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字校园建设

篇1

 

在大力推进校园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大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同时对于其在校园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校园管理、发展、教学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也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有规划的开展小学教育数字化建设工作,提升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性。

 

1 小学数字化校园概述

 

数字化校园,也就是校园信息化,它主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校园环境、校园活动、校园资源等的数字化,使得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数字化的校园交流方式,在传统校园的围墙上拓宽校园的广度和时间上的长度,整体实现信息化焦虑,提升校园的服务、管理、交流效率,拓展校园的传统功能,与工作方式,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 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数字化校园在高校了经过了二十年的长足发展,无论是实现技术、项目建设,还是管理策略、发展趋向等等都有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高校根据当前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更新数字化校园建设,并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作为支撑,将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完全数字化的办公、管理场所。如,学生、教务、人事、科研、党团、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一卡通、教师的办公自动化等,大大方便了管理,方便了学生。

 

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相比,小学在这方面的建设,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和阻碍,因此发展、起步较晚。不过最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最基本的信息化需求。但是在小学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缺乏整体规划、盲目投资、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的兼容等问题,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素养也使得数字化小学校园应用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缺乏科学的建设模型使得很多小学数字化变得方向凌乱,目的性不明确是摆在很多小学数字化团队面前的主要问题。很多团队直接套用高校中的数字化模型,出现很多不合适的问题;有的套用这一些信息,套用那一些信息,使得兼容性成为很大麻烦。造成了资金投入不少,效果总是不明显的问题。

 

3 小学数字化校园模型构建

 

虽然高校的数字化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小学的数字化之路并不能照抄照搬,因为高校跟小学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首先办学规模上存在巨大差异,高校巨大的师生规模决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庞大用户量,而小学师生加起来不过千人,管理部门不过几个;其次是资源的差异,高校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拥有高科技的团队支撑,而大多数小学是不具备庞大资金消耗的,也不具备先进的科研团队去探索。

 

但是高校和小学的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得校园管理教学的信息化。因此,我们可以在理念上借鉴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理念。因此,我们在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学校园数字化模型的构建。

 

3.1 构成内容

 

在此模型里面,我们以三方面内容来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文化建设、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

 

(1)在管理与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发展、评估、安全、分责、考核、培训等几个方面。第一,在管理方面,要对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规划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对安全体系进行构建,加强校园建设与管理的责任制,建立健全数字化校园的评估制度,切实做好建设的规范性、第二,在文化建设方面,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数字化校园资源使用培训,并定期进行教师信息化水平考核。

 

(2)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协同交流、数字化教学三个方面。

 

第一,数字化管理是数字化校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贯穿学校管理中的教师、学生、财务、科研、试验、档案、教务、教产等多个方面,是协同各个部门,提高校园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第二,数字化协同交流主要包括校内工作上的协同交流、学生之间的协同交流、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协同交流等,是沟通各方的重要桥梁;

 

第三,在数字化教学方面我们要把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平台、教师教育技术与培训学习平台结合起来,通过平台使资源互通共享,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学生可以利用资源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进行相关知识学习,也使得课余时间得以充分利用,满足了时间与空间的拓展。教师通过教育技术的培训学习,使得自身知识更新与当前科技发展步伐相一致,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3)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主要包括网络布线、网络设备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大部分小学已经具备相应的模块,在此不做过多分析。

 

总而言之,当前正处于小学向着数字化校园转型的阶段,很多学校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模型,此模型涵盖了小学校园中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指导小学校园数字化的创新建设。

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51-01

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涵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首先是指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平台;其次,这一平台通过信息化环境支撑,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信息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第三,数字化校园并不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学校活动数字化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整理、设计和构造学校活动,优化并提高学校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包括两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实验室数字化辅助设备。

2、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教学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和资源应用系统。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据统计彭水县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中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初步建成了百兆或千兆校园网,并接入Internet: 有38.3%(如下表)的学校

已完成学校 二期在建学校 总计(中学+中心校+完小)

12 24 94

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将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馆、教工宿舍联成了一个网络,实现校园内部资源的共享,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的数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师生可以通过校园内计算机访问Internet,查找资料,浏览新闻,了解时事和各种教育教学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校外交流。

(2)调查的学校基本都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实现了食堂收费管理、机房收费管理、教师考勤管理等,有的学校正考虑拓展其功能。

(3)调查的学校中75%以上的学校都有大于120 G以上的教学资源,一些学校有200G以上的资源,一般通过自制、购买、下载、教学资源点接收等多种途径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并逐步系统化,以便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去。

(4)设立了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该机构属于技术性的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设备的维护以及信息的等。

(5)制定了各种使用、管理和奖励制度: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大家各司其职,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赏罚分明,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比如,电教人员工作职责、校园网络使用规则、微机室准则等。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近60%的学校没做好长远规划,在数字化这方面学校每年没有进行经费预算,而是有资金就建设,使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2)重视技术应用,忽视理念转变: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

(3)重视内部资源的建设,忽视外部资源的利用:有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校内的教学资源建设,缺乏对校外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

(4)教师信息素养整体偏低,信息技术培训有待加强:调查中了解到,70%的学校只是偶尔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很多时候都是靠教师自学的;

