.

Commercial Presence VS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in Service Trade: Evidence of Complementary

MENG Yinghua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odes of supply, it is more complicated when constructing policy of trade in service. With US export data and grativity model, we fin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 and qualify the effects of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on Commercial Presence. We conclude that 1% increasing of trade value of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will increase 0.533% of trade value of Commercial Presence.

篇7

关键词:运输服务贸易 出口 生产要素

一、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现状

运输服务贸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一直占据我国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尽管我国运输贸易基础薄弱,但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外贸占比进一步提高,且受欧债危机影响贸易逆差加剧。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4715亿美元,其中运输服务贸易进口859亿美元,出口389亿美元,进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的26.5%。运输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外贸占比达3.2%,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4% ,说明经济增长对运输服务贸易的依赖度不高。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锐减,导致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运输服务业的需求减少。在中国运输和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的背景下,进口高于出口的现象必然继续扩大。2012年我国运输贸易逆差额则高达近4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创历史新高。在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额还不到美国的1/3,发展水平总体比较落后。

二、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1.数据来源和道格拉斯模型建立

为了揭示生产要素对运输服务贸易出口(Y)的影响,本文假设运输行业适用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取资本要素(K),劳动要素(L)和人力资本(H,含技术进步因素)作为生产三要素,通过模型的建立、数据选取和模型检验三方面来说明生产要素与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关系。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AKαLβHγ

对上式取对数,得:

lnY =C+αlnK+βlnL+γlnH+ε

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服务贸易司网站,三种生产要素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及简单计算。其中,资本要素K用运输邮电行业年固定资产额(由于在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中没有运输行业单独的年固定资产额数据,所以本文用运输邮电行业的年固定资产额代替)表示;劳动要素L为运输邮电行业从业人数;人力资本要素采用大学入学率来表示,并假设人力资本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用EViews软件对1997年—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lnY= -14.012 +0.187 lnK + 2.135 lnL + 1.412 lnH + ε

(0.041) (0.621) (0.017) (0.005)

2.模型检验

由Eviews得到Jarque—Bera统计量=1.280012小于X2分布(自由度为2)的临界值5.99,所以不能拒绝正态分布的原假设,即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98%的较好水平,且F统计量的p值=0.000192,小于5%的显著水平,因而总体拟合显著。回归系数L,H的t统计量的p值也都小于5%的显著水平,说明其对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有显著影响。虽然K的p值较大,但是资本要素却是影响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保留这一变量。样本残差值基本都落在了特定的范围内,可得知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回归结果DW=2.11,查德宾—沃森统计量表,得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综上所述,模型通过了各项检验。

三、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三要素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出口都正相关。

其中资本要素对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小,且资本要素K的参数检验并不显著,说明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并不是资本密集型的。资本要素投入不足,已成为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要素。

劳动要素对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影响最大,说明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是劳动要素密集型的。这也与我国的劳动要素丰富、成本比较低的情况相吻合。但和发达国家运输行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2%以上的水平相比,我国运输行业就业人数只占总人口的0.5%,我国运输服务行业劳动投入还远远不足。

我国人力资本要素低下,大学入学率不到美国的1/4,整体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高,不利于我国运输服务行业和贸易的发展。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模型我们得到,劳动和人力资本这两种要素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出口具有较大的影响,而资本要素对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则较小。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国内三种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因此,为提高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应提升我国运输行业的就业人数及其教育水平,引进并合理的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自由贸易实验区;产业结构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货物贸易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服务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1.50%,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8.60%,较去年同期提升了4.10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8 902.20亿元,同比增长7.50%;服务进口16 463.90亿元,同比增长29.90%。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之相适应,国家对外开放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对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首次出台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十三五”规划也对服务贸易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2016年1月7日辽宁制定了《辽宁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方案》。

