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社会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商务社会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商务社会调研

篇1

[关键词]高职 电子商务 课程体系

一、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电子商务代表着商务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未来全球商务活动的主流。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每年大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无法就业,或是从事了其他行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欠缺,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培养方向模糊。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养方向不明确。第二,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缺少应有的电子商务知识,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欠缺。第三,与市场需求脱节。高职电子商务毕业生无法在就业市场上迅速准确定位。

其中,课程体系不完善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高职的电子商务专业是摘抄了本科院校的部分课程,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点,缺少应有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由于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不完善,各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存在随意性。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大量公共课,专业课严重缩水,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薄弱;有院校开设高难度课程,超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的上述问题,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更能促进整个电子商务产业人才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经过对电子商务行业进行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调研,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合相应岗位需求,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结合具体的企业需求,不断完善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构建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构建应从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设置,以及相关岗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要求入手,以高职电子商务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从而培养出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

三、电子商务岗位群分析

电子商务毕业生主要可以从事以下几类岗位:

1.技术类人才岗位方向:电子商务设计,如网络编程、网页设计、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2.商务类人才岗位方向:企业网络营销业务;网上国际贸易;网上创业。

3.综合管理人才岗位方向: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等工作。

四、高职电子商务学生能力要求

1.专业能力要求。根据对电子商务岗位及专业知识的分析,得出电子商务专业能力要求,其中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网络营销能力、电子交易与支付以及信息采集编辑能力等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1)电子商务技术能力:能够为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分析设计维护以及数据库管理等工作。(2)商务类知识:能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适应采购物流等方面的工作;外贸知识及能力。(3)综合管理能力:为企业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掌握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2.职业发展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发展学习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主要是指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1.专业知识模块

(1)电子商务技术模块。主要课程:电子商务网站规划建设与管理、数据库开发与设计实训、电子商务网页设计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像处理 VB程序设计。

授课方式:任务驱动、分小组学习、案例教学、课堂讲授、网络资料。

授课建议:部分课程可成立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较大项目,如一个网站的开发建设等。

(2)商务类模块 。主要课程:网络营销实训、网络营销实务、营销策划与实务、采购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支付与安全、国际贸易实务等。

授课方式: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视频资料、模拟软件。

授课建议: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穿插与之相关的案例,以帮助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3)综合管理能力模块。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会计模拟实训、创业实训-CTOC课程、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分析等。

授课方式:分小组学习、网络资料、专题讲座。

授课建议:多通过集体、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聘请校外专家开展讲座、指导实训,增强学生对深灰的认知能力。

2.职业能力培养模块

(1)职业及岗位适应能力模块。主要课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规划、运筹学、社会资源调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授课方式: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社会调查

授课建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料等进行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社会资源进行调查,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相关行业进行调查,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块。主要课程:在本地区传授电子商务技能、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企业交流合作授课方式: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社会调查。

授课方式: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网络资料

授课建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如帮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等。

(3)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模块。主要课程:创业实训-CTOC课程、职场教育、顶岗实习、往届毕业生交流、行业专家座谈、本地区电子商务行业调研等。

授课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软件应用

授课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建网站、参加电子商务竞赛、去电子商务企业调研或实习、进行网络电子商务问卷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开发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新市场。

参考文献:

篇2

 

1 前言

 

智能科技改变世界。二十世纪下半业,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互联在一起,共享资源,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二十一世纪初,人类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以苹果和安卓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迅速进入人们大众的生活;中国在进入3G时代不久,在2014年又成功进入4G时代,传统的以PC机为代表的互联网正在被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替代,人类的生活正在发生巨变。特别是二维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端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比如传统互联网的博客空间以及QQ为代表的即时聊天工具,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迅速出现了替代品微博微信等智能端应用(APP)。

 

2 智能微社区

 

2.1 社会调研

 

在2012年和2013年寒暑假,本团队成员一起参加完成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的能力。本项目成员较早使用了微信和微博等智能社区平台,对于智能社区平台有较深入的认识。在大二第四学期的课程设计中,本团队合作完成了校园微信调查。针对玉林师范学院,抽样调查发现校园内94.2%的同学已经使用微信,81.7%的同学使用手机微博,91.5%的同学通过手机智能终端访问移动互联网。

 

2.2 市场分析

 

电子商务模式经历了B2C、B2B、C2C等模式阶段,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电子商务模式O2O成为热点。特别是近年随着微博和微信等微社区的兴起,商业正经历一场新的革命,对传统商业和传统互联网造成巨大冲击。中国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移动互联加速信息革命,而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重要拐点:互联网全面、深入地影响实体经济,并成为变革经济形态的根本力量。信息革命将创造新的业态和生态系统,同时打破工业革命的旧有基因,传统的商业业态也将发生裂变。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互联网与传统经济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入互联网。特别是今年微信和微博的普及,智能微社区平台逐渐成熟,新形式的电子商务正在进入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单独做一个智能终端应用(app)进行商业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现有已成熟的微社区平台下进行新形式电子商务活动变得越来越容易,商业成本进一步降低,各种人脉资源可以的最大化整合。

 

2.3 营销模式

 

传统的B2C模式是消费者跨地区商品,而O2O模式是本地消费。本项目采用O2O模式的电子商务,主要营销对象是本地用户,即是校园内的消费者以及周边商家。O2O模式: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进行购买消费。他们只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支付购买或者是预订线下的商品和服务,最后还是自己亲自去实体商店进行消费享受服务。

 

2.4 智能微社区建设

 

通过微信微博等微社区平台,在高校校园内搭建一个微社区,如图1所示。实现二维码营销,二维码的应用是在2010年之后逐渐普及开来的,人们可以通过扫面二维码很方便进入微社区。通过JavaEE与Android等技术,设计开发智能终端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商品交易。在微社区下,研究电子商务的运行机制。包括对网上购物、产品采购、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各方面,实现了业务过程跟踪。提供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业务报表,如销售报表、财务报表、库存报表等等,多角度的经营数据分析,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3 结语

