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质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经济体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化经济体质

篇1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特殊的政治与社会因素之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在这种经济结构性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即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状况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经济。为便于明晰,现把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差异特列表如下: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地区差异[3]

地区 消费支出 农民收入

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 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 东部

中部

西部 1.8 1.9 2.1 1.9 1.9

1.3 1.4 1.4 1.2 1.2

1.0 1.0 1.0 1.0 1.0 1.8 2.0 2.4 2.1 2.2

1.3 1.4 1.5 1.3 1.3

1.0 1.0 1.0 1.0 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2002年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自1985年至2001年间,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拉大之势。另据资料记载,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城镇居民,2001年占人口62%的农民消费只占我国全年社会零售额的37%,占人口38%的城镇居民消费占全年社会零售额的63%。城市弱势群体收入增长几近停滞,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全国平均20%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约为20%的低收入户的7~8倍”。[4]这则资料也清晰表明,城乡经济以及城市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足以表明,尽管我的经济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成就,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诸如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的经济还欠发达,经营模式还多停留在传统的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众之间发生经济纠纷的情况十分少见,法律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也不具备明显的重要作用。鉴于法律意识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水平的低下,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状况必然影响到我国国民整体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

正如有学者所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乡村社会,即所谓的‘送法下乡’。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实的情况并未达到发起这场运动的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状态,相反倒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在很多情况下,原有的社会控制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往往规避法律或者干脆按照习俗行事。”[5]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以笔者浅见,尽管其中有传统习俗的影响使然,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以及自给自足的社会现实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因。孟德斯鸠曾说:“法律和各民族谋生的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围广泛得多。从事农业的民族比以畜牧业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畜牧的民族比狩猎为生的民族所要的法典的内容就更多了。”[6]按照孟德斯鸠的观点,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居民依然采取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下,民众相互之间产生的经济纠纷较少,因此对法律的需求也相应降低,这无形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法律重要性的认知,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因此不发达。

篇2

>> 现代农业成果创新与转化探讨 云南现代农业“农超对接”创新经营机制研究 检察与调解对接机制研究 武汉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 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对策 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研究 研究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探索 诉调对接机制研究 贵州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风险投资与农业科技中介的有效对接机制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湖北省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构建山东农业产业新体系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型农村成人教育机制研究 浅谈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创新流转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的对接路径研究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冉学忠,郭立杰,白胜双.对铁铃市农科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229-230.

[4] 薛薇.农作物秸杆还田的作用与途径分析[J].农技服务,2015(6):133.

[5] 许竹青,毕亮亮.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探索:以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为例[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3):118-122.

篇3

一、现代化企业制度概述

1.现代化企业制度定义

现代化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而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

2.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十六个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一,产权清晰,也就是说我国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形式具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同时对于国有资产的产权划分要明确清晰。尤其是对于企业中国有资产以及出资方的投资进行明确划分。第二,权责明确,具体是指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承担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所有者根据出资额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和任命管理者的三项重大权利,但是如果企业一旦破产,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形影的有限责任。经营者是根据所有者的任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对企业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经营的权利和获取相应利益的权利。劳动者是按照企业的劳动合同进行就业和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第三,政企分开,具体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政府不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横加干涉,要对企业“放权让利”,但是一旦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资不抵债,无法再进行生产和经营,亏损的企业就要依法破产。第四,管理科学,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说管理科学是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生产经营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等都要科学化。同时也是对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形成约束和激励结合的机制。

3.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企业制度的区别

现代企业制度与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首先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依附于国家政府机关,企业并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只是在名义上具有,这种法人制度没有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家虽然按照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但是企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改变了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政企不分,企业过于依赖政府的局面。同时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环境要求,制定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不再是作为政府行政体系的附属物,也从而解决了以往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中内部管理落后的问题。

二、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在建国初期,我国照搬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质,这种计划经济体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国有企业。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并不具有经营自主权和决策权,国有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决策都要根据国家具体的行政命令去实施完成,其国有企业对于企业的盈亏也并不承担责任。但是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87年,基本上所有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在此后多年时间,我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一直在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在国有企业被改革之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利扩大,政府只作为其辅助者,对企业的干涉减少。但是,这种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改革的重点被放在分配制度改革上,相对而言,对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比较少,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依然存在,政府的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尺度掌握不够。二是企业产权问题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相应的在收入分配上的矛盾也就比较突出。三是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改革计划,但是在改革宗存在着配套性差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适应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势在必行。

