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类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类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类问题

篇1

【关键词】PPP模式;环保产业;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48-02

一、环保产业的准公共物品性与政府干预

(一)环保产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

环保产业作为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品与服务的行业,其产业内如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土地改善等环保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性质。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市场机制分配给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常常不足”。首先,结合环保产业来看,企业作为逐利者,缺乏对具有高公益性、低效益性的环保产品的生产积极性,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端的企业,对于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敏锐度较低,造成市场配置失灵。其次,从外部性角度来看,环保产业的发展存在正的外部性――它通过改善环境压力、增加人们总效用并对其他生产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由于环保产业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导致企业因缺乏激励而发展动力不足,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综上,环保产品类的市场供给量普遍不高,因此政府必须干预该类产品的生产,鼓励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不论是在经济活动领域还是政治领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特性,政府官员可能会处于机会主义牟利而不受惩罚,出现寻租行为”。可见,纯粹地由市场或政府提供环保产品均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而PPP模式为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环保产业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经济产业,它是一个横向的体系,同时也是政策驱动型产业。首先,环保产品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二重性的特点,有较强社会公益性;此外,环保行业前期固定资产投资巨大、技术门槛高,在引入社会资本的同时,也引入了私人部门对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根据国际经验,要使环境治理得到明显的改善,在污染治理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达2%至3%r才能实现。过去10年,中国污染治理投资的比例始终低于2%,PPP模式在环保产业的应用,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入社会资本,有效弥补环境治理和资金不足之间的缺口,缓解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同时解决环保投资总量不足的问题

(二)PPP模式下的政府定位

政府的责任定位是政府制定相关制度的出发点,也是成功实现PPP项目的重要理论前提以及提高公共项目公私合营效率的关键。政府定位即明确政府在参与过程中的责任与职能,即需要回答“政府是什么”与“政府应做什么”的问题。

1.政府是环保项目的提供者

作为环保项目的提供者的政府,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位置。这要求政府公共部门对环保产业寻找合适的项目需求,并制定相应计划,以提供给生产者(企业),进而达到满足消费者即公众的需求。

2.政府是环保项目规则的制定者

政府作为规则制定者,要保持规则的一致性与稳定性。要引进市场机制,打破政府垄断,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为环保项目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3.政府是环保项目实施的监督者

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监督机制,设立独立监督机构对项目进行监管;同时,政府也要进行自身监督,接受社会监督,防止寻租、腐败现象出现。

二、我国环保类PPP项目中政府责任缺失问题

(一)相关法规政策缺乏稳定性、统一性

目前,我国环保领域的法律在不断完善,对各项指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新法律的颁布、旧法律的修改往往会导致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产品或服务的达标性等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损害项目的正常建设与运营,甚至导致项目的中止和失败。如采用了BOT融资模式的江苏某污水处理厂,原计划于2002年开工,但由于法律法规的变更――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颁布导致项目公司被迫与政府重新就投资回报率进行谈判,最后不了了之。

(二)政府对环保项目需求匹配的效率低下,导致公共福利受损

在环保产业中,政府作为环保项目的提供者,对环保项目需求的灵敏度仍有欠缺,未能以社会公众利益作为导向,积极使公众需求与环保项目相匹配,引导环保企业进入提供有效的环保项目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导致仍然存在众多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空白领域,使社会公共福利受损。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粗放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地方政府视而不见,责任严重缺失。河池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重金属冶炼城市,相关污染严重,当地儿童存在着铬超标健康问题,但直至2012年龙江河水镉污染事件发生后,政府才加以重视,建立一系列污水处理体系,可见滞后的政府监管与引导在经济与社会领域都带来了影响。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与社会监督机制,腐败问题严峻

在PPP模式下,政府部门、私营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多重委托关系,涉及到政府的主要有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委托关系、政府与社会公众间的委托关系。

在缺乏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的环境下,某些政府官员铤而走险,,使项目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打通政府关系渠道,这增加了企业成本、且PPP项目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沈阳水务黑幕”事件就是其中一件典型案例,当地官员通过行政权力恶意抬高对沈阳第九水厂项目的招标价,最终在沈阳自来水公司的艰难维权下,当地官员腐败行为暴露,第九水厂的项目合同不得不临时变更。可见政府腐败行为破坏了良性竞争机制,大大降低了PPP项目配置效率。

(四)政府失信问题

政府信用缺失主要体现在,政府不履行或者拒绝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最终导致合作项目失败。为了加快环保类公共设施假设,政府在PPP模式中为了引进资本而给予过多的优惠以吸引私营部门,而盲目承诺使自身承担过多风险和责任,结果导致承诺无法兑现、政策无法落实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信誉,更打击了私营部门参与信心与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相关项目的建设。

三、加强政府责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规则的稳定性、一致性

环保项目横跨多个产业,涉及法律众多,而且PPP合作项目涉及多个区域。政府应通过立法,制定完善统一的政策规则,增强法律效力。协调不同部门、区域之间政策法规的矛盾和差异,增加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再次,政府要在审慎决策的基础上保证法律法规的稳定性,避免因政策变动引起PPP环保项目的中断与失败。

