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策略
一、初中化学推断题的常用类型
1.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一般都是先进行文字叙述,而后设问题要求考生作答。这类题往往首先对化学物质、实验环境和对象进行说明,而后会设问要求学生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物质、一定存在的物质以及不可能存在的物质。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题,对叙述之中的条件和类型进行仔细分析,分清文中给出的字眼的先后顺序,找到突破口。
2.带图式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化学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一般没有限定的化学物质范围,要求学生推断出图中所带有的未知物和已知物,学生可以利用以果求因等方法来进行物质的推断。比如北京市中考题里面有一道题目给出五种物质、五种溶液和一种气体,要求根据图表来进行未知物质的猜测(如下图)。
3.带有表格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往往以带有的表格为主,通常来说,表格中都会附有在有物质限定范围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实验现象,从而要求学生进行未知化学物质的推断。这类题一般会采用对照的方法来进行解析,比如下题给出五种无色溶液,已知是NaOH,HCl,MgSO4,BaCl2和K2CO3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一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4.带有网络图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物质范围以及用箭头将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给标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状似网络的物质反应图,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图示来推断出未标明的物质,这类题型一般要求学生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推断。
二、初中化学归纳题突破口归纳
1.根据常见的化学元素或者物质进行推断
解答化学题的时候很多题目里面会有一些提示性文字,要求学生根据文字叙述进行推断,比如,浙江省中考题:“A,B,C,D,E分别是酸、碱、盐中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酸,另一种是碱,还有三种是盐,D在医院用作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其中,D便是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推断出来的物质,这些都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这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确定的知识点。
2.根据化学实验发生的反应进行推断
除却以上那种突破口推断,还有一种便是说明了物质的特征现象从而让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安徽省里有一道题是“将固体混合物投入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这便要求学生熟悉化学实验中常发生的化学反应。
3.根据物质特征颜色进行推断
化学推断还有一种便是根据化学物质的颜色了,化学中的物质通常都有着固定的颜色,而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颜色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记住这些颜色学生便能很容易地了解到题中所给的物质是什么。这首先要求学生熟记化学物质的原色以及发生反应后的颜色,比如:Fe、C、CuO、MnO2、Fe3O4这些物质都是黑色的。
4.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
除却以上三种方式,还有一个便是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物质的状态通常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学生只要熟记便可以知道化学物质的类型,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常见的固体单质有Fe、Cu、C、S,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等,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便是H2O。
三、初中化学题归纳题解答步骤
第一是要阅读题目。学生首先要通阅全题,统领大局,掌握题中所表达的意思,找到关键点并且反复阅读,弄懂题目所包含的重点、难点,接着再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便是寻找突破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从而快速准确地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步,进行了以上两点之后,学生就要进行正确推断。这便要求从突破口入手将明显条件与隐含条件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正确推断。
最后一步是验证答案。学生要将推出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在进行检验之后学生需要推断出这个题推出的结果是否是正确答案。最后便可以进行验算和写答案了。
四、总结
篇2
“镁的提取及应用”选自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的第二单元,本节课以海水资源为背景,在“工业生产―性质探究―社会应用”的线索下,首先从海水中提取镁开始让学生了解工业上制取镁的步骤,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完成镁的性质的学习,最后归纳出金属镁用途。
在镁的制取中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进行了巩固,在镁的性质学习中,从原子最外层电子入手,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介绍镁的还原性。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专题中铝与铁性质和冶炼的学习做铺垫,也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镁的提取及镁的应用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化学与社会生产、
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的经济效益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海水中镁的含量、镁的存在形式。
(2)通过对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的讨论,理解工业生产中海水提镁的原理与过程。
(3)了解镁的物理性质、掌握其化学性质、熟悉其原子结构,形成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问题探究、合作讨论,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学的知识,在讨论中步步深入,层层揭示问题的答案,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方法。
(3)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重温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进一步获得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讨如何从海水得到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鉴赏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强了利润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原理和流程、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原理和流程。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闻链接:离奇火灾大雨浇不灭反助火势原是“镁”在作怪。
2010年6月10日凌晨3点20分左右,苏州工业园区云海镁业有限公司一间存放镁制品的废品仓库发生火灾,约20辆消防车赶往现场,消防官兵用黄沙、水泥进行扑救。中午11点,大火基本被扑灭,仓库燃烧殆尽,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初步分析起火原因可能是金属镁自燃。
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起学习金属镁的欲望。
2.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围绕上述新闻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金属镁可能自燃?
