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重点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训练;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67-01

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今后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数学的基础就是逻辑思维的扩展和锻炼,要想教好数学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兴趣和习惯。

1.培养小学生爱动脑的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要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该好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才更加完美,教学质量才能有很大的提高。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就应该让学生知道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思考的乐趣,我们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的思考中。在问题中要明确题目的思考价值,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必要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新奇而熟悉的事物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用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讨论。我们知道思考来源于生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用于思维训练。比如在提问时可以贴切灵活一点:小明、李华、张磊(学生名)三个人一共完成100件产品,公司老板刘达(学生名)发给他们500元的报酬,其中小明完成20件,李华完成30件,剩下的是张磊完成的。问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多少钱?这个例题就是以学生们熟悉的人物设计的,我们知道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是所提的问题要能帮助学生思考,进行思维上的训练。

2.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脉络

2.1 老师可以在关键的位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点。在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时,老师要注意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给出相应的帮助,而不是全盘插手,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的思想,否则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培养极为不利。小学数学的知识脉络是循序渐进的,前后衔接,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往往会有一个熟悉的切入点,可以运用以前积累的知识进行解决,再根据遇到的问题慢慢进行思考,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循序渐进直到完成最后一步。

2.2 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发现转折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止步不前、无从下手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的转折点。在学生遇到问题中的转折点并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可以通过讲解这类情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般题目中的难点就是我们所说的转折点,这里我们可以对学生先进行转折点的发现,然后对每种转折点的连接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3.1 分析和综合。我们知道思维就是对于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一般我们在理解问题的意思后就会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综合,并建立相应的思维脉络进行思考。有时候将分析与综合两部分有机组合起来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效果。

3.2 具体和抽象的运用。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功能还不成熟,在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他们的思考方式将逐渐从现实具体的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的一种成长与成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公式的运用,在课堂上逐渐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抽象灵活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3 学会自己总结。我们知道数学中的问题会多种多样,但是其解决的原理是不变的,只是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老师在平时做题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中的规律,这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同时,在小学生思维的培养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老师恰当运用求同和求异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锻炼学生思维多样发展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4.1 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新课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充分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人本身就有差异,在认知方式及思维方式上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应当表示赞同,并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实现课堂上都能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索的课程,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问题的提出创造情境进而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另一种思维方式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发放折纸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并最终裁剪出平行四边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将自身的兴趣带动起来,迫切想通过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小组的相互交流、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的逐渐递进将学生带入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来,使他们能够由浅入深逐渐掌握知识的要领,明确问题提出的根源、所包含的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学会主动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逐渐明确数学其实源于生活,让他们逐渐参与到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真正体会数学课程的奥妙。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篇2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如学生在用圆规画圆时,通过固定一点、确定不变距离、旋转一周等操作,对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特征和怎样画圆就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二、抓住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所以,我们数学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并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我们都知道“利息”知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我在教学“利息”时,让学生通过5000元存入银行,计算整存整取三年期、整存整取五年期,体会到期后会取得多少利息等。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了有关利息、利率、本金的含义,体会了数学的真实。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游戏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如:学习“倍”的概念时,和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教师首先拍2下,然后拍4个2下,让学生回答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接着,按要求师生对拍,进而同桌同学互拍。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情绪高涨。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抓住知识间的异同,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如: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这样其实是教师对教学难点没吃透、教学中教学难点没突破的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比较正、误两种解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经验教训,使学生真正理解重难点,灵活运用新知。

五、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篇3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如下图):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 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篇4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思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为人采用,优秀的数学思维有利于个人及社会的长远发展。为顺应潮流,教育专家在对小学数学教学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编排,好的教材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小学数学是数学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学学问进行探讨具有关键性意义。

一、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也是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客观要求。数学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维就是在探讨数学问题时采用的思考方法,数学的概念很宽泛,可以是一门学科,也可以理解为一项工具,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语言,归根结底,数学是一种思维模式。数学属于理科学科,不像文科学科多侧重于形象思维能力,与数学思维相关的多是抽象的图形变换、严密的公式推导。现代的数学跟古代的思维模式又不广泛相同,现代数学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变,与原先古老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区别,例如,最早的勾股定理推导、极限理论都是靠数学家严密的实验推导,现代科学技术告诉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很多数学现象和问题的讨论都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进行推导、实验、验证,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而且结果还更加精确严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很多事物现象都可以借助数学思维进行分析和研究。

总而言之,数学这门学科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用语。每个人在跟世界的对话中都不能离开数学思维,而且数学思维也是人类特有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途径和工具,作为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对其高度重视,力求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育方法

