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良好个性
笔者从事幼儿园工作多年,每天来接送孩子、问询孩子日常、陪着孩子玩耍的家长中,妈妈占到了绝大多数。通过约访得知,爸爸们比较忙碌,有的加班、有的应酬,还有的在钓鱼。男主外、女主内的老思想依然在当今社会实行着。多年来人们不断的通过书籍、影视、歌曲来歌颂母亲的伟大,强调母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家庭里父爱也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母爱和父爱就像阳光和空气,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不可或缺。虽然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但是爸爸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有着和妈妈同样的责任。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将教育资源有机结合。首先父亲要明确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担任的义务和责任,不能一味地注重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和谈心,参加孩子的活动和娱乐,从多方面了解和观察孩子,从细节里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孩子的各项学习生活问题,做好家园共建工作。男性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中对孩子会造成多方面的启发和引导,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坚强、勇敢、忍耐和开拓。反之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身心影响,让孩子的未来生活埋下隐患。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男老师较少,让孩子减少了与男性接触的机会,造成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处在女性的管理和行为方式里,在性格的培养上出现了缺失。长此以往,男孩子会因缺少模仿对象而变得胆小和犹豫;女孩子长大后面对男性时,会显得羞涩和拘谨。因此,在这种教育现状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更加凸显,他将对孩子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父爱让孩子拥有良好个性
父母性别的特点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男性的刚毅、果敢、智慧与女性的稳重、细腻、温柔形成了互补。在生活中夫妻可以通过双方性格的互补来解决各种问题。孩子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尝试,去挑战,最终将父母最优秀最成功的方式方法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这就是父母能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当父亲为了物质奔波错过了孩子的教育,母亲只好担当更多的家庭角色用以弥补,从而产生了角色错位。这种错位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性格缺失,随之产生偏执,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父爱让家庭教育更加丰富
美国著名教育研究专家斯可基•约里昂和中国台湾教育研究专家史玉梅女士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男性在教育孩子上计划性强,对于发展孩子哪些方面的品质,如何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通过哪些方法来实现,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实践并坚持下去。在这个问题上母亲就要弱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许,但在教育过程中喜欢多方面尝试,听取身边人的建议,或者不断报名各种培训班,所以实际教育过程中,她们往往显得无计划性。男性偏好于历史、地理方面的阅读与学习,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风情民俗和英雄人物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讲述对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拓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母亲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知识面方面要弱于父亲。在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父亲作为成年男性崇尚独立、勇敢、果断且具有冒险精神。在生活中他们会带着孩子登山、涉水、骑行等户外活动。教会孩子基本的求生、简单的维修和如何应对突发危险。大多数女性从小就在保护中度过,所以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欲更强烈。生活中母亲会拒绝孩子做危险动作、碰不干净的东西等等母亲内心不能接受的事物。所以笔者在幼儿园总能见到有的孩子不敢快跑,不敢捏泥人,甚至听到狗叫就赶紧往教室跑。这一点上,父亲的作用远大于母亲。
4父爱与孩子情商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的重要性经常被人们提及,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父亲对孩子情商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男性与生俱来的外向性格成为了孩子情商培养最好的模板。虽然有的喜欢夸夸其谈,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孩子模仿爸爸,敢于在展示自己和主动与人交流的态度。在幼儿园里善于交流,能够主动展示自己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情商高的父亲。父亲往往能给孩子更多的竞争意识,让孩子走出家庭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与陌生人交往,并逐渐取得自信。在解决突发问题、情绪控制、成就感等方面,父亲是一个重要的榜样,并极有可能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一个标准,所以父亲不仅要教好孩子,更要做好自己,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更多的模仿。智商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整理,而情商的培养就是性格的培养,需要环境的引导和影响。作为父亲,在这一项工作中应该当仁不让主动承担,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
5父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2
〔关键词〕父亲;子女教育;缺失;重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5-0007-03
父亲作为子女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在子女儿童期的人格发展、社会认知等方面乃至在青少年期的社会往能力、独立性、创造性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父亲教育淡出”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因此,为扭转这一现状,我们更要重视发挥父亲的教育作用,父亲应和母亲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协同教育孩子,共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一、父亲在子女教育中角色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思想观念导致父亲角色错位
受“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家庭分工格局和中国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一些父亲忽视甚至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他们认为父亲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供养者。因此他们的重心应该是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而忙于在外面打拼,努力地赚钱养家。尤其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男性承担的压力较大,因而往往被迫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而这一角色很自然落到了工作压力较小的母亲身上,教育子女往往由母亲去承担。可见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现代家庭更多的生活负担落在了父亲的身上,而面对养家以及职场上的各种压力,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也是必然的。
(二)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式导致父亲失去了教育权利
在中国很多的家庭中,父母亲分别扮演着“严父慈母”的角色。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不少父亲以为“严父”就是板着面孔训斥子女,甚至打骂、侮辱孩子的人格。他们无视孩子独立、自尊的心理需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因而导致孩子对父亲畏惧疏远或对立,父子关系紧张、扭曲甚至破裂,致使父亲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权威地位。另外在学校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男教师的数量永远少于女教师。仿佛教育孩子是女性的天职而男性只是充当配角。另外在教育手段上,女教师相较之男教师来讲,感性多于理性。使孩子在心里形成一种印象,他们更愿意听女性对自己的教育和劝导,久而久之导致父亲这一男性角色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差。
(三)家庭角色结构倾斜,导致父亲教育权失落
由于现代家庭中父亲承担的重要角色,有一部分父亲们经常不在家。即使回到家时,与孩子交流谈心的机会也很少。孩子经常接触的是母亲,常常是从母亲那听到对父亲的评价。因此父亲的形往往是取决于母亲的塑造。而在一些家庭中妻子不尊重丈夫的自立、独立、平等的人格和共同管理家庭、教育子女的权利,在子女面前常常有意无意地唠叨丈夫的缺点、毛病,贬损丈夫的形象,降低丈夫的威信,在这种家庭氛围当中,在缺乏素质教育的情况下,男性的家庭角色被淡化,即使不少父亲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家教中的分量,也只是担任保姆、助教的角色。
(四)目前对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欠缺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对家庭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多局限于母子关系,父亲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较薄弱,这除了片面地认为孩子的发展主要受母亲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把家庭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把家庭看成是一个整体,就必须研究父亲和母亲的教育角色问题,分析父母各自的教育优势和相互差异,以便使之相互配合,协同教育子女。
二、父亲对子女教育的独特影响
(一)父亲对子女在儿童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1.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的过程。儿童的性别化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的影响,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父亲有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几乎所有的发展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关键作用。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父亲在鼓励子女的性别角色行为发展上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可以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对于男孩来讲,父亲的影响更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亲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气质风度来表现阳刚之美。女孩也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和关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并且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对于女孩来讲,父亲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孩子成人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也更多地受到早期与父亲关系的影响。
