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自主探究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自主探究

篇1

关键词:自主;探究;掌握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要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充足的发展,就必须为他们创造出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会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进入到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首要条件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首先便要激发出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然而,对于没有接受过更高理论层次教育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相对来说较为枯燥无味的学科,并且它具有的抽象性理论常常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产生冲突,因此,对多数小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在他们眼中并不存在太大的吸引力。

由于小学生具有对数学的兴趣低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授课中,应更加注重的是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教课过程中首先从激发学习的兴趣入手,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

数学的知识穿插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例抑或是游戏中来创造出新奇并且具有疑问的课堂情境,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对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二、创建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合作”已变得越来越被大众所重视。

有一个良好的合作观念是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相互合作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老套的封闭性个体式教学。一个班虽然会有很多学生,但每一个学生都是在独自学自己的,没有合作的理念,更不存在合作的活动,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严重缺少知识上的交流和沟通。

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合作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知识上的相互的沟通与交流。

三、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自主的支配权

小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收集、观察并处理信息。这些过程活动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作为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有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地给他们留出自主的支配时间。让他们能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在探究过程中得到锻炼,进而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他们的探究能力也会得到的培养。

“自主探究性学习”,顾名思义,自主性非常重要,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开放的环境,将课堂的自主性还给学生。努力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开放,让学生的课堂杜绝严肃,还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自主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都能获得发言权,同时也都能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分享出来。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但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祛除让老师和学生都困惑已久的“师生代沟”。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在新课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实施的,其主要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讨性,还有实践性。通过这项研究性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出学生的潜能。这种帮助学生们在合作中、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会为学生在未来的高层次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良的

条件。

参考文献:

杨礼环.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教育界,2012

篇2

对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积极实施,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作,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做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以树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重要目标,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之美,享受自主探究带来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各个科目都探索出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学方法,在这些有效教学方式方法中,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也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重点之一。提升对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的有效方式,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开展,使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有初步地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从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探讨具体可行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理念过程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善于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自身,主动地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去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相关数学技能上,做数学教学的主导,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对数学内容做知识建构。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各自学自己的,它要求在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这也使得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求更高。通过长时间的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求知,通过教师的指导,制定适合于自身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法

(一)强化对问题的形成的训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问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推动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可以激发和提升学生潜在的探索欲望,为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方式。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如果对教学过程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使其在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启发性,这种类型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向探索模式转变,在进行问题的设计和布置时,明确传达探究目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情境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方式,利用精心设计的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对数学的自主探究动力。例如,在对有关市场营销类型的应用题讲解时,选定学生对某种商品的经营者,比如可口可乐,有3元300ml和8元1000ml两种规格,利用个什么方式进行优惠促销,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选择大送小规格的可口可乐等多种促销方式。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情境,深层次引申,例如小王同学要买不低于2500ml的可口可乐,应该采取什么组合方式,是最优惠的钱花的最少。通过各种情景的设置,引起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究兴趣,增强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三)解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条件

通过自身不断地实践体验和探索,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的锻炼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多种条件,不断增多关于学生自主探究性的机会和时间,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于简单轻松的问题不用再具体设置问题,教师可以自己作答,认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之内或者少量超过知识能力范围的问题,教师要放给学生作答,不去帮助学生本身可以做到的问题,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增多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四)不断强化实践探究,形成知识应用能力

实践过程是检验学习效果,考查学生对能力掌握情况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教师在进行实践布置时,要注意将已经讲述的知识,做系统化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更为容易的形成计划和体系,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为良好的实践效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强化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关闭与同学的合作通道,反而是对合作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要提高自身对于知识正确与否的辨别能力,仔细筛选对自己的学习有益处的内容,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强化掌握。教师要适当地开展小组竞争,选出有较高发挥空间的竞争题目,能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定期展开小组对抗,展示解决问题的成果,实行奖励制度,既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多了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在与其他小组的对抗过程中,培养了竞争意识,发现其他小组成果中优秀的内容,完善自我,进一步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积极的创设情境,树立发散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多实践机会,真正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舒适平台,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管晓梅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园艺小学

参考文献:

[1]孙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时间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73-74.

[2]陈润琴.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尝试及意义解析[J].学周刊,2016(15):143-144.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网络技术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例如笔者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5、网上测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94-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备受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从小学开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应该从转变教学模式开始。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反映出课堂教学中的所有信息,比如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思想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起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影响。小学数学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构建起这一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主要特征有二:

第一,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第二,师生进行共同研究学习。

具体说来,它有一下几个特点。

第一,该模式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该模式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师生共同进行研究。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互相尊重,平等和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能是为学生服务。

第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而不是单纯的由教师讲解。

二、构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措施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下构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生模式的措施, 希望能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情景,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教师在讲到某些应用题题目的时候,经常在教室中现场模拟教学情景。

比如,应用题中涉及到两车相遇问题,我就会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从而加深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印象和理解,并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其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

