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

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学生

职业中学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所以,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而语文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也不再是主要课程,它只作为文化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对文语文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再有,就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而如果教师只满足于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教普通中学生的方式教中专生。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缺乏价值,缺乏内涵,从而彻底轻视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转而也会导致教师自身对语文课程的忽视。

笔者结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践,阐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及教学要求。 一、根据职业高中语文基础性特点注重突出基础训练

职业高中语文课本在编排时,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基础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还有语文基础知识。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在高中阶段应该具备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一定的语文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突出基础训练。如阅读训练,可以用“课内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行阅读,尝试让学生自己分析阅读课文,并在课堂上试讲,教师再加以点拨,并指出所以然,教给方法。训练的次数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明显的提高。再如写作训练和说话训练,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尽量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写、去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有趣、活泼、生动,而乐意参加说话训练。这样多训练几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也应该加强,应要求学生准确地遣词用字,正确地组合句子,务必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最大限度地消灭错别字和病句,能够写出文句通畅的文章。

二、根据培养目标实用性特点注意突出教学内容实用化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指中职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的首要需求是“能用”。许多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课程,通过语文课程学到的东西也许不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工作。根据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初级技术人才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也应当注意突出这个特点,加强实用文体的教学。特别是应用文和说明文,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教说明文,可让学生练习写“产品的说明文”,某个生产程序的说明,某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的说明。教实用文,可加强学生的书信、通知、请示、报告、计划、总结等方面的写作训练,这些文体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掌握好它们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对学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其实,语文课所涵盖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语文中的某些内容如A、开设实用文体写作专门课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用文体要比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要常见得多,如总结、报告、会议记录、合同等都在职场中运用广泛。B、开展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职场上,常常要用口头语言和上司、同事、客户等他人交流,有些就是通过说话展开工作的,如保险员、营销员、咨询员、导游、律师等。而我们职中生的说话水平堪忧。虽然学生上课爱讲话,下课后也会“吹牛”,可一旦要他们上台发言,或在正式场合交谈,就会胆怯,不是支支吾吾,就是词不达意。所以,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开展口语训练很有必要。这些内容就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工作,而这样的学生也更受企业的欢迎。

三、根据专业化特点不同专业与学习需要多角度挖掘专业因子

专业化指语文学习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不学纯语文,而要学与专业有关的语文。因此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上,各专业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变化,让学生了解到语文是可以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的、可以变形的、有生命力的学科。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应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寻求语文与专业全方位的接触,应根据不同专业与学习需要,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找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突破口,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为今后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四、根据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灵活性特点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

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情况,哪一些可以多教一些,多训练一些,哪些内容可以少教一些,少训练一些,可以比较灵活地处理,有较大的机动余地。这一特点有利于教师根据所教专业,增加与本专业关系最密切的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更好地发挥专业知识的优势。笔者认为职高语文教学应以启迪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个指路人、引导者,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中。所以要摈除满堂灌、一言堂,要抛弃一两种课型贯穿学期始终的做法,总而言之要有一定的弹性。

五、根据教材单元整体性特点教师要抓好三个“点”

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单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实现整体性,就要求教师要抓好三个“点”,即出发点、联系点、落脚点。“抓好出发点”,就是在设计单元教学之前,必须有单元的整体观念。单元的组合因素很多,从范文来说每个单元包括六篇课文;从每篇文章来说,包括字、词、句、段、篇和修辞逻辑等。这就要求教师从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加以取舍。“抓好联系点”,就是在设计单元教学之前,要明确单元中各因素的性质,分析它们的作用,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抓好落脚点”,就是教师的单元教学可有多种多样,可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角度,但在具体实施时只能选择最佳方案,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达到最优最多。

总之,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别于普通高中,只有突出职业高中教学特点,采取科学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到更有实用价值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篇2

【关键词】朗读;方式;策略

朗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之一,无论是字音、字形,还是文学鉴赏、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从朗读教学开始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朗读的方式和策略。

一、朗读的方式

1.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其作用有二: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高中生有自己独立的认识、思辨能力,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间广阔,符合认识新知、独立感知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

2.齐声朗读

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针对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增多的现状,适当安排齐读,是非常必要的。读得准确,才能熟悉文言文语言习惯,对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读来“上口”,产生文言语感。齐读并不一定要求众口一“调”,齐读可以大声地、放开来读,专注程度比自由朗读要高,是指名朗读的“预备式”。

3.指名朗读

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指名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另外,指名朗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4.分角色朗读

针对文学作品中部分体裁――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学习鲁迅的《药》、的《雷雨》、巴尔扎克的《守财奴》等作品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把握作品准确,构筑起鉴赏小说、戏剧的框架,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5.熟读背诵

