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6 07:2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董事长履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司管理 出资人
一、董监事履职的意义
董监事作为母公司委派或推荐的股东方权益代表,应按照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公司有关制度规定,贯彻母公司战略部署安排,行使法律赋予董监事的参会权、表决权、签字权、决策或监督权等权利,勤勉尽职的履行工作职责。董监事的勤勉履职有助于构建子公司内部权力制衡的约束机制,维护母公司合法权益,促进子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二、董监事的工作职责
母公司外派的董监事,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备所任职岗位业务素质,具备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前瞻、预测能力和决策、判断水平,同时还应当具备比较全面的财务、经营、法律、管理、所从事行业等专业知识。
董监事应履行以下工作职责。按章程在所任职公司参加重大事项决策,关心所任职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了解掌握重大经营决策及经营管理中或可能出现的重大情况,并以适当方式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意见或建议。维护股东方权益,检查督促相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即三会决议的执行,及时掌握子公司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资产、财务、计划、投资等方面的重要情况。在遇重大紧急事项的情况下,应按照相关法律和章程提请公司召开董事会,同时或事后立即向母公司报告。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相关工作中积极与其他股东方代表、董监事进行沟通。在提交议案、进行表决以及实施其他履职工作行为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及集团母公司相关规章制度。
三、如何加强董监事履职行为的管理
(一)加强培训,提升董监事的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
董事会是子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承担着大量的经营管理工作;监事负有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的监督职责。一些董监事缺乏相应岗位要求的专业背景,在公司治理、决策、监督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不足,履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母公司应加强子公司董监事培训,包括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的教育,组织对担任股东代表、董监事的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培训内容涵盖财务、经济、金融、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董监事的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
董监事应于就职开始时制定本人履职工作计划,合理确定履职工作任务与时间,参加必要的学习、调研或其他相关工作时间。董事长应按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定期或临时组织(或按公司章程规定委托他人组织召开)股东会、董事会,实施公司的部署和要求,与各股|方及董事沟通协调,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明确程序,规范董监事履职的流程
母公司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董监事对相关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议案进行审议,形成公司对相关议案的表决意见,组织股东代表、董监事按照公司意见出席会议,发表意见、进行表决或签署相关文件。
(1)母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拟召开股东会、董监事会时应提前将议案上报母公司,同时发送公司董监事,董监事收到议案后应针对有关具体情况提出本人意见。
(2)收到会议议案和董监事意见后,母公司审批并研究确定母公司意见,并将最终意反馈至各董监事。董监事需根据母公司意见出席会议,审议、表决或签署相关议案。董监事出席会议时出现临时情况,致使未按母公司进行表决,相关董监事应及时向母公司报告,必要时提交书面报告进行说明。
(3)董监事应按时出席所任职公司的会议,不得无故缺席。因故不能出席时,应按规定向所任职公司办理请假、委托他人出席等手续,受托人出席会议时应出具授权委托书,所出具的授权委托书中载明委托人、受托人、委托事项、是否委托表决及表决意见,以及公司要求说明的其他事项等。
(4)母公司派到所出资公司的股东代表出席股东会需要持有母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股东代表应依据相关授权书所列示内容审议并表决或签署相关文件。股东会现场临时增加或减少股东会议案时,股东代表未经授权不得予以表决,因特殊原因对未经授权的议案进行表决,应及时向母公司报告有关情况。出席参股公司股东会的股东代表应妥善保存会议资料,并在会议结束后及时将当次会议的文件或文件副本报送母公司。
(5)董监事应对会议通过决议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在检查中发现有违反决议事项,应及时对公司提出质询,予以制止或要求纠正,必要时报告母公司。
(三)完善机制,加强对董监事的考核激励
母公司需要不断完善机制,加强对外派董监事的考核与激励。将薪酬与所派驻子公司利益增减情况相挂钩,同派驻公司的经营风险相挂钩,充分调动外派董监事履职的积极性。
董监事应于每年一季度之前,报送本人上年度履职工作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①所履职公司名称、本人职务、专职或兼职;②所任职公司重大事项(包括股东方变动、股权比例调整、董监更、经营层变更、利润分配、重大投资、重大并购重组等事项);③本人担任董监事的具体工作情况:董监事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所在公司实际履职的工作时间及主要工作,如参加会议、听取汇报、考察调研等;④审议通过议案的情况及议案的执行情况;⑤对公司规范治理,发展战略、重大经营决策等提出意见或建议;⑥公司经营管理层尽职尽责情况。
篇2
建设高效的董事会核心机制
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泰州农商银行董事会承担了法人治理的核心角色。为提升董事会履职能力,泰州农商银行重点突出了董事会战略管理职能建设。
首先是战略制订。董事会初步形成了《泰州农商银行2013~2017年转型升级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战略转型阶段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质态、运营、金融增加值、核心竞争力等10个方面的总体目标,通过推进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业务发展、服务方式等6个方面的转型,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其次是战略实施。泰州农商银行董事会在推进决策的贯彻执行中,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突出董事会办公室建设。该行董事会办公室作为董事会及各委员会的常设秘书机构,负责董事会决策和年度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反馈和督查。二是突出行务会建设。董事会办公室每月牵头召开一次以董事长、董事会秘书、行长室以及财务总监、审计稽核部总经理参加的行务会。三是突出董事会非决策性会议制度建设。董事会按月召开非决策性会议,听取董事会办公室以及专门委员会工作汇报;围绕年度工作重点和经营层及监督层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定期召开非决策性会议,对经营层、监督层工作进行分析与探讨。
再次是能力提升。泰州农商银行从优化董事团队结构入手,引进在经济、金融、国际商务等方面具有多年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企业高管人员,组成董事和独立董事团队。同时,根据各位董事的专业能力、技能和经验等,对专门委员会委员进行合理搭配。此外,强化董事履职培训,保证董事们始终能保持履职意识、履职能力,拥有较高的履职水平。
完善“三会一层”运行机制
泰州农商银行成立后,通过构建“三会一层”制衡机制、强化履职评价,保障“三会一层”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有效提高了公司治理的执行效率和运作效果。
一是明晰“三会一层”职责边界。在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对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完善,并以《章程》和《议事规则》的形式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作出更加清晰、严格的界定,逐步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共事、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运行模式。
二是畅通“三会一层”沟通渠道。建立完善了经营管理层面向董事会的经营报告制度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报送财务、风险、经营信息,不定期报送相关专题分析报告,及时报送重大事项落实情况。此外还建立了董事会调研检查机制。
三是强化“三会一层”履职评价。从建立高管人员履职尽职考评制度入手,对高管人员实行年薪制管理办法,将管理人员薪酬收入与管理水平、经营业绩挂钩。同时,在考核中着重增加了内部风险控制等内容,引导高管层重视资产风险、内部控制、综合管理。
健全有力的监督机制
从健全“三会一层”监督机制入手,泰州农商银行着力构建保障全体股东利益和促进银行安全稳健运行的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股东大会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泰州农商银行进一步制定、明晰了《授权管理办法》和《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保障股东大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高管层、高管层对条线部门和网点充分授权,同时进一步明晰了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权责,规范信息披露,使广大股东、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和掌握银行的业务经营和发展现状。
篇3
塔塔汽车成立于1945年,是塔塔集团的下属子公司,是印度最大的商用车生产企业、第三大乘用车生产企业。2011财年(2011.4.1-2012.3.31),塔塔汽车销售汽车126.95万辆:乘用车65.96万辆,商用车59.99万辆,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高达13.1%、59.4%。2011财年,塔塔汽车荣获“卓越公司治理金孔雀奖”,展现了高标准的公司治理实践。
单层治理架构
印度公司采取的是英美法系的单层治理架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
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选举产生董事并将日常决策权委托给董事会行使,公众公司的股东至少7名,私人公司的股东为2-50名。
董事会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关。公众公司至少3名董事,其他公司至少2名董事,股东大会可调整董事人数,董事无国籍和住所的限制。非执行董事的任期为3年,可连选连任,但任职不得超过9年。独立董事的任期不得超过6年。
严格来说,印度公司法并未设置“董事长”这一层级,但因召开董事会会议时必须选举会议主席进行主持,故可在章程细则中明确规定某董事为董事长,因此可认为实践中设置了“董事长”这个治理角色。管理董事是印度公司法以及治理实践的核心概念,是根据章程或经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授权和任命的公司实际管理者,承担公司的经营责任,实践中管理董事通常和CEO为同一人。公众公司要求设置独立董事,其数量取决于董事长的身份,如董事长是执行董事,则独立董事应占1/2以上,如董事长不是执行董事,则独立董事应占1/3以上。
专门委为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薪酬委是必设机构,成员不少于3名,大多数为非执行董事且至少1人为独立董事;审计委非必设机构,实收股本不低于5亿卢比的上市公司应设置,成员不少于3名、须具备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等领域的知识且至少1名成员具备财务或相关的管理经验,此外,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且应担任主席;提名委非必设机构,设置的话,绝大多数成员包括委员会主席均应为独立董事。
经理层领导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印度经理层包括CEO、总裁、副总裁、财务总监、经理、公司秘书等,通常由董事会任免,可以担任董事、无国籍限制。但由于公司秘书必须是印度公司秘书协会的注册会员,而成为该协会会员需经过四年的课程学习并参加资格考试,因此,非印度籍人员很难获得公司秘书资格。
塔塔汽车的治理架构是印度公司治理的典型代表,基本遵循单层治理模式:股东将经营决策权和监督权全部委托给董事会,由董事会全权股东负责公司的经营;董事会下设的7个专门委协助董事会制定、实施相关决策,在治理中扮演核心角色;经理层是公司相关业务领域的负责人,受董事会领导、对董事会负责。
股东大会的构成方面。截至2012年3月31日,塔塔汽车共有2,691,613,455股普通股。塔塔集团是控股股东(塔塔有限公司、塔塔钢铁有限公司、塔塔实业有限公司、Ratan N Tata),持股比例超过34%,其他持股在1%以上的股东主要为机构股东,如花旗银行、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欧洲太平洋成长基金等,持股比例分别为16.17%、6.75%、3.69%。
董事会的构成方面。塔塔汽车董事会共13名成员,其中,内部董事6名(董事长、副董事长各1名、执行董事2名、非执行董事2名),独立董事7名。根据塔塔汽车规定,董事不能在15家以上的上市公司担任董事,不能担任塔塔集团10家以上公司的委员会成员、5家以上公司的委员会主席(审计委、投资者申诉委员会)。2010-2011财年,Carl P Forster担任塔塔管理董事&集团CEO,2011年9月9日之后不再担任,2011-2012财年的年报中,未提及管理董事的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塔塔汽车的专门委。对于审计委,塔塔汽车《审计委员会规则》第2条规定“审计委至少3名董事,均应为独立董事、精通财务,且至少有一名为董事会认为的财务专家——有相关的会计或财务管理经验。”由此,塔塔汽车的审计委由4名精通财务、有相关财务/审计经验的独立董事构成,且S M Palia是财务专家。对于执行委,塔塔汽车的执行委共6名成员,董事长、副董事长、3名独立董事及1名执行董事。2003年和2006年,执行委先后设立了捐赠委员会、社会责任委员会。对于薪酬委、提名委,均由董事长、副董事长及2名独立董事构成,主席均为独董。至于投资者申诉委、道德与合规委,则是塔塔汽车的特色设置,均由副董事长及2名独董构成,主席均为独董。
经理层的构成方面。经营层团队由21名成员构成,除财务总监、公司秘书外,其他人员来自职能部门或业务部门,如法律、人力资源、战略采购、财务&税收、政府事务&合作、乘用车运营、CVBU销售等。
富有特色的专门委
印度公司各治理机关的职能职责,是怎样的呢?
