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差距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经济差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经济差距

篇1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近年来,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基础设施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1978年为基准年,2006年我国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指数为24.47,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指数为30.59。自1992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近几年增长速度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全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9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070元,2006年收入差距扩大到72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255元,不到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半。如果国家对城乡差距不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城乡差距会继续扩大。

其次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差距不断扩大。目前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绝对值逐年上升很快,相对值总体上也在上涨。1 986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绝对差为355.58元,相对差为2.12,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是城镇居民的47.2%。到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绝对差为5388元,相对差升为3.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2.17%。因而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别。

第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由于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硬件、教育投入、教师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目前小学文化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分别是51.5%、16.3%,初中文化占两者的比例分别为41.5%、32.4%。而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上,城市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倍、323倍。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不仅表现在上述教育文化的差距,还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及医疗卫生事业及公共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

近年来,许多学者已对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作了很多研究,有的认为国家应该注意公共产品的供给、社会保障制度、税费体制、金融制度、劳动力就业制度、土地征用等制度方面的因素。有的主张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一些学者从提高农业自身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即内部因素阐述了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我国户籍制度在本质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人口管理的范畴,成为一种以户口管理为核心的多制度构成的体系,其中包括就业体制、教育体制、住房机制、医疗及社会保障体制、价格补贴机制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分配,也影响着不同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国家财政过多向城市倾斜,投入农村的比例过低。1990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问题。不仅中央财政如此,地方财政也是如此。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O.8%,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5.8%。在财政支农建设性资金中,直接用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比重少,约占11%,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水利建设和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性质的林业建设投入的比重大,约占70%以上。不平衡的投资政策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2006年以前,农民税费比较严重,农业税曾经是中国农民长久以来的历史负担之一。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3.2倍。考虑到一些额外补贴,如医疗保健等只针对城镇居民等,真实差距可能还要大。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税费负担1200多亿元。

城乡产业结构失衡。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但农村产业结构比例中,第一产业长期占据重要的地位,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较小的特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降低,决定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无法进一步优化升级,农村居民的收入很难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篇2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经济发展;不利影響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017-02

居民收入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问题一直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需急剧下降,国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以消费主导经济发展、加大内需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策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存在,是造成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乡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矛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乡镇经济建设中,经济水平决定社会生活水平,过度的收入差距带来了社会矛盾。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居民收入水平影响着消费水平的层次,社会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分配的不平衡和不公平,收入差距悬殊的城乡居民经济现状对社会稳定发展局面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因此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不利的影响出现。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这种起起落落的变化过程,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政策改革等都有密切联系。1978—1984年之间城乡收入逐步缩小,其间经历农村改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1985—1995年城乡收入逐渐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96—1998年是短暂缩小期,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明显下降在1998年达到谷底。1999年以来,21世纪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4年,国家出台惠农政策,减免农业税、粮种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保障、劳保福利、失业保险等对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保障性措施的推行也在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

从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消息来看,2016年全国居民收入水平23821元,基尼系数比2015年略高,总体下降趋势保持不变,居民收入差距保持预期逐步缩小的趋势。全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形势下,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得到可控性缩小,是近年来国家经济建设中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有效政策调控作用。同时在政策支持下,不断关注并重视收入差距问题的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重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不平衡性发展问题。

进入21世纪,国家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政策性调控,惠农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缩小差距值,但实现差距缩小面临的困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庞大的农业人口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问题上,城乡收入差距形成且实现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策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重心转移,城市发展速度显示出的区域优势地位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经济特区建设、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带到延伸至内陆城市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开放政策为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打开了新的道路。反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情况,滞后的改革和发展条件对及时抓住发展机遇是极为不利的因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逐渐拉大到得到调控后有所缩小,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稳步高速发展,因此在政策上的调控和缓解远远不及经济建设的速度,平衡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需要解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近些年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都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改善和重视。但从根源来看,减免农业税、粮种补贴等关系到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提升不能改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性问题,农产品价格过低,农民进行农业活动的投入和收入的比例,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收入还有更大的距离。除此之外,农村教育在推行义务教育改革后虽然保证了城乡受教育的公平和区域平衡性,但对农村教育投入来说,教育投入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仍是一笔大的负担。国家政策在城市倾向上从改革开放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差距,对现阶段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形成有着重要的基础性的历史作用。

第二,体制的因素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体制将城乡分割成不同发展特征,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享受的社会福利和补贴形成了显著对比,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也存在差异性。改革开放对城乡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逐渐缩小了体制上的差距,但在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教育体制等多方面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形成的影响仍在影响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有非常不利的影响[2]。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城乡人力资源的利用和投入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显现出问题,城市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决定了在社会地位和收入上的优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逐渐形成新的劳动力输出局面,农村劳动力开始涌进城市,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廉价的劳动资源,这和城市居民劳动力形成鲜明对比。人力资源收入上的差距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反映,伴随着其他相关问题的影响,在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上,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对这一现状的加剧是极为不利的。

