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篇1

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比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比1-7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8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7%,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3.4%。分轻重工业看,8月份,重工业增长14,2%,轻工业增长13.1%。

分行业看,8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儿,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8.1%。

分产品看,8月份,503种产品中有415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天然原油1743万吨,增长6.5%;发电量3903亿千瓦时,增长12.6%;粗钢5164万吨,下降1.1%;水泥16780万吨,增长12.8%;汽车133.1万辆,增长13.1%,其中轿车70.1万辆,增长7.7%。

8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同月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7838亿元,同比增长26.7%。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趋稳

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0998亿元,同比增长24.8%,比1-7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8452亿元,增长20.O%:房地产开发投资28355亿元,增长36.7%。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8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1200亿元,同比增长11.4%;地方项目投资129798亿元,增长26.1%。在注册类型中,1-8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31063亿元,同比增长26.3%;港澳台商投资4454亿元,增长15.8%;外商投资4887亿元,增长2.5%。

分产业看,1-8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8.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7.0%。在行业中,1-8月份,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6767亿元,增长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478亿元,增长10.3%;铁路运输业投资3780亿元,增长21.7%。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8月份,累计施工项目362650个,同比增加2288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35944亿元,同比增长27.3%;新开工项目232269个,同比减少2637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22138亿元,同比增长26.3%。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8月份,到位资金167040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5%,国内贷款增长22.6%,自筹资金增长30.5%,利用外资增长3.9%。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较快增长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70亿元,同比增长18.4%,比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92亿元,同比增长18.2%,与1-7月持平。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8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930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40亿元,增长15.9%。

按消费形态分,8月份,餐饮收入1471亿元,同比增长18.8%;商品零售11099亿元,增长18.4%。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28.1%。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4%,农村上涨3.7%;食品价格上涨7.5%,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3.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分类别看,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1.2%,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4%。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比1-7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

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6%。其中,城市上涨0.6%,农村上涨0.8%;食品价格上涨2.0%,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0%,其中鲜菜环比上涨7.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下降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2%;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2%。

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继续回落

篇2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 GDP 回归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 %(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 0.606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 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 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6)

篇3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反映了该国在该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这一成果可以用几个主要的综合经济指标表示出来,借以考察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情况,并可用以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时间进行对比,以分别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等。这些综合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指数、利率、工人就业率、进出口贸易额、政府支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一系列总量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经济活动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标。它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其内容为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是指明在统计期内所生产的总值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第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它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不计算作为以后生产阶段投入的中间产品,仅考虑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例如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中,按产品流动法计算可将其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个人消费支出,

B代表私人总投资,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净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它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生产中所形成的各种收入相加起来,即把雇佣人员报酬、非公司企业的业主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和间接税相加而求得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物质产品与提供劳务的所有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民收入的来源,所以也称为生产法。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以上三种计算方法中,产品流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如果用其余两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用产品流动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时,则应按产品流动法所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同时计算另外两个与之密切联系的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与国民生产总值是一样的,即产品流动法、所得法和部门法。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收入概念,后者则是一个生产概念。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加上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净值。这个指标表明了国家可以用于社会消费和净投资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它等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以后的产值。

②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情况的另一个主要的综合指标,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资、利润、利息、租金与政府津贴的总和,也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企业间接税再加上政府津贴,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津贴

与国民收入密切联系的也有两个重要的总量指标,即个人收入(PI)与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所得税,加上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与政府向居民户支付的利息。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交纳的所得税、财产税等,表示一国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为个人消费支出与个人储蓄两部分。

③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来表示的,因此,它的变动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产量所发生的实际变动,另一种是价格所发生的变动。

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是正常的,而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则是虚假的。为了准确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使得各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要按某一不变价格进行调整,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样,对于国民收入也应作如此的处理。

利用不变价格折算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确定为基年,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调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就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便于进行比较。

物价指数是各单个商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之比,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这种方法所需的数据资料很难寻找,因此并不适用。实际上,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有关资料同样也可以求得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例如,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8,531亿元人民币,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为45,006亿元人民币。以1990年为基年,由《中国统计年鉴》可查到,1994年对1990年的发展速度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9,372亿元人民币,比1990年增长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其增长率为142.9%,二者的差距约为85%。存在这样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显然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关于国民生产总值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平均指标,它等于某年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当年人口数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经济运行的侧重点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前者则有助于了解一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补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形势。

投资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几个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的资料后,通过对它们的水平高低、增长速度、部门构成和地区差别的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大体了解当前国民经济形势的基本状况。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情况、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各个部门与行业间的分配情况,以及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投资情况等,就可判断现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气候对投资将有何影响,为选择投资对象、投资时机和解决如何投资打下最根本的基础。

(2)经济运行变动特点

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情况只能对国民经济形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要深入掌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还必须对经济运行的变动特点进行分析。与对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分析相比,对经济运行变动特点进行分析更偏重于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说明增长波动的特征,即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二是经济结构的动态比较,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三是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说明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与通货膨胀状况,并联系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等,说明物价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运行主要方面的影响。

①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实际上就是对经济周期的分析与判断。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里,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反映了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每个周期由大量经济活动几乎同时的扩张与随之而来的普遍的收缩、萧条与复苏等阶段组成,并且这种波动重复出现。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时期,即经济活动扩张的或向上的阶段;衰退时期,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萧条时期,即经济活动的收缩的或向下的阶段;复苏时期,即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判断整体经济处于哪一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是一个国家的投资规模、工业产量、销售量、资本借贷量、物价水平、利息率、利润率与就业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动。

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经历过两个阶段,即传统经济周期阶段和现代经济周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周期表现为绝对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经济周期统计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绝对水平的统计指标基础上。但是本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较少出现原来那种绝对水平的经济波动,据此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周期消失了。然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虽然绝对水平的经济波动在消失,但相对水平即经济增长的经济波动却存在。为了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周期,定义了传统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的概念。传统经济周期,又称古典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收缩、萧条、复苏是在绝对水平的上升下降过程中循环的。现代经济周期,又称经济增长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在相对水平即增长率指标基础上来测度反映和分析的经济波动过程。

在现代经济周期中,其四个阶段的区分已经不很明显,不过繁荣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对前面所讲的几个指标的动态比较,可以发现在繁荣与衰退两个阶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现:繁荣阶段,国民经济活动发展到比较高的状态,各行业都欣欣向荣,新行业、新企业纷纷建立,老企业进行更新、开拓,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种类、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同时,总体市场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销售量猛增。工商业企业迅猛扩张,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信贷规模趋于膨胀,资本借贷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对资金的需求扩大的同时,对另一生产要素--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扩大,因此,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下降。企业盈利增长,利润率提高。

衰退阶段,整体经济收缩,各种经济活动都开始衰退,市场需求锐减,产品滞销,各企业被迫缩减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工业产量与销售量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资金与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应减少,资本借贷活动收缩,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率普遍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倒闭关门。