股东大会职权。印度公司法未集中规定股东(大会)权力,股东权力散见于相关条款中,与中国规定类似,如制订和修改公司章程,选举董事和审计师,股利及剩余财产的分配,行使表决权,查阅公司财务记录或账簿、股东会会议记录,在董事会未召集股东大会的情况下、向政府申请召开股东大会,向法庭申请解散公司。
董事会职权。除专属股东大会的职权外,董事会享有广泛的权力,履职时应遵循法律、公司备忘录或章程、股东大会的决议。如:要求股东补足认缴股份、发行公司债券、以发行债券以外的方式对外借款、对外投资和贷款等。但在从事下列活动时,须获得股东大会的批准:销售、租赁、处置公司所有或实质性财产;免除董事的债务支付责任;公司在强制收购中投资的金额;借款额超过公司总实收资本及自由储备;捐款事由与公司业务或员工福利不直接相关,且每年捐款额超过限额。
专门委职权。其中,提名委员会的职能职责是:为寻找、评价、推荐合适的董事提供建议;决定评估董事及董事会整体技能、知识、经验、有效性等程序;确保董事结构的平衡、以使董事会作出恰当的决议;评估、建议执行董事的任命。薪酬委员会的职能职责是:制定薪酬政策的原则、标准、基础并予以披露,并在决策偏离该政策时进行充分的说明;决定所有执行董事、执行主席的薪酬,并确保任何董事都不决定自己的薪酬;评价、监督高管层的薪酬水平及结构。审计委员会的职能职责是:监督公司财务报告的程序、披露的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报表的正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提前审查财务报告,并关注财务政策及实践的变化;对外部审计师的任免提出建议,批准其薪酬、任期,并对其独立性、客观性以及审计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审查监督;审查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审计功能、风险管理政策等。
经理层职权。经理层的职责由董事会决议或聘用协议规定,其权限范围内的行为对公司具有法律约束力。以公司秘书为例,其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履行职责,工作内容大致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公司秘书、公司治理、法律咨询、服务、仲裁和调解、公开发行、上市及证券管理、以及管理公司的重要文件(如公司注册证书、备忘录、章程、股权证书、股东协议、认购协议、公章等)。其中,协助董事会工作,协调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政府和相关机构之间有关公司事务方面的工作是主要职责。
在塔塔汽车,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但塔塔汽车未详细规定股东大会权力,基本上与中国的内容类似,如制定、修改章程,选举董事和审计师等。
董事会是塔塔汽车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关。塔塔汽车未单独明确董事会的职能职责,通过印度公司法的规定,可以判断出,除专属股东大会的职权外,董事会享有广泛权力,如选举经理层成员并对其管理监督、发行公司债券、以发行债券以外的方式对外借款、对外投资和贷款等。
塔塔汽车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发挥了切实作用。塔塔汽车的审计委、提名委、薪酬委的职能职责与中国基本一致,而投资者申诉委员会、执行委员会、道德与合规委员会比较有特色。
投资者申诉委员会负责处理、监督投资者对股份/债券转移、年度报告、分红等事项的投诉并提出建议,公司可据此向投资者发放批评反馈表、投诉及建议等不同措施,了解投资者的疑问并进行处理。可以说,投资者申诉委员会在了解投资者诉求并解决投资者投诉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2011财年,该委员会处理的咨询、答复、投诉总数为19377条,在1-4天内处理的为12327件,占比63.62%,在5-7天内处理的为2951件,占比15.23%,在8-15天内处理的为3917件,占比20.21%,15天后处理的为85件,占比0.44%,2012年3月最后一周收到投诉并于4月回复的为97件,占比0.5%。
执行委员会负责事项较宽泛,如审查资本、收入预算、长期业务战略及计划、公司组织架构、房地产、投资交易、股份/债券的配发、借款及其他日常事务,以及与法律案件、收购、撤资、新业务开拓及捐赠相关事项。
道德与合规委员会制定、实施与《塔塔行为准则》相关的政策,以防止内部交易,对“专门人”的交易进行月度监控,并在其违反相关规章/准则时,进行处罚。
塔塔汽车的经理层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权限领域涉及到财务、人力、法律、公关等各个业务领域。
薪酬机制
印度公司各治理机关的薪酬机制,也很有特色。
董事薪酬方面。董事薪酬由章程规定或股东大会特别决议确定,可获得参会费(董事会或专门委会议),并会因为董事长(特别是非执行董事时)、下设委员会主席或成员的身份而获得额外薪酬。独立董事薪酬以公司净资产、营业额两个标准来确定,但为了确保其“独立性”,不能提供股权激励或佣金利润。
全职/管理董事的薪酬按月、按公司净利润的一定百分比、或按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支付,除非中央政府批准,每名全职/管理董事的薪酬不能超过公司净利润的5%,所有全职/管理董事的薪酬总额不能超过净利润的10%。
非全职/管理董事的薪酬由中央政府批准按月度、季度或年度支付,如公司有1名全职/管理董事或经理,则支付给所有非全职/管理董事的薪酬不能超过公司净利润的1%,其他情形则不能超过3%。只有经中央政府批准且通过进一步决议时,才可超过上述比例。
经理层薪酬方面。经理层的薪酬由章程规定或董事会确定。按月度、或公司净利润的一定百分比支付,除非中央政府批准,每名经理的薪酬不能超过公司净利润的5%。
那么,塔塔汽车的薪酬机制是怎样的呢?
塔塔汽车管理董事、执行董事及重要子公司CEO的薪酬,由薪酬委根据行业基准、公司业绩与行业的关系、履行职责、业绩记录、宏观经济等因素提出建议,由董事会决定。管理董事薪酬由底薪、额外补贴津贴(固定部分)、激励薪酬和(或)佣金构成。年度递增的薪酬由薪酬委在其成员批准的底薪范围内决定,每年4月1日起生效。2011财年,管理董事每月底薪最高67.5万卢比(约8.75万元人民币),执行董事每月底薪最高70万卢比(约9.1万元人民币),具体数额根据业绩由董事会决定。
非执行董事薪酬方面,具体佣金金额以其对董事会、委员会会议以及其他会议的参与和贡献为基础。根据2008年7月24日年度股东大会决议,支付给非执行董事的佣金总额不能超过公司净利润的1%。
塔塔汽车的员工薪酬由基本薪水、额外津贴、补贴、业绩激励构成,但会基于等级不同、行业模式、员工资格及经验、履职及个人业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变动薪酬与公司业绩、个人业绩紧密相关。
在塔塔汽车,董事的退休政策由薪酬委建议、董事会裁量决定,退休福利包括养老金、特惠、医疗及其他福利,此外还可获得房补。
篇4
文章以宁波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工投)为例,论述了以外部董事制度为核心的宁波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的改革探索,它将有助于实现国企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实现董事会集体、科学、高效决策,确保国企董事会更好地代表出资人利益,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决策和防范风险水平。
关键词:
国有企业;董事会;外部董事;改革
一、引言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国有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制度。2015年11月3日,宁波市国资委举行宁波工业投资集团公司外部董事聘任仪式,向宁波电子信息集团董事长李凌、宁波东方集团董事长夏崇耀等两位企业家颁发聘书。这是宁波市属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开启的破冰之旅,标志着宁波市属国企以“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相结合”为核心的规范董事会试点改革实质性启动,也标志着宁波工投新的董事会运作机制正式运行,向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又迈出扎实一步。
二、宁波市属国企董事会改革试点工作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国有企业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制,引入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本世纪初,上市公司普遍设立了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实际上是外部董事的一种,强调其独立于股东的特性。而央企(包括地方国企)都是国有独资,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既然只有一个股东,就没有必要强调其独立性,所以在国企董事会改革中被称为外部董事。外部董事是与内部董事相对应的一种称谓,通常是指仅在公司担任董事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成员,不担任其他职务,且与公司不存在直接与间接商业利益的关系,不妨碍其公正履行职务的董事会成员。外部董事由于多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且不在执行层兼职,有助于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权制衡,有助于提升董事会决策的客观公正与科学高效。2004年6月,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宣布选定7家央企进行首批董事会试点建设工作,并下发《关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是央企层面首次试点推行以外部董事为核心的董事会改革。截至2015年末,国务院国资委所属央企纳入董事会试点企业户数已近百家。近几年,山东、江苏、上海、天津等省市国资委也陆续开展董事会试点工作。地方国资系统全面推广独立董事制度势在必行。2015年,宁波市国资委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企管控水平”列入宁波国资系统年度6项重点任务之一,并将宁波工投作为规范董事会建设的首家试点单位。宁波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相继颁发《规范宁波市属国资公司董事会建设意见》、《宁波工投开展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关于授予宁波工投董事会有关权限的通知》等文件,确定在宁波工投试点实行委派外部董事制度,推进决策层与执行层分离,形成各司其职、运转高效、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总结经验,稳步在市属国企系统推开。
三、宁波工投试点外部董事制度的目的与成效
宁波工投组建于2002年末,是在当时宁波市属七大工业国企系统全面完成两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成立的。作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组建的国有独资集团公司,宁波工投成立之初就按照《公司法》要求,分设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在治理层面实现了公司决策权、监督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在重大事项的日常议事流程上,设置了由党委会会议、董事会会议、总经理办公会议等组成的分类、分级审议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市属国有独资公司,当时由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任命、委派、提名的党委委员、董监事、经营层组成成员高度重合,不同类别的决策会议,出席人员几乎一致。出于这种原因,宁波工投在较长时期内以“高层办公会议”的形式履行公司日常行政性事务的决策职责,董事会每年只召开一次年度定期会议,其他董事会权限范围内的事项一般都在报经高层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采用临时董事会形式出具书面决议。这样做的好处是决策效率较高,但也在事实上造成了国企的“内部人控制”,容易造成决策权限分界不清、总经理办公会议流于形式等弊端,与《公司法》要求相悖。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其他国资公司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宁波工投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关键性制度安排是建立外部董事制度,这样做可以避免董事与经理人员的高度重合,消除了“内部人控制”弊端。受聘的两位外部董事都是知名企业家,经验丰富、见识卓越,他们加入宁波工投董事会,必将为宁波工投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理念和思路。宁波工投董事会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完成顶层制度设计。对公司章程进行修订完善,新增董事会引入外部董事等条款,并报经市国资委审核通过;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宁波市属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宁波市国资委监管事项清单》精神,修订《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公司总经理工作细则》,明确规定董事会会议、总经办会议的议事流程、决议方式、议题督办、董事会沟通协调机制;编制宁波工投董事会授权体系表,以清单形式确定公司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办公会议权限,形成权责明确、边界清晰、规范高效、沟通顺畅的决策流程。以此为基础,对其他各项制度进行修订,调整完善相关业务流程,以适合新的管理体制,为董事会规范运作打好基础。二是形成规范的董事会架构。宁波电子信息集团董事长李凌、宁波东方集团董事长夏崇耀出任宁波工投外部董事,宁波工投新一届董事会架构正式形成。董事会共有5名成员,其中,外部董事2名,内部董事3名(分别是董事长、总经理及职工董事)。同时,设董事会秘书,对董事会负责,负责做好董事之间,以及董事会与出资人、公司党委、监事会、经营层之间的沟通协调等工作。成立董事会办公室,为董事会、监事会等会议做好会务保障、信息联络、资料归档,处理董事会日常事务,为董事履职提供便利服务等。三是充分发挥董事会、经营层、监事会职责。实施董事会改革后,宁波工投董事会、经营层、监事会按照“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原则,认真履职,形成各负其责、边界清晰、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截至2016年3月末,董事会召开定期会议2次,临时会议2次,共审议各类议题15项(包括人事聘任2项、制度修订2项、重大投融资5项,对外担保3项、重大资产处置3项),听取专题汇报1项,上报市国资委审核议题7项;总经理办公会议承担着贯彻落实董事会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董事会改革试点成效的重要任务,已召开总经理办公会议6次,审议各类议题42项。总经理办公会议还专门建立学习制度,每次安排不同主题的简短业务学习和重要会议、法规与文件的贯彻传达;充分发挥监事会重要作用,监事会成员列席董事会及总经理办公会议,对各项议题履行监督权和质询权。除履行日常职责外,监事会还实施2项专项调查,发出专题检查报告2份,向董事会及经营层发出提醒函1份,董事会及经营层接函后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积极措施。
四、宁波工投董事会改革的经验与意义
