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能力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科研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的了解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氛围。结果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不容乐观,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薄弱,科研氛围需进一步加强。结论职业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研究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意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组织、设计、合作者。职能的转化要求教师要不断发展,适应各种教育变革,需要教师具备不断反思、改进自身教育行动的能力,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为更好地了解目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现状,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进行专项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35周岁以下43名专、兼职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2名,女性31名;文化基础课教师13名,专业基础课教师9名,专业课教师21名;本科学历教师6名,硕士学历教师36名,博士学历教师1名;工作年限<3年的教师9名,3~5年的教师10名,>5年的教师24名。发放调查问卷43份,收回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100.0%。
1.2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提问切合实际且容易判断,能全面反映现状。调查内容包括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氛围3个方面,共15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将调查表以电子稿形式发至调查对象的个人邮箱,要求其填写后发回。
1.3统计方法
建立专题数据库,利用Excel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挑战。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活力但个性又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理念来对待工作对象及工作内容,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除具备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教学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乐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实践,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3.1教师要增强教学科研意识和自觉性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工作繁重,多数教师缺乏从事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如认为教学科研是一项高深莫测的工作,只能由资深教师和教育专家来完成;或认为教学科研对教学工作没有帮助,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科研是额外负担;或将教学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以上错误观念削弱了教师从事科研的自觉性[1]。本次调查发现,虽然认为教学科研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教师分别占90.7%和62.8%,但是行动的具体落实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除了阅读教科书还阅读其他参考资料方面,定期有计划进行的仅占25.6%,有67.4%的教师在需要时才阅读。(2)在学习专业知识或阅读有关文章时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经常能做到的教师仅占27.9%,基本做到的占48.8%,有23.3%的教师只是偶尔做到。(3)在教学中经常尝试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占55.8%。(4)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能经常主动寻找原因的教师占72.1%。因此,增强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自觉性迫在眉睫。学校要采取措施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全新的科研意识,让教师知晓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是教师,仅会讲课而不能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3.2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包括科研基础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基础能力是科研活动与其他研究活动的交集部分,是研究者的基本能力,包括科研资料搜集能力、科研资料处理能力和科研成果体现能力。其中科研资料搜集能力即为研究者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等;科研资料处理能力主要强调研究者自身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等;科研成果体现能力是指研究者对科研成果的输出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的价值所在,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研究者只有拥有扎实的科研基础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对教学科研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科研能力永恒的主题[2]。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必备能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专业书籍、报刊、文献时经常做读书笔记的教师占23.3%;课后经常做教学反思笔录的教师仅占2.3%;经常运用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整理教学资料的教师只占23.3%;经常使用Mathtool、SPSS等数学软件对成绩、实验结果等数据进行处理的教师占14.0%;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教育教学观点的教师占53.5%;近两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篇的教师占18.6%,高达34.9%的教师没有任何发表;参加过科研课题研究的有37人,占86.0%,没有参加的有6人,占14.0%。由此可见,教师科研资料搜集能力、科研资料处理能力和科研成果体现能力较薄弱,但参与科研的教师比例还是较高的,因此加强教师科研基础能力培养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3.3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供有益的环境。教学科研氛围需要学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营造,学校对教学科研的重视不能仅仅体现在舆论宣传上,更要在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使教师了解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并有热情、动力参与其中。本次调查发现,6名教师没有参加科研的原因依次是想研究但无从下手(占50.0%)、科研能力薄弱(占33.3%)、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占16.7%);参加过科研的37名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困扰依次是教学与科研时间有冲突(占37.8%)、缺少科研团队协作(占27.0%)、缺少学科带头人指导(占18.9%)、科研经费不足(占16.2%)。由此可见,学校在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方面仍需加强,尤其是要开设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科研课题选题、申报程序的了解,要合理安排课程,使教师有一定精力和时间从事课题研究。
3.4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举措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逐步推进,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次调查中,对自身教学科研能力评价一般的教师占51.2%,较强的占18.6%,较差的占30.2%。因此,学校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
3.4.1建立教学科研导师制度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配备学业精深、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导师。导师从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资料、撰写课题设计书、申报课题、课题研究过程、课题总结、成果收集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实行全程一对一指导,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3]。
3.4.2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以教研室为单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反思教学、探讨问题、交流经验的平台,促使教学和科研并进。在教学科研团队中资深教师的学识、经验会给青年教师以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将给资深教师以启发,双方相互影响,提高科研团队整体素质。
3.4.3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
学校要加强教学科研制度建设,从科研环境、条件、奖励等方面不断改善,使教学科研能力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基本能力。(1)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如开设专题讲座、普及科研知识,定期举办提高科研能力的培训班,加深青年教师对教学科研的认识。(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在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在添置教学设备时适当考虑科研需要,即教学设备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为科研提供帮助,保障科研正常开展。(3)合理安排青年教师教学任务,让青年教师有一定时间反思,有一定精力开展课题研究。(4)加大科研能力在年终评优、职称评定中的比重,提高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作者:黄晓燕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胡俊平.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51-52.
