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建设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内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研究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年均增幅在25%以上,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其中新工程项目投资所占比例达到60%左右。一方面是投资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方面投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基本建设项目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而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能够直观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单位目标,因此,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审计势在必行。
随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投资行为已逐步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轨道上来。
二、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确定评价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
如何来确定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的效能或效率、成本与效益缺乏标准。而目标是否达成,社会的影响性又如何等都不是仅凭观察或感觉就可下定论的。由于我国高校工作性质等原因,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参考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经济效益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经济效益评价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二)我国缺乏相应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
从审计法看,对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授权,法律地位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性;在规范上,审计署颁布的规范和命令基本上不涉及经济效益审计;在指南层面上,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的具体方式、技术方法、指南等的编制工作尚未形成。受此影响,目前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只能依附于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进行。
(三)缺乏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人才
我国所需的审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及法律等有关专门学识,才可能恪尽职责。但当前审计专业人员的录用条件随意性较强,与美国GAO雇用或聘请具备会计、统计、法律、工程、审计规划及技术方法、资料处理、公共行政、经济社会科学或精算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作法相比,差距较大,制约着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三、加强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审计的建议
(一)加大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短期内,我国可以通过选择系统的翻译国外审计机关的绩效报告作为教学教材,借鉴他国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经验,并及时了解各国执行各项方案的实际成效与不足等,针对所执行的审计工作对象,建立应具备的知识及专业能力;在中期方面,聘请外部专家来共同参与或协助办理审计案件,有效提升审计质量,在长期方面仍应依据审计业务需要,积极研究审计人员聘用法规的修正完善,以提供多元的用人渠道,解决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
另外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绩效。
(二)加快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
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可以在现有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完善投入产出效益审计。因为真实合法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组成部分,目前的真实合法审计的法规依据和审计的规范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建立我国效益审计模式必须坚持以真实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在尚未构建科学、规范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及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需要审计专业人员借鉴国外审计经验,同时在实践中摸索,善于总结,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在探索投入产出效益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起草修订和逐步完善我们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准则体系,初期可以称之为“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以后逐渐修改完善,逐步向效益审计准则过渡。
(三)建立完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准则
我国在大力开展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结合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加强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建设,尤其是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审计报告准则方面。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建立过程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总结我国已有经验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初步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第二阶段,在不断完善初步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四)进行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篇2
近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坡改梯、集雨利用、盐碱地治理,发展到灌区改造、人畜饮水、防汛抗旱、病险水库加固等多个领域,从单一治理发展到综合治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随着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对农民投工投劳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互助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农村人饮解困取得显著成就。经过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和受益群众的艰苦努力,
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群众的卫生条件,减少了水介疾病的发生,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树立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2.灌区续建配套稳步推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降低了灌溉用水量。有效的改善了部分灌区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减少了水损失和水浪费。
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进展顺利。“十五”期间,国家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全县共完成除险加固病险水库7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6座,这些项目的完成,改善灌溉面积,有效库容增加,
同时改善了水库的运行状况,水库的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改善库区小气候等综合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防洪标准提高了,消除了安全隐患,运行更加安全可靠;提高了水库下游沿河两岸抵御洪水的能力,减少了下游洪涝灾害,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下游灌区效益及时得到正常发挥;并且通过补充和完善水库运行管理必要的监测设施,为水库管理提供了准确科学的数据,也为水利工程规范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抗旱能力显著增强。针对每年年初的旱情,各级政府多方筹资,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抢修农田水利工程;并宣传和发放“PA”旱地龙,春耕期间群众使用水务部门贮备的水泵和群众自备的水泵,利用小泉、小水进行提灌,有效减少了干旱灾害损失。
5.水利管理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在全体水利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形成了县、乡、村、社四级管理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水利管理运行体制和有效机制,保证了各类水利工程发挥正常效益及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充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水利保障,为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经验
1.层层建立责任制,切实加强对项目的领导。一是县、乡两级政府签定了责任书;二是县、乡两级政府同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对完成水利工程建设的任务、时间、质量、责任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县、乡二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具体工作。
