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发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 休闲旅游, 环境建设, 绿色生态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hina's current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whole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sector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With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city life, close to nature, short outing has become a way of people leisure dominate choice, especially since the number of tourists has increased sharply suburban driving, but also the further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market. And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ural tourism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rural cultur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ural playing a reckoned th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the rural economy, leisure tourism,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green ecology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攀升,人们的出游观念开始转变,集休闲、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然成为新的时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城市生活者开始将目标定位到周边环境好的农村游玩,路途时间少,呼吸新鲜空气,品尝绿色食品,舒展心情等几大优势吸引着旅游者趋之若鹜。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受惠者当之无愧为农村。客观的分析,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在利用自然优势满足了人们拥抱原生态、返璞归真等个体化需求的同时,一系列现代化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立,极大的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拓展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各地乡村在不断探索和交流中,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其积累的管理经验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储蓄了后备力量。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业中1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浙江乌镇、云南丽江等周边村镇中,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的人员比例已经占到55%以上,旅游经营户的年收入均值超过40万元,旅游项目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不可估量的人气激发了本地百姓投身旅游业的创业热情,从事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

乡村旅游中, 最为直观的效益莫过于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增长。目前,国内的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壤贫瘠,并不适合耕地发展,所以自然风光的优美使得发展旅游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必要有效手段之一。以观光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地方特色产品制作、线路引导、民间技艺演示、民风民俗食宿等内容吸引着旅游者的眼球,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与当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密切相关。乡村旅游本身具有人员需求多层性、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也大幅吸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光,使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下,一些毗邻城市的农村地区正大力发展中西结合新型休闲经济,甚至在西北等一些偏远的农业地区也依托我国城市休闲经济发展开始开发旅游休闲产业。

三、强化农民素质 改善文化环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员、物质和资金的三大流动,也带动了先进与落后之间信息、观念的交互流动。在整合了各种资源、技术等乡村物质建设的基础上,乡村旅游业更是进一步带动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语言沟通、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集体荣誉观等企业管理中的相关观念,正驱动农民越来越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展示的一言一行来作为本地旅游的“活招牌”,主动寻求各种外出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农村健康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乡村旅游业的崛起,依托其自然优势及文化优势,促使旅游业反哺文化,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提高和改观,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

四、缩短城镇差距 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多方位的缩短了城镇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已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显而易见当地的农民有着城市边缘人的身份,他们既具备着农民最淳朴的民风,他们诚实厚道、勤劳俭朴、热情好客;他们又是精明能干、合作互利、团结发展的。这种双重的特殊身份使他们既知道作为农民最会做什么,又懂得生活压力渐增的城市人最需要什么,从而在乡村旅游经济中大显身手。与此同时,习惯了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穿梭的城市人有机会走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能够促进自身环境保护的意识。简而言之,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缩短了城镇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在“三农”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会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面貌、精神面貌、文明面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文素质、服务意识及管理能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推上一个新台阶!

小结:

在综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在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注意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底蕴,扶持形成具地方风格的特色旅游,也要杜绝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保护旅游资源,消除城市旅游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蔓延。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的扩充,在发展乡村经济时切忌盲目跟风复制,应加强政策性导向,不求立竿见影的追求经济效益,但求适时发展、突出特色、具备长远发展的生命力的开发,逐步全方位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唐德荣.乡村旅游开发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篇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322-03

1引言

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认识不清、产品体系构建不全、重点发展方向不明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加强对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势在必行。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应用较多的是层次分析法,张晶、李良军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标准值,构建贵州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以便于贵州乡村旅游科学发展[2];吴爱丽运用层次分析法采取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管理条件3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对满城县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满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3];林雄斌、颜子斌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得出资源因素中不同价值的重要性[4]。根据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本着科学合理、简明易操作、可比较等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据此提出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2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分布于乡村地区,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通常以乡村生产景观、乡村生活景观和乡村生态景观的形式存在。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国家标准对荆门市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所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全市拥有7大类49个基本类型263处资源点,但本文主要是对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而非对荆门市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因此将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中单独列出来,可将其分为6大类,分别为农业景观、生物景观、地质景观、水域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建筑等,具体见表1。

3评价方法

3.1基本原理及指标的确立

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5],具有简便、灵活、实用的特点。AHP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其划分成不同组成因素,形成层次结构,再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个因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数量值来表示因子之间的重要性(表2)。

层次分析法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事物两两比较,得出事物之间的重要程度,从而构成判断矩阵。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所对应的方向向量,得出这一组事物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示意了各个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

A=W1/W1W1/Wn

Wn/W1Wn/Wn,

为了综合反映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本文根据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构建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表(表3)。

该体系表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1层为总目标评价层,即A层;第2层为综合指标层,即B层;第3层为项目指标层,即C层。由于各层次因子之间具有相互独立性,所以体系结构为独立性结构。

3.2构建判断矩阵及计算

根据层次分析法,通过对专家、地方旅游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然后筛选、整理,最后取平均值,构造判断矩阵A=(aij)。本指标体系可以构建如下4个判断矩阵(表4~7)。