(5)重视硬件建设,忽视管理制度的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硬件只是基础,管理才是保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实施策略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中要讲究策略,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将学校信息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1、领导重视,保障有力:学校领导应借数字化校园构建的契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可以到一些数字化建设示范学校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2、总体规划,逐步完善:从调查结果看,近58%的中学校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详细的规划,并列入重点发展项目,19%的按上级要求去做,更有23%的觉得很难规划。

3、内外结合,资源共享:调查发现,50%的学校对软件的建设,特别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比较成功的学校,很重要一条经验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4、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安全管理与维护,认真履行职责和落实制度,确保各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展示数字校园的魅力。

5、加强培训,建设队伍:数字化校园中设施建设是基础,而加强师生的培训和教育,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意识,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能力。

6、应用主导,以用促建: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来自教师需求的应用才是真正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孔繁之等.数字化校园构建之理论基础探讨[J].计算机辅助医学教育,2004,17(7):392~393.

篇3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创办于1950年,是重庆市的示范小学,巴南区的窗口学校。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在未来两年内,学校将发展成为拥有七个校区的集团化学校)、一个附属幼儿园,教职工230余人,学生4500余人。学校确立了“做自己,更精彩”的办学理念,并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四个重点项目”之一。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坚持“为用而建、适用好用”的原则,加大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投入,建有标准的网络中心、监控中心、电视台、广播系统、可实现同课异构的网络互动教学、教研交流系统、数字化阶梯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等,为学校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及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有力保障。

2.智能化管理、教学模式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原因,造成校区之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为此,学校从2012年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全面实施多校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办学水平。同时引入云教育及电子书包项目,借助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形成鱼洞二小智慧课堂“2655教学模式”,有效地缩小了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3.信息技术课题研究

学校把信息化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从2000年至今,学校先后进行了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实验”、“校园网络教学及其环境的研究”、“以教师博客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城市小学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的研究”等4个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主体性发展。

学校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篇4

依据“府学”文化特色,学校以“崇礼”为德育观实施养成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礼文化”实践;以“博学”为课程观,开发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系列校本课程。来到“府学”的每一位学生,在古朴的学宫建筑群中,在古典的园林环境中,都备受传统文化的滋养,还能体验到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方式。因此,学校的办学理念可以概括为:视野国际化、思想人本化、方式数字化和管理精细化,为学生生动而活泼、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目前,“府学”数字校园工程正式启动。

一、学校信息化现状

学校校园网主干为千兆,交换到桌面为百兆。学校信息化的基础网络设施和硬件设备已经达到北京市较先进水平,具备数字校园应用的良好条件。学校安装了CMIS、卡管系统、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等,后勤系统使用上级下发的人事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资源方面充分使用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社会大课堂等,同时还应用区级蓝天工程、数字德育等网络平台。

“信息孤岛”始终是困扰学校数字化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应用系统数量多、开发环境不统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换,业务数据不一致,流程难以实现自动化,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各系统相互独立,没有一个统一的界面访问这些系统,教师不得不登录多个应用系统才能定期查看各种数据。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也意识到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校园网在这方面的应用较为粗浅,不能满足学校文化管理特色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应用也有待提高。

二、“府学”数字校园总体设计与特色建设

(一)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设计

学校以“减负增效”为主体原则,通过数字校园和实体校园的有机结合,为师生减轻负担,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让孩子受益,让教师受益,让学校受益,让社会受益;建设以“府学”文化为核心,以学校办公网为基础,以教育教学应用为重点,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构建符合学校需求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并以市教委CMIS为权威数据源,建立统一身份认证中心,数据层面上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和共享,实现各部门以及应用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全方位满足学校内各类用户对相关信息资源查询检索的要求。

“府学”数字校园的应用功能包括“府学”文化管理平台、“府学”教育平台、“府学”教学平台、“府学”办公管理平台四部分。

(二)“府学”数字校园特色建设

1.“敷礼明伦”、“知行合一”的“礼文化”教育

在“府学”教育应用建设方面,围绕“德化人生――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养现代文明习惯”的教育理念,突出“敷礼明伦”、“知行合一”的“礼文化”教育特色,以“崇礼”为德育观,实施养成教育(如图)。

(1)敷礼明伦:特色活动子系统

该系统是学校开展特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学生通过参与特色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内化爱国情怀和公民道德意识,形成德育成长档案,供家长、教师见证学生成长;形式活泼的小竞赛、小游戏等,用来巩固和检查学生德育养成,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礼文化”教育 “礼文化”教育是网上校本课程学习、讲座、活动的空间,如“入学礼”、“‘府学’三字歌”、“弟子规”、“学唱正气歌”等,包括“礼文化”课程学习、课程管理、课程选修、在线学习、拓展资源学习、主题讨论、作业任务等模块。“礼文化”专题讲座包括专题管理、讲座直播、讲座点播、主题讨论、讲座评价反馈等模块。“礼文化”特色活动包括活动管理、成员管理、成员互动、在线活动、成果展示等功能。

成长微博教师、家长对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微博形式记录见证学生表现,并发表评论。

成长驿站提供“礼文化”教育相关的小测验、小游戏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方式下得到教育,记录学生的表现。

(2)知行合一:知行实践子系统

该系统为学生参与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开辟了网上专题化空间,提供按兴趣自由参与、分享、互动的教育氛围,用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

