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权益相关法律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妇女权益相关法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妇女权益相关法律

篇1

一、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截止2019年1月,我县依托县司法局、各乡镇司法所及各村级活动室,已完成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0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工作。以县为龙头引领、乡镇为重点示范、村(社区)为覆盖延伸,推进县、乡、村三级“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功能定位采取“3+x”建设模式,“3”为法律援助、法律宣传咨询、人民调解,“x”为专业调解、外来企业投诉、律师、公证、安置帮教等拓展职能,采取“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别办理、结果及时反馈”的运行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各类公共法律服务项目集中进驻,优化服务机制,统一服务流程,形成符合实际、上下贯通、功能完备、整体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体系。依托司法所、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推进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依托“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和驻村工作队等灵活形式,实现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二、持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把学习贯彻党的及系列全会精神与开展群众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同心同向”“感党恩、爱祖国、守法治、奔小康”“送政策、送文艺、送法律、送卫生、送科技五下乡”“两高一示范”脱贫摘帽、争创“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县”“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缉枪治爆等群众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以案释法,通过经典案例讲解、播放典型案例警示宣传教育片、发放以案说法宣传读本等方式,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和教育功能。

以“法律七进”为重要载体,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宣传妇女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倡导尊重妇女、男女平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保障妇女的基本权利,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做好妇女权益保障的宣传工作中,一是周密部署,把妇女权益保障法纳入全旗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计划。在“七五”普法规划中,把妇女权益保障法作为重点普及内容,列入普法规划和计划,列入检查考核项目。二是广泛宣传,着力提高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针对大部分妇女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法律知识缺乏、维权能力不强等特点,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普及力度,先后开展广场咨询、以案释法图板展、发放宣传资料、“送法入户”、“送法下乡村”等活动。先后多次组织普法宣传小分队、普法义务宣讲团等深入乡村、社区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使广大妇女对妇女权益保障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三是拓展载体,积极营造全社会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氛围。妇女权益的保护,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权益的良好环境,妇女权益才能得到保障。近年来,我们注重整合资源、创新形式,特别是在“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中,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积极开展“送法进机关”、“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乡村”等活动,通过现场解答咨询、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视频等,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了尊重妇女、爱护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良好氛围的形成。

借助“法律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一是组织深入到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利用“三八”妇女维权周、“五四”青年节、“12.4”宪法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现场法律咨询等宣传活动。三是利用法治宣传栏这一重要的宣传阵地,适时制作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的宣传栏目。四是为全县各中小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五是利用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职能,适时以案说法,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了解和认识。

篇2

一、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有些企业在用工中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严禁对妇女就业的歧视。然而在改革中,劳动权益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女职工。一些企业在招收职工时,不愿接受女性就业或随意提高录用女职工标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男工,甚至在一些妇女能够从事的行业和工种也拒绝招收女工;还有一些服务行业,招收女工往往对年龄、身材、相貌等条件要求过高,造成男女不平等。

第二,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不佳。有的单位一岗一人,女职工休假、哺乳时间等得不到充分保证;有的企业不给女职工做妇女病检查,一些已经形成制度的女职工劳动保护指标得不到落实。同时,女职工应有的劳动保护得不到保障;有的企业设备老化、操作工艺粗糙,女职工应配备的劳动保护用品滞后,导致女职工发病率较高。

第三,工会女职工组织不健全,作用难以发挥。一是女职工组织不健全。二是部分企业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主任,不是按民主程序选举产生,不利于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女职工干部的业务不熟,缺乏解决新问题的工作方法和能力。四是女工工作活动经费不足,企业领导有关法律、法规拨缴工会经费。

二、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法律宣传还不到位。《妇女权益保障法》已经颁布十年了,但在一些企业领导中根本不知道有这一法律,有的即使知道,也对妇女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

第二,女职工自身素质相对偏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某些单位个别女工的文化层次比较低,缺乏对社会生活以及法律知识的了解。在工作中,她们即使遇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多是忍气吞声,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进行自我保护。个别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劳动者权益保护”这回事,出了事更不知道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一些企业主却缺乏遵纪守法自觉性,钻女职工不懂法的空子,肆意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

第三,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导致女职工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得到纠正。目前,在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方面,各级工会组织和妇联在宣传和呼吁社会各界来维护妇女权益、检查法律的执行情况等方面缺乏力度。同时,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下岗、失业女职工劳动权益问题无人问津。

三、加强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法》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女职工权益的氛围。一是企业女工组织切实作好依法维权工作,要通过签订集体合同,将女职工特殊保护融入集体合同中,从源头上加大维权力度。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营造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的良好外部环境。三是各级工会组织,要主动承担职责,认真履行好法律规定的保护女职工权益的义务,并注重协调有关部门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手段,保障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

第二,加强对女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女职工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保护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根本在于提高女职工的自身素质。要发挥好各级各类职工学校的阵地作用,注重女职工的培训。要深入持久地开展职工读书自学活动,增强女职工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培训,使她们学法、知法、懂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三,必须加大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的力度。一是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企业工会和女职工委员会的认识。二是加快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的组建步伐。三是在组建形式上要多样化,企业规模较大的应单独建立女职工委员会,小企业较集中的地方,应建立女职工联合会,或成立女职工工作小组。

第四,要尽快提高女职工干部队伍素质和女职工工作水平。一是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要把培训新建企业女职工干部纳入工会培训计划,让新建企业女职工干部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二是进一步规范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重点帮助女职工干部更新业务知识,明确工作思路,掌握工作方法。三是要提高女职工干部的工作水平,广开学习渠道,拓宽工作视野。

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

妇联高度重视维权综治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综治、普法、维权等工作作为主要业务工作来抓。一是建立健全组织,认真落实综治工作任务。成立以主席为组长,分管副主席为副组长、维权志愿者为成员的综治领导小组、禁毒领导小组,主抓综治日常工作。

    二、深入开展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活动

   (一)各级妇联组织积极组织实施   

新工办妇联、巴林旅游区管理局妇联分别邀请法律专业讲师在社区举办《反家庭暴力法》知识讲座。讲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什么是家庭暴力、遇到家庭暴力该怎么解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列举了身边的具体例子,鼓励妇女群众要学法、懂法、用法,当面临家庭暴力侵害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同时提醒妇女群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家庭暴力法》同样适应妇女,妇女不能对其他家庭成员实施家庭暴力。

