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训练心得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训练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训练心得

篇1

下面以110米栏为例,结合跨栏跑各技术环节,分析其过程中可能的心理障碍和解决办法。

一、起跑至第一栏前的加速跑。

由于在前方13.72米处横着一个高栏架,客观存在的障碍物使练习者产生心理上的胆怯、犹豫、没信心等消极情绪,导致技术失误,如向上跳、步点紊乱、不能发挥速度、栏架前急停或推栏而过等。解决此环节的心理障碍办法是:

1、简明讲述此环节技术上的三个“逐渐”与“要求”。即上体逐渐抬起,步幅逐渐增大,速度逐渐发挥;要求起步快,踏起跨点准确,前脚掌积极着地不制动。使运动员明确此技术环节的重要作用是顺利跨越第一栏为全程跑奠定基础,激发其学习热情,鼓起勇气与信心。

2、采取心理定向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相关的情绪体验。如成功跨越障碍的欢乐,初次跨越栏架后的欣喜等,逐步适应起跑至第一栏的跑法:①13.72米左右的起跑加速跑,要求大胆发挥速度,七八步时抬起上体;②结合①在13.72米处划一线,从线上跨过;③降低栏高于11.5―11.9米处起跨攻摆。初步掌握过第一栏基础上,跑过第一栏练习,可使用“鸣枪”办法鼓励情绪。

二、跨栏步。

此环节技术要求可归纳一句话“三快一准”,即起跨蹬落快,上栏攻摆快,下栏着地快,上起跨点与落地点准确。技术的要求也会产生其可能的心理障碍有:怕栏架高、怕起跨远、怕摔碰。

在解决“跨栏步障碍”问题时首先培养“跨栏意识”。与体操运动员的“体操意识”,球类运动员“球感”,游泳运动员“水感”一样,“跨栏意识”是跨栏运动员具专项化特点的特殊综合知觉,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增力情绪,以便其充分发挥水平。让运动员,尤其是初学者经常做带栏的专门练习,大量与栏架打交道,强化其过栏空间与时间知觉,使其见了栏架就兴奋。如慢跑栏侧摆动腿过样练习、慢跑起跨腿栏侧过样练习(原地支撑也可)、小步跑、高抬腿跑栏中过栏练习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发展踝关节和脚掌力量练习,发展髋关节柔韧与灵活性练习,以及膝关节灵活性等专项身体素质练习。

1、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基础上,采用“低栏架――高鞍马――标准栏”综合练习,解决“怕高”问题。主要是在“鞍马”环节上下功夫;攻鞍马(同栏架高),过鞍马(坐在马上做过栏动作,再滑马而过)。利用此办法“刺激”,过标准栏架很容易。

2、完全没必要怕起跨点远。必须讲清起跨点较远是过栏技术的基础要求,否则形成跳栏,摆腿踢栏,只有在2-2.40米起跨,才会加快过栏速度,诱导学生相信自己跨栏步距离(可以丈量一下),并在起跨点处做标记,二者结合再实战练习,让学生心里有底,问题也就解决了。

3、“免碰”。必须在教学与训练开始,认真做好各种过栏的专门练习,符合动作规格碰栏是可以避免的。偶尔碰了栏,要仔细分析原因,改进技术,更不能因怕碰下一次而放弃。

三、栏间跑。

栏间跑受到过栏技术的制约,只有完善的过栏技术和快速的栏间跑相结合得很好,取得成绩才会有一定把握。教学与训练中,练习者主要是对三步跑完9.14米缺乏信心,便会拉大步捣小步,破坏栏间跑节奏。由于栏间距,步数一定,首先让练习者为自己算帐,平跑步长,起跨点与落地点距离。自己的三步平跑步长加上起跨点与落地点距离肯定超地栏间距长,使训练者心中有数。其次,栏间一、二、三步做标记,按标记跑。再者,按上两点结合事先录制的节奏,或击掌:“嗒一嗒一嗒”指挥学生过栏。练习者也可以自我命令,把“一、二、三”喊得更有力,改进跑的节奏。

四、心理调整。

练习者或参与者的情绪变化直接影响其运动效果和技术水平的发挥,以下从运动参与本身讨论一般情况下的心理调整:

篇2

关键词:选拔训练 存在问题 有效对策

体育特长生的选拔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受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特长生的选拔过程还存在许多缺憾,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极大地影响着体育特长生科学选拔。笔者结合多年选拔和带队训练的实践,对此谈几点认识。