经济运行这种潮汐般的涨落对投资者的影响非常大。对投资者来说,能否识别整体国民经济处于哪个阶段,能否预测经济循环将在何时转到下一阶段,这对于其资金的投入方向、规模等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各种行业受经济周期循环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业受其影响很大,当循环处于繁荣时期时,它们随之繁荣,而在循环转向衰退时它们也随之衰退;有些行业受循环的影响则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产奢侈品、装饰品或一些耐用消费品的行业以及旅游业等需求弹性较大的行业,因为对这些行业的消费主要视收入状况而定,收入高时就多消费,收入低时就少消费或不消费。因此,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对该行业的需求就高,该行业的利润率也高;而衰退时期需求减少,行业利润也降低。投资者在经济繁荣阶段或由复苏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中就应该选择这些行业投资,以分享其在繁荣时期的丰厚收益;在衰退时期或由繁荣转向衰退的时期则应及时抽出资本转向那些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增长型行业,即由于新技术应用或新产品开发所形成的行业,其产品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因而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功能强大或用途广泛,价格也不一定很贵,易于为一般消费者接受。而且,作为新生事物,这些行业更有发展前途,具有很强的行业增长能力。投资于这类行业可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业增长带来的利益。第二类主要是一些生产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如饮食业、服装业、医药业及公用事业等,其产品为人们生活所必需,需求弹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减少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对此类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时期投资于这些行业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可以少担风险。

当然,投资于这类行业,在繁荣时期很难获得像前面所讲的奢侈品业等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的行业那样的高额利润。因此,如何妥当地安排投资资金,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在尽量少担风险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仍需投资者把握实际情况,依据形势的不同做出安排。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技术与技巧将在以后章节中谈到。

②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物价总水平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国民经济运行的状态、国民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等,都要通过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表现出来,而反映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的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一旦经济运行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动。因此,对投资者来说,观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为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提供了重要依据。

物价总水平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经济变量,从变动的可能性而言,无非有三种:上升、下降和稳定。从实际变动情况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趋势。因此,分析物价变动不能不联系到通货膨胀。

一般在没有价格管制、价格基本上由市场调节的条件下,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同义语。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或者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不能算作是通货膨胀,只有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普遍的上涨才能算作通货膨胀。

既然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那么,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就可以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来进行。一般说来,常用的指标有以下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第一,零售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又称为消费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零售物价指数是由一国政府根据本国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文娱等费用编制计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时期生活费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发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商品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指数,反映一国商品批发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例如,我国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45,006亿元人民币,而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为29,372亿元人民币。设1990年平减指数为100,则1994年的平减指数为45,006F29,372×100=153.2,说明1994年物价比1990年上涨53.2%。

以上三种指标在衡量通货膨胀时各有优缺点,而且,由于这三种指数所涉及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不同,计算口径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各种指数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数。一般说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零售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据对以上指数的衡量,可将通货膨胀按程度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即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率不超过10%;第二类是奔腾的通货膨胀,即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达到两位数水平;第三类叫狂奔的通货膨胀,即物价上涨率达到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

具体地说,通货膨胀一般以两种方式影响到经济: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及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

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影响经济表现在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一方面固定收入阶层、抚恤金与养老金的领取者以及债权持有者将因此而蒙受损失,因为其货币所得并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这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所得或实际债权将会应之而减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业企业及债务人、投机者等将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好处。企业将因产品价格比成本价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债务人将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其实际债务,投机者则因其预测到通货膨胀的来临而进行的投机活动而获得收益。

通过改变产品产量影响经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物价持续上涨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如果这种成本的升高不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那么企业就不愿生产,总体产量将会下降;另外,在较剧烈的通货膨胀情况下,进行产品或原材料的囤积比进行投资更能获得利润,因而将刺激企业进行投机活动,阻碍工业生产的发展。二是不同商品价格上涨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说,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价格上涨最快,如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这就造成了投资主要流向那些价格上涨较快的部门,而非必需品生产部门等价格上涨较慢的部门尽管因物价普遍上涨而导致成本上升,但由于产品价格上涨速度慢而使得利润下降,因此,投资就不易流向这些部门。

正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有这样大的影响,那么投资者要进行投资就不能不考虑到通货膨胀,就必须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个大约的预测。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知道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

对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存在过度需求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理论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由于存在过度的需求"拉上"的,具体而言即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量的增长率而引起了通货膨胀,或者说由于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导致了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经济中存在着某种垄断力量而促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将一般物价水平往上"推进",造成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即由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导致的通货膨胀;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即垄断经济组织为追逐高额利润,通过制定垄断价格人为地抬高物价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整体经济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却有相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因此,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时,就给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形成了一种增加工资成本的压力,因为尽管这些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但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价规则下,这一现象必然使整个经济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一理论实际上仍是对前两种理论的修改与综合。

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进或需求拉上,有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货膨胀起动之后,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就互为因果了,一定条件下二者甚至会同时出现,因果关系也不复存在。因此,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与成本推进的理论就不合适了。

冲击与传导理论是一种关于通货膨胀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冲击是一种力量施加于经济系统上,这种力量可以来自于经济系统内部,也可来自于经济系统外部;可以是经济力量,也可以是非经济力量;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非确定的。例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可以视为一种来自外部的冲击,利率提高可视为一种政策冲击等等。一个冲击发生后,将会对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称之为传导。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必将影响到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这一影响的具体途径,就是一个传导过程。

冲击与传导理论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运用这一理论的确有助于解释一些前述三种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分析时,用这一理论比较容易把握问题的重点。

理论与事实都证明: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必定会出现通货膨胀。可见,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视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冲击因素。那么,这一因果关系体现在哪里呢?大致地说,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有关,如果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水平之下时,其对应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当经济增长处于潜在增长水平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二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可对应不同的通货膨胀率,一般而言,对应于扩张时期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对应于收缩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则较高。

依据上述两个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正确把握通货膨胀可能的发展变化,必须把它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比较结合起来考虑。例如,当前经济增长率处于较高水平,通过种种分析后我们认为下一年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呈下降趋势,那么根据前面的结论,同一经济增长率在收缩时期会对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又依据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阶段的关系,因为经济增长是向潜在增长水平下降,所以这一通货膨胀率将会降低。

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有很多比较重要的冲击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转变、战争、国际收支状况以及一些突发的不确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可能会超过经济增长而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大量的顺差,那么一方面意味着国内市场上商品可供应量减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换回的外汇或流入的外国资本在国内市场上不能流通,需要兑换成本国货币,就会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国货币。在这两方面原因之下,通货膨胀将会显著上升。可见,要想比较准确地把握通货膨胀的发展状况,必须注意全面观察各种可能的冲击将对通货膨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能否及时判断各种冲击的产生与传导,对投资者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