除了以上几点因素之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还有很多,在社会、国家、居民个人方面都深受其中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历史问题,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问题经历不同发展阶段,对当下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分析、解决。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缓慢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农村各领域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侧面反映的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居民收入和经济来源的问题。消费以收入为基础和标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差距扩大,农村居民在消费上的支出会受到影响。几年来,在城乡消费水平上,虽然没有地域的限制,越来越多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也会在消费上不断改变,但从整体消费情况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消费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也会降低,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收入水平没有得到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对消费水平的支持也会下降,内需不足的情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对特色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对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关注和倾向更多,农业经济建设中的项目建设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在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上也會处于计划阶段,得不到真正的实施。农村的经济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发展速度和经济水平上缺乏政策和实质性的技术支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会存在落后的问题。农业经济发展处于城市发展之外,在地理优势和交通设施建设上没有优势,对农业经济的多元开发也会受到技术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在特色区域经济建设上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农业经济领域的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3]。

第三,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单一,是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建设中缺乏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人才流向趋于发达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才流失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得到实现,这是在目前农业经济建设中需要及时得到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改善收入差距影响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在政策支持上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注意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在收入问题上逐步缩小差距。农业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的贡献是整体的成果,近年来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改革一直是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国家政策扶持的条件下,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实施是有力的保证。

第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经济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农业发展的单一结构在当下时展中需要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在非农产业的建设上,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配到产业建设之中,既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可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4]。

除此之外,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都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影响下的农业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帮助。

四、结语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利的,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加大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加快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是改善城乡收入差距中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时代变化中面临的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来解决在城乡收入差距上的不利问题和因素。

作者:张会盼

参考文献: 

[1] 廖显浪.制度转型、经济发展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2] 王晓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篇3

本文以杭州为例,通过分析差距不断扩大的真实状况,探讨缩小差距的政策措施,期望为解决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提供借鉴。

一、沿海发达省市经济高增长背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一)高平均数下杭州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真实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13.7%,增速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2005年人均GDP达5431美元,与2000年的2699美元相比翻了一倍;2006年为6505美元,在全国副省级以上行政区中排名第四,是浙江人均GDP的3.22倍。根据1999年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划分标准,参照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世界人均GDP排名,2006年杭州的发展水平已接近人均GDP 6740美元、排名第44位的捷克,达到发达国家中等以上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杭州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多。2006年与2000年相比,城居民可支配收入由9668元增加到19027元,增长了将近一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894元增加到8515元,增长了0.74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2倍和2.37倍。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储蓄存款也在迅速增加。2005年末,人均储蓄33184元,是全省人均储蓄19506元的1.70倍,是全国人均储蓄10850元的3.06倍。但在高人均GDP、人均收入和人均储蓄背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

1.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从整体上看,杭州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1.98:1扩大到2006年的2.23∶1,收入差额由2000年的4774元扩大到2006年的10512元。如果用城市中20%的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与农村中20%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比较,贫富差距就更加明显。2004年,城镇20%最高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2.07倍,绝对差额达26054元。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看,城乡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2005年农民人均储蓄存款10902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60362元的18%;从2001年到2005年,农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占城乡居民存款总余额的比例依次为21.46%、19.76%、17.74%、18.18%和18.05%,5年中除2004年略有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

2.城镇居民内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2005年,杭州市城镇居民中2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33元,20%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59元,高收入户是低收入户的4.84倍,与2004年的4.32倍相比,扩大了12%。如从5县市人均收入最高的富阳看,2006年上半年,20%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倍数由去年同期的5.02倍扩大到7.01倍,差距拉大的程度和速度就更加惊人。

3.农民间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一是农民纯收入基尼系数逐年提高。2004年,杭州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6,不仅比2003年有所提高,而且接近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二是20%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据杭州市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收入最高的20%家庭人均纯收入13391元,收入最低的20%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2158元,贫富“两极”收入之比已由2000年的4.50:1扩大到2004年的6.21:1。三是市内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更大。从杭州所属的7县市区看,2005年萧山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498元,淳安仅4358元,萧山是淳安的2.18倍。从杭州所属5县市看,2005年富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585元,是淳安县人均纯收入的1.74倍;而就富阳市来看,不同家庭之间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富阳市统计局对160户农民家庭2006年上半年现金收入比较分析得出,只有29.4%的家庭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比去年下降了8.1%。

(二)沿海其它省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的状况分析

杭州城乡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我国发达省市和副省级城市同样存在,而且除大连外,均比杭州严重。首先,从发达省市看,1978~2005年,江、浙、沪、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由1.86:1、2.01:1、1.44:1和1.63:1提高到2.34:1、2.45:1、2.24:1和2.49:1,从1990~2005年,粤、闽、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由2.21:1、2.29:1和2.16:1扩大到3.15:1、2.29:1和2.73:1。其次,从沿海副省级城市看,2000~2005年,广州、宁波、南京、青岛和大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由2.29:1、1.37:1、2.02:1、2.20:1和1.83:1扩大到2.58:1、2.23:1、2.41:1、2.23:1和2.03:1。