一、影响特长生选拔的因素

1.训练设施不足

学校的训练设施缺乏,使得在训练过程中不少专业性的练习无法得到很好的练习,因此只能用近似的训练方式进行代替。正是因为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最终导致特长生的运动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2.训练设施陈旧

学校的训练设施陈旧,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这对训练成绩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并且这对于特长生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个重大的安

全隐患。

3.体育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相关部门对学校体育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学校教学资金又几乎全部投入在教育硬件资源的提升上,从而忽略了体育建设方面的投入。使得学校在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硬件方面有一定欠缺。主要反映在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以及学校体育设施的陈旧。

4.学校考核机制不全面

由于学校的考核制度主要是考核学校的文化课成绩,因此对于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长生的培养。

5.认识上顾此失彼

由于在中考、高考等重大考试中,对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会有很大的优惠条件,因此很多特长生是在教师或者家长

的要求之下而选择走特长生之路的。事实上他们很多人并没有特别好的身体条件,所以即使通过很长时间的训练也

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反而浪费了很多文化课学习的

时间,最终导致他们既没有在特长生的道路上取得好的成绩,又耽误了自身的文化课学习,得不偿失。

二、选拔体育特长生的策略

针对上面所述的一些制约体育特长生选拔的因素,在实际选拔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挖掘优秀的体育特长生生源

1.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身体条件

体育特长生首先要有较好的身体条件,这里所指的身体条件并不是简单的指身高、速度和力量,而是指身体综合指标,因此考查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查特长生的力量、速度,还要考查他们身体的协调性、柔韧度、跟腱长度等多方面的指标。以篮球特长生选拔为例:部分学校选拔篮球特长生都只看重身高,其实这样的选拔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篮球是一项速度与力量的运动,而不仅仅是一项高度的运动。

因此,仅仅按照身高条件选拔的特长生在之后的训练和实际比赛对抗中体现出对抗力量不足、快攻速度慢等问题,而在篮球特长生的训练中对基本功的练习很难弥补力量和速度的不足。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日常的训练比赛中还有很多,因此在选拔体育特长生的时候不能只看重速度、弹跳等标准,还要参考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等标准,这样就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考查学生,而不只局限于学生所擅长的某一项素质与技能。

2.尊重学生的意愿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选拔体育特长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与兴趣。如果学生对体育训练没有很大热情,教师就不要强迫学生参加特长生的练习。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只有兼备对体育的热

情再加上较好的身体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系统的训练,才会达成某些训练的指标,这也是国家体育特长生招收的真正目的。否则即使有优秀的身体条件,而没有对体育的热情,也很难在枯燥、劳累的训练生活中坚持下去。

(二)加强与特长生家长、文化课教师对话

学生身体素质达标,而且本人也有意愿成为体育特长生,同时满足这两条标准后,再和特长生家长以及文化课教师的沟通也是必要的环节。

1.与家长沟通

首先向其家长说明是该学生自己有意向,而且其身体条件符合体育特长生的要求,然后向其家长介绍体育特长生的优势以及相关政策,同时阐明体育特长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利弊,最后希望得到其家长的支持。

2.与文化课教师交流

首先向文化课教师介绍该名体育特长生的基本情况,和教师商量平时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由于体育特长生也需要文化课成绩作为支撑,因此通过经常与文化课教师交流,希望文化课教师不要放松对体育特长生的学习要求,以取得他们对体育特长生平时学习方面的耐心与宽容。

三、日常训练的注意事项

1.渗透趣味性项目

由于以往的训练过程过于枯燥、乏味,所以在训练中不断会有体育特长生退出。因此在训练中适当地加入一些趣味性的训练项目,可以增加特长生在平时训练中的乐趣,充分调动训练的热情,以此来提高训练的效果。

2.整合多元化训练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训练项目尽量要做到全面。例

如:短跑项目,不能只训练腿部力量,还要结合上肢力量、腰腹力量等多方面的训练,以此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运动能力。

3.强调运动安全

由于学校设备存在一定缺陷和老化现象,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强调运动安全,运动损伤对于体育特长生的长远

发展存在重大的隐患。同时也要避免平时过高强度的训练对体育特长生的身体带来的超负荷压力,要兼顾特长生运动和学习的精力分配。

4.拟订个性化训练计划

由于每一个特长生的特点都不同,所以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不能笼统地全面训练,要针对不同特长生不同的特点做相应的训练。如果在时间和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对每一个特长生制订一份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并按照该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5.成立小组化学习

