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

篇1

初中化学总复习;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策略;达成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方法或第一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只有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教学目标,才不会使制定的教学目标流于形式。初中化学总复习课时教学目标是每节复习课的“指挥棒”,它决定着整节复习课的方向、过程和结果评估。实践证明,初中化学总复习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初中化学总复习具有重要作用。除了设计合理的总复习课时教学目标以外,如何达成总复习课时教学目标是另外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基于长期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索并进行反思,积累一些经验和感想,期望对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有所帮助。

一、初中化学总复习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国际上有很多流派,笔者比较赞赏格朗伦的提法。格朗伦在1978年提出:教学目标应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陈述概括,再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目标具体化。笔者对此的理解是,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三维目标,具体表述应关注到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表述的对象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2)用尽可能具体且可以测量的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的表述内容应能反映出学习结果的类型和 层次。

在初中总复习过程中,有些学校采用按教材章节安排复习的方式,笔者所在学校是采用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划分的五个一级主题进行专题复习。无论采用什么顺序复习,复习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总依据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二级主题中所列“标准”分化几课时完成,再把一课时的“标准”按照格朗伦方法设计成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标准”有7条,我们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安排完成:

1.了解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方法: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pH试纸。

2.知道酸碱性会影响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

笔者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具体细化表述如下:

1.通过教师的引导能说出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用指示剂,如石蕊、酚酞等;能识别指示剂本身的颜色以及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显示颜色;能描述pH大小与酸碱度的关系,认识pH是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知道酸碱性会影响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检验几种常见液体的酸碱性;初步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并能用文字描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体验通过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乐趣。

二、初中化学总复习课时教学目标达成策略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中这段话说明了“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在近几年的泉州市中考化学科目考试卷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在考试的知识结构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考点渗透到各种类型题中,若能完成好该专题的复习,无疑为中考打胜仗清除了不少障碍。根据该主题知识结构特点并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堂复习课设置“三步曲”,促进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

1.第一步:实验趣激法引入复习课

“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知识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归纳、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从重难点知识梳理到典型习题剖析及解题方法分析,教师讲得即使非常细致,分析得十分透彻,总结得特别全面,对学生来讲纯理论的复习仍然会觉得枯燥无味。如何能在复习课的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使他们能专注并充满热情地参与到整节复习课的活动中,有趣的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但复习课的实验绝不能是重复平时课本中的[实验与探索]或[观察与思考]栏目中的实验,必须是有趣味的,能引发学生思考且又能与本节复习课的课时教学目标相吻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复习课时教学目标对常规实验进行整合开发,创新设计,做好课前充分的研究和准备。

【案例1】“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复习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会写相关化学方程式,能描述减少误差的操作细节。

选择的实验:

图1实验装置左侧的现象能唤起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再现,使学生顺利完成对空气的成分这一目标知识的梳理,而右侧的异常现象又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为何不能用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随着教师的释疑,学生对该实验的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该实验我们还进行了弹性处理,对基础好的班级还进一步讨论右侧的实验装置如何进行改进也能得到和左侧装置一样的实验结论。

【案例2】“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主题复习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学生实验,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用途,会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选择的实验:化学小魔术“魔水”

通过这个趣味实验,引导学生书写相关的方程式,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归纳。

这一环节,虽然仅花了3-5分钟,却是每节课的“课眼”,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专注于复习课后面的各个环节中,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2.第二步:师生学案齐亮相,进行知识的全面梳理

我们每节复习课课前都会布置学生根据配套复习用书《复习指南》,针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对要复习的专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复习学案》,让学生通过三个问题得到一份比较合理的学案:1.“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引发学生整理知识;2.“你有什么问题”引发学生的真实问题;3.“我想问老师的问题”让学生关注可能存在的问题。当然学生的《复习学案》对知识的梳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漏,教师也要对本专题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精心设计一份较规范、完整《复习学案》,印刷装订成册形成校本复习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这个环节是每节复习课的核心环节,关系着学生对本专题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有了第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每节复习课都充满期待,他们体会了教师的辛勤付出,因此对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乐意配合。在此环节中笔者也大胆利用知识基础扎实、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来讲解重点知识,教师做好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保持课堂活跃的气氛,同时能让学生以他们的视角来强调知识的记忆和梳理方法,在课堂上能擦出很多火花,转化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个课堂环节要因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具体调整时间和人数,因此也就要求教师除了备课还要充分地备学生。以下是笔者所在备课组整理归纳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1】“氧气化学性质知识梳理”(表格法)

【案例2】“金属与金属矿物”主题复习(知识结构梳理图)

