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

篇1

【关键字】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和控制;建议

1.引言

在房屋建筑的建设中,现场施工是其施工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施工环节。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技术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和控制上依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果在思想上不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单位的信誉,甚至会给居民带来生命危险,可见此问题的严重性。

2.房屋建筑现场的主要施工技术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2.1混凝土拌制以及运输技术

由于当前混凝土是建筑房屋的主要使用材料,因此在其调制和运输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使其符合标准才能使用,否则绝对不可以将混凝土运用于房屋建设。详细需要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假如天气比较炎热,在这种天气条件下施工,加上需要的混凝土面积比较大,就必须保证混凝土的温度不能过高,并且需要搅拌,对于相关的搅拌场及石骨料等等要进行遮阳工作,进而确保其温度符合标准;第二,如果搅拌的器具是自备的,则需要将搅拌站的放置地点设置距离在混凝土浇筑点比较近的地方,尽量减少两者之间的运输距离;第三,运输混凝土如果采用的是泵,则尽可能使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2.2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大面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为混凝土表面普遍存在泌水现象,为了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必须及时清理混泥土表面的泌水。另外,当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必须进行保温护养,其必须按照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在护养过程中,应适当保持混凝土表面是湿润的。当对大面积混凝土浇筑进行速度降温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承受温度应力的抗裂能力。当混凝土浇筑4至6小时内,表面可能出现塑性裂缝,此时应该采用二次压光或者二次浇灌层进行处理。

2.3施工工艺的相关技术

首先,砖砌体施工技术。在进行砖砌体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达到垂直度和砂浆饱满度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掌握好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差,一定要控制这个高度差在正常楼层之内。

其次,基层和保温板施工技术。首先,如果建筑房屋的高度在20米以下,对基层和保温板施工的时候,黏贴式固定保温板是比较合理的,当其高于20米时候,20米以下的部分还按照相关要求来固定保温板,但是在此黏贴的面积应该占保温板总体面积的40%左右,采用现配的浇水进行黏结,此施工过程应该控制温度在5度以下,一旦遇到风雨天气,便可暂停施工,否则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在保温板的拼接过程中,假如出现较大的缝隙,可以采用发泡聚氨酯或者类似的保温边角料来填充。如果基层发生6毫米的水平偏差的时候,可以使用砂浆来修平,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黏贴保温板工作的继续进行。

3.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技术的质量相关管理和控制

3.1确保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达标

第一,必须严格对混凝土的各项指标检查,现场施工中,一般采用的混凝土是混合10%UEA—H的,然后在浇筑过程使用的是掺有12%UEA—H的混凝土,此时的混凝土的强度应该高于两侧的强度。底板、底板和墙体的构建是施工缝的主要内容,在需要强固的地方要进行平直缝,板墙主筋通过不切断带的两侧铺设孔径小于5mm的铁丝网,避免混凝土流入加强带,并用不大于12毫米的立筋进行加固,间距控制在150至300毫米之间,将小于12毫米的立筋点焊接到板墙的主筋上面,铁丝网绑扎在不大于12毫米的钢筋肋上面。一般基础混凝土的强度控制在C20到C40范围之内。

第二,砂石和水泥技术指标的控制。对于现场的水泥应该记录其出厂合格证和实验检验等相关内容,一旦发现检验结果和原来的证明书及试验报告不相符,必须进行重新取样复查,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水泥。当水泥出厂后,还应该注意控制存放的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砂石材料必须注意其含泥量和颗粒级配等内容。总之,为了保证材料的质量,可以组织基建或招标小组的工作人员和工程监理、承建方的工作人员共同考核材质、工艺和外观及价格等方面内容,进而确定厂家。

3.2监理单位质量的行为管理

在房屋建设中,监理单位是质量管理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不可忽视的责任方,是一支具备专业技术水平的队伍,但是经过对现行建筑市场上监理单位的技术实际状况的仔细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尽管监理单位水平等级比较高,但是监理人员资格、人数等都是各不相同。因此,在质检人员、用户和施工人员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质检人员和施工现场作业的工作人员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更好的为用户服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顾客满意的房屋建筑。

3.3增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力度

加强工程过程的管理,不仅可以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并且还是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施工现场过程控制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度;其次,针对关键工序或者特殊工艺,应该按照相应要求,制定正确的作用指导书,并设置质量控制点,结合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持续监控;最后,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实施样板制度。

3.4重视完工的质量检查

因为房屋建筑工程完工检查直接关系着其最佳功能的发挥,所以各个施工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房屋建筑工程检查涉及的面较大:第一,结合合同中规定的各项标准,检查房屋建筑的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第二,不错过任何一个分工程的施工,有针对性地进行施工质量的检查。第三,对施工中使用的各项材料进行最后的完善,并且对其进行分类归档,以便以后的查阅。

由于房屋工程复杂,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检查工作的时候,以下几点值得引起质检员的高度注意:

首先,在对保温层和抗裂浆糊层质量的检查中,还要在测验其进行抗拉性时,应该确保其具备较强的抗拉能力。在进行抗拉试验的时候,要确保在其承受的抗拉范围内进行试验,如果没有出现裂缝等状况便可认为其是合格的。另外,为了进一步检验其性能,此时还需要做抗冲力试验,这是必须保证在受到10N冲击力的时候,不会出现意外状况。最后,在工程竣工后,还应该参照JCJ132-2001,检测房屋建筑的采暖性。

4.总结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人们更加重视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这就增加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压力,也提高了对建筑施工行业的要求。为了最大极限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占据建筑行业的竞争优势,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该对技术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和工程的整体质量。另外,在房屋建设中,应该理论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施工的有效性和科学合理性。此外,施工企业应该不断探索施工技术,加强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改善并完善技术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而确保施工高效运行和开展,最终促进房屋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倪坚刚.房屋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4):12-13

