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蒙氏数学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蒙氏数学意义

篇1

一、2015年招生专业计划表

所在院系

招生专业

科类

培养层次

学制

学费

艺术系

视觉传达设计

汉授美术

本科

4年

14500元/年

环境设计

汉授美术

本科

4年

14500元/年

美术学

汉授美术

本科

4年

14500元/年

影视分院

动画

汉授美术

本科

4年

18000元/年

摄影

汉授美术

本科

4年

18000元/年

广播电视编导

汉授编导

本科

4年

18000元/年

注:以《教育招生考试》 (nm.zsks.cn)公布为准。

二、报考条件

凡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确定的报考条件及《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有关规定,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创作设计能力,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者均可报考。

三、报名办法

1、凡符合报考条件的内蒙古考生,应于2014年12月30日前在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信息网 nm.zsks.cn进行2015年全区普通高考艺术类网上报名及考生确认信息;已完毕网上报名及确认报名信息的考生,到本人户口所在旗县(区)教育招生办公室领取《专业考试准考证》,考生凭《专业考试准考证》及身份证原件按规定日期到院校组织的各招生点报名,参加专业考试。

2、其它省考生按所在省的有关艺术类考试文件规定执行。

3、我院结合教育部政策及教育招生有关规定,不单独组织专业考试,承认美术类、编导类统考成绩。

4、有意向报考我院的考生,可提前登记报名。

四、志愿填报

1、我区美术类考生网报志愿时间及办法,请参考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有关办法及规定。

2、参加其它学校的编导类本科专业课考试且成绩合格且专业统考成绩合格者,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方有资格填报我校的汉授编导专业志愿。

五、录取

根据教育部和关于艺术类专业招生的有关规定,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体检合格,参加本科院校专业课成绩合格者,文化课成绩达到及省外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根据考生所填报志愿,按文化课由高分到低分录取,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艺术类专业2014年在内蒙古的录取批次为本科提前B批。

六、联系方式

地 址:呼和浩特市机场路29号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010070

电子邮箱:hdxyzsb@163.com

QQ咨询: 984210977

学校网址:honder.com

篇2

关键词: 教育改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学美术教学; 内蒙古地区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21-0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人类文明跨入二十一世纪,新的时期急需复合型素质的人才,而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素质又是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在社会上发挥才能所必具的生命活水。它包含文学、艺术、音乐等人文生活积淀与技能的修炼,它的很大一部分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中获得。而目前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极度缺乏。我国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学科为重点,对社会取向少,对儿童取向更少。而美术教育的关键是如何在这三个取向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2010年11月,国家在不断深化教改的过程中又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其前言第二条:(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说道:“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条明确提出应该将人类社会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纳入美术教育中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在对全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普及方面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先进的国家,更严重的是中国少年儿童很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所以,对少年儿童实施艺术教育应考虑一个大目标,这个大目标因该是针对人的个体贯穿始终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使其顺应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在艺术课教育教学中适当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方面的教育,就是对美术教育内涵的深化与扩展。

根据国家教委2010年5月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第六条中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们从这一条中得到启示,在编制艺术课教学大纲时,先要有一个总的课程和内容的框架设计,明确目标。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应随年级不同依次按比例、有选择地分阶段制定教学计划。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分的内容各地区按国家省级行政区域划分可由本地区教育部门编制教学内容,应突出本地域文化艺术特征。如我国南方贵州的傩文化与蜡染、云南的刺绣与银饰艺术、河南的泥泥狗与木版年画、陕北的民歌与剪纸……这些迷人的民间艺术完全可以由当地教育部门编制适合本地域情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二、内蒙古地区小学艺术课程设置现状

笔者以内蒙古为例,对当地小学艺术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的实践与编制进行探讨: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生活在这里的蒙古人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历史上还有多次以晋为主的移民大迁入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生活形态,所反映的艺术风格也独具特色。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剪纸、面塑、地毯编织、皮革缝绣、刺绣;蒙古傩舞、“二人台”地方性;那达慕大会、成吉思汗四季祭、已部分流变的汉族年节、婚丧嫁娶等风情习俗;因不同的而建的召、庙、寺等;阴山岩画、赵长城、秦直道等历史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此地人口大多集中在呼和浩特和包头等市郊地区,广大的牧区人口稀少。

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六年制小学艺术课程重新设置,六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课时量为223节,占艺术课总课时量的34%,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中以民间剪纸课教学为主线,因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艺术,孩子们可以从小接触本国的原生态文化艺术,传承她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艺术的思维与表达方式,了解她丰富的内涵,学习她独特优美的造型……她材料简单,易于操作,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其他有关的内容要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阶段米制定课程,1-2年级以剪纸、泥塑、模拟游戏、欣赏为主;3~4年级以剪纸、缝绣、民间玩具制作、欣赏为主;5-6年级以剪纸、欣赏、考察为主。例如:模拟游戏课:选当地有代表性的民俗形态如蒙古傩舞“跳鬼”仪式,先讲解意义及过程,然后做面具,最后让孩子们戴上面具做跳鬼游戏。最好结合多媒体教学;民间玩具制作课:把当地失传的民间玩具收集起来,引入课堂教孩子们制作。玩耍如口弦琴、胡燕儿、风呼轮;欣赏课: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课的内容展开与深入,讲解与图片、幻灯、多媒体结合;考察课:选定考察的目标,如对当地文化历史古迹的普查,查访各类民间艺人,观察记录一种活态文化或民间工艺品的传承或制作过程等,无论选什么目标,都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孩子们实际工作的能力。

具体课时设计与课时安排如下:

以上小学一至六年级艺术课程的设置是本人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得出的结果,在全区每年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得以推广和实验,现在,已经在当地多个小学实施教学,有的小学成为一校一坊的示范学校。例如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小学,将当地民间剪纸作为学习传承的主要对象,几年来教学收获很大,他们请当地剪纸老艺人进课堂亲自教学生剪纸,讲述剪纸的文化内涵以及有关剪纸的各种传说与故事,老师、学生的作品屡获各种参赛奖项,甚至校园的围墙也以剪纸装饰,孩子们在这样良好的艺术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能,并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深刻的认识。总体来说,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小学都很重视非遗传保的课程实施,而且效果良好,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就目前情况来看,还不能顺利地、全面地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的教学,原因很多,归结如下:

三、原因剖析

(一)学生分布不均匀

我国人口众多,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发展项目均需投资,国家负担重,投入在教育上的设备资金不足,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教学条件差距很大。在北京地区的小学大部分已实施每班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而在边远的内蒙古,如内蒙古呼市、包头市及近郊区,市内的小学尤其名校每班人数多达60人以上是很普遍的现象,班级容量太大,许多课程不便在课堂上教学。而农村小学班级人数却很少,缺乏必要的教学条件。

(二)师资问题

城市中教师数饱和,郊区农村教师缺乏,内蒙古地区有些小学偏科现象严重,学校不重视“小三门”教学,承担小学美术课的教师大多是新人校或年老体弱的教师,甚至以前从未接触美术教学却被安排教美术者大有人在,教师的全面素质有待尽快提高。

(三)应试教育的弊端

在我国的大、中、小学校,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目标只是片面地看其考试成绩如何。在这种压力下,人们功利心理日益严重,家长和学生只能将精力投入到书本知识,而忽略对孩子其他方面素养的培养提高。这一现象在内蒙古也很严重。

(四)美术教科书“一言堂”

全国各年级小学的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统一编制,没有足够考虑到我国的民族性和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差异性,造成许多课程有些边远地区难以正常实施教学,而边远大部分地区又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国家统一美术教育与地区文化特色未能很协调地结合进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应该提倡一校一坊的灵活教学制度。

篇3

1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1.1构建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消除幼儿对数学的恐惧

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构建愉悦、宽松的学习与心理环境,保证幼儿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能够在自己兴趣支配下进行学习和操作。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个体,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习兴趣也不相同,其对于数学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很多幼儿对数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适当的增加难度,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放慢学习进程。同时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同时尊重幼儿习惯,鼓励其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兴趣面前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对提升幼儿数学思维很有帮助。

1.2丰富物质环境,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在幼儿园中都设置了教学活动室,幼儿园需要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千奇百怪的思维。材料的种类要多,同时保证色彩的多样性,确保这些教学工具与幼儿的年龄相当,能够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主动走向数学探究的世界中。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2.1通过蒙氏教育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的操作材料通常没有较大的差别,同时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也通常是教师为了模仿或重复动作,操作材料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基本上就算完成任务,这对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相对来说,蒙氏数学教育理念对幼儿操作能力培养十分看中,要求幼儿对每个活动进行个别操作、分组才做以及机体操作等,幼儿具有充分的材料选择权,不仅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兴趣,锻炼幼儿打开思维空间。蒙氏教育数学教育材料都是利用十进制原理设计而来,根据十进制规律进行数的增减。同时,这些教具具有自动订正性特点,对提升操作效果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区,教师应该重视操作材料的投放,应该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等,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2.2通过数学游戏,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概括性的特点,且传统的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幼儿能否接受或幼儿思维能力,采用重复灌输的方式,希望能够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幼儿厌学,对数学产生恐惧,无法形成数学思维模式。通过有效的游戏,能够为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提供一条捷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智力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在蒙氏教育理念下,存在一套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的教材,给幼儿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在游戏的欢乐中,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生活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知识,同时蒙氏数学材料往往都是生活中相关的东西,与数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帮助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餐具分发出去,通过分发餐具的过程,引导学生联系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同时,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对自身位置进行观察,锻炼幼儿辨别方向的能力。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在自然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现象,在幼儿无意识下就能够发生,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能够让幼儿对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更加理解。当然,师在幼儿园再怎么进行引导也很难使幼儿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当教师组织了适合幼儿水平的数学活动之后,就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运用这些经验的机会了。因此,家长同样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老师。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给予其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引导,逐渐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并不能死板硬套,还应该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先进的理念、教具等进行借鉴,同时加强科研,完善我国现有教学模式,形成具有中国化的蒙氏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蒙氏教育理念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套优秀的幼儿教育法则。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于蒙氏教育理念的借鉴,同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幼儿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黎晓敏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晓宇.如何在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5,13(5):165-166.