(二)积极匹配项目需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作为环保项目的提供者,政府公共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相关环保信息收集中心,利用政府信息网,敏锐发掘环境问题。同时,各有关部门配合定期进行工厂排污等方面的检查监督,探查环保隐患,以确保污染领域治理不留白,为公众提供环保项目,减少公共福利的损失。在引导企业进入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保证信息公开透明。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多方监督合作

在PPP项目中,有三方利益主体:政府、私营机构、公众。建立完善监督机制,从三方利益主体出发。首先政府公共部门应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监督其工作人员,减少权利腐败行为。其次,加强私营机构与政府部门相互监督,建立举报奖惩机制。制约政府工作人员、企业高管等腐败贪污行为。再次,加大公众参与度,建立公众监督机制。保证PPP模式下环保项目的公开透明,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实现公众监督,避免嗬独占的现象,进而维护公众利益。三方共同监督,形成有效监督网络,防止由于腐败贪污导致PPP模式下环保项目的失败。

(四)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政府信用是影响PPP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门需要严格规范自身,加强信用建设。在协议签订阶段,特定协议的相关条款应明确政府失信、违约的相应赔偿措施,从而达到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即参与者的法律地位公平,从而加强政府信用,增强私营部门参与积极性。此外,还应完善政府信用问责与监督机制,设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监督机构,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进行社会监督,对严重失信的政府部门采取法律措施,形成政府信用的“约束网”。

(五)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准入规则

在准入阶段,政府应引进竞争机制,以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合作伙伴。在准入条件方面准应对其企业财务、金融、技术、资信等方面的考量,不搞差别对待,保证准入主体的公平竞争。借鉴国内外的PPP项目准入程序,可以引入意向邀请、市场反馈、谈判三个阶段。保证准入程序的公开透明以及公平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玉.PPP模式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研究[D].财政部 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2]刘毓.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3]叶晓d,陈坤龙.公共项目公司合作中政府定位研 究――以香港地区的实践经验为鉴[D].重庆:重庆 大学,2012.

[4]艾昕.PPP模式下我国政府在公共项目中的职能与 定位[J].中国市场,2015,(46).

[5]冯建友,张红亮.我国PPP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分析[J].中国市场,2016,(52).

[6]徐霞,郑志林,周松.PPP模式下的政府监管体制研究 [J].建筑经济,2009,(7).

[7]义峨静.中国环保产业定义与统计分巧[J].统计研 究,2007,(8).

[8]李静轶.我国环保领域引入PPP模式产业投资基金 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5.

[9]Goodliffe,M.THENEWUKMODELFORAIRTRAFFIC

SERVICESCAPUBLICPRIVATEPARTENERSHIP

篇2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访问群众意见建议***个,其中生态环境方面,满意**个,基本满意**个,不满意**个,不了解**个。

从调查结果来看,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分,占全省第**位。

二、反映的问题及责任部门

(一)生态改善方面。群众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村子周围企业、工厂、养殖户排放废气、污水等;小区附近焚烧垃圾、落叶等方面。(责任部门:市***局、市**局)

(二)居住环境方面。群众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小区或村里环境不好、垃圾多、灰尘多;小区或村里水质不好;小区附近噪音扰民等方面。(责任部门:市**局、市**局)

(三)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群众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农村公厕卫生无人打扫;小区没有放置垃圾桶;垃圾清运不及时、空气中有异味。(责任部门:市**局、市**局)

(四)污水处理方面。群众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市区河流污染严重,部分河段有异味。(责任部门:市**局、市***局)

(五)路域环境方面。群众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区或村里道路不好走,如天天修路、坑坑洼洼、雨后泥泞、没有路灯等;马路上大货车多、市区车辆乱停乱放等。(责任部门:市**局、市**局、市城市**局)

篇3

【关键词】农村学生 环保意识 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日益受到破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有效应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的重大课题,成为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保也因此成为人们的新理念。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和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都要求中小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德育目标。目前,许多农村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肆意践踏花草……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新课改下我们应该重视农村中学政治教学这块重要的德育阵地,广泛利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阵地

关注环境问题、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并且充分体现在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本中,如高中《经济常识》中关于“科学消费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农业”等内容;《哲学常识》中关于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共同利益”的生态价值观的内容;《政治常识》中关于“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今人类共同的课题”等内容,此外,高考时政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专题教学,都是环保意识教育的教材。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从人类的朋友、自然的哭泣、做大自然的朋友等方面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培养,要达到的目标是认识、了解、欣赏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让学生懂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知道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如教科版九年级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认识到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等等。

通过挖掘这些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教育,指导农村学生从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理解人类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全面看待环境问题,提高环境素养,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理念。

二、报刊媒体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供广阔视角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算