学生社团 这是学校各类学生社团专题网站空间,能够体现各社团的特色和宗旨,提供社团的建立、社团介绍、成员申请与管理、活动信息、成员交流、在线活动、社团光荣榜展示等功能。

互动社区 搭建学校师生平等交流的互动社区,包括好友、圈子等交友功能,提供播客、博客、拍客、消息、聊天、分享、留言、评论、打分、投票、统计、排序等互动功能。

懒蚂蚁广播电视台 通过网络实现懒蚂蚁电视台的编辑部成员管理、节目采编、节目管理、节目直播、节目点播等,提供观众对节目进行评价、评论、互动反馈功能。

(3)知行合一:知行评价子系统

该系统以学生成长的过程记录信息为基础,通过建立评价标准体系,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为教育的正导向提供良好的决策参考。

“府学”好少年 实现“府学”好少年网上评比工作管理,体现评优过程的公平公正,突出评优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包括评优活动的、候选人推荐、候选人投票、评优结果公示等功能。可将学生的教育教学表现记录形成学生成长档案袋,在学生评优时向全校师生展示。

2.“博学”校本课程教学

围绕校本课程建设特色,学校以“博学”为课程观,面向学校技能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和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三大类课程的教学展开。其功能是支持教师形成自己的个性课程;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智慧成果进行共享、交流,形成教学资源特色展示区;构建精品课堂,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实时评价,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及时进行激励;支持教师课后反思评价,形成教师个性发展档案。

博学苑下设三个子系统。

(1)课程中心子系统

技能类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学校已探索出一套教学大纲以外的比较科学、实用、简易的体育校本课程方案――一年级形体、二年级棋类、三年级轮滑、四年级空竹、五年级武术、六年级乒乓球;编写一套适合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初步结构,即体育技能校本教材;培养一支适宜校本课程的教师队伍;建立一种适应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新模式,即体育基础+体育技能。

学科拓展类课程开阔学生思维 学科拓展类课程分为名家赏析系列和数学思维训练。名家赏析分为七大领域:文学、数学、音乐、体育、艺术、书法、科学。如语文以文学鉴赏与创作为主题,为学生推荐名家、名篇欣赏。

传统文化类课程陶冶学生情操 通过包括琴、棋、书、画、国学教育、篆刻、茶艺、剪纸等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浸透孩子的心灵。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学习,系统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统计。

(2)备课中心子系统

该系统在兼顾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学校在传统文化教学上的特色,使之成为校外教育的主阵地。

课程管理 对创建的课程及其包含的各类信息、资源、教学内容等,进行查询、审核、等管理操作。以此为依托,满足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各种要求。

网络教研 为教师提供工作平台,包括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个性化教学资源、的作业、参与各类教研教学活动、参加在线交流、发表的评论等进行管理与查询,形成个人的教研档案。

网络教学 为师生提供网上学习平台,包括课程介绍、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资源查询上传、课程作业、交流天地等。

(3)资源中心子系统

资源中心子系统协助教师最大效率地管理应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是学校创建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

特色展示 为学校特色自建资源提供集中展示、学习、评比空间,通过用户自荐、他人推荐、使用者评分评价、学科组审议等多种方式,形成学校特色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机制。

精品课堂 实现学校优质精品教学资源的积淀,促进资源共享与应用。精品课堂为教师研修和学生学习提供形式多样和方便的工具。

篇5

一、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1.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学习、应用手段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呈现形式以及课堂效果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手段与工具密切相关。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将生产、生活中发现和创造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加以改进并运用于当时的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是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综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给当时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在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应用领域,这些是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立足于历史规律,深刻认识到技术更新对于教学活动整体进步的意义,但也不可唯技术论。的确,虽然以个人信息终端、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其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障。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与时俱进的客观规律。当前,全世界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因此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水平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并必将成为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力工具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新修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做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工具本质,从而既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技术害怕论)的泥潭。

二、 建立以网络化、信息化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可以解决的问题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对广大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信息社会的合格基础教育毕业生,应具备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甄别并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若干年后将与听、说、读、写、算等并列,作为基础教育应培养的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

面对发展提出的挑战,我国政府决定: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北京市、西城区也提出了相应规范。我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目标便是: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建立完善的软硬件管理体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融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2.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数字化校园的建立,结束了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的传统教学时代。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改变了以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开放教育和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自学与解答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被大量应用于课堂。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应用、学生信息资源的查询、网络远程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便充分体现了方法的创新。

3.带来了教学形式的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构造多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电子阅览室等。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正在开展的“移动学习”研究便在试图利用网络改变在教室中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利用相关设备使学生能够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使学习过程逐步贯穿在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4.赋予教学更新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得所传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书本,数字化音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交互网络技术使得教学内容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最佳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数字设备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随时记录下来并向家长、教师请教,寓教育与无形之中。

5.解决校园数字闭路电视视频点播、校园数字化视频直播、网络远程教学、教育教学研讨等一系列问题。

三、 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法

1.进行学校资源库建设,为今后的应用做好准备

我区自2003年起,面对即将开展的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建设学校资源库便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1)分年级、分学科、分资源种类建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资源库建设的初期就做好做大做全的准备,为今后资源库的不断充实打下坚实的结构基础。下面以一年级学科教学为例展示资源库结构图(如图1所示)。