2.项目建设资金的措筹和管理办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实行以国家投入为主,群众适当投劳为辅的原则,以国家投资和群众自筹为基础,采取专款专用,公开账务,群众监督,确保资金发挥效益。
3.全面落实四项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对投资规模万元以上的水利工程,全部落实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施工合同制和专职技术人员质量终身负责制。
4.各部门密切合作,保证服务到位。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步调一致,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5.加强建后管理,保证了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为确保水利工程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保证农民群众长期受益,建后管理工作由县水利管理队主管,由工程涉及到的乡镇水利水保站具体负责管理,按管理范围及权限,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管理,管理单位定岗定员,将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密切结合起来,有计划的培训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6.严格培训制度。在工程开始以前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分步搞好三级培训:一是包括各级干部,乡、村干部的培训;二是对县乡包括技术人员的培训;三是对工程受益群众的培训。
7.工程采取公示制度,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对工程范围、项目区选择条件、工程来源、工程意义、工程规模、工程进度、管理办法等内容予以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8.分别在县、乡举办工程启动仪式,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的舆论效果,通过黑板报,电台、电视机进行集中和跟踪宣传,并进村入户,召开不同类型的群众大会,使项目的意义,宗旨和目的家喻户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互助县受自然地理、历史和经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和支持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远不能满足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求,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老化失修严重
互助县大部分水利工程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经多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部分工程由于维修资金紧缺,得不到及时修复,影响效益的正常发挥;大部分工程配套不完善,尤其是水库和渠道工程观测,量水设施滞后,制约了实施按方收费的进程。
(二)人畜饮水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水利部的部署和安排,开展了以乡(镇)为单元的饮水现状调查评估工作。根据本次全县饮水现状调查,全县饮水这些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地区大部分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工程战线长、规模大、造价高、解决数量少,是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也是今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难点。
(三)农村税费改革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新要求
1.取消“两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现新的投入缺口。
篇3
一、组建投资控制纵横责任网
矿建、土建以及安装工程在进行设备以及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通过采购管理方案进行指令的下达,下达指令的部门一般为中心管控组,其在下达完指令后转到各个分口。物资供应口的招投标标准便以此作为依据,实现正常运作、规范运作,改变长久以往的不良现象,按照设备——采购——招投标这个步骤进行运作。使设备采购的招投标走上合理化的轨道,制定合理的质量与价格标准,充分做好“定量、控价、竞费”的工作。
(一)首先应做到“定量”
具有分管商务的供应口应该和技术口需要密切配合,制定统一的技术配置标准。在进行元器件的配置时,投标商应该对相关文件进行仔细阅读与浏览,详细了解其中元器件的数量、档次以及质量要求,防止报价过程中出现误差,从而降低报价可比性,评委难以评定标的现象。举例说明,堂口矿井的中央变电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在订货过程中,以设备招投标作为核心的招标手段,当质量无法保证时,便意味着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出现。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做好招标书的工作,严格明确配电柜中互感器、真空断路器以及避雷针的规格与品牌,阻断招标商的不良想法,采用合格的设备,从而使投标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标。
(二)“控价”
招标方与投标方在标底与报价之时,需要对从外采购的原材料与附件的价格进行合理的分析、统计,从而进行正确的标价与报价,进行合理的控制。矿井主在进行提升机的竞标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情况规划,从而达成合理的招投标价格。例如,本案在近三年之中,便实现了同一型号的18台电机的价格交换,投标方的价格与招标方的价格之差浓缩在4%之内,实现了中标价的合理、公平与科学性。
(三)“竞争费”
投标方的竞争费用是由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的,谁获得市场的营业额,谁便能够取得最大的利益,而这体现在企业生产成本、企业中科技人才竞争中。我们的体会就是:通过招标的方式去订货,就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节省了设备的资金,实现了花最低的钱,买最好的设备的愿望。招标是一种适应市场的经济规律,获得最大得效益好路子。
二、延深设备的供应管理链
改变传统的六步走供应模式,虽然对现场使用情况不了解,但是要保证供应的及时,防止两方工作不在同一个流程、思路中。
传统的供应现状不适合于现代化矿井建设的发展,做到供应齐全。通过供应与使用的情况分析服务的范围与质量,从而优化其标准。
进行现场分析,必须要求供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到场,二者同时对现场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电机与井壁环境是否适合,本案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潮湿的井壁环境与电机不能相容,于是立即联系厂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协商。
如果电机温度过高,则需要进行交替开机,对电机进行保护,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三、合理安排储运,认真组织验收,努力降低费用
(一)对运输环节做出调整,保证各个环节运输顺利,使其能够按照正常的到货时间抵达,优化库存空间,保证货物到达的时间不早不晚,既不造成货物堆积又不造成货物无处安放,从最大限度减少资金的过度投资。
(二)在进行货物预定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核对工程施工时间以及工程的进度,保证设备的到货时间不对工程造成任何影响,进行就近订货,加强和厂家的沟通,使货物与工地的时长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购买的设备属于非标设备,那么便应寻找相关安装单位进行快速安装,或者现场及时制造,防止工程延期。像矿井井水的处理设备、排水管路的防污系统均属于非标设备。通过就地安装,可以减少货运次数,从而节省运输费用与装卸费用,本案例中工程费用大约节省了145万元左右。
(三)采用国外进口的矿井提升绳,主要从英国进口。提升绳到货后,需要进行详细检查,从其外观、机械性能以及报检等方面进行鉴定,保证其安全性与高质量。在本文研究中,采用了科学的检验方法,合理计算了采保的费用,从细节入手,采用了到货延期的合理解决方案。举例说明,欧元升值以及美伊战争、矿井涌水都曾对货物按时到达的时间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及时办理商检,获取国际索赔的权利,这样才能够保证时间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提升绳拖延造成的资金流失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安办证的程序,经过现场取样——到抚顺煤科院进行检验——获取合格证件,防止时间冲突。
在检测中,对质量上存在的问题英语相关部门与技术人员进行探讨,通过相关资料的的递交,以及济宁市商检局有关人员的验证,在三天之内就获取了这一合格证件。
然后将证件送往首都进行审核,向英国供应方发送传真,通过这一有效流程的办理,从而获得了最大程度上的索赔,避免了投资损失。
总结
随着我国矿井建设的不断增加,对其设备的购置也成为了整个工程中的重要工作,要去实现设备的供应采购及其了解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充分了解析相关政策政策,并加强对投资中的招投标管理的学习,更好地为矿井建设的招投标管理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沈国荣.浅谈印后设备招标采购的流程[J]. 印刷杂志. 2010(07)
篇4
【关键词】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日本
一、日本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概况
日本通过其特有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路径,在资源并不充足的基础上,在农村改善和农业振兴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本的农村建设,主要由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末期的三次次大力推进的“新农村建设”而推进。
由于战后需要,日本农林大臣于1956年开始至1962开始了第一次的“新农村建设构想”。在7年的时间内,日本的农村基础建设由最初的一片废墟,建成了基本的水利、电力、公共设施、村镇通信等基础服务设施。日本政府还在1961年制订了《农业基本法》,通过财政预算为农业提供大量投资、贷款和补贴。这一期间,日本政府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新的区域划分政策,对全国的行政区域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细致划分;对农村建设的地位进行战略定义,确定了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且对农业和农村建设初步进行了体制安排;确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准则,利用法律来对引导对农业的支持,以及通过引导和鼓励,来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在这七年的时间当中,日本农业经济发展良好,农业总产值由1955年的16617亿元增至1962年的24381亿日元,农户平均年纯收入也增长了47%。