[2]贺俊.蒙氏教育理念在培养幼儿专注能力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4,26(1):298-299.

篇4

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蒙台梭利教育,对蒙氏幼儿园或者蒙氏教育特色班很感兴趣。当问家长为什么为孩子选择蒙台梭利教育时,家长的答案各式各样。有的家长听说蒙氏教育很自由,孩子在这里非常快乐,于是崇尚自由快乐的家长就为孩子选择了它;有的家长的想法正好相反,他们听说蒙氏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而自己的孩子太调皮了,应该让孩子在这里学习守规矩;还有的家长说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最著名、最先进,所以要为孩子选择最好的教育;有的家长则说不太清楚蒙氏教育是怎么回事,但是发现很多家长都争着抢着上这种幼儿园,于是随大流就给孩子报名了……

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心愿,但是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理解并不到位,所以孩子接受蒙氏教育后的效果未必如家长所愿。可见,家长需要对之有一个较为全面与科学的理解,并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相一致,才能充分发挥蒙台梭利教育的功能。

蒙台梭利教育为什么那么有名?

蒙台梭利(1870年―1952年)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因创立蒙台梭利教育法而享誉全球,成为世界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发现早期教育在人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建立,招收3~6岁儿童,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使那些普通、贫寒的儿童在几年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一孩子们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蒙台梭利的教育魅力轰动了整个欧洲,“儿童之家”开始遍地生花。蒙台梭利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她撰写的幼儿教育理论著作被翻译成37国文字;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会。

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蒙氏教育的知名度非常大。对于家长来说,蒙氏教育很有吸引力,一些蒙氏教育名词也增加了它的神秘感,例如“敏感期”、“吸收性心智”、“工作”、“有准备的环境”、“自由”、“纪律”等。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蒙氏教育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环境与设施是否现代与齐全,而是大家对蒙氏教育观念一知半解,甚至出现把蒙氏教育简单化为教具操作。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上了蒙氏班以后,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想和期望,于是产生许多疑问甚至误解,特别需要专业的解释与援助。

蒙氏教育的教具有那么神奇吗?

蒙台梭利最初关注残障儿童时,发现他们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他们与精神病人一起关在疯人院,没有玩具,也没有任何适合他们抓握和操作的东西,她认为这样只会加速残障儿童智力下降,必须为他们设计能够促进心智发育的玩教具。经过不断完善,这些玩教具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包括感觉、体能、生活、语文、数学、艺术等方面。至于蒙氏教具到底有多少?哪些属于蒙台梭利创造的,哪些是后人创造的?已经无法做出精确的统计。

事实上,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来说,没有必要操作全套蒙氏教具,因为很多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在普通家庭中通过日常生活得到学习与锻炼。蒙氏教具的最大价值体现在操作过程中的专注与有序。例如孩子在操作粉红塔的时候,一定要先轻轻地取下工作毯,平整地铺在地面;再从架子上将10块粉红塔由小到大,一块块地取下来,整齐地摆在地毯上;然后坐下来,找出最大的一块放在第一层,接着找出次大块,放在最大块的上方,一直做到最小的一块摆放在最顶端;最后再一块块地放回架子上,地毯也收好。整个过程不左顾右看,也不被人打扰,自己专注地进行操作,也尊重别人操作玩具时的专注。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过蒙氏教育的孩子应该很有规矩。

蒙氏教具为孩子创造了独立学习、有序活动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自理与规则意识;但是现代社会也很提倡合作学习与创新意识,有的教师与家长奉行所谓的“纯正蒙氏教育”,那么孩子的合作和创新能力将得不到充分锻炼,所以“原汁原味”地实施蒙氏教育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蒙台梭利本人也不希望人们原封不动地实施蒙氏教育法,她在演讲中曾经形象地说:“请大家要看我手指的方向,而不要只盯着我的手指。”一成不变地沿袭一种教育模式,只会走向死胡同,适应时代要求而变通思想,才能科学地幼儿。问题在于“变通”要遵循“手指的方向”,如果连蒙氏教育“手指的方向”都没有看清,就无法真正实施科学的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独特性是什么?

如果是盲目追随蒙氏教育,而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不与之一致,必然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独特性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以儿帝为中心

蒙台梭利热爱儿童,具有强烈的儿童崇拜情结,以儿童为中心是她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起点与终点,反对一切以成人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要求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活动权。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是一种职业信念,需以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为基础。普通家长一般情况下达不到这一境界,结果把以儿童为中心简单化为一切顺从孩子,对孩子娇惯溺爱。即使是幼儿教师,也需要经过专业成长才能完全把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不教”的教育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进入蒙氏班之后,老师不管孩子,孩子愿意工作就工作,不愿意工作就不工作,而且也不正经上课,每天就是随便玩,这样能行吗?从表面上看,这就是蒙氏教育在形式上的特点。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等待孩子自发、主动学习的时机,教师不能诱导、强迫孩子学习。在蒙氏教育中,教师不是孩子学习的“导师”,而是孩子的“助手”,主要任务是对孩子的发展了如指掌,为孩子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协助和支持孩子学习。所以,蒙氏教育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对师资的要求也更高,因为“不教的教育”比“教的教育”更难,如果教育的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使“不教的教育”变成任性、随便的教育。

敏感州教育

蒙氏教育具有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进程设计课程。蒙氏教育认为0~6岁的儿童在一定时期内会对某些事物、在某些能力的发展上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此时顺应孩子的敏感性,给予孩子适宜的环境,孩子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例如感觉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数学敏感期、书写敏感期等等。所以,科学的蒙氏教育是非常及时的教育,成人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并随时给孩子提供符合他敏感期成长需要的教育,这要求教

师具有较好的心理学功底,而且因为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到来并非在同一时间,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要具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

混龄教育

大部分幼儿园都实行分龄教育制度,也就是把不同年龄的孩子安排在不同年级学习,蒙台梭利创建“儿童之家”则是把60名3~6岁儿童安排在同一年级,实行混龄教育。蒙氏教育注重品德的养成,希望小孩子跟着大孩子学习,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孩子之间和平相处。而一般情况下,孩子更愿意跟大孩子在一起,不愿意跟小孩子在一起,所以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带领孩子一起接受混龄教育模式。

奖罚无用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奖罚是使用最频繁的教育手段,但蒙氏教育认为奖罚侵犯了孩子的尊严,不利于孩子自主精神的成长,造成孩子“不奖不行、不罚不听”的坏习惯。孩子的行为动机不是听从内心的需要,而是受外在因素的胁迫,为了获得奖励才守则,或者为了避免惩罚才遵守,一旦失去成人的奖罚就任意妄为,妨碍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成长。蒙台梭利提倡成人为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材料与环境,使孩子能从自己的行为中及时得到反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我发现、自我矫正。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多为孩子创造正面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内在需求和内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自我完善。

白山与规则都不可少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蒙氏教育的自由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

“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在蒙氏教室里,孩子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能自由地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可见,蒙氏教育提倡的是有规则的自由。成人尊重孩子自由的方法是:“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于是,自由与规则高度统一的难题就归结到“工作”氛围的营造之中,教师要在幼儿园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家长则要在家庭中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当然,这不是说家长要把“工作材料”(蒙氏教具)买回家才有“工作环境”,而是创造有利于孩子全身心投入的健康活动以及滋养孩子身心协调发展的家庭生活氛围。

要不要为孩子选择蒙氏教育?

篇5

关键词: 蒙台梭利教具 解读 挖掘 反思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专家,被称为“幼儿教育之母”,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反映了新教育的要求,对20世纪初兴起的新教育运动起到了推进作用,并且对学前教育一直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我园作为苏北第一家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园所,一直以来,每位教师都在不断摸索、研究,形成浓厚的蒙台梭利教育科研氛围,教师从中得到成长,孩子们从中不断提高。

蒙台梭利潜心研制的教具广为流传,很多教具都堪称“经典”,影响许多国家、地区的孩子们,不仅启迪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蒙台梭利教具蕴涵极大的魅力与潜能,值得我们解读、挖掘、反思。

一、对蒙台梭利教具的解读

1.蒙台梭利教具的区域性

蒙台梭利教具的区域性非常显著,分为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领域、科学文化领域、语言领域、艺术区域等,各个区域相对独立,但又密切关联。

日常生活练习包括入蒙氏室、社交行为、动作的协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烹饪工作等。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因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体力和各种能力协调发展,而且是培养儿童独立性的重要手段。

感官教育、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感官教育,她设计的一套“感官教育材料”从视、听、触、味、嗅等方面进行感官训练,以触觉训练为主,感官教育以配对、序列为操作原则。

数学教育,数学是科学之母,与生活息息相关,以数、几何、测量为数学结构,其中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箱等教具非常经典。

科学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存环境及接触的人、地、事物的兴趣,建构自我概念,欣赏、观察各种现象,培养责任感。

语言教育是通过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逐步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习惯。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必须注意为儿童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 各区域井然有序的设置,以及相对固定的摆放,特别有利于幼儿良好秩序感形成,充分体现了蒙台梭利秩序感的原则。

2.蒙台梭利教具的严谨性

蒙台梭利教具的严谨性表现在多方面,首先,要有顺序,教具摆放在教具柜的顺序要从易到难;工作时,教具放在工作毯上的顺序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组教具的取放也有要求,如粉红塔,取出时从小到大,收放时从大到小;同一个工作的几个步骤是逐次展示的。