三、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必须强化三个原则

为了更好的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我们要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学习,在他们的企业制度中,他们坚持法人产权独立原则、权责对称明晰原则、企业经营自主和盈亏自负原则等。因此,我们也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坚持这些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又不完全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状况,所以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要结合我国的企业经营特征强化三个原则。第一是社会参与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工作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谋生,更多的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个人的存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拥有多少物质财产,而是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程度的大小。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许多企业调整了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目标,尽可能地使调整后的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相一致。同时,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需要在社会中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只有社会认同,企业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社会公众进行消费,而社会又能为企业提供其生产要素,因此,社会公众是否认可企业,成为了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除此之外,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绿色的生活环境都与企业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气、水污染、噪音等主要污染源都来自于企业,企业也为国家提供税收,促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此可见。企业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就需要扩大社会对于企业的参与度,只有社会参与才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也能够有效地约束企业行为。第二是雇员参与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已经不再单一地为了温饱而奔波劳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去选择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喜爱的工作劳动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而只有通过雇员参与原则,才能够把劳动者的劳动目标从单一的赚钱生活转化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同时,在当代社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改变以往企业通过压低劳动者工资,节约企业成本的做法,而是更多的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满足社会会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雇员积极参与才能够保证,雇员在企业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第三是所有权淡化原则,具体是指:一是在股份公司制度下,股票属于企业的虚拟资本,作为股票持有人具有对股票的收益权和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权,而没有随意处置企业资产的权力。二是成文法限制企业的兼并购买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讲也限制了对所有权的随意使用。而作为小额股东,很少对所有权进行应用,基本都是将所持有的股票委托给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处理。三是有些基金和公共事业组织也成为企业的股东,对于他们参与企业角决策的权力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我国也必须深入贯彻所有权淡化这一原则,如果仍是维持所有权对企业行为的直接作用,企业的现代化制度建设就难以构建和实施。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公司制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我国主要是按照所有制对企业进行划分。而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权利和财产组织形式对公司进行划分。公司制作为企业组织制度的主要法律形式,除了这种法律形式划分外,还有按照财产组织划分,具体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而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可以由多种形式,如国家投资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法人持股有限公司和国有资产控股和参股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的《公司法》中将国家单独出资的企业也列为一种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也就是国有独资企业,近些年来,国有独资企业在西方国家发展良好,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投资者能够代表国家的礼仪,有利于进行宏观调侃和对企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公司制主要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优点是股东相对比较少,设立程序简单,利于操控。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程序就比较复杂,公司在规章制度方面和账目方面要求都比较严格。很多企业很难做到。可以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充分体现了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即形成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机构,同时三者又相互分离,互相制衡,彼此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权责清晰明确,充分的让公司各个机构各司其职,行使其决策权、行政权、监督权和管理权。

篇4

关键词:社会;大众健身;需求

一、经济物质基础的发展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转变,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都发生了变化,对健身、休闲、娱乐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强大的经济力量是大众健身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大众健身的兴起,体育产业的发展被注入了强势的发展动力,体育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从传统的现代化阶段跨入了现代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是,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将进入一个以休闲为特征的时代,体育将融入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必须与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所以,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运动健身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并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推动力量。

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大众健身

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将使人类过着惬意的生活,同时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但过多的余暇生活有时对社会也起到消极的影响。因此,引导人们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将会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享受生活、善待生命已经成为现代人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语),也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倡大众健身

体育既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无论从大众健身本身的功能与价值,还是从人们参与大众健身活动的环境、条件来说,大众健身都应该成为休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大众健身的社会功能来看,大众健身有助于人性的回归,预防和治疗“现代文明病”,抚慰身心,促进人际交往,引导社会风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休闲生活观念、选择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促进人的社会化。从文化层面来看,大众健身的价值不仅在于娱乐身心,更在于文化。大众健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可以转化为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生存智慧,可以影响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发挥着它的文化整合功能。从大众健身的经济功能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消费观念的变化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人们已有能力享受大众健身消费和服务。为此,开发体育休闲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如健身服务、观赏服务、休闲场地、服装器材服务等),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大众健身产品与服务,不仅能满足人们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休闲的需求,而且能够扩大消费,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大众健身作为健身手段,能通过增强劳动体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体育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现代文明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着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创了我国物质文明的新时代,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是社会文化的巨大更新。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划、价值标准等,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心理、性格、行为和身体也受其影响。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如今,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呈多元性特征。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价值取向为39%,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价值取向为36%。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是将体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更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推广。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达成了一致,推动着以健身、娱乐和自我完善为主的大众体育的发展。

五、文化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一)文化对大众健身的影响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也靠文化培养。今天,我们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也必须从现存的文化基础出发,去开创新的历史局面。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现代体育文化形态旨在谋求身体的培育和发展,增进健康和保持积极的心理、生理状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体育理想、体育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到了现代,在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文化也在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迈步。而大众健身无疑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大众健身代表的是一种健康、休闲、娱乐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由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其重要性将始终不变。

(二)现代文明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着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创了我国物质文明的新时代,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是社会文化的巨大更新。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划、价值标准等,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心理、性格、行为和身体也受其影响。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如今,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呈多元性特征。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价值取向为39%,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价值取向为36%。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是将体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更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推广。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达成了一致,推动着以健身、娱乐和自我完善为主的大众体育的发展。

总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都明确指出“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质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评价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它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标志,也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而发展群众体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根本手段。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北京:中国法

制出版社,1995

[2]辽宁省体育局.辽宁省4个城市群体处近几年的群体工

作调研材料汇编总结报告[R].2004-08.

[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

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李相如,刘国永.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

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5(3):78-80.

篇5

发展实体经济

[精彩标题示例]

筑牢实体经济强国基石

激活实体经济这池春水

[精彩开头示例]

一国强盛之本在于实体经济,这本是普遍共识。然而,这几年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却不小: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资金周转捉襟见肘、市场需求疲软、投资回报率下降等等反映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整体状况欠佳。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无疑为发展实体经济鼓了气,壮了胆。

[精彩结尾示例]

总之,在全球经济深刻调整,我国实体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只有抢抓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营造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实体企业治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夯实我国经济发展基础。

人工智能

[精彩标题示例]

1.为人工智能铺就发展快轨

2.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精彩开头示例]

1.科技创新有自身的规律,而顺应规律的助推,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这一规划的出台,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争夺科创前沿高地吹响了冲锋号。

2.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精彩结尾示例]

1.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2.历史上,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有人驾着马车与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如今,人类早已跨越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山峦,正行进于智能化的快车道。为人工智能发展铺就一条坚实的轨道,我们一定能拥抱属于自己的时代机遇。

文化泛娱乐化

[精彩标题示例]

文化娱乐化助推文化粗鄙化

电视文化“泛娱乐化”需坚守底线

[精彩开头示例]