 

本项目以智能微社区下的电子商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形势下的商业运作机制与企业管理,并针对玉林师范学院校园为研究实例,研究在校园局部范围内的微社区的搭建与维护,并进行微社区下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研究O2O电子商务模式。智能微社区电子商务成本较低,更有利整合本商业地资源。本项目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对移动互联网下的电子商务有全新的认知,把课程上理论知识应用到当前社会发展热点领域。

 

篇3

关键词:辽宁;服务业;电子商务;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33-03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现代流通方式。世界各国对电子商务都非常重视,认为电子商务在未来半个世纪内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发达国家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1)积极制定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带动电子商务发展;(2)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不同部门,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管理和引导;(3)重视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和着力利用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4)加强教育与培训,积极培养IT人才和电子商务人才。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自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经过15年的发展,截至2009年6月,中国互联网人数已达3.38亿,互联网应用也渐由新闻娱乐应用为主向电子商务与生活服务应用为主转变。据商务部网站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交易额)已超过35 000亿元,同比增长48.5%,高于2008年的41.2%,前景一片光明

一、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从1978到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超过10%,2009年更是有了显著突破。据媒体对2010年辽宁省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报道,200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 829亿元,增长12.1%,是近10年来的最高增幅;实现地税收入占全省地方税收63.2%,成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新增社会就业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53.8%,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全年固定投资完成6 680亿元,增长37.4%,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利用外资79亿美元,增长27.6%,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1.1%,超过了第二产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早餐工程”等重点工程有力促进了消费和内需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 812.6亿元,增长18.2%,超出全国2.7个百分点;全省规划设计约100个服务业集聚区,包括沈阳金廊工程、大连黄金海岸、营口百里海岸十里商城在内的15个大规模、现代化的服务业集聚区正在加速建设当中,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虽然辽宁省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辽宁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8.7%,比全国低3.9个百分点。而北京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7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较为发达的长三角16市,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5%,其中上海市接近60%。相比之下,尽管辽宁省服务业从总量规模到总体实力都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由于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辽宁的服务业比重仍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

(二)统计数据不够全面、深入,难以准确反映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常规统计中统计单位不全、增加值核算低估等问题比较严重,各级统计部门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2010年4月26日,国家统计局成立了服务业统计司(服务业调查中心),目标是努力解决服务业统计中的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点攻克服务业统计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服务业统计工作。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不充分[1]

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新型服务业。它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等一系列服务行业。

(四)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电子商务集中在沈阳、大连等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他地区发展相对不足,信息服务业、软件业、金融、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地区差距相当明显。资源型城市的服务业的发展尤其缓慢,部分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是沈阳、大连的十几分之一。

二、辽宁省电子商务发展概况及特点

辽宁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主要有以下特点[2]。

(一)信息化基础较为完善

到2008年末,辽宁省电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4万公里,全省行政村100%实现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接通,电信网络自然村覆盖率超过99%,光纤乡镇通达率100%。辽宁省每百人有105部电话,平均每人拥有1部电话以上。在互联网领域,辽宁省属于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十个省份之一,网民规模位居第七,年增幅达到40.2%。

(二) 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落后

尽管辽宁省的信息化基础较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民增速也都处于全国前列,电子商务的发展却大大滞后。根据世界工厂网数据研究中心的《2009年第4季度中国网民电子商务行为研究报告》,辽宁省作为互联网最发达的前十个省份之一,却不属于电子商务行为最活跃的前十个省份。这说明辽宁省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建设,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三) 辽宁省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

1. 社会的电子商务意识正在增强,企业有发展电子商务的强烈愿望。辽宁省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电子商务规划,正在筹划或正在开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和内部网络已融入企业的运营。

2. 投入资金不足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辽宁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3. 制约辽宁省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直接因素是企业领导意识、电子支付、安全、法律和物流现代化水平。而影响电子支付、安全、法律的关键因素是信用制度建设和企业信息化水平。

三、电子商务促进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优势与障碍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具有从业人员素质较高、产业附加值高、产业整体技术含量高等特征。电子商务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属于生产和市场服务业的一部分。作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必然产物的电子商务,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并能够进一步深入并推动整个服务业“脱胎换骨”。 电子商务通过服务业企业的核心商务过程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使服务业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互动,密切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提升了客户服务的档次,加速了业务创新,减少了流通时间,降低了流通费用,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引发了服务业领域里一系列的重大变革,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与其他产业之间以及服务业内部的产业融合趋势日渐突出。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加快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策略

要把辽宁省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为主要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考虑,运用电子商务等现代组织经营与服务方式和信息化技术,提高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并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以及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的为消费者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全方位体验的体验型服务延伸,加快发展文明健康的体验型服务产业,促进服务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调研工作,全面掌握辽宁省服务业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状况

要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及时。考虑到服务业涉及面广、单位数量众多、规模相对较小、内容复杂和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要高度重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结合省情对具体困难深入研究,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和解决。在具体方式上,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采用省内行业调研、到中央部委和兄弟省份调研、委托咨询机构和行业协会调研等方式。

(二)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应该认识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早作准备,务实行动。在辽宁省服务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改善环境,为辽宁省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夯实坚定的基础。要尽快收集准确可靠的信息,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要鼓励行业内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提供商企业、研究机构、专业媒体、社会团体积极合作,形成合力,促进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服务业企业的主导作用,明确企业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实施主体、运营主体,是电子商务利益和风险承担者。各级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给予服务业企业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但不可越俎代庖,强行要求企业选择不切实际的经营策略。要充分发挥开展电子商务情况较好的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以点带面,不断展开,可以在全省电子商务基础较好的城市如沈阳市、大连市等,选择有条件的一些城区,开展“辽宁省服务业电子商务示范城区”试点工作,并及时将其成功经验作为典范向全省推广。

