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篇1

关键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4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本质体现,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它体现了指导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高度,因其理论高度必然带来一定的实践难度。若要致力于探求理论高度与实践难度的融通之道,则应在实践生活中寻找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生长点,而这个生长点恰恰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是衔接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高度和实践难度的文化桥梁。因此,在高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调研富有深远意义。2015年6~7月,课题组以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广东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904份,施测率为94%。另外,课题组对以上学院近五年校园官网相关教育信息报道进行了收集,再结合个别院校访谈,基于以上三个研究视觉,我们对于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与经验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大学生对于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较高共识

1.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认识达成了高度共识。研究发现:当问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其中认为“紧密联系,继承和发扬”和“有一定关系,新时期有新的含义”分别占62.5%(565人)和36.9%(334人),共有高达99.4%(899人)的受访学生能够以历史发展的视觉认识到两者关系并且有新的期待。

2.大学生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能够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也达成了普遍共识。当问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定能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时,有28.25%(258人)的学生认为“一定能”,有66%(592人)的学生认为“可能”,仅有5.25%(54人)的学生认为“不可能”。可见,有近30%的学生持坚定乐观态度,而将近70%的学生持积极展望态度。

3.大学生对于所在院校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体工作满意度评价也体现了高度共识。当问及“你对自己学校在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工作满意”时,表示很满意的有5.9%(54人),表示较满意的有35.6%(322人),表示基本满意的有49.2%(445人)。若将“很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这三项相加则高达90.7%,仅有9.3%的学生要求相对较高。从“满意”态度学生的学院分布来看,南华工商学院和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满意度最高,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居其次。

二、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1.实践探索点面纷呈各放异彩。近年来,受国外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等观念启发,许多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些高校早在2006年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就开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1)设置了专门机构院校根基较牢靠。研究发现,切实建立了相关传扬中国传统文化机构的高校,推进工作中会更有规划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受访高职院校中,推进博雅教育步伐较快的有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早年就创建了博雅学院和博雅教育工作室;南华工商学院则坚持“一线定位、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成立了博雅教育推进办,每年扶持若干博雅教育研究课题,设置博雅学术讲坛,成立了博雅教育教研室。

(2)设置了专门课程院校工作更踏实。开设专门课程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灌输给广大学生,切实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覆盖面最为广泛且有效的方式。如: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将“明德、笃学、砺能、自强”融合到博雅教育中,为全体学生提供全人教育板块。南华工商学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两门博雅课设置为全院必修课,力度大,效果好。此外,还辅助博雅讲坛系列专题讲座,场数目前过百。

(3)开展相关活动院校更为学生乐见。本次被调查的所有院校这个方面普遍做得较好。当问到“你希望学院以何种形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有64.8%(586人)的学生选择“古代服装秀”表演;51.5%(466人)的学生选择“书法绘画展”;有大约45%的学生选择学术讲座、传统文化课、成语竞赛、志愿者实践活动。此外,“征文比赛”形式也有25%的学生赞成。例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关心孤寡老人,关注洲心幸福院”志愿服务活动、南华工商学院的“汉服时装秀”活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学知识竞赛等。

2.经验积累初具雏形且日渐丰富。

(1)理论成果初见雏形。据了解,受调查的8所学院近年在探索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其中不乏著书、学术论文和课题研究,不少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著书方面:南华工商学院易江教授上世纪90年就的《博雅人生》一书今年已再版发行。科研方面:粗略统计省部级课题至少3项,院级课题多项。例: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新生入学教育――文训模式探究》课题获得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资格。相关学术论文愈50篇,例:《地域文化视阀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研究――以广东为例》(余展洪,中国成人教育,2013-21)等。

(2)实践经验日渐丰富。通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实现理论高度和实践难度的对立统一,近年实践探索均有得失,受访院校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之谈。其一,办学理念体现了文化传承性。如:南华工商学院校训中的“儒雅自尊”、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训中的“修德强能”等。其二,教育实施体现顶层设计思路。不少院校能够做到从课程设置、学术讲座到学生活动内外渗透,形成全员参与的战略格局。其三,学生自觉参与意识愈发喜人。调查显示:当问及你“是否愿意参加旨在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时,表示“尽量参加”的占49.3%(446人),“周末参加”的占34.1%(309人),而选择“不参加但支持”的占16.1%(146人)。可见有近85%的学生愿意参加相关活动,情况令人欣喜。

