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收支审计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收支审计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收支审计的意义

篇1

【关键词】风险管控;医院;财务收支审计;应用

一、前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推动了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医院的内部审计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作为医院内部审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为医院的其他工作提供服务,而且其职能在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下也日渐凸显,受到了医院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医院财务收支审计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财务收支审计不仅能够促进医院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推动医院的法制建设,对于医院的长远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医院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存在着相应的风险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1.认识问题

作为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产物,财务收支审计并非是在医院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因此使得许多医院管理层对于财务收支审计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影响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具体来讲,认识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人员缺乏对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全面认知,没有发现其在医院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缺乏有效的支持,使得审计工作逐步沦为简单的查账;二是审核人员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财务收支审计,将其看作是提交审计报告,而即使提交的审计报告也仅仅是针对一些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描述,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缺乏动态跟踪和事后审计。

2.工作问题

从目前来看,医院的财务收支审计多是针对财务账目的审计,没有充分考虑财务风险、效益评估等,导致审计内容单一。在审查业务方面,仍然停留在对于财务收支状况的监管,缺乏对财务风险及使用效率的评估,也没有完善的审计制度和评估标准。同时,频繁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使得医院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及医疗风险,但是由于缺乏可靠的实地调查与评估,医院管理人员无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预防措施,影响了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组织问题

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是确保财务收支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但是从目前来看,多数医院中的审计组织都存在着一定的隶属关系,导致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就无法保证。实际上,许多医院都将纪检组织与审计组织混为一谈,以纪检工作为主,审计工作仅仅占据了很少的比重。

三、医院财务收支审计风险的管理控制措施

1.更新思想认识

对于医院管理人员而言,应该认识到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更新思想认识,重视和支持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对传统的审计内容进行改变。具体来讲,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其一,重视对于一些创新医疗项目的审计工作,并以此提升创新医疗项目对于医疗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其二,应该将审计工作落实到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在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提升其工作质量;其三,应该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和改进,增加审计建议等内容,为医院各部门的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推动审计工作职能的转变。

2.改进审计方法

应该转变传统以基础账务为主的审计方法,将审计的重点转移到基础账目、审计风险以及审计制度相互结合的方向上,以财务收支风险为导向,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应该立足医院发展情况,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信息传播网络化、审计过程电子化以及数据管理自动化。在实际操作中,一是应该做好相关账目及报表的核对工作,确保财务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实现医院内部审计信息的可靠传递;二是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医院各项业务的监管,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

3.完善审计组织

在医院财务收支审计中,如果审计组织缺乏独立性,则想要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良好的工作效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医院应该进一步重视审计组织的建设和完善,赋予其良好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对于医院各类风险的有效规避,推动医院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医院应该首先设立由医院领导层直接负责、具备独立性的审计组织,同时提升审计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赋予其足够的权利,然后,应该确保审计组织独立于医院的日常活动外,尽可能消除外界因素对于审计工作的干扰,保证审计结果的权威性、真实性与可靠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体制改革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着新的发展形势,医院应该及时更新认识,对财务收支审计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构建起独立的审计组织和专业的审计队伍,不断提高医院本身的风险承担能力,为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桂枝.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医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0,(14):271-272.

篇2

从绩效审计法规体系的层次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审计法律。审计法第一条在立法宗旨里提到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依法第二条规定“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2.绩效审计行政法规。《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3.绩效审计部门规章。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中央部门先后就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审计以及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等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8月出台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7号――效率性审计。

一、我国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之处

总体来讲,我国绩效审计法规体系属初建时期,内容较少,监督体系、审计范围、审计程序等尚处于初创阶段,缺乏绩效审计专门法和操作性强的规范意见以及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

1.缺乏绩效审计专门法律、准则和指南。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绩效审计法律、准则和指南,有关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基本上还只是在审计法中有所表述和体现,其余能起到补充作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又都比较分散,且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也较少。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主要是针对合规性审计,虽然有的准则强调了要关注效益性审计,却又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没有涵盖绩效审计的全部工作范围,其实质仍然是对合规性审计的要求,不能给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有意义的指导,迫切需要一套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实践。

2.缺乏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虽然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就中央部门预算支出、政府投资、国有企业绩效制定了绩效评价标准和操作细则,为规范评价行为、增强评价效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宏观政策、资源环境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即便已有的评价准则也是基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制定的,如《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标准》第八条,“效益性评价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评价”。此规定将绩效审计评价囿于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不涉及管理政策和管理活动,导致评价不全面。

3.对绩效审计内容规定不全面。审计内容上,审计法仅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其重点是财政资金,对管理政策、管理活动以及其他资源利用情况的绩效审计没有说明。世界审计组织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审计”,强调的是“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不仅包括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包括有关责任方的职责履行情况、公共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审计实践中我国绩效审计已覆盖宏观政策、公共资源、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投资等,远远超出了审计法所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范围。

二、完善我国绩效审计法规体系设想建议

1.完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尚缺少高层次的专门之法,现有的绩效审计法律也只是原则上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应当适应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绩效审计专门法律,进一步提高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为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审计评价标准是有效考评被审计单位职责履行情况的综合指标。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对客观公正地评价工作绩效,防范审计风险有重要意义。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具有权威性和公认性,才能更好地支持审计意见和结论,才能被被审计单位所接受。