目前,大连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家外贸重点转移新形势,应如何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如何借鉴服务贸易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本文将世界上服务贸易较为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和发展中国家――韩国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总结归纳了中国新近批复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广州、天津以及东北城市哈尔滨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特点。以期为大连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在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外贸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产业升级新支撑和外贸增长新亮点,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二、国外及国内主要城市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比较分析

(一)国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1.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第一,服务贸易基础厚实,服务贸易竞争力逐年提高。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有力支撑,美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1997-2014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4.50%以上。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特征。其中,1997-2002年为持续上升阶段,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74.67%上升至77.73%;2003-2009年该比重表现为“倒u”型的波动特征,并且于2009年出现峰值(比重值为78.73%);2010-2014年为小幅波动下滑阶段,但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维持在78%左右。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来看,2005-2014年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全部为正,而且自2008年开始连续上升。说明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并从2008年开始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逐年提高。该结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次贷危机后由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并不是去服务。而是通过使制造业的效率提高更快,进而成为带动生产业发展的源头。产业是贸易的基础,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自2008年开始连续走高,也是该战略实施成功的一个佐证。

第二,服务贸易规模较大、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美国是全球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服务贸易规模全球领先。2015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为12 007.8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约为7 101.7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4.72%;进口额约为4 906.14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10.37%;服务贸易顺差额为2 195.57亿美元。2005-2015年美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而且顺差额还呈逐年增大趋势。从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来看,除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双双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实现了正增长,而且不少年份还保持了8%以上的高增长速度。但是,2012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并于此后基本维持了4%左右的出口增速和3%左右的进口增速。

第三,服务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为高附加值服务项目。根据UNCTAD稻菘夤布的BPM第6版统计数据。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来源为维护等与商品相关的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和其他商业服务,共5类服务贸易部门。其中,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费是顺差的主要项目来源,尤其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在2005-2015年稳居美国顺差来源之首。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年来美国服务出口增速处于低位徘徊阶段,但美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部门自2013年起由逆差转为顺差,而且顺差额逐年增加。这些均表明,美国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为高知识、高技术服务部门,其服务贸易优势为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2.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2005-2015年日本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从具体服务部门来看,除政府服务外,只有建筑服务、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费服务为顺差贸易。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服务是其顺差的最主要来源部门。

实际上,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并不在于服务业本身。1970-2014年日本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GDP的比重持续上升,近几年基本维持在72%左右。日本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质量和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不相上下,而且从总体来看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影响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低下的真正原因是服务产品的价格。受资源、地租、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影响,日本商品和服务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甚至大大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同类商品的价格,这就导致日本服务产品虽然质优,但价格也相当高。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时期和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高昂的价格使日本失去了相当一部分市场。这也就成为日本服务贸易之所以长期处于逆差之势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服务贸易逆差自2012年达到最大值(-477.62亿美元)后,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2015年逆差值缩减至十年来的最小值(-134.68亿美元)。

3.韩国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韩国服务贸易虽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但其竞争力并不强。2005-2015年韩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为负。从服务贸易具体部门来看,除了政府服务外,只有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的竞争力指数值为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韩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个人、文化及相关服务的竞争力指数值由负值转为正值,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韩国政府在2008年制定了三阶段服务贸易促进体制。根据措施内容,韩国对游戏、手机服务、数码广播、海洋休闲及体育、教育、医疗、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行业给予支援。因此,政府扶持是促成近年来韩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个人、文化及相关服务部门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二)国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比较

对美国、日本、韩国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进行梳理,发现其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相同点

第一,确定优先发展的服务贸易行业,并给予重点支持。首先,从美国来看,按照美国最新统计口径,目前90%左右的出口集中在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运输、金融、客运、教育、影视、保险和电信十大服务上。除了统一的出口促进措施外,美国促进上述重点服务产业出口发展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的主要做法:一是提高重点服务出口行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包括联邦政府高度重视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出口相关的公共投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也重视与服务贸易相关的科技投入、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等措施。二是充分重视国内服务产业发展。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为使国内服务产业发展服从服务贸易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适度放松了反垄断限制,并实现了国防工业对国内相关服务产业的带动。三是除了通用出口促进措施外,还以重点行业为重点,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特点和出口市场重点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国内服务和出口市场战略。

