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经济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非经济因素;实践教学
1.引言
财经类院校是以经管类专业为主、理工类专业为辅的一类特殊院校,在理工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部分经管特色,与理工类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出现了微妙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和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广大高校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成为了创新队伍的主力军。财经类院校的工科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开始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贵州财经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财经类大学,从2013年开始积极参与省教育厅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围绕比赛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从参赛情况和比赛结果来看,作为贵州财经大学开办较早的工科专业的软件工程,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较差,比赛作品的创新思想较为落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与其它高校的同专业的作品相比,完全出乎意料。
2.因素分析
从2013年和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统计数据来看,参加2013年比赛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是2010级的学生,全班三十多人,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只有四人,参赛率为12.5%左右,而2014年的比赛以2011级学生为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没有参加比赛,参赛率为0。通过这组简单的数据折射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层,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奖励积极参赛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等。然而,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去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非经济因素更为重要。
(1)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的,技能尤为重要,而技能的培养是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数的。纵观软件工程专业六届学生的培养方案,出现以下两个影响技能培养的明显特点。第一,专业课开设时间较晚。专业课一般都是在大三时才开设的,大一、大二主要开设的是专业基础课,且课程数量较少,更多的是一些通识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在大一、大二对所学专业方向并不熟悉,缺乏敏锐的观察力。第二,技能培养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专业限选课的课时量安排较少,致使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困难的抉择,如果深入讲解,则在规定的课时量中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则讲解就非常肤浅,造成学生囫囵吞枣,不知所措。例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基于该网络的创新应用不断涌现,这些应用程序大部分是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众所周知,作为一门完整的语言体系,JAVA语言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庞大的。而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JAVA程序设计只设置了48个课时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多年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在此课时量范围内,只能完成JAVA语言的语法知识的讲解及应用,而对其高级应用,如Applet、Swing和JDBC的应用则难以完成。
(2)全局概念的任课教师缺乏
培养方案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包含的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不容忽视的。而由于师资队伍理论、技术的缺陷使得本来是前后连贯的课程因为任课教师的主管选择而造成了前后课程之间知识的断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培养的连贯性,致使学生在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中由于知识的缺乏而难以满足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在前后关联的两门课JAVA程序设计和J2EE中安排了另一门课程动态网站设计。动态网站设计采用的平台选择性较大,大部分任课教师会选择理解较为简单的作为这门课的主要实现手段来讲解。而J2EE是以JSP作为视图展现技术手段,和JSP之间的基本结构和语法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J2EE的教学任务,从而减少了J2EE相关框架知识讲授和应用培养的时间。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学校层面上要彻底改变前两个因素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甚至会给学校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纵观软件工程专业六届学生的学习情况,绝大部分学生课后的生活主要是在忙于各种非学习型的生活,如游戏、学生会活动,课后时间用于学习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不到10%,其中用于自主学习新知识、提高个人能力的学生所占比率不到5%,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差。据调查,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本专业未来的前景并不明了,甚至出现了很多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学习的主要是其它专业热门的技能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证考试。
(4)专业辅导员稀缺
目前,贵州财经大学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参差不齐,辅导员的作用主要侧重于思想教育。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大部分是依赖于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待发掘的。因此,平时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与所负责的班级专业差别较大,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仅从形式上按照学校的通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参与学生的水平或者作品事先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5)创新意识差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引导,将创新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纵观六届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在整个大学学期期间并没有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创新能力对于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每天的学习就是在任课老师传统式的教学中浑浑噩噩地度过的,创新动力源泉枯竭。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自身因素,二是任课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基本理论不扎实,其掌握的知识只能限于简单的应用,一旦应用领域拓展或者发生重大变化后,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让其对变化后的应用的理解进行升华,也就没能达到创新的要求。任课教师因素则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或者技能掌握不够全面,仅仅从基本理论知识入手,对所讲授的知识不能结合实际的创新应用案例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只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
教师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从全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发现,综合实训是提高学生整体技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综合实训设计的案例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提高的程度。在贵州财经大学,综合实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式,即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由校外企业承担,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毕业设计就成为了大学毕业前检验学生整体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从已经毕业了的三届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来看,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所占比例不到10%,其余的都是重复网上可以查找到的资源,无法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去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
3.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四个非经济因素,在不增加学校经济负担的前提下,经过局部调整和试验后,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培养方案作出适当调整。从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以来的六年教学课程安排的统计情况来看,培养方案中的30%的专业限选课并没有开设。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一定课时量的专业限选课,因此,可以将这部分长期没有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剔除,而将一直开设但认可教师明显感到课时不够的专业限选课的课时量从一个学期延长为两个学期,为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充足的课时保障。
第二,前后关联的课程尽量采用相互关联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将学生前后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整合,减少后续课程的教学压力。作为财经类院校中比较有特色的工科专业,软件工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选择性较多,前后所学知识或者工具体系过于庞大,将会占据学生大量的课后学习时间,从而减少了课后用于打造创新能力的学习时间。
第三,在学生中开设学习兴趣小组,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科研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将这类兴趣小组纳入到课外素质学分计算中,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达到了丰富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又能在学业上得到肯定。
第四,从专业教师队伍中选取部分优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辅导员,就本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向学生传达,并能从广大学生中发掘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引导,教授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并从基本技能中进一步升华为创新能力。专业辅导员的日常辅导按照某种比例折合为年终考核工作量,这样既达到了专业引导的目的,又不增加相关部门的经费开支。
第五,针对教师因素造成的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环节,建议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上安排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检测力度,如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开题前,必须对教师或者学生提供的题目进行论证,强调创新性的权重,对于简单地重复或者加工网上可以查找到的现成资源,不准予开题,从而为低年级的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打下烙印,没有创新性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难以过关的。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间断性地实施。
4.结束语
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在消除经济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范式,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锻造新时期的儒魂商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上海:滑动师范大学,2013.