问题二:为什么“大雨浇不灭反助火势”?
问题三:为什么用黄沙水泥进行灭火,而不用泡沫灭火器
扑灭?
首先学生通过镁原子结构的分析推导出它在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2价的镁离子,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然后通过回顾镁和氧气的反应,引出镁和空气中氮气也能反应,学生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也认识到镁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最后将镁与水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并与钠和水的反应形成对比。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因“猜想”继而紧张,继而沉思,这样的过程易于促使学生产生联想、迁移,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参与。
3.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内容一:镁的存在
引导学生回顾海水中常见元素的含量图,了解到镁离子在海水中的贮存量很大。
内容二:镁的提取
镁在海水中主要是以镁离子的形式存在,工业生产中是通过电解氯化镁得到金属镁的。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海水中镁离子的分离?沉淀剂如何选择?可否综合利用海洋资源获得石灰乳?得到氢氧化镁后如何转化为氯化镁?教学中,我将给出一些资料并结合海水提镁的工艺流程图,围绕一个个细小的问题,联系生产实际,考虑生产成本,层层深入探讨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镁,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和环保意识。
内容三:镁的用途
在镁的化学性质的探讨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镁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课本的讲解及图片的展示,学生联系镁的性质,归纳出镁的用途:
(1)制合金,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飞机的部件。
(2)制造信号弹和焰火。
(3)氧化镁熔点高,作耐火材料。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体验尝试
初中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从理论层面来进行知识教授,远远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我们的教育者只有进行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尝试,才能真正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生活化体验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实践中探讨化学知识,树立化学知识生活化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总结,我们的化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去发现探究,这主要是为了转变一些学生的厌烦心理,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当然,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颜色一节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图片的形式来使学生获得实际体验,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形态,对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分为固、液、气三块分开展现,对每一形态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进行分类。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实际上和自己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二、引导学生亲身实践
化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绝不单纯是让学生背诵的,否则,知识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我们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一定要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调查活动,运用相关的化学指导原理来进行生活实践,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发现新的理论,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社会调查有很多种,例如对社会污水排放的调查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途径。
初中化学知识由于阶段特征的限制,其内容难度并不是很高,对此,教师应该从初级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
力,只有提前对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体验,才能提高开展化学教学生活化体验的速度和效率。
篇4
《荀子》里有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概意思是说,教师是给学生传播道理和解答疑惑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述化学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化学知识。化学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学生学习起来会有难度,没有基础知识铺垫和学习,学生对化学老师更有依赖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学好化学,不仅包括课本知识学习,还包括科学学习方法,所以说科学方法教育很重要且必要。
二、科学教学的原则
1.适度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及课本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可行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为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可以分四个阶段提高教学效率。感受指在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时,学生仅对教师讲解的课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和大概印象,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相类似的内容,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对比记忆。如讲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时,要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分子构成。联系指将讲解的科学方法和解题思路贯穿学习中,在学习中注意方法和内容联系起来,通过练习和思考逐渐熟练运用方法。例如,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些金属元素和盐酸发化学反应的化学方式是不一样的,系数也不一样,但都是金属元素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联系金属的相同性质书写方程式,从而举一反三,降低书写难度。应用指通过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在主要物质中掺有其他化学物质,如何检验这种物质的存在等。评价指根据自己建立的科学知识体系判断他人的学习研究是否有价值,当然这要求学生自身知识能力足够高。
2.适时性。适时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确实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必要时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化学课本中隐含科学的方法,有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密切,在讲解那部分时要注意渗透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讲解化学理论的来源及相关知识等,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常见的酸性溶液有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如硫酸氢钠,对于其他不常见化学溶液没有讲解的必要。
三、科学教学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利用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在学习化学分子式及空间结构的时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很难形成空间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和讲解,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和模具帮助,先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了解和讲解揭示其奥秘。例如,在学习一些化学分子式的结构书写时,首先要记得该化学分子式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在画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元素和几根化学键,如写三氧化二铁的分子结构时,先想想其空间结构,或者借助化学模具,再进行书写,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熟记多种化学知识。化学元素太多太乱,很容易记错记混,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记忆,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最基本的内容有固体、液体、气体。除了状态不同外,还要区分固体的颜色、性质等,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固体,但两者的化学分子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分类和比较进行记忆,可以按照状态、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