3.2.1B层相对于A层的判断矩阵

3.2.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是为了确定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子重要性的权重值。对于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BW=λmaxW的特征根特征向量,其中λmax是B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也是单排序的权重值。计算出最大特征根λmax之后,为了保证准确性和说服力,必须对所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为:CI=(λmax―1)/(n-1),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CI的值越大,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同时,计算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即计算CI与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CR=CI/RI。CR<0.1时,说明取得较满意的一致性结果。在表4~7中各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0.0790、0.0675、0.0000、0.0333,均小于0.1,其一致性结构比较满意,符合层次分析法的要求。

3.2.4层次总排序

在对表4~7的计算中,已经求得各因素相对于上层某一因素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可算出Cn相对于A层的最终权重值,见表8。

4分析与小结

在综合指标层(B)中相对于总体目标评价层的三个评价因子,资源要素因子(B1)的权重为0.7766,开发条件因子(B2)的权重为0.1549,管理条件因子(B3)的权重为0.0685。这表明资源要素因子(B1)在荆门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因此,荆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保护,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开发与保护资源。此外,开发条件因子(B2)紧随资源要素排在第二位,表明在荆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要十分重视政府政策的制定、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乡村意境的营造、区位交通体系的完善等。管理条件因子(B3)对荆门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影响最小,但并不表示其不重要,因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搞好旅游服务、基础服务、服务人员培训等问题才能助推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在项目指标层(C)层各影响因子权重的总排序结果(表8)可以得出:

资源要素因子(B1)中,农业景观因子C1影响最高(0.3493),其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子C5(0.1269),再次为生物景观因子C2(0.0829),第四为水域风光因子C4(0.0794),第五为地质景观因子C3(0.0785),最次为历史文化建筑C6(0.0524),表明荆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特别注重现有农业产业的开发,大力发展以沙洋油菜花基地、万亩蓝莓产业园、昕泰生态休闲农业园、盛老汉庄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老柳河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十里花卉苗木长廊、茶花源景区、万亩桃花基地等为代表的种植园、采摘园、观光园、养殖园等农业项目,完善旅游农业旅游产品体系。此外,注重传统乡村聚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加强主题村落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注重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与整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具象化表现。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发展自身传统优势旅游项目,进一步完善王莽洞、黄仙洞等旅游景区(点)的产品设计及服务配套。

开发条件因子(B2)中,区位条件因子C8和生态条件因子C10影响最高(0.3750),其次为政策条件因子C7和经济条件因子C9(0.1250),表明荆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区位交通体系的构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此外,也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制定适合本地的旅游发展政策,利于旅游开发商及旅游者前来投资旅游。

篇3

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元素;模式调查;设计模式;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进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对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我国乡村景观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查并且还要进行景观元素设计,在国外的农村中都实现了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的价值。根据当地的乡村景观特点进行景观元素设计,能够有效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就对乡村景观模式调查和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的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城市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必须对乡村景观进行一定的设计,能够有效的保留乡村文化和乡村景观,不仅能够维护了原有的乡土生态资源,而且还保留了乡村应有的文化气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之一。在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时,必须要充分了解当地乡村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乡村文化内涵,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来进行合理的设计,才有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价值和特色,进而能够有效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乡村的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般的生活。在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要先更有效的实现这一战略,就必须要对乡村景观元素进行一定的设计,由于我国在对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方面有着一定的缺陷,有可能导致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乡村景观设计规划不合理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就有可能阻碍新农村的建设。就目前状况而言,乡村景观设计规划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布局。我国在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政府对乡村景观进行一定的设计,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对乡村的不了解,没有根据当地乡村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历史与内涵进行充分的认识,在设计乡村景观中,只是一味的按照城市规划设计,从而丧失了乡村景观设计的意义与内涵,进而失去了乡村景观应有的特色与价值,所以说,由于设计不合理,影响了乡村景观元素的设计。

(二)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工厂纷纷的建立在乡村周边,工厂的建立不仅占据了大量的田地,而且排放出来的污水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景观环境,严重影响了乡村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而不能对乡村景观元素进行设计。

2、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的开发对乡村的建设有力一定的保障,拓宽了人们收入的渠道,但是对乡村景观资源没有进行彻底的分析,破坏了乡村景观环境。

(三)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的水平逐步的提高;目前存在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乡村里的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城市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生活,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人们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建设新农村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居住环境来进行建设,不仅严重破坏了乡村景观的和谐,而且在乡村中不能有效的体现出乡村的价值与特色,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

三、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

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挤,人口增长迅速等现象,无疑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新农村建设中,势必要突显出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有效的设计乡村景观元素,因为人是乡村环境居住的主体,这一切的乡村景观元素设计都必须要围绕着人来进行服务的,不仅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而且还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并且还在要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中突显出人的主体性,才能有效的进行乡村景观设计。

(二)合理的设计

1、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坚持合理性的原则,只有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进行有效的设计,而且还要坚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利用乡村景观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价值。

2、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对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着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

(三)科学的设计

1、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出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根据每一个乡村景观元素设计,针对不同的乡村景观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把艺术性和实用性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元素。

2、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要想有效的建设新农村,就必须要绿化新农村,通过种植模式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绿化乡村,在进行绿化的同时还要保证房屋、设施、交通等多种条件没有任何的干扰,在进行绿化中,还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分布绿化空间,能够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特色。

(四)体现出文化性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乡村景观的文化性。在设计中,要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尊重和认识,不仅要设计良好的乡村景观元素,而且还要充分体现出当地乡村的文化。不仅要维护原有的乡土生态资源,而且还要保留乡村原有的田园气息,同时也是现代乡村景观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乡土文化的继承性是乡土景观保存的根本,所以,在不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对乡土文化特色进行一定的保护,能够有利于实现乡村景观文化生长的能力。