③经济结构变动的动态比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活动中各种比例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最终需求结构等,这里只介绍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因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中心。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于优化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衡量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指标是产业结构变化率。对于产业结构已达到高等级的国家来说,这一指标不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但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需要逐步升级,因而产业结构变化率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这一指标的具体化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结构变化率,即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相对比重变动状况。计算GDP变化率时可用现价或不变价,如果要用于反映现状可用现价计算指标,若要反映变化规律时则必须用不变价计算。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构成国民经济的各项产业在整体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的比例应该是在保持绝对量增长的前提下,第一产业(农业)的GDP相对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流通服务部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层次演变,经济增长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运行,通过价格杠杆与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经济运行中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还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局势,采取一定调控措施使市场作用的机制充分发挥出来。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各种经济政策与经济措施,因此,对政府政策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成为宏观分析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关于这方面的具体介绍将在本章第三节中展开。

(4)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

经济运行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因此,对政府来说,应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促进经济良性运转;对投资者来说,也应对此认真分析,预测政府可能采取的调整措施,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战略。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很明显,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资源的锐减和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都会引起经济的严重波动,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第二,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际间政治、经济关系等的变化而引起的大的经济波动,这些变化包括战争、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国际封锁和经济制裁等。

第三,由于国内非经济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严重干扰。例如,发生政治动乱、发生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等,都会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篇4

关键词 铁路建设;经济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U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28-02

1 概述

铁路建设项目具有建设时间长、耗资多的特点,项目单位不可能完全用自有资金,必须有多种筹资方式,其中向银行贷款是重要的筹资途径。银行必须对贷款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是否贷款及其规模,以确保银行经指。因此,目的经评为得必行创造。

2 铁路建设项目概述

交通运输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又是社会公益事业。运输生产即创造使用价值,也创造价值。铁路对社会的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我国现阶段,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居于骨干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2.1 铁路建设项目的分类

铁路建设项目有多种分类。按项目性质,可划分为新建、扩建、改建、恢复和迁建项目;按项目的投资规模又可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根据资金的投入分国铁、地铁和合资铁路3种类型。

2.2 铁路建设项目的特点

在我国,铁路现拥有的固定资产占国有资产的10%以上。“九五”期间,我国的铁路路网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相继建成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铁路项目。5年新线正线铺轨5 600km,既有线复线正线铺轨4 270km,既有电气化4 300km。到2000年底,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6.8万km,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增营业里程最多的5年。

从投资角度来看,铁路建设项目有以下的特点:1)“三多”的特点:一是投资多;二是固定设备多;三是铁路项目功能多;2)“三长”的特点:一是建设周期长;二是使用寿命长;三是项目的成长期长。

3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3.1 指标与指标体系

无论是微观角度的财务评价或是宏观角度的国民经济评价,为了从经济角度分析项目经济,都需要采用经济指标。为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一个项目,往往需要采用多个经济指标,从多个方面对项目的经济进行考察。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的评价指标,就构成了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正确选择经济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是项目经济评价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经济评价人员必须了解各种经济评价指标的经济含义、特点、计算公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合理的选择经济评价指标,建立起恰当的指标体系。

3.2 指标的设定原则

经济评价指标的设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经济学原理一致的原则,即所设的指标应该符合社会主义经济效益;2)项目或方案的可鉴别性原则,即所设指标能够检验和区别各项目的经济效益与费用的差异;3)排他性项目和方案的可比性原则,即所设指标必须满足共同的比较基础与前提;4)分析工作的实用性原则,即在分析项目的实际工作中,所设的指标要简便易行而且确实有效。

3.3 微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赢利能力指标与清偿能力指标。财务盈利能力指标可用来考察投资的盈利水平,应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主要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特点及需要,也可计算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以万换算吨公里运能投资额的辅助指标。

财务清偿能力指标,对铁路运输企业来说主要是借款偿还期;其它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计算难以准确,可作为辅助指标或暂不计列。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国民经济评价要用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经济净现值等指标来分析国民经济盈利能力。

3.3.1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相对指标,它表示项目占用.资金所获得的动态收益率,也是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其表达式为:

式中:

B为效益流入流量;

C为效益流出流量;

n为计算期(单位:年)。

经济内部收益率等于或者大于社会折现率is,表示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达到或者超过要求的水平,应认为项目可以接受。

3.3.2 经济净现值(ENPV)

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绝对指标,是用社会折现率is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流量(B一C)折算到建设期起始年初的现值之和。其表达式为:

当经济净现值(ENPV)等于或大于零时,表示国家对项目付出的代价得到符合社会折现率要求的社会盈余项目是可以接受的。经济净现值越大,表示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绝对值越大。

3.4 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

经济评价指标的应用,一是用于单方案投资经济效益的大小与好坏的衡量,以决定方案的取舍:二是用于多方案的经济效益优劣的比较,以决定方案的优越。

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应根据技术方案的具体情况、评价的主要目标、指标的用途和决策者最关心的因素等问题来进行。由于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是一个综合概念,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衡量刁能清晰、全面。因此,进行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应尽量考虑一个恰当的分析指标,避免用一两个指标来判断方案投资的经济性。

另外,指标的选用随国家的经济评价机构的偏好而有所不同,世界银行倾向于把内部收益率(IRR)作为主要的分析指标;美国国际开发署却规定只能用净现值(NPV);我国则以内部收益率(IRR)作为项目投资分析的最主要指标,其次,是净现值(NPV)和投资回收期Pt。铁路项目经济评价中,建议以IRR、NPV为基本分析指标,然后结合具体情况和决策这最关心的因素等来选用其他指标,以便更全面的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和指标选择,在铁路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探索了地方铁路及其经济评价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经济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进行指标选择应注意的问题。经济评价指标分静态和动态两大类,并各有其含义和优缺点,经济评价中应合理选择,建立起恰当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和方法还在逐步深化。分析了轨道交通非常发达和成熟的日本在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选择方面的特点,从经济社会分析和财务分析两方面与我国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评价中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的轨道交通,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和方法更多地借鉴了工业项目的经验,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产品特殊性的认识还在逐步深化。研究和学习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一些做法和国际惯例,对于促进我国轨道交通评价方法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以及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如何引人国际资本和技术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对比中日两国轨道交通运输项目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当前需深化研究的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探讨。

1经济社会分析的对比

轨道交通的经济社会分析,在我国独立地表现为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两部分。前者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轨道交通项目所消耗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属于定量分析;后者是研究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当地社会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是一种定性分析。日本对轨道交通的经济社会评价称为费用效益(效果)分析,1997年开始采用,1999年进行了修改。其目的是从社会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项目必要的建设费用等所产生的效益、效果,可以用货币换算的称为效益,难以量化和货币化的称为效果。对此,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分析方法上,中日两国不尽相同。

1.1内容与计算方法

仅从定量分析角度看,我国在国民经济效益评价中,通常采用有无对比的方法,定量计算运输费用节约效益、运输时间节约效益、减少拥挤的效益和提高交通安全的效益等,以影子价格为主要参数;日本在费用效益分析中,运用消费者剩余原理,分别计算利用者效益、供给者效益及环境影响等外部效益,再与投资费用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效率,其大思路相对更为清晰。