篇3

【关键词】审计,会计,区别,联系

正确认识“关系”的性质,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十分有益的。审计与会计这两种社会活动,有着其各自不同的职责、职能,但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联系。

一、关于审计。

(一)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进行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特征: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

(三)审计的主体:审计的主体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机构或专职的人员,是独立的第三者,如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

(四)审计的对象: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

(五)审计的工作方式: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审查和评价,也即是搜集证据,查明事实,对照标准,做出好坏优劣的判断。

(六)审计的主要目标:审计的主要目标:1、要审查评价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2、还要审查评价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

(七)审计的类型:1、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2、内部审计。是指部门、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查和评价的活动。3、社会审计。是指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公证、评价的服务活动。

(八)审计的职能:1、审计的经济监督作用。是指通过审计,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而审计要发挥其监督职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监督必须是权力机关实施的;二是要有严格的客观标准和明确的是非界限。2、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是指通审计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决策,计划和方案等是否先进,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是滞切实可行,财政财务收支是否按计划,预算和有关规定执行,各项资金的使用不是否合理,有效,经济效益是否较优,会计资料是滞真实,正确。在评价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往往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促使被审计单位克服缺点,改正错误。3、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是指通过鉴别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和有关的资料的性质,然后作出相应的出面证明。

(九)审计的任务:1,审核检查是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披露打击经济领域中犯罪活动,以巩固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2,监督财政预算和财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和协调发展。3,审核检查会计和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为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提供有用的信息。4,审核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5,评价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性,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6,鉴证经济活动和有关资料,为改革和开放服务。

(十)审计的作用:

1、审计的制约作用。2、审计的促进作用。3、审计的证明作用。

二、关于会计。

(一)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的地位:由于会计部门和其他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发生广泛、直接、连续的关系,因此,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是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

(三)会计的作用:1、提供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2、满足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3、满足有关各方了解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需要。

(四)会计原则:1、真实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4、可比性原则。5、一致性原则。6、及时性原则。7、明晰性原则。8、重要性原则。9、权责发生制原则。10、配比原则。11、谨慎原则。12、实际成本原则。1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五)会计的职能: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2、会计的监督职能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控制,使之达到预期限的目标的功能。现代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指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所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并在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3、参与制定经济决策的决策职能指利用责任会计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强化管理的事中控制职能,通过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考核企业,单位的经营业绩的评价职能等等。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有人认为审计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质还是与会计有关。事实上,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

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历史上的联系,审计与会计均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2、目标上的联系,审计与会计在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3、作用上的联系,①维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各种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②维护财经法纪;保证财政、财务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③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4、体现各自职能方法运用时存在的联系,审计和会计在进行相应的审查监督上都必须借助会计方法和会计技巧。因而会计方法,同时是审计和会计的工具。5、体现在审计与会计工作对象上的联系,审计与会计工作对象都是相关的会计资料。6、工作范围同样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7、同样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篇4

一、联网审计的特征、定义和意义

目前,审计署对中央部门的联网审计,是在审计署部门审计局与被审计的部门预算单位进行网络连接的基础上,运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并通过该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连接实现网络化的审计管理;地方审计机关的联网审计,多数是通过与集中会计核算、集中资金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结算中心等数据大、集中的信息系统在网络连接基础上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从试点情况与“金审工程”的目标定位来看,与传统的现场审计相比,在联网审计中,审计机关的审计手段、对象、方式和技术有所不同,但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审计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关于联网审计的特征。与传统现场审计相比,联网审计有四项突出特征:一是实现适时审计。审计人员通过网络访问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信息数据库,缩短了每次检查活动的相隔期间以及检查时间,对于具体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既可以在该事项结束后实施审计,也可以在该事项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审计,从而实现了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的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的结合。二是实现远程审计。联网审计中,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系统及其数据库或数据库备份,随着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通过远程访问完成审计的程度也将得到提高,适时性特征也因此而更加明显。三是实现更高效率地数据采集和分析。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效率是采集和分析的数据量与时间的比,在传统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实施审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数据量上受到所携带设备、审计范围的限制;在时间上受到现场组网和审计进度的影响。联网审计中,网络连接一次性完成,其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数量,基本不受设备限制;审计范围在事前确定为最大可能的范围;时间不受现场组网时间与审计期间影响。因此,联网审计具有更高的审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四是信息系统成为新的、必须开展的、并且处于首要地位的审计内容。在联网审计中,由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源组成,负责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信息系统,成为内部控制的新内容,涉及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在网络互连的方式下,信息系统是财政财务数据源的必然载体,因此它不仅决定了审计人员对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依赖程度,更重要的是决定了是否可以依赖。在传统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内部控制测评,完成对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的可依赖性,控制风险水平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影响等情况的确定。在被审计单位为小规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存在但并未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测试和控制风险评估的工作量可能大于其所能减少的实质性测试工作量等情况下,审计人员无须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测评。正是因为传统现场审计与联网审计所需数据来源的上述区别,信息系统审计在联网审计中是必须具备的审计环节。概括而言,信息系统审计是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