篇2

关键词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技术;危害控制;四川成都

中图分类号 TS25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44-02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aquatic product supply chain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quatic product sales channels,the supervision work of aquatic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in Chengdu City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upervision work of aquatic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in Chengdu City from 4 aspect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detection,the sources of aquatic products and the control of hazards,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 aquatic product quality safety;supervision system;detection technology;hazard control;Chengdu Sichuan

水产品因营养价值较高且肉质鲜美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2015年成都市水产品产量达9.1万t,同比增长0.3%。但近年来国内相关媒体频繁报道出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影响了消费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都市水产品行业的发展。因此,成都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并在各类农产品抽检中合格率居于前列。然而随着水产企业的全球化、水产贸易的全球化、互联网电商的兴起,使得成都市水产品安全的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1-2]。此外,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同时也对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结合成都市目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现状,从检测技术与体系、产品来源、危害控制等方面对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改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1 监管体系建设

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市就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大力发展,农业部进一步加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目前成都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已逐步完善,质检机构的检测条件也日趋成熟,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检测的范围能基本满足行业需求,在保障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由于成都市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相对于沿海一带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后续的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一是质检机构的建设。目前成都市的质检机构建设相对薄弱,其数量无法满足大市场的需求,在一些地方县市更是缺乏C合性的水产品质检机构。因此,在未来的体系建设中应逐步优化阶梯队伍建设,对水产品市场进行全面监管。二是成都市还应组织建设一支专业队伍,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定期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引进掌握目前最好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同时,还应积极响应农业部号召,组建专业的水产品检测实验室,积极参与各项水产品质量安全能力测试,保证在技术层面上能够应对市场的变动[5-6]。

2 检测技术方法

2.1 生鲜水产品鲜度检测技术

由于水产品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其在加工、运输、贮存过程中容易腐败变质,当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尤其是生鲜水产品交易中鲜度的检测尤为重要。现行使用的鲜度检测方法是基于酶反应的时间-温度指示器(TTIs)[7],根据酶反应结果可反映生鲜水产品在贮存过程中的温度及品质变化历程,从而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水产品的鲜度。虽然这种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其检测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生鲜水产品的交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未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前该批产品已经流入市场或消费者,从而达不到监管的目的。因而快速检测技术是目前生鲜水产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其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经济、准确率高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生鲜水产品初筛的要求[8]。目前快速检测的方法主要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法[9],是被广泛认可且适用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水产品种类繁多、成分不一、影响因素较多,从而使得检测结果易出现假阳性,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应对检测样品进行正确处理,规避检测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干扰,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证,逐步完善生鲜水产品的快速检测技术。

2.2 渔药残留检测技术

伴随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鱼病灾害频发,滥用渔药和渔药残留问题常常被消费者所诟病,水产品出口也常常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因此,加强水产品中药物使用的监管非常重要。目前,成都市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检测手段仍主要使用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时效性不佳、检测样品数量有限、检测成本较高。2011年起,成都市就积极响应农业部的号召,启动了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筛选验证工作,将验证结果面向社会公布。虽然成都市在渔药残留的快速现场检测技术上有一定进步,但还有待引进更为先进的快检技术[10]。根据国内外相关快检技术研究显示,化学比色法、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检测结果准确、应用比较成熟且已具有商品化产品的快速检测方法[11]。快检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药物残留的现场检测效率,但是不能排除假阳性的出现。因此,未来成都市在渔药残留检测中,应加强现场快检与实验室确证相结合,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将快速检测用于市场监管中的初期判定,对于检测阳性的产品应送往实验室进一步检验。

3 水产品来源

水产品原料是水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的源头,加强对水产品来源的监管可有效控制和改善水产品质量。水产品来源监管涉及养殖者、生产者、运输者、销售者等众多人员,监管范围较大,每一环节的疏漏都会影响水产质量的安全。近年来,成都市逐步加强对水产品来源的监管:对于养殖者,督促其规范养殖期的药物和饲料使用,建立渔业档案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加强水产品上市前的检验检疫。对于生产者,其购买的加工原料来源必须清楚,加工过程符合食品加工环节的相关规定,禁止添加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产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对于运输者,凡是进入成都市的水产品都应在动物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登记,检验合格后才能流入成都市水产品市场。此外,成都市还为各类条件合格的运输水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其进入市场流通,保障水产品的鲜活入市,降低运输过程造成的损失。在未来的水产来源监管中,成都市还应加强对于养殖环境的监管,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渔药、环境改良药物的监测网络;加强对外来商品鱼的监管力度[12]。

4 危害控制

对于水产品危害控制,应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转变,吴永宁[13]在针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在食品安全部署的工作中介绍,食品化学危害物检测从定向检测向非定向筛查转变。目前,成都市对于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在今后的监管中应逐步形成非定向监测模式,不再针对性地检测某一水产品的某一指标,而是对水产品从养成到销售整个过程的每个指标都要进行监测,形成完善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另外,水产品安全的控制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食品安全控制理念从HACCP向脆弱性评估为基础全程控制转变”[13],前者能够有效预防生产环节中各种危害因子的出现,而后者则对水产品原料和辅料危害因子具有较好的控制,主要涉及到食物链脆弱性安全评估、产品真实性溯源、产地污染以及水产品安全控制等。最后,对于突发的应急事件,水产品监管部门应及时作出安全性评估,向社会公告受危害的水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是否可继续在市场流通。对于不能再继续流通的水产品应及时召回,确定其危险程度,及时制定出防控手段,预防二次危害的发生。

5 结语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品产量逐步增长,水产品已成为成都市农产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也日益发展完善,能够利用各种鱼、新的技术对水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实施监管,有效预防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相关监管部门还需继续努力,完善监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引进最新监管技术,从而有效预防各种危害因子的出现,为成都市居民提供更为健康、安全的水产品,指导消费者合理、健康饮食。

6 参考文献

[1] 孙琛,沈媛.基于流通渠道视角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食品工I科技,2014,35(13):275-279.