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纳

3.第三步:重视错题集,巩固基础知识

篇2

【摘 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刚接触的新学科。由于之前了解的很少,甚至没有过任何接触,老师教授给学生化学知识的时候,打开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们以后对于该学科的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趣味性教学就是唤起学生内心对化学学科兴趣的一剂良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趣味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让老师与学生进一步进行交流和学习,使得教与学相结合,搞好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初中化学趣味性教学的实施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 初中化学;趣味性教学;兴趣

1.引言

当接触一门新学科时,初中学生总是对这门课程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这一门新课程将会带给他们怎样的知识和信息。所以,在这个时间段,教师应该在一开始就着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打开他们的好奇心,并且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样才能使初中学生真正爱上这门学科,在以后的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找到学好化学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化学教师们就需要使用独特的方法来教授化学知识,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灵活地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化学这门课程成为学生所热爱的一门学科。

2.增强初中化学语言的趣味性,从言语上吸引学生

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板书、语言、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语言”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时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信息传达方式。初中学生的身体和心智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此阶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深奥的化学表达方式他们未必能够透彻地理解。这就要求,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锤炼自己的语言,用易懂幽默的话语来传授知识。元素周期表又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孩子来说,元素周期表无疑是一大难题。尽管有难度,但还是必须的让学生把元素周期表牢牢地刻在学生的心里,这就要求老师们花心思去想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例如教师们可以将元素周期表编成幽默的顺口溜,让学生一听就能记住。有效的沟通不但使教学目标事半功倍,还可以让每一节课堂都充满欢声笑语,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3.增强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化学,是化学知识体系的入门和基础,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才能让他们明白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化学学科有很多实验,实验就是要用假设的条件去模拟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事物,进而研究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初中化学很具有挑战性,学生可能会感到很艰难很枯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多费心思去将化学知识与生说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才是学习化学知识最大的意义所在。在生活中举出化学实例其实并不困难,比如说:为什么食物放久了会变质这个问题,甚我们可以事先在班级里放置一颗新鲜蔬菜,让学生观察并且记录它每一天发生的变化。日常生活中,虽然学生都知道蔬菜会渐渐地腐烂,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仔细观察到它一点一滴的变化,这个过程将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每天给他们讲解,蔬菜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变化,为什么腐烂。这样学生将会把氧化的知识点透彻地吸收在脑子里。

4.提高初中化学物质的趣味性,用故事吸引学生

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举不胜举。而电脑电视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初中的学生,去过电影院的都知道电影院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那么夏天的时候,电影院为什么那么凉快呢?原来电影院用冷气机来制冷,这冷气是一种化学物质,俗称叫“氟利昂”,经过压缩液化、冷冻等处理后,从冷气机里吹出来,像汗水蒸发一样,可以带走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大大降低。臭氧层是人类及地表生态系统的一道不可或缺的天然屏障,犹如给地球戴上一副无形的“太阳防护镜”,而氟利昂却是臭氧层的“罪恶杀手”。氟利昂在大气中可以存在60~130年,虽然氟利昂释放量相对较少,但一个氯原子可破坏十万余个臭氧分子,从而导致平流层臭氧受到破坏,并逐渐减少。发达国家已于1996年1月1日,全部停止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1999年7月1日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入履约期。这样一来,既教给了学生化学物氟利昂和臭氧层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明白这一生活现象的缘由。

5.整合初中化学知识,增加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备课时对知识加工整理,进行情景创造和变换,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牢记人脑之中,提高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学习情境,先让学生用白纸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剪纸,然后在自己的剪纸上有一步一步滴加酚酞试液、碱液和酸液,然后仔细观察剪纸的颜色变化过程。观察完了之后,让同学起来总结,自己手中剪纸的颜色变化。这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酸碱指示剂在遇到不同的物质时所产生的变化,亲自动手可以让他们明确遇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时,酸碱指示剂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颜色和状态。用自己的双手和眼睛获取新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从根本上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

6.结束语

让初中化学教学变得有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以上列举了几种笔者认为有效的方式。总而言之,要想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就一定要改变原来古板枯燥教学模式,要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新的学科,从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在获取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每个学生真正都热爱化学这门学科、并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奇妙的化学世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很重要,他们不仅仅是学生的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地去追寻化学知识的迷人之处。化学有许许多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的地方,只有让学生找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把它当做一种享受,才能从根本上养成良好自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熊焕礼.初中化学趣味性教学的实践探究[J].家教世界.2012(20)

[2]鲍青海.初中化学愉快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1(03)

篇3

【关键词】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优势;科学素养

就教材的编写思路、意图来看,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都体现出了前卫、新颖、务实的特点。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化学现象的条件,引导学生逐步进入精彩的化学世界。通过对该教材的研究,笔者深深的感受到该教材的魅力。该教材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内容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大胆的处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当然,好的教材只是一个方面,如何利用好教材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发掘程度也是比较关键的。笔者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对使用中的一些感悟进行讨论。