2.父亲是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
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核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学者孟育群(1992)通过测量和分析,认为父亲的太过干涉对儿童人格因素的影响极大。如干涉型父亲管教下的子女,一般身心发展迟缓、情绪不稳定、忍耐力差、爱推卸责任而且依赖性强、缺乏远大目标和理想。父亲的太过关心和溺爱一方面可能使孩子变得任性、娇惯、影响情绪发展、易动感情,使儿童人格发展受阻,缺乏自控能力,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表现出较多的过失行为;另一方面会使孩子缺乏对公正的理解,因此可能表现出飞扬跋扈、不能忍受挫折等行为。心理学家麦克・阂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概。
3.父亲对儿童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
在家庭中,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等的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儿童交往的独特性,儿童从父亲和母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儿童从父亲那儿可以学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并能通过探索各种游戏活动,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因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很多研究表明,父亲对男孩智力发展影响更大。耶鲁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这一研究并不是否定母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是强调对儿童的发展来说,通过改善父亲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将会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心理学上的相似研究也表明,父亲与儿童的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学业成绩有关,在家庭教养中,父亲更多的是与儿童玩耍,对儿童进行知性教育,父亲的传统性别角色在社会中更多的外向性使他们能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启发儿童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
(二)父亲对子女在青少年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1.父亲是子女青春期教育期必不可少的角色
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社会和自己的理想,常常对妈妈的唠叨非常反感,父亲则在这一时期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所以,父亲应该尽早成为孩子可依赖的靠山。以女孩为例,有调查表明: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不太好的女孩。女生对异性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从认识父亲开始的,家长务必以身作则,并教给女儿一些与异往的技巧。另外,缺少父爱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一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忧郁、恐惧、紧张、焦虑;二是自卑心理严重,安全感很差,胆小怯懦;三是与母亲的关系容易紧张,甚至对母亲产生反感或敌意;四是意志薄弱,动手能力也较差,做事缺乏毅力。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的。
2.父亲对子女青少年期的社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去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而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期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的行为几率都较大。另据孟学群和宋学文的研究发现,父亲对子女少年期社会化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比母亲的作用更显著。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第一,青少年随着社会性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增强等原因,他们的关注点逐渐转向社会的存在、发展和人生的意义等一些问题上。他们希望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经验,向往参与社会活动,发展人格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而父亲正好符合这一角色的需要。第二,父亲对青少年至关重要,他既是教养者又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还是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者。在我国当前多数家庭中,一般父亲比母亲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接触社会广,在家庭对外活动中担任主要角色。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第三,母亲对青少年的教养态度方面的问题比父亲相对更严重。母亲的干涉、唠叨、溺爱,使强烈要求独立的青少年期的孩子特别反感。因而,青少年对母亲管教态度的意见比父亲更大,削弱了母亲的教育影响作用,相对增强了父亲的教育影响作用。
3.父亲在青少年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和规则的象征,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意识到父亲的权威和力量,就会对父亲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并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我国儿童教育专家刘建清通过研究指出:父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诱发违法犯罪行为。西方一项对父亲与子女违法犯罪行为关系调查表明,违法犯罪人中有22% ~57%人的无父亲,特别是14~17岁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者中,无父亲的人居多数。这是因为无父亲会对子女的人格、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与违法犯罪行为有关。另外,父亲的不良行为也会在相当程度上诱发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所以他认为,有不好的父亲比无父亲的情况更糟。由此可见,父亲的形象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窗口,持续而深刻的父爱和良好的父子关系有助于子女个性的健康发展;而消极的父子关系和父亲形象将大大地促使子女在日后的不利情境中产生违法犯罪的动机。父亲的存在和父爱及良好的父子(女)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源泉之一,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发展尤其是双性化发展,社会化、青春期的顺利渡过以及道德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重建父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树立科学意识,提高父亲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
观念是指导行为的依据。要从根本上扭转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不良局面,必须转变思想意识。作为父亲,首先应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误区,把教育儿童作为自己的责任;其次,父亲应提高自己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具有的独特作用,努力提高文化素质,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与母亲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现行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应当从“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事应该女人管”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孩子的供养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早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和少年期,而且还体现在人的整个一生之中。因此,作为父亲应该多抽些时间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言行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调整家庭角色,重拾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权利
在传统家庭角色分工里,男人是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的人,女人则担负着怀孕、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履行“相夫教子”的天职,人们也习惯地认为父亲是外界事务的参与者,母亲则是家务活动的中心。对忙于外界事务的父亲来说,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远远没有母亲承担的角色多。长期以来导致的结果是在孩子看来,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负主要责任,而父亲充当的是配角的工作。致使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处于劣势地位,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发挥重要作用了。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适时地调整父亲对子女教育应该承担的义务。父亲在工作之余,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在家庭当中充当和母亲一样的教育角色。和母亲一起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共同出谋划策,促进孩子的教育全面发展。
(三)优化家庭氛围,提升父亲教育影响的亲和力
卢梭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教养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父亲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亲和力,使孩子易于接受自己的教育。同时,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有利于家庭学习气氛的形成。所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必须的,但和谐的家庭氛围的营造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父母应相互尊重,教子观一致;父亲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参与家庭的共同活动,父母与孩子平等对话,子女对长辈尊重体谅,双方之间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营造温馨、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父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稿件编号:100316004)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35~436.