3.运用学到的化学理论对不了解的方法进行探索。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化学假说法,化学假说法指运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化学原理,对未知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进行探索,而探索结果就需要时间和真理验证,初中生不能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出对或错的判断,但是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化学假说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科学方法的基础。例如,化学家拉瓦锡根据燃烧现象与空气中的化学成分相联系,通过思考和研究,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4.善于归纳和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归纳所学知识和整理知识体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养成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的好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概括整理出相应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归纳内容和归纳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所决定,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复习效果,所以说归纳和整理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时,根据教师思路学习和掌握前二十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在观察和归纳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出电子的排布和变化规律,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从而得到排布规律,这样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5.充分利用化学课本。学习化学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离不开化学课本,而化学课本中的内容排版就是按照学生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的,这就是一种隐含的科学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例如,初中化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这几部分,地球周围的空气、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自然界中的水、金属与金属矿物、溶液、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其他部分,是按照简单到复杂安排的,简单来说是教材中的一条知识线。抓住这条知识线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能使教师讲课条理清晰。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篇5
鸡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不正确的吃法对我们的健康有着不良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蛋壳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
许多人买鸡蛋只挑红壳的,说是红壳蛋营养价值高,而事实并非如此。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卵壳卟啉”的物质决定的,而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分析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取决于鸡的饮食营养结构。
评价蛋白的品质,主要是蛋白(蛋清)中蛋白质的含量。从感官上看,蛋清越浓稠,表明蛋白质含量越高。蛋白的品质越好。
蛋黄的颜色有深有浅,从淡黄色至橙黄色都有。蛋黄颜色与其含有的色素有关。蛋黄中主要的色素有叶黄素、玉米黄质、黄体素、胡萝卜素及核黄素等。蛋黄颜色深浅通常仅表明色素含量的多寡。有些色素如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可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因此,正常情况下,蛋黄颜色较深的鸡蛋营养稍好一些。
误区之二:鸡蛋怎么吃营养都一样
鸡蛋吃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煮、蒸、炸、炒等。就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荷包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由此看来,煮、蒸鸡蛋应是最佳的吃法。
误区之三:炒鸡蛋放味精味道会更好
鸡蛋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谷氢酸与一定量的氯化,钠,加热后这两种物质会生成一种新物――谷氨酸钠,它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有很纯正的鲜味。如果在炒鸡蛋时放味精,味精分解产生的鲜味就会破坏鸡蛋本身的自然鲜味。因此,炒鸡蛋时不宜放味精。
误区之四:煮鸡蛋时间越长越好
为防鸡蛋在烧煮中蛋壳爆裂,将鸡蛋洗净后,放在盛水的锅内浸泡1分钟,用小火烧开。开后改用文火煮8分钟即可。切忌烧煮时间过长,否则,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会与硫离子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硫化亚铁的褐色沉淀,妨碍人体对铁的吸收。
鸡蛋煮的时间过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生成难溶的硫化亚铁,很难被吸收。油煎鸡蛋过老,边缘会被烤焦,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
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下常可形成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学物质。
误区之五:鸡蛋与豆浆同食营养高
早上喝豆浆的时候吃个鸡蛋,或是把鸡蛋打在豆浆里煮,是许多人的饮食习惯。豆浆性味甘平,含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很多营养成分,单独饮用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其中有一种特殊物质叫胰蛋白酶,与蛋清中的卵清蛋白相结合,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降低二者的营养价值。
误区之六:“功能鸡蛋”比普通鸡蛋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富含锌、碘、硒、钙的各种“功能鸡蛋”问世。其实,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食功能鸡蛋。因为并不是每个1人都缺功能鸡蛋中所含的营养素。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功能鸡蛋时应有针对性,缺什么吃什么,切忌盲目进补。
误区之七:产妇吃鸡蛋越多越好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降低,大量食用后会导致肝、肾的负担加重,引起不良后果。食入过多蛋白质,还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氨、酚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容易出现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状,导致“蛋白质中毒综合征”。蛋白质的摄入应根据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计算。一般情况下,产妇每天吃3个左右的鸡蛋就足够了。
误区之八:生鸡蛋更有营养
有人认为,生吃鸡蛋有润肺及滋润嗓音功效。事实上,生吃鸡蛋不仅不卫生,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而且并非更有营养。生鸡蛋里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容易使身体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皮肤发炎、脱眉等“生物素缺乏症”。生鸡蛋的蛋白质结构致密,并含有抗胰蛋白酶,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只有煮熟后的蛋白质才变得松软,才更有益于人体消化吸收。
另外,生鸡蛋还有特殊的腥味,也会引起中枢神经抑制,使唾液、胃液和肠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从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因此,鸡蛋要经高温煮熟后再吃,不要吃未熟的鸡蛋。
篇6
一、高中生对化学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学生对化学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化学科学本身的客观原因,也有来自于化学教师、学生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生未掌握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高中化学相对于初中化学而言,更为系统、详细,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学习内容、难度发生改变,学生却仍沿用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学习上较为吃力,跟不上教学进度,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降低.