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很难做到兼顾平时训练和课程

教学的任务。因此将若干名特长生进行分组,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相互照应,将特长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到最大。不仅仅是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这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让特长生在相互督促、相互竞争中,达到全面进步的目的。

6.加强人性化的思想碰撞

篇3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教育需要创新。“创新”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的创新教育只要是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都可以称得上创新。“创新”是一种能力,是在完成某项特定的活动任务时所需要的能力。创新能力应该是一个健康人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好奇、探究、创造乃是人类的本性,人人都在思考新观念、尝试新联合、探寻新关系、获得新理解和提出新发现。因此,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欲望、创新的潜能、创新的可能。这种能力的培养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更为必要。

那么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平等气氛,激发创新思维

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教育氛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按新课标的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把教师从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的辅助者、参与者、服务者,与学生处在一种自然人的平等的位置,营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一种教与学双方积极互动的学习机制。学生处在这种比较放松的属于自然人权利的学习环境之中,创新的意识最容易萌发、最容易驱动、最容易形成。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和保障。由此学生才会通过文本阅读积极进行多向、多维、多元的思索,并透过文本搜索新的思想、观点、路径,提出与众不同的哪怕是幼稚可笑的想法、说法、做法。而这些想法、说法、做法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二、培养创造思维,发挥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妨从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人手。思维开阔了。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要求上进,主动学习,开阔视野,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精神是一种动机。是一种力量。然而,精神是需要孕育的。孕育创新精神,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主人翁意识,把学生自己的个体学习行为与国家、民族、家乡、母校及家庭、个人的荣辱联系起来,培养起一种责任感。

三、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学习,而语言学习离不开思维:离开了思维,语言就失去了意义。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它注重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

四、借助人格魅力,培养创新品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不乏具有人格魅力的课文,包括人物的意志、毅力、勤奋、好奇、挑战、冒险、进取、果断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阅读体会。

五、敢于推陈出新,培养创新能力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是新课标所提出的重要理念。这就需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积极寻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教育者的历史使命。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创新思维呢?

一、激趣导入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激趣导入就是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利用一定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马上要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对文本感兴趣,对老师感兴趣。好的激趣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对文本感兴趣。反之,激趣导入搞得不好,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课堂的组织都将起相反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是创新的前提,有了浓厚的兴趣就容易产生创新性的思维火花。想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提高教学质量,训练创新思维,必须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找准激发学生情感的激发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入文章的内在天地。如:我教《桂林山水》一课是这样巧设情境导入的:同学们,真正的桂林你们旅游过吗?谁来告诉老师你去过什么地方旅游?在我们国家广西有个文明中外的旅游胜地――桂林,大家想不想去那里旅游呢?下面就请同学和老师一起登上开往桂林的列车,去观赏桂林山水,好不好?接着播放汽笛长鸣、车轮滚滚前进的声音。桂林到了,大家请跟导游小姐的介绍一起去了解这一旅游胜地。然后播放介绍《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内容的录像。这样的情境引入,能让学生情绪高涨、兴致盎然,为互动学习提供了活跃的课堂氛围。总之,激趣导入的方式很多,还有巧设悬念、故事引入、设疑导入等等。

二、激励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创新新型人才,重点是培养人才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它是指用一种新的方式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产物。聚合思维是指将已知的信息聚合起来产生的一个逻辑结论。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沿不同方向,从不同角度寻找不同答案的思维形式。没有发散思维不可能有创新,没有聚合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合理的结果,它们两者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成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启发学生动脑筋于无疑处生疑、于平常中发现问题的才智,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胆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提高解疑能力。在生疑――质疑――解疑的循环中促使学生思维“活”起来,多向发展,扩大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精神,从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我在教《鱼游到纸上》一课时,我先启发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鱼是在水里游的,怎么游到纸上呢?”接着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分组讨论,寻找答案。有的学生说:“课文描写的是鱼画在了纸上,不是游到了纸上。”有学生说:“是鱼画到了纸上,但画得像活的一样。”有学生说:“画得跟真的一样。还有学生说:“画得像在游动一样,所以作者写鱼游到了纸上。”然后我在点拨,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扩大思维的深度,培养不断探索的精神。看到逼真的鱼画在纸上像游动一样,这时你最想知道什么?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这画是谁画的?”――我把学生的疑问综合起来写到黑板上,再次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大胆质疑。第一个疑问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解决第二个疑问,我让学生抓住画的是一位特别的青年,他的“特别”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来,由此来领悟,并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发挥想象挖掘教材中能发挥想象力的因素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新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知识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谈不上创新力。展开想象,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思维,把学生引入广阔的天地、瑰丽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发挥想象力的因素,进行扎实的训练,在想象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如《凡卡》一课中,凡卡把信寄出去后,结果怎样?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续写《凡卡》后续。这样学生很乐意去写,而且认真地写。

