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学校教育

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市及农村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河南大学33名心理咨询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在各小学的实习反馈结果显示,开封市各小学都已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与过去实施条件普遍偏差,时效性不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大改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开封市迎宾小学为例对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对其以后人生的工作学习有极大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归因方式、情绪表达方式、人格类型、个体素质等都是在小学阶段逐渐发展确立的,一旦该阶段学生遭遇到重大变故或长期处于不良成长环境(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长期留守、家庭贫困、过分骄纵、隔代抚养等),心理未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教育,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以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压力性生活事件,在经历挫折后调节行动策略、坚持自己的目标,发展心理弹性,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全体学生参与

大多数小学只对3-5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认为低年级学生的意识发展还不健全,思维层次较低,课程起不到作用;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教育,心理教育可以缓一缓。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阶段,是学生勤奋感的获得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连贯,都会阻碍心理品质的逐步改善,甚至会造成已获得的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2.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我们观察到学生有压力、烦恼时更多选择与同学交流,很少主动向老师反应,没有学生主动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往往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是有问题的学生,被咨询者也会担心被其他同学嘲笑,甚至会有羞耻感。而小学阶段由于上课时间固定,班级人数少,学生好奇心重等因素,保密性工作不能得到保证,这可能会造成被咨询学生更大的心理负担,也可能引起其他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排斥。

3.心理问题干预的延迟与不足

小学阶段对学生学业、情绪、人际交往各方面了解比较多的是班主任,他们能及时发现学生状态的改变,非常重视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并在教育过程中提供帮助。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系统的心理辅导方案,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使得班主任提供心理援助延迟或不能提供心理援助。其次,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能快速发现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心理干预的实施,第三,学校领导、各科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都很重视,但定位不分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加上学校制度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干预大延迟。

三、关于以上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我们观察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受小学生欢迎,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心理小游戏、心灵活动为主,家庭作业多是通过采取行动、言语形式完成(如:拥抱爸妈,赞美他人等),不仅不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反而通过课程获得的心灵愉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形成良性循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儿童的必须课程是十分有利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班级特点设计课堂内容,不能硬板教材,事倍功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学习适应、学校人际、亲子关系、自我概念、生活适应五个维度,仅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2.建立完善小学三级教育系统

第一级由学校及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从教育管理方面支持、协助和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第二级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组成,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提高学校老师心理辅导技能,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开展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三级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家长组成,学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密切配合,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构建完整的家庭与学校链接。完善的教育结构对促进心理

3.实行导师制,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学校所有老师(包括校领导)都要带一定数量的学生,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组建心理互助小组,老师不随学生年级增高而变动,学生随机分配也不随班级变动更换导师。依据学生特点灵活设计小组成长方案,商定小组协议(小组成员互相保密,按时参加等),每周固定交流时间,总结一周情绪状况,首先能了解到不同时期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反馈给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小组内学生互相协助解决学习、人际、生活适应等问题,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发挥学生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第三小组内部互相保密,营造安全感和彼此的信任,促使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同学交流,并能逐渐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于将教育者的科学辅导建立在小学生的主动要求和参与的基础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展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普及,教育部门、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愈加重视。截至目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上问题,但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极大改善,相信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育体系、规律的心理援助对将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全明,黄希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02:274-277.

[2]汪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学,2001,01:87-89.

[3]傅亚强,魏旋.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5:735-738.

篇2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学生不仅要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更要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调查,在很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超过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欠缺,要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文化和精神共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人才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文化课,更多的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所以心理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主要影响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心理素质最为关键,是影响其他发展因素的核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还需要从心理素质入手,通过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各项智能,从而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通过不断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开发,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所以说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在于心理健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态,适当地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通过鼓励和潜能的激发,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集体活动、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等形式展开,按照心理健康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展开一些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开发,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素质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逐渐完成学生的心理将康教育。

(1)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①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来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很少主动地寻求心理辅导,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类心理学常识,让学生自我分析,强调消极心理的消极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避免产生消极情绪。

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班级活动中或者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课堂实践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一部分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不能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在任用教师时,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否具备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质,同时还要考察是否具有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经验,对学生的心理把握程度如何,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地针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其他课程也能穿行心理健康内容的教育,在遇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也能进行鼓励和辅导,尤其是班主任,提高沟通交流的技巧,在班级管理中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3)将心理评价纳入到传统评价体系中