不管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创新发展、综合保障、战略支撑的重要作用。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中,这种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增强。董事会作为一个国企的决策中心、战略中心和推动主体,其运行机制健全与否直接决定公司业绩的好坏与未来的成长性。宁波工投作为宁波市属国企首家试点董事会改革的企业,新机制运行时间尚短,但已逐步发挥出预期的示范作用。当然,任何改革都是一种探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查补短板,激发改革的最大效应。宁波工投董事会改革的主要经验:一是领导重视,上下合力。宁波市委组织部、宁波市国资委高度重视宁波市属国企董事会改革工作,根据国企定位与产业特点,选定宁波工投作为首家试点单位,并颁发一系列文件进行专项部署。特别是市国资委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从方案筹备、制度配套、改革进展各方面进行全程配合指导。宁波工投抓住契机,把董事会改革与“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迅速推进各项前期工作,并对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梳理,使公司的发展理念与议事流程与新机制相匹配。二是合理选定外部董事人选。宁波工投从行业布局与未来发展战略出发,从知识面、专业性、市场性等方面考虑,进行充分调查和内部讨论,向市国资委推荐合适的外部董事人选。市国资委经充分酝酿,最终聘任的两位外部董事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既具有丰厚的企业管理经验,又热心参与国企管理,专业知识与经验融合互补,符合宁波工投发展需求。这样做有助于避免“花瓶”董事的产生。三是强化日常信息沟通与会前充分酝酿。不管是董事会议题还是总经理办公会议议题,会前都充分征求公司党委、监事会意见,提高决策科学性与透明度。为确保每个董事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独立行使表决权,宁波工投在董事会议事规则中明确规定,董事会定期会议须在15天前、临时会议须在3天前把议题内容送交每位董事。为进一步保证外部董事知情权,对于重大审议事项,还由公司分管领导或董事会秘书专程向外部董事汇报情况,提前听取意见与建议。四是逐步探索建立董、监事评价激励体系。董事、监事的能力、素质、敬业精神如何,对提升董事会、监事会运作效率,进而对公司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国企治理体系的完善,这些评价系统也必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市国资委正在细化完善对选聘外部董事的评价激励方案,为在全市国资系统进一步推进外部董事制度创造条件。总之,宁波工投董事会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总结完善的地方还很多,但它已为宁波其他国企提供了创新样本。宁波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改革将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按照“成熟一家,推进一家”原则,逐步在市属独资公司中推广。宁波市国资委将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库”,面向社会招聘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逐步扩大外部董事试点范围,向市属国有企业委派决策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外部董事,充实董事会人员队伍,努力提高董事会决策和防范风险水平,提高监督和管理能力,确保国企“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仲继银著.董事会与公司治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2]李锦著.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解析[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
篇5
淡马锡简况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淡马锡)是新加坡政府全资持有的控股性公司,从1974年6月成立至今,淡马锡以市值计算的年股东总回报达到18%,以股东权益计算则达到17%,每年派发给股东的股息超过7% ,总投资额由初期政府授予的3.4亿新币的资产,到2007年3月31日止,投资组合总市值已经达到1649亿元新币。
新加坡宪法第五号规章规定,淡马锡等五家国有企业的董事、总裁的任免需要有民选总统批准。新加坡政府不干预淡马锡的运作,政府如果给淡马锡下达非商业化的任务,财政部门会专门拨给款项;政府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当改变政策给淡马锡造成不利影响时,政府会采取相应补偿。淡马锡也不介入淡联企业的日常经营和运作上的决策,而是在淡联企业的常年股东大会和特别股东大会上行使股东权力,淡联企业完全按照商业化原则进行运营。
与其他小股东的不同之处,是在淡联企业需要时,淡马锡帮助淡联企业寻找高素质、深具商业经验的董事人选,提名具有潜能的总裁人选,为淡联企业建立价值观、拓展重大业务、培养人才和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支持。淡马锡与淡联企业的这种默契,主要来源于淡马锡高水平的工作和淡联企业的信赖,而没有制度上或法律上的安排。
淡马锡及淡联企业董事会结构
目前,淡马锡董事会共有8名成员,6名非执行董事,2名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中,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在内的5位独立董事,一位来自财政部的常任秘书;2名执行董事中,一位兼任总裁。
淡联企业无论是独资还是控股,都建有独立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董事会人数一般为11人左右。一般情况下,淡联企业董事会由股东单位人员、管理层和独立董事三方面人员构成,依据企业情况不同,来自股东单位的董事(简称股东董事)数量不同,有的淡联企业甚至没有股东董事,即使来自于股东单位的董事,在淡联企业领取的董事报酬也需要上缴淡马锡。
淡马锡及淡联企业十分重视董事会的独立性,股东董事和来自管理层的董事极少,一般只有总裁一人,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等高级管理人员不进入董事会,独立董事实际上占董事会的绝大多数,各级淡联企业董事会中约有600多个关键性董事职位(主要指提名、审计、薪酬等委员会)由独立董事担任。他们认为,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是最佳运作董事会必备的结构和实现条件。淡马锡早期的董事会股东董事的比重比较大,后来逐步转变为以独立董事为主。
淡马锡和绝大多数淡联企业,董事长与总裁两个职位由两个人分别担任,董事长是外部董事(多数为独立董事,下同);极个别企业由于特殊原因董事长兼任总裁,如吉宝集团有限公司。但是,即使由内部人担任董事长,董事会中必然自然形成或由董事会指定一名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为首席独立董事或副董事长,在执行董事不参加的情况下,召集非执行董事研讨内部人不宜参加的公司有关事务。
淡马锡及淡联企业董事会均设有专门委员会,上市公司专门委员的设置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设立审计、提名、薪酬、风险管理委员会,非上市企业专门委员会的设置由董事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不尽相同。如淡马锡,设立了常务委员会(EXCO)、审计委员会(AC)和干部培养与酬劳制定(LDCC)三个委员会;新加坡航空公司为淡马锡控股上市公司,设有常务、审计、薪酬与工业关系、提名、安全风险五个委员会。
淡马锡及淡联企业董事会运作的特点
淡马锡诞生的背景和后期的改革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淡马锡公司董事会运作实务的考察和分析,结合中国的实践,笔者认为淡马锡及淡联企业董事会运作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设置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上市公司要按照证券监管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非上市公司,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置,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来确定。如关于是否需要设常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淡马锡及多数淡联企业董事会都设有常务委员会,但有的企业如新电讯、新能源就没有设立常务委员会,完全是根据企业日常决策的需要。
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如果需要董事会决策的事务较多,开会频次较高,临时召集全体董事开会又比较困难,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分权有大量中间地带的情况下,一般应设立常务委员会,而且外部董事占多数。常务委员会不是小董事会,而是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进行决策和日常监控,不能因为设立常务委员会而虚化董事会。
专门委员会的设置也是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而具有权变性,在淡联企业中,专门委员会的设置、称谓以及职责也不完全一致,但是无论名称如何,其职责都是清晰的。如新加坡港务集团(PSA),设立了欧洲、东北亚、东南亚、中东与南亚、海事五个监督委员会,由外部董事(独立董事)担任主席,集团总裁是五个委员会的成员,区域总裁是每个区域监督委员会的成员,海事监督委员会的成员还包括海事方面的专家,五个委员会中外部董事均为多数。PSA设立这五个委员会是为了适应区域投资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委员会的职责也十分清晰。
董事长、总经理的任职配置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外部董事(独立董事)担任董事长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采取的任职配置方式,也是趋势。
淡联企业除吉宝公司由于历史原因董事长与总裁由一人担任外,其他企业也都是由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但是,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外部董事眼界高,能力强;二是总经理能力强,素质高,视企业发展为己任,在企业内部属于领军人物;三是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多数;四是董事会的职权到位,尤其要有选择总裁的权力;五是外部董事中有行业专家;六是市场的作用比较强。
并非上述六项条件全部达到时才能采取外部董事任董事长,中国国有企业应当更加提倡由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但是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任职配置,如果国有企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建董事会而不是新企业建立董事会、采取“休克”的方式建立董事会,原董事长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团队核心人物而总经理又比较弱时,可以探索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同时配置一名首席外部董事(或任副董事长),在董事会召开前,召开仅有外部董事参加的会议;或者在董事会之外,由该董事不定期主持召开仅有外部董事参加的会议,讨论不宜有执行董事或经理层参加讨论的事项;在经理层出现问题时,能够站出来提出处罚或更换总裁的动议。
在淡马锡及淡联企业,即使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也要在每次董事会之前召开仅有外部董事参加的会议,讨论经理层或非执行董事的情况。我国国有企业中组织的力量比较强,这是别的国家国有企业所不具备的,在考虑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任职配置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组织因素,针对企业不同情况具体分析。
董事会要根据企业状况以及总裁的情况来把握介入公司事务的程度。
各企业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都有一个基本职责划分,但依然会存在大量中间地带(可管可不管的事情),主要靠董事会根据企业状况以及总裁的情况来把握。
有的淡联企业的管理层和重要部门的经理都由董事会任命,而有的淡联企业董事会只负责总裁的任命,其他管理层职位由总裁任命。
从淡马锡及淡联企业的做法看,关键需要董事会把握好控制和效率(授权与负责)之间的平衡,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管理层出了问题、总裁需要更换的情况下,董事会需要介入公司管理,对公司业务要有最高参与度;一般正常运营情况下,董事会要给经理层一个底线,在底线以上放手让总经理开拓性的工作。
如在资金使用上,如果属于经常性支出,无论金额有多大,管理层都应当有权处置;但是,如果属于新业务投资、投资到比较陌生的领域或地区,尽管支出费用不大管理层也没有权力决定,管理层应主动提交董事会研究决策。
董事会介入公司事务的深度,需要董事会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权变地把握;需要董事尤其是董事长、总裁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能够从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出发,把“权力”作为一种“责任”。
经理层负责公司的运营,董事会负责监控和选聘好经理人员。
“董事会重点负责监控经理层、制定长期目标,找到一个与董事会一致的总裁,而企业的运作全部由经理层负责。”由于董事以外部董事为主,董事会主要在于监控和选聘总裁,所以给经理层的授权要充分,如果公司经营业绩出了问题,首先应当追究经理层尤其是总裁、董事长的责任,这样可以避免总裁甘当“二把手”,被动执行。由于公司发展的最终责任由董事会和董事长负责,所以董事尤其是董事长必须经常到公司去,与总裁保持良好的沟通。
董事、董事长应当在企业工作多长时间,世界各国都没有一个最高规定,工作时间的下限也不一定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良好董事会运作实践表明,董事工作的时间要根据自己对企业的熟悉程度、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经理层的情况等而变化。
如新航董事长(由外部董事担任)刚上任时,全年要投入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公司,现在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星展银行董事局主席(由外部董事担任)每年在星展银行工作的时间要占到全年工作时间的70%,而自己公司的业务基本上是在周六、周日开会讨论处理。与董事长相比,其他外部董事在企业工作时间要短一些,但是各董事之间也不统一,而是从履行好职责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董事履职时间,要有基本要求,但不能够“一刀切”。
淡马锡公司不介入所出资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
淡联企业完全商业原则进行运营,多数淡联企业董事会中,没有淡马锡的代表(股东董事),即使有淡马锡公司的人作为董事,也不是代表淡马锡的利益,而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作为股东(包括作为唯一股东),淡马锡不越过淡联企业董事会直接任免董事、总裁;董事和总裁的提名是董事会的职责,但淡马锡可向董事会提供董事或总裁人选,最终提名还是由董事会优选后决定,结果有可能不是淡马锡提供的人选。
一般情况下,淡联企业的董事会确定董事或总裁提名前,会征求大股东的意见,但不是必然程序,主要是相信股东能够推荐出比较合适的人选。董事报酬和经理层的薪酬由淡联企业董事会确定。
保持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良好沟通。
妥善处理好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关系,是董事会有效运作的基础。董事会通过与管理层不断地接触沟通,了解、支持管理层的工作,让他们充分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淡马锡和淡联企业,董事长一般每周都需要与总裁或经理层沟通,毫无拘束地、坦诚地交换意见,但董事或董事长不就执行性事务提出要求,只是在总裁需要时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管理层保持应有的距离(保持独立判断)。同时,管理层要及时将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与经营中相关情况向董事会和董事长汇报。
淡联企业的董事也经常保持与淡马锡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沟通,除了每年召开正式会议沟通外,还通过一些非正式的会议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是以交流信息为目的,以做好公司事务为出发点,而不是强制性要求。董事会要发展与管理层的良好关系,但也要与管理层保持适当的距离,董事要清楚地知道与管理层密切合作与发展个人友谊完全不同。董事会是股东代表,一旦发现问题,董事会应坚定地主掌大局,果断地采取措施包括必要时更换总裁。
对董事会、董事评估的目的在于改善董事会工作。
新加坡财政部2005年的《公司治理守则》(非强制性)提出,公司应有正确评估董事会的程序;提名委员会主席(外部董事)落实具体评估工作;董事长负责评估后的跟进工作。
对于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要求必须披露,如果没有遵守要披露原因。非上市公司则没有要求,但淡马锡和很多淡联企业都按照《公司治理守则》去做,具体做法也各有不同,具体形式有董事会自评(董事共同研讨)、董事自评和互评、股东评价、问卷调查、董事长评估和对董事长评估,有的企业聘请比较信赖的中介机构(即第三方)进行访谈等,评估董事长与评估董事的标准不同。评估的结果由提名委员会主席向其他董事、董事长反馈,由董事长负责评估后的跟进工作,但是,不需要向股东报告,也不与董事报酬挂钩,目的是帮助董事会改进工作。
淡马锡公司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篇6