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将联网审计定义为: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连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适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

联网审计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财政财务收支相关数据和业务处理日益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电子政务12个重点业务工程中,金财、金关、金税、金融监管、社会保障等业务系统正在建设之中,有的已经进入全国数据大集中阶段,尤其是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组织中央预算执行和国库集中支付的金财工程正在不断建设与完善。与此同时,大型国有企业的ERP系统、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系统等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在掌握国家重要资金和资产的政府部门、领域不断信息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审计机关要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必须顺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积极探索审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联网审计的特征看,它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开展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成熟与审计实施系统的不断开发完善,这种方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有效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财政财务收支相关数据和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中,一些手工、纸质财务和业务处理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存在,传统现场审计与联网审计也将同时存在。为此,审计机关可以利用联网审计远程获取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的特征,合理安排联网与现场审计项目,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审计资源,实现以最少的审计资源,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同时,审计机关可以利用联网审计适时审计、高效率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特征,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时间、项目集中的审计工作进行分解,避免因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审计效率低下、质量低劣。正是由于联网审计在审计资源配置与提高审计效率方面的强大优势,借助于联网审计,有利于审计机关更为有效、准确地处理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处理好现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在抓重点中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促使“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在新的形势下将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

三是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开展联网审计,可以使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这些转变,能够使一些违纪违规问题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能够在动态的监督中关注资金与项目的效益,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联网审计的法律依据

关于当前正在实施的联网审计,审计人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具有法定的程序,目前在网络环境下的这种随时检查,不符合审计法关于审计程序的规定,因而不是审计。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机关无权通过联网随时检查政府部门的财政财务管理系统。这些问题都与联网审计是否有法律依据有关。按照前述联网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联网审计的本质就是审计,是在网络互连环境下具有其特殊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审计。与传统审计不同的是,联网审计是由于审计环境发生变化,必须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审计工作。根据这一性质,我们认为,审计机关在联网审计中的基本职责与权限在现行审计法规规范范围以内,但是由于技术方法的变化,关于联网审计的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的法规还有待完善。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审计机关具有联网审计检查权等联网审计权力。根据《审计法》第32条关于“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的规定,以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第30条关于“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被审计单位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供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以及有关资料”的规

定,审计机关具有检查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的权力。在联网审计中,由于被审计单位资料以电子数据等新的形式存在,审计机关的检查权在实施手段和途径上发生变化,但权力本身并没有消失。同样,根据审计法规,审计机关还有通过联网取得资料权等权力。

为了将高新技术运用于审计工作之中,更有效地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2001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88号),进一步明确了审计机关的联网审计权,是目前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的直接依据。该通知规定,“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信息系统。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提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电子数据和必要的计算机技术文档等资料。审计机关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此外,该通知还明确了数据接口、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的电子数据的保存、法律责任等相关问题。

开展联网审计试点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规范性文件。2002年7月,湖北省老河口市《关于对会计集中核算单位开展审计监督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在审计中,审计机关可直接从会计核算中心提取有关资料,会计核算中心应为审计机关联网提供条件”。2003年4月,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关于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通知》,规定“区审计局应积极稳妥地开展联网审计工作,依托电子政务安全平台与区、镇(街道)各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有关企业等被审计单位实现联网。有关单位要配合区审计局开展计算机联网审计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其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相关数据的信息系统均应给予区审计局查询的权限”。

三、联网审计的联网方式、审计内容和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具体做法

联网审计的特征和目标决定了联网审计的具体联网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与集中会计核算、集中资金管理的数据大、集中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可以称为大联网,例如审计机关对企业集团、行政事业单位结算中心的联网等;二是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联网,可以称为点对点联网,如审计署经济执法审计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联网。从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试点实践看,其联网方式有所不同,试点的地方审计机关采用大联网方式,审计署试行点对点联网方式。审计实践中还存在现场联网方式,即在现场审计中,临时组网进行一定范围的审计。这种联网方式在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署都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做法和经验。由于现场联网审计不符合适时、远程的特点,本文不将其纳网审计的研究范围。

同样,联网审计的特征和目标也决定了联网审计的审计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电子化的财政财务数据的审计,二是对处理财政财务数据的信息系统的审计。我们可以将前一方面的审计称为联网数据审计,后一方面的审计称为联网系统审计。根据联网审计的特征,对联网审计的审计内容做这种划分还有两点理由:一是可以继承关于计算机审计分为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一般认识,实现对在网络环境下审计实际情况的重新描述,即将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分别描述为,在网络环境下对财政财务管理系统的审计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数据审计。二是可以在联网审计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在系统审计中,对财政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测试等审计方法,可以实现用尽量少的审计人员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审计任务,这为“全面审计”奠定了基础。在数据审计中,审计人员力图取得资料数据的工作思路与传统审计一致,同时还可以借助联网手段,更有效地取得、处理审计所需资料数据,这是在新的审计环境中对“突出重点”这一方针的落实。