篇2
1.1重教学,轻科研,科研意识薄弱
据调查,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能力,绝大部分体育教师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66.79%的教师认为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的必备能力,体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现象说明,当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即得利益,不愿把精力投入到具有长远效益的体育科研中来。体育科研成了体育教师的一根软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师的个人成才与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制约了体育学科的建设及在学校的学科地位。
1.2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相对缺陷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写作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不少体育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不会或盲目选题,不会分析问题,更不会针对问题去做调查或实验、再撰写成文了。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单元化也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3科研队伍学历层次不高,水平较低
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上较其他学科相差较大,缺乏以博士硕士学历为精英,以研究生、本科生为骨干的高层次研究人员,缺乏具有传、帮、带特色的体育学科创新梯队,缺乏导向性或针对性的科研计划和相应措施,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主攻课题,与相关科研部门及其信息部门联系较少,科研动态和信息沟通阻滞,存在许多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1.4科研动机不纯
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情况分析得出,“评聘职称”是绝大部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首要目的(占70%),“提高学术水平”是体育科研目的的第二选择(占39.70%),“完成学校任务”排在第3位(占35.15%),只有4.85%的教师是因为兴趣而进行的科研活动。,这说明教师已意识到体育科研重要性,意识到进行体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但从目的和动机来看却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往往目的达了,压力没有了,科研活动也同时停止了。
1.5投入经费太少
大学体育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对体育课程建设不够重视,,不仅体育课程工作量系数低,对体育科研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与其他研究型学科相比差距较大,这大大打击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使科研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科研流于形式,缺乏研究深度,缺乏实用性。具体表现为科研仅为满足于鉴定结果和论文的发表,脱离体育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脱离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由于体育科研经费投入少,体育科技情报网络现代化建设滞后,信息不充分,时效性较差,体育教师获取体育科技信息渠道不通畅,往往造成盲目立项、重复研究或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等现象,挫伤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
2.实现“科研型”体育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2.1加强科研意识
每一位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体育教师,理应成为有研究头脑的科研型、创造型学者,这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迫切需求。周登嵩教授曾经说过:“研究与创新首先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包括体育教师)的生存方式之一,其前景是在研究中学习,在探索中前进,在创造中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提升和多种培训,更重要的是参与科研活动之中。”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辛苦型”、“经验型”、“技能型”教师已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发展需求。于是“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目标。为顺应时展潮流,更为实现人才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教师应树立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为动力,以科研促教学,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发展的思想理念,加强自身科研意识,为实现体育教师由“技能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
2.2重视继续教育
要提高体育教师科研水平,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除牢固掌握本学科系统知识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动态,加强现代体育理论知识、写作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念,掌握新方法,使自身知识结构应呈现多元化态势。学校也应为体育老师的在职培训、外出进修、继续教育提供机会,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培训体系,形成高效的师资培训平台;从一般要求变为鼓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和系统管理体制。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还应重点组织教师学习体育科研理论和体育教改理论课程,使之掌握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步骤、主要方法及选题技巧等,从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蓄能量。
2.3从体育教学研究起步
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师常年耕耘的地方,最熟悉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最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最清楚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作为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要以敏锐的眼光、科学的态度、研究者的视角去关注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体育行为、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等,就一定能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科研活动应当成为体育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自己创造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这才是体育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佳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联合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学科交叉性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强跨校区、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其他高校、国内外同行在学术科研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科研工作向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
2.4加大学校体育科研管理力度,增加体育科研经费
各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切实解决体育教师待遇问题,合理折算体育教师工作量,让体育教师能享受和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工作酬金;尽快建立有效的体育教学科研评估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严格教师评聘制度,实行全员竞聘,择优上岗,以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其持续性。同时积极督促体育科研团队的组建,充分发挥现有骨干力量,组成具有传、帮、带特色的科研梯队,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完成向学者型的过渡。此外,学校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训、科研立项、科研经费上也要适当向体育学科倾斜,扶持和帮助体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的全面提高。
3.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科研;促进;教学;本科生;创新
