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原则的具体内容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正原则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正原则的具体内容

篇1

1.1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是工程预决算审查所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保证预决算审查的严谨性、真实性,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合理性的关键性原则。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当中的实事求是原则要求审查人员必须要将施工图纸和实际工作中的内容作为审查工作的基础,既不能无中生有、高估冒算,也不把能合理的项目不予确认计定,人为压低造价,要确保工程整体与各环节中的造价核算准确合理,保障工程造价合算的真实性、有效性。

1.2客观公正原则客观公正原则也是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中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审查预决算编制是否合理的基础和依据是工程的建设定额,定额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的原则进行,在具有较强权威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客观公正原则要求在审查工作当中,审查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项目的组成内容依据套用规定,要以客观为原则,以公正为态度,确保预决算审查的合理性。

1.3遵纪守法的原则遵纪守法原则是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中的最基本原则,也是规范和保障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关键所在,对于防止工程造价核算造假,减少非法牟利行为,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有着保障性的作用。遵纪守法原则要求审查工作人员既要懂法、也要守法,用法律的约束端正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实际审查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定额、价格、费用等方面方针政策,并且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一定的政策、业务水平,即能维护国家利益,又能以公正的态度维护各方面合理的经济利益。

2明确工程预决算审查的具体内容

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人员是否明确工程预决算审查的各项具体内容直接关系着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能否有效地进行,明晰审查内容是保障审查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也是审查工作开展的基础。工程预决算审查工作涉及到很多的内容,由于这是工程造价控制收尾关口,也是工程造价控制能否完美收官的关键一步,因此预决算审查工作必须严格细致。预决算审查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工程量的审核工程量的审核中要重点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审查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与预算定额中相应工程细目在口径上能否一致,要注意是否存在因口径不一致导致的同一项目的重复计算,影响工程造价的核算准确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的计算单位,能否与预算定额相应工程细目的计算单位相一致。在实际工程量计算与工程预算定额中计量单位可能不只一种,如工程常用重量计量单位包括“t”和“Kg”,而在一些管道安装中的计量有的以“10m”为计量标准,有的以“100m”为计量标准,计算单位不一致就容易产生混淆,使核算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在工程预决算审查中要作为重点审查内容来进行。

2.2对字目套用的审核对字目套用的审核工作主要应注意经常换算的单价审查,避免单价核算出现错误,工程预决算中的字目套用经常出现的问题包括套价就高不就低、错套以及重套等,导致单价失准,影响总体的工程造价核算准确性。如按照定额标准,普硬土100m3单价813.6元,坚硬土100m3单价l178.82元,此时如果就高套用,人为或失误将普通土套用坚硬土的定额,就会导致普通土100m3单价要比实际高出365.76元,以这样的单价标准来进行工程施工总造价的核算,将会出现十分严重的偏差,工程造价核算结果缺乏真实性,使工程造价的控制严重失效。因此在进行套用定额字目的审核工作时,要从两方面重点掌控,一是注意定额字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二要注意各章节定额的编制说明,熟悉定额中同类工程的字目套用的界限,从而确保工程预决算审查的合理性、真实性与公正性。

2.3材料价格和价差调整的审核材料价格与价差调整的审核对于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重点审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装工程材料规格与型号、数量是否按设计施工图规定,建筑工程材料数量是否按定额工料分析出来的数量记取。(2)审查材料预算价格是否按规定记取,以及在审查某工程时是否存在人为提高预算单价或只调正材差不调负材差来加大工程结算款的情况。(3)审查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是否符合当时的市场行情。在对材料价格与价差调整的审核工作中,审查工作人员要结合定额站所公布的材料市场信息价格的取定范围,以及市场的供求变化与价格走势,对一些工程量大、工期长、项目复杂、项目材料价格的波动性较大的工程进行重点审核。

2.4取费与执行文件的审核对取费与执行文件的审核,主要是审核取费标准的正确性与合法性,这对工程预决算造价有着直观的影响,通过审核确保取费标准的正确性、规范性与合法性,对于实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取费标准的审查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用定额是否与采用的预算定额相配套;(2)取费标准的取定与地区分类及工程类别是否相符;(3)取费基数是否正确;(4)有无不该取的费率;(5)费用计列是否漏项;(6)预结算中是否准确地按国家或地方有关调整文件规定收费。

2.5审查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与招标文件对于工程造价具有法律约束的重要意义,也是工程施工合法性的基本保障,在对其进行审查时工作人员应该认真仔细阅读合同,以合同签订的各项条款作为基础,调整相应的工程结算金额,从而保障预决算的有效性,确保工程造价核算的合法性。