二、缩小高数字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

(一)正视差距扩大趋势,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世界银行有关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在1.5 :1 左右,超过2∶1是极为罕见的。包括杭州在内的经济发达省市远高于国际上其它国家的一般水平,且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对经济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在经济上抑制了有效需求和经济增长。根据对转型时期中国基尼系数与消费倾向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基尼系数较高时,社会平均消费倾向较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消费倾向下降说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经济增长放慢。特别是一旦将财富这些变量考虑进来,资产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就更为明显,在社会、政治和心理等方面诱发了大量矛盾。如由于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导致某些低收入者的仇富心理和仇富行为;当高收入阶层的市场效率行为与政府调控高收入的公平政策行为不一致时,某些高收入者对政府产生抵触情绪;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城市居民就业造成压力,导致城镇职工对农民工的不满情绪,而农民工不能真正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又诱发农民工对城市人的对立心理;尤其是总体贫富差距在个体生活感受中所产生的“放大效应”,降低了生活处于社会中下水平却又不是社会最底层的“相对贫困”群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容易产生群体性的非理。对上述问题应予以高度关注,否则必将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首先,应调整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战略的关键应是发展理念的调整问题。过去,我们主要是以物为本,在实践中表现为把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当作衡量发展的尺度,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上,忽视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长期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和城乡差别战略。今后,应重视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尤其应把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其次,应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机制,促进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其三,应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方面,应按照比较优势、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另一方面,继续走扩大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路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战略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实行“底线公平基础上的效率优先”分配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国以来,我国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对公平和效率的取舍大致为,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公平优先,改革开放后主要是效率优先。我们认为,目前实行“底线公平基础上的效率优先”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实施这一原则,一方面仍然把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又强调了社会和政府在公共物品的分配上必须确保每个成员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权利。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投入,并重点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倾斜,从而逐步实现每个社会成员受教育权利和就业权利的平等,为实现城乡居民分配起点公平性创造条件。

(四)加大再分配措施调节力度,实现结果公平

1.健全个税调节体系,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控主要表现在对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遗产赠予税、个人财产税、存款利息税、特别消费税等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的运用上。在税制完善方面,一是简化税率等级,提高个人所得税调控力度。现代西方国家依据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最优税制理论,普遍简化税率等级。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个人所得税税率等级减化为四级左右,提高边际税率,进而提高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调控力度。二是适当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基,将高尔夫球用具、高级皮革皮毛制品、游艇、摩托艇等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三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制度,提高税收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四是为减低中低收入者税负,有必要对利息税的课征规定一个起征点。五是在提高征收基数的同时,可借鉴英国个人所得税在扣除项目方面的做法,如增加抚养扣除、对残疾人的扣除以及捐款扣除等。在税收征管方面,重点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税务部门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加快建设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个人收入全员全额管理,从源头上对个人所得税加以控制。2.逐步建立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政府应对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消费税等,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给低收入阶层,尤其是最低收入阶层。这样,在减少贫困的同时,客观上也使高低收入两类人群都往中间收入层靠拢,达到扩大中间收入阶层比重的总体目标。3.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发挥第三次分配调节作用。在尽快制定《慈善事业促进法》的同时,抓好慈善事业的基地建设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五)关注弱势群体,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篇4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77-02

引言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实施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全省城镇化进程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北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生活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却是与日俱增,如何采用较为准确的指标度量我省的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的增长是否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如何缩小城乡差距?这些问题都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因此,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城镇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进行过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区域的增长差异呈现“倒 U”型的变化趋势,也就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差异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会保持稳定状态。但是当经济增长进入到成熟阶段之后,区域差异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下降。乔海曙和陈力(2009)则从金融集聚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分析了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论证了金融发展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的“倒 U”型的非线性关系。另一些学者则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姚寿福(201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城镇化与农民各种收入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提出深化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强化廉租房建设。曹裕、陈晓红和马跃如(2010)基于面板数据研究得出城市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两种效应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因地制宜。

综上所述,针对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的比较少而且大多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现象,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将采用规范的时间序列方法对河北城镇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解决我省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证分析

为了从整体上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我们给出河北省1978―2012年间各年度的城乡收入差距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阶段波动性。

图1 河北省1978―2012年间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

(一)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 检验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经过检验,可以发现 LNCZH、LNTL和LNPGDP都是1阶单整平稳序列(见表 1)。

(二)变量的协整关系分析与ECM模型

可采用 Engle 和 Granger 于1987 年提出的两步检验法(EG 检验)进行。经过对模型 LNTLt= a + bLNCZHt+ ut的估计,得到如下估计模型( 括号内为 t 统计量,下同):

LNTLt=1.7LNCZHt+0.87LNTLt-1 (1)

(7.22) (9.31)

R2=0.84 DW=1.11

该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即河北省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可以对LNTL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表示为:

DLNTLt=0.053DLNCZHt+0.596DLNTLt-1-0.162Ut-1

(0.102) (1.919) (0.292)

R2=0.21 DW=1.95

根据同样的原理,可以建立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均衡模型(2),表示为:

LNTLt=-6.99+0.57LNPGDPt+0.80LNTLt-1 (2)

(-4.35) (2.67) (7.93)

R2=0.87 DW=1.07

DLNTLt=2.34E-06+0.08DLNPGDPt+1.74DLNTLt-1-1.47Ut-1

(3.29E-05) (-0.113) (4.556) (-3.619)

R2=0.45 DW=2.26

(三)结果讨论

模型(1)表明,河北省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在长期具有显著影响,即河北城镇化水平提高 1%,城乡收入差距增加1.7%,而且当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前期的收入差距有很大的依赖关系,这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很强的惯性。模型(2)表明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的效应,即河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 1%,城乡收入差距增加0.57%。从各模型的协整关系可看出,误差修正项都不显著,而且系数值较小,表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不大。河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呈同方向变化,说明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没有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反而是拉大了差距,这一现象表明河北省的城镇化发展的并不协调。

三、对策建议

河北省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是有必要保持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当的差距不仅有利于河北省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速度,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消费。可是要把握好度,如果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太大的话,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因素,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因素。以下提出缩小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一)政府应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从文章的分析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消除而且还会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我们的目标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必须要消除二元制经济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二)切实关注农民的利益

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县通过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并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社成员户均年纯收入约1.8万元,同时辐射带动3万余农户增收。让经营农业的能赚钱才是硬道理。

(三)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水利工程、电力设施、道路交通。放宽农民贷款政策,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帮助。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费用的急剧增长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和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因此要做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政策的落实,积极做好扶贫开发,认真落实扶贫脱困政策,确保河北省低收入人口脱贫。

参考文献:

[1] 张继良,徐荣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

[2] 寿志敏.城市化进程中遏制贫富两极分化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

[3] 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J].统计研究,2010,(3).

