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活动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诚信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诚信活动

篇1

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途径, 谋求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 促进自我成长, 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这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英语教师 教研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 对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等一系列新要求, 教师必须实现由传统的“传授型”向“研究型”、“学者型”的新转变,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途径, 谋求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 促进自我成长, 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这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新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迫切要求, 如何让我们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 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活动呢?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研究, 我认为可以几个方面来实践。

1.立足根本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科研活动对我们工作的根本指导作用。虽然教师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而并非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教育专家, 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工作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教师以往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要在短期内把握好新课标、新教材,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学研究, 尤其对我们年轻的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这种方法更为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功”,虽然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任务重、负担多,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进行有效的教科研活动,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调整自己, 创造教学新经验, 探索教学新策略、新方法, 在繁重的教学中实践我们的教科研成果,不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使我们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工作更轻松,更愉快。

2.研究文本

研究文本是教师教科研的微观化, 教科研究在许多教师的脑子里是十分高深的学问, 总认为自己是一线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进行那些理论研究,其实他们是把教师的科研模式与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混为一谈,教师的活动范围是在自己工作的学校之内,教学研究的重点只能在教学的细小环节,比如“提问”,比如“答疑”,比如具体一课的教法等等,即研究内容要微观化,自己的研究过程同时也是自己的教学过程,并不会增加额外的负担,研究的课题就是要完成的某项工作的全部或一部分。研究的成果首先是使自己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负担得到了减轻;别的教师来学习,这种成果便得到推广,你的教科研便有了更大的意义。

3.积累经验

科学研究最珍贵的是第一手的实践资料,作为一线教师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专家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摘下科研的神秘面纱, 把日常教学工作与科研结合起来, 用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光来看平时的工作,注重积累,研究素材。实际上对教师而言,其科学研究就是在平时较为深入地观察、思考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效果, 及时做出必要的记录。之后, 再去分析研究这些一手材料, 用一些与之有关的理论解答一些问题,或提出一些问题。无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单独搞研究。如果我们把平时的观察及所使用的这些方法进行记录和不断总结,就会发现某种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教育科研时也因有自己的丰富资料为基础, 而使科研进行得更顺利, 效率更高, 结果更有说服力, 研究更有意义。

4.实践操作

目前, 教师的教科研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实效性差, 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把参与教科研作为一种时尚, 或仅作为自己职评、评优等得分的需要, 这样的“教科研”,往往只有形式而没有实效,另一个弊端是教科研成果异化,许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 一谈到成果就是写论文, 把论文等同于教研成果,导致教科研课题研究缺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实质性研究过程, 这样的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改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实际上,教科研论文是“写”不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做”而后成文, 才是科研论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面铺开, 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面临着许多复杂和深层的问题, 我们必须让科研走进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 也只有更多的从课堂教学着手,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才能有效展开,才能达到改进实际教学工作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减轻我们教学负担的目的,因此我们的教科研活动一定要注重课堂实践, 真正“做”出而不是“说”出、“想”出、“见”出其成效。

5.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学校进行教科研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教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方式。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信息和经验通过同伴互助式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并使其价值最大化。比如:课堂教学中的小灵感、教授某个难点的小窍门或英语学科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等等,这些点滴经验在孤军奋战中是享受不到的, 而在同伴互助中却可实现彼此的互补共进。同时,帮带式的同伴互助还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教师的整体提高。因此, 我们应该发扬同伴互助的团结合作精神, 搞好教科研工作。

6.自我提高

篇2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 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 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拓宽视野,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 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 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智慧碰撞,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 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 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 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

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 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 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 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拓宽视野,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 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 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智慧碰撞,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

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 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 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 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 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

好地成长.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这几节成功的语文课,给我的启迪很多:1、关注学情,把握课堂以往,教师们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精心地备课、上课、反复修改,有的甚至事先要做一些安排.在公开课上教师们又往往把事先排练好的程序又演了一遍,只顾展示自己的风采,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以至于在课堂上,教师只顾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困惑还没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教师就为了赶时间匆匆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性,缺乏创新性.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真正的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断的设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2、学无止境,学无界限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很广泛的涉及到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科技等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底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旁征博引、解决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轻松地驾驭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自己语文课的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的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并主动听其它学科的公开课,教学相长,取其精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我们喜欢这样的公开课.高效课堂心得体会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

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17_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配合的结晶.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

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乔娟感谢学校安排了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也感谢讲课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听完了13堂课,使我受益匪浅,向跨学科的各位教师和外语组同仁学习到了许多,更深刻认识到同课异构的优势.下面是我对同课异构活动的感想和对本学科同课异构的一些反思:一、 同课异构的感想通过听课学习和讲课,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而且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也给我们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学习范本.二、 本学科同科异构的反思优势: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课程构思巧妙,各环节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讲解细致到位.2、较好运用我校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以学生成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时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教态大方、语言准确、流利、板书正规.当然老师们的课堂上的精彩部分还有很多,以上是我感受最深,今后还要继续学习,再接再厉做得更好.三、 个人授课后的反思有人说教师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成长.我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在工作中不断地通过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思考学习成长,所以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授课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日后能在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不足:1. 尽管完成了授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需要掌握的内容.可在时间安排上似乎前松后紧,如果前紧后松,能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去练习和发挥.2. 由于阅读课