其次,教具有损坏、污染的,一定要修补或清洗,呈现在孩子面前的应该是完整、精美的蒙台梭利教具。因此,教师每天检查教具是任务,也是责任。操作中尽量少语言,用动作教导孩子,动作要简洁、准确。

对待教具严谨的态度势必影响孩子工作时的态度,每次检查、操作教具都要做到认真、专注。专注性从蒙台梭利教具开始得到发展,基础夯实了,孩子工作时会更专注,对待任何事情也会一样专注。

3.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性

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的确,“做”是任何学习的关键,操作是蒙台梭利教具的重点。

在蒙氏工作室里,即便托班的孩子也是那么独立,孩子们很有主见地选择工作,完成工作就独立摆放回教具柜,完全是独立的个体。其实,孩子就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成人的附属品,独立有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们工作时是自由的,他们自由地选择工作,快乐地工作,这自由不是无约束的自由,绝没有大声喧哗与吵闹,因为,这种自由由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进行约束,这规则是大家同意的,必须遵守。

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具有重复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在重复的过程中实现机械性记忆,在重复的过程中进行建构。重复操作是孩子的需要。小班的文文选择串珠筒的工作,先将串珠按照颜色分类穿好,然后,按大小分类穿好,后来按形状穿,她重新穿了第二次,最后,她看着串珠想了一会儿,按照是动物和不是动物的分类穿好,她轻轻走过来举给我看,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伸出大拇指,文文笑着回去继续工作了。

当两个孩子都选择同一个工作时,他们或许会说:“你玩过了,我再选。”或许他们会在一起,一个操作,一个耐心等待。有时,他们会共同合作,使工作更有新意,充分展现互动性的交往原则。

我们对某些工作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如剪的工作,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能剪好长直线已经很好了,当发现有的孩子已经不满足剪长直线时,我们投放了一些曲线和简单图形,结果,潇潇、可可几名孩子剪简单图形非常好,水平的确很高,于是,再次投放比较复杂的图形。又如大班孩子制作数字卷,随着数字增大,数字卷增粗,难度不断增加,就这样,孩子们不断自我挑战,不断取得进步。

随着对蒙台梭利教具的深入研究,更领会蒙台梭利的秩序感原则、独立性原则、自由化原则、专注性原则、重复性原则、互动往原则、自我挑战性原则。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处处体现这些原则,而这些原则又具有指导性作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二、对蒙台梭利教具的开发和设计

蒙台梭利教具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独特的操作魅力、无比的教学价值,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是至深至远的,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不断挖掘、不断延伸,结合本地本园情况,最大限度发挥蒙台梭利教具的价值和功能。

1.与主题活动相互整合

幼儿园整合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编定的课程用书,课程中的主题活动在主题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在知识体系上相互联系,各个主题的扎实开展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如果使主题活动和蒙台梭利教育相互渗透、有效整合,将是怎样的呢?我们以主题活动内容为切入点,制作蒙台梭利主题延伸教具。例如在主题“车子叭叭叭”活动中,我制作了数学教具:卡车运水果、动物小火车;感官教具:车的拼图、迷宫;文化教具:特种车……再如结合“蔬果舞会”这个主题,我制作了感官教具“蔬果嵌图”;数学教具:蔬果排序……“动物朋友”这个主题,科学教具:动物的家;动物的尾巴;美术教具:动物粘贴……深深吸引了幼儿兴趣,每一个主题中,蒙氏活动中得以渗透,同时,我努力把教具制作成蒙氏教具的延伸,真正发挥蒙氏延伸教具的价值。

2.与思维活动相互整合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

为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散,制作并投放了一些活动教具,如求同分类;找图上不合理的地方;多了什么等,孩子们在操作中开动脑筋,促进思维发展。

3.与时事事件相互整合

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事件发生,我们引导孩子关注、倾听,特别以我们祖国有意义的、重大的、感人的事件为主,把这些事情充实到蒙氏工作中,如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天路――铁路竣工;2008申奥成功;福娃诞生;四川大地震等,大大提升孩子们对时事的交流频率,增强热爱祖国之情。

通过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与思维活动的整合、与时事事件的整合,蒙台梭利教育与主题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有助于课程一体化,有助于知识完整化,有助于孩子学习连贯性,更有助于蒙台梭利教具的传承与发展。

三、对蒙台梭利教具的反思

对蒙台梭利教具有了进一步认识与解读,对蒙台梭利教具有了进一步延伸与挖掘,还需要整理与反思。

1.是否通读蒙台梭利著作

蒙台梭利教师应该阅读大量蒙台梭利著作,如《发现儿童》、《童年的秘密》、《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从中深刻理解蒙台梭利儿童观、蒙台梭利教师观等理论性知识,然后更好地指导工作,更好地进行蒙台梭利教具研究。

2.是否考虑更加全面细致

设计制作蒙台梭利教具时,要考虑到适应年龄、错误控制,还要考虑到兴趣点,既要美观安全,又要经久耐用,努力呈现更完美的蒙台梭利教具。

3.能否做到心中有“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载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用蒙台梭利教具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没有用蒙台梭利教具时,也应该进行蒙台梭利教育,心中装有“活教具”,这才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最高境界。

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时,还决定他的一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幼儿;早期分数知识;获得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61-02

“分数”这一词语最早来于拉丁文,其意义是分开,表示一个分开整体之部分;幼儿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分数知识的学习是进入小学之后才正式开始的,但有研究表明幼儿在进入小学前已对分数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

一、幼儿分数知识的发展状况

早期分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分割尝试的基础之上,可称为“前分数(pre-fraction)”,幼儿的这种对分数原始概念的理解最初来自于尝试分东西的经验。早在1982年,我国学者张梅玲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5岁幼儿对分数的认识已经开始,并且随年龄而发展,其中7-8岁这个年龄段的发展速度最快。5岁幼儿对“一半”已完全理解(Hunting,1999),4~7岁幼儿能独自分切圆形的蛋糕给不同数量的布娃娃,并且在没有进入小学之前已经会解决与分数相关的生活问题(Hunting,Sharpley,1988)。

幼儿在解决如分割长度、面积等与生活有关的分数问题时,发展的先后顺序一般是1/2、1/4、1/3、1/5、1/6。4~4.5岁的幼儿会分割1/2、1/4的问题,6~7岁的幼儿能分割1/3的问题(Piaget,Inhelder,Szeminska,1960)。早在1998年,我国台湾学者许惠欣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均龄5岁7个月),在分割连续量事物时,有21.7的幼儿无法全部回答正确1/2的分割问题;全部回答正确1/2的分割问题,却无法回答正确1/4的分割问题的幼儿占75.8;仅有2.5的幼儿全部回答正确1/2与1/4的分割问题。在1996年,林福来、黄敏晃等研究幼儿的等分策略结果表明,幼儿分割物品会用到约估视觉调整(先大致估计分下去然后分完互相进行调整)、视觉调整(先一个一个分下去,分到最后一个开始调整)、纯视觉(大致分完不进行调整)三种不同的策略。凯伦(Karen)在2001年研究幼儿对等值概念的理解情况时发现,采用不一样结构的物品时,3~4岁幼儿已萌发了对等值概念的一种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非正式知识的获得在幼儿早期分数知识获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建立的前期分数经验为入小学之后的分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幼儿分数知识获得的教育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科学领域中数学方面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幼儿早期分数知识的获得也可以从生活中获取。在了解幼儿分数知识的发展状况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为幼儿获取早期分数知识提供机会。幼儿早期有关分数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经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教育契机,我们应该及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分数知识。例如幼儿园里在分点心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其中,让他们尝试如何分给每个小朋友的点心都一样多。再如,让幼儿尝试把一块饼干分给两位或者三位小朋友,如何让他们分到的一样多。平时或节日中分月饼、切西瓜等,让幼儿亲自试一试,积累生活经验,感受分割的方法与意义,教师鼓励幼儿参与到一些分割的活动中。

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在一些偶尔事件中渗透分数知识。例如,幼儿园有的幼儿过生日从家里带来蛋糕要分给班里的小朋友们吃,此时教师可以尝试让他们讨论,如何才能使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都一样大,然后,请小朋友来尝试分割。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很多蕴含分数知识的活动,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使幼儿获得与分数有关的早期经验,并且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这种经验。教师创设出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为幼儿获取早期分数知识提供机会。

2.投放与分数相关的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直接操作分数材料的机会。数学思维是一种抽象逻辑性的思维,而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那么幼儿数学概念的获得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材料,经过形象具体的感受,才能逐步内化,即经历过操作―形象―符号的阶段。由此,幼儿早期分数知识的获得首先通过操作与分数有关的材料,从中获取感性经验,然后逐步内化的过程。幼儿教师可以在布置活动区角中投放一些与分数有关的材料。另外,教师还可以制作与等分卡片、涂色分数卡片,还可以投放一些实物材料,让幼儿来操作。同时,我们可以借鉴蒙氏教具中有关分数的操作材料,如蒙氏分数板,这个教具提供不同维度的分数操作材料,如方形、圆形的分割板,立方体、圆柱体的分割板等教具,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操作有关分数材料,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对于早期分数知识的获取。这些教玩具主要是给幼儿提供了亲自动手尝试操作的机会,从中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为以后抽象思维方式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篇7

“西学中源”说主要是就天文历法而言的。因数学与天文历法关系密切,也被涉及。后来更推广到其他领域,但并不重要。故本文以天文历算为主,对“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发展及其背景进行探讨。