(三)既要积极应用现有的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又要积极打造地区和专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在建设地区综合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条件不成熟时,可以鼓励服务业企业充分开发和利用淘宝网等著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资源;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牵头,支持一批服务业传统大中型企业整合资源,联合组建或自营电子商务平台,降低商品陈设成本和人员、库存、资金占用等运营成本,使经营模式更加灵活,为服务行业提供传统营销模式无法比拟的快捷、高效技术支撑。

(四)要加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要努力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尽快研究制定认证机构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建立安全认证、网上支付和相关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电子商务市场监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合法利益,逐步建立以电子商务投诉服务、法律援助、争议调解、失信惩戒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纠纷解决服务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建设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使各部门间信用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从而确保消费者的交易在安全、诚信的环境下进行。

(五)要加快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要健全法规,对物流行业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要协助企业提高认识,通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吸引社会上的物流资源,建设适合电子商务要求的物流信息系统;要进一步促进物流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积极引导辽宁省内物流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基于互联网、具有ERP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优化物流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鼓励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体系的发展,以建成全省范围内的物联网为未来发展目标。

(六)要处理好传统渠道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服务业传统企业较多,已经拥有品牌、业务渠道、客户资源、服务能力等优势。在服务行业企业中开展电子商务,不能是传统服务业向互联网的简单移植,而是要以服务为生存基础,以传统渠道为企业特色,以电子商务为提供特色服务的最重要工具,使传统渠道和电子商务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现代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七)要鼓励辽宁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服务业竞争

一方面要加强省际、国际合作,吸引外省和国外资本参与辽宁服务业电子商务的升级改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快产业培育与整体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积极有序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通过网络和现实渠道“走出去”,以此来增强辽宁省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八)要着眼长远,大力培养服务业电子商务所需的各类人才

目前,辽宁本地的高等院校已经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电子商务人才,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项目开发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较多,行业管理人才和系统应用人才严重缺乏。为了尽快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需要采用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式,调动服务业企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以行业人才目录、健全职业资格制度等方式引导其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进行人才市场、信息库建设和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

五、小结

电子商务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了现代服务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催生出新型的服务业行业,提升了服务型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正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将会成为城区经济的主导行业。因此,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对辽宁新时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能否立足我国国情、辽宁省情和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将决定未来5―10年的辽宁服务业发展走向,决定着电子商务能否成为辽宁省服务业发展助推器,是辽宁省服务业进一步迈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关键。通过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机制更加规范和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较强的电子商务服务业企业崛起,成为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必锋,王海兰,张广军.辽宁省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篇4

关键词:ISO9000质量管理原则;高职;专业建设;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38-03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 176)在吸纳国际上最受推崇的一批质量管理专家思想的基础上于2000年提出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它体现了质量管理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并成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教育作为适合实施ISO标准的行业之一,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泉州理工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创办于2002年,2006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09年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冲刺专升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将ISO9000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应用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本文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总结这一过程。

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诠释

质量管理原则之首是“顾客为关注焦点”。纵观ISO9000标准,它渗透着这样一种科学管理理念,即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了解顾客当前与未来的要求,满足顾客要求并尽量超越顾客的期望。

当学生交了学费,学校为其提供教育教学服务,此时,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组织与顾客的关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的“产成品”――学生将服务于企业等机构。这时,企业等用人单位成为学校的顾客,他们最关注的当然是学校的“产成品”――学生的质量。因此,“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高校就可诠释为“以学生为关注焦点”。

以学生为关注焦点,本质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关注焦点,确保学生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能够持续地符合学生要求,并得到学生的信赖,从而确保“产品”(学生)的适用性质量和符合性质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那么,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呢?我校通过以下做法来准确理清学生的需求:(1)通过社会人才需求调研;(2)通过本专业在校学生座谈会;(3)通过毕业1年、3年、5年学生的问卷调研和访谈;(4)调研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和需要改进之处。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通过一系列调研,获取如下信息:(1)学生求职过程最具竞争实力的是实践实习经历、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2)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最需要改进的是实习与实践环节、职业技能训练、动手能力培养;(3)学生对电子商务教学的直观感觉是:学得不少,但似学非学,好像会又好像不会。

根据调研结果,我校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1)强调“通过掌握网上购物、网上客服、网店和建设并运营一个网店等四项技能来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2)提出“集中性实践环节”,每学期腾出二周作为集中性实践时间,每次集中解决一个问题;(3)每个学生跟踪调研一个企业或行业,并进行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设置素质教育模块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块,并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分,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目前,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实施中。

(四)如何贯彻“以学生为关注焦点”

贯彻“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调查、沟通并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确保学校的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期望相一致;其次,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和期望;第三,管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断测定学生的满意度并为此而努力;第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

实施“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原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一)“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的理解

学校的供方就是为人才培养提供“采购品”或“技术服务”的组织或个人,以及提供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及就业机会的合作企业。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活动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囊括从原材料――产品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都会与周围单位发生协作关系,都不可能置身于社会之外。企业是这样,高校也是这样。尤其是民办院校,师资薄弱,资金有限,物资设备短缺,更需要来自外部的资源支持和技术服务。于是,校企合作、借助外力对于民办高职来说将具有双重意义:一是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要求;二是学校本身办学生存之需要。

(二)抓住关键供方,专业生存发展

我校刚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最初几年,最头疼的是实践环节。首先,我们利用电脑公司软件建设了经管网络实验室,开展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计算机模拟,开展ERP实训。同时,构建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社会调研等形式贯彻到三年教学中,以弥补学校实训手段不足之缺憾。2007年,一个偶然机会,我校与当时已有名气的阿里巴巴开始合作。首先,参加阿里巴巴的职业技能认证,参加阿里巴巴主办的两届“明日网商”比赛,参加阿里巴巴推出的大学生暑假实习计划,合作举办电子商务外贸班、特色班和实训基地,与阿里巴巴几个主要业务部门诚信通、中国供应商、淘宝、天猫等签订实习、就业合作协议,合作的层次、深度、广度不断提升。由于抓住了这一关键供方,依靠阿里巴巴,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顺利渡过了电子商务的冬天而生存下来。