三、高校进一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诚然,调查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其一,不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其中认为很了解的仅占7.69%(72人),“一般”的为77.4%(700人),“很少”的为15.1%(137人)。其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认知程度不高。被调查学生中仅有8.2%(75人)的学生认为耳熟能详,有34.7%(314人)的学生知道大部分,有51.6%(467人)的学生选择“知道一点”,还有7.9%(72人)的学生一点也不晓得。其三,对于本学院相关课程设置了解程度不高,当问及“所在学校有否开设类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去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时,40.7%(368人)的学生认为“有”;42%(380人)的学生表示“不清楚”;17.2%(156人)的学生认为“没有”。因此,高校这项工作的推进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下来谈谈推进思路和方法。

1.进一步推进高校师生对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共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首先应尊重与聆听学生的心声。例如:调查中,不少学生能够提出良好意见和建议,包括大力支持高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应开设课程、多组织举办知识竞赛等活动,且提出希望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不要用过于强硬的手段去要求学生学习,且认为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等等。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推进工作的价值认识也非常重要,高校应该搭建良好平台以促进师生价值共识是首要任务。

2.进一步挖掘地缘文化优势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地缘文化与中华文化是点和面的关系,优秀的地缘文化是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生长点。例如:通过传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来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接地气的做法,更容易达到良效。

3.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的构建以积累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上至下逐层建议:国家教育部门从政策上对推进工作予以扶持,高校完善机制建立相应教育机构,教师自觉提高自身涵养,形成全方位育人教育环境和氛围,假以时日,高校必将形成厚重的学习氛围和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D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38-03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青春力量,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取向将决定整个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引导他们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多方主体长期共同努力。高校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途径,既是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的有效形式,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本文试图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文化宣传,丰富文化实践等途径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效果。

一、弘扬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

立足文化传承,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广大学生深入体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思想;“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轻诺必寡信”“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以及“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友善理念等等,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

二、改善文化环境,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环境文化是文化内核的物化显示和涵育载体,蕴含文化品格的良好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隐性育人功能。”[5]每所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基础。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造型别致的艺术雕塑、历史积累的语录事迹、庄严肃穆的校徽校旗、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等,它们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字段对道路、楼宇、雕刻等校园景观进行命名,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建筑景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总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之中,学生置身其中感受美丽与文明,领略自由与和谐,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从而自觉约束言行、提升修养、健全人格。

三、强化文化宣传,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积极有效的文化宣传会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在宣传和普及上下功夫。经过长时间发展,无论是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为代表的校园传统媒介,还是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均已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具备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的舆论导向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宣传。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途径的选择上,要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灵活应用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学生日常接触较多、互动及时方便的网络平台和工具,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仅会激感的共鸣,还能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息息惦念的成长成才问题相结合,才能激活他们内心的积极情感,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四、丰富文化实践,提升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篇3

我们知道,事物的价值属性存在于对象事物(客体)与人(主体)的关系之中。这种价值关系的存在,在人方面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某种需要,在对象事物方面则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即满足需要的效用。客体自身固有的自然属性的某种性质,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基础。主体通过实践意识到客体对象具有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效用时,就会加以开发和利用,于是就形成了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价值关系。

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认识关系、善――功利关系、美――审美关系三大类。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三大价值。美不同于真和善,审美价值不同于认识价值和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自己的肯定,从而获得情感愉悦。这种审美价值是事物的客观属性,它客观地存在于事物本身。但在没有具体的审美主体出现或主体不是作为审美主体出现时,客体的审美价值只能是潜在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主体作为审美主体出现时,才能在客体与主体之间形成审美关系。

对同一客体,由于主体需要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关系。如面对同一幅绘画作品,艺术史学家会将这幅画看成属于某个时期的风格,并试图断定它究竟是早期的还是晚期的。艺术推销商可能会把这幅绘画作品看成一个商品,并掂量着:“这幅画大概值多少钱?转手后可以赚多少?”者可能把他的体验集中在绘画作品所体现的具有深刻宗教意义的事件上。对于同一绘画作品,由于主体需要的差异就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关系:研究价值、商业价值和信仰价值。但绘画作品对于他们来说都不具备审美价值,主体与绘画作品之间也并不构成审美关系,因为他们都是抱以非审美的功利性目的与需求的,主体也是作为非审美主体出现的。只有当人们把这幅绘画作品看成一套复杂的视觉品性:色彩、造型、线条、色块等且通过其相互关系而具有表现力时,只有主体是作为审美主体出现时,主体与绘画作品之间的关系才是审美关系,绘画作品对于主体而言才具有审美价值。