3总结

篇2

【关键词】免征额变动;个人所得税;累进性;影响

一般来说,免征额的增加比例与税制的累进程度呈正比,而税收扣除以及税收抵扣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由于具体内容不同而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例如针对收入较低的个人或家庭,对其日常费用进行优惠或抵扣对税制的累进程度是有利的,易增加税制的累进性。而资本性的收入,或者抵押贷款利息的抵扣则对税收的累进程度有不利的影响,导致税收的累进性降低。

一、免征额变动的原则

1.贫富调节

个人所得税法除了在财政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收入的贫富调节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免征额变动的本质是想实现对社会贫富差距的调节,按照纳税个体的经济承担能力进行免征额的确定,以实现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分配上的公正和公平。同时,对贫富两极分化进行调节,不应只局限在免征额的变动给对收入个体带来的影响上,还应看到其变动对社会收入较低的个体产生的侧面影响。另外,由于侧面影响极易被忽视,对收入较低人群的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更大、更强。

2.利益平衡

具体免征数额的变化不仅对国家财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社会个体之间的影响也很重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但实际上,社会财富的分配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失衡的状态,利益平衡的原则并未有效实现。免征额的变动,从微观角度说与收入较低的人群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从宏观的角度说,免征额的变动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在实施免征额变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受到影响的主体利益也较多。因此需始终坚持强调利益均衡的原则,以保证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实现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调节,以及保持国家财政与个体收入的比例适当等。

二、免征额变动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1.具体内容明确化

我国自2011年实行将免征额上提到3500元的制度之后,近5年来没有再作免征额的改动。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沙振全建议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上提到5000元。针对这一提议,目前仍在讨论之中。一直以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都是通过定额扣除而施行的,主要的依据是某年度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其包括了调查对象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消费支出。但严格来说,这些具体内容在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从法律上讲,这类支出并不能完全代表人们的基本生活费用。因此,在实行免征额改动的过程中,需明确个体或家庭的主要支出项目,全面、整体地对个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以实现对社会大众人权的保障,免征额的具体内容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2.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

免征额的变动对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对社会收入较低人群个税累进性的影响。我国现行的个税起征点是3500元,对全社会个体适用。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公平的,但实际上这对于收入较低的人群来说,是不公平的,不利于收入较低人群的个税累进程度的增加。但许多国家是没有实行这类“一刀切”的免征额规定的,而是根据社会个体的不同收入情况进行不同的免征额的规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因此我国的免征额的变动也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以逐渐平衡社会财富的分配。

第二,社会工薪阶层税制累进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个税法所包含的个人所得种类只有11类,但实际收入方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社会大众的收入来源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例如,除了工资所得之外,个人还可有股息、红利等收入方式。因此,免征额的变动对社会工薪阶层的个税累进性的影响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总的来说,其带来的影响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群来说相对较小。但若是社会个体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正常的工资收入,那么免征额的变动对其带来的影响就相对较大。免征额的变动需全方位地考虑社会各个阶层的实际收入情况。

第三,对家庭成员的个税累进性的影响。个人的生存和基本生活要想得到长远的稳定发展,就须建立在全体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得到保证的基础之上。但实际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相同,按照3500元为起征点的标准,从一定程度上说,并没有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收入情况和综合纳税能力。而对于收入刚刚达到个税起征点的个人来说,由于其家庭负担较重,实际支出较多,例如学杂费、医疗费用等,此时免征额的变动对其个税累进程度的增长大多呈反比的影响。

三、结束语

免征额的变动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重大举措,不仅与国家财政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社会各收入阶层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影响也较大。而对于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来说,免征额变动的影响由于具体纳税性质和优惠政策的不同而不同。免征额变动对个人所得税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收入水平与实际税前费用的扣除额等方面,扣除的项目越多,对其累进程度的影响自然就越小。

参考文献:

[1]彭海艳.我国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及累进性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1,03:11-17+136.

篇3

2019年广东梅州梅县区中考录取分数线公布,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中考志愿填报应该注意的问题】

1、如果不把本校或某校填在第一志愿,是否影响录取?