(2)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研究部门、社会共同参与组织实施。动员方方面面的人共同参与实施,有利于资源库建设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新课程要求,更加贴近实际,更有利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分层次管理,责任到人。校长直接参与资源库建设的规划与实施,并监督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各学科主管领导负责本学科资源建设情况。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资源建设情况。各科任课教师负责所任教的年级与学科的资源建设。信息管理部门负责资源的定期收集、整理、上传工作。行政及后勤部门在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从各方面给予支持与鼓励,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还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表彰工作。

如此大规模的资源库建设在我区已经进行六年(见表1),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我区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前后的变化,充分反映了教师、学生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成长历程。我们相信在进一步改造、完善后,资源库将能够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

2.设备设施准备,为数字化校园建立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1)严格按照办学标准备齐相关设备。例如:办公用计算机、教师用计算机(笔记本)、学生机及计算机教室(信息化教学专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在原计算机教室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教学需要而创建的多用途教室,可以解决语音教室、电子绘画、计算机辅助语文数学教学、电子图书阅览、教师集体网络备课等多种问题)。

(2)结合西城区办学特色进行一些超标准的设备设施建设。例如:每所学校建立一间电子录课室;校园网升级为千兆网络;建立无线校园网络,覆盖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提高电子白板等设备的配备比例,达到班班配备;给每个班级及专业教室的计算机配备多媒体网络摄像头等。我区目前正在进行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已收到一些初步成效,目前教师办公区已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3.人员培训准备,为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做好技术与人才的准备

(1)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教师,对设备能进行简单的维修保养,能及时发现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或隐患,能在学校进行技术与应用推广。

(2)使全体教师进培训后能够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熟练应用。

(3)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应用校园网络与设备的能力,达到乐学、肯钻研的目的。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方法

1.在资源库组织建设的过程中目前存在资源质量不高的问题

基于一家一户的资源收集,没有形成区域化网络共享。基于以上问题可开展区一级的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安排专门部门进行资源的收集、整合、清理,逐步实现共享。

2.设备老化问题

我区绝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网络设备已经运行10年左右,亟须更新维护。可会同装备、财务、规划等部门统一协调,在3~5年内予以解决,并最终实现循环更新的常态机制。

3.信息存储空间严重不足

很多学校目前采用PC机代替服务器的部分功能,设备稳定性差、硬盘空间较小、无法确保信息安全与访问顺畅,可在设备更新时一并解决。

4.校园内部应用不及时

我区目前有2/3学校的校园网网站建设停滞不前,五年左右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更新改造,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等问题较为突出。解决办法为建立长效机制,由教育主管部门如教委信息科、信息中心、教研中心、教育研修学院等共同参与指导、检查、督促。当然解决的根本是为了方便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利用网络了解学校,参与学习。

五、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配合,物质准备是必要并迫切的,但人员的培训与选拔也是刻不容缓的。一旦建成,将从学校无纸化办公、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教学、远程教育教学等多方面提高办学的水平与效率。在新的五年规划结束之前,我校乃至西城区的整体数字化水平将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数字生态教育教学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63-01

一、 试点选题

(一)搭建教师校本研修平台

1.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主线的课程建设模块;2.以上课、评课、听课、说课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块;3.以个人独立式充分备课、集体聚集式备课、个人个性化备课为主线的课前准备模块;4.以做题、说题、组题、累题为主线的习题研究模块;5.以平衡学科、专项式补救、预约式辅导为主线的课后辅导模块。

(二)搭建学生成长评价平台

1.以学习、竞赛为主线的成绩模块;2.以三个文明、三个认真、三个百分百为主的德业评价模块;3.以阅读、社会实践、社团、探究性学习为主线的选修模块;4.以心理测量、体质测量、价值观测量为主线的测量模块。

(三)建立常规管理平台

1.以长春六中基本法为主线的教师考核模块;2.以服务教学、服务师生为主线的后勤管理模块;3.以管理国有资产为主线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块。

充分、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三个平台十二个模块数字化,构建数字化校园。

二、试点目标

1.理论探索:探索新形势下多样化办学体系、生本化课程体系、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以价值引导为核心的德育体系、以制度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体系、培育自主教育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实践应用:将自主教育理念下的三大平台十二个模块切实有效的开发及应用起来。

三、预期效果

1.远程培训,自主学习。远程培训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便于采用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师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同的课程和内容,根据需要自主调整学习进度。

2.专家引领,网络研修。建立一支优秀的课程专家团队。课程专家将全程参与课程建设管理,进行点对点的实时交互辅导和异步离线答疑。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多方对话,开展多边交流和专题研讨。

3.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秉承“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课程资源建设理念,开发了一批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极大地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4.学校管理,勤俭并举。将教师专业成长管理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数字化,进行自动管理,有效督促教师高效、智慧地工作,勤俭治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信息化专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邀请教育局信息化办领导、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担任顾问,给予专业指导。

2.经费保障:一是学校自筹部分资金,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数字化校园所需硬件。二是争取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试点项目广泛深入、持续有效地进行。

3.技术保障: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抓好教学信息化培训,把教育信息化做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4.制度保障:建立各部门合作机制、联动机制及科学评估的长效机制;保证试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五、进度安排