(五)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综合性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坚持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综合性。在乡村居住的环境中是由廊道、基质组成的镶嵌体。在乡村记住景观中,基质一般都是田地,而廊道大多都是林带,田地和林带二者相互交错形成了网状的结构。斑块动态影响着整体功能,最终影响的是农业景观的整体效益。所以,在进行乡村绿色景观元素设计中,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要对自然景观进行透彻的了解和分析,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问题,才能有效的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能够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乡村景观元素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从而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进行设计,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乡村原有的历史价值与特色,而且还能体现出乡村景观文化的气息,从而能够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进而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满足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翟义欣.乡村庭院景观设计模式研究[J].天津科技,2014(02)

[2]杨杰.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现状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2(10)

[3]权春艳,郑革委.系统论在山地型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03)

篇4

标杆高,今天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家绿化模范乡村是国绿化领域一个最高规格荣誉。含金量高。去年,市两岭覆盖率只有10%左右,达不到规范,要申请创建绿化模范乡村,两岭绿化必需要有一个突破。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四荒拍卖”等形式开展两岭绿化开发,县、龙安区、汤阴县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今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和省级绿化模范乡村的决定,市林业局进行了综合验收和自查,市许多指标已经达到或者逾越省绿化模范乡村的规范。今年是创建绿化模范乡村关键的一年,各单位及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这次会议贯彻落实,确保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考核验收,确保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圆满胜利。刚才,旺学同志宣读了市绿化委员会关于成立申报省绿化模范乡村指挥部的通知,博文同志全面介绍了国家、省绿化模范乡村的规范、要求及检查验收时间。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认识不到位,思想决定行动。措施就不可能到位。创建国家绿化模范乡村有利于推进我市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步伐,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为我市百姓创建宜居环境。省绿化模范乡村”省委、省政府对各省辖市城乡绿化工作的肯定,也是省绿化工作的最高荣誉。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不只有利于改善我市生态环境、树立乡村良好形象、增强乡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继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秀美和谐的重要举措。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既符合我市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建设和谐秀美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塑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形象,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次。提高美誉度、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具体内容。提出创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中心强市有多方面的指标,其中绿化指标、生态环境是重要一项。一个乡村没有水没有灵性,没有树没有活力,绿化实力的建设很重要,特别是对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来说,更是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增强乡村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当今时代,乡村环境质量不只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衡量、影响一个地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能够让更加绿起来、更加美起来,让乡村拥有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守业投资空间,进而吸引和聚集人才、资金、技术等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极大地增强和提升我市的乡村综合竞争力。

大家要充分认识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重要性。这是增强乡村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要提高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创建省级绿化模范乡村作为突击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迎检工作圆满胜利。

二、克服困难。迅速营造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的浓厚氛围

大约是10月中旬或下旬。有任务的单位要抓紧组织实施,省里对我市的验收时间。务必在10月18日前完成任务。省绿化模范乡村评选条件明确要求,公民对绿化重要性的知晓率要达到85%以上,对开展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群众支持率达到85%以上。因此我必需不时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市、区)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移动通讯等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同时,要在乡村主要出入口和主干道悬挂标语,布置宣传展板,从而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并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电视台要连续播出我市绿化建设成果展示宣传短片(公益广告)筛选精练的宣传口号进行字幕滚动播放,营造浓厚氛围必需要靠大力宣传。从10月10日─10月31日。积极宣传报道我市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活动工作动态、进度和典型事例。日报社要开设专栏,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相关法规及绿化知识等,积极宣传报道我市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活动工作动态、进度和典型事例。各县(市、区)高新区,要在辖区内的迎检道路、迎检单位、关键路口(段)以及相对繁华、人居相对集中的街道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宣传展板,协调辖区内的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制作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宣传展板或悬挂宣传标语。林业局的同志已将这次迎检路线涉及到16条道路、11个关键路口、14个迎检单位的任务以及创绿宣传标语、口号印发给了大家,请涉及到道路、关键路口所属辖区以及迎检单位依照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户外宣传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要互相配合,确保迎检任务圆满完成。

三、强化督导。确保创建省绿化模范乡村圆满胜利

篇5

1.1讨论农业多功能性的两种场合

都市型农业的多元功能源于农业本身的多功能性,对都市型农业多元功能的研究首先需要探讨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有2个相关联的背景。农业多功能性最初源于农业份额的下降所引发的对农业功能和地位的思考。20世纪70年代以英籍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为代表的农业与工业和谐发展理论(源自1973年出版的代表作《小的是美好的》),给予农业与农村足够的重视。舒马赫指出农业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外还有另外3个基本作用:使人与自然界保持联系;使人的居住环境变得高贵与人性化;提供正常生活所需的食品与其他材料n。后来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农业的多功能性被各国用来作为进行农业补贴的借口和依据,因此被相关国际组织广泛提及障卅。多功能性农业(multi.functionalagriculture,简称MFA)作为一个专门术语,首次出现在1988年欧盟革命性文件《乡村社会的未来》中【j,大约同期也出现在日本的“稻米文化”中。为了保护其“稻米文化”中,日本在1999年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正式确立[7】。联合国系统最早出现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21世纪议程》的第14章“促进可持续农业与乡村发展”中】。之后,WTO、FAO、OECD都在不同场合使用了这一概念,使得这一概念逐渐被普遍接受。由于两种场合的研究目的不同,从而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国际贸易谈判领域,侧重论证和估算农业非商品功能的价值,以作为农业补贴和农业保护的依据;在纯粹国内农业发展研究领域,侧重于研究如何促进农业多功能的发展。