应试教育完全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过分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也有可能因为过分看重分数而采取一些不当的手段,比如作弊、修改成绩、撒谎等等,这些都会助长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不能完全依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学习,也许学生非常努力地付出,但是方法不对,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失去自信和动力,被学习的压力压垮。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沟通和鼓励,与学生一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可能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但是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依旧应当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逐渐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篇3

中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重点是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交际能力,学会自我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学会正确对待成败与得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性的具体教育内容:初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其学习方法;了解自己,学会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会调节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主动去帮助老师、同学,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变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同时,更应注重了解每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区别于其它学科课程的特殊的教学原则。

1.典型性原则。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在上课前,应该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中常见的、典型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切入点,从积极的角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自己身心的发展规律,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有两项基本的教育任务,一是面对全体学生,积极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二是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学生的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遵循发展性原则,使每一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都能自觉地发展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杜绝或减少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中小学 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uangxi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Midwest Backbon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raining Program

WEN Xiaozhe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School is the main place of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lso more concern schools,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urvey is to study the basic status of Guangxi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alyze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reas in Guangxi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project, the relevant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Guangxi Rur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urban areas; Guangxi rural Schools in serious lack of specializ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the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ducation funding and lack of mental faculty position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 bottleneck to constra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Guangxi.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ster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specialization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迅速,各个学校基本配备了心理学专业教师、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其教学的内容更涉及到各科教学中,如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降低学习倦怠、提高学生自身家庭作业努力等。①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仍处于起步状态,师资严重不足,而相应的政策也将呼之欲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短期培训(心理健康班)”是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统一规划实施,旨在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项目,该项目采取集中研修的方式,对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进行培训。该培训班共44名教师,均来自广西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

我国中小学处于教龄阶段的学生主要为6~18岁,该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相差甚远,却又存在紧密联系。儿童时期是个体认知、行为等方面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该阶段儿童在心灵受到创伤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将来可能会导致其自卑、怯懦、恐惧、多疑等消极心理的形成;生理上的变化往往使学生过多关注自己,过于在乎他人对自身的看法,加之社会经验不足,极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其身心发展特征及规律而设计的,在校接受专业知识人员以理论授课、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方式进行的有效教学方法,有效预防和矫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开辟一条顺畅的道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1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就开始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而这些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但在边远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鉴于此,更多教育工作者倾向于“以点带面”的方式,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带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②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均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从事本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4名教师当中,只有一名教师是该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18.9%为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其他均不从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为该校的政治老师、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其中,一人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一人持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43.2%的被试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以思想教育的方式进行,而54%的被试从来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37.8%的被试只参加过1~3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情况:广西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用于教育的经费也严重不足,而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支出更是微不足道。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6.8%的被试表示自己所在学校目前没有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29.7%被试所在学校年均有2000元以下的投入,5.4%被试所在学校有2000元至5000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然而,接受调查的44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经费超过5000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教学内容情况:在44所学校当中,仅有少部分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多因缺乏心理专业教师而无法向学生正常开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班会课的形式开展,初步涉及学习效率、自信心的建立、人际交往、感恩等,内容较为粗浅,授课形式单一。③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与教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模式,均以学校领导引导为主,具体表现为:班会(86.5%)、学科渗透(64.9%)、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均为45.9%),其次为心理健康教育课(18.9%)和其他(16.2%),较少学校通过心理健康宣传(13.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3.5%)、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10.8%)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8%)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均以集体理论授课的方式开展,形式单一,授课时间与班级有限,多为“问题班级”教学,以政治教导为主,涉及心理教育的内容较浅,学校均未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具体表现为,仅40.5%的被试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各个年级,但均以班会课的方式进行,13.5%面对部分年级,10.8%面对部分班级,35.1%的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按照正规标准,每5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心理老师。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由于受教育人数少,均无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在人数超出500甚至上千的中学,也因无招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计划而由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兼职任教。

(2)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认定标准,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虽然推出了认可度较高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但其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差异甚远。④多数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或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缺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得不到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其中小学学校几乎不具备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沙盘治疗室、宣泄室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及设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部门没有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标准与硬性的要求。