1.完善网络平台(2012年12月-2013年3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的精神和我校全数字化生态校园方案,及时、高质量完成所需网络建设。

2.设计开发软件平台(2013年3月-2014年3月):根据我校全数字化生态校园方案开发相应软件平台,导入基础数据,为测试做准备。

3.全数字生态校园系统试运行(2014年3月―2014年8月):根据预期效果检测实际应用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及时改进。

4.迎接中期评估(2014年8月-10月):认真总结2012年专项试点工作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撰写《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中期报告》,迎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试点工作中期评估检查,组织“长春六中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赴兄弟院校进行专项考察。根据评估专家组意见和兄弟院校先进经验调整实施方案。

5.继续试点项目(2014年8月-12月):根据调整后的实施方案改进全数字生态校园系统并完成测试工作。

6.接受项目验收(2015年10月-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撰写和整理《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终期报告》,学校聘请有关专家组织试点工作的内部验收;根据教育部和省、市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申请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验收。

篇7

关健词: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

一、数字化校园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建立起对学校资源信息的管理、处理、和应用。通过实现从校园信息化,构建一个虚拟的数字空间,从而提高和扩展运行效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数字化,以提升学校运行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不仅仅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此,与时俱进,建设数字化校园,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选择和产物,是迈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1)建设安全可靠的基础网络平台

接入区升级。接入区作为用户终端接入校园网的唯一接口,按照教育城域网的要求,学校目前的网络交换机还不能达到要求,将现有的设备更换为更高一级的网络交换机,以实现数据流量的百兆到桌面,在教学区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实行有线统一认证方式。

实现校园无线全覆盖,由于笔记本的普及,学校无线网络设备明显不足,在人员密集的重点区域通过无线覆盖,作为对有线网络的补充。可以采用大容量广覆盖基站建立了综合无线业务系统,利用该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学校也可以在现有网络环境基础上搭建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流量及人的行为进行实时分析及统计,整合安全设备、服务器、机房、基础环境等管理,实现校园信息设备和系统的监控与管理,使的学校网络服务能力以及功能的高度整合。

(2)建立电子注册的统一认证平台

随着网络应用的功能的不断提升,网上学习及办公应用越发广泛,而以往用户在网络应用中需要多个帐号才能完成不同的任务,各个系统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实现有线用户、无线用户的统一认证,是迫在眉节,整合各个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的的重要环节,每个用户的访问使用同一个电子注册帐号,就能完成办公、教学多项任务。统一电子注册认证平台的建立,也对网络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便捷,对维护网络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可直接锁定IP。

(3)建立校园卡,提升师生生活服务功能

从传统的校园货币支付模式解脱出来,建立一卡通,取代学校过去陈旧传统的各类证件,学生和老师手拿一张校园卡走遍校园都不怕,即可在校内商店、浴池、食堂消费,也可去、借阅书刊,图书馆查阅资料、去机房上机、去总务处领用物品。同时通过校园卡的建立代替了过去人工验证门禁,考勤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注重教学资源建设,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

依托学校整体数字化校园的框架,建设校本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库。实现课件、精品课程、教案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立专业学科的课程素材库、习题库室,加快建立网上虚拟实训室。开发建设校园数字化图书馆,引进期刊,使全校师生通过统一的认证都可以在数字图书馆进行预借、检索、查询。凸显“数字图书馆”为教学科研“一站式”服务功能。

(5)数字化校园的手机客户端的开发应用

由于智能手机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加之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促进加快了数字化校园手机客户端的开发使用,它的应用能够完善数字化校园体系,扩大信息交流的方式,完善了数字化校园建设。要谋划好手机客户端的功能,实现师生能够通过手机就能查阅图书,可以在线阅读,实现手机查询校园卡相关信息,并可以在手机客户端浏览教学、实训、成绩查询、选课等相关功能。

三、确保资金投入,完善机构,建全制度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网络设备更新快、投入大,要落实好项目建设资金,按照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可以采取和知名的网络设备供应商进行合作建设,确保项目建设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与此同时,还要成立相应的管理队伍,完善网络管理的各项制度,制度是保障,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制度来完善网络管理,要配备结构合理的网络管理人员,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以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

结束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无疑是对中职学校教育的一种促进,它不仅打造了一个资源共享便于管理信息的平台,也是确保网络安全的一个屏障,数字化校园不仅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也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有效提升学校运行管理水平。然而建设好数字化校园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有力措施的保护下,理清建设思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才能将数字化校园建设好。

参考文献:

[1]职业时空2011年第05期作者: 牛贺峰;

[2]刘建宇,徐伟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划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3]唐云婷,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方案,信息与电脑,2011,7

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数字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时代悄然来临。图书馆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建设的必然趋势。所谓数字图书馆,是指对有价值的图像、音像、软件、文字和科学数据等信息通过收集加工,进行保存和管理,并在广域网上进行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1]。现代医学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服务手段及医学服务信息多样化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成为图书馆信息化水平能否适应这种变革的重要标志。