[2]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326.
[3]邓李薇.亲子依恋中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其角色建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1).
[4]仝召燕.试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独特影响及其优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8,(6).
[5]朱启胜.家庭教育方法探断[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l).67~68.
[6]王俊燕.浅议父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6).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庭教育意义
家庭教育,通常情况下是指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对孩子实施的引导教育,以及行为上的榜样力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尽管学校的功能就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比如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父母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更有利,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分类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对于家庭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实质是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1.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实则不然,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72%的少年凶杀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
中国的谚语里我们耳熟能详的“龙生龙,凤生凤”“知子莫若父”等等,包括《三字经》里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当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很少过问。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
有一句口号误导父母,甚至误导教育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父母,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的话,那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天才总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适用。
4.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四、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一:洪伟,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他则判归父亲抚养。父亲常年在外跑车,一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就算见面父亲只是随口问一句有没有做作业之类的话。洪伟在家里由72岁的奶奶照顾,常此以往,他养成了自由散漫、爱说假话、不爱学习的坏毛病。在学校里收保护费,抢钱,打架,约同学翻窗进教室偷东西,去超市偷东西等等。上四年级,校长发现问题大了,把他奶奶叫到学校陪读,但是一语不合就踢他奶奶的肚子,还扬起撮箕要砸他奶奶,幸好被老师制止了。后来校长只得请派出所的民警来帮忙教育。大家费了不知多少心血,虽有所改变但有时还是反复无常。
案例二:王成,父亲第一次婚姻没有孩子,第二次婚姻才有这儿子,所以过分溺爱。这孩子在学校抢钱,打人,收保护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其母不但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反而对孩子百般依从,使该同学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品行和学习都日见下滑。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要么像个刺猬谁也碰不得,仇视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
2.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
五、预防家庭教育缺失注意事项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以自己饭巯蛏系那樾魅ジ腥竞⒆印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抚养方式要正确――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很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
六、环境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篇4
【关键词】学前儿童;父母;家庭;亲子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16-02
一、学前儿童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的重要意义
国内外的家庭教育研究都表明,组织生动、形象且富有成效的亲子活动才是开展家庭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因为只有在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并互为影响的有益活动中,家长的教养态度才能端正,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形成,家庭教育的预期目标才能达成。
1. 对学前和的意义
在学前儿童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培养幼儿自信心、合作意识、开发潜能、增强认知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对学前儿童父母及家庭的意义
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有利于加强家长与幼儿的联系,增进亲子感情,有利于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特别是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更要与时俱进,多吸收先进元素,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
3. 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家庭中的亲子活动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性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对于幼儿在园内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对促进幼儿园的管理具有很大帮助。
二、学前儿童家庭中的亲子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
1. 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学前儿童的教育更受父母及社会人士的关注,而亲子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也在学前儿童的家庭、幼儿园或者其他机构开展,亲子活动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手工制作等活动也越来越被采用,而更多形式的亲子活动也逐步出现在教育领域中,家庭中的亲子活动开展的频率较以往也有所提高,这是比较可喜的一面,但学前儿童家庭的亲子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父母掌握活动主导权,孩子缺乏主动性;②父母重视说教,在行为示范方面较为缺失;③虽然家庭中的亲子活动越来越受重视,但是父母投入在这一方面的时间还是太少,特别是幼儿的父亲;④家庭中的亲子活动缺乏与幼儿园的互动。
2. 影响因素
(1)父母因素。①对孩子期望过高;②父母教养方式不当;③父母教育时间有限。
(2)家庭因素。①家庭结构。对于父母是双职工的孩子来说,孩子往往交由爷爷奶奶教养,亲子活动极少开展,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对亲子活动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影响;②家庭经济生活状况。经济状况虽然不是家庭幸福的唯一条件,但却是一个重要条件。富裕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多种渠道的教育投资。亲子活动的类型也不会仅仅局限在家庭中;③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还是冷漠,是和睦还是矛盾重重,是团结还是四分五裂,是相互平等还是高低贵贱,都影响家庭中亲子活动的进行。
(3)幼儿园因素。在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中,家长不论多忙都会积极参与,或许这是有些家长为了“弥补”没时间陪孩子的一种做法。亲子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家长毕竟时间精力有限,很少家长会主动去查阅资料、看相关书籍,这就需要幼儿园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及时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让家长也参与到亲子活动设计中去,发挥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重作用。
