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篇1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都一样有了对某一件事物的浓厚兴趣,观察会愈细致反应会愈清晰,创造性思维和各种智力活动也最活跃。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和合乎科学的各种手段,精心设计45分钟,灵活多样找准教学切入口,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习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其最大热情引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积极地、活跃地参与语文学习。所以有兴趣才有阅读的量,才会提高阅读的质。

二、创设环境,使学生多读书

为了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进行阅读教学时,我往往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读完后,让学生迅速说出它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速度上也提出要求:最低限度要达到每分钟500字。并开展“比比谁讲得多”等方法促进学生阅读的速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无须怀疑的。因此,在平时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写日记、摘录或读书笔记。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办各类小报。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纯粹的“书呆子”。这不仅让学生感到乐从中来,也学到了阅读的真本事。

三、坚持在“读”字上下功夫

这个“读”也很有学问,笔者认为应指导学生“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会语言的形象。阅读,要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留心文中平凡的人,普通的物,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平常处见真谛、感受、体验语文品味、揣摩、领悟语言的感情与神韵,理解独到的艺术与适当的运用技巧,使学生自由的进入神奇美妙的境界。语文课本是范读之好读本。

2.挖掘语言的情感,认识和情感是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将认知的发展置于情感发展的平台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品析、感受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念、态度,体会意蕴,体验情感,站到作者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与作者沟通心灵,形成情感的共鸣,使思想进步,使感情升华,使心灵净化。

3.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通过阅读、琢磨、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表现与描述的,怎样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深刻的立意和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欣赏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美,客观地、恰当地评价,以对内容的理解促进语言的理解,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表达的效果,领略作品的韵味。

四、引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才能不断地“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一个人具备了阅读能力,才能够凭借它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人们把阅读能力比作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现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正成倍增长。语文教学重在让学生们专注阅读,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实践阅读,他们才能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审美,发展智慧,习得技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参谋,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选择和实施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者,是学生阅读探究活动中的平等参与者,而不应是学生参与阅读的限制者和总结人。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来看。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而这种应用能力之一就是培养阅读能力。

篇2

自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培养、健康人格形成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学阶段大力推进语文自主阅显得尤为迫切。

一、培养自主阅读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自主阅读的内动力,没有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学生的自主阅读势必流于空谈。自主阅读能力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经典,激发兴趣 。一本好书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喜欢读书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中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推荐了一批中外名著,这些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很好载体。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奋斗历程必然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撼,学生读书的欲望自然被调动起来。这种名著效应是任何苍白的说教所达不到的。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中外阅读经典,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心理期待。

利用课堂激发阅读兴趣。课堂除交给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重的一点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把学习由课堂引入课外,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自己要读书,不断积淀语文素养,锤炼课堂语言,一堂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的语文课势必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和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向学生朗诵一些精彩片段,或者介绍读书故事,学生阅读兴趣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第三,转变教育观念,挤出课堂时间让学生阅读。教师对教材上的“例子”可以灵活处理,有些要“精讲”,有些只做引导留给学生,因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自觉学习中提高的,而不是老师“灌”进去的。

二、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鲁迅在给青年的一封信中这样谈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校、家庭有责任为学生创设读书环境。首先,利用好学校图书阅览室。图书室简化借书程序,阅览室设座合理,布置温馨,尽可能全天开放,有专人负责,把阅览室真正打造成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读书的人多了就成了风气。这方面教师要走好引领。其次,利用好寒暑假。寒暑假,原本是让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而我们一些老师把 “枯燥的重复作业”追到学生的寒暑假去。这无异是对学生的“虐待”。作为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只安排学生每个寒暑假只读一两部中外名著,并以适量的读书笔记做检查,并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对孩子的自主阅读做好督促。学生在假期读书没有压力,娱乐、学习两不误,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思想教益不可估量。

三、讲求正确阅读方法

阅读加思考。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朱熹也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引导学会边阅读边思索,在头脑中展开记忆、联想、类比、分析,将所读内化于心才有收效。强调读书要边读边思索,善于有所悟,从而有新的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将厚书读薄并学以致用。

篇3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语言的学习重在阅读,阅读能增强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有利于学生习作的开展,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此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对语文教学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课外阅读指导力度,引导学生科学阅读