1.2费用与效益范围

日本对于所有的费用均按机会成本来考虑和计算;我国对于不同的费用计算方法不同,可从机会成本、新增资源消耗或在财务评价费用的基础上调整计算。我国在计算国民经济费用时应剔除的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主要内容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国内银行借款利息、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项目的补贴。日本在剔除上述转移支付外,认为运输收人是利用者支付给提供者的费用,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既不是项目实施的效益,也不是费用。

1.3效益归属

中日两国的评价方法在计算国民经济效益时,都是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出发,计算效益总量。但日本把项目实施效果按照对象分别进行了归属,概念清楚,受益群体清晰。见表l。

1.4主要评价指标

我国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社会折现率。日本的评价指标一般用费用效益比与净现值,必要的时候用经济内部收益率。当前我国投资项目社会折现率为10%,而日本为4%。

2财务分析的对比

日本的财务评价方法与我国基本相同,主要差别在于需求预测和成本计算内容。在日本,需求预测在经济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求与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使项目在优化的条件下进行经济评估,其结果可信性相对较高。成本计算方面的差别主要是财务制度造成的。在我国,铁路成本核算方法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后,成本计算方面的差异即可解决,比较的意义不大。其它方面的差别主要有:

(1)计算期的差别

我国规定“项目的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建设期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生产经营期一般不超过20年。”在日本,项目同样按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两个阶段来划分,建设期按具体项目确定,但生产经营期规定为30年(或50年)。其基本含义为从制定该项目的计划开始,到该项目丧失了其功能存在的理由为止,也就是项目的整个生命期。采用30年或50年的理由是:第一,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中,日本习惯上设定其生产经营期为30年;第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耐久性程度提高,项目耐用年数不断增加,使用寿命为50年以上的工程设施逐步增加等。 (2)财务评价结果的判别指标不同

我国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就轨道交通行业来讲,其判别值为6%。当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6%时,说明项目财务上可行。日本项目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为投资回收期,就轨道交通而言,其标准为30年。当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小于30年时,认为项目可行。日本的财务内部收益率没有规定具体的数值,实际应用中一般和当时的利率作比较;当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当时利率时,认为项目可以接受。

3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1)加强需求预测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需求预测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相对较差,应加强需求预测的基础性工作。日本的费用效益分析是建立在运输需求预测基础上的,有专门机构定期组织对需求流量、流向进行系统调查,并对OD数据进行整理,对需要OD数据的部门有偿提供。由于国家非常重视预测基础数据的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运输需求预测基础,能够保证建设项目经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建议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指定专门机构负责OD调查工作,统一组织,加强管理,注重数据的调查和积累,避免多头调查和积累所带来的标准不一、精度不一、结论不一等问题,确保OD信息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我国旅客时间价值计算的规范化

目前日本主要采用“所得相当法”和“推计法”来计算旅客的时间价值。我国居民收人水平与日本比较明显偏低,采用所得相当法来计算时间价值结果也明显偏低,故该方法在我国适用性较差。轨道交通项目在节约旅客时间价值方面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应在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旅客时间价值的规范化计算方法,以便于在经济分析部分定量化计人轨道交通项目在旅客时间价值方面的贡献。同时,旅客时间价值是运输需求预测和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参数,有资源价值和行为价值的区别,也有休闲时间价值与工作时间价值的区别。在运输需求预测和经济分析中是否使用同样的时间价值数据,也值得深化研究。

(3)轨道交通项目外部成本的计算方法

外部成本量化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非常重要,我国应在这方面组织深化研究,尽早在经济评价中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方法,在经济现金流量表中计人外部成本。

(4)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估方法的研究

我国对轨道交通项目建成运营后的社会、经济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还较少,应强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作好规划建设项目的客流调查与分析、科学地掌握客流动态、制定运价、评价建设运营效果等打下良好基础。

(5)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带动的产业链相对较长,对其他产业,包括冶金、制造、机电、科技、服务等带来的效益是比较明显的,应进行深人的定量化研究。

篇6

关键词信息经济核算对策建议

0导言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数字化的今天,信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信息与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和人类的巨大财富,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信息经济也诞生了。信息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而言的,通常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主要由信息活动、信息资本、信息劳动者和信息职业四要素构成。信息经济核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纵向上看,能使人们了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从而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政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横向上看,可以使人们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研究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找出差距,寻找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尽快调整自己的方针国策,加速本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当今,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信息经济的核算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国信息经济核算,这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1.1信息经济核算是全面准确认识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前提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来,尤其是由日本学者1977年首次提出“信息产业”概念以后,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信息产业的宏观测度。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若干与信息产业有关的内容。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对信息经济进行全面的核算,并通过信息经济核算建立起全面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1.2在我国尽早开展信息经济核算,为日后跟踪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尽快开展信息经济核算,无疑会对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经济核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经济宏观测度,它是通过建立一个核算框架,用若干指标全面地反映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经济核算通过长期观察跟踪可以发现该产业发展的规律性,为正确指导其发展和评价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供依据。

2信息经济核算理论

2.1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信息经济核算理论主要有马克·波拉特的测度理论、信息化指数模型、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和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其中:

马克·波拉特宏观测度方法是用信息活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大小、信息劳动者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大小和信息部门就业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大小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其测度的核心是将国民经济中的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其中,信息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其产值的测算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其增加值等于全部销售收入和其经营收入减去中间产品和服务、进口的购买以及外购经营费用;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

信息化指数法是通过4个因素反映的,每一个因素又由若干个分指标构成,共11个指标。由于这些分指标不同而无法直接运算,所以应先根据统计数据求出各自的绝对值,再将此绝对值转换成指数(按百分比计算),最后求出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指数法常用的两种算法是:一步算术平均法,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定为100,分别用被测年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求得被测年度的各项指数,再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可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二步算术平均法,先分别计算四组要素的指数平均值,即对每组指标的指数值求平均值,再对此平均值求算术平均值,得到信息化指数。

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IUP)测试图将各类信息活动的有关参数都包括在内,具有普遍适用性且运用灵活,但目前尚未被广泛应用。

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主要通过49个变量作相关分析,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相关性,然后确定以三个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水平。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Writtencommunication)、技术(technology)、图书馆(li?鄄braries)。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2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信息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指数的改进模型和信息投入产出理论。其中: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原吉林工业大学靖继鹏先生用波拉特方法对吉林省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波拉特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靖继鹏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多个指标,从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及反映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信息产业平衡力多个方面去测度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信息化指数的改进模型是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的改进模型,模型体系共包括5大类13项,除了信息装备率一项未做修改外,原有的其他类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模型中的改进情况包括:①将一级指标“通信主体水平”改为“信息人水平”,因为“信息人水平”指标更能代表所有与信息生产或工作有关的人;②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改为“信息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因为餐饮服务业是典型的第三产业但与信息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③“人均年使用函件数”被删掉,是因为计算机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函件数量下降,但信息化水平却不会因此而降低;④把原有的“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改为“每万人年图书出版种数”,因为书籍销售网点数无法统计;⑤删去“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如印度、中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指数比较高,相反大多数都比较低;⑥在信息系数中将“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改为“个人消费中信息消费的比例”,因为许多娱乐消费不能算作信息消费;⑦新增加了“每万人量和每万人专利申请数”两项指标,因为“数”是说明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能力的最好例证,是一种信息生产能力。“专利申请数”是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开发能力的最好的证明,从专利数上能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状况。