三、学前儿童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的对策
1. 形成合理的亲子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亲子观:①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②父母应当同孩子做伴侣;③父母的教育要一致。
2. 建立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
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学前儿童家庭中缺乏玩伴,父母及其他长辈就自然要帮助他们弥补这一空缺,亲子活动成为孩子与他们交往沟通的主要方式。如果父母在亲子活动中不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就无法与孩子成为朋友,亲子活动的开展也就存在许多阻力。因此,形成平等互动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即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同时向子女学习,子女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观念等“反哺”给父母。
3. 重视父亲在家庭亲子活动中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应该扮演玩伴、榜样、保护者、道德规范者、教育者等角色,父亲只有成为多种角色的综合体,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父亲与母亲由于性别角色的差异,对儿童的影响也不相同。在家庭的亲子游戏中,母亲可能会偏向于亲子阅读这类安静的游戏,而父亲则会偏向于比较激烈的打斗游戏。这种比较动感、有较多身体接触的游戏会让孩子获得比其他活动更多的成就感,也会获得更多的信心与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
激烈的游戏中孩子的情绪往往会比较激动,不易受控制,父亲在与孩子进行这类游戏时注意及时帮助儿童了解各种情绪状态,提高他们对自身激烈情绪的认知与调节,这样孩子会表现出更少的攻击,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4. 家长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亲子活动中去
(1)把握好关键期,进行合适的亲子活动。关键期的概念应用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上,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了解各个时期幼儿发展的关键是十分重要的。
(2)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儿童在最初的学习都是靠模仿产生的,而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因此,在亲子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将自己的一些坏习惯带给儿童。
儿童对自己的父母都会有崇拜心理,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榜样,这就需要父母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为幼儿展示正确的行为。在亲子活动时,无须过多解释规则,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怎样学。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时,父母先拿一本书安静地看,不一会孩子也会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和家长一起看,在遇到不懂的地方时会要求父母讲解,这时就需要父母耐心地为孩子讲解,并努力引导他们爱上读书。
(3)了解和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的特点,减少对儿童的伤害。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对于4~5岁的儿童来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主动性,这一时期的儿童会有许多问题问家长,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问题,就会使他们产生内疚感,从而不利于主动性的发展。这个时期,就需要家长在亲子活动中多一些耐心,将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带到有趣的亲子活动中并帮他们找到答案。
(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适时满足儿童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父母较容易满足,但安全需要有时会因父母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而得不到满足,幼儿就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变化,但父母往往不知原因。因此,安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对学前儿童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窗边的小豆豆》中就有一个非常好的亲子游戏。他们是在巴学园里开展的,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先将每位幼儿的家长姓名写在纸条上,放到抽签用的箱子里,让每位幼儿轮流去抽签,抽到谁就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他,然后一起站在台前。这样的游戏会大大改变幼儿对陌生人的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安全感。
5. 加强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
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生活学习的又一重要场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有必要多与幼儿园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在园表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幼儿园老师共同帮助幼儿解决。
幼儿园教师作为专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有比较专业的建议,家长可以多与幼儿教师沟通一下,了解教育方式方法,更新自己的观念,让亲子活动在家庭中更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差异性
一,研究背景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重点选取陕西省农户进西安市长安区农村行抽样调查,条件是有子女且子女达到人学年龄的家庭。全区共25 个街道办事处,671 个行政村、21 个居委会,2013年长安区户籍总人口为103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62万人,非农业人口20.3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43%。2013年长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46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2695元。
1.2 调查取样
调查取样坚持以经济水平为标准,力争具有代表性。选取经济水平较高的乡镇1个:郭杜街办。中等的1个:王曲街办;低等的1个魏寨街办。每个街办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个行政村进行调查。郭杜街办选定小居安村,地处大学城开发地段,收入来源主要是小本生意和房租。王曲街办选定枣园村,,曙光村,收入主要是靠进城务工。魏寨街办选定彭村,侯坪村,此地离市区较远,收入方式还是主要靠在家务农。此次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345份,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86%。
1.3问卷设计与填答方式
问卷共设计20道选择题,3道多选,其余均为单选,1-5题为家庭基本情况,其余题目涉及家庭教育态度、教育目的、教育投入(财力、情感、人力)、失学问题(子女原因、家庭原因)、投资选择问题(选择子女、选择出路)。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实证法,问卷调查法 和访谈法等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法。
二.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差异性研究
2.1.家庭结构对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
在家庭有困难,仅能维持少数或一个孩子的教育时,不同的家庭类型所做出的选择存在差异性。每个家庭的选择标准基本上都是首先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其次是选择年纪小的和男孩,选择男孩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一子一女和多子多女身上。出现一定的性别偏向是与传统农村思想观念的形响分不开的,几千年的重男轻女思想对人们的选择会又有一定的影响。产生年龄偏向是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关,年龄大的孩子在体力上胜过年龄小的孩子。因此,年龄大的孩子往往会过早地成为父辈的家庭劳动的接班人,年龄小的孩子自然获得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再者,在人们的观念中,处处迁让着小的,宠小的观念,促使家庭在特殊情况下产生偏小的行为。
