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音乐神童”,向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特别是“音乐神童”多发之“纯粹器乐音乐”兴起的近代, 这个话题更具有特别的魅力。
但是,象莫扎特这样的“音乐神童”之灿烂光芒,却眩晕了人们的心智。以至于人们很少、甚至从来也没 有认真思考过“音乐神童何以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所谓“音乐神童”,并不仅仅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而是儿童“特殊先天秉赋”与“早期音乐 教育”反馈互动的产物。
就此意义而言,“音乐神童何以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似乎应当使其转型成为如下这样一个更加科学 的问题:“两岁至十一岁左右儿童之早期音乐教育何以往往取得较为成功的结果?”
与此对照的论题是:“数学、逻辑学、以及其它一些进行纯粹抽象形式运演的学科,成才的一般年龄,似 乎相对较音乐成才的年龄要大”。
其中定有某种内在的原因可寻,其中一定有某种内在的机制可探。
本文之宗旨,就是在本文作者建构之“人文进化学”(牛龙菲,1985,1987,1989,199 0)(1)的理论框架之内,对与此有关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
一
根据“人文进化学”的研究,人类的进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生物进化,而是人类生物进化、人 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的反馈协同进化(2)
在此“人文进化”过程中,人之行为能力的发育、成熟、增长,并非单纯受先天遗传之生命基因的控制, 而是与其生存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中在其体外相对独立存在的历史文明密切相关。
不仅在族类的层面上,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间有一种复杂的共济耦合、反馈协 同关系;其个体的发育、成熟,以及其能力的习得、增长,也受到机体、社会、文明这三个方面的制约、影响 。
具体而言,每一个体,自怀胎之日起,便开始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之中,每日每时受到体 外文明的直接、间接刺激,并开始将其“内化”。只是在成熟到一定阶段,此“内化”之“体文明”,才始成 为“习得能力”,才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作用于周围的世界,“外化”为客体的“对象”,汇入人类体外文 明的大系统之中。此被卡尔·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3)的历史文明,又将再次“内化”为某 一个体的“习得能力”。如此,“内化”之间,有一种“往复循环”(reycle)的反馈机制。此正如下图所示 —一
就此“内化”与“外化”的反馈机制而言,人之童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俗语说:“三岁看老”。人之童 年阶段“内化”的“体外历史文明”,将对其成熟之后一生的“外化”实践,具有某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
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自“童年”的“史前期”—一“胎儿期”,便开始发生。
在胚胎发育期,就胚胎与母体的关系而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进化重演系统”;但就处在复杂社会 群体关系网络中,且存在于一定文明时空中的母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言,胚胎的发育仍在一个人类生物进化 、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馈协同进化的人文进化系统之中。因此,就族类的层面而言, 以“胎教”形式进行的体外文明之“内化”,仍处在“外化”与“内化”的往复循环圈中。
正如日本诧摩武俊《儿童的性格与心理》一书所说:“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一个有形无形的文化 圈子”(4)。但是,这个“有形无形的文化圈子”,是通过母体的中介对胎儿发生影响。正因如此,所谓“ 胎教”,说是“教子”,其实是通过“教母”以间接“教子”。汉代刘向在其《烈女传·周室三母》中所提出 的“胎教”概念,正是因此而要求怀孕的母亲“目不视邪色,耳不听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
对于有自觉意识的成人社会而言,不仅对“胎教”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尤其更看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即 “幼教”。
明代孙志宏在其《简明医彀》一书中便曾言及:“古云:‘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一生人品善恶,高下 全看幼时。”正如西人弗兰克·戈布尔在评述“马斯洛心理学”时所说:“幼年时期是重要的时期—一在这一 点上,实际上心理的所有学派都殊途同归。”(5)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出生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人类的孩子是在某一时代的某一家庭这样的一个 社会文化的环境中度过相当于其它动物在胎内发展的时期。”(6)。在此,“子宫外的生长期”(7),“ 人类智力的形成是儿童正在成熟的神经结构、正在发育的智力结构和他们周围的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 果”(8)。在此过程中,“体外文明”的信息刺激,不仅仅只是作用于儿童的心理发育,还将作用于儿童的 生理发育,并在“实体长入”的意义上“内化”于儿童的生理结构之中。