一、高校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是进行理论传授和教学实验的活动,即普通教育和专业训练,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只有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体现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活动,即发现新知识。科学研究可使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教学和科研的方法贯穿到教学实践之中,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无疑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它促使高等教育拓展了职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科研和教学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将教学与科学有机结合,使教师在教学中从事研究,在研究中实施教学,二者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水平大学不仅体现在高水平的本科教学中,而且体现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上。高等学校一定要把科研放在重要位置,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研究,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既出人才,又出科研成果,不断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更大的社会综合效益。因此,高校教师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工作为动力,使得教学科研相得益彰,从根本上改进教学。
二、高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科研促进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高校中加强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校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我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跟踪国内外前沿、查阅大量文献获得新知识;教师获得新知识越多,视野就越开阔,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性就越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越深,授课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只有亲自参加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实际和社会的需求,掌握社会对所教学科的需要,从而使教学更紧密地联系生产实际与社会实际,把讲课内容与科研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充实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储备。
(二)科研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
科研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也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学校在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要求和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和课堂上。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有一定周期,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最新的科技知识,教师如果只是将书本内容简单“搬入”课堂,就会形成教死书的状况,学生很难掌握新知识,很难了解科学发展的新情况。要想成功的教授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及时引入研究成果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解决学生所学知识与现代前沿、社会实践滞后的弊病,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新颖,教学氛围更加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融入科研中的思考方法、讨论方法、实验设计方法等自学方法,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进实验室接触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了解相关学科前沿以及课题申请的过程,培养与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与科研创新意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研有利于促进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积极引导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2006年教育部开始了一项本科生教改试点工作――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资助在校有特长或对某方面有浓厚兴趣的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一些高校也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开展了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活动。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开展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我校高度重视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工作,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该项目的实施效果显著,能够使优秀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了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我校2008年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情况为例,全校共申报177项,经过专家组严格、细致的评选,共遴选出60项校级资助本科生创新性项目和60项院校共同资助创新性项目。从申报过程看,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积极性高,材料准备充分,答辩陈述清晰,重点突出,回答问题准确。这一案例充分说明科学研究有利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本科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是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练兵场。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为今后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科研,学生开阔了视野、思路。通过科研训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去查阅最新文献,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亲身体验“科研”的真正含义,从实践中体验“创新”实质。让本科生结合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性的科研练兵和阅兵活动。它既要求学生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广泛的知识面,又要求学生有灵活的应对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有很好的协作能力和最终的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因此,高校应适时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三、加强高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高校现代教育理念下,深刻把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重视科研促进教学,努力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一所大学要建设成有特色、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是重要的保证之一。通过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我校在科研促进教学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何不断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有科研忧患意识,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中,教师是科研工作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主动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才能使科研带动教学的发展。
其次,提高学科建设总体水平,优化学科结构,加强梯队建设,创造科研氛围,形成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风气。
最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加强学生的科技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科研中创新,在创新中科研。
参考文献:
[1]葛文君.关于高等学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9)1-3.
[2]季节.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科技教育,2007,(9)10.
[3]张丽,张春燕.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17)51.
[4]李惠康. 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科技信息,2007,(26)17.