不影响。中招录取的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从高分到低分,按考生填报的志愿顺序择优录取。误导考生必须把本校或某校填报在第一志愿的做法是没有政策依据的,也是侵害考生权益的。(必须填报为第一志愿的学校和专业除外。)

篇4

一、组织领导

分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考核的具体实施和考核结果的统计、汇总、奖惩以及考核工作的总结。

二、考核原则

绩效考核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本着客观公正、从严公开、激励促进的原则,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各岗位的工作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

积极向上、奋力争先的精神,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主要注重以下三个原则:

1、注重工作数量考核的原则,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2、注重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考核的原则,解决干好干孬一个样的问题;

3、注重日常工作规范的考核原则,解决内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三、考核分数设置

绩效考核分数基础分为1000分,采取工作量考核、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考核以及日常工作规范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其中,工作量考核占30%,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考核占50%

、日常工作规范考核占20%、综合奖惩依据市局得分来考核。

四、考核内容

各岗位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按照《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及《日常工作规范考核标准》执行。

五、考核程序

(一)工作量考核。包括各岗位一个月所做的所有工作,按照“工作量化计分标准”计算各岗位的得分情况,按月汇总,按季兑现。

(二)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考核。由考核小组负责对各岗位形成的各项涉税事宜按一定比例抽取进行考评。考评采用工作底稿制由考核小组根据日常考评情况,填制考评工作底稿

,经被考核人和考核人签字认可后,按月汇总,按季兑现。

(三)综合奖惩(依据市局奖扣分来计算)。

(四)日常工作规范考核。包括日常考勤、卫生、政治业务学习、着装风纪、廉洁勤政、信息宣传等加(减)分项目由考核小组集体评议,认定有效后,予以加减分。

(五)考核得分计算

1、分项得分:

(1)工作量得分=(个人得分/∑全体人员得分)×(基础分×30%×人数);

(2)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得分=(个人得分/∑全体人员得分)×(基础分×50%×人数);

(3)综合奖惩(依据市局奖扣分来计算);

(4)工作规范得分=(个人得分/∑全体人员得分)×(基础分×20%×人数);

2、汇总考核得分

汇总考核得分=工作量得分+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得分±综合奖惩±日常工作规范得分

(六)酬金兑现

分值=分局考核兑现酬金总额/∑全体人员汇总考核得分

酬金计算=分值×个人汇总考核得分

(七)年度终了后,根据全年的考核评价成绩,将各岗位排出名次,排名的先后,作为年度考核结果和年终公务员考核、评先树优等工作的直接依据。考核倒数最后一名的,取消

评先树优的资格。

篇5

关键词:正义;罗尔斯;麦金太尔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64-02

罗尔斯和麦金泰尔都是当代著名的伦理学家。他们的“正义”观代表了当今伦理学界最流行的两种观点。对此介绍和评析的文章也有不少,但是多是做分别的描述,将其放在一起比较的并不多,仅有的几篇也是从两种“正义”观的内容角度做了一些简要的区别。本文着重关注罗尔斯和麦金太尔“正义”观形成的不同的理论背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比较。

一、从理论背景探讨两种正义观区别的必要性

(一)现行观点的局限性

目前,关于罗尔斯的“正义”观和麦金太尔的“正义”观的探讨的文章有很多,但是多是选取二者之一,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并不多见。仅有的几篇文章都是从“正义”观的具体内容出发做这两种正义观进行介绍和比较。从具体内容出发,这两种正义观的区别表现在一种是“规则正义”,而另一种是“德性正义”。他们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观确立了规则相对于德性的优先地位,人们的道德生活就是对规则的遵守;麦金太尔的“正义”观表明正义是一种德性,是人内在的良好的道德品格。通过比较,说明“规则正义”和“德性正义”各有优劣,要扬长避短,在这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种方式虽然指出罗尔斯的“正义”观和麦金太尔的“正义”观之间的区别,但是局限在“规则”和“德性”的形式比较上,而不能探究到实质性的不同。

(二)应当从理论背景探讨两种正义观

要想真正理解一种理论,必须深入探究它形成的理论背景,对正义观探究更应当如此。从理论背景出发,了解罗尔斯的“规则正义”和麦金太尔的“德性正义”两种正义观分别是基于什么样的目的确立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建立的以及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两种正义观。

二、两种正义观产生与其理论背景的关联

(一)罗尔斯“正义”观与其理论背景的关系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主要主要体现在《正义论》一书中。在书的开篇,他就明确的提出了对功利主义的批评。他指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不可侵犯性……因此,正义否认某个人失去自由会由于别人享有更大的利益而变得理所当然起来。它不承认强加给少数人的牺牲可以由于许多人享有的更大利于而变得无足轻重。因此,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公民的自由权被认为是确然不移的;……”①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是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功利主义的“功利原则”的批评。因为“功利原则承认为了一部分人的较大的利益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的较小的利益,而我们作为社会的平等成员,都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和自由。鉴于此,罗尔斯提出,要用“正义原则”替代“功利原则”。

罗尔斯认为是评价社会制度的标准。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分配公民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社会制度。因此,正义原则就是要通过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从这一出发点上,罗尔斯将他的正义理论命名为“作为公平的正义”。