经过第一次的建设推进,日本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农业总体规模较小,农业与其他行业差距较大等问题。为此,日本在1967年,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的在于经济产业均衡发展、区域均衡发展、适应国际化经济发展趋势、缩小城乡差距和消除环境污染,即第二次“新农村建设”。这次建设运动的成绩也很显著:到70年代初,日本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良种化。农业生产总值由1967年的41661亿日元增至1979年的115640亿日元,增幅高达177.6%。农民人均收入从1973年起就超过了城市居民,及至1979年,农户平均纯收入已达3313万日元,比城市工薪家庭高出12.7%。
20世纪70年代末期,面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生产面临衰退的危机,日本发起了第三次的新农村建设,又被称为“造村运动”。日本政府通过挖掘农业自身特点,对农业和农村进行产业化和特殊化的经营,如“一村一品”运动等,使逐渐衰败的农业经济重新振作。
二、日本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特点
(一)完备而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日本为适应农业与农村形势的变化和开发建设的需要,制定了许多与农村规划有关的法律和制度,包括1949年制定的《土地改良法》、1965年制定的《山村振兴法》、1969年制定的《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1971年制定的《农村地域引进工业促进法》以及1970年制定,2000年修订的《过疏地域振兴特别措施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从立法的层面规范了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日本农业基础建设制定了框架。而且,所有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农村农业的发展及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保障。
(二)政府高度重视且积极参与
从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高度重视,主导和参与了一系列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从政府对农村乡镇的规划、对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扶持以及鼓励农民生产建设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表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重视的关心。
(三)调动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在日本的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中,政府虽然作为建设的主导力量,担任了建设的很大一部分责任,但是日本政府注重鼓励和引导社会其他力量来对农村进行建设。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建设提供了很高的税收优惠,以鼓励民间资本进行投资。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实践中,日本政府认识到农村振兴不能仅靠政府单边努力,它还需要作为直接受益者的农民自主参与,所以必须设法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其自立性,使其成为农村建设发展的真正主体。并且,日本政府特别看中对农民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培训。政府组织动员各界力量构成了一个相补的教育体系,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对农民的免费培训活动,教授农业技术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四)拓宽渠道,提供多方面的投融资模式
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日本政府在投入大量自有资金的同时,对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提供多方位投融资支持。日本政府认为,只要某一部门具备了从民间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就应毫不犹豫地把该部门推向市场。政府主要提供以下扶持性措施。
提供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担保。为了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风险,日本政府提供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担保。
长期金融债。日本是高储蓄率国家,储备资源相当丰富。由于战后日本资本市场不发达,迫切需要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创新。于是,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依法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金融债券,由商业银行用吸收的居民储蓄认购。当商业银行需要现金时,可以将长期金融债券转让出去,也可以以金融债券抵押向日本银行贷款。从而开创了居民储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化渠道。
直接引导投资。日本政府主要以自身投资的两种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一种是引导方式,即利用政府的少量投资为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吸引民间资本;另一种是联合方式,即将民间资本和经营能力引入政府的投资事业,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三、日本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与我国作为同在东亚发展的国家,两国在地理位置、战后发展起步以及发展期初面临困境等许多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日本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的经验,对于我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日本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大投入力度
由于我国在长期以来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过去的欠账太多,至今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入一直不足。农村建设中需要关注与投入的许多方面,如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供水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等,都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因此,政府予以相应的资金投入是其责无旁贷的责任。另外,从国外经验来看,我国也应依实情适时调整政府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能盲目投入,应在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对策,灵活应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对农业和农村建设进行合理规划
我国应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对农村发展进行合理有效的长期发展规划。我国可借鉴日本农业规划方式,细化编制内容和项目实施规划。综合建设规划包括:农业现状、农村未来前景的展望、产业的振兴、生活环境建设、社会组织以及地区经营等;项目实施规划中应明确的内容包括工程实施地区范围、建设目标、施工计划、实施主体、实施费用、费用负担方式、预订设施管理单位和管理方式、资金计划等。
(三)完善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政府在主导村镇建设的同时,应该加强相应的法制建设,依法调整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法律来规范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行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资金来源、农村维护建设税制管理等,都应纳入法制化轨道,依靠法律调整其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其建设的稳定发展。
(四)拓宽农业和农村建设投融资渠道
一直以来,县、乡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各级财政投入来看,县乡财政始终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投资的主体。但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在我国总体财政形势日益好转的背景下,县乡财政形势却令人担忧。分税制改革使得各级财政的收入分享方式重新确定而事权支出基本没有重新划分,造成乡镇一级政府在财力减少的情况下必须承担原有甚至更多的职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拓宽农业和农村建设投融资渠道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一方面,农村和农业建设需要巨额资金,而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系统中尚有大量资金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我国农业建设可以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如利用资本市场(债券、股票)、保险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农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方法,拓宽投融资渠道。在投融资模式多元化的同时,政府应积极鼓励其他市场主体对农业建设进行投资,使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成为投资的主体,且非政府投资的比重应处于一个较高比例上。政府的投资方式变为引导为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资金引擎”作用,提高其他投资主体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依靠较少的财政资金,调动更多的金融资本、个人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形成农业建设投资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吴宇,李巧莎.日本、印度金融至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9(1).