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是分不开的。教师辅导的主要内容不外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方法的选用等。教师应辅助学生选择具有教育意义、蕴含有我国古汉语文化的书籍,以此来增强初中生的文化感知,在语文阅读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阅读兴趣。另外,在课外阅读时,应注重汲取书中之精华,注重对自身的启发。教师应注重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教授学生阅读不能只停留在一种题材、一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是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精读、略读、默读等都是阅读的基本方式,若是具体到阅读内容,一般会分为鉴赏性、理解性、消遣性以及积累性阅读,这就取决于阅读内容的具体要求。例如,《青年文摘》就属于消遣性阅读,《少年文萃》《散文集锦》等都属于积累性阅读,而像《老人与海》《骆驼祥子》等就属于理解性的阅读。

二、重视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重视营造愉快、和谐的阅读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重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学会体会学生的课堂感受,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实现自主阅读的关键。另外,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了解当前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取向,科学、合理地提出阅读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观沧海》时,这首诗由曹操所作,然后引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利用多媒体播放曹操“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的典故,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曹操是一介枭雄,那么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呢?与其相关的还有什么典故呢?”然后学生会自发的阅读《三国演义》来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优化课外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方法是决定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的重要基础,是体现阅读技巧的关键。良好的阅读方法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条件,阅读方法的使用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鉴赏能力,是提炼阅读技巧的关键。在阅读文章时,应注重对文章写作背景、作者境遇、中心思想等方面予以理解,学会赏析文章。首先应注重对文章题目的解读,题目是文章的主题和核心的表达,可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将文章内容固定在框架之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邓稼先》时,整篇文章都是对邓稼先生平的讲述,点明主旨,利于学生展开阅读。再者,阅读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记录好词佳句,注重对语句的积累,以便为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学生应对阅读过的每篇文章写读后感,不能不求甚解,应做到深度剖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四、加强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提倡学生自主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消除师生芥蒂,增进彼此感情。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方式,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实现共同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个人空间,开展自由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拓展思维和自主探究意识,能自己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实现情感的交融,是培养阅读情趣的有效方式。通过学生的自由阅读,让每位学生该书阅读内容,发表一下个人观点,从中获取成就感。例如,在一节以“名著阅读”为主题的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根据自己喜好的不同阅读不同类型的名著,像《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娃》《红楼梦》等,然后在课堂的最后15分钟,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名著片段做一个总结,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五、结束语

为了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应从课堂抓起,教师应加大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力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知,对初中生日后的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独佳.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4,(05):25.

[2]刘兵.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4):36-38.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阅读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对中学生来说,语文阅读是他们获取信息,拓宽知识,提高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阅读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扫清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学习效率。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

(二)借助口语交际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在各中学各学段的具体的教学日标中,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训练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途径之一。

(三)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二、利用课外天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果要满足这种需求,就要课外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家庭、社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学生不但能够从社会大环境里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和检验。

(二)提供优秀的阅读篇目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问对话,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作为阅读者应该与作者的情感在同一节律上跳动,应该在作品描绘的情境中徜徉。因此为学生提供优秀的阅读篇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情感素质、心理素质,而且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联系生活与课堂的纽带,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阵地,更容易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课外阅读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组织辩论会、读书月,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课本剧比赛等等。

三、利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进行阅读,以获取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这样的阅读就叫研究性阅读。它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教学理论指导,以高效率把握阅读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搜集、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重视研究性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突破瓶颈的出路所在。

四、利用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现在一部分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较差,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使他们没有真正爱上阅读。因为平时的阅读多是带有功利性的,他们的“课外阅读”其实不过是“课内阅读”的变种而已。我觉得阅读应该是寻知音、找情趣、求真理、长智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才可以持续,这样的阅读习惯才真正有益终生。语文学习要靠积累,靠沉淀,靠熏陶,靠感悟,压迫性、功利性的阅读,学生怎么有可能去体验,去升华,去创造?在生活中也是丝毫不能享受读书之乐。这样的现状怎么不叫老师家长忧心忡忡?所以语文老师们都倍感责任重大,应该细究方法,把目光放远,以图让学生们赢在未来。

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迁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浩.语文学法纵横.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以人为本,营造民主氛围

翻阅《语文新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其在“前言”和“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着重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来说,要想让学生能以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状态开展阅读学习,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者的首要前提是以人为本,营造民主的阅读课堂氛围。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作为教者应充分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外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在阅读课堂中表现出的学习热情,教者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与保护,促其热情更加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二、以文为本,突出诵读感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然而,在当前个别语文教师的阅读课堂上,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二是自主发现少,“牵”“引”求同多;三是阅读训练不完整。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者应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紧扣教材文本,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积极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具体可采用的朗读形式有: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具体可采用的朗读方法有: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诵读的教者应重视两点。(1)领读与范读。在阅读课堂中,领读与范读的运用更为适合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因为在低年级的文本中生字较多,孩子读书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强领读与范读显得尤为必要。在中高年级的课文中,对于一些句式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其逻辑停顿、难以表达情感的句子,仍需要教者的指导。(2)自由朗读。在阅读的课堂中,教者还应为学生留设自由朗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读促情,在读中感悟。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要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受对和平的向往;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阮恒献血时细节的语句”,从而体会阮恒的内心世界。