要如何解决正义中的公平问题,罗尔斯认为,契约论的方法可以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我努力把洛克、卢梭和康德所代表的传统的社会契约理论普遍化,并提升到一个更为抽象的高度,用这样的方式,……我或许可以证明这个理论似乎能够提供另外一种对正义和系统的看法。……”②(罗尔斯《正义论》)通过对洛克、卢梭和康德契约理论的概括和抽象化,罗尔斯认为,应该要完全地抛弃社会历史和现实,设立一种假设的“原初状态”,在这一状态下,所有订立契约的人都缺乏任何对自己或他人有利的和不利的信息,只有这样的理想的环境下产生的正义原则,才能排除社会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体现绝对的公平性。

(二)麦金太尔“正义”观与其理论背景的关系

麦金太尔考察社会现实,指出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冲突都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所要求的?而围绕着这个问题,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正义理论。“有些正义概念把应得的概念作为中心概念,而另一些概念则根本否认应得概念与正义概念有任何关联性;有些概念求助于不可转让的人权,而另一些概念却求助于某种社会契约概念,还有一些正义概念则求助于社会契约标准。”③这些正义理论彼此之间互不相容,在很多方面相互对峙。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麦金太尔认为,要正确解释正义,应该首先要探索实践合理性对人的要求:即如何行动是应当的。

现代许多的自由主义伦理学家都认为,合理性要求我们首先要抛弃对任何一种理论的忠诚,并且把自己从那些我们一直用来理解我们的责任和利益之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中抽离出来。那么,合理性原则就是要获得独立于所有文化和社会特殊性的抽象一致的原则。麦金太尔认为,根本不存在独立于所有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抽象一致的原则。我们探求的只能是与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相关的基本原则,也只有从文化和社会背景出发正确理解合理性的要求,才能消除各种正义理论的竞争。

对此,麦金太尔列举了四大传统:古典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奥古斯丁主义传统;以苏格兰启蒙文化为典型的奥古斯丁主义的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主义共生共荣的传统;在与各种古典传统的对立和抗争中生长起来的现代自由主义传统。要通过对这四大传统的重述来正确探究正义和合理性。在这四种传统中,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是贯穿于前三种中传统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探究传统,而与此对抗的自由主义传统则是存在致命痼疾的探究传统。

(三)两种正义观的区别根源于理论背景的不同

通过对罗尔斯和麦金太尔的两种正义观的理论背景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之间的区别就不仅仅是“规则”和“德性”这种形式上的,在“规则”和“德性”的形式区别下,两者有更深层次的不同。

罗尔斯的“正义”观和功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自由主义。出发点是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目的是为了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抽象一致的原则。所以说,罗尔斯反对的是“功利原则”,他认为功利原则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罗尔斯提出用“公平的正义原则”替代“功利原则”,假设“原初状态”和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抛弃所有社会现实和传统,都是为了使他的“正义”论能够体现公正性,充分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对一切社会具有普遍适用性。

麦金太尔认为,正义和合理性始终是与社会背景相联系的,不能脱离其存在的社会背景来讨论。通过对历史传统的回溯,麦金太尔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正义”是贯穿于前三种中传统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探究传统。他反对罗尔斯代表的自由主义传统,他认为自由主义想要为社会建立一个普遍实用的原则,结果却造成了各种正义相互斗争的纷乱的社会现实。

三、从理论背景看两种“正义”观的区别

(一)正义是一种普遍一致的原则还是具有不可通约性

罗尔斯作为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同现代许多的伦理学家一样,认为应该提出一条独立于所有文化和社会特殊性,被所有人接受的普遍一致的原则。 “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都是为了保证正义能摆脱历史和自然的影响。社会基本结构安排的原则也必须满足:形式的一般化、应用的普遍化。这是为了证明他的正义原则的普遍适用性,使其凌驾于文化和社会背景,能够为所有人所接受的普遍一致的原则。

麦金太尔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抽象一致的原则,正义具有不可通约性。首先,麦金太尔通过对社会历史和现实进行考察,说明当今社会并不存在普遍一致的正义原则。接着,麦金太尔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的错误是运用普遍性把自由主义的正义和合理性说成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所有社会的统一原则,其本质是用自由主义的正义和合理性凌驾于一切社会的正义和合理性之上。而在他所列举的四种探究传统中,每一种传统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每一种传统对正义和合理性的解释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承认正义和合理性的多样性,存在多种合理性而不是一种合理性,存在多种正义而不是一种正义。