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高中生处在理解、背诵的黄金时期,正确引导他们朗读,排除所谓“死记硬背”的负面影响,让他们积极朗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背诵大量诗文,为“渡江河”准备“舟楫”,为“登高”准备“梯”。在朗读中,不断品味诗文的韵致,达到背诵的目的,那么对作者的诗文风格的体会就会不待老师“讲”,学生就会自己“悟”出。如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飘然而来;读杜甫的诗,则沈郁顿挫、忧国忧民,现实主义风格呈现眼前。同是“唐宋家”的散文,欧阳修的雍容委婉,王安石的刚劲峭刻……当然,顾城的《一代人》、卞之琳的《断章》等小诗也自然受到学生的喜爱,给学生以哲理性的启迪。

二、朗读的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使朗读成为主动的学习方法。

2.努力创设朗读情境

带领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教师认真创设朗读氛围,或介绍作品相关信息,让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或做部分示范,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作品,更好地演绎作品。

3.定期组织开展诗文朗诵会等活动

篇3

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教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专教育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逐渐由传统规模性和学历型转变为能力型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中专教育的整体质量。近年来,中专语文教学借鉴模块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逐渐构建出“一主两翼”的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提高中专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标

(一)适应职业发展

中专教育是一种完成性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语文教学以讲读为主,注重理论和学历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缺乏社会职业能力。中专语文要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将语文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为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胜任社会岗位的要求和职责;在语文能力达标内容上,重点体现应用能力达标的内容,优化组合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中的实用模块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中专人才。

(二)注重教学的时效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完成知识迁移的过程,获取新理论新知识。中专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高中语文是不同的,中专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相比较为薄弱,而语文知识相对较为零散、复杂、多样,中专课程安排又不如高中充实,因此,中专语文课程教学要注重时效性,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职业应用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语文课程结构设计和课程实施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为主线,着重根据主线理顺重点知识,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构建以思维发展为主线,协调语文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一主两翼”的能力达标模块。中专语文教学要在注重教学的简约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采用模块教学

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的构建,需要开展模块教学,模块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业能力。因此,学生从业能力是语文能力是否达标的判断依据。中专语文教学要突出以从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创新并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将实践性的达标作为能力达标模块的重点。传统中专语文教学按照教材知识的纵向发展顺序开展,而模块教学从教材整体的实践性出发,横向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块。中专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语文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中专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优化模块,实现达标

优化达标模块是保证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纵向发展的关键。语文能力达标模块在横向上由“四能”发展序列组成和构建,将语文纵向和横向教学进行贯通,构建出主次分明的教学模块,运用“一主两翼”能力达标模块,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和实践能力。

(一)以思维能力为主线

语文思维能力决定了语文表达能力,发展中专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达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以思维能力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应用能力,从深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中专生的思维处于知性思维向理论水平提高和升华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纵向优化组合,着重训练学生语文说写表达能力。首先,将学生知性思维作为训练的起点,教学与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相吻合;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打破原有单一、片面的语文思维;最后,注重学生语文具体思维的培养,与社会现实和发展规律性结合,体现出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二)以“说写”为主干

中专语文人才的培养注重时效性,其语文说写表达能力的培养正式实践性和时效性的体现。在语文读写表达基础上,重点开展记叙、解说、评述这三大文体训练和口语基础训练,培养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语文读写表达发展阶段,通过语文写作技巧的训练,牢固学生实用性说写表达能力,如重点训练应用写作、应变口语训练等,增强学生语文能力与社会职业之间的联系。以上几个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循序渐进的提高中专生的读写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中运用语文说写表达的能力。

(三)强化整体达标效能

中专语文构建的“一主两翼”模块以智能发展功能为目标,运用横向课程教学结构,形成纵横融合的课程内容组合模式,改变原有的单向型、应试化中专教育模式,形成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实用型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松散型知识积累方式,形成纵横向发展、智能型的层递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将实练达标作为模块组合的主线,使中专语文教学的开展以目标达成为主线,各项教学内容的组合围绕目标达成进行设置,形成有效地教学调控和优化机制,强化整体达标效能。

总之,要转变中专语文教学观念,运用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读写表达水平为主干,最终实现中专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

参考文献:

篇4

如何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课后题?我认为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我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拓展课后题,加强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8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让学生完成第二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并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第二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小说、散文、戏曲等单元的基础知识,我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补充上重点词语,易错词语,优美句子识记等题型,夯实基础,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课后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及能力。

《陈情表》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后的谈忠孝的开放性题改成作文练习,围绕“孝”写一个片段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用整句。

围绕新教材课后题,根据学生实际,找到学生基础训练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为基础越扎实越能够在复杂的题型中获得灵感。

二、借助课后题,把握文章内容

新教材中的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⑴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⑵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⑶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及这样写的好处)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真可谓一题多用。

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

三、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念,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

新教材第四册的《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资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2、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3、谈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学们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

“孝是一首余韵不绝的歌,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人们的心弦,孝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澎湃的激情。

孝让我体会到母爱的博大,孝让我成熟,孝教我理智。

爱源于孝!”