篇5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二元经济结构

一、研究特色

前人研究成果中,分析的主体方面是以北京或者以上海单独为主体,来研究北京和上海的收入差距情况,而且所用分析方法以因子分析法居多。在本文中,以北京和上海为研究对象,给予一定的比较,并借用二元经济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给出一定的建议。

二、影响京沪两地收入差距的计量模型分析

α1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系数的弹性,α2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对二元对比系数的弹性,α3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对城市化程度的弹性。

所采用样本为1990年到2009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经网,北京市统计年鉴和上海市统计年鉴,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插补。

变量设置,北京:城乡收入比y,劳动力转移系数x1,二元对比系数x2,城市化程度x3,残差u;上海:城乡收入比y’,劳动力转移系数x1’,二元对比系数城市化x2’,程度残差u’。

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如果是非平稳序列,容易产生伪回归,则所得模型是不可靠的,不能用来进行分析。对于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有协整关系的回归模型才可以用来进行分析。

北京地区协整检验结果:

结果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表明其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在此也说明了以下我们所做的回归模型为真回归。

北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方程:

I=1.30+0.64lnx1-1.51lnx2+1.27lnx3

(5.80)(1.97)(-2.66)(3.49)

R2=0.91 =0.89 F=39

重复以上分析得到,上海那组也是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表明其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在此也说明了以下我们所做的回归模型为真回归。

上海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方程为

lny'=-0.05+0.72lnx'1-0.60lnx'2+0.22lnx'3

(-5.28)(4.45)(-8.33) (2.64)

R2=0.0.977 =0.973 F=231

模型分析及改革措施探索

(一)北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回归估计模型

I=1.30+0.64lnx1-1.51lnx2+1.27lnx3

其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系数为0.64%,说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人数占农业总劳动力的比率每上升1%,城乡收入差距就扩大0.64%。二元对比系数为-1.51%,与收入差距呈负相关。二元对比系数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缩小 1.51%。城市化变量弹性系数为1.27%,该变量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

(二)上海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回归估计模型

lny'=-0.05+0.72lnx'1-0.60lnx'2+0.22lnx'3

其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系数弹性为0.72%,二元对比系数弹性为-0.6%,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可见二元对比系数每提高1%,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缩小0.6%。二元对比系数反映了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比较生产力,该系数越大,说明农业部门比较生产力与非农业部门比较生产力的差别越小,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城市化程度的弹性系数为0.22%,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

(三)两地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回归结果的比较

对于北京,弹性系数最大的是二元对比系数,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对此变量较为敏感,对于上海而言,弹性系数最大的就是劳动力转移系数,但是就目前而言,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反而会增加城乡收入差距。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京沪两地的二元对比系数都偏低,因此京沪两地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模式。

篇6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偏向、农村教育普及、财政分权

基尼指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2012年国内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4,较2011年下降0.003个基点,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城乡差距占基尼系数60%的权重,0.474的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很大。而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最主要问题,过大城乡收入差距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对社会秩序、政治产生消极影响。国家围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城乡收入差距还是出现扩大的趋势。

1、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

1.1城市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偏向政策无疑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城市偏向理论认为,城市偏向政策使城市收益颇多,而农村则相对被忽视,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偏袒城市的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①宏观经济政策扭曲了经济信号,把非农产业附加值提高到世界平均价值以上;②政府把投资基金主要配置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较少考虑非城市化区域较高投资回报的可能性;③在城市区域,公共部门的就业达到一种严重的低效率标准。具体政策体现于投资、税收价格、外贸等各个方面,可分为价格与非价格两大类。价格扭曲是指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而城市生产的商品价格高于市场价的现象,非价格上的城市偏向政策则表现在公共投资、国家税收、金融、医疗保健及教育等方面。城市偏向政策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为了实现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实行剪刀差政策,扭曲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获取农业剩余以补贴工业化;二是城市阶层在政治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因为城市居民在民主和政治方面的参与意识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更加明显,当权者为了得到他们的选票和支持,在资源分配上偏向城市。即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农村居民拥有同等权力,但由于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资源分配也倾向于城市居民。面对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很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中国农民走向富足的必由之路,也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的选择。

1.2财政政策与中国城下收入差距

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而控制财政支出是运用财政政策时常用的手段。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和支出力度对城乡居民收入有不同的影响。因此, 接下来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各主要财政支出项目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1) 基本建设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从支出的对象来看, 我国基本建设支出包括了对城市和农村的支出, 同时, 如对公路、铁路和机场的建设支出对于增加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是有利的。因此它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情况有待实证研究来确定。