对于音乐作品的考察与反应也是一样。只有人们以获取情感愉悦为目的,并且作为审美主体来加以考察时,考察者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才构成审美关系。此时,音乐作品对于考察者来说才具有审美价值。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他观察到使音响有表现力的那些品性――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曲式,观察到他们在作品中的融合由于其音乐性而具有意义。他的反应是针对体现出来的音响的表现力。通过沉浸在可以产生感觉的那些音响条件中,他分享了包含在那些音响中的感觉意识,从而做出反应。那么,他的体验……是审美的。”除此之外的其他带有非审美的目的与需求的对音乐的考察就不是审美的考察,其反应也就不可能是审美的反应。那么,这样的对音乐的体验也就是非审美体验。典型的例子是:“放一段曲子吧,好让它崔我入眠。”很显然,音乐在这里并没有以获取情感愉悦为目的和需求而是被当作“催眠器”来被考察和反应,考察者也不是以审美主体而是以“睡眠者”出现的。那么,这样的考察、反应和体验都是非审美的。

篇4

一、儿童绘画的实质

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无论是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所分析认为的那样: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认为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认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从众心理,日渐习得。虽然各种认识理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给儿童带来最初快乐的很大程度不是绘画的结果,而是儿童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流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而日后的发展正是顺应和展示这一兴趣,这是儿童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

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其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同时,儿童把绘画当做他们游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活动是儿童游戏的最高形式。

二、儿童美术活动的价值

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这一活动本身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毫无疑问,美术对儿童是有价值的,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玩耍一样,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

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儿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美术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同进他在《为了和平》一书中阐述到:"我们不仅是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成为艺术家,而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尔德认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如何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一)、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

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儿童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儿童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儿童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儿童来说是很快乐的。

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拥有更为敏锐的美感,因为将来的世界为他们所拥有和创造。如果我们的儿童时期就学会了用美的眼光和标准对周围的事物作出思考和价值判断,具有艺术的心灵不被陈规陋习所束缚,成为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主体,不言而喻,我们将来的世界将会是个怎样子呢?从这一点上来说,美术教育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二)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儿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儿童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儿童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而人类社会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更高一层次的向前发展。这是教育的总体目标。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儿童。急于让儿童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不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他们来说,这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儿童感到需要时,教给他们一些美术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会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进行创造活动。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儿童从中爱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四)完善儿童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儿童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的目的不是用世界准备好的知识观念去教导儿童如何接受,而是如何使儿童成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个体,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自由追求生活的理念。美术活动为儿童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中意义上来说,儿童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正如马克思.德索认为的那样,儿童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绘画是儿童的一种内部语言,儿童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儿童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我们应正确地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点,不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试图教给点什么,那些刻板的模仿和干扰,只会使儿童变的小心翼翼而带有功利性地去迎和成人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

篇5

【关 键 词】 欣赏教学;审美评价;美术;高中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改革,高中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艺术欣赏水平与审美观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艺术欣赏活动,本质上是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本质上的制约,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的评价与认可标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欣赏水平与审美评价能力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交流去教会学生客观地去欣赏,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审美评价,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与总结,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进行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对于许多高中美术教师来说,欣赏教学尤其是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教学要比实践教学难上许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欣赏传统的艺术作品时,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相关史料的讲述,使得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能够吸引学生一定的兴趣,故而能够产生比较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但是在讲述现代艺术作品时,却缺乏相关资料,再加上现代艺术作品欣赏的角度很难直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这就导致学生一时难以跨越现实角度与欣赏角度之间的障碍,从而影响了欣赏教学的效果。人对于审美感知和审美意识的形成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来形成。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内在的情感内涵,通过不断地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来达到审美欣赏中的继发性作用,并最终达到欣赏教学的目标。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价值与评价

1. 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审美价值的客观性。高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重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因为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的基础上的,所以审美价值必然会具有客观性。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由于地域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别,人们有可能会出现差异很大的价值观。对同一作品在实际的欣赏中,不同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当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或朋友时,再愉悦的形式也不会让其感觉到丝毫快乐。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遇到了愉快的事情,即使是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也会感觉到欢乐,畅快淋漓。