2.2 家庭结构对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在毕业后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的选择上,28.6%的多子多女家庭,11.5%的一子多女家庭选择让孩子回家务农和务工,由此可以看出,在农村孩子多的家庭可能由于经济压力,愿意让孩子回家务农务工,而且也能看出在农村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到学校继续读书这一选择模式上,选择比率最高的依次为多女38.7%,一子一女35.4%,独生子30.4%结构的家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在农村虽然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在家庭子女确定以后,人们也乐意接受事实,反而抛开缺子的遗憾,而更加珍惜现存的人力资源,力图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出人头地。
2.3家庭收入对教育选择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1类的,有20%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务工或务农,而经济状况为2类,3类,4类,5类.6类的分别有6.75, 68%,4.8%,0%,0%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回家务农或务工。相比之下,家长更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其学校继续读书,而不是想办法找路子,若办不成只好回家。在各类所选择的项目中,按比例排在最高位的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手艺技术学校,不甘心直接将孩子变为劳动力,而是想其经过职业培训后再谋出路。
总之,我们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教育投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被教育制度淘汰下来的学生,家庭是否继续对其进行教育投资,并不是经济所能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模式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培训后再谋职业,其次是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高一级的学校继续读书。由此可见,农村家庭并不会就因为经济状况而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2.4父母性别差异对教育期望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在高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本科三个方面的比例高于母亲,而母亲在研究生和出国以及能上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的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扼要高于父亲。这说明,在农村,母亲往往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更高些,而且母亲对子女读书的选择民主性比较强,留有空间让子女自己选择。
2.5 父母性别对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在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大部分的父母都会选择成绩好的孩子继续接受教育,而且在这一项上母亲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父亲,说明面教育投资选择的时候,母亲能够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判断。在不分成绩选择女孩和选择年龄小的孩子上,父亲所站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母亲。这说明,在感情上,父亲更加喜欢女孩,关照年纪小的孩子。这也与我们的猜测相吻合。
2.6 父母性别对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影响
未能升上高级学校的时候,父母的首选都是将孩子送到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培训班学习手艺。但在想办法找路子方面,父亲所占的比例要明显的高于母亲,而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其找学校继续读书方面,母亲所占的比例又远远高于父亲。这说明母亲更希望孩子学文化,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很多父亲则认为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了,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三,结论
经过本次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思想上,农村家庭普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期望子女起码能读到大学本科,跃出农门,学到日后生活所需文化;行动上,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也投入了大量人力,情感和力所能及的财力。但少数家庭仍存在重男轻女现象。
同时,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因家庭结构、家庭收入而异,且父母间投资行为存在差异性。
再次,经过笔者讨论分析,认为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本研究属微观性的实证分析与研究,数据分析过程中,运用统计百分比多,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评价少;描述多,深层次推理少;现象和因素剖析多,而措施和对策少。因此,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调查取样因对一个县进行,因此,研究结论适合同类地区,在典型性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黄荣生. 初一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管教态度的关系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7)
[2]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天津师大学报,1995,(4)
篇6
关键词:父亲;子女教育;缺失和重建
一、父亲在子女教育中角色缺失的主要因素
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导致父亲的角色在幼儿教育中的偏离。
我国传统的家庭布局就是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家庭角色观念的影响导致一些父亲忽视了他们对于家庭的关心,自然也就忽略了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挣钱养家,只要维持家庭的生计就行了,但是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男性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孩子们在家庭中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落在了母亲们的身上,因此,父亲在子女教育上的缺失也就显而易见了。
2.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地位下降。
在很多家庭中,父亲负责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教育,而母亲则负责对孩子进行表扬,因此,有许多父亲总是板着一副面孔面对孩子,更有甚者会在孩子表现不如意时对他们进行责骂,这种做法是欠妥的,这会打击孩子们的自尊心,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逐渐地疏远父亲,造成父子关系的紧张。另外,学校中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女性,而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来说是少数,仿佛女性比男性更适合孩子的教育,这就给社会带来了一种无形的暗示,那就是女性比男性更适合孩子的教育。
3.家庭角色结构的原因是导致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缺失的主要因素。由于工作负担比较重,有许多家庭中的父亲长时间不在家,当他们回到家时,也都是在忙一些别的事,而对于孩子们的教育谈论的很少,因此,孩子们最常接触的亲人就是他们的母亲,孩子们对于父亲的认识也不全面,往往要通过母亲而得到对于父亲的全面的认识,其中,有一些妻子对于自己的丈夫有些成见,因此,给孩子们讲述他们的父亲时就会带有感彩,降低了孩子父亲的形象,从而使父亲角色的权威性下降,这种情况反映到孩子们的教育中,就是导致了父亲形象在孩子们教育氛围中的逐渐淡化。
4.年青一代的父亲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实现角色转化。这主要是指现阶段的幼儿父亲主要一部分是80、90后的爸爸,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对于父亲这个角色还未完全接受或适应,将很大一部分属于父亲的责任交付于爷爷奶奶或者直接是孩子妈妈。针对这一问题,很多父亲并没有实现个人的角色转化,虽然已经为人父,但是并没有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二、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而父亲在孩子们的性别认知和成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儿童性别化的发展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如果一个家庭中的男孩子缺少父亲的关爱,那么孩子就会缺少阳刚之气,只有有了父亲的影响,孩子们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模仿大人的穿衣打扮和言谈举止等,从而为孩子们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孩子的成长增强应该具备的品质及其特性。