篇4
【关键词】科研项目 高校 青年教师教 学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4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规模不断壮大,高校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也极大提高,成为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目前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类高校出站的博士后、毕业的博士、硕士等,没有受过师范类高校关于教学的系统培训,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基于年底考核、职称评审中轻教学、重科研的不良倾向,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各种压力之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风气。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两者中取得平衡,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应通过科研项目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研相长,促进共同发展。
科研项目是高校教师通过项目标书申请、现场答辩等激烈竞争后获得的一种以科研经费形式资助的项目。高校教师所申请到的各类科研项目在各自学科领域都是经过层层评审、优中选优后才得到审批。这种具有学科前沿的科研项目研究,将从各个方面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技巧等方面教学能力的提高。
科研项目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筛选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科研项目是经过激烈竞争获得的,本身的创新性使得从事项目研究的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对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提高。将这些提高应用到教学上,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自身内涵,为教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增强专业修养和专业水平,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
目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运用上容易落人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传统模式中。而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内容、新技术、新方法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科研新产品作为直观教具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可以变“讲授教材”为“讲授科研心得”。对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堂上讲授科研心得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EDA技术、环境电子测量基础、16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等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将相关科研项目中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部分结合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层次之上讲授,适当穿插科研实践中的实例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无疑比单纯讲授教材内容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应将“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教学。将科研过程中的相关成果,如基于单片机的电路、分析仪器原理样机等带到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教材讲授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实践中。例如,上16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通过霓虹灯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霓虹灯闪烁的原理,从而引出定时,计数器的相关内容。纳米技术的基础和应用课程中,通过展示微流控芯片的原理样机,启发学生思考芯片的设计和加工流程。另外,通过科研项目,青年教师还可以与合作研究的企业技术人员、其他高校合作研究人员等一起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过程,以讲座、培训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相关研究,在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幽默性等方面都得到相应提高,从而达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目的。
科研和教学两者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统一体。目前各种教材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许多优秀的教材都融入当代最新的科研成果,如果青年教师不具有本专业方面的科研经验和专业水平,完全照本宣科,必然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将所从事的科研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将教材的理论和科研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通过教学,教师丰富和夯实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为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发掘和提炼本学科的新方向、新思路,开拓新的科研方向,拓宽自己的科研道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掘具有一定潜力的大学生充实到科研队伍中来,不但能为科研队伍充入新鲜血液,锻炼科研队伍,还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
通过科研项目和教学的结合,可以吸引有兴趣和资质优的大学生加入课题研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在校期间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品质。
篇5
一、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作用
教学团队是指在教学活动或教学研究活动中结成一团的一队人,其团队成员拥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组成结构和团队运行规则,成员相互依赖并协同工作,每个成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个体力量虽然是有限的,但团队力量有可能是无限大的,所以,教学团队可以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如,系院部教研室团队或专业实体团队在进行教研课题、课程建设或校本特色教材研发时,可以吸纳更多青年教师,分配他们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团队成员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取得研究成果,青年教师在这样的团队中才能学有所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团队助推的力量,实现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1]。
教学团队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依靠团队力量解决青年教师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中的困惑与难题,加入团队可以使青年教师拥有一种归属感。良好的团队文化,成员间团结、互助,积极向上,认真敬业,积极探索教育规律,这样的团队充满正能量,更好地引导、帮助青年教师,更能使青年教师产生家的感觉,激发年青教师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鼓励青年教师养成勤奋、认真、思考的工作作风;鼓励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是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从而促使其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以辩证与发展的观点看待青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知识新、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同时,引导青年教师看到自身劣势,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应该广泛阅读心理学和高职教育教学类书籍,具有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与教学规律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教学团队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互助氛围。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能力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又缺乏科研经验,即使想着手科研却又处于“单打独奏、无人引领”的境地。团队合作区别于个人模式与竞争模式的工作方式,其本质即是强调集体精神,成员间拥有相同或相近的工作目标、知识与能力的互补、明确的分工协作与沟通及有效的领导和管理等特点。团队的这些特征与优势,会对青年教师产生特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在这样的教学团队中,通过成员间教科研互动、团队与企业行业互动等,引领青年教师掌握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团队中培养科研能力实践
(一)在团队新老教师传帮带的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使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与团队教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使青年教师尽快了解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提升青年教师的高职教育理论与这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因材施教”,分析高职学情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职教学工作。对于入职后的青年教师,科研源于实践,引导他们学会在工作中培养问题意识,通过课程教学反思,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再把对教学实践的感悟提升到理论层面获得理论提升。
(二)在教学团队的常规活动中,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应立足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寻找对策”的教研思路。
1.在教学团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团队教师共同分析探讨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重难点把握,分析学情,并讨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运用等,优化高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再为青年教师提供说课、讲课比赛的机会,使青年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团队研讨,针对问题,共同探索理论依据,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手段。