[2] 任炀.本科生导师支持行为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定位 一流专业建设
0 引言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于2012年在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名而成。2008年12月教育部批准长沙理工大学增设“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长沙理工大学也因此成为继华北电力大学之后,第二批开设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2009年开始招收“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2013年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本科生。目前,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正处在创立摸索向定位发展转变阶段。2016年我国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国高校改革实质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能源革命”给新能源产业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推动能源四大革命,并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这些发展部署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必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先进储能技术等新能源领域创新列入重点任务,开展大型风光热互补电站示范,掌握高参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展大型高空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研发 100米级及以上风电叶片,实现 200~300 米高空风力发电推广应用;研究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高温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技术,积极探索研究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储能技术、新概念储能技术以及全新混合储能技术。新能源产业技术的创新离开专业技术研发人才,给新能源专业人才带来就业的利好,同时,对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能源四大革命新形势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办学模式也需适应新情况,进行教学“革命”。
2 供o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大学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主要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专业人才。但从高等教育“供给侧”现状来看,人才供给结构并不令人满意。高校专业同质化非常严重,部分专业市场需求趋近饱和,而新的专业结构调整未能及时跟进,导致某些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作为供给侧的高校却无法供给。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看高校自身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刚需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科研体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和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而已,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能源内部产业的结构调整,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以及配套储能之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家或行业的需求增强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对高校新能源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如何精准定位,培养什么类型人才、如何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因此作为新能源人才供给方,高校新能源专业面临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和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的挑战,相应的教师队伍及研究方向也需根据人才需求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 “双一流”建设战略对新能源专业建设提出新目标
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学科是众多高校发展的重点。学科的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建设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在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专业口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使用、教材、实验设计与开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学科建设微观实施。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具体专业的建设。之前,国家评价专业建设水平以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方式评价,在“双一流”建设战略下,新能源专业建设应以建设“一流专业”为新的目标。
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新能源专业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新专业,教育部2010年设置的专业;新技术,新能源专业涉及技术领域多数属于新技术;新教师,专业教师以年轻博士为主;新行业,新能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诸多突出问题:缺乏专业历史沉淀、缺乏系统性专业资源、缺乏传统的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存在以下不足:(1)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模糊;(2)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不能相互支撑。(3)缺乏合理的实践和实训体系。
这些不足将影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建设,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面临同样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建设一流专业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5 我校新能源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专业定位:(1)分析能源革命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特征;(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定位的影响;(3)我校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相关学科实力调查分析;(4)结合我校办学特色、能源类专业办学优势,研究我校新能源专业开设太阳能方向的优势和特点。
建议二,“一流专业”建设:(1)师资专业方向缺口分析与一流师资打造;(2)科研学术成果反哺新能源专业教学的途径分析;(3)专业实验设备增设与专业实验开设研究;(4)基于“一流专业”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研究。
建议三,教学课程体系:(1)高质量新能源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的研究;(2)一流新能源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3)一流新能源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4)一流新能源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系统的研究。
建议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1)新能源专业实验课程的更新;(2)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调整;(3)仿真、认识、生产、毕业等实习基地的建设;(4)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项目申报及建设。
6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借助能源革命有利时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确定适应新能源产业新特征、切实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探索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可行方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思考.长沙理工大学报,2016-04-18.
[2] 田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高校力量.湖南日报,2016-03-13.
[3] 熊超,袁洪春,朱锡芳,潘雪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时代教育,2013(19):37.