作家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华文化正在粗鄙化”。国门洞开后,超级市场、麦当劳、好莱坞、NBA、肥皂剧、歌星、影星、球星等商业元素伴随着西方的商业文化倾刻间蜂拥而入。商业文化的“快餐式”属性在网络、电视等强势媒介的助推下,促成了文化的“娱乐化”“眼球化”,并成了当下文化的一个“标签”。标签作用的深化加速了文化的粗鄙化。重塑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不能忽视文化的粗鄙化,更不能任其“逍遥自在赛神仙”。

[精彩结尾示例]

电视文化的受众面广,娱乐节目的影响力大,这就更需要坚持追求精神品质的境界,坚守文化娱乐的底线,切实剥离那些滥俗的东西。摈弃浮躁跟风心态,驱散荧屏文化中的“雾霾”,给予观众艺术的熏陶、精神的向往和人文的慰藉,多为社会注入向上的感染力。艺术产品用什么力量培育文化植被、建设文化生态、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诉求,已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命题。

加强环保督查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精彩标题示例]

1.让环保约谈“谈”之有效

2.环保督察,催生转型升级“化学反应”

3.环保不力不能止于“督查”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一

“千秋胜负在于理”。环保督查雷厉风行的背后,是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是绿色发展的深入人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用环保倒逼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强身健体”,越来越多的地方学会“算大账”。

示例二

保护好一方山水,造福百姓,遗泽子孙,乃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责任。然近年来,环境问题不时引发公众焦虑,当环保局长屡屡成为质疑焦点,“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请环保局长喝黑水”成为热点新闻时,环保局长“匿名举报”的尴尬,环保部门“看得见管不到”的无奈,再次折射出,环保问题光靠环保部门的确独木难支。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一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环保督察绝不是一阵风,也不是最终目的,问责是为了督促各地根治环境污染的民生之患,回应绿水青山的民心之盼。人人都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示例二

蓝天,大地,青山,绿水……我们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很多,我们也为经济发展付出很多;我们怀念从前,我们更希望未来可以回到从前。从督查开始补救,从当下开始转变,生命的健康、民众的期盼不容许再有让位,“美丽中国”的建设必须落实于行动。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精彩标题示例]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跨越新时展关口

3.创新驱动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一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示例二

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最初“现代化”的构想,就是指的经济领域。但是,块头大并不代表身体强,经济的体量大也并不代表结构合理。经济体系现代化,关键在“体系”二字。中国经济,正在从“长体重”向“强体质”转变。

[精彩分析示例]

示例一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中。必须坚持品质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品质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示例二

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意味着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是资源和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这是很难持续的。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的数量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投资的边际效率出现下降,依靠资本投入推动增长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强。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一

在时代进步中解放思想,在理念转变中埋头苦干,新发展理念必定能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问题提供答案。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让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过程,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环境污染防治

[精彩标题示例]

1治污需做好“发展加减法”

2.治理污染,不讳疾方可得善医

3.治污不能只靠政府

4.“向污染宣战”还需雷霆手段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一

近年来,人民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从最早提出雾霾、PM2.5等关键名词,再到现在将PM2.5等列入日常生活考虑之中,这无疑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周围生活环境和自身身体健康的关心,同时也体现了政府、部门对群众关心关注问题的重视。治理环境污染,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圆梦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示例二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跳不出“GDP至上”的陷阱,为了经济数字好看、财政收入有靠,招商引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惜出台牺牲资源环境的土政策,让污染企业大行其道,成为备受呵护的“香饽饽”。在这样的治理生态下,环保部门要么无所作为,要么也加进去分一杯羹,滋生出以罚代管、靠罚养人的罚款经济。治污,亟需做好各地发展的加减法。

示例三

以往,或因担心引发恐慌,或是怕被追究责任,有些地方对于环境污染的习惯性做法是“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导致严重后果。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越来越幸福。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发展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是明珠弹雀,得不偿失。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一

环境“疾病”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治理大气污染任重道远,尚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了改善生存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贡献力量,为实现“美丽中国”而打好攻坚战、持久战。

示例二

无论如何,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治理环境污染,只有用用雷霆手段,方显现菩萨心肠。治理污染,就得靠“通电高压线”般的制度设计、靠零容忍的坚决态度、靠动真碰硬的铁腕执行,如此,才能净化我们的呼吸、守护我们的家园。

示例三

能不能把环境摆在正确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检验着治理者的能力。不管是遥远山村的生态悲剧,还是城市里的“呼吸之痛”,都在警醒我们,“向污染宣战”亟须落实为行动,做好“发展加减法”,更需要从现在做起、从众人最期盼的地方做起。

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

[精彩标题示例]

1.完善社区治理,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2.社区治理,要“破”更要“立”

3.健全社会治理,别忘了基层

4.社区治理要有乡土气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一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移风易俗只是农村治理方方面面的其中之一,如今农村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需要摒弃,比如宗族势力、迷信思想;也有很多好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植入,比如法治、诚信,这些都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极为不易。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从农村的特殊性出发,需要站在农民的角度研究问题。

示例二

古语云“打桩还需根基硬”,基层,是锻炼培养干部的主阵地,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大平台,从基层选拔德才兼备、群众公认优秀干部,将大批后备干部、年轻干部放到基层一线进行培养锻炼,是事业发展、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精彩分析示例]

示例一

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简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很难,社区基层治理注定是一个“老大难”——“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儿,很多风俗不单单是金钱上的事情,而是代表着乡亲邻里间的人情世故。如果只是看到了婚丧嫁娶的奢靡,忽视了其承担的人情维系功能,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却没有“结合群众感受干工作”,这显然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示例二

从总体上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管”和“用”上面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重“建”不重“管”、重“验”不重“用”现象突出,有效利用普遍不够。有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沦为验收和检查的“秀场”。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投入资金建设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验收达标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或被其他事务挪用和挤占。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适用度不够,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部分基层文化机构的设备设施陈旧简陋,建设中的制度性保障不平衡。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一