2. 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提高对学生审美评价的功利性。高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不但要引导欣赏关注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还要提高学生对审美评价的社会功利性,这是由人潜意识中对审美判断的利害判断决定的。作为一个具有思想与意识的人,在进行审美评价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己潜意识内的伦理价值、认知价值以及利害判断的影响,如将宏大壮观的战斗场面看做艺术的话,尽管其场面宏大而震撼,但是我们却难以接受,因为我们潜意识里的伦理价值与道德判断知识我们拒绝接受这样的艺术。

3. 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尽管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评价却带有主观上的多样性,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审美的行为是由审美主体产生的,必然受到审美主体的知识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审美评价的行为就必然具有主观的成分,而正是这些主观成分造成了审美评价难以统一。

三、美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一般来说,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统一体,即含有作品形式与作品内容的多重性内容。这就致使绘画作品具有显出和隐处两种内容,不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欣赏与审美评价。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绘画作品的评价时,首先要使学生分清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容的主次关系,把握其中的主要成分,然后通过不断的感知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对作品形式因素的直觉,使学生的直觉由感性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培养与审美评价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欣赏教学,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通过审美感知与审美评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与审美评价能力,最终把学生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评价水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实现美术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任清善.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及引导方法[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篇6

关键词:少儿审美体验;少儿绘画;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一、少儿审美体验的理论分析

审美是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形象的、无功利的和具有情感的关系状态,使人和世界可以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从人类与世界这一角度来说,审美也是一种特殊形式。在实践中,审美主体通过想象、移情、感悟等心理活动交融进而升华。通过体验活动,人凭借联想、移情、感悟之类的精神行为来思考旧有经验,最终得到更深刻的感悟,它是一种有关生命意识的经验,进而内化为个人感悟,在此过程中,人顿悟到的东西具有过程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少儿的创造对象即为少儿眼中的世界。少儿的思维和表达总是取向最简单的形式,他们的心是单纯而质朴的。儿童具有观察力和知觉能力,儿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最先感知到的是那些可以度量的东西。比如,观察对象的比例、距离,这些是观察对象身上存在的最具生命力的鲜明特征。

儿童画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们善于构造一个纯真美好的世界,真实地用最朴实的方法展现出儿童所接触的事物,丝毫不显得刻意。通过观察少儿绘画,可以领会到儿童在绘画的时候是通过色彩和故事联想进行绘画创作的,其作品给人生动、活泼、纯粹、感人的直观感受,而这些丰富的画面组织途径,正是源于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审美体验。简而言之,少儿倾向于凭借充满故事感的画作反映其审美感受,信手涂鸦描绘充满神秘感的世界。当然,也有反映愉悦心情的画作。

二、少儿审美体验是少儿绘画的本真体现

就美术所呈现的模式来说,儿童画具有运用夸张符号构成整体的特点。少儿心灵不受功利目的支配,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想象和情感,他们会通过画一些生活中所见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审美体验。

儿童通常是用简单抽象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仅保留区别其他主体的重要特征。比如,他们描绘人像的过程中并没有性别以及年纪意识,这一特点通过儿童创作的人物画便能够加以证实。

抽象主义绘画鼻祖康定斯基觉得少儿与生俱来强大的无意识潜力,这种潜力将反映在美术作品上。少儿绘画体现了少儿本性倾向于真善美的事实,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由少儿产生的审美体验而来。在少儿的美术作品中可以找到艺术的真实性,此为人类早期艺术行为的缩影,因此,应对少儿画作里的少儿审美观加以重视。

三、少儿审美体验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美术表现为基本手段,以儿童的艺术潜能、兴趣、童年生活体验为中心, 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解放的教育,力求在少儿绘画中反映少儿审美体验的特点,彰显其美术意义,促使少儿均衡发展。就少儿自身成长来说,保护少儿初心,应从少荷竺捞逖榈慕嵌壤纯展美术教育。

21世纪为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素养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绘画教师想要更好地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就要对这些优秀绘画成果进行更细致的理解、欣赏与评论。因此,教师在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需要在教学上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

