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审计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报表审计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企业发展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对比
1.财务报表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工作,检查财务报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编制,进而发表审计意见。其审计标准通常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
2.内部控制审计
审计工作内容是评价并确认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过程,其中包含评价并确认企业控制设计与控制运行缺陷(包括缺陷等级),并通过数据分析形成缺陷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有关建议。
3.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对比
二者虽然相互独立,但也相辅相成。二者最终目的相一致、都是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二者都需要了解并测试内部控制,并且内控有效性评价与定义方式相同、二者都要识别重要交易类型、重点账户等内容、二者重要性相同。但是,从本质上、作用上来说,内部控制审计是财务报表中的进一步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在财务报告审计意见基础上,更深一步了解企业内控情况、投资价值、投资风险。可以说内部审计是财务报表审计的深化工作。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前提与计划
1.签订业务约定书
想要承接鉴证业务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第一,要确定被审计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第二,要与管理层责任意见达成一致。承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明确被审计企业所采用内部控制标准;第二,企业管理人员认可其责任。在正式审计过程中,能够有效评估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并保障审计人员能蛲时胜任两种业务的承接条件。进而减少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与企业领导的交流时间。
2.审计计划
在审计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要确认企业是否具备整合条件。判断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能够发现、方式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如审计方法、计划要素、舞弊现象等问题,都要进行综合考虑,这也为整合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当企业聘请一家会计事务所担任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首先要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都要起草计划审计方案,并针对整合审计计划出整体审计方案,在审计中,整合审计需要采用了“自上而下”风险导向性审计方法,重点考虑资源投向重点风险。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内容与实施
1.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契合点。该审计环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偶尔才得以实施,但在整合审计中必须要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测试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会计师能够确定控制测试的实施程序与方向。如果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则可以降低一些实质性的程序,进而提高整体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坏及时必须要考虑所存在的问题是否存在错报问题。②在内部控制测试中,通过会计师的对被审计企业进行分析,并是否执行内部控制标准提出审计意见,让企业管理人员你能够认识到管理层与治理层受托情况。
2.业务类型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都属于鉴证业务,其中财务报表审计的需求更为强烈,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修养要求更高,因此,财务报表审计的保障程度更高。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在同一审计单位进行整合审计,要求两项审计的合理保障要求相同,如果有保证程度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提升内部审计能力和完善外部理论环境逐渐消除保证程度差异。
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整合审计中的基础内容。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要充分评估、识别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错报风险。并通过了解企业运作环境,并提出初步风险评估数据,通过设计并实时进一步审计计划英语错报风险。风险评估不得有丝毫马虎,其贯穿这整个内部控制审计的始终,会计师应采用自上而下、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进行风险控制。其中,企业控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包括内部控制中业务层面控制测试,以及财务报表中的实质性测试范围。
四、整合审计结论与出具审计报告
在审计结论与具体报告阶段,会计师需要综合评价发生的错报和识别缺陷,并根据内控缺陷与审计范围受限程度发表最后的审计报告。同时,会计师必须保障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互支持审计结论,同时也要在各自报表中说明另一项审计发表的意见类型。在实务中,整合审计是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不同项目组实施两项审计。并由会计事务所执行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二者的工作进程,并充分利用对方的审计成果。但不同的项目组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行,相互检查审计状况,并实时记录,进而降低同时出具错误报告的几率。
五、结束语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高了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复杂性。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下的一大趋势,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因此,企业必须要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形成整合审计模式,进而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吴文军内部控制审核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J]会计之友,2016(9):56-60.
[2]张龙平,朱锦余关于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思考[J]财会通讯,2014(11):22-20.