正因如此,皮亚杰才特别强调:“表现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从胚胎发生阶段起就存在着的一种不 可分离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这就使得要在天赋的东西与获得的东西之间找出一条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能的,因为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发展所特有的自我调节区域;在认知性行为水平上,就更是这样。”(9)。也正是基于 同样的认识,《汉书·贾谊传》早就言及:“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西人马斯洛所谓的“似本能”,正是这一类“若天性”、“中道若性”之“内化”与“外化”反馈循环机制 的产物。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有些人所谓的“先天的似本能”(10)。
如果,更深入一步分析,我们将会发现,人类的行为,“乃是由于不同水平层面的三种行为图式所决定的 。其一是‘刺激机体反应’(SOR)的‘本能’行为图式;其二是‘刺激模仿反应’(SIR) 的‘仿能’行为图式;其三是‘刺激文明反应’(SCR)和‘文化刺激反应’(HSCCESR)的 ‘智能’行为图式”(11)。马斯洛所谓的“似本能”,实质上,仍不过是对“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 ”一类的“仿能”、“智能”的不精确描述。
正是在上述的理论框架中,我们发现,所谓“音乐神童”的出现,并没有什么莫名的玄妙。质言之,所谓 “音乐神童”,乃是处在一定文明时空、一定社会关系、一定家庭环境中具有“某种特殊天赋”的儿童,接受 包括“胎教”在内的“早期音乐教育”的成功结果。其“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的音乐才能,并不仅仅 是由先天赋予,而是在期童年时期,人类人文进化之“内化”与“外化”往复循环反馈机制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此本元层次的理论基础上,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探索“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为何往往取得较好的成果 ?”一类的有关问题问题。
二
根据“人文进化学”有关“人类进化乃是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 馈、协同进行”的理论,我们在探讨有关“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具体问题时,必须同时关照儿童生理发育、 社会家庭环境、特定历史文明这样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
就此三个方面比较而言,所谓“儿童生理发育节律以及儿童心理发育节律”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从胚胎时期开始,个体的发育一直受一定发育“节律”的控制。正如恩斯特·海克尔所说:“胚胎发育是 一种重演性发生的遗传现象”(12),其各个不同的阶段,对应着族类生物进化历史的各个不同的时期。
个体出生之后,其机体的生理发育,仍然有一定的“节律”。中国古典医籍,早就有关于小儿“所以变蒸 者,皆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毕,辄觉情态忽有异也”(13)的发育节律理论。这里所说的“变蒸 ”,就其“情态”一语推敲,则不仅是对其生理发育节律的描述,而且也是对与生理发育节律密切相关之心理 发育节律的描述。
对此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密切相关之儿童心理发育节律,当代瑞士“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已有 深入讨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自二岁至十一岁左右,经历了一个从“前运演”到“具体运演”再到“形式运演 ”的生理一心理发育成熟历程(14)。
其所谓“前运演”,是指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主体) 有别于在其体外“永久”存在着的一些客体,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发出动作之后,可以影响客体的位置、方向 等等。只是在此时,儿童尚不能很稳固地建立可逆的(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模式,其每一个动作,都带有 即兴的、尝试的意味。
所谓“具体运演”,是指儿童已经可以把一些具体的客体,当做某种运演模式的“算子”,来进行可逆的 (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操作;并在此过程中,以自己的动作,赋予这些“客体算子”以某种运演的结构。
所谓“形式运演”,是指儿童已经超越了仅仅作用于“客体算子”的具体运演阶段,开始使用抽象符号以 进行纯粹形式的推演运算。
正是这个“从前运演到具体运演再到形式运演”的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节律,制约着体外历史文明通过 社会关系网络对儿童发生“文而化之”(牛龙菲,1987)作用的早期教育实践。
在二至十一岁左右的儿童早期教育,除了“语言”之外,其它需要操作“抽象符号”之“形式运演”能力 的学科,如数学、逻辑等,都未能获得圆满的成功;而一些作用于“客体算子”之具有“具体运演”性质技艺 或游戏、运动,却因其适应二至十一岁左右儿童“具体运演”的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代“音乐神 童”以及“体育神童”多发的现象,正是一个典型。
对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除了“胎孕期”以及“初生期”的“音乐信息刺激”之外,从两岁开始,便可以 让孩子玩弄一些诸如小鼓、小钹等节奏乐器。由于生理的本能,由于生命本来具有的节奏律动,这些节奏乐器 的演奏,对于儿童来说,有一种“先天”的基础。通过这些节奏乐器的演奏,孩子便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与 有节奏的音响之间的“因果性关系”。而所谓“因果性关系”,正是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推理性能力的根本基 础。通过“早期音乐教育”,使儿童直接的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性关系”,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奠定基 础的重要作用。