1.2农业多功能性的定义

关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定义,乌东峰汇总了几个典型【】。OECD:农业活动要超越提供食物和纤维这一基本功能,形成一种景观,为国土保护以及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生物多样化保护等提供有利的环境。FAO:农业基本职能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原料,但在可持续乡村发展范畴内,农业又具有多重目标和功能,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法国农业指导法:农业已不再简单地是农民的问题,也不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就业,关系到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本农业白皮书:保证食品安全、形成自然风景、保护土地和自然环境、增加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生存能力。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相互并无本质区别,至多在表述上有所不同。日本著名农学家祖田修在其著作《农学原论》依据各类文献非常系统的归纳了农业和农村的3类12种64个功能(见表1:只列出3类l2种),这一归纳非常全面,可以作为讨论农业多功能性的基础。

1.3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一个模糊问题

单从多功能性这一概念本身来讲就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一种农业活动同时具有多种功能;第二,各种不同的农业活动具有不同的功能,但一种农业活动在某一特定时空只有一种功能。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但问题是从定义中无法判断农业的多功能性到底是指的哪一种情况。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就可以直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选择不同的农业。但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各功能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使综合功能最优等问题就需要进一步研究。现阶段的研究比较侧重于农业的某一个功能,尤其是其环境功能的评价研究,从中也很难看出农业的多功能性到底是不同的农业有不同的功能,还是一种农业具有多种功能。但从农业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认为应当是第一种情况,即一种农业活动同时具有多种功能㈣。

2农业多功能性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一种农业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对农业发展最主要的指导意义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元功能使农业的综合价值达到最大。而要研究这一问题,就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一种农业活动的各种功能是独立的、此消彼长还是相互促进?或者讲某一种功能的变化会对其他功能有何影响?不同的情况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实践决策。如果各功能完全独立,那么需要调整什么功能就调整什么功能;但如果是此消彼长,提升生产功能就会导致生态功能降低,这时就要权衡利弊了;当然,如果是相互促进那就最好了。从实际情况来看,上述3种情况都是存在的。不同品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不同,即生产功能不同,但对生态环境眈影响差异不大;农药的使用提高生产功能,但降低了生态功能;被废水污染的土壤种植花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都得到提升。两种功能彼此之间的关系大致可用图l来表示。从A点到B点,功能1提升,功能2下降,属于此消彼长;从A点到C点,功能1提升,功能2不变,属于相互独立;从A点到D点,功能1提升,功能2也提升,属于相互促进。

第二,是否存在附属功能,也就是其他功能存在时,此种功能自然存在,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资源?如果实现某种功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那么在进行功能调整时,需要权衡成本问题;如果某些功能是附属于其他功能的,或者说是自然存在的,那么这些功能实际上就不具有太多的研究价值,在功能调整时可不予考虑。从农业实践来看,上述情况都是存在的。根据祖田修所归纳的农业的多元功能中,社会文化功能很多都属于附属功能:一般(包括社会的多样性、安定性和持续性、地域社会的维持、克服专业化和单纯化、社会安定和凝聚力等),社会交流(包括城乡交流、农产品直销、由工返农及务农),福利功能(包括老龄社会中老年人的生活意义、雇佣和职业空间、适合各年龄层的工作、残疾人口的生活),教育功能(包括理解自然、培养协调精神、耐力和情操、创造性等)都属于附属功能,只要有农业存在,这些功能就自然存在。而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往往需要额外的资源消耗,社会功能类的教育功能中的学校农园,人性复原功能中的自然休养林、体验型农场、观光农园、别墅、市民农园等也需要额外的资源消耗,这些功能的实现要考虑功能与成本的协调问题。

第三,某一种农业的各种功能是否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相同的意义和重要性?功能是农业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是客观的。意义和重要性是人们对对象体的主观评价。同样是1000元的农业产出,对于年收入1万和10万的2个人来讲其经济上的意义和重要性显然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亩绿地对于森林覆盖率为80%和20%的2个地区来讲其生态上的意义和重要性也不一样的。有机蔬菜和非有机蔬菜的区别的显著性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来讲是不一样。功能相同,但其重要性却可以完全不同。重要性实际上是从满足需求的角度分析的,一般来讲,某种功能所对应的需求在全部需求中的地位越基础(支撑其他需求)和越关键(制约其他需求),其重要性越高;但随着满足程度的提高,其重要性逐渐下降;同时,某种需求如果很容易通过其他功能得到满足,也就是功能的替代性程度高,其重要性程度也会下降。功能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3大因素:所对应需求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所对应需求的满足程度、功能的可替代性。

第四,功能的重要性是否就决定了最终的选择?功能最终需要依靠具体的农业活动来实现,基于资源的稀缺性,是否可以直接依据功能的重要性程度来决定具体农业活动的选择呢?这里将面临2个问题:首先是功能的重要性程度如何排序?其次,即使重要性程度能够科学排序,由于功能与消耗资源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功能A比功能B的重要性只是高一点,但消耗资源要多得多,如何决策?很显然直接根据重要性进行选择,肯定不是最优选择。