篇2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责任
一、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
1.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诚信行业,整个社会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期望很高。制定并遵守一套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是注册会计师维护行业形象、取信于社会公众的基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鉴证业务时,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行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其中,应有的关注是指专业人士对其所提供的服务承担勤勉尽责的义务。具体到审计服务而言,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勤勉尽责的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应有的关注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获取和客观评价审计证据。
2.遵守质量控制准则
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质量控制准则,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以合理实现质量控制的两大目标:第一,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的规定;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以及本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在执行某项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同时遵守会计师事务所制定的审计质量控制程序。
3.遵守审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的技术标准,对注册会计师在某一审计领域的责任、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和核心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所要实施的必要审计程序作出了明确规范,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心。为了确保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遵守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会计师事务所按照相关质量控制准则要求而建立的适合于本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适合于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
二、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
1.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往往要求治理层对财务报告过程承担监督责任。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管理层作为会计工作的行为人,对编制财务报告负有直接责任。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管理层对编制财务报表的责任具体包括:
(1)选择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管理层应当根据会计主体的性质和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选择使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就会计主体的性质而言,民间非营利组织适合采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通常适合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企业根据规模或行业性质,分别适合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按照编制目的,财务报表可分为通用目的和特殊目的两种报表。前者是为了满足范围广泛的使用者的共同信息需要,如为公布目的而编制的财务报表;后者是为了满足特定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相应地,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也有所不同。
(2)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财务报表中涉及大量的会计估计,如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应收账款的可收回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及预计负债的金额等。管理层有责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为了履行编制财务报表的职责,管理层通常设计、实施和维护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
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有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为履行这一职责,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通过签署审计报告确认其责任。
3.两种责任不能互相取代
财务报表审计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报表审计是财务信息生成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两者各司其职。法律法规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对编制财务报表承担责任,有利于从源头上保证财务信息质量。同时,在某些方面,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和治理层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和治理层作为内部人员,对企业的情况更为了解,更能作出适合企业特点的会计处理决策和判断,因此管理层和治理层理应对编制财务报表承担完全责任。尽管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能向管理层和治理层提出调整建议,甚至在不违反独立性的前提下为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提供协助,但管理层仍然对编制财务报表承担责任,并通过签署财务报表确认这一责任。如果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没有能够发现,也不能因为财务报表已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一事实而减轻管理层和治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总之,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是财务报表审计的重要基础,只要做好财务报表审计责任的正确划分,才能保证财务报表审计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篇3
内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实施可分为规划阶段,实施阶段,缺陷阶段评估和审计报告阶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两个文件系统介绍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安排,为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内部控制审计与传统财务报告审计结合在一起,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过程中亟待决解决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对比
1.审计对象。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和评估。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内部控制可以提升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公司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都是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两者相同的部分在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审计方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首先了解内部控制的总体风险,确定企业层面的控制,确定相关的识别和了解可能的误认来源,最后选择控制风险,了解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的措施。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遵循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核心思想即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两种审计方式相同。
3.审计程序。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要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财务报表进一步审计之前,必须进行控制测试,以便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之前,根据有效性进行控制操作和有效性证据控制操作。内部控制审计访问控制程序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效性的设计和运行大致相同,包括查询,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等。
三、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必要性
第一可以提高审计效率。注册会计师可以对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实施控制性测试,可以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作为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依据。
第二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如果两家会计师事务所相结合,可以合理分配??计资源,减少审计程序,以及单位审计费用。
第三在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要持续不断为审计机构提供审计证据,审计事项往往涉及企业文件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客户信息和审计人员。取证过程很复杂,如果两种审计相结合会减少重复工作。
四、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作用
对于注册会计师,上市公司,和参与企业财务信息的各方来说,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审计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是变化较为重大的部分。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报表来说,整合审计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长期看来,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是完善资本市场管理,以及增强市场透明度的过程。