塔尔气镇妇联利用网上妇女之家微信平台,开展了《反家庭暴力法》的学习活动。广大妇女畅所欲言,意识到反对家庭暴力,人人有责。通过学习,广大妇女了解了家庭暴力的形式以及预防措施,提高了反家庭暴力的意识。

图里河镇、库都尔镇、博克图镇、永兴办、暖泉办、建设办、妇联分别在社区开展“建设法治牙克石,巾帼在行动——维权服务、法律宣传进万家”维权宣传活动,针对辖区妇女、流动人群发放《反家庭暴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涉及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0余种1000余份,悬挂宣传标语,并播放LED彩屏。

(二)机关事业单位构筑各种活动平台宣传反家暴法 

1、公安、法院、司法局等部门纷纷发挥职能作用,走进社区举办反家暴知识讲座,设立咨询台,热心解答群众的咨询,并发放维权手册等,增强了辖区妇女群众对《反家庭暴力法》条款的了解,提高了维权意识。

2、市总工会妇委会在市区主要街道拉起反家暴法条幅,呼吁市民关注、了解这部法律,营造了反家庭暴力的社会氛围。

3、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女职工学习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人民调解法》等法律知识,帮助广大妇女学法、懂法、用法,引导妇女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提高了妇女的维权意识。

   (三)媒体发力宣传反家暴法

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的形式宣传反家暴法,同时利用《牙克石报》和“牙克石宣传”、“林城女声”微信平台,再次解读反家暴条款,提高了市民及广大网民对反家暴活动的关注度,方便了各类读者学习反家暴法。

三、深入开展“巾帼反毒”行动

“三八”妇女维权周期间,市妇联组织各级妇女组织,以“妇女之家”为平台,积极开展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巴林、博克图镇妇联分别在社区广场上组织巾帼志愿者,通过发放禁毒知识宣传资料、志愿者流动咨询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了的种类、危害以及抵制的重要性,共发放各类禁毒宣传资料100余份;胜利街道办事处妇联围绕“拒绝——巾帼在行动”这一主题,联合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举办了禁毒知识讲座;牧原镇妇联开展了“拒绝巾帼在行动”宣传活动,发放了禁毒知识宣传手册200余份。通过广泛宣传和呼吁,营造了远离、抵制的良好氛围。

四、切实解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问题

篇4

一、进一步加大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宣传力度

一要加强宣传,促进维护妇女权益法律政策的普及。我镇妇联组织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及重大节日、纪念日,面向社会、面向社区妇女开展各种宣传培训活动,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广大妇女的法律素质,增强我镇妇联干部的依法维权能力,提高全镇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责任意识。

二要继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在全镇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充分发挥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实践育人的功能,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加大对妇女群众的服务力度

一要动员社会力量,救助贫困妇女儿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项目扶贫、开发式扶贫的力度,镇妇联要继续实施好“一帮一”扶贫工程,加强监督、指导、管理力度,使贫困户尽快脱贫。

二要拓宽渠道,促进城镇妇女创业就业。积极宣传政府就业扶持政策,强化妇女就业指导,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制度,充分利用镇劳务派遣公司,组织妇女举办培训班,掌握一门技能,拓宽妇女就业领域,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带动更多妇女就业。积极宣传落实政府就业扶持政策,强化妇女就业指导,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机构。

篇5

根据早晨乡镇菜市场人员比较集中的状况,去年三和镇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利用早晨在菜市场开设“法律早市”,以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

镇妇联主席定期参加,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与妇女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从xx年起,“法律早市”在全市各乡镇全面铺开,极大地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律知晓率。

2、全面建立“巾帼维权站”,维权工作深入基层。

去年我市在##镇茅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首家“巾帼维权站”。建站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下半年我们将在全市各社区全面建立“巾帼维权站”,为社区妇女,特别是外来妇女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引导妇女学法、守法,提高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举办专题访谈节目。

针对家庭暴力居高不下的现象,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国际日”为契机,举办一期访谈节目。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向人们展示妇女受家庭暴力的情况,由相关的法律专业人士和妇联干部从法律和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共同对案件进行评述,并围绕案件展开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通过采用案例的再现与深入浅出的谈话相结合的方式,使广大妇女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4、组织“法庭进农村”活动。

针对农村妇女“谈法庭色变”的现象,和法院联合组织“法庭进农村”活动。选择典型的婚姻家庭案件,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把法庭设在当地村委会,让广大妇女通过观摩整个庭审过程,通过对身边的典型案件的了解,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使妇女更好地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

篇6

关键词 女性 平等就业 行政法律 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女性的就业权益作为女性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通过维护女性的就业权来保护女性的权益。通过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女性的解放程度和发展水平往往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现代化的发展形势下,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建设的程度,可以说实现女性平等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女性的平等就业权没有真正得到切实的保护,面对这样的现状需要逐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实现女性的平等就业。

1现阶段我国女性就业的现状

1.1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

男女就业机会中的不平等就是指女性在求职的过程中仅仅是由于性别的差异而受到用人公司特别对待,从而导致女性无法取得和男性获得同样的工作机会。在能力同等的情况下,一般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男性,或者是女性获得的工作质量比男性差,其工作时间也比较长,这也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情况。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自动选择权,就业机会不平等的情况日益剧增。而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其中有大部分的女性受到过不平等的待遇,性别歧视也是女性就业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甚至在学校的就业网站上,有些公司明文规定只招收男性或者是男性优先。因而就业不平等是限制女性平等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1.2职业性别上的隔离

女性步入职场并不意味就业上的平等,在职场中女性同样可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这也说明了女性没有真正的而实现平等就业。职场中的性别隔离就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的行业中员工性别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男性集中和女性集中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职业性别隔离在世界各国都是存在的。目前职业性别隔离主要包括横向隔离和纵向隔离,横向隔离也就是行业的性别隔离,纵向隔离就是职位上性别隔离。一般情况下,女性集中的行业的工作往往是女性家庭角色的延伸,主要表现为没有较高的个人能力要求、薪资水平比较低、缺乏社会影响力等,而男性集中的行业其薪资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比女性高。纵向隔离主要是指女性进入高层管理职位难度大大高于男性,通过调查研究就可以了解到女性在高层职位中的比例明显较少,而对于升职来说,有很多无形的条件认为困难阻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

