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税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税行业分析

篇1

摘要:本文根据近五年的工程实例,对同一土样,既做颗粒分析试验又做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粘粒含量与塑性指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各类细粒土塑性指数的范围值可以作为细粒土的辅助定名方法。

关键词:界限含水率;塑性指数;颗粒分析;粘粒含量

1现行水利标准中细粒土分类定名方法

目前水利行业给细粒土分类定名,有水利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15和国家标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在这三个标准中,对细粒土的分类定名方法有颗粒分析试验中的密度计法、移液管法、土的三角坐标分类法和界限含水率试验中的液、塑限联合测定法。密度计法是根据土的粘粒含量、粉粒含量和砂粒含量,各占总土质量的百分比,在三角坐标图中的位置来给土样分类定名。而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是根据土的塑性指标在塑性图中的位置来确定土的类别。

2现行标准中分类定名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土的工程地质分类标准除上述以外还有很多,各标准对土的分类标准均有差异。在国家标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和《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中,界限含水率试验中的联合测定法,是用76g圆锥仪测定在5s时土在不同含水率时圆锥下沉深度。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出圆锥下沉深度和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在国家标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中,是在直线上查得圆锥下沉深度为17mm、10mm处的相应含水率为液限,下沉深度为2mm处的相应含水率为塑限。塑性指数是由液限含水率与塑限含水率的差值计算而得,液限有两个,一个是锥体下沉深度为17mm时的,一个是锥体下沉深度为10mm时的,那么相对应的塑性指数也是两个。而在《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中,是在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关系图上,查得下沉深度为17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液限,查得下沉深度为2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塑限,液限只有一个下沉深度为17mm时所对应的含水率,那么所对应的塑性指数只有一个。此两本现行标准所规定的塑限含水率是一致的,都是下沉深度为2mm时所对应的含水率。在《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和《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中,用土的塑性指标在塑性图中的位置来判别细粒土的分类的方法较为繁琐,见如表1。土的分类的名称为高液限黏土、低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低液限粉土等。

3试验室对细粒土分类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试验室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给土样分类是按照《土工试验规程》(SD128-84)中的规定进行土的工程地质分类,但是此84规程现已作废,由于此规程对塑性指数的范值给予了相应的规定,而土样分类的名称与《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15中,颗粒分析试验细粒土三角坐标图(图略)中的名称一致。所以一直参照使用此规程。目前试验室颗粒分析试验中密度计法给土样分类是用《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15中的三角坐标法来进行分类。颗粒分析试验成果报告图略。用两种试验方法给同一土样定名,一个是颗粒分析中的密度计法,一个液塑限联合测定法,如果塑性指数的确定不明确其范围值,那么就会出现矛盾的现象,有可能颗粒分析试验给土样的定名是黏土,而液、塑限联合试验的定名可能是粉质黏土,所以有必要用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细粒土同一土样用不同的试验方法,按三角坐标图分类定名,对塑性指数的范围值作出具体的划定。

4细粒土塑性指数范围值的确定

塑性指数是给土样分类定名的依据。而液限值的测定,在《土的分类方法》(GB/T50145-2007)中,由于锥体下沉深度的不同(17mm和10mm),对应的液限含水率也不相同,那么塑性指数亦不相同。天然土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用塑性指标法来给土样进行分类定名,土样越粘塑性指数越大,反之则塑性指数越小。笔者根据近五年的水利工程中颗粒分析试验的黏粒含量与对应的塑性指数进行统计分析(不含砂土)。以塑性指数为横坐标,以粘粒含量为纵坐标。

5结语

篇2

关键词:航天信息;ERP;智慧财税;互联管控

近两年,以“营改增”为代表的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措施在我国不断落地,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面对越摊越大的改革红利,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利用国家财税减负政策,最大程度的从中受益,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作为国内信息化领导企业——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在财税领域的独有优势,彻底将企业税务会计软件与业务系统进行结合,首创了“懂税的ERP”——Aisino ERP产品,再度将财税一体化应用延展到更深层次,为税改深化中的各行业企业提供了更智慧的财税互联管控平台。伴随着新概念产品的推出,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 “懂税的会计”这一会计实务理念,帮助中小企业把握财税改革的红利,实现快速良性发展。

1 “营改增”刺激刚需 中小企业拒绝不“懂税”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对于大量的小型企业老板而言,懂业务懂管理但不懂税务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涉税业务都全部交由代账公司或兼职会计处理。而反观代账会计,由于“一代多”的情况极为普遍,因此往往只能完成最基本的财税业务处理,纳税筹划根本无从谈起,这也导致了企业对于诸多税改优惠政策并不能及时的掌握和进行有效的利用。在经济环境低迷、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中小企业提高内部造血能力已经成为抵御风险和维系生存发展的根本,而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国家财税减负政策,最大化受益于我国财税政策的改革,企业就有可能面临比竞争对手更大的生存压力。

据了解,我国实施“营改增”以后,全年将为企业减轻负担1 200亿元,减税最多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平均减税幅度达40%。特别是自2013年8月1日起,我国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且暂不规定减免期限,这些措施每年将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免税300亿元。而作为中小企业老板,要想最大化受益于这项改革红利,“懂税”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为此,航天信息充分发挥在财税领域的独有优势,推出了“懂税的ERP”系列产品,并于今年8月下旬实现了跨越性升级。全新的产品彻底将企业税务会计软件与业务系统无缝融合,通过整合企业内部所有资源,对企业业务产生的实时税务情况进行监控、核算、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找到取得最佳营业收益的资源组合,从而使企业准确把握涉税业务,规避涉税风险,并通过税收优惠的合理利用,拓宽企业利润来源。

2 “懂税的会计” 助力企业最大化享受改革红利

作为我国税务会计软件的引领者,航天信息很早以前便看到了中国管理信息化产业在税务管理上的缺失,并提出了“财税一体化”的理念。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强化以税和ERP相结合的独特差异性,通过对企业财、税、产、供、销等各环节核算的精细化管理,设计研发了业务流、资金流、税务流与信息流四流合一的“懂税的ERP”系列产品。以“懂税的ERP”产品作为管理工具、以财税人才作为实务主体、以财税政策作为信息资源、以渠道网络作为服务桥梁,航天信息进而提出了全新的“懂税的会计”这一实务会计理念。“会计”作为包括财务预算、簿记、核数、年结、账目及成本分析报告等内容的一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本身就离不开涉税核算、税务筹划和纳税申报等工作,可以说,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税”,会计工作也离不开“税”。在财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广大企业也就更需要“懂税”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懂税的会计”绝不是行业引领者的主观臆造,而是中国数千万企业的诉求,是大时代背景下的需要,是掀开财税信息化管理新篇章的大势所趋。

“懂税的会计”将税收视为企业资源进行管控和利用,在及时获取财税信息、规避税收风险的基础上,合理进行纳税筹划、利用税收优惠,拓宽企业利润来源,并凭借Aisino ERP实现统一的接口框架和规范,与税局的申报网站、申报系统相关联,自动进行纳税申报,使企业纳税申报更准确、更便捷,并针对纳税分析的结果,对用户的纳税风险进行预警。助力企业实现财税一体化的深层管理应用,使创收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加。