[2]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1997(6).
篇5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开始呈上升趋势,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医院要想在同行业中拔得头筹,就需要实施各种手段。同时,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患者们对医院的选择也变得多样化,医院也受到了许多来自医保制度的约束。医院的人力资源也是导致医院经济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医院在人才的选拔上是相当严苛的,但往往由于选拔制度要求过于严苛,导致许多优秀的人才无法进入医院工作,而通过选拔进入医院的人才,大部分冲劲不足,无法为医院带来经济上的利益。政府部门和物价部门正式开始介入医院医疗价格的管理之后,医院医疗服务的价格便受到了控制,医院成本支出依旧没有改变,但相比以前的费用,现今的费用接近翻了一倍。同时面临着这些问题的医院,如果再不对医院的经济管理和成本控制进行改善,那么医院就无法向现代化迈进。医院后勤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经济管理和成本管理。经济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关系着医院的发展和生存,要想做好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就需要更新经济管理的模式,提升经济管理的概念,并且明确医院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任务,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经济管理。成本管理主要是进行成本控制的管理,成本支出是整个医院经济支出最大的部分,因此降低成本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按照相关规定,减少成本支出,加强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等。
二、目前医院经济管理和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高
目前,医院管理层普遍存在不重视经济管理的问题,原因在于虽然多数医院的管理层都是有经验的医学专家,但基本上都未曾接受过医院经济管理的知识培训,缺少直接管理医院的方法和经验,更缺乏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我国大多数医院经济管理层,都是由医疗科室转业人员或其他外聘人员组成,一来缺乏管理经验,二来没有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往往会造成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不到位,无法正确执行政策等问题。
2、医院人力资源分配问题
近年来,医院的人力资源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由于医院选拔人才的特定规章制度,要求选拔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阶段,才有机会进入到医院工作,多数优秀的人才因为种种客观因素无法通过选拔,医院也因此失去了许多资源。一直以来,医院的人事分配制度都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以致于医院闲散人员较多,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过高。医院应该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适当的裁减,并且严格按照人力资源制度进行经济管理。
3、医院后勤工作没有得到改善
医院后勤工作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改善,这是由于后勤工作较为简单,支出和收益都不明显,以致于没有相关的政策约束后勤工作。后勤工作的漏洞和问题都没有受到重视,导致后勤工作的各种关系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经济管理,后勤工作开会受到医护人员的抵触,无法继续进行工作。
(二)医院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医院财务人员对成本控制的意识不高
大多数医院普遍对成本控制的意识都不高,医院管理层没有正确意识到成本控制能够提升医院的经济和发展,同时,医院缺乏成本控制机构,成本控制机构的建立,能够严格控制医院的支出,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2、医院的收入及支出没有详细的记录
医院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只将患者信息与就诊费用进行填写,而其他详细的资料并没有进行填写,常常会使医院的支出与收入差距较大。例如:财务人员在进行登记时,没有将患者使用的医疗设备详细登记,就会导致医疗设备的使用人数不明确,为医院带来不可预计的问题。医院的财务管理方式也没有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更新,没有对各项费用的审查和适度缩减,因此成本开销依然较大。
3、成本核算
成本的核算是为了能够让医院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是能够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成本核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对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医疗设备成本核算、医院科室成本核算、药物成本核算等进行综合支出核算,并且每一项成本的核算方式都大不相同,因此,成本核算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如何解决医院建设进程中经济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问题
(一)医院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升医院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
需要加强对医院管理层的管理理论知识、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使医院管理层掌握管理医院的方法;由医疗科室转业人员或其他外聘人员组成的医院经济管理层,也需要提高管理能力,加强管理知识培训,才能提升医院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
2、明确人力资源的分配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能够使医院的人员有固定的岗位工作,减少闲散人员的成本支出。针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和质量,进行适当裁减,并且给予优秀的人才适当的工作机会,杜绝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的出现。
3、改善医院后勤工作
改善医院的后勤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来解决后勤工作中的漏洞和问题,将后勤工作的各种关系和责任进行明确,才能使后勤工作不影响医院的经济管理。有了相关制度来约束后勤工作,后勤工作的支出才能保持平稳状态,为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带来帮助。
(二)医院成本控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成本控制的意识
加强医院管理层的成本控制意识是能够减少成本支出、达到成本控制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建立成本控制机构,能够对医院的成本进行准确的预算,从管理层的成本支出、医疗设备的成本支出、医疗药物的成本支出、医院重大项目的成本支出等其他项目进行控制。医院的成本支出越低,收入越高,只有在不同项目上进行成本控制,医院才能看到成本控制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管理制度