(三)发展地区供方,扎根区域经济

2009年之前,学校所在地区的电子商务薄弱,因此,学校紧紧依靠阿里巴巴的技术服务和阿里巴巴所提供的诚信通企业开展实训。近三年来,泉州一带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因此,我校将校企合作由阿里巴巴扩展到地方电商企业和当地电子商务协会。目前,我校已与十几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植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沃土中。

(四)如何发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首先,优先选择一些有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主观愿望、环境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其次,与供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事及时沟通。第三,与供方合作,确认其过程能力,通过学生对其产品、服务、技术进行满意度调查。第四,与供方合作,利在高校,学校要主动与供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第五,对供方不能只讲利用不讲合作互利,特别是对于关键供方或合作者,更要建立起互利关系,实现共赢。

以“持续改进”为目标,永不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一)“持续改进”的内涵

“持续改进”原则指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是组织在管理、过程和产品方面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主要方法。改进不应是等问题发生才改进,而是在“符合性”基础上的改进提高,其关注焦点是提升目标值,提升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以追求更高的目标、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卓越的绩效。持续改进是一种管理理念,它贯穿于ISO9000系列标准中。

(二)专业建设过程就是一个持续改进过程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办11年来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根据高职教育要求和市场变化,我们先后进行七次教改,使得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入,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实践环节不断深化,学生业务能力、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同时,我们总结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提炼出本专业建设的六大特色,即教学系统立体化、教学内容常新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课程教学与职业认证同步化、工学结合长期化、以赛促学常态化,以进一步指导持续改进的实施,并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指明方向。

(三)如何做到“持续改进”

首先,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目标。将持续改进和创新理念贯穿于专业建设质量监控全过程。其次,将专业建设质量监控活动,按照PDCA管理循环模式不停运作,每一次循环都实现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第三,建立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纠正问题、自觉完善管理的一种持续改进机制,来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第四,通过采取激励措施等方法,使每位教职工都将教学服务过程和质量体系改进作为自己的目标。第五,为教职工提供有关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手段培训。第六,不断总结持续改进的经验,以指导未来的专业建设。

领导者的作用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质量管理体系十分强调领导者的作用。ISO9000强调:“领导具有决策和领导组织的关键作用”、“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

依据ISO9000思想,在专业建设中,校、系领导应从两个方向努力,注意三个方法,即对内充分发挥教职工作用,对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还必须掌握和应用控制论三方法:过程方法、系统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才能提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一)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原则强调“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关心教育教学质量入手,从做好本职工作入手,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

(二)借助外力

校系领导应发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供方(或合作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既符合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同时也可弥补学校在人、财、物方面之不足。

(三)过程控制

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把质量管理从传统的对结果(产品)实行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控制。过程控制住了,也就控制住过程的结果。一个组织或管理系统内存在许多过程,每一过程都存在一个最适宜的过程方法,而这个完善的过程方法是通过PDCA多次循环的结果。

(四)系统管理

ISO9000标准指出: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一个专业的建设需要通过很多的具体工作、活动或措施(即各种过程),对于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过程,领导要加以识别,分轻重缓急予以处理,如同下棋一样,要有全局观点。

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教学与学校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领导者,应按照管理的系统方法,注意协调各子系统、子过程之间的关系,召集相关方统筹安排,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专业技能、素质双丰收。

(五)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即基于事实基础上的决策,不是凭空“拍板”。我校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基于事实的决策,即我们通过对2008、2010、2012届百位电子商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在获得大量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因此,它是一种科学决策,获得在校电子商务学生的广泛认可。

ISO9000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也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模式。当一个学校还无力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我们可以抓住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为指导,进行专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松先,李艳波.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与管理,2005(2).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教学

网络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方式和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当前虚拟的网上企业、网上银行和网上商店的出现,使企业缩小了业务往来的空间距离。因此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国内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电子商务公司、传统企业、高等学校、政府部门、银行等都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出大量的需求。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瓶颈”。

一、 电子商务的产生及发展

根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指发生在开放网络上的、包含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易。由定义看出,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商品或产品的交易、结算等一系列商业活动的一种方式,以其高效率、低支付、高收益及全球性的特点,冲击着传统的手工操作式的商务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与积极的投入。

与此同时,随着电子商务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建设及普及,电子商务应用的蓬勃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学科及其人才的培养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二、电子商务的现状

面对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内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其中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培养。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本科层次为主。从2001年开始设立电子商务专业以来,2001年教育部首批批准13所高校设立电子商务专业,2002年增加到96所,2003年增加到153所,2004年增加到近200所,增长速度非常快,充分反映了国内高校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饱满热情。但随之而来的用户的信息来源渠道日益增多, 信息的时效性、容量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逐渐向媒体化、网络化和实践性转变。

2005年8月,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联席会议对电子商务教学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统计。据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全国高校中,本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已有275 所,较2001年的13所已经有了近20倍的增长。如果算上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专科与高职院校,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里,一个崭新的专业,能够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一方面说明这个专业正倍受社会青睐,另一方面也说明电子商务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在这不长的实际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在教学上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教材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据我所了解情况,目前,国内先后出版了好几套电子商务的系列教材,分别由各相关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情况组织编写,所以在教材的内容上差别很大。同时还有一些不成系列的教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教材的编写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落后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虽然是系列教材,但并不系统和完整,也不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因此同系列的教材之间相互有重复和冲突,不同的系列教材之间的重复和冲突更加严重,最终造成各高校在教材的选择上难度较大。