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四至六岁之后,已经可以通过有律乐器的演奏,作用于其有“客体算子”性质的“ 乐响之音”;并在此演奏过程中,把一个一个的“乐响之音”组织成为一首一首的“优美乐曲”;换言之,在 此演奏过程中,以自己的动作,赋于这些具有“客体算子”性质的“乐响之音”以某种可逆的(可重复的)、 守恒的“运演结构”。
不仅如此。儿童在演奏有律乐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作”,把一个一个的“乐响之音”,组织成为 一首一首的“优美乐曲”,便感性直接地把握了“部分”(“乐响之音”)与“整体”(“优美乐曲”)的关 系。而所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之中,“由部分到整体”正是所谓的“综合”;“由整体到部分”,正 是所谓的“分析”。而“综合”与“分析”,则是人类思维之最基本的两种形式。儿童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 感性直接地把握“综合”和“分析”这两种最基本的人类思维运演形式,将对孩子一生的智力发展产生重要的 影响。
只是到了十一岁左右之后,孩子才可能凭空意想不发出实际音响的“抽象音符”。此时,儿童的音乐理论 学习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由“即兴演奏”到“纸上谱曲”的升华,也是一般处于这个阶段。
正是由于以上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阶段的制约,“音乐神童”中,大多为“演奏神童”或“演唱神童” ,而“作曲神童”则实属凤毛鳞角。而且,即使是“作曲神童”,也只是到了十一岁左右之后,才初步显露其 “纸上谱曲”才能(牛案:而并非由他人对其“即兴演奏”进行“记谱”);真正的艺术杰作,则要在更晚一 些时候,才能创作成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文进化之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 馈、协同的关系,在童年,主要地受到了人类生物进化之儿童生理发育节律的制约;儿童之心理发育节律,受 其制约,与其同步,有着固有的程序、步骤。
对此天道有常的发育节律,人类只能“道法自然”(15)。《素问》有言:“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灵枢》更强调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 矣!”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贻误时机和拔苗助长的做法,均不可取。
所谓“音乐神童”的多见,换言之所谓“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往往取得较好成果”的历史现象,虽然没有什 么莫名的玄妙,却实在是因为天道的神机。王充在《论衡·实知》中曾说“儿始生产,耳目始开。虽有圣性, 安能有知?项托七岁,【诘问孔子】(16),其三四岁,而受纲人言矣。”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儿始生 产,耳目初开。虽有灵性,岂能知音?十岁左右,神童造就,其二、三岁,而学习音乐矣。”
只是在这个基础,诸如“音乐世家”这样的社会生态环境,“普遍富裕”这样的历史经济条件,“明星效 应”这样的特定信息刺激等等,才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网络,使得更多的音乐神童不断涌现。
三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之一,就是人们发现:“任何一种认识都与动作有关”;“认识一个客体意味 着把它合并到动作图式中”(17)。
极而言之,人类的一切思维形式,都是“动作思维”的衍化、抽象。可以说,“实践”、“活动”、“动 作”,乃是人类一切智能、一切认知能力的发生之源。人类的“认知图式”,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物质 客体的静观反映,而是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动的施加于客体之上的主体自身“动作”的抽象。
举例来说:“1+1=2”,起初不过是人们把一头牛和另一头牛牵到一起之后,发现它们比单独的一头 牛要“多”。在这里,把一头牛和另一头牛“牵”到一起的动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就此意义而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中,器乐演奏的训练,具有开发儿童“动作思维能力”的特殊重要作用 。
在音乐艺术中“操而奏之”、“行而运之”的演奏实践,不仅具有一般的“动作”特征,而且直接作用于 主体自身之外的乐器,并作用于具有“客体算子”性质的“乐音之响”使之成为“比音之乐”(18)的“优 美乐曲”,使之具有一定的、可逆的(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结构”。
因此,无论从“动作实践”(演奏)自身,还是从“动作实践”之“认知图式”的成果(乐曲)而言,器 乐演奏都是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启发儿童动作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
如果对此问题作更深一层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的动作思维,与当代最新自然科学、科学哲学的某 些结论,恰有正相吻合之处。
当代自然科学、科学哲学业已指出:所有对实体的“测量操作都是由刚体之间的比较所组成,并通过观察 重合关系而完成。所有空间性的命题仅仅只涉及物体的行为”(19)。因此,在当代自然科学、科学哲学的 文献中,“时间”已经取代了“空间”,“运动”已经取代了“实体”而成为关键的词汇。正如莫里茨·石里 克所说:“世上一切事件都已被解释为运动了”(20)。