[2] 杨卓凡.网络经济时代中国水产品电子商务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2.

[3] 刘欢,马兵,宋怿,等.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5):74-78.

[4] 柳淑芳,李晓川.生物技术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与展望[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06(5):47-49.

[5] 张倩,王迎宾,肖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329.

[6] 潘煜辰,郑翌,施敬文,等.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与发展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7):2272-2279.

[7] 葛蕾,李振兴,林洪.基于酶促褐变原理的时间温度指示系统研究[C]//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2013.

[8] 杨军,黄建华,何志刚.浅议快速检测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及意义[C]//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二十八次学术会议,2012.

[9] 吴刚,姜瞻梅,霍贵成,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7(12):216-218.

[10] 刘欢,李晋成,吴立冬,等.现场快速检测在水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中的应用及发展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8):2302-2307.

[11] 周焕英,高志贤,孙思明,等.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8,27(7):788-794.

篇3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和弘扬河套酒文化这一主题,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面开拓市场,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集群,使白酒产业发展优势更明显、特色更突出,积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13年发展目标是:

㈠全市白酒产量达到10万千升以上,行业销售额达到30亿元,利税总额超过12亿元。其中,河套酒业集团销售额达到28亿元,利税总额超过10亿元。

㈡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河套酒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技术得到推广,资源再生利用率显著提高,力争新增白酒国家级技术中心一个。

三、具体措施

㈠科学制订白酒产业发展规划。

市经委具体负责制订全市白酒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要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河套酒”的同时,努力培育壮大二类白酒企业。要强力推进酒类产业集中区建设,积极培育酒类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支持关联企业发展。要搞好产业布局,将旗、乌拉特中旗、五原县、磴口县,作为全市酒类产业重点布局区域,大力挖掘弘扬“河套酒文化”,不断提升和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

㈡突出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地位。

要进一步强化河套酒业集团作为全市酒类产业发展的核心的主导地位,鼓励其充分发挥品牌、质量、信誉、网络研发等优势,带动全市酒类企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要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和大力支持河套酒业集中区的规划与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对河套酒业集团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河套酒业集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白酒龙头企业。选择一到两家有条件的酒类中小企业,实施培育计划。到2013年,要实现乌拉特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五原县酒业公司销售收入上亿元。

㈢积极打造“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要统筹策划、宣传市酒类资源、历史、酒文化,着力打造“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城市名片。要大力搞好酒类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发掘和丰富市酒类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市酒文化的厚重感和吸引力。要将酒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特别是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积极宣传河套白酒。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广告投入,宣传企业文化、品牌和产品,整体塑造“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的良好形象。

㈣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白酒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酒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市场建设、市场监管、产业链延伸等。市政府将切实加大对酒类企业技术改造等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各旗县区可根据实际,安排酒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进一步增强对白酒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市经委要负责牵头,采取召开银企联席会等方式,及时通报全市酒类产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酒类企业贷款有关问题。驻市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酒类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探索创新信贷及监管模式,实现银企共赢互利。

㈤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拓展酒类市场。

鼓励企业继续加大对“河套”等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巩固和提升知名品牌形象,不断拓展市场空间。鼓励河套酒向高端市场发展。市政府将对白酒驰名商标、中国名牌、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进行考核奖励,重点扶持已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一定实力的新品牌加快发展,积极争创国家、自治区名牌。对首次获得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酒类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首次获得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酒类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要鼓励企业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开展厂商联合、产销联合、品牌联合等活动,组建一体化销售公司,引导产地与销地结成战略同盟,多形式培育酒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㈥大力促进白酒产业技术升级。

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工程,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传统白酒产业技术升级。大力支持创建各级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区级、市级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要充分发挥河套酒业集团的白酒质量检测能力,推动全市白酒质量快速提升。市食品工业协会、市酒类协会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为全市白酒企业提升技术提供咨询服务。

要总结推广河套酒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鼓励白酒企业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酒类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引进、转化科技成果中产生的费用,按有关税收政策在税前进行抵扣。

篇4

11月8日,基础通用/循环再利用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集中复审专家评审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中国纤维检验局副局长涛、标准科技处处长杜树莹及相关处室人员,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副主任赵金恒、标准化处处长刘爽,天津市纤维检验所党委书记张占华出席会议。来自相关行业协会、纺织高校、检验检疫及纤检机构的专家,对基础通用/循环再利用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进行集中复审。

与会专家经过反复斟酌,深入研究,对1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及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形成如下复审结论:1)对于1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继续有效,4项推荐性国家标准修订,4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废止;2)对于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继续有效,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废止。此评审意见需要中纤局批准后最后确定。

精中选精:突出基础通用标准的特殊作用

中纤局标准科技处处长杜树莹在复审工作开始前介绍了会议背景:随着《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的出台,国家标准改革工作启动,将形成政府标准和市场标准两大体系,弱化政府标准、加强市场标准将是未来标准的大趋势。依据改革方案,今年上半年我们进行了强制性标准的评估,下半年开始对纤维的推荐性国标集中复审。评审对象是纤标委归口(含中纤局管理),现行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和已经立项、正在制修订过程中的计划项目。

杜树莹强调:本次评审会是中国纤维检验局按照《国家标准委关于印发的通知》的部署和要求,为做好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集中复审工作而召开的,组织全国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纤标委)负责对现行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和制修订计划项目开展集中复审工作,形成废止一批、转化一批、修订一批的标准项目清单,重点解决现有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中存在的交叉、矛盾和滞后老化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标准的协调性、配套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杜树莹指出,所谓基础通用标准,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的、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纤维推荐性国家标准中基础通用标准的数量不多,但是意义重大,因此在复审时更要慎重,在遵循此次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工作方案的大前提下,要突出基础通用标准的特殊作用,可谓是“精中选精”。