篇3
【关键词】能源工业 能源经济 发展 政策性因素
我国的能源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基础性地位,政策性因素对其产生影响时,还会把这种影响扩大到其它经济领域中去,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差异大,能源经济的投资之巨,涉及面之广,操作好坏直接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民心背向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只有充分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性因素的综合效力,才能为我国经济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1.产业经济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某一个产业的微观经济政策。对于某一个产业部门来说,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是不同的。而对于某一个需要使用特殊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来说,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调节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定产业的特殊情况及特点:
1.1 市场的缺陷。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符合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形成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实际情况并非如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就是市场失灵。对于能源经济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1.2 资源条件的制约。
在当今世界一次能源资源构成中,石油和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形态,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而且还存在着级差地租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石油或煤炭的持续开采,埋藏的深度就更大,地区就更加偏僻。同时,储量会随着开采而不断减少,开采条件也会越来越恶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另外,开采条件的优劣,以及离消费市场的远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很大的级差收益。因此,市场在一个资源短缺而且分布既不均衡且地域条件差别很大的经济领域里,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显然是很低的。
1.3 外部性问题。
对于能源工业和能源经济来说,其外部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能源形态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时,这些不同的外部性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
2.区域政策因素
在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能源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制定和实施能源工业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的时候,应考虑和照顾到这些差别,充分发挥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功能,逐步缩小这些差别,达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鉴于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巨大。所以,从制定能源经济产业政策来说,需要从多个方而进行研究,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土资源利用政策。在我国实施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以后,西部的一些能源开发项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如地处云南西部山区的大朝山电站,据说因为征地的手续问题,被有关部门罚款高达亿元人民币。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必须先立项后征地。而立项的程序又要求工程必须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准备工作要做就必须先用地。如果不进行变通,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就只能陷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之中。二是移民政策因素。在西部进行建设,很大部分可能都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对于再生能源项目,又主要是水电项目,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移民问题。三是生产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由于东、西部形成的历史、文化、地域性以及劳动力劳动技能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西部各类产品的竞争力,就应当在作为生产资料供应的能源产品的消费政策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四是消费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薪柴和秸秆仍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形态。这一点,只要我们沿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走一次就会发现现实情况的严重性。因此,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作为消费资料供应的能源商品,除非有特殊的区域部类政策,才能把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带到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中来。
3.能源形态政策因素
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了,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极大好处的,但是,对于能源产品的供给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新能源的步伐就不得不进一步加快;根据各个能源专业的技术人员估算,我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我国能源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相对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水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容易上规模进行开发的优越的能源形态。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供应将呈现多元能源形态相互发展的格局。因此,今后能源经济的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就应当体现对需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形态的支持,以及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能源形态的控制。
4.其它政策因素
如何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率,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应当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4.1 资源开发政策。
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未来我国能源供应将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和开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影响到这些资源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资源的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寿命和替代资源的选择。
4.2 经济公平运行政策。
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历年累计拖欠的电费已高达数百亿元。由于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属于中央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对于清理这些欠款一方而政策不到位,另一方而工作不到位。其结果是,电费拖欠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势必会影响到各地的投资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4.3 社会保障政策。
篇4
但不容忽视的是,诸如风能过剩,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国内市场开拓不足,亦引起了业内专家的担忧。
“新能源的前景很广阔,一旦发展进入到成熟期,将会带动上万亿的产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但现在的问题是,包括风能、太阳能等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的,新能源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规划,除了政策扶持外,更要认真考虑其发展模式和道路,创新性的研究如何实现新能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新能源焕发商机
2009年上半年,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包括纺织、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出炉,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的同时,如何谋划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命题。