除此之外,父亲对于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和对于事物的认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家庭中,由于父亲与儿童交往的特点大大不同于母亲与儿童交往的特点,因此,孩子们从父亲那里所学习到的知识与从母亲那里所学习到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通过长时间地与父亲接触,孩子们可以培养起自己的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思考意识,不断保持对于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有许多科学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们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父亲带大的孩子的智力要比由母亲带大的孩子的智力要高一部分,这并不是要否定母亲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而是强调父亲在孩子们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
三、如何在子女教育中重构父亲的作用
1.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地位和威望。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重构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树立起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就是转变传统的由母亲全权负责子女教育的思想观念。父亲作为一家之主,首先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父亲不仅仅是要主持家庭大局,维持家庭的生计、养家糊口,更要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为孩子们的未来提前做好打算,父亲要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身的优势,配合好母亲,共同引导和关爱孩子们的成长,因为早期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意义是相当深远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仅仅体现在幼儿阶段,更体现在接下来的青春期发展中和未来的人生之路上。因此,父亲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多抽出些时间来多陪陪孩子们,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2.加倍重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所应当具有的权利。长期以来,大多数家庭中的男人都是负责捍卫家庭的安全,母亲则是教育和抚养儿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父亲当做是主持家庭外部事物的掌权者,而母亲则是家庭内部事物的掌权者,由于孩子的教育是属于家庭内部活动,因此,父亲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远远没有母亲多,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充当着配角,这种思维方式应当做出改变,父亲在工作之余一定要多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从而和母亲一起共同培养孩子,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3.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改善父亲的亲和力程度。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们性格品质的培养和未来的人生之路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必须要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多与孩子交流,提高自己的亲和力,让孩子从心里认可自己,做孩子最真诚的朋友。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要想达到最佳效果,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父母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互相换位思考,体谅对方,家庭才能变得越来越和睦。
4.培养年轻父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主要是指年青一代的父亲没有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强化80、90后父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认识到自己做父亲的重要性,意识到为人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关键性,从而促进孩子在父爱的教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虽然许多中国家庭中都面临着父亲教育缺失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认清自我并采取相应到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参与度,对父亲形象在子女教育中进行重构,不断提高子女家庭教育的质量,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一、分层构建家长课程――家长必修课
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定期、分层进行家长课程,如:一年级的“如何做一名好家长”课程,二年级的“好习惯养成”课程,三年级的“良好亲子关系建立”课程,四年级的“情绪管理”课程,五年级的“青春期课程”、六年级的“毕业指导”课程。让每个年级的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得。
二、分项目构建项目课程―家长选修课
每一学期,学校邀请根据家长的需要了儿童教育专家、生理卫生、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授课,或聘请“太平好家长”现生说法等等。通过身边真实、生动的案例总结出家庭教育的好办法,让家长会受益匪浅。学校将根据家长学习情况进行“太平好家长”评价。
三、入户家访――家长私人定制课程
家访是了解学生情况,帮助学生成长,加强家校合作的有效手段,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我校开展“家访周”活动已经将近10年时间,十年来组织全校教师到近5000名学生家中进行入户家访,通过家访,老师们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宣传学校教育理念,传播班级育人文化,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指导。肖容平老师在家访中成为了学生眼里的“妈妈”;谢雅芝老师带领“小老师”、“好搭档”走进学生家庭进行“集体家访”;谢雅芝老师让孩子走进她的家进行“逆向家访”。家访的形式多样,受到太平家长的一致好评。
案例一:家访让他有了“妈妈”
2014年9月年肖容平老师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班上一个叫洋洋的孩子引起了肖老师的注意,衣服总是脏兮兮的,作业常常不完成,最令肖老师担心的每天孩子的家长要8、9点才能到学校接孩子,孩子每天得饿着肚子在学校里写作业。当得知孩子的情况以后,肖老师立即跟孩子的父亲联系,到洋洋家进行家访,在与父亲的谈话中得知原来洋洋是单亲家庭,跟着爸爸生活,父亲在外打工,每天工作到很晚,自己也对此无能为力。肖老师马上意识到:孩子缺乏母爱,父亲没文化不会管教孩子。在了解了情况以后,肖老师便开始像妈妈一样关心洋洋,教孩子洗澡,洗头,给孩子买书、买文具。下午总是带孩子去办公室辅导作业,遇到洋洋不懂的地方总是耐心地给洋洋讲解。每到过节,洋洋也总会得到一份肖老师特意为他准备的礼物,比如:书包、新衣服等。在肖老师的关爱下,洋洋身上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作业越来越整洁了,衣服也越来越干净了,以前爱发怒的他也能和同学们快乐相处了。在大家的眼里,洋洋真的变了!
案例二:发现
走进东拐西拐的小巷,来到一间充满灰尘的厂房里,和波波妈妈的交流中得知:波波姐姐是大学生、聪明。波波怀在肚子的时候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家人东躲,提心吊胆过日子,波波受到惊吓,胆子特别小。于是,我找到了:波波――目光呆滞、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原因。
积水很深的小路,乱搭建的农家小院,堆满破的房子,昏暗的白炽灯挂着。一个胖胖的女孩,坐在简陋窄小的灶台边,蜷缩着身子,歪歪斜斜地写着,她就是我的学生――锐锐。
案例三:“ 逆向”家访
谢雅芝老师在家访实践过程中创新出一种全新的家访模式― “逆向家访”,她每次去家访之前都会先确定家访名单,然后在班级 “招募”家访小伙伴,暨招募家访对象的好朋友、好搭档、小老师一起去家访,并每人准备一份讲话内容作为家访时的交流。这样的轻松愉悦的家访形式消除了老师与家长见面时的生疏与尴尬,同时也能让家长全方位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情况。不仅如此,她还邀请班级进步大的孩子到她的家里进行家访,这样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案例四:你是上帝的礼物
我们班上有一个特别的孩子,她叫李XX,她天生没有右手,是个残疾人。
记得一年级刚进入学校的她,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那时,我并没有发现,这个瘦弱的女孩,竟然是一个残疾人。直到我让孩子们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的时候,我惊讶地看到,她的左胳膊以下,没有手掌。开始我认为像她这样的孩子会学习很差、性格古怪,生活方面需要大家特别是老师的照顾,我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于是一年级家访的时候,她出现在我第一批要去家访的学生名单中。