的需求,虽然将答题的策略与方法渗透给学生,为了整堂课的完整性,没有进一步的练习这些答题方法,如果能将这些策略加以应用效果会更好.针对自己的不足,今后我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1. 发挥同课异构中各位教师的优势,做好课堂教学.2. 要慎重,更有效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3. 将学习策略有效地渗透到平日教学的同时,注意对相应策略地训练.通过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向各位教师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好.以上是我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一些学习心得,还有不足之处,请指正.很有幸地观摩了“2012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山东省初评”各位老师的现场教学.参赛的老师都是各市的代表,他们的课堂是那么的优秀,十余位老师只有一天的准备,却通过复习旧知识、展示新知识并配合当堂练习构建整堂课.为我们英语组教师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学生水平不一,各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听课时,我特别注意到多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而且,互动模式多样,采用看图、看动画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第一天上午的一位教师,非常巧妙地设计了自己的书在教室里找不到了的情景,请求学生帮助,从而引出了“go straight”"turn left", "turn right "的练习,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其次,两位老师善于利用学生的“旧知”实现向“新知”的迁移,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从“学会”迅速过渡到“会学”上来.一位老师对层次较高的学生采用师生对话引出新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清楚明确,难易适中;还有一位年轻教师针对较低层次的学生则采用温故而知新过渡到新课知识,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容量也相当大.我个人认为倘若老师能稍微放慢教学节奏,删除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足够思维空间,让低层次的学生学得更有成就感,便不失为一节极为优秀的课.再者,老师们根据班级中不同层

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因层施教,分层设计课堂教学,并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较高层次的学生引领其余层次的学生,促进他们的参与意识,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学习的成功与成就感.有的老师设计针对学生灵活性题目的训练,开发其创造性思维,通过pair work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有的老师先打好基础,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给足情景和关键词来操练,帮助中、差生消除了自卑感,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做到循序渐进,行之有效.最后,老师们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听课中我发现各位老师基本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充满激情.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在每天的课最后,各市的教研员和专家也会给出一些点评和建议,我觉得值得我们借鉴、反思:1.小学英语教学有兴趣的培养,也要注重设立目标,而且一堂课的目标要清晰明确,不宜定的过大.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击破.2.对于难点,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分解,降低难度,最后生成知识点,降低难度,也能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语言习得的情景设置要符合现实生活.比如有的老师讲“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不少老师设置了符合枣庄地域情况的问路对话,但是很多老师忽视了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见面问路的话要先打招呼say "hello",所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我们的生活现实.将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结合起来.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怎样在教学中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时空和学习平台.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各位老师的确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

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前进.这几节成功的语文课,给我的启迪很多:1、关注学情,把握课堂以往,教师们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精心地备课、上课、反复修改,有的甚至事先要做一些安排.在公开课上教师们又往往把事先排练好的程序又演了一遍,只顾展示自己的风采,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以至于在课堂上,教师只顾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困惑还没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教师就为了赶时间匆匆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性,缺乏创新性.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真正的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断的设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2、学无止境,学无界限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很广泛的涉及到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科技等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底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旁征博引、解决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轻松地驾驭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自己语文课的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的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并主动听其它学科的公开课,教学相长,取其精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我们喜欢这样的公开课.很有幸地观摩了“2012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山东省初评”各位老师的现场教学.参赛的老师都是各市的代表,他们的课堂是那么的优秀,十余位老师只有一天的准备,却通过复习旧知识、展示新知识并配合当堂练习构建整堂课.为我们英语组教师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学生水平不一,各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17_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3

一、听、评课式

听、评课活动是学校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形式,也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其原因是因为它是最直接有效、最方便组织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特别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能让他们更快地成长。但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听、评课活动必须进行革新,以往的听、评课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来发现讲课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但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需要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在评课时,所有教师都要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出更好的教学方式,要站在学生听课的角度来重点评价教学效果,而且要注重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程度。

二、教学比武式

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借鉴来实现,而教学比武是互相学习最好的活动形式之一。教学比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开展教学设计比赛,让参赛教师随机抽取一门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设计,然后由评委进行点评,这种活动形式一方面能够让参赛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一方面也能通过评委点评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设计方法。另外,还可以开展优秀课程比赛,让所有参赛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展现出自己最高的教学水平,这种活动形式能够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提升教师的自信。

篇4

/

关键词 探究性活动 教学策略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依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编写的中学生物学教材(人教版)于2012年秋季开始在河南省禹州市起始年级使用。该教材有生物探究性活动131项。新课标将科学探究列为10个一级主体之首。新教材的体系和结构以探究性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体系的构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求生物学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新的课改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探究性活动中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课堂期待学生以科学家发展认知的类似方式参与学习,倡导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生物学概念。探究性活动教学组织的好坏是生物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探究性活动的执行主体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进行活动。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个方面的活动,也应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使自己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逐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探究性活动是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组织开展,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活动的程序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笔者就探究性活动的一般程序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 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

