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防范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防范的方法

篇1

行政事业单位依靠国家,在市场中主要是进行执法监督和对社会进行一些管理,其形式与企业区别比较大,从客观上来说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确定目标和管理的原则,有效提高防范效果和管理水平,更好的避免下次再出现财务风险。下面本文主要阐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内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防范;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财务管理风险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然而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行政事业单位难以合法、有效地获取并使用财务资源,难以充分承担起社会职能,最终导致我国财务管理风险逐渐加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势和不足也日益凸显。针对原因找寻进行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办法,加强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内涵

风险也就是说事物的危险性,所有的事物都具有消极被动和积极乐观这两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其发生的几率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则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而导致的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一些具有危险性因素的问题。财务风险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未来结果与预期编制预算和收益效果向偏离;二是,财务活动未来结果预算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三是,财务活动未来产生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1]。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涉及盈利、负债、筹资等,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因此其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风险有所不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重点不是收益或者净利润,而是财务资源的依法取得和使用。要想从根本上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就必须要对其根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较低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组织目标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对单位的工作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单位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财务风险应由国家承担,对财务管理缺乏参与意识,在工作中不谨慎、不用心,核算分析及问题考虑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财务管理能力较低,财务风险高,容易给我国经济造成损失。

(二)部门责权利缺乏明确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或者增加自身的财富,如果不能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则会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制定目标时难以确定,并且对目标的重要程度认识也难以统一,从而导致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不确定性增加,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也大大增加,部门的职责难以划分,考核评价也难以界定和实施,容易使单位失去公信度[2]。

(三)财务风险缺乏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外部监督,一种是内部监督。从外部监督来说,一方面,我国没有完善的监督机构,职务分散性强,重复率高,监督力度低,监督效果差;另一方面,各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财务审查中存在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问题,从而致使相关部门难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管理[3]。从内部监督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还美欧建立比较完善的、约束性强、操作性强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构,而主要是根据某种考核矿机来评价财务风险,从而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难以起到有效监督作用。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管理的方法对策分析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的主体主要有主管财务的领导和具体的财务人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领导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主管领导指使会计人员错误的做家长或者办理一些业务,或者存在一些包庇现象,大大提高了财务风险[4]。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必须要通过相关法规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这两个层次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有效预防职业犯罪。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保证他们对财务的各个环节要求及规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原则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性原则,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中必须要结合单位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全面考虑各种风险,分析可能带来的损失,从而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二是,全员参与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可充分调动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及时发现风险并给予应对,避免给单位正常工作造成更大的影响[5]。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力度

要想加大财务风险监督力度,必须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监督作用。在内部监督方面,要强化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增强内部审计,各项职责落实到个人,并积极鼓励财务管理部门各成员间相互监督,使其主动履行监督职责;在外部监督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监督和惩罚制度,加强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动态跟踪,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并给予应对,也可进行突击检查,有助于促进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提高[6-7]。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研究的意义

由于当前财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单位,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文献较少,更没有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我们只能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就研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本身来讲,它具有如下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不论是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还是行政执法人员,熟悉风险存在的区域及相关的业务活动,明确自身哪些行为可能导致风险产生,如能及时有效地识别、控制与防范风险事故,减少风险损失,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利于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督促系统内部各单位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机制,实现科学决策,合理防范和化解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三)有利于实现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绩效,实现预算资金效用最大化,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完善,推动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创新。

五、结语

总的来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有助于帮助单位更好的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和预算资金效用最大化,提高单位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完善,为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避免财务风险,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人员都要明确和熟悉风险存在的区域和相关业务活动,明确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事件,从而更好的识别、防范和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4,(5):96-96.

[2]林玉华.财务内控制度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5,(16):5-6.

[3]王咏梅.试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317-317.

[4]赵金鼎.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9):256-256.

[5]李红梅.初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新财经(理论版),2014,(1):357-358.

[6]李加兵,张红,赵斌等.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0):31-33.

篇2

方法:根据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办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的8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风险管理办法干预。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护理相关意外事故及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相关意外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结论:根据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特点制定的护理风险管理办法有助于降低护理相关意外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特点防范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55-02

众所周知,呼吸内科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住院患者具有人数多,年龄大,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易反复,危重病多等特点,所以一旦出现意外有时险情危急,后果严重[1]。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较为常见的褥疮、跌倒、坠床风险之外、在氧疗、吸痰、闭式引流这些呼吸内科常见治疗方法过程中也存在着特殊风险,故呼吸内科护理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风险水平高。呼吸是维持生命必须的环节之一,所以一旦风险涉及正常呼吸,患者将极度痛苦有时还会危及生命。

风险种类多。许多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疾病种类多,有时均比较严重,故涉及到的风险种类也多。

风险隐匿性。呼吸系统症状较为集中,有时意外发生也与原发病症状难以区分。如吸痰时可能会造成黏膜损伤,但不易发现且症状易与原发病混淆。

风险复杂性。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病情复杂交叉,同时具有多系统疾病,故风险也随之复杂化[2]。

为了降低呼吸内科的护理风险,做到安全护理,使得患者尽快康复,我们根据呼吸内科风险特点探究出一系列防范方法,争取防患于未然,将意外发生率降到最低。我院呼吸内科对本科风险的特点制定的风险管理办法进行实施后调查研究,现进行分析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过我院道德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的80例住院病人,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41-86岁,平均年龄(61±3.5)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例,支气管扩张31例,支气管哮喘15例,其它疾病5例,病程在2月-9年,平均病程为(3.4±2.9)年。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人为对照组,另外40人为实验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风险管理办法干预[3]。具体为:

1.2.1用心护理。提高护理水平,平时将护理工作细致化,严格遵守章程规范,审核记录落到实处,不偷工减料。如确保双人核对患者、药品分发、注射、医嘱改动等信息,准确及时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记录认真负责。及时询问患者情况并主动向医生反映,主动与家属沟通,积极配合治疗等。

1.2.2心理指导。有些患者病情反复,病程较长,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我们要在护理工作过程中主动了解患者心理情况,对需要帮助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增加其治疗的信心,减少负面情绪对治疗产生的影响及意外的发生。

1.2.3防止坠床。针对一些住院患者如协调功能较差的老年人,要反复提醒患者及家属注意休息时要防止坠床,在入院时教会患者及家属床边护栏的正确使用方法。

1.2.4防止褥疮。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卧床患者,护理过程中需要帮助其每天擦拭身体,按摩、协助其被动活动,在与床接触部位垫软垫或纱布且要保证垫褥透气。

1.2.5注意防滑。患者一旦摔倒避免不了外伤,严重者可引起骨折,重要脏器出血,严重的将危及生命。所以护理过程中要保持室内干净整洁,摆放防滑标志,反复提醒患者及家属尤其是在洗澡或方便的时候注意防滑,年长者最好有人陪同,或者可让其选择购买防滑拖鞋、浴室防滑垫等物品[4]。

1.2.6氧疗监控。掌握氧疗指证,氧疗过程中需要认真填写、核对用氧记录单,确保浓度、时间、流量适宜,严密监控,记录患者氧疗后的情况。患者氧疗时要提醒注意防火、防震、防油、放热,任何人不得在病房内和治疗室抽烟。