关键词:高管薪酬;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本研究受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项目资助;江苏省教育厅哲社项目(07SJD63005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高管薪酬治理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在公司治理日益趋同、股权分置已经完成、股票激励瓶颈已经突破的现代经济环境下,进一步探讨高管薪酬治理途径及其解决之道。
一、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中的不正常现象
(一)高管薪酬所得均值与普通员工收入均值差异显著扩大。根据Kirkland(2006)研究,在美国,2000年最大公司的经理与员工工资比是785倍,而1936年时只是54倍。另据美世咨询公司的调查,全球前350强企业的CEO的直接薪酬总额在2005年增加了16%,而全美工人的工资福利却只增加了3.2%。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也存在对高管薪酬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的质疑。吴定富也曾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说,部分高管薪酬高达500万元,一般业务员底薪最低每月才300元,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二)高管激励效果不佳,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并不相关,更为离奇的是,在公司发生重大价值损失或巨额亏损下,高管依然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如,顾雏军时代的科龙电器高管最高年薪达450万元,连续几年雄踞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身价排行榜之首,而科龙电器的业绩每况愈下,2004年底时这些高管们甚至交出亏损6,416万元的业绩报告。不久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2006年省情调查报告》指出,当前广东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总体上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有的企业以强调“经营者个人贡献”为由自定薪酬,有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高管几年间获得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报酬,而企业却在亏损。
可见,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的高管薪酬,都存在类似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管理中的问题
(一)高管薪酬决定机制问题。由于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并未完全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与有效,致使我国企业高管薪酬的决定其实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董事会制度还不健全,尤其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因素等原因,在市场化进程中,依然保留了较多成分的行政管理模式,包括公司高层的任命、套用行政系列的薪酬体系、对高管薪酬差距的管制等,还没有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薪酬定价模式,董事会在高管薪酬制定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董事会运作并不有效。一是受关键人的控制,即董事长一人大权在握,薪酬的确定由一个人说了算;二是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往往表现为决策机制不健全,薪酬决定没有程序,随意性比较大。根据我们研究,样本企业中有53.18%的企业没有设置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说明半数以上的企业高管薪酬制定不具有独立性,存在自定薪酬现象。
(二)高管薪酬结构问题。薪酬结构,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薪酬结构主要指通过契约明确的,高管所得到的全部薪酬组合,这种组合通常称为“薪酬包”。这种“薪酬包”通常由基本薪酬、短期奖励、福利计划和股票期权构成,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激励经理人行为。据研究,美国企业的高管薪酬结构中长期激励占总薪酬的51%,而新加坡企业高管薪酬中,长期激励也占33%。
据我们对样本公司的统计,平均高管持股254万股,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500万股,其中有351家(占样本总数28.63%)高管层没有持股。说明作为长期激励机制,股票及股票期权还没有在上市公司中充分使用。
广义薪酬结构是显性薪酬与隐性薪酬的比例关系。前文所指的薪酬包只是显性薪酬。隐性薪酬是高管因担任公司高管所具有的,契约无法明确但可由高管所享受与支配那部分隐性收益,如在职消费等。有研究表明,在低水平的高管货币薪酬下,高管更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获取隐性收益。这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结构中的主要问题。
(三)高管薪酬信息披露问题。对高管薪酬信息是否应当披露、多大程度上披露问题,在我国有一个从不披露到披露,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但仍存在许多不足。1998年之前,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披露高管人员报酬信息。1998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开始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高管人员报酬信息,并且在1999年、2001年对高管报酬信息披露规则进行了修改。
通过比较分析,在高管薪酬信息披露中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尽管要求披露高管薪酬的决定程序,但基本上只披露了该程序的文件名称,并没有较详细的薪酬决策的标准与依据。
2、披露了高管的年薪区间(2005年后披露各位高管个人的年薪与持股情况),但没有披露年薪计算依据、没有关于高管福利、待遇(如公司为高管购置的住房、购买的保险等)等信息。
3、理论上,年薪应当既包括基本工资也包括基本奖金,但是否包括了年度目标实现而得到的奖金呢?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该年度报酬包括了对高管的奖金,显然这应当在年度报告审计完毕确认收益情况后才能兑现。但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家公司有上述行为。也则,如果年度报酬包括了全部的资金,那么其奖励制度存在问题,因为它不应当出现在当年的财务报告中,但至少应当出现在次年的董事会报告或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中。我们没有发现此情况。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年薪的高低并不受利润影响,ROE的实现并不显著影响高管薪酬,我们有理由怀疑,公司对高管短期激励或年度奖金部分并没有披露。更没有披露各个公司高管的薪酬结构及其内容、比例。
(四)高管薪酬激励有效性问题。实证研究已经为高管的激励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魏刚,2000;李增泉,2000;宋德舜,2006等),但结论并没有一致。
1、高管货币薪酬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正如上文所分析,要么公司公布的高管薪酬只是反映了高管的基本工资水平,未包括年底基于业绩考核所得的奖金,因此无法反映出对业绩的激励效果;要么包含了激励的成分,但结果证明确实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笔者认为,无论哪一种情况发生,对公司治理以及监管者而言,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高管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给予高管持股确实起到预期的正向激励功能。可惜的是,正如前文所指出,在2005年之前我们还没有完全推行股票期权制度,大面积的高管持股激励还没有发生。
3、控制权私人收益存在负激励效应。在高管货币薪酬不具有业绩相关性、高管又不持有股份(即使有也较少)的情况下,面对越来越市场化的环境,高管有什么理由继续受托经营呢?陈冬华等(2005)研究发现,高管会以过度的在职消费方式来对低货币性报酬的替代。但是,这个替代的逻辑依据是什么?作为监督者的董事会或大股东又为何“允许”这种替代呢?显然,这抑制了激励的正向作用。
三、完善高管薪酬治理对策
应当说,高管薪酬治理问题将一直是企业及其股东首要关注的问题。立足中国实践和前文分析,我们认为高管薪酬治理至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解决:
(一)完善高管薪酬的决定机制。由谁来决定高管薪酬,如何制定高管薪酬等问题是高管薪酬治理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高管薪酬的决定机制。它涉及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高管薪酬的决定权归属。高管薪酬的决定权归属看拟简单,其实不然。当然,无需争议的是,在我们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94条或者第107条(2006版)就规定高管报酬由董事会决定,决定权在公司最高决策机关――董事会。但是,当董事会成员兼任高管时,或高管本身是董事会成员时,到底谁来决定呢?许多批评者认为,在现行的公司高管薪酬决定机制中存在“自定薪酬”现象。因此,为了避免高管“自定薪酬”,体现报酬决定的公平原则,我们认为在董事会下应当强制设置以独立董事为主要组成人员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以期更客观、公正地设计高管薪酬。
2、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运作――价值导向的薪酬政策。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董事与经理人员考核的标准进行考核并提出建议;研究和审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与方案。为此,美世咨询公司Doubleday et al.(2007)等5位高管提出了13步反映薪酬委员会针对高管薪酬进行合理决策的最佳实践。我们认为高管薪酬设计的总目标应当是以价值为导向的薪酬计划,通过薪酬计划的实施,能够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融合,通过薪酬计划的实施,能够实现显性薪酬对公司价值正向激励效应,抑制隐性薪酬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获得空间。
(二)合理设计高管薪酬结构,使隐性收益显性化。如,前文所指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不合理,显性货币薪酬激励效果不理想,而隐性收益的激励则具有反作用,因此在高管薪酬治理中,应当合理设计其薪酬结构,使隐性收益显性化,充分挖掘显性薪酬的正向激励功能。
1、股票激励制度的推行有利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向合理化发展。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仅在少数公司执行。因此,从我们的统计结果看到,高管持股比例不高。随着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及之后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试行)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为各上市公司调整高管薪酬结构、优化薪酬结构中的短期与长期激励比例铺平了道路。
2、改革职务消费制度,使隐性收益显性化。针对长期以来,难以控制的国有企业高管在职消费,中央国资委已于2006年出台《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并于2007年开始执行予以规范。《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对现有的职务消费进行认真清理,依据法律、法规及企业负责人岗位职责和履职特点,研究、制定规范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制度规章或管理办法。其内容应包括各类职务消费的具体项目、享有该类职务消费的人员范围及费用标准(额度)、企业内部审核与监督程序、违规处罚及其他要求等。
对经常发生、用途明确、标准易定的职务消费,可以探索实行货币化改革。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和职位特点,参照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做法,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统筹考虑,合理确定,不得高于货币化改革前的费用支出,不得变相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总体薪酬水平。
通过这些改革,促进了高管薪酬结构优化,平衡了短期利益、长期利益,也使隐性收益显性化、公开化。
(三)改进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增加股东对高管薪酬的监督。改进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有利于股东了解高管人员薪酬契约是否有效、是否与股东利益紧密联系,从而有助于股东对高管人员报酬进行监督,避免高管人员通过报酬形式来损害股东利益。因此,众多发达国家认为应当加强市场力量在高管人员报酬方面发挥的作用,向股东提供更易于理解并与投票和投资决策更为相关的薪酬信息,使股东有更多的机会对报酬决定表达他们的观点。基于国外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高管薪酬的信息披露:
1、增加披露近三年的董事、监事以及高管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年度奖金、长期激励计划、津贴、福利、保险、住房等,披露内容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应付职工薪酬》所界定的内容。一般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与其他董事、公司经理与其他副总经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董事长、总经理单独提供薪酬汇总,其他董事、监事、高管可以汇总反映。
2、提交薪酬委员会报告,详细披露对高管人员(含董事、监事)的薪酬设计状况、考核与评价情况,对公司的报酬政策以及高管报酬水平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做出解释,以便投资者比较与判断。这样,也可促使公司的报酬政策向业绩相关的方向转移,也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另外,薪酬委员会报告还应说明本年度高管人员报酬与上一年度相比的变化情况,对重大变化的原因、合理性做出说明。薪酬委员会成员不应当被追究薪酬委员会报告的个人责任,以免影响成员的自由发表意见和委员会的工作绩效。
3、详细披露公司高管在关联单位履职领薪情况。高管是否在关联单位领取薪酬,是判断该高管是否存在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关联关系,以及判断关联交易的主要方式。但在实践中,许多公司的年度报告仅说明某高管不在公司领取报酬,在股东单位或其他关联单位领取报酬,过于简单化、形式化。高管人员在何处领取报酬是个重要问题,因为这些人员往往在关联公司中任职,同时又掌握本公司的事务,当上市公司与此类企业发生利益的冲突时,他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更多地偏向关联公司,从而损害本公司的利益。因此,建议对高管在关联公司中领取的报酬做同等的披露要求,这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管报酬信息的透明度。
4、披露变更董事、监事、高管前后的薪酬情况。(1)披露变更前后的董事、监事、高管的薪酬有利于投资者比对前后届董事、监事和高管的薪酬变化、增长率、差距;(2)披露变更前的董事、监事、高管的领取薪酬情况,也有利于对关联关系和关联方交易的判断,尤其是对历史形成的关联交易后果,投资者可能追溯了解;(3)披露变更前后的董事、监事、高管的薪酬也是完整披露上市公司支付薪酬情况。因为变更行为一般发生于年度中间,如果仅披露变更后的高管薪酬,就不能反映公司支付的全部薪酬情况,导致信息失真与遗漏。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德林.股权制衡、合谋与高管薪酬――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2]部分高管年薪500万,吴定富斥保险业薪酬差距过大.《第一财经》转引《中国青年报》,2007.1.22.