(4)心理健康教育考核体制不规范。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教育部门未能出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硬性要求措施与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均衡,教学内容笼统、可有可无。

(5)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服务效果差。广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更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案,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缺少专门介绍心理健康的书籍以及专业课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上仅处于初级水平,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形式不熟练,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有时滥用心理测量工具以及混乱的心理咨询操作技术,适得其反。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将更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家长以及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清楚了解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⑤广西农村地区多留守儿童,其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多离家外出打工,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无暇顾及,孩子身心、学习的发展均交由学校全权负责,学校教学压力大。

3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交流平台。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匮乏这一现状表明,教师在遇到学生心理或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及时进行交流探讨,没有互动平台,从而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对此现象予以改正,如设立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与评估标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专业学习或培训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事业运转的状态很大程度受到教育基金投入多少的影响,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放松室、沙盘治疗室等硬件设施。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加强心理教育行政立法。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教育工作较为闲散,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完善的上层建筑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常规,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管理工作做到极致,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成果。

(4)寻求适合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较多,如辅导模式、四结合模式、系统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等。⑥教育模式的选择,必须得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校园环境、师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在旧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规律、需求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建立符合事实、有明确目标、任务、方法、内容、原则、策略和途径等的模式,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参与个体的全面性和多环节授课渗透的深度。

(5)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的教育者决定了专业教育的水平,唯有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才能更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准入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爱心、懂得师生心理发展规律。⑦然而,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匮乏,在聘请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在岗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参观学习、建立心理健康交流平台、设立固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等方法加强在职或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力争做到“一专多能,更超一专”。⑧

(6)提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待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当其岗位得到认可、付出取得硕果时,工作才会更有动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与其他教师一样具有职称评定的权利以及与付出相适应的薪酬待遇。

注释

①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② 韦俊卿.广西推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③ 陈雪,余欣欣.广西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④ 石建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心理论坛,2012(3).

⑤ 上官崇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J].师资管理,2008.

⑥ 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张艳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J].校园心理,2010(10).

篇5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用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开发,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上小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在此阶段,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创造现实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对知识有所感悟和理解。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体验—认知—再体验—再认识”的教育循环,有着很好的体验性和趣味性,学生依靠自己的真实体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良性的教学形式,将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一、创建生活情境,提升学生心理体验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注重对生活情境的搜集,将教学内容同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将生活情境做为案例,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依靠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进来,在体验中掌握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更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理解所要讲解的内容。例如,许多小学生都普遍存在的缺乏自信,不敢与陌生人进行沟通的问题,而且在小学班级中也经常出现某些学生自己孤零零的躲在角落,不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情况。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这就导致学生会遇到一些沟通的障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学生的情绪比较敏感,负面情绪长期不排除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存在的沟通问题,教师可以借鉴《找朋友》的儿歌题材,将其融入教学中,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依靠观看动画的形式,展现出一个乐观积极的场面,并组织学生进行《找朋友》的体验,模拟观看的动画内容,让学生开始尝试进行沟通,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采用这种体验教学形式,做到了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以学生为中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这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真诚的同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同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中,应該保持和蔼、随和的态度,在沟通交流中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给予正面的回答,不能对学生的问题妄加批评,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发问,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老师或者同学需求帮助。在这种教学态度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会更加的顺畅,可以保证教学课堂具有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思考和提问,教师也积极的引导学生,构建一个积极、活跃的教学课堂,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依靠体验式教学方法,来使教学过程更加的轻松和愉悦,学生依靠体验,逐步提升自己对知识的认识,进而再去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完成知识从体验到理解再到实践的过程。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实现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和自我成长,这才是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最初目的。例如,在“好心的引路人”扮演中,教师适当的去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有所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倾听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自我的表达,教师了解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的知识;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在完成体验后,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学生对此的感悟;在引导学生时,教师可以使用学生的语言,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取得良好的引导效果。比如,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入动漫的形象,进行环保宣传。例如,《熊出没》里面的熊大、熊二和光头强都是孩子比较喜欢的动画形象,里面光头强的工作就是伐木,熊大和熊二为了保护树木同光头强斗智斗勇。通过动画的播出,教师可以巧妙的进行问题的设置,如果光头强一直砍伐树木,森林被砍伐光,森林会怎么样?熊大熊二以及森林里的动物怎么办?学生对熊大熊二和光头强比较熟悉,而且非常感兴趣,以动漫人物做为探讨对象,学生更乐于参与进来,积极地发言,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滥砍树木是不对的行为,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让森林的小动物可以健康的生长。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在小学阶段,依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对于小学群体而言,体验式教学更生动有趣,更容易接受。在体验式教学应用中,教师需要做到:创建生活情境,提升学生心理体验;以学生为中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参考文献 

[1]蔡文丰,张仁芳,杨晓霞.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117-118. 