“破”并不意味着彻底摒弃,“立”也不是要完全另起炉灶,“破”的是糟粕,同时应该保留精华,我们相信,未来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村地区还会不断面临“破”与“立”。尽管如此,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始终沾满泥土气息,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必将不断成熟,广大农村也会更加和谐美丽。

示例二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一时之功,功未必在当下。因此,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的过程中,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基层建设的重点,管理也要随之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要建的好、管的也好,如此,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更持久。

共享养老

[精彩标题示例]

为养老插上“互联网+”翅膀

多方合力共促养老事业发展

[精彩开头示例]

1.“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重阳节之际,一首《当你老了》,刷屏朋友圈,戳中无数人泪点。每个人终会老去,当“银潮”迎面而来,如何安放2.2亿多60岁以上老年人的夕阳人生,是人们在感动之后,不得不思考的时代命题。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可如今,在父母身边尽孝道,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先生曾经论及,与美国的“接力模式”相比,中国的养老可归为“反馈模式”,即亲代抚养子代、子代赡养亲代,这可概括为“养儿防老”。然而,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父母与子女天各一方已属常态。对于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来说,侍奉父母确有难度,更遑论“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如何让“通讯录里的父母”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的一道考题。

[精彩结尾示例]

1.“打造银丝下的春天”,这是全社会的责任。老年是人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我们期待,随着养老模式更多元、社会保障更有力,我们的未来一定更有可塑性,“银丝下的春天”将变成现实。

2.“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到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即便有他人的精细照料,即便有可贵的夕阳友谊,亲人的呵护却是永远不可替代的温暖。远离父母的游子,不妨通过互联网,与父母视频通话,道上一声问候,与他们一起细数年华。在“流动中国”里,这也是“互联网+养老”的题中之义。

弘扬企业家精神

[精彩标题示例]

1.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蕴藏活力

2.时代呼唤优秀企业家精神

3.弘扬企业精神点燃时代引擎

[精彩开头示例]

1.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要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精神特质和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示范作用,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在深入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企业家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由此呈现出的企业家优秀品质精神也已形成一股厚重的正能量,并以充满活力的姿态推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2.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发挥好企业家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回顾波澜壮阔的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正是一大批企业家挺立潮头、勇于创业、不断创新,推动改革与开放不断深入,成就了“中国奇迹”。如今,我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单个企业的稳增长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局稳增长的基础与保障,企业家对经济大势的正确把握与妥善应对成为企业稳增长的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尤须激发企业家精神。

[精彩结尾示例]

1.“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中国改革进行到今天,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具有深刻的伦理精神内涵,企业家精神是其中重要内容。以法治呵护企业家精神的成长,也就是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护佑中国企业行稳致远、根深叶茂。

2.感召力、更富中国特色的优秀企业家精神。我们要加强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传承,在全社会倡导加快形成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共识和合力,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和党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领导,确保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各项举措尽快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激发市场主体主动作为的精神。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仅能促进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涨、营造开放健康的市场环境,更能激发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活力。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政府把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让企业家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才能让“中国奇迹”攀上新的巅峰。

知识付费

[精彩标题示例]

知识付费是消费升级的必然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一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一位北大经济学教授的网络专栏,拥有超过17万付费订阅者,价值近3500万元。而这仅仅是众多网络付费内容中的九牛一毛。在崇尚分享精神的互联网时代,为优质内容付费已渐成趋势。

示例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仿佛一夜之间,知识经济的春风就呼啦啦刮起来了。喜马拉雅FM、得到、问咖、值乎、分答……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当前我国知识分享市场已初具规模,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人。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一

知识付费的内容创作越来越倾向于精英化、专业化。创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结构化讲述。随着各大平台引入重量级专家、提升产品质量和线上线下互动,知识付费也将不再过分依赖打赏,价格将越来越走向市场化。惟如此,知识付费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管理;创新

房屋建筑是建筑工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房屋建筑工程而言,实际施工当中的质量管理相关工作极为关键,其中不仅包含施工质量管理,同时也包含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建筑工程的主体部分,更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成本管理。当前时期,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不同于以往,以往传统的管理工作理念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要求,同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诉求,难以对人们在建筑工程方面的诉求进行有效满足。所以,针对现代建筑工程行业而言,要积极探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基于现代化管理方式推动房建工程的现代化发展。

1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管理及创新思考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经济也获得快速发展,在加入WTO之后,国内各个行业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进步发展空间。尤其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完善,让国家经济获得了良好发展。在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时,实际施工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管理手段也需要随之发展。当前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形势日愈激烈,各个施工企业希望基于创新的方式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占据良好的发展优势。可是基于现代房屋建筑项目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而言,建筑工程行业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其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制约[1]。传统形式的施工管理相关制度无法为现代化施工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指导,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别。同时建筑工程项目主体方面的施工理念发生了变化,其会产生较为尖锐的矛盾,基于此,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施工中会暴露出更多管理问题。通常来讲,较为常见的问题包含:项目管理权责方面较为混淆、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尤其缺少施工安全方面的管理,其会对房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过程当中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房建工程在管理工作方式方面有严格要求,要求各个施工企业对施工管理工作的模式、方式等进行积极创新,持续优化施工管理相关工作,这对于建筑工程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来讲极为关键。