(2)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上个世纪 80 年代,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于城市的国有企业,国家对国有企业用财政补贴的方式给予支持, 同时对价格、企业亏损和企业职工工资进行补贴, 这种支出显然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挖潜改造资金对农业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 90 年代前半期, 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企业技术改造补助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系数也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

(3) 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首先, 财政支农支出是再分配过程中国民收入对农业的净流入, 它对增加农业投入和农民收入有着明显的作用。其次财政资金是国家通过税收形式无偿分配的集中性资金, 因此,它着重对那些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的农业公共性投资项目及大中型农业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资。此外财政支农支出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集体和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和积极引导, 使农户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因而我们预测支农支出的增加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4)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支出在城乡之间没有明显的偏差。然而, 城镇的教育投入相对农村来说处于较饱和的状态,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时候, 对城镇和农村相同的教育投入在农村产生的效用将大于在城镇的效用。因此, 我们可以预测该项支出的增加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5) 行政管理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直接受益对象为执行公务的特殊人群, 依据中国的行政等级划分, 国家、省级和地、市( 县) 级的行政单位都设在城市, 只有乡( 镇) 一级的行政单位是在农村, 因此我们可以预测此项支出的增加将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3农村教育普及水平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虽然呈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某一时期甚至出现负增长。从横向的比较来看,中国的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纵向的发展来看,尽管中国各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取得了快速的提高,但在大多数省份农村义务教育还比较落后。在城镇和乡村,教育水平对收人的影响有所不同,受教育年限与城乡差异存在交互作用。在城市中,教育水平对收人的影响更大,即城镇就业人员教育的经济回报率高于农村就业人员。在农业科技推广、水利、道路交通、教育、电力、通讯等六项投资中,投资于教育对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位列第二,仅次于农业科技推广,但是投资于教育对减贫的影响则位列第一,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各项投资。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农村义务教育本身遇到的困境。虽然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人,但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人的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在教学、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落后于城市。农村教育普及水平不够,使得义务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也没有发挥出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实力以抑制城乡收人差距的扩大。与此同时,改革所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城乡收人差距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个别政策对城乡收人差距的作用效果不显著,从长期来看,这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了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不平衡。由于从事农业生产不仅收入低,而且风险大,由于市场作用的关系,生产要素不断偏向城市。因为没有相对足够的资本进行追加维护,农业基础生产设施破坏严重,农民也涌向城市,农民工成为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这样造成农业生产的资本在逐渐减少,并逐渐扩大了农业和其他产业间的差距。第二,城乡收入差距容易造成内经济部门和对外经济部门的增长不平衡。从国内市场看,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易导致企业的生存竞争压力大,国内市场消费力不足;而从国际上看,我国劳动力的平均每小时工资仅为美国的1/20,农民工的工资更低,因此,这一因素决定我国的出口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其劳动力来源主要是农民工。低劳动力工资水平使得我国净出口规模也不断增长,这样很容易造成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增加。

其次,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易引发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不足等问题。内部动力是指国内的有效需求,即政府购买、投资、消费。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增长能带动投资增长,消费减少能抑制投资。如果说国内消费水平没有增长而投资增加很快,则这种投资的增加最终会造成社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对经济的拉动也只是暂时的,短期的,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带来更大程度的萧条。也就是说,投资波动是经济波动的根源所在,而投资波动是由消费引起的,因此,经济增长的内部决定因素最终是消费。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是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紧密联系,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所以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会影响到一国整体的消费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社会总体的消费需求水平越低。事实已经证明,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增长,2003和200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的,2005年投资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但净出口猛增,而我国国内市场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是比较小的。在我国大约一半的人口是农村人口,他们的收入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1/3,如果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就会大大提高我国的消费支出水平,增加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3、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首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扭转政府在价格、投资及财政支出等方面的城市偏向,防止出现由于城市偏向引致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为此,要继续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彻底改变工农产品剪刀差的现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和贷款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切实增强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持续发展能力。②建立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发挥城市辐射效应,带动乡村发展。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症结在于/三农0问题,现阶段应构建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使城市、工业反哺农村、农业和农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乡村发展,使城乡走向共同富裕。③防止出现城市偏向及城乡差距引致的过度城市化现象。目前普遍认为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各级政府千方百计地争相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偏向引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的直接拉动力,在城乡差距短期内还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市化必将继续快速推进,这就需要认真考虑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以防止出现过度城市化。

其次,大力实现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均等化,为起点公平创造条件。这是一项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性问题。 我们一定要从经济社会事业全局和长远角度发展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中小学教育事业,建议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可以先实现我国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第二阶段,普及范围扩展到整个中西部地区,实现我国整个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另外,加大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政府投入,规范教育部门的管理,适当减少学生家长的实际教育费用。只要这些基本公共服务能实现均等化,保证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也能方便地享受到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能够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那么,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就能在个人禀赋上缩小与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的差异,从而在收入分配上改变贫穷的代际循环,增加社会阶层流动性,从而逐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有切实实现这一目标,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增添内在的动力,进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4期。

[2]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 (4).

[3]沈坤荣,付文林.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 2005 (1).

[4]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人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5]陈美衍.市场化收入差距:变化机理与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 2006, (6):5- 10.

[6]蔡,万广华.中国转轨时期收入差距与贫困[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82-204.