1.3就业待遇上的性别歧视

就业待遇上的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劳动合同中,在男女职工创造同等价值的基础上,其薪资待遇和职位晋升的机会是不同的。但是在我国《消除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公约》中已明确规定。男性和女性在创造同等价值的情况下,应当享有同等的薪资待遇、培训晋升、工作条件。这样的规定也是同工同酬的重要依据,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同工同酬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和落实。通过近几年的薪资调查数据可以了解到,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相对而言女性的收入仍旧低于男性,而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而在晋升机会方面,用人单位在选择的时候更加倾向于男性,其主要原因还是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例如女性在生育期间就需要停止工作,因而会对用人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女性晋升的机会就相对较少,相应的薪资也得不到提高,女性和男性的差距逐渐加大。

2我国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及缺失

2.1女性平等就业的相关规范

我们国家已经有许多关于女性平等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制定的基本前提就是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专业导致我国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更加注重消除妇女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保护性的立法,主要是对于女性的保护,而在实质上缺乏了男女逐渐的平等权利和平等的机会等方面的立法。也正是这样的规定反而增加了社会上对女性的性别偏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女干部。而实质上中国宪法仅仅是在原则上对女性的平等就业进行保护。在《中华人们共和国劳动法》中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的时候,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和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在其中对性别歧视的概念没有具体的界定,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进行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综合性保护女性权益的法律,但是其中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很多规定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同时在很多内容上与《宪法》和《劳动法》没有实质上的差别。而在其他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缺陷。

2.2维护女性平等就业的相关监管机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能是比较广泛的,而且相关的管理事物极为复杂,但是在这些机构中没有专门设置就业平等的机构,因而在遇到就业性别歧视等问题的时候,其他的机构对这些问题进行监管,所以就业性别歧视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解决。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妇儿工委主要负责的是有关妇女和儿童相关事宜,但是其在维护女性就业平等中主要是协调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却没有实质性的权利。各级妇联、妇女联合会的实质是社会群众团体,其主要工作是政府和妇女进行沟通的桥梁,妇女联合主要是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的服务,但是无法维护女性就业平等的权利。其他的相关监管机构和部门也无法针对性的解决女性平等就业的问题,女性平等就业的权益也无法真正得到保障。

3实现女性就业平等的行政法律保证的有效对策

3.1完善女性平等就业的立法保护

首先需要将性别平等的观念应用到立法中,由于受到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女性平等就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要想实现女性就业平等需要,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平等性别观,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女性不平等就业的问题。加大对平等性别观念的宣传,这样用人单位才可能减少对女性的歧视,逐渐实现女性和男性就业机会上的平等。其次就是根据实际需要逐渐完善立法内容,其中首先需要完善的内容就是明确就业歧视的标准,给予司法部门应有的执法依据,也防止用人单位不合理的就业性别歧视的行为,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确侵害女性平等就业的相关法律责任,给予女性应享有的就业权益保障。

3.2完善女性平等就业的司法保护

司法救济可以说是实现女性平等就业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建立宪法诉讼保护是保证女性平等就业的重要途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实现平等就业的重要基础,同样也是惩罚侵犯女性平等就业权的重要依据,可以为女性平等就业的问题提供明确的法律性保护。强化劳动仲裁委员会也是重要的举措,现阶段我国劳动纠纷案件的基本形式就是先裁后审,劳动仲裁也是诉讼的必经程序,因而为了减少女性劳动纠纷诉讼的成本,防止用人企业恶,需要增加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职能。因而取消先裁后审的形式是有必要的。为了实现女性平等就业,还需要制定相关制度和法律要约束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行为,逐渐消除女性不平等就业的现象,而作为仲裁委员会,当女性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时,还可以帮助女性提出诉讼来维护其平等就业的权益。

3.3完善女性平等就业的监管机制

任何法律的实施都少不了有效的监管,在实现女性平等就业的过程中,加强对现行法律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逐渐完善我国女性平等就业的监管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平等就业的监督机构,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女性平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因而可以设置专门的平等就业的监督机构,或者是在原有监督机构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在设置平等就业监管机构需要得到法律的肯定并且授予其法律权利来全面解决女性就业中存在的不平等就业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建立监管机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可行性,所以建立专门的女性平等就业监管机构尚在讨论中,而在原有监管机构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女性平等就业的监管部门相比较而言有较强的可行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选择哪种形式,其根本性的要求就是实现女性的平等就业,保障女性平等就业的基本权益。

参考文献

[1] 潘宇昊.女性就业歧视的法律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篇7

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和生育观,预防未成年学生早婚早育,早婚辍学、未婚先孕、违法生育等问题,保障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县人口素质提高,做好脱贫攻坚教育保障,根据《省委平安贵州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早婚早育社会问题专项治理总体方案的通知》(省委平安组﹝2019﹞2号)、《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预防未成年学生早婚法制教育工作五条的通知》 (黔教办函〔2019〕691号)、《毕节市早婚早育社会问题源头治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毕教办发﹝2020﹞2号)《纳雍县早婚早育社会问题源头治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 (纳教科〔2019〕5号)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现作如下汇报。

一、工作目标

   夯实“控辍保学工程”,加强失学辍学学生台账监测管理,动态对全镇义务教育阶段段6-16周岁适龄儿童开展地毯式的排查,精准掌握义务教育辍学失学底数,杂实开展劝返复学工作,防止学生失学辍学,确保6-16周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全部清零、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常态化动态清零。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宣传普及《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贵州义务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早恋早婚早育和辍学失学的危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家长(监护人)进行法定监护职责,法定婚龄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家长正确履行监护职责,预防早婚辍学。推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16-18周岁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延长青少年受教育时限,防止未成年人过早进入社会而产生早婚现象.

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工作顺利开展,水东镇早婚早育社会问题源头治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郭  晋

副组长:王瑞新

成  员:田  祥  蒲  军  刘  杰  彭德良 张  振  赵明艳  彭召开  周泽良  王  鸑  王  坤  王景贵

中学、各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各包组教师、各班班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水东镇教育管理中心,具体由赵明艳同志组织办公。

三、 主要做法

1、制定《水东镇早婚早育社会问题源头治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

2、组织教师进村入户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贵州义务教育条例》。

3、打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贵州义务教育条例》张贴在村里醒目位置。

4、召开控辍保学业务培训会,让教师进一步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进村入户时对家长学生进行解读,并从青春期的特点、早恋的特征、什么是早婚以及早婚早育的危害,男女青年怎样正常交往等方面,为学生讲解了辍学和早婚遭遇的危害性,营造了浓厚的控辍保学和优生优育舆论氛围。

二、存在不足及打算

1、由于我镇部分存在少数民族较多,许多风俗习惯很难改变,思想意识有待提高。

2、法治意识有待加强。各校要邀请法治副校长或法治辅导员进校园,给学生上法治课,讲解《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3、发挥部门联动作用。邀请公安、司法部门进村入户,向老百姓宣传《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篇8