一、“西学中源”说发端于明之遗民

据笔者所见史料,最先提出“西学中源”思想的是黄宗羲。黄氏对中西天文历法皆有造诣,著有《授时历法假如》、《西洋历法假如》等多种天文历法著作。明亡,黄氏起兵抗清,兵败后一度辗转流亡于东南沿海。即使在这样艰危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在舟中与人讲学,仍在注历。“尝言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①这里黄氏讲的是数学,但那时学者常把“历算”视为一事。黄氏最先提出“西学中源”的概念,这一点全祖望也曾明确肯定过:“其后梅征君文鼎本周髀言历,世惊以为不传之秘,而不知公实开之”②。

“西学中源”说之另一先驱者为黄宗羲同时代人方以智。方氏祟祯十三年(1640)进士,明亡流寓岭南,一度追随永历政权,投身抗清活动。其《浮山文集》在清初遭禁毁,故流传绝少。在《游子六序》一文中,方氏谈论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之后说:“万历之时,中土化洽,太西儒来。脬豆合图,其理顿显。胶常见者骓(马+戒)以为异,不知其皆圣人之所已言也。……子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③方氏此文作于1651—1666年间,在时间上可能稍后于黄宗羲。值得注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说法,和后来梅文鼎、阮元所谓“礼失求野”之说颇相一致。

黄、方二氏提出了“西学中源”的思想,但未提供具体证据。而王锡阐则对此作了阐述,使此说大进了一步。王氏在明亡时曾两度自杀,获救后终身不仕,潜心天文历算,和梅文鼎同为清代第一流的天文学家。王氏精通中西天文学,其造诣远在黄、方之上。他多次论述“西学中源”说,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文字如下:

今者西历所矜胜者不过数端,畴人子弟骇于创闻,学士大夫喜其瑰异,互相夸耀,以为古所未有,孰知此数端者悉具旧法之中而非彼所独得乎!一曰平气定气以步中节也,旧法不有分至以授人时,四正以定日躔乎?一曰最高最卑以步脁朒也,旧法不有盈缩迟疾乎?一曰真会视会以步交食也,旧法不有朔望加减食甚定时乎?一曰小轮岁轮以步五星也,旧法不有平合定合晨夕伏见疾迟留退乎?一曰南北地度以步北极之高下,东西地度以步加时之先后也,旧法不有里差之术乎?大约古人立一法必有一理,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好学深思者自能力索而得之也。西人窃取其意,岂能越其范围?④

王氏这段话是“西学中源”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约写于1663年之前一点,与黄、方二氏之说年代相近。王氏第一次为“西学中源”说提供了具体证据(当然,实际上是错误的),五个“一曰”,涉及日月运动、行星运动、交食、定节气和授时,几乎包括了当时历法的所有主要方面。他认为西法号称在这些方面优于中法,实则“悉具旧法之中”,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不过,说西法中国古已有之,还有双方独立发明而暗合的可能,但王氏断然排除了这一点:“西人窃取其意”,是从中法偷偷学去的。而且,王氏已经注意到中国传统天文学“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的特点,这与西方天文学从基本的“理”出发进行演绎明显不同。为了完善自己的说法,他指出中法之理虽不明言,但“好学深思者自能力索而得之也”,这就为“西人窃取其意”提供了可能性。这一思想为后来梅文鼎的理论开辟了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黄、方、王三人都是矢忠故国的明朝遗民,在政治上坚决不与清政府合作,已如前述。同时,三人又都是在历史上有相当大影响的重要人物。黄氏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之一,后人将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号“三先生”;方氏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王锡阐则是当时以顾炎武为代表的遗民学者群中一个重要成员。这样的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提出“西学中源”说,绝不应视为偶然现象。

最近有文章认为“西学中源”说最早是由康熙提出的,并由此出发讨论其产生的原因。”但此说实际上发端于明之遗民,已如上述。而康熙在晚些时候也曾提出“西学中源”说。现在的问题是:明朝遗民学者和清朝康熙皇帝这样居于截然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却先后提出一个相同的“西学中源”说。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显然和当时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背景有关。后文将对此作些初步探讨。

二、康熙提倡,梅文鼎大力阐扬

康熙确实也提倡“西学中源”说,而且起了很大作用。他曾作《三角形论》,其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这是明确关于历法的。他关于数学方面的说法更受人注意,一条经常被引用的史料是康熙五十年(1711)与赵宏燮论数,称:“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彼称为阿尔朱巴尔。阿尔朱巴尔者,传自东方之谓也。”⑥“阿尔朱巴尔”又作“阿尔热八达”或“阿尔热八拉”,一般认为是algebra的音译。此字源于阿拉伯文Al-jabr,意为“代数学”。康熙怎么能从alsebm中看出“东来法”之意来,目前尚缺乏详细资料。有人认为是和另一个阿拉伯文单词A-erh-je-pa-la发音相近而混淆的。⑦但康熙是否曾和阿拉伯文打过交道,以及供奉内廷的耶稣会士向康熙讲授西方天算时是否有必要涉及阿拉伯文(他们通常使用满语和汉语),都还是疑问。再退一步说,即便Algebra真有“东来法”之意,在未解决当年中法到底如何传人西方这一问题之前,也仍然难以服人。这个问题后来梅文鼎慨然自任。

据来华耶稣会士的文件来看,康熙向耶稣会士学习西方天算始于1689年。从此他醉心于西方科学,连续几年每天上课达四小时,课后还做练习。⑧以后几十年中,他时常喜欢向宗室和大臣等谈论天文地理数学之类的知识,自炫博学,引为乐事。康熙很可能是在对西方天文数学有了一定了解之后独立提出“西学中源”说的,因为黄、方、王三氏皆心怀故国,隐居不仕,康熙“万几余暇”去研读三氏著作的可能性不大。

康熙在天文历算方面的“中学”造诣并不高深。他了解一些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也没有达到很高水平。这从他历次与臣下的谈论及他《几暇格物编》中的天文学内容可以看出来。梅文鼎的《历学疑问》,康熙自认为可以“决其是非”,但那只是一本浅显的著作。相比之下,黄宗羲,王锡阐都是兼通中西天文学并有很高造诣的。因此他们提出“西学中源”说或许还有从中西天文学本身看出相似之处来的因素;而康熙则更多地出于政治考虑了。

康熙的说法一出,清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梅文鼎热烈响应。他三番五次地说:“御制《三角形论》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⑨;“伏读圣制《三角形论》,谓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尔,天语煌煌,可息诸家聚讼”⑩;“伏读御制《三角形论》,谓众角辏心以算弧度,必古算所有,而流传西土。此反失传,彼则能守之不失且踵事加详。至哉圣人之言,可以为治历之金科玉律矣!”⑾于是梅氏用他“绩学参微”的功夫来补充、完善“西学中源”说了。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是论证“浑盖通宪”即古周髀盖天之学。明末李之藻著有《浑盖通宪图说》,耶稣会士熊三拔(Sabbathinus de Ursis)著有《简平仪说》。前者讨论了球面坐标网在平面上的投影问题,并由此介绍星盘及其用法;后者讨论一个称为简平仪的天文仪器,其原理与星盘相仿。梅氏就抓住“浑盖通宪”这一点来展开论证:“故浑天如塑像,盖天如绘像,……知盖天与浑天原非两家,则知西历与古历同出一原矣。”又进一步主张:“盖天以平写浑,其器虽平,其度则浑。……是故浑盖通宪即古盖天之遗制无疑也。”而且还列举具体例证:“今考西洋历所言寒热五带之说与周髀七衡吻合”、“周髀算经虽未明言地圆,而其理其算已具其中矣”、“是故西洋分画星图,亦即古盖天之遗法也”。有了五带、地圆、星图这些例证之后,梅氏断言:“至若浑盖之器,……非容成、隶首诸圣人不能作也;而于周髀之所言一一相应,然则即断其为周髀盖天之器,亦无不可。”“简平仪以平圆测浑圆,是亦盖天中之一器也。”不难看出,梅氏这番论证的出发点就大错了。中国古代的浑天说与盖天说,完全不是如他所说的那样为“塑像”与“绘像”的关系。李之藻向耶稣会士学习了星盘原理后作《浑盖通宪图说》,只是借用了中国古代浑、盖的名词,实际内容是根本不同的。精通天文学如梅氏,按理不会不明白这一点,但他竟不惜穿凿附会,大作文章,这就不仅仅是封建士大夫逢迎帝王所能解释的了。至于“容成、隶首诸圣人”,连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也大成问题,更不用说他们能制作将球面坐标投影到平面上去的“浑盖之器”了。五带、地圆、星图画法之类的例证也都是附会。

第二个方面是设想中法西传的途径和方式。“西学中源”说必须补上这个环节才能自圆其说。梅氏先从《史记·历书》“幽、厉之后,周室微,……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记载出发,认为“盖避乱逃咎,不惮远涉殊方,固有挟其书器而者矣”。不过他设想的另一条途径更为完善:《尚书·尧典》上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的记载,梅氏又根据古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宅四方”的传说⑿,设想东、南有大海之阻,极北有严寒之畏,唯有和仲向西方没有阻碍,“可以西则更西”,于是把所谓“周髀盖天之学”传到了西方。他想像和仲西去之时是“唐虞之声教四讫”,而和仲到西方之后,“远人慕德景从,或有得其一言之指授,或一事之留传,亦即有以开其知觉之路。而彼中颖出之人从而拟议之,以成其变化,固宜有之”。

古代畴人子弟抱书器西向的可能性我们当然不能绝对排除,但问题的关键是,西方古典天文学和周髀盖天之说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没有任何“同出一源”的证据,因此无论畴人子弟或和仲(假定真有其人的话)西征的可能性有多大,西方天文学也不可能源于“周髀盖天之学”。梅氏之说,实出于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