篇3

关键词:金融业服务外包;财税政策;行业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132-02

一、我国金融业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的BPO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内需市场发展迅速,2006―2008年的增长率超过了20%,截至2008年底,BPO服务外包行业已经发展为一个约23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市场。其中,作为中国BPO服务外包的市场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BPO服务外包(以下简称金融业服务外包)占整体BPO服务外包市场约20%的份额。2006年中国金融业BPO市场规模为33亿元人民币;2007年为39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08年,已达到48亿元人民币。2006―2008年,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1%左右。

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服务外包市场还处于成长初期,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总体规模还很小。IDC的《中国BPO服务外包市场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人民币,而同期美国的市场规模为97亿美元。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不及美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的7.4%。此外,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的成熟度与发达国家的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一)业务种类

目前,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品种较少,仍然以基本的后台处理业务为主(如业务录入),而成熟市场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则早已超越了初期数据录入的阶段,已经将大部分职能型业务,如财务、人事、采购等,和行业性业务共同进行外包。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将相对比较高端的前台业务,如金融市场的研究和数据逐渐剥离,也已开始进行外包。

(二)业务深度

中国的金融机构目前多采用单点或局部业务外包,大多具有操作相对简单且重复性强的特征,目前,对于较为复杂或涵盖环节较多的流程外包开拓和参与的不多。与此相比,成熟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包已经以整体流程为主,而且外包服务提供上通常具有很强的业务流程的咨询能力和IT系统实施能力。

(三)发包方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关系

中国金融机构客户对外包服务提供商的价值定位主要在短期“补缺”方面,特别是短期的人力和技能等资源的提供,而较少通过与外包服务提供商合作来实现流程优化、创新业务能力及改善运营模式等长期持续发展和战略性价值为目标。然而,国际上许多较早进行外包的金融机构,已经把优质外包服务提供商定位为其全球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如AVIVA和WNS),将外包服务提供商纳入其全球运营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规划并不断优化其全球运营服务网络。相比之下,我国金融机构的服务外包业务的层次和水平同国际上这些金融机构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中国金融机构流程改造、后台集中工作的稳步推进,其外包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鉴于日益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企业对借助外包提高效率、减低成本的要求会更加迫切。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为了支撑业务快速成长,弥补自身能力短期内的不足,也需要借助许多外包之力。未来中国金融业服务外包,作为服务外包内需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备很大的成长潜力。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支出进展占整体金融业运营支出的0.53%,而同期美国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支出占到了其运营支出的1.86%,相比之下,中国还具备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二、我国政府对金融业服务外包的现有财税扶持政策

政府扶持对于金融企业和金融外包提供商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政府扶持包括了很多方面,如税收、人才培训、政策监管、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重视程度等多方面。我国自2006年开始,陆续推出了“千百十工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专项基金等扶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中央颁布的服务外包财税扶持政策

1.财政政策

对服务外包企业每新录用一名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给予不超过4500元/人的补贴,经定向培训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对企业定额补贴500元/人。取得示范城市称号未享受财政资金支持的服务外包承接地予以500万元定额支持;专项用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培训服务平台所需设备购置及运营费用。对企业取得相关认证及认证的系列维护、升级给予支持,每个企业每年最多可申报3个认证项目,每个项目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

2.税收政策

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按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示范城市实施的服务外包财税扶持政策

2009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将北京、天津等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税收、劳动用工、人员培训、人才引进等各方面提出了优惠措施。而政策颁布之后,各个城市又在税收、招商、奖励等各方面提出更优惠的、更吸引人的政策。

1.财政政策

大多数示范城市对于培训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对劳动者参加培训予以补贴;同时,地方财政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创建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技术支撑平台、联合攻关、技术联盟活动,如天津市给予相当资金的支持;对服务外包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给予资金奖励,如佛山市对取得金融创新的机构给予20―50万元的奖励;部分城市对园区内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便利和具体的服务,如佛山市、昆山市、天津市等对房租予以补贴,对人才引进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解决户籍问题。

2.税收政策

对园区内实缴的五税留成部分进行部分或者全额奖励,如:天津市、昆山市前五年全额奖励,杭州市服务外包大于100万美元的企业的增值税留成部分全部返还;园区内的营业税进行全面或者减半,如大连市增值税即征即退或者部分退还;高层个人所得税按比例返还个人所得税,如昆山市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0%―50%奖励。

三、对我国政府现有财税扶持政策的评价

中央和各城市采取的各项积极发展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服务业外包的迅速发展,仅2010年的前五个月,全国就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 105家,新增从业人员18.2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达12.4万人;全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54.97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但这些支持政策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各示范城市各自为政,优惠政策纷多繁杂,优惠补贴力度过大,缺乏针对金融业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

四、我国金融业服务外包的财税扶持政策建议

(一)确定财税扶持政策的原则

1.细化中央,边缘地方

现有的财税扶持政策主要分两部分:中央简洁宽泛的政策和地方城市繁杂的政策。这种政策形式往往会由于地区间经济资源的争夺导致政府利益受到损害,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因此,在制定扶持政策时应当遵循“细化中央,边缘地方”的原则,即中央政府有关政府部门就资金支持和税收等主体部分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而地方政府则制定边缘化更具有地方发展优势的政策,发挥地方财政的职能。

2.适度原则

2010年6月15日,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在会议上指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正步入快速成长期”,我国的金融业服务外包较其他外包发展较晚,但根据行业发展生命理论也可判断,中国的金融业服务外包也至少处于成长期的初期。行业处于成长期时,政府就不需再大幅度,甚至另付出的扶持产业发展,应当采取适度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保证金融业服务外包平稳健康发展。

(二)财税政策建议

1.财政政策

(1)金融业服务外包作为金融业的外延服务项目,具有金融行业的特点:高风险、客户保密等。为了给金融业服务外包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经营环境,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客户资料保密的行业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法是中央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的重点,财政应当给予这些方面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地方对企业用地租房的支持,应当取消补贴,提供稍低于市场的价格。

(3)由于金融业服务外包企业是高风险企业,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把握给予信贷资金的规模;同时,筛选金融业服务外包企业,对信誉良好、营业稳定的企业从事风险投资服务可予以担保。

2.税收政策

(1)规范所得税的征收。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远远低于一般企业的25%,该优惠税率较合适。示范城市内有将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变相全部或部分退换的行为,损害了政府的利益,中央应当取消;同时取消示范城市对个人所得税的返还;企业将利润留在园区,或者尽行技术业务开拓,经认定后,应当予以税收优惠。

(2)营业税全免。相比较其他行业的服务外包企业,金融业的服务外包企业其税收负担中,营业税的比重是最重的,现有规定中,仅提出对离岸服务营业税全免,实际上,国内的金融外包需求潜力巨大,为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中央应将规定中“离岸”去掉,即企业的营业税全免,按照行业发展规律,可采取两免两减半。

(3)中央应当继续对中介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免税的优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费用抵扣力度应当加强,由8%上升至10%,以提高金融业服务外包企业员工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詹政,王铁山.中印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格局与策略[J].商业研究,2009,(2).