[关键词] 非婚同居;损害赔偿;损害救济

[中图分类号] D9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1-0007-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案情大致如下:大龄女青年丁某通过百合网认识了某公司董事长李某,后同居怀孕并流产后才发现李某并未离婚,遂愤然向朝阳法院,该法院认为丁的人格权下的性权利受到侵害,判李赔十五万并登报致歉。本案中涉及到很多法律问题,在此仅对同居中女性权利受到损害时的救济问题进行探讨。

之所以要探讨此类问题,是因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因同居而遭受的伤害更甚,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例如非婚同居期间的有可能给女性造成怀孕流产,或因反复流产而引发严重的妇科疾病甚至丧失生育能力等,这些都会使女性遭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而大多男性却非但不会受到伤害,反而因为我国法律缺乏此方面的规定而轻松逃避其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故此,法律不应当再对非婚同居行为视而不见,以其不具备婚姻要件而将其排斥在法律大门之外。我国也应该借鉴外国先进立法,通过完善我国立法来加强对非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保护。

二、女性在非婚同居中受到损害的类型

从实际来看,同居女性受到的损害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同居男性的暴力行为对女性身心造成伤害[1]

多少年来,家庭暴力一直屡制不止,而同居生活中也同样存在着暴力行为,而且随着同居行为的增多,发生在同居者之间的暴力行为也开始增多。虽然同居双方并没有建立法律意义上的家庭关系,但是却已是虽无夫妻之名而有夫妻之实,其生活模式和家庭生活模式并无两样[2],因此,婚姻中的夫妻双方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也同样是同居双方所要面临的,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由于男女身体力量的不对等,男性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而女性往往在同居暴力中成为受害者。

(二)反复怀孕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虽然现代医学的避孕技术不断提高,但同居中仍存在避孕失败而怀孕的可能,而非婚同居关系中的当事人大多没有生育的计划[3]。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如果怀孕,常被迫生育或是堕胎,二者都可能使女性遭受身心的双重伤害,或带来计划外生育等问题,同居中的女性无法忽视这些成本{1}。

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在同居过程中都曾意外怀孕。一旦怀孕,那些不具备生育条件或没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多数会选择人工流产,而流产手术对女性的生理及心理都会产生很大伤害。事实上,一些女性因反复多次怀孕流产而永远丧失生育能力,其所受到的伤害也将永远无法弥补。如果已失去身体健康甚至丧失生育能力的女性再遭受同居关系的破裂,其身心必将受到沉重的打击[4]。

(三)同居关系破裂时,女性同居者为家务劳动的付出无法得到补偿

同居关系的生活模式类似于婚姻生活的模式。同居期间,由于男女之间各自的生理特点、性别优势以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较多的女性需要留在“家里”,操持家务劳动,扮演着后勤服务者的角色。甚至很多同居女性为了生育子女和照顾家庭而放弃自己的事业做起了全职太太[5]。由于无法去衡量女性同居者这些所有的家务劳动付出,因此,在同居关系解除时女性的牺牲也就难以得到补偿。

如上所述,非婚同居期间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给当事人造成损害,而现实中女性所受到的损害往往要高于男性。尤其反复怀孕流产对女性所造成的损害,更有可能是终身都无法弥补的。如此,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会给女性带来致命的打击。因而无论从保护弱者的利益还是从法律对正义的追求出发,都应当在法律上作出具体的规定,以扩大对女性权益的保护。

三、我国现行法律对女性在同居中的损害救济之不足

(一)婚姻家庭法相关规定的缺失

我国现行婚姻家庭法并没有关于非婚同居中所涉人身损害的相关规定。在实践中主要是依靠《婚姻法解释一》和《婚姻法解释二》,以及 1989 年《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中不与新法相抵触的部分对非婚同居关系进行调整。但是这些散见的规定却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如1989年的《意见》,该法条只是规定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情况,而对其他情况诸如不以夫妻名义的非婚同居关系并未给予规范和调整,保护范围比较窄,力度也不大。《婚姻法解释一》则以1994年2月1日为界对同居行为进行区别对待,排除了事实婚姻的同时也使非婚同居丧失了在法律上存在的基础。《婚姻法解释二》中所规定的“当事人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当事人请求解除的同居关系,属于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2}更是彻底否定了非婚同居关系的可诉性。正是由于这些立法残缺,使得法官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举棋不定,甚至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这种法律的缺位,也必然导致同居中女性的权益在受到损害时难以得到法律的救济。

(二)侵权法的局限性

首先,在大陆法系体系中,侵权法是债法的一个分支,而债法在法律性质上又属于财产法[6]。所以,就法律属性而言,隶属于财产法体系的侵权法是不宜用来调整非婚同居这种人身关系的。其次,侵权法以过错责任为主要原则[7],这种归责方式也是极难运用到存在许多情感瓜葛的非婚同居关系中的,例如,如果女性主张损害赔偿,同居男性的过错该如何判断?由此可见,一般侵权关系中所发生的的损害赔偿与同居中女性的损害赔偿是截然不同的。最后,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的,女性在非婚同居中受到的损害往往是多元的,侵权法的救济方式对于这种多元化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女性非婚同居中的损害问题并不能在侵权法的框架下得到解决。

(三)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局限性

妇女权益保障法是妇女权益保障的专门性法律,但是仔细翻阅该法条文不难发现,该法大多只是涉及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例如只是规定妇女的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对于性方面的权利规定也仅局限于“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等。再者便是规定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一些权益,例如该法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等{3},但是对于未婚同居中妇女的权利,却只字未提,故并未能对处理未婚同居案件有所帮助。

四、国外保护非婚同居女性权利的法律方法

国外许多国家的法律均对未婚同居中女性权益的保护有所规定,具体如下:

1.通过保护契约关系予以保护[8]。如美国,因为非婚同居不具有婚姻的法律地位,其救济手段主要是对当事人之间契约关系的保护{1}。

2.通过衡平法予以保护。在缺乏合同的情形下,法院可以根据衡平法或实际交换价值原则对同居者予以救济{2}。

3.从同居者身份角度对非婚同居关系中女性权益予以保护[9]。美国一些州认为非婚同居关系类似于婚姻关系,对其规范也多参考婚姻制度,规定非婚同居者在该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收益为双方共同所有,类似于夫妻共同财产。