为了充分利用联网数据审计和系统审计的优势,有效地发挥联网审计的作用,审计机关有必要在数据审计和系统审计两个方面中作出适当选择,有所侧重。决定联网审计内容重点的因素包括:一是政府管理信息化程度。政府信息化程度较高,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可依赖性强,系统审计的优势就更加突出,反之数据审计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二是政治经济发展大局。政治经济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审计工作有不同的要求,籍此确立的审计工作方针决定了对不同部门审计监督的具体思路。立足投入较少的审计力量达到可控范围内的监督,可以采取系统审计。立足深入透彻地了解并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可以采取数据审计。三是政府审计类型。在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国家,联网审计以数据审计为主,例如,在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会计法院组织和运作法》明确了该国最高审计机关会计法院主要实施财务审计,同时,该国联网审计以数据审计为主,产生了对公共财政委员会负责管理和维护的增值税退税与支付应用系统数据库进行审计等,他们称为数据库审计的联网审计类型。在效益审计为主的国家,联网审计以系统审计为主。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发达国家、英联邦国家等以效益审计为主的国家都以系统审计为主,如美国、英国、印度等。北欧的挪威等国家还把系统审计发展到政府部门网站信息的真实性评价。以效益审计为主的国家,审计机关对系统进行审查,既可以评价系统本身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也可以通过测试程序最大程度地评价系统处理数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要在审查过程中注意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评价、判断、修正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也可以达到数据审计的最终目的。

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具体应采取哪些做法,如何选择联网审计的方式和内容,目前没有统一的观点,只有对该不该联网、如何联网有一些认识。例如,一种观点认为,在按照预算单位资金量大小和所属单位数量多少将中央部门分成A、B、C三类的基础上,只要对C类资金量相对小,所属部门相对少的部门采用联网审计就能够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这里的联网方式指大联网或点对点联网,审计内容则指数据审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应当根据网络环境、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状况等具体审计环境,认真选择具体做法。具体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联网部门管理的资金量和所属单位数量。对有集中会计核算、集中资金管理的数据大、集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结算中心的信息系统,在大联网方式下,系统审计与数据审计并重;资金量小、所属单位少的一般部门和一般领域,在点对点联网方法下重点实施系统审计;其余的部门在系统基本评估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数据审计。二是年度审计计划。对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被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领域在系统审计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数据审计,其余的只需实施系统审计。三是被审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状况。对信息化管理规范、水平高的部门重点实施系统审计,否则在系统基本评估的基础上实施数据审计。

四、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应明确的问题

目前,开展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限制条件很多,如审计机关与审计范围内的政府部门的联网方式不统一,联网审计没有准则规范,系统审计与数据审计的内涵、技术手段区分不明确等,因此,有必要明确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以下问题:

一是有选择地确定被审计单位。根据联网审计的特征,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实现网络互连需要投入价值不菲的计算机设备,同时还需要培训精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从审计成本与审计收益的配比关系看,对于不同的审计机关,并不是实现联网审计一定比现场审计具有优势,更有利于实

现审计目标。实施联网审计必须坚持抓重点的原则,在现场手工审计和一般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有效实现审计目标的情况下,不选择开展联网审计。也即是说,实施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应当是有必要通过适时、远程、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手段进行监督的部门。确定这些部门的标准包括:被审计单位数据相对集中、覆盖面广;具有海量数据;审计机关有必要对该单位的数据实施经常性的监督。

二是正式发出审计通知书或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目前,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力争在实现大联网、点对点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实施审计。在联网情况不统一,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联网审计所需要的时间跨度长,且具有适时的特点,因此有观点认为,在试点阶段不能给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只对被审计单位发出联网审计的通知函。本文认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为避免审计风险,对具备联网审计的部门预算单位应当发出审计通知书或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形成明确的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关系,使联网审计试点工作在法定的程序内启动与逐步完善。对联网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对更好地开展试点阶段的联网审计工作的优势表现为:首先,有利于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关于审前调查的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等情况,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等资料,根据需要选择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查阅相关资料。其次,有利于在联网审计试点阶段,当审计人员发现审计效果不明显时,进一步实施现场审计。再次,有利于审计人员根据现行审计工作方针和审计管理制度,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启动后,根据审计工作进度与安排,适时将联网数据审计做为现场审计的辅助手段完成法定的审计过程。同样,如果对联网审计单位发出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审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合法的调查与取证。

篇5

摘要:本文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了解决目前企业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为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务控制;内部审计;重要性

一、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及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财务控制指的是财务的内部控制,针对财产物资、会计信息、财务活动而进行的控制,保证其安全性、真实完整性、合法有效性。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进行内部控制的完善具有必要性。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并有好的发展,完善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进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进行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其一,对财务资料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财务活动的合法有效性等有较好的保证。其二,可以实现国家的宏观控制,使得国家的法律、法规可以顺利的在企业进行执行落实。其三,使得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最低化,对企业的经营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要完善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解决现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出现的诸多问题,加强内部审计是关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就是满足经济监督与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可以定义为内部审核,从检查财务部门、经营部门等的工作,然后把重要的信息反馈到管理层,实现为其提供建议咨询的功能。内部控制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审查监督,针对企业财务的经营管理等,是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中不可取代的组织,对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