复审结论:修订、废止、继续有效

专家组根据要求评估标准的适用性:对于已被淘汰或无人使用的,应给出“废止”的结论;对于采标标准,有更新且适用我国情况的,应给出“修订”的结论;对于标准的内容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情况相适应的,给出“继续有效”的结论,不适应的,应给出“修订”的结论。

(一)继续有效。GB/T 28024―2011《絮用纤维制品异味的测定》、GB/T 28025―2011《絮用纤维制品余氯测试方法 水萃取法》、GB/T 32479―2016《再加工纤维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等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技术方法先进,适用范围和对象未发生变化,建议继续有效。

两项标准计划项目20080335-T-424《絮用纤维制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20112326-T-424《天然纤维 术语》建议继续有效。

(二)修订。GB/T 13782―1992《纺织纤维长度分布参数试验方法 电容法》和GB/T 17644―2008《纺织纤维白度色度试验方法》两项推荐性标准原引用的相关国外标准已经更新,技术内容需要调整,建议修订。

GB/T 16256―2008《纺织纤维 线密度试验方法 振动仪法》引用标准需更新,检测手段已经更新,检测环境条件需更新,统计等方面的技术内容需要调整,专家组建议修订。

GB/T 28023―2011《絮用纤维制品抗菌整理剂残留量的测定》国内外法规对禁限用抗菌物质要求发生了变化,需增补抗菌整理剂物质种类,建议修订。

(三)废止。GB/T 16257―2008《纺织纤维 短纤维长度和长度分布的测定 单纤维测量法》、GB/T 19723―2005《纺织纤维货批商业质量的测定》等两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对应的技术与设备已经淘汰,目前标准基本不使用,建议废止。

GB/T 18631―2002《纺织纤维分级室的北空昼光采光》引用的ISO标准已经废止,目前该标准已有其他标准替代,建议废止。

GB/T 22100―2008《异形纤维形态试验方法 定量法》测试方法可操作性差,标准尚未被业界使用,建议废止。

20080339-T-424《絮用纤维制品阻燃整理剂残留量的测定》已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建议废止。

会议现场:准备充分,讨论热烈

篇5

关键词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现状;成效;经验;建议;陕西商洛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4-02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截至2011年底,在“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基本已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截至2012年底,完成全国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商洛市农业局2010年已经建立了市、县、镇、村监管与市、县、镇检测及企业内检室的“三级四层”监管、检测体系;2012年,全市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面建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行为,进一步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机制、风险评价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总结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不但能够为其他地市提供借鉴,更能促进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更好开展。现将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发展现状、经验及建议总结如下。

1 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发展现状及成效

商洛市市、县各级政府始终把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来抓。2002年明确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8年全市7个县区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2009年提出了“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路;2010年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推广“四支队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被省厅称为“商洛模式”在全省推广。目前,全市126个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均挂牌开展工作,有16个示范镇标准化检测室,55个区域性重点镇检测室,46个企业内检室建成运转,1 750个村级监管员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据统计,全市乡镇监管站有监管人员672名,监管车14辆,农(兽)残速测仪200多台件。

“商洛模式”的建立,全面提高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能力,使“三品一标”农产品开发快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已经覆盖了所有镇和83%的村;认证“三品” 241个,登记地标保护产品7个;绿色农产品产业贡献率达到35%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由2006年的75%提升到当前的96%以上,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 经验

2.1 政府重视,强力推进

商洛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商洛市鼠药经营管理办法》等。2005年召开了全市绿色无公害产业新闻会;2006年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座谈会;从2008年起每年都将绿色产业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2009年市委书记亲自向省委专题汇报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市编办2010年下发了《关于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的通知》,核定了各级监管和检测机构的编制、机构设置和职能。

2.2 健全体系,强化工作基础

2.2.1 整市推进,健全监管体系。以完善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2道防线”为重点,市县财政近5年来投入了经费近2 000万元推进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三级四层”行政监管队伍。市农业局成立了监管科,7个县区农业局成立监管办公室(股),所有镇设立了监管站,全市所有村都设立了监管员。二是建设“三级四层”检验检测队伍。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了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在全市所有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内设检测室,并赋予了监管检测职能。在生产基地、企业和市场建设自律性内检室,设立企业内检员。三是建立执法队伍。市县整合执法资源建立农业综合执法支(大)队,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四是完善技术服务队伍。落实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技术研究、引进和推广、信息等方面的职责,为生产者提供农产品质量相关的安全法规、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信息服务。

2.2.2 突出重点,夯实监管基础。市农业局专门制定印发了《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标准》,以有效地规范乡镇监管站的建设。一是统一监管站名称,明确行政隶属和业务指导关系,确定了监管检测职能。二是核定人员的配置,确定了镇领导小组、镇监管站、检测室、村级监管员、基地内检员的职责。三是规定监管站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建设标准。四是要求监管站每年列入财政预算的工作经费不得少于2万元。五是把村级监管员纳入到镇监管站的范畴,延伸监管工作到村组。六是量化了镇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及监管站、检测室、村级监管员的工作任务。七是制定了监管站考核办法。八是规范了监管、检测工作等行为。各县区根据按照标准,强化措施,不断完善镇级监管站建设。

2.2.3 健全机制,强化监管工作。为了强化工作,市农业局制定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局属单位监管责任分工意见》《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文件,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县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有效监管机制、风险评价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2.3 强化工作,全面提高安全水平