小学数学教育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重教轻学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课堂主导的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锻炼,实践表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也促进自己专业素养的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更深刻的领悟。现行的小学教育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系列和教学层次展开。

1.五个教学系列

(1)传递接受型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也是知识的传输者,教师在这种方式下就是努力扮演好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的讲解,先给出要用到这种规律的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列式解答,然后引出课堂要介绍的重点内容,用字母来代替题目中的规律,得出乘法分配律,即:两个数相加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c+b×c。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一定要注意态度和口气,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

(2)自学辅导型

自学辅导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即改变原有的教师传授型,把原来教师要传授的课程拿来自己预习学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指导,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方向与位置》中,教师可以把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并结合生活规律,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以及自己的左右手独立思考,弄明白方向的分布,可能在确定东西之后不知道怎么确定南北这两个方向,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辅导,告诉他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口诀,让学生找参照物进行练习。因为是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获得的知识就更加有兴趣,也能掌握得更牢固。

(3)引导发现型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相关者,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给出合适的课堂选题,让学生借助网络等多媒体资源,或者是小组讨论实现学习。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第四章《分一分与除法》中,可以让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水果,和全班学生共享,小组内商讨如何进行平均分配,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畅所欲言,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来回走动,遇到分布平均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协调搭配,最终实现平均分配,寓教于乐,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也实现了对除法运算规律的掌握。

(4)示范模仿型

示范模仿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教授的内容,根据教师的步骤一步步学习,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模仿训练,使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变换》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在美功课上的折纸图形,一起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课本上的指示进行旋转平移的练习。因为是学生的动手实践,对知识的领悟就更加容易和简便,这种模仿练习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5)情境陶冶型

情境陶冶最早是心理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其优越性的存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广泛采用。情境陶冶强调的是人的无意识行为,即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快乐地学习。低年级的学生,知识构成还并不完善,学习兴致不高,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培养,例如,在个位数字的加减法中,教师可以无意识地给出几个女生的个数和男生的个数,让学生简单相加,也可以是奖励糖果,让学生计算出数量。学生不会有学习的负担,自由愉悦的环境更利于知识的扎实掌握。

2.三个教学层次

(1)基本教学方法

基本教学方法主要关注点在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课的参与程度。基本教学属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良好的基础可以衍生出更多创新型和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所以要做好基本教学方法的研究。

(2)综合教学方法

综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广泛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都可以采用,融合这些教学方法的优点,例如,实验法的动手能力、传授法的教师分析能力、情景法的自由环境等,这些都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问的点滴探讨。

(3)创新型教学方法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取精华剔糟粕,在实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好的教学方法,为数学教学所用,形成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课堂,让小学数学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并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研究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模式,帮助学生从小在数学思维的影响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自身的教学经验。实践表明数学思维是值得继续研究和探讨的学问。

参考文献:

篇5

一、在诱发学生的思维中点拨

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的引导,数学技能的培养。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要从教学系统性的特点出发,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启迪。

如笔者在执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以比较计数单位的异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类比思维从“6米加5厘米”说起,讨论单位名称不统一,不能直接相加减的缘由。至此,教师作出适时点拨:可见,“计数单位”不同,“单位名称”不统一,不能直接相加减。在加减法计算时,必须统一计数单位。那么,怎样统一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把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呢?这样,在新知与旧知的同化、调节过程中,加深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生成。

二、在学生容易疏忽失误之处点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容易疏忽失误之处,采取防范措施,在对比中巧妙点拨,可以获得防患于未然的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时,发觉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容易发生意识上的偏差。于是,笔者出示了三道基础题,让中下学生板练(要求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⑴12:14 ⑵ ⑶1.8:0.09。结果,有一位学生将12:14 化作2:4;另一位学生错误地写成3:5=4:12。这时,笔者在题目要求中的“最简单”下面用红笔标出。对此,第一位学生若有所悟,急忙将12:14化作6:7;笔者又让学生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并强调了“性质”中的关键词语,第二位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迅速作了订正。经验表明,在学生容易疏忽之处,教师要采用暗示、提醒、指点等适当的方法加以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认清概念的本质意义,把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三、在课堂教学的小结中适时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重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或对教学思想的提炼。从而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转化。