1.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评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打下基础,确定其审计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使得后续的审计工作顺利的进行。同时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使企业及时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2.对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内部审核对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其审计的中心是经济效益,其次才是财务收支以及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与否;二是企业计划的执行情况;三是大额资金的担保状况;四是资产的运行情况(报废、报损、核销、出售);其五资金的收支以及财务运行情况。

3.管理审计

企业提升其竞争力,使得企业将来能够有好的发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管理审计是关键。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有: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同时管理审计也是对管理工作进行评定的重要措施。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改进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

改进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的特点,保证其特点,改进管理模式是必要的。我国现在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较差,原因就是其隶属于领导班子,这样其独立性权威性是无法保证的,这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只有内部审计部门直接隶属于监事会,才能真正实现其独立权威的特点。借鉴学者们提出来的观点,并与我国现在企业的现状进行结合,得出了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办法,那就是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这样就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符合其特点,达到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目的。

2.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从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审计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内审人员素质的提升,不仅仅要提升内审人员对内审的认识,同时使得审核人员在财会、经济、法律、金融都有所触及,从此来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也是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3.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在落实的同时,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度的细化,使得内部审核工作更加的规范,内部审核进行的时候有具体的依据,并且对工作的好坏有一定的评定标准,这是有效的实施内部审核工作的基础。

4.强化审计方式及审计范围

以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主要是进行查账,即财务审计。但是财务审计方式存在较多的不足,管理上面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反应。此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查账式的内部审计局限性较大,要使得内部审计有效的进行,对管理层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应,将查账式内部审计向管理型审计进行转型是必要的。向管理审计进行转型并不是抛弃财务审计,而是把财务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基础,管理审计能够调查分析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状况,然后提出可行性意见。调查分析企业经营业绩和计划,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经营政策和活动进行监督,使得企业的政策能够很好的贯彻落实。

5.引入信息技术

引入信息技术是企业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引入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同时决策者可以很方便的知道企业的具体情况,方便决策者政策的实施。同时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部分自动化,这样也可以减少部分的人力资源,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积极意义。信息技术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有力支撑,其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6.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比较广,例如: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绩效审计等。目前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财会人员,这样的结构组成不能满足内部审计的需要。审计工作的范围较广,这使得有效的进行审计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结构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内务审计人员必须兼备政治与业务素质,因此单一的财会人员向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律师、工程师等转变是必要的。这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合作工作,能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进行。

四、结论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内部控制中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有效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使得财务控制有效的进行。从改进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强化审计方式及审计范围、引入信息技术、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方面入手,能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有效的进行。总之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控制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恒贵.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理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

[2]张学琴.浅析内部审计对财务的影响[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0).

篇6

关键词: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083-02

内部审计战略转型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和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的全面转型。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中一个子系统,也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在工作中,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及医院高层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与主要发展框架,对于进一步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发挥内部审计在改善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转型是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世界上发达国家对公司财务信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及公司治理的监管日趋严格,特别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要按照《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建设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追究公司负责人和总会计师的责任。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要求所有中国境内上市公司都必须在每年年底编制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声明本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2.内部审计转型是组织增加价值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这就大大拓展了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管理者改善控制、商业运作过程和风险管理,发现风险因素,剔除无效、低效和浪费事项,挖掘增值潜力,保证组织以一种合法、有效(包括效率和效果)的运作方式实现其目标。

3.内部审计转型是适应医院规模发展的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大部分医院规模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消耗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的问题并未因医院规模扩大得到解决,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粗放的规模扩大难以持久,审计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事后财务审计上,而是要着力在推动医院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医院向内部管理要效益,努力实现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体目标。

二、医院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

医院内部审计战略转型要以科学发展观及“免疫系统”论为核心指导,把财务收支审计作为基础,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主线,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核心,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公司治理审计是内部审计重要对象之一。但目前在中国公立医院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相当不完善的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管理职能,要推动医院治理结构和机制改革,走上治理层面绝非易事,治理审计工作只能作为未来的努力方向,下面不再讨论。

1.财务收支审计。现代审计是建立在财务信息客观真实和财务管理健全有效基础之上的。因此内部审计战略转型与发展不仅不能放弃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而且应该作为一项日常性、基础性工作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全面掌握医院的信息及活动,并在分析与研究财务收支结果的基础上,努力发现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和漏洞,进而确立管理审计的重点及方向。管理审计作为财务收支审计的延伸和深化,主要是对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进一步、侧重于管理的审计,并通过审计结果的相互印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应当提出改进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审计建议。

2.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合规性、合法性、全面性、完整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努力查找控制弱点,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发挥再监督作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审查与促进内部控制规章制度能够合理保证医院经营: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内部规章制度;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经济有效地使用卫生资源,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等。内部控制审计方式有二:一是内部控制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从内部控制审计入手做好常规审计的审前调查,把内部控制审计结果作为常规审计的基础,有效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调查,查找控制薄弱点,促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3.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独立、客观地对组织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监督、评价和咨询,提出改进和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见或建议。风险管理审计应贯穿于所有审计项目和审计过程之中,并在常规审计及其审计报告中合理运用风险管理审计结果。风险管理审计以功能性审计为主,主要审计风险管理行为,包括环境预测、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员工使用、财务会计、物资采购、资金运作等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应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以及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意见,应提交医院管理层审核并应用。