2009年9月21日至22日,国务院总理召开连续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会上强调,要把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提出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未来五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这在当时随即引发对能源结构调整的热议,但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信号。
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根据该目标,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
“从国家一系列的规划看,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对于能源需求也将不断激增,但是传统能源使用面临污染环境等诸多问题,大力发展新能源,不仅是中国的出路,也是世界的共同选择。”中国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彤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新能源产业正逐渐成为引领全球经济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引擎。美国政府提出,要在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在智能电网、节能增效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占其能源投资总额的60%。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日本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能源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促进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的同时降低对外依存度。
在国家的政策机遇面前,各地已经尝到了新能源产业的“甜头”。如福建省,2011年全省已有12个LED和光伏产业专业园区,企业数量超过150家,产值超100亿元。安徽省也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实现新能源产值千亿元以上。而此前早已抢得先机的江苏省,根据其制定三年的规划,新能源产值将在2011年实现4500亿元。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加入发展新能源的队伍。去年12月,包括上海、北京等地,相继了地方版的可再生新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和保障措施以及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项目等内容。而据媒体报道,今年初,还将有包括未来五年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17个能源专项规划密集出台。
技术和市场隐忧再现
在新一轮投资热潮的背后,技术和市场,这个困扰传统产业多年的问题,此刻也在施压新能源这个新兴的产业。
去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事故之后,各国核电发展计划都受到了一些影响。中国国务院在当月出台的核电“国四条”中,即明确要求在核电安全规划出台之前暂停审批新项目。
而在新能源的风电领域,由于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很高,产能连年增长,但是由于风电并网的技术跟不上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风电制造业产能过剩。对于光伏产业,“十二五”以来,国内多个省份已将其列为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最新统计表明,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大致为24GW,相比去年增长30%左右,而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光伏产能约为50GW。很明显,国内的产能扩张速度已远高于市场增长速度。
由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去年底联合的2012年《低碳发展蓝皮书》也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1.4%的目标主要依靠水电完成,但水电站的建设引发生态环境问题隐忧。风电间歇性电源并网瓶颈不断凸显,智能电网建设与风电场建设难以同步完成,造成大量弃风和风电消纳困难等问题。光伏发展“两头在外”,国家政策不足以拉动国内光伏市场。
“风电等新能源目前是相对过剩,与之前几年市场需求不一样,现在因为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尤其是欧洲对光伏发电需求的减少,市场出现调整。”朱彤认为,一旦经济恢复,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
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核心技术这块是我们发展新能源做得最差的一块。欧美的发展模式是搞研发卖技术,我们目前是‘打工的’,高价进口别人的关键技术、装备和生产线,低价出口产品。”孟宪淦说,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这是因为国际市场需求所带动起来的,现在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速放缓,这首先影响的,就是产业链中竞争最为激烈、技术门槛最低的组件和电池制造环节。“从技术的角度看,我国的光伏产业仍然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有序引导机制先行
对于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格局,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曾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经历了一个规模化快速增长时期和能力迅速形成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要在规模和基本产业链条形成的基础上,在质量上实现飞跃,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而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首次强调要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如何才能有序发展?在孟宪淦看来,我国对新能源发展的认知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但是可以借鉴20世纪末针对农村能源建设所提出的16字指导方针,即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重新认识这个方针的内涵,包括新能源经济的特点、技术要求以及市场需求,然后不断完善。”
孟宪淦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新能源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发展速度与政府的投入相适应。但到了2020年之后,新能源将迎来大发展时期,这就需要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骏曾发文指出,新能源的产业链长,对拉动经济、增加就业作用明显。但只有这个产业中所有设施都实现了按设计水平正常运行,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不然的话,反而会造成全产业链更大的损失。“对于新能源如何走好开局之路,一是解决核心技术;二是完善产业链,比如太阳电池,多晶硅的技术问题、质量问题、污染问题,产业链都需要完备;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包括上网的问题、监测的问题、售后的问题都需要做好。”孟宪淦说。
篇5
作者:黄莹 赵黛青 陈勇 汪鹏 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市2020年能源经济情景预测为了分析
模型及参数设定ExSS模型是至下而上考虑经济和能源系统的模型(图略)。该模型应用投入产出表预测未来的部门产出,考虑产业部门的能源服务需求,通过对各产业部门内能源服务需求结构的分析,以实现对未来由于技术进步、能源服务量需求及能源品种改变来预测未来能源需求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模拟过程中,我们选择2010年作为基准年,2020年为目标年。首先通过设定广州市到目标年的人口、经济等增长速度,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情景进行定量描述,在此基础上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设置了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两种不同的情景,分别对应在相同的经济发展前提下应用现有技术和发展模式以及采取低碳措施和技术的情景;并收集广州市工业、商业、居民生活、交通等部门的发展现状,以及被认为在目标年可能被采用的各种低碳措施的技术数据作为外部参数输入ExSS模型中,在成本最小的原则下模拟得到不同情景下广州市2020年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并进一步预测低碳情景下的节能减排潜力。模拟结果根据模型的模拟结果,基准情景下广州市2020年的终端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加,分别达到9200万吨标煤和23670万吨CO2;而在低碳情景下,通过在电力、工业、商业、交通、建筑等领域采用先进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等低碳措施和行动,2020年广州市低碳发展总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终端能源消费将较基准情景下降约26%,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28%。各项低碳发展指标(表略)。