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善,按照医疗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新管理模式,将管理制度及时应用到财务人员的管理当中,要求财务人员在填写资料时不能遗漏任何信息,并及时对资料进行补录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仅能够达到医院成本控制的目的,也能对财务人员进行约束,使财务人员在工作时,能够认真仔细、有责任心。
3、改善成本核算的模式
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阶段,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对每一项成本进行仔细的核算,这种核算模式复杂且繁重。因此,改善成本核算模式成为了医院的首要任务。成本核算通常是由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核算,但医院的人员分配有限,因此,可以将各项成本核算工作交由各项负责人进行核算,核算结果交于财务管理人员,再进行统一的审查和分析,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成本核算的准确度也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效果也会显现出来。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 精益思想;精益建设;施工成本;成本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17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31- 01
在精益建设理论之下,如何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控制,以下从精益思想理论的核心出发, 介绍精益建设的有关基本理论,分析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有效控制施工企业成本的对策。
1 精益建设理论
精益建设也被称为精益建筑、精益施工等,在建筑中包括线路、管道以及设备安装、土木工程建筑、装修装饰3个方面内容。精益思想,其基本原则包括正确确定价值、价值流流动、识别价值流、需求拉动生产以及尽善尽美,也正是这些原则,使得精益建设在现代企业施工成本控制中具备适用性,通过不同专业的分工配合,实现用户的需要。
2 精益建设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在建筑企业施工中,对于施工成本控制不仅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而且施工成本控制也是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将精益建设思想应用到施工成本管理中,可以消除浪费,在企业施工成本管理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果[1]。建筑施工企业中,由于其生产依然存在着重复与循环性,因此对于其供应链以及价值链思想,在精益生产理论中都可以通用;还有就是在建筑施工中,对于施工中的装配化、工业化发展趋势,也可对装配化生产的工序进行合并和分解[2]。再有就是由于建筑产品的特点,更利于实现精细生产,因此在施工成本管理方面,也更容易利用精益建设思想,完成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
3 当前施工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对于当前施工成本控制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实现对施工成本控制的优化。①就是对于当前施工成本控制中,并没有从价值流角度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并且其施工成本控制方面,还在依据组织机构职能、权限以及目标任务划分责任,这样就导致责任控制系统显得不利于管理,纵横交错的责任交织,导致管理困难度加强[3]。②在当前的施工成本控制中,忽视流动活动是基于业主的需求价值而创造的,而是将所有活动都认为成增值转换活动,不仅限制成本控制效果,还降低施工成本控制效率。③就是对于当前企业在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中,管理者会认为整个项目成本为最小化的,能够通过转换活动实现成本最小化,然而这样的成本管理方式只能实现对于局部的优化,而不能实现对整体成本的优化。④就是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其目标就是把成本控制在企业的预算内,且所有成本管理活动都在围绕此目标进行,不仅不利于施工成本管理的提高,还不能实现对施工成本尽善尽美的管理。⑤在施工成本管理之中,只针对施工生产成本控制,忽视对项目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只是对施工最后进行成本控制,忽视对施工项目材料以及库存、成产等多个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不能有效控制施工项目成本。
4 施工成本控制中应用精益建设理论的对策
对于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是降低企业施工成本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由于精益建设理论与施工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因此应用精益建设理论对企业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施工成本控制水平,具体执行对策如下:
(1)精益建设在施工成本控制中,不仅考虑产品生产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而且还会改进成本管理手段,将成本管理与建筑生产相结合降低成本。精益建设理论在成本计划、控制、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等角度,都对施工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精益建设中的成本管理,应该从施工规划与设计、生产以及整个价值流中进行,从而构建支持精益建设的成本管理体系,在施工流程、施工要点处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精益建设的思想,提出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将多种成本管理方法与精益建造的思想融合,促进施工成本管理的提升。
(2)对建设施工项目管理进行总结归纳,在借鉴现有成本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得出有效的精益成本管理方法,并可以根据建筑施工产品的单件性,在设计的前期系统化分析用户需求, 使客户需求更加具备全面化与专业化,并且可以在项目施工设计的初期阶段,就明确客户需求,让施工设计方案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用户的需求。
(3)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可以根据生产现场的特点,重新审视建筑生产过程中建筑产品的根本特性, 改进建筑生产流程,提升建筑产品的确定性,根据建筑组织特点, 按照精益思想, 实施基于精益原则的建议,最终提高建筑生产成本控制水平。
(4)在精益建设理论之下,对于施工成本控制中改进学习以及信息反馈资料,提升团队的作流空间,使其避免条件限制,改进施工工作流程,改进信息流通率, 使得生产流程透明度化,按照精益思想, 实施基于精益原则的建议,建筑施工成本管理中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建筑业成本控制中应用精益建设的进度。
5 结 论
综上所述,在行业生产中,为降低建筑企业的生产以及施工成本,可以采取精益建设理论,优化企业的成产管理方法,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结合建筑施工中的生产理论与精益建设思想原则,对其进行施工成本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还可以推动施工成本控制技术的提升,值得在实际中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如兵,鲍文胜. 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提高项目承包效益[J]. 建筑经济,2012,7(18):41-42.