四、把握好评价艺术

这里所说的艺术不是指绘画艺术、舞蹈艺术,而是指课堂评价学生的艺术。评价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讲究评价的艺术,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向积极思考的学生倾斜,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的、肯定的评价,或一个和善的微笑,或一个激励的眼神,能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勇往直前。对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的回答教师可采用“及时评价”,或者非常出色的回答教师可“适时评价”。而对于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的回答,教师不要过早的给予总结性的简单划一的评价,以免扼杀其他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巧妙运用“延时评价”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交互启发,畅所欲言。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如:“这是你的答案,老师听得很清楚”“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老师还想听听不同的想法”“你说得很好,还有更好的吗?”等。

总之,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很多。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为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新一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研究组《创新的策略:创新通用方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颜晓峰《创新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辩证推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激疑问难、合理想象,动手实践等师生互动过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先导和内在动力。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一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的情景,才能极大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时,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而当这种火花不断的出现,并逐渐的变大时,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越来越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态,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辟富有创新的情境来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发展。

二、激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探究才能有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的局面,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愿意提问题,从不会提问题到善于提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展开合理想象,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即多角度的立体式想象。为此,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鼓励他们多想大胆的去想,给学生一个可以表示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情感。

四、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学生们在想象各种情景的过程中,不仅使语言训练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且创造思维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和语文素质也得到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强创新学习与创新实践的机会。比如指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又如,指导学生以“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学成简单的调查报告等。这样,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学习所得用于具体生活之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又能增长才干。

总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从长远着眼,从每堂课着手,用创新精神去设计、组织运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论坛》.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2]《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42-252

[3]陈元晖主编.《教育与心理词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4]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凌皓主编.《中外教育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邵宗杰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就要努力让听说训练成为我们课堂的“新常态”。从初一开始,我们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说的习惯和能力。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训练计划,确定实验方案,以教材规定的听说能力训练为主,听说结合,由浅入深,并逐渐向课外延伸。

听说能力训练的具体做法是:

一、先培养学生听说的专注性。

我们知道,口语的特点是:传播受时间限制,稍纵即逝。实际上,初中生的注意力仅为25-30分钟。反映在听话和讲话上,则为专注性较差,思想易“开小差”,缺乏耐心。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首要的问题是培养他们的专注性。我们采取的办法有:

训练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说明、描写性的文章,每篇不超过千字。首先就文章的具体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请同学们听后回答。然后,用较慢的速度再放一遍录音,请学生尽量使用文章中的原句,分别回答各个问题。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准确。

训练2、由老师读一段文章,听完后,请同学们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老师在读的过程中,故意读错音或读错句子,有意设置一些障碍,请同学们听完后指出错误和毛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评判信息传递的情况,孰优孰劣。

训练3、在教室的前后,以同音量同时放两段录音,录音内容最好是儿歌、寓言类,字数最好在百字以内。听完后,请同学们把录音的主要内容写出来,然后比一比,谁写的最准确。这种训练还培养了学生有效分配注意力的能力。

训练4、训练课上,组织学生们做信息传递的小游戏。先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由老师秘密一条信息或一个通知给第一个学生,再由第一个学生传给第二个学生,依次类推,由最后一名同学宣布他听到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把源信息明确给大家。

以上几种训练方法,得到学生极大的响应,特别是训练3和训练4,每次进行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投入,学情高涨,它的确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听”的专注性。

二、结合教材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听讲,最重要的是听清“讲的是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即要善于理清讲话人的思路和言路,捕捉中心,抓住要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1-6册中,有关于听说能力方面的较系统的介绍。另外,教师还要紧扣文体特点,补充一些关于听说的基本知识。 我们结合教材阅读教学,结合文体知识,教给了学生一些要领。比如:听讲故事一类的记叙文,首先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听报告一类的说明文,首先要听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讲话人介绍它的顺序和方法是哪种;听演讲,要听出演讲者的观点,弄清他使用了哪些材料进行论述,过程是否合理等。无论听讲什么内容,更要善于通过讲话人的措辞、修辞,通过语气的变化,听出说话人的“话中话”和“言外意”。同时我们也明确指出,听与说的结果固然重要,听与说的状态也很重要,它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三、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加训练的广度和深度。