“年轻妈妈蹲在地上一边给母亲洗脚,一边说:‘妈,烫烫脚对身体有好处......’一阵风铃。孩子端着水,说:‘妈妈......洗脚.....’

这就是孝,我看过之后,确有给父母洗脚的冲动,接下来,是将要流下的泪珠。”

对于其他一些开放性的课后题,我们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重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篇5

一、引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树立表达的信心

作文言之无物,空洞肤浅,是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创作的源泉——生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鼓励学生用一双慧眼发现生活的“美”,用一颗慧心去体悟生活的“真”,让学生充满真情,自由表达。

多年来,我坚持“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作文要从生活中来,从“记录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绿洲,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丰富作文素材库,敞开思路,抒写性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在生活中真切的见闻、感悟一旦转化为行文的欲望,“厌写”就变为“乐写”了。

记得一位学生在以“亲情”为话题的写作训练课上,三次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以真情打动师生的场景。第一次他上交的作文只有寥寥数语,语言平实流畅,但内容贫乏,我无法从他的文中读到他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于是决定让他重写;第二次上交的作文洋洋洒洒千余字,但很显然不是他自己的作品;我敏锐地感觉到他在回避这个话题作文,我多次找他谈心,了解事情原委,才知道他父母早就离异了,亲情对他来讲本没有太多的感触。我开始鼓励他“作文就是为思想而表达”就是“源于生活的真切感受”,在我的启发下,他勇敢地敞开心扉,抒写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对父母团聚的期冀,对温馨生活的向往,在逆境中坚强自我,乐观豁达的表现,突然让我发现,他是一个多么懂事,多么上进的孩子,我差点失去走近他心灵的机会。

“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活水源泉。

二、解读文学作品,体验写作魅力,拨动学生抒情的心弦

阅读与写作好比是语文教学的“双璧”,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都可以成为学生借鉴的蓝本。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激发学生心灵,使之反观生活,提高认识,充实自我的人生体验,从而拨动自己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写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实际教学中,我总是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读、品、评、议,涵养语言,学师的表达技巧,知人论世,调动学生表达的激情和欲望。

柳永的浅吟低唱,范仲淹的慷慨激昂,鲁迅的冷峻深沉,巴金的真挚自然……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学习不同风格课文的语言技巧,感受作品丰厚的人文内涵,表达的愿望被自然唤醒。写作的素材因诵读积累而丰富充实,文化的魅力因浸润传承而发扬光大。当心灵处于自由状态下的充盈、愉悦时,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自然而然的提升。

三、尊重写作个性,为学生提供抒写性灵的空间

教师要始终相信“人格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展现是人之需要的最高境界”。学生的作文是充满创造性的个性劳动,评判作文应更多看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凸现,学生才有可能写出“真我”,展示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个体思维的新颖性。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写作不过是展示他们个体生命,抒写他们独特性灵的一个窗口。

几年来,我致力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通过办手抄报,开辟班级论坛,定期收集、整理、打印学生精品习作,以及参与校园“金百灵”广播、文化艺术节演讲、写作比赛等途径,鼓励并指导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锻炼了他们写作的能力。一位已考取北大的学生曾给我来信说“是老师牵着我的手,引领我步入文学的殿堂”,热切的称赞、真挚的感激溢于言表。我想,这就是对自己倾心实践、无畏付出的褒奖。她在中学时代上交的许多作文、手抄报,我至今仍视为珍宝,保存着。我们只是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分享他们生命过程中的进步,而没有理由去专断地控制和束缚他们鲜活的思维。

四、规范训练,巧妙导引,有效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教学中,我除了认真设计每次写作训练的目标、重点、实施方案外,还着力从文体规范、素材解读、表达技巧、形式创新等方面为学生做相应的指导。比如:受近年来高考淡化文体的影响,不少学生文体概念模糊,写出来的文章“四不像”,受写作惰性影响,学生盲目借鉴互联网信息,不注意文章思路严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有计划地为学生开设作文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作文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写作是一种习惯,写作也是一种品格,习惯的养成和品格的修炼需要能力做支撑。在扎实的基础训练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鼓舞和恰到好处的点拨至关重要。

“我很渺小,但我有我存在的价值;我很普通,但我的心灵满载生活的激情和人生的快乐。”

“在美的事物中,我走向我的率真,它使我的心灵蓬勃、升腾、落落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