(2)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实验方案、教师的教学案例等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化学重要性得不到凸显,学生无学习化学的动力.
(3)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这些原因都会造成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不足.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每个学习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高中学生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压力通常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1)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课前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粗略的浏览,大致了解该课时的知识结构;第二次浏览时,拿着笔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化学方程式、反应原理及化学物质的性质等,再根据掌握的基础知识完成相应的课前练习,作好课前准备.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实验方法.首先向学生介绍化学实验室中常见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式,然后指导学生了解实验探究流程.
(3)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听课方式.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烦琐,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记较多的内容.在教师讲解重点知识时,学生可在课本上进行记录,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教学手段单一是目前化学课堂教学的通病.因此,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1)开展情境教学.例如,在讲“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图片,并由学生说明该金属在生活中常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金属特质,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
(2)开展小组教学.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上课时安排学生相应的学习任务.此外,还可进行激励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开展趣味实验,提高化学课堂趣味性.
化学实验是贯穿化学课堂的重要环节.针对化学实验普遍照抄照搬教材的情况,教师应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提高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在讲“硫酸”时,教师可设计如下趣味小实验:在一支试管内放入3~4g的硝酸钾,用酒精灯对试管进行加热使硝酸钾融化;向试管内加入绿豆大小的木炭,急性加热试管,观察试管中的情况.该实验中,在无外力震动的情况下木炭会不断跳动,仿佛跳舞一般,同时冒出红光.该实验方式简单,可由学生进行操作,看到充满趣味性的实验,会引发学生对“木炭跳舞”、“发光”现象的思考,引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从而深入了解硫酸的性质.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化学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实验 化学1必修 浅析 展望
如何理解好新课改的理念,如何用好新教材,是我教学工作起步优劣的关键,是我以何种姿态站在新课改的浪潮的关键。下面,谈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以下简称"化学1必修")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一、对化学1的浅析
化学1必修是人教版系列化学教材之一,(该套课本共八册,两册必修,六册选修),实验区使用的教材有3种版本(即:人教版、鲁教版、沪教版),本文是以人教版的化学1必修为载体来展开。它与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化学课本相对照,其特色是显而易见的:它在现行高中化学课本基础上,有质的飞跃,符合新课标的思想、内容要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其凸现的特色:
1.课本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该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微机与手机芯片、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体现人文性的如:危险化学品标志、沙里淘金原理、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网络搜索、英汉对照等等,这些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无形的潜移默化。同时都能很好的体现出编者的初衷――体现时代性与人文性。
2.突出"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主题
本册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是将原来高中三册化学课本里的部分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显得贴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与后续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如:"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介绍的一些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等是贯穿于整个化学学科的一条主线,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后续课程中会加深与巩固的,不求一步到位。又如: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基本原理上揭示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角度而引入分散系,胶体(以前高三内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后面两章介绍的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入手,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教科书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让学生从视觉上欣赏与陶冶。精选、多编排实验,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验科学!无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它还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有着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对教师教学的展望
当我手里拿着这本不足一百页(连附录共94页)的课本,要用一学期的课时来教授完,确实有点不自信,一种茫然之感(在网上化学论坛也看到不少一线化学教师也如此说过)油然而生……那么,究竟怎样面对新课本呢?在使用了化学1必修,我以为,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自己身体力行,做好表率
从新课本不难看出,作为化学教师光具备化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只囿于化学领域,没有与任教学科相关的科学有较宽广的知识与技能,则很难高屋建瓴,厚积薄发,只能穷于一时的应付,难免会捉襟见肘,更不用说驾驭教材了!因此,化学教师必须积极进取,不断的充实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时刻把自己摆在课改的行动架构之中,努力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那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讨论、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点拨等,看似是妙手偶得,实际上这些都是优秀教师综合素质的自然流露和体现。
2.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重视实验教学和探究学习活动的功能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在此不多赘述,这里主要谈谈实验探究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有的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法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结束语
篇8
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新入学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正确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1.课本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该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煤气灶火焰、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体现人文性的如危险化学品标志、沙里淘金原理、“白马非马”论、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网络搜索、英汉对照等等,这些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无形的潜移默化。同时都能很好地体现出编者的初衷――体现时代性与人文性。