4.通过扩大相关法律领域的保护范围予以保护。例如20世纪70年代,英国颁布的《家庭暴力与婚姻程序法》,将同居中的伴侣遭受的暴力纳入立法范畴,使未婚同居者的权利得到法律的保护。又如1976年颁布的《死亡事故法》将非婚同居伴侣纳入受抚养者。这些规定都赋予女性一种类似于配偶的权利,使同居中的女性获得更多的保障。

5.针对女性同居者的弱势地位,法律给予直接保护。例如《埃塞俄比亚民法典》对解除非婚同居关系的规定:女性可以随时作出终止同居的决定,且她不承担任何损害赔偿或返还原物的责任;而男性作出相同决定时,如果为公平所要求,法院可判处他对女方偿付不超过6个月的生活保持费用的赔偿{3}。

五、完善我国非婚同居女性损害的法律救济途径

我们可以借鉴各国先进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未婚同居的法律现状,通过修改、完善婚姻法及相关法律制度来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护。

第一,明确非婚同居的法律地位。我国现行婚姻法对非婚同居行为所采取的是一种不作为的态度,即不禁止,不干预,也不保护,没有对该行为的法律后果予以明确,这不符合时代需求。我国立法应当承认非婚同居与婚姻的相似性,对其赋予一种“类婚姻”的法律地位。虽然有学者认为如果法律对非婚同居做出明确规定,那么就相当于是在鼓励非婚同居这种行为,如此势必会有更多的人选择非婚同居,到时必然会对婚姻的稳定性构成威胁,也会对我国现行婚姻制度造成不利影响。但这种考虑无疑是欠妥的,因为从非婚同居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属于事实问题,一味的逃避现实而不去规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在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使非婚同居人负有相应的义务,才能使非婚同居在实质上产生与婚姻具有同等的稳定效果,而不会产生如有些学者所担忧的那种负面影响。

第二,以契约方式订立未婚同居的相关规定。因为非婚同居是当事人合意选择的结果,故可以将同居关系作为一种契约关系来看待,使得其可以依照《合同法》和《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加以调整。视婚姻为契约是在西方国家产生并至今仍在西方法学界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学说,婚姻契约说在人类婚姻史上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4}。同居的法律关系与婚姻极其相似,因此,也可以类比婚姻契约说。以契约方式来约束未婚同居关系,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为了保护同居双方的利益,尤其是女性同居者的权益,美国大多数州都规定双方需制定未婚同居合同甚至规定要强制实行该合同[10]。另外,未婚同居关系中的女性也可以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财产权、身体健康权、继承权等权利。

第三,建立非婚同居关系中的补偿制度。为更好地保护非婚同居关系中女性的权益,法律应当赋予女性请求对方为一定补偿的权利,即规定在同居持续期间,若女性因怀孕、流产等受到损害,有权要求对方对其身体上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损害予以赔偿。因为女性确实因非婚同居期间的行为而受到损害,并且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当同居关系终止时,该种损害并不会随之终止,尤其那些因反复怀孕流产导致永远无法怀孕的女性,其受到的损害更是终生的!此时如果另一方置之不理,民法的公平原则将无从体现。因此有必要赋予同居中受到损害的女性请求对方予以补偿的权利。

第四,建立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的财产分割制度。首先,由于非婚同居者不选择结婚的原因之一就是想保持经济上的相对独立,因此,在处理同居双方的财产时,首先应当遵从当事人的约定,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分别财产制”进行分割。“分别财产制”是指双方财产不因当事人同居而当然地发生混同,如同居前双方的个人财产、同居期间个人所得均属个人财产,在进行财产分割时,这一部分财产归属于个人所有。当然,对于同居期间双方共同劳动和共同出资购置的财产由双方共同所有,按照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务,也要按共同债务处理。其次,在同居关系持续期间,同居者一方在同居生活中付出了较多的时间、精力,或者在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中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在同居关系解除时,可以请求对方给予适当的补偿。最后,为了更好地保护解除关系时弱势者一方的利益,可以赋予弱势一方“获得经济帮助请求权”。该权利是指当事人一方由于缺乏劳动能力或者因为长期的家事劳动而失去工作能力,一旦未婚同居关系解除,其生活就会陷入严重困难时,该弱势一方有请求获得经济帮助的权利。对于该请求权数额方面的规定,也可以优先适用双方的约定,无约定时则可由法院按照当地生活水平和案件具体情况确定。

六、结 语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个案例,笔者认为法院做出这样的判决有其合理性。首先,就李某而言,在并未与其妻子离婚的情况下与丁某同居,属于非法同居或婚外同居,法院应当接受此类案件的审理。其次,李某并没有告知丁某其未与妻子解除夫妻关系,并与丁某同居,具有欺骗性质,当然也就具有主观过错,而且因为怀孕流产,丁某的身心确实已经受到极大的伤害。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所以其健康权应该予以保护。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也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且通过以上对女性在同居中所受损害的普遍性以及完善对其救济的必要性分析,更进一步表明对女性在同居中所受损害进行法律救济的急迫性。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李某均应当承担因同居给丁某造成人身损害的责任。

未婚同居在世界范围内已呈现出一种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在同居关系中女性由于其生理等因素相对处于弱势,各国为了更好地保护弱者、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纷纷制定了非婚同居的相关规定,而我国立法在此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发展进步。为了公平和正义,为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我国也应立足本国国情,充分汲取他国立法的有益经验,补充并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使同居女性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潘从武.家暴婚外情成离婚诉讼递增主因,无法出示证据致索赔无望[N].法制日报,2011-3-9(004).

[2]袁翠清.浅议非婚同居现象[J].法制与社会,2010(3):p187.

[3]赵玉梅.论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11(3):p119.

[4]何丽新.我国非婚同居立法规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p57~60.

[5]李永一.同居关系中女性权益的认知及保护[N].人民政协报,2011-2-28(B04).

[6][7]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58~75,p193~233.