3对我国进行信息经济核算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现有国情的分析,结合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事项,作者认为在我国进行信息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信息投入产出方法。信息投入产出方法是从信息经济的角度把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信息产业部门与非信息产业部门,再依据“全口径”投入产出表及有关的统计资料,编制信息投入产出表,然后计算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对信息经济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能够对信息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信息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影响及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投入产出法重点需要确定的指标包括:最终产品结构与增加值结构、感应度与带动度和部门经济效益分析三个指标。其中,最终产品结构与增加值结构指标是按信息部门(信息工业部门(信息Ⅰ)、直接信息部门(信息Ⅱ)、间接信息部门(信息Ⅲ))与非信息部门划分的国家四大部门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的;感应度与带动度指标(其中,感应度表示国民经济系统各个部门的最终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第i部门相应要增加的总产出值;带动度表示第j部门的最终产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带动国民经济系统各部门总产出的增长量)是通过对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各指标贡献的核算,确定信息投入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的作用;部门经济效益分析指标则是通过计算信息部门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波拉特.李必祥译.信息经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陈禹,谢康.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曾昭磐.根据“全口径”投入产出表编制信息投入产出表的矩阵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1)

5张守一.信息经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6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周先波.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经济计量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8秦玫芬.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的改进及实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5)

9郑建明.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报告[J].情报科学,2000(10)

篇7

一、国债规模衡量指标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评价

国债有不同的内涵。

通常来说,国债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1。广义地讲,国债是指政府实际负担的债务,除国家预算公布的债务外,还加上或有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国有银行系统中的坏帐,随着目前现收现付制逐渐取消而产生的退休金债务,国家担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门的国外借款,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积累的损失)2。在众多学者分析与评价债务规模时,国债有时指内债,有时指外债,这些差异不影响他们提出基本一致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但涉及到总的债务规模时,对形势的某些判断则有所不同。

国债规模即内外债规模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年累计的债务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规模;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我国从1979年开始恢复发行公债,截止到1998年,累计公债发行13755.8亿元,1997年底公债余额为4825.84亿元,年度公债发行额从1979年35.31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310.9亿元,国债规模增加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使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和评价国债规模有不同的角度和指标。有学者认为,判断国债规模适度与否的主要指标有五项:一是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它表明当年财政支出中多少是由债务收入支持,指标越高,说明对债务的依赖性越大。二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GDP,表示国民经济的国债化程度,指标越高,表示国债对经济的干预越强,而财政收入相对不足。三是国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到期付息额/GDP,指标越高,表示债务偿还越集中,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四是财政分配率,即当年国债发行额/GDP,比率越高,表示财政通过发行国债集中的财力越大。五是国民应债率,既人均国债量/人均存款,指标越高,表示居民年收入中购买国债的比率越高,而其潜在购买力不足3。按照国际标准,前4项指标的警戒线分别是20%、15%、6%、3%。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国债依存度在1996年已达26%,超过国际警戒线;国债负担率1995年达到5.2%,国债偿还率1994年为7.48%,1995年为13.48%,财政分配率1991年超过警戒线,达到3.3%,1995年末3.8%。储蓄存款的应债比率1995年仅为5.1%,但人均国债量占人均年收入比例较高。由此可见,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是国债偿还率、国民应债率、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其中三项指标超标说明不能对继续扩大国债规模过于乐观。

也有学者提出这样几组相对指标,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其中国债偿债率指一年的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居民应债能力指国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或其余额1。有学者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比较国债的增幅与财政收入的增幅,指出国债增幅超过财政收入增幅1倍以上,并在1985、1988、1990、1994四个年度出现跳跃式增长,说明国债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没有密切关系,主要取决于政府需要和国债自身还本付息。二是分析国债依存度,有三个口径:内外债/国家财政支出,反映国债总规模;内债/财政支出,反映内债规模;内债/中央财政支出,反映发行主体的债务负担;从90年代起,我国国债规模迅速扩大,债务依存度上升,1995年第一口径指标超过国际警戒线,第三个口径1992年就已经超过,1997年达到56%。三是分析国债偿债率(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收入),1997年国债偿债率超过20%,超过警戒线10%一倍,说明国债规模进入了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四是分析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以控制在20%内合适,我国国债余额1990年为19.59%,1996年为20.76%,已到临界点。五是分析债务支出的使用,指出消费性支出所占比率越来越高,大大降低了国债的偿还能力2。

有学者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从静态的角度可分为国债偿债能力指标和国民应债能力指标,前者有国债占GDP的比重和财政的债务依存度等指标,后者有国债占国民银行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的比重等指标。从动态上看,国债规模应当随国民经济规模变动而变动3。目前我国的国债规模中的应债能力、国债占GDP的比重均处在安全领域,而且具有扩张的空间;财政的债务依存度特别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远远超越了国际安全线,国债本息支付急剧增长,筹资成本居高不下,说明国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持续趋低,说明财政规模与其职能很不相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的调整,国债规模应当相应地扩张或收缩。

还有学者在探讨中提出,由于国债是一种借贷行为,国债规模同时受到政府财政的偿还能力和社会资金供给能力的制约,所以考察国债的数量规模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借贷二者中数量较小的一方决定了国债的最大限度,二是在最大限度下综合考虑政府对债务资金的需求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发行量4。有学者认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关于财政赤字/GDP小于3%,国债余额/GDP小于60%的规定,借鉴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起到防止赤字在短期内扩大、保持国债的相对稳定、防范经济风险的作用,因而可供我们参考5。但也有学者指出,以《马》条约中的规定作为警戒线,是一种误解6。文章认为,规定的意义不在于数字本身,而是为了欧共体成员国将财政赤字和债务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3%和60%只是成员国限制线。

上述文章所提及的国债均指内债或内外债,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涉及的国债规模指标外,还应考虑国有银行坏帐和或有债务,把国家综合负债率(内外债与或有债务之和/GDP)作为监控债务规模的主要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综合负债指数,从最大口径数在75%—100%之间来看,我国继续发债的空间已经不大,再通过债务融资用于新的基础设施的余地较小。这与大部分文章所认为的从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看,国债规模扩张还有很大潜力的观点存在差异。