1.促进企业管理观念的变革,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运行和审计的整合概念的提出给上市公司带来了经济技术大考验,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意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在引入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过程中,内部控制将影响企业的整体价值。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如内部控制涉及的一系列业务流程和审批制度,有助于管理层准确掌握企业情况,减少内部欺诈,防范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设计,可以使企业部门之间保持联系和相互遏制,使企业的日常业务有序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和整合审计已成为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最有力的推动者。
2.扩大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情况的快速提升。未来审计的总体趋势将是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内部控制审计扩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根据统计显示,自2010年我国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以来,需要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选择两家审计公司在同一家公司进行审计整合的公司占大多数,表明整合审计在实际运作中被更多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整合审计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新兴审计模式以及会计师行业长期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但新模式的构建和形成需要一点时间的过度。整合审计模式的快速发展将会促使注册会计师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培训的驱动力。同时也在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员素质,行业专业标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降低审计的总成本。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的两种不同形式,这两种审计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而这种共同点正是两种审计进行整合的基础。这种整合使审计结果和证据可以互相使用,从而起到减少总体审计成本的作用。这些审计证据大多是两种审计的共同需求,如果采用整合审计方式可以实现两次审计之间的资源共享。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需要首先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大概了解,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这就需要在进行审计之前对相关资料文件进行收集,同时对公司员工进行询问了解情况。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来看,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有义务满足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提供全部信息。如果不进行整合审计,分开进行两次审计,企业为配合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选择整合审计可以节省中间重复的步骤,除了审计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也可以因为相互使用资源而减少沟通成本。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审计,将使沟通变得更加方便,这些内容都将促进整合审计进程,减少整体审计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和节省时间从而使审计过程更有效率。
4.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果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时,有重大错报却未在控制测试被发现,根据整合审计的实施程序,将能够避免这种风险,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调整,直到更准确的审计意见形成。整合审计可以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优势,提高内部控制评估的有效性,将更有利于财务报表风险评估的方法作为后续方案进行安排。整合审计中两项审计进行相互验证可以降低审计风险,从而使两项审计的互补性也有所提高。
五、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一体化建议
基于以前的分析,可以发现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之间存在许多相关性,如审计程序,方法,目标和实践,为整合审计提供了基础,企业对整合审计带来的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成本降低等有诸多期望,为实施整合审计提供了市场需求,也逐步成为积极倡导的未来审计模式。结合整合审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未来整合审计发展将带来的积极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整合审计准则。整合审计目前受到企业青睐,大多数公司也在审计时进行整合审计。但是目前的整合审计没有配套指导方针和具体规范,指导审计业务整合运作和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指导方针,只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要求,所以整合审计目前仅停留在简单的定义层面,而不是程序的具体实施。整合审计要想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取得长期性的发展,进行审计计划,实施,程序等的整合就变得十分必要,包括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提供具体的准则指引。
篇4
事隔仅一个多月,中注协便了九项独立审计准则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同时了《独立审计准则建设情况专题报告》,对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展望。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向社会会计准则的同时,也了审计准则。这不仅是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审计准则体系完善的里程碑。
号角吹响之前
2005年5月,在中注协召开的审计准则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权威人士表示,要三年建成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其中,一年建成与国际趋同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基本体系,两年补充和完善。
然而,在专题报告中,计划时间已缩短为两年。2005年年底之前,形成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中国审计准则基本体系;2006年工作扫尾,形成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就国际趋同度(静态)而言,截至2005年底约为89.1%;截至2006年底约为100%。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提速,以及大量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后,业界人士讨论热烈,有异议,有犹疑,但更多的是针对具体准则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按照审计准则制定程序,每批审计准则需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自中注协2005年7月了《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等9个项目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后,再收到相关反馈意见1055条,共采纳意见395条,采纳率为37%,修改后形成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与会计准则体系的修订相比,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显得很平静。然而,这种暗流的涌动,其力量也绝对不容忽视。一年的时间,听来很短暂,全新的22项准则和修订的26项准则就组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体系。由于以前就有26项审计准则,粗略浏览修订后准则很容易形成错觉,以为无非是稍作改动,换汤不换药。事实上,对原有准则大都做了或大或小的修订,有的甚至作了原则性的改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点滴之处着手,每一项是否改、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改后的影响……无不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把中国的审计准则推向了世界舞台,实现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目标。
准则为谁而生
准则为谁而生?早在中天勤事件时期,这个问题就是业界与社会争论的焦点。是为审计人员还是投资者?此次准则明确地强化了行业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宗旨。
审计准则作为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活动的标准,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同以前制定的审计准则相比,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更加突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宗旨,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针对实务中暴露出的不足严格了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切实承担起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责任。
例如,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等原因,管理层和治理层舞弊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已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共同问题。由此,审计准则体系制定了《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准则以取代现有的《错误与舞弊》准则。与原准则相比,虽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仍然不是专门针对舞弊的审计,但新准则更加详细、系统地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针对舞弊的审计工作,包括如何识别舞弊行为、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