2.以赛促研,通过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各级各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促使青年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教授担任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评委,并对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职业提出宝贵意见。在竞赛活动之后,组织团队开展专题研讨,促进团队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引导青年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运用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自我总结教学得与失,撰写科研论文,或进行课题研究,从而获得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在团队科研合作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组织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指导从选题、项目申报、论文指导到课题结题的全过程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团队教师的引领可以有效培养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信心,激发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使他们尽快掌握科研方法与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并能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同时,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定期检查、督促、总结,促使青年教师早日完成科研项目,并对其成果首先在团队内推广运用,促进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青年教师对教学产生兴趣,提高教学的主动性[3]。
(四)在团队与企业行业合作互动中,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1.以团队形式,使青年教师主动走进行业企业,在与企业行业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其一,高职院校开展青年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活动,青年教师带薪脱产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活动,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甚至是技术改革与研发,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其二,充分利用与发挥社会企业与行业协会及职教联盟的作用,为青年教师牵线搭桥,使青年教师能够参与到这些社会团体的科研项目中,在社会培训、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革与转让等方面广泛交流与合作,丰富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应用技术研究能力。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重视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方法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高水平的学术研讨,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园,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横向联系,了解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或新变化与新思路,开阔眼界,保持知识不断更新,同时,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视角与新灵感,从而提升科研能力。
(五)在教学与科研互动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篇6
管理学科价值链实验教学一、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相继成立,把各院系的实验教学与设备集中起来,为各院系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达29个。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改变了以往各学院分设实验室,教学软件重复购置和实验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的弊端;通过整合完善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优化了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了协作学习实验教学平台并开放实验室。
但是,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及其研究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普遍存在如下比较突出问题。一是实验师资问题: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二是实验条件问题: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实践基地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实验内容与方法问题:实验性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社会实践缺乏严格的规划和指导;四是实验性教学管理问题: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评价不科学等。在此背景下,探索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学科应该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近几年来,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专家、教育行政者都有各自的看法,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能力培养的做法。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就业、创业做充足的准备,同时也是加强索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更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信念。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注重品质能力、软技能、硬技能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1.品质能力
品质能力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从社会企业要求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敬业精神、诚信、职业素养与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
2.软技能
软技能其实是“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的社会学术语,它由一系列反应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软技能包括:语言、文化、管理协作和沟通;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3.硬技能
硬技能是指实践能力,既指专业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又指实际解决问题、社会实践的能力。前者是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在专业领域内继续深造、继续发展的必然前提;后者则是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相结合的过程,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同时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实践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的能力短板,管理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注重行业领域背景、实践项目的训练等。
三、实验教学中价值链理论的借鉴
1.价值链理论概述
价值链概念是Michael E.Porter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较偏重于以单个企业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可能的连接,以及企业从中获得的竞争优势。价值链涵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
后来Peter Hines重新定义价值链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这是另一种有关价值链的定义。Hines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Hines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他的价值链,这意味着任何产品价值链的每一个成员在不同的阶段包含不同的公司,这不同于波特的分析。
随着因特网的出现,价值链理论被再次时代化。电子商业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竞争也可能来自价值链之外。除了在价值链中获取利益外,公司也可能通过因特网建立新的产品与服务流,因特网不只是一个直接连接顾客或价值链参与者的渠道,也是一个改革的平台。为此,一些学者又进行了一些新型价值链的探讨,提出构建企业价值网。新价值链不是由增加价值的成员构成的链条,而是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它经常改变形状、扩大、收缩、增加、减少、变换和变形。价值网是那些可用价值网络模型描述的企业缩写。依赖于媒体技术,价值网把相互独立的客户,或是时空中的顾客相互联系起来,企业本身不是网络,而是提供网络服务,如电话公司、零售银行、保险公司和邮政服务公司都属这种网络中的成员。
2.价值链理论与培养大学生能力的结合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与大学生称号相适应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近年来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认为,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单从实验教学的角度,应结合管理学科的特点来培养能力。
管理学科主要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表述社会发展规律,是关于人的科学或者关于人际关系的学科。它的典型特征是应用性、边缘性、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往往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一个环节,教学设置的课程独立性很强。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企业经营实际情况,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仿真实验教学是一个创新性的探索。具体思路是:构建以生产制造业务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为环境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供应链竞合,生产业务链、流通业务链、资本运作业务链相互交织,高度整合的网络状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运作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嘉仪.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管理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
[2]陈军,劳本信.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难点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1,(8).