(二)正义是脱离社会现实和传统的规则还是对传统的承载

罗尔斯,为了确保其正义理论的公正,他设立了订立契约的“原初状态”,在这种“原初状态”下,契约当事人都处于“无知之幕”的选择背景中,他认为只有只有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作出的选择才有充分的理由被认为是公正的。罗尔斯认为,处于自然以及社会历史和现实背景下的人们有一些这样的特点:每个人都受到不同的哲学和或政治与社会学说的影响;具有大致相似的需要和利益;由于无知和道德上的缺陷,在知识、思想和判断上存在缺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的人们选择的正义不能保证绝对的公正性。因此,要假定一种“原初状态”,通过“无知之幕”屏蔽掉人们一切的背景和传统。所以,选择正义原则的是这样一些抛弃掉任何个人信以及和社会传统和现实背景,有的只是关于理性知识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个体,所选择的正义原则也是与社会传统和现实无关的,调节和评价社会基本结构的泛化的标准。

一方面,麦金太尔认为正义具有不可通约性,由此,要正确把握正义及合理性概念就必须回到它们当时的社会传统中。另一方面,麦金太尔也认为每种传统中的正义和合理性概念并不是相互独立、竞争的。承认正义和合理性的多样性并恰当的描述它们,是它们达到相互理解的前提。

麦金太尔的叙述说明了正义的两个特点。一是正义是历史的,具有传统性,而抽象的、超历史的概念。一是正义不是僵化的、它在历史的传承中彼此融合、沟通,而又不断创造性发展创新的。

在这种比较下,其中的问题就不言而喻了。罗尔斯的“正义”观是一种抽象一致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社会中,却存在大量的偶然事件,因此缺乏对社会的指导。正如亚里士多德早就意识到的,“正由于规则之本性,无论它们如何系统周全,它们都无法给所有偶然事件提供指导。”④同时,他的“正义”观剥夺了人类道德生活不可剥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把正义和合理性变成了无传统无根源的主观解释。而麦金太尔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正义,承认正义的传统性和多样性,而且正义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融合、创新,他的“正义”观是具有生命力的。因而,从两种正义观的具体内容出发,把两者的区分放在“规则”和“德性”的形式区分上,就会简单地将“规则”和“德性”放在同等的地位,然后得出在二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的结论。但是,应该看到麦金太尔的“正义”观之于罗尔斯“正义”观的优越性,“规则正义”与“德性正义”并不是同等的地位。正义首先是一种德性,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求正义的德性品质与正义的规则的融合,这样,才能够解决这两种正义观长期以来的争执,这是从理论背景探究的目的所在。

注释:

①②A Theory of Jutic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谢延光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篇6

[关键词]刑事辩护制度;犯罪嫌疑人;法律援助

刑事辩护制度是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刑事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保障。此次对刑事辩护制度的修正在1996年修改的基础上解决了社会关注和期待的一些突出问题,使之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革和完善。本文试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解决了完善我国刑事辩护制度所必须面临的一些基础性问题

(一)将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纳入新刑诉法,为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此次修改不仅将此原则写入新刑事诉讼法中,还在程序设置和具体规定中都贯彻了这一宪法原则。由于刑事诉讼制度关系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财产权利等基本权利,有权利就需要得到救济,刑事诉讼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当然也需要救济,这是刑事辩护制度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刑事辩护制度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

(二)新刑诉法补充的一些内容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律师充分行使辩护权

1.新刑诉法明文规定控方应当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明责任。

2.新刑诉法确立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

(1)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见第171条等。

(2)确立了询问时录音、录像规则,见第121条

(3)细化了定罪量刑的证明标准

具体要求: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所认定的事实能够排除合理怀疑

(4)坚持和完善疑罪从无原则

(三)对辩护人的职责内容做了改动,确立了实体辩护与程序辩护并重的制度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这一规定存在着明显的偏差:把辩护人的辩护定位在要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举证责任上;把辩护人的辩护限制在“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的实体辩护的范围内。

(四)完善了刑事诉讼中的法律援助制度

为进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和其他权利,修正案扩大法律援助对象的适用范围,将范围由原来的三种人扩大到五种,将提供法律援助的时间由审判阶段提前到侦查阶段,规定在侦查、审查、审判阶段均提供法律援助。在提供的方式上,出现符合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形,办案人员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由法律援助机构安排指派。(修正案草案第六条、第一百零六条)

二、新刑事诉讼法丰富了辩护权的具体内容

出于实现控辩平衡理念的需要,新刑诉法从多方面充实了辩护权内容。由于控方以国家公权力为依托履行职责,因此控辩平衡的重心在于保障和强化辩方的诉讼权利和能力。新刑诉法立足于强化有效辩护、促进控辩双方庭审对抗,从多方面强化了辩方的诉讼权利。