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重点先放在“转换法”上,即“为什么要替换”和“怎样进行替换”。题目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换言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如果将6个小杯转换成2个大杯,则每个大杯的容量为720÷3=240(毫升)。如果将1大杯换成3个小杯,则每个小杯的容量为720÷(6+3)=80(毫升)。然后从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说起,引导学生思考:替换前后,哪些数量发生了变化,哪些数量没有发生改变,在变与不变之间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这时,学生对用替换法来解决问题有了直观认识,笔者因势利导,作出如下点拨:替换法,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非独此一种,还有假设法、比较法等。如:“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上假设法。这是下一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尝试一下。经验表明:在教学环节或内容转换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小结具有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四、在知识的交汇处点拨

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就是利用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来启迪学生认识小数乘法的意义的。结合2.8×1.15 例题的教学,在知识的交汇处作出如下点拨:(1)将算式中的小数变为整数,分别扩大了多少倍?变为整数后两个因数的乘积共扩大了多少倍?(2)为了使原式(2.8×1.15)的积不变,按整数乘法计算后的结果必须缩小多少倍?在学生初具感性认识后,启迪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结论就会水到渠成。从而达到建构新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点拨”艺术,可以提出多形态的数学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从而,把学生带进五光十色的数学世界。

篇6

关键词:电教媒体;优化;小学数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43-01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从而引发了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等问题的变革和思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势在必行,而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辅助教学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贸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例如,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的教学,利用CAI,可以对圆周进行展行,同时跟踪测量圆周长和圆半径,引导学生发现圆周长与圆半径的比是一个定值。由于实验中圆可以随意变化,学生很容易接受pai的存在。

2.它的直观形象性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利教学手段

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品格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的关键在于兴趣和求知欲。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基础。小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好奇、好动是他们突出的心理特征。小学生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索取。所以小学生对采用电教媒体结合的课堂教学颇感兴趣,乐于接受。每当采用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上课时,每当各种抽拉片、复合片、旋转片,各种彩色的投影教具、学具出现在学生面前时,那红色的五角星、绿色的三角形、彩色的小花、透明的彩棒、活泼的小鸡小鸭和各色各样的实物图形同时感染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时,强烈的刺激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新奇,他们迫切地想看、想摸、想动、想探索个究竟。通过形、声、色的刺激,通过静、动、大小、虚实变化的演示,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的联想,引起了极强的探索欲望。这种兴奋的状态正是引起、巩固和发展思维的基点,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自觉的、积极的。在电教手段创设的愉快情境中学习,小学生便有"我要学"、"我乐学"的积极性。这时的课堂教学便是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最佳结合,也为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的教学内容比其他科目抽象,再加上有些内容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而教学重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讲平移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很清晰地演示这个过程。

4.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的灵活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大力提倡因材施教,让优异的学生"吃"的饱,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学习,及时。消化"。计算机为此搭建了一座桥梁;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放在多媒体教学网上,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自由选择相关内容,各取所需,并且可以多次重复观看,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说教;同时,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备类学生因材施教,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人机交互式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掌握自己力所能及的知识,也可以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5.利用计算机复习、做作业

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蜮视频图像,还有语言解说和效果音响,文图并茂,具有很好的视昕效果。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

总之,教师应当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发挥电教媒体优势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7

对于难点的教学,首先,教师应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难点难在何处,以及难点形成的原因。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灵活选用各种恰当的教法,对症下药,化解难点。常用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优化教学内容,分散学习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通过适当调整部分内容,达到知识要求不变、难度降低的目的。如对一些学生将遇到的学习难点,教师可有意识地采用某些形式提前让他们接触,寓部分新知于前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之中,使学生无意间在心理上、知识上对后面所学难点知识有所准备,从而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分散学习难点。

如,“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识渗透,预做准备,运用“以认写数为起点,看图说话为基础,结构训练为重点,演示作图为拐杖,分析数量关系为关键,寻找中间问题为桥梁”的方法,将简单问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提前孕伏在低年级各个阶段的教学之中,做好早期渗透和训练,这样就可大大减缓“解决问题”教学的坡度,提高“解决问题”教学质量。

二、运用知识迁移,淡化学习难点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中,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温故知新,找准新知识赖以形成的相关旧知识,并针对这一新知识的原型进行精心铺垫,夯实新知识的生长点,形成新旧知识的最佳同化或顺应关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淡化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使新知不新、难点不难。

如,“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了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这一新知识,教学时教师要潜心运用它的原型,启发学生联想,通过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向新知识推进,从而获取新知。教学过程如下:

三、铺设思维阶梯,降低学习难点

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知识,思维常常受阻,无所适从,茫然无向。这时,教师要善于铺设思维的阶梯,指明思维方向和思维程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积极思维,从而化难为易。

如,“一班男生比女生多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对这类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问题,学生会一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思维台阶,引导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那么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2.男生人数比女生多5人,也就是女生人数比男生少5人。刚才已求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从中可以求出什么人数?