一、对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领会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本着以为学生为本的思想,教材撰写新颖,力求做到让学生喜欢。首先,情景交融。教材编写者充分的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进行考虑,教材中插入了大量图片,与内容情景交融、图文并茂,改变了传统化学学习中的单调和枯燥,教材变得形象、生动,教材的趣味性的大大提高。其次,学法的渗透。新教材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性的设计,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例如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等板块的设置,不但提出了各种问题,也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发掘教材的设计特点,对教材灵活的进行应用,在此基础上传递给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主动的是思考、讨论和总结,真正的将学习的化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掌握。

二、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生活中也随处都能接触到化学,如食物腐败、铁钉生锈、液化气燃烧等,这些化学现象都是化学启蒙的良好素材。为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新教材中,大量的选择了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物质将化学知识引导出来,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将化学和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新知识与学生的固有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如,在教材中涉及到空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水等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质,还有铁、铜、铝、生石灰、石灰石等金属与矿物质,蔗糖水、食盐水等溶液,油脂、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人体需要的化合物,种类繁多,林林总总,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新教材中涉及的非常多。这些涉及到的化学物质真实的、客观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脑海中很早就有了一定的印象。从这些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或现象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随处都存在化学,随时都有化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化学学习的状态中。

三、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实验为主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起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观察和交流,学习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的得到提高。由此可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新的沪教版化学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新增了诸多的实验,提供给学生动手与操作的机会,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的参与到实验中,感受实验的整个过程,在亲力亲为中体会化学的乐趣,锻炼其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如“铜绿”性质实验、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实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性实验、酸碱盐性质实验等,对于这些实验,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实验,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耐心的指导学生。哲学有趣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在实验中享受化学的乐趣,不断的提高其化学实验的能力。

四、思想教育的渗透

学生的世界观形成在初中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化学教师而言,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化学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和勇于创新,在价值取向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沪教版新化学教材,始终都渗透着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思想,尤其是对环保知识的加强,如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人类疾病的日益增加、工业残渣的随意排放、环境恶化带给人类的危害等,在教材中始终都有渗透。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带领学生去探求化学知识,另一方面灌输给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让学生接受学好化学,为人类的生存用好化学的思想教育。

结语

由于初中化学处于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对教材务必要认真地研读,对教材的编写体系进行把握,对知识结构进行了解,对编写的意图进行领悟,在教学中灵活的进行运用和创新,发掘化学教材的优势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詹明琦.化学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18).

[2]寇富强.以化学为例谈学生科学素养与应试能力的辩证关系[J].学周刊,2013(15).

[3]贾志明.简析初中化学教材特点 构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0).

篇4

一、微课在初中化学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的应用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节的有效设置,可以使学生能够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正确地看待化学,能够对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及化学式与化合价有着深入的了解,培养自身良好的化学学习兴趣。结合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实际应用概况,可知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难以真正地融入课堂教学,间接地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需要初中化学老师能够注重微课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保持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通过微课动画的形式引导学生提高对微观世界中化学物质的正确认识,促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比如在讲解“原子的构成”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应注重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的有效利用,采取微课动画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对分子破裂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变化过程的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正确地看待原子、分子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初中化学微观领域的各种现象,促使初中化学微课教学方式长期使用中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二、微课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提升初中化学整体教学水平,拓宽老师教学思路的同时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化学实验教学中自主探究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加深学生对各个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时,由于某些化学药品具有腐蚀性和毒性,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时可能会造成一些危险事故的发生。此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对掌握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明确每个实验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微课的合理引入,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酸和碱”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常见的酸和碱有着必要的认识,老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对水注入浓硫酸实验内容进行细致地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熟悉整个实验操作流程,为后续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正确看待各种实验现象。

三、微课在初中化学复习考试内容中的应用

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中考的挑战,需要掌握正确的考试复习方法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初中化学复习考试内容教学过程中选择可靠的教学方式、保持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增强各部分内容复习的实际作用与效果,引导学生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复习计划。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注重微课在初中化学复习考试内容的实际应用,促使学生们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总结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自身化学复习效率的不断提高提供必要的保障,在良好的化学课堂模式中享受更多的乐趣。比如在复习“金属和金属材料”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金属的化学性质,老师应采用微课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动态化的文字、图片等进行讲解,逐渐形成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们能够在微课教学中加深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必要理解。

四、微课在初中化学重点、难点突破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实验;优化;初中化学教学;元素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支撑化学科学的重要本体内容,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呈现,涵盖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四个二级主题,兼顾了物质涉猎的广度和核心物质的深度,承载了构建化学基本观念、开展科学探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功能。