[3]沃顿商学院.身陷业绩泥潭,辉瑞CEO要价百万薪酬引争议[N].IT时代周刊,2006.6.26.
[4]上海荣正投资咨询公司.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04)[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5.
[5]Rik Kirkland.古正译.CEO的薪酬难题[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海外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2006.12.原载《财富》(香港),2006.10.
篇7
【关键词】 商社集团; 财务总监制度; 探索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94年在经济发达的前沿城市,如深圳、上海等相继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2000年7月1日中央实施新的《会计法》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制企业必须设立总会计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签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签章”。这表明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上提出了配套的财经法治制度建设,并在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把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制度摆到了一个重要位置。
一、商社集团财务总监制度建设
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商贸流通集团,国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之一。连续9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位列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第244名(商业零售业第3名),中国连锁百强第10位。经过十余年发展,商社集团形成了以百货、超市、电器、汽贸等为核心,覆盖化工、进出口贸易、农资、物流、房地产开发、酒店等领域的经营格局。2010年,商社集团成功实现核心主业上市,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重庆百货”,销售规模在国内零售行业资本市场上排名第2位。截至2011年底,销售收入近500亿元,资产168亿元,网点325个,覆盖西南地区,职工9万人。
商社集团将以整体上市为新的起点,坚持“发展商社,服务社会,惠及员工”宗旨,立足重庆,拓展西部,走向全国,致力打造千亿新商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一流商贸流通企业。
(一)以绩效为中心,构建财务基础制度
商社集团财务基础制度体系如图1所示。
1.建立以控制财务风险为重点的财务总监与会计委派制度
(1)建立垂直的财务监管制度,推行会计委派责任制度,商社集团所派遣财务总监(经理)或财务负责人均进入子公司领导班子,重在对企业实现经营上的管理。
(2)建立会计联签制度。对规定的企业重大财务支出和经济活动事项,实行由财务总监(经理)或财务负责人与法定代表人联合签署审批,有效地完善了集团的内部控制。
(3)财务总监及委派会计负责人主要对集团董事会负责,及时向集团总会计师、财务部报告本公司重大财务事项,按季度向集团总会计师、财务部、本公司董事会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存在问题。
以上三项制度形成了财务总监制度可操作性的基本框架。
2.推行以现金为王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商业行业的特征,2004年商社集团制定财务预算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使得八年财务预算管理从成本挖掘近7亿元的利润,商社集团实现了扭亏为盈,全面预算制度已成为企业实现经营任务的基础性保障制度。
3.建立业绩考核制度,强化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
集团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同时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突出应收账款的年度审计与业绩考核挂钩的特点,建立每半年对坏账工作进行通报问责制度,有效防御财务风险。
4.建立“三审合一”统一监管制度
创新提出建立:业绩合同兑现、预算执行、财务决算审计“三审合一”的统一监管制度。将多头组织、繁琐的重要工作梳理为:一个领导小组、一套班子、一次检查、情况共享、统一研究、统一处理。财务总监及委派会计负责人在建立与实施“三审合一”统一监管制度上承担了直接责任。
5.建立投资管理制度,降低投资风险
以集团董事会为全集团投资项目的决策、领导结构,配套成立了招投标委员会,对集团及所属公司重大投资项目预算、审批或备案实施监管,对投资损失责任进行追究。财务总监及委派会计负责人作为投资审查委员会负责人之一独立发表意见,有权直接对股东反映要情。
6.建立内部模拟结算中心、银企战略合作及二级融资制度
八年前,面对资产负债率高、融资难、无资产抵押、短贷长用等融资难题,商社集团采取:(1)尝试建立内部结算中心,统筹内部融资资源、降低资金成本;(2)建立二级融资制度,集团公司负责战略发展项目资金、二级公司负责经营资金,保障集团战略及经营发展的资金需要;(3)统一集团在银行设立账户的管理机制。这三个方面的落实基本由财务总监及委派会计负责人组织开展。
(二)建立财务总监控制体系
商社集团二级公司财务总监由商社集团财务部建议,商社集团总会计师提名,经商社集团组织人事部考察后,报集团董事会批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与程序任命。财务总监对集团董事会负责。商社集团财务总监控制体系如图2所示。
(三)二级公司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
二级公司按照规定设置财务总监职位,由商社集团委派符合条件的财务总监履行财务监管职责。下面简要介绍二级公司实施财务总监制度的成果。
1.实现有效健全的企业财务制度
商社化工公司(全国商业批发行业规模前三位,年销售70亿)财务总监不断健全公司内部财务制度,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公司的“联签管理办法”、“对交商品管理办法”、“ERP业务管理流程”、“预算管理办法”等。营造依法运行、规范管理的制度环境,以确保公司守法经营,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发展质量,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2.对企业经营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控制
商社电器公司(重庆地区家电规模第一,年销售40亿)财务总监通过参与公司采购合同指引的制定及合同执行的过程监控,保证公司更多上游资源的到位,从而使电器公司综合毛利率从2005年的5.8%提高到2011年的预计8%;对促销活动方案进行审批,对促销资源的使用和收取过程进行控制;审查成本费用开支是否按照预算执行,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3.实现企业资产质量、运营效率和经营成效大幅度提升
商社汽贸公司(重庆地区汽车规模第一,年销售50亿)在财务总监管理办法指引下,打造一支高素质、敢担当的财务总监队伍。公司近几年取得了喜人的经营成果,2011年营业收入再创新高,预计达70亿元,利润再次突破亿元大关,直指2亿元关口;资产质量优良;银行授信额度合理,经营性现金流量充足,资金利润率达14.5%。
二、财务总监制度为集团价值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促使集团实现战略转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在明晰产权基础之上的“三权”分立,即决策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权(监事会)和经营权(经营者)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财务总监制度正是为了解决企业中存在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不力的问题,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而建立的。集团的财务总监制度通过对董事、监事和经营者等的职责和责任的详细规定,使得各方行为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顺理成章地实现对企业的有效治理。
(二)为企业资产重组、股权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务总监制度为2005年重庆百货公司整合纳入商社集团,2007年新世纪引入战略投资者,2010年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其业绩水平位居全国商业板块前三位;业态上形成以百货、超市、电器、汽贸零售为核心,化工、进出口、农业生产资料批发行业为规模,信息科技、家电维修、质检中心、酒店为配套的综合现代商贸集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促使集团实现财务核算转型
1.通过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依法治企道路,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制度管物、制度管事,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制度不明、权责不清、控股不控权等问题。
从2005年起集团每年组织《商社集团财经管理制度汇编》工作,已经形成第一册~第五册,每册达60—70万字。制度汇编有以下特点:(1)组织专家对集团和二级公司制度给予了点评,可操作性更强,使汇编不仅具有工具书的功能,还能开阔管理者思维,为管理者在制度的完善上提供思路;(2)引入重要事件和法律法规导读,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分析参考资料,以拓宽管理人员了解法规、分析制度的视野;(3)收录了当年的财经热点事件和分析评价,对正确把握政策动向起到了很好的指示作用。
2.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合格财务总监人才
财务总监制度建立与实施关键在财务总监素质水平高低。重视对现有财务总监的素质提升和后备人才的培养,集团主要采取:(1)选好人(文化本科学历,会计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五年以上担任主管财务、审计,资产领导工作经历是硬件);(2)用好人(丰富的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每年专项述职与考核、工资垂直管理);(3)关心人(达到条件的进入董事会、党委会、享受年薪及班子同等待遇、定期安排进修及学习)。
三、经验与总结
(一)商社集团实行财务总监制度的几点经验
财务总监制度是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对企业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方式之一。在商社集团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以来,从取得的一系列成效中可以看出,财务总监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以下三方面密不可分:
1.集团党委和董事会的大力支持
公司财务总监由集团财务部建议,集团总会计师提名,经集团组织人事部考察后,报集团班子研究批准,财务总监认真履行职责,对董事会负责。通过对财务总监职能的准确定位以及对其工作的大力支持,明晰了财务总监的地位,保证了财务总监在工作中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2.财务总监队伍的素质与专业化管理
财务总监在集团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担负着基础管理、制度建设、经济决策、风险管理和人才培养等重要职责,因此必须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集团应站在培养企业家的高度加强对财务总监队伍的素质提升,以专业化的管理培养业务与思想素质过硬的财务总监队伍。
3.财务总监管理办法的系统性与完善化
为加强集团财务总监管理,集团参照国务院、市国资委等颁发的相关文件,制定了《财务总监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会计委派人员考核暂行办法》、《联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财务总监选拔、委派、培训及考核管理,明确了财务总监的职位设置、职责权限、履职评价、工作责任,为财务总监制度的健全、规范及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完善财务总监制度的几点思考
1.把握财务总监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
(1)财务总监应对企业董事会负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财务总监应是企业董事长的得力助手和合作伙伴。当董事长实施的具体目标与董事会制定的终极目标发生碰撞时,必须及时加以制止、纠正。(3)财务总监负责组织审核企业计划、财务报表以及日常财务会计审计活动,但是不能代替企业财务主管的角色。
2.逐步完善财务总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了激励财务总监相对独立开展工作,其报酬也应独立于企业薪酬水平,采用固定工资加奖金的结构,按贡献大小计算酬劳,且由委派方支付。财务总监与企业效益相对脱钩,也有助于财务总监监督企业效益更加公允和真实。
同时,通过再监督,促进财务总监履职更加尽责。可以通过定期考核和业绩评价,测评财务总监履职状况;也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提供真实、合法的审计报告,对财务总监的工作效果进行检验;还可以通过定期轮换,降低财务总监失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3.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
借鉴国际经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探索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首席财务官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在探索建立企业首席财务官制度时,要明确首席财务官的资格条件、市场准入、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等,充分发挥首席财务官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的职能作用,避免虚设成为“橡皮图章”。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令.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 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财经管理制度汇编[Z].内部出版,2007.