新准则的实施将会帮助注册会计师有效降低因管理层和治理层舞弊导致的审计风险。《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针对新形势下财务报表舞弊的特点,更加积极主动地识别和应对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并为注册会计师履行好这一责任提供更多的指引。准则特别强调,舞弊导致的风险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
渐进式趋同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在体系结构、项目构成和基本内容上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而这种趋同是在考虑了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中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补充了国际审计准则没有涵盖的内容,如验资准则,该准则是在现行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的基础上,根据新修订的《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修订而成的。
从体系结构看,按照国际趋同的要求,根据注册会计师提供服务性质的不同,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进行了重构,与国际准则体系保持了充分的一敛。
从项目构成看,除个别项目未被纳入外,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涵盖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所有项目。
在审计准则的内容上,充分采用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程序,在审计的目标与原则、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分析、审计结论的形成和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的设定等所有重大方面,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一致。对国际审计准则中包含的举例等解释说明性材料,由于我国准则是部门规范性文件,不便写入准则正文,但中注协将把这些内容写入正任起草的指南中,以帮助会员正确理解和运用准则。
风险导向审计精髓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就审计实务而言,这里的思想就是审计理念,这里的行动就是审计方法和程序。既然审计准则体系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理念,审计实务要遵循审计准则,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就必须自上而下摈弃传统审计观念,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以往审计实务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此次借鉴国际审计理念研究和实务探索的先进成果,中注协制定了审计风险准则。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起点进行审计工作,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目标战略、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将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切入点提高到一个宏观的、全局的层面,使其可以更有效地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准则是整个审计准则体系的核心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人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审计证据》等4个项目。与以往审计准则相比,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泛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
了解内部控制),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实施的此类程序也称为风险评估程序。
二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在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与识别、评估的风险相联系,以防止机械利用程序表从形式上迎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三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同时,中注协以审计风险准则为基础,在新制定的其他准则中体现了审计风险准则的要求,并根据这一要求对26个准则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完善。
质量控制双刃剑
健全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准则的基础。
对于质量控制,审计准则体系包括两项准则,分别对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进行了全面规范。与现有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须建立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制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监控等方面。特别是新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至少每3年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自我检查,并且检查的范围应涵盖每个项目负责人的业务,以及明确规定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系统地总结了近些年审计失败的经验教训,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落实对业务质量的领导责任、确保职业道德规范得以遵守、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个方面。
例如,准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评价、薪酬及晋升的政策和程序,要求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
为了适应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要求,更好地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活动,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在准则框架、准则名称和准则编号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
一是重构准则框架。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具体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也将执业准则简称为“审计准则”。
二是改进执业准则名称。原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含了部分非审计业务准则(如《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5号――盈利预测审核》、《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0号――会计报表审阅》等等),导致以审计准则的名义规范其他业务类型。因此,在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其业务性质冠以适当的名称。
三是创新执业准则编号。新的执业准则体系中,准则编号由4位数组成,其中:千位数代表不同类别的准则,百位数代表某一类别准则中的大类,十位数和个位数则分别代表其所属的小类及顺序号。
审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必将对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提高财务信息质量,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的步伐没有停歇过一刻。中注协正在把工作重点转向审计准则体系的培训和组织实施。为此,中注协正在抓紧编写准则配套指南,帮助会员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准则;建立专业指导机制,及时为会员在执行准则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咨询;做好准则实施前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篇5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审计学课程 教学改革
一、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审计学》课程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一直被定为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是会计学的延续与发展。会计学课程的设置从广度上、层次上都做过多次的调整,但对《审计学》课程的设置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很多高校的审计学课程只开设《审计学》一门课程,只注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教学内容较少甚至没有。开设此课程仅为使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对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审计能力培养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范围的拓展,难以进军审计就业领域。
二、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独立审计,忽略了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已成趋势。审计监督体系中,独立审计、国家审计及内部审计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三者在不同的审计领域不可替代,不存在主导和从属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审计在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依法行政,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社会的影响也空前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审计知识结构欠缺,势必影响审计人才未来的潜能发挥。
此外,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财务报表的审计,很少甚至没有涉及财务报表审计之外的特殊领域审计、审阅业务及其他鉴证业务的内容。
(二)审计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作为审计教材,缺乏教科书应有的连贯性、系统性、通俗易懂等特征,并不适宜作为教材使用。还有一些高校的审计教材以审计准则为导向,而审计准则是用来指导审计人员执业的行为规范,课程教材如以审计准则为导向,会使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关系难以讲授清楚,其思路也不符合审计学教学规律。