一、医学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的特点:(1)时间上更方便。传统的图书馆开放时间固定,读者查询信息的时间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数字图书馆不存在这个问题,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访问相关的图书馆文献资料。这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节约了信息占用的空间。和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类文献压缩并转化成数字信息储存在磁盘存储器中。大大缩小了储存文献占用的物理空间,同时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阅读空间,无论读者身处何方,都可以方便的使用信息资源,这也在无形中节约了图书馆的实际面积。(3)信息的存储量加大。数字图书馆存储的文献不仅限于印刷体,还可以以录音带、光盘等为载体以及利用各种电子化、数字化装置,通过多媒体、超媒体等手段,向读者提供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尤其在现代医学中各种医学影像资料、远程医学教学和远程手术的现场转播等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医学信息的需要,数字图书馆却可以提供各种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医学信息。(4)信息的传播功能强大,并且高度共享。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掌握最新的医学信息是提高教学科研以及临床水平的关键。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更新,并且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满足了读者对于知识信息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二、医学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1.树立网络化的观念,加强网络基础建设

这是医学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前提。目前许多中小型医学院校的图书馆还停留在局域网或单位工作自动化的初级阶段,对于加强远程信息存取,连接国际先进医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因此要完善信息的基础建设,在服务器、存储设备、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等基础硬件上加强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医学信息网络环境,满足读者的需求。

2.重视综合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医学院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只靠具有图书管理知识的馆员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具有相关计算机技术和医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要馆员不仅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具有分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定位于评估,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信息加工和信心检索等信息服务。医学院校的相关领导应重视这类人才的引进。

3.突出医学院校馆藏数字资源的特色

医学院校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专业性很强,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2]。例如,可以将附属医院的先进的医学影像资料等数字化,并且可以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来进行远程点播或远程教学。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医院的重要手术进行转播,为读者提供不同的信息资料。这些都可以成为医学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特色建设。

三、医学院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首先,由单独提供文献服务转向提供信息服务。不同的医学院校可根据自己的设备先进程度和实力水平,选择服务的侧重点。比如医学研究所的数字化图书馆可以以数据库建设为服务的重点,而对于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可以建立以面向教学和临床的情报检索。其次,医学院校数字化图书馆要走产业化的道路。通过医药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关注人们对于医药信息的需求,开发实用且廉价的数据库产品,形成具有社会化的生产能力的信息服务基地[3]。最后,建立整个医学的信息联机检索,使整个医学的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够互通有无,合理分工,提高数字化信息的利用率。使医学院校乃至整个医学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昕,贾冬梅.医学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几点思考[J].医学信息,2002(3).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航材贸易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95-04

一、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资源背景

陈至立同志曾在1998年撰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教育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及资源的开放、共享。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追求。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融入企业、贴近市场办学的根本举措。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纵深推进,必然要求将合作的触角延伸到课程领域。校企合作不是单纯是学校的知识、信息、人才与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的依存合作,还应楔入到更为核心的课程领域,从人才培养源头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中指出:“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本文结合航材贸易与管理专业研究如何以因特网为平台,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有效、高效地的教研,实施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界定及机制

1.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研究校企合作双方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的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教学材料。一般包括:一是教学资源库,包括题库、教材库、课件库、案例库等。二是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三是教学网站,主要指为教师或教学小组开设的网络空间。

2.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运作机制。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不能仅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合作,合作发展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利益对等的共同发展,校企合作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育人的任务,同时也必须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一定要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1]。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是必须深入企业内部的调研,以校方教学需求和企业方的培训需求出发,共同摸索出利益共享的课程和资源领域。

3.民航飞机维修,航材贸易等民航保障体系的大力大发展产生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据中国民航125规划,以航空运输需求为基础,支持增加宽体机、支线机和货机,到2015年,机队规模达到约2750 架;同时扩大通用航空机队规模,规划新增通用航空飞机1000 架以上。预计到2020年国内飞机总数将达到3000多架。

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2]中指出广州将重点发展航空运输保障产业。包括飞机维修、航材供给等。在白云国际机场东北部区域筹划广州航空维修产业集群区,重点发展飞机维修、飞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制造业,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三大航空维修产业园区之一。

目前我国民航业每年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约5万人,而民航各类院校每年仅能培养近2万名毕业生,民航人才缺口较大。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新建70余座、迁建16座、改(扩)建100余座机场。全行业将新增运输飞机1500架左右,新增通用飞机1000架左右。按照国内平均水平,每引进1架飞机需要150名各类专业人才。这意味着,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50-70万人。其中航材贸易与管理人才服务机维修的航材管理与供应随着飞机维修市场容量扩大而出现了较大人才供应的缺口。

因而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机务工程部、通用航空公司、航材贸易企业等航材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为保障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都有迫切的需求。因而高职院校能从民航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通航及航材贸易企业对人才技能要求出发点找到校企合作利益对等数字化资源合作方式,长效合作的机制自然能水到渠成。

三、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及内容

1.构建校企三层递进金字塔资源库

从校企双方关注的利益点出发,学校利用企业拥有真实工作环境,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企业利用学校科研条件,理论、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共同开发共建共享的资源库。以学校课程资源和企业的技能资源为基本单元,实现学校“专业(方向)、岗位群、课程体系”,企业“职能部门、岗位群、技能体系”逐层提升的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开放资源管理,扩大共享资源覆盖面。对于资源库的维护管理保持三个宗旨不改变“校企合作不改变、资源开放不改变、持续更新不改变”。建设过程遵循科学建设秩序。先设计,后完善;先规范,后加工;先整理,后整合;完成模块建设集合整库[3]。