[3]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组.企业内部控制手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军.乘势前进、奋发作为,大力推进“十二五”时期会计人才建设再上新台阶[J].会计研究,2011(10).
[5] 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6] 都战平.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定位和到位[J].中国商界,2008(6).
[7] 安峻.财务总监委派制浅析[J].经济学研究,2008(4).
篇8
关键词: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6-0093-0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快速普及,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产业相比,信息产业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及运作规律,智力资本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某种程度上说,以人才为核心的智力资本不仅是信息技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信息技术企业未来创新和价值增长的主要源泉。在我国,智力资本信息披露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实物界对此也是愈来愈重视。
一、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研究文献综述
首开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先河的是瑞典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斯堪地亚(Skandia),他们于1995年5月,公开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作为年度财务报告补充的,后被称做“导航器”的智力资本报告。继“导航器”模型之后,一些学者相继又发展了一些模型来披露智力资本有关信息。这些模型均没有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框架内披露智力资本信息,而是运用一系列量化的指标从管理作业活动的角度来进行反映。
对于投资者各种形式的智力资本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投资者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准确估计公司的价值[1]。然而财务报告未能反映这种范围广泛的可以创造价值的无形资产,由此引起越来越多的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且在资本市场中造成融资效率低下。
当存在委托问题时,Jensen和Meckling认为好的信息披露能降低投资人面对的不确定性并因此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因此,管理者应该愿意披露智力资本信息[2]。Abeysekera指出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很少的研究能对他们的发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3]。然而文献提供了一些理论视角可能会帮助解释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差异。这些视角包括合法性和利益相关者、委托问题和信息不对称。
大部分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研究是跨部门和特定国家的,相关研究的例子有澳大利亚、爱尔兰、意大利、马来西亚、英国等。一些研究集中于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特定视角,比如人力资本研究,而其他人进行了国家间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比较研究。
大部分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研究运用了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而一些也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Guthrie 和 Petty通过对智力资本报告实践的分析发现信息披露是以文字形式表达而不是用数值衡量的,并且很少有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做法。
一些文献从公司的角度研究了智力资本的相关问题。Habersam 和 Piper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研究了医院的智力资本[4]。基于西班牙公司的分析报告,García-Meca 等发现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与信息披露会议的规模和类型显著相关而与所有权分散程度、国际排名、行业类型和利润水平不相关[5]。
近年来国内关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文献也在逐渐增多,但大多数都是理论研究而缺少实证方面的研究。在实证方面,张丹检验了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与市场价值的关系,在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方面的实证分析还是空白[6]。
在已有关于智力资本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本文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因素、上市年数、获利水平和公司规模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供政府管理部门、公司决策部门参考。
二、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决定因素与假设的提出
(一)公司治理机制
研究公司治理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董事会管理年报中的信息披露,因此董事会成员在信息披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Holland发现公司董事非常关心企业的财务信息,并在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其中包括:(1)提供有关公司价值创造的初步信息和他们对此的贡献。(2)提供他们自己在管理业务方面技能的信息。(3)提供他们进行资金融通的方式。(4)提供他们信息披露的信誉。(5)提供与他们报酬和财富挂钩公司的命运的信息[7]。
委托理论提供了一个联系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的框架,即设计控制机制来降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委托问题。这个观点可以延伸到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即管理者能够决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水平,并因此降低与智力资本信息有关的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因此,高质量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将能为公司提供一个更为缜密的监督机制,从而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程度。
采用内部控制机制,如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董事长与CEO两职的分离可能在智力资本投资和绩效的关键决策上增加监控质量,这就可能会减少机会主义的行为和减少保留信息的损失,因此在年报中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十分重要。
(二)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
在现代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了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高级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两种委托关系产生了两类问题:(1)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经理人员作为股东的人掌握公司控制权,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产生“管理者成本”。(2)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作为全体股东的人,在掌握公司控制权后损害公司利益和侵占小股东利益,形成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产生“大股东成本”。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要降低成本,解决问题,即管理者治理和大股东治理问题。这样,内部人便有动机自愿披露信息,以表明按照全体委托人的利益行事,从而让委托人降低对于他们的监督,减少成本。
因此,股权过于分散与股权过于集中的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程度都较高,也就是说,自愿信息披露水平与股权集中度呈U 型关系(二次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过度集中,且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显著高于第二、三大股东持股份额,本文选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代表股权集中度,于是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与股权集中度存在正向关系。
(三)独立董事的比例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
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机制之一,往往根据股东的利益进行决策并确保管理行为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根据资源基础理论,Haniffa 和 Cooke认为董事会有越来越多的独立非执行董事是因为他们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声望,并在影响信息披露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8]。本文认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广泛的专业知识与经历将会鼓励管理者披露更多有关智力资本的信息,这将使投资者更能及时地反映与智力资本有关的公司价值。本文也十分重视独立执行董事并假设:
假设2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与独立董事人数占总的董事人数的比例正相关。
(四)董事会的会议次数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
董事会会议可以使股东受益,董事会会议在公司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董事会会议越频繁,董事们则会有更多时间交流意见和监督管理层(一般认为董事的日常工作占据了他们很多时间,所以很少有机会监督管理者)。频繁的董事会会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减少管理层舞弊的机会,加强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董事会每年的会议次数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五)两职合一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
另一个检验董事会独立性的方法是看是否存在两职合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个统治性的领导地位将会有损于股东的利益,而且发现这种现象与较差的信息披露相关。两职合一使决策权的高度集中会削弱董事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包括信息披露政策。理论提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因为作为人的总经理不一定总是从股东的利益出发披露信息,因此需要单独设立董事长以监督。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4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与两职合一存在负向关系。
(六)审计委员会有无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
有效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并降低成本,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监督工具它能提高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相关的公司价值。公司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加强公司的内部监督,便于更好地与外部审计师沟通,这样较为容易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就其本身而论,审计委员会对相关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对于信息技术企业的信息披露,智力资本信息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与审计委员会有无存在正向关系。
(七)控制变量
上市时间:一个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上市时间长短可能与解释信息披露水平变化相关。与一家成熟的公司相比,上市年数少的公司没有一个稳固的股东基础,将更加依赖于外部筹资并且有降低不确定性和提高股东信心的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公司的上市年数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存在负向关系。
获利水平:业绩预期良好且经营持续稳定的公司,其信息披露质量较高;而业绩不佳且波动性较大的公司,其信息披露质量则会较低,这是一种典型的“报喜不报忧”披露情结。公司为了获得长期的企业价值增长可能会更多地披露此类信息以传递他们对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的信号。因此本文认为获利水平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存在正向的关系。
公司规模:相关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原因主要有:(1)不当的信息披露会带来巨大的政治成本和经济后果。(2)从信息需求角度,投资者对规模较大公司的信息需求可能越多、要求越高,从而迫使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3)管理水平及其激励的影响。一般而言,大公司比小公司有更好的内部控制;为了得到提升,下一级经理有充足激励来监督上一级经理,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和收敛。因此,笔者认为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规模存在正向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截止到2007年底完成上市的信息技术行业公司为初始样本。考虑到极端值和非常规值对统计结果的影响,首先剔除业绩过差的ST公司,然后在剔除数据异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最后得到75个研究样本。
实证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WIND咨询金融终端和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年报从巨潮资讯网下载获得。在数据收集时对各项数据均采用手工录入的方式,并进行仔细核对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可靠。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搜集必要的数据。内容分析法的一个基本要点是类别的选择与开发,通过类别对内容单元进行分类。各种理论(例如:Sveiby)建议将智力资本分成三类:(1)人力资本:例如员工教育、培训、经验、知识和技能。(2)结构资本:包括内部结构如研发、专利和管理过程。(3)关系资本:包括内部关系如客户关系商标和信誉。
本文引用现有文献对智力资本的定义与分类的方法对智力资本进行分类与分指标。以前大多数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都采用采用和适应了Sveiby的智力资本框架。本文依此并结合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年报中关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特点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类,在此基础上剔除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中的强制性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指标,最后将人力资本定为 12 个指标,将结构资本定为 11 个指标,将关系资本定为 12 个指标,共 35 个指标(如表1所示)。
1.因变量的衡量
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如何准确地计量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直接地进行计量,国内外的学者们在研究此问题时,都是通过建立类似上述指标体系来量化的,从而反映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水平。本文也采用此方法,即对于每个公司如果某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指标在年报中被披露则得分为 1,否则得分为 0。对于每个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指数(ICDI)是根据 Haniffa 和 Cooke信息披露指数公式计算而得,公式如下:
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衡量
关于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如表2所示。
3.模型构建
本文以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ICDI)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各项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上市年数、获利水平和公司规模为控制变量,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进行回归拟合,并将对有关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回归模型如下: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 3可以看出:(1)在我国对智力资本有关的信息披露较多的信息产业其披露水平也是很低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指数(ICDI)均值只有0.39。(2)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SCON)的均值为34.56%,最小值为9.29%,最大值高达63%,这表明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3)独立董事比例(INED)均值为36.03%,接近证监会规定的独立董事最低必须占董事会人数的1/3,表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普遍偏低。(4)平均董事会会议次数(MEETING)为9次,在样本中具有两职合一(RDUAL)公司的比例为21.33%。(5)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大多都设立了审计委员会(AUDIT),比例为94.66%。
(二)计量经济学检验
在进行分析之前,为了防止发生多重共线性,本文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检验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方差膨胀因子(VIF)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由Pearson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个自变量之间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性,方差膨胀因子(VIF)表中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2,二者均表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种共线性问题,因此各变量可以进入同一模型。
为防止回归中出现异方差问题,本文亦用Eviews5.0统计软件进行了White异方差检验,由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可知F-statistic和Obs*R-squared统计量的值分别为0.658和9.978,各自的P值为0.805和0.764,二者均接受原假设:不存在异方差,因此本文研究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三)多元回归分析
1.回归结果
本文依据上述模型运用Eviews5.0统计软件采用OLS回归方法对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 7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1)调整的R2为0.292,即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292,这表明被解释变量变化中有部分可以被本文中的解释变量所解释。考虑到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仍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变量没有进入本文的研究范围,因此这样的拟合优度是可以接受的。(2)回归方程中的F-statistic的值为4.810,Prob(F-statistic)的值为0.000,这表明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3)模型中的Durbin-Watson stat的值为1.889,这表明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另外,从表 7 也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通过了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董事会的会议次数通过了检验。而独立董事比例(INED)、两职合一(RDUAL)和审计委员会的有无(AUDIT)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尤其是审计委员会的有无与假设的符号恰恰相反。
2.回归结果分析
从多元回归的最终结果可以看出,回归结果与假设存在一定的差异。
假设1(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这与以前有关文献的实证结果是一致的,在股权集中度较高时,股权集中度越高有关智力资本的信息披露越多。
假设2(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与独立董事比例正相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独立董事更多地关注上市公司是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而没有积极要求公司披露有关智力资本的自愿性信息。同时,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原因也许有一部分出于证监会的规定而非自身需要,这使得独立董事对管理层决策的影响程度十分有限,从而难以影响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水平。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是独立非执行董事在实质上并不是独立的。
假设3(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与董事会会议次数正相关)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检验。频繁的董事会会议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减少管理层舞弊的机会,加强公司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
假设4(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与两职合一负相关)没有通过显著性假设检验。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即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时,他很可能是一个控股股东,因此两职是否分离对自愿披露的影响并不大。
假设5(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与有无审计委员会正相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信息技术行业设立的审计委员会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时间不长,其中大多数审计委员会是为了内部监管的需要,其本意并不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而提高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水平。
五、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以及本文的局限性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以2007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共7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结合我国信息产业上市公司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将智力资本划分为三类35个指标。将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和控制变量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指数进行回归,发现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董事会会议次数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而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和是否由审委员会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智力资本信息披露还有待提高。
(二)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降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在一些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的公司中,可以通过大力吸引机构投资者、企业法人股、社会公众个人股、国外资本或民营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主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来解决国有股权过于集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而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
第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首先要增强独立性。独立性是独立董事的生命线,通过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等方法来加强和保证其独立性。二要进一步规范独立董事任职资格,建立人才市场,保证其履职能力。三要成立独立董事自律组织,加强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监管。建立独立董事的自律组织,并提高独立董事薪酬等激励方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四是鼓励公司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
第三,加强审计委员会建设。设计合理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内部监督失灵状况,对于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审计委员会应是一个主要由独立董事及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这样才可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监督职能,规范公司的内部控制,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提高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水平。
2.制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制度
第一,制定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监管部门应制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制度,因为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信息中很多具有前瞻性或预测性等,在积极鼓励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同时,为了避免公司面临不应有的诉讼风险和其他问题,有关部门还应该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行为加以保护。
第二,加强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一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对智力资本披露信息的审核。智力资本信息虽不必像强制性信息那样严格审计,但也应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必要的审核,以提高其可信度。二要建立智力资本信息保险制度和赔偿制度,以保证智力资本信息的质量。三是监管部门应规定反欺诈条款及必要的法律责任,对恶意披露误导投资者的企业应当加以处罚,加大其违规成本。
第三,加强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对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很晚,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很少,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然而因我国经济环境和文化上的差别,国外的研究成果不能简单地适用于我国公司,那么在我国证券市场和投资者逐步走向成熟和对公司信息要求越来越高时,应该高度重视对智力资本信息的研究,为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总之,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结构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影响随着市场的发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和引导我国上市公司现行公司治理结构下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以解决日益增加的智力资本信息供给不足的矛盾。
(三)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在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在研究中仍然有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一是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指标是自我开发的,如果要与以前的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将产生困难。二是本文样本的选择仅限于上市公司年报中关于智力资本的信息披露,在以后的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影响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因素没有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Kaplan,R and Norton,D.P.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
[2] Stewart,T.A.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M].London:Nicholas Brealey,1997.