2.3.1 坚持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工作中应从生产抓起,努力做到“生产环境不污染、违禁农药不使用、化肥施用不超量、农药残留不超标、产品质量有标准、包装标识有规范”。市农业局编印下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手册》3 000余册,市、县、乡镇农技部门积极地开展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攻关、引进、研发和推广高效低毒农鼠(兽)药、无害化肥料和抗病虫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从产地环境选择、品种选育、种养技术、产品包装、加工贮藏、检验检疫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全市“三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全面落实质量安全首责制,严格生产过程,规范生产记录,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做到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可追溯。

2.3.2 抓宣传培训,提升认识水平。抓宣传培训,提高全民意识,提升监管水平。一是制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光碟,利用市县流动农检车广播,在农村、社区、批发市场、镇农贸市场开展流动宣传[1-2]。二是在“商洛农业信息网”设专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动态、专项整治、县区工作开展情况、监管经验等进行宣传。三是在“商洛农情”上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报导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和相关信息。四是每年集中开展1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五是县区每年均开展2次以上镇、村级监管员和生产大户,企业、基地的内检员的培训活动。六是市区每次监管会都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县级监管领导和业务骨干进行培训。七是每年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全市农技干部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内容进行安排。

2.4 加强市场监管,确保消费安全

为了加强监管工作,市农业局编印了《监管工作手册》下发到基层。一是加强市场准入。全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数据库,对重点市场派驻监管员,实行一对一监管。结合市场准入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场创建活动,对达到标准的超市进行挂牌。定期对市场经营的“三品”开展查来源、查包装、查产品认证有效期、查质量[3-4]。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从2004年起,全市实行农鼠药经营的“三证”齐全、定点销售、统一进货、销售档案、售后责任追究5项制度。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开展投入品市场整顿。三是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市、县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基本情况进行逐一登记,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数据库,对重点基地派进专门的监管员,定期对辖区内“三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和企业及市场的内检员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四是加强监测预警。市级开展市区农产品市场重大节假日的安全抽检和每季度1次的全市全面抽检。县级对辖区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开展每7 d 1次的抽检和重大节假日的农产品市场抽检。乡镇适时开展辖区内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和产品收获前的检测、乡镇集市的农产品抽检。市、县每季度进行1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分析。五是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市农业局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扎实开展单项整治活动。

3 建议

3.1 整市推进,健全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推广“四支队伍”,建立健全“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落实工作场地和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仪器,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机制,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才能保障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3.2 坚持标准化生产,管好第一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

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营造标准化生产环境,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科学有效地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农产品生产,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做到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可追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下良好基础[5]。

3.3 政府推动,部门配合,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

部、省高度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市委、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为对县区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市、县区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才能促进该项工作的均衡开展[6]。

3.4 夯实责任,加强监管,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发展

农业部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各单位、各部门都必须按照职责分工,对农产品从田间走向市场实行全程监管。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不断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事业的不断发展[7]。

4 参考文献

[1] 雷百战,郑玉燕,肖广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61-362.

[2] 胡兰英.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构想[J].农村经济,2004(9):7-9.

[3] 刘迎贵,方俊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104-106.

[4] 郑国龙,陈美珠.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实践与路径[J].农业质量标准,2007(3):17-19.

[5] 王鹏祥,王笑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2476-2478.

篇6

关键词:粮油检验 检验技术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35-01

粮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粮油检验工作是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粮油市场稳定有序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粮油市场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一些人为了所谓的利益采取不当行为,严重威胁到了粮油食品的安全问题。而我国日益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农业,也对粮油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油检验机构和工作人员要正视身上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努力提高和改进粮油检验技术,构建和完善新的粮油检验质量体系,切实完成粮油检验工作的各项任务。

1 粮油检验工作及其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粮油质量检验是一项按照一定标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粮油及其制成品的物理特性、工艺品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储藏品质及卫生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工作。粮油质量检验虽然隶属于农业科技和食品安全范畴,但因其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是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问题;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粮油市场基本构建完成,粮油质量检验工作是粮油食品有序流通的重要基础,粮油质量检验也可以被归纳到经济工作领域范畴。总之,粮油质量检验是具有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性质的基础工作。粮油食品质量出了问题,必然会严重危害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利益至上”思潮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国粮油食品安全屡受威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粮油检验工作,不断开发和研究粮油质量检验技术,切实提高我国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有效性。

2 现阶段粮油检验工作及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民以食为天”,粮油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油质量检验工作,为粮油检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2.1 静态监管多于动态检验

粮油食品检验是一项动态、过程性的监管工作,这是因为粮油食品受所存储空间环境和时间变化的影响,质量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粮油检验工作绝不应是固定的、静态的检验环节,而应当是贯穿于粮油市场各个环节始终的一种过程管理。当前,我国粮油质量检验仍是多属于静态检验,如对于某地某处的粮油样品进行检验,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分析,看似十分严谨,实则存在巨大的隐患。

2.2 主动送检多于临时抽检

通常情况下,粮油质量检验机构是粮油食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很多粮油食品及加工机构,都会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的规定下,主动将检验样本送交至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行为说明了我国粮油质量检验工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与之相对应,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在开展工作时却显得较为被动。粮油检验机构应加强工作的主动性,重视对粮油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商家进行临时抽检,提高粮油食品质量检验工作的监管效力。

2.3 安全检验多于营养检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逐渐从关注“吃饱”开始重视“吃好”、“吃的健康”。粮油质量检验就不应当只重视粮油食品的安全,同时也要重视对粮油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分析和评价,为广大消费者购买提供必要的参考。目前,我国食用油市场中一些厂家借助食品营养新概念大搞噱头,在产品介绍中使用十分模糊的“专业术语”,令广大消费者不知所云。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对商家行为给予监管和指导,在民众食品安全与质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提高粮油检验及检验技术的具体策略