广州市低碳发展建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广州市在未来发展中可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推进:(1)提高能源效率,促进既有支柱产业的低碳化。加快淘汰劣势产业和落后产能,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积极引导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型、技术密集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部分产业升级,努力促进传统高耗能行业开发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并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和后续产业。(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扶持以核电装备、汽车制造、石化、船舶制造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及高端IT、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与新能源等为主的低碳型新兴战略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使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能源管理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尤其是服务于低碳的计量、咨询、评价、认证等碳管理服务业。(3)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减少煤炭直接燃烧,积极推广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燃气、电力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的使用比率。争取到2020年,基本实现广州市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低于30%,石油低于25%,天然气高于18%,核能高于10%,西电东送高于14%,可再生能源高于3%的调整目标。(4)科学规划基础设施,保障城市低碳化运行。将碳减排的约束纳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中,基本建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以舒适、节能、绿色为为核心的绿色建筑体系,以安全、高效、清洁为重点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以宜居为目标的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体系,大幅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5)强化低碳发展科技支撑,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全低碳发展合作机制,建设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全面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更加灵活高效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机制和发展模式,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成果的应用和集成。同时,及时掌握国外低碳发展的信息和动态,加强与国外在先进低碳技术、经验和理念等方面的交流,深入推进技术、经验交流与合作。(6)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提供低碳发展制度保障。提高准入门槛,把碳减排约束性要求纳入环境管理、监测和执法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机制,运用价格手段鼓励低碳能源的发展与消费;出台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税收等经济政策,创新支持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手段支持低碳经济发展。(7)普及低碳理念,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低碳发展理念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培养青年学生的低碳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宣传国家和省低碳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开展以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行动,引导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
篇6
“哪个国家在清洁能源技术中领先,哪个国家就将引领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在去年的“世界地球日”上,奥巴马本想以此感染美国国会,却无意中鼓舞了中国政府。
今年3月,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了一份名为《谁在赢得清洁能源竞赛》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20D9年在清洁能源经济领域的投资为346亿美元,而美国以186亿美元退居第二。
西方不亮,东方亮。洋VC和洋PE刚在视频网站上吃了亏,正向中国政府抱怨投资环境日益恶劣,清洁能源便向它们打开了一扇门。
对于投资者而言,新能源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比互联网领域更具挑战性。发展了近20年的互联网投资,早已不再缺乏专业人士和知识体系,很多基础性的判断和投资规则在媒体的帮助下已妇孺皆知。而在清洁能源领域,大家都还在摸索之中,没有哪一家敢说有足够的把握,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找到感觉的投资者,政策导向则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幸运的是,他们遇上了一个“大政府”。去年,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联合出台《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根据“十一五”规划,首先是截至2010年年底,将实现可再生能源至少占总能源消费量的10%,继而是这个比例在2020年增加至1595。同时,政府希望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每万元GDP能耗降低20%,并在2020年减少30%的工业用水消耗。
“清洁能源”,这一前些年在中国尚显冷清的投资领域正被越来越多的创投机构关注。2009年,中国风电新增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增长27%:太阳能新增投资19亿美元,同比增长97%。自2006年以来,共有28家从事清洁能源的中国企业在海内外上市,其中17家有VC/PE投资机构的支持。施振荣、彭小峰、王传福相继证明:在中国不做房地产也能当首富――他们做的都是清洁能源。
“在过去的10余年间,中国的工业与制造业飞速发展,GDP持续高速增长,伴随这一过程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原材料消耗的态势。”贝祥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刘东秋认为,由于观念与发展重心的转变,中国原先在环保和相关领域采取的“末端处理”方式,正逐渐转换为“事先防治,预先处理”的策略。
有心布局清洁能源的并非只有中国政府。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将清洁能源的变革上升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度。他认为,美国毫无争议地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大学研究力量、国家实验室和私营企业研究机构。一旦让这些“机器’,运转起来,美国就能够继续凭借能源优势在世界上处于“领跑”的位置。
尽管深陷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仍然为新能源研究项目大手笔投入了4亿美元,解决了目前许多新技术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2009年,英特尔全球投资机构宣布了五项清洁技术投资。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2009年第二季度清洁技术风险投资报告显示,该领域涵盖北美、欧洲、中国及印度的94家公司发生的投资事件,投资总额达12亿美元。
可惜,美国国内的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并非都与政府一条心,美国政府也先天性地不具备足以号召和引领自由市场的能力。在《清洁能源法案》通过的前夜,环保组织与石油协会轮番向政府施压。奥巴马承认:“我们一直都清楚,依靠廉价而易于开采的石油已时日无多。”
篇7
与时俱进功在千秋
浙江是经济大省,资源贫乏,能源、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浙江的经济发展,克服能源短缺的瓶颈,节约能源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能源研究工作相对薄弱,面对机遇、面临挑战,将怎样与时俱进,如何理出思路作了深入的思考。作为浙江省能源研究所,在多年取得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研究全省、乃至长三角经济区的能源发展战略,细分能源品种的长远规划,确定能源技术发展重点,深化节能技术丰富内涵,实施了具体的操作方案。
从自身出发,正确认识能源所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现有职工30人,具有高级职称8人,中级科技人员15人,其中正高级科技人员2人,人员不多,但配有一定量的光电系统和器件研究所需的常规仪器设备,对太阳光电系统、太阳能光热和能源、经济、环境等技术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业绩。
尤其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理念传播,以及技术推广、示范工程、能源诸多领域做了大量工作。这些示范、引导和推动,是利国工程、民心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曾多次承接和完成了国家科委“七五”至“九五”太阳能光电项目的攻关,先后承担了中欧国际合作项目,“新疆伊犁州和阿勒泰州光电示范工程项目”和“太阳能热水工程”以及“青海省太阳能光电示范”项目,还有“中国政府援非项目――津巴布韦阳光发电系统”等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通过“浙江省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的研究”、“浙江省能源供应战略方案的优化研究”等多项研究,在国际合作中,加强了科研人员的能力建设,科研成果得到不断提高,科研领域不断拓宽,能源所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励精图志再创佳绩
能源所在深入的调研中充分认识到,作为全省能源专业领域唯一的一家省级科研机构,至今还没有建立起设备比较完善、技术水平较高的实验室,更谈不上省级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远远达不到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大省对能源战略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改革体制尚不到位,有些工作环节还不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部门框架的阻隔使较好的实施方案得不到具体落实;科研经费大多依靠申报项目解决资金不足,科技人员资金没有保障等情况。但这些问题随着能源战略的逐步实施,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会逐步解决,纵观黑龙江省、吉林省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的能源研究体制顺、项目多、资金足,科技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浙江省能源所全体员工正视目前现状,没有退缩,积极寻求发展思路,全面落实制定的发展战略。
加强以能源经济为主的软科学研究,努力办好《能源工程》杂志,促进能源学科发展和信息化传播,建立能源科技社会服务平台,延伸信息化服务的多元科技体系。