早先王锡阐断言西法是“窃取”中法而成,梅氏则平和一些,认为是西人得到中国先贤“指授”,因而“有以开其知觉之路”,发展而成的。而且给出了时间、地点和方式,这就使“西学中源”说显得大为完善。

梅氏阐扬“西学中源”说的第三个方面是论证西法与回回历即伊斯兰天文学之间的亲缘关系。他认为“而西洋人精于算,复从回历加精”、“则回回泰西,大同小异,而皆本盖天”。所以“要皆盖天周髀之学流传西土,而得之有全有缺,治之者有精有粗,然其根则一也”。梅氏能在当时看出伊斯兰天文学与西方天文学的亲缘关系,比我们今天做到这一点要困难得多。因为当时中国学者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不过梅氏把两者的先后关系弄颠倒了。当时的西法比回历“加精”倒是事实,但追根寻源,回历还是源于西法的。

上述三方面的论述主要见于梅氏的《历学疑问补》第一卷中。通过他的阐发,“西学中源”说更见完备,影响也更大了。

三、阮元等人推波助澜

“西学中源”说有“圣祖仁皇帝”提倡于上,“国朝历算第一名家”写书撰文作诗阐扬于天下,一时流传甚广,也无人敢提出异议。1721年完成《数理精蕴》,号称御制,其中说:

汤若望、南怀仁、安多、闵明我相继治理历法,间明算学,而度数之理渐加详备。然询其所自,皆云本中土流传。⒀

连在清廷供职的耶稣会士也承认“西学中源”。不过上列诸人是否真说过这样的话,至少,说时处在什么场合,有怎样的上下文,都还不无疑问。倘若《数理精蕴》所言不虚,那倒是一段考察康熙和耶稣会士之间关系的宝贵材料。耶稣会士在清宫中虽颇受礼遇,但归根到底还是中国皇帝的臣下,他们面对康熙“钦定”之说,看来也不得不随声附和。

《明史》于1739年修成,其《历志》中重复了梅文鼎“和仲西征”的虚构。又加以发挥说:“夫旁搜博采以续千百年之坠绪,亦礼失求野之意也。”⒁这一自我陶醉的说法,很受当时中国士大夫的欢迎。

乾嘉学派兴盛时,其重要人物如阮元、戴震等都大力宣扬“西学中源”说。阮元是为此说推波助澜的代表人物。1799年他编成《畴人传》,其中多次论述“西学中源”,而且不乏“创新”之处:

然元尝博观史志,综览天文算术家言,而知新法亦集古今之长而为之,非彼中人所能独创也。如地为圆体则曾子十篇中已言之,太阳高卑与《考灵曜》地有四游之说合,蒙气有差即姜岌地有游气之论,诸曜异天即郄萌不附天体之说。凡此之等,安知非出于中国如借根方之本为东来法乎!⒂

阮元本来是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1760年耶稣会土蒋友仁(Michael Benoist)向清廷献《坤舆全图》,其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哥白尼日心说为惟一正确,而阮元在《畴人传》蒋友仁传论中仍然抨击日心说。但到了1840年,他似乎又变为赞同日心地动之说了,然而在这里他也为“西学中源”说找到用武之地:

元且思张平子有地动仪,其器不传,旧说以为能知地震,非也。元窃以为此地动天不动之仪也。然则蒋友仁之谓地动,或本于此,或为暗合,未可知也。⒃

把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说成是“地动天不动之仪也”,以乾嘉学术大师而如此牵强附会,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置信,但在当时并不奇怪。乾嘉学派对清代学术界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经阮元等人大力鼓吹,“西学中源”产生了持久而深入的影响。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1882年,那时清王朝已到尾声,“西学中源”说已提出两个多世纪了,查继(木字旁)亭仍然如数家珍地谈到,重刻《畴人传》是“俾世之震惊西学者,读阮氏罗氏之书而知地体之圆辨自曾子,九重之度昉自《天问》,三角八线之设本自周髀,蒙气之差得自后秦姜岌,盈朒二限之分肇自齐祖冲之;浑盖合一之理发自梁崔灵恩,九执之术译自唐瞿昙悉达,借根之法出自宋秦九韶元李冶天元一术。西法虽微,究其原皆我中土开之”⒄。且不说此处“九执之术译自唐瞿昙悉达”一句中就有两个错误,单看那时已是现代天文学的时代,查氏还在这样闭目塞听,抱残守缺,就足见“西学中源”说影响之持久了。

“西学中源”说确立之后,又有从天文、数学向其他科学领域扩散之势。阮元把西洋自鸣钟的原理说成和中国古代刻漏之理并无二致,所以仍是源出中土。⒅这是推广及于机械工艺方面。毛祥麟更推广到医学,他把西医施行外科手术说成华佗之术的“一体”,而且因未得真传,“犹似是而非”,所以成功率不高。⒆这类论述多半是外行的臆说,并无学术价值可言。

四、“西学中源”说产生的背景

矢忠故国的明遗民和清朝君臣在政治态度上是完全对立的,但这两类人不约而同地提倡“西学中源”说,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他们各自的动机是什么?有什么异同?探讨这些问题的意义不限于科学史本身。

天文学上的中西之争,始于明末。在此之前,中国虽已两度接触到古希腊天文学——唐瞿昙悉达译《九执历》、元明之际传入回历。但一方面只是间接传入(以印度、阿拉伯为媒介),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天文学仍很先进,胜过外来者,更无被外来者取代之虞,所以并无中西之争。即使明代在钦天监特设回回科,回历与《大统历》参照使用,也未出现过什么“汉回之争”。但到明末耶稣会士来华时,西方天文学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天文学明显落后了。明廷决定开局修撰《崇祯历书》,意味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历法将被西洋之法所代替。而历法在封建社会是王朝统治权的象征物,这样神圣的事竟要采用外来的“西夷”之法,正是十十足足的“用夷变夏”,对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士大夫来说实在难以容忍。正因为这一点,自《崇祯历书》开撰起,就遭到保守派持续不断地攻击,一次失败紧接着就再来一次。徐光启作为西学的护法神,力挽狂澜,终于使《崇祯历书》在1634年修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保守派的攻击还是使得崇祯帝在《崇祯历书》修成后犹豫了十年之久不能下决心颁行天下。而在此期间中西法多次较量,通过实测检验,中法没有一次能免于败北。⒇但当崇祯帝最终认识到“西法果密”,下诏颁行时,亡国之祸也已临头。

清人入关后,立刻以《西洋新法历书》之名颁行了《崇祯历书》的删改本。他们采用西法根本没有明朝那样多的犹豫和争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者中国历来改朝换代之后都要改历,以示“乾坤再造”,而当时除了《崇祯历书》并无胜过《大统历》的好历供选择;二者当时清人刚以异族而入主中国,无论如何总还未马上以“夏”自居。既然自己也是“夷”,那么“东夷”与“西夷”就没什么大不同,完全可以大胆地取我所需。正如李约瑟博士注意到的那样,“但在改换朝代之后,汤若望觉得已可随意使用‘西’字,因满族人也是外来者”(21)。

首倡“西学中源”说的黄、方、王三人,都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养育出来的学者,又是大明的忠臣。他们目睹“东夷”入主华夏,又在颁正朔、授人时这样的神圣之事上全盘引用“西夷”之法,而且还以西夷之人主持钦天监,无疑有着双重的不满。提倡“西学中源”说的目的,三氏中以王锡阐表示得最明确:他主张恢复传统的历法,而在西法中只应取一些具体成果来补中法之不足,即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为此他一面尽力摘寻出西法的疏漏之处,一面论证“西学中源”,然后得出结论:“夫新法之戾于旧法者,其不善如此;其稍善者,又悉本于旧法如彼。”(22)他的六卷《晓庵新法》正是贯彻这一主张的力作。

黄、方、王都是在野布衣,又在政治上抱定不与清人合作的宗旨,所以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对清政府就历法问题有所建言。在这种情况下提倡“西学中源”还有缓解理论困境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坚持“用夏变夷”的理想,而严峻的现实则在“用夷变夏”。如果论证了“夷源于夏”,就可避免这个问题了。这一思路正是后来清朝君臣所遵循的。

黄、方、王研究中西历法,因看出其相似之处而提出“西学中源”,有没有纯科学的动机?一般说来,研究中西历法而发现其相似之处,从而设想二者同源,完全可以仅从纯科学的思考得之。但在谁源于谁这一点上,科学以外的因素就很容易起作用了。笃信“用夏变夷”的中国士大夫当时很难作出“西学中源”之外的答案。即使到了近代,习惯于“欧洲中心”说的西方学者在看到中西天文学某些相似之处后,不是也热衷于论证其发源于巴比伦甚至希腊吗?当然,两者相似未必就同源。

清人入主华夏,本不自讳言为“夷”,也无从讳。到1729年,雍正帝还坦然表示:“且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他只是抬出《孟子》云:“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来强调“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23),不在于夷夏。但实际上由于清人入关后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加之统一政权,已经历了两代人的时间,汉族士大夫的亡国之痛也渐渐淡忘。这时,清人就开始不知不觉地以“夏”自居了。这一转变,正是康熙亲自提倡“西学中源”说的背景。

康熙初年杨光先事件暴露了“夷夏”问题的严重性。这一事件可视为明末天文学上中西之争的余波,杨光先的获罪标志着“中法”最后一次重大努力仍然归于失败。杨氏说“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24),清楚地表明他并不把历法本身放在第一位,只不过耶稣会士既以天文历法为进身之阶,他也就企图从攻破他们的历法人手。杨氏虽失败,但也获得不少正统派士大夫的同情,他们主要是从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着眼的。