[2]金凤宇,刘凤林.体验式教学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7(16). 

篇6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建立人生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阶段,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启蒙阶段,所以,小学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之一。在班主任工作中采用渗透式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指导方法,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小学中出现了诸多小学生违纪违规的现象,尤其是打架斗殴、早恋等现象更为普遍。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扭曲,从侧面还可反映出小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心理指导,教师或班主任在这方面也难辞其咎。小学生一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影响,是非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小学生的价值观容易走向误区,在不利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如果小学生在家庭中受到不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就更加导致不良心灵问题的出现,阻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小学生渗透健康心理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

2.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可行性

2.1 可行性条件。目前,随着我国"二孩"生育政策的实行,小学生的数量会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对于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会明显增加。如果我国采用美国的教育形式,对一定数量的学生配置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问题,因为我国小学生数量极多,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数量极为稀缺,并且近几年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比例有所下降,所以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与心理咨询师供应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协调。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革新,缓解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张的难题。

2.2 重要途径之一。对小学生采用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改革的相关意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得以全面渗透。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指挥者与管理者,应该在工作中进行全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非专业的教育途径,它不同于专业化以及形式不同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实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非专业途径。

3.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3.1 打造健康的课堂气氛。有效的课堂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前提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教授行为,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正确的榜样形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比较脆弱,并且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养成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一视同仁,予以每位学生公平对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歪曲或者偏激行为时,班主任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学生关切与关爱,以亲和的态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南京某一小学在课堂上开展的"交往课堂"方式,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成功的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使班主任或教师能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体现出了较高的人文关怀[1]。

3.2 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必须具备较强的辨识能力,以便提高为人处事的应变能力。因此,班主任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2015年连江县的某一小学开展了一次名为"呵护学生心灵"的教育活动,该活动以漫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指导,通过画中故事来教授学生待人处事的道理,并且通过趣味性的提问强化学生的理解力。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可以通过借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或工具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例如:进行心理健康小游戏、欣赏心理健康影片或记录片等。

3.3 增强班主任的综合素质。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时应该把其塑造为健康的形象或人格,并且在课下或在班会上筛选社会上一些正能量的话题对学生展开渗透教育。例如:贵阳市一所聋哑学校里,有一位担任生活教学的全国模范教师,最初她不会手语教学,通过不断的向学生讨教,最终用自己的意志和信念战胜了与学生沟通上的障碍。所以班主任可以从故事中提取正能量的部分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

篇7

  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回顾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起步较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这十多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发尝试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市的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就自觉地开展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起反作用。而当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时,不少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激发了部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自学,请专家做讲座和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方式丰富心理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摸索心理辅导的规律。该阶段的特点是没有上级领导部门的行政干预,教师凭热情学习和工作,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不强。

(二)经验累积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市(县、区)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到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普及了中学心理辅导站,开通了“西泠青春热线”;宁波江东区普及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阳市启动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计划”。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开始的由兼职教师负责转向由专家、专门工作者负责,现又形成了专家指导下的以校长、德育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和单位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全面推广阶段

199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浙江省开始全面推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以及学术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2000年8月,浙江省教科院组织本省专家编写出版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试用本)》,并举办了由200多名教师参加的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

2001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学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于2001年8月底成立了以厅领导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地、市、县也相应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此,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便有步骤地从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向各级各类学校推广,计划在2005年底所有初级中学都建立“心理辅导室”,各市(县、区)建立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工作覆盖面达100%。2002年4月17日,浙江省教育厅又颁发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试行)》,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面的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几乎没有研究。哲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缺少哲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需要更确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五育(尤其与德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澄清。