[2] 徐海慧.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N].国际金融报,2006-07-03.

[3] 王其.承接金融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5).

[4] 张小庆.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J].商业时代,2007,(31).

[5] 花桥金融研究中心.中国金融业服务外包报告[R].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篇4

自2012 年营改增在部分行业和地区进行试点工作以来,经过四年多的时间,2016 年我们迎来了营改增的收官之年。这也就意味着营业税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营改增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全面推行彰显出我国已经在财税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实质性的一大步。近年来,烟草行业面临经济下行、卷烟提税顺价、控烟过激三大压力,行业进入了增速放缓、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式逐渐转型的新常态时期。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为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将会对企业的税负、财务管理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又会催生哪些财务管理问题呢?各企业和相关部门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这将是值得各企业深思的问题。

一、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 一)营改增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

实施营改增前,企业需要缴纳营业税,并将营业税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上进行体现,在期末要将其计入到企业的利润表中。实施营改增后,企业所涉及到的经营项目不再缴纳营业税。《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对会计科目及利润表项目进行调整,将营业税金及附加调整为税金及附加,核算内容取消了营业税,增加了原在管理费用中核算的四小税,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和印花税。由于价外税的属性,从账面上看,营业税的减少和四小税的调整将导致税金及附加这一账户中金额出现变动的情况,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则对资产负债表产生了影响。这一变化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由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都是以流转税作为主要计税依据,在实施营改增后,流转税的变化带来这两个带征税的变化亦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在实施营改增,以上核算报表列示方式必然会对企业的利润、资产产生影响,从而也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

( 二)营改增对企业销售收入及成本费用的影响

实施营改增前,营业税主要计税基础是纳税人的全部营业收入,属于价内税。实施营改增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需要以企业销售货物相关的增值额单独进行核算,并不是货物价格的组成部分。增值税的应税销售收入中并不包含销项税额,销售成本中也不包含进项税额。我们再看变动成本,实施营改增前,企业征收营业税,燃油电力费等相关的营业税计入到变动成本中,并没有相关的抵扣;实施营改增后,企业消耗的燃油电力费用等这些变动成本项目涉及的进项税额是可以进行抵扣的,这就使得企业的变动成本降低。再来研究企业的固定成本,实施营改增前,企业购入的各项机器设备涉及的进项税额不能进行抵扣,都以购买成本的形式计入到机器设备的成本中,并在日后分期进行摊销;实施营改增后,企业购进的机器设备可以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此时企业购入的机器设备的入账价值中并不包含增值税。可见,在实施营改增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账户中的金额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财务报表中的内容产生了影响,并对企业的营运能力产生了影响。

( 三)营改增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包括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两种。其中: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偿还能力决定着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高低。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盈利能力、资产的运营状况等多个指标将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产生影响。实施营改增后,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在实施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降低,应付税款的降低减少了企业的流动负债、降低了现金流量的流出,增加了企业的现金类资产,企业的流动资产增加的同时流动负债减少。另外,企业生产使用的各项固定资产的投资可能需要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来实现,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长期负债,在实施营改增后,企业的固定资产能够进行抵扣,这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期,提升了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长期固定资产带来的长期负债压力。

( 四)营改增后财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财税改革方案三大紧迫任务之一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具体来说涉及两个内容,一个是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另一个是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营改增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的主体税种营业税已经消失。此举虽然有利于保证中央财政收入,但随之而来必然带来地方税主体税种的缺位问题。在调控房地产过热政策极大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未来收入的划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最近一段时间主张将消费税调整作为地方税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消费税第一纳税行业,烟草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也将是最大的。

二、快速转变思路,积极应对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 一) 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方式,提升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

在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支撑下,企业必须正确面对营改增为企业带来的纳税环境的转变,必须尽快适应营改增后纳税环境的改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快思想认识的转变,树立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及时了解税制改革后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情况,并密切关注企业及行业税负的变化情况等,并站在本行业发展的角度,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探寻真正适合本企业 营改增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方式。如:在采购环节中,烟草企业应制定最优采购决策方案,最大化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使企业在改革中受益。

( 二) 尽快熟悉影响变化情况,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营改增政策变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税收征纳,对企业经营业绩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表项目、投资决策以及企业偿债能力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最核心的管理职能,要将营改增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透彻,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合理分析企业情况,真正把握经营实质,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真实信息。

( 三) 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发展,提升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实施营改增后,各企业必须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合规性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各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加强纳税筹划管理。如:企业可以利用固定资产集中采购、统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方式进行进项税额的合理抵扣。

( 四) 紧跟政策做好分析,未雨绸缪应对调整

篇5

今天召开全县财税工作会议,县委、县政府决定。旨在总结分析今年全县财税工作形势,查找差距和不足,细化目标和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会议召开之前,与小轻及人大、政协联系财税金融工作的同志一起,专门召开了一个财税工作分析会议,对今年17月全县财税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分析,也对下半年几个月的财税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大家都感觉今年上半年全县财税工作总体形势很好,按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一个总体要求完成了任务。但与全市其他县(市、区)相比,县财税工作在全市挂牌呈下滑趋势。16月与去年同期同口径相比下滑了19.7%7月份依然没有遏制财税收入下滑的趋势,与去年同期同口径相比下滑了7.7%从总体情况来看,征收部门尽了最大努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地税部门能够在农业税免征的情况下,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这是很了不起的今年很多税种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工业、招商引资企业这块。印象中,过去有人说这些企业没有税源。看了今天的汇报材料,纳入重点监管的工业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纳税就达691.86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2.66%同比增长47.22%增收221.9万元,这说明税务部门今年在税收征管和干部管理方面出了新招,收到实效。还有增收考核办法的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今年地税定了个新税种,税收只有一千多元,相对税收总量来说虽然微不足道,但地税部门坚持抓大不放小,这正是税收征管部门应有的精神。还有我国税、财政非税收入今年完成目标进度也较好。总的说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人大、政协联系领导的指导下,税务部门的艰苦努力下,县上半年的财税工作抓得有特色,富有成效。此,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从事财税工作和支持财税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抓好下半年的财税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支持财税工作。工作、生活都与财税工作紧密相连。工资要靠财政拨付,务必提高认识。地方补助和医疗保险也要靠财政解决。只有财政富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财税收入完不成,这些都是纸上谈兵。所以,抓好财税工作不仅仅是几个征管部门的事,不仅仅是几位分管领导的事,而是全县上下必须和衷共济才能抓好的事。以前分管过财税工作,深知财税工作的重要性,财税收入抓不起来,干部职工的工资发不出去,干部职工福利跟不上,稳定就难以保证,发展就难以推进。如果再过七八年,甚至更近一点,明年金溪电站全部机组发电投产后,县财政就可以增收1000多万元,日子就好过了将在财税逐步好转的情况下,考虑给部门乡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这届班子赶上了好的发展机遇,也遇到一些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不能向农民收税、集资了以前乡镇集资搞建设本是一种好事,但因中央明确规定不准向老百姓集资,沉重的债务也就落下了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抓发展增税收,只有政府有了钱,才有能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解决历史债务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形成抓财税工作的合力。