1.2.7规范吸痰。痰液积聚有时会使患者呼吸困难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自行排痰有困难者需要及时进行吸痰处理。吸痰过程中需过程熟练,动作轻柔,需正确控制负压,在无负压前提下插管。单次抽吸时间应

1.2.8引流监控。虽然需要闭式引流的患者较少,但要牢记引流时确保引流管通畅,引流管末端应水面的深度为4-6cm,在更换水封瓶时应注意夹闭引流管末端,准确判断肺组织复张还是引流管堵塞。密切观察引流颜色、性状、量,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1.3评价指标。在护理结束后对每位患者的病程记录进行整理总结,将是否出现护理相关意外情况做好记录。同时向患者和家属发放问卷,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及不满意两个选项,实验结束后进行结果统计。

1.4统计学处理。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P

2结果

2.1加用风险管理办法与常规护理意外发生率的比较结果如表1。

3讨论

呼吸内科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以老年患者为主的特点使得其护理风险具有水平高、种类多、隐匿性、复杂性等相应的特点,为了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做到安全护理,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尽快康复,我们针对其特点制定了相关防范方法,可以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有的放矢,更好的服务病患,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实验结果也证实了我们的风险防范方法是有效的,不仅降低了意外发生率,同时使得病患及家属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更为满意,可谓一举两得[5,6]。针对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制定的防范方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薇,杨明莹,陈家琴等.前馈控制在呼吸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0):112-113

[2]王玉洁,曲红,王幕鹏等.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6):4587-4588

[3]宝音其木格.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1):28-29

[4]McKenzie,K.,Scott,D.,Fraser,J.A.et al.Assessing the concordance of health and child protection data for ‘maltreated’ and ‘unintentionally injured’ children[J].Injury prevention,2012,18(1):50-57

篇3

关键词:集团企业 财务控制 风险预警 风险防范

在当前复杂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到诸多风险,其中,贯穿于企业全部财务环节的财务风险是最为严峻也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最大的一种风险因素。它指的是集团在各项财务工作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突发性因素导致的财务状况的未知性,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对企业获取利润、获得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消极影响。现今,许多集团企业面临着竞争的压力。而财务风险也随着企业的竞争逐渐形成,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情况下,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更是不可避免。因此,集团企业应不断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监控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剖析

集团企业面临着多方面的企业财务风险,既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的作用,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法律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等等,又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下,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往往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导致其遭受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内部的资产流动能力较差

一个企业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现金储存量为偿还到期债务提供资金支持。如果企业内部资产的流动性差,就说明暂时停止周转的资产较多,资产周转速度较慢,资金占压在各种非现金资产上较多,这样会降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盈利能力和企业的支付能力,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资金周转速度慢,为维持正常经营,企业必须不断补充资金而投入更多的资本,从而增加企业的负债,这样不仅增加了财务风险,而且资金使用效率低,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当中,甚至出现破产的情况。此外,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过分挤占非经营性资产等原因,我国集团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比率过高,内部流动资金短缺,负担的银行借贷过多,企业偿债能力不足,从而致使集团内部财务压力过重,造成财务上的恶性循环,由此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

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由于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不科学,掌握的投资信息不全面,决策者判断不当等主观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失误,难以获得预期收益,进而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增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其中集团企业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盲目投资新项目。有的集团企业因对外投资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投资可行性分析能力,在投资项目之前,未经认真的投资调研论证,也没有做出具体的投资分析报告,盲目投资新项目,结果就是多数新项目没有或很少给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因资金不足无法竣工结算,巨额投资款以在建形式挂账,形成不良资产,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2)盲目扩张规模、追求高速、急功近利。企业飞速发展时,经营者容易盲目追求高速。不少集团企业过度追求规模的扩大化,缺乏科学规划,不考虑自身经营发展现状与条件,盲目扩张,不顾风险尽可能地对外融资,借贷高额资金,过度投机过度涉险,资产负债的比例严重扭曲,使自身处于资金短缺中,抗风险的能力很低。一旦资金链断裂,便会导致严重的债务危机。

(三)企业的内部财务关系复杂,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财务混乱主要体现在企业与部门之问,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它们在分配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出现利润分配不均,权责不明的现象,从而出现管理混乱,造成了资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使资金的流失严重,无法有效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另外,许多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缺乏,忽视危机的征兆,对于风险的检测不加以重视,仅仅认为风险管理只需要管好集团内部的资金即可,这就导致了财务风险状况出现初期,企业无法做出准确的判定和及时的调整。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对于一般的企业,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日常的支出方式和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方面,包括开支过大过滥,收入过少过慢,从而入不敷出,寅吃卯粮。这种财务风险相对而言比较好控制,只要注意周期性的收支平衡,开源节流就能有效遏制住。但是,对于集团企业,特别是上市集团企业,其财务风险的控制难度更大,其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从企业的经营决策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企业投资未作可行性研究,主观操作性突出,投资建设目标不明确,计划外投资增多,营业利润明显下降,投进资本贬值。

(2)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实收资本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太大,现金所占比重太小,资产质量不高,资金周转不灵,甚至连正常开办费用都难以负担,运营效率低下。

(3)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过度举债,利息负担沉重,到期债务丧失偿还的能力,活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活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4)从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看,表现为经济活动的现金总流入量大大少于流出总量,现金储备少,难以承担到期债务,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失衡。

(5)从企业发展能力看,表现为企业盲目投资扩大规模,不审核资本收益情况,虚增资本太多,管理失效,经营状况恶化,效益低下。

上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导致其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预防财务风险的危害,就必须针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素,选择科学的监测和防范方法,合理规避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三、控制和防范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

为了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集团内部不但应从财务制度每一个“面”上实施监督控制,还得细到实施每一处规范的“点”上去。笔者认为,要做到“点面结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平衡资金流动比例,优化财务结构

在掌握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分析企业的收益能力、资产的流动性、融资结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对收益能力的分析应主要围绕企业价值主张与成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营业利润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等。评价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短期偿债能力时,主要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发现不正常变动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速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其次要重点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将企业经营周期的各项能力和行业水平进行比较,当出现比率异常变动情况时认真分析各项指标,采取必要手段调整偏差,以此确保未来资金的流动性,提高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在融资结构方面,企业要经常进行资金成本利比重和弹性分析,发现不合理情况通过融资结构的存量调整和流量调整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除此之外,还应该保证对资金的适度集权管理,可以以九洲集团的“一个全面、两个统一”的资金资源共享平台为参考,即是根据银行给集团企业授信的总额度指标,按年度将授信指标分解到各下属公司,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审核预算外付申请,控制权集团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严密监控集团资产负债率和借款风险,加强集团级下属公司资金的集团内循环,集中资金进行集团战略投资和偿付到期的债务,实施负债控制和资金结构调整优化。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对下属公司的动态追踪管理,防止资金流失和体外循环,而且能通过实际与预算目标的对比及下属公司资金收支的异常波动,及时找出偏差,落实原因,有效解决资金分散和支出失控两大主要财务问题,积极消除经营隐患。