机网络以及学校、村社订阅的报刊杂志,为我们查找环保资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政治课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上网、翻阅报刊,搜集环保信息,关注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当今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忧患意识;掌握党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广泛收集环境保护及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习惯培养和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政治课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的环境问题,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切身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参与环保实践的能力。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参与环保行动,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关爱自然的良好品质,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广阔农村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实践阵地

广大农村是学生参与环保实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依托。政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村社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环境问题、反思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习惯,增强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就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围绕环境问题,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增强责任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农村服务活动,明确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积极投身环保行动,学会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形成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践中使自己的环保意识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村民确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

总之,在农村中学政治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的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的交叉点,走出单纯的说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善于捕捉农村中学的环境教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渗透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

篇4

一、地理课堂要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1. 让环保走进课堂。环境问题的存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我常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讨论性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相互的冲突,进一步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时,我就这节知识点设计讨论“人多,就有利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在讨论中同学们分为两派,有的同学认为“人多力量大。”但大部分同学意识到人多了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的拥挤、交通的拥挤等,当然更重要的是自然界的压力和环境的污染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列举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实例,问题得到了解决,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 让环保走进生活。环保意识是否成熟,只有在学生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用理论联系实际来进一步深化环保教育,这样学生对自己亲力亲为的事情兴趣会更浓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并保护身边的环境。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通过与父辈交谈搜集甘肃省山丹县十年前天气与气候的相关资料,并与目前相对比,分析有没有变化?为什么?面对变化我们该怎么办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让环保走进生活。

二、地理课堂要形成正确的环保观

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如果人类盲目地、掠夺性地发展,将导致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结果只会危害人类自身,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在学习中国的河流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我国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去过兰州的同学都应该知道,黄河水因含沙量大是黄色的,且常出现断流现象。我们的母亲河这是怎么了?”

三、地理课堂要拓展环保动态信息

篇5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环保观念

1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

自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至今已20年。正在走向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中国,环境问题已上升为全民性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生存环境的恶化对每一个公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对此,我国已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硬性要求,但最终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将环保观念融入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体系,使自觉地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习惯。

大众传媒在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上扮演了“话语权威”的角色,它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尤其对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表现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大众传媒通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对环保观念的宣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次调查选取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家庭和学校过度到社会的年龄段,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担当重任,对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砥柱中流。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是大众传媒的主动受众,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式无不在各个方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环保观念。

对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重要的一方面——环保课题,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联系起来,探求大众传媒对他们环保观念的影响,以期从中发现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提供一定的建议。为此,本课题组组织力量于年4月-年6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关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的定量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选取了南京地区的6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1份,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查对象为大学一至四年级(一年级占23%,二年级占31%,三年级占24%。四年级占22%)各专业的本科学生,其中文科类(包括经济管理及外语类)占44.4%,理工类占38.1%,艺术类占17.5%;男生448人,占总人数的51.5%;女生423人,占总人数的48.5%。本次调查对象的大学生们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自治区,学校包括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以及职业学院,综合性大学、文科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以及艺术类大学,学生专业范围广泛,并且他们分布于4个年级,性别比例较均衡,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情况

调查中发现,广播是这几项媒体中使用频率最低的,42.8%的被调查大学生从不使用广播,89.8%的每天使用广播时间少于30min;由于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内并没有配备电视,有26.6%的被调查者在校从不使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最主要手段,对报纸杂志的使用时间基本在2h以下;由于网络集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在大学生中应用极为广泛,有97.6%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网络;而手机由于随身携带,并且可随时随地上网,加之手机报等形式的信息平台的开通,更使其颇受欢迎,使用频率也较高。见表1。

2.2大学生接受环保观念宣传的现状

2.2.1接受环保宣传的途径

在对“您通过哪种途径接受到的环保宣传最多”问题的回答时,42.3%的人选择了“学校教育”,40.3%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10.1%的人选择了“家人及朋友”,7.3%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受环保宣传的最主要途径。

2.2.2接受环保宣传最多的媒介

对于“您在哪种媒介上接收到的环保宣传最多”问题。66.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电视”,15.1%的选择了“公交地铁广告”,7.0%的选择了“报纸杂志”,5.6%的选择了“网络”,2.4%的选择了“书籍”,2.1%的选择了“手机”,1.1%的选择了“广播”。虽然大学生在校电视拥有量不大,但电视仍是大学生接触环保宣传的最主要途径。见图1。

2.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具体的影响作用

2.3.1大众传媒较其他影响因素而言作用较小

对问题“下列对您形成环保观念起最大影响作用的是哪项”的回答中,41.4%的人选择了“公民自身”,26.0%的人选择了“学校教育”。21.2%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的宣传”,10.9%的人选择了“国家政策”,0.7%的人选择了“其他”,见图2。

此外,对于大众传媒的影响,有22.7%被调查者表示“有很大影响”。72.0%的认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5.2%的认为“没什么影响”。