记得是一个下午,我和副班来到她家。一进屋,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昏暗的小屋子里,她的父母显得很拘束。他们热情地招待我们,但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一个我们可以坐的地方,我赶紧转移话题,问孩子读书的地方在哪里,妈妈指着房间里一块小阳台说在那里。通过了解,这个孩子天生没有右手,父母为了她竟然不再要孩子,他们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女儿,他们满怀希冀的眼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会给家长推荐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法的优秀经验的书籍、文章,或者直接告诉家长一些典型的故事、案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纠正家长简单粗暴的错误教育,使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老师的配合力度。
四、亲子活动――家庭教育的活动课程
我校以篮球教育为特色,学校以此为契机,每学期进行班级家长篮球联赛,家长们在赛场上的拼搏向上、不怕困难的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个孩子,以身示范的作用远远强于说教。
篇8
走进不同的校园,我们都不难发现留着短发、身着男装、说话粗犷的女生,也不难发现翘着兰花指、柔弱、胆怯的男生。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青少年中性化等性别角色模糊甚至是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的现象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性别教育的缺失。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两性的平衡,追求两性的平等也并非抹杀性别的差异。由此,加强青少年性别教育,厘清性别教育发展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多数人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主要是在幼儿时期,而现在学者们更倾向于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至少要到成人期甚至贯穿人的一生。性别角色的获得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资料表明:性别角色社会化在小学、初中时期一直发展,虽然在小学四年级有较大变化,但是稳定的性别角色观念是在初三才获得的。因此,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发展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和女人诞生的时期。”
二、 青少年学生性别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究
性别角色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其形成基础是社会环境而非机体本身,如果环境变化了,行为也可很快发生变化。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有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性别教育的缺失:
1.学校男女教师比例失调
有目共睹,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男性教师都是缺乏的,学校性别生态失衡现象相当严重。师范类学校招收男生比较困难,而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的男生则更少。大家普遍认为当老师工作重复、呆板,没有太多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不高。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对学生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发展、个性的完善,甚至学生的社会化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误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中性化被错误地理解为双性化,成为性别审美的新取向。近几年,各大电视台选秀节目风靡一时,作为娱乐传媒的主要受众群——青少年学生,他们在追捧“明星”的同时也在逐渐构建自己的性别意识习惯和行为方式。各种选秀比赛中的获胜者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在媒体推波助澜之下的“中性之风”的盛行导致了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化。中国青年报登载的《中性化倾向威胁中小学男生》一文中也指出目前男生中性化现象极为明显,其实不仅如此,中性化的女生也不在少数。书刊、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体不仅是我们了解社会的媒介,也以特定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态度,对个体性别角色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人格结构并未完善的青少年。但是大众传媒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见、歧视或误导。中小学生认识能力有限,缺乏鉴别能力,极容易受到媒体对其性别意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3.青春期的反抗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影响。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激发的独立意识使得他们不愿意顺从,不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而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心理都未定型,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比较模糊。“中性之风”恰巧迎合了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的青少年,使他们从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方面向异性靠拢。
4.家庭教育中的新困境
父母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正确认识性别,必须是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孩子和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交往中、在孩子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
(1)单亲家庭中子女的性别教育缺失
在一个完整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作用是无法互相取代的。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各种因素导致单亲家庭的出现,其中离婚式的单亲家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势必造成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缺少父爱的孩子就容易表现得懦弱、自卑、缺乏毅力、优柔寡断;而缺少母爱的孩子又容易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安全感、狭隘等。
(2)完整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边缘化
由于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庭中的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与自己无关。母亲在家庭中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教养责任,这样人为造成了非单亲家庭的单亲生活状态。由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导致了亲情关系向女性群体倾斜。Langlois and Down(1980)提出,在孩子的性别角色及发展中,父亲角色远比母亲角色更具有决定性。Mussen(1966)的研究也证明孩子怎样感知父亲的教养方式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也同样证明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3)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角色期待
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至今,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儿女双全”的传统观念已经无法实现。家庭在结构上的变化可能导致父母产生两种不同角色期待:一种是生了个男孩儿时便想有个女儿该多好,生个女儿时又想有个儿子该多好啊。这种与孩子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期待,很容易把男孩儿培养成女孩儿性格或把女孩儿培养成男孩儿性格;另一种是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家庭的角色期待都是一样的,男孩没有当作男孩来养,女孩没有当作女孩来养,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性别角色差异模糊化。因此,有人说独生子女是“被中性化”了。
三、 完善青少年学生性别教育的策略
青少年正确的性别意识和科学的性别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需要专门的教育与引导。
1.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
篇9
(1)文化的传承需要靠父母的言传。第一则《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暗含赞赏谢道韫才气之意。