2房屋建筑不同时期开展施工管理工作的要求

2.1前期准备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以前,首先要进行必要性、合理性的规划设计,这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准备环节。规划方案会影响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所以要求依据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实际,对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严格遵守,并且对施工管理工作制度实施有序完善,同时一定要遵照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施工方案相关内容,在房屋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以前,调整可能会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并且及时进行针对性地评估与分析,对施工方案进行持续完善,为后续的施工作业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设计工作者要重视施工图纸的设计,明确施工图纸对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重要性,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的有序开展。施工作业者在施工中一定要重视施工图纸相关内容,其是对实际施工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依据,是实际施工、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要进行参照的主要依据,更是施工作业的标准要求,其可以让施工作业者更为有序地开展工作,强化提升施工作业的精准度[2]。图纸方案的设计质量会对房屋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所有设计工作者一定要基于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精准设计,以工程功能需求出发,以技术先进性、工程造价严谨性为重点,全面分析图纸方案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地进行设计方案优化,通过对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的设计,科学地应用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基于此制定图纸方案对应的施工进度,确保其严谨性以及施工作业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强化提升图纸方案的重要作用。

2.2实际施工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中,施工作业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保证了施工作业的质量,也就是保证了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质量的管理过程中,要求相关工作者基于管理工作相关标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使用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面解决,以免施工作业中存在安全隐患。实际施工中要持续提升项目工程的管理力度,尤其是项目监管相关工作,项目监管相关工作非常关键,监督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基于此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施工技术满足相关要求,符合预期的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目标,强化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2.3竣工验收

所有建筑工程都需要进行竣工验收,这个过程当中,要求对项目工程质量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稳定性等进行严格审核与验收,保证整个房屋建筑工程满足安全规范、预期施工要求等目标,这样的房屋建筑工程才能够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对于房屋建筑工程的竣工时期而言,相关企业、部门等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保证房建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在评价房建工程整体质量的时候,要关注到项目工程的整体评估,同时需要针对房建工程图纸方案进行评估,核对房建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是否满足图纸方案中要求的质量规范,确保房屋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的安全性,保证房建工程具备稳定性与可靠性[3]。

3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管理创新的有效措施

3.1投入成本方面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以前,需要分析实际施工中会产生的问题,并且制定对应合理的解决对策,此外,还要遵照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预判实际施工中可能会产生的地域、空间以及时间问题,其中也包含实际应用的设备设施、施工作业者等,保证房屋建筑工程实际施工具备良好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3.2施工材料、技术方面

当前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正在持续发展,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中,更多现代化技术手段、施工材料等得以引入和应用。探析实际施工中所使用的技术工艺、施工材料等,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创新,能够强化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方面,要同时与施工工艺进行创新研发,针对施工企业来讲,这是获得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战略,其有助于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提升。企业一定要对自身思想、理念等进行持续创新[4]。企业思想创新过程中,首先要构建针对房屋建筑工程创新应用的管理平台,符合现代房屋建筑工程市场的动态性、多样性诉求,同时要把诸多动态变化、需求等当成是未来发展的导向,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理念进行及时转变,对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积极引入与应用,使用满足施工管理的现代化措施。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进行积极创新,对施工材料、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中,要对新的成功经验进行持续累积,探究更多现代化的施工管理工作方式,不仅要对成功的思想创新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还要积极探究各个不同层面的创新探索。为了能够创新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施工企业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与努力,积极探究强化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人才的举措,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施工管理相关工作中,吸收和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施工技术工作者,针对内部员工进行合理有效地培养,并且对管理工作机制进行持续创新与完善,激励相关工作者对施工技术、施工材料等进行积极创新,奠定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3.3施工目标、环境方面

为了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与管理成效,在施工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中一定要明确管理工作目标。基于管理工作目标的明确,选择合理有效的施工材料,合理规划设计施工方案,强化提升施工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一定要尽量规避交叉责任的出现,使用合理有效的管理举措,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中涉及的资金成本集中起来,并且把诸多内容应用到更为重要的环节之中,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时候,要重视施工管理工作相关的制度,直接依据既定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方案,严格依据相关要求开展施工作业,实际施工中如果产生了问题,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一定要将责任追究落实到个人身上。此外,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人才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具备管理专业知识、技能的工作者可以直接开展管理工作,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在实际施工作业之前,施工企业先要对管理工作者实施岗前培训,强化提升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施工现场的管理、保护等工作实际开展中,要制定切实合理的维护方案,尽量规避施工中所产生的工地污染,以免对房屋建筑工程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4施工作业者方面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作业者是极为关键的要素,施工作业者自身技术能力、综合素养等会对施工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强化提升施工作业者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就是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施工企业一定要强化提升施工作业者的质量意识,组织其参与专业技能、施工质量等培训,强化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让其能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身专业技能得到同步提升[5]。企业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职工予以相应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用这样的方式激发施工作业者工作积极性。对于那些施工作业表现较差的,甚至存在违规操作行为的施工作业者,要求施工企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作为施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行业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发展,就要积极组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的施工队伍,在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更能够强化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为施工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提供保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所有施工企业都要全面明确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式、施工技术等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际施工中开展切实有效的施工管理工作,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强化提升房建工程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高秀召.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管理及创新研究[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20(3):57.

[2]李安山.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管理及创新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6):255-256.[3]吕治中.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管理及创新[J].建筑与装饰,2020(3):82,85.

[4]董臻,尚衍磊,李柏霖.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管理及创新[J].装饰装修天地,2019(7):39.