其实,几千年来,人类的音乐艺术实践,早就已经把世界万物象征示为运动流行之“乐象”。通过音乐艺 术的实践,人类早已引入了一种类似“向量场”的“参考系”,并在其实际演奏操作中,把握了万事万物之“ 运行动态”的“重演”或“自同态转换”关系(21)。
就此而言,音乐艺术可以看成这样一种“音响动态模型”(22),其“比音之乐”之“乐音关系”,可 以适当地模拟整个万象世界之四维时空连续统的“运行动态”(23)。
儿童在接受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尽管并不能真正理解如此深远的理论意义,但在感性直观上,已经通 过音乐艺术的演奏实践,直接进入了“万物同其节奏”(24)、“万物同其态势”(牛龙菲,1993)、 “大乐与天地同和”(25)之“天人合一”的境界;直观把握了“宇宙万象同其道行”的真谛。
但是,不能不强调指出,由于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节律的制约,这一切只能是感性直观的潜移默化,而 不应是理性自觉的强制灌输。换言之,在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提倡一种“游于艺(26)的 原则,而不要过多附加其它的目的,过多介入除“具体运演”之外的其它内容。
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无非是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并发展儿童的音乐才能;当然,也可以为某 些儿童将来从事音乐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攀比”,由于“竞争”,一些音乐艺术自身之外的某些目标,如“进步超人”、“考级顺利 ”、“比赛成功”、甚至“求职如愿”等等,却往往被有适当地过分强调,并造成了儿童、父母、老师不必要 的心理负担。
除了这些附加的外在目的之外,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地追求“解说音 乐形象”(牛案:本文无暇顾及对“音乐形象”概念的批评)而多余介入了“具体运演”之外的其它内容。
虽然不可否认,在整体音乐艺术中,的确存在某些诸如“歌词”、“剧情”、“符号用法”(27)、“ 特定功能”等等的“他律”文明信息;但是,“比音之乐”之“自律信息”与“他律信息”之间,却有着不同 性质、不同层面的相关联系。某些“思想情感”、某些“视觉形象”与“比音之乐”的关联,即使是对于成人 ,也并不容易把握,更不容易言传;对于儿童而言,则困难尤甚。如果这方面要求过多,便会干扰儿童对音乐 艺术的感性直观,诱导一些“幻想型”的儿童产生一些与“比音之乐”风马牛不相及的任意联想。反之,“联 想”的不成功,又会使某些儿童产生“音乐难以理解”的错觉,使某些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
其实,对于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而言,“早期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具体运演”的器乐演奏,和“动 作思考”的潜移默化。除了演唱适宜的儿童歌曲之外,不应过多介入其它内容。
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说明,不管是古代罕见的“音乐神童”,还是近代多发的“音乐神童”,大多是“器 乐演奏神童”、“歌曲演唱神童”。之所以如此,恰正是因为,“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之“具体运演” 的性质,完全适合于儿童的生理—一心理发育节律。
众所周知,无论是远古的“巫乐”、周秦的“礼乐”、汉唐的“宴乐”、明清的“剧乐”,都负载了音乐 艺术之“具体运演”、“形式运演”之“自律信息”之外的其它大量有关信息—一“他律信息”。因此,中国 古典音乐,大都以成熟的“巫觋”、“乐工”、“家奴”、“戏子”为其主体(28)。孔子所谓“立于礼, 成于乐”(29)者,对这种负载有大量“他律信息”的“礼乐”一类音乐艺术之“主体”,提出了最高的要 求。
只是在近代,相对“自律”、相对“纯粹”的“器乐音乐”兴起之后,才为“音乐神童”的出现,创造了 更为适宜的条件。相对于更加注重“他律”内涵的古代音乐而言,近代较少负载“他街”信息的“纯粹器乐音 乐”,大大减轻了儿童的认知负担。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应当对此加以明晰的说明。
结语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一个可以“大做”的“小题”。
由于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一个独特的角度,更加明晰是透视音乐艺术的特 美本质,更加清楚地了解音乐艺术的审美机制,更加深入地把握“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 —一儿童心理发育节律”的内在契合和反馈协同关系;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讨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之不同内涵 、不同形式之不同音乐文明在“文化成人”过程的不同作用。
希望更多的同人关注于此,并有更加精到的论说面世。
注:
(1) 《有关“人与文化”的两点思考》(署名:思之),载1985年第1期《兰州学刊》,第82 -85页;又载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1历史学》,第53页-56页。
《人文进化学—一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知识生态学—一对人类与知识实体关系的新探索》(与人合作,署名:牛龙菲、张一凯),载1990 年第1期《兰州大学学报》,第13-17页;又载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B2自然辩 证法》,第65-69页。
《Human-Culture-Civilization Evolutionology and General Evolution Theory》(《人文进化学与一 般进化论》)载1990年第30卷(纽约、伦敦、巴黎、蒙特勒、东京、墨尔本)《World Futures-The Jo urnal of General Evolution》(《世界未来—一一般进化论杂志》),第85-94页。
《异质发生学与一般进化论》,载1992年第5期《哲学研究》,第69-75页。
《“超循环的太极循环”—一人文进化与一般进化的根本内在机制》,载1992年第3期,《晋阳学刊 》,第60-66页。