3.求出男生人数后,女生人数该怎么求呢?

这样层层诱导、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把支撑难点的各个要素加以分化,各个突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难度,克服了解题的难点。

四、找出内在联系,克服学习难点

数学知识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小学生由于受到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常常只能觉察到知识间的显著差异,找不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成为零散的、孤立的知识,造成许多难点。我们经常看到,小学三年级以前,学生的数学成绩尚可,而到了中段,学生数学成绩就开始下滑。因为小学三年级以前很多学生是凭着记忆力在学习,记住一些计算规则就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而到了四年级,光靠记忆力已经不行了,还要有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如运用“比较――对照”的方法,以旧带新,以旧引新,通过“鉴别――类化”的认知过程,学生就能触类旁通,克服难点。

如,分数问题中的“工程问题”,学生因推理过程抽象、复杂而不易理清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时如能先从相应的整数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对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者数量关系的回忆,通过逐步变更原例题中的工作总量,使之成为分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比较、对照,着重引导学生在数量关系上求同,在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的表示形式上辨异,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从而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五、活用直观手段,简化学习难点

运用演示、作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获得具体、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正确、鲜明的表象,从而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尤其在教学较复杂的数学知识时,借助演示、作图,能使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隐蔽条件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如,在初次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先运用相遇问题演示器进行直观的动态表演(教师可请两位同学相向而站,分别在教室前面的两端,然后进行相遇问题的直观动态表演),让学生清楚地感知相遇问题中的运动方向、相遇时两人所用时间和所行路程的特点,使学生明白相遇时的情境,弄懂速度和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找出解题思路。一般学生在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后,都能正确解答相应的问题。

六、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学习难点

篇8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小学数学 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束缚,而且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不仅使课堂教学十分枯燥乏味,而且降低教学效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有效应用,能够将数学教学和信息化科技相结合,并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者认为,有关人员有必要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优势

通常,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相对较为抽象,且存在许多重点难点知识,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仅凭借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使教学知识内容变得十分具体,同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更为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更好的讲解数学重点、难点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小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利用更为灵活的思路进行解题,推动小学数学教育进程。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形式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对教育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其形式多样化,主要表现在:首先,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答案与问题进行连线,可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同时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其次,数学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加以巩固。如在学习“平移”知识内容时,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飞机起跑阶段的平移动画应用于教学中,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再次,数学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拓展练习,将课外教学资源引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题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梳理,有利于增强教学成效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有效应用

(一)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情境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储量十分丰富,能够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所以,教师有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内容十分枯燥乏味,如在“10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被数字的加减法运算弄得晕头转向,难以提高注意力和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中,教师利用其进行课堂情境创设,能够缓解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同时为教学增添乐趣,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为生硬的课堂教学营造活泼的氛围。为增强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情境的有效性,教师可适当的在白板中插入相关图片、音频、FLASH动画等,以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对提高数学教学成效发挥重要作用。

(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数学教师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将数学教学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不仅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以致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认识角》时,为使学生对“角”有着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直尺、量角器等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角进行测量。首先,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呈现有关角测量的步骤、注意事项等,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其次,教师为学生布置测量任务,鼓励学生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有棱角的物品进行角的平面测量,如对七巧板的运用中,引导学生对七巧板各个角、拼接后的角进行测量。简言之,在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教师必须从学生视角而制定教学计划,并对学生加以循序渐进的引导。

(三)增强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必须对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其将教学重难点知识呈现,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交互式电子白板虽然具有丰富的资源,可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其终究是教学辅助手段,教师既要对其给予较高的重视,又不能过于依赖,只要发挥辅作用即可。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即对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中,实现教学知识内容和电子白板的无缝衔接,确保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流畅性,不仅实现创新教学方式的目标,而且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增强教学成效,有必要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加以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将传统教学方式加以改变,而且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为形象化,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中,应利用其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师生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认识。基于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赵玉清,王倩.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02).

[2]彭秋雁.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3,(Z2).

[3]刘后聪.新型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11).