(二)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

首先是确立风险责任制度。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落实财务风险系统的责任机制,由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其做出的财务支出重大决策及执行过程负责,有效预知和防范集团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会计核算报告系统和相关会计资料,寻找集团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及时进行消除财务危机的工作。其次是发挥总会计师的监控作用,完善财务制度,防范财务风险。严格按照《总会计师条例》规范集团总会计师的财务管理任务,明确其主要职权,允许其参与到重大财务项目决策中来,加强其对集团财务事务的专业监督,预测风险与追踪实际状况,对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集团企业还应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进行监督,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三)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任何财务风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个循序渐进与逐步积累的过程。财务风险的发生是可预测的。因此集团企业应根据自身内部控制的现状建立健全财务预警体系,运用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方法严格控制风险,将损失发生的概率降到最小。

(1)在集团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进行事前集中预算控制、事中资金支出监控和事后财务评价,保证资金有序流动。可以借鉴义煤集团的做法,在集团经理层及总部的基础上,成立预算委员会,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预算的编制、审批、监督,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全面预算控制系统,采用新的预算办法提高预算的质量。将预算的方式改为以经营(业务)预算为基础,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相结合的预算体系,把预算的范围扩大到集团拥有的全部子公司。用预算体系这样一只看得见的手,整合集团企业各经营要素,节约成本和组织管理成本,提高规模收益,减小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2)建立财务预警分析体系。企业要把财务预警分析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和相关的一些财务资料作为主要的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方法,准确地分析出企业内部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等一切关于企业的财务指标,来对企业内部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信号进行推断,一旦出现如成本上升、负债率上升、应收账款增加等情况时,根据其指标分析出的具体原因选择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包括回避风险法、降低风险法、分散风险法、转移风险法,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是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要想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集团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财务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及时了解企业财务运营的真实情况,优化财务结构,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落实财务风险评价与考核,从而规避风险,改善不良经营状况,实现企业目标,确保集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彭韶兵,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赵雅玲.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

篇4

关键词:网络借贷 P2P 法律风险 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89-01

P2P(peer to peer lending)网络借贷平台是指完全通过网络来实现资金与资金的交易借贷过程,它还比较年轻,起源于2005年的英国。随着互联网的日新月异,P2P网络借贷已经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个人非正式金融交易模式,它为借款人提供了透明、直接的小额信用交易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不具担保、高流动的相对风险性,尤其在我国,希望将P2P网络借贷作为理财渠道的用户更需要小心谨慎。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分析

从P2P网络借贷平台所涉及的双方角色来看,在借贷活动中,他们都将面临各自不同的法律风险,本文将一一进行分析描述。

1.贷款人的法律风险

在P2P网络借贷过程中,贷款人的成本要与覆盖贷款利率、第三方支付平台费用以及P2P平台管理费挂钩,三项费用相加让P2P网络借贷实际利率最高可达40%左右,这一利率要远远高于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甚至以上。以北京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例,假设100万一年期的贷款实际利率要达到35.2%,而同期的银行基准利率仅有7.12%,它已经完全超出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4倍上限,因此在资金融出方面,贷款人的利益是无法得到全面保障的。

2.借款人的法律风险

从借款人的角度看,他对自身所披露的信息越多,他的可信度就越高。在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过程中,参与借贷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信息积累越来越全面。但是借款人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即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虽然我国刑法在修正案中专门对公民的个人隐私权作出了保护法案规定,但是对于非正式金融模式下的P2P网络借贷来说,在该平台中所涉及的个人隐私权是不予被正式法律所保护的,这也就造成了网络借贷平台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架空[1]。

二、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1.强化P2P平台建设――事前控制

P2P平台建设还是要首先遵循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以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步骤来强化对借贷法律风险的控制能力。

事前控制的主要手段就是防范,充分对P2P借贷平台上所有借款人进行信息核实,以达成信用借款流程。贷款人要完全根据对借款人的基本信息来完成对所贷款资金的判断,除传统的身份信息、工作状况、收入、个人信用报告等等认证外,还有必要进行视频、音频认证,全方位判断核实借款人的身份。另外,也要详尽判断借款人借款用途的真实性,杜绝虚构借款用途的行径,因此需要借款人提出借款的相关理由和材料佐证,比如用于营业性借款的购货合同、店面租赁合同和营业执照出示等等。

2.事中控制――对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

相对而言,目前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个人最高贷款额度上限方面限制较松,比如北京的借贷平台最高可高达50万元。而从分散风险的角度讲,应该保证个人最高贷款额度风险不要过高,因为风险过高会对分散风险机制的实施产生巨大影响,不利于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等级差异。所以要根据借款人所提供的信息为他们设置不同的授信额度,设立不同的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标准。再根据银监会有关《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最高发放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为界限,将借款人的还款与其月收入相联系,抑制借款人的盲目消费,也能确保贷款资金的定期收回[2]。

3.事后监督

当贷款发放完毕后,就要将重点放置于对贷款本金与利息的收回工作,所以贷款方应该通过P2P平台监控机制,效仿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方法,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贷款使用状况进行具有长期持续性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倾向,就应该立刻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贷款方的自身利益。比如增加管理成本,或者在贷款前就要求借款人出示一定的资金使用证明及使用计划,在经过核实之后才能发放贷款[3]。

三、总结

简言之,P2P网络借贷作为现代社会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它具有自己便捷、入门门槛低、借款额度小、交易成本低等特色,也有着借贷风险高、个人信息保护不严等缺陷,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如果其体系可以得以完善,摒除一切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P2P网络借贷将成为缓解中小企业及个体业主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最有效金融模式。

参考文献

[1]彭进,杨峥嵘.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基于P2P网络借贷模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2):94-97.

篇5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风险;防范措施

1.投资者加强风险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投资者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显得至关重要,所谓风险管理是指房地产开发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与评价,并采取最佳防范措施,以保证最大限度的降低耗费、减少损失,达到安全保障的行为。加强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意识对投资者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够为开发项目全面、合理地预测与处置风险提供了可能性,风险管理既能够为风险损失的出现与衡量提供科学、准确的计算基础,又能够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各种风险对策的成本及效益加以比较,从而得到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风险管理能够促进房地产投资主体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

2.房地产开发面临的主要风险

2.1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主要有国际及国内政治环境变动(如战争、罢工、社会动荡等因素),或国家对相应的政策法律进行调整(如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对房地产行业影响最主要的政治因素是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就金融政策来说,货币政策是直接影响开发者和购买者所持有的资本的因素,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开发与出售影响甚大。另外,房贷政策也会对房地产的需求发生较大影响。关于财政政策方面,政府是实行紧的财政政策还是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国家的税收政策,以及政府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等等,都会对房地产的开发和销售产生较大影响。政治风险尤其在我国值得特别关注。

2.2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形势变动(如市场需求、购买力、利率、税率、汇率等)也会导致房地产开发者遭受经济损失。从可行性分析到楼盘进入市场的时期内,市场需求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变动,购房者对户型结构及建筑风格的要求也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原本供不应求的物业,不久后却可能大量积压,这就是投资收益远远偏离预期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商品房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但是消费者持有的货币量是有限的,所以消费者会因购买力相对下降而无力支付日渐升值的商品房,进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开发的项目难以售出而承担风险。