1 问题的提出

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旨,作为进行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不能把学习重心放在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上,而要让学生体验从已有生活经验或“前科学概念”出发,通过科学探究走进化学科学认识物质的世界,然后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1]。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师应该如何以实验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教科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蕴含的探究元素,充分发挥“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载体作用,值得深入研讨。

2 问题表象及归因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其基本价值是要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其核心作用是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渗透科学探究和STS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毋庸置疑,应该突出实验教学,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可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弱化、泛化,甚至异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2.1 目标设定欠当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具体反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行。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避免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表述[2]。例如,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形成实验操作技能”则欠具体;如果表述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学会设计简单实验的方法”则不现实;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学会连接实验装置等基本实验技能”,则较具有可操作性。

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已有认识,利用丰富的素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要设计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包括化学实验、文献研究、研讨交流、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训练科学方法;要选择联系实际的情景转化为适宜的问题,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尽管如此,毕竟教学目标的设计先于课堂教学,要及时采用“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的方法来反思教学目标的适宜度和达成度,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偏差。

2.2 任务分段错位

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发展不同,发展相对而言是有顺序的,是逐步产生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还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都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3]。然而,任务分段错位,却是课堂教学低效率的常见根源。

从课标的角度看,有任务分段不明,导致责任不清之嫌。比如实验教学,从初中到高中都在教,可任务完成并不好。如有些内容化学学科教,物理、生物学科也教,冠之以“跨学科整合”;有些内容或许大家都注意不够,“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造成教学的浪费和空白。如果能够制定出学科效率标准,分段要求明确,便于教、便于学,也便于考,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从实施的角度看,课标安排的探究活动开放性大、实践性强,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几乎每个活动都适合在新课和复习课阶段从不同的深度进行探索,依据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是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关键。例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在新课阶段,可以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有计划地渗透化学用语等,重在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课阶段,则可以讨论替代的药品或装置、分析误差产生原因等,重在培养推理和预测能力。具体实践中,不少资深教师将上述内容美其名曰“链接中考”,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并不时地埋怨课时不足、学生不够用心或新教材缺少条理性等等。

2.3 技能要求模糊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是一片空白[4]。从表象上看,课程、教材安排梯度明显,由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到学生实验,到活动与探究,实验技能的“浸润式”培养无处不在。可是,具体教学中,很少有教师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计划与实验,多数是下意识地认为实验做多了,技能就“迎验而生”,就会“自动化”,缺少对科学的培养途径的思考。

2.4 素材开发无度

新课程标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提供了近三十个情景素材,为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提供了线索,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发展其多元智能。可是情景素材的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一带而过;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简单“堆砌”,有的教师甚至墨守成规。由于教师专业视野的局限、评价方式的制约、素材地域普适性的欠缺、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的单薄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新瓶装老酒”的现象相当普遍。

3 行动策略

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目标上要强调科学态度、方法和价值观的培养;内容上要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施上要突出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整体思路是重思想方法的渗透,重科学素养的形成,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力求清晰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方法上选取以学生的活动,并以问题解决为主,特别突出教学情景的设计和实验的应用[5]。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美是适度。”以实验为媒介,优化课堂教学,“适度”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3.1 添加:探寻起点的适度,增加教学的广度和厚度

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任何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存在起点问题。起点不当是许多课堂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起点的适度更是确定最佳教学思路的前提条件。优化课堂实验教学,必须研究起点的适度。通过改变实验组织形式,恰当增加难度不大、比较安全的探究实验,把操作权还给学生,既可以锤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6]。

3.1.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愿学”

学生一旦度过实验教学新鲜期,验证性实验由于操作程序严格,现象和结论已知,已经很难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反正书上都有,做不做一回事”。教师就必须合理选择探究性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增添实验,培养学生的持续性兴趣。例如,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可做如下改变:

甲组:探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及选择依据

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②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③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④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⑤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⑥在上述药品中自选

乙组: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性质决定用途

①证明鸡蛋壳、水垢里含有碳酸钙;②除去某试剂瓶上的白膜;③酸碱式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④区分石灰石粉末与面粉

3.1.2 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使学生“乐学”、“活学”

实验教学的中后期,教师必须注意克服部分学生的游戏心理、懒惰心理,消除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依赖心理。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既有利于培养实验能力,又锻炼了意志品质。

此外,还可以开发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渠道,如家庭小实验、实验兴趣小组、工农业生产实践等,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以优化教学。

3.2 删减:关注容量的适度,让课堂去芜存菁,以少胜多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适当地增加实验教学容量,是可取的,但是实验的增加要内化、融合,不是堆积,更不是拼凑。要防止由于探究活动的泛化,而带来的课堂臃肿、重心转移以及学生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实验容量的适度。可以实验的“二次利用”为准绳,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实验,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实验,影响核心目标的实验更要尽量删减。