2.应用研究存在不足。

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会议交流文章看,应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现象比较突出,即运用心理测量法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具体问题有:重复性调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干预研究多,对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立体取向研究少;运用国外量表多,自编量表少;横向研究多,跟踪研究少;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少;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乏;对弱势群体如民工子女、残障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等的研究少;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研究很少。

(二)实践方面的问题

1.市(县、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建立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但有的市(县、区)进展缓缦,不少学校处于应付层面,一些学校尚未开展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原有的工作基础、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要有满腔热情的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针对人格和生活心理问题展开的,相对忽视学习和生涯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视学习和生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

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大面积建心理档案、搞心理测量;有的活动过于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此外,市场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莠不齐,有些是匆匆组织“”编写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

4.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测率为10.60%,中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6%,小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97%。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开展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杭州市已开展这项工作,如开通教师心理热线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启动。

5.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在职培训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如杭州、富阳等)培训比较系统,教师的素质比较好。但大多数地方只进行讲座式或观摩式的培训,个别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

1.行政立法欠缺,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虽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明确规定了各市(县、区)教育部门在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于2001年8月前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组织、有领导地稳步发展。(注:方展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势与任务[J].浙江教育科学,2001,(3).)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比较具体的行政立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少地方的组织管理工作或不到位,或处于虚设状态。

2.人事制度不到位,教师职称无法解决。

从2001年起,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门开始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着手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问题,但具体的人事制度还没有出台。目前中小学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个编制,意味着这类教师还没有合法的地位。

3.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中小学的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比较完备的评估机制,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还不成熟。因此,这项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评估方法。这一问题不解决,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一是方向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指导下,走科学道路,以学校心理学为理论和方法的依据,从本省各级各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客观情况出发,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形式化等不良倾向。

二是发展问题。尽管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作为一项科学工作,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在没有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搞假大空。掌握好发展规模和速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稳健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是行政立法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有相应的法规作保障。有了行政立法,就有了设岗、考核、奖惩的依据,工作就有了合法的地位,一切相应的措施就能名正言顺地得以落实。

四是机制问题。要建立培训和监督机制,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分地区、分层次接受系统的培训,明确省市县区各级培训的任务,并通过监督、评估,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提高教育水平;引进竞争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建设对科研与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在教育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具体目标

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到2010年为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实现以下八个具体目标。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问题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科学基础、对象、任务、目的、方法、内容、原则、途径、师资培训、效果评价等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需要同行的协同努力,浙江省应积极参与,力争在该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2.加强应用研究,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

由于大量的研究流于方法中心,为矫枉过正,必须强调“问题中心”,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科研工作。至于应用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引导,如对创新性研究、长时期的研究加大投资等。

3.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体验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169-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者营造一种信息技术环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综述

经文献研究和分析,发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具有区别于传统学科的计划性、目的性、经验性、活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比较独立,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目标

以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程特点,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资源设计,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提炼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提出参考和借鉴的意见,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

四、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流程设计;

(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及实施效果。

六、研究问题

经相关文献研究和前期调查,结合相关教学实践,确定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流程应包含哪些内容?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七、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问卷(量表)调查法、准实验研究法。

八、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设计

(1)启动体验阶段(情境资源)

该阶段是课程的导入环节,通过网络资源、动画、视频、图片等信息化资源创设相应的主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该阶段所创设的情境应具有真实性(生活性)、典型性、情感性、学科性、问题性,心理健康活动课注重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从中得到体验、分享和感悟,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

(2)激活体验阶段(认知工具、资源库)

该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设计好的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问题引入课题的学习,问题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广泛性、启发性和开放性。

(3)升华体验阶段(网络交流工具)

这是一个交流感悟到阶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该阶段可通过网络的交流平台进行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制作相关的PPT课件进行展示交流。

(4)践行体验阶段(信息技术制作工具)

该阶段主要进行课题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思,通过交流感悟,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真正体验和感受,同时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概念图形式展现本次课的学习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知识点,加深理論知识的学习。

该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信息化资源创设或提供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提供待解决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所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富有趣味性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要使学习者对此问题有迷惑感和不确定感,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3)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运用网络交流工具进行讨论,需要教师给予提示和指导,但教师不明示方法。