从日本来看,日本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通过充分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立了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策略。由上文分析可知,日本金融服务是其顺差的重要来源。实际上,日本金融服务贸易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首先,政府通过向国外金融机构开放市场。促进其当时并不发达的金融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其次,为防止由金融、保险市场开放引起国外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增加了海外投资者在东京金融市场的交易手续费。最后,对于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解决。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了日本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从韩国来看,根据2008年韩国制定的三阶段服务贸易促进体制内容,韩国确定优先发展的优势服务贸易行业为游戏产业、手机服务、流通业、贵金属、宝石业、时装产业、排水服务业、数码广播、服务外包业、海洋休闲及体育产业,并为保持这些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支持政策和出口市场战略。此外,韩国还制定了观光、教育、医疗和服务外包领域的扶持方案或措施。以提升这些逆差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力。从上文分析可知。这些政策措施对提升相关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二,改进服务贸易统计。美国是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统计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重视服务贸易统计改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1985年国会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目前,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唯一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概念相一致的、连续的、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而且,由美国商务部出版的基本数据与分析报告,不仅对政策制定、多双边谈判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服务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和出口经营决策有很大作用。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美国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也在全世界居领先地位。韩国也十分重视服务贸易统计,2008年韩国制定的三阶段服务贸易促进体制,对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三,重视中小服务企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高效务实的出口促进服务。中小企业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十分重视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对其提供包括一般性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但适当收费的国外市场调查和个性化咨询服务以及出口融资与保险服务等出口促进服务。日本则是发展中小企业的典范,通过建立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宽松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支持,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群。韩国除了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支援基金外,对知识发展型服务业提供特别基金扶持,并扩大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特别法》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适用范围,改善了利用技术及信用担保服务业的信用审查标准。

第四,构筑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体系。美国对人才的重视和利用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入国。2011年美国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为7.4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6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40%。美国除了在正规教育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在继续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各个服务型企业都加大力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并根据不同的竞争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员工继续培训。日本在发展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方面,也十分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实行高工资、培训、派员出国交流等诸多鼓励措施。这些举措对日本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投身于服务贸易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韩国在完善服务贸易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一是实施国家职业培训需求调查,拟定“平生职业技能开发五年计划”。二是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及专家共同拟定“服务业人才培养体制完善计划”。三是设立各服务领域专科学校,加强“产学服务专门人才联合教育”。四是构筑服务业人才监测系统及人才网。

2.不同点

除上述相似措施外,美国、日本、韩国在服务贸易促进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特点。

第一。美国构建高度发达的服务出口促进体系,以保障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美国服务出口促进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由总统出口理事会等组成的咨询、决策与协调体系。二是由商务部、美国开发署等组成的横向服务体系。三是由“出口扶助中心”及地方出口促进机构组成的纵向服务体系。四是由全美服务行业联合会(CSI)、各地区出口理事会及出口法律援助网站等组成的民间出口服务体系。纵横交错、高度发达的服务出口促进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美国各项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措施的顺利实行。

第二,日本扎实做好科学技术研发等基础性工作,重视实施服务贸易品牌竞争战略。日本在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始终致力于科学技术研发工作。日本科学技术研发基础条件一直居世界前列[5]。从前文分析可知,日本服务贸易虽然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但知识产权使用费是其最大顺差来源,这与日本的科学技术研发等基础工作扎实,密不可分。此外,日本服务贸易品牌竞争战略实施得非常成功。全球十大寿险公司中日本就占了四个,分别是日本邮政保险有限公司、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公司和日本第一生命保险株式会社。

第三。韩国修改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不合理规定,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别待遇。如完善知识密集型服务有关制度: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土地保有税的负担差别:减免有关服务产业用地的开发负担金:改革服务业适用的电费标准体制等。