二、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

1.国债规模逐年增大的原因。一般认为原因在于:1财政赤字剧增。有学者分析指出,税收收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在非规范性政府收入的冲击下,出现大面积的流失,与此同时财政支出不断膨胀,造成了赤字的连年扩大1。2赤字弥补方式的转变。国债是赤字的一种弥补方式,从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和举借国债两种方式弥补赤字到1994年后全部以举借国债一种方式弥补,国债发行规模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3国债规模累积效应。国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历年发行额和滚存余额使每年还本付息额越来越大,到1995年后我国已出现发新债还旧债的局面。4强化政府职能的必然结果。为改善经济结构、加大对基础产业投资,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国债发行额增大是财政收入不足时强化政府职能的必然结果2,总之,债务规模趋大是体制转轨时期诸方面矛盾的综合反映3。

有学者着重从国债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弥补赤字是国债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适应深化改革、加强重点建设、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等也是国债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4。

2.制约国债规模扩张的因素。

篇8

【关键词】时序主成分;房地产;宏观经济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关联着国民经济许多行业,其波动程度和周期状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走势都产生重大影响。房地产周期是作为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家对房产周期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对房地产周期的研究开始和经济周期的关联联系在一起,试图从房地产经济的拐点对经济周期作一定的预测。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整个经济系统的萧条,经济学家尤其重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研究了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梁云芳,高铁梅(2006)研究了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和房地产对相关行业的影响,论证了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只存在局部泡沫,并且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巨大。何国钊(1996)把房地产周期归结为投资和政策的波动,政府政策对房地产发展的影响要远大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下的自主投资,因此政府投资和政策导致了房地产的周期性波动特征。而丁烈云(2003)把影响房地产周期的因素扩大了,从政策、市场行为、投资、心理因素和城市发展状况等,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样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导致了中国的房地产周期性波动。反映房地产行业发展有许多指标体系,并且没有统一归类,对此,张欣莉,罗乐(2006)从反映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各个指标体系出发,选取了影响房地产行业发展波动的主要指标,经过相关性分析,得到了主要影响房地产行业指标的分类,这为研究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周期性波动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手段。唐志军,巴曙松(2009)选取了影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14个指标出发,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持续增加的国民收入是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方法研究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特征,在有关时序全局主成分研究方法的文献中,多数利用此方法研究其他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但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法来研究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方面的文章还不多见。

二、时序主成分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成几个综合性的指标。把转化生成的综合指标成为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是变量的线性组合并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这样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就可以只考虑少数几个主成分而不至于损失太多信息,使得问题得到简化。简而言之就是把需要研究的多个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指标,并且这少数几个指标包含原来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是把时间序列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合在一起,在传统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主成分的方法在原来的变量数据中提取一定的主成分,再利用提取出的主成分合成一个能够包含所有变量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性指标,并把这个综合性指标以时间序列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分析这个综合性指标的轨迹试图寻找到所要研究问题的动态特征。

(一)时序主成分分析方法

设对某一事物的研究设计P个指标,分别用X1,X2,…,Xp表示,这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为X=(X1,X2,…,Xp)′。对X=(X1,X2,…,Xp)′进行线性变换,可以生成新的综合变量,用Y表示,新的综合变量满足下面的表达式:

Y1=u11X1+u12X2+…+u1pXp

Y2=u21X1+u22X2+…+u2pXp

………………

Yp=up1X1+up2X2+…+uppXp

(1)Yi与Yj互不相关也即协方差矩阵COV(Y)为对角矩阵。

(2)u2i1+u2i2+…+u2ip=1,i=1,2,…p。

(3)Y的方差应尽可能的大,即Y1是X1,X2,…,Xp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Y2是与Y1不相关的X1,X2,…,Xp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同理Yp是与Y1,Y2,…Yp-1都不相关的X1,X2,…,Xp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基于以上原则的综合变量Y1,Y2,…Yp成为原是变量的第一,第二,…第P主成分,其综合变量在总方差中所占比重依次递减,通常只会挑选前几个方差最大的主成分,从而简化系统结构。

(二)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具体步骤

(1)首先是排除不同数据之间的单位差异,也即是不同数据之间量纲的区别,对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为:x*ij=(xij-i)/σi,xij为第i个指标第j个分区的原始数据,i为第i个指标的样本平均值,σi为第i个指标的样本标准差。记Zi为标准化处理后的Xi矩阵。

(2)根据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x*ij)p×n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rij)p×p,其中

rij=11p∑p1n=1(xni-)(xnj-)/σiσj

(3)计算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根据R-λI=0计算特征根λi,对得到λi的进行排序,并且得到相应的特征根λi对应的特征向量b1,b2…,bp。

(4)这样能够得到单个特征根对应的贡献率:ei=λi/∑p1i=1λi、与多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Ej=∑m1j=1λj/∑p1i=1λi(m

(5)对于特征根λi进行排序后,我们去λi>1的所有特征根数为m,并求出这些特征根对应的累计贡献率Ej。

(6)这样Yi=bT1Z,Y2=bT2Z,…,Ym=bT2Z成为第一、第二、…、第m主成份

(7)在构造综合评价指标时选取前m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e1,e2,…,em作为权重,得到综合的评价指标:F=e1Y1+e2Y2+…+emYm,我们根据F的时序图来分析这个综合性指标的运动规律进而分析数据的结构变迁。

三、时序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房地产行业

(一)数据指标的选取

反映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指标众多,对此本文参考谭刚(2001)在深圳房地产周期研究中提出的16项指标体系和曲波《房地产经济波动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对房地产指标的具体分析,选取了从宏观、产业多层面的多个指标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表1房地产行业指标选取

宏观层面1GDP增长率(x1)、国民收入增长率(x2)、居民消费水平x(3)产业层面1金融类1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率(x4),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长率(x5)价格类1房地产销售价格增长率(x6)交易类1销售面积增长率(x7)、销售额增长率(x8)生产类1竣工面积增长率(x9)、施工面积增长率(x10)、购置土地面积增长率(x11)、开发投资额(x12)、本年新开工面积增长率(x13)以上数据增长率都是同比增长率,由于1998年后有关房地产的数据国家才开始公布,因此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8Q1-2013Q4。国民收入只有年度数据,本文对此进行二次函数插值法把年度数据转换成季度数据,居民消费水平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转化,随后对这两个变量求同比增长率。房地产价格指数由于2011年后国家不再公布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价格指数,而是只公布70个大中城市的价格涨幅,对此本文选取了2011年后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百城价格指数”来补齐数据到2013年度,本文所选取的数据均是季节数据,其他数据均根据中经网数据库所得。

篇9

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债规模进一步膨胀,因此,不免使人们产生了一些担心:现有的国债规模是否过度了?这样的国债规模是否会造成沉重的偿债负担从而 影响 到未来的 经济 发展 ?这是学术界和实际决策部门普遍关注和无法回避的现实 问题 。要对此作出理性而准确的回答,不但要对 中国 现在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未来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分析,还要通过对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经济指标的国际比较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下面,本文就通过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来分析一下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及合理走势。