(4)学以致用,制作形式多样的作品,进行总结结论,解决问题。

九、体验式教学流程应用及应用效果分析

本次实验对象为佛山市顺德区云路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选取四年(3)班作为实验班,全班有46名学生;选取四年(1)班为对照班,全班有46名学生。选择小学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中的一个主题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教学,并分解为三个子主题,分别是《我有一个好习惯》、《学习真有趣》和《做时间的主人》,共为三次课,一共6课时,四年(1)班和四年(3)班的授课教师为同一人,在全年级6个班中,四(1)班和四(3)班都是平行班。

实验对象为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水平相仿;为了检验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心理素质水平,本实验前测采用陈永胜主持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本量表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为测量工具,MHRSP共有八个分量表,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这8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障碍(A)、情绪障碍(B)、性格缺陷(C)、社会适应障碍(D)、品德缺陷(E)、不良习惯(F)、行为障碍(G)、特种障碍(H)。

MHRSP分家长评定和班主任评定两种形式,本研究采用的是家长评定的量表。采取三级记分制:选择“没有”计0分;选择“偶尔”计1分;选择“经常”计2分。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或10分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Z检验法,独立样本的两个平均数之差Z值计算公式。

其中,X1、X2是样本1,样本2的平均数;S1、S2是样本1,样本2的标准差;n1、n2是样本1、样本2的容量。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前测比较见下表:

对于数据的分析做了如下处理,顺德区云路小学四(1)班原有学生数46人,回收后的问卷无无效问卷,因此1班共有46份有效问卷。顺德区云路小学四(3)班原有学生数46人,回收后的问卷无无效问卷,因此3班的有效问卷数为46。

从表4-1中可以看出,性格缺陷和行为障碍两个项目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6个项目的两组方差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从总体上而言,顺德区云路小学四(1)班学生和四(3)班学生在心理素质上无显著差异。

同时,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情况,笔者进行问卷设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前测,在实验班中投放4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份,在对照班中投放4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份,收集数据统计见下表:

在对比实验研究结束后,研究者再次用陈永胜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家长用)中的分量表1—学习障碍量表对顺德区云路小学四(1)班和四(3)班学生进行后测。采用Z检验的计算方式进行进行对比。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实验后测比较如下表所示: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后测数据

十、研究结论

针对本研究提出的两大研究问题,经过研究和实践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总结和设计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

(2)通過实践检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更能促进学习者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学习者的学习等。

[ 参 考 文 献 ] 

[1]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4:56-59. 

[2]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3]王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教育探索,2008,02:122-123. 

[4]田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技巧[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05:48-50. 

篇9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处处长于长学首先转达了教育部的有关意见。于处长说,教育部领导一再强调:情况必须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已开展了20年,在描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时,常常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和看法,很难科学认识和把握现状。因此,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来做此项调查。于处长在发言中强调,此项调查是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调查工具的设计要把好科学关。不仅调查工具要科学,调查过程也要科学,分析和总结更要保证科学性。只有整个调查都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调查出来的结果才会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才会为科学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调查内容上,于处长认为,第一,应从体制和机制方面入手,调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如何运转的,运转方式是哪些,运转起来是否顺利;第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除了要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背景、编制、职称、培训状况及专兼职教师的搭配外,还应了解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第三,在保障条件方面,需要调查保障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所需的条件,如课时、人员、经费、场地及仪器设备等。第四,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面,需要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哪些形式在进行。第五,在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方面,需调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教师、学生是否有效果,效果怎么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组组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常务副主编陈虹汇报了课题方案及问卷设计情况。在汇报中,她首先阐明这项课题是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为摸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进行的一项应用研究。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及与会专家的肯定。因此,此项调研的目的明确为:摸清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样本地区的开展情况,从而为科学决策、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指导,促进这项事业阶段性的总结和下一阶段的科学部署和健康发展。