二、打好总体仗。财税工作与大家息息相关,必须各方配合。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抓好财税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抓财税就是抓发展、抓饭碗的意识,坚决破除财税工作仅仅是国税、地税和财政三个部门的事的错误观念。今年的协税工作特别是乡镇的协税工作开展得很不平衡。从目前反映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乡镇还是把财税工作当成了头等大事来抓,但有极少数乡镇由去年的征税主体变成协税主体后,认为协税仅仅就是协助而已,对财税工作不闻不问,成了协而不助”目前全县只有2个乡镇完成了目标进度,45个乡镇没完成目标进度,有的乡镇欠进度还较大。希望这些乡镇强化认识,由配角变主角,共同唱好抓财税收入这台戏。任务完成差的乡镇要对照目标任务,仔细查找差距,认认真真研究,主动配合征管机关抓好财税收入。同时希望大家增强工作主动性,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被动局面。

篇6

一、我国现行旅游业财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资力度不足

旅游业链接着交通,建筑,服务,环保等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相关性的行业,其中还有旅游资源开发的费用,所以所需要的资金必然是巨大的。我国目前已经投入很大的数目,但是经济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高的同时也会要求旅游区的设施跟上,服务配套,还有其产生的各种维护费用也在逐年增加,对于这种水涨船也高的情况来说,国家的投入还是跟不上旅游产业所需要的水平。国家很多的地区性贫富差距也是导致一些贫穷地方旅游业得不到发展的原因。

(二)财政投资方式分散

旅游产业作为新兴发展的重要产业,它的财政投资缺乏一个整体方案去助其发展,少有配套财税政策,专业的开发建议与措施去配合,于是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盲目的开发,不仅使旅游产品的开发失败,造成了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珍贵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资金投放过于分散,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还会使发展旅游业信心受挫从而把专款他用,造成财政拨款旅游产业的旅游资金利用率越来越低。

(三)财政资金投资不灵活

现行财政政策缺乏科学性,协调性以及实用性,不能发挥出财税政策真正的促进作用。所以科学制定投资政策尤为重要,在对旅游产业投资上应该学会借力打力,用巧劲去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利用财政政策的杠杆放大社会资本的乘数效应。

(四)税收政策征管和引导功能不力

在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税种在旅游业中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因为旅游业的连带性,导致税收在多环节里难统计,难管理。在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产生很大的影响,政府是通过税收的费用去提供公共产品的,税费收不上来,财政资金就不够,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继续保持并扩大财政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

1.科学掌握旅游业开发力度。开发自己的旅游业优势,注意不同旅游资源的正确开发和保护方式,比如天然资源的优势,要在保护中合理的开发。人才与自身产业的优势,就要大力进行旅游人才培养,同时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还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资源保护等等,对财政优惠政策的合理应用,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高和最优。

2.缩小城乡旅游业差距。有数据表明,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应该保持在占国民经济的5%左右,而我国现在能保持在5%左右的投资水平的省份寥寥无几,甚至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达到4%。所以我们城市里和农村的发展差距还是很大的,许多农村的旅游资源没有开发出来,或是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不被大家所关注,造成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要加大农村旅游基础建设的力度,为贫穷的地方打造旅游产业的优势。

3.旅游信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已经被称为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各个行业提供了简便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样,旅游信息化是这个大数据时代对于旅游业的要求,旅游业要发展必须跟上科技的脚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简单快捷有序的交流平台,避免消费者与提供者因为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损害,实现旅游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有助于形成旅游市场的良性竞争。

(二)利用杠杆效应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

国家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对于旅游行业不可能全都依靠财政资金来直接支持,所以我们应该用有限的资金去吸引社会积累的闲置资本,把对于旅游业投资资金的压力分散出去,同时,社会资本的投资各有侧重,在宏观旅游建设方面也可以达到均衡的效果,把旅游业做大做广。财政资金应从部分直接投资,旅游宣传这两方面投入,打出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吸引外来资金,还可以设立旅游产业基金会,集聚各方资金,重点集中投入建设。总之,解决旅游行业里的资金问题必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有效发挥出社会的共同力量。

(三)建立财政政策长效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建立科学实用的财税政策非常重要。需要根据过去在财税政策的实行中的种种不足进行不断探索修正,寻找最优化的财政政策。主要可以通过对过去的梳理,吸取过去经验,取样做个市场调查,征求和充分考虑公民对政策的实行意见,建立一个符合预期的,能够方便调控的长效机制。同时,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防止政策得不到切实的落实,把专款他用,造成财政拨款旅游产业的旅游资金利用率,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切实保证专款专用,公开透明。

(四)税收政策促进低碳环保的旅游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人类环境的杀手,近几年更是加剧,所以对于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必须人人行动。对于旅游产业也是一个好消息,发展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税收息息相关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必须有相关的税收政策,比如像开征环保税,能源税,扩大征税范围。

三、结语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烟草行业作为一个年创利税2000多亿元的龙头行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烟草行业面对加入WTO和WHO的严峻挑战积极推进行业改革,在“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采取了“工商分离”“资产重组”“品牌整合”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现行的分税制财政分配体制下,高额的烟草税收不但是维持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基数的重要保障,而且也直接影响中央对其税收返还数量的多少。加之烟草税收主要在生产环节缴纳,使卷烟的生产量与地方财政收入紧密关联,国家对烟草行业课征的高额税收成了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在地方利益的趋动下,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本地区烟草企业的行政干预和保护,实行地方封锁,发展地方品牌,对外地卷烟进入本地市场设置障碍或严加封锁,严重影响了全国统一规范、开放有序的烟草大市场的形成。

我国的卷烟生产量一直受到严格的国家计划管理,卷烟生产指标与地方既得财政利益的紧密关联,也使国家对各地卷烟生产指标的调整变得极其困难,一些优势卷烟企业和名优卷烟品牌受生产指标的限制无法继续扩张。可以说,现行的烟草财税体制对我国烟草行业的整体发展形成极为严重的制约和影响,已到非改不可的时候。因此,积极研究和探讨如何在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和烟草行业改革的大方向下,在既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又保证地方既得利益的条件约束下,设计出一个既可以调动地方政府参与烟草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性,又能有效消除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彻底解决目前困扰烟草行业发展的地区封锁、跨省重组困难等问题的改革方案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改革思路