(2) 同注(1)。
(3) 卡尔·马克思《1844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刘丕坤中译 本,第80页。
(4) [日]诧摩武俊《儿童的性格与心理》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年版第55页。
(5) [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第6页。
(6) 同注(4),第67页。
(7) 参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38页。
(8) 邱仁宗《认识的立体网络模式》,载1985年第9期《百科知识》。
(9)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第63页。
(10) 参许金声《人格三因素论—一一种关于健康人格问题的理论设想》(1985年油印稿)。
(11) 参牛龙菲《人文进化学—一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9 月第1版,第191-192页。
(12) [德]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3月第1版,第65页。
(13) 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小儿变蒸论》。转引自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中华书局19 83年3月第1版,第108页。
(14) 参[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第一章。
(15) 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
(16) 参敦煌卷子《孔子项托相问书》。
(17) [瑞士]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3月版,第8页 。
(18) 参《礼记·乐记》;另参牛龙菲《行象简论》,载《(1991年)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 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8月第1版,第76页。
(19) [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商务印书,1984年11月第1版,第32页。
(20) 同上,第83页。
(21) 参牛龙菲《新的音乐艺术模型—一“自同态转换群集”概说》,载1992年第2期《星海音 乐学院学报》,第48-54页;又载199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6音乐舞蹈研究》,第 14-20页。
(22) 牛案,“音响动态模型”,是我在中央音乐学院1985年“《乐记》、《声无哀乐论》学术 讨论会”上提出的概念。参与嵫冉《愈辩愈明真理在—一〈乐记〉、〈声无哀乐论〉学术讨论会记略》,载1 985年第3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3) 同注(21);另参[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11月第 1版,第32页。
(24)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 ,第95页。
(25) 《礼记·乐记》。
(26) 《论语·述而》。
(27) 参[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另参牛龙菲《音乐哲学通信—一致蔡仲德》载1993年 第4期《人民音乐》。
篇2
关键词 OECD 强势开端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在1996年召开的以“人人终身学习”为主题的教育部长会议的推动下,从1998年至200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委员会发起早期教育政策专题调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势开端:早期教育和保育》,提出了成功的学前教育应具备的八项基本要素。基于2002年至2004年的调查活动而形成的报告《强势开端Ⅱ:早期教育和保育》,则从10个方面为各政府制定具体的早期保教政策提出意见。而2012年提出的第三份报告,名称已经改为《强势开端Ⅲ:早期教育和保育的质量工具箱》,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此次报告是《强势开端:早期教育和保育》和《强势开端Ⅱ:早期教育和保育》的提升,其着力点放在“质量”二字之上,且报告中提出的五项杠杆无一不是在为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服务。
《强势开端》是通过对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而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结合数据为该国早期保教的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坚持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拥有很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而且,《强势开端》使得OECD各成员国之间的早期保教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如此一来,各国在早期教育发展过程中就避免了重复的调查和摸索,可以相互借鉴和参照。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现状,虽然与OECD成员国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其它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该报告的出台,为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宝贵经验。鉴于该报告的非凡意义,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阅读相关书籍,对有关该报告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梳理。