(一)侦查阶段律师的“辩护人”地位得到确认

明确了侦查阶段律师的诉讼地位,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辩护人。新刑诉法第33条将原法关于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只能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的规定修改为:犯罪嫌疑人在侦查期间可以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这一规定打破了以往律师不可介入侦查程序的,对于保障处于侦查程序中的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增加侦查活动的透明度,加强对侦查行为的制约和监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改善辩护律师会见程序,进一步规定了辩护人的会见权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吸收了律师法的相关规定,除三类案件即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之外,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无须侦查机关批准,侦查机关不派员,不监听。

(三)完善了辩护人的阅卷权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不仅吸收了《律师法》关于辩护人阅卷权的内容,还做了一些补充、完善,明确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许可,也可以查阅、摘抄、复制上述材料”;由此确立了案件材料全部移送制度,保证了辩护人的全面阅卷。

(四)规定了辩护人的知情权

新刑诉法第160条规定,侦查终结时,公安机关应将“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同时将案件移送情况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 新刑诉法196条规定,宣告判决时,除送达当事人和检察院外,“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诉讼人”。

(五)辩护人在侦查、审查、审判阶段就案件发表意见的权利,与办案机关听取意见的义务相对应

办案机关(即侦查、审查、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应当听取辩护人的意见。见新刑诉法第36条、第159条、第170条、第182条、第186条、第187条、第190条、第192条等。

(六)确立了律师在审前将获得的犯罪嫌疑人无罪的证据告知办案机关的权利和义务

与新刑诉法关于控方应当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明责任的规定相对应、相配套。见新刑诉法第40条、第89条、第49、第50、第51条

(七)赋予辩护人以反对权

反对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享有的诸如“不被刑讯逼供”的权利被司法机关侵犯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控诉的权利。

新刑诉法规定的反对权有:1、辩护人对办案机关及办案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行为,有申诉、控告的权利。2、当事人、辩护人对于办案人员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有申诉、控告的权利。

(八)确立了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专家辅助质证制度,强化了辩方的质证权。见新刑诉法第192条

(九)赋予辩护人要求办案人员回避的权利。这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

篇7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遵循原则;判断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87-02

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及其必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类型繁多,企业的规模各不相同,企业发展中充满着不确定性。会计制度和准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范,不可能为同类型的企业在不同情况下所发生的各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做出详尽的规定,也不可能为各种类型的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做出具体的规定,而只能做出原则性的规定。所以,我国的会计制度、准则在许多方面为同一经济业务的处理规定了多种方法。比如,存货发出实际成本的确定方面,《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领用或发出存货,按实际成本核算的,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后进先出法确定其实际成本。”至于企业什么情况下采用哪一种方法,则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因此,会计人员对制度和准则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简单地说,这种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就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一般认为,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原理和会计原则等会计标准,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环境,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对企业运营过程中采用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程序等事项所做出的推定和判别。

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会计制度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准则,在许多方面增加了在会计核算中的选择空间,要求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这就明确地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职业判断的要求。新准则下会计业务处理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相当多的内容要求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只有具备了一定能力的职业判断力,会计人员才能真正胜任本职工作,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有用性。所以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现实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误将会计的主要任务理解为记录和报告,会计人员缺乏会计职业判断的意识,习惯于按章操作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将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更多地作为操作技术,在日常工作中,仅凭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出简单的是非判断,并参照会计制度的现成模式进行记录,很少或根本不需要深入思考各个会计问题蕴含的经济实质、会计观念和可选择的方法,会计成了僵化的教条和固定的模式。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弱化,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判断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3.企业的需要。从企业的角度看,会计职业判断也很重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增大。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准确分析,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各项决策。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力从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前提下,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

二、会计职业判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会计职业判断虽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主观性活动,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诚信原则。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用。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企业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建设诚信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世界的前提。会计人员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信用被看成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原则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首要原则,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客观公正地对经济业务做出合法、合理的判断。只有诚信的会计人员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会计核算,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坚持诚信原则必须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前提。会计职业的专业性很强,它融技术方法和专业理念于一体。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职业判断始终面临着客观性与主观性、利益与公正的矛盾与斗争,始终伴随着道德因素。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牢固树立“诚信为本,不做假账”的职业理念,自觉抵制会计职业判断中弄虚作假、粉饰报表的行为,公正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等会计信息,否则将造成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