2.3自然灾害因素

自然灾害(如洪水、火灾、地震等)对房地产开发也会造成的较大影响。自然风险出现的现象较少,但是一旦出现,产生的损失是相当严重的。

2.4技术风险。

是指由于科技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开发商可能带来的损失。例如,由于科技进步可能对房地产商品的适用性构成威胁,迫使开发商追加投资进行房地产的更新、翻修和改造。由于建筑设计变动可能导致建安工程成本增加,从而影响项目形成后的租售。

2.5经营管理因素

开发企业因对开发项目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预期收益难以实现,或不足以补偿经营费用,这也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之一。这一风险归因于决策失误,比如开发商主观上对开发成本、租金售价、开发周期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预测错误。

3.房地产开发风险的控制

3.1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做出科学的项目决策

投资项目之前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分析,掌握市场的供求状况和房地产开发的发展趋势,从而选择出最能满足消费者的并且能够获得较大利润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可以自己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判断,还可以委托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

3.2预期收益相同时应尽可能投资风险较小的项目

房地产投资开发项目种类较多,预期收益相同的开发项目它们的风险度也会相差甚远。有些项目需要承受的风险度较大,可能遭遇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而有些项目需要承受的风险度相对较小,选择风险小的项目投资能使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得到保障。

3.3选择恰当的融资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房地产投资需要的资金量大量大,必须选择合适的筹措资金方式,以满足需要。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开发资金;预售商品房,筹集开发资金;用已取得的土地使用证到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建立股份公司,申请成为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上融资。各开发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融资形式,以便迅速、大量、低成本地融入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开发商不仅要掌握融资技巧,而且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

3.4多项投资结合,分散风险

不同投资开发项目的收益不同,需要承受的风险也不同,所以,实行多项目投资结合可以分散风险,获得更稳定的收益。但是,投资的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一般不宜太强,否则就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了。

3.5加强风险管理

管理人员对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对市场的可预测性,降低不确定性因素,从而达到降低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4.结论: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后危机和后暴利时代的到来,实行精细化开发和管理也将成为房地产企业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战略和运营中的任何一项失误,都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房地产项目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项目,想要实现其预期效益,就必须要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详细的评估,并且针对这些风险进行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风险尽量降到最低或者避免,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投资的最优化组合,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顾强.解读产业集群[J].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 2005(8).

篇6

关键词:电网项目评审;风险点;风险防范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电力项目评审的核心是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技术性的把关,对基础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新的工艺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使用的范围、应用的效果等等进行评估,将评估的结果详细的记录在评审意见之中,为电力项目的建设开展提供参考。但在实际的电网项目评审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风险点,影响了评审的客观性、准确性、公正性,下文主要就电网项目评审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点进行简单的归纳分析,就如何防范评审风险进行探究讨论。

一、电网项目评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电网项目评审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风险点,比如可研阶段没有详细地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没有明确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些关键的技术方案,初设计阶段又再次提出完全不同的建设意见,相关人员在进行项目评审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落实自身的工作职责,项目实施与规划设计工作衔接不够紧密,没有整合分项需求,评审过程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发挥项目评审的作用等等,真是由于电网项目评审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风险,严重影响了电网项目储备工作的进度及项目建设工作的质量,下文就这些风险点的详细情况进行简单地归纳。

(一)项目立项必要性不足

项目立项必要性不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其一,项目编制单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安排工作人员前往项目建设地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核实,只是单纯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立项,同类型的项目实际上已经上报批复、下达甚至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考察工作不到位,此类型的项目多次重复地报储备,不仅挤占了项目的储备资金,也为项目评审人员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影响了评审工作的效率;其二,项目多口径上报现象频繁出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部分电力项目所在的企业单位为了能够提高项目建设的通过率,在申报项目的时候只是将申报的方向、项目的名称等进行简单地修改,进行多次申报,在技改、电网检修、农网建设等方面重复申报,实际评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并不能就所有的项目进行详细地比对,对于有关项目的上报情况了解不够详细,同一项目多次评审,侵占了评审的资源,影响评审工作的效率,导致其他比较紧迫的网项目无法顺利的进行评审,这对于电网建设发展十分不利;其三,项目弄虚作假。实际的电网项目建设过程中,部分项目并不具备很强的必要性,但是已经开始实施,或者具体建设的内容与项目的内容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提报单位在已知项目存在虚假内容的情况下依然编造各种建设理由进行上报,加上评审人员工作过程中态度不够端正,没有切实深入现场进行核实,就会被提报单位蒙混过关,浪费了电力建设的有关资源;其四,部分电力企业的在项目提报的时候,为了规避编写可研报告,将一个完整地独立的电力项目进行拆分,将限上项目拆分成为限下项目,从而避免有关单位的审批,为电网项目评审工作带来风险。

(二)项目编制不规范

项目编制不规范同样是电网项目评审工作中的风险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项目命名不规范。基建项目立项的时候,部分企业没有就项目名称进行规范,后期建设过程中或者项目完工之后又重新修改名称,为电网项目的评审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其二,项目建议书编写不够规范。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企业有关人员在编写项目建议书时敷衍了事,对于项目的发展情况、工程技术方案等等没有详细地介绍,只是将整个项目进行笼统地描述,这为电网项目评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其三,项目编写进度把控不力。项目提报部门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自身项目的进度,但在实际的工作之中许多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过程管理控制不到位,没有对设计单位进行约束,缺乏督促,设计单位缺乏紧迫感,经常会出现项目报告不能按时提交的现象。

(三)项目评审流程不规范

电力项目评审时需要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进行,但是具体的工作之中,许多单位对于项目评审工作不够重视,项目提报之前没有及时的上报评审需求,打乱了相关部门的评审计划,自然会影响评审工作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部分项目提报部门没有将项目委托给有关的机构进行评审就直接上报,待上级部门要求出具相关说明时才临时补办有关的手续,影响了项目评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危险点防范措施

为了更好的防范电网项目评审工作中的各项风险,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完善项目计划管控机制

各级电力项目储备归口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能够与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项目评审的标准,严格的控制项目评审工作的流程,统筹分析,协调好各专项储备项目的关系,能够及时地发现项目储备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进而促进项目计划管控机制的完善。

(二)规范项目可研编制模板

为了切实推进电力项目储备的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必须要制定统一的项目可研编制模板,对项目评审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地规范,各级部门在实际的项目可行性、必要性研究论证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可研模板的要求进行,各级评审单位的有关工作人员则要真正落实自身的职责,严格把控项目的技术关、方案关,出具评审意见时要切实按照评审意见模板进行,做到要素齐全。

(三)明确项目分类界面和限额标准

为了切实减少项目交叉重复的问题,避免界面混淆,必须明确各项目管理界面及限额标准,除此之外,各部门在具体执行过后则能够严格按照限额分级、分类界面的要求开展项目论证工作,严厉禁止“打包”“搭车”等不良行为,对于将同一个项目多次申报或者独立项目拆分为多个项目的情况要给予一定的警告。

(四)建立跨部门评审协调管理

评审部门在进行初步设计评审时要能够充分考虑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的各方面的内容,关键的问题要能够与有关的部门进行详细地讨论分析,集思广益,最终选择出最佳的技术方案及概算投资,综合考虑整个技术方案的经济型、技术先进性、资源节约性等各方面的要求。

结语

电力系统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项目评审是电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着许多电力项目的正常开展,本文主要就电网项目评审工作中存在着的各项风险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就如何防范电网项目评审风险提出了4点建议,仅为电力企业及有关部门的项目评审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聂文海,刘丽,李海滨,等.电网项目评审模式及其管理方案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3):283.