三、巧设问题,培养灵活思维

实践表明,通过创设有效问题,引发学生阅读思维与兴趣,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发散思维是一种开阔思路,可以克服思维的单一指向性,让学生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新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寻求多种答案。例,教学《骑牛比赛》一文时,教者主要设计了三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读了有关“写那位技艺高超的骑手的句子”,你有什么想法?(2)听了那位骑手的话,你想对他说什么?(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向骑手学习些什么?你准备怎么做?再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教者设计了一个富有启发性、争辩性的问题,在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且看具体过程。

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往森林深处走去,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吗?为什么呢?

生1: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我是从课文中的插图上看出来的。

生2:课文中不是写道“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3:我也是从课文的句子中看出来的。课文里有这样的句子: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从狐狸说“带着”老虎,可以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4:我是从许多动物的眼神中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的。大家是先看到狐狸时并没有害怕,但看到身后的老虎时害怕了。

四、随文动笔,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写”不同于作文教学中的“写”,它是一个宽泛的定义,不仅包括随文练笔,还包括“学会批注”等阅读习惯的培养。(1)学会批注。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者还要适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随时圈、点、画、批,标出文章中的重难点和不理解的地方;对相关语句的理解和感悟,可在其旁边写下来。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写批注要给其充分的阅读自,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不必强求统一。(2)随文练笔。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选材精当、构思奇特、立意深刻、流光溢彩的典范之作。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者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穿插一些随文练笔。例,一位老师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抓住“水……,它好像……”的句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续写“水还有哪些特点”。如此练笔,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同时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一,姚文忠.选择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N].教育导报,2004.

[2]黄俊.在正确的价值轨道上实施个性化阅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中图分类号】G72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41-01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深切地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学生自主发展及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关键

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兴趣,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也就产生了永久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能够超常表现出来。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很多方法,都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明确阅读目的,但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这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或结合教材,提醒学生,不能使他们懈怠。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教师范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文章表达的主题、人物的情操、有趣的故事情节被教师用抑扬顿挫、优美和谐的语调,以及准确的情感处理,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范读出来,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用平和的语气朗读课文的叙述部分,但关键处要有所变化如: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反问句要读出愤怒但又束手无策的感觉,后一句读出无奈与可怜之感。通过语气变化体现当时中国人与洋人不同的地位,所以悟出了要拯救贫苦人民必须先使国家强大这一真理。再如第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朗读时要坚定有力,一字一板的大声读,教师要读出的胸怀博大、志向远大。再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此时教师朗读时要读出肯定、佩服的语气,让学生体会到魏校长被的话感染,产生的感叹之情。教师时而平和、时而愤怒、时而激昂的范读,使学生犹如被带入当时情景中,深受感染。教师的范读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而且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模仿朗读,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培养阅读时要突出情感因素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表情达意是语言的基本功能。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文章,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因为这其中都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要想让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无论是教写人的还是叙事的文章,也不管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悟、体验课文的语言表述所传达的作者的爱憎之情,褒贬之义。总之,教师始终都要以情动人,教出情味,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内涵及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加强课内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措施

老师的启发引导虽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所收到的阅读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课内的更好。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自读。

要想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那么就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首先理解重点字词、画出重点语句,其次初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等,最后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悟,不仅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学生自读感悟培养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中,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设计、适时地引导,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交流,创设机会同学交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悟,并在交流中获得提高。此外还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