此外,审计学教材普遍存在内容繁琐枯燥,理论文字叙述过多,缺乏案例分析等问题。随着审计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审计学教材往往难以跟上经济发展、法律更新等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审计实务存在脱节现象。
(三)审计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审计实务判断技巧得不到锻炼与提高。学生也习惯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差,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依然严重,高校从事审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同时,审计模拟实训和审计学教学案例资源严重匮乏,审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没有建立或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正面临着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审计人才需要量迅速增多,而对审计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其教学应从单纯技术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应变能力、决策能力、逻辑判断等审计思维的培养。《审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重新定位,将其由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转向为审计胜任能力的培养。使《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即课堂案例教学、审计软件应用、校内审计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位一体。
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软件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类审计工具以及查询、查账、报表等功能的使用,掌握计算机辅助项目的管理,制作与编辑工作底稿,并在审计作业软件的环境下出具审计报告。在校内开展审计模拟实训,设计仿真的审计执业氛围,让学生进入真实审计情境,模拟财务报表审计执业全过程,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接触审计业务,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充分准备。
(三)整合教学内容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的基础上,从审计流程上兼顾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使学生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与方法,同时熟悉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审计流程,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审计执业需要。
为适应审计主体执业范围的外延扩展需要,《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审计以外的特殊领域审计、审阅业务及其他鉴证业务,以及相关服务业务。
(四)加强教材建设
《审计学》课程应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架构、逻辑要安排合理,突出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执业指导。教材的编写应与时俱进,融入最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税法等内容,教材内容应充实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除课堂理论教材外,还应注重相关辅助资料的建设,配套相应的《审计案例》《审计学教学参考》和《审计学学习指导》等辅助教材,实现各类教材内容与功能上的互补。
(作者单位为南昌工程学院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 时现.全国高校审计学课程组与教材建设论证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
篇6
关键词审计管理;组织发展;战略计划;启示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四)重视审计管理体制框架落实的组织保证和业绩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实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职业性、技能性。培养目标应以各行业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员,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专业设置以岗位能力要素为核心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再单独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性;岗位要求体现敬业乐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高职审计专业人才符合上述特点,属应用型人才。审计专业人才是指具有审计理论知识、审计实践能力及计算机知识的人员。
审计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跟所有的其他学科一样,仍然有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理论转化实际的问题,将审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审计实践,这不仅是审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而且是高校审计教学工作者致力解决的重要的课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
大部分高职审计教材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基于这种目标学好审计这门课程的基本前提:要求将相关的会计、税法、财管等知识要求有扎实、过硬的功底,而且还要培养一定的审计过程思路与一定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如此高的要求让高职学校的审计与注会专业的学生望审计生畏。
高职学校审计课程教学效果现状:对其他相关课程掌握到位是学好审计课程前提,审计学习效果对其他课程的这种依附性,让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对审计人员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审计思路及职业判断能力有一定的培养要求,而在教学中却没有配套的全真实训与业务模拟操作。最终出现许多学生没有兴趣学下去的结果。
改革审计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审计助理人员。审计助理人员主要工作是完成审计人员下达的具体工作任务,配合审计人员完成现场审计。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审计助理人员应对审计过程各业务循环的工作底稿非常熟悉,审计助理人员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求能完成全套工作底稿,因为审计人员主要是负责审计问题的查找,而大量审计过程中的工作底稿大部分由审计助理人员完成。
其次,审计助理的主要工作之二是抽凭,即会计凭证抽查。按照项目经理选定的样本,去检查会计凭证,并在工作底稿上记录凭证号,日期、摘要、对方科目、金额、主要附件内容,等等。抽凭的目的是检查这笔会计分录是否正确,包括科目使用是否正确、金额是否正确,以及附件是否符合要求。完成抽凭工作要求你对常用会计基础知识比较熟悉,至少能看懂、能分辨对错。在这个工作中,底稿的详细记录和适当复印凭证附件能帮助审计助理人员在项目经理询问时很快回答,切忌不过脑子的抄写,因为事务所工作节奏非常快,要求很严谨,是没有时间再返工的,所以只要是自己抽查过的凭证,就应该能说清楚。
再次,审计助理人员要求熟悉财务软件及excel的使用,因为经常需要测算某些数字,而这些测算全是在excel中进行的,因此必须熟悉财务软件与excel中的合计、筛选、排序、简单逻辑公式使用以及数据透视功能。
最后,要注意之一:比较大的事务所出于质量控制的要求,不会让助理人员完成存货、往来款、投资等科目的审计,但审计助理人员应该对于存货及成本结转、投资和往来款的核算比较清楚,这对晋升非常重要;要注意之二:审计工作就是要验证会计记录和披露的正确性,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牢记工作目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大部分的同学对于审计相关学科如会计、财管、税法等只是知识面层的学会而没有学通,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定位于审计人员,要求培养审计思路并能查出会计资料中重大的问题,只能是一种奢望,试想学生在会计实务中自己都不能全盘处理,又怎能逆向思维查出会计资料中的问题,所以只能定位于审计助理人员,重点培养的是具体的审计程序操作与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等,而不是完整的审计过程思路与一定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如此定位才是完全现实可行。
二、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实现
审计与注会专业不职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正是因为没有突出的职业特色,学生也并没能因此获得与众不同的职业技能,由此导致了此块专业职业教育不职业的尴尬境地。因此,高职高专审计与注会专业必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上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指导下,针对研究目标,从分析审计助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出发,与企业共同讨论职业能力,配套中小企业审计全真工作底稿。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采用“每个审计工作业务环节为一个项目”的教学模式,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以能力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主,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紧紧围绕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际操作技术与能力的培养,以主要各经济业务循环审计的典型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实现:配套教辅材料审计实训模拟手册。教辅用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满足课程标准中训练操作的需要,列示的审计实务相关表格和业务实例要与实际业务接轨,体现现行制度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全真模拟和实战演练。通过以项目为单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审计初步业务活动、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报告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完成审计助理岗位的工作任务。