[3] Edvisson,L and Malone M.S.Intellectual Capital[M].New York:Harper Business,1997.
[4] 袁丽.关于智力资本基本概念[J].中国软科学,2002,(2):121-123.
[5] 袁庆宏.企业智力资本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 谭劲松.智力资本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 王勇,许庆瑞.智力资本及其测度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11-16.
[8] 傅元略.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M].中国工业经济,2002,(3):83-90.
[9] Sveiby,K.E.The New Organisational Wealth:Managing and Measuring Knowledge-based Assets[M].San Francisco: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1997.
[10] Guthrie,J and Petty,R.Intellectual Capital:Australian Annual Reporting Practice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0,1(3):241-251.
[11] 李冬琴.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2] 景莉.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 Bukh,mentary:The Releva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Disclosure:A Paradox?[J].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3,16(1):49-56.
[2] Jense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E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3] Abeysekera,I.The Projec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Disclosure:Researching the Research[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6,7(1):61-77.
[4] Habersam,M,Piper,M.Explo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Hospitals:Two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in Italy and Austria[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3,12(4):753-779.
[5] García-Meca,E,Larrán,M,Martínez,I.The Explanatory Factor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Disclosure to Financial Analyst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5,14(1):63-94.
[6] 张丹.我国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建立的现实基础:来自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08,(1):18-25.
[7] Holland,J.Fund Management,Intellectual Capital,Intangibles and Private Disclosure[J].Managerial Finance,2006,32(4):277-316.
[8] Haniffa,M.R,Cooke,T.E.Culture,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in Malaysian Corporations[J].Abacus,2002,38(3):317-349.
[9] 李胜坤.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6).
[21] 原毅军,孙晓华.我国软件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的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05,(3):44-50.
篇9
前不久,笔者到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参访学习,初步了解了部分银行(金融机构)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感受,也知悉了这些银行对公司治理与董事会建设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和改革走向,对重新认识我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长短得失不无裨益。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董事会建设进步明显
截至2009年1月底,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六大银行”,并分别以工、农、中、建、交、开行称谓)已经全部实现了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并建立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中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均已成为规范的国际上市银行,而开行、农行股份公司则只有半年左右的历史。但是,六大银行不仅在经营业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公司治理和董事会建设等方面进步也相当明显。主要表现在:
公司治理从一张白纸到逐步成型:从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开始,六大银行中最早的银行也仅仅不过五六年时间,但这几年正是大型国有银行起步、转型、丰收甚至跃居国际银行前列的五六年。除开行、农行外,到2008年末,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按其股票市值均已进入全球最大十家银行的行列,其中工行、建行还分别位列前两名。在公司治理方面,四大上市银行从一张白纸开始着墨,如今已逐渐成型地勾勒出了自己的运行轨迹和成长历程,多家银行在国内、亚洲甚至国际媒体组织的评奖活动中,获得了最佳治理、最佳管治、最佳银行等称号和奖项,颇受社会关注。
董事会结构渐趋合理,独立董事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工、中、建、交行的董事会结构中,董事会成员在15―17人左右,非执行董事、独立董事大体各占1/3,执行董事虽不到1/3,但相对居于领导位置(董事长、副董事长均属于执行董事),故执行力、控制力较强。独立董事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几乎每个银行的独立董事中都有50%以上的外籍人士(有的银行外籍独董比例高达80%左右)。
非执行董事的专业性、独立性、尽职水平逐步提高:在几大上市银行中,差不多都有6名以上的非执行董事,他们主要由控股股东推荐,但都经过中国银监会核准任职资格,专业性水准符合任职要求。尤其自2008年以来,非执行董事已逐步由清一色的国家机关公务员转变为既有国家公务员,又有熟悉银行业务的专家、学者。有的银行还引进了由控股股东按公开程序招聘的专业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
这种类似于“掺沙子”的结构化转变,或许会为董事会带来专业性、独立性、建设性、有效性、尽职性逐步提高的良好效果。在工作方式上,这些非执行董事几乎是“全天候”在任职银行上班,这种非执行董事“坐班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非执行董事与执行董事(管理层)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也有助于他们把全部精力专注于对任职银行重大决策事项的了解、思考、决策和监督等,其自主参与董事会议案的决策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应该说,这种非执行董事“坐班化”的工作模式,是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一大创新,假以时日并不断改进、完善,或将成为引领上市公司董事会运行管理的成功经验或主流模式。
公司治理和董事会的制度建设基本规范并趋于健全,在形似与神似方面都有提高:在改制上市之初,涉及公司治理和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制度建设等,基本上都是从官方文件、书本教材或其他版本上“复制”过来的。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研讨,上市银行对最初的《章程》和内部运作的制度体系,都已作出较大程度的更新、补充,可以说已经从“万里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进步到“走出了第三步、第四步”。形似的成分不断增多,神似的成色也在提高。这是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建设的基本面,对此必须充分肯定。
如今,四大上市银行已经进入全球大银行之列,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大型银行已经取得的进步。但是,我们也没有理由自认为在公司治理和董事会建设方面,也同样取得了与股票市值指标等比肩的社会地位。显然,现在还远不是说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万里”的时候。笔者认为,从体制、机制、管理、系统、流程、人才、产品、结构、文化、理念等诸多方面来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有不少发端于行政机关或国有企业的固有缺陷和薄弱环节,尽管在业务上有了做大做多的身胚,但做强做好的根基还不够稳固,手段还比较匮乏。在董事会建设方面,远看似乎“形神皆似”,近看则会发现还有很多地方形神皆有不足或不似。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表层的现象如:股东大会中的“一股独大”、控权不放或过度放权;董事会中“一人独大”或以少数人为中心的“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议案全部由管理层掌控,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作用受限;有的独立董事不够尽职勤勉独立,仍有“装饰性”较重之嫌;非执行董事意见不太受重视,甚至被质疑“作用不大”;监事会也有内部化倾向,对董事、高管监督乏力;管理层权限集中,决策强势,有时存在选择性披露;有的外部审计已与管理层形成“默契”,独立性、监督性有所减弱等。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抑或其他原因,在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名单中,笔者遗憾地没有发现几大上市银行的名字。把视角放宽一点看,也许这些问题不独几大银行有,国内上市公司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
上述问题虽不能主导几大上市银行的主流前进方向,但是会潜移默化地延缓其前进的步伐,如果不认真解决,也许就会集现象为病灶,集小患为重疾,最终成为影响公司治理科学完善的阻碍,并把已经取得的一些进步和成就遏制在摇篮之中。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大牌银行曾经一度辉煌,不可一世,早些年它们也是我们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楷模”或“标杆”。但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把它们打回了原形,有的甚至已经关门解体。这说明,我国大型银行在建设良好公司治理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步履艰辛。
参访公司的治理特征及与我国银行治理的比较
全球公司治理尚无最佳模式。简单地照搬照学所谓美欧模式,或许是削足适履,或许是南橘北枳。我国应同时将完善治理结构、构建风险文化、合理选人用才等提上议事日程
笔者在香港访问时了解到,摩根大通银行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虽未能独善其身,却是美国本土银行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银行之一,该行由于没有进行结构性投资工具(SIV)融资,没有进行选择性可调息房屋抵押贷款(ARM)交易,在危机爆发初期大幅削减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敞口,避免涉足结构性债务抵押证券(CDO)业务,没有过分提高资本的杠杆水平,从而在大批华尔街投行、商行倒下的时候,该行还有充足的现金收购其他面临倒闭的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和互惠银行)。
这或许得益于该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职责”――以及公司治理。据介绍,该行董事长比较开明,本人管理很精细,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该行董事会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并要求管理层中必须每个人都说实话,不能有个人崇拜,而且不能有压制性的文化等。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和应用必须与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相结合,同时需要有董事长(CEO)个人的人格魅力、聪明才智和民主作风等。我国商业银行在致力于改善公司治理体制时,也需要同时将完善治理结构、构建风险文化、合理选人用才等提上议事日程。
良好的公司治理要避免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内部化”或被内部人控制。要增强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专业性,充分发挥对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监督双重功能