清人的两难处境在于:一方面他们需要西方天文学来制定历法,需要耶稣会士帮助办外交,需要西方工艺学来制造天文仪器和大炮,需要金鸡纳来治疗疟疾,等等;另一方面,又要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以“夏”自居,以“天朝上国”自居,以维护其统治。因而历法等领域内“用夷变夏”的现实日益成为一个令清朝君臣头痛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提倡“西学中源”说,不失为一个巧妙的解脱办法。这样既能继续引进、采用一些西方科技成果(从这一点来看,“西学中源”说在历史上是起过一些积极作用的),又在理论上避免丁“用夷变夏”之嫌。西法虽优,但源出中国,不过青出于蓝而已;而采用西法则成为“礼失求野之意也”。康熙的这番苦心,士大夫们立刻心领神会了。所以康熙只用片言只语提了个头,梅文鼎、阮元等人就不遗余力地来响应、来宣扬了。前引梅氏“伏读”诸语,谀词盈耳,除了“君臣之份”外,不难看出双方强烈的共鸣。对于这种问题,封建社会中确实是政治高于科学的,所以梅氏虽身为历算名家,在论证“西学中源”时也不免穿凿附会。

“西学中源”在士大夫中受到广泛欢迎,以至流传二百余年之久,还有一个原因。当年此说的提倡者曾希望以此来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信心。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醉心于“声教远被”、“万国来朝”,清人也不例外。但现在忽然在历法、教学、工艺等方面技不如人了,这使他们深感难堪。阮元之言可为代表:

使必曰西学非中土所能及,则我大清亿万年颁朔之法必当问之于欧逻巴乎?此必不然也!精算之士当知所自立矣。(25)

然而技不如人的现实是无情的。“我大清”二百六十年颁朔之法确实从欧罗巴来。“西学中源”虽可使士大夫陶醉于一时,但随着科学发展,幻觉终将破碎。而且事实上清代也有一些著名学者如江永、赵翼等,保持着清醒、公正的态度,不去盲目附和“西学中源”说。

最后顺便指出,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这是无庸置疑的,但“西学中源”说的荒谬,在今天已经显而易见。然而此说的流风余韵,似乎至今不绝。我们研究了“西学中源”说之后,再看诸如“《易经》中已有二进制”、“《周易参同契》中的场论”之类的说法,就会觉得似曾相识了。这就是研究“西学中源”说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悠久而高度文明并经常以此自豪的民族来说,提供这样一个前车之鉴以戒来者,恐怕还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琦亭集》卷十一

[2] 同①

[3] 方以智:《浮山文集后编》卷二,见《清史资料》第6辑,中华书局,1985。

[4] 王锡阐:《历策》,《畴人传》卷三十五。

[5] 李兆华:《简评“西学源于中法”说》,《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6)。

[6] 王先谦:《东华录》康熙八九。

[7] George H.C.Wong,ISIS,54,Part 1,No.175。

[8] 见洪若翰(de Fontaneg)1703年2月15日致R.P.de la Chaise神父的信,《清史资料》第6辑,中华书局,1985。

[9] 梅文鼎:《雨坐山窗》,《绩学堂诗抄》卷四。

[10] 梅文鼎:《上孝感相国》(四之三),《绩学堂诗抄》卷四。

[11]梅文鼎:《历学疑问补》卷一。

[12] 这类传说在清代十分流行,《钦定书经图说》中有“命官授时图’’专言此事。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是信以为真的。

[13]《数里精蕴》上编卷一“周髀经解”。

[14]《明史·历志一》

[15]阮元:《汤若望传论》,《畴人传》卷四十五

[16] 阮元:《续畴人传》序

[17]李查继(木字旁)亭:重刻《畴人传》后跋。

[18] 阮元:《自鸣钟说》,《挲(上面是研)经室三集》卷三。

[19] 毛祥麟:《墨余录》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0]《明史·历志一》中载有八次这样较量的记录,时间在1629--1637年间,内容包括日食、月食、行星运动等方面。相反,表明中法优胜的记录一次也没有。

[2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674页,科学出版社,1975。

[22]王锡阐:《历策》,《畴人传》卷三十五。

[23]雍正语俱见《大义觉迷录》卷一,载《清史资料》第4辑,中华书局,1983。

篇8

偏头痛又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以头痛暴作、疼痛剧烈、或左或右、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头风”、“偏头痛”、“偏头风”范畴。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通常在10~40岁之间发病,男女比例为1.2~4,在50岁后,头痛常部分或完全缓解。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85.2/10万,年发病率为79.7/10万,25~2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为1 927.4/10万,并且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增高[1]。目前,治疗头痛的药物很多,对本病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多以西药为主,一般价格较高,服后多有依赖性或成瘾性等不良反应,远期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医药治疗本病经验丰富,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通过对中医药的研究,寻找出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防治偏头痛的药物就显得非常重要。

1 辨证论治

赵氏[2]将偏头痛辨证分为3型,气血亏虚型治以补养气血,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合四物汤为主;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祛瘀、理气和血,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王氏[3]认为,偏头痛可以辨为7型:风寒型用川芎茶调散,痰浊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阳亢型用丹栀逍遥散,肝火型用补中益气汤,气虚型用桃红四物汤,血虚型用血府逐瘀汤,肾虚型用八珍汤,加减运用,以活血、祛风、平肝三法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姚氏[4]把偏头痛分为肝阳上亢、风痰上扰、气血阴亏、气滞血瘀4型,分别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四物汤加味、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周氏等[5]把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风寒、风热、风湿型头痛分别用川芎茶调散、芎芷石膏汤、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气虚、血虚、气血两虚、肾虚、肝阳、肝风、痰浊、瘀血型头痛分别用补中益气汤、一贯煎、十全大补汤、天麻钩藤饮或龙胆泻肝汤、羚角钩藤汤、六味地黄丸、半夏天麻白术汤、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用于临床,每获良效。

多数学者认为,偏头痛以肝失疏泄为发病基础,气机失常为始动因素,络脉失和、气血逆乱为病机关键[6]。又因其病程较长,久病则虚,因而,偏头痛的治疗多从风、瘀、虚论治。在诸多治疗偏头痛的复方中,风药的运用尤为突出,风药气味辛香,可开郁畅气,助活血药调畅血运,防补益药滋腻碍胃,以达有邪驱邪、无邪防患之功。

2 辨病随症加减

周氏[7]以益气活血、熄风止痛为基本原则治疗偏头痛,药用黄芪、川芎、当归、白芍、钩藤、细辛、全蝎为主,风火型加白、石决明;风痰型加天麻、半夏、白术;阳虚寒凝型加白芷、附子;气虚血瘀型加藏红花、丹参、倍黄芪,疗效满意。沈家骥[8]用自拟川芎茶调散疗头风,若风寒型加藁本治之;如风热引起的头痛加入蔓荆子、薄荷;湿困清阳加藿香、厚朴、苍术;肝阳上亢加钩藤、黄芩、石决明;肾虚头痛加酸枣仁、枸杞、杜仲;气血虚弱之头痛加党参、当归;血瘀头痛加三棱、莪术;痰浊加法半夏、竹茹、天竺黄;在治疗偏头痛时加钩藤、决明子、石决明、藁本、蔓荆子、三棱、莪术等,临床应用效佳。谢氏[9]以补阳还五汤加细辛、僵蚕、全蝎、葛根为基本方治疗偏头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者加柴胡、龙胆、牛膝,夜寐欠佳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同时根据头痛不同部位选用柴胡、藁木、白芷、吴茱萸、羌活等引经药。潘氏[10]用芍药甘草汤合通络止痉之虫类中药化裁治疗偏头痛,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加钩藤、石决明、;兼痰浊,痛时昏蒙,目眩,胸闷脘胀,痰多粘白,加半夏、白芥子、吴茱萸;兼血瘀,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加丹参、三七粉、桃仁;兼气血虚,头痛绵绵,眩晕眼花,面色无华,加当归、黄芪;兼肝肾阴虚,头痛眩晕,时轻时重,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加六味地黄丸。杨氏等[11]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黄、芍药、丹参、全蝎、僵蚕、蜈蚣、甘草)治疗本病,痰瘀者加陈皮、半夏、胆南星、前胡;气血亏者加党参、黄芪、大枣;脾肾虚者加太子参、白术、淮山药、益智仁、补骨脂;肝肾两虚者加杜仲、续断、枸杞子,临床治愈率44%,显效率29%,总有效率97%。

中医认为偏头痛为内伤头痛,经络脏腑病变皆可致头风病发生。临床表现以虚实夹杂为主,其病位在脑,与肝肾关系密切。头风病的治疗当分轻重缓急,分期论治。发作期以风、痰、瘀、热为主,以肝风挟痰、瘀阻滞脑络为主要病机,治疗当平肝熄风为主,兼以化痰活血通络,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夏枯草、川芎、赤芍、川牛膝、全蝎等。缓解期则多见虚和瘀,以健脾化痰、养血活血为主,可选用半夏、白术、茯苓、白芷、当归、川芎等药物。

3 专方专药

谭氏等[12]通过对90例顽固性偏头痛临床观察,表明具有逐瘀熄风、通络止痛的天芎二白汤(天麻、川芎、白僵蚕、白芷、柴胡、何首乌、防风、蜈蚣、全蝎、怀牛膝、丹参、生地黄)能改善顽固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血液流变的各项指标,调节患者脏腑功能的失调,使其处于一个阴阳气血平衡的内稳状态。胡氏等[13]用舒天宁冲剂(天麻、川芎、白芷、珍珠母、栀子等)治疗30例风火痰瘀证型的偏头痛患者,总有效率与西比灵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头痛改善情况舒天宁组疗效优于西比灵组,舒天宁冲剂能显著降低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舒天宁冲剂具有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之功,可以改善颅内血管紧张度和动脉功能性狭窄,从而对颅内血管机能起到良性调节作用。袁氏等[14]采用天麻消痛丸(川芎、细辛、白芷、沙参、天麻、全蝎)治疗偏头痛60例,治疗期间停用镇静止痛和血管活性药物,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尼莫地平对照组。程氏等[15]分别用益气活血、搜风通络止痛之通心络胶囊与盐酸氟桂嗪治疗160例偏头痛患者,重点观察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度,结果显示,无论临床疗效还是治疗前后症状疗效,通心络胶囊组均优于盐酸氟桂嗪组。王氏等[16]用头痛定胶囊(川芎、天麻、桃仁、红花、赤芍、全蝎、白芷、藁本)治疗血瘀型偏头痛患者30例,效果满意。