3农业多元功能最优耦合的衡量标准

耦合本来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由于自然存在的农业多元功能并非最优状态,这里借用“耦合”来表示通过农业活动的调整实现多元功能的最优状态。根据上面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探讨,知道一种农业活动的多种功能相互影响,有些功能属于附属关系,另外,不同的功能所需消耗的资源也不同,即使功能的类型和水平相同,在不同的场合其意义和重要性也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多元功能的最优耦合呢?为了便于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这里将资源作为约束条件,将功能视为使用资源的产出,将功能对于人们的意义和重要性视为效用(使用价值),多元功能的最优耦合问题就转变为有限资源的最优产出问题。显然最优产出一方面要考虑所消耗的资源必须是最优的,另一方面功能组合所带来的总效用必须是最优的,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在资源固定的前提下,可以找到多个使产出达到最优的功能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所有的点就是产出最优的功能组合,图2表示的是2种功能的情况。这里的功能只是针对相互关系为此消彼长的功能,完全独立的功能较为罕见,暂不考虑,互相促进的或属于附属关系的2种功能可以合并为1项功能。因此图2中从A点到B点,功能l的提升必然导致功能2的下降,C点属于产出效率未达到最优的情况,要么效率低下,要么资源未充分利用,D点属于现有资源无法生产出来的情况。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组合能够保证资源产出的最优效率,但不能保证最符合人们的需求。其次,总的满足程度(总效用)是由多种功能综合达到的,不同功能的效用具有可替代性,因此为了达到某种水平的总效用,可以找到多个功能组合。表示的是2种功能带来的总效用。从A点到B点,增加了功能1但减少了功能2,总效用不变;C点的总效用低于A点(功能1相同,但C点的功能2低一些)和B点(功能2相同,但C点的功能1低一些);D点的总效用高于A点(功能2相同,但D点的功能l高一些)和B点(功能1相同,但D点的功能2高一些)。AB所表示的等效用曲线(无差异曲线)同时代表了某种特定功能组合能够达到的最大效用。显然,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等效用曲线相切的点所代表的功能组合,一方面代表了资源的最优产出,一方面代表了总效用最优,从而是最优功能组合,如图4。A点和B点的总效用相同,但B点所耗费资源更多,即资源产出效率为达到最优;A点和C点的所耗费资源相同,并且其产出效率都是最优的,但c点的功能组合所带来的总效用更低。因此,A点的功能组合代表了最优功能组合。

4都市型农业的属性与功能耦合的要求

都市型农业是在都市郊区农村发展起来的具有都市属性的新型农业,都市属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依托都市资源,另一方面服务都市需求。根据农业多功能性的分析框架,作为一类特殊的新型农业,都市型农业是以都市资源为约束条件,以具体的农业活动为载体,以多元功能为内容,以多元功能的最大效用为目标的新型农业。都市型农业是通过优化都市周边农村地区现有农业,体现和强化都市属性,以区别乡村农业。尽管乡村农业一样具有多功能性,但都市型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及功能耦合的要求仍有显著的特征。按照农业多元功最优耦合的分析要素,都市型农业的功能耦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资源约束条件不同。由于都市经济相对较发达,都市资源获利的机会更多,从而都市资源的机会成本较高。实际上就是都市型农业面临着比乡村农业更紧的资源约束条件。如果技术水平相同(即数量相同的资源,有相同的产出能力,从而有相同的盈利能力),其结果会导致拥有相同数量资源的都市周边农村的实际产出低于乡村农业,其原因就在于都市周边农村的资源流入到更高收益的其他产业。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都市郊区农村的土地往往被低效的使用就是很好的说明。

篇6

当我乘坐的飞机即将降落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的时候,从窗口极目远眺,芝加哥夏意正浓:青葱的树木和金黄的玉米地几乎覆盖了整片目力所能触及的地方,典型的美国乡村小屋点缀在广袤的农田中。不知是应该惊叹还是怀疑:这和之前所想象的高楼大厦和“高科技”、“繁华”的景象总是感觉有些不太一致。除了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小片区域,其余地方并没有像中国城市一样的高密集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乡村和无边的农田。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印第安纳州独特的城乡构造,但在游历了美国众多州市之后我才发现这样的乡村景色在这片经济发达的土地上非常普遍。广袤的美国大地上仅有约5%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而其余95%的土地都被这样的农田和乡村所覆盖。越来越多的美国市民选择居住在乡村地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更让农场主成为一个吃香的职业。较国内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快节奏的生活,在美国更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的郊区化状态和简单的生活方式。

union mills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镇。成片的玉米地、分散的居民住宅、遍地的牧场,虽然小镇分布结构简单,但居住条件不仅不比城市差,甚至有很多居所的生活设施超过了城市。在走访了数家普通居民后你不难发现每家每户都有各种高科技农业生产用具,它们有序地排列在农田或庭院里,室内洗碗机、咖啡机、取暖机等现代化电器也是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乡村广袤的土地,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都大为可观。由此可见在“城市化”日渐普遍的今天,相比起城市中较为繁杂的环境、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美国中产阶级开始由城市向郊区搬迁并且倾力于现代化乡村建设。