篇7

[关键词]状态空间模型;卡尔曼滤波;边际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089-03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随着一系列救市措施的出台,中国经济首先从一片低迷中抬头。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反思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后危机时代”的压力有增无减。依靠出口及大规模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受到外部市场的约束太大,投资的可持续性也受到制约,因此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全面复苏、健康发展的关键。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从1980年开始设立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扩大经贸合作,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特区享受着税收优惠等各种政策,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也刺激着居民的消费水平进一步地提升。然而近年来,特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态势,而边际消费倾向则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不稳定性加强。可以认为,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结构转换,而传统的固定参数模型表现不出来这种结构的变化。为此需要建立状态空间形式的可变参数模型,估计不可观测的国家政策、外部冲击等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1986―2008年广东省三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年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运用Quandt-Andrews分割点检验找出结构突变点,说明居民消费行为已经改变,不适合用固定参数模型。因此运用状态空间形式建立变参数模型,得出其边际消费倾向序列,从消费倾向的变迁来揭示政策因素对特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表示动态系统主要有两个优点:第一,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将不可观测的变量并入可观测模型得到估计结果;第二,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利用了强有力的迭代算法――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

1 模型及估计

1.1 状态空间形式的可变参数模型

1.2 估计

当一个模型被表示成状态空间形式的时候,可以对其应用以卡尔曼滤波为核心的算法求解。卡尔曼滤波依赖于扰动项和初始状态向量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有了正态分布的假设,卡尔曼滤波就能够通过预测误差分解计算似然函数,从而可以对模型中的所有未知参数进行估计,并且当新的观测值一旦得到,就可以利用卡尔曼滤波连续地修正状态向量的估计。

2 特区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2.1 消费结构突变点的确定

运用Quandt-Andrews分割点检验对设定的线性消费行为方程是否存在一个或者多个未知的结构分割点进行检验。该检验是检验原方程中全部系数是否存在结构变化,在线性方程情况下,也可以检验部分系数是否存在结构变化。

用SZ、ZH、ST分别表示深圳、珠海、汕头,用IP、CP分别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CPI表示以1985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例如SZIP表示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SZCPI表示以1985年为基期的深圳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那么深圳实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SZIP=SZIP/SZCPI,实际的消费性支出为SZCP=SZCP/SZCPI。

运用Eviews 6.0得出三大特区消费函数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深圳、珠海、汕头的消费函数分别在1996年、2004年、2000年发生了结构变化。

2.2 边际消费倾向的统计分析

根据式(1)、式(2)和式(3)建立可变参数模型,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误差协方差g≠0,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时间序列可以知道汕头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先在0.82~0.88的高位振荡,1998年后逐年下降至2002年的0.79,后一直在0.785~0.816波动,似有上升趋势。深圳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0.65~0.80大幅变动,在1993年到达最高的0.789后便逐年下降,于1999年跌至最低的0.65。相比之下,珠海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在2004年一直在0.50~0.65波动,之后逐年上升,到达2007年的0.79,之后又有下跌的迹象。总地来说,近年来汕头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珠海次之,最低的是深圳。

由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少于收入的增加幅度。即使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是当收入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每增加的1元收入用在消费上的比例越来越低,即边际消费倾向会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服从倒“U”形规律。深圳、汕头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曲线都体现了先高后低的态势,珠海市的消费倾向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上升的阶段,说明了珠海市居民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积极性非常高。

2.3 可支配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右图从上往下分别是汕头、深圳、珠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各自边际消费倾向βt的散点图,图中实线是最近邻拟合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都先上升而后下降,前期都出现倒U形的变化规律,珠海在后半段出现了一个更高位的倒U形上升态势,而深圳在此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已经下降,这说明珠海市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更加乐于消费,这与珠海市各项保障社会民生的医疗、教育、户口政策密不可分。

在三个特区城市的整体发展上,汕头要逊于深圳和珠海,所以其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也出现下降,步入倒U形的发展规律,但是尾端出现了一个小倒U形的态势,这说明,收入的增加并不会导致消费永久的衰减下去,只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能刺激居民消费,进入消费成熟型社会。

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双倒U形的规律,在末端一直向下,居民增加的收入不愿拿来消费。深圳作为一个发达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加之教育、医疗等占据居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居民消费意愿被沉重的生活压力抑制,要刺激居民消费,必须降低不确定性的风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3 结 论

从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可以知道,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城市的城镇居民消费行为都发生了结构变化。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也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特区作为开放的窗口,深受国际社会的影响,输入性通胀、金融危机、产业结构危机等外部风险增加,即使居民收入提高,由于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居民更加倾向于风险防范,导致消费动力不足,消费意愿降低。

深圳、汕头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随机游走规律,说明了除收入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居民的消费产生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些不可观测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珠海市作为发达城市,但其边际消费倾向正在提高,就是由于珠海市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在全国率先推出“12年免费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大病统筹救治、中病医疗保险、小病治疗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并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还有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户口优惠政策。因此,政府在出台政策刺激消费时,不应仅仅着眼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同时也要积极寻求稳妥的方案,逐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预防性储蓄的比例降低,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参考文献:

[1]Engle,R.F.,C.W.J.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a,1987(55):251-276.

[2]Friedman,M..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J].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3]Hall,R.E..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6):71-87.

[4]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黄建彬.论“特区后时代”特区改革和发展的动力问题[J].南方论丛,2008(3):19-26.

[8]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王克林.广东各地区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差异[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59-63.