3.3 重组:琢磨顺序的适度,在整合中提高教学的效益

“顺序”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严格地说,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只有一个最恰当的时机,适当的顺序应该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应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整合,是相似相邻的教学环节的整合,是交叉重复环节的整合。

从主题教学的角度出发,“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要有意识地按照适度的顺序渗透化学基本观念,例如元素观、反应与能量观、分类观等观念的建构;要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物质。例如,“酸”的概念学习,可以整体设计为五个阶段: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中,要求“知道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在“金属与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在“溶液酸碱度的表示”学习中,要求“了解用pH试纸检验酸碱性的方法”;在“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学习中,要求“初步认识酸的性质”;在“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进一步完善酸的性质”,从而达到对“酸”的概念的相对完整的认识[7]。

从课时教学的角度出发,教材中“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教师如果总是“忠实教材”,“紧靠课本”,必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滑坡,思维变得僵化。因此,教师只有解析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为学生提供可以适应与跨越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建构学生思维的无障碍通道。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虽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常作为化学性质的最后一点呈现,但是学生已经对此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将教学流程调整为:展示一瓶开盖“雪碧”,观察现象并提问归纳物理性质和检验方法引发讨论:获得结论的依据及检验实验设计的理由及有效性评价归纳部分化学性质,讨论溶解性实验设计分析溶液成分,完成石蕊变红演示实验探究变红原理小结性质与用途。

教师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是学生的内驱力形成的源泉。教学实践中,必须随时关注、分析教学内容的潜在走向,及时消除阻隔,形成教学内容的意义流动。无论是出现知识“越位”或能力“补位”现象,都会造成“亡羊补牢”的遗憾或者“削足适履”的痛苦。

3.4 分解:研究疑点的适度,使重难点的突破更加流畅

分解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主要方法。“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启蒙教育的主要素材,有些问题很难说清道明。处理教材时,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化解重难点,以便为当前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续教学打基础,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某些重难点的突破,可以采取“知识提前渗透,疑点适当后置”方法对待。例如,大家熟知的化学用语的教学,可以从绪言课开始,有计划、有意识地逐步渗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避免大量集中学习的枯燥乏味。再如,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同时,逐渐产生“蘑菇”状泡沫,学生自然提出问题:为何会产生泡沫?为何有刺激性气味?此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思考,推测气体的可能成分,并设计验证方案。对于反应规律及其化学性质则需要暂时搁置。

在探索“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和发展的“基点”,让学生享受到参与创造的幸福感和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深入地研讨。

参考文献:

[1]刘克文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40.

[2][4][6]王祖浩主编.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96~237.

[3]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105.

篇6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

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基础教育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如下。

1.初中课程改革后的化学学习要求、中考化学考试要求过低,指挥有偏差。

2.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双基知识学得不扎实。

3.部分地区中考化学用等级制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语、数、外却用实际分数计入总分作为录取依据,造成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只重视三个工具学科而忽视理化学习的不良倾向。

4.也有人认为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旧学习要求看待、评价课改后的初中学生,对初中学生的化学基础要求过高,学生不适应高中教师习惯运用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纵观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首先是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的问题。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

其次,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材与高中课程标准、教材的学习要求和内容选编的衔接处理不尽合理。具体表现为课程改革后的初高中化学学习要求过分悬殊和内容衔接不够平稳。初中化学教育是启蒙化学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5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6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由于学习课时紧,学习容量相对较大,高中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起点高、内容多,叙述简明扼要,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接受的难度加大。这里存在着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过渡的问题。

三、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策略

1.研究初高中教材,寻找合理衔接点。

尽可能组织初高中联合教研活动,哪怕只是学校与学校或者教研组对流。适当地让初高中教师相互流动,即使一个备课组甚至一个教研组仅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效。要求或组织教师学习相应的知识内容,例如举行各科“把握学科能力”的竞赛,通俗地说,就是请教师进行本学科的解题比赛,而且要求规定年龄范围内的教师人人参加。高中教师解初中题目,初中教师解高中题目,这样就迫使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和知识,初中教师要熟悉高中教材和知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利用生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掌握化学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高中化学入门是很有利的。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从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联系来进行教学。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教师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如分层教学或开设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对于基础好、兴趣高、希望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适当地拓展和加深,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是到了初三的第二学期有意识地与高中逐渐接轨。高中教师需要在内容上查漏补缺,在难度上逐渐增加及把握必修和选修的难度要求,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应逐渐引导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从而促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化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可采用措施包括:(1)帮助学生从“去预习”转化为“会预习”,带着问题去预习,增强预习的效果,从而为提高听课效率打好基础。(2)引导学生参与,改变部分学生“收机”“抄写员”的角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做笔记,创建高效课堂。(3)利用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的理解,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