篇7

从我国现行按揭中的法律关系来看,其所涉各方主体主要包括银行、开发商、购房人(亦即借款申请人)、保险公司四方。上述主体在从按揭贷款中包括了商品房买卖、借款、抵押、保证等一系列民事法律行为。各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分别为:

1、银行与购房人之间的借贷关系。购房人在与开发商签订买卖合同后,应按规定提供相应文件资料,向银行申请个人住房(或商业)抵押贷款,银行则根据申请人的身份情况、资信状况确定同意借款的年限及成数,双方同时签署借款合同。因此,购房人与银行之间系借贷关系,银行为出借人,购房人为借款人。

2、购房人与开发商之间的商品房买卖关系。购房人欲以按揭的形式购买房屋,首先必须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购买特定的房屋,并在付款方式中约定以银行按揭的方式付款。显然,借款申请人同时也就是购房人,其与开发商之间系房屋买卖关系,开发商为出卖人,购房人系买受人。

3、购房人与银行之间的抵押关系。购房人在向银行申请借款的同时,要将所购房屋在取得产权证后抵押给银行,为向银行申请的按揭贷款设立抵押,如购房人在未按借款合同约定偿还银行借款时,银行可以实现抵押权,将购房人抵押之房屋折价、变卖或申请法院拍卖并以所得款项优先受偿。购房人与银行之间还存在抵押关系,其中购房人为抵押人,银行为抵押权人。

4、开发商与银行、购房人之间的担保关系。在按揭过程中,虽然购房人将所购抵押给银行,但由于多数房屋为期房,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楼花”,在我国目前房产证办理完毕之前无法办理抵押登记手续,而房屋抵押又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因此,银行在放款后,即使有抵押合同,但抵押行为尚未生效,也无法保障银行的放款风险。基于此,银行往往会要求开发商为购房人提供阶段性的担保,即在购房人所购房屋办理完抵押登记之前,由开发商为购房人所欠银行债务承担担保责任,购房人若不还款,开发商应当承担保证责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阶段性连带保证责任。个别银行还会要求开发商在贷款期间承担全程的连带保证责任。因此,开发商与银行、购房人存在担保关系,其中银行是债权人,购房人为债务人(又称被保证人),开发商为保证人。

5、购房人、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保险关系。为确保银行的放贷风险,购房人在将所购房屋抵押给银行时,必须就抵押物(所购房屋)在借款期间投保财产险,并指定银行为第一受益人,如果发生保险事故,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所支付的保险理赔费用优先偿还购房人所欠银行借款,购房人为投保人,保险公司为保险人,银行为受益人。

6、开发商与银行的回购关系。有些银行在与开发商的按揭合作协议中,还要求开发商承担回购义务。在该情形下,开发商与银行之间还存在通常我们所说的回购关系。回购从其字面理解仍是买卖,但从法律角度看,按揭过程中的回购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在购房人所购房屋取得房屋产权证之前,开发商履行回购义务的,其实质是由开发商解除与购房人的买卖合同,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回购行为;另一种是在购房人取得所购房屋的产权证后,开发商按条款约定回购购房人的房屋,双方又产生一次房产的过户行为,此时才是真正的法律意义上的回购。

上述各法律关系看似独立,实际上它们之间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了按揭贷款的各方法律关系体系,甚至可以说从中的某些联系无法割裂。例如在按揭中,银行一般是依据买卖合同审查购房人的借款申请,因此可以说买卖关系是借贷关系的前提;但实际操作中大多数购房人在选中某一楼盘后,先会确定自己的付款方式,如选择按揭的年限和成数,在条件接受的前提下,才会选择购买房屋,由此看,借贷关系又是买卖关系的前提。所以,一定程度上看,按揭中的贷款关系和买卖关系应当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抛开一种法律关系来谈另一种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也正是由于该关系的复杂性,容易导致按揭中发生纠纷,如:银行不放款开发商能否追究购房人的违约责任?两种关系的认定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把买卖关系作为前提,开发商当然可以追究购房人的违约责任;把贷款关系作为前提,购房人则不应承担违约责任。至于其它法律关系的联系则相对简单,基于保证、抵押法律关系的保证和抵押合同都是借贷合同的从合同,保险关系和回购关系是对借贷关系保障的补充。

二、商品房按揭贷款的类型

商品房按揭贷款的类型,主要是两种:一是期房按揭贷款,二是现房按揭贷款。

期房按揭贷款,即预售按揭,是指在商品房建设期间,购房人、开发商和银行之间约定,开发商与购房人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由购房人向开发商预付一定比例的房款,其余房款则由购房人向银行申请贷款,购房人将其预购的房屋抵押给银行并获取购房贷款,同时开发商或其他企业作为贷款担保人,保证银行为第一受偿权人。

现房按揭是指在商品房建成之后,购房人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支付部分价金,不足部分向银行申请贷款并将所购房产的有关权证提交银行作为贷款担保的购房方式。

三、按揭贷款中银行所存在的风险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在商品房按揭贷款中存在着四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每一方当事人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风险。可以说,在商品房按揭贷款中,银行风险随时存在,且来源多方,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具体而言,银行在商品房按揭贷款中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一)来源于购房人的风险

购房人的风险往往是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贷款人因借款人不依约按时偿还贷款本息而所面临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来自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原因造成的风险

商品房按揭贷款的期限目前各商业银行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9月21日颁布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最高期限为30年,如此长期的借款期限,购房人自身因素往往会发生各种变化,这期间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原因造成的风险和社会原因造成的风险。前者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因不幸事故、意外伤害、疾病等原因导致死亡、伤残、丧失工作能力而失去还款能力可能产生的风险;后者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因所在单位倒闭、撤消、被兼并、政策性裁员等个人无法抗拒的原因而失业,或造成收入下降,致使借款人无法继续归还购房贷款可能产生的风险。

2、主观原因造成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可能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故意违约。当违约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超过所带来的损失,如楼价下降,抵押该房价值低于应偿债务和应交罚金时,借款人可能会主动违约,从而使购房贷款存在风险。

(二)来源于开发商的风险

1、开发商的欺诈行为

开发商取得贷款后,可能将贷款挪为他用甚至携款逃走。此时,银行可能会被购房者指控资金监管不力,主观存在过错而影响债权的实现。

2、开发商延期交房

开发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原因导致延期交楼甚至楼盘“烂尾”,致使购房合同无法履行,从而导致购房人对按揭贷款合同的履行失去信心,由此使银行贷款受到损害。