2.四大数字化资源库资源结构

数字化资源库平台分成四大部分:基础资源,扩展资源,社会服务资源和管理资源。如图2所示。

(1)共建共享的资源库基础平台资源

基础资源平台以课程建设或者专题建设为核心点,对学生群体开放进行网络教学,对企业员工开放进行专题企业网络培训。也可作为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的平台将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成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网络教学平台。基于校企合作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源自企业实际,因而适合企业员工提升理论技能需要,进行专题的企业的网络培训,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不同对象与资源共享库之间的互动如图3所示。

如《航材供应链管理》《航材管理》等课程对航材管理的理论性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或者员工必须掌握理论体系,理解航材管理操作的原理和思路。《危险品运输》《合格航材》强调危险品和航材适航管理规则掌握,规则的更新与变化必须随时把握。基于企业对员工理论强化和考证的要求,和学校对学生掌握实操技能,深化理论学习的要求,可以搭建校企共建共享的网络教学培训平台。

(2)扩展资源部分包括培训课程和技能提高板块。

培训专题课程。如《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服务礼仪》这类实务类课程虽然理论要求不高,但是知识零碎,不容易成系统,需要整合。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平台可以提供更为实际的需求背景案例,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脉络,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给员工进行心理、礼仪专题专项的培训项目。

技能提高板块包括对企业模拟仿真教学,企业信息系统操作模块[4],数据分析模拟,国际采购询价模拟,网络营销实训,企业专家网络课程专题,专家讲座等板块。实现企业学校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

基于网络教学培训平台的教学培训需求,合编网络资源教程或公开出版教材。突出教材开放性,使其与网络数字化资源互动,是课堂讲授,网络教学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加强理论提升的内部培训用书。

校企共建共享教材建设,是指基于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校企合编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套教材的编写,教材在技术性、实效性方面体现与岗位职业技能一体化、与职业行业标准一体化、与数字化资源的一体化的研究。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加强理论提升的内部培训用书。

3.社会服务平台是指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打造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库,服务社会

在编写教材等基础工作外,应同步配套开发较为完整的相关教学资源[5]。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电子课件、授课教案、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以及模拟操作软件、视频录像、习题与案例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相互共享等,这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社会开放。

(1)专业教学标准库。建立专业职业能力要素构成、专业培养方案、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等资源。具体可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规范与标准。

(2)专业信息库。与大型航空企业、飞机维修企业、航材贸易企业、军工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合作,收录和整理相关信息资源和行业规范。

(3)互动资源库。包括小组协作学习,讨论版,常见问题在线和非在线解答。特设企业专家论坛和专家在线答疑。

(4)多媒体课件库。收录该专业所有课程的优秀多媒体课件。

(5)专业图片库。收录该专业的各类图片资源。包括实验、实习、比赛、培训、服务、新设备技术以及实验实训室介绍、专业介绍等相关资源,形成共享图片库。

(6)专业视频动画库。收录该专业以实训类为主的视频教材。

(7)试题库。建设专业综合试题库和专业课程试题库,并且能做到在线测试。

(8)航材贸易与管理案例库。提供以一些典型仓储企业管理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学习。

(9)学习评价库。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4.管理平台包括:校内资源管理、企业资源管理、账号管理平台、认证管理平台、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接口管理等模块

5.打造更具职业性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突出的特点[6]。利用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开设实习就业指导网络资源平台,实时公布实习和就业信息,指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开设以下栏目:形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实习实训指导等等,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方式打造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是基于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进行长效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在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对航材贸易与管理专业尝试建立基于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长效合作的模式,达到通过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双方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2]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

[3]王晓文.关于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

[4]汪波.校企合作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 2012,(1).

篇10

关键词:学分制;数字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1 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起源于十八世纪的德国,选课制是它的核心内容,在选课的基础上,用学分进行计量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进程,满足最低学分的要求才能获得相关学位和学历。学分制的本质特征包括弹性化的学制、选课制、尊重教师教学的自由和学生学习的自由、专业班与教学班的分离、学期制向学季制转换等[1]。目前,学分制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模式。学分制的施行,使我国高校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优化知识结构,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因材施教,学习成效明显。

2 学分制下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所谓“数字校园”指的是数字化的、虚拟的校园,即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整合与集成相关信息资源,构成用户统一使用、学校统一管理的服务系统。“数字校园”系统包括地理信息基本功能、办公自动化、数字图书馆、管理信息、网络教学、信息服务等功能[2],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

学分制下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选课系统、学分管理、远程教学。

2.1 选课系统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学分制下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选课系统的建设。以网络为平台建设运行稳定、功能完善、操作界面友好、操作系统人性化的选课系统,以便学生了解全校所有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个人需求在选课系统中选择合适自己学习的课程。选课系统应具有查询、修改,在课程时间出现重叠时,发出警示和提醒,并给予同类课程或同一教师课程建议,为学生选课提供便利。

2.2 学分管理

与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相结合,对学生的学分进行管理。对于学校管理人员而言,学分管理系统应具有学生学分统计、分类、查询等管理功能,便于学校对学生学分获得情况进行统一管理。老师则可通过学分管理系统收发、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达到课时学习要求、考试或考核合格的学生相应学分。学生在个人操作界面进行学分查询,或申请补考、重修等。