教辅材料的特点:
1、针对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审计工作底稿融合了审计程序的思路与具体操作要求,对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操作的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完全以审计实务现场工作需完成的工作底稿来融合理论与实务,对目前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是一种重大的突破,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模拟审计现场,将自己置身于一名现场审计助理人员,以对胜任审计助理工作的渴望及热情来认识到自己的知识与职业能力上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真实的工作目标作为项目,以完成项目的典型工作过程(环节、方法、步骤)为任务,以任务引领知识、技能与方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2、前瞻性。配套中小企业审计全真工作底稿采用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最新组织编写的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
3、适用性(学做合一,突出能力)。据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以会计岗位的各种业务为主线,以介绍工作流程中各个程序和操作步骤为主要内容,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从适用的内容上看,学生通过学习,融合理论与实务操作,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顶岗操作,以大大缩短工作的适应期,能接近于进入事务所工作的审计助理人员前期业务能力培训的效果。
课程实现的具体实施方法:与审计课程同步进行,每完成一个报表项目的审计就进行此项目的业务操作的实训,每完成一个审计业务循环的学习,就进行一个循环的模块操作实训。通过以项目为单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审计初步业务活动、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报告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完成审计助理岗位的工作任务。打破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任务为核心,配备相应的全真实训教材,便于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三、课程改革效果检验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知识鉴定成绩和能力鉴定成绩两部分,其中知识鉴定成绩和能力鉴定成绩各占50%,主要考核评价学生对审计准则的理解、对各审计工作环节技能的掌握。
知识鉴定成绩分为平时知识鉴定成绩和期末能力综合性鉴定成绩两部分。平时鉴定成绩占总成绩的15%,主要根据平时作业、课堂抽查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学习态度根据平时作业上交的及时性与独立性、考勤情况和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期末知识综合性鉴定由教师根据各项目的知识目标,在鉴定试题库中进行组卷,并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5%。
能力鉴定成绩分为平时能力鉴定成绩和期末能力综合性鉴定成绩两部分。平时能力鉴定占总成绩的15%,主要根据实务操作、案例分析、实训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反映学生对项目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期末能力综合性鉴定是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综合能力掌握程度的主要依据,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资料和案例,学生进行手工操作,也可以用福斯特审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考核,几种形式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苗美华.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篇8
司法会计是法律诉讼活动,审计是经济管理活动,司法会计鉴定书属于鉴定意见,审计报告属于书证。
【关键词】
司法会计;审计;司法会计鉴定;注册会计师审计
司法会计与审计都需要运用会计科学原理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计算、复核、分析,但人们常常把二者视为一回事,特别是在司法实践中,审计报告与司法会计鉴定书不分,其实不然,司法会计与审计有着本质区别。
一、司法会计与审计的起源不同
审计的起源因审计的分类不同起源时间不同,我国的政府审计在西周初期初步形成,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始于以后,内部审计也是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审计的起源来看,经济的发展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审计是为了管理财政和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更是如此,起源于十八世纪下半期产业革命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前,独资经营的手工业生产者负有无限责任,生产经营的成败由生产者一人负责,不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产业革命后,出现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才使注册会计师应运而生。
司法会计在我国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作为检察技术工作的一个门类,诞生于检察机关。从起源来看,司法会计是为了确定案件事实,提供科学证据而产生的。随着法制的进程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民主法制的发展,司法会计由检察机关专有,发展到由社会共有,得到长足发展。
二、司法会计与审计的概念不同
司法会计这一词可以指“司法会计理论”、“司法会计工作(司法会计活动)”、“司法会计工作人员”等,但通常司法会计是指“司法会计工作”,即是指以财务、会计技能的应用所形成的检查、检验、鉴定、证据审查等为内容的法律诉讼活动。
审计是指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依照法规和有关资料,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经济监督、评价、鉴证的活动
三、司法会计与审计的活动类型不同
司法会计工作包括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司法会计检验、司法会计文证审查。
司法会计检查是指在诉讼中,为了查明案情,对涉案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物依法进行专门检查的一项司法检查活动。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在诉讼中,为了查明案情,指派或聘请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对诉讼中需要解决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判定的一项司法鉴定活动。
司法会计检验泛指具有丰富会计知识的人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证据进行检查、验证的技术性活动。
司法会计文证审查是指具有丰富会计知识的人对涉及财务会计专业内容的文书证据进行的技术性审查、判断活动。
审计按主体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按财务审计分运作审计(作业审计)、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财务报表审计
运作审计(作业审计):检讨组织的运作程序及方法以评估其效率及效益。
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评估组织是否遵守由更高权力机构所订的程序、守则或规条。
财务报表审计:评估企业或团体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一般由注册会计师进行。
司法会计鉴定是司法会计的核心工作,非司法会计鉴定人是不可涉及的,财务报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工作,非注册会计师是不可涉及的。
四、司法会计与审计的思维模式不同
司法会计的概念可以看出司法会计是具有法律诉讼活动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以法律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审计是经济管理活动,是以会计思维模式为主要思维模式。法律思维模式更强调逻辑思维,而会计思维模式则多强调感性思维;法律思维模式要求以事实为根据,更强调事物的本质,而会计思维模式则要求以规定形式的财务会计资料为根据,更强调形式;法律思维模式要求在适用法律时,操作者先利用法理对法律条文作出解释,然后根据这一解释来适用法律,因而会强调个案不同;而会计思维模式则通常要求按照标准制定的统一解释来适用标准,更强调统一性;在法律思维模式下处理具体案件时,要求根据具体情节灵活地适用法律,而会计思维模式下则要求一律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
下面将谈一谈司法会计鉴定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区别:
(1)社会活动的属性不同。司法会计鉴定是一种法律诉讼活动,审计是一种社会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2)社会活动的范围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从属于法律诉讼活动,它不属于独立的社会活动,而只是围绕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判断活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涉及经济的各个方面。
(3)目的不同。司法会计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案情,审计的目的则具有多样性,如监督经济活动、鉴证经济业务、评价财务会计报告等。
(4)基本法律依据不同。司法会计鉴定是依据国家的诉讼法律的规定实施的,审计是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实施的。
(5)主体的诉讼地位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人是诉讼参与人,享有特定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而一般意义上的审计人员不是诉讼参与人,即使涉及诉讼时,通常只是作为当事人或一般证人。
(6)文书的诉讼证据类型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书是属于鉴定意见;审计报告属于书证。
(7)主体的法律责任不同。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身份是鉴定人,涉嫌职务犯罪时侵害的客体是司法秩序,其刑事责任风险适用刑法第305条“伪证罪”。而审计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管理秩序,刑事责任风险适用刑法第229条:故意犯罪是“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过失犯罪是“中介组织人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
参考文献:
[1]
于朝.司法会计概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