3、开发商所建房屋与合同不符

虽然房屋按期竣工,但由于存在质量、面积误差等种种问题,导致购房者不能正常按约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从而损害银行的利益。

4、开发商所建成房屋存在法律手续上缺陷

开发商开发楼盘未取得土地使用权,无法取得房证或违法预售等而使银行面临债权得不到实现的风险。

5、开发商用“假按揭”的方式套用银行信用

开发商因资金不足,或楼盘销售不畅,或根本无法销售出去的房屋等情况,通过“假按揭”获取贷款而达到筹集资金或回笼的目的,导致银行很难或无法实现债权的风险。

此外,在商品房交付使用后,由于物业管理的原因,也容易造成购房者对开发商不满,从而不积极还贷,使银行蒙受损失。

(三)来源于被按揭房产的风险

出现这种情况的风险在于按揭房产价值灭失、下降或者处分成本太高而使借款人遭受损失的风险。由于商品房预售按揭期间一般较长,在按揭期间,按揭房产可能会因为各种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因素而遭到损毁,价值也随之灭失或下降;此外,按揭房产还可能因为市场原因、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经济区域的布局、交通布局的调整而贬值;另外,在处分按揭房产时,可能因为各种费用的上涨而导致处分成本太高,从而使银行无法得到处分的价值补偿,担保权落空。

在我国,按揭房产的贬值风险尤为银行所担心。目前,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竞争的盲目性以及其他原因,相对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房产价格普遍偏高。因此,一旦房价的波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银行承担的房屋贬值风险很大。

(四)来源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管理风险

我国各商业银行发放按揭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储蓄存款,基本上属于短期资金来源。而商品房按揭一般为个人住房贷款,贷款期限一般较长,少则三五年,多则 10年、20年,甚至30年,因此,银行就存在着以短期资金负担长期贷款的风险,即流动性风险。目前,由于商业银行的商品房按揭贷款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成熟经验和有效的手段,容易形成管理和决策风险,如对借款人资信审查不严、对借款人发放了超过其支付能力的款项等。

(五)来源于经济通货膨胀风险和利率风险

如果通货膨胀率过高,银行贷款利率就会呈现出负数。而作为发放按揭贷款这种长期抵押业务而言,银行遭受风险就更大。在发放商品房按揭贷款的同时,其还款方式和利率应当同时确定下来,在未来的还款期限内,利率波动有可能导致借款人还贷负担加重,影响按期还贷;或银行利息收入不足以弥补利息支出。

(六)来源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风险

我国《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以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 2002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出台了《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了建筑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其直接后果就是银行抵押权的优先受偿受到限制,这无疑对银行资金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10月26 日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中规定的对被执行人生存权问题的保护,这也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使银行的债权保护面临着一个严峻而复杂的局面。

四、银行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购房者的调查工作

银行在提供按揭贷款之前,要调查了解借款人(购房者)的个人信用情况、收入来源,要制定适用的个人资信评定标准和评定工作程序,对借款人(购房者)的个人素质、实际收入、财产状况、付款能力等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特别要注意借款人收入的稳定性,逐步实现对个人住房贷款申请人的资信调查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程序化。

(二) 强化对开发商的审查和监管

1、强开发商的按揭申请审查

主要包括:(1)资信审查,如开发商是否依法设立,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否到位、公司以往的经营业绩等;(2)开发项目的审查,如要求开发商提供按揭开发项目的设计、项目开发资金情况、商品房预售业绩情况以及开发项目的工程进度等。

2、化开发商的担保责任

开发商在按揭贷款中作为担保人可以说是我国内地商品房按揭的一大特色。 目前,我国商品房按揭实务中,开发商的保证责任主要有两种:(1)保证将《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交给按揭权人(即银行);(2)代位偿付责任。这种保证责任看起来似乎对开发商过于苛刻,但就我国目前的商品房销售,尤其是在商品房预售中还是很有必要的。理由是:(1)从商品房按揭贷款设定来看,在将取得的商品房上设定担保是购房人的本意,一旦房屋建成,按揭便应自然转化为现房抵押,开发商在商品房竣工办理有关手续后,将两证交到银行手里,使双方得以办理现房抵押,按揭权真正得到实现,可以说是按揭人设立按揭的自然结果。(2)从商品经济发展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贷款安全性越来越差,单独的房地产抵押已经不能适应银行对贷款安全性的需求,为减少贷款风险,在抵押的基础上再设立一种保险机制,以求达到双重保险已经是房地产抵押的趋势。在房地产抵押贷款十分发达的美国,也出现了“押上加保”的方式。所以,要求开发商提供保证,不仅符合房地产抵押贷款发展趋势,而且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个人信用等各方面实际情况。

(三)加强银行自身对贷款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银行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贷款行为的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对抵押物的资产评估,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分析,以保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

1、学评估抵押房产

在评估方面, 银行最好要培养自己的房地产估价员,进行科学的估价,以防范价格高估。对预售商品房的估计要尤为慎重,要把自己的估价与现行市价进行比较,然后确定按揭贷款的比例,以降低抵押房屋所含的债务成分。

2、好商品房按揭贷款合同的签订工作

首先,对开发商的协议中应明确按揭贷款的房源、质量、贷款资金的使用计划,开发商应协助银行和购房者作好房地产抵押登记等事项。其次,在与购房者签订的按揭贷款合同中,要明确利率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同时要求开发商为购房者能按期还款付息提供担保,直到回购。另外,还要明确借款人与房产商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确保其自愿性和合法性。

3、宽融资渠道

房地产开发是周期长、风险高、资金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投资行为。在国际市场中,房地产业有信托投资基金、企业上市融资、企业债券、银行房贷等多种融资方式。由于金融改革滞后,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非常单一,基本上只有银行贷款一条路。商品房按揭贷款一般都很长,而银行的存款又是短期性的,因此,最根本的风险防范还在于开放金融市场,让市场拥有更多的金融工具,改革银行一家独自支撑整个市场的局面,让更多的公民可以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参与市场的经营,并获取收益,分散金融风险。

(四)引入保险介入机制

利用保险转移银行风险是各国、各地区发展商品房按揭的经验。基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的保障和抵押贷款风险分散的考虑,在开展商品房按揭贷款过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引进了保险机制。在此项业务中,保险机构主要经营两个方面业务:(1)为按揭房地产办理抵押保险,在抵押房地产遭到意外风险而毁损、灭失时提供保险;(2)为房地产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办理贷款保险,主要是在借款人无力偿还而至违约时提供保险。

此外,在国外还有一种新的按揭保险机制,即购房者人寿保险。

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荷兰。“荷兰模式”的核心是要求购房者购买相应年限和金额的人寿保险(如养老保险),作为借款的另一种担保。购房者只需支付全部房价 15%~20%的首期房价,即可购房。一方面,购房者每月仅需支付贷款的利息,人寿保险期满后,其保险金恰好可还贷款的本金,经济负担可大大减轻;另一方面,又可确保银行债权不会因购房者中途意外而丧失。