[3]李维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发展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篇7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探究;活动
随着我县双高双普创建的通过以及创强工作的开展,我校实验设备及仪器等均达到标准,这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我县高效课堂活动开展中,实验探究应成为一个很好的抓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价值,通过实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强化直观演示探究,设疑激趣导学
1.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
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究性的素材非常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去挖掘。如,硫酸的物理性质的教学可设计如下:展示两瓶体积相等的浓硫酸和水,让学生用多种实验方法加以鉴别。演示:振荡两试剂瓶中的液体;学生描述:油状液体的为浓硫酸。演示:在托盘天平两边分别放上两种液体,重的一边为浓硫酸。学生描述:浓硫酸密度大……这样做,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
2.增强实验的探究性,活跃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探究的过程。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
3.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观察没擦干水的铁锅、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然后设疑:怎样去除?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
二、科学组织分组探究,引导交流合作促学
1.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并把一些化学习题设计成各种实验,如,改成自主探究式实验。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
2.延伸实验探究内容,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小组合作交流
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的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3.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在面向过程的学习探究中,小组自主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小组间良好的合作氛围来获取知识,印象则会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讨论等小组活动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探究活动助学
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是很乐意参加这些活动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四、开展实验探究开放,丰富探究活动活学
篇8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1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能力将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特别关注小学阶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课是小学有的一个学科,是学生亲近科学、产生兴趣的主要途径;然而,从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仍然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一些教师直接将方法和策略灌输给学生,不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操作技能低下,因此必须要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活动予以改革。
2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活动进程中的初级阶段,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坚定性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学习情绪出现不稳定和波动性较大的情况,且小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需要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来作为支撑,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小学生的情感特点作为出发点,创设出与学生日常生活和认知规律相贴近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对《神奇的磁铁》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到“磁性”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当奶奶的针掉到了地上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准确地找到呢?”这一问题,使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从中引出磁铁;然后在让学生使用磁铁去吸附纸张、毛线、铁丝等不同物质,使得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总结出磁铁的特性。
3明确科学实验中的基本要素
明确科学实验中的基本要素是实验教学效果成功或失败的直接影响因素。首先,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对本次实验的目的予以明确;其次,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缺乏系统性,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还需要让其明确实验具体的操作过程;再次,为了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例如,在对《水在什么条件下结冰》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防止出现盲目实验的问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对学习目标予以明确;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还可以将其进行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作出成果汇报。
4加强课前与课后活动的结合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有效策略就是加强课前和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前准备能够提供学生充分接触事物的机会,在认识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为课堂实验做好了前提准备;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强化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掌握,还要注重课后活动的而安排,课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运用和扩展。例如,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叶子》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树叶的形状是一样的吗?树叶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树叶里还存在着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树叶的收集和观察;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动手通过粘贴树叶来创作一幅画。
5拓展进行实验的空间场所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场所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积极拓展能够进行实验的空间场所,如家庭、公园等区域;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要求学生在实验场所内进行就地取材,让学生通过亲自选材、亲自实验来更加深人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对《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中将实验过程讲授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在家里进行实验;使得学生在家庭中选择土豆、苹果、米饭、塑料瓶等不同材料来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之后,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同学之间进行分享和讨论,认识到上浮的物体具有大而轻的特点。
6重视动手实验的过程指导
小学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但是由于其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重视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纠正,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对《混合物》这一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在进行某些物质相互混合之后能否生成新物质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洗洁精、盐、醋、糖、小苏打、水等材料,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进行组合实验;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事物之间出现变化的规律,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实验课是小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其教学活动而言,实验是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答案,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创设动手情境、重视过程指导、提供实践平台等策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l]房园,高梦馨,张文.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石河子市为例叶新课程(上),2013,(9):32一33.
[2]王惠.平顶山城区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以卫东区矿工路小学为例叶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2):253一255.