篇7

[关键词] 体育经济功能国民经济促进发展

在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就是经济,体育就是体育,两者几乎是决然分开的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将体育的经济功能上升到经济学的高度,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能够现实地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全社会就业率,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思维模式及方法,用科学发展观,生态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构建和谐社会。

一、体育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体育的经济功能是由体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所决定。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对生产力进行价格评价时,人的素质往往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但在人的诸多素质中,身体素质又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得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体育发展劳动者体力的作用,以减少发病率,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这表明,体育的经济功能最初是由体育本身的发展,并间接通过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再转化为劳动生产力的。当今企业里大凡有见识的厂长、经理都把开展职工的体育锻炼,增进职工健康,提高出勤率视为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曾提出的“8-l大于8”这一富有哲理性的公式正说明了这一点。即在一天工作或学习的八个小时中,抽一个小时来进行体育锻炼,效果比原来八个小时还要好。

二、体育社会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体育社会化是我国体育改革的方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体育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实践证明,伴随体育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满足体育人口不断扩大的需要,各种运动器材、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用品的批量生产、建设和供应,乃至体育健身、体育娱乐和体育旅游业都在迅速发展,已有可能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体育产业体系。竞技体育和商品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比如,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并可直接获取门票收入。一些大型运动会,除可带动旅游、商业、交通、电信和新闻出版等行业发展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彩票、邮票、纪念币、收纳广告费、印刷宣传品等途径,从中得到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使奥林匹克运动会亦难免卷入其中,使之表现出鲜明的商业化倾向。比如,在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国财团都在利用其影响,进行巨额投资,从事商业性活动。有关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当首推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这届首次由民间主办的奥运会,在金融界人士彼得・尤罗斯的领导下,一改以往奥运会亏损的局面,不仅节约了原定的5亿美元的耗资,反而从中获得2.5亿美元的盈利。为此,国际奥运会特授予他金质奖章。尽管不少人基于奥林匹克原则,对此举颇有贬词,但正如国际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我们并不想阻止商业化,因为我们认为商业化对体育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所要避免的是将商业化的利益置于体育之上。”由于竞技体育的商业化道路早已被开启,通过体育直接盈利的契机仍被人们所利用。

三、体育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体育作为第三产业正以劳务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体育的经济功能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第三产业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体育产业化自然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为体育是一种超越物资功利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只有物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才有可开发的精神价值。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体育的经济功能得以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且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互推动、相互作用的。作为产业必然创造价值,在有些国家体育产业几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世界经济具有一体化趋势,中国经济不可能隔绝于世界经济之外,在国外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体育生存的市场环境也在悄然转变。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资料,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是4470亿元,1985年为8857.6亿元,1990年为17686.1亿元,1995年达18094亿元,1999年为150630.1亿元,1980年~1999年间,GDP增长17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9.8%,人均GDP变化由1978年的379元到1999年的6534元,为同期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宏观背景支持下,体育产业发展迅猛,成为第三产业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加值结构看,1997年中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6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值至少可达到281.2亿元,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体育产业的形成既是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产物,又是体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必然。

四、体育电视转播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向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体育已成为科学和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电视与体育的关系达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特别是电视通过商业包装使体育比赛的娱乐性增强,体育比赛的观众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扩大到那些极少甚至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管理机构不得不把电视转播问题提升到决定体育项目发展的战略性高度。体育机构已经认识到:电视的关注程度决定了各个项目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体育机构与体育组织之间的贫富差距。几乎所有的国际体育组织内部都成立了专门的电视委员会,从事电视制作和电视转播权的经营和销售工作。如1984年奥运会,商人出身的美国人尤伯罗斯没有要政府一分钱,靠筹资的7亿美元,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筹办了洛杉矶奥运会,结果净赚2.15亿美元,开创了民间办奥运会的“尤伯罗斯模式”。在这个模式里, 电视转播权的销售、电视广告的拍卖、企业赞助占所有收入的90%还要多。又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两大赛事爱立信乒乓球擂台赛和摩托罗拉羽毛球天王挑战赛就是体育与媒介共同经营的一个范例。

五、体育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至今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工程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建设工程质量各责任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是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单位、检测、材料设备生产供应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建设监理和风险管理为代表的社会监督保证体系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技术经济保障条件,包括建设监理的质量监管体系、社会担保和保险质量监管体系;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保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驱动力。

为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必须全面系统地建立健全建设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围绕工程项目和建设主体,多层次、全方位实施监督管理,有效维护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建设行为,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站在国家和公众利益的整体立场上,依据建设工程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建设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实施具有权威性的强制性监督管理。

1.我国建筑管理与工程质量监督的现状

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建立二十年多来,各级监督机构和广大质量监督人员忠实履行监督职能,为促进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遏制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许多弊端开始逐渐显露,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状况可以用“总体受控、问题频现、基本稳定、形势严峻”几个词来描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企业诚信机制滞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应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大部分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信用体系已非常发达,而我国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建设工程参与主体各方的诚信机制还未健全,信用危机矛盾突出,再加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矛盾加剧。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开始制定施工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并得初步成果,社会反响较好,但由于还不适合全国施行,无法形成有足够影响力的机制运作。

(2)工程咨询服务业管理有待加强。总体来说,我国现有的第三方工程咨询服务机构普遍只有监理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在这些工程咨询服务行业中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自律性不强,加上行业过度竞争,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健全,政府管理不到位等种种原因,导致国内现有的工程咨询服务业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未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

(3)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不适应。在过去几年中,我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城市扩张与基础建设,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迟缓之间的不适应带来的矛盾越来越剧烈。设计施工一体化、超大的建筑工程集团的出现带来了工程质量监督形式的不适应;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宏观监督和微观监督与受委托执法带来了工程质量监督地位的不适应。

(4)政府监管力量相对萎缩。由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各地监督人员的数量一直保持在编委批准的“常数”内,而且在取消监督费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收入减少,带来了人员流失、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的局面。监督人员减少与承担监督任务的剧增存在巨大的落差,给监督工作带来更大的负担。

2.提高建筑管理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水平的对策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执行已有 28年的历程,但是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始终仍处于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质量监督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参与建造的人员要切实提高质量意识,特别是监管人员,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各负其责,各尽所能,本着为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监督好每一个建筑产品。同样,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监督管理模式,朝着依法监督、科学管理、保证质量的方向不断努力。