篇9

Abstract: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women's rights as human beings and should be enjoyed. In order to mak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more specific and more standardized, in March, 2016, the State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China's first anti-domestic violence law. This law makes a more detailed provision to protect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but the protection of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should be synchronized with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reate a social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women'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protection of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anti-domestic violence law in Anglo-American countries, Hongkong and Taiwan,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a's anti-domestic violence law,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protection of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关键词: 妇女权益;反家庭暴力法;研究综述

Key word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anti-domestic violence law;review

中图分类号:D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21-03

0 引言

合国第二次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妇女和女童的人权是普遍性人权当中不可剥夺和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2016年3月1日,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颁布和实施,这对于保护中国妇女的权益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国妇女人权与法律发展更应当与国家发展同步,以营造更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发展的社会环境;国家制定新法时,应充分关注妇女的特殊需求。

1 国内外家庭暴力法中对妇女权益保护的研究综述

1.1 国外家庭暴力法对妇女权益保护的研究综述

1.1.1 美国 在美国,妇女权利被认为是一种宪法权利,据有的学者解释,“妇女权利”一词实际上有以下三种含义:其一,指妇女应有与男人同样待遇的权利;其二,指妇女可以有与男人不同待遇,即受法律优待或保护的权利;其三,指美国所有公民都享有的,但由于生理而非法律上原因特别强烈影响妇女,或仅仅影响妇女的权利由于美国沿袭了英国的“拇指法则”,也就是说,允许丈夫用不超过拇指粗的棍棒惩戒妻子。由于这个法则,赋予了丈夫惩罚妻子的权力,认为家庭暴力属于家庭隐私,外界的介入是不被允许的。直到 19 世纪末期和 20 世纪初期,这个传统的法则才逐渐被废弃。1974 年建立起首批庇护所来帮助和保护受暴妇女,波士顿过渡之家于 1976 年成立。1978 年全美反对家庭暴力联盟也产生并发挥作用。美国国会于 1994 年通过了《针对妇女暴力法案》,这部法律的通过对于打击家庭暴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美国的法律保护体系中,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主要表现在:①联邦宪法层面被害人权利法;②民事保护令制度;③对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强制逮捕和制度;④通过民事诉讼寻求经济上的赔偿制度,对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进行赔偿,这种赔偿既包括身体伤害的赔偿也包括精神损害的赔偿;⑤规定婚内罪;⑥家庭暴力专门法庭。美国一些地方法院纷纷设立审理家庭暴力案件专门法庭,以便及时有效地帮助家庭暴力受害者。其中,美国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了12个家庭暴力法庭,专门法庭主要审理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

1.1.2 英国

英国对妇女权益的保护集中在家庭暴力法方面,表现为:《1976年家庭暴力与婚姻诉讼法》赋予民事法庭制止家庭暴力命令的权力,并授权警察未经法庭批准而径行逮捕违背禁令者的权力。“《1996年家庭法》第4章‘家庭住宅与家庭暴力’建立了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制定法体系,合理化了较早的相关法律,赋予法庭对家庭暴力事件的审判权及单独的救济体系”该法规定,在遭受家庭暴力时,受害者可向法院申请两种判令:其一是禁止令,禁止施暴者继续攻击或威胁受害人,或禁止施暴者与受害者有任何接触,如恐吓、骚扰或跟踪;其二是驱逐令,即将施暴者逐出家宅。该法还规定法院可赋予以上判令以逮捕权。

通过英国政府在家庭暴力防治立法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联手协同抗争,经过40年左右的努力,家庭暴力得到了有效遏制,受害人得到了及时救济,对家庭暴力的举措和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在警察局成立了家庭暴力专职工作部门,专门为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妇女提供支持”这不能不说得益于英国政府在家庭暴力立法防治方面全面的立法模式和体系及对家庭暴力立法的重视。显然,在英国立法者看来,家庭暴力立法是保护人权,尤其是妇女人权的方式之一。

1.1.3 南非

南非对于妇女权益的损害主要表现在暴力犯罪上,虽然南非的宪法明确规定了法律保护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但针对妇女权益的暴力现象并未减少。针对这一现象,从93年开始南非社会就展开了多方位的反对家庭暴力的运动促使了 1998 年《家庭暴力法》的通过,这部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体性规定与程序性规定。实体法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①不得对申请人以及他们的孩子进行威胁或辱骂;②禁止进入家暴中申请人的住所或者居所,甚至于申请人住所或居所中的某一部分;③禁止被申请人进入申请人的工作单位;④不得与其它人一起对对家庭暴力的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行为。另外,这部法律对于性暴力也给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其暴力对象的保护范围从法律所缔结的婚姻关系的当事人扩大到传统习俗或者宗教制度所缔结的婚姻关系。

1.2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家庭暴力法对妇女权益保护的研究综述

1.2.1 香港

香港最早对妇女权益在家暴中的保护是1986年制定的《家庭暴力条例》,这部法律最初主要是为了规制婚姻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虐待。2010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家庭及同居关系暴力条例》,该条例除进一步扩大了家庭暴力的保障范围外,还规定了遭受家庭暴力的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令,既可以强制不受对方的骚扰外,还可强制其进入申请人的住所。同时香港也承认性暴力,而且把婚姻存续期间或是同居期间的性暴力认定为婚内,依据1999年香港《刑事罪行条例》第118(1)条的规定可以对婚内处以终身监禁的刑罚。香港还为家暴中的妇女提供服务福利机构,香港约有370所志愿服务福利机构,主要的福利机构有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庇护中心等,主要服务对象是在家暴中的妇女。另外,香港对于警察在家暴中的重要责任也做了相关规定,规定警察不应交家暴视为家庭纠纷,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于本身就处于强制令下的家暴施实人,更是可以立即逮捕施暴者。

1.2.2 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对妇女的保护走在了前面。98年《台湾家庭暴力防治法》就已正式颁布,这是一部涵盖了民事、刑事实体和程序性法规的综合性法规。这部法律在第二部分就对民事保护令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规定。除了规定了对家暴受害人的保护令外,还规定了远离令、迁出令、治疗令、防治令等一系列保护受害人的规定。其次,规定了刑事司法干预机制。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家庭暴力罪,这就意味着施暴者若构成其他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则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再次,对家暴防治人员法律责任的规定。家暴法同时对经常接触家暴受害人的医生、社区人员等设定了一定的法定义务,若上述人员发现可能存在家庭暴力的案件时,应当向当地主管机关报告的义务,如果违反了这个义务,可以对其处以相应的罚款。最后,规定了预防与治疗部分。对加害人进行强制治疗或者辅助辅导是台湾家暴法的一大特色。第14条(10)规定的命相对人完成加害人处遇计划。这里的处遇计划指的就是对加害人实施之J知教育辅导、心理辅导、精神治疗等。

2 国内外家暴法中对妇女权益保护的立法比较

2.1 英美、南非家暴法中对妇女权益保护的立法比较

美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在世界上来看都处于领头军的位置,上至联邦政府下至各州的立法都形成了全面具体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体系。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反映了立法缺乏保护妇女权益;第二次女权运动将美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推向了,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的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制度。”