4.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发现和揭示医院因经营不善、管理不严所造成的损失或潜在亏损等问题,并通过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成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医院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在当前可以把经济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对任期工作进行总结,为后任工作打好基础,而且有利于全面核实医院财务状况,客观评价经营者业绩,促进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推进医院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的对策

1.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内部审计新理念总结为:重监督,也重服务;重结果,也重过程;重事后,更重事中、事前;重财务,也重业务和管理;重合规,更重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重审查,也重建议;重当前,也重战略和长远性;重静态,更重动态;重内部控制,也重风险管理;重独立行为,也重互动。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免疫系统”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不仅为内部审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理念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决定着内部审计的环境和行为的选择。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广大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理论研讨、工作交流等形式,树立起内部审计转型的新理念;对医院内部管理层、其他部门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宣传优势,向他们宣传内部审计转型新理念,为推进内部审计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篇7

首先,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一支笔”财务审批制是《会计法》的具体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就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村主任一人审批。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实行“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实际就是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所有村集体的财务收支、财务计划、财务预算、财务决算等所有财务活动,均由村主任全权负责,在民主的基础上高度集中。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实行这种“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从法律规范上来说,符合《会计法》的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作为一村之主的村主任,理应对本村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种“一支笔”的财务审批制度,能够有效的克服多人审批造成的责任不明确、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统一的问题。从实际效果来看,既可以有效克服责任不明确、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不一问题,又可以强化作为一村之主的村委主任“全权责任人”的意识,有利于统筹安排村集体经济组织整体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促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其次,村集体实行“一支笔”财务审批制是村主任履行职务的极为有效的手段。当前,绝大多数地方,对农村财务实行了委托乡镇代管的体制,在各乡镇依托财政所(或农村经营管理站)设立了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在村集体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分配权、核算权不变的基础上,对村集体的财务进行核算和管理,取消村集体银行账户,取消村会计和出纳,各村只设报账员,通过委托, 集中核算管理。在村主任领导下,管理村集体的财务活动,统一向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财务机构报账。不管是哪种类型,村集体的财务活动都受村主任领导;而村主任要履行好这一领导职责,财务收支审批是极为有效的手段。

不过,在现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支笔”财务管理制度下,仅仅只提倡村委主任的“一支笔”的集体,不考虑村民的民主管理的现象也有存在,不得不承认当前少数村主任凭借“一支笔”的财务审批制度的权力,而不顾财经纪律公然违反财经纪律、会计制度和相关规定,不负责任的超范围、超标准违规开支,想方设法采取巧立名目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国家职能部门的审计监督,更有甚者,常年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我们完善“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为村集体发展提供后勤保障。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完善建议

首先,要端正一个认识。要提高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的认识,准确把握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实行的“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的真正涵义。经常听到有些同志戏称“某领导的笔会出水,某领导的笔不会出水”,这是片面理解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的典型认识。实际上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实行“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并不是说所有开支都是由村委主任一人说了算,它是一项财务管理制度,这个制度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由村委主任负责对村集体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统筹严格把关具体体现。作为负责签字的村委主任,仅仅是代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理财,是严格把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开支关口的第一责任人。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聪明才智,集体理财,把财理好,可以减少因个人决策失误给国家、村民和集体造成的损失。从本质上讲,“一支笔”财务审批是一种集体理财、严格把关的制度,而不是“一个人”财务审批,负责签字审批的村委主任只是代表村集体经济组织理财,是严格把好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关口的第一责任人。要正确行使“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村集体必须制订具体的财务管理细则,明确规定村主任的审批权限,超出审批权限的,必须由村支两委会领导集体讨论。只有基于这种认识,才不会把签字权看成个人权力的象征,村支两委其他领导和财会人员才会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来参政议政,村集体的财务管理才能循着规范道路发展完善。

其次,要强化两个机制。第一是要强化村委主任权利和责任对等机制。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村委主任审批财务活动应该享有的权利及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不能简单地把由于审批不当而造成的损失和不良影响当作是“交学费”。要强化村主任的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水平。第二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要建立内部制约机制,严格区分村主任、会计、出纳等各个岗位在经济业务中的职责;要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在依法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基础上,健全完善集中核算制度和村集体审计制度,将外部监督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保证村集体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村级经费使用的效益性。

再次,要做到两个结合。那就是做到对事后审批与事前审批相结合。财务审批制度作为控制村集体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手续,更应该包括事前的审批控制。没有事前审批,一旦违规业务成为既成事实,村委主任行使“一支笔”财务审批就易成形式主义;当然,为保证工作效率,事前审批不可能也不必要囊括所有收支业务,而只需要针对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因此,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细则中应明确规定事前审批的范围、限额和程序,使事前审批与事后审批有机结合。再就是做到行政审批与财务审核相结合。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应先由村民主理财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收支票据逐一进行真实性、合理性审核,审核同意并加盖印鉴后,再由村主任审批签字;如遇重大开支和事项,还需先经过村民会议审议通过。在报账时,再由服务机构对村组的报账单据进行复审。