我们经常从《中国青年》《读者》等优秀期刊和网络上,选择一些短小精悍、韵味隽永的文章,拿来作为听说训练的材料。我们还有计划地安排课前三分钟的“七嘴八舌”活动,要求学生们说话时做到简明得体、有条理、语音清晰、语调恰当。或说说新闻,说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说一个笑话等。总之,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热点,想说什么就说点儿什么,但每次说之前,教师都提出明确的听说要求,避免学生“瞎热闹”、“乱起哄”。我们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适时开展一些特色活动。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 心理健康 矫正训练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58

2006年9月20日下午,永州市第十二中学的一位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用钢筋殴打学生,到最后还亲手把学生从四楼推下,导致学生身亡。

2007年,兰州女教师毛淑英接连杀害了3名儿童,而后自杀身亡。

2008年7月16日,遂平县开庭审理了教师梁红亚为了偿还赌债而故意杀害学生一案。

2008年9月10日,铜陵市建安小学教师周恒因为欠债太多,绑架学生龙龙,并将其杀害。

2012年10月,浙江温岭虐童女幼师事件。

还有的教师由于心理变态和压力过大,仅因为一点点小错误就在学生脸上刺字,这些教师近乎变态方式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的极端事件,影响恶劣,这些血案再次告诫和警示我们的教育部门的领导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一定要非常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及时采取心理干预和心理预防,而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由于残障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加之体育教师职业特点及脾气、性格等更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矫正自己心理状态,掌握科学的、适合残障学生特点、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

一、特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及矫正

1.引导教师做一个快乐的、开朗的、积极向上的体育教师。

2.缓解压力――欣赏音乐。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由于生理障碍,日常锻炼比较缺乏,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身体感觉不良,走路姿势不优美,对外界缺乏了解,信息量缺乏,久而久之,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心理,对于有挑战有难度的事情产生回避情绪,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厌学不学逃学,体育教师教学活动很难完成,没有成就感。

3.针对课改压力――自我进行调节。

新课程改革给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保护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必须学会自我调节新课改带来的压力。

二、特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训练

1.合理认知训练。

第一步:不良认知的自查与发现

第二步:不良认知的调整。

对自查发现的不良认知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在于识别其错误,并在此过程中确立起相应的合理观念。

第三步:巩固合理信念。

通过第二步工作,达到了破旧立新的目的。因为已有的认知具有很大的顽固性,难以一下子清除,所以第三步巩固阶段是不可少的。

2.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减压方法的一种,尽力放松自己的情绪,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或期望值。对已存在的正面压力、自发压力或过度压力要力求寻找一个平衡点。常见的放松方法有以下几种:

(1)渐进性放松训练。

渐进性放松训练与我国传统气功中的“放松功”基本相似。主要靠去除杂念、自我暗示来有顺序地放松各组肌肉,最后使全身肌肉得到深度放松。放松的顺序: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放松的方法:每一部分放松训练过程的五个步骤,即集中注意力、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弛。

(2)深呼吸放松训练。

步骤如下:尽量地站直或坐直,告诉自己“暂时把一切思绪都抛到脑后”;尽量缓慢地吸气;轻轻地屏住呼吸约十秒钟;尽量缓慢地呼气;暂停一会儿;重复三次以上深呼吸。

(3)注意力转移放松法。

我们可以做些新鲜、开心的事使注意力转移,把我们从紧张中解脱出来,忘却各种习俗的沉重约束,这不但对放松神经有利,而且我们的思维方法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3.社交技能训练。

两种常见交往训练的方式:第一、赞美纸条。学会经常赞美别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第二、交朋友小组。交朋友小组是利用集体的形式和氛围来帮助人们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或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它试图创造适当的人际环境,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的潜能,消除适应,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相互接受阶段。小组刚开始活动时,成员们大多不愿意谈自己的感受和态度,会出现沉默的情况,促进者要善于疏通混沌,使大家产生安全感,从而树立愿望去交流。(2)探求、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参加者对自己既有高度评价,也有真诚的袒露,相互间都听到他人真实的理性的自我探求。参加者在倾听他人的叙述和进行自我探求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认识的能力,相互间也达到了相互理解和移情。这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化和心理成长是最基本的。(3)变化、成长的萌动阶段。此时参加者能够直率地表达自己,能够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相互间依赖感大增,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愿意倾听他人意见,整个小组出现强烈的共存感。