从前面综述部分可以看出英美法系对家暴中妇女权益保护立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在立法模式上,英美法系的国家立法多分散于各个立法中。英国出台了多个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并取得很大成效。主要有“《1976年家庭暴力与婚姻诉讼法》、《1996年家庭法》、《1997年保护免受骚扰法》、《2003年害法》、《2004年家庭暴力与犯罪及受害人法》”从上可见,英国立法分散而集中。第二,在立法内容上,实践中其实大多数受害者希望的是及时制止暴力行为,对施暴者进行教导,使其以后改变暴力行为,不再施暴即可。在民事保护制度方面,英国、美国、南非国家都设置了方便快捷的保护令制度。第三,英美法系国家在处置家庭暴力案件时,或者有专门的家事法院,或者有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这样就使家庭暴力案件在恶化之前得到很好地关注,从而将发生恶性家庭暴力案件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很好地体现了防治家庭暴力的理念――受害人最佳利益保护。第四,对家暴事件有限介入,有效庇护。一般而言,在家庭这个私密的领域,国家公权力是不允许介入的。但随着现代法治国家理念的深入,国家公权力也可有限度地介入家庭私域。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暴力是区别于普通暴力的特殊暴力形态,对受害人,尤其是女性受害人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若不加以有效地制止,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刑事案件。因此,英美国家通过形成完备的庇护所制度,如建立庇护所地址保密制度、入住者匿名制度及庇护所资金筹集制度等,就可以对受害人进行有效地安置。南非国家虽然未规定对家暴中的受害者应该提供庇护所,但法院可以要求被申请人承担支付房租、偿还贷款等义务,也可以要求被告支付与原告有关的急救费用等。

2.2 香港、台湾地区家暴法中对妇女权益保护的立法比较

首先,台湾,香港地区针对妇女权益在建立了专门家庭暴力法的同时,还相继出台了配套实施法律,比如台湾地区专门针对家暴法制定的《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细则》,这些法规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司法中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家暴防治网络。其次,对家暴中妇女范围的逐步扩大,台湾目前对家庭暴力中妇女的范围规定除了现任配偶还包括前配偶;现任或曾为直系血亲或直系姻亲;现任或曾为四亲等以内之旁系血亲或旁系姻亲。香港立法会更是对家庭中家暴成员范围延伸至同性同居者、前同性同居者及其子女。再次,台湾、香港两地区都在法规中明确规定了民事保护令制度,虽然名称不同,内容基本都是申请人向法院申请对家暴施害人处以一定行为的禁止。相比台湾地区的规定更为全面,除了保护令还有迁出令、治疗令、远离令等。再次,“受虐妇女综合症”因素的考虑。“受虐妇女综合症”原本是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名词,后逐渐被运用到法律领域,用来指长期受到配偶或者男友暴力虐待的妇女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行为模式。台湾与香港家暴法中虽未明确将此列入法条,但是在司法运用中都会考虑受虐妇女以暴制暴的实际情节。最后,台湾地区针对家庭暴力设立了刑事司法干预,规定了家庭暴力罪与违反保护令罪的刑事处罚。香港虽没有处理家庭暴力的专门刑事法律,但香港认同性暴力构成婚内,同样对于施暴人可以处终身监禁的刑罚。

2.3 我国家暴法中对妇女权益保护的特点

我国针对妇女权益的保护先后修改了《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义务教育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等法律,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2001年国家立法机关对现行《婚姻法》做出全面修改。第一次将“禁止家庭暴力”作为保o妇女、儿童、老人等家庭中弱势群体基本人权的一项基本原则。此前,中国法律中并没有“家庭暴力”这一概念。婚姻法修正案除将禁止家庭暴力作为一项原则外,还将配偶一方实施家庭暴力作为法院裁判离婚的依据,修正案还设专章确立对被害人的救助措施,增加离婚损害赔偿制度。2016年3月1日开始施实的反家庭暴力法更是将家暴中妇女权益的保护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第一,反家暴法中第2条规定了家暴的种类,既明文列举了身体暴力、精神暴力这两类,又使用“等”字加以概括,以涵盖其他形态的家庭暴力,从而避免出现立法缝隙。这对于当下出现的新的暴力形式给予了规制。第二,《反家庭暴力法》的另一大亮点是第二章以专章形式规定了家庭暴力的预防,充分体现了反家暴需以“防为主”的思想。第二章第六条至第十二条全面规定了家庭暴力的预防措施,明确了国家、社会团体、媒体、教育、医疗等机构在家庭暴力的预防方面的职责,把对妇女权益的保护责任扩充至全社会。第三,首次创设了强制报案制度,第十四条、第三十五条:“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未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反家暴法第四章设立专章对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予以系统化的规定。既吸取了英美等国的成功经验,还具有中国特色。例如: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代为申请制度。除当事人可以申请保护令外,为了保护家暴中的其它原因无法自已申请的受害者,法律赋予其近亲属和相关机构代为申请的权利。

3 结论与启示

在家庭暴力法中进一步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是我国政府致力推动的目标。从建国以来我国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未来的发展应将妇女发展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全面推进妇女的发展。此与同时,对于家庭暴力中的妇女权益的保护应进一步的完善。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我国虽在家庭暴力中规定了家庭暴力的对象范围,但未像香港地区一样将离婚和分手后遭受的暴力的对象纳入家庭暴力的范围。另外,对“受暴妇女综合症”未做考虑,在“受暴妇女综合症”没有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时候,受害者发生家暴时以暴力的手段将施暴者杀死时没有当做正当防卫,而是按照故意杀人的行为来进行处理的。加拿大等国家“受虐妇女综合症”已经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虽未明确通过法条将此内容规定下来,但在司法适用中都对此因素予以考虑。因此,我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对于妇女权益的保护建议考虑此种因素。最后,我国反家暴法中也可增加对于防治家暴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例如,对医护人员、警察、护工等人员法律责任的规定。虽然我国新的反家暴法中规定了强制报告制度,但未对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做进一步的规定,如果能弥补这一缺陷,将对家暴中的妇女权益的保护更加全面。总之,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从内容到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在修改旧法、制定新法时,应充分关注妇女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明侠,等.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础性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蒋月.英国法律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太平洋学报,2008(11).

[3]郭爱妹.家庭暴力[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4]黄列.家庭暴力:从国际到国内的应对:下[J].环球法律评论,2002(2).