而在对问题“在逐渐接受过大众传媒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之后,您会”的回答中,36.8%的人回答“做什么事一定要环保”,60.4%的人选择“想起来的时候环保一下”。2.8%的则承认自己仍“想不起来环保”。

2.3.2大众传媒中电视的影响作用最大

在各类媒体对环保宣传作用大小的调查中,电视、网络、报纸名列前三名:78%的被调查者认为电视在环保观念宣传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34.9%的人认为网络所起的作用排第二,30.2%的人认为报纸作用排第三,而手机作为最灵活的媒体,却有49.1%的人认为手机对环保宣传所起的作用最小,见图3。

2.3.3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认可度高

在对“哪种宣传方式最有效”进行调查时,27.5%的人认为“负面批评报道”最有效。18.2的认为“正面宣传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新闻”最有效,54.3%的认为“正面公益广告”最有效。并且,受众对部分优秀的环保公益广告评价较高。对于“大众传媒中环保公益广告怎样”的问题的回答中,19.1%的认为“现在的公益广告只是单纯地说教,太死板”,41.3%的认为“一般,不好不差”,有39.6%的认为大众传媒中的环保公益广告“都很有创意,令我印象深刻”。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填写了印象最深刻的环保公益广告。“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的广告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的提及次数为12次,“超级玛丽”游戏主题的公益广告“你能过儿关”、南京市公交车移动电视播出的倡导“绿色地球”的公益广告在各大省级卫视播出的,女孩帮助没有将易拉罐投进的男生放进垃圾箱等等都被提及了多次。主题上,24人提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方面的公益广告,10人提及保护森林资源、少用一次性筷子的公益广告,5人提及垃圾分类回收的公益广告;而在所有被调查者有印象的公益广告中,央视的公益广告被7次提及,而没有任何地方媒体被提及。

但有87.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众传媒中,现有的公益广告很少。

3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部分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建议:

3.1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成就突出,但仍需提升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是大众传媒宣传环保观念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本次调查显示,它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少优秀的公益广告已经在大学生受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广告在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对环保的宣传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央视作为国家的领军媒体,对环保的宣传力度更居于各媒体之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在一些方面仍有待提高。

首先,由于大众传媒对于某些主题的强调和突出,受众对于一些提及率高的环保问题,接受程度和记忆程度很高。但对于现状同样堪忧但媒体宣传力度小的环境问题,则缺乏认知和关注。因而,在今后的环保公益广告制作时。可依据我国当时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或针对最严重的不文明行为来设计,使其更符合时代特点,以此来增强受众对一些现状严重的环保问题的重视。

其次,今后可以以央视为领军,各级媒体可在保障媒体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制作大量符合当地实际环境状况的高质量公益广告,最终达到公益广告独具创新性、受众乐意接受、宣传效果好的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挖掘公益广告的潜力,扩大公益广告的宣传效力,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2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根据本次调查,在所有宣传环保问题的传播途径中,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最高,大众传媒其次。而对于大学生环保观念影响作用最大的,既不是“学校教育”也不是“大众传媒”,而是“公民自身”。对于目前“大众传媒在环保宣传上的努力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95.1%的认为媒体宣传有所缺乏,媒体作用的发挥仍然很不充分。因此,大众媒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的宣传,充分挖掘媒体的社会功能,帮助实现倡导环保的社会氛围的营造。

此外,媒体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价值观传播的效果。调查显示。只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值得信赖,而83%的大学生受众对于大众传媒持“有时可信,有时不可信”的态度,另有8%的人认为媒体是虚假不可信的。

若提高媒体信息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需从媒体自身出发。确保信息传播的各环节的真实和高效,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或许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为在任何事业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只有强大的公信力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有以坚实的公信力做后盾,才能产生更大的媒体影响力。

3.3网络媒体在环保宣传作用上的缺失现象不容忽视

篇6

关键词:电子教学 渗透 环保 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工业化大生产不断扩大,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给人类带来了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为了危害.随之而出现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中职电子专业的教育,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中职电子专业教育的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对于培养注重环保的下一代至关重要。而电子专业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寓环保教育于电子专业教学之中,是广大电子专业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2、在电子专业理论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电子专业理论课中要讲到各种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都与一些重金属,或稀有金属有关,那么这些物质的使用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同时这些元件的废弃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所以电子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对环境有一定污染的行业。结合这些实际如何来进行环保,既要生产出合格的电子产品,又要能够符合环保的要求,这就是我们电子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的职责。我在实际理论课教学中,针对每节课讲到的理论问题都渗透电子产品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从理论上贯穿环保教育,使学生在每节课中都受到环保的熏陶,真正把中职电子专业教育每一个环节渗透环保教育。