(三)国内主要城市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特点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准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10个城市和哈尔滨、江北、两江、贵安、西咸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大连却榜上无名。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国家整体战略的考虑外,还与大连和上述城市或地区尤其和发达城市之间,在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服务贸易重视程度及促进政策方面存在差距有关。就促进政策方面而言,本文选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广州、天津以及同为东北城市的哈尔滨为例,总结其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特点,以期为大连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有所启示。

1.上海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主要特点

第一,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设先动优势明显。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设立服务贸易处(1996年)、第一个成立服务贸易协会(1996年)、第一个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2003年)、第一个服务贸易年度发展报告(2000年)、第一个出台服务贸易发展行动计划、促进指导目录、第一个建立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先行服务贸易改革的城市,是全国服务贸易统计信息最快、最及时的城市,还率先成立了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机制。这些方面都促成了上海较早地建立起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奠定了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先动优势。

第二,多措并举促进文化贸易成为发展亮点。上海多措并举加快发展文化贸易,使其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亮点。一是修订完善了“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摸清全市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二是聚焦重点企业。深入一线调研,协调解决企业在财税政策、展会审批、平台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三是支持企业赴中东、非洲、欧洲等举办或参加国际知名文化贸易展会活动,为企业与海外客户搭建起B2B的交流桥梁。四是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新版图书展、上海全球跨媒体创新峰会暨小型技术装备展等一系列文化贸易促进活动。

第三,贸易便利化推动服务贸易大发展。一方面,通过立法保障贸易便利化实施;另一方面,自2014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以海关监管模式创新为代表的贸易便利化措施、进出口贸易便利化措施、检验检疫部门的贸易便利化措施。而且都渐显成效。

2.广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措施主要特点

广州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搭建平台来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大量招商和市场开拓活动,如连续组织广州软件企业参加欧洲、美国和中国香港专业展。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多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如在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实施意见》政策的支持下,广州获得了两个“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和三个“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重点培育对象”。三是搭建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如穗港合作的“穗港Ⅱ’资源网”、与美国硅谷联合建立的“广州硅谷工程研究中心”等。此外,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也为广州市服务贸易领域空间的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天津服务贸易促进体制机制主要特点

在国家简政放权政策推动下。天津率先实现了“一个部门管服务、一颗印章管审批”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以国际服务贸易处为依托。天津建立了部门联动、区县一体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并形成了“政府一中介一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4.哈尔滨服务贸易促进机制主要特点

哈尔滨充分利用地域势。主打“俄罗斯牌”。与俄罗斯旅游、交通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贸易多领域开展合作。同时,哈尔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较完善。市商务局不仅设有科技与服务贸易管理处。还有对外贸易处、贸易发展促进处、对俄贸易处等贸易促进与管理机构。而且,哈尔滨市贸促会相关网站信息完备,贸易促进职能发挥充分。

三、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及促进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大连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较快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愈发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大连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大连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6.84亿美元,2015年大连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02.60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且占辽宁服务贸易总额的49.7%。其中,服务出口42.70亿美元,占全省的66.30%;服务进口59.90亿美元,占全省的42.10%。从主要服务贸易行业来看,运输服务贸易一直在大连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2015年占全市服务贸易比重为25.40%,是有力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基础;旅游服务是大连服务贸易的第二大支撑,2015年大连旅游外汇收入5.16亿美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98.50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10%,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了20%。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商务部公布的全国各省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情况看,上海、北京、广东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各省市,位于前三甲位置,辽宁服务贸易额在全国仅列位第九,大连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名列最后。大连服务贸易规模相比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仍有不小差距(如表2所示)。