2.坚持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强调会计的职业判断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法律、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职业权力,进行合法判断和选择。合法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吃透有关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准则的具体内容,而且也要吃透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或准则的具体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和准则没有规定的,应选择符合一般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乎常理的判断。也就是说,会计职业判断只能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判断和选择,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原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精神实质。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了保证经济信息的客观、准确、公正,会计的职业判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它要求会计人员,不要盲目依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而放弃应有的判断原则,而要从会计信息的实际出发,本着真实、公允的原则,客观公正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做到“三个不被”:一是不被权力所左右,把领导的指示当成判断会计事项的标准和根据;二是不被利益所驱动,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三是不被经验所影响,把思想限制在过去的判断方法和结果中。会计人员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会计职业判断,其判断结果所产生的会计资料,应该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坚持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职业判断的依据或方法要保持一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变。对于不同时间出现的相同的经济业务,无论同一个会计人员或不同的会计人员,都应该运用相同的判断方法。对于法律法规或准则没有规定的,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也应遵循一致性原则,避免会计人员无法判断,或因滥用会计原则引起的判断过度,或因没有合理运用会计原则引起的判断不足。

三、会计职业判断力的培养

会计必须具有相当的职业判断能力,没有高质量的职业判断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提高业务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面对新形势必须完成的一个课题。

1.会计人员要思想重视,增强职业判断的意识。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认真领会制度和准则的基本内容及精神实质,以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需要。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我国已逐步形成排斥判断、崇尚统一的传统,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事项时或是照搬以前的做法,或者请示领导遵照执行,不越雷池半步,缺乏独立判断的意愿和行动。一些会计人员,也可能会因领导的不合作甚至抵制而难以实施,逐步地丧失了独立判断的积极性。因此,会计人员在从业中一定要始终保持职业判断的意识,自觉地行使自己神圣的职业权力。

篇8

(一)请求撤销之诉与被告举证内容。

请求撤销之诉是指原告认为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犯自己的人身权或财产权,在该种诉讼中被告举证内容包括: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即事实依据,也就是指按照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构成违法。行政诉讼法规定具体行政行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应当予以撤销,因此被告应当举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

2、提供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并应说明为什么适用该法律规范而不是适用其他法律规范。

3、证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合法。即向法院提供能够证明具体行政行为遵守法定形式或者程序的证明材料,另外还应提供法律规定的程序是什么,针对两者进行对照。即:应当提供有关的书证、公告、通知书、送达回证、复议  申请等。例如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行政机关即应向法院提供告知权利通知书附本及送达回证等。

4、提供证明其职权来源的证据,即向法院提供能够证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职权是法定范围内的职权的证据。也就是有效的法律、法规,且该法律、法规对其所行使的职权具有明确的授权。其还应提供证据证明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

(二)变更之诉与被告的举证内容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的司法变更权仅限于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行为。变更之诉主要是基于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而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法院变更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其理由也是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因此,在此种类型的行政诉讼中,被告应提出能够证明行政处罚公正、合理的证据,证明其行政处罚适度。即提供原告违法行为的情节事实,以及对社会对他人的危害程度,并提供作出出发的法律依据,证明其处罚是在法定的种类、范围和幅度以内且公正合理。

(三)请求作为之诉与被告的举证内容

请求作为之诉一般是指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是原告要求其履行法定职责而行者功能机关不予答复的诉讼。人民法院判定行政机关法定职责的原因主要是行政机关有法定的职责,原告有合法的申请而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拖延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因此,在此种类型的诉讼中,行政机关应向法院提供其不作为是有正当理由或者法定事由的证据或者证明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请履行的职责不是自己的法定职责,或者申请人未按法定形式提出申请等等。

(四)赔偿之诉与被告的举证内容

赔偿之诉主要是基于原告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此类诉讼主体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给原告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诉讼中行政机关应向法院提供的证据主要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原告没有受损失或者受损失的程度,原告的经济损失是合理的负担,如税收。另外还有原告的过错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行政机关不应负担赔偿义务等证据。

篇9

一、岗位设置

主要面向各乡镇、各行政村,开发从事疫情排查、宣传、防控和农村劳动力信息采集、就业服务等临时性公益性岗位。

二、计划指标

本次计划招聘疫情防控宣传员、农村劳动力信息采集员、就业服务员,共计40名。工作时间全日制。具体指标分配在我市面临返贫风险和因疫情无法外出务工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0人,设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信息采集员。其他每个乡镇(街)各1个困难农民工指标,由各乡镇(街)根据行政村实际需要分配,岗位设置为疫情防控宣传员或就业服务员。

三、安置范围

市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因受疫情影响面临返贫风险或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确有困难的农民工。要求女性年龄16至50周岁,男性年龄16至60周岁。

四、补帖标准及用工期限

对从事临时性公益性岗位人员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岗位期限自录用之日起至2020年8月31日结束。