提出问题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一般来说,探究性活动都是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要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能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从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的未解之谜。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可以表现出个体在思维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差异。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试图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但该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提出问题时没有认真思考,只是将头脑中的疑问说出来,忽视了这些疑问和科学问题之间的区别。教师往往把学生照搬书本上的问题,当作提出问题的过程或者诱导学生提出教师期待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实际上被剥夺了提出问题的权利,从而忽略了提出问题在探究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对提出问题过程的忽略使得学生无法知道提出问题需要经历的过程。生物新课程首先从提出问题的方法入手,即让学生知道运用观察、调查、对比、归类、收集和分析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的影响为例,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1) 鼠妇为什么喜欢潮湿的环境?(2) 鼠妇为什么都在阴暗处?(3) 鼠妇为什么见阳光后会逃跑?(4) 鼠妇离开泥土能生活吗?(5) 为什么鼠妇受惊后会缩成一团?(6) 鼠妇吃什么?(7) 鼠妇的天敌是什么?(8) 为什么鼠妇喜欢生活在石块下面?(9) 酒精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10) 香烟的烟气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11) 农药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12) 空气污染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学生产生的疑问,并不都具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他们习惯于直接表述疑问,缺少将疑问进行加工、变成科学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怎样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人来说,有着明显不同的判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辨析、评价和修正,找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当自己产生一个疑问时,应首先判断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疑问进行解答,如果可以,则无需通过探究来解决,如以上第(4)、(5)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查阅文献就可以解决,如以上第(6)、(7)问题。然后将需要探究的问题归类分开,如以上第(1)和(8)问题、第(2)和(3)问题、第(9)和(11)问题、第(10)和(12)问题分别归为一类,以便减少学生之间的重复试验。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并使学生能够充分预测问题的结果,为作出假设提供依据。

2 作出假设的教学策略

由于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会聚焦问题,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驱动力,推动自己去寻求各种方案来解决问题。此时,教师要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并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并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假设是根据现有的证据或者既往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的尝试性解释,是一种推论和猜想,所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一般情况下,假设的依据是已有的生物学理论知识、生活经验或证据,其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用来检测的依据应来源于收集、分析和解读的实验数据。因此,假设中蕴含着可操作性实验内容。如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的影响为例,学生作出如下假设:(1)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2) 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水分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 鼠妇适于生活在清新的环境中,空气污染会影响鼠妇的分布;(4) 鼠妇适于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鼠妇的分布;(5) 其他非生物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如酒精等。

3 制定计划的教学策略

制定计划是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此阶段,教师可提示研究计划一般包括的内容:(1) 活动的主题;(2) 活动的内容;(3) 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4) 活动的对象、情景、时间和空间;(5) 活动的具体过程;(6) 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7) 保证条件;(8) 列出所需要的具体材料和用具;(9) 选出控制变量;(10) 设计对照实验。然后让学生自主制定计划。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张记录表,能帮助他们有序地记载观察或测量结果。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如果涉及到使用易燃、易爆、易碎、有毒、有腐蚀或刺激性的器具和药品时,要写出实验的注意事项。此外,在制定的探究实验计划中,还应该阐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预测也是一种推理方式,是对实验计划一旦付诸实施时“可能发生什么”作出的推理。

4 实施计划的教学策略

此阶段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掌握一定的方法。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 在开放情景中主动收集和处理文献资料或研究素材;(2) 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流、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3) 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发现自我……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中学生兴趣激发快、变化快的特点容易使他们的探究活动不能持久,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关心、指导和督促,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教师要在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从知识传授者角色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参与者和鼓励者的角色转换。

在实施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尽可能准确、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现象,收集数据,并评价数据的可靠性,真实记录个人的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交流提供依据。在完成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搜集足够的实验数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实验数据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通常用描述和绘图来搜集观察获得的数据,用国际标准单位来表示测量获得的数据。在收集、整理和解读这些实验数据的过程中,就能获得支持或否定假设的证据。

5 得出结论的教学策略

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描述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实验现象及其数据,讨论这些现象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从而对实验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通过整理,找出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或推断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或揭示事实或规律,确定数据或现象是否支持预先作出的假设,运用证据和逻辑分析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答案或解释,从而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结论与预测有可能不同,结论是唯一的,是对探究性活动研究发现的总结。在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要让学生勤于动手、独立操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至于实验的结论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教师要告诉学生,即使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论,也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

6 表达和交流的教学策略

科学探究常常是一种协作性活动,彼此的交流与评价有助于相互启发和材料共享。交流就是与他人交换看法、分享信息的过程。此过程是将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讨论,并以报告的形式将整个过程呈现出来。主要是将结论加以充分地评述:这些结论是否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得来的、是否全面、是否有广泛的适用性,并指出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是什么,得到与预期值相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探究性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要注意哪些等。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由于学生在研究报告的撰写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对于基本格式和规范还不太清楚,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去参阅相关的研究报告模拟写作,或出示相应报告的模式,并明确写作要求,做到准确、清晰、完整,所有的资料均应明确阐述,如作者名字、文章标题,出版物名称、出版时间和页码、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和实事、你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等。全部设备一一列举,取得的结论得到适当的详尽表述。写作过程中尽量多用列表或函数图象等直观形象展示,绘制图表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观察获得的数据可以绘制概念图、比较表或图示、思维图、流程图或循环图。测得的数据可以绘制柱形图、折线图或扇形图等直观形象展示。语言要简练,多用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完成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完成以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报告人进行表述,而其他同学可以提问,由报告人进行答辩。

