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培优新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培优新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图像斜率面积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62
图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图像能使我们解题时思路简洁清晰,方法新颖独特。通过图像可以直观描述物理过程及反映各物理量间相互关系,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根据题设条件,初中物理图像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题目中已有图像,解答这类试题需要分析图像,从中明确解题所需的条件,再结合题目要求作答。(2)根据题目要求画出图像。第一类简单、常见,每年中考必考,第二类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需先推导出函数表达式,才能正确画出图像。无论哪种类型,只有正确理解有关图像表达的物理意义,理解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的含义,才能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如何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物理图像呢?本文探讨一下x-t图像和v-t图像问题。
一、在x-t图像中斜率、交点的含义
1.若x-t图像为直线时,如图1所示,通过比较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来比较速度,我们发现v④>v②,这样可以推导出直线斜率的绝对值(直线的陡峭程度)代表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由图可知,v③>v④>v②。其中图线③是斜向下,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大通过的路程在减少,物体在倒退,即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方向相反。直线①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没有发生改变,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直线③和④相交于A点,表示直线③和④对应的物体在t1时刻具有相同的坐耍也就是在这个时刻两个物体处于同一位置,即两个物体此时相遇。
2.若x-t图像为曲线时,如图2所示,必须明确:图线表示物体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不是轨迹图像。所以该物体可能做曲线运动,也可能做直线运动。从图像中我们发现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所以这条曲线表示的是物体作非匀速运动。根据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定义可知:图线①表示0~t1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曲线OBA通过的路程相同,即图线①的斜率表示0~t1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图像中A点的切线②的斜率代表了t1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观察B点切线③的斜率,与②的比较可知物体在B点的速度小于在A点的速度,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也为我们更好的理解高中阶段的物体加速运动打下了基础。
二、在v-t图像中斜率、交点和面积的含义
图3
1.若v-t图像为直线时,如图3所示,我们发现直线④与时间轴相平行,表示任意一个时刻的速度都相同,即物体做匀速运动,直线①、②表示速度随着时间在不断增加,那么物体做加速运动,其中直线①的斜率比直线②要大,说明直线①增加的速度比直线②增加的速度大,即为我们高中阶段的物理量――加速度的理解打下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直线③向下倾斜,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小,即物体在做减速运动,也为我们以后能更好地理解加速度的方向做了铺垫。
图中①、②两条直线的交点A表示t1时刻这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这里要注意:两个物体速度相同时,不代表两个物体相遇。
通过v-t图像如何算物体通过的路程呢?最简单的直线④,我们要计算0~t1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那么直接用v乘t1,也就是v和t1对应的面积。同样,直线②,做加速运动,那么图中所示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在0~t1时间内②物体所通过的路程,这样在我们还没有学习加速度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图像计算出物体加速运动时通过的距离。
图4
2.若v-t图像为曲线时,如图4所示,曲线代表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也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所以物体不一定做曲线运动。其实我们知道:图线①的斜率表示物体在0~t1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而A点的切线②的斜率表示在t1时刻物体的瞬时加速度大小。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大,也就是物体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由曲线③可以看出物体在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虽然本小段关于加速度的概念,不是初中物理的内容,但是知识没有绝对的界限,而当我们面对一些“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问题”学生时,就可以通过图像来解
释,这时这些“问题”也就变得易懂又明了了。
三、x-t和v-t图像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小南和小北两人同时从马路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其中小南在前一半时间内跑步,后一半时间内走;而小北在前一半路程内跑步,后一半路程内走路。假如小南和小北两人跑步的速度相等,走路的速度也相等,则()。
A.小南先到达终点
B.小北先到达终点
C.小南小北同时到达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分析与解:方法一设步行的速度为v1,跑步速度分别为v2,题意v1
设小南全程的时间为2t,那么一半时间为t,则:v1t+v2t=2s,
所以小南全程所用的时间化简为:t南=2t=4sv1+v2
小北同学全程所用的时间为:t北=sv1+sv2
则用小南所用的时间减去小北所用的时间,再比较差的大小。即
Δt=t南-t北=4sv1+v2-
sv1-sv2=
4sv1v2-s(v1+v2)2v1v2(v1+v2)=
-s(v1-v2)2v1v2(v1+v2)
故小南同学先到达终点,选A。
方法二用数形结合法解题。
图5
设整个路程为s,对小南而言,前半段时间跑,后半段时间走。
s跑=v2t2,s走=v1t2,
由于v2>v1,
所以s跑>s2>s走
根据题意可作的图像如图5。直线的斜率代表速度。对小北来说,前半路程的速度与小南相同都为v2,而后半段速度为v1
(s-t图像中,小南、小北走路的速度相同,如图5所示的斜率相同)。如图5所示。当小南走完整个路程s时,小北未走完。所以小南先到达终点,故选A。
点评:比较上述两种方法,而第一种方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解答过程也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第二种用图像法求解,学生能直观理解物理概念,通过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1-6
【例2】小亮和童童在东太湖的广场上比赛轮滑,他们从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小亮的速度为2米/秒,童童的速度为4米/秒,小亮先出发20秒后童童才开始出发,请问童童经过多少时间追上小亮?他们运动了多少路程?
分析与解:方法一作出S-t图像,然后根据图像求解。
先画出小亮和童童的S-t图像,如图1-6所示,这两条直线相交于Q点,说明两人在Q点相遇,再看纵坐标对应的是相遇的路程直接读出来80米。横坐标对应的是他们两相遇的时间40秒。
图1-7
方法二利用V-t图像求解,如图所示,根据图线下所围“面积”表示路程,得出。先画出小亮和童童的V-t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特点,矩形ACDO的面积代表小亮通过的路程,矩形FGDN的面积代表童童通过的路程,他们相遇时通过的路程相等即
,又为公共面积所以
故AQAO=FQFG
已知:AO=2m/s,OE=4m/s,ON=20s,
所以:FQ=OE-AO=4m/s-2m/s=2m/s,FG=
童童在20s后追上了小亮,@时他们运动的路程为S=2m/s40s=80m。
点评:本题还可以运用来求解,借助图像,使物体运动过程更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简捷明快,有着曲径通幽之妙。
总之,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先看横轴、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明确二者的关系,再看图线形状,识别两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具体的物理过程,然后利用图线的交点、图线斜率以及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物理意义解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