篇8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 区域差异 收入水平 消费水平 经济结构 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经济有着二元经济的特点,有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有的区域则相对落后,经济萧条,这种经济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二元经济,力图缩小居民差距。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现状特征

收入状况决定了消费水平。从相关资料上可以看出,从一九九六年到二一年间,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消费能力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东部和西部有着明显的差异,西部的农民较多,消费能力较差,东部的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速度快。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有地理环境的原因,也有人文环境,政策的因素。

不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也是造成消费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收入,因为政策等客观原因以及不同的因素使城乡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存在差异性。目前西部地区存在着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农村等地区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造成了大部分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从事农业的多是老人和妇女,由于劳动力的限制导致了农业的负增长,继而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导致恶性循环。投资的的不平衡性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基建工程对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进行分析,一九九五年初至今,全国有一半的基础建设的资金都投入到了东部建设,而西部的投资额远远小于东部,且多数为第二产业的投资。

二、关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思路

农村居民收入少,是消费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对于全国人民整体的消费能力提高有着严重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因此,需采取科学的方式解决收入差异大这一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建立起农村城市协作发展的办法。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农业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如果不重视农业的发展必然会造成损失,不完善的农业管理体系必然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速缓慢。纵观中国历史,多次中国经济的负增长都与农业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想要缩小居民消费差异,加速国民经济增长,需要科学的对待工农业之间的相关性。法国著名的农业学家魁奈在其代表作《经济表》明确提出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多种生产力相结合,并提供了其方法与理念。在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将农业生产视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工农业需要协调发展,农业的进步能促进工业的发展,而工业的进步又是农业发展的基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工业的发展不以农业发展作为基础,就算工业能够迅速发展,也必然造成收入的不均衡,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会越来越多,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严峻,失业现象加剧,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因此,只有树立工农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以及农村城市协调发展的意识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加大农业的投入,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完善的农业设施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农耕面积逐渐减小,目前的工业机械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巨大的农业设施不是农民能够承担的起的,需要政府的投资和帮助,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备和农业结构,以补贴的形式增加农民的收入,以提高农业的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催化剂。农业的成产规模与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市场需求弹性低等原因,使得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自然风险,在这种限制下,农业的社会效益偏高,微观效益较低,易导致农业的衰落。通过完善城乡税收制度,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农业税收制度,将城乡税制制度相统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减小二元经济的差异。

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对于完善经济结构,减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加速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对特定区域产生辐射作用,劳动力在密集分布的情况下可以使劳动力向专业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就业机会,为失业者提供工作的机会,加快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发展,得以缩小城乡差别。我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导致了我国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如何采取科学的手段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加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对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的提高,减小二元经济差异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小城乡居民收入的一有效手段。积极地推进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虽然农民有了自己的经营权,但是由于规模小,不具备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组织的结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与个体的矛盾日益明显,而新的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管理体系,弥补了的不足,实现了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运行模式,不仅仅为农民提供了管理经营的知识,还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想要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重视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发展,并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减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均衡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许统生,涂远芬.中国可贸易产业本地市场效应的估计及其政策启示―基于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7).

篇9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对工商业的发展,使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在初期,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状态,但随着形势的逆转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市富豪与贫困农民间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1,在1984年开始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2004年为3.20:1,2008年为3.32:1。可见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虽然在2012年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彼此间的差距依旧很大,由此导致城乡贫富差距也拉大。同时,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区富豪日渐增多,众多的城市富豪家财万贯,住别墅,吃豪门宴,而农村地区的广大贫困农民却一贫如洗、无房缺房、食不果腹。这种差距尤为明显、突出,体现出极为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了我国城乡间的贫富差距。而城乡间的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将会阻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营建。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此问题出现的原因,希望能为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措施的提出提供一些帮助。

我国城乡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政策制度上的不合理,促使城乡贫富差距扩大;二是城乡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引致差距扩大。

(一)我国政策制度的不合理

1.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

1985年后,国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农业转移到工业,强调优先发展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农业为工业服务。这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显著增多,而此时农村经济发展减缓,农业相对收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这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政策偏向,必然导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日渐高于农民收入水平,城乡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现今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实施惠农政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其增长速度依旧无法赶上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无法缩小。

2.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要求严格控制市、镇人口,严格控制“农转非”,这极大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只能靠务农维持生计,但以此所得的收入极为低下,而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民,收入则更是不堪。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地区呈现出“外出务工热”现象,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去向城市务工,但这比例就广大农村人口而言依旧相对较小,且农民工的打工收入较之城市的百万富翁来说可谓少之又少。

(二)城乡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促使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较高,而农村地区经济却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较低。根据表1数据显示,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总是高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可见正是由于农村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水平较低,而城市家庭收入水平较高,消费水平较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地区收入水平较高、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农村地区,农民靠务农所得的收入很少。

2.城乡劳动者素质的差异

现今,我国广大的农民队伍依旧处在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导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进行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的报告显示,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8%,30岁的以下的青年农民工中,文盲仅有0.3%,小学文化程度占5.9%,初中文化程度占59.8%,高中文化程度占14.5%,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9.5%。由此可知,在我国广大的农民队伍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但在城市地区较多的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后滞留城市的大学生或高中生。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是小学毕业生的1.65倍。 在现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文化素质者获得高收入,由此导致农村地区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市地区的高文化素质者收入水平较高,城乡之间贫富差距则加大。