3、在电子专业实作、实验课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电子专业的实验、实作课,大都需要涉及电子元器件,而每一个电子元器件都涉及环保,从元器件的选材,到元器件的使用,无不都有环保的理念。例如电子专业制作各种电子产品时需要用到电路板,这个PCB板在工业上生产就存在大量的环境污染。常见的电子产品的废弃物中大量的PCB板都含有重金属离子为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电子实作中用到的松香、焊锡等都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因而在实训课时,经常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处理好这些元器件和废弃物,是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的关键所在。做到从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每一个小实作都渗透环保教育。职业中学电子专业课本中,有多个电子专业实验,有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性质实验,同时又接触到了工业生产过程,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在每一个小实验和制作中,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电子专业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又如在生产目前流行的LED液晶电视面板的过程中要用到大量有毒有害的化工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鱼类及水生生物都有影响,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在电子专业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结合学生的生产实习,加强环保教育

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生产实习活动相结合,以适应中职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工厂进行生产实习,实地考察,我们就结合生产实习在工厂里做大量的调查,电子生产厂是如何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的,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在生产实习的同时,了解环保设备设施的很多器材都与电子产品有密切的联系。并的放矢,让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会环境保护,使学生的环保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更能引起广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强了参与意识。

5、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除了要在电子专业教学中适当地渗透环保教育,更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知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更加环保,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的环保意识化作实际的行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科的特点,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环境意识体现在日常行动中,将环保进行到底。在进行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后,让学生在课内外讨论如何在一些细节上做得更环境一些,下面是一些与电子专业教学中有关的环境建议,它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1)掌握电子产品哪些对环境有污染。

(2)不要浪费电子产品的原材料

(3)不要随意废弃电子产品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环保的电子产品的原材料

通过彼此的交流,大部分学生都十分乐意将一些环境的建议付诸行动。当他们坚持在生活的细节中保持环保意识,他们也就为环境的保护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总而言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作为中职电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保教育于电子专业教学之中,为我国乃至全球环保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以上所谈的这些都是我在电子专业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实践和体会。在电子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现在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要将环保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深度,给学生带来更全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电子与环境保护》

篇7

关键词:环保部门 环境辐射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O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b)-0087-02

1 辐射环境监管现状分析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放射性元素、放射性装置的数量与日俱增,导致了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辐射源也在不断增多。当前,在我国社会中辐射源的分布十分广泛,在诸多行业中都有涉及,这也导致了我国环保部门进行辐射环境监管工作问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带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装备设施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我国“辐射”环境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电磁设备的使用企业和单位都没有按照我国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和公司在经营时没有获得任何安全许可证,企业和公司的标识、标志不齐全。由于这些企业和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辐射环境的危害,导致企业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安全的防范措施,由于缺乏必要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机制,企业和公司在发展中存在有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样一旦出现辐射事故,往往会对我国人民群众的安全构成严重的隐患。因此,在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辐射环境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要工作。

2 我国辐射环境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应急管理和监管手段

辐射环境安全监管与传统环境监管工作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别。进行辐射环境监管,环保部门必须配备专门的辐射环境安全监测设备、仪器,并且还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辐射源,选用不同的监测设备、仪器。通过辐射源监测设备能够检测是否存在辐射源,同时通过辐射检测设备又可以及时发现是否出现了辐射物泄露情况,还能及时对出现的突发的辐射情况进行应急处理和查找失控的辐射源。如果在进行辐射环境监测时,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辐射监管就难以起到预期的作用。从整体上看,我国环保部门当前已经将辐射环境检测作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市县级环保部门配备有专门的电磁检测设备的比较少,或者设备不健全存在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环保部门监管职能的发挥。

2.2 辐射环境监管的分级分批监管

在现在进行环境审批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我国各省环境保护部门除了国家法规规定的部门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之外,还要将部分环境管理的权限和责任赋予我国基层环境保护部门。这从整体上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的由上而下的分类审批观念和分级管理的理念。在我国颁布实施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对于放射源以及射线装置需要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但是,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射线装置主要是由我国国家环保机构以及省级环保机关进行管理的。当前,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辐射环境监管的效率,省级部门已经将审批的权力下放到市县环保部门。但是,从整体上,由于在制度建设和监测设备上存在巨大漏洞,导致了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分级分批监管工作的实际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辐射环境监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当前我国环保部门人才队伍存在以下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环保部门在进行辐射环境监测时,不能够对辐射环境的危害以及潜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导致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缺乏全面性;二是基层环保部门人才素质比较低。从整体上看,我国省级环保部门人才结构相对合理,而且环保人员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拥有硕士学历,部分工作人员拥有博士学历。我国市级环保部门人才受教育水平则相对较低。我国县级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以本科和专科生为主,专业知识有效,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这使我国环保部门辐射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 加强辐射环境监管的策略分析

3.1 完善基层环保部门建设

当前,在国家层面我国已经设立的了国家辐射环境三级检测体系,在此环境下,加强我国基层环保部门的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对于提高我国环保部门的辐射环境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基层环保部门硬件设施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导致了基层部门的监管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文中认为加强基层环保部门的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加强基层辐射环境监管部门的硬件设施建设,确保基层辐射环境部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二是要加强应急预案机制建设,着力提升我国基层环保部门应对突发辐射事故的能力,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制度