关键词:思维导图 应用 初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00-02

1 思维导图与初中化学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以建立生成学习策略(generative study strategies)的图形组织(graphic organizers,GO)思维辅助手段,借助颜色、线条、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的规则,将大量的枯燥信息变成有高度组织性的图。这种手段结合了全脑的概念,使左脑的逻辑思维优势和右脑的形象思维优势都在学习与认知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处理进入他们大脑的任何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是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是当前正在学习的知识。每一个信息都可以形成一个思考中心,并且向外发散,形成众多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与中心连接,每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思考中心,再向外发散,使思维呈现一种发散形的网状图像。这种网状图形,除了增强记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孤立知识点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广泛而全面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十分适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内容主题,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思维导图的引入,正好可以使学生立足于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将蕴涵其中的物质世界素材描绘在图形组织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探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建立对物质世界正确认识,达到化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应用。

2 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2.1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教学设计容易造成灵感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设计过程中思维也是零散的,各种目标常常不能很好的落实。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从中心主题出发,把教学各大环节作为一级主题,发散出去,再逐级细化,形成二级主题等。这样把零散的知识点都通过发散和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了全景图继而全面整合知识体系。这样优化的教学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效率。同时通过一张图能清晰的展现教学设计各个方面,设计过程中还能前后对照,反思重难点设置是否合理,难点能否有效突破等,教学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利用思维导图对“中和反应”进行了教学设计。

2.2 引导课前预习,增强互动和效率

课前预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所谓预习就是浏览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初步的印象,这样的预习固然能够使学生对即将上的课程有所了解,但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预习阶段可以有两方面的应用:(1)制作导学案,由教师设计,为学生呈现清晰的预习要点,从而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提高预习效率。例如学习燃烧与灭火前,在预习学案中设计了思维导图所示的问题群见图1);(2)在预习结束后,由学生针对预计成果绘制思维导图,将已理解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表现出来,并且将自己的理解情况用彩色比标注“已明白、有疑惑”等字样或相关符号。该思维导图能够将学生预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生预习“燃烧与灭火”后绘制的思维导图(见图2)。

2.3 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效果

学生在进行课堂、章节总结或是专题复习时,思维导图可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整合加工,一方面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加深对于化学概念与反应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将新知识渗透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和富有逻辑性。

例如,“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在讲授了身边的物质、溶液、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物质结构初步知识等的基础上,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把初中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予以综合和深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和生活生产作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笔者在“酸碱盐”授课完成后通过思维导图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

2.4 优化解题思路,拓展思维和能力

对于复杂的化学题,需要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有效的寻找适用的知识载体破除解决问题中的思维障碍,优化解题的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直观的将知识载体、解题的条件以及相关化学反应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拓展解题思路、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提升学生化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如混合物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比较复杂的题型。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这类题的能力,如采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指出其中的化学原理,提炼出物质转化的关系,优化解题思路。

例:有一种不纯的铁,已知它含有铜、铝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将5.6 g样品跟足量稀H2SO4完全反应生成0.2 g氢气,则此样品中一定含有( )

A.Cu B.Al C.Ca D.Mg

笔者应用思维导图对题目进行分析(见图3)。

3 思考与展望

思维导图策略具有潜在而明确的教学价值,在实际使用这如何发挥该手段的优势依然值得教学工作这不断的实践。

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在操作中尤为重要:其一,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师生之间形成桥梁,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路反馈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开展高效教学做好铺垫。其二,积极探索思维导图的用途,将其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环节众多,需要教师对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寻找更多的课题,将思维导图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综合问题的解决,潜移默化地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其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阶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测来掌握化学知识是培养其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思维导图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还有待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英)托尼・巴赞,著.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作家出版社,1998.

篇8

(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212001)

教学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导入等于成功的一半”。情境式导入是初中化学课堂导入的常用方式,它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感意境或生活、社会场景,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冲突和认知需求,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初中化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教材所呈现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能力及目标要求而采用多种导入方式。复习回顾、课堂竞赛、小组合作、目标呈现等“非情境式”导入在实际教学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下面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非情境式”导入为例加以阐述。

一、复习回顾式导入

复习是通过引导或回顾把记忆不够牢固或遗忘的知识重新激活和记住,并通过重复使以前学过的东西在脑海中的印象更加深刻一些,存留时间更长一些。复习不仅可以加强已学知识的记忆效果,同时也可以为要学知识的引入起到铺垫和联系的作用。

在平时的新授课中,可以通过复习回顾上一节课或上一章节所学的内容来引入新课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前,可以先复习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3节《自然界中的水》中关于水的电解的知识,回顾“水的电解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从而让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的理念再次深化。这样的导入,可以促进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知识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教学内容。而在中考前的复习课中,基本上每节课都应该通过复习回顾新授课中的知识结构和重难点来导入。