文章通过对少儿审美体验的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我们应重视少儿美术教育,在教育中关注少儿的精神世界,期望通过对少儿审美体验的研究来提醒人们关爱儿童成长。培育少儿艺术素质,不但要使少儿艺术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要重视少儿美术教育价值的实现。通过少儿美术教育,使少儿艺术创作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实现推动少儿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文学科 绘画专业 认同感

由于绘画中的传统精神要求与当今社会中的某些流行价值观存在矛盾,另外在诸如高考和本科专业选择等“大事情”上,人们的态度愈来愈现实,使得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在扩招的同时,其中的绘画专业却受到冷落。因此,确立绘画专业的存在价值,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所学专业,是教育者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绘画专业的困境

我国目前的绘画教学,延用了100年前西方的训练方法。这种方式建立在“科学实验和发现”的基础上,而科学又是相当客观理性的。我国目前的高校绘画教学,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根源性缺失:一方面与我国悠久的美术传统断裂,与中华文化的血脉不合拍;另一方面与艺术的关怀精神相分离,对于生命的关注不够。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高校的绘画专业在就业形势的压迫下,呈萎缩之势,而动画、媒体、工业设计、环境艺术等与经济生产建设挂钩的专业日渐热门。

二、绘画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更完善,具备更好的文化品格和社会能力。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可见美术在功能上与宗教有共同之处。绘画从本质上说是以关怀生命为终极目标的,属于人文学科。

以此反观我们的美术教育,从高考训练时就一味强调“有效”的训练方法,指望以更少的投入换取更多的回报,使得绘画专业的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几乎没有感情。而教师的职责本就是落实教育的意义,让学生逐渐变成熟,使社会更健全美好。

要让学生认同绘画,使绘画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学科,我们可以对教学进行两方面的改变:其一,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中国的文化传统,尤其是美术传统;其二,教学方式方面,需尊重人文学科的学科特性,积极调动学生的思想活力。

三、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中国文化传统

1.在高校绘画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的必要性

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反思目前的美术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绘画诞生之初,东西方并无太大差异,都与原始宗教相联系,以线条为造型手段。所绘之物,也多是动物形象。但随着各自文化的发展,绘画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吸收不同的养分,逐渐形成相异的面貌。

中国与西方的绘画传统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因为各自物质生活与文化形态的发展线路有所区别,而展示出不同的面貌。区别是由文化造成的,而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心灵,自然会对同一背景下的绘画感到亲切。如今,我们发现中国文化传统在国人灵魂中并未丧失,而美术教学却忽视了中国绘画传统的学习内容。

2.如何在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

我们先拿古希腊雕塑和秦始皇陵兵马俑做一个比较。二者年代相仿,题材均为人物,但是前者的石膏复制品不管多么粗糙,却已成为我国素描写生的对象,影响着学生对造型的认识;后者却仅仅是著名景点里供人观赏之物。古希腊的雕塑确实具备更强的个体性,动态和比例和谐、多样,又大多肌肉,适合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造型研究。兵马俑动态较少,又个个身披铠甲,看似不够鲜活。但是,造型研究不是简单的生理特征剖析,而应该以大文化为背景。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面部较平,上身较长、四肢较短。这种生理区别在兵马俑身上不是分别得到了充分体现吗?况且兵马俑属于陪葬品,自然要削减动态,以使其具备墓穴气质。我们的美术教学不应错过如此特点鲜明、取舍得当而又内涵丰富的兵马俑。如果说兵马俑因为年代久远、功能单一而不适宜单独摹画的话,那诸如敦煌莫高窟等地,则展示出更全面的中国造型传统。置身其间,首先唤醒的是对美好生命和纯净心灵的依恋。我们的美术教学如果重视这一份亲切感,可以让学生多一份文化心理的认同感。

当然,仅仅在高校绘画教学的内容上添加中国传统部分并不足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还需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在教学方式上调动学生的思想活力

人文学科的一个特点,是鼓励个人思考,希望不同观点的出现。种种思考观点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对与错。如何在绘画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

1.在理论教学上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引入辩论形式

我们知道高校美术教育的专业性部分体现在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的学习上。而这些课程的传统教法是老师立于讲台之上,将知识告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听、记两个环节,却很可能错失思辩、提问的机会。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在美术史的教学中加入学生阐述和辩论环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喜好,即使喜好相同,原因也有区别。每个学生都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支持或反驳他人。人文学科本身无所谓难与易、对与错,是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认清这一点,教师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发表观点。作为学生来讲,这种感受——思考——表达——分享的过程正是使绘画进入心灵、融合生命的过程。