2.1提高监督人员素质和监督工作水平

作为政府委派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其职业道德是从事好监督工作的首要条件。作为监督人员要能正确处理与建设各方主体的关系,以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坚持原则、公正廉洁,不参与有损质量监督公正性和客观性的业务行为,不,以维护政府监督的形象。同时,监督人员还须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但要熟悉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还要不断学习,以了解不断更新的技术和规范要求。

监督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建设工程有关法律、法规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熟练掌握基本建设程序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程序,了解和掌握建设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应不断学习检测手段和方法,监督与管理抽样检查方法,了解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建立和健全对监督员监督工作能力和绩效考核、考评制度,不断完善考核、考评的指标体系,把监督员监督工作能力和监督绩效同其工资、奖励待遇结合起来,以考促管。建立良好有效的用人机制,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相结合,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机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

2.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借鉴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其建筑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建立在严格、健全的法制基础上的。因此,应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积极探索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法律法规体系。

1. 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工作指南》、《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

2. 针对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地方建筑工程的法规、制度。要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出台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重点在于明确监督机构的地位、性质、职责和义务等;要制定明确各方主体质量责任,落实市场主体质量责任的有关规定;要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罚则的内容,结合个地方现状制定合法、可操作性强的处罚实施细则;要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相关部门规章的契机,进一步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

2.3规范建筑市场

要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强化责任追究机制。要明确企业是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把建设工程的质量责任还给企业。新出台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把检测机构也纳入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范围,可以认为检测机构作为新的责任主体的身份已经确认。《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均对责任主体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结合这有关规定及本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拟定各责任主体在工程中的质量责任,为监督人员加强建设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提供详细的依据。

2.4加强检测手段,为质量监督作技术支撑

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工程规模复杂程度不断提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对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质量监督管理也应由原先落后的“眼看、手摸、锤敲”发展为通过新进的设备、仪器进行准确、数字化的现场检测。在工程实体监督、使用功能系统模拟试运行测试中,通过现场实测,以具体的数据为依据,改变原来仅靠观感判断工程质量的传统模式。

3.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要想得到加强,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根据新时期提出的要求建立新的质量监督管理模式,规范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最终也才能让用户用得放心,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成灿.强化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J].建筑经济, 2001,(09) .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s, is a professional, highly technical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affected by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eriously affect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refore, must be 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modern economic system, realize the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innovative concep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supervis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entity, each stag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so as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an make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the control effect high qualit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project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引 言

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而且,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工业生产、建筑、零售销售等基本面情况总体保持良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继续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强。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式呈现出市场主体多元化、经济活动国际化特征带动了社会城市建设发展,在此背景下,建筑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面临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筑工程管理的地位也日益提升。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只有自觉规范质量问题,加强设计、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才能减少与避免质量事故发生,提升企业形象。

1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管理是根据基本国情,按照客观经济学规律,结合各种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项目整个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期望的质量与效益目标。工程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从立项到交付使用和维护全过程的管理,贯穿于项目投资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准备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及工程竣工阶段,主要包括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等。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建筑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为建筑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融合了管理的实践经验,使得很多建筑企业将工程管理应用到建筑工程建设的具体环节中,有效的协调了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确保建筑业实现高效的利润。

2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管理模式不合理,仍然受到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影响,以行政的硬性指令替代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建筑工程材料管理中,建筑企业通常都是以大批量的集中采购,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采购方式由于购入量大而占用了资金和场地,使采购成本急剧增加,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在工期制定过程中,大多数建筑企业不重视对工程的总体规划,所定计划只靠以往的经验,没有科学依据,同时还缺乏实际性的考虑。此外,企业内部对“控制”认识不足,很多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安全质量控制、施工技术控制、成本控制体系,通常只是事后才进行控制。与此同时,我国建筑业在施工技术、工程管理、成本控制、建设效率等方面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快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进程,采用先进科技和管理与国际接轨,以适应当代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3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从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看来,当前我国还需要加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因此建筑业仍然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而建筑工程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从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看来,大多数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管理不够重视,工程管理意识淡薄,重技术、轻思想现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项目管理的优势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在技术上解决问题就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有些项目建设没有专门的项目管理人员,只是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兼管,完全没有认识到工程管理的作用。

3.2缺乏健全的工程管理体制

完善的工程管理体制是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与秩序维护的基本依据,当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为了节省人员开支,大量从工程管理部门削减人力,很多管理人员身兼数职,长此以往,人员的积极性很难提高,同时造成相关工作不能得到及时落实,没有起到真正的管理作用,难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3缺乏工程管理人力资源

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占据着建筑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建筑行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代表人才,同时,熟悉法律、技术过硬、懂得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也相对较少,最为缺乏的是了解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模式与标准的专业管理人才,由此可见,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不仅很难适应当前建筑业发展的需求,更不能达到建筑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4建筑工程管理中问题控制措施

4.1加强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建立管理专业化队伍,并强化培训,通过管理理论知识、专业技术、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的培训来提高与培养员工的管理创新意识,对各个岗位的工作表现与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实行培训考核、工作考核等绩效考核奖惩形式来激励其积极进取,提高工作积极性。建筑工程管理人才不仅要有建筑相关的专业技术,还应精通计算机,懂得经济与企业管理,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同时要重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设计与实践来积累组织管理能力,以达到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4.2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是建筑企业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基础。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企业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整个项目组织结构中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部门,选择与制定符合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目标的信息化岗位的专业负责人与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处理平台,真正实现网上交流、网上办公。在实际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由于工程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在不同的地点,应充分考虑对远程数据通信方式的应用,建立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与文档的共享、管理等。