在运用复习回顾式导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采取个别提问、相互提问、小组竞赛、随机抢答等不同的方式,以避免学生感到枯燥;同时,应该在上课前提醒学生提前复习相关知识,以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场面。

二、课堂竞赛式导入

在教学导入中,适当地引入竞赛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兴奋感”,快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中。

例如,在教学沪教版初中化学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3节《物质的组成》的第2课时时,笔者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化合价背诵竞赛来导入,采用小组赛和个人赛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牢固地记忆了化合价的口诀以及化合价的运用,从而为学生掌握化学式的书写作好铺垫。在教学同一节的第3课时前,笔者又安排学生进行化学式书写竞赛:通过全班书写,先评出小组名次,再评出个人前5名;对个人前5名进行附加赛,通过在黑板前依次回答教师问题的方式进行淘汰,最后留下的1名就是此次化学式书写大赛的个人冠军。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对化学式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动力,对化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在安排竞赛式导入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学生的组织工作,以避免影响课堂教学的秩序;同时,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以避免影响重点知识的教学。

三、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式导入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重点提倡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在教学导入中,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式导入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教学沪教版初中化学第5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1节《金属的性质与利用》时,笔者便采用了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的导入方式,以“学生找到及教师提供的金属样品与实验室提供的各种药品之间能够发生何种反应、反应现象有何不同”为引导,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实验操作和交流讨论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金属材料中的铜(电线)、金(首饰)、铂(首饰)和银(酒杯)一般很难与酸试剂发生反应,加热后的现象也不明显;而铁钉、铝片和镁条比较容易与酸试剂发生反应,但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明显不同,且铝的反应还具有特殊性。在操作观察和讨论分析后,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不同的金属会有不同的反应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等问题,从而为引入金属的活动性等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思维铺垫和感受基础。

四、目标呈现式导入

在某些化学概念的教学中,通过直接给出课堂教学目标的方式来导入,能够快速地让学生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进入化学概念的学习中,从而有效地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效率,特别有利于简单化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沪教版初中化学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2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时的课堂导入中,笔者就通过PPT直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元素的定义及其简单分类,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认识自然界中的常见元素,了解元素摄入量多少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3.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4.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计算教学;策略;图标

一、简单计算,理清概念

关于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基本的概念,这类的计算一般都是比较简单的。

(1)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这种类型的题目一般容易出现在选择题中,首先,看到这种题目,学生就应该想这里的“相对原子质量”中的“相对”两个字的意思,然后就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这类计算题在计算中都不是直接考查计算结果,往往是在考查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是方便我们计算的。针对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将比较容易混淆的几种数字拿出来作比较,同时教师也要深刻地剖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每一个字,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这种类型的题目是在微观的基础上计算的,在宏观中物质都是有基本的元素组成,其中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是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之比。教师在教学时,要跟学生讲解区分原子个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等易混淆的概念,同时教育学生考试时仔细读题。

二、图表计算,分类指导

图像计算题是化学计算中比较难的一类题目。图像计算题没有详细的文字描述,它将所有的文字信息全部通过图像的形式画出来,是对学生对化学知识及其应用的考验。在图像中一般会涉及到物质的质量变化,同时根据变化的曲线,学生要分析出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只有抓住了这些,才可以方便解题。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灌输给学生不要怕这种题目的思想,同时指导学生慢慢地根据图像的变化分析相应的化学反应。这类题目一般的解题步骤如下:①明确图像中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及物质的名称;②根据图像中的变化考虑化学反应的发生程度,列出化生反应方程式分析计算。有关的图像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质量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最后要求计算某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另一类是沉淀(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最后要求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针对前一类的题目,一般考学生金属的活泼性,哪些的金属与酸反应,哪些不反应,这些都会影响质量。多种金属与酸的反应是这类题目中比较难分析的,主要考虑到金属的活泼顺序表,活泼的金属先与酸反应。教师在教学这方面的解题时,一定要让学生牢记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讲解特例,比如说铜,它不和稀酸发生反应,这些都是教学中应该讲到的。针对后一类的化学计算,都是注意反应的先后问题和化学反应中物质是否足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计算中考虑过量和不足量的问题,这个通常是容易忽视的地方。

表格类的计算题,也是没有过多的文字描述,给出的直接是表格中的数字。通过表格中的数字,主要反映了各物质的性质及其相对应的变化规律,这类题目比较抽象,很难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这种题目的时候,要慢慢指导学生找出规律,慢慢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的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所谓的“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单一的量不变,找出其他的量的变化情况,从中找出规律。在这类题目中,考查的是化学反应中某一种物质是否足量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结论,最后解题。