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能训练;端正态度;训练方法

体能训练是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免疫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对于学生锻炼身体等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符合当前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标准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在高中体育课上,应该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提升体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体能训练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来说,长期的学习压力导致其身体素质水平较差,体能训练对于高中生来说也变得尤其重要。通过体能训练,可以锻炼学生身体各方面的协调能力和免疫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专业方法的指导下强身健体,使自己的身体能够更好地为学习提供动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减少学生由于天气变化产生的患病现象。

二、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了多年,但其推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高中学校只看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将成绩作为判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唯一标准,甚至为了增加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以削减体育课时间作为手段,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体能训练也就更无从谈起,而且由于学校对于体育课的极度不重视,导致学校在体育教学设施的提供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教学设施的陈旧和缺乏现象更使得学生没有锻炼的机会和条件。体育老师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受到学校的影响也并不强,甚至还会出现体育课为其他文化课亮绿灯的现象,通过将体育课置换成文化课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上述种种现象都表明学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体育设施的不完善现象以及体育老师的不作为,削减了学生正常的锻炼时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得到保障。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创新研究

1.重视体育教师在体能训练中的地位

体育老师在体能训练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为学生的训练提供专业化和科学性的指导。体能训练要求老师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给予特定的训练强度和方法,因此,老师必须对班上每位学生的身体健康条件进行详细了解,主要应该了解有哪些学生有着身体上的疾病或者暂时身体不适现象,便于老师在进行体能训练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使得体能训练更加适合学生的身体需要。体能训练需要老师掌握诸多专业性的知识,对于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技巧的运用以及相关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都具有很多要求,所以,作为实施体能训练的老师,一定要尽快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专业的体能训练指导。

2.端正训练态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在进行体能训练之前,老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告诉学生体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训练成果的显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的长期坚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够达到理想的锻炼目标。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建立长期的锻炼计划,且对于体能训练能够有正确的认知,避免出现由于看不到训练效果而中途放弃训练的现象。另外,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一定要根据课堂时间、学生身体素质等因素合理安排训练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最佳的训练,在学生对于当前的训练内容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后,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其当前需要的训练策略,对于学生不能够很好完成训练内容的情况,老师要仔细查找原因,在确定当前训练内容对于这些学生来讲确实存在困难时,应该及时变更教学策略,降低训练难度,实施循序渐进的训练。

3.创新体能训练方法

体能训练主要涵盖速度、耐力、力量等专项训练,老师可以对这些训练方式进行创新,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比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全能型的小游戏,让学生运足球,首先考察运足球的速度,然后便是运足球过障碍,最后考察学生的力量,看谁能将足球踢得最远。通过一整套的训练,能够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加以有效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体能训练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教学策略,尤其是对处在较大学习压力下的高中生来说,体能训练可以依据其最需要实现提升的地方进行专项或者全方位的训练,在有效时间内实现身体素质水平的极大提升,为文化课的学习提供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孙大伟,刘二伟.体能训练基本原理的生化分析[J].科技信息,2014(04).

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信息技术;体育训练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悄然进入信息时代。而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信息技术已进入了课堂。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而体育教育是一门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锻炼身体为一体的多元化学科。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训练更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

一、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对教师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全面教学方面的功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受教育者对所受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让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全面地传授给受教育者,是现今教育不懈追求的一个目标,而科技的发展为教育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多媒体、摄像、录音、三位建模等现代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把运动训练内容与教学情境有机融合,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染中得到启示与启发。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得原本枯燥艰辛的运动训练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相对于传统的运动训练,教学枯燥、单调等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运动训练产生了被动甚至消极的情绪。现在,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逐步应用,运动训练在应用了新技术后,其组合、形象等,即刻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且图文并茂、色彩艳丽,同时又可提供新颖性、奇特性、趣味性、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多方面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紧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在运动技术诊断、分析方面的功用