在会议讨论阶段,专家们汇报了各子课题问卷的编撰提纲和编制思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困惑,并就问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叶一舵认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和制度化建设,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状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卢家楣认为,需要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精神状态,如满意感、效能感和幸福感;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朱永祥副院长指出,区县应作为调点,如区域组织者不重视、不推动或不落实保证措施,学校也很难开展起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吴增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特色很难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反映出来,建议用访谈来补充;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曲连坤处长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沈之菲老师认为,问卷不能反映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这次调查要把最突出的问题找出来,要为最终成为可操作性强的文件提供基础,这个文件可以是个“指导意见”;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思刚认为,调研工作不但要服务于教育行政部门,还要服务于基层,所以心理老师的需求也应该成为这次调查的重点。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庞红卫、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皓在汇报本省工作的开展特色及状况的同时,还针对调查工具的设计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教育部基教司领导充分肯定了专家们为这项调研所做的工作和奉献的智慧。副司长申继亮从专家的视角做了总结发言。他谈到这项调查非常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也非常重视,短时间内工作成效显著。申副司长总结时强调指出,在设计问卷问题时需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这项工作谁在做?这项工作面对谁在做?心理健康教育到底在教学生什么内容?方式到底有哪些?这项工作有没有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是什么?这项调查的对象牵涉到教师、校长、学生、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每个对象的侧重点应该是什么?申副司长的发问和总结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和思考。相信在申副司长等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指导下,问卷修改工作及调查工作将沿着更加科学、有效的轨道顺利进行。

这次研讨会议顺利完成了预期计划,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者一致认为,教育部基教司领导、各省市专家及教研员齐聚一堂,共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计,非常难得,也非常有成效。

会后,本刊记者就调研工作专程采访了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张副厅长以浙江省为例,从“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的重要性方面发表了他的见解。他认为领导重视和政策保证应放在第一位,有领导重视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同时,张副厅长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有一支科学性很强的队伍才能保障和支撑这个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些应该成为调研的重点。在谈到调研应注意的问题时,张副厅长认为,一定要了解普遍情况,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的原因是什么,不要一刀切。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胜任力

一、 相关概念的内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是指在中小学工作,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能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首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不过,由于现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强烈需求存在相当距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的概念,来源于1973年戴维?麦克里兰( McClelland) 提出的职业胜任力,指为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职责、专业价值观的综合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作为教师胜任力研究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而且也是对总体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有效补充与完善。

二、国内研究评述

1、 研究成果。尽管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行业刚起步,不过,研究者们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特点,针对这一岗位对其职业群体进行具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研究方法日趋成熟。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特点和教学环境,在较为成熟的职业胜任力研究方法中,萃取出最合适的研究方法,现有研究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360度评价法、专家系统数据库和观察法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同时,在这些主流方法外,还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补充,比如文献综述法等。

(2)研究模型初步构建。一般模型的建构标志着研究的成熟。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的胜任力理论及其研究范式,采用实证研究探讨胜任力内在的结构,初步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在陈虹构建的模型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包括六大因素:职业人格魅力、研究与指导能力、有效的教学与咨询能力、对学生真诚关怀、寻求个人发展的能力。曾玲娟则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由三个方面组成:职业要求的人格特质;职业理念和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

2、研究不足。国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教师胜任力的现有理论和知识体系。但是,由于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推广等还有待完善。

(1)研究成果较少。在国内教师胜任力研究方面,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特定岗位的胜任力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研究对象大多是高校教师,即便有研究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也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特定岗位的胜任力进行的专门研究。

(2)研究过程不够完善。在建立胜任力模型时,国内学者对胜任条目的选取往往是理论上的推断,构想效度不能得到保证,且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其误差难以控制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一些研究人员偏重于定量研究,仅停留于数据统计层面,没能结合实际对研究结果深入分析,研究的实际价值有限。

(3)难以确立统一的绩效标准。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个新兴职业,很多教师的职业生涯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对于评价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否优秀,还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另外,胜任力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再加上国内各地教育环境的不同,很难建立一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的范式。

3、研究展望。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将保证今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现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理论是基于某些特定视角,在研究应用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其自身局限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构建与研究对象文化环境特征相匹配的理论模型 ,深入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形成过程及其相关因素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除此之外,在今后的研究中,重点要将纯理论研究转向理论和实证相结合,采用更加科学化的人才测评方法,努力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使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道路更加通畅。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J].American Physiologist

[2]Schippmann J.S.,Ash,R.A.,Battista,M.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 modeling. Personnel psychology

[3]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4]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开明出版社

[5]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6]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 .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