2.在绘画教学中需充分了解学生,共享绘画乐趣

绘画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长期的学习过程,教师与学生会共度很长的时光。欧洲的油画技法传承一直采用学徒制。在中国,“师古”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意识到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就必须以贴合人性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绘画教学中,教师须与学生一起作画,并沉浸于自己的绘画之中,以投入的状态带动学生。这才是真正有效的“作范画”。好的绘画教学中,语言是第二位的。所有的关键点都应呈现在绘画过程和结果之中,让学生感受、认同其中的精彩。

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伴随着阶段性的迷茫,这其实是对进步与意义尚未得到答案的思考。对于学生的迷茫,教师需要从过程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

结语

篇8

关键词:中国画;校外美术教育;重要意义

一、校外美术教育的含义

校外美术教育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然而关于校外美术教育的研究有很多,总结这些研究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校外美术教育是指在除了学校课堂外的场所,包括青少年宫、少年之家(国家为其提供教育活动的经费)等,在学生的课外时间,如双休日等,进行的美术教育。校外美术教育的落实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且美术又是一门非考试类科目,因此校内美术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部分学生无法进行专业性学习。在校外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校外美术教育参与人数多,教学时间充分,学生可以接受更为专业和高水准的美术教育,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素质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画教学在我国美术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校外美术教育是开展中国画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如下:1.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学习绘画者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作品,包括中国画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画家的生平事迹以及该作品中包含的画家的情感、美好的心理期望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激发学习中国画的热情,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这些中国画中获得启发,引起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借此培养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如,徐悲鸿喜欢画马,他笔下的马具有一种“一洗万古凡马空”的非凡气势,让人看到画作的第一眼就会感到一种豪情万丈的气势,敬佩感油然而生。徐悲鸿还常常借助画马抒意,如借助画马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是《奔马图》,这幅画是在1948年初冬创作的。在中国画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每一幅中国画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之后,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国画的精妙之处。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校外美术教育相对于学校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可以在校外美术教育的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学生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练习时可以不强调造型和意象,随意一些,只需要感受笔墨的变化,体会中国画的意境。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以学生的实际年龄作为重要依据,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中国画练习提出一定的要求,避免学生玩得失控。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探索、创新的意识。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学习中国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艺术与文化修养。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通过学习中国画,学生会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喜欢、创作实践、产生对美的感悟和创造力,还可以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如,学习中国画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了解、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在中国美术发展过程中,书画同源得到了有力的彰显。所以,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还发扬了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校外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中国画教学,可以采取诗词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也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学习。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素质、修养的过程,中国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等。让学生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临摹画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绘画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书法临摹能力。

结语

校外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校外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相对而言具有灵活性,学生参与校外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而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校外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国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2]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幼儿;美术课程;选材

一、当代幼儿美术课程的缺陷与不足

在当代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少部分教师很多时候忽视了幼儿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和选材上出现了很多缺陷。第一,照搬成人的教育方式。由于成人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认知,他们的课程中往往会加入很多理论知识,注重对绘画技能的培养,但是将该种课程理论放到幼儿身上,会使他们失去自主创作能力,直接掌握各种绘画技巧,束缚他们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第二,幼儿美术课程选材中有过多成熟的艺术作品。现代社会是处于经济、科技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人往往更加急功近利,缺乏耐心,急切希望让子女男【徒邮芨哐诺囊帐跹陶,迫切他们成才,但是这种过于急躁的心态却忽视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往往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幼儿美术课程选材的意见与建议

1.周围新鲜的事物引入代替枯燥无味的课本

在成人的眼里,美术是具有丰富内涵和意义的艺术作品。但是,在幼儿的眼里,美术可能是自己能实际接触到的事物,比如花花草草、各种动物、自己的玩具等。因此,在幼儿美术课程选材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眼里的美术,在课本中多加入一些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来代替名家的作品,从而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感,这不仅能让他们学会如何观察周边的事物,还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2.增设更多的课外活动

从幼儿天玩的特点出发,在美术课程设置中可以借鉴这一点,将无趣的课堂学习变成欢乐的游乐场、美丽的田野抑或神奇的动物园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幼儿充分理解事物的真实性,才能让他们描绘出更好的艺术作品。相比在课堂上教孩子们画一些小动物,可以直接带他们去动物园实地参观,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他们眼中的小动物,而不是画出老师们教出来的小动物。所以,在幼儿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应加入更多的课外活动,将学习与玩乐结合,将教育与生活结合,让孩子们在开开心心的状态下完成知识的学习,绘画能力的提高以及审美观、价值观的提高。