一、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国际比较。

国债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范畴,它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断与确定一国的国债是否适度不能仅仅看国债本身的绝对值,它不能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应债能力与财务负担状况,而必须用被国际上公认并经常使用的指标和经验数据来对各国的国债规模进行考察,并依此对中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而 目前 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1)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年度gdp;(2)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gdp;(3)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4)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前两个指标是从国民经济大局角度考察国债规模,而后两个指标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来考察国债规模的。对于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具体比较分析如下:

(一)对国债负担率的比较。从 理论 上讲,国家财政支出的需求压力和偿债能力、居民收入和储蓄水平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和国债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约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集中在一点,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换句话说,影响国债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那么,考察国债的相对规模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债负担率。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都有大幅度的扩大,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规模(国债负担率)都几乎翻了一倍,不过,在经济发达程度相近的国家中,债务规模有很大差别。有的国家的债务规模只相当与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国家超过了120%(比利时)。而发展中国家的国债负担率则大都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并在与国外的这一指标进行比较时,不能仅看数量上的对比关系,还必须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则有可能对我国的国债取向产生误导:其一,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债负担率亦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1980年仅为1%,1990年为4.8%,1995年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长的势头非常的迅猛。其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基础之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应债能力比较强。而中国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发展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国家的财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1999年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2.6%,即使加上政府部门的各种预算外收入,也仅为20%左右。因此,从整体上讲,我们对债务的承受能力比国外要相对弱一些,债务负担率不能简单的和国外进行对比。其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国债的累计规模之所以年能达到今天这样高低水平,是上百年累计下来的结果。而我国举债的 历史 不长,从1981年发行第一批国债至今,也不过20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国债规模按目前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0%左右)就很可能会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甚至会赶上有着较长举债历史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四,各个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经济结构、 法律 制度和债务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进行债务规模的国际比较时,,要充分考虑到其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和 金融 市场发达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一般的,证券市场越发达,对国债规模的承受能力也将越强。一美国为例,1995年的国债余额约为3.6万亿美元,国债负担率达51%,但由于美国政府债券市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政府债券市场,美国政府债券的发行一直较为通畅。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债券是证券市场中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商品,大多数证券中介机构和美国居民都青睐政府债券,而不是其它金融工具。因此,虽然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到1998年仅有8.2%,但考虑到我国的财力集中程度和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因素,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在近期内不易过高。

(二)、对借债率的比较。国债借债率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当年gdp对当年国债增量的利用程度。西方发达国家的借债率一般在3%…10%,而

(三)债务依存度的比较。国债依存度是任何一个国家考核国债规模是否适当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值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国债依存度=国债年度发行额/财政支出。就 法律 或制度的意义看,至今为止我国国债只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不能发行公债的。这样,依靠国债满足财政支出需要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即国债依存度这一指标对中央财政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作比较 分析 时,实际上是拿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年度国债发行额与中央财政支出之比)与西方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来作对比。我国的债务依存度是非常高的,1998年度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分别高达29.65%和71.12%,几乎高出日本、英国和美国的3-10倍。 目前 各发达国家的债务依存度一般在10%-20%之间,日本政府即使在最困难时期债务依存度也不过37%。显然,我国以满足“ 社会 公共需要”为主体格局的中央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一半以上要依赖发行国债,不仅与政府本身的性质不符,而且,长此以往,恐怕难以维继,其潜在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各国的财政体制和预算编制 方法 不同,在对国债依存度进行比较是,一定要注意其可比性。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一,在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这个 计算 指标中,“中央财政支出”这一指标仅包括政府预算内支出,而在当前政府收支被严重扭曲的情况下,占相当大比重的政府收支游离在政府预算之外,保守的估计,预算外收支至少占全部收支的一半,而且中央预算在整个政府预算中的比重也偏低。因此,中央财政支出这一指标是被低估了,具体到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则被高估了。第二,我国的财政预算编制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完全相同,比如债务利息的规模已越来越大,但尚未编列在预算支出中 ,使帐面上的中央财政支出小一块。又使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被高估了一块。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就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严重偏高就得出要立即压缩国债规模的结论。但不管这个指标被怎样高估,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则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警觉,绝不能掉以轻心。

(四)偿债率的比较。国债偿债率是指一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债务收入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规模必然要受到财政资金状况的制约。因此,要把国债规模控制在与财政收入适当的水平上。这一指标,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是8-10%,我国在1994年以前,由于国债的发行规模不大,国家财政收入用于债务支出的也就不多,偿债率较地,如1990年不过是6.5%。但从1994年起,国债的发行规模剧增,由此导致的债务支出总额迅速上升,国债偿债率从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

二、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对四个指标的对比分析,关于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1、西方国家国债依存度较低,国债负担率较高,与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国家年度国债规模发行绝对量较大,但与其年度巨额财政收入相比,相对量显得较小。以美国为例,1993年的财政收入高达11535亿美元,而同期我国财政收入仅有4398亿元人民币。若按现有汇率计算,相当于我国财政收入的22倍。二是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 经济 的 历史 比较长,因此,国债发行时间也早,尤其是以发行中长期(10-20年)的国债为主体品种,因此,历史累计额较大,比较起来,其国债负担率 自然 比较高。2、从上面判断国债规模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很难简单讲, 中国 国债规模是大了还是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一个让人们较易接受的事实是,中国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重负的矛盾当中,即既有宽松的一面,也有严峻的一面。那么, 问题 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既要充分发挥国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及对经济运行的反周期调节作用,又要防止国债规模过大对财政收支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避免像某些 发展 中国家那样因政府债务问题而陷入信用危机和财政危机。3、从动态趋势看,中国国债发行规模经历了自1994年以来的以30%多的速度急剧扩张,正面临者巨大的压力和与日剧增的风险。今后的若干年内,只要国内国际 政治 、经济形势不发生大的突变,对国债发行规模进行增长中的“微调”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政策选择。考虑到国债总量政策的惯性作用,未来几年要压缩国债发行规模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客观要求,但国债发行规模要想连续保持这几年的增长势头也是难以维继的。所以,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增长中的“微调”,而且,这种“微调”只能建立在“振兴财政”和“优化国债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即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或国家可支配财力水平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国债规模。同时,要继续调整国债政策,规范国债市场,优化国债结构,是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得到较好的释放。

参考 文献 :

1、管圣义、刘邦驰,“我国国债规模与限度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 研究 》,1999、7。

2、马涛,“国债扩张动因何在”,《经济日报》,1999.9.13。

3、倪红日,“扩大国债的可行性研究”,《涉外税务》,1999.9。

篇10

一、近年来我区国民经济增长的突出特征以及变化趋势

1我区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平台

1997年以后,内蒙古GDP增长速度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回落和调整后,2001年起逐渐步入一个均衡高速增长区间,2003年成功越过了15%的增长平台,进入加速上升阶段。目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显示出持续高速增长的显著特征。