我国环保部门在辐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时,在加强文件审批、购源和许可证发放等备案制度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按照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公司建设项目分类分级审批的规定,建立起完善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电磁设施的分类分级审批制度。需要严格讲射线装置环境评价审批、许可证以及辐射项目的申报等级以及辐射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等职能逐渐下放,避免我国省级环保部门因工作任务繁重而无力进行有限管理,而我国省级以下环保部门无权进行监管的现状。当前我国环保部门已经将辐射环境监管以及环境审批的权力下放到市县环境管理部门,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市县环保部门还缺乏科学监管制度,并且在检测设备方面比较落后,这使市县环保部门的检测能力和监管水平比较低。

3.3 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强化环保部门管理

当前,我国针对辐射环境管理已经制定了完备的法律制度,但是从整体上当前我国制定的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法律制度还并不完善。在我国环保部门进行辐射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为了给环保部门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我国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电磁环境新问题,制定和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对我国已有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不断完善。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市、县一级的环保部门在辐射环境监管中的责任,避免因为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出现的监管空白区域和监管失位现象的出现。同时在对于没有按照部门规定如实对辐射安全事故进行报告的,要给予严厉处罚。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环保人员素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环保人员工作水平,必须着重优化环保工作人员的人才队伍结构,人才招聘时要选择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才。首先,优化环保工作人员的人才结构。根据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辐射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要对环保部门当前的人才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适应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具体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和处理辐射环境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提高基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当前我国基层环保部门的人才素质较低,不足以及时发现辐射环境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进行科学地解决。为此,必须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招聘一批高素质环保工作人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环保部门辐射环境的监管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4 结语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正视辐射污染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我国环境监管部门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对电磁环境进行监管,减轻我国人民群众受到电磁危害,全力以赴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社会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煤炭企业;现状;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X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20902

1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能源,广泛运用于各行业的生产实践中,在给各行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环境污染问题。但要取代煤炭这一主要能源还需要一段时期的努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污染逐渐显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环境保护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党的十报告中也提到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保护环境优化社会经济发展。

盘江矿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建设初期环境保护配套设施薄弱,虽然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以及企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作为煤炭采掘、洗选加工的源头企业将面临更严峻挑战。

2当今煤炭企业环保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作为煤炭采掘、洗选加工的源头,在采掘、洗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近几年来,在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及行业标准要求下,在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煤炭企业对环保工作日益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造升级,完善工艺设备,提高管理能力,加大内部处罚力度,洗选业实现了洗水闭路循环,矿井水百分之百处理,污染物达标排放,环保工作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

首先煤炭企业各级领导及职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还不够,仍处于被动的状态下开展工作。煤炭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安全风险大的行业,面临生产任务重,人员紧张,安全压力大的情况。尤其在近年来,煤炭市场疲软,价格下滑较大,利润空间较低,甚至出现亏损,煤炭企业经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重安全、重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噪音、大气、水等环境污染问题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而是被动地应付检查和整改。

其次地方环保部门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环境管理部门和被监管部门之间矛盾仍然突出。企业对地方环保部门的检查、执法及内部监管还存在抵触情绪,使环保工作的开展困难加大。

最后企业内部环保机构设置不完善,专业管理人员不足;有些企业设置有专门的环保管理部门,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有些企业是其他部门代管,有些企业甚至没有,管理混乱。如果不解决以上问题,企业的发展将受到环境的约束,无法向前发展。

3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的措施在新形势下,企业要发展,将面临很多困难,如果环保问题搞不好,将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要解决煤炭生产过程中带来的诸多环保问题,企业必须更加重视环保工作。要做好环保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1)企业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变被动为主动。要正确处理好安全、环保、生产之间的关系,要把环保工作等同安全生产工作来抓,要有向环保要生产、向环保要效益的理念。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主动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及设备设施,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使企业的污染物达标排放;主动开展工作,积极解决生产过程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化解矛盾。

(2)加强与地方环保部门和内部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化解地企矛盾。企业的环保工作要在地方环保部门的引导下去开展,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处理一些环保问题时少走弯路。作为一个企业来说,突发的环保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和环保部门进行沟通,寻求他们在技术上、管理上的支持和帮助,使得环保问题及时得到解决,避免造成更大的环保事故。往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企业不敢正确去面对,遇到环保问题时,隐瞒不报,害怕汇报后被环保执法部门处罚,能躲则躲、能瞒则瞒,存在侥幸心理,往往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环保问题,造成更大的环保污染事故的发生。企业内部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监管部门下基层检查工作,被监管部门抵触情绪很大,思想观念落后。

因此要做好环保工作,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到政令畅通,才能减少工作上的误会,消除抵触情绪,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完善企业环保机构设置,加强人员的培养。有先进的工艺设备,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但没有合理的组织机构和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也是不行的。企业设置专门的环保管理部门是很有必要的,可实现地方环保和企业内部双重监管,增大环保安全系数。同时,大多数煤炭企业有了组织机构,但缺少环保专业的专职管理人员,环保专业人员匮乏,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内部加强人员培养。