为了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消化图像类和表格类计算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将同样的题目通过图像、表格、文字三种不同的方式表述,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律,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做化学类的计算题。

三、综合计算,抓住方法

综合计算是一类综合性很强的计算题目。很多的学生看到这种题目就觉得头疼,就会觉得很难,其实不是这样的,再难的题目也是由基本的反应和多重的反应变化演变而来的。只要平时学习的基本功踏实,按照题目中的所提到的反应一步一步地往下面写,找出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或则将所求的问题慢慢向已知量转化,这样一般的问题都会解决。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不能被计算题的长度吓住,往往越是长的题目越是简单。

关于化学类计算题解题过程的规范问题,一定要规范书写,不要在小细节上出错丢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化学书例题中,在设未知量时要注意不要随意增加单位,书中就有“设氧气的质量为x”,许多的学生在设未知数的时候习惯性的带上单位。这就是学科性的差别,化学的计算与数学的计算不一样,值得教师和学生注意。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开阔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结语:化学计算可以体现应用化学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解决化学计算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逐一开导,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一套自己学习化学、应用化学、解决化学计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项秀芳.九年级化学基本计算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学

教学参考,2013(8).

[2]张富强.中学化学计算题的常见解法[J].数理化学习,2010(1).

[3]方大寨.等效替代法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应用探究[J].学科教

学,2012(2).

篇10

一、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夯实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化学学科的素养,对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目标上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教师还要全面关注三维目标,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合理整合,进一步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教师要研究考试内容和考试的目标.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五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明确每一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结合新课标展开复习.虽然是复习课但是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抓住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每个实验,探究活动,实验原理,实验现象,书本上的图片,资料信息,化学方程式,书后习题等都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复习时要将上下两册书上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实验以及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改进教学设计.中考试卷的难度系数是0.7,所任教的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复习起来重点抓住基本的容易题和较容易题,而这类题要使学生能掌握并且熟练解答,课本上的化学基本概念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元素,原子,分子,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等.基础知识如化学用语的书写和意义,金属活动性顺序,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出现过的化学方程式,制取常见气体的原理,仪器,药品,装置,步骤,检验,验满等等.复习时创设情境使学生加深记忆,变换形式练习.这些知识出现的背景是什么?相关内容如何用化学基本观念统摄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书本上的图片再现给学生,书下面的注解特别提醒,实验中的现象情境回顾,书后习题改编.在复习基本概念时要分析透彻,理解记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就要把概念分析透彻,分析其适用条件和要点,掌握其内含和外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记得牢,才能灵活运用.用好教材,以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案例出发,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二、重视实验教学,注重探究,培养能力

首先,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初中化学常见仪器和用途,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等等.复习课中,一方面复习实验的原理和做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重要的实验,要亲手重做,加强感性认识,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能只“听实验,背实验”,以防遇到考查实际操作的试题时,会束手无策.

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时可以设计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分解,观察现象可知是化学变化,放热又可以复习能量的变化,氧气的检验,催化剂的概念.除杂、检验、鉴别时要设计必要的实验使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复习课中重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知识.

其次,在复习中设计专题的实验探究课.

将历年来的中考试题进行分类,“吃透”近三年的中考题.将中考题直接作为例题去分析讲解.选择好练习题,课堂上进行面批当面指导,训练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以确保考试时不丢分或少丢分.布置的作业要注意针对性.近年来中考题新题越来越多,灵活性越来越强,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失分的题型有探究性实验题、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的简答题,失分原因主要有对实验设计的步骤不正确或不完整,对现象和结论的描述不准确,化学用语不科学,还有缺乏生活常识等.练习时不仅要注意解题方法,更要注意答题表达准确、科学、严密、规范,并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习题类型的训练.这类题考查内容广,立意新颖,起点高,落点低,区分度好.

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是学生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形成学生答题过程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提高列入到教学常规环节中.

四、上好专题复习课

综合训练和模拟考试可提高学生的做题速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锻炼学生的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水平.然而,初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区别的,在进行综合训练与模拟测试的同时,穿行小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化学总复习得以升华,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拓展思路和联想,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块的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能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应试素质.

在选择专题时,应针对学生在前面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差异、知识点的地位、中专命题的热点等来选择.对近几年新出现的“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题”等试题类型,进行专题复习,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同时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可加大对化学信息材料的补充,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从题目所给材料中提取解题所需的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解题方式.又如:不用试剂或用一种试剂鉴别各种物质、开放性试题、学科间的综合题等.如果将一个或几个热点串联成专题加以训练,必然能会增加学生应试的针对性,提高每类题的得分率.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而导致解答推断题的能力不令人意.因此,可以专门开设物质推断题专题,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中例举一些经典试题,加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