3.城乡经济失衡导致机会的不均等

由于我国城市地区经济发达水平高于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也比农村更加完善。在城市地区,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社会、文化资源更加丰富,且城市居民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进行创业投资,让手中的资金利滚利,获得更多的收入。但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农民除了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几乎没有其余就业生产机会,并且知识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难以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创业,农民所获得的收入则很少。由此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则会很大,甚至对于家财万贯的城市富豪与贫困潦倒农民之间所拥有的财产,其差距可谓十分巨大,两者的贫富悬殊极为突出、明显。可见,由城乡经济的失衡导致两者间机会的不均等,也是造成城乡贫富差距的又一重要原因。

结语

篇10

内容摘要:城乡经济互动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依据区域经济学和产业布局等理论,构建城乡经济互动与发展模式的三种路径,即:中心发散型、点轴联系型和网络型。通过进一步对不同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特点和城乡经济互动发展三种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城乡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适用于中心发散型模式,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则适用于点轴联系型模式,而混合型行业适用于网络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乡关系 城乡经济互动 发展模式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市和四川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市场联通为纽带、以公共服务为依托来带动和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乡经济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带动两地之间的经济互动,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

城市和农村作为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然而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对资源、资金和人才的争夺,从而表现出城乡之间的一种对立和对抗。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偏重城市还是农村的发展战略,都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市场容量有限,资源匮乏,土地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解决,绝不仅仅是城市或农村某个区域的发展所能完成的。

城乡经济互动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其实质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实质是在明确城乡分工、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城乡经济之间一个双向发展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了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经典模式,即城市―工业导向模式。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提出了农业城镇发展模式,通过合理的城乡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新格局是其核心观点。麦吉等人提出了Desakota模式,Desakota是在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空间地域单元。道格拉斯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认为区域城乡经济的共同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城乡经济联系的区域建立的区域网络系统。国内学者认为,应根据资源优势互补原则在不同区域的城乡之间构造协作体系,并强调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曾菊新首次提出了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在实践领域,不同类型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存在着很大不同。

从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来看,更多是将重点集中于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空间模式与布局或者是宏观的政策规划上,而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对城乡不同产业或者行业之间进行经济联系与互动则鲜有研究。

成都市新型城乡经济互动模式构建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国内外关于城乡经济互动的理论一致认为,要消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乡区域不同行业间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因此,根据成都各行业的性质特点,并结合成都农村自身优势和劣势,可将各行业合理的引入到农村,从而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等通过产业引入途径向农村流动。一方面,城市产业的引入可带动乡镇企业集中发展,农村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也可充分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城市交通堵塞、城市用地紧张、城市污染等诸多问题。

依据城乡区域的行业差异,可以将城市的行业分为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混合型四大类,按照每类行业的特点,并与农村的优劣势结合考虑,设想按照中心发散型(见图1)、点轴联系型(见图2)、网络型(见图3)三种模式来规划各行业在城乡区域间的发展结构,为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并以政府政策加以引导与推动,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行业互动,最终达到城乡经济互动的目的。

技术密集型行业及农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城乡间的发展模式适用中心发散型。中心发散型是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领头羊,通过将复杂技术分解为多个部分,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产和制造工作分包给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同时,在城区建立工业园,组装来自不同地方的部件,对分散开的技术加以集成和优化组合。通过这条路径将技术行业引入农村,使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农村产生辐射作用,盘活农村经济。这样,农村和城市各种资源能得到优化配置,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而资源密集型行业,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原始森林生产资料、江河湖海和各种矿产等自然资源。二者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城乡间的发展模式适用点轴联系型。点轴联系型有“一对一”的特点,是以各行业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在合适的乡镇地区建立加工制造分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形成规模生产。农村所产原材料经过加工制造,其价值得以成倍提升,将显著提高农村的经济产出效益。这种将城市产业引进、产品输出的过程,将带动城乡经济的互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混合型行业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以及自然资源等多种投入要素,因此其在城乡间的发展模式可采用网络型。网络型发展模式具有“点与点之间交错互动”的特点,各行业可根据城乡各区域的资源优势,以及其自身对资源的需求偏好进行定位,定位后的各点生产的优势产品,再推销到需要此产品的其他点上,从而形成点与点之间的互动。进而以四通八达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为支撑,使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一系列活动涉及网络轴线所贯穿的所有区域,在城乡区域内形成整个系统的经济互动。此过程既包括城乡之间的互动,也包括乡镇与乡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各区域间的经济将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互动。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特点和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三种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结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城乡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适用于中心发散型模式,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则适用于点轴联系型模式,而混合型行业适用于网络型发展模式。

城乡经济互动发展进一步深化的意义

城乡经济积极高效地互动联系与发展,将会促进城市土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二元市场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资料可以得出,城乡经济差距大,甚至逐渐拉大,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对城乡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城乡政策性收入不一样;同时,又不能使城乡要素真正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劳动力流动受到严重阻碍,致使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差距,而且要充分利用城乡要素资源,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因此,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应该从问题的根本入手,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允许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同时统筹城乡政策,对城乡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四川省成都市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最终实现城乡资源顺畅流动,共享一体化,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首先,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其次,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壁垒,促进城乡市场有机融合,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以城乡经济的互式发展彻底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现象,为我国经济发展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段娟,文余源,鲁奇.近十五年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发展, 2007(1)

2.张华瑛.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