最后,要规范财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主管部门要制定“一支笔”财务审批的配套制度,包括什么项目、开支多少金额要经过领导集体审批,什么类型的开支、多大数额要经过村民代表讨论或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审核,多长时间研究一次财务开支或报销问题等。同时,除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常财务报表外,要将有些项目的开支,如招待费、公务费、其他支出等,也要接受村民和有关部门的监督。制度建立之后,就要坚决执行,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查,发现有些单位不执行“一支笔”财务制度或者执行中走了样的,要严格按新会计法进行处罚。

三、村主任运用“一支笔”审批财务收支单据要求

首先,村主任审批签字要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村主任在报销凭证上的签字审批不符合规范化的要求,签批用语表达不准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批语不规范,各种各样,如“可以开支”、“已审核”、“准予报支”、“按比例报销”、只写“名字”、只盖“章字”;二是书写使用艺术字,龙飞风舞,难以辨认,时间长了,连经办人员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三是用词高度概括,让人难以理解,如“审、知、准”,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写,只写姓;四是随意省略,有的村主任怕麻烦,在签批发票时,不是每张都签,而是在单据粘贴合计处一签了之,有的不注明签字的时间,或只写月、日,不写年份。五是签字责任不明,村主签字,村支书也签字。遇到上述情况怎么办呢?经过签批的原始凭证是会计人员据以记账的依据,关系到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关系到村级资金、资产的安全。审批签字不规范违反了《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给违法违纪行为以可乘之机。

篇8

内部审计是指由单位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依据国家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的行为。现在地质勘探单位所处的环境日趋复杂,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作为单位重要的监督部门,内部审计的风险必然客观存在,并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良好的内部审计对地勘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基本作用首先是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对单位经济监督的窗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单位的经营行为,使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自我约束。通过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对单位的重点部门进行监督,对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揭示所发现问题,促使各部门规范管理,堵塞漏洞,为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

2.内部审计的评价鉴证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勘单位下设的工程处、项目部都有着较强的经济自。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在一定期间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下属机构和单位在经济效益、内部法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等方面作出公正的评价和鉴证,特别是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必须依靠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

3.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部门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财务收支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改进财务管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二、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现状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完善,独立性不强。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根本指导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只有在组织上、行为上都是独立的,职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一些单位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将内审机构合并到纪检、监察或财会部门,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无法得到保证。

2.内部审计程序不规范,技术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许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没有或很少开展对经济责任制和内控制度的评价。少数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不能严格履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导致相关审计准则的运用流于形式或没有得到正确运用,使得很多部门内审工作不能为单位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3.单位内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内部审计工作要向事前、事中转移,要求内审人员具有综合性管理知识,但实际工作中,搞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少,有的人员是从其他部门调来的,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甚至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技巧,而且对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缺乏了解,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三、加强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的方法

1.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严把审计取证关,审计人员所取得的证据必须客观、真实、充分、有力、合规;严把审计复核关,通过实行审计复核,强化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审计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内审的作用应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随着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它将对单位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风险降到最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进行恰当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了保证单位内部审计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必须定期对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评价单位管理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看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审计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开展对专项业务活动的审计,评价各部门对单位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审计的目的。

篇9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财务监督

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对进一步实现农村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农村干部的清正廉洁,可以有效杜绝或避免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集体的财产属于集体成员共有,任何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但是,目前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有些村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和财务管理规定。

(2)有利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程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护和激发广大农民对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目前,仍有一些村的财务公开不及时,或是公开的内容和帐目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开展农村财务管理离任审计工作,对村财务一届来的情况实施审核、检查,并把审核、检查的审计情况向村民公开。这样,有利于村民了解村财务一届来的收支状况,有利于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3)有利于端正村干部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行为,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目前,大部分农村财会人员在实际财务管理操作中仅限于“理理帐”、“报报帐”,对财务处理随意,没有认真地执行农村财务管理相关制度。通过农村财务审计,帮助农村财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促使其按照《农村财务新会计制度》要求,完善审批程序、监督程序、报账程序、公开程序,确保帐目规范、合法、合规、合理,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按照新会计制度报帐、建帐和记帐,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和规范性[1,2]。

2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1)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经常化的目标,逐步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覆盖面。随着农村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其审计范围由原来的农民负担(一事一议)专项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拓展到村干部离任审计。各种审计范围是日常业务重点审、农民负担(一事一议)定期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随时审、班子调整离职审。

(2)农村财务审计的内容共分为6个方面:一审财务收支帐目。查收入是否入账,是否开具统一收据,查是否漏收、少收,开票人是谁,支付是否合理;查凭据的时效性、审批手续、用途说明、经手人;查大额开支是否经集体研究。二审货币资金。查现金、存款情况。三审财产物资,查账、物是否相符。四审债权债务。查应收款、应付款、内部往来等。五审项目承包合同的签订、结算和兑现情况;查项目的招投标、合同、预决算情况。如是集资项目,还必须查项目集资或收费是否按照“一事一议”程序执行,是否有乱收费、乱集资行为,项目款是否专款专用。六审财务管理制度与村务财务公开执行情况。查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通讯费、干部报酬、招待费等具体规定。财务公开方面,查公开资料是否齐全,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干部误工及招待费是否逐笔公开。同时在各个环节上,力求做到查清、查深、查透,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章进行审计和检查。