(二)实践教学的缺乏

电子商务是一个交叉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商务和管理的内容,又有相关的技术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更迫切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从我国各所高校的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学校仅仅设立了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一套简单的模拟实验系统,部分学校还没有实验室,甚至不具备上网的条件。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培养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太低

在一般高校的专业课程中,涉及商务方面课程仅占20%左右,大部分为计算机课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教学思想不应该仅局限在加强网络和编程语言的学习,而更应该注重在线商务理念的培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果不注重学生在线商务策划,那么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电子商务网站的策划及应付瞬息万变的商务网络环境。

(四)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较低

据该调查统计显示,目前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老师平均教龄不到两年,其中大多是直接从应届毕业生走上讲台。领域的差异和经验不足等因素,造成了如今 (下转第60页)

(上接第34页)这些年轻的教师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方式,从而也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这也正好说明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没有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时候必定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的期望和要求。

四、加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教师电子商务软件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

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电子商务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它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电子商务的系统管理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常用电子商务软件系统个模块操作的培训,长期以来教师普遍重视理论课的备课,对于实验课,由于很少进行社会调研,所以几乎普遍缺乏充分的备课过程。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在实践课的教学准备上下很大的功夫,对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必须非常熟练。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水平

电子商务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全面、体系化的素质,即使跨专业的老师和电子商务领域沾边,但是没有对这个领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也是没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在目前专业电子商务教师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积极地探索新路子来教好学生相当必要。这就要求教师们应该从电子商务这个专业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自己所教的每一门课程,而不能仍然局限于原来的专业。自己所代的每门课程,在电子商务学科中处于什么地位,心里要清楚。做到这一点,既非难事,也非易事。教师必须做到对其他相关课程内容基本熟悉,对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各门课程之间的接口和逻辑关系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应付自如。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赛结合”

0引言

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产物,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是实现网络强国的重要举措,但自从2001年设立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其主要被划分为计算机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两个方向,造成各高校或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或以经管类课程为主,专业特色、专业体系以及专业逻辑等方面违背专业的自洽性,但当前数字经济要求电子商务专业毕业人才是能从事互联网环境下的商务运作、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创新型复合专业人才,导致人才的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特别是提出新商科概念后,新商科是在新技术环境下对传统商科类专业进行学科交叉和重组,将新技术如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融入商科课程,基于新的理念,用新的模式和新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完全符合所有新商科的特质,其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中更应体现新商科的4个“新”:新思维,让电子商务学生有大数据思维;新规则,需要研究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新经济形态的运营逻辑;新理论,则是具有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经管、商务管理的理论方法;新工具,电子商务毕业学生需要掌握数字经济时代的处理商务活动的方法、工具以及技能[1]。因此,迫切需要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解决电子商务核心专业能力的构建问题。“新商科相对于传统商科是一场教育思维的认知革命”,培养模式的重塑则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正是基于此的探索,以电子商务企业具体实践中的产品构思(Conceive)—产品设计(Design)—编程开发(Implement)—运营管理(Operation)为主线,以商务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将学生分为小组,以电子商务项目为抓手,通过课赛结合,实现课程与企业项目实践融合,通过比赛的形式予以推进,构建基于CDIO的新商科背景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赛课结合,为学生营造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的背景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解决电子商务专业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分割的问题,解决二元融合难题,从技术、商务与运营3个维度整合塑造在新商科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1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对文献资料梳理发现,目前国外对CDI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教育领域,受制于CDIO设计理念,研究重点思考如何改进工程领域人才的培养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由于工程教育效果甚微,市场工程人才缺乏,因此工程教育院校开启CDIO教学模式探究。2004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正式建立,并配有专门的国际合作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共几十所高校加入组织参与计划执行,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2-8]。2005年,我国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只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的研究开始较早所以更加深入。为了确保CDIO模式的顺利运行和传播,需要增加研究力度,关注CDIO教育模式的学者数量不断增加。2016年1月,“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进一步深入对新形势下改进CDIO模式的研究。现在,国内外多所高等院校选择加入CDIO组织,主动探索相关理论知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高职院校SECI(校企利益共同体组织)-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参与主体以CDIO工程教育方法为依据,在切合实际的从业环境中联合培养相关人才。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培养方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基于CDIO模式,分别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调整、师资队伍搭配等方面对具体改革措施进行了论述。以EPT(EngineeringQuality工程素养;Professionalism职业素养;TeamAccomplishment团队素养)-CDIO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为范本,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构建了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EPT-CDIO培养模式,搭建层次递进互补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表明,CDIO工程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实践解决学生理论脱离实际的通病,且此教育模式尤其利于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还能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另一方面,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工科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采纳,近年来,随着新商科理念等的提出,CDIO也被逐步引入商科领域,主要探讨两个维度的问题:(1)CDIO在具体某个课程中的应用,针对单一课程研究如何实现CDIO;(2)针对某一专业,探讨基于CDIO的培养模式,此类研究在工科、农科及理科等领域较为充分,但在商科、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目前研究得还不是很深入。综上,CDIO模式开始适用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随着不断探究和实践,当前的工程人才系统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相较于以前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与电子商务相关的CDIO工程模式培养模式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社会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招聘电子商务人才时对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商务运营能力要求逐渐提高,不仅需要大量知识储备以及超强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考察其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工作态度等。面对新商科背景下的新标准,在设计其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时,要以与时俱进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的教学体系,才能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贡献,而“课赛结合”是值得探索的培养路径[9-11]。

2实施“课赛结合”专业培养的目标

逐步形成“以问题驱动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以‘课赛结合’为抓手强化课程实践、以线上线下为依托开展教学互动、以过程评价为主导创新课程考核”的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凝练出“问题驱动、课赛结合、线上线下、过程评价”相互循环、互为支撑、共相促进的教学新模式。(1)改“核心课程关系孤立、教学内容衔接不紧”为“以问题求解为主线的系列核心课程体系”,加强课程间的纵向衔接与融合,通过系列核心课程实现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持续培养。(2)改“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单一”为“问题驱动式引导与探索分享式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改“实践实训不到位、课内课外两张皮”为“融合构建课内课外实践训练创新体系”,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4)改“教、学终结性评价”为“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化、动态化、过程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三者“闭环式”的相互反馈与自我完善。