1国内学者对OECD《强势开端》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国内学者在致力于研究如何能够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等问题的过程中,发现OECD成员国在改革发展本国的学前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是我国学者便展开了关于《强势开端》的研究。
在《强势开端Ⅲ》出台前,鲜有关于“强势开端”的文献。就笔者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仅有朱家雄教授较早地关注到该报告,对《强势开端》中成功学前教育政策所需的8项关键因素及《强势开端II》中政府制定早期教育方面政策的10条建议进行了简述,并从注意公平、缩小差距、因地制宜的角度揭示了《强势开端Ⅱ》对我国早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意义。随着国家对早期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在2012年《强势开端Ⅲ》出台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此系列的报告,文献资料稍多起来。朱家雄教授继续保持对此的关注,在《强势开端Ⅲ》出台不久,很快就在《从国际经合组织的“强势开端Ⅲ”看早期教育政策》一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强势开端》和《强势开端Ⅱ》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简介了《强势开端Ⅲ》的五个政策杠杆,分别是:运用研究告知公众并影响政策的形成和实施;与他国的比较,扩大视野;面对挑战,积极选择对应策略;应付危机,从他国的政策经验中学习;分析本国现状。在吕武、张博的《简析OECD“强势开端”项目的背景、发展及其启示》中,作者认为在“人人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强势开端可以加强OECD各成员国之间关于早期教育方面经验的交流。并在简介了强势开端I、Ⅱ、Ⅲ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强势开端项目具广泛国际合作性、以数据为依据、具科学性和操作性及项目化的运作方式的特点。最后,作者认为在我国应该注重早教系统与学校系统的衔接,注重早期教育的时效性和发展性,确立相关发展标准并将早期教育项目化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重视研究的开展。单独讲述“强势开端III”的文章,仅见于《强势开端III:背景、内容及启示》。文章不仅详细地阐述了强势开端III的形成背景,还对五个政策杠杆及每个杠杆需面临的挑战作了说明,并针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提出提高政府责任、加强质量内涵和标准研究、家园合作和全国统一的质量评估数据库平台的建议。
2国外学者对OECD《强势开端》的研究
参与了“强势开端”和“强势开端Ⅱ”的撰写工作的约翰・贝内特(John Bennett)早在2003年,就在调研过程中所作的《强势开端:保育和教育的长期分离》一文中,呈现了保教分离的现实,并指出保教统一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他的另一文《强势开端Ⅱ――国际经合组织幼儿教育政策最新总结报告》中出了对《强势开端》成功学前教育必备8项因素做了简要介绍外,还较为详尽的对《强势开端Ⅱ》中制定政策的十个方面进行阐述。田熊美保和InekeLitjiens的《强势开端Ⅲ――提升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的途径》中大量运用图表对五个政策杠杆做了较详尽的阐述,且对每一个政策杠杆中的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择一为例,提供政策援助。《英国(英格兰)的早期保教质量问题》一文中选择了《强势开端Ⅲ》中的政策杠杆四――家庭和社区的参与为当前的政策重心。通过与对他国的比较进行反省,并总结了在家庭和社区参与领域,英国(英格兰)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关于强势开端的研究多集中在内容的介绍、背景的描述及其启示的阐述,虽然内容全面,但大都是简略介绍,对于一份内容充实、数据丰富、长达370多页的报告来说还欠详尽。且国内的研究多见于期刊文献,尚无专著或学位论文来对《强势开端》进行深刻的挖掘,由此可见,目前关于该报告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02-04
【作者简介】李相禹(1985-),女,天津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2011级博士生;石晓波(1987-),女,河南安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2013级博士生,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
课程与教学是影响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过程性因素。对早期教育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于确保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高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价非常注重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在循证研究(evidence-based research)的基础上开发了大量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评价工具,这为完善我国幼儿园质量评价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一、美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工具