3.卡通动漫的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漫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影视作品不同,动漫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少了很多的限制,往往更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很多卡通人物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比如唐老鸭、米老鼠、机器猫等。

民间美术是反映民间艺术、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具有民众性、地缘性、广泛性等特点。但是,目前我国的美术教材中,民间美术被一些教育家所忽视,比起具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民间美术容易激起学生包括幼儿的亲切感和认可度,民间美术贯穿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一件民间美术的作品可能涉及历史、戏曲、音乐等多个学科,因此,在幼儿美术教材中多加入一些民间美术的素材,对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社会价值观、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以及对本土文化的尊敬,对热爱民族乃至祖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美术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人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以提高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正确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的重新设置与选材。本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针对幼儿美术课程选材提出三条意见与建议,通过引入周围事物、卡通人物、融入民间美术以及增设更多的课外活动,旨在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美术课;美术治疗;教育学科;绘画

以前,美术课在教学中一直处于副课的地位,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术被人们有所重视,但也是做为兴趣课,甚至被一些家长把兴趣课当成看孩子的场所。美术在学习中,在教育中的价值大大缩减。我认为美术教育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刻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一、美术治疗应用与教育的理论价值

在我国当今社会中,儿童面临的压力和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各种身心问题层出不穷。儿童心理畸形的预防和校正是当今教育的关键问题。通过实施美术治疗活动,透过艺术作品的创造与再创造、作品分析、作品欣赏等美术实践过程,获得自身身心缓和的平台,减低儿童情绪与情感上的困扰,以升华儿童在成长中所经的情感体验,并提升儿童自身的洞察力,从美的感悟中获得心理和谐的自身体验,近而消除抑郁。

当美术治疗成为一种方法被运用到美术教育中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自由的支持性环境,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不随意干涉学生,并运用各种技巧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并以动态的创造过程和最终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或平等交流。这样,学生即能自由表达自我想法,从整个创作过程中获得艺术所带来的,从作品中获得自豪感与成就感,进而获得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整合。

二、美术治疗应用与教育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美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治疗方式,能帮助儿童表达与澄清自身难以言表或内心中压抑的情感,以正确的心态处理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应激事件,增强自信心,与其他儿童以及学校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美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媒介,被运用在美术治疗当中,当事人通过对自身作品相关的联想与自我诊断,抒发他们内在的情绪,以提供给当事人自我审视,自我成长以及自我表现的机会。这在教育中能使学生在进行美术治疗活动中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手段以及美术独特的象征方式表达出自己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正当的方式释放和发泄内心中毁灭性的能量,透过个体美术实践过程使其自身的抑郁情绪得以缓解,心灵得到升华,达到改善其心理不良症状,进而促进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意义。美术治疗作为与艺术教育内涵相异而又相生的学科,由于在以艺术作为媒介、以艺术创作为活动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教育因素等方面与艺术教育存在交叉与重叠,故在很多方面能给予艺术教育一定的启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美术治疗的理论,借鉴美术治疗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教育治疗相结合,势必在使儿童的人格获得稳定的基础上,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学习,对其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行当今教育领域推崇的民主化、人文化与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如教师与儿童建立相互信任的对话关系,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艺术创造,教师充分尊重儿童的艺术创作,并以多维度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的艺术活动等,艺术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本身蕴涵的治疗性,增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其人格获得完整与和谐的共生。

三、美术在实践中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美术治疗资源严重匾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尝试将美术治疗的理念融入美术教育,在开展治疗性美术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自然调节作用。

水粉画的起源很早,这可从使用水溶性颜料作画的中外古代石窟、墓窟、寺院壁画中得到佐证。如我国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地区石窟中的佛教美术,六朝永乐宫壁画和历代工笔重彩画,以及古代院体画与民间绘画等等,都是使用水溶性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美术课中的水粉画就是沿用了这一绘画方法。部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水粉画的方法步骤和基本技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范画、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水粉画的基本方法。在美术课的学习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范画来感到身心愉悦,产生绘画的兴趣;再次通过边示范边讲解来掌握绘画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