篇9
21 世纪初,美国安然、世通等会计舞弊事件的频现,集中暴露了美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的问题,内部控制审计也开始得到重视。2002 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中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由外部审计师出具的针对其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审计报告。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效仿美国的萨班斯法案,相继出台了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法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我国于2008 年和2010 年也相继颁布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配套指引,并自2011 年开始逐步实行。但是观察这之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际实施情况,发现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对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作用仍然有限。下文将详细介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基础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企业委托,对内部控制设计及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各种理论观点,先后经历了内部控制牵制论、两要素论、三要素论、五要素论和八要素论等,目前主要流行的是五要素论和八要素论,由于我国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要素,因此这里着重介绍五要素论。
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针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审计就是评价包括这些组成部分在内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针对企业风险评估的审计就是评价企业风险控制目标设定是否合理,风险评估的范围是否全面以及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是否有效;针对控制活动的审计就是评价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置的控制措施是否科学以及控制结果是否有效;针对信息和沟通的审计就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的科学性,相关沟通程序和机制建立是否科学以及实施效果如何;针对监控的审计就是分析包括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内的负责实施监控的专门机构的职责权限情况,评价企业实施内部监督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三、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不充分,审计意见的客观性、恰当性有待提高
从目前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来看,有部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没有按照相应的法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性质和影响,如缺陷具体是属于一般缺陷、重要缺陷还是重大缺陷。除此之外,有部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以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代替其他类型的非标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恰当性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有不少带强调事项段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虽然披露了企业的持续经营问题或内部控制缺陷问题,但是没有披露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而且这些强调事项的性质也与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的定义不符。有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部分子公司未完成工商注销登记手续等问题也作为强调事项披露,存在滥用强调事项的问题。总体而言,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客观性和恰当性有待提高。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同时缺乏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但也只是流于形式,这导致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所以必须要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目标和程序,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直接决定审计的质量成本及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到将整个组织的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范围,但是相配套的审计指引又提到内部控制审计对象为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两者存在严重的不一致,而且也都不是明确的规定。除此以外,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也没有明确规定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和程序,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程序直接关系最终内部控制审计的质量,因此不明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范围、目标和程序导致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也是当前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一大问题。
3.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经验不足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会计师事务所无过多经验可循,审计人员内部控制审计经验也不足,基本沿用原来财务报表审计的做法。现阶段的内部控制审计就是在改进原有财务报表审计中所实施的控制测试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试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以及扩大样本容量,但是这样的审计程序所得出的审计结论是否真实可靠目前看来还不明确。虽然相关法规建议注册会计师采用整合审计的方法,即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开展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但是由于其只是一个通用性的框架,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而且也不是强制性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也没有针对整合审计制定具体标准和流程,因此现阶段的内部控制审计仍然是注册会计师凭借原来的个人经验开展,影响了内部控制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1. 事务所低价竞争,独立性问题突出
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原则降低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收费,以明显的低价格优势赢取服务项目,但是在实际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又迫于成本压力,审计资源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除此之外,由于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强制性要求远远没有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强制性要求高,而且由于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法律威慑力不够,在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收费严重依赖被审计单位的现实情况下,现阶段某些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会迫于压力迎合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要求,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模糊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缺陷,不明确披露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而且部分审计机构与咨询机构属于同一网络,甚至存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某一公司的同时承接该公司的咨询业务,严重违反独立性原则,给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带来潜在威胁。
2. 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同时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2008 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 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及18 项应用指引,并至2011 年才开始逐步施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起步晚,制度尚未健全,与国外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现阶段仍缺乏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开展内部控制的意识不强,即使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实际执行也只是走过场,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内部控制制度从建立、执行、评价、审核到最终的披露,都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在规避企业风险方面是否有效,其所带来的效益是否大于其产生的成本,目前看来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其主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积极性不高,投入的资源也不充分,致使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的配套指引颁布和实施较晚,没有过多实践经验可循,因此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内部控制涵盖的范围很广,注册会计师要想做好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仅仅具备财会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都需要注册会计师去评估。但是在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由于专业水平有限,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的经验也不充分,仍然沿用以前那套财务报表审计的做法,使得其设计的针对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不合理,样本量和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程度也不适应特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不能有效识别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内部控制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四、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建议