扩大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组建浙江省能效检测咨询办,承接节能技术的咨询、检测与服务,把节能工作的重点拟放在变濒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等方面,做好社会公益服务的同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篇8
[关键词]河西走廊;风电;融资模式
一、河西走廊风能资源分布和风电开发及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风能资源较丰富的省区之一,河西走廊北部区域年平均有效风功率密度在150瓦/平方米以上,有效风速时数在6000小时以上,可开发量占全省可开发量的70%以上;境内干旱少雨,相对湿度较低,不含盐雾,冬季极限低温不超过-29℃,适合风力发电机组全年安全稳定运行;区域内未利用土地面积大10万平方公里以上,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大都位于广阔平坦的沙漠、戈壁及未利用荒地上,地势平坦开阔,风电场厂址面积大,适合风电连片开发建设;区域内地质构造基本稳定,地基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可满足风机基础的建设要求,基础持力层埋置深度较浅,可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由于兰新铁路、兰新高铁、高速公路及312国道贯穿河西走廊,沿途无须拓宽加固沿途桥涵、公路,交通运输便利有利于风电设备运输。其中河西走廊酒泉市瓜州县被誉为“世界风库”,玉门市、阿克塞县、金塔县和肃北县马鬃山镇等地区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
河西走廊风能的开发基本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从2000年河西走廊大型并网风电总装机容量的十几万千瓦猛增至2008年的几百万千瓦,年均增长52%,特别是2006年以来,河西走廊的风能开发随着国家政策对新能源的支持,河西的风能开发迅猛发展。到2007年为止,河西已经成为我国举足轻重的风电基地,其中从增长方面来看,2000-2007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年均增长连续翻番,己在河西几个市建成一定规模的风电场。借此河西将向努力打造一批“风电三峡”宏伟目标迈进了重要的一步。目前,酒泉风电基地一期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已获国家核准,二期已按国家要求进行了安排部署,正在开展500-800万千瓦规划及前期有关工作。有资料显示2010年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容量达到516万千瓦,到2015年将达到1271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
在风电装备发展方面,河西走廊以酒泉为重点建设了风电装备产业园,并依托兰州电机、天水星火机床、兰州理工大学风力机工程中心等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和研发力量,进一步加强院地、院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培育。从2006年至2008年,酒泉市瓜州县陆续引进甘肃科耀电力有限公司、酒钢(集团)瓜州长城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瓜州顶松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5户风机塔筒装备制造企业。随着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瓜州县风电装备制造业也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据统计,2014年全县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5.3亿元,新增风电装机200万千瓦、光电装机20兆瓦,风光电装机累计达到617万千瓦,柳沟煤化工产业园一期建成,广汇储煤场搬迁扩建进展顺利,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亿元,增长16.9%。为全县及河西走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河西走廊风电开发及风电装备制造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河西走廊风电开发及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已度过起步阶段,正在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急需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投融资矛盾更为突出。针对河西风电开发及风电装备制造业的融资问题,需要结合理论,深入分析,找到破解此难题的方法。经过调查分析,河西风电及风电装备制造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电产业资金壁垒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资金的壁垒显得格外重要。与传统产业相比,风电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研究内容大多涉及高科技领域,另一方面,风电的开发周期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投资额往往过亿。对于河西走廊的当地投资者而言,无论是风电产业前期的研发,还是后期的生产、销售,这么高的资金壁垒都很难逾越。
2.政府保护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形成
政府是新能源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由于风险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众多企业只能通过政府的直接拨款取得初始的发展资金,应该说政府的保驾护航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产业发展缺乏市场元素,从而很难形成一个不断创新、公平竞争、监管有效的市场机制,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历史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是解决产业发展中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风险投资主要针对非上市的中小企业,通常是10年以上的长期投资,投资对象为高风险、高成长和高收益的创新事业或风险投资计划。鉴于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新能源产业很难从一般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而是新能源产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一致,融资企业更易于从风险投资中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遗憾的是,河西地区风险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非常少,很多新能源项目尚处于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而鲜见的优秀项目亦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本运作,从而影响了风电产业的发展。
3.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决定企业的命运,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为战略性产业的风电产业目前也面临这样的发展困境,这也导致风电产业难融资。目前,河西民间资本更多的是作为新能源设备的制造商进入新能源领域,而非作为新能源的投资方。但是,民间资本是目前最直接、最清晰的获利方式。一方面他们看好新能源巨大的潜在发展市场,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究竟该如何进入新能源产业,探索一种较为合理的盈利模式,这仍然是困扰他们的问题。当前,河西资本市场尚不成熟,风险投资的赢利模式比较单一。全国而言,通常是先申请上市,然后在二级市场转让股票以获取利益。此外,还可以依靠公司回购、兼并等方式盈利。但是,河西由于新能源项目投资额度少,发展时间短,多数达不到上市的条件。
三、河西走廊风电开发及风电装备制造业融资模式创新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融资模式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和局限性,风电企业融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特点,制定出融资成本低、效率高、风险低的最佳方案,在成本、效率、风险决策中寻找最佳平衡点。由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河西走廊风电开发及风电装备制造业进行融资模式创新:
1.尝试采用BOT融资模式
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事先与投资方签订契约,授予投资方(私营企业或外国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特别经营权,允许投资方先垫支资金用于建设及经营特许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允许其以向用户出售产品或收取服务费的形式回收垫支的资金并获取一定的利润,等到特许权到期后,基础设施项目收归政府所有。采用BOT融资模式应用于风电项目,具体为“开发风电场一带动整机销售一转让再次获得溢价”,其融资不需要政府为项目承担任何责任,BOT风电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完全由投资方负责,与其他融资模式相比,BOT模式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可以快速筹集到大量资金,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二是BOT项目通常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颇具实力的私营风险投资机构承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三是由于建设速度快、效率高,具有稳定的收益性,能够吸引投资方持续投资;四是BOT风电项目主要是发电站、污水处理厂等环保性较强的公共设施项目,使用时间长,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所以,BOT融资模式是符合风电项目特点的有效融资方式。
2.推行PPP融资模式
PPP即“公共―私营―合伙”,是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共同投资某个项目而结成的一种合作关系。它是基于“共赢”的原则,使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更广泛地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通常情况下,PPP模式包括特许经营、合伙经营、合伙投资、私营部门投资、合伙公司等几种组织形式。在风电项目中引入PPP模式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借助于私人部门在风电项目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使项目的设计更具有创新性,建设、运营更具有时效性;二是利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彰显风电项目的社会公共产品属性;三是PPP模式下,政府并不是旁观者,而是要与合作各方共担融资风险,以政府的特殊身份为项目勘查、设计、建设打开方便之门,确保项目的成功运营;四是在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先以政府采购的形式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合同,然后再以该合同的副本为依据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签订协议,该协议不是用于给项目提供担保,而是向这些金融机构展示政府与项目公司之间的特殊关系,使项目公司能够顺利地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