由于偏头痛发病急、发作时疼痛剧烈、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多数学者认为,理想的治疗头痛的药物应具有起效快、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价格适宜、标本兼治的特点。

4 存在问题及分析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展现出较为广阔的前景,尤其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印证了中医理论与治疗结果的一致性,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偏头痛临床疗效的评价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依据,缺乏客观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加之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疗效评价标准相当困难。因为偏头痛存在发作期和缓解期,间歇期及疗程长短各异,直接关系到疗效评定,故制定合理的治疗时限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的临床文献多数是经验的总结,在研究设计上很多缺少对照组、随机双盲研究,且样本量较小,从而造成重复性差,可推广性差,对治疗机理的探讨也多停留在经验水平上,缺少现代药理研究等客观指标。从临床看,辨证论治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和诱因等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但过多的分型又不利于治疗,而纯以辨病治疗又失去了一定的灵活性;从疗效看,辨证施治与专病专方有效率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如何看待规范辨治与灵活立法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 结语

由于偏头痛具有发作性和迅速出现严重头痛的特点,故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需要具有携带和服用方便的特点。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的中药尽管剂型很多,但仍以汤剂为主,煎服十分不便,也不利于推广。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制药手段进行改革,筛选研制出应用简便、高效、速效的新剂型。同时对于临床验之有效的方药,进一步进行科研设计,以利于新药的开发利用,并对行之有效的方案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中医理论中和临床实践中的辨证方法对于偏头痛的治疗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参与,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研究将会达到更新更高的水平,从而更好地解除偏头痛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述苏,薛广波.中国偏头痛流行病学初步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3,14(2):102-105.

[2] 赵承爱.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62例[J].山西中医,2002,18(1):17-18.

[3] 王冬娜.中医治疗偏头痛的近况与评析[J].中医药信息,1995,12(4):11-12.

[4] 姚 憬.偏头痛中医辨治管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6):517.

[5] 周曼颖,周曼英.周道仁老中医辨治头痛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4, 13(11):755.

[6] 杨洪军,严 华,王永炎,等.头风病病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6.

[7] 周智敏.中医辨证论治偏头痛40 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7,7(4):46.

[8] 倪 凯,徐丽英.沈家骥治疗头痛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 25(6):57.

[9] 谢红敏.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偏头痛5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 21(5):42.

[10] 潘庆平.芍药甘草汤合虫类药治疗偏头痛60例[J].江西中医药,2003, 34(6):35.

[11] 杨 文,乔 亚.加味桃花四物汤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77):83-84.

[12] 谭 毅,黄 伟,叶 欣.天芎二白汤治疗顽固性偏头痛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9):557-558.

[13] 胡志强,宋立公,梅 彤.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8):581-583.

[14] 袁建平,朱富新.天麻消痛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04,24(9):12-13.

篇9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幼儿园阅读环境,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早期阅读是当前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的阅读能力对日后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早慧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喜欢阅读,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早期阅读,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早期阅读已得到了不少教育专家的首肯。

1.互动亲子阅读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新《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给幼儿讲故事是很多家长会做的事情,也是加强亲子沟通颇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中国早教联盟华中区运营管理中心教研主任、台湾蒙特梭利研究会高级讲师陈宏表示,对于幼小的婴儿来说,绘本的美丽图画和幼儿园老师动听讲述所带来的阅读享受,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早期阅读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书中得到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对书的有益的态度,养成一生的欣赏趣味。

2.亲子阅读时的六点要求

在给亲子阅读之前,家长们要先看看宝宝的状态如何,选对时机,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美乐婴的老师建议家长在给幼儿进行亲子阅读时,首先要选择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时间,最好是睡醒后的运动时间。因为5~6岁的幼儿正是大运动协调发展时期,特别爱动,很难长时间坐下来看书,所以在幼儿的运动时间,将阅读与运动结合起来。

第二,在阅读的时候要保持幼儿安宁愉悦的心情。

第三,选择孩子兴趣范围内的故事。比如说,5~6岁的幼儿,读本内容应该跟幼儿的生活习惯、物品以及他们的经历相贴近。读本应该颜色简单,以大图、主旨突出为宜。1~2岁的宝宝,喜欢跟动物有关的。2岁半以上的宝宝可以开始选择关于行为习惯的读本,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规则意识高度发展,会听指令、喜欢模仿,可为进幼儿园做准备。3岁多的幼儿,开始有个人情绪情感,可以看更抽象一点的书如科普认知、情绪管理等类型书籍。

第四,充满戏剧色彩、热情洋溢地朗读故事。

第五,深情地和幼儿对视,进行眼神交流,并鼓励幼儿的一切反应。

第六,信任幼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很多家长因为在阅读的时候宝宝好动,就认为宝宝不认真,其实,幼儿正处于大运动协调发展时期,宝宝阅读不一定就是要坐在那里,可将阅读变游戏,如读一页就去玩相关的游戏,等情绪稳定再看书本画面,只要用正确的阅读方式,持之以恒,宝宝就会越来越爱阅读。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阅读氛围,一起学互动式阅读

幼儿园的特色课程“绘本之旅”就是以国内外著名绘本为主线,让宝宝在角色扮演和亲子共读中锻炼他们的大肢体、音乐、艺术、蒙氏数学、蒙氏日常等方面能力。接下来,我们就请幼儿园的老师以绘本《跟我做,跟屁熊》作例子,来教我们怎样进行事半功倍的阅读方法吧!这是一本适合2~5岁左右宝宝读的绘本。

在阅读开始前,幼儿园老师可以准备一下道具,将宝宝装扮成一只小熊,如用盒子做的熊掌,或小熊的衣服,让宝宝扮演故事里的角色。

1.前庭训练游戏

示范:开始读绘本,当幼儿园老师读到第一页:“春天到了,北方森林里的跟屁熊和幼儿园老师从洞里钻出来。幼儿园老师做什么,跟屁熊也跟着做什么”时,幼儿园老师就可以跟宝宝说:“种花去咯!”然后就让宝宝戴着盒子做的小熊掌,打扮成小熊跟着幼儿园老师去种花,当然花是事先准备的道具,可以是将有花的纸贴在墙上,也可以将树状的玩具摆好,甚至把鲜花或塑料花花瓶里。

游戏的目的:宝宝戴上盒子做的小熊掌行走,属于前庭训练游戏,促进肢体运动,可锻炼平衡感,从而提高自控力,达到专注的目的。同时,扮演小熊是属于角色扮演游戏,有助于宝宝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故事是孩子必不可少的维生素,听故事能哺育出聪明的孩子,故事涉及面广,孩子不仅在故事中认识社会,而且还了解自然、增长知识。

寓言是甘醇的饮料:寓言具有鲜明的哲理,它并不是对孩子疾言厉色地说大道理,却总是巧妙地给孩子以哲理的启示。童话是多彩的布丁:童话内容丰富,设计新颖,给孩子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间,能更好的引导孩子。

2.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营造包括亲子阅读的心态、家长本身的阅读习惯以及差异、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及一些必要的阅读规则。

(1)亲子共读是一件温馨又愉快的事,情绪上是一种享受,父母不应多考问孩子,以免造成孩子情绪紧张。亲子共读一本书是最好的阅读方法之一,不仅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通过共读、讨论书中内容的过程,让彼此情感更加亲密。

(2)孩子入学后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阅读,阅读兴趣的浓淡,阅读能力的强弱都是孩子入学以后学习成绩优劣的先决条件。而父母的作用在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否有意为孩子进行阅读准备是造成孩子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父母应从培养自身阅读兴趣入手,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有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游戏法:在家庭阅读活动中,和孩子玩串字游戏、排图游戏、编故事结尾等,让孩子运用语言与父母交流,在此过程中说得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完善。

表演法:父母与孩子共同扮演书中的角色,学说角色的对话,得到更多运用语言的机会。

谈话法:在家庭阅读活动中,父母与孩子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给孩子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提高其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和训练。当然,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从更多方面去做,这就要靠教师不断地在教学中去发现、去总结,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立岩.如何激发幼儿阅读兴趣[J].学园.2010

[2]傅敏敏.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罗.带领小班幼儿走进阅读世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阅读能力[J].贵州教育.2008

篇10

王廷相是明代中叶重要儒家学者。他以信守孔子之道为己任,指出:“儒者之论,合于圣者,即圣人也,则信而守之;戾于圣者,即异学也,则辨而正之,斯善学道者也。”[ ]他还根据孔子所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中的“慎言其余”著《慎言》。同时,他明确主张研究自然,要求把握“物理”。王廷相在所作“策问”中说:

诸士积学待叩久矣,试以物理疑而未释者议之,可乎?天之运,何以机之?地之浮,何以载之?月之光,何以盈缺?山之石,何以欹侧?经星在天,何以不移?海纳百川,何以不溢?吹律何以回暖?悬炭何以测候?夫遂何以得火?方诸何以得水?龟何以知来?猩何以知往?蜥蜴何以为雹?虹霓何以饮涧?何鼠化为鴽,而鴽复为鼠?何蜣螂化蝉,而蝉不复为蜣螂?何木焚之而不灰?何草无风而自摇?何金之有辟寒?何水之有温泉?何蜉蝣朝生而暮死?何休留夜明而昼昏?蠲忿忘忧,其感应也何故?引针拾芥,其情性也何居?是皆耳目所及,非骋思于六合之外者,不可习矣而不察也。请据其理之实论之。[ ]