分三次产业看,1990年以来,我区第一产业基本在5%的增长平台附近波动,第三产业与GDP的增速接近,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第二产业的增速近年来则远远高出第一、二产业。

2三次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三次产业的结构也更趋于合理化、高级化,由1996年的32∶37∶31变为2003年的20∶45∶35。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快上升,其上升幅度为8个百分点,约为第三产业比重升幅的一倍。显示出目前我区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过程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然是拉动我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假设2003―2010年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5%,到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变为16∶50∶33,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上升到50%。

3三大需求各具增长特点:消费增长稳定,投资增长迅猛,出口加速增长;三者初步形成良性循环增长

近年来,我区三大需求全面增长,共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大需求各具增长特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的波动剧烈,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消费和出口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虽然相对最低,但是上升稳健;海关出口增长较快上升,逐渐超过了40%这一较高的速度。

近年来,我区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有效改善了居民的收入预期,增强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带来了消费需求的稳步增长;消费和出口的上升又引致了投资的增加,三大需求初步构成良性循环增长,共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上升。目前,三大需求的变动趋势为:投资、出口将进一步加快增长,消费将继续稳定增长。

4我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上升

近年来,我区能源、冶金、建材和乳制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市场需求上升,产量激增,带动了我区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整体突破。

轻工业产品中,最具代表性、增长最可观的当属乳制品和液态奶了。2002年以来,乳制品和液态奶的月度增长率基本在50―150%的高速区间震荡。

电力、煤炭、钢铁等主要重工业产品的增长则自逐渐走高,步入到20%―30%的高速增长平台之上。其中,发电量呈现稳步上扬的态势;原煤和生铁明显上扬,成品钢材在去年年初大幅回落之后,目前正在快速回升。

二、今年一季度我区经济增长主要特征

今年以来,我区国民经济承接了上年的高速增长态势,1―3月份,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8 7%,高于去年同期水平59个百分点,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变动趋势良好,国民经济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局面。

1三次产业均衡高速增长

1―3月份,全区国民经济全面加快增长,三次产业均衡高速增长。1―3月份,第一产业改变了通常低速增长的状态,达到了15%这一历史少有的高速度;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在上年较高增长水平的基础上,又提高了85个百分点,达到了259%,继续担当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达到了114%,高于去年17个百分点,显露出加快上升的迹象。

2工业高速增长,重工业增速超过轻工业

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强劲,增长速度高达359%,高于去年同期106个百分点之多。与此同时,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产销衔接水平有所好转,工业产品销售率提高。

分轻重工业看,与往年相比,约占工业增加值75%的重工业增长速度显著提高,1―3月份达到了41%(规模以上);轻工业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增速为26%。

主要工业产品增长可观。分产品看,乳制品、液态奶1―3月份产量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40%;电力、煤炭、钢铁等重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则超过或接近30%。

3消费稳定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物价小幅上扬

1―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继续稳步上扬,增长速度达到了135%,比去年同期高 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区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1―3月份,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为197%,高于去年同期91个百分点。1―3月份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速度为243%,远高于收入的增长。

物价水平小幅上扬,1―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价格增长慢于农村牧区;分品种看,食品价格增长最快;通讯等价格则有所下降。

4投资增长迅猛,重点行业投资大幅度提高

今年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喜人,投资总量迅速上升、结构更趋于合理,投向电力、通信、计算机软件业等重点和新兴行业的资金增长迅猛。

1―3月份,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605%,基建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517%、1702%和1299%,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我区更新改造投资去年同期为负增长,而今年1―3月份则达到了1702%的高速度,表明我区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将为未来经济的增长奠定可靠的基础。

三、2004年我区国民经济运行趋势判断

12004年我区将面临一个宽松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等国家权威预测部门分析,2004年国际经济环境将有望进一步趋好,世界经济增长会略高于2003年。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走高将成定局,全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基本与2003年持平。国家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投资增幅将稳中趋降,物价涨幅将小幅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将稳中有升,外需拉动力将略降。

2对我区2004年宏观运行趋势的初步判断

根据上述一系列分析,我们认为,2004年我区国民经济将高开高走,逐渐加快增长,上半年GDP增速约为195%,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20%左右。对宏观经济各项主要指标的预测如下:

1)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GDP和三次产业:GDP增长率将达195%左右,增加值约为93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将达到84亿元左右,增长率约为18%;第二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29亿元,增长率约为39%;第三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25亿元,增长率约为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46亿元左右,增长率约为15%。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到513亿元左右,增长率约为60%。

海关出口将达到132亿美元左右,增长率约为5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约为102。

2)全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GDP和三次产业:GDP增长率将达20%左右,增加值约为25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64亿元左右,增长率约为8%;第二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251亿元,增长率约为30%;第三产业增加值将达到838亿元,增长率约为13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832亿元左右,增长率约为145%。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到1800亿元左右,增长率约为60%。

海关出口将达到203亿美元左右,增长率约为4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约为103。

四、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新一轮增长阶段,我区同全国一样,宏观经济运行中也还存在不少需要关注的问题。

1市场物价上升

粮价上涨依然是当前物价走高的主要因素。粮食、蔬菜和油类等农副产品大幅涨价,是近期居民消费价格快速上涨最主要的原因。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所占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农副产品涨价直接推动了食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初步预计,目前粮食涨价可能尚处于本轮周期性上涨的初始阶段,但上涨幅度较去年四季度可能会有所缓和。

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类价格上涨,是消费物价走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去年以来,能源、原材料涨价幅度较大,加上近期国际市场上能源、钢铁等原材料价格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对工业消费品价格的推动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然而,目前多数产品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上游中间产品成本的上涨一时还难以全部传导到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来。

总体看,这一轮物价上涨对我区是有利的,不但能够增加今年的农民收入,也加快了一些资源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企业产品结构升级。但物价上涨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带来的生活压力、下游企业成本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也要给予密切关注。

2外经贸环境改变

从入世时间表看,我国有相当部分关税及非关税减让在2004年底结束过渡期。外贸经营权方面,我国承诺在2004年以后取消外贸权审批制,这意味着从2005年起,在中国的所有企业将拥有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权(国家专营产品的除外)。农产品中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大部分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羊毛等,关税配额的实施期都将在2004年底结束。服务贸易中的电信、证券、保险、银行和分销零售业,2004年也将面临大的变动,其中分销及零售业将在今年内取消对外资的地域、股权和数量限制。

3货币政策趋紧

虽然今年我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与前几年相比,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银行就已经针对货币投放过多、信贷增加过猛、消费品物价和生产资料价格都大幅度攀升、局部行业出现投资过热等情况,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调控措施,最近,央行又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发出了紧缩银根的明确信号。因此,与往年相比,企业贷款可能会较前几年难,我区电力、钢铁、电解铝、水泥、城建、房地产等重点项目和新开工项目都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因此必须要切实重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保证我区2004年GDP增长目标的顺利实现。

4有关政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