篇7
关键词: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到我们每一个国民的利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建设的要求愈来愈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直接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反作用的建设领域,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着力不断推进。找准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将对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并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目标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社会时期有了更新的建设任务,不仅要加快精神文明自身建设水平的提升,且应将精神文明的发展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各种文明形态密切融合,在其他各领域拥有相对独立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还应具体到每一个行业,以及每一个工作岗位,使精神文明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在这种更加具体化、更重实效性的建设目标下,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不断深入,才能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其全方位的价值。另外,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时期更注重创新性,从形式到内容,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不断加强建设力度,这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标准,对精神文明的加快建设提供了基本动力。
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经济深化发展的直接有效的推动力,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并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鉴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部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思想领域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对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阻滞作用,当前形势下,只有加快精神文明的建设力度和步伐,使其与经济建设保持同步,方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速度为目标,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断努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要求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必须以马列主义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弘扬以改革创新为原则的时代精神,以保证我国整个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我国全体人民必须努力构建个人文明健康的思想价值体系,以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应有作用,而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构建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发展,提升从宏观上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构建的引导作用,并在日常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以具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实现不断渗透,方可切实保证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性和纯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性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从本质上而言是一脉相承,相互统一的,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直接产生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都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社会的整体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建设力度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良好传承,也包括对当下各个领域泛义上的文化建设,以及通过吸收别国的文化精髓促进我国文化内容不断丰富,文化层次不断深化,文化高度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融合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泛义上而言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当前随着我国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对文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步提高,只有如此,方可与文化同步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生态文明作为直接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文明形态,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切实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构建,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涵括面很广的建设范围。在当前应清楚地意识到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精神文明工作做好了,人们的精神文明观念构建起来了,方可保证人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文明态度;才能保证人们自觉遵守大自然发展规律,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以及能源的意识和行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并保证人们改变旧有的不健康的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健康发展的文明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起到直接作用。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强大的呼吁力量,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
六、我国整体形象提升的动力
为继续保持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国际交流层次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外国友人数量急剧上升,我国出外旅游以及学习等人数也不断增多,这使得代表国家形象的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直接展现在世人面前,国人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文明,是否礼貌富有涵养,直接对我国整体形象产生影响。加快国人素质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成为当下很重要的课题,而这必然需要作为直接对国人的素质及形象产生影响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升国人的整体精神文明层次,才利于我国对外保持文明热情的姿态,利于我国整体良好形象的构建。
七、结语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应借助我国各领域的推动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推进,通过源自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目标动力、市场经深入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构建的动力、文化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以及我国整体形象提升的动力等,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层次,推动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董晓平.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篇8
关键词:建筑经济 成本管理 措施
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不足,以及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不够重视,是造成建筑企业陷入恶性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建筑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通过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节约工程成本投资,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效能,这也就体现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
1、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成本管理观念呆板。目前企业的管理主要侧重于项目施工成本中资源消耗的控制,却没有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一些部门不关心资源在成本支出中的最优化,更未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对企业成本做出合理而详细的规划。这种成本管理方法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无法对成本信息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1.2、施工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从而使成本管理人员难以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和协商,导致不能有效的建立和实施成本管理责任制度。特别是一些施工企业成员错误的成本管理,导致企业蒙受损失。成本管理意识的缺乏是造成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一些企业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思维定式束缚,习惯于按传统思想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靠完成产值、扩大投资、谋求业主多计价来实现成本盈利,忽视了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及企业成本管理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
1.3、对工程成本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一提到成本管理就认为这是财务部门管的事情,有些工程项目总监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而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工程成本管理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管理过程,目标成本要通过施工生产组织和实施过程来实现,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组织和直接生产人员,而不是财务会计人员。
上述问题在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企业向前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方法,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2、如何加强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如图1为施工项目管理流程:
2.1、首先应该提高项目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责任感
要使成本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就应该不断提高项目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责任感,这也是项目顺利施工的基本前提。在实际提升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强化项目人员的认知性,使其从根本上认识所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当项目人员有新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时,给与支持和肯定。其次,企业要加强项目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这一方面,企业可以使项目人员采取持证上岗的方式,既可以大力激发建筑工作人员积极性,还能确保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项目经理也应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能够与下属及时进行沟通、交流。
2.2、科学预测预控经济成本
对经济成本进行科学预测预控,确保经济合同的履行。公司与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之前,通过科学的手段,把项目成本测算出来,在项目工程签约后,开始编制详细的施工预算,成本计划,施工任务。根据当地的机械,材料,人工的市场价,与现行数据进行对比,最终测算出工程的总实际成本。在签订合同时,为了保证项目施工顺利进行,项目部和公司总部的利、权、责要分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双方只按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当存在问题时,双方进行协商。如下图2所示为建筑施工项目各项费用占比:
2.3、强化工程成本核算的监管力度
成本核算对施工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为了加强成本管理,施工企业就必须使其成本核算人员将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意识到成本核算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施工企业在要求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的同时,也要做好工程成本核算的监督管理,在原有管理机制的体系上,不断完善成本核算管理机制体系。施工单位可以对成本核算员采用竞争上岗的模式,这不仅将其自身利益与成本核算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还更好地激发其对此工作的热情。
2.4、提高材料管理能力
建筑工程材料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很大,如图所示某建筑公司的成本分配:
可见材料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必须实现严格的、全方位的材料管理。在施工企业中标之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施工预算,根据这个施工预算,企业将制定详细的需求计划以及限额材料。材料部门根据施工预算进行相应的采购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滥用材料的行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其进行核查,确保施工材料用在实处,对于相关错误行为,应该给与惩罚。若由于施工过程变更需要多材料的时,必须开具相关书面证明方能领取材料,以确保原材料得到有效的,正确的利用。从原材料的整个采购过程来看,采购部门进行招标,并由其进行统一采购,对大批原材料的采购始终要厂商采用分批提供的方式,这样不仅降低了原材料的储存费用,还避免积压原材料,造成浪费。不仅如此,采购部门必须必须认真核实认真核实采购材料的单价和数量,以最大化减少材料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效益。
2.5、加大质量管控力度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质量,如果企业仅仅为了效益而忽视工程质量,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降低企业的社会信誉。在企业的施工过程中,面对成本控制和工程质量两方面的选择,一方面不能为了一味降低成本而采用劣质材料,这样会产生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为了控制质量而不顾成本,这样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收益,还有可能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施工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工程施工结构,降低工程成本,尽可能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新的建筑工艺和新材料,通过运用新的工艺或材料往往能够提高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率,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2.6、控制企业支出费用
建筑企业应尽可能精简管理机构,做到少机构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对一些低值易耗品要做好相关记录,按计划支出。在施工中,企业要使工种之间、工序之间的衔接最优化,使部门与部门之间能够高效的运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建筑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意味着要支出更多的人工费,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剩余价值,就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工程的用工,采用机械化作业等方面来降低人工成本,这样不仅使成本中的人工费降低, 还相应的降低了其他费用,增加企业效益。
3、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日益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不仅有国内的,还有国际的,其成本管理方法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日常发展,同时关系着工程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企业成本管理的加强,一方面需要建筑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从企业的切身实际发展状况出发,不断强化自身的成本管理意识,另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改进,不断完善其企业管理机制。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健康,顺利的发展,保持其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健,刘尔烈,骆刚.工程项目管理中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J].系统工程学报,2004,(02)
[2]唐殿峰,秦桂娟.工程项目质量工期费用控制模拟系统[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8,(02).