2.突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主题
本册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是作为21世纪中国公民所必备的化学知识的部分,是将原来高中三册化学课本里的部分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显得贴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与后续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如“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介绍的一些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等是贯穿于整个化学学科的一条主线,起着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后续课程中会加深与巩固的,不求一步到位。又如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基本原理上揭示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角度而引入分散系,胶体(以前高三内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后面两章介绍的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的,与生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易于入手,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对于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不做过多的阐述,这些都是留有余地的,兼顾各类学生,是学生毕业与继续深造所必需的。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教科书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全书94处插图,约120幅经典彩色图片――这是前所未有的),让学生从视觉上欣赏与陶冶。精选、多编排实验[全书共计25个实验(不包括探究、实践活动等),且没有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验科学!无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它还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有着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本书的衔接与过渡自然(以粗盐提纯为起点,引发开去),习题少而精,简约而不简单,多为灵活开放型试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也足可以体现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再者,课本中增设诸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科学话史”等人性化的栏目,其“点睛”之功效也可见一斑。
二、准确把握学生学情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他们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了这一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因此,要提高必修模块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想方设法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相当多的学生初中化学基础非常薄弱,对诸如常见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一些重要必备知识,掌握相当欠缺。显然这种学习现状,必然制约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与能力。所以要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以初中知识的复习导出新知,对学生薄弱环节查遗补漏,打牢基础。
高中化学1必修模块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要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不能随意地拓宽,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三、熟练掌握有效性教学策略
化学教师要熟练掌握生活化教学策略、兴趣化教学策略、探究性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策略、课堂评价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W;策略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教育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育要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等新理念。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隐藏着很多化学知识。因此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到化学科目的教学当中是水到渠成的。
“生活化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确保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接近生活,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教学。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导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生活化导入就是指教师在导课时要从学生所熟知的、感兴趣的日常生活现象出发,或是从学生们的生活经历入手,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便自然而然的参与到课堂中。
例如,在讲授“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时的课堂导入时,老师可以从生活常识中酒储存的时间越久就越香醇出发,来说明酒的独特的性质。
二、化学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方面,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较初中抽象,加大了学生观察和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科的代言人,往往站在学科角度进行授课。这两大原因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降低,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降低了课堂授课效率。如果教师能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就拉近了课堂和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生活化有效建构知识架构。
例如,在焰色反应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夜晚霓虹灯发出的光、天空中五颜六色的烟花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探求美丽光芒以及光产生的原因。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农家肥在被塑料布覆盖,晒过一段时间再打开后会冒出热气的现象来探求缓慢氧化放热现象。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把生活现象与课本知识相联系。
三、化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形成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生只有真正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下意识感受到这些观点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生活情境的探求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证实或反驳这些原有观点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提高综合能力。
眼下有许多社会现象、民生话题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不仅为学生创设熟悉的学习情境,更能使学生有效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蛋白质”章节内容时,可以把社会热点“假奶粉事件”导入到教学中。学生有较强的正义感,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假奶粉中到底是什么物质有毒?真正的蛋白质和这种假蛋白质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去区分呢?”这类问题,这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蛋白质的热情,责任感会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去学习。课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三聚氰胺这种环状有机物是如何冒充蛋白质在奶粉中的角色的。在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多学会了一种识别真假奶粉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漂白作用时,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小商贩卖包子的视频,视频讲述了商贩会在小勺内放些硫粉点燃后放入蒸屉内部,然后白白的包子就出锅了。教师这时候可以反问学生商贩此举是为什么呢?在学生认真思考后再将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加以说明,同时说明硫氧化物的毒性。