篇9

关键词 信息;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84-03

作者简介 孙海燕(197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物质贫乏的影响正在减弱。然而,由于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贫乏”或“信息贫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体现数学科教学的整合性、文化性、综合性。但有不少信息技术课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笔者设计了两组画面。第一组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只熊猫组成的整体、八个苹果组成的整体……通过电脑演示在屏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从而抽象概括。一个物体(一个苹果、一块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个小组、一个班级……)都可看做单位“1”(同时电脑演示借助屏幕依次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 “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逐步进行抽象概括,学生就能比较清楚的理解单位“1”及分数概念的意义。

二、在教学重点处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1.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教学时,电脑动画演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做以下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放慢动画效果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 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师通过多媒体电脑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的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在教学关键处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以后,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在教学关键处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楚分母不同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已经理解,因此在教学1/ 2+1/ 3时,直接以试题形式呈现,利用电脑做如下直观演示:教学时,首先演示第一组,启发提问:1/2+1/3结果是多少呢?是2个1/2吗?是2个1/3吗?同时动画演示,从1/2的阴影使学生看清2个1/2的阴影面积便是整个圆;然后旋转1/3片,使其占有2个1/3的阴影面积,此时再将1/2阴影面积与1/3阴影面积相加后,与上两次2个1/2与2个1/3面积所得圆的阴影面积均不同,然后再旋转它们各复原位。使学生直观观察到1/2+1/3既不是2个1/2,也不等于2个1/3。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具体思考,通过圆形图与分数对照,使学生清楚看到1/2和1/3的分数单位不同,自然得出异分母分数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结论。明确了这个道理后,学生由于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正迁移的启示,就会立刻联想到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后再相加减。待学生答出各分数通分后的结果时,教师展示第二框,并将两框图形完全重合在一起。这样,整个思维过程、计算方法借助电脑动画直观演示,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利用了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成功地导入了新课。

四、在学生思维转折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多媒体计算机能有效地展示新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能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与电脑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相结合,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态演示与实物相结合引导学生回答所发现的问题,更清楚直观概括出表面积的含义,为学生创造交往合作的环境。学生对于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建立得好,表面积的概念清楚,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计算表面积的方法。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防止了机械模仿例题来解答,有效突破了重难点。通过课件的演示和自己动手操作,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五、在学生思维困惑处

在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无法通过正常的演示让学生进行观察或通过学生实验来进行操作,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电脑演示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合理利用网络教学

我校投资兴建了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室,要求教师人人会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个班级都可连接网络,不仅把多媒体网络当做学习工具,还探索发挥多媒体网络作用的方法,让它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教师随时都可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下载教学课件、试题,及相关数学家的小故事,有效、适时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能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除了可以向教师请教外,还能求助于互联网,到网上去搜索,最终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研究任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计算机不仅成为教师教的工具,更成为学生学的工具。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实现情境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信息技术环境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要根据数学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运用不是教学改革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学中的新兴辅助手段。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领会能力上。多媒体能够把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多媒体只是一个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体现电化教学实用性.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数学是一门理解性、运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强调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结合学生学情和课堂反应能力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不仅对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在实际应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发展现状

兴趣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进入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都会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目前,我国各个小学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于创设情境教学都十分重视,特别是在数学教研活动中,情境教学常常是小学教师教研交流的重要话题。通过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创设情境,小学数学教师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高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创设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应用

1.创设直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注意力比较分散,在课堂中很容易分心,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思维能力也比较薄弱,对于抽象性的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建立起直观的情境教学。例如,在讲解“长方形”这一课时,为使小学生尽快融入课堂环境,数学教师可以使用收纳盒、礼盒等直观性的数学教具指导小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很快进入课堂的学习中。通过直观性的教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创设小学数学情境的有效策略。

2.通过课堂提问,创设师生双向交流情境

构建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师生互动是引导小学生快速进入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应注意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时,在课前就应该考虑教学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在问题设计上应详略得当、难易适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规范、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主动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提问的效果,创设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良好情境。

3.运用多媒体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灵活多变的优势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PPT将音乐、视频等展示出来。通过生动直观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相关的理论知识全景,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充分激发了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同时,多媒体技术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知识,使小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和理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4.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小学生接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生活中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应该充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解“秒、分、小时”时,直接讲解其概念,枯燥、乏味,而且学生不容易理解,此时就可以将时间的抽象概念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如,刘翔,10米跨栏所用的时间为12秒88;从教学楼1楼上到3楼步行所用的时间大约为

1分钟;阅读32开的40页左右的书的时间为1小时。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概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喜欢关注的名人效应,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浅谈创设数学情境教学的现实作用

1.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数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培养人才的主旨侧重于在实践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要重点培养数学专业的学生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学情境教学对提高教师的数学专业水平和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课堂学情、学习反应、接受能力与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水平以及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