2.3 远程教学

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数字校园可实现教师的远程授课、学生的在线学习。老师将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程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根据课程要求下载学习。与传统面对面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的远程教学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老师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包括视频、音频、ppt、Flash、图片、文字等。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下载学习,教学内容还能重复播放,加强学习效果。教学系统设置学习答疑及效果反馈平台,供师生远程交流教学,老师可通过平台获取教学效果反馈,为更新、改进教材提供支持;学生可通过平台向老师提出有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疑问,以利于顺利完成学业。

3 学分制下数字校园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 硬件设施保障

数字校园的建设需要有强大的硬件为系统运行提供保障,硬件设施如服务器、集成器、电缆、路由器、电脑等。没有可靠的硬件设施,学分制下的数字校园无法建设并正常运行。学校应根据数字校园建设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质量优良的硬件设施,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维护和管理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和保养,为数字校园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3.2 软件系统建设

在齐备的硬件设施的支持下,数字校园的建设还需要有强大的软件系统设施才能正常运行,软件设施包括选课系统、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个人操作平台等。系统的建设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目的,并注重界面的美化、操作系统的人性化设置,使系统功能更加全面、结构更加完整、性能更加优越。软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对数字校园建设也至关重要,学校应制定并实施数字校园系统相关管理规定和使用章程,对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如不得恶意破坏系统运行、不得删除或修改共享资料、不得上传违规资料或病毒软件等,为数字校园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3.3 更新教学方法

学分制下的数字校园是借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这就对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1 更新教学观念

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学分管理办法,老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尤其是对于工作年限较长的年长教师,应敢于面对和接受新生事物,勇于破除旧观念、旧思想,努力发现和利用新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便利,以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网络选课和学分管理系统实现了选课和学分的数字化管理,使繁琐的工作简单化,学生档案、资料等数据统计更方便、更准确。远程教学系统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式课堂教学方式,实施了全新的网络教学。老师应认识到网络教学便利的优势,老师无需因学生的更替而不断重复同样的授课内容,只需更新课件内容;学生也不会因课时冲突而不得不放弃某些课程的学习,只需下载相关课件即可。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样,使枯燥乏味的书本学习内容变的立体、新奇、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远程教学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为学生创造了更为便利的学习条件。

3.3.2 学习操作技能

面对新的教学方式,老师应学习数字校园相关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技能,才能灵活的使用教学平台和学分管理平台,让数字校园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要学会操作数字校园的相关系统,会借助平台进行作业收发和批改、学分的记录和授予、问题答疑、重修或补考申请批复等。远程教学的实现是建立在多媒体课件基础上的,除了学习系统操作方法以外,老师还应学会如何使用多媒体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教学视频、讲解音频、动画模拟、图片展示等,需要用到的软件种类繁多,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介绍生产设备可以用图片,介绍生产工艺流程可以用视频或动画,需要进行解释的部分配上音频等,文字展示则可以使用PPT。

3.3.3 探索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应单单包含书本上的内容,老师还应将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技巧和学习经验融入课件中,并不断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软件更好的展现教学内容,使多媒体课件教学与课堂教学在内容和效果上保持一致,甚至略胜一筹,并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了解课件施教的效果,不断进行更新、改进,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对重点教学内容应着重标注或增加学习篇幅,提醒学生注意;对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重点讲解或详细解释;综合多种多媒体手段共同展现教学内容,如在动画中穿插音频,随着动画的展现进行课程内容讲解等,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3.4 学生自主学习

学分制的推行让高校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自由学习,学分制下的数字校园则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灵活学习条件,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1 端正学习态度

数字校园的建设使学习更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方便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可以是一天中的任何时段,上午、下午、甚至是深夜;学习地点可以是自习室、图书馆、学生宿舍、操场边、花园里,一切有助于学生个人学习的地方。在如此自由、灵活、便捷的学习条件下,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是为工作或创业打基础,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分或学位。学生应以数字校园为平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突破传统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将专业学习溶于日常生活、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

3.4.2 课程自主学习

学分制下的数字校园让选课更加的自由,学生无需因课程冲突或个人原因而放弃学习某个课程。学生应以未来的工作需求和个人兴趣为学习指引方向,根据专业需要和个人知识水平、特点、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校园里的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的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来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如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学生应重点学习企业管理学知识,从事企业技术研发工作的学生则需要学习科研技术知识。工作对知识的需求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动力,也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让学习有的放矢,学生应根据目标有针对性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果。除了工作需求外,兴趣爱好也不能忽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实校园生活,陶冶个人情操,还能培养自己多才多艺的特长,如文艺类课程(舞蹈、乐器、歌唱等)、体育类课程(篮球、足球、健美操等)、辅助类课程(特殊软件使用、平面设计等)。

4 结束语

数字校园的建设为高校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效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硬件设施不配套、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学生自主学习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加强数字校园配套硬件及软件设施建设,并配备必要的维护、管理技术人员,制定系统使用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老师应更新观念,努力学习相关的教学技能,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根据未来的工作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自主学习,使学分制下数字校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杨志耘,刘建宾,江松崎.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0(05):161-163.

[2]王宝山,武继军,冯永玉.论“数字校园”建设与系统设计[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03):3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