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粮油质量检验技术是支撑这项工作的重要支持。为了提高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能效,加快检验技术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 强化粮油检验工作的质量意识

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政府要加大对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扶持力度,树立并强化粮油检验工作的质量意识,通过法律法规、各项政策和经济手段建立并完善粮油检验工作体系,加大对粮油检验机构的资金投入,并将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畴内,确保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加强检验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协作

“独木难成林”,合作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粮油质量检验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只靠质量检验机构本身,完成相应的质量检验工作是十分困难的。首先,要加强与农业高校的合作交流,发挥高校在科技技术及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借助检验机构在检验实践方面的长处,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粮油质量检验技术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同其他政府部门的配合协作,联合工商、物价、市场监管部门共同出击,开展对于粮油质量安全检验联合监察行动,推动粮油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再次,与粮油食品生产厂家联合,粮油质量检验要成为粮油食品生产商的良朋益友,为粮油生产商提供有效的过程指导,借助检验手段帮助粮油生产商严把产品质量关,使其生产和经营优质的粮油食品,以获得最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3.3 强化检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人是粮油质量检验技术的具体操作者、执行者和研发者。要确保粮油检验工作的顺利完成和检验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提高检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粮油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要借助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手段,激发粮油质量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富有创造性地完成粮油质量检验工作。

4 结语

粮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到百姓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政治物资。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是一项重大政治经济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粮油质量检验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办法,切实提高粮油检验工作的质量,维护粮油市场的良好秩序,及时发现粮油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推动我国食品安全事业的有序发展,确保广大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雒芳,李宗良,万清,等.礼粮油质量检测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控制[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0(6).

篇7

论文摘要 针对化隆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措施,以期为化隆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篇8

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依法向种子企业流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科学设计、专业分工、产业衔接、集约运行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重点作物育种、育种核心技术、构建产学研联合攻关新模式、建立多元投入新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持续提升种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推进种子企业育种技术创新

加快构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企业主要开展农业、林业的商业化育种。支持种子企业建立育种中心,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种子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投入量所占年营业额比例作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推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重要条件。鼓励有研发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农业科研机构,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新布局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和杂交育种专项资金,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

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2015年年底前实现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其他科研院所要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革。对实施脱钩和企业化改革后的企业国有资产,要按照政企分开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原则,交由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管理。鼓励种子企业与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建立育种科研平台,建立科企紧密合作、利益分享、互惠共赢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按规定落实种业领域相关政策,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加大资金投入,现有农业、林业、科技等专项资金向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倾斜,重点用于种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等。良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作物育种,加快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及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突破性新品种。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进入,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鼓励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引进国际领军人才,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等高科技研发平台,推行人才加项目工作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

三、调动种业科研人员积极性

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利用财政拨款发明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可以申请品种权、专利等知识产权,可以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也可以上市公开交易。对种业科研成果及产生的效益,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文件规定合理确定机构与科研人员的权益分配比例。

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种子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鼓励育种课题组、育种单位等整体进入企业。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通过兼职、挂职、签订合同等方式,与企业开展人才合作。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鼓励在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育种的科研人才到种业企业工作,经单位同意,进入企业工作期间,工资和福利待遇由企业承担,其编制、人事、工资福利和退休待遇等按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执行。自愿进入企业工作的,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工作年限,视同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同时要与原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到企业后运用原职务掌握材料培育的新品种等科技成果的权益。种业体制改革期间,工龄满30年的育种科技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可先办理退休手续,再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今后如国家和省有新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改变论文导向机制,加强种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商业化育种成果及推广面积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支持高等院校开展企业育种研发人员培训。完善种业人才出国培养机制。

四、加快种子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

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采取并购、参股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收益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支持种子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推动上市募集资本,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种子企业。对完成股份制改造、与券商签约的种子企业,符合评审标准的,优先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优先申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证券、财务、法律等中介机构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种子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五、提高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科研服务水平

编制和完善全省农业、林业良种重大科研攻关规划,支持种业相关学科建设,稳定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和常规作物品种选育等公益性研究。重点研究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创制突破性的抗逆、优质、高产的育种新材料,开展高效繁育、节本增效、加工流通等环节核心技术研究。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熟化和展示种业科技成果,加快提升我省种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完善育种科研公共创新平台,全省统筹规划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与服务体系。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保护和应用性研究,启动我省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保存农作物和林木审定(认定)品种标准样品,建立品种实物档案及DNA(脱氧核糖核酸)指纹图谱信息库。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要按规定向社会开放。

财政科研经费要加大用于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的投入,从2015年开始,逐步减少用于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农作物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杂交油菜、杂交棉花和蔬菜等商业化育种的投入。

六、建设主要种子生产基地和品种权交易中心

在建成的高标准粮田区域建设不同生态类型的标准化小麦种子繁育基地,不断提高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增强种子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土地向繁种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支持种子企业与繁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落实中央财政制种保险政策,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担机制。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等单位要密切合作,创新机制,保证投入,加快海南育种基地建设,为我省种子企业提供科研育种、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检测技术服务。鼓励支持我省种子企业建设西北玉米制种基地。

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设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制定交易管理办法,建立新品种信息库,开展种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提供交易服务,严禁私下交易。

篇9

但是,由于目前国际上还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环境安全无害、应用于食品对人身无毒害,因此很多国家尤其是欧洲,严格限制农业转基因产品的使用,未经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产品严禁扩散和使用。

我国也是植物转基因研发大国,但是起步较晚。2006年,我国才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1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开始加快迈向转基因农产品研发的步伐。但是,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很多作物的优良性状基因已经被国外注册专利。根据国际惯例,专利基因的商业化生产,需向专利持有人支付费用,不支付费用的企业将面临诉讼的风险。因此贸然地使用国外材料中的转基因成分,可能面临支付高昂费用,或者面临法律的境地,对于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将具有潜在的风险。