如此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得益于有效合理的开发和应用。从大庄园到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承包土地,耕地得以有效地规划和开发,没有多余的破坏和污染,在大片未经开发的地区,生态仍然保持其原状而没有过多的人为破坏。每家每户都有完善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均被有效环保地进行分类。美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以法律作为保障的,所有的建设和开发都必须限制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年加快。随着城市的拓展,资源的消耗,部分乡村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无论是乡村的景观还是生态,美国的乡村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无疑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这也是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当下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部分乡镇过分追求表面上的“繁荣”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乡村建设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应当是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守住原有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环境美丽、设施完备、教育先进的新型乡村。

首先是在乡村基础建设上。就拿美国城乡实例来说,在这个信息化高科技的时代,网络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不难发现的是,即使网络早已在城镇当中普及,我国乡村网络建设与城镇的差距还是极为明显的。就我在美国乡村观察的情况来看,几乎每家每户均为包网到户,网络的速度和质量都是非常好的,且价格也比较合理。近几年,我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乡村建设,但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使每一分钱发挥其最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美国的教育位居世界前列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即使是在美国的乡村学校,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学上也远远超过我国乡村学校甚至一些城市的学校。我就读的south central jr/sr high school 就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高中部只有两百多人,学校面积也不大。但就是这样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却有着完善的设施,宽敞的运动场地和课外活动场所。棒球场、橄榄球场、游泳池、篮球场……这些设施即使在再小的乡村学校也是极为常见的。学校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放学后常常有大批学生留在学校进行各个项目的练习。

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教育大国,乡村教育无疑是中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当下教育投入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却很难满足乡村教育发展需求。如今在中国的偏远地区,乡村基础设施、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仍与国际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乡村教育水平不高、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教育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乡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差,收入的差距悬殊,使得大量优秀教师不愿意到乡村地区工作,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解决问题的关键除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外,还应加强乡村教育宣传,使得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和村民进一步提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构建政府、社会、村民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扎根乡村。

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今生态资源日益稀缺的严峻状况下,生态环境和耕地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已经是全球的共识。在我交流所在的印第安纳州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片属于自己家的占地不小的后院,更有部分居民拥有一片自己的树林。这些林子因为居民良好的保护意识和细心地照料生长良好。总结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历程,一些地区也曾因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没有节制的索取致使许多一派生机的青山绿水变得黯然失色,许多原先丰饶的土地趋向沙漠化。乡村垃圾处理的简单化和居民环保节约意识不强使得部分乡村生活环境令人担忧。党的十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构架作了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地保护生态和耕地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认为在落实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定位,完善村居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宣传乡村生态环境与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使乡村居民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才是获得更好居住环境、获得更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根本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篇7

论文关键词 农村 林业资源 环境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度也逐渐增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但是目前人们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那样的有效机制,总体工作力度不够。因此,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农必须要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此前提下,进行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转贴于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连和,孟祥彬.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5(1).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