(一)从调整税收基数入手

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为保证地方既得财力,政府采取了一种“基数固定,增长分成”的方法来确定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额。即中央以1993年的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作为对地方税收返还的固定基数,1994年后税收返还额以此基数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两税增长率的1:1.03系数逐年递增,达不到此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额。烟草业是高税行业,在这样的财税分配体制下,烟草税收既影响到地方税收返还的基数,又影响到税收返还的增量,与地方财政收入紧密相关。地方政府在追求本地区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存在着强烈的封锁市场的动机。因此,可以考虑从调整税收基数入手,使卷烟企业缴纳的税收与地方财政收入脱钩,以减少地方政府对卷烟企业和市场的过度干预。

(二)从改变卷烟消费税的纳税环节入手

作为烟草第一大税的卷烟消费税往往在生产环节征收,使得只有生产卷烟的地区,才能得到卷烟消费税的利益,不生产只消费则得不到收益,因而,各地为了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不管自然条件如何都纷纷建厂生产卷烟。为了保护本地区的烟草生产企业,设置地区壁垒、封锁市场,结果必然导致烟草行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过度分散。卷烟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 ,客观上造成了各地区之间利益分配关系不平衡 ,使得生产卷烟地区获得的财政收益远远大于销售卷烟地区,实际上起到了鼓励生产抑制流通的反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将卷烟消费税的征税环节由生产改为销售,借以切断地方政府与本地烟草生产企业的利益联系。通过征税环节的改变使销售量而非生产量成为地方税收多少的决定因素,各个地区卷烟的销售量受到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地方政府很难加以控制,因此可以较好地减少政府干预。由产地征税改为销地征收后,地方政府要想多增加税收,就得多销售卷烟,只要是消费者喜欢的,不管是哪个地方生产的卷烟都可以销售,抵制外省卷烟已没有必要,困扰烟草行业发展的地方保护、市场封锁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地方政府为了多销售,会更加关心市场管理,更主动、严厉地打击各种非法卷烟经营,这样卷烟产销量将会增加,中央和地方都将受益。

此外,纳税环节的改变还可以平衡工商企业税负、减少企业避税空间。目前,消费税完全由卷烟工业企业承缴 ,导致了烟草税负在工商企业之间的不均衡。据统计,从1994至2002年年底,中国烟草行业累计上缴税金6660亿元人民币,其中卷烟工业上缴税金5900亿元,所占比重为88.6%,卷烟工业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卷烟消费税都由生产企业缴纳,作为价内税生产企业把这项税费加入成本,对企业的成本压力很大,加大了工业企业负担,而且生产企业还没有销售出产品就要提前缴税,也占用了企业的周转资金,不利于卷烟工业企业的发展。卷烟工业企业由于税负过重,1994年税改后一段时期,曾出现普遍的“以商补工”问题,很多烟厂通过转移定价的方式避税,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大量流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改变卷烟消费税的纳税环节入手进行改革,对烟草行业而言是较为彻底、影响更为深远的做法。但是,以现有的条件看,改革的成本较高,操作难度也较大。首先,将纳税环节改在销售环节会加大税收征管成本。如果卷烟消费税在单一零售环节征收,尽管税基很大,可避免企业用转移利润形式偷逃税。但烟制品市场需求量大,因其体积小、零售点过于分散,纳税人数量巨大,征管费用高,税源难以控制,以当前的征管水平和征管条件来看不太现实。考虑到征收的成本和偷漏税的问题,建议在生产和批发两个环节同时征收,今后随着征管水平和纳税意识的提高可逐步按国际惯例实现在卷烟零售环节缴纳消费税。其次,财税分配政策调整难度较大。卷烟消费税改为销售地征收后,卷烟消费税交得多的地域将从云、贵、湘等产烟大省向东部沿海主销区转移,这些地区的财政实力本就较东部沿海地区弱,如果产销地的税收返还基数不重新核定的话,会产生卷烟产区与销区新的利益矛盾。中国尚处于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过渡期,完全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解决上述问题,以中央目前的财力可能短期内做不到,而且原办法已经运行了十几年,各地已形成政策依赖,要重新核定产销区的基数,操作上也会有一定难度。

三、改革方案设计

(一)将卷烟消费税和增值税从地方财政基数中和增收返还中扣除,以上一年(或三年平均数)为返还基数,确保地方财政利益。这样,当地卷烟消费税和增值税无论增加或者减少,都不改变返还基数数额。这一方案以固定的税收返还基数来确保地方既得利益,同时使烟草税收与地方的税收任务脱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烟草企业与地方利益的紧密关系,减少地方政府干预烟草市场的冲动。这一方案的调整只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计算确定,不涉及税制的单独调整或变动,所以不会增加税收征管成本,易于操作,震动性不大。在宏观财税分配体制不变的约束条件下,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

(二)将烟草的各项税收合并为“烟草专卖税”由中国烟草总公司统一向中央财政解缴,地方既得财力、地方财政困难与平衡问题,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从长远看,此方案符合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既保证了各地既得利益,又能逐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也不会增加税收征管成本,并能使烟草税收与地方财政收入彻底脱钩。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和时期,这与处于内忧外患困境中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整合烟草资源,以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实力应对挑战的烟草行业改革现实相矛盾。在地方财政日益困难而中央财政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短期内无法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一方案无疑会带来较大的震动,不易被地方政府接受。

(三)中央在承认地方财政原有返还基数的基础上,将国家在产地100%缴纳的卷烟消费税,逐年递减10%将其转为在销地缴纳;经过10年左右时间,将在产地缴纳的卷烟消费税全部转为在销地缴纳,同国际惯例接轨。这一方案是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所以震动较小,但改革须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时间较长。

篇8

7月19日,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市财税工作会议,会议对全市财税上半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对下半年全市财税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天,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这次财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的财税工作会议及全县政府半年经济工作调度会精神,分析总结我县上半年财税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刚才,县财政局李平局长、国税局赖恒明局长、地税局徐明局长就各自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了下半年的工作;审计局万明局长、监察局建新局长就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这些我都完全赞同,会后,请大家结合这次会议精神,一并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讲三点意见。