3.采用项目租赁融资模式
项目租赁是融资租赁在风电项目融资中的应用,它是以杠杆租赁方式代替商业银行贷款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项目公司以项目自身财产和预期的投资效益为保证与租赁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租赁公司只能对签约项目的财产或收益行使追索权,收取的租金也只能从签约项目的经营净现金流量或预期收益中支付。具体实施时,风电项目公司以承租人的身份将投资项目从实力雄厚的租赁公司手中承租过来,把支付的租金及相关经营费用从项目的经营收入中扣除,其余部分就是项目公司的利润。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较,项目租赁模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租赁公司只是资金的提供者,不具体参与项目的管理工作,而项目公司虽然不需要为项目投入原始资本,却能够完全拥有项目的控制权;二是项目公司借助租赁公司的实力实现风电项目的全部融资需求,解决了项目发起人自身资金不足的难题;三是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及税法的规定,在这种融资方式下,项目公司支付的租金可以直接计入项目的经营成本,从项目公司的税前利润中扣除,可以充分享受税前偿租的好处,减少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提升项目的开发价值。
4.引入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
资产证券化是指企业将那些流动性较差但在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量的资产通过一定方式集中起来,按照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对其进行分类、重组,然后转化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并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在风电能源项目的开发中也可以引入这种融资模式,具体思路是以风电能源项目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未来的预期现金流量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募集资金。其具体做法是,项目公司先将各项目的资产集中成一个大的“资产池”,然后再将该资产池转让给一个特设的信托中介。信托中介根据风电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运营期限和风险程度等要素,设计不同利率、期限及风险等级的证券,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这些证券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确认,然后通过金融市场出售给投资者。待证券出售完毕,信托中介将募集到的资金扣除约定的佣金后转交给新能源项目公司,从而实现以投资项目预期未来收益提前变现的形式达到为风电项目筹集资金的目的。风电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对原有项目资产进行分类、重组,提升了项目公司的信用等级,同时借助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提高了项目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了项目的融资风险。
5.创建风电能源基金
为了进一步加快风电项目的建设步伐,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加大直接投入,创建风电能源基金。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风电能源基金可以分为金融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以吸纳短期投资者的资金为目的,把筹集到的资金交给专业机构参与期权、期货和货币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最终实现套利。后者是为了方便民间资本和非上市公司进入风电行业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该基金可以采用封闭式基金模式,有效期限不超过15年,发起人为大型风电能源公司及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该基金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风电产业的规模扩张,而且借此正确引导民间闲散资金有序进入风电行业。
参考文献
[1]蒋松云,曾铮.能源效率和叮再生能源的发展及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1)
[2]何莽,夏洪胜.新能源经济中风险投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现状[J].特区经济,2009(1)
[3]李会刚BOT项目融资风险防范发展研究,2003,(3);35-37.
[4]鲁庆成,任润堂PPP融资模式在我国铁路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7,108(9):98-101.
[5]李彬.我国f61李彬.我国新能源融资分析[J].理论界,2010,(1):45-46.
[6]闫晓梅.我国风电产业投融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
[7]吴广庆.中国风力发电公司融资模式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10)
作者简介
王艳华,女,汉族,1978年10月。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篇9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7003
1 引言
我国信管专业是在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信管专业是集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于一体,创新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叉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实验教学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上海电力学院经管学院为例,介绍其为提高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所进行的实验教学探索,包括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实验室制度建设。上海电力学院经管学院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希望能够对我国其他高校信管专业实验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2 实验课程建设
上海电力学院经管学院的实验课程分为2类:课程内实验、集中实验。课程内实验即安排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将一门专业课教学分为理论课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2部分,每周先安排一次课讲授理论知识,再安排一次课上机实验,或者单周讲授理论知识,双周上机实验,实验课学时一般占课程总学时的1/3以上。这种课程设置的优点是:(1)实验课与理论课衔接紧密,每次理论课后的实验课是对抽象、难懂的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提高。(2)实验课增强了课程趣味性,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对课程涉及的企业流程和开发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学院开设的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为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32学时,上机实验32学时。每周先上一次理论课,讲授IT项目的初始过程、范围管理、进度管理等知识。紧接着安排一节实验课,利用Project软件对实际的IT项目进行管控。表1是经管学院为信管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共24门,总学时1264,其中有实验学时的课程为13门,实验总学时282。可见学院在课程设置时极为重视实验教学环节,通过课程内实验提高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集中实验是利用持续的一段时间专门进行一个主题的实验教学,一般安排在考试周结束放假之前的19―20周进行。每门集中实验课由两位老师共同负责,就一个实验主题进行重点讲解。这种实验课持续一周或两周时间,课程连贯性较好,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某个企业流程或某门开发技能。
以生产认识实习集中实验为例,教师在两周的时间内首先带领大一学生参观安吉物流、宝钢物流等企业;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创业之星软件进行为期8个季度的企业模拟经营比赛。这样,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便对现实企业的经营流程有了直观感受,并通过模拟企业运营,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缓解有了很好掌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企业经营相关概念。表2是学院为信管专业开设的集中实验课程,共7门,240个学时。
3 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为了支撑种类繁多的实验教学,经管学院加大了实验室建设投入,建成了一个现代化高水平的实验中心。实验中心目前已建成的实验室总共有13间,总面积为2043.37平方米。实验中心具有各类高性能服务器17台,服务器虚拟化平台1套,计算机工作站15台,台式计算机460余台,数据存储系统2套,存储有电力行业数据近4T,各类教学及科研软件50余种,设备总价值约为2300余万元。实验中心平均每学年开设各类实验课程(包括大作业实训课程)160多门次,实验总学时1500余学时。中心目前已发展成由电力企业管理实验中心、现代物流管理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能源经济与贸易实训中心、公共管理实验中心等5大实验实训中心和1个电力信息管理研究平台组成的综合实验中心,如图1所示。经管学院实验中心将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方法与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特点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新能源发展、电力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是能源电力特色和经管特色并重、在能源电力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验实践平台。