五、开发方法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招聘信息,明确岗位期限、薪酬待遇、工作任务等内容,按规定程序组织招录。用人单位与招用的临时公益性岗位人员签订用工协议,确定用工期限、岗位补贴标准等事项。

篇10

一、总体要求

坚持“突出重点、量化考核、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原则,通过落实各项制度要求、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水平,从而推进依法行政。

二、范围及对象

县政府所属及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或者双重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均列入本年度考核(具体名单附后)。

三、内容及标准

主要根据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职能履行的实际情况,围绕制度履行、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三项重点内容进行设置,具体分为两类:

(一)共性目标。

指行政执法部门为保障本单位依法行政而建立并实施的各项制度体系,包括依法行政实施方案、保障制度、决策制度、监督制度等内容(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见附表一)。

(二)个性目标。

指行政执法部门当年办理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案件的质量。其中:

1、行政处罚案件。主要对行政执法部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主体、事实、证据、程序、定性、量罚、依据、文书规范等方面进行全面评查(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见附表二)。

2、行政许可案件。主要对行政执法部门办理行政许可案件的事项、主体、条件、程序、文书规范等方面进行全面评查(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见附表三)。

四、考核分值设置

考核分值采用百分制,按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进行按比例分类设置,主要分以下四类:

(一)当年已实施了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单位,共性目标得分占30%,行政处罚案件评查得分占40%,行政许可件评查得分占30%;

(二)当年实施了行政处罚,没有实施行政许可的单位,共性目标得分占40%,行政处罚案件评查得分占60%;

(三)当年实施了行政许可,没有实施行政处罚的单位,共性目标得分占50%,行政许可件评查得分占50%;

(四)当年没有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单位,共性目标得分占100%。

五、考核方法

(一)个性目标考核采取动态抽查与集中评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1、动态抽查。由县依法行政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考核办”)组织力量不定期从各被考核单位随机抽调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案件(具体数量抽调时确定),对照评分标准进行动态性评查。

2、统一评查。11月底前,县考核办牵头组织相关单位成立综合评查小组(具体成员名单于考核前确定)。在此基础上,县考核办从各被考核单位随机抽调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卷宗各5件(不足5件的调取全部卷宗),由综合评查小组对照评分标准,集中对案件办理质量进行量化评分。

3、结果反馈。评查结果由县考核办及时向被考核单位进行反馈。被考核单位如对评查结果无异议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确认。被考核单位如对评查结果有异议的,可在规定时间内向县考核办提出,由县考核办组织复核,对复核结果无异议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确认。确认后的成绩作为个性目标考核的结果。

动态抽查与统一评查两项平均成绩作为个性目标考核的考核成绩。

4、优秀案卷评选。为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案件质量,县政府将结合案卷评查,组织开展行政处罚优秀案卷评选活动。即由各行政执法单位自行选送若干行政处罚案卷,县考核办对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对得分前5名的案卷,评为年度优秀案卷,并进行通报。被评选为优秀案卷,可以在个性目标(行政处罚)考核中加2分。

(二)共性目标考核采取平时积累与台帐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

1、自查自评。各行政执法部门对共性目标实施情况进行对照检查,按照共性目标考核计分标准进行自我评分,形成年度依法行政书面总结于12月上旬前报县考核办。

2、统一评查。12月底前,由县考核办牵头组织相关单位成立考核组(名单于考核前确定),并对照评分标准,结合被考核单位的自评情况,对相关台帐进行检查。

3、结果反馈。评查结果由县考核办及时向被考核单位进行反馈。被考核单位如对评查结果无异议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确认。被考核单位如对评查结果有异议的,可在规定时间内向县考核办提出,由县考核办组织复核。确认后的成绩作为共性目标考核的结果。

(三)综合考评。县考核办根据共性与个性目标考核结果,确定年度考评综合得分,报请县依法行政考核领导小组审定,确定最终考核结果。

六、考评结果运用

考核结果纳入各行政执法部门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占工作目标考核基本分2分。其中考核综合得分在94分(含94分)以上的,工作目标考核不扣分;得分在94分以下、85分(含85分)以上的,以94分为基准按比例折算目标分。

出现下列三类情况之一的,扣除全部目标考核分2分:

1、综合得分在85分以下的;

2、因故意行为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给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重大损害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

3、在考核中弄虚作假,欺瞒不报,造成考核结果显失公平、公正的。

在进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基础上,县政府将评出年度依法行政考核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进行表彰奖励。考核先进单位分优秀、良好两个等次,其中综合成绩排名前3位的为优秀单位,同时授予年度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第4至8位的为良好单位。

考核先进单位同时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考评综合得分必须在94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