四、化学课堂实验生活化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多给学生做些演示实验,或进行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实验,以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与生活的相关性,感受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并能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进行化学实验选择素材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参加化学实验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以热情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化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也能成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活化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曾经做过的实验和经历过的化学现象。
例如,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中,黄铜的外观色泽和黄金相似,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帮助受骗人找出鉴别真假黄金的办法。
五、作业布置生活化
课堂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后作业则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助推器”。布置生活化的高中化学课后作业是构建生活化高中化学课堂的必要途径,作业不应该局限在形式上,而应该侧重在内容上,不再是以书面呈现为主,而是侧重于学生的接受程度,让作业不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教师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赋予学生主动实验,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高中化学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授完糖类、油脂与蛋白质之后,可以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进行分类;生活中的酸奶发酵、水果解酒等现象都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可以让学生拓宽途径收集有关自主探求实验的资料,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找到实验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并把课后作业当作一种乐趣,主动积极地完成。
总之,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尽力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尽量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传授给学生,并给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真真实实体验化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策略;生活化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为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等。这种现象急需改变,我们不能把化学学习的目的都放在应付考试上。初中化学要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的垄断者,要让初中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的起始阶段,所以,在讲授化学知识时,我们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入手,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我们生活周围随时可见能用化学知识和原理解释和阐述的事物及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氧气》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这些理论知识点,而是一上课,就让学生观看了几张与氧气有关的图片,如火箭发射、运动会场上熊熊燃烧的火炬、医生抢救危机病人、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海底潜水、葡萄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变得腐烂……然后对学生说道:“同学们,这些现象和物质你们熟悉吧,在这些图片中,每一张都与氧气息息相关,氧气是我们身边十分熟悉的物质,它与世间万物如影随形,那你们对它了解得多不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出了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使学生明确知道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解读生活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可在化学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现象对化学知识进行解读,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深刻感受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身为初中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对一些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就可以向学生列于一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事物和现象,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构成奥秘》中“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列举了以下现象,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化红糖水时,将红糖溶于水里,为什么红糖很快就不见了?”“炒菜时饭菜的香味跟冷却后饭菜的香味为什么会不同?”“路过花圃时,会闻到什么气味?为什么?”等,这样,我通过描述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心理,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觉得化学原来这么有趣,而且有着极强的实用价值,从而日后以更加自觉、主动的态度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并学会思考。
三、实验教学生活化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但笔者发现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一部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又显得过于专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显得较为费劲。因此,笔者倡导开展生活化实验,让学生从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验仪器,如注射器代替胶头滴管、废旧的塑料瓶代替集气瓶等。这样变废为宝,既克服了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对生活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代替实验药品,如教学酸碱指示剂时,可以让学生课前采集各种颜色的花瓣,教师事先准备好酒精与水的1∶1的混合溶液。上课时让学生将花瓣捻碎,将其放在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过滤,这样就得到了色素提取物,然后将这些提取物放在肥皂水、食盐水、纯净水等不同的液体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由此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生活实验更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被接受。
四、课外实践生活化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以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课外活动,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化学学习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实现了学生学科应用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综合性提升。
例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笔者就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紧密联系。首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并采集部分水样用于研究;其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采集水样的悬浮物、气味、颜色等特征,以分析污染的原因,并探讨污染的解决对策。通过拓展学生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水的净化”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
结语:
在生活中让学生去体验化学,从化学中去感受生活,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懂得知识能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学习化学的成就和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化学,更加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陈正华.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书育人,2012(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