(4)加强现场监管力度,提高职工操作水平。环保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现场监管、操作不到位造成的。监管的主要内容是现场制度的建设、操作人员的规范操作以及职工的文明习惯行为等。煤炭企业工艺系统复杂,污染点多面广,涉及到水、声、气等多个环境问题,一个环节做不到位,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职工操作的小小失误就可能造成矿井水、噪音、尾气排放指标超标,因此只有把好现场关,加强现场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环境事故的发生。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工环保意识。利用各种手段,在企业内部宣传环保法律、法规,让环保理念在企业每一名职工心中扎根,让每一名职工知道环保工作不是环保部门的事,而是每一名职工自己的事,深刻认识环保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4结语

环保是发展问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当前,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加强环保工作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煤炭生产的源头企业,在当今煤炭市场下行严重,经营效益差,环保问题凸显的社会背景下,应该肩负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M2.5污染防治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篇9

结合线上线下,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声

重庆市环保局政民互动平台依托重庆市政府公开信箱平台,在详细公布了指南、环境污染问题投诉指南、12369投诉举报、法规等指南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线上市政府公开信箱、投诉、咨询建议等网络窗口,和线下接访、局长接待等实体窗口联动,受理了各类咨询建议、投诉、求助申请、来信来访等,办理完成后及时以网上结果反馈、邮件回复、电话、传真等形式向公众告知反馈办理情况,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声。真正建立起各类案件的线上接收、线下处理和线上反馈机制,实现了对投诉举报、咨询建议等各类案件的统一受理、统一分派、统一督办、统一答复。

集成“双微”服务,打造永不离线的环保发言人

在网站政民互动建设中积极创新形式,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优势,将“双微”功能集成到政民互动平台中。

建成了全国首个“环保微博广场”。重庆市环保系统于2011年建立了由市环保局政务微博“重庆环保”和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经开区环保局政务微博共同组成的重庆环保政务微博广场,各单位均在新浪网和腾讯网开通政务微博,建成了“1+40”的环保政务微博群,形成了环保舆论场,在网上集聚正能量,打造“永不离线的重庆环保网络新闻发言人”。“重庆环保”微博紧密围绕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了政务微博在信息、舆论引导、服务民生、互动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截止到今年5月31日,重庆环保政务微博广场开办1487天,累计信息7.28万条,吸引“博粉”261万。其中重庆市环保局微博及时办理群众投诉和咨询3100余件,网民转发、评论34万余次,同网民开展互动交流74万余次,开展微直播27场,应对突发事件8次。

开通“重庆环保政务微信”,与重庆环保政务微博“双微合璧”、互为补充,共同打造全方位的环境宣传互动窗口。截止到今年5月31日,重庆环保政务微信开办431天,累计信息1700余条,关注网民4400余人,及时办理群众投诉和咨询300余件,信息阅读量150余万次,网民转发30万余次。通过及时重要环境信息,积极回应网民的环境关切,广泛开展互动交流,重庆市环保局开通的政务“双微”已成为公众网络问政的新途径,沟通民意的新桥梁、服务民生的新举措。

创新服务模式,集人气近民生

在网站开设在线访谈、视频报道、网上调查、民意征集等传统互动栏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胆创新,以网站、“双微”为载体,以创设话题、分类传播等方式,不仅制作了环保网络直报晚会,还积极开展了微直播、微分享、微竞答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制作了重庆首台环保网络直播晚会。在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当天,“点击六五、环保有法”――2015重庆环保大型多媒体网络直播晚会在重庆市各大主流网站上首次与市民们见面。晚会时长65分钟,以生动精彩的环境监管执法案例等方式诠释了新《环保法》的亮点,以线下网友真人秀方式体验了12369热线投诉,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电磁辐射监测、抽烟对环境危害等环保科普常识,此外,还有诸如“孕妇防辐射服管用吗”等很多市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问题都能在晚会中找到答案,受到了广大市民朋友的好评。

利用“双微”平台开展活动集聚人气。重庆环保政务微信开通之初,便策划开展了“关注微信,赢取话费”活动;为共同记录重庆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启动了“我眼中的重庆蓝”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活动信息吸引网民转发、评论1万余次,信息阅读量达200万余次;为配合做好新《环保法》实施,启动了“学好环境保护法,争做生态文明践行者――新《环保法》有奖竞答”活动,共吸引1.7万余人参与竞答,信息阅读量达1300万余次;为共同见证重庆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变化,运用新媒体加强公众参与互动,启动了“发现巴渝美丽乡村”随手拍活动,网民转发评论相关消息7000余次,话题阅读量达60万余人次。

主动创设微话题开展微采访主题宣传。主动设置“生态文明,美丽重庆”、“重庆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重庆环保世纪行”等微话题,开展微采访,累计相关信息4000余条,吸引网民转发、评论5万余次,信息阅读量达2000万余次。