篇5

这四节数学课可以说都是任课教师精心准备的,从课的安排、准备等环节的处理都是非常合理的,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这四节课都创设了情境,整堂课都尽量联系生活编排。如牙三小的教师陶蕾老师讲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出示同学们到超市买东西的画面,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本堂课所学内容,再如牙民小张颖老师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教师不是单一的教授算理,枯燥乏味,而是在导课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分蛋糕来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算法。还有牙林四小的李维亮老师所讲的知识广角《识次品》的那节课,是通过学生吃的口香糖来导课的。导课联系生活,给学生创造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缺少不了数学的氛围。

通过樊老师的评课让我更进一步的明确了我们的教学与新课改存在着差距,对于本校的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的几点不足我说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对于新课标、新理念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能真正理解其内在的含义,也就是精髓所在。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我们教师对于理论的学习以及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与应用。如小组合作学习,是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也是不是以前的所有教法我们都否定,该用讲授法时就要把基础的理论教给学生,教明白,教透彻,该放手时就要大胆放手,不要拖拉,掌握好度;还有学生自主学习也要掌握好,从时间上学生课堂环节的安排上都要合理安排。

篇6

【关键词】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组织学习

普通高中新课改在我地区全面实施,我校也不例外,通过教学方式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特色,我们将积极投身到这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必须要认真面对。实施新课改关键靠教师,靠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验的成败,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校本教研呢?本人通过学习在此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机制、深入改革

随着新课改的工作逐步推进,必须需要学校内部管理模式要进行改革,为了适应新课改,学校可设立教育研究室,简称“教研室”这个机构如果得到上级支持可单独设立,也可划归现在的教学副校长为教研主任,教务处领导确定一名教务副主任,吸纳相关学科中成绩前茅且业务骨干、热心教研工作的教师作为兼职教研员。这样从机制上为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制度保障。也保障了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校本教研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①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②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本次课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要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③教师是反思实践者。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④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把课程开发作为职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⑤教师是研究者。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而不是经验和技术型的专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同时,教师作为研究者也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希望全体教师都能认识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新角色到底是什么?这样有利于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三、同伴互助,共享资源

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教研与原有教研活动,在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运行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特别强调教研活动在教育实践中展开,强调教研活动展开中的理念与经验的共同引领,重视教师之间的合作,同伴互助。根据试点省份经验,同伴互助观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好形式。观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学校比较盛行的听课活动类似。但是,传统的听课活动多半是宏观的,感性的,缺乏规范化和严谨性。听课后,听课者一般较少独立或与被听课教师一同利用听课记录材料来进行研究、讨论、分析课堂情况。而观课活动,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被界为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观课根据观察者目的不同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作为研究方法的观课,第二类是作为学校考评手段的观课,第三类是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观课,又称同事互助观课。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抱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教学难题的目的来进行观课活动的,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而不是表现或成绩。从而,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同时展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课堂能够保持自然性。观课者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观课,而是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更多地指向提高课堂教学和其他课堂行为的有效性上。授课者也会勇于尝试困难的课题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且乐意向观课者请教怎样解决自己正在面对的困难。观课后的研讨分析活动中,双方都可以诚恳相待,针对所观课题进行深入讨论,观课者与授课者都能从中受益,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同事互助观课活动,带着问题去观课,带着课题去合作研究,把校本教研真正开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家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努力实现教育人力资源共享。

四、专业引领,指点方向

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教研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积极主动争取他们支持和指导。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省市教研员、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这些人员相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他们的长处在于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务必重视外请专家来校讲座,指点迷津。以便在新课程背景下,给我们指明校本教研方向。

五、自我反思,不断进取

篇7

关键词 科研诚信;道德;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11-02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其中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千百年来,诚信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各行业的诚信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其诚信问题更需要引起重视。

什么是科研诚信?“科研诚信也可称为科学诚信或学术诚信,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4]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反应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伟大事业,要求实事求是不能存在半点虚假。因此诚信显得格外重要,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更是科学研究的生命。