3“课赛结合”专业培养过程

为了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课赛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课本基础知识,也可以增强对软硬件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比赛让学生们提前感受团队的氛围,锻炼其社交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等。(1)“课赛结合”主题选择。采用头脑风暴法,团队内成员充分论证,选题一方面要有创新性,另一方面必须具有实践可行性。(2)教学形式组织。在相关课程教学组织上,根据不同课程知识体系、不同的赛事要求、学生不同作品类型及其不同阶段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和翻转课堂。遵循产品构思—产品设计—编程开发—运营管理过程,以项目制的形式落实各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课赛结合”完成课程知识的体系化。(3)竞赛形式组织。“课赛结合”中的竞赛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深入了解自己的项目,必须在广度、难度以及深度上对有关知识充分把握,因此会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课程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等途径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实践化和内化。完成一个竞赛项目不仅有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设计过程,还有文案撰写以及参赛过程,需要团队人员合作完成。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和协调,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抗压能力等,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如有学生依托小程序来设计实现自己的创意方案,并通过校内赛作为省级、国家级竞赛的选拔赛。

4教学改革反思与展望

篇7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结构;实践环节

0 引言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和主体,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院地处杭州,为了适合杭州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需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对高职专业的设置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其中信息服务类专业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移动通讯技术、电子商务五个专业。我院的这5个专业的设置适应了我省和杭州市的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杭州作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第二大城市,尤其是作为全国生活品质较高的城市,发展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基础。信息服务业是杭州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本文介绍信息服务业“职业人”的特征,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实践环节的构建等。

1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信息服务是指服务者以独特的策略和内容帮助信息用户解决问题的社会经济行为。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把信息服务业分为社会调查业、信息处理业、信息提供业、电信服务业、咨询业、经纪业、公共信息服务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等8个大类。

杭州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综合试点城市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电视试点城市,杭州还被列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及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在杭州已具备以软件业为龙头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三大支柱产业:软件业、IT制造业、信息服务业。

杭州市正式了《杭州市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规划》比较了国内外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杭州的信息服务业、软件业的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明确了s年内杭州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发展重点,提出了电信运营业、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网络与数字增值业务服务业等四大重点发展方向。

2 信息服务业“职业人”的特征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培养信息服务业“职业人”的专业之一,我们以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信息服务职业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学院《“职业人”培养模式指导纲要》,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先导,以“适应性”为目标,以“应用”为宗旨,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突出优势技能与优势品质,全面实施以职业人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培养方案。

2.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人”的职业岗位定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能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系统管理与维护、信息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

毕业生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从事程序编码、软硬件安装维护,技术服务,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设计与网站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在工商贸企、事业单位从事和信息化相关的工作。

学生毕业初期会从事初级的程序编码、计算机软件应用和应用系统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发展后能成为软件设计师和计算机应用工程师。

(1)初次岗位定位:程序员。

(2)发展岗位定位:计算机应用工程师。

(3)非IT行业从业人员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员或信息管理员。

2.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人”的人才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严于律己;认真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实干创新;具有团队精神和良好人际沟通能力;体魄健全,心理健康。

(2)专生知识要求

①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②掌握一门以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方法,具备页面设计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知识和网络程序设计知识;

③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借助工具书初步阅读本专业文献;

④熟悉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关注本专业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进展。

(3)岗位技能要求

①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②具有规范编码能力;

③具备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能力;

④具有网页设计及Web网站管理维护能力。

(4)职业能力要求

①具有自学能力,关注本专业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进展;

②具备从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

③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职业品质要求

①真实可靠,杜绝虚假;

②维护社会、尊重他人;

③遵守职业道德。

(6)证书要求

①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

②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程序员证书、计算机调试员证书、网页设计师认证证书、动画设计师认证证书(必选一种)。

3 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3.1 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依据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功能与职业人才规格制定;专业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在对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的基础上,从相关职业岗位(群)的操作程序中列出操作点,并全力筛选出符合相关职业和相关岗位群共同点的主要操作要素,这些具有职业岗位(群)职业性特征的操作要素是专业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起点。

(1)设计思路

从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岗位(群)的操作体系出发,筛选出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相应的课程以及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掌握岗位操作要素。强调基本技能、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注重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适度拓展,突出优势技能与优势品质的培养。

(2)设计步骤

首先分析现有信息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与多家IT企业的有关人员tg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和讨论。特别是多次与信息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管理者座谈和交流,倾听他们对rr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和意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提出适应rr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要求所培养的信息服务类职业人应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适应性”。

篇8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明确本专业为哪个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则是明确胜任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确定需要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研讨,我们把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作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面向的核心工作岗位,把外贸业务助理、银行外贸业务专员作为该专业面向的一般相关工作岗位,并对这些岗位进行了描述。在明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的基础上,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归纳为:本专业立足湖北省1+8城市圈,辐射全省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于进出口公司、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销型企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熟悉外贸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进出口业务开发与维护、外贸单证填制、外贸业务跟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商务助理等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调研和研讨的结论,我们从基本素质、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职业态度四个方面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归纳。

二、“三双一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实施要点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采用“双对接、双师资、双证书、多方向”的“三双一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我们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吸收企业实践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有效机制,并实行多层次的双向融合,将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仿真教学环境与现实工作场景对接,综合运用源于外贸行业的真实案例和外贸模拟实训软件打造仿真的实训教学环境,通过仿真模拟实训教学,让学生全面体验外贸工作,培养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学院充分利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用“双师资”来培养学生;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实施对证施教、对岗施教,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人才培养目标与外贸岗位能力要求相融合,真正做到双证融通;针对外贸领域各种岗位间的关联性,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多项职业技能,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努力实现学生的“多方向”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等等环节都是紧密围绕岗位对职业能力提出的要求来进行和展开的。