4.3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三控”力度

建筑工程管理的“三控”包括对工程质量的管控、施工进度的控制以及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等。要想实现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将企业各职能与质量管理充分结合,建立质量领导责任制,以确保工程质量的落实。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质量信息化管理水平。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运用ISO9000系列管理程序,统筹安排生产计划。用计算机为手段,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与正确的施工方法来提高施工进度,均衡施工。实行工期目标责任制,将工期目标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与此同时,在保证工程质量、进度要求的前提下,还应重视建筑工程的核算,建立科学的核算管理体系,及时办理已经竣工工程的转资,从而使得企业发展更加有保障。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完善的成本控制包括材料成本控制、劳动力成本控制、机械成本控制、现场成本控制等,通过有效的现场管理、缩短机械的使用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工程成本,从而使建筑工程管理更加卓越成效。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提升,建筑业的发展也在蒸蒸日上,特别是国家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再加上建筑工程管理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建筑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筑企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建筑工程管理贯穿于项目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与运用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规范,大力促进工程技术发展,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以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秦天尚.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措施研究[J].城市建筑,2011(16):27.

[2]叶莉莉.探讨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科学技术,2012(05):13.

篇10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趋洋

一、定义

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属于文化的范畴。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他于1871年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广义的流行文化,就是指特定时期内,以一定周期和一定形式而广泛传播于社会中的各种文化。”流行文化具有生命周期短、传播范围广、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等特点,同时流行文化的传播载体是最具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互联网。

二、传播原因

一种流行文化总是一种世界的浓缩反映,有什么样的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的产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下面将从心理因素、科学因素及经济因素这几个方面分析流行文化产生的原因。

1.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快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社会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各种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人们可以自由地接触各种文化。对于处在文化输入国地位的中国来说,西方文化,如好莱坞的大片、摇滚乐等不断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的价值观也在影响着无数中国人,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我国流行文化的走向和程度。

2.科技因素

流行文化的普遍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现代化的结果。互联网和信息现代化使流行文化的传播速度更快、面积更广、影响力更大。一些本土化的西方文化经过网络的传播,便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影响着其他国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社会信息化的推动,不仅加快了流行文化的传播速度,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流行文化的质量、规模,扩大了流行文化的传播效应。

3.心理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人们的大众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总是本能地追求新事物,正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文学评论家潘凯雄所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而且这种开放的步子越越快,由此带来了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西方文学产品注重娱乐性和想象力,这与人们求新、求异心理契合。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时时刻刻都担心自己被他人误解为“落后”、“落后于社会”,“落后于生活”,“落后于信息”,等等,似乎“落后”就会降低自己的社会地位。反过来,人们以为,只要自己像他人一样紧跟潮流、紧跟流行,就会被认为“做对了”。

三、从流行文化的传播现象看青少年的趋洋心理

1.洋节VS土节

在当代,越来越多的外国节日流入中国并盛行,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中国许多传统节日文化如今正逐渐被人们淡忘或遗失。面对“洋盛中衰”的现状,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不知不觉遗忘了自己的传统、历史、精神、文化和民族情感。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和性格凝聚在一起,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而每一个传统节日恰是我们民族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具体表现,它们蕴涵着民族气息,折射出深厚的民族国家观,体现着传统的社会导向和价值取向。

2.流行语

《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三期,吴复民《透视汉语“外热内冷”之怪现状》一文中说:当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通过六级、八级,甚至托福考到600分以上者已是司空见惯。但许多人的中文水平只能和初中生打个平手。而与此情况相反的是,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街头都有这样的广告词:“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的机会和财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外来流行语不绝于耳。现代人流行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在话语中夹带着英语单词,诸如“flash”、“office小姐”、“小case”、“性格很open”,“这真是让人surprise”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英语,懂英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一种炫耀、趋洋的心理,他们认为话语中夹带英语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3.流行的娱乐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源自于国外的各种健身方法也开始流入中国并在群众中盛行,如舍冰、瑜伽等。人们积极投身于这些锻炼中,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之迅速使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消费理念发生变化并慢慢与国际接轨,人民越来越懂得享受生活;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人民的一种普遍心理,那就是认为“洋”的东西就是好东西。人们在学习瑜伽、舍冰或者是拉丁时,是否能想起我们本民族的许多强身健体之道,如太极、扭秧歌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还可以传播并延续中国的传统文化。

4.流行性消费品

流行性消费品的含义很广泛,如流行服装、流行发式、流行化妆方式、流行饰物、流行消费名牌等。如今,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大量的外国品牌的消费品充斥在你眼前。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眼中,阿迪、耐克是他们追逐的目标,他们认为阿迪、耐克是一种品位的象征,甚至是身份的象征。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李宁等运动品牌则暗淡许多。以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为代表的流行饮食的推销和普及化,不仅直接影响了当代人身心健康的状况,改变了当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已经引起整个当代社会文化结构的重大变化。每当节假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肯德基、麦当劳内排着长长的队伍,而一些传统的中餐馆则门庭冷淡。这显然不是因为西餐比中餐更有营养,而是人们的消费心理在作祟,他们认为吃西餐喝洋酒就是在紧随时代的步伐,就是一种时尚。

四、结语

以上只是例举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希望可以引起青少年、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已身处“洋”世界。人们用的是洋技术,玩的是洋游戏,打的是反恐精英;吃的是洋快餐,喝的是洋可乐;看的是洋图书,学的是洋文,还要拿洋文凭,考洋资质、洋证书;欣赏的是洋影视、洋光碟、洋歌剧;穿的是洋品牌。其实,这些“洋”货的背后都是一种文化,这个文化的核心就是政治色彩已经大为淡化,重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洋货充斥中国市场、西方观念充斥人们脑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热忠于文言文,推广中国美食,崇尚中国制造。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未来,相信中国文化可以传播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交际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