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篇9

关键词:爱弥儿;家庭教育;自然主义;“乡村”视角

一、《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学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家庭教育思想,这种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一书中。在《爱弥儿》中,卢梭从虚构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着手,分别对婴幼儿时期、六七岁的学龄儿童、十二三岁的少年、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尽管其间穿插了作者道德、社会、国家、政权、法律等的观点,但家庭陪伴教育是该书的重点。在卢梭看来“生活就是教育”:“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卢梭的这种家庭教育观点,与中国家庭教育的私塾形式不同,他更在意家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倾向于陪伴式的“亲子教育”。在书的开篇,他就宣称,“教育孩子是父亲的天职”,“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者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的职责”,而且在文章结束前,爱弥儿已经明确称呼“我”为父亲了。可见卢梭的家庭教育更强调父亲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不是其他形式的家庭教育。但在卢梭那个时代,许多父亲为了生计和更多的家庭责任而忽略了对下一代的教育,这才有了卢梭的“假父”之名而对爱弥儿行使“真父”之实。卢梭宣扬的这种教育,固然有许多优势,可以将爱弥儿“培养成一个人,而不是公民”,但这样一个“野蛮人”一旦走向社会,必然被各种规则和“套路”限制,甚至于要不时地栽跟头,弄得头破血流,也不一定真能逐渐适应社会,这在书中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的书柬”里可以看到爱弥儿或想象或真实的遭际。且这种教育只能存在于大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因为那时的小农经济更能培养出爱弥儿这样的掘墓人。总体来说,“《爱弥儿》是教育中划时代的巨著,是卢梭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敏感想象。这部教育小说以爱弥儿的成长与教育过程为顺序,构想不同时段爱弥儿所受的教育。全书诠释了一个人应该如何追求自己的教育和选择自己的美好生活”。《爱弥儿》一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从家庭教育的视角揭示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特别是赞扬了歌颂自然的“乡村”视角,这种乡村视角是信息化社会美丽生态和谐构建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思考维度。其次,卢梭赋予了教师极大的权利,这种权利比“天地君亲师”的权利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有了能够制定人才培养规则、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步骤的权力,爱弥儿才有可能被培养出来,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此外,卢梭的教育学思想认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学问,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以帮助其去发现世界的秩序、社会的规则乃至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这种教育观,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观,是人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爱弥儿》中的“乡村”视角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爱弥儿》一书的精华。无论是爱弥儿的生长环境,还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爱弥儿及其理想伴侣苏菲的相见、相交和相爱之地都在外省的异乡,这是有别于作者在文中一再抨击的“巴黎”的对照物。这种讴歌乡村、热爱自然,反对城市禁锢人思想、灵魂、行为和发展的思想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乡村”视角的鲜明特征。“由此,从自然状态也即从动物状态经历漫漫进化而来的现在的人类的种种特征,如理性、正义感、对朋友的爱、对荣誉的追求等,这些被视为人性之基本构成的东西在卢梭看来不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偶然事件的结果,这种结果绝非必然,不是人的本质,所谓的人性不过是历史的产物。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人的诸多特征也可以从来没有。这是一种演化论的观点,也是卢梭信奉近代自然科学的必然结果。”第一,乡村是自然主义的代名词。在卢梭看来,乡村的一切都是宇宙自然而然的结果,尽管这其中掺杂了宗教的宿命论色彩,但这种强调自然环境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作者大力讴歌了乡村教育对爱弥儿及其代表的“野蛮人”的作用,这是今天研究西方教育史所不得不深思的地方。然而,卢梭的自然主义又是唯心的,过分强调只要按照和自然法则就行,“他在十岁的时候是听糕点指挥的,在二十岁的时候是听情人指挥的,在三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享乐的,在四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野心的,在五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钱财的”。通篇来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认为,尽管教育有规律可循,但总体来说,乡村是要胜过城市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经过几代人之后,人种就要消灭或退化;必须使人类得到更新,而能够更新人类的,往往是乡村。”第二,乡村的一切都是好的。卢梭在书中的一个显著观点就是“乡村的一切都是好的”。卢梭认为,“农业是人类所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它是最诚实的,最有益于人的,因而也就是人类所能从事的最高尚的职业”。不仅乡村的植物性食物有利于儿童的喂养,而且乡村的空气也有利于儿童皮肤乃至内脏器官的发育,连乡间儿童的发言都是纯正、响亮和完整的。与之相对的,无论是英国的首都伦敦,还是法国的首都巴黎都是污秽不堪的。在逼仄促狭的空间中生长起来的孩子不仅视野过于短浅,连说话都哼哼唧唧和含混不清。哪怕是在乡村里长成了的青年,尽管之前培养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但当他(抑或她)来到了巴黎的都市氛围中,不出半年就会变成另外一个连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狡诈可怜人。第三,乡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卢梭认为,乡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为了继承什么家产和财富,而是为了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的一个“野蛮人”,而且这个野蛮人有自己的感觉、知觉、推理和判断,能够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要走的道路。“他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总之,卢梭要通过他自己标榜和践行的乡村教育,把爱弥儿培养成为一个农业职业教育领域的通才。受过乡村教育的爱弥儿,不仅认识花草虫鱼鸟兽,还会耕田做工,甚至会造房子、修器乐、懂经营、善持家,完全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国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与韩愈所提出的“传道受业解惑”不同,卢梭更强调教师的陪伴和引导。然而,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一两个普通野蛮人身上,是资源极大地浪费。但如果将教师转变为父亲、母亲这一角色,就会发现,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更为难得的是,好的“爱弥儿”和“苏菲”易寻,但好的家庭教师难找,尤其是在教育普及化和法制化的今天,让孩子完全在家接受家庭教育的可能性不大,这就更显现出《爱弥儿》代替人们在家庭教育,特别是在自然主义教育观念指导下对家庭教育作出的探索是多么的珍贵。第一,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引路人。虽然卢梭讲的是家庭教育,但在书中,爱弥儿的父亲并没有出现几次。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我”在为爱弥儿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同时,根据外在条件的改变和爱弥儿的自身成长进行适时调整。与其说这里的“我”是一个家庭教师,不如说“我”是爱弥儿的引路人和陪伴者。从爱弥儿出生一直到他结婚成家,能陪伴这么长时间和不计回报的老师是少之又少的,哪怕是被赋予了书中那么大的权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最好“顺木之天”,以求对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卢梭这种培养人的方法,如同柳宗元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从这点来看,教师的指引作用是提醒学生按照成长规律自然发展就行了,不需要过多干涉,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所以,他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过早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第二,学生最需要的成长是陪伴。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中不时强调:爱弥儿的成长需要教师的陪伴。虽然爱弥儿被作者提及的次数还没有“我”的自叙传那么长,但爱弥儿的每一个关键的成长节点,都会被作者拎出来从学科、历史、需求等各个角度加以分析,并结合爱弥儿的特点进行一一培养。尤其是对爱弥儿的欲望和面临的风险挑战,作者都会事先进行延迟和规避,实在不行下就尽可能地陪着爱弥儿一起去面对、讨论、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说,卢梭深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在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情况下,陪伴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有了“我”的陪伴,爱弥儿才能幸福健康地度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成为作者理想中的成人。