鉴于转基因技术的优势、安全的不确定性及其商业化风险,我国对转基因生物的监管比较严格,尤其严格控制研究、生产等领域未经安全性鉴定和审定的品种进入市场,从根源上控制转基因产品的扩散,保证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安全。

1 目前农作物种子转基因成分扩散的现状

随着转基因产品扩散的逐步加剧,农业部为了依法治理农业转基因市场,每年安排专项开展转基因筛查工作,以了解我国转基因应用状况,为实际的转基因监管提供可靠的数据,打击非法转基因研究和生产。根据国家转基因管理相关规定,按照《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和《河南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项目实施方案》要求,2008~2010年农业部小麦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测试中心转基因生物安全成分检测实验室,对农业部及省农业厅安排的玉米、水稻等作物500余份样品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

在省内抽检的样品中,在玉米区试新品系中检出2份含有Bt基因。在区试新品系中检出含有Bt转基因成分,说明部分育种单位已经有意或无意,通过各种途径将转基因成分引入到育种材料中,并选育出了优良的新品系,要引起农业监管部门的警觉。

在农业部安排的抽检样品中,辽宁检出非法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大批量生产,造成非法转基因成分扩散。北京一品种检出转基因成分,但是没有批量生产。

从近几年的检测结果来看,在玉米品种及新品系中检出转基因成分,说明转基因成分扩散速度加快,相应监管和打击力度亟待加强。

2 转基因成分扩散的原因

当前,我国种子市场转基因种子扩散有两种现象:一种是部分育种生产单位负责人法律意识淡漠,钻法规不完善、监管不严的空子,以转基因品种替代非转基因品种,造成转基因成分扩散。另一种是部分育种单位,对于转基因成分的扩散途径不清楚,在科研育种和生产经营中出现了无意识利用含有转基因成分材料,导致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品种进入市场。

在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对检出转基因成分作出解释的情况来看,部分单位并不清楚育种材料中含有Bt成分,有可能是其误将抗虫材料应用到种质改良中,污染了育种材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育出新的品系。这说明,在当今商业育种空前活跃的情况下,各育种单位之间育种材料的频繁交换,某些大型育种单位的育种材料频频失窃,尤其是国外育种材料被频繁引入国内应用,加快了转基因成分加速进入我国商业育种中,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干扰我国育种事业的健康发展。

3 国家关于转基因管理的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对转基因产品有控制的放开,逐步允许转基因农作物品种进入市场,但是所有的目的基因必须经过安全性评价,引入转基因成分的新品系必须经过国家品种审定之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因此,我国于2000年的《种子法》,规定了我国转基因种子的使用管理方法。2001年国务院304号令又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研究、生产、加工、运输及经营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5个配套章程,截止2009年底,农业部已经了62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保障了依法行政的技术需求。国家责成农业部负责全国转基因监督检测及安全性试验工作,各省及县负责本区域内的监督和其它行政管理工作,确保农业转基因产业健康发展。按照该条例第四十四条和第四十七条之规定,进行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试验和生产试验要经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批准,进行转基因种子生产,必须依法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才能进行审定和生产,对于违反条例规定的企事业单位,将给予严厉的处罚。

4 对农作物种子转基因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转基因扩散状况和发展趋势,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转基因成分管理。

4.1 提高农业主管部门的转基因检测能力,加强市场监管意识,排查与抽查相结合,坚决依法打击非法转基因农作物种子流入市场。

由于转基因应用还是个新事物,我国种子转基因检测体系和技术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目前经过农业部认证,全国具有转基因检测能力的种子管理部门检测机构仅有4家,还远远满足不了当前转基因检测的需要。因此,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快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更新检验知识和技术,提高检测能力,建立专门的转基因成分检测队伍,配套必需的检测仪器。转基因检测对环境条件和技术条件要求都很高,没有合格的环境和技术队伍,就很难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市场抽查检测力度,增加转基因成分检测要求,通过大范围的检测,杜绝非法转基因种子进入市场。

4.2 加强转基因研究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转基因研究及应用。责成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研单位和大型专业公司,严格管理自己的育种材料和育种田,在进行群体改良和自交系改造过程中,严防花粉的污染。在对外种质材料交流过程中,要确信自己资源的可靠性,避免将研究过程中的转基因材料交流到不具备转基因研究应用条件的单位。

4.3 严格监管、谨慎利用国外优良种质资源,对于来源不明的育种材料,要加强监测。对于一般的育种单位,尤其要注意资源引进过程中的主动监测。由于国外种质同我国的种质具有更多的遗传差异,在我国表现出很强的抗性,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很多从事育种行业的研究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国外的商业种或育种材料,但是很多国外的育种材料含有转基因成分,育种上易把这些成分加入到我国的遗传材料中。因此,对于来源不清的材料以及国外引进的材料,在田间种植前一定要先进行转基因审查,排除之后才能考虑使用。检测到转基因成分的材料,如果一些小型育种队不具备保存和利用条件,要主动上缴或者在相关人员的监督下,予以销毁。

4.4 加强已审品种、新品系转基因成分检测工作。对于生产和经营企业来说,最近几年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以及即将报审的新品系,应该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来确认品种的安全性。例如某单位的玉米品种,已经推广几年了,竟然还不知道自己的品种中含有转基因成分。部分育种单位,耗费人力物力,多年努力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系,田间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却因为含有非法转基因成分,不但被罚退出审定程序,还要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也污染了很多优良的自交系。一旦发生更大规模的转基因成分扩散事件,受损失的不仅是企业,还会影响生态环境。

篇10

一、主要目标

基本目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名牌,提高效益,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稻米产业。