篇8

关键词:企业 经营发展 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0.7,D9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274-02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利润的获取,必然伴随着风险,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在办公室悬就挂着这样一幅字:“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由此可见企业的存续是与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或存在的风险直接相关的。市场经济在体制上的发展和完善,让企业的经济行为在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下健康运行,经济活动形式的复杂化发展趋势,加速了市场竞争的日趋尖锐化,企业生存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因此与企业发展相对应的法律风险也就越来突出。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分类

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每个环节和各个业务活动中,从法律风险的发生来源上看,企业法律风险有内外之分。企业的外部法律风险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如社会的、法律的以及国家政策方面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引发的风险,具体表现为立法的不健全,执法的不透明、公正,合同相对人的失信、违约、欺诈等,这些都是企业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杜绝的法律风险。企业的内部法律风险是指从经营中的决策确定以及执行中的内部管控或经营行为等因素在运作过程中带来的法律风险,突出表现在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设置的是否完备上,而在经营决策运作过程中对法律因素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流程的严谨程度可以直接导致经营的违反法律行为。

因此,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问题存在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企业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预测和评估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自身是能够掌握或控制部分法律风险的发生,如何防范风险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1.在合同管理上的法律风险。现在的企业无论是从人的管理上还是在生产经营中都离不开合同的存在,在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以及变更和转让、终止整个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随时会发生,市场经济的契约形式决定了合同双方中的任意一方无论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因素只要最终导致了合同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涉及到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时,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所以,合同是实现合同当事人利益的手段或工具,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全过程地参与和跟踪是企业法务工作者防范合同法律风险发生的重中之重。

2.在知识产权上的法律风险。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都离不开精细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或成果,这些无形的资产都有其明显的特征和特性,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专一性和独到性,所以就企业而言将其归纳起来就是自有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具备创造力,是一种特殊财产,现有的法律已经给予了特别规定。从目前状况看,国内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投入关注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近几年国际上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已经发生,因此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凸显。

3.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风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招聘、录用、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员工的待遇、离职等一系列管理流程中,各个环节会受到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一旦发生违背相关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劳资上的纠纷,如果问题处置不慎还会引发相应的社会矛盾,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预防

1.人,是企业的根基和心脏,是企业管理中的重心和中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是由每一个人来完成的,每个人在一定的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每个人或每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类型不一的法律风险。现代化的企业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是密切相连的,因此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是每位员工的责任。强化企业各级员工职务行为的法律风险预控意识是第一要务,特别是作为企业员工核心构成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因此要注重企业法律风险分心防控体系建设,严格工作流程,努力降低或避免因某个管理体系枝节上的缺陷是法务工作的必须,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2.健全的法律防控制度是企业有序运营和发展的保障。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无处不在,要保证企业的有序高效运营必须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就必须建立良性有效的保障机制,定期梳理或指定专人负责从工作流程的全过程运作中去发现并修正管理体系的缺陷。比如,在企业经营决策前对项目的的法律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地减少其盲目性;对企业制度、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程序的审核与控制,可以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漏洞的出现;对法律纠纷的及时、合理的处置和解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追回企业的损失等。在企业管理流程的科学、有效的设计和执行中,应该把风险控制作为内部管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有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的良性运转机制,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优质运行。

3.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风险,关键是体现在人的素质差异和管理制度的风险监控方面,突出表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为上。作为企业的内部员工,企业制度的约束性和法定性相对突出,外来务工人员因受其工作特定性的影响,在用人的标准无论是技术的还是整体的素质上与企业的员工不同,企业制度的严肃性有所淡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无法实现管理素质优化而保障企业的良性运营,在一定的范围内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法务控制的衔接不紧密产生的。所以建立良性的企业用人机制,在企业内部完善员工的晋升、评价、考核机制,完善辅助岗位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人事上的法律风险的发生。

4.建立与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知识产权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日益凸显,在经营中具备特色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对现有生产设备或技术的改良和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法宝。因此,建立完备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自身的资源和同行业的他人资源库),既可以最大限度地禁止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系统信息不被非法披露、使用、转让,同时还可以规避本企业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减少因此而引发的经济纠纷。

5.合理优化地处理法律纠纷。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经营行为的本质表现就是谋利行为,在形式上是特定的法律行为,因此也都会带来相对应的法律后果。企业对其潜在的法律风险可以从其可能会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进行风险的评估,制定风险防范预案,以及时化解或合理控制将要发生的风险。对于已经产生的法律纠纷,企业可以从解决状况和解决的方法是否有误来进行逆向的评估,而最终由其法律风险或后果来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总之,现代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约束下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的产生。但是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只要在企业的运营中管理者遵循其运行规则,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因此,建立和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和可持续发展之基础保证;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备也必将推动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提高,进而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耀华.论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东方企业文化,2007(7)

[2] 越,张敬亚,王春宝.浅议如何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制.法制与社会,2007(1)

篇9

一、“法律诊断”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法律诊断”是指通过聘请法律专业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全部或者某一领域的业务进行审查,指出存在的法律,预测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出排除风险的方案。

法律诊断期待的是通过对企业的、现状、经营涉及到的法律事项以及各事项之间的联系进行全方位审查,指出潜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排除法律风险的方案。严格地讲,它强调的是通过对企业的全部或某一领域的业务进行审查,而非仅对某一单一事项诸如一份合同的审查。当然,它也不排斥仅就单一事项的审查。

与常年法律顾问或项目法律顾问着重于对风险事项的事前审查、提前预防不同的是,法律诊断往往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的事后判断,其着眼于指出潜在的法律风险,提供排除风险的方案。

二、可以委托进行法律诊断的机构

进行法律诊断,通常是聘请具有执业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进行。此外,也可以通过师事务所、专业咨询公司、专利/商标事务所等机构对某些专业问题进行诊断。比如,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税务方面的问题进行审查,判断企业潜在的财物风险和税务风险;通过专利/商标事务所可以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进行审查,判断企业潜在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历史的长短、业务的多寡来选择法律诊断的机构。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选择某一律师事务所进行法律诊断可能既经济又有实效;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将上述机构综合利用可能效果更佳。

三、法律诊断需要审查的

法律诊断需要审查的对象应当包括企业经营涉及到的可能出现法律风险的所有方面。当然,根据企业的规模、历史、经营内容的不同,审查的内容也会有差异,也可以仅就某一单一领域的事项进行审查。一般来讲,法律诊断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事项:

1.主体资格状况——企业是否合法成立,企业法人资格是否有瑕疵等;

2.对外投资及分支机构的状况——投资手续是否完备合法,与子公司间的关联交易是否合法等;

3.企业的经营状况——包括公司高管人员的任职、行为有无违法,是否有超范围经营的情况,是否证照齐全等;

4.企业的财产状况——企业的财产权取得程序是否合法,所有权证是否完备合法有效等;

5.知识产权状况——知识产权取得、相关合同是否合法,所有权证是否完备有效等;

6.纳税情况——企业适用的税率是否正确,是否有偷漏税现象;

7.合同——是否合法,履行状况;

8.对外担保状况;