一、分析总结上半年财税工作

上半年,我县财税工作总体运行较好。一是从财政税收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看,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69亿元,占计划的72.48%,同比增长28.6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456万元,占计划的65.8%,同比增长25.05%;国、地税分别完成1.15亿元和4134万元,占计划的74.39%和61.89%,同比增长24.19%和39.99%,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且增幅在全市考评中名列第一。二是从分税种的完成情况看,“增消”两税上划收入完成997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8%,增幅为41.89%,增幅超过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进入地方财政的工商税收入库3834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0.27%,其中:增值税入库1517万元,个人所得税入库695万元,城建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与上年持平。营业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三是从行业税收完成上看,电力完成税收631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7.2%,煤炭完成税收35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0.6%,酒类完成税收37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1.82%,电力、煤炭、酒类支柱财源进一步巩固壮大。四是财政支出完成1.41亿元,同比增长27.4%,保证了全县干部职工工资、机构正常运转、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设投入。五是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粮食直补政策全面落实;依法治税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半年来,我县财税工作总体上发展态势是比较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振奋的,但是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上看,从与周边县(市)的比较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上看,我县的财税工作任务还比较艰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突出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人均GDP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二是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刚性支出增长快,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三是大部分乡镇财政增量小,结构较为单一,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财政增收渠道不广,增收困难;四是各类项目的建设资金缺口大,向上争取资金不够积极,财政压力较大;五是乡镇财政税收完成情况不平衡,截至目前为止,时间已经过半,但桑木、仙源、寨坝、二郎、二里、大坡、桃林、程寨、醒民的财税收入任务还未过半,有的仅完成任务的7.92%,值得深思;六是国有资产存量盘活不够,政府偿债机制不健全,造成国有企业改制困难重重,矛盾不断,政府欠债加剧;七是农税委托代征机制执行不好,有的乡镇不够重视。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上讲,由于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人口较多,财政基础薄弱,加之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财政投入相对较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财政支出的压力。但是主观上讲,有的乡镇及有关部门还是没有认真的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工作职能,认真去研究有关财政政策,认真去谋求自身的财源建设之路,而是享平安福、当平安官,这势必造成农民增收困难,财税征收无路,财政增长缓慢。这些问题,务必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定要围绕县委、政府年初确定的工作总体目标,认真分析总结上半年的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好谋求经济发展的路子,抓好下半年财税各项工作。

二、认清形势,鼓足干劲,增强抓好财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全面完成今年财税收入各项任务,我们既面临许多有利因素,又面临严峻挑战,有利方面:一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以及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历史机遇,给我县的交通、电力、煤炭、教育、卫生、旅游等项目建设的实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为抓好财源建设指明了方向;二是近年来,我县围绕“三化”建设,加快了以交通、城建、水利、教育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财税征收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三是围绕二郎火电厂的争取建设,将带动二郎、永安、官店、桃林一线的煤炭产业发展,能源产业将进一步壮大;同时,随着国家支持发展小水电政策的出台,我县的小水电站正发展壮大,能源产业将进一步支撑全县经济快速增长,为财政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大力实施财政改革,强化税收征管,征管效率将大大提高;五是国企改革不断推进,市场需求持续趋旺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六是上半年财政收支任务的较好完成,为全年收支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一是受县财力总量偏小的制约,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二是县级财政收入结构的不合理,调控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各乡镇之间财力差距还在加大,加快财源建设和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三是一系列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并存,加之将陆续进入政府偿债高峰期,财政收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四是农业税取消后,财政增收渠道受到一定影响;五是国家对土地审批的严格控制,一些项目的实施速度变慢,加之国家对有些产业政策的调整,一些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但总的来说,有利因素还是多于不利因素,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分析发展形势,狠抓有利因素,努力克服不利因素,鼓足干劲,坚定完成全年财税收入各项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三、强化措施,齐心协力,确保全年财税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继续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围绕“三化”建设,狠抓财源培植。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稳健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发展的干劲不能松,要抓住中央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项改革,基础建设国债将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的机遇,继续向上争取“以奖代补”财政上台阶,以工代赈、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支持,促进财源建设工作。二是要继续巩固壮大煤炭、电力、酒类行业,发展支柱工业。特别是要围绕二郎火电厂的立项建设,做好相关各项工作。要坚持“谁培植、谁投资、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放权让利,充分调动基层抓财源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搞活城镇经济,培育后续财源,为财政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要认真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基础财源,实现农民致富,财政增收。

(二)强化征管,厉行节约,认真搞好增收节支。一是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控制减免税,维护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强化税收征管,坚持不懈地做好重点行业、企业和骨干税源的监控工作,确保主要税源税收稳定增长。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抓好税收清欠和稽查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偷税、骗税和逃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四是支持月考核调度制度,继续实行收入目标责任制和“奖快促慢”的激励机制,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五是强化资金调度,保证重点支出,认真厉行节约,抓好增收节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六是进一步健全政府债务偿债机制,拓宽和规范政府偿债资金筹集渠道。逐步探索设立政府债务偿债资金专户,建立政府债务偿债准备金制度,规范政府债务偿债资金筹集机制。重点抓好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益、国有资产经营和处置收益、城配费等政府性基金、规费的收缴、分配和使用,提高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益。七是要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积极筹建县级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开展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强化对财政投资建设项目设计、建设和决算的全过程监督,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制度。

一是努力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做好启动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10月份启动后正常运行。部门预算要保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避免随意性,严格实行单位申报、财政审核、政府审定、人大批准、单位执行的运作程序。政府采购要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规范采购程序,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收支两条线管理重点抓好票据管理,逐步实行收支脱钩,建立收入正常收缴、支出正常安排的保障机制。

二是要切实做好农业税取消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兑现检查工作,认真做好中央、省、市支农专项资金的拨付和追踪问效工作;努力做好涉农收费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两免一补”等政策的兑现落实工作。对税改遗留问题的处理,各乡镇要切实摸清底细,提出建议性意见,确保税改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三是要加强农税委托代征工作的开展,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配合,要积极研究农业税取消后,扩展新的税源点,确保乡镇税收任务的全面完成。

四是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转变观念、调整支出结构,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强养老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努力安排资金发放干部职工地方性补贴,确保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四)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一是要深入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的检查,探索和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强化财政资金追踪问效。二是要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的意见》(习府发〔2005〕39号)有关规定,强化财政性资金、非税收入、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三是要严格执行《习水县财政资金拨付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习府办发〔2005〕42号),切实规范财政资金拨付审批程序,用款单位要健全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搞好财务核算,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合理、有效。

篇9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产业发展、城市服务功能优化、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支柱力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重要推动力量。但是与贡献相比,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微企业其获得的政府财税扶持和金融资源却极其有限,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宏观加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桎梏。我国目前处在政府主导性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中小微企业地位弱势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更要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因此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从政府财税扶持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缺欠的对策,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府财税扶持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基于财税视角

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直接补贴或者税收减免。整体上,我国财税扶持政策比较缺乏或者已有政策执行不力也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形成的关键,下面作具体分析。

(1)财政补贴政策有待加强。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讲,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可以直接使中小微企业受惠,增加收入从而带来财务利益,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水平,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财政补贴措施来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提高中小微企业的竞争力。我国采用的财政支持政策虽然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财政扶持资金规模的限制导致对中小微企业扶持的范围和对象有限,使得政府的财政扶持与中小微企业不断扩大的融资需求相比显得杯水车薪,难以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其次是目前的财政扶持政策在法律上缺乏连续性和长效性。财政补助项目多是依据一些临时性的政策性文件,在可操作性和持续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三是财政支持信息的渠道比较狭隘。由于信息渠道的不畅通,很多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不知道或者不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从而错过了相关补贴。四是在政府财政支持资金发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权力寻租。

(2)税收优惠政策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优惠税率依然偏高。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25%,对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的税率,其优惠幅度只有20%,而国际上不少国家超过50%。二是优惠范围偏小。所得税主要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缴纳,由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不能提供准确有效的核算、会计资料,有资料表明,全国核定征收企业的比例接近30%,高于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水平;同时,根据财税〔2009〕69 号规定,按照核定征收办法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不适用中小微利企业适用税率,使得众多中小型微利企业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也使得相关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二、政府财税扶持对策