目前,我国政府对科研相当的重视,对科研的资金是大幅度的投入,使中国现在的科技发展处于欣欣向荣的趋势。但是,在这样繁荣进步的景象背后,有一些科研工作者为得到成果不择手段,科研诚信问题开始浮现,学术不端和欺诈行为频发。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学术氛围浮躁,研究目的不纯。现在一些科研工作者在投入科研时往往有强烈的个人功利的色彩,并不是为追求真理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被某一些利益所诱惑。从而在选题方面缺乏新意、反复研究已出成果的题目,只是单纯为了自己功利的目的。为了选题能够立项或发表,就出现了“送礼走后门”等不正当的学术手段;2)重数量不看质量,虚假夸大科研成果。现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价机制与论文、项目的数量挂钩。使研究者为了发表文章的数量,就出现了一稿多投、截取发表等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或者夸大研究的重要性,申报项目时过度包装,对研究结果不完全的报道,这些做法都严重扰乱了学术环境;3)科研态度不端正。一些科研工作者没有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反而急功近利、信口开河。对待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积极解决,反而得过且过,认为责不罚众;4)缺少批评性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目的是为科研人员搭建批评、合作、交流的平台,使科学观点、思想得到沟通和发展。现实中开展的学术会大部分过于形式化,缺少批评的声音,没有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交流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展现出来。

“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因为它容不得半点虚伪和造假,它是完完全全建筑在诚信基础上的一种事业,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自然也应该以诚信为本。”[5]爱因斯坦曾说:“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讲过:“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以实为终。”纵观科学的发展史,科学家们都是秉承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这种的科学精神既是科学发展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动力,它更像一盏明灯照指引着科学发展的方向。

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经启动,科技的发展势必是国际竞争中胜负成败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科研诚信正是科学的根基,科研诚信影响着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创新科学事业就无法前行。加强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迫在眉睫。

如何加强科研诚信的建设?1)高校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科研诚信对于提升大学科研的综合实力和大学前景发展的重要性。比如,在大学里开设关于“科研伦理”方面的选修课,通过大量的教育来告诉学生科研精神以及从事科研工作者必备的职业道德。从学生的作业开始监督,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是保证科研诚信的有力途径。学校里的诚信教育至关重要,是为学生踏入社会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大学定会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2)建立科研诚信制度、重视科研文化建设。

科研诚信的建设离不开科研文化的制约。科研文化观念对科研责任的认知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科研责任决定着工作者能否将科研诚信的行为准则在科研活动中实现。在高校或研究所等机构,各个部门要对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给予重视,建立全方位工作体系,使有关职能部门互相协调,一起进展这项工作。首先,要对政策进行调研和考察,然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情况制定合理的科研政策。大学要以优秀的科研诚信理念为指导,成立专门针对学术道德管理的这样的工作部门,通过各个部门的沟通协商,制定出相关管理办法,全面化的构建科研活动诚信制度。以科研诚信制度为基准,全面建设科研文化。

3)推进科研诚信法治化建设。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仅仅建立管理机构,或依靠科技界和科学家本身的自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诚信问题。”[6]从根本上解决科研诚信问题还需要法律手段的支持,仅仅依靠自律和诚信规范是治标不治本的。我国科技基本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中针对科研诚信建设以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都略显单薄,应把科研诚信立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完善科技基本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不仅对科研工作者有约束作用,也使科技工作者对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科研不端行为的依法严格处理,对科研工作者也会起到一个警示作用。有法律作为科研诚信建设的保障,从源头是杜绝科研失信行为的发生,为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保驾护航。

4)改进重视数量的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评价、职称评定和业务考评等,是通过的数量以及发表刊物的等级来评定。这种评价机制导致科研环境浮躁、功利化。论文的数量变成了科研工作者追逐和关注的焦点,忽略了科研的真正目的。要改进这种以量化为主的评价体系,给科研工作者一个公平积极的科研氛围。应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具有权威性的会议和专家以及同行的认可机制。同时也为优秀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

5)科研需要允许失败的环境。目前,科研成果的成败关系着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这就为投机取巧的不端行为埋下种子。科学研究的本身决定了科研的过程是充满艰辛和阻碍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实验一千多次,或许只有一次成功。科研工作者的正经受着自身的精神压力以及外界给予的压力。正是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更需要科研工作者脚踏实地的追寻成功。我们要允许科研的失败,给予科研工作者鼓励和支持。科研需要的是一种不惧怕失败、承担风险的气魄,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

6)发挥社会舆论的督导力量。道德规范之所以具有约束力,很大程度上归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对不诚信不道德、恶劣不端的学术行为,要及时在媒体上曝光,将其案例最大化的透明让公众知晓。社会舆论会给予及时的警告,并施加强大的社会压力,可以及时的制止或者将损害降到最小化,也对科研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媒体对科技工作者科研状况的监督,可以对一些大型的新的科研项目进行追踪报道,不仅可以对科研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进行约束,也为群众了解科学工作架起了桥梁。现在互联网消息传递的速度之快之广,大众自己可以通过网络等传媒手段对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工作状况及时的进行反映、评价和监督。在对不端的科研行为报道的同时,也应该宣传优秀科研工作者的事迹。还科研一个积极向上、洁净的氛围。

科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科研工作者对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诚信对科研活动尤其重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2001(5).

[2]曹南燕.大学科研中的诚信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张晓安.试论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科研文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

[4]余晶.对科研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18-19.