显然,王廷相是主张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研究科学的。而且他还认为,研究天地之道是学者“穷理尽性”所必不可少的。他说:

古之圣人,仰以观乎天文,俯以察乎地理,而人之道益明。盖以人性贯彻上下,通极内外,弥满于无垠,周匝于六合,苟一物之未知,是于性犹有所未尽也。故天地之道,虽悠远高深,学者不可不求其实矣。[ ]

王廷相不仅主张研究自然,同时自己也广泛深入地研究自然、研究科学。在天文学上,他进行过大量的天文观测,主张浑盖合一论,并且通过对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优点加以综合,以解释各种天文现象;他还专门研究了古代天文学上的“岁差”概念的发展,撰有《岁差考》。[ ]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儒讲经世致用,与此相联系,他们也极力推崇科学,主张研究科学,包括研究天文学。

顾炎武对当时的王学末流提出批评。他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清谈“明心见性”之类,实际上是弃“修己治人之实学”,其结果是“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所谓的“修己治人之实学”,就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关于“博学于文”,顾炎武说:

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

顾炎武讲的“博学于文”,当然也包括研究科学。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十余卷“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 ],其中也包括科技知识。《日知录》第30卷“论天象数术”,有《天文》、《日食》、《月食》、《岁星》、《五星聚》、《百刻》、《雨水》等条涉及天文学。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发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 ]。同时在该书中,黄宗羲还非常重视“学校”,认为学校不仅在于养士,更重要的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他认为学校除了有“五经”师,“兵法、历算、医、射各有师”。他还说:

学历者能算气朔,即补博士弟子。其精者同入解额,使礼部考之,官于钦天监。学医者送提学考之,补博士弟子,方许行术。岁终,稽其生死效否之数,书之于册,分为三等:……上等解试礼部,入太医院而官之。[ ]

对于取士,黄宗羲提出了8种渠道,有科举、荐举、太学、任子、邑佐、辟召、绝学和上书。其中所谓“绝学”,黄宗羲说:

绝学者,如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类是也。郡县上之于朝,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否则罢归。[ ]

显然,黄宗羲非常强调天文学的学习,注重选拔天文学人才。

黄宗羲在为学上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重要著作流传于世,同时也撰写了不少科学著作,其中天文学类著作“有《授时历故》一卷,《大统历推法》一卷,《授时历法假如》一卷,《西历假如》、《回历假如》各一卷”[ ]。

王夫之一生潜心著述,著作等身。除了对经学、史学、文学以及政治等有深入研究外,他对科学也有较多的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他把研究科学与理学的“格物穷理”联系在一起。他曾说:

密翁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质测为得之。[ ]

密翁,即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在学术思想上,他主儒、释、道三教合一,[ ]并且著有《物理小识》、《通雅》等科学著作。他认为,学问有“质测”、“宰理”、“通几”之分,[ ]所谓的“质测”就是要研究“物理”;他还明确指出:“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 ]可见,方以智的“质测之学”就是指自然科学。王夫之以方以智的“为质测之学”解“格物”,实际上就是以研究科学解“格物”。把研究科学与儒家为学成人所必需的“格物”联系起来,足以表明王夫之对科学的重视。

王夫之不仅以研究科学解“格物”,他本人对科学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王夫之晚年著《思问录》以及《张子正蒙注》,其中《思问录》外篇和《张子正蒙注》的《太和》、《参两》等篇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方面的论述,涉及天文学、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的内容。

在天文学上,王夫之反对盖天说,赞同浑天说。他认为,盖天说“可状其象而不可状其动也,此浑天之说所以为胜”。他还说:

乃浑天者,自其全而言之也;盖天者,自其半而言之也。要皆但以三垣二十八宿之天言天,则亦言天者画一之理。[ ]

王夫之还具体分析了历家的“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转”以及张载的“日月五星顺天左旋”,并且说:

张子据理而论,伸日以抑月,初无象之可据,唯阳健阴弱之理而已。乃理自天出,在天者即为理,非可执人之理以强使天从之也。[ ]

显然,王夫之不赞同张载提出的“日月五星顺天左旋”的观点。与此同时,他也不赞同张载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日月五星各自运行速度的不同,并且明确指出:“五纬之疾迟,水金火木土以为序,不必与五行之序合。”[ ]关于日月五星运行的速度,王夫之说:

远镜质测之法,月最居下,金、水次之,日次之,火次之,木次之,土居最上。盖凡行者必有所凭,凭实则速,凭虚则迟。气渐高则渐益清微,而凭之以行者亦渐无力。故近下者行速,高则渐缓。[ ]

此外,王夫之对月食、月中之影、岁差等天文现象以及历法的有关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明清之际的陆世仪也非常重视天文学的研究。陆世仪(公元1611~1672年),字道威,号刚斋,又号桴亭,太仓(今属江苏)人。他赞同朱熹的格物穷理之说,反对王阳明的致良知。他说:“致良知虽是直截,终不赅括,不如穷理稳当。……天下事有可以不虑而知者,心性道德是也。有必待学而知者,名物度数是也。假如只天文一事,亦儒者所当知,然其星辰次舍,七政运行,必观书考图,然后明白,纯靠良知,致得去否?”[ ]陆世仪认为,科学方面的知识不同于心性道德方面的知识,其认知方法也不相同;儒者应当学习科学知识、研究科学,而不是靠“致良知”。与此同时,陆世仪还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强调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他说:“六艺古法虽不传,然今人所当学者,正不止六艺。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皆切于用世,不可不讲。俗儒不知内圣外王之学,徒高谈性命,无补于世,此当世所以来迂拙之诮也。”[ ]

清初大儒李光地对天文学也有研究。李光地(公元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榕村,福建安溪人。曾奉命主编《性理精义》、《朱子大全》等著作。李光地一生致力于理学,“以子朱子为宗,得道学正传。而又多才多艺,旁及天文算数之事,尤能贯通古今,洞明根底”[ ]。他说:“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仰则观于天文,穷理之事也,此则儒者所宜尽心也。”[ ]在这里,李光地把研究科学与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穷理”联系在一起。

李光地对天文历算有特殊的爱好,与当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交往甚密。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梅文鼎奉昭参与修《明史历志》。当时的李光地因仰慕梅文鼎的历算才华,与他订交,并就历算的研究进行了交谈。此后,李光地经常前去求教,学问大进。期间,梅文鼎还根据李光地的建议编纂《历学疑问》。该书写成后,李光地为之作序,并刊刻行世。后来,李光地又将《历学疑问》以及梅文鼎推荐给康熙皇帝,梅文鼎受到了褒奖,于是名声大震。在与梅文鼎的交往过程中,李光地对天文学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其天文历法类著作主要有:《历象要义》、《历象合要》、《历象本要》等,主编《御定星历考原》、《御定月令辑要》等;还有论文《记太初历》、《记四分历》、《记浑仪》、《算法》、《历法》、《西历》等。

戴震是清代重要的汉学家。他除参与编修《四库全书》外,还有著作《原善》、《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有清代考据学大师之誉。同时,他也非常强调研究科学。他说:

诵《尧典》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则《禹贡》、《职方》失其处所。不知‘少广’、‘旁要’,则《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 ]

显然,戴震把对科学的研究看作是整理、考订古典科技文献必要的知识基础。

戴震不仅强调研究科学,而且自己也深入研究科学,“凡天文、历算、推步之法,测望之方,宫室衣服之制,鸟兽、虫鱼、草木之名状,音和、声限古今之殊,山川、疆域、州镇、郡县相沿改革之由,少广旁要之率,钟实、管律之术,靡不悉心讨索。”[ ]正是对科技的深入研究,他撰写了大量的科技著作,其中有天文历法类著作:《原象》、《续天文略》、《迎日推策记》、《九道八行说》、《周礼太史正岁年解》、《周髀北极璿玑四游解》、《记夏小正星象》、《历问》、《古历考》等。

还需指出的是,明清一些儒家,比如黄宗羲、李光地等,他们在研究天文学时,较多地通过介绍西方的天文学知识,把中国传统的天文知识与西方的天文学结合起来。这对于西方天文学的传入是有积极意义的。

注释:

[1] 《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与彭宪长论学书》。

[2] 《论语为政》。

[3] 《王氏家藏集》卷三十《策问》。

[4] 《王氏家藏集》卷三十《策问》。

[5] 参见高令印、乐爱国:《王廷相评传》,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261页。

[6] 《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7] 《日知录》卷七《博学于文》

[8] 《日知录》潘耒“序”。

[9]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3页。

[10] 《明夷待访录学校》。

[ 1] 《明夷待访录取士下》。

[ 2]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9册。

[ 3]《船山全书》第12册《搔首问》,湖南: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637页。

[ 4] 参见罗炽:《方以智的“质测通几”之学》,载陈鼓应等:《明清实学思潮史》(中卷),山东:齐鲁书社1989年版。

[ 5] 方以智:《通雅》卷首三《文章薪火》。

[ 6]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

[ 7] 王船山:《思问录》外篇。

[ 8] 《思问录》外篇。

[ 9] 《思问录》外篇。

[20] 《思问录》外篇。

[21] 《思辨录辑要》卷三《格致类》。

[22] 《思辨录辑要》卷一《大学类》。

[23] 阮元:《畴人传》卷四十《李光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24]梅文鼎:《历学疑问》“李光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