下面将着重论述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财税政策的改革,以期能够使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在政府财税政策扶持下健康快速发展。

(一)财政支持体系建设

要改变现有的财政支持体系的现状,提高财政政策的效率,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直接拨款建立中小微企业扶持发展专项基金。通过中小微企业扶持发展专项基金直接贷款给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政策且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微企业;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对市场前景看好的中小微企业生产和建设项目给予贴息,向潜力巨大的高科技中小微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资金,还可以建立吸引社会风险投资资金向这些企业流动的外部机制。二是运用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划拨专款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建企业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从而鼓励其加大再投资力度,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运用政府采购扶制度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将采购订单的一部分直接划拨给中小微企业,也可以在订单中明确规定,大企业必须将一部分零配件和产品分包给中小微企业。

(二)税收支持体系建设

税收支持是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作为一种事后补助措施,税收支持与财政援助相比更加透明、方便快捷,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积累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秉承“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的税收政策,积极推进我国的税收改革,为中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具体来说,我国税收支持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的力度。对企业所得税实行含有多档低税率的超额累计税率,充分体现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同时继续保留对中小微企业有关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及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同时改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从而使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能够享受一般纳税人的税收待遇;加大对利润再投资实行税收抵免,允许中小微企业的投资净损失从应纳税额中扣除,允许中小微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并可在税前扣除,允许中小微企业的研发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给予列支,并对当年科技研发费用超过上一年的实际支出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所得税抵免;对转让先进技术所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研究开发费、技术援助费以及对投资者提供技术的收入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制的小企业自由选择缴纳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并将股东应得份额并入股东个人所得中计算个人所得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出口退税的执行力度,提升中小微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对于下岗职工、伤残人士、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小微企业以及吸纳上述弱势人群就业的企业,加大在税收减免、纳税期限等方面的优惠。

二是提高税收服务水平,优化税收征管环境。首先,税务机关应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去除官僚作风,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完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简化的、标准化的会计报表可以提高中小微企业财务的透明性,从而提高中小微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申请更加可信度,提高融资成功率,基地融资成本。其次,各级税务机关要从辖区内中小微企业的实际出发,利用先进的技术实施纳税方式创新,大力推进税收征管的电子化和无纸化进程,缩短企业申报纳税时间,降低纳税成本,还可以对辖区经营达五年以上且无不良记录的中小微企业实行简化的征收管理制度。最后,在中小微企业中积极推行税务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税务机构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全面推行中小微企业的税务制度,鼓励税务机构帮助中小微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和合理避税,减少在纳税申报中产生的失误,这样也可以有效减轻税务机关面对众多纳税人巨大的工作压力。

三是清理不合理收费。税收之外的不合理收费已成为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负面因素,由于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承受能力与谈判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乱收费的影响,必须坚决清理和制止,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可以从应规范政府行为和收入分配机制入手。

三、应注意的问题

财税支持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十分直接,更容易产生不公平现象,因此在政策的运用上要更加谨慎小心,在应用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该严格筛选优惠政策扶持对象。首先,由于财税支持的成本最后都是由政府支付,因此应对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和适用对象作出严格、详细、明确的界定,保证政策的匹配性,使得真正需要支持的中小微企业能够得到财税支持,防止政府资源的滥用。其次,财税扶持对象的选择应该体现政府政策的导向性。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低碳等新兴产业的财税扶持力度;应注意财税支持政策的地域性和层次性;政府的财税支持政策应该尽量细化,并根据不同地域、产业及行业的具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满足中小微企业多样的需求,不搞一刀切。最后,健全和完善对财税支持政策的监督评价。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能够减少权力寻租和道德风险的发生,而且可以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与时俱进的对相关的政策进行适时修订,保证财税扶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政府选择合理的财税扶持政策可以帮助改善中小微企业资本结构,从而优化中小微型企业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合理中小微企业资本结构,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最终有利于社会的总体产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斌.芜湖市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11(12):61-62.

[2]潘鹏杰,周方召.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145-150.

[3]王辉.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9):64-65.

[4]钟小玲.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原因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6):77-78.

[5]吴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55-57.

[6]罗维奇.试论通过实施差异化宏观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J].经济研究导刊,2012(3):

31-32.

[7]汪正宏,梅春.中小企业融资难与风险投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5):65-66.

[8]赵爱玲.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1(12):43-46.

[9]李志辉,聂召.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分配效率、生产效率关系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 (6):140-150.

[10]卫龙宝,陈旭炜,伍骏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突破——基于产业集群发展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1(12):43-45.

[11]刘钢,张明喜.银保结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基于宁波、上海等地“小贷险”的调研[J].中国科技论坛,2012(3):81-85.

篇10

关键词:振兴东北

区域性

积极财税政策

一、实施振兴东北的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的可行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保持同步,所以在经济政策的战略选择上,应采取整体与区域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讲求实效、彼此有别的政策取向。

(一)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与宏观的积极财税政策比较

1.实施范围不同。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仅实施于需要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别区域,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而我国以往的积极财税政策则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虽然也有优先发展某一区域的特点,但更加注重的是优先发展某一行业领域,如基本建设领域。

2.理论依据不同。由于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是一种财政支持政策,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协调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它的理论依据是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认为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二是政府。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个现实障碍之一就是长期以来公共物品的缺乏。在东北地区实施积极的财税支持政策用以满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提之一。

我国以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并不完全是财政支持政策。虽然在实施近7年中,它顺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并对这两个区域进行财政支持,但是它实施的初衷却是为了克服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因此,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如果经济正处于严重的萧条时期,应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采取“减收增支”的办法,减收就是减税,增支就是增加政府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办法。我国以往实施的积极财税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而没有大规模地实施减税政策,因而还不能严格认为是扩张性财税政策,只能谓之积极的财税政策。

(二)在东北实施积极财税政策的可行性

1.政策连续性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仅2年。国家推出的两批振兴东北的项目刚刚起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改革也只是初见成效,如果不能继续对东北地区采取财政政策倾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1)在建项目无法顺利完工,造成“半拉子”工程;(2)振兴东北整体战略的搁浅。这将使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得到振兴,而且国家前期投资也将付之东流。因此,从政策的连续性考虑,还应该在东北地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

2.贯彻“有保有控”方针的需要。我国宏观财政政策的转变是向中性财政政策的转变,其基本的政策含义是认为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变化之后,现阶段还不宜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方法,既不能“不转弯”,又不能“急转弯”,而应当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把握“有保有控”的原则。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应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利、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

3.发展经验和现实财力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沿海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积累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财税宏观调控的宝贵经验。东南沿海地区在20年间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西部地区gdp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国债投资、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财税政策工具的使用日臻成熟。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采取积极财税政策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此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税收收入的超额增长也为振兴东北,实施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现实财力空间。