(2)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证的获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将外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三个相对权威的职业资格证纳入人才培养的考证项目,让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采用“赛训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课程教学的常规项目之一,探索“赛训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

(4)积极与外贸企业合作,广泛吸收外贸行业的资深人士和专家参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相关问题,努力扩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渠道。

三、实施“三双一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1.面临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在解决学生校外实习上存在困难,工学结合遭遇瓶颈。令人堪忧的外贸形势直接导致外贸企业用人需求增速放缓,在校生到外贸企业实习的机会亦随之减少。再加上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存在组织纪律性不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较低,外贸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和绩效考核存在困难等问题,导致外贸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意愿不强,即使接受了也不放心让实习生全面开展业务,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整个业务过程,这样不仅增加了在校生到外贸企业实习工作的难度,而且实习效果也不佳。

(2)师资队伍结构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在课程开发以及专业新方向的开拓上存在力不从心的问题,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存在外贸从业经历不长,业务能力差的问题,兼职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流动性大、管理困难的问题。

(3)在对岗施教、双证融通的问题上,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虽然我们经过认真地挑选,将现有的相对权威的职业资格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考证体系,但是这些职业资格证的发证机构仅仅是组织职业资格证的统一考试,不能在开发职业岗位标准的基础上,将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与岗位标准进行对接,这就导致简单的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实现対岗施教。

2.问题应对策略

(1)在传统进出口贸易遇冷的情况下,积极寻找外贸行业的新热点,开拓新的专业方向。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面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这一外贸新形式,我校国际贸实务专业敏锐的把握时机,在“跨境互联网零售出口”这一方向上进行开拓,拓宽学生实习和就业面向,突破人才需求瓶颈。

(2)在针对外贸企业难以管理实习生的问题上,我校专门制定了实习生量化考核方案,并由学校指派专人和企业人事部门一起对实习生进行考核。针对大多数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选人用人的首要位置,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端正职业态度。

(3)针对学生校外实习难以接触核心业务,实习收获小的问题,我们将校内仿真模拟实训作为学生毕业前的必修课业任务,与此同时引入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的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通过赛训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全面体验外贸业务过程,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在仿真实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4)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策略,建设专业师资队伍“135工程”,即组建由1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5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引进有资深外贸行业背景的专业带头人;其次,大力培养骨干教师,提升骨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双师素质;最后,积极开展专兼教师配对工程,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合作,共同负责专项实训教学和实践考核。

(5)针对本专业核心岗位缺乏岗位标准,课证融通与对岗施教衔接不畅的问题,本专业通过组建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专家委员会,对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的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立核心岗位的岗位标准,在此基础上依据岗位标准和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开展职业资格证考前理论和实操培训。

四、“三双一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篇9

Abstract: To mee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nable the student to master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as new knowledge and skills, Yunnan Fore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Key words: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practice teaching system;construct and implement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138-02

0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特点,实施了“一体化”实践教学。建成了配套的实验室、实训室和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确保了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1“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综合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1]

2“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标准,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确立:首先通过市场调研、专业顾问委员会,毕业学生的访谈,掌握社会对本专业技能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与规格要求;其次,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等子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对应每一个子目标的模块课程;最后,通过各模块的专业基础课、“一体化”课程、专业认知实习、模拟现场实训、创新能力培养实训、综合应用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见习、毕业实习(设计)等教学环节实现培养目标。[1]

2.2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先确定该专业职业岗位群,然后通过广泛地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论证,掌握社会对该专业高职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等子目标。

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就业与创业能力、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英语能力、心理素质、就业指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日常交往礼仪等。专业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平面设计能力、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能力、网站规划等有关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技能包括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能力,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技能主要包括学生的所学知识的拓展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1-2个模块的课程加以学习,学习的内容与技能鉴定的要求一致,并要求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实践、模拟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1 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包括了现场教学、案例分析、项目教学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案例分析、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Flash、Photoshop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形式,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讲解完马上给学生布置相应任务并进行实践,能较快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并加快掌握的程度。

2.2.2 模拟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拟公司的形式,引入到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模拟公司”中可以进行办公、信息处理、电子商务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中可以按照现实经营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模拟公司”其实就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法。我们专业在“创业工作室”模拟数码公司,处理打字、复印、创意、设计、制作等业务,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打字、复印、刻录光盘制作过程,让教师和学生在反复演练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按照公司运行的模式,进行各种数码处理,并做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电子商务相关等工作。构建模拟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懂得真知、掌握技能,在掌握真知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了解运用市场,从而达到“学、练、用”三者合一。

2.2.3 综合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包括了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ERP综合实验、综合系统开发、综合平面设计、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等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系统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利用校内外相关项目及课题,由本专业的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课题的研究以及网站建设等综合实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ERP竞赛,培养学生的ERP综合应用能力;利用学校办公室、教师及学生电脑等设备,进行真实的电脑维护实践。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做数据处理、广告设计及宣传。在网上实现了“创业网上便利店”,面对我院的全体师生员工,为他们网上购物、话费充值、网络产品的购买等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最主要的是锻炼和培养的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这些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让教室与实训场地实现了零距离的结合,让工学真正交替,让产学有机融合,让师生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种富有综合性、实战性、多层次的创作训练体系,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使教师和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或相同的实践效果,有利于实现“双师型”队伍的培养,有利于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4 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企事业单位、IT行业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IT行业的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了教育面,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5 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在校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检验,对学生进行思想与设计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计算机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计算机应用项目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包括:掌握设计课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调查研究,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上机调试与测试;编写设计文档等。