联动合作,建立互动“同盟军”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畅通沟通协调机制等措施,跨部门、跨领域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建立了环保政民互动工作“同盟军”,形成了工作合力。

深化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重庆环保“六件大事”和“五大行动”,以及社会关注热点和网络舆情热点,一方面加强与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等本地权威媒体联动,多次举办环保局长网络访谈等媒体宣传活动,做客重庆市政风行风热线节目“阳光重庆”等,实现了访谈栏目的回顾、直播、预告和环境重点工作、热点问题信息的良性互动交流,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还在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华龙网、大渝网等知名新闻网站同步开设重点工作专题栏目,主动把环保重点信息介绍好、传播好、阐释好,让公众从多个渠道更好地了解环保相关政策、举措。

强化与环保NGO和微博大V的合作。通过邀请参加座谈、调研、培训及活动等方式加强与环保NGO和微博大V的沟通。鼓励、支持其官方和负责人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与重庆环保政务微博、微信关注互粉,在传播官方信息的同时引导其有序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围绕公众关切的环保问题,形成了以特聘网评员撰写评论文章,网络名人、NGO积极发声,微博大V传播支持的多维度回应场,构建起环境宣传、公众参与工作统一战线。

密切关注舆情,及时回应关切。重庆市环保局积极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优势,执行政务微博微信全天候舆情值班和“零报告”制度,围绕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政民互动平台作出积极回应,阐明政策,解释疑惑、澄清事实、消除谣言,建立健全了舆情监测、快速回应、舆论引导、管理台账等工作机制,真正打造了环保为民的服务平台。今年以来,重庆环保政务微博微信累计监测发现网民投诉、咨询事项500余件,均已交办各级环境执法部门,并及时将结果在互动平台中予以反馈,公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年上升。

篇10

一、化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所有这些目标的设计和确定都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展开的,是综合化、多元化的。笔者在此仅从化学学科知识和环境意识二元角度阐述一下化学教育的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无论是必修的两个模块,还是选修的六个模块;无论是“学生得到发展的几个方面”,还是“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都涉及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必修课程的两个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化学与技术”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形成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的概念。”在“实验化学”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涉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详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因此,化学教育必须紧扣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目标,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保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初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例如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止温室效应、酸雨、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白色污染、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等内容。因此,化学教师要积极以这些内容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1.在备课时,教师要精心选择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找准切入点,抓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另外,可适当介绍一些典型的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等,启发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能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改善环境、治理污染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学习的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的欲望。

2.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社会各方面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酸雨”、“白色污染”、“无铅汽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等考题频频出现在高考题中。因此,化学教师应根据高考命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练习或考试中,尽量多编制或精选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习题,让学生多从环保方面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环保问题的能力,例如,制硝酸铜有三种方法:(1)铜与浓硝酸反应;(2)铜与稀硝酸反应;(3)铜先与氧气反应,再与硝酸反应,让学生选择最佳方法。这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要求学生不仅考虑反应的可行性,原料的经济性,还要考虑环保问题。

通过这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试题的解决,学生不仅能增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发挥化学实验教学优势,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化学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渗透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1.教育学生严格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降低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例如,取用药品要适量,不要过量;试剂瓶塞、滴管要规范放置;实验结束后,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在指定地点。

2.对某些会产生环境污染的实验,如铜与硝酸的反应要积极改进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自制实验装置。这样一方面能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对有毒气体的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应引导学生加强对装置气密性、尾气吸收、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4.积极开设探究性实验,例如,测定雨水的pH值、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用离子交换法净化水等,从而提高学生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关注环境热点。

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关于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势在必行。现行教材中虽然有许多章节涉及环保知识,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在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需求性的基础上,积极开设形式多样、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选修课程。例如,可以以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当今十大环境热点问题为主题开设校本课程,也可以以“家庭装修中的污染”、“水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设校本课程。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对某些环境问题有详细的、系统的了解,既能满足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渴求,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环保问题的欲望。

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保行为的养成,归根到底靠学生学习的结果来检验。因此,化学教师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环保知识的学习方式。化学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普及环保知识非常有效,但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得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同时,对环保问题有强烈探究欲望和兴趣的学生得不到满足。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把有持续探究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些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自主、独立、深入的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可以以《废弃物的艺术化处理》、《身边的水污染现状和治理对策》、《身边的白色污染》等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参观、调查、访问、讨论后撰写出研究报告,并将研究结果组内交流或全班展示。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提出环保问题和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课外实践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有利于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环保知识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外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环境,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深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环保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有:1.制作环保小报;2.创作环保漫画、环保宣传画;3.征集环保标语;4.环保征文竞赛;5.环保演讲比赛;6.社区环保知识宣传;7.各类环保竞赛活动。

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绘画、美工能力,又能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环保的责任感,同时能促进其他同学、家庭和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的整体提高,对“一个学生带动几个学生”、“一个班级带动几个班级”、“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几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目标实现有推动作用。

(五)落实行动,促进学生将环保理念内化为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