在日本我了解到,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董事会共有17名董事,但来自公司受聘员工的内部董事(相当于我国银行的执行董事)就有14名,占80%以上。该行监事会的8名监事中,内部监事(员工监事)也有4名。由于董事会中内部董事比例过高,又掌握公司经营的实权,监事会地位在董事会之下,内部监事比例也占50%,这就使得该行的决策、监督、执行功能几乎均可由内部董事直接掌控,而外部董事、外部监事实际上处于弱势、边缘或陪衬地位。据了解,三菱东京的这种董事会、监事会结构模式目前仍是日本金融机构(株式会社)的主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人控制”或“内部人控制”可以合理、合法地实现。笔者认为,这或许正是日本经济和日本金融机构虽历经上世纪本国经济泡沫、亚洲金融危机和10多年沉沦仍未能走出困境的原因之一。
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汲取日本这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教训。虽然我国银行的执行董事比例不到25%,但其决策、管理、经营的强势程度均不弱于日本的银行。从形式上看,我国几大银行由控股股东(如财政部和汇金公司)推荐的非执行董事比例虽占1/3左右,但因诸多内外部条件不配套、信息不对称、个人能力不足、自主决策有局限等原因,他们在董事会中的声音也十分微弱,往往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国内独立董事制度装饰性过强”,并存在“独董无权、熟人、一人多任三大弊端”,他们在董事会中不免会处于陪衬、协从和帮腔的地位。有时即使提出一点不同看法或建议,也难免有隔靴搔痒或 “小骂大帮忙”之嫌。这也是业界诟病独立董事反对票、弃权票“一票难求”的一个原因。
基于同样的原因,董事会对高管层和监事会对董事会、高管层的监督职责也就难以“较真”了。笔者认为,对这种现状不能认为是体制之必然,更不能认为是和谐之必需,银行决策层、管理层、控股股东、投资者等应引起高度重视,从形式与实质、硬件与软件、内因与外因、选人与用人等的结合上,增强独立董事、非执行董事、外部监事的独立性、专业性、公信力,充分发挥他们对重大事务独立决策和有效监督的双重功能。
良好的公司治理需要一个强大的董事会,并授权其专门委员会必要的决策和监督职能
在新加坡星展银行我了解到,该行董事会由10名董事组成,除1名执行董事担任执行总裁外,其余有7名独立董事,2名由控股股东推荐的非执行董事,其中董事长则由股东推荐的非执行董事担任。此外,该行还在董事会内设立了5个专门委员会,其中信贷委员会由4名董事组成,董事长任信贷委员会主席,所有超出董事会授权管理层审批范围的信用风险敞口,均须交由该委员会批准。2008年,该委员会共召开了18次信贷委员会会议。
与我国几大银行比较,星展银行规模虽然不算很大,但其公司治理比较健全规范,国际信贷评级均高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尽管在我们拜访期间,其执行总裁(执行董事)美国人施瑞德先生不幸因病去世,但在该行未发现有任何散乱或运行不正常的迹象。
该行负责人介绍了他们总结的良好公司治理的十大元素,包括:最高管理层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配与职权的平衡,没有任何人能独揽大权;董事会能有效地领导和监督公司;董事会具强大与独立的元素,没有利益冲突;董事会对企业策略提供适当的监督管理;管理层向董事会提供全面性及定期策略性问题的报告,并公开讨论;合格的独立董事必须尽责审核集团的财务报告以确保其完整、透明与准确;定期召开董事会,其中包括管理层人员不出席的会议;以正式和具透明的程序决定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津贴与各方面的长期表现挂钩,为管理层提供适当的激励;对董事会整体的效益,以及每位董事对董事会有效运作的贡献进行正式评价;禁止管理人员及董事于公布业绩前买卖股票。
这十大元素既是星展银行的经验之谈,也是他们正在从事和不断丰富、完善的实践,对我们很有启迪价值。比如,董事长不作为执行董事,专注于公司治理建设,并履行对执行总裁的监督职责;董事会对执行总裁既有明确的业务授权,但又不把所有信用审批权限全部授权给管理层,从而确保了董事会(信贷委员会)对重大信用风险敞口的审批权、监控权或否决权;董事会(或下属委员会)可以召开没有管理层人员参加的会议;对独立董事专业性、独立性、公德性及履职性的要求很高,似乎没有董事可以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董事会会议并表决的规定。
良好的公司治理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和董事会建设仍任重道远
日本的公司治理比我们时间要长,但该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至今仍维持其以内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结构,尽管日本政府于2002年对有关法律(如商法)做了修改,倡导日本公司借鉴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即引进更多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内设专门委员会,不再保留监事会等),但到2009年3月底,接受这种美国模式的上市公司仅有73家,占日本4000多家上市公司仅不到2%。可见,一旦习惯模式形成,要改革变化是多么艰难!
我国几大银行实行公司治理也只是近五六年的事,无论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绩效上取得了多大成绩,也不能妄言在公司治理方面达到或实现了最佳或领先水平。
事实上,我们在经济顺周期环境下取得的某些进步和成果,在经济反周期(逆周期)环境下未必能够取得,如果决策不当甚至有可能得而复失。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反周期(逆周期)的困难阶段,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对已经走过的公司治理之路进行“回头看”,重点查找问题和不足,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沾沾自喜,当然也无须“以人之长比己之短”而妄自菲薄。
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始终是一项永恒的事业,而且是与国情、文化、人才等相伴而生的事业。在未来的实践中,我国商业银行可能还会碰到许多问题需要回答,比如:
如何应对经济反周期(逆周期)的挑战?全球公司治理模式是否正在趋同?
如何治理资产庞大、关系复杂、扩张势头强劲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
商业银行的综合化、国际化道路究竟如何走?
是否大银行就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做甚至都要做大做强?
合格董事和良好董事会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提高独立董事、非执行董事、外部监事与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道德水平?
中国商业银行董事长可否由非执行董事担任?
如何确定国有控股银行各类董、监事和高管们的薪酬,及由谁来确定更加合理有效?
如何防止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授权过度或授权不足,及对授权权限的适时、有效监督?
如何延聘独立董事、非执行董事、外部监事的任职期限及对其支付报酬?
如何确定外部审计师的期限及实行定期更换?
……
对上述问题,都需要进行更广阔、更公开和更务实的探寻、思索与实践。
笔者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不能产生和停留在学者的书斋或官方文件上,而应成为商业银行持续遵循并结合时代变迁和市场发展改革的具体实践。诚如有学者所说的,治理公司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却有许多错误的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改革需要坚持的方向
笔者认为,以下四点需要坚持:
在本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结合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革除残留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行政级别和“官本位”晋升通道,真正按照上市商业银行法规治理商业银行。
在总结近几年对控股商业银行进行股权管理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对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利弊分析,提出具有国际视野和我国自主创新特色的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明确上市商业银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法律地位、管理权责和社会义务。
篇10
履新CEO可不是一般的工作:初到公司的100天是学习、调整、安排日程的关键时期。此间,新CEO的工作日程表上包括很多事情,比如制定详细的管理策略、掌控庞大的组织等。但很多新官上任的CEO都会忘了一件事:只有一个组织才最终决定他们的成功失败——董事会。
作为爬到事业金字塔顶峰的成功人士,初为CEO的人很可能会不适应“屈居人下”的境况。情况明摆着,那些董事就像前朝的老臣;董事会早已习惯了前任的性格和作风,一开始也很难适应新CEO的领导风格。尽管CEO需要经历如此“成长的烦恼”,但与董事会建立一个相互尊重的工作关系,是所有新CEO的头等大事。任何一个CEO都希望自己大有作为,但前提是先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CEO初到公司,与其说接管的是公司的各执行部门,不如说“接管”的是董事会。水土不服的两个层面,如何水融?
对每个董事“查户口”
管理(CEO)和治理(董事会)对组织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所以双方需要对对方有敏锐的感知。有执行力的董事会,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董事的技能符合公司的需求,契合公司的战略方向,并且懂治理,尊重包括CEO在内的每一位同事。为实现这些目标,董事会要谨慎挑选每一位董事,声明组织的期望,并制定定期轮换制度。
作为新CEO,如果你是第一次与董事会打交道,可能不太熟悉治理的最佳实践,也不了解你的“老板团”。即使是老练的CEO,也要清楚了解董事会评估你的依据是什么,仔细斟酌和改进与董事的沟通方式,因为董事会就像个体一样,各有各的脾性。那么,应该至少掌握哪些相关的信息?
?每位董事身怀何种技能或经验?有没有对公司未来战略很重要的技能,他们欠缺的是什么?
?有没有董事与前任CEO有私人关系的,如果有,这将对我与他们的关系有何影响?
?董事们任职多久了,有定期轮换制度吗?
?董事之间有裙带关系吗?这会不会影响他们各自的独立性?
?每个董事有确切的岗位描述吗?
?每个董事以前是怎么被招进来的?
?有没有不作为的董事?
?股东会不会对董事会进行年度评估?
?董事会的各项事务符合当前公司的规定吗?
?他们出任董事的动机,对整个董事会的意见,期待新CEO做出哪些改变?
?了解董事会的退休制度。各董事退休会对公司产生什么影响,尤其是对董事会文化?
多琢磨董事会和专门委
董事会的架构直接影响着其工作效率和对管理层工作量的要求。架构的目标应该是提高效率,鼓励团队积极参与,而不是给大家带来不便。
在察看董事会架构时,新CEO首先要看公司章程对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论述。虽然现在总的趋势是缩减专门委员会,但其实数量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董事会的规模和其实际工作量。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灵活,也更有利于董事的充分参与。
专门委员会能不能起到实际作用?这是最核心的。专门委的设置中,至少应该有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有明确的章程,且各自由独董组成。强势且经验丰富的主席领导各个委员会,并促使委员会之间经常碰面交流。
虽然董事会的工作大部分由专门委员会完成,但董事会的文化是在董事会会议上形成的。从会议议程、会场布置、会议时点、会议时长以及会前分发的材料上都可以看出会议的质量和董事们的敬业度。董事们对CEO及其管理团队的印象,也主要是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形成的。作为CEO,“接管”的不仅是董事会,还有那间会议室和会议传统。作为新CEO,不妨回顾过去的会议议程,看看前任CEO与董事会都讨论了哪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其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要修正的。
尽早划定“势力版图”
CEO上任的最初100天里,有许多亟待处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评估董事会”这活儿可以往后排一排,甚至没什么必要。因为CEO来的时候,董事会已经在那儿了,董事会的治理规程,董事之间的关系这些也都定型了,CEO只是被动地被放在前辈们设定好的程序里了。初次与董事会打交道的CEO通常会盲目接受现状,因为他们会这么推理:董事会能录用我说明有眼光,所以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上各方面也应该做得不错。
大多数CEO将评估自己管理团队当成首要任务,但评估董事会及其规程其实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与老板多接触,了解他们对你的期望,还有什么比这更急的事情吗?因此,新CEO初步掌握信息之后,应当尽快一对一地面见每个董事。同时,新CEO也许要尽快会见高管团队,因为他们定期都会与董事会接触,不妨问问他们都花了多长时间筹备会议,什么工作方法在董事会中比较吃得开?
CEO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实际是权力的共享与制衡——这也是许多高管的敏感话题。为减少失职或越权的情况,还是有必要清楚地声明董事会和CEO的权责范围。当然,权力的分享最终体现在日常的细微事务中,最好由非执行董事长来具体负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很难做到有这样的中间人履行这个职责,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明确规范,双方一开始就要把话说清楚。
决定分权关系能否行得通,不仅在于你对董事会的感受,也在于董事会对你的评估。说到评估体系,它给董事会提供了一个机会了解CEO的履职情况,也给了CEO了解自己真实情况的机会。CEO评估报告是非常直接和坦诚的,反映了你的进步、成就、潜力,还有欠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评估体系都是恰当的,你要确保董事会评估你的依据是明确的,并能清晰地告诉你业绩目标。可行的做法是,回顾董事会如何评估你的前任,留意一下评估体系可以改进的地方。总之一句话:尽量斡旋,使得CEO评估体系客观公平。
在公司的实际运行中,很多CEO与董事会建立了积极有效的关系,他们甚至依赖董事们的建议和指导。这种关系实在令人艳羡,要锤炼到这种境界,特别有赖CEO早期所做的“查户口”工作。相反,如果有很多“刘阿斗”(主要指不干活儿的董事,以及不正确的流程)存在于组织内,整个公司的核心层就会如摧枯拉朽般很快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