在传统的体育训练中,学生运动技巧的改进主要是依靠教师和学生自身经验。为了分析学生动作的优势或弱点,可利用摄影机把学生的动作拍成影像资料,然后放映慢动作镜头来进行分析,然而这种方式难以定量、迅速、准确地作出全面分析。当精密的计算、高速摄影机电子传感技术等高科技进入体育运动领域之后,这种局面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美国研制的应用于田径项目中的计算机技术诊断系统,能利用高速录像机拍下投掷物出手后几秒钟内的运动轨迹和状态,随时显示出加速度、速度角度、角速度等各种运动参数,并能将实际参数与内存的优化数据比较,及时改进学生投掷时的姿态、出手动作,进而提高运动训练成绩。

计算机辅助运动训练系统将体育训练与计算机应用深入结合,利用计算机采集、存储和分析各种训练数据,从而帮助教师管理日常训练信息、辅助训练决策和仿真运动结果。这是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全面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辅助运动训练通过对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生物力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来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水平,避免传统的依赖经验训练的缺陷。在计算机辅助运动训练系统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更加注重针对学生个体的特性进行训练,从而避免高水平学生出现成绩长期停滞不前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在科学选材方面的功用

在体育领域中,要想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除去科学合理、系统有效的训练方式方法外,以严肃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选拔出与运动项目相适应的优秀运动员也十分重要,因此科学选材无疑成为当今体育训练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结合生物化学、遗传学、数学和生物力学以及生物技术,定向定量地建立理想目标的模型,科学制定训练对象的各项选材标准,最终达到科学选材。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功用

信息技术可以高效地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传达给受教育者的感觉器官,从而在体育训练中实现了教育信息高效传输,有利于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想、创造(建模)、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学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二)信息技术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用

传统的体育教育训练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主动传导和学生的被动吸收为主,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只有在体育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去吸取知识和锻炼方法,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动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把各种不同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体育教学软件,给学生观看、讲解、学习,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训练,使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训练方法不断改进,即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训练方法,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这对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来提高当前的体育教育训练水平是我们将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10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要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育中。为满足体育人才的培养需求,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应用信息技术至关重要。

一、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中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体育中应用信息技术体现在体育运动训练、技术分析诊断以及科学选材等方面。

(一)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教学中,结合先进的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体育训练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体育训练中,将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体育训练状态,完成运动训练目标。在运动训练中,应用信息技术建立视动表象,对学生切实感受运动细节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进行跆拳道训练时,由于运动的难度性和复杂性,进行实践课堂训练很难达到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的训练效果。如学习单脚旋风踢时,教师通过自身的演练很难使学生记住动作要领,同时对细节动作的掌握也存在不足。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视频播放,配合视频影音的效果,一方面提高学生运动训练的主观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慢动作的回放或暂停,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动作要领,对运动中的难点部分进行着重训练。通过对动作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运动协调性,促进学生个体运动训练效果的进步。

(二)在运动技术分析上的应用

有效提高体育训练的重要方法,是通过对动作要领的准确掌握和认真分析,达到运动技术诊断的精准。应用信息技术将教学中学生运动训练的过程进行动态的记录,并通过技术处理后,进行慢动作分析,对进行的体育训练项目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分析。现阶段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应用电子传感技术与高速摄像机的结合,对运动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诊断,对任意时间运动的形态以及速度等因素进行准确计算,有利于学生在训练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运动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提高运动训练管理的效率,有利于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帮助下,对运动训练中的运动诊断进行总结分析,并制定针对有效的运动效果提高策略,使运动训练更加具有科学性,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以及增强学生整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在选材方面的应用

体育教育训练中,进行科学的选材工作十分重要。根据运动情况和运动训练的适应性,通过科学的方法选择出优秀的运动选手是体育教育训练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体育教育训练中,进行选材的方法通常根据学生的运动表现、成绩考察情况以及教师的主观判断几个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对学生的体育运动的长远分析与适应能力分析存在不足。应用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中选材,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以及遗传学等多方面的技术判断,并通过个体对运动项目的适应情况建立针对性的训练模式,达到高标准选材,促进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应用意义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训练、运动技术诊断分析以及科学选材多方面的应用,对体育教学整体的优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一)促进教学整体优化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育训练,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运动训练意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用信息技术既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先进性,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进行足球教学中,在进行基础配合训练时,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视听结合的动态图像分析,对足球训练中的基本位置转换,协调配合的契合点等训练要领进行生动的展现,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足球运动训练技巧的掌握。

(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体育教育训练中,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和动作的演示,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部分体育项目训练中的要点、难点无法全面领会,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形象的视频画面和动作展示,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促进自身训练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