[3]于子轩.“科技创新实验班”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调查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9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启蒙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课,它既是物理和化学的前奏,也是生物和地理的开端,其中还渗透了环境保护、法律社会的内容,特别是设计了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探究性实验。笔者从事多年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教学管理工作,现承担小学科学教学和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深知做好小学科学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
小学科学是常识性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启蒙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喜欢用魔术、动画等创新性思维来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就要设法把一些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中,教师要能制造出真空,并且让真空罩内的铃声由大到小最后到无,通过做这个实验,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真空,并且会联想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那么太空、月球上宇航员之间怎么对话呢?教师再让学生观察真空罩内铃声虽然有变化,但闪烁的灯光却始终没有变化,从而想到真空能传播光和电磁波,在做这实验时,教师不要讲太多的物理知识或深奥的科学道理,而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这些现象自然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二、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小学生好动,不让学生动的教师是不会受到欢迎的,科学教师有这个条件,就要创造动手实验的条件,让学生在科学课上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在动手实验中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如,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实验,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实验,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实验中一组学生发现,铁钉下沉,认为铁会下沉,一个学生的铁盒却浮起来,认为空心会上浮,一个学生的一枚铁针却又浮起来了;另一组学生的洋芋片在水中下沉,放了一些食盐后,逐渐上浮,再放一些食盐,最后漂起来了;还有一组的学生在水中煮饺子,生饺子沉下去,熟饺子漂起来了,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有些学生还试图用课外学的一些知识解释,还有的想总结出一些规律,学生都想让老师给出答案,我说这节课是让你们玩的,许多知识和规律要到你们上初中、高中、大学才能理解,不需要学生背记、理解和作业,但让学生玩出了乐趣,学生在以后初中学习浮沉条件时会用到,高中的张力分析中会遇到。
三、通过规范探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要在实验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让学生形成探究的习惯,具备探究的能力很重要,不论国家级实验项目,还是小学生的科学实验都具有相同的探究过程。每个实验都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等,特别是实验方法中的控制变量法更是普遍的方法,小学科学实验虽然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个实验都会渗透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实验中,先让电流大小和其他因素不变,只通过改变线圈的圈数来改变磁性强弱,然后再让线圈圈数和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电流大小来改变磁性强弱,通过规范的探究实验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方法,遇到问题就会有科学的解决办法。
四、通过加强教学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篇10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2000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高校大量扩招,每年入学新生达到了600万人。为满足更多学生接收高等教育的需要,许多专科学校陆续升为本科院校,从某种意义上讲缓解了高等教育供需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但从根本上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较差,特别是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能力偏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高等教育正常的发展。如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针对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在部分院校进行了调查,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据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高,而且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偏低,主要是由于这些院校原有师资力量不足,迫使学校在近几年大量引进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而这些人才在高校学习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进入教师队伍后,又很快被安排到了教学一线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使得这些青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补修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和技能,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较差,教学层次单一
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各专业的专门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功底扎实,尤其是在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些方向上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普遍性知识地运用能力还比较欠缺,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很有限。如对课程的内容体系安排,教学进度的规划,课堂教学内容的布设等方面明显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通常只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和内容不折不扣、不加调整和判断就去讲解,对讲解的知识自己理解不透,尤其是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不清楚,难点不突出,从头到尾一个调一种方法。有些青年教师甚至遇到难点时告诉学生,这些不是现在要学的内容,如果有兴趣,自己在课后去看,把难题都留给了学生,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不能区别对待。
(二)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新建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或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教法课程,有些青年教师甚至连作为教师必修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也没有学习过,缺乏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向互动的双边活动,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情境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然而,这些青年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不知道怎样将课程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大多采用传统的单向性灌输式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教师的主导成了实际的“主宰”,学生的主体常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成了实际的“客体”。由于教学方法不得当,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少生机活力,照搬课前预设的流程,一旦出现预想之外的事件、问题、情境就无所适从;教学语言缺乏感彩,平铺直叙、缺乏激情,更少有语调的抑扬顿挫与语言的幽默感,必要的肢体语言运用更是一片空白,课堂也就显得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教学研究意识薄弱,教学创新能力缺失
教学研究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升华与提高的过程,是青年教师进行自我完善、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开展教学研究的整体氛围。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是个新手,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与提高,而且他们从事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创新的能力都很有限。部分青年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应付教学工作,缺少深入研究教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由于新建本院校师资紧缺,一些青年教师承担的课程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更不要说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了;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虽然主观上有开展教学研究的愿望,但客观上“有心无力”,缺乏“高人”指导,只能自己揣摩着进行,但是收效甚微;由于教学研究不到位或基本不搞教学研究,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无从谈起。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原因
(一)缺乏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