[5]玛利安.海斯特.家庭暴力,英国调研概览[M]//中国法学会.英国文化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婚姻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婚姻家庭研究所.防治家庭暴力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6]陈苇,秦志远.我国台湾地区防治家庭暴力立法与司法之研究及其启示[J].家事法研究,2007.

[7]罗清.美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的三波浪潮及其可能走向[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3).

[8]陈敏.关注绝望的抗争受虐妇女综合症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妇女报,2000(3).

[9]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Z].2012(3)(5).

篇10

关键词:就业歧视 女性职工 原因 对策

歧视为妨碍效率和社会公平的一种主观性偏见,不利于企业与社会发展。现阶段我国就业歧视情况较常见,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年龄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与性别歧视等,且以性别歧视尤为突出。每个人于法律面前均处在平等地位,为宪法规定的公民一项基本权利,但公民具体就业平等权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社会对于女性职工仍有就业歧视。本文主要从受传统观念与雇主歧视影响、受立法影响和促进女性综合素质提高及强化立法,缓解女性职工就业歧视问题两大方面阐述女性职工就业歧视的原因与对策。

一、女性职工就业歧视的原因

1.受传统观念与雇主歧视影响

受封建专制“纲常礼教”和“女主内、男主外”分工模式影响,人们心理普遍存在男尊女卑观念,女性职工得不到重视与提拔,即便有能力者很难位居高职。

考虑历史与社会等诸多原因,女性受教育机会较男性少,导致其知识水平和技能含量比男性少,使女性于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此外,女性由于生殖等方面原因将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致使生产技能生疏与工作能力下降,待结束产期重新返回工作岗位时,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再次培训,消耗时间、精力与支出,阻碍企业长远发展。因此,雇主更愿意招聘男性职工,并进行职业与技能培训,导致人力资本性别差异逐步扩大,产生雇主歧视。

2.受立法影响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拥有平等就业权利,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与《劳动法》中均有平等就业和反就业歧视条文,尤其重视女性反就业歧视问题,突出我国立法对公民就业基本态度。但我国在反就业歧视立法上还存在两点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法规法律本身就有歧视倾向。目前,我国法定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为男性工人年满六十周岁,女性工人年满五十周岁与女性干部年满五十五周岁;此类男女职工不同退休年龄于立法之初为考虑对女性保护,演变至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一项义务,使女性于退休时缺少自主与选择性。此外,《劳动法》中第五十九、六十、六十一与六十三条中相关规定与当前女性职工就业具体状况不适应,如规定女性职工禁忌从事工作范围,不同程度造成对女性职工就业歧视。

第二,法律无具体实施细则、空有条文。表面上,《劳动法》、《宪法》等法律法规对公民就业平等与反就业歧视做出相应规范,但只是从大方向规定公民就业平等,无具体实施细则,增加操作难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女性职工就业歧视的对策

针对现今女性职工就业歧视的原因,本文将采取相应对策,具体如下:

1.促进女性综合素质提高

针对当前女性职工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需强化女性综合素质,使其调整好自身心理状态,清醒认识自我,同时提高自强、自立、自尊与自信,敢于直视自我。此外,政府需促进女性职工整体文化素质提高,明确女性受教育平等权利,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如充分落实女性一次性与终生教育制度,加强岗前培训与下岗再次培训工作。

2.强化立法,缓解女性职工就业歧视问题

通过立法方式来缓解女性职工就业歧视问题已经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如加拿大于1986年颁布《就业平等法》,美国于1963年颁布《平等工资法》,事实证明其于就业歧视缓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女性职工就业歧视问题,我国于立法强化上具体对策包括:修订与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明确具体实施细则,加强针对性与操作性,并对之前女性职工就业禁忌从事工作范围等有关妇女就业歧视规定予以废止或者修订。

促进妇女生育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为进一步落实女性职工就业保障核心和关键,其中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包括劳动部与国务院规定单位对生育女性职工产假工资与生育医疗费用具有负担义务及生育社会保险,女性职工工作所在单位需向社保经办机构上缴职工生育保险费用(职工个人无需缴纳),但此两种制度无论从落实范围与推广程度均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充分发挥法律强制性作用,向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妇女生育保障制度,将其覆盖面扩大,覆盖至广大劳动者,从而使妇女生育保险制度社会化、制度化,从根本解决女性职工就业压力与缓解就业歧视问题。

《平等就业法》和《反就业歧视法》制定:《平等就业法》缺失为我国当今就业歧视存在根源之一,国家于《平等就业法》制定过程中,需明确就业歧视使用范围与具体判断标准,可采取列举与概括式结合方式。首先抽象概括就业歧视判断标准,后将就业歧视常见行为或措施详细列出,最后借助条款形式将未列举情形涵盖。《反就业歧视法》制定,消除女性职工就业歧视状况与加大女性职工就业平等权保护力度,如增加公民就业平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具体法律职责,对违法者需及时追究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强化法律条文执行力与威慑力。建立专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监督力度(充分发挥监察部门职责),保护女性职工的就业平等权,例如:英国设立平等机会委员会、美国设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台湾设立就业歧视评议委员会与两性工作平等委员会等,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与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可于国家机关的内部设平等就业评审员,主要负责就业相关争议问题,于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设平等就业委员会,以达到缓解女性职工就业歧视目的。

此外,国家可通过规定各类反就业歧视、明确就业歧视救济方式与救济程序等缓解女性职工就业歧视问题。国家需将女性职工平等就业权利上升至基本人格权,从而更有效保护女性权利;明确规定相关用人单位不可由于劳动者性别、与年龄等因素影响女性职工的平等就业,如就业机会平等、薪酬平等与福利待遇平等。于规定就业歧视救济方式时,需先列举各类就业歧视现象,做成条款形式,后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其行为归属于就业歧视的时候,平等就业委员会与人民法院可针对女性职工具体情况判定用人单位雇佣、职位提升、权利恢复、工资清偿与提供平等就业条件等,且承担女性职工因提讼与控告产生律师费等。

总之,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由多方面因素决定,而一个国家女性解放、自由发展与保护程度为检验制度完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女性职工就业歧视问题十分严峻,国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民平等权利与缓解性别就业歧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阐述女性职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及相应对策,以此保障女性职工能够获得平等就业机会,维护女性合法权利,促进社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秀兰.女性就业歧视发生的机会结构[J].甘肃社会科学,2014,10(6):6-10

[2]刘红,苗艺璇.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4,5(6):76-77

[3]李雪菁.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研究的意义与现状[J].中外企业家,2015,8(17):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