篇9
一、油田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及现状
油田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始自98年下半年。建设初期,为了解决无房职工的住房问题,实施了各种优惠政策和福利制度,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住户居民,销售势头良好。2001年,油田进行了经济适用房开发机制和模式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开发主体:设立了经济适用房开发中心,全面负责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二是资金来源:投资的主体由单位变为职工个人投资为主。为了保护职工的利益,油田对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售价做了统一规定,“在局自由土地上开发的经济适用房建设成本主要由地方有关行政事业收费、工程的堪察设计费、三通一平费、本体建安工程费及配套费等项目组成.”
据初步测算分析,油田2001年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平均工程造价达到了1200元/平方米,高于管理局规定的1050元/平方米控制价格的;2003年,多层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价格已达1480元/平方米,逐步接近当地的商品住房。所以如果加强造价的管理控制,为职工建造更多质优价廉的住房已经是今后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工作的难点。
二、油田经济适用房造价剖析
油田经济适用房工程造价偏高,接近地方商品的建设成本,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小区的规划、配套以及建设标准方面等几个方面,主要情况如下:——规划布局。通过与地方有规模的住宅小区比较,其房屋及配套设施布局非常紧凑,小区容积率高,一般为0.9-2.0.据不完全统计,油田2001年开发建设的几个区域的容积率,最高只0.85,最低的达到0.58.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容积率小,建筑密度小,小区的绿化、硬化面积增大,其他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量也增大。配套工程造价提高,拉动了住宅造价的上升。
——楼型和房型。油田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工作起步较晚,有关政策还不允许开放房型,只能按规定开发建设60、70、80三种房型,建房面积一般为70-105平方米左右,且为了解决无房户问题,还需要建设大量的60型住宅;而地方开发公司开发的房屋面积一般为80-140,有的达到或超过200平方米。按照小区的规划,油田在楼型上一、二单元布局较多,地区还有四层的住宅。所以较地方的大户型和三单元五层结构的经济房型,在同样建设标准的情况下,小户型、小单元、低楼层的房型结构是很不经济的。
——区域因素。首先偏远区域价格拉动了整体平均价格的上升。由于油田住宅建设区域分散,特别是部分偏远区域,地质条件差,地基的处理代价大;因地域偏远,材料价格高。因此,同等型号住宅造价,偏远区域要高出中心地带5个百分点左右。其次是油田住宅是在自有土地上开发开发建设的,规划区域存在大量的拆除改造工作量,前期三通一平所占比重大,例如油田第一批三通一平费平均为16元/平方米的标准,要高出新区费用一半。油田经济适用房的建造成本的分析价格是综合全局不同地区的平均价格,由于目前油田中心区域可规划建设区域少,大部分经济适用房分布在区域,因此整体的平均价格是偏高的。
——其他因素。为提高住房的使用功能,避免房屋二次装修引起的不必要浪费,油田的经济适用房在室内的装修标准上力争一次到位,如进户防盗门、室内门、卫生洁具及墙地砖等,都是为进一步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中档以上装修标准,虽然造价提高了,但对住户今后的装修还是节约了大量资金,不但提高了房屋的居住质量,还为住户解决了许多的麻烦。另外油田大部分住宅小区毗邻人口稠密的地方乡镇,工农关系复杂,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增加了建设成本的负担。再是油田住宅的地下室是不计面积出售给住户的,相对地方出售地下室和阁楼,油田等于多出一部分投资。
三、搞好经济适用房造价控制的几点设想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是一项中长期的政策,偏高的工程造价,将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导致小区功能不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必然会影响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今后,工程造价控制有待加强,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为此结合油田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实际,提出工程造价控制的几点想法。
1、逐步建立科学的工程造价分析系统,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准确的相关依据和标准。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把握好了相关规律,工程的造价控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工程造价管理,特别是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完全是由设计人员所采用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结构形式等因素决定。在满足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结构形式会有不同的工程造价,其差额有时还会很大,可见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大有潜力可挖。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客观的工程造价分析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2、搞好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控制目标。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对于我局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来说,主要是做好前期的规划和单体设计。结合油田自身特点,规划设计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突出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重点做好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的合理控制,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力推广限额设计,提高设计概预算的精确度,并作为施工图预算和施工实施阶段的控制目标。在造价的实施管理过程中,除特殊情况外,设计及施工人员不能随意改变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标准,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从而能够做好经济适用房造价的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
3、加大招投标力度,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招投标承包制已在全国普遍推广,并在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及投资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招投标的实施,使工程建设投资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的招投标,通过对多种设计方案比较和优选,使小区规划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先进,造价更加低廉。二是建设工程的招投标。把真正有技术力量、质量意识比较强、素质比较好的施工单位,并且有相当的工程建设经验的单位招标进来,是建设高质量住房的保障。三是建材招投标。发挥建材的规模采购优势,以招投标的形式择优选择规模大、质量高的材料生产厂家,不但确保了驻扎建设原材料质量,而且通过规模效应,达到了进一步降低材料价格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课程网站;设计;建设;学生
一、精品课程网站现状
1、为“评”而建,以“评”为目的,而非以“评”促建,以建为目的
许多高校对于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存在着误区,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评审,希望通过课程网站争取申报精品课程,因而忽略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忽视了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以“评”促建,以用促建,应用教学改革的成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大多数高校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精品课程网站,以达到申报要求为核心,网站的建设重点就是资料的罗列,外在形式的包装,这样的课程网站很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也就无法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2、缺乏优质教学资源,重建设轻推广,无法真正促进教学