篇8

【关键词】科研诚信;研究生教育;诚信教育

科研诚信建设是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具备的基本科研素质,是不可逾越的生命线[1]。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未来大多数都要称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为地方建设培养出众多技术人才、学术骨干,在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医学科研领域抄袭剽窃、数据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等学术腐败现象在我国大面积爆发。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道德、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当前我国医学科研领域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1 造成研究生科研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学科研投入资金大幅增加,人们对科研产出的预期增大,不良社会风气和浮躁心态作祟,导致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2]。许多地方医学院校单位对研究生的优秀考核主要是考评数、论文的影响因子数、获得奖项数等。基本上是以硬性指标指标为准,并据此与奖学金等挂钩,同时,这些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录取人才时的重要衡量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极易诱使一部分人通过低成本的作假获取更大的收益,超越伦理底线弄虚作假。

1.2 教育制度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高校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抄袭现象大有泛滥之势。学术造假对学校、社会均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的品质很难不受影响。医学研究生是医学科研工作中重要的主力军。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1~2篇论文才能满足申请答辩的资格,有的院校甚至把申请学位的条件“一刀切”的规定为必须发表SCI论文。为了完成这些硬性指标,有些研究生在完成课题和撰写论文时,千方百计拼凑论文,多发论文,快发论文,一稿多投,甚至背弃基本的科研道德。也许,在制定这些制度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动力,敦促研究生努力学习,提高效率,认认真真的完成科研课题,但这一规定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学生因为基础差或者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完成这些指标,最后不得不丧失科研诚信,编撰数据和结果,甚至花钱从市场上购买论文。

1.3 科研平台的限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研平台的高低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大小。没有经费,缺少相应设备,技术条件不成熟等先天的不足在地方医学院校中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研究生导师因工作原因科研关注有限,招生数量多,许多师生关系都是有名无实,部分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和经费短缺。科研活动条件、经费承担和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

1.4 监管机制的缺失

医学科研的跟踪机制是指对取得医学科研项目的经费、进程、阶段等进行跟踪和监督的机制实质上也是一种过程监督机制。重课题的申请立项,轻课题的研究结题。跟踪机制不完善也为医疗科研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提供了的活动空间。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的科研诚信教育几乎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许多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对科学精神、科研规范、科研道德不甚了解。

2 研究生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方院校科研资源有限,有的研究生导师经费短缺,在研究过程中,不允许失败, 现在的期刊喜欢发表阳性的结果,阴性结果往往被杂志拘稿,为了文章,铤而走险。医学院校里的临床专业学生,因为临床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做实验,为了毕业,借助于论文编辑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不再是新鲜事,论文可以明码标价,俨然成为一种商品。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扩招现象严重,特别是在职研究生数量的迅猛发展,使得在职研究生的科研诚信问题成为重灾区。

3 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 我们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3.1 重视学术道德教育

开设《科研诚信》教育的课程,学习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规定了科技人员要遵守科研诚信,尊重知识产权,了解国家设立的监督管理机制,学术诚信档案制度等[3]。医学研究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需要坚持伦理原则,对受试者进行有效保护,尊重实验动物福利要求,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诚信规范。

3.2 医学科研监督机制的完善和执行

医学科研方案设计、立项申请、开展研究、、奖励申报等各环节提出诚信行为规范要求,加强对科研诚信建设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加强对科研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科研诚信监管制度。贯穿开题、中期报告、最后的答辩整个研究过程中,不定期的抽查实验报告及记录,落到实处,真抓实干,把科研不端的土壤彻底清除。同时对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按照制定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严查严办。

3.3 导师应做诚信的典范

研究生导师是对学生实施科研诚信教育的关键主导者,其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科学精神,去教育引导学生,才能使科研诚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严格,经费、科研诚信、学术水平 、指导学生的时间等多个方面应综合分析,限制导师招收学生的数量,有些情况下可以实行双导师制,确保指导学生的时间保证。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的优秀做法。建立以导师为指导的科研小组,在实验研究中,导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不放羊式管理。

3.4 改革研究生毕业标准。

当前许多地方医学院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与现实严重脱离, 规定必须达到规定数量的文章才能答辩,达到规定数量的文章甚至是SCI研究生才能拿学位证书等等,各学科一刀切,不注意学科间的不同特点。因此适度调整医学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医学研究生形成诚信的风气大有益处。我们的领导决策也看到了科研诚信的现实问题,正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医学院研究生学位划分为科学学位与临床学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的毕业的要求不一样,临床学位研究生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执业医师考试为主要毕业考核目标。

4 小结

诚然,研究生自身诚信意识、 责任意识淡薄, 缺乏理想, 缺乏信念, 这该是造成研究生诚信危机的内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好习惯。高等医学院校具有培养医学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责任,高校更是提高思想修养的地方,而思想修养是否也可以用论文数量来进行计量?过分倚重科研、论文的考核体系将是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教学考核管理的退化。2014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以加强卫生计生领域的医学科研诚信行为规范和监督体系建设。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召开的医学科研诚信建设专家研讨会上,《规范》的出台为医学科研诚信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参考文献】

[1]彭志红,唐波,汪荣泉,等.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医学教育探索[J].2010,9(1):137-139.