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不合理,一是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部分院校缺少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多数高校的教师培训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青年教师培训的内容多数是教师职业道德和理论性很强的科目,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二是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部分院校对教师培训工作不重视,至今还未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划;一些院校的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缺少可行的实施细则或配套政策。三是培训内容不全面。多数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多以相关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外语能力为主,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和问题却很少涉及,这种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培训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帮助不大,往往使培训收效甚微。部分院校只是在青年教师上岗前开展岗前培训,缺乏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无法解决,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缺乏对青年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财力和物力等的限制,缺乏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有着年轻人的豪迈气概和旺盛的精力,思想上要求积极进步,但到了工作院校后,由于客观现实环境和他们想象的差距很大,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有些志不达意,意志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得消沉。新建本科院校很不注重这个问题,还是按照常规的做法管理青年教师,部分研究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承接了外部商业机构的研究项目,获得额外的收入以补充经济的短缺,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学只是抱着完任务的态度,缺乏对教学的研究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未能有效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竞赛、教学研究和课堂竞赛等活动,不能很好的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帮助青年教师能力提高的教学经验交流和互动平台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没有建立帮助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平台,对青年教师管理比较松散,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据调查,部分院校没有针对青年教师设置教学竞赛活动,没有组织教学经验汇报会、交流会,没有给青年教师配备有经验的老教师做导师,这使得青年教师只有自己去摸索教学方法和实践,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既是有些院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计划,但并没有给予导师相关的激励措施,导师缺乏指导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导师也只是个名头。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导师思想上不重视,加之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青年教师指导的时间也无法保证,只做应付性的指导或者根本就没有指导,导师制只是流于形式。青年教师和导师之间也没有很好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传”、“帮”、“带”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没有起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
(四)缺乏对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的支持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教师紧缺,最近几年招生量不断的扩大,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在急剧的增加。青年教师一到学校就要承接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实践一年以后再上讲台的要求操作。很多学校给青年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很重,基本上每天都有教学任务,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同时,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择偶成家等重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导致了青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任务的完成上,忙于应付差事,很难抽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他们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或提高的很缓慢,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和机制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建立一整套旨在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制度,主讲课程前的听课与助教制度,新开课与开新课的试讲制度,结对帮扶的导师制度,督导跟踪听课的指导制度,定期进修或攻读学位的深造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要体现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制度建立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规范制度运行的相关要求,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制度的运行,并由相关管理部门对制度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和方案,达到持续推进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学校长远发展和青年教师的持续发展出发,既要建立能够在短期内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安排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升教学方面的能力,更要短期和长期结合安排青年教师外出到国内外有相关一流专业的高校和研究所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或者安排他们到与课程相关的实践领域从事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掌握自己所受课程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新的教学教法,拓展青年教师的视野,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搭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平台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够得到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搭建必要的平台,开展相关的教学竞赛活动,全方位、多角度为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服务。教学实践平台应由各类教学竞赛和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组成。其中教学竞赛主要包括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课堂教学设计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优秀教案(讲稿)竞赛等;主题实践活动则包括示范公开课集中观摩、教授讲课风采展示与观摩、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例会、系列辅导报告与专题研讨、青年教师教学体会交流、教学名师研讨会等。通过一系列竞赛和活动的开展,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借鉴其他教师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水平,达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
(三)加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经费投入
教师的培养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职前教育状况良好,但是职后教育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经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如:教学研究经费、教师培养经费、进修经费、竞赛经费、教学研讨费用,学术研讨费用等。学校应该专门为青年教师的培养设立专项资金,以保证青年教师的职后教育,从而使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从经费来源、分配的渠道,数量,投资方向等,预期效果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有相应的配套经费来保证其高效有序地实施。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必须建立在教学能力研究的基础之上。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建立专门从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组织,从青年教师的师源、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和学科特点出发,针对担任不同学科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分类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和提高对策,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从以学为主到以教为主的角色转变。同时,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让青年教师针对自己所授课程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通过他们自身的思考和实践,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素铎,李庆丰等.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长效机制 保证和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0(5):10~12.
[2]佘远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50~155.
[3]白云霄.浅谈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2007(3):53~54.
[4]林金辉,潘赛.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10(6):82~84.
[5]徐继红,董玉琦.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