四、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丰富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不仅体现在爱弥儿的成长上,还体现在爱弥儿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家庭、爱人等的看法,这些内容是传统学校教育所不关心但又对人的成长极为重要的内容。第一,人的成长要遵从自然规律。在卢梭看来,万事万物都有秩序,这个秩序就是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核心要义。在学校教育中,孩子必须要听从老师安排。“卢梭认为,人生在每个阶段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各不相同,成人不应该总把儿童当作小大人,用成人的一系列标准与眼光去衡量儿童是不对的,儿童享有儿童时期的特权,不应去承担成人之后的各种责任。卢梭提出在不同年龄阶段实施不同教育。”因此,卢梭的做法是带着爱弥儿一起在自然中成长。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男女一起成长不同,卢梭更看重社会对男女的分工需求,认为在爱弥儿和苏菲的成长轨迹相同的前提下,要有各自的第二性征和社会特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二,人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依然要受到社会秩序的制约。尽管卢梭一再反对社会教育对人天性的戕害,延迟对爱弥儿的社会教育,但他最终仍不得不把爱弥儿推向社会,让其经受社会的考验,融入其中,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但卢梭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出来的爱弥儿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有这样的爱弥儿和苏菲,也会在社会秩序的强压下变成和芸芸众生一样的“巴黎人”。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根本出发点。卢梭之所以要写爱弥儿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宣扬人全面发展的理论表达,在于抨击封建礼教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压迫,在于控诉资本主义享乐精神对人天性自由发展的误导。可以说,《爱弥儿》一书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然人,这个自然人可以叫爱弥儿,也可以叫苏菲,或者是《汉乐府》中的罗敷。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丰富性,在于其梳理了古希腊、古罗马、英国、欧洲乃至亚洲、北非和美洲的教育学现象及思想观念,《爱弥儿》是当时启蒙思想背景下教育学著作的集大成者。

篇10

【关键词】畜牧业;乡村;农村经济;兽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社会发展中各种经济体制的兴起与完善,各种散养畜禽模式和经济体制不断出现,成为整个经济发展中深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畜牧业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其更是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与作用。乡村兽医作为畜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其进行加强建设十分关键,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的繁荣稳定以及农民经济利益,甚至是决定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调节和调整。

一、我国乡村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各种新型的经济体制不断的涌现了出来,不仅为国民经济增花添彩,同时更是为社会经济的提高与完善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理论平台。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基础上,我国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逐步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这种工程模式的存在与出现一方面促使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繁荣,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乡村畜牧业的发展与出现。自上个世纪末期,菜篮子工程所带来了的发展优势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和核心环节,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最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工作模式。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造成了以菜篮子工程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仍然难以满足我国高涨的社会物质需求,甚至是还存在着严重的食品供应短缺现象。因此,在目前的工作中要想对这一现象进行扭转和转变,就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入手去分析和总结,针对整个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工序问题加以完善和处理,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经济体制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此项工程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逐步的形成了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模式,也是整个社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可以说,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菜篮子工程是一项功不可没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发展中最受人们关注与青睐的一部分。

二、兽医与畜牧业的作用

兽医的存在与畜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整个畜牧业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人们逐渐将畜牧业与兽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名称,也被人们广泛的称之为畜牧兽医,更是有人将其称之为牧医。可以这么说,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兽医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对具备一定经济价值的兽类、禽类和水生动物进行研究的过程,根据其研究工作要点和研究重点来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从而使得整个生物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生长优势,取得养殖产品。但是,由于多年以来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这种认识现象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也就造成了整个畜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合理的加强兽医建设,提高兽医队伍建设作用与效益。

三、乡村兽医队伍建设重要性

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畜牧业主要是以散养畜禽为主的工作模式,在这种工作体制之下,传统兽医队伍的建设一直都未曾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这也造成了畜牧队伍认识偏低的现象。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66万乡村兽医,他们肩负着保障畜牧业发展和人民吃上放心畜产品的卫士职责。

1、乡村兽医存在的必然性

农村需要乡村兽医。我国的畜牧业养殖是以散养为主,农村千家万户散养动物的方式依然占70%以上,散养的状态决定了为其服务的兽医也是“散”状分布的,所以在散养比较发达的地区,基本上是村村都有乡村兽医。换句话说,畜禽的养殖是千家万户的散养,每户养十几、几十羽家禽(鸡、鸭、鹅)、几头猪、几头牛,养禽主要是过年过节自宰用的,分散的养殖只有同样分散的乡村兽医才能满足其服务要求,集中的兽医服务在服务成本、服务及时性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散养户的要求。因此,乡村兽医由于自身的优势自然就成了当前农村动物疫病防治的重要力量。

2、乡村兽医的三大特性

2.1乡村兽医具有社会性

从工作的目标看,乡村兽医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结果都是社会客观需要。乡村兽医工作在农村畜牧生产在第一线,与畜主面对面、与病畜面对面,零距离直接解决病畜问题。肩负着养殖、防疫、治病的维持生产的重任,是肩负人们食品安全保障的第一道卫士,可以说,没有乡村兽医我国农村的畜牧生产是无法进行的,可见乡村兽医具备社会性特点。

2.2乡村兽医具有民间性

从工作对象看,乡村兽医直接面对的是动物及其畜主,从事以预防临床检查治疗为基础的活动。他们在农村与广大畜主频繁接触,提供咨询诊疗服务,是现代农村畜牧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兽医这种前哨和基础功能及其独立性,决定了一行业的民间性性质。

2.3乡村兽医具有服务性

从工作内容看,乡村兽医在职业活动中是以专业技术预防和解决动物疫病诊疗和疫病控制方面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力图解除家畜病患,减少养殖损失,维持畜牧生产顺利进行,始终是处于与生产主体伴随的辅助地位,与主体有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3、乡村兽医队伍在畜牧业中的作用

乡村兽医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设现代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比重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均在50%以上,有的达到70%以上,而我国约为35%。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