精品课程网站被誉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窗口,自然应该呈现出课程最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程网站真正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平台。但是很多课程在建设网站时,因为时间短,任务重,从而将网站建设进行了简单化处理。这样做的结果是,课程资源简单贫乏,课程资源形式单一,只具有展示功能,没有考虑学生的使用和兴趣等等。
3、资源开放程度低,交互性不强,实际应用性降低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资源共享是其根本目的。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一般主要有资源在线浏览、资源下载、复制资源、互动学习等途径,但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仅停留在使用静态网页为学生提供基本学习资源方面,课程网站的资源开放程度低,学生参与性少,网站交互性不强,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访问精品课程网站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降低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实际利用率[1]。
4、栏目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更新滞后,网站建设缺乏持久性
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从申报精品课程的角度进行,而非从学生使用的角度进行,因而在栏目设置方面必然偏向以通过评审和追求新颖吸引评委眼球为目的,从而给学生在浏览课程网站时造成了困扰。学生在浏览课程网站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理解和熟悉网站的内容和框架。
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1、资源呈现形式的设计包装与资源内容的优质丰富并重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不仅要考虑进行框架与栏目设计,从形式上进行包装,符合申报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需要在这个平台呈现出优质实用的教学资源,突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介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引导。
2、课程网站的设计建设与课程网站的使用发展并重
实施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设计与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势在必行,但只停留在把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起来远远不够。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以及建设之后,必须考虑如何让课程网站投入使用,如何调动学生使用课程网站的积极性,如何使课程网站发挥最大的效用。
3、符合课程建设要求与以学生为本并重
在设计与建设精品课程网站之初,就不能只考虑到满足评审的需要,达到申报的要求,树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建设原则是必须的[2]。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使用,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指导,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建设以学生为本精品课程网站的有效措施
1、结合课程特色设置网站栏目,针对学生提供丰富的特色资源
不同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具有各自的课程体系和特点,精品课程及其课程网站应该根据专业和学科课程的特点进行网站设计和建设,根据课程特点对网站框架、栏目和内容的设计进行合理规划,能够凸显出本课程的特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观点和立场来考虑网站的框架结构和栏目设置,力求网站导航分类合理、层次清晰,栏目设置科学,栏目设计明确清楚,符合使用者的浏览习惯。例如网站栏目的最佳数为5—9个,太过密集容易使浏览者产生压抑、烦躁的感觉。同时注重课程特色内容资源的开发,提高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拓展教学资源的范围,去除过时传统粗糙的内容,添加新颖优质特色的内容,使丰富的特色资源既能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也对拓宽学生的视野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3]。
2、面向学生明确课程网站的定位
学生是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使用者,在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之前,要针对网站的使用对象进行正确的网站定位。网站的定位主要指网站的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网站的资源内容及其展现形式、网站所预期的使用效果等[4],网站的定位能否针对面向对象,直接影响网站使用者的浏览兴趣和浏览频率。一般精品课程网站的面向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其网站定位应该简约大气、清新明朗,同时能够体现出学科课程的特色,给访问者既亲切又专业的感觉。网站的定位需要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网站页面的色彩选择非常重要,色彩直接产生浏览者的第一印象,决定着浏览者的视觉感受,当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网站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网站布局的设计,一般应该注意将最突出、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在重点屏幕和显要位置,从而突出显示网站的优势内容,并同时注意页面平衡、上下左右均匀,使网站整体结构清晰、主次分明。
3、增强网站的交互功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可获取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程网站建设时,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开发真正适合学生的课程网站,就必须保证课程资源的可获取性,例如为动画、视频、PPT、图片等优质资源提供下载、在线观看的共享与获取途径,使教学资源真正能够为学生所用,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
4、注重课程网站的实用性,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
精品课程网站除了要呈现和共享教学资源,还要发挥课程建设成果的示范和传播作用。因此,网站建设中要在教学资源质量上狠下功夫,不仅讲求网站资源的丰富新颖,还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实用性,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精品课程网站优质资源的获取和学习,能够真正获益。
四、其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不断改进和更新,才能保证课程网站满足实际需求,提高课程网站的实际应用。在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和网站建设起来之后,还有其他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1、知识产权的问题
精品课程网站需要呈现优质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教师所制作整理展示的教学资源中,必然会引用一些参考文献、相关文字、数据表格、图片或视频资料等,有时会忽略了加注这些文献的来源,这样有可能会在以后的网站使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
2、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
大部分教师是不能独立地开发和设计自己的课程网站的,他们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必须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才能进行,有时技术人员和教师在网站设计和开发中缺乏密切联系和沟通,往往使教师的理念和思想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教师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得到付诸实际,从而网站建设只能在技术上得到实现,大大影响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