篇7

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并对此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可见,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语文水准的重要标准。而阅读理解在高考中又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题型。所以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教学不仅仅可以获取信息、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计能,那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阅读能力。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导入情境,创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创设音乐情境等。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是荷塘和月色,这两个景物在历代诗文中并不少见,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等,但这篇文章中的“荷塘”和“月色”不同于其他,‘‘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的月色”,两者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景物,让人感觉到亲切自然。这样的美景用多媒体呈现,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呈现项羽和刘邦的诗歌《垓下歌》和《大风歌》的情境,教师再对这两首诗歌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思考楚汉争霸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进而引出《鸿门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创设音乐情境,如果教师教学中单纯地讲解诗句,会产生支离破碎的结果,破坏诗的整体美感。所以教师在阅读鉴赏诗歌时可以先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营造诗意的情境,同时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小声朗诵诗歌,学生会慢慢的被乐曲感染,沉浸在无边的遐想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深层内涵,激发学生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注重培养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如个性阅读、探究阅读、目的阅读、比较阅读、自主阅读等。个性阅读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对象。探究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目的阅读是针对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比较阅读其实就是参读,对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对题材相同主题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对不同地方风土人情进行阅读等。如教学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可以拿洪升的《长生殿》、《新唐书》中的“杨贵妃传”等进行比较阅读,它们来源于同一历史题材,但表达的体裁不同,各种体裁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比较,从中领悟到不同的写作方法及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同一题材表达不同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王安石的《明妃曲》、杜甫的《咏怀古迹?明妃村》等都是咏明妃的,但杜甫表达的主要是同情这位远嫁的姑娘,而王安石则把明妃扩大到一般妇女的命运上,使明妃形象有了更深的意义。闰土和阿Q都属于悲苦无告的农民,但他们的表现却截然不同,闰土面对困境只会叹息,而阿Q则喊出了“造反”。祥林嫂和子君都是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妇女,祥林嫂表现的比较软弱,只能在三从四德的束缚中苦苦挣扎,而子君则敢作敢为,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能为了爱情与人私奔。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比较阅读,既能加深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又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三、注重预习环节,培养阅读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说明做事情有无准备,其效果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就是预习,通过预习学生能了解教材的重难点、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预习可以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也可以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作以指导。如可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再读课文。默读时要先坚持读完,碰到不认识的字或者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暂时放下,尽可能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大概理解。再读课文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讲解,师生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提问,这与传统预习有着不同,不是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而是让学生在自由、自主阅读时提出困惑,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消极被动局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预习提问还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切入点,避免出现盲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也能提出一些问题,可能会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这样能促使教师深入研读课文,避开备课中的盲点,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四、结合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借助教材中的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是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的语文教材选材比较广泛,内容比较丰富,蕴含着丰富的语法知识。针对这些特点,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标题理解、单词讲解技巧、课文理解题的设计等,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丰富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艾青的诗歌《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弄清楚作者的思路、整首诗由哪几部分组成等。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第一部分主要是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表达自己对养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第二部分会议大堰河一生,刻画大堰河的美好品德,抒发对她的感激;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及家人的苦难遭遇;第四部分赞美大堰河,抒发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这样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这首诗属于叙事抒情诗,是歌颂伟大的母爱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考这首诗,作者没有给出完整的大堰河的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些片断化的回忆倾吐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与赞美之情。

五、扩展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篇8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

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篇9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教师而言,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对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并不轻松,有一定难度,不易掌握。阅读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高低,因此,必须把阅读教学摆在议事日程上,高度重视,想方设法,攻克难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把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平时单元测验、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时遇到的难题,学生不会做或做不好,从阅卷反馈来的信息看,失分较多,导致成绩不高的现实问题,不是当作一种负担,绕过去,而是视为教育资源,敢于正视,作为研究对象,依靠教育教学理论作支撑,借鉴他人教学经验和成功做法,经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反复研究,努力实践,有了初步认识,阅读教学方法的程序梳理、提炼、归纳为“读原文―想问题―找依据―细作答”。现分述如下:

一、读原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只有多读,才能字从句顺,表情达意。初读知大意,细读带问题,精读晓其义。只有学生把原文读懂读透,才能回答好问题。这是阅读的前提条件和根本要求。

二、想问题

阅读原文,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带着问题去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做好批注,这样才能提高读书效果;反之,如果对学生没有具体读书要求,不进行检测,学生的读书只能流于形式,不会取得一课一得或一课多得的读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形成,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找依据

回答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形式,即直接用原文词句回答和抓住要点,用凝练、简要语言归纳、概括回答。不管问题大小,都要认真对待,用不同符号在文中圈圈画画,同类问题使用一种符号,这样省时、快捷、高效。要回答的问题在文中什么位置,在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里,隐含在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中,尤其要抓住重点词或关键句、相关语句,如,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都要细心揣摩,认真研究,找到根据,说出理由。这是阅读教学或训练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能力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奏效,需要一个渐进的强化训练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掌握方法,学以致用,提高技能。

四、细作答

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端正态度,认真严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好回答问题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抓关键词句等途径,在读懂原文前提下,认真、细致、准确回答问题,否则的话,不认真对待,没读懂原文,仓促作答,肯定会出现很多错误。做完后,一定要认真检查,要回答的问题有无遗漏,要点是否准确、完整、全面,符合要求,如果前后认识不一致时,及时从文中找到原因,进行纠正。阅读只有做到慎之又慎,读懂题意,按要求答题,才能提高阅读质量。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 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课堂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 ”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开辟一个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 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 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 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 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 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对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