2.软件服务外包为主要发展模式

目前,大连服务贸易已经形成以软件服务外包为核心动力的发展模式。从发展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业一直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先后被国家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称号,是全国软件产业授牌最多的城市。截至2015年末,大连拥有服务外包企业1 071家,从业人员13.70万人。其中,不仅有东软、华信、海辉等连续多年排名全国软件出口前三位的本地企业,还有简柏特、惠普、松下、微软、IBM、戴尔等世界知名企业。近年来,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以“争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宏伟目标引领发展,在外包规模、平均增速、空间潜力、产学合作、品牌形象等五个方面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2011年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收入700亿元,增长30%;2012年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软件和服务外包千亿产业集群:2015年受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大连全年在线登记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6.23亿美元,执行金额15.2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00%。

从对GDP的贡献度来看,从2005年开始。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4%,初步显现出未来支柱产业的雏形。2010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销售收入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10.37%,2012年该比重接近15%。可以看出,软件服务外包业已经成为大连市的支柱产业。

从对服务贸易的贡献度来看,2004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出口占总服务出口的比重为11.6%,2008年迅速飙升至69.08%,2011年该比重达到78.79%,比上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纵观2000-2011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贡献率达到了35%,已经在大连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连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随着全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兴起,大连服务外包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成本上升较快。由于工资收入的增L,社保费用居高不下。企业已逐渐失去发展的成本优势。二是政策环境优势殆尽。大连不仅没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所应具有的与国家配套资金,原有的吸引高端人才政策、社保优惠政策等也已经取消。三是市场结构单一,对日本依赖过强。大连对日业务已占到全市离岸外包业务的70%以上。市场结构单一导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业易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

(二)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演进

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起步较晚,“十二五”以前出台的服务业及服务贸易促进文件主要集中在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如《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等。

随着国家对服务贸易的重视,近几年大连出台多项有关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文件,但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如《大连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大政发[2010]53号)中包含“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内容、《大连市加快发展服务业四年行动计划》(大政办发[2014]42号)等。

(三)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促进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外和国内主要城市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或措施的特点均表明:政府作为可以有效地释放市场活力,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的营商环境。与之相比,大连在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体系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三无”现象,即无专门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无详尽的统计信息、无服务贸易企业管理清单及产品目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有待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都在货物领域,因此,围绕货物贸易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相比之下,发展服务贸易的观念意识与动力不足。目前,大连政府已经意识到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但是针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促进体系不健全,且偏重于服务业领域。截至目前。大连尚未出台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综合性文件,与国内服务贸易发达城市的横向比较发现,专项促进文件也远远不足。这可能是大连未人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大连服务贸易在管理层面存在综合管理部门缺失和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职能交叉现象。大连贸易促进机构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相关网站信息还不健全。因此,亟需顶层设计,强化管理协调职能。并进一步促进区域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3.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亟需加强

目前,大连对服务贸易的统计主要为软件服务外包领域,服务贸易领域的其他重要行业并未被纳入统计范围。而且服务贸易统计信息透明度低,不及时。这些都不利于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利用统计数据,及时了解大连服务贸易及其各领域的发展进程、发现问题并制定科学的决策。同时,由于统计体系不健全、统计信息缺乏,导致长期以来对服务贸易领域的认识不够深入。至今大连仍然没有有关服务贸易企业的管理清单及产品目录。

4.服务贸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服务贸易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服务贸易企业以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为主、实物资产较少的资产结构。由于动产不能抵押,现行的适合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中小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产品很少。融资受限导致服务贸易企业普遍感觉融资难、融资贵。此外,银行“惜贷”以及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缺乏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等因素,都使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中小服务贸易企业融资受到限制。

四、启示和政策建议

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国内城市上海、广州、天津和哈尔滨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措施表明,政府的作为可以为服务贸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国家外贸重点转移的新形势以及批准辽宁设立自由贸易区的新机遇,大连应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以尽快形成产业升级的新支撑和推动外贸增长的新亮点。为此,大连亟需借鉴国内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大连服务贸易的发展实际,提出促进大连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服务贸易管理与服务机制