篇9

关键词:导师制;自学能力;科研能力;自立能力

作者简介:于忠臣(1975-),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平(1979-),男,满族,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石油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土建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卓越计划的市政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BC121201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BC1211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15-01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在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中还留有深深的印记,严重冲击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人才”走出高校、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值得深刻反思,并切实加以改革。“导师制”不失为一种好的制度,应提到高校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突破口的高度,予以有效推进。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的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自立、自制、自信、诚信及科研能力。

一、“导师制”的实施

1.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大一新生经历了重重选拔,走进大学校园,面对的都是新鲜事物,开始学习许多原来很少接触的专业课,科目多、课程进度快,并且没有中学阶段常有的期中考试来督促学生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另外多数新生也不会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1]中学时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与大学完全不同,没有承接性,让大部分新生无所适从,此时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改变角色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课堂以学时为基础,每门课程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和学时,在规定的学时讲授相应的内容,则出现了知识量大、学生课堂理解吸收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而不能单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还要讲究学习技巧,要自觉遵循学习规律,对学习的知识做到经常复习。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复习,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

2.大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

自立是一种人格特质,是我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优良品质之一。自立人格包括个人自立和人际自立两个方面,各自又分别包括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五种特质。[2]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包含四个因素:抽象自立、经济自立、心理自立和社会自立。大学生最看重的是经济自立,其次是心理自立和社会自立,最不看重的抽象自立。[3]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的功课紧、时间少,对家庭依赖性高,而进入大学后,自由时间较多,同时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为其提供了很多机会,诸如校园内的勤工俭学活动,社会上的各种兼职工作,都是大学生培养自立能力的良好途径,这些经历将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宝贵财富。

3.大学生自制能力的培养

自制力就是自我克制的能力。人的克制能力的强弱决定人的心理品位、健康状况以及智能的发挥程度。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家长距离远了,教师管理的少了,社会上各种复杂的诱惑多了,此时坚强的自制力对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快乐的成长至关重要。网络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同学之间互相联系,各类知识的解析与延伸,关注社会的变化及新气象,网络都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但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将网络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全身心投入在虚拟世界里,进而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与青春,导致挂科、降级甚至退学现象屡屡发生。自制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封闭,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4.大学生自信能力的培养

自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主观倾向,简单地说,就是对自我的确信程度。一般而言,人们总会以一种或褒或贬的态度来看待自己,这种对自我的体验和对自我的评价的高低就决定了人的自信水平。[4]大学生自信心不足有很多表现形式,导致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归因不当、家庭教育的误导、个体过去经验、对自己要求过高、消极的自我认知与评价等。[5]高校不同于小学和中学,大学生都是层层选拔的优秀学生,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一直都是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种种的不适应,导致部分学生各方面都落后,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意志消沉,与其他学生距离越来越远。维护和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需要做到:正视自卑;学会自我接受,认识自我价值;自己控制“自我形象”;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修正理想的自我,改变不合理的观念;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力量;努力提高与发展自己;遭遇挫折时运用心理防卫机制;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6]

5.大学生诚信能力的培养

诚信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还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学生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晴雨表和风向标。[7]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能力需要一个诚信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学生们对发生在校园中的种种诚信缺失行为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忧虑,在内心深处渴望拥有一个诚信的环境,但对于社会和学校开展诚信建设又缺乏信心。如今的市场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争先恐后发展,也将很多不诚信的因素引入了校园。电子科技的发展催生了高端作弊仪器,学生的懒惰催生了替课行业的出现,这种欺骗教师、同学、父母、自己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校园的诚信环境,因此高校在诚信教育中要努力健全诚信教育的三个体系、树立诚信教育的大教育观、严格惩戒引导、促使学生达到诚信道德内化。[8]

6.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直接影响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的效率并确保大学生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现为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独立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归纳总结、发明创造以及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9]过硬的科研能力是一名合格大学生必备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大学生进入校园就开始,“导师制”则为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指导教师应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融入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教育部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就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科研中来,较早的进入角色、适应角色,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二、总结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的指导,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关系,“导师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为他们规划符合自身的发展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自立、自制、自信、诚信及科研能力是“导师制”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任强,陈岩.论大学新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07,(10):77-78.

[2]王璐.大学生自信现状的调查研究[J].才智,2012,(32).

[3]黄希庭,李嫒.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学,

2001,(24):389-392.

[4]刘敏岚.论自信心的发展及影响因素[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1):64-67.

[5]佟燕燕.论大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60-61.

[6]梁筱梅.大学生自信心现状及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39-141.

[7]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62-64.