2、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中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听或者记,丝毫没有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时间久了,学生就比较被动,课堂参与度明显降低。这种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在学习新知识

点之前,教师应该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时间,学生如果在教师讲解之前就能思考出问题的方法,教师就应该进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仍然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沿着

自己的思路继续思考,最后学生能够思考出答案也会有一种掌握新知识的成就感, 从而有利于学生继续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合理利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某一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实现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成绩学生之间的搭配,从而使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气氛,给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使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主探讨。学生进行完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给其他小组的人讲解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从而实现全班级之间的交流。

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应该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不断改进,还应该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自主探究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从讨论中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构建起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构建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等方式,构建起这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何修玉.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整合;自主探究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性归纳与深化学生小结与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创建一种自主的、开放的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初步构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自主探索- -网上协作- -网上测试- -课堂小结。

三、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课堂小结

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各小组推荐一人和教师组成“专家组”,由组长抽签决定答辩的顺序,各小组在答辩前,将小论文上传到服务器中指定位置答辩时,先由答辩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本组的工作,再由答辩者回答“专家”(教师或学生等)的提问,由“专家组”进行评比,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成功参与奖等四个层次进行奖励。

五、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本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篇6

关键词: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对于很多初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非常困难的课程,由于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上课极易走神,能做到把握课堂已经不容易,更遑论自主学习。事实上,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数学,乃至未来人生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初中数学教师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改变目前“填鸭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而非一味听从老师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独立解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绝不是让教师彻底不管学生,而是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1.明确目标,沟通交流

学生不愿意自主学习,最重要原因是缺乏动力。现在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是如果教师要求严格,布置课后作业多,学生就会被迫学一学,如果教师稍微放松一点,学生就懒散下来,显然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相悖。很多教师担心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相当于放手不管,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要让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督促,而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目标,并且将“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小目标”,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当发现学生懈怠时加以鼓励、引导,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2.知识为主,方法为辅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应该是应对考试,而是让学生了解基本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现如今的初中数学教学,大多是教师针对某个类型的题目进行方法讲解,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套路进行大量练习,从而形成一类题目的固定解法。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模式简单高效,然而学生却无法感受到解题的乐趣。因此,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应该以知识为主,以方法为辅。方法是为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服务的,解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程度,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决不可本末倒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探索不同解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及时肯定学生的成果。拿到题目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再加以点评。如求解某个角的角度时,不同学生做辅助线的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或者有的学生不需要做辅助线就可以求解出来,甚至有的学生表示有些考试题目比较严谨,可以先用量角器量出角度,然后观察图形,利用逆向思维往这个角度上凑,这样虽然有些投机取巧,却体现了学生的灵活机变,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3.小组探讨,鼓励发言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少不了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而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下探讨搬到课上。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小组划分可以隔一段时间改变一次,方便学生与不同同学交流,然后课堂教学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其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然后让大家发言。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定义,然后给出几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自主探讨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4.设定情境,寓教于乐

给每节课设定一定的情境,甚至在整个学期教学中以特定背景进行,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做到寓教于乐,是让自主学习课堂始终保持活力的秘籍。简单一点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充当教师角色的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必然要自主学习,而其他学生则可以在课上对“教师”进行质疑,在双方的交流碰撞中,学生自然能掌握知识。复杂的情境创设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如学期初就为本学期课程教学设立一个大的背景,可以是模拟网络游戏升级打怪,学生在本学期学习,打败boss(答对问题)即可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累积可以升级,学期末对班级积分最高的人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更愿意学习数学。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将是今后初中数学教学的大趋势,初中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让初中数学课堂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君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J].新校园(中旬刊),2014(4):139.

[2]许雪顶.探讨当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90.

篇7

一、优选探究素材,创造探究的机会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或至少由他来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们。” 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只是“模仿者”,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的时机,以便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实验、推理,使探究成为一种可能,并有效地开展。

例如,在教“平移与旋转”这一内容时,我出示风扇、升国旗、飞机螺旋桨、运动中的火车、电梯等,让学生根据运动的方式,亲手比划它们运动的过程,再进行分类。学生就很自然地把运动中的火车、升国旗和电梯升降归为同一类,而风扇、飞机螺旋桨归类为旋转。我顺势引导:“其实数学家们也一样分为两类,你们想知道原因吗?”学生经过一番思索,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些是在做转圈运动。”“我发现升国旗、运动中的火车、电梯都是在做直直的运动。”于是,我总结道:“对啊,像风扇和飞机螺旋桨等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为中心做的圆周运动叫做旋转;像运动中的火车、升国旗、电梯升降等物体沿着一条直线做的运动叫做平移。”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平移与旋转的区别与特点了。

二、创建探究的空间,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更是一个充满着模拟和推断、实验、观察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师作为这个合作探究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更要主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后,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它分成的两个部分,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联系已学知识,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不仅懂得了面积计算公式,还从中获得了学习方法。