一是加强对大连服务贸易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借鉴上海做法,成立大连服务贸易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跨部门的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大连服务贸易规划编制、贸易促进、政策协调、统计调查等工作。二是借鉴天津做法,尽快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三是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通关管理模式。协调海关、检验检疫和外汇管理等部门,建立医疗检验检测、会展服务和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等服务贸易业务的便捷通关机制。并为从事国际服务贸易业务的中高端管理和技术人员出入境和居留提供便利。

(二)完善财税等服务贸易促进政策

一是加紧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意见》、《大连市发展服务贸易中长期规划》、《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等相关文件,并从财税、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方面完善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同时借鉴美国做法,确保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和连续性。二是借鉴美国经验,确立符合大连发展实际的服务贸易促进财政支持原则。即: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重复或过度使用,应建立服务贸易促进支出的联合预算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和各年度财政预算支出,适时增减调整促进支出额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三是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支持力度。四是全面落国家“营改增”的改革措施,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政策。借鉴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做法。对先进技术型服务企业,实行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部分税前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推动服务贸易领域的金融服务创新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跨境支付服务范围。支持服务贸易企业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仓单质押贷款以及在制造业中深入推进融资租赁业务等);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业务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和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承保政策,简化投保手续;支持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开展国际融资担保业务。

(四)优化服务贸易促进平台

借鉴哈尔滨做法,充分发挥贸促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并借鉴美国做法,建立企业联系追踪和服务机制,建立免费或低收费的信息咨询服务、国外市场调查与个性化咨询服务等信息化平台或机构。积极搭建以电子信息为载体的商务信息平台和以供应链服务为核心的整合型外贸全程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各服务行业之间融合发展。对服务贸易统计、公共技术、交易、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平台的建设、功能和业务水平的提升,给予一定资助。对企业参加由商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展会、产业推介和项目对接活动,给予一定资助。鼓励金融机构与跨境B2B贸易平台合作。办好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把软交会打造成引领产业发展、促进软件交易的重要平台。

(五)确定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

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中美贸易巨额顺差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显然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对此,该文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相关应对策略。

1中美贸易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据中国官方统计自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86倍,年均增长17%。至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由1978年的10亿美元增至211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美国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两国贸易额更是突破3020.8亿美元。

然而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渐凸显。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此后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呈现逆差,并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中方顺差为63亿美元,2000年中方顺差297.4亿美元,2001年则为281亿美元,2004年为873亿美元。2005年为1141.75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442.6亿美元和1633.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1979年至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为3亿美元,2000年为838亿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亿美元的逆差,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高达1620亿美元。2005年则突破2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2325亿美元。2007年1至11月,对华贸易逆差也已达2375亿美元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拉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日趋增多。自1980年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迄今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其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并且中美贸易摩擦正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转移,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贸易摩擦的对象由原来的初级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又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轻工、钢铁、汽车等,更进一步向高技术产品转移。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

2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成因

2.1双方统计方法和口径不同导致双方统计数据差异

(1)统计方法不同。中美双方统计采用不同的贸易统计标准进行衡量。美方采用总贸易制,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而中方采取专门贸易制,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存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作为统计,因此造成美方统计范围略大于我方,使美方“逆差”加剧。美方因忽视转口和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中美两国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经我国香港转口的。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60%以上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而转口到美国的商品额中的29%是在我国香港增值的。货物离开中国后在第三方增加的价值,显然不应计算为中国的出口。而美方的出口统计因忽视转口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此外,美国还因出口统计不完全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值。

(2)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导致双方统计上的差异。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一般的进口货物,通常是根据进口商的申报来判定原产地,被判定原产地为中国的货物被记录为来自中国的进口而不考虑是否实际上由中间方出口或者货物在中间方是否有增加值,因而某些被美国记录成自中国的进口很有可能是应该记录为自其他中间方进口的。