篇10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诚信素养;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60-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成规模化教育,致使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给高校财务带来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需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原有教师数量和质量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数量需求不断增大,而且多以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为主,引进人才成本逐年提高,然而财政供养人数又基本维持不变,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高校人才建设资金的需要。

(二)需扩建新校区以满足日趋增多的学生需求

由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原有的校舍面积不能满足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的需要,各高校纷纷加大新校区基础建设工程,而基本建设投入激增已成为现阶段各高校财务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需加大后勤保障投入维持正常运转

随着教室面积、校舍面积、校园面积的增加,水、电、暖、绿化、卫生、后勤保障人员等成本逐年增加,财政拨款收入及学费收入增长缓慢,怎么把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使高校的收支基本持平,是摆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面前的最大考验。

二、新的时期,新的形势给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强调财务精细化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新形势、新体制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财政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制度在高校不断深入,精细化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精细化财务管理要做到财务管理精密、细致,对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财务事项都要规范、具体、细致,这就要求高校要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建设高校财务管理队伍。

(二)规范高校科研核算

随着高校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高学历、高水平、高层次研究性人才聚集高校,高校逐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项目逐年增加,科研经费也随之大幅增加,科研经费的核算也成为财务日常核算的重要部分。而对于科研项目的立项程序、预算执行进度、进展状况、科研的开支范围等,财务管理人员很难把握。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就需要财务人员积极主动与科研管理部门配合,从实际出发,多学习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建立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为高校的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财务会计平台。

(三)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合理利用高校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为了对高校的业务活动、筹资活动、资金运作进行统筹安排及考核,高校需建立合理、全面的预算管理系统。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和严格的预算执行管理,将高校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预算编制的好坏成为决定高校财务水平高低的重要部分,预算的编制不仅需要财务人员灵活运用运筹学和行为科学,还要求财务人员具有全盘考虑的大局观及与各部门的良好沟通能力,这给高校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加强高校财务监管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财务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资金量越来越大,财务风险不断增加,财务监督就成为了保证高校全部资金顺利合理运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财务资料的准确,财务风险合理防范以及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都离不开会计监督,各个高校不断加强内部审计的同时,政府、社会对高校财务管理监督也不断加强,这给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财务管理队伍需要诚信素养、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和考验,如何有效管理高校资金,真正做到“用钱必问效”就成为高校面临的巨大问题。真正做到高效管理资金就需要一只素质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一只素质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需要具备诚信素养、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一)财务管理人员需具备诚信素质修养

诚信是一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它要求财务人员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诚信是做人之本,更是财务人员的执业之本、立身之本。诚信是由社会诚信制度和个人诚信修养两方面组成。诚信制度是法制手段,是刚性要求,它常伴有强制手段,诚信品质修养往往更加注重自律,这种自律觉悟影响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诚信做人、诚信办事。财务管理人员诚信的建立和培养,一定要有坚守职业道德的信念,只有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加强诚信修养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

(二)财务管理人员需具备知识素质的修养

高校财务管理是对高校筹资、投资、用资和收益分配等的管理,是一种技术性和技巧性要求很高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获取和应用能力。首先是智能素质,它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理解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完成工作和创新工作的能力。它包括。

1.记忆力。财务管理人员要把各种财务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牢记于心,并与工作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思考力。财务管理人员应有足够的思考力,将各种会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及深加工,并真实反映会计信息,深入分析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和现状,它是客观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3.业务素养。它是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撰写,财务数据的分析与整理,财务报告的提炼与总结、是非、真假的分辨能力等。

4.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高校使用财务系统核算,对于财务系统需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另外,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团队工作,必须由多角色、多权限的人组成,所以社会协作能力是财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职业道德素质修养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责任心。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对每一笔支出认真核实,对不合规的经济业务坚决抵制,对每一笔资金认真负责。

2.原则性。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原则性,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勇于并且敢于坚持原则,对不合规的经济业务及不正之风要坚决抵制,树立较强的原则性。

3.服务性。财务工作是窗口工作,它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微笑服务。另外,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善于调节自身,抵制诱惑,保持好心态,把握好自己。

四、财务管理人员要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觉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的日常事务中,要多抽出时间了解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脉搏,要用政治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清醒头脑,在金钱和利益诱惑的面前,时刻树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意识,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做到依法办事,按章办事。

(二)加强财务人员使命感及义务感,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财务人员要多学习先进工作者的事迹,用正面的事迹激励自己,提高自我荣辱观及价值观,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多了解反面例子,不断警示自己,鞭策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反腐抗腐。

(三)认真学习各类财经法规,做到依法管财

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者、落实者及宣传者。在法制化市场经济的今天,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财经法律,并将其娴熟地运用于日常核实及财务管理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理财。

(四)加强财务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通过大量财务专业知识学习,增强自身认知和自我肯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建立。

(五)建立会计轮岗制度,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会计机构内部定期清查、审计、监督、工作岗位的互换,有助于加强会计工作内部的监督,防止发生的行为。另外,不同的岗位需要掌握不同的专业知识,这激励会计人员掌握更多的岗位技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高校会计工作繁重且庞杂,只有建立健全合理的选拔和激励制度,才能更好地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选拨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专业能力过硬的人员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不但能帮助会计人员提高工作热情及工作主动性,而且有助于高校财务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从诚信素养、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形成一支素质过硬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适应高校财务发展需要,保障学校高速、良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志英.谈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修养[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2]于秀玲.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2).

[3]杨欢、王春年、段军.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与建设途径[J].经济论坛,2004,(8).

[4]赵立.试论会计职业道德特征和建设途径[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5]张玉文.试论如何建设会计职业道德[J].经济师,2007,(9).

[6]赵平,刘诗宇.道德风险与会计职业道德[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7]王波.会计职业道德特征及建设途径[J].宁夏社会科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