9.债权状况;

10.正在进行中的诉讼或仲裁案件的状况;

11.有无行政违法行为等。

四、诊断的步骤和

一般来讲,法律诊断应遵从以下步骤:

1.听取企业的介绍;

2.审查企业提供的资料;

3.必要时到有关部门调查;

4.出具法律审查报告;

5.与企业共同采取措施排除风险;

6.跟踪风险排除情况。

法律诊断一般来讲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初次的法律诊断应当对公司的所有项目进行审查,而此后可以仅就最近一年度的新情况进行审查即可。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就某一领域或单项业务的进行法律诊断。

法律诊断与证券发行、公司收购业务中律师的尽职调查有许多近似之处,特别是尽职调查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完全可以用于法律诊断。但二者不同的是,其一,前者往往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就特定事项进行确认,出具法律意见;而后者则相对自由,重点在于指出存在法律风险的事项。其二,前者委托人为了达到某种目可能会隐瞒一些实事,故尽职调查所依据的被调查企业提供的信息未必真实,除了被调查企业提供的信息以外,更多的需要依靠被并购企业以外的途径取得的信息。而法律诊断往往是委托企业要求对企业自身的法律事项进行审查,因而一般来讲主要依靠企业提供的信息。

五、进行法律诊断应当注意的事项

首先,法律诊断的结果以及效果如何,一方面取决于诊断者对企业信息的掌握,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法律诊断的诊断人的水平高低。也就是说,诊断者不仅要掌握尽量多的信息,还要正确判断所掌握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标识;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84

1 高职院校的标识

标识乃记号、符号或标志物。高职院校为了标示自身、便于识别也会选择不同的标识对外代表校方。常见的高职院校标识主要有校名、校标、服务标记、域名等。校名是高职院校对外的名称,是区别于他校最主要的标识。校标是目前很多院校都普遍选择的对外标识,以图案、色彩、文字的结合对外体现院校的向征、代表院校、彰显院校精神。服务标记是高职院校提供特殊服务时选择设计的标识,如对外培训、对外医疗救治等等,会以服务标记作为对外宣传的符号。而网络时代拥有自身网页是每个高校都会做的宣传工作,对招生、就业等各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域名无疑成为了高校对外代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2 院校标识存在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三条明确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是高校知识产权之一。从现行法律相关规定看,高职院校可以对校名、服务标记、校标、域名作注册登记的保护,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在该项工作上做得不够完善,院校标识存在如下法律风险。

2.1 侵犯名誉权的风险

高职院校的名誉是每个院校对外形象的重要保证,是院校招生、就业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司法实践中恶意抢注高校校标、校名事件屡有发生,如2002年仅在北京挂“清华”名字的企业就有2万多家,其中约50%的公司与清华大学无关。院校名称被抢注成为名誉受侵的最主要表现。高职院校的校名、校标尽管没有名校那么出名、被抢注率也不会太高,但一旦出现抢注事件特别是对方将抢注的校名、校标申请为注册商标,用于与院校教学相关的培训教育服务,将使得社会公众难以辨识、误认为是院校的招生活动。如果某些实施抢注单位实施违法行为或者实施不诚信行为,更是会给高职院校的名誉造成严重的损害。

2.2 无形资产流失的风险

按照我国《商标法》的规定,高职院校可以将其校名、校标、服务标记申请为注册商标。然而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官方网站查询(http://:9080/tmois/wscxsy_getIndex.xhtml),我国高职院校中只有少数就校名(含简称)、校标、服务标记申请了注册商标。我国《商标法》采用“申请在先原则”和“自愿注册原则”,即是否申请注册是当事人的权利,可一旦院校校名、校标、服务标记被他人抢先注册,就会成为他人的专有权利,无论是注册成为教育培训服务商标还是商品商标都会令高职院校陷入严重后果,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同时我国《商标法》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均属于侵权行为。即是如果有其他公司人已抢先将高职院校校名校标注册成为教育培训类服务商标,相应的院校就不得再使用自身的标识作为教育培训标志,否则反而会构成对他人商标权的侵权行为。

2.3 被他人假冒的风险

近几年,在招生工作中高职院校域名被他人假冒、模仿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不知情的考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高职院校的名誉、工作造成了重大影响。网页的开启以域名作为载体,搜索人会以域名选择搜索的网页,域名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但事实上域名具有高风险性,我国的高校一般使用三级域名体系,其中国家顶级域名为“cn”,二级教育机构类别域名“edu”,三级域名则为高校的中英文缩写。

一些不法人员为了欺骗广大网民,会用日常生活中人们较为熟悉的“com”、“net”等类别域名替换“cn”、“edu”等官方域名中的后缀,前面与高校采用相同的拼写,使得普通的网民完全无法识别,再者恶心到百度、360等搜索引擎加以链接,更容易令网民信以为真。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域名为“”,恶意注册者可能就注册为“”以此混淆,特别是用于高考信息的招录骗局,给考生和院校造成严重损害。

3 知识产权法律防范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可能遭遇的上述法律风险,院校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加以防范。校名、校标、服务标记、域名为主的院校标识保护需要高职院校在法律风险防范上具有前瞻意识。结合我国《商标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笔者建议高职院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范措施、实施防范策略:

3.1 院校标识注册商标化保护

商标一般由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图案构成,申请注册商标会成商标受到专有化的保护。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将校名做单纯的文字设计申请注册商标;就校标、服务标记作单纯的图形设计申请注册商标;或者将校名校标做文字组合图案的结合设计申请成为注册商标。除了最基本的标准文字图形外,也选择另外设计变形体等相近、相似的文字、图形作扩展的注册申请,防止混淆。高职院校在申请注册的时候,要关注《商标法》的注册要求,应当让商标满足法定可视性、显著性、非冲突性的注册条件,同时更是要注意商标注册的时间防止他人抢先注册。而服务、商品多类别、扩展性的申请可以形成商标壁垒防止他人在不同领域或变形后实施抢先注册。如某职业技术学院,首先应将校标申请为商标分类中的第41类学校、教育、培训类服务商标,同时还应当扩展视角,考虑可能出现的抢注现象,将校名校标另外再申请为与该校专业有关的其他的商品商标,即使该种商品商标并不为该校所生产。既保证院校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也同时防止有关企业借院校名义开展经营活动、欺骗消费者。

3.2 域名扩展注册保护

采用同样的拼写、易混淆难识别的后缀对域名加以伪造是网络造假中最易发生的手段。如前所述,利用这类细微差别的域名恶意混淆、伪装成院校网页,会在事实上给高职院校带来极大的法律侵害。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当主动出击、及时出击、预先出击。具体操作方法是对极易进行混淆的相近相似域名实施提前注册,把相关域名收归院校名下,即封杀混淆本身存在的路径。如可以将与本校三级域名相近似的域名一并注册,同时除注册“cn”、“”结构的域名外,还应将“com”、“net”等相近相似结构的域名一并注册,通过域名服务器的翻译,将所有相近相似结构的注册域名全都直接指向同一IP地址,即可有效防止域名的被抢注、主页的被混淆被伪造风险,从而维护高职院校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