3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1)审计程序。分为3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被审计的村,在接到审计通知书后,要组织好村里的相关财务人员,迎接审计人员的审计。二是实施阶段。由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拟订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可采取主地审计或报送审计,重点审查财务收支帐目和经济活动及其他有关事项,实行内查外核。三是终结阶段。由审计人员对被审计村的财务帐目情况撰写审计报告,并由农村财务审计组作出审计处理结论或决定。

(2)审计方法。着重抓住3个重点,把牢4个环节。“三个重点”:一是财务收支帐目,采用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进行顺查与逆查;二是货币资金和有形资产,采用直接盘点现金、存款和实物的方法;三是债权债务,包括承包合同结算兑现,采用核对、复核、查询的方法。“四个环节”:一是把牢各项收入帐的清查,是否有漏收;二是把牢各项费用,尤其是招待费开支的票据,是否有虚假;三是把牢货币资金盘点核对,银行帐户、库存现金是否帐实相符,审计一开始,就立即盘点现金,是否有白条抵库及挪用公款等违纪问题;四是把牢债权债务帐户核对,是否与帐户相一致[3]。

4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农村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财务审计工作,做到亲自参与审计工作。

(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进行调查取证和笔录时应有2名以上审计人员在场,所有证明材料必须有提供者的签名、盖章或有第三方见证。

(3)坚持审计原则,抓好兑现处理。审计人员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作出的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执行;涉及有关单位的,有关单位应当协助执行[4]。审计结论书送达之后,被审计村应做好兑现处理,争取做到审计质量好、兑现效果好、群众反映好。

5参考文献

[1] 马青,陈刚,张文婕.浅议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财务会计,2009(8):51-53.

[2] 车德彬.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6):139-140.

篇10

1.对经济责任评价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由于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作用、内容、方法、标准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导致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涵与外延不能准确把握,造成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对评价的概念不清、定义模糊、认识不统一。

2.审计评价内容超出审计的职责范围。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事项和内容进行评价;二是对与经济责任审计无关的事项和内容进行评价,如对与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行为和责任进行评价;三是对审计证据尚不充分的事项进行评价。四是对依据和标准不明确的事项进行评价。如对于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领导水平、组织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工作水平等,均不属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

3.审计评价缺乏深度而流于形式。有的审计作报账式的评价,干部组织部门和本级党委政府不容易从审计评价中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的一些个人信息,从而影响审计成果的分析和利用。由于审计中缺乏区分和界定经济责任的标准,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难于分清责任,从而使审计对经济责任的评价泛泛而谈、流于形式,往往只写清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事实,对于领导干部个人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虽然有评价,但并非对领导干部个人的评价,而是对单位的评价,失去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作用。

4.审计评价表述不规范。一是评价随意性较大。由于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导致不同审计人员的评价差距很大,容易造成评价的不公正;二是评价的内容不统一。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内容,致使审计人员主观发挥的空间较大,哪些评价内容写进审计报告,哪些不写进审计报告,完全由审计人员主观确定;三是语言表述不规范。评价语言表述不严谨,容易引起被审计对象的争执和意见,影响审计评价的严肃性。再就是一些审计评价没有经过细致的审计取证,在审计评价中较多地引述了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工作报告等材料,没有相应的审计证据作基础,导致审计评价的风险较大。

5.经济责任评价与财务收支评价“没差异”。当前不少的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等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评价,因而所作出的审计评价不足、分析有余,往往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微观,不看宏观,没有从“经

济责任”的视角进行评价,这实际上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也远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有失审计报告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有损于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6.经济责任评价“没个性”。有些审计人员苦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作支撑,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感觉无所遵循,无从下手,因此为了回避审计风险,就干脆对经济责任的评价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应付式的评价,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虚无空洞、无关大局、不痛不痒的套话。作出的评价也是“千人一面”,没有差异,没有个性,不能准确地反映每一个具体责任人的具体情况,难以实现预定的审计目标。

目前在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经济责任评价规范性准则时,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坚持以下审计评价原则:

1.相关性原则。即审计评价应当在审计事项范围内,紧紧围绕被审计人相关经济责任。

2.客观性原则。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份,以审计结果为依据,以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经济制度为准绳。一方面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查证的客观事实做出评价,另一方面在反映被审计人存在问题的同时,还应反映其相关业绩。

3.重要性原则。在实践中,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可能较为复杂,审计所涉及的面较广,审计评价应突出重点,对与经济责任的履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必须评价,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无重大影响的事项,可较少评价或不予评价,并就事项性质和数额大小选择评价的重点。

4.谨慎性原则。在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的评、不该评的不评。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也要充分听取被审计人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确保审计评价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