(一)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人才培养
虽然内部审计业务起步较晚,但是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逐步完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投入,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执业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注册会计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除了财会审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要加强管理学、信息系统、统计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企业所处行业知识的了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更好地从事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要恪守独立性要求,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与被审计单位合理协商有关费用,坚持客观公正原则,恪守职业道德,切实保障内部控制审计的质量。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领导组织架构,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 一股独大导致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仍普遍存在,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重大漏洞,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完善公司内部控制领导组织架构,让企业拥有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岗位责任制及资产管理方面的相应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及对财务的审计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强化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转变观念,内部控制审计不是去宣扬公司的家丑,而是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表;失真;治理对策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集中表现形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真实的财务报表,能够帮助企业适当调整企业管理经营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继而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然后企业财务报表失真问题层出不穷,损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会给企业股东及所有者直接带来经济损失,也给企业资金的掌控带来不利因素,限制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作为重要的国家纳税者,企业的财务报表失真,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而言,对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当务之急。
一、财务报表失真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干预
一个企业的发展,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的发展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政绩,因此,政府通常会积极与当地企业进行交流。如果企业的业绩下降,生产经营绩效不佳,那么当地政府便会利用各种措施促进企业绩效增长,其中也不乏对企业的财务报表造成虚假现象。尤其是当地的一些著名企业,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强这个地区的商业软实力,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当地,因此,政府会积极为企业宣传,增加业绩,增加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当企业绩效降低时,甚至会出现篡改企业会计信息的情况,这样,导致企业财务报表存在失真问题。
(二)企业管理层利益导向
企业的管理层是企业的经营者,一般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都相互分离, 企业的管理层的实际收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管理层人员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加大对财务信息的控制,甚至篡改财务报表。管理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改动,通常是增加业绩,获得更多的奖金等收益,导致财务报表的失真。
(三)工作人员自利行为
企业财务报表失真,除了以上两种原因导致外,还有一种原因便是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和信息,收集之前就存在一定误差,这种误差由于工作人员疏忽导致的几率不大,通常是工作人员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企业的经营管理,通常会对一项经济活动设立一定的指标,当不能完成这项指标时,工作人员有可能面临被处罚的风险,进而影响到工作人员的收益,因此企业工作人员可能会违背会计信息真实性原则。除此之外,企业工作人员所属部分为了争取预算,可能会开假发票、凭证等。甚至在一些部门中,私藏企业利润和预算支出,建立假账等等。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最终的财务信息存在失真。
二、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的治理措施
(一)地方政府放权
首先,地方政府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行成正确认识,要重视财务信息、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要知道政府干预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实际发展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政府要认识到,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真实、精准的财务信息,政府对财务信息的干扰只会使企业陷入发展恶性循环,最终会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对本地区的财政状况和商业环境造成不良因素。其次,当地政府要提升公正、公平的形象,要提升法律意识,努力提高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府职能。政府主要应该承担对企业的合法管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确保企业财会信息的真实性。
(二)改变管理层的利益导向,做到懂规矩,守纪律
企业的财务报表失真,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企业的管理层。限制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提高管理层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加强管理层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懂规矩、守纪律;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扩大监管部门的权利,实现对企业管理层的有效监督,从而实现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在企业内部,个别部门或者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情况,有的部门或单位专门设立了自己隐藏的小金库。这些行为的存在,既破坏了企业内部的管理规则,也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得企业的发展没有正确的信息支撑,阻碍企业健康发展。因此,企业要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加大企业内部审计,设计监管部门,加强财务监管。另外,要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参与外部学习等。而对于财务造假的员工,要严厉处罚,以此减少工作人员的恶意违规行为,减少财务报表失真情况。
(四)加强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年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是解决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的有效途径。但是现在的会计报表审计时间比较紧,审计往往走程序。因此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切实做好对会计报表的审计监督,把好审计报表审计的最后一道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报表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对企业总体经验状况的总结和呈现,更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信息依据,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对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现象的查处,从政府、管理层、员工等全方位进行认识和管理,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度。
参考文献:
[1]朴春泽.治理企业财务报表失真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25-28+71.
[2]吕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失真与治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09:251.
[3]位书敏.浅析现代企业对财务报表失真的防范与对策[J].民营科技,2015,10: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