三、关注成功体验,让学生喜欢自主探究

成功体验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因探究而快乐,因快乐变成“我想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一课中,我在教学中突破教材的局限,给学生多种图形学具,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自由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有的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学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说:“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我组发现三角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还是原来的高,由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最后,还有个学生说:“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和的一半,宽是原梯形的高,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此时,我发现学生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中。

四、组织课外活动,拓宽自主探究领域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社会经验基础、自身生活经历之上,学生综合利用掌握的相关数学技能、知识进行的主动性研究活动。这一活动在课外的有效拓展延伸,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和探究水平的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篇8

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摸索着前进,在寻找适合农村中学,适合初中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三年来,不知道走了多少弯路,我经常向同行们请教,吸取他们好的教学经验;抓住教研员下来听课的机会向他们请教,听听他们带来的最新的教学理念;听说新宾县汪清门中学教学模式新颖,而且效果很好,我向领导争取了去听课的机会,在那里让我对数学课堂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让我的教学理念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有了四所学校互相学习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复习课《概率》,在大家的点评和帮助下,我的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跃。我想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想法得到了我校林校长和刘主任的大力支持。有多少次我上课请他们来指导,他们不厌其烦地帮我改了又改,上了一遍又一遍,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走近我的课堂,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也确立了自己的研究目标:

(一)首先探索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方法,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

(二)改变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为了达到这一研究目标,我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测试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第一,为了更好地设计课件,我经常向优秀教师学习、订阅书刊学习、观看网络课堂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邀请校领导、同学科教师走进我的课堂,课后认真听取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反馈,并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导学案。

第二,在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如,我在执教七年级下册“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在学案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很好地完成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第三,教学中注重激励评价、张扬学生个性,学生在展示探究成果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要求:要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并及时发表见解:或补充、或不足、或经验、或方法、或规律。课堂上我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其实学生是很在乎这一点的,哪怕你只给她加1分,她心里都会乐开了花,在夸奖与赞许中孩子们会不断增加信心,提高激情拥有动力,所以在课堂中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像:“今天你有进步。”“你能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你说话声音最响亮。”“你最会总结。”“你展示最有特色。”等等,有了类似这样的评价就是在给学生一个引领,就是给学生一个努力方向,今后学生就会按照所引领的方向去努力,不断用这样的评价去激励学生,学生性格就会开朗起来,胆子就会大起来,就想展示自我,学生积极了、主动了,个性充分张扬了,课堂活了。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至今已有三年了,在这三年里,我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首先,我探索出了“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应用新知,巩固提高归纳总结,形成体系精选习题,分层布置。”

其次,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显著提高。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激活了僵化的课堂,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了学生,同学之间开展合作,相互质疑,一起探究,共同进步,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有了学习兴趣,因为这种模式也给了他们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由不学到学到会学

乐学。

最后,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了。

篇9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是著名科学家的一句格言。他强调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像,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教师要为学生展现个性留出自由的空间。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独特就意味着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其个性。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几》时,我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学具袋中选取1张纸片,将它平均分成若干份,把其中的几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用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一个数表示涂色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涂色部分没有限制,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几个分数,让学生发挥自由想像和创造,任意折、任意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师要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双边”活动,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角色随时应该转换。合作学习是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网络式的课堂思维结构,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纵向的信息反馈。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的纸上摆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多种摆法,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交流讨论,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策略

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就应该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纠正习惯,培养兴趣

小学生年龄尚小,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厌学的状况经常发生。他们的精力往往只集中在头 15 分钟或20 分钟内,后半节课基本走神干别的或者自己在下面玩耍。对感兴趣的内容往往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会六神无主、心不在焉。这可以说是小学生最明显的一个心理上的特征,假如教师不能正确让数学教学内容成为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那么教学成果就不会由进展,陷入学生不爱学、无心学,教师没有动力和劲头去教书的恶性循环。同时,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会造成小学生们心理上厌倦,阻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会激起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模拟一个问题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一致,让学生深入其中,在这种情境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数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它是生活的模型,教师在实际教学之中,可以将数学理论形象和生动化,采取有效的激趣改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理论的具体情景化,来让学生自动提取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可以在一种寓教于乐的氛围之中吸取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拓展思维,保证时间

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文本让学生自己读,思路让学生自己讲,疑难让学生自己问,问题让学生自己答,规律让学生自己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感悟、体验、探究,通过自主思维进行感悟创新。

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究这个前提,就如水中浮萍,落不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感悟学习的快乐。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教师给学生最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广阔的合作探究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沃土,智慧生成的舞台,思维碰撞的天地。

四、评价反思,体会乐趣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感觉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是怎么样的?”通过问题来使学生展开互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让学生学会鉴别不同的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别人。。学生除了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别的同学进行客观评价之外,对自己也要有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过程:比如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得到的收获,存在有哪些问题等等,这些回顾问题的产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根据这些学习成果进行下一步的自我调节,这有利于完善学习步骤,构建牢固的认知结构,还能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能力,培养自我意识。

五、加强指导,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