图1 经管学院实验中心构成
学院的所有实验教学软件安装在服务器虚拟化云平台上,服务器虚拟化云平台由8台物理机虚拟化为50台左右的虚拟服务器。实验教学软件(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传统电力系统(发电端IFS EAM、输配电端电力生产系统、输配电端线路监测系统、用电端营销系统等)、新兴电力系统(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节能诊断及潜力评估管理系统、能效管理系统、能源行业预警系统等)、一般教学软件(创业之星、ERP模拟经营沙盘等)。将实验教学软件安装在服务器虚拟化云平台上具有以下优势:
篇10
关键词: 智能电网;存在问题;分布式;信息系统;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虽然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已经获得了不少成就,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将从智能电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发,探究解决和完善类似问题的良好措施和途径,以下内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1 智能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可再生能源的分散性。分散性是可再生能源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在存在统一大电网时候,分布式发电在靠近负荷侧就地利用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如何优化、平衡利用分布式的电力资源成为未来电网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有恰当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使负荷与相关资源处于优化平衡的良好状态。
2)负荷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分布的不匹配性。借助发电的形式利用新能源,是目前各国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力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终端能源,而由于负荷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等特征,使得发电功率受到很大影响,对智能电网建设的顺利性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3)化石能源的退出。在能源系统中,化石能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近些年其表现出了日渐退出的状态。化石能源一旦退出,就意味着诸如汽车、飞机等燃油工具不再使用化石能源,电力将是替代品,这对电力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压力之下,智能电网的建设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革,以满足最新形势的需求。
2 完善智能电网建设的相关措施
1)大力发展分布式的智能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大概含义指的是,一种构建起临近用户的小型发电机组、微型电网以及储能系统,并且独立运行或者与外部电网进行互联的智能电网,具有经济性、能源利用的多样性以及环保性等特点。在分布式的电网中,小型发电机组的发电系统可以和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混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能源资源不足的现状,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源泉。而且,原有的配电网的结构不会由于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发生变化或者受到不良影响,还可以促使输电、配电网系统在进行升级时候所需要的巨额投资的情况得到缓解,为智能电网的建设节约了大笔的经费与资源。与此同时,在分布式电源接入的情况下,诸多可再生资源都可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运用,减少了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而且电网的可靠性和供电质量也因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变得更加完善。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自身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网整体发展的需求,采取恰当的措施大力发展分布式的智能电网,为智能电网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2)加强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建设。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加强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促使智能电网建设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详细一点来讲,首先,与现有的信息系统的纵向结构相比,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要有两个基本特点:纵向结构中的“纵”,即信息分别以被其描述的变量参数的类型为依据进行存储或者采集,在此基础上各个系统对此信息进行不同的运用。纵向结构中的“横”,指的是要将信息进行数字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处理,通过光纤以太网进行传输,不断地加强信息系统的横向联系,促使每一个功能系统都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完成任务。与此同时,电力工作部门要派遣专业性的电力维护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革,促使现行的信息系统能够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得到补充,真正地使得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智能电网。电网作为极其复杂的人工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技术等诸多层面,基于电网发展和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才能促进其作用的更大发挥。具体来说,智能电网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国家的能源政策与产业布局、社会经济的刚性需求、国家发展战略等,又要综合电网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以及附加增值服务等因素,做到事半功倍。还有,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要将电网运营、电网业务、电网建设自身等内容涵盖进去,而且要注重考虑电网的宏观规划、技术创新以及未来走向等方面,不断地弥补电网建设中所出现的不足和问题。与此同时,在整合电网各项业务的进程中,要综合考虑和兼顾电源侧和用户侧的需求,不断地完善该方面的服务,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精益求精。在进行可再生能源或者分布式能源的利用和建设之时,一定要认真践行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可靠性等众多重要因素,构建起强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
3..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
智能电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投入科技研发的重点,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目前智能电网建设虽然列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但整个国家智能电网建设还有待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关的政策还有待于细化。建设智能电网首先面临的是企业内部的挑战。由于国际上都没有相关成熟的技术,我国采用的是自主创新的技术,选择哪些技术,如何保证这些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应用后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其次,是企业管理层面。新的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电力的调度和运营都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电力企业的人才队伍面临挑战。另外,智能电网建设的推广和大规模应用只靠一个企业是推行不开的,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种支持某种程度上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包括城市整体规划方面,只有智能电网纳入了城市规划,才能有效地实现智能电网的应用。智能电网建设还需要资金的支持。智能电网建设相比较传统电网建设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接受新能源入网,要建设充电站和智能家居系统,电力光纤到户投资都是额外的,目前,需要国家层面相关的细化政策支持。
此外,还需要构建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应该在宏观上制定实施计划和试点方案,从实际问题出发建设试验基地来发掘更多智能电网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从理论和实际角度形成整个智能电网的知识体系为智能电网的实现做铺垫。
4 结束语
纵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竞相建设智能电网,在这种趋势之下,电网智能化亦成为我国电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相信在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相关政策的强大支持以及经济市场的热切需求等良好机遇之下,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会日益成熟,走向更高层次的台阶,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智能电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