2.2.6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必须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了解现代电子商务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方式、软件开发过程及技术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及“团队精神”;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双向选择就业单位,毕业后可到该单位工作。

2.2.7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平面设计大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ITAT技能大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除此之外,我们还丰富了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单位的支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现场参现与见习,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计算机应用相关讲座等。以上这些形式,都是通过不同的学习场所和传播方式,将传播内容侧重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上。因此,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拓展了实践教学的领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3.1 修订实践教学计划,整合实践课程首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占到教学总课时的1/2以上。三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总课时为3228,其中实践课时为2010(包括了教学实践、综合实践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占总学时的65%。为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我们专业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修订了实践教学大纲。整合了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并调整实践指导书。

3.2 课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的核心。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从“必须”、“够用”着手,开发出核心必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确保教材、教师、课程、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保持近距离或零距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岗位需求根据各课程按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了模块设置,共设置了办公自动化模块、系统开发模块、平面设计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网站建设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岗位需求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课程模块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本位、强调了能力本位,为教学的实践性、技能性,提供了链接的平台,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的保障。[2]

3.3 资源保障

3.3.1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拥有计算机应用综合实训室、硬件维修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素材采集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等校内专业实训室10个,昆明协创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8个,接收实习学生规模达500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职业资格考试中心、ITAT技能考试中心,为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式教学创造了条件,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要求学生参加职业证书认证考试,实施双证书制度,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3.3.2 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

3.3.2.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主要开展的途径为:一是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考试,获取相应的技术职称;二是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有培养前途的年青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培训等。

3.3.2.2 加强“能工巧匠”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念更新、知能更新、方法更新的要求,需要大量“能工巧匠”性的教师。我们专业大力开展了师资培训。有目的地输送一些理论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习,而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培训了实训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加强了本专业“能工巧匠”性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3.3.3 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几年来,我们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5家,其中包括:昆明奥立德计算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三盛分公司、昆明益泰金穗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云南超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协创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易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的形式也从最初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实训创建与管理以及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组织、课堂教学指导等多样化的合作形式。

3.4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出了真正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所培养的人才直接与企业、行业和市场相链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科学了规范“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获取知识技能,通过岗位实习、综合实训应用知识技能,通过毕业实习检验知识技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实践教学 CIS2011

[作者简介]李丽(1968- ),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计算机系主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管理系统、生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段文秀(1977- ),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电子商务物流方面的研究。(山东 德州 253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德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电子商务物流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LX-A11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65-02

一、引言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和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很多院校缺乏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没有把专业实践、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门课程和实践各个环节基本处于松散状态,难以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实验课,没有充分体现信管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信息与管理、管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用性不强是目前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很多院校实践环节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脱节,课程实验主要在实验机房进行,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演示或模拟性操作,学生停留在浅层次的实践体验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大都是虚拟课题,没有经过真实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根本无法应用在实际中。社会实践由于校企平台建设的短板效应,使得这些实践活动浅尝辄止,无法真正深入到企业实际,缺乏对企业实际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和渗透。

本文在CIS2011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中的问题,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对 CIS2011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信管专业的实践体系。

二、实践体系设计

CIS2011课程体系设计了6门核心课程和6门推荐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如166页图1所示。其中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和系统分析与设计为核心课程,图1中的其余6门为推荐课程。这12门课程分为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理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应用四个层次。

本文根据课程特点,从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增强课程间衔接,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的科学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大学期间所有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分成四个层次,设计了由信息技术基础实践、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实践、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综合设计与毕业设计组成的循序渐进的实践体系(如166页图2所示),其中阴影部分课程为核心课程。

第一层为信息技术基础实践,主要由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的实践内容组成。该层次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实验为主,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

第二层为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方法实践,主要由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检索与信息组织等课程的实践内容组成。该层次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设计为主,辅以必要的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课程设计题目与信息系统开发与运行管理实践、信息资源管理实践密切结合,课程实验和案例分析紧紧围绕课程设计展开。

第三层为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实践,主要包括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电子商务概论、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等课程的实践内容。该层次实践教学主要以综合课程设计为主,辅以必要的课程实验和案例分析。

第四层以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辅以毕业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工作任务的一个重要准备,是学生从校园理论学习到社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一个过渡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有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业务活动,并通过参与开展实际工作,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同时进行毕业实习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对应于专业知识体系,安排实践课时总计300课时,各部分内容如166页表所示。

实践教学中以“创新性”和“应用型”为关键词,形成“课内+校内+校外”三段式立体化实践模式。在课内,教师布置实践内容,包括系统规划、需求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及调试各个阶段内容,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在校内,学生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到图书馆、教务、人事、财务、设备管理等部门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MIS战略规划。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现有流程的不足,结合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流程重组,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之中。在校外,学生参观企业和各级管理部门并进行调研,了解企业运作情况和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课内、校内、校外实践有机融为一体。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为驱动,通过“课内+校内+校外”的三段式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实践教学方法设计

第一,实例教学+案例教学。引入丰富的实例和案例进行剖析与讨论,演示企业当前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强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

第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相关知识点设计的实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通常和理论课的内容紧密结合来进行设计。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对其进行验证,能够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效果。课程设计环节,设置了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数据库与商务智能课程设计、系统开发与管理课程设计等项目。学生以3~5人为小组完成不同的设计题目。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设计综合考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库系统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

第三,社会实践与毕业设计。社会实践项目是一个由参观访问、专题讨论、辩论、讲课、访谈等项目组成的形式灵活、多角度的实践体系,结合一批对口的、稳定的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无缝对接的实践环境。

五、结束语

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此外,作为高校的教师,要明确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实践育人水平,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江华,张瑞军,邓旭东,等.“以项目为驱动”创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

[2]赖文俊,欧阳庆,张建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

[3]龙朝阳,靳晓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9).

[4]索梅,牛东来.中国信息系统学科体系课程体系2011(CIS2011)概览[J].信息系统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