文章开头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谢氏家族是全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谢太傅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他们在进行的是一次家庭文化教育。召集人兼主持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可见主人非常重视家庭文化教育。他善于利用家庭教育时机,连“寒雪日”也不放过。自己亲自上阵担任主讲传授文化,教育子女。“子不教,父之过。”谢安认真地履行了自己作为长辈教育子女的职责,担当了传承文化的重任。这在当时士人盛行奢靡娱乐之风的东晋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梅,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飞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这里主讲人联系实际,就地取材,就雪发问。从讲解诗文到应用诗文,足见其教育方式的灵活,讲究学以致用。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我们可以看出,前一个答案只是形似,而后一个答案则神形兼备。答案可因人而异,有劣有优。但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其实主讲人的“大笑乐”并不在于答案本身,而在于对家庭教育的效果十分满意,在于从儿女的回答中看到了儿女的健康成长,看到了儿女的进步,看到了家庭文化教育的希望。从文末暗含赞赏谢道韫之意的语句,可以看出,谢道韫的成才正是在这浓郁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熏陶之下的结果。
这则故事体现出来的激励勤学好学的精神,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励志勉学”“诗礼传家”,是中国家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它不但在知识分子家庭中,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家庭中,“识书知礼”也是人们追求的一个高尚目标。一个具有勤奋好学风气的家庭,将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知识的追求上,使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在勤奋好学中不断得到提高和进步,人格也得到完善和高尚。
篇10
【关键字】 家园共育;幼儿发展; 幼儿园保教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家园共育活动不仅能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也使幼儿在其广阔的家园社区活动中得到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更好的实现家园共育,我们从创新工作方法入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育角色,在探索实践中加强研究与探索的力度,通过改进教育工作策略,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转变思维方式,重构家园合作模式。
以前我们做家园共育工作,总是习惯性的将家长定位在配合者或者支持者的范围内,首先想到的总是要求家长跟着幼儿园计划走,不由自主的将家长摆在了我们对面的位置。意识到这一思维的局限性后,我们将家园共育工作定位为“家庭合作关系”。家长、幼儿园和孩子是一家,共同组合新的家庭。幼儿园的所有成员像父亲,家庭的所有成员像母亲,共同为了孩子成长而努力完成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并非一方要求另一方应该做什么,而是双方共同来做什么,怎么做,完成什么目标,一起为孩子新阶段的成长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当家长的思维、观念和幼儿园一致后,以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点之家长工作不配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变工作方式,从点到面,层层推进。
从和孩子接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由点到面的将共育理念体现在幼儿园班级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让家长一步步理解、接受这样的合作共育理念。
家长工作往往会局限在幼儿园工作内容的一个方面:例如以前的家长活动基本是集中在期初阶段的家长会活动、期中阶段的家长开放活动、期末阶段的各项成果展示活动等;或者在幼儿入园和离园环节和家长就幼儿发展进行简短的交流。现在,我们则从幼儿园所有活动中挖掘家长共育的资源,每个活动从计划、实施、小结、评析、反思,始终让所有家长全面了解、跟进、评价。这种工作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最终受益者是全园的每个孩子,而家长因为始终亲历这一过程,所以感受颇深。
幼儿园每个班级的家长志愿者活动就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开展的卓有成效。通过几年的积累完善,成为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是每个有条件的家长自觉自愿的一项常态化工作,而家长志愿者也以和幼儿园共同完成教育目标而感到自豪,和孩子共同收获教育成果。例如每个班级都有根据园本课程设置开展的“家长助教”系列主题活动,家长志愿者的身影就出现在每个节庆教育活动中。妇女节“妈妈真辛苦”之妈妈进课堂;重阳节“爷爷奶奶的故事”之爷爷奶奶进课堂;班级定期举行的“爸爸教师和我做游戏”之爸爸进课堂活动是所有孩子最喜欢的家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有生龙活虎的体育游戏、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动手动脑的手工操作等等。各行各业的家长都带来了和自己职业相关的拿手“绝活”,带给孩子广阔、丰富的不同体验。家长志愿者在活动前和老师共同研课、备课,其执着认真的态度也感染着我们每个教师,其设计的活动案例,经过不断的实践研讨和修订,丰富了幼儿园课程资源,提升了幼儿园保教质量。
再如,网络沟通也成为家园共育的重要方式。我们会经常利用网络直接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交流,通过网络,父母能十分详细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老师会在固定的时间通过qq群、微信圈针对家长们的困惑进行点评,快速地解决家长们束手无策的难题。这样的交流沟通,双方都觉得具体又贴心。而对幼儿而言,在家中能看到老师发来的照片或者视频 ,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种既时尚又便捷的方式更好地推动了家长工作的开展。
3多方式传播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传播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除了固定的家长学校渠道传播途径之外,我们又重点做了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
例如,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只有极少数的爸爸参与到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中来,大多数家庭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妈妈身上,这种现象极易造成孩子智力、心理、性格的不健康,针对此类问题我园及时的开展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专题活动,首先聘请专家向家长们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科学的数据和理论一一阐述爸爸在家庭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其次各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聘请重视家庭教育的男家长介绍自己在家中的育儿经验和小窍门,最后请爸爸们走进幼儿园,亲身参与由各班老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亲子活动中,这样的专题活动使爸爸们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父亲对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提高了育儿观念、增进了爸爸同幼儿园的联系。
这样有针对性的家长培训深受不同层面家长的喜欢,使条件不同的家长获益匪浅,家长的成长也使幼儿园获益,使家长和幼儿园共同成长。
4细心规划每个活动,突出服务特色。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句朴实的话体现在家长工作中尤为突出。例如我们每年的新生初入园是家长的焦虑点,怎样让宝宝爱入园,家长放心的让宝宝踏入幼儿园,我们一直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将这项工作做的更加精细并温情,突出了幼儿园的园本特色。
首先,报名前制定招生工作流程,既能符合招生政策,又能满足周边社区家庭的特殊亲情;成立招生小组,其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专门小组长负责制定计划要求。
其次,充分发挥家长志愿者的作用,提前了解社区内新生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分组入户调查,了解社区内家长幼儿详细情况,正式录取后,通过教师进家门和家长进园门两种形式对新生完成100%访谈,拉近家园距离。
最后,有计划开展亲子课程。入园前一周,幼儿园举行两次主题家长会、一次班会,解决入园前幼儿发展分析、家长困惑、家园配合等问题;入园时通过半个月分批次丰富多彩的主题亲子活动,使孩子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教师有效的个案追踪,帮助入园困难的特殊幼儿顺利入园。
家园共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受益,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有效的家园共育活动使家长始终伴随着幼儿共同成长。所以只要我们的家园共育工作创新一点、细致一点、深入一点,树立家长工作常态化的意识,就能使家园共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幼儿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1.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3年9月 2.周红 家园沟通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长沙 学前教育研究 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