4.消费型增值税制度的示范效应良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固定资产更新财力不足问题,是制约经济振兴的关键问题之一。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实行,一方面为试点的行业的固定资产更新补充了资金;另一方面还对全国有示范作用,而且在吸引区域外资金流向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的制度安排

为了有效地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实施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时应有所侧重,点面结合。 “点”即政策支持的行业领域:“面”即政策支持的地区区域。

(一)扩大财税政策的支持范围

1.应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从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综合性工业城市,如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工业城市;二是煤矿、石油城市,如阜新、鸡西、大庆等资源型城市;三是森工林区,如伊春及其他林业局等;四是农村地区。前两类主要是工业城市,后两类主要是农林地区。从国家财政支持的区域来看,近2年来对东北地区的财税政策支持主要倾斜在上述的前两个区域,即综合性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其中以综合性工业城市享受到的优惠最多。资源型城市则由于资源禀赋原因,直到21世纪初还承担着国家计划任务,一直处于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地位。据统计仅黑龙江省自1952年以来,由于初级资源品的低价调出与工业制成品的高价调入,形成的价差贡献多达7000亿元,而国家对该省的预算内投资不足其贡献额度的1/4.又因其;③产业进入壁垒较高,非国有经济进入难度较大,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振兴,国家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至关重要。

2.应重视对基础产业的政策支持。国家对东北农村地区的支持主要是使用财税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对东北林区的财政支持主要是继续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然而,这些政策和资金对森工林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作用远未达到“振兴”的目的。对于今后财税政策支持区域的把握,我们认为应该向森工林区和农村地区做进一步的倾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全面的振兴,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对传统工业城市的振兴。前期支持工业城市的财税政策有利于迅速拉动东北的经济增长,但要使经济向深度发展,财税政策必须惠及森工林区和农村地区,当然也包括资源型城市。

(二)合理安排财税政策的支持重点

已实施的财税支持政策主要是加大了对东北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如首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100个国债项目中,辽宁省的52个项目都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基地两个主题,总投资442亿元;2003年国家还启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60个项目,总投资56亿元,截至2004年底,国家共下达国债项目贴息资金8亿元,安排东北高新技术项目118项。毫无疑问,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是拉动东北经济的增长点,东北经济的腾飞要靠这些优势项目来带动。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从长期着眼,还需要解决一些基础的瓶颈问题,以便从根本上全面振兴东北地区。具体来说,新一轮的财税扶持项目应更加侧重以下领域:

1.减轻企业与地方的历史包袱。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由于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高,形成时间长,这种调整需要非常高的体制转型成本,这就需要政府的投入,以帮助企业减轻或甩掉历史包袱。为此,建议国家设立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专项用于东北地区衰退产业的退出、接续产业的培育,以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渠道。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与企业的历史包袱问题紧密相关,且形势依然严峻。以吉林省为例,到2002年末,全省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超过100万人,全省离退休人员105万人,每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自然缺口近30亿元,全省城镇纳入动态管理的“低保”对象149.7万人。未来5年城镇约有230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农村约有200万富余劳动力需向城镇转移。另外,东北地区的失业保险金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国家加大对东北地区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解决社会保障支出缺口巨大的问题,使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社会的稳定器,为振兴东北创造良好的环境。

3.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化工业的基地,过去一直没有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产粗放、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东北大平原的黑土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2/3的耕地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黑土层已由原来的60厘米~70厘米厚减到30厘米左右;在中南部地区,特别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区,钢铁、冶金、采矿、石油化工等产业集中,长期以来“三废”治理的欠账较大,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城市和工业废水大量流入农业地区,使一些农业土地受到严重污染;而在约占东北大平原面积1/3的西部,与科尔沁沙地相邻接,生态环境脆弱,分布有总面积达200万公顷的风沙土,320万公顷草场已有80%以上的面积严重退化;还有,因大规模农业开垦,使东北大平原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的生物种类已减少了25%。 因此在财税政策上,除了扩大国家财政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规模,还可在东北开征生态税收,以配合财政政策,调整产业布局。

三、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策略

我国实施了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    素和潜在风险。在东北实施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时,需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财税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考虑的问题

1.国债资金的投资效率。由于国债资金配置存在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需防止预算软约束在国债资金的安排使用中可能造成的浪费和低效率现象。如由于国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足,不能按时开工和竣工而造成国债资金闲置;或者由于国债项目设计、施工出现严重失误,致使工程量大增,拖延工期或形成半拉子工程等失误浪费现象。

2.对民间资本的挤压效应。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缺乏市场活力。据统计,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大体上占企业总数的70%左右。前期振兴东北的国债项目主要是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扶持,这就有可能对民间资本产生挤压效应,而民营经济比重过低,会导致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3.经济结构矛盾。东北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矛盾主要有二:其一,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性失衡。不同行业、地区间职工的收入差距在拉大。1998年以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没有实质性增长,农村和林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缓慢。其二,地区经济发展仍不均衡。虽然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国债项目的安排更多地集中在大城市,使得区域不平衡状况更加严重。

4.国际成功经验的借鉴。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础(辽宁起始于1894年的京沈铁路时期;黑龙江起始于抗美援朝辽宁省北迁项目及“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吉林起始于“一五”时期国家的9个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是以资源为依托形成的重工业格局,其特点与德国的煤炭主产区鲁尔区和法国的铁矿主产区洛林区有相似之处,都是依托自然资源兴起的老工业区。鲁尔与洛林的振兴均借助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法国政府对洛林地区实行3万法郎以上的生产性新设备投资给予30%的补贴、服务性设备给予20%的补贴等,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二)有效实施区域性财税政策的策略

为了能够避免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我们总结了两条策略性主张,以求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振兴东北的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

1.建立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办法均在中央和省一级进行,对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东北地区不但整体上较东南沿海地区落后,而且在一个省内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在这种客观现实条件下,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分税制的不断完善,建立完整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就显得非常迫切。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应在考虑本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财政管理体制目标范围内,尽量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相协调。

2.政府投资引导民间资本。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政府投资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政府投资先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落后地区。落后地区的多数基础设施投资只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不属于纯公共物品。对此,政府投资虽是必要的,但更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这不但可以缓解政府财政的压力,还可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3.试行区域性生态税收制度。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计税依据的确定上,均以价值决定理论为基础,没有将资源品开采过程中的生态价值折损纳入计税依据。资源品尤其是初级资源品的销售价格在进入市场时,其价格决定均取决于供需状况。导致资源主产区一方面产品低价外销;另一方面生态状况急剧恶化,又得不到及时弥补。实施区域性财税政策支持,可考虑配合税收制度改革,调整税收管理体制,在资源品主产区进行生态型税收制度的试点,以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为基础,按照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将生态价值折损量量化计入计税依据,税收收入定向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

参考文献

(1)陈 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杨君昌《对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若干看法——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在财政政策上的分歧及其启示》,《当代财经》2002年第1期。

(3)安体富、王海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政策取向》,《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