2.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同

2004年我国GDP普查数据显示三大产业的GDP比重分别为l3.1%、46.2%、40.7%。显然我国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2005年美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率分别为2.8%、23.4%和73.8%,到2005年则分别为23%,22%和75.7%。显然美国经济结构已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本地化生产的特征,内需倾向突出,制成品的进口对本国生产、消费结构形成补充,因而进口需求旺盛,加之美国由于是过度消费国家,储蓄率极低,从而导致国内投资和产出或者说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而中国又因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大量由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淘汰转移的制造业,并且质量又明显优于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因此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家庭最终消费结构难以与之匹配,且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口需求也相对不旺盛。所以由此两方面原因,所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3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2.3.1东南亚国家对华的产业转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这些国家在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把他们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形成中国与欧美发生贸易顺差,而与亚洲周边国家发生逆差的贸易格局。

2.3.2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美国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在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也逐渐将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销售和向母国返销占据很大份额。有数据显示,中国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母国进行返销,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而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出口商品80%以上来自外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问的贸易关系的背景下,美方仍采用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2.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造成中美贸易结构扭曲,加剧中美贸易失衡

1949年,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制定了“出口管制条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的国家名单。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虽然逐步放松了对华出口管制,但在政策规定和执行过程中,仍保留有许多歧视性规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国会在美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压力加大,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恶意地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诸如通过制定相应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颁布出口管制目录(如商业管制目录CCL、美国军用品管制目录USML和核管理委员会管制目录NRCC)、执行许可证审议程序、强化执行机制与惩处力度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军民两用物品和技术的出口.

高技术本是美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但这一优势并未在中美贸易中体现出来。在高技术领域,美国一直保持生命科学、电子电机、柔性制造以及航空技术贸易上对华贸易顺差,且在电子电机和航空技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顺差相对较大。然而在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贸易上,美国却一直存在着对华贸易逆差。特别是在信息与通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了521亿美元,这些举措不仅未消除美中两国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反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

3应对策略建议

3.1加快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

由于美国在服务产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服务业根据WTO要求也应逐步开放,因此中国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减小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3.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亚洲、北美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而欧洲,以及拉丁美洲、中东地区、非洲在我国出口地区结构中所占比例甚小,这使得我国外贸与北美、亚洲市场的依赖度过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21%左右,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了贸易风险的加大,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而且由于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必须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

3.3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

如上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很大部分是由于加工、转口贸易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公司或跨国公司。外资的进入虽然有利于国内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那些集中在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重复投资,不仅不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和破坏。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整,不仅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局面,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4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加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以及以转口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导致实际获利小而两国顺差大的不平衡局面。我国应当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和应用,以政府政策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企业;加快对相对滞后的医疗、教育、交通、环保、住房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并且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以扩大内需,促进内向型经济发展。

3.5完善人民币汇率体制

在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上,增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灵活性进;实施“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调控;适当放大浮动区间;同时配合其他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汇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调整。这样不仅淡化给予美方在其国内定价过低的不良印象,也有利于我国对外购买力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燕.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5).

[2]张璐,刘增涛.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7).

篇10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中美贸易巨额顺差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显然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对此,该文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相关应对策略。

1中美贸易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据中国官方统计自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86倍,年均增长17%。至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由1978年的10亿美元增至211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美国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两国贸易额更是突破3020.8亿美元。

然而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渐凸显。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此后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呈现逆差,并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中方顺差为63亿美元,2000年中方顺差297.4亿美元,2001年则为281亿美元,2004年为873亿美元。2005年为1141.75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442.6亿美元和1633.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1979年至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为3亿美元,2000年为838亿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亿美元的逆差,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高达1620亿美元。2005年则突破2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2325亿美元。2007年1至11月,对华贸易逆差也已达2375亿美元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拉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日趋增多。自1980年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迄今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其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并且中美贸易摩擦正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转移,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贸易摩擦的对象由原来的初级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又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轻工、钢铁、汽车等,更进一步向高技术产品转移。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