*池区位于沿江江南,河流纵横交错、圩湖星罗棋布,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现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省优质粮油示范区”,属于国家粮食产业带,是沿江江南产粮大“户”。全区耕地面积62.8万亩,其中,水田40亩,旱地22.8万亩,近三年水稻播种面积均在66万亩以上。从今年到20*年,力争达到如下目标:

1、产量目标。全区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平均单产在基期(20*-20*年5年平均)400公斤的基础上,力争到20*年提高到450公斤,总产达27万吨,其中商品量争取达*万吨。

2、质量目标。总体质量提高一个档次,优质品种比例达90%。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使稻米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无公害生产标准,部分稻区初步形成规模化绿色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3、品牌目标。以整合强化现有品牌为基础,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2-3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稻米知名品牌。

4、效益目标。通过生产环节增产、提质、节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每亩提高效益*0元以上。

二、主要内容

1.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专用品种。重点支持推广一批抗性好,产量高,米质可与泰国香米相媲美的高档优质稻,特色稻米和节水型优质稻品种6-*个,如优质水稻、专用及饲料稻、耐储藏品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支持推广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抗性好的高产品种和优质超级稻品种(组合)*-20个,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近期重点推广中香1号、香两优68、丰优香占、两优6326、直早038、两优培九、华安7号等优质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2.大力推广水稻增产增效技术。依靠科技,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是增强稻米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我区重点推广优质水稻低成本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及超级稻生产集成技术。一是全力推广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为代表的培育壮秧技术;二是加快推广以抛秧、直播、免耕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三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四是配套推广以防高温热害、节水灌溉为代表的避灾节本技术;五是大力推广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精确管理技术。20*年通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沿江江南双季稻丰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在梅龙镇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亩,高产攻关区20亩,高产攻关研究展示区50亩及辐射区*万亩,加快沿江地区双季稻轻型栽培配套技术的研制。与此同时,加强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搞好品种选育及引进品种的筛选,为大面积生产用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撑。力争到20*年良种覆盖率达95%,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80%以上。

3.进一步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按照“生态适宜、品种对路、结构优化”的原则,形成区域优势布局,大力推广沿江早籼和优质晚粳稻。根据资源状况、生产水平和耕作规律,全区水稻优势区域分为沿江圩区和山丘畈区。沿江圩区建立优质、专用粮油品种生产区,包括唐田、牛头山、木闸、阮桥、涓桥、殷汇、高岭、乌沙、里山、马牙、墩上、梅龙、观前、茅坦、江口等15个乡镇街道,水稻面积55万亩,平均单产达450公斤,主要耕作类型为18万亩双季稻、14万亩中单晚稻,重点发展优质稻、专用粮、饲料稻等品种,使三者的比例达6:2:2。山丘畈区建立高档优质稻、无公害特用稻生产区,包括牌楼、高坦、梅街、梅村、棠溪、刘街、解放等7个乡镇,水稻面积达*万亩,平均单产达450公斤,主要耕作类型为一季稻,

4.加强科技项目示范区建设。坚持“区域布局,统一品种,连片推进”的原则,重点抓好水稻丰产、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项目示范区建设。联系200个种稻大户和30个科技示范户,建立优质高产高效5万亩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40万亩。同时,选择扶持2个稻米产业化基础条件好的龙头企业直接参与优质稻订单生产和生产基地建设。改造加工设备,提升稻米加工品质,形成3-5个知名稻米品牌。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协调。成立以区政府分管区长为组长,农业、科技、人事、民政、粮食、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稻米产业提升行动领导小组,成立由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加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提升行动的组织、协调、服务、指导和管理,保证行动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部门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

(二)加大水稻产业的投入。通过国家、地方项目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科技推广、品牌推广、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技术培训、示范和成果应用。

1.强化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在水稻优势产区,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良种、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的标准化。一是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实行统一供种并专收、专储;二是实施成套标准先进生产技术,按照统一规范的技术规程,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三是实行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产品品牌,每个生产环节都按规定的标准进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四是实行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健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率先推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生产环境、过程、投入品的监测;五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做到标准技术入户。

2.加快品种改良与更新。大力引进、推广优势品种,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加强优势农产品种质资源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种子的原种场、良种场和扩繁基地建设,努力建设高标准的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提高良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

3.加强高产保优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优质粮生产的科技含量。根据*池区不同区域生态条件、耕作规律和栽培水平,研究制定优质稻高产保优栽培技术规程,推进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做好水稻IPM技术、频震式杀虫灯、测土配方施肥、轻型免耕、直播、抛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发展稻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式,重点培育和发展稻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带动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的方向转变,提高水稻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户、专业合作与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稻谷产品订单收购率和商品一致性。支持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粮食加工企业,在产区建立原料基地,与农户签订产销订单,生产优质大米及其它精深加工产品。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和种子生产部门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基地农户实行统一供种、技术服务和订单收购,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五)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乡镇综合改革,理顺农技推广网络技术队伍,尽快形成以区农技中心为核心,区域站、乡(镇)站为一体的推广网络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水稻生产技术培训、市场监测、技术信息处理和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手段,提高水稻生产的服务能力。搞好苗情、病虫情、土壤肥力和稻米质量监测等基础工作。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生产需要,大力扶持育秧服务公司、植保专业服务队、农机服务队、配方施肥公司等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提高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资企业为农民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服务。

(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稻米产业提升的推进力度。贯彻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积极探索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挂钩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良种补贴在稻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行动中的作用。大力支持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稻米基地认证,加快水稻质量安全提升速度。

(七)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稻田生产条件。通过农业开发项目加强稻田灌排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中低产稻田改造,增加有机肥料投入和沼肥综合利用,加大对种稻良田的保护和地力培育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高产稳产。针对丘岗山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稻田的水冲砂压。防范稻田污染,确保稻田无公害生产。通过综合治理,增强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