2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成因

2.1双方统计方法和口径不同导致双方统计数据差异

(1)统计方法不同。中美双方统计采用不同的贸易统计标准进行衡量。美方采用总贸易制,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而中方采取专门贸易制,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存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作为统计,因此造成美方统计范围略大于我方,使美方“逆差”加剧。美方因忽视转口和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中美两国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经我国香港转口的。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60%以上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而转口到美国的商品额中的29%是在我国香港增值的。货物离开中国后在第三方增加的价值,显然不应计算为中国的出口。而美方的出口统计因忽视转口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此外,美国还因出口统计不完全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值。

(2)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导致双方统计上的差异。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一般的进口货物,通常是根据进口商的申报来判定原产地,被判定原产地为中国的货物被记录为来自中国的进口而不考虑是否实际上由中间方出口或者货物在中间方是否有增加值,因而某些被美国记录成自中国的进口很有可能是应该记录为自其他中间方进口的。

2.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同

2004年我国GDP普查数据显示三大产业的GDP比重分别为l3.1%、46.2%、40.7%。显然我国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2005年美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率分别为2.8%、23.4%和73.8%,到2005年则分别为23%,22%和75.7%。显然美国经济结构已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本地化生产的特征,内需倾向突出,制成品的进口对本国生产、消费结构形成补充,因而进口需求旺盛,加之美国由于是过度消费国家,储蓄率极低,从而导致国内投资和产出或者说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而中国又因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大量由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淘汰转移的制造业,并且质量又明显优于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因此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家庭最终消费结构难以与之匹配,且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口需求也相对不旺盛。所以由此两方面原因,所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3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2.3.1东南亚国家对华的产业转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这些国家在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把他们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形成中国与欧美发生贸易顺差,而与亚洲周边国家发生逆差的贸易格局。

2.3.2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美国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在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也逐渐将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销售和向母国返销占据很大份额。有数据显示,中国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母国进行返销,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而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出口商品80%以上来自外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问的贸易关系的背景下,美方仍采用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2.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造成中美贸易结构扭曲,加剧中美贸易失衡

1949年,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制定了“出口管制条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的国家名单。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虽然逐步放松了对华出口管制,但在政策规定和执行过程中,仍保留有许多歧视性规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国会在美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压力加大,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恶意地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诸如通过制定相应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颁布出口管制目录(如商业管制目录CCL、美国军用品管制目录USML和核管理委员会管制目录NRCC)、执行许可证审议程序、强化执行机制与惩处力度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军民两用物品和技术的出口.

高技术本是美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但这一优势并未在中美贸易中体现出来。在高技术领域,美国一直保持生命科学、电子电机、柔性制造以及航空技术贸易上对华贸易顺差,且在电子电机和航空技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顺差相对较大。然而在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贸易上,美国却一直存在着对华贸易逆差。特别是在信息与通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了521亿美元,这些举措不仅未消除美中两国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反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

3应对策略建议

3.1加快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

由于美国在服务产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服务业根据WTO要求也应逐步开放,因此中国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减小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3.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亚洲、北美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而欧洲,以及拉丁美洲、中东地区、非洲在我国出口地区结构中所占比例甚小,这使得我国外贸与北美、亚洲市场的依赖度过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21%左右,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了贸易风险的加大,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而且由于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必须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

3.3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

如上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很大部分是由于加工、转口贸易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公司或跨国公司。外资的进入虽然有利于国内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那些集中在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重复投资,不仅不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和破坏。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整,不仅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局面,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4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加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以及以转口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导致实际获利小而两国顺差大的不平衡局面。我国应当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和应用,以政府政策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企业;加快对相对滞后的医疗、教育、交通、环保、住房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并且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以扩大内需,促进内向型经济发展。

3.5完善人民币汇率体制

在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上,增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灵活性进;实施“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调控;适当放大浮动区间;同时配合其他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汇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调整。这样不仅淡化给予美方在其国内定价过低的不良印象,也有利于我国对外购买力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燕.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5).

[2]张璐,刘增涛.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