美国开发了大量的课程与教学观察评定量表,同时也很注重教育情境中的真实性评价,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一)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的观察评定
美国运用大量的观察评定量表研究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这些量表多采用等级评定或检核表的形式。从评价涉及的领域来看,既有综合性的评价,也有侧重教学某个方面的评价,如对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师幼互动或教师的教学观念等方面的评价。
1. 侧重课程与教学环境评价的量表
对早期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现在一些综合性的早期教育评价工具中。《早期教育环境评定量表》(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 ECERS)是在观察和评定早期教育环境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工具之一。ECERS主要评定早期教育机构的环境质量,包括43个项目,由7个子量表组成:空间和设备、日常生活护理、语言/推理经验、活动、交往、教学结构、成人需要。每个项目的评定等级为1~7,其中1为不适宜的,3为一般的,5为好的,7为优秀的。使用者主要通过观察来评定班级的教学质量,观察时间一般为3个小时。[1]
《早期基础教育机构班级教学评定量表》(Assessment of Practices in Early Elementary Classrooms, APEEC)主要用来评定基础教育机构的班级教学质量,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其中,教学环境评定的主要内容为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是直接的、指导的教学模式,那么项目评定得分就低;如果教学行为中大多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那么评定得分则较高。[2]
《早期教育项目质量评定手册(修改版)》(The Assessment Profile for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是一份观察评定教学质量的检核表,共包括五个子量表:学习环境子量表(材料的提供,儿童的自主性选择)、一日活动安排子量表(不同活动的平衡和种类)、课程子量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儿童被鼓励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个别化的教学)、师往子量表(教师交往态度的积极性,对儿童的反馈以及对儿童的管理)以及个别化教学子量表(与家长的交流合作,对个别儿童学习经验的支持等)。该量表共有75个项目,根据观察期间观察到的教学活动,选择是或否,一般采用时间取样的方法,观察时间为3个小时。[3]
2. 侧重课程与教学模式评价的量表
《班级教学活动观察量表》(Classroom Practices Inventory,CPI)是美国很多州实施教学评价的工具。该量表将教学实践分为课堂管理、学习动机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包括26个项目,主要包括:社会性情感子量表和课程子量表。社会性情感子量表主要评定教师的态度,课程子量表主要评定课程的特点,是基于NAEYC有关教学的指导原则而设计的。其中10个项目是关于直接教学模式的,即教师直接指导的教学行为,例如记忆和训练,艺术活动中的模仿等,这些行为被认为是不适合儿童发展的;还有10个项目描述了积极的教学行为,例如关注儿童的自主选择和探索多种多样的材料,鼓励儿童表达多种多样的想法。[4]
《早期教育机构班级观察量表》(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Observation Measure,ECCOM)也是侧重教学模式的评价工具,适合于观察和评定教育对象为4岁~7岁儿童的班级。该量表评定的内容包括教学现状、教学质量、班级的社会情感氛围和班级管理等。两个单独的子量表分别用来评定班级教学活动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念、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程度,或以教师为中心的直接教学模式的程度。[5]
3. 侧重师幼互动评价的量表
早期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幼互动的质量。师幼互动构成了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强有力的背景。其中,有些工具是从师幼互动的角度评价早期教育教学的质量。如《师幼互动量表》(Caregiver Interaction Scale,CIS)和《班级计分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其应用范围广泛且具有较高的信效度。CIS共有26个项目,收集师幼比、教师培训和班级规模的数据,重点考察教师的情感、管理风格和对幼儿的响应性,包括教师的敏感性、严厉性、分离性和许可性四个方面。[6]
《班级计分系统》(CLASS)则更关注课堂互动过程的质量,对物质环境和课程资源的评价也是基于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情境中。该量表从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认知支持三个领域考察师幼互动,每个领域又包括若干维度,衡量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支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学业技能发展。同时,也注重对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7]
4. 侧重教师教学观念评价的工具
考虑到教师教育观念是影响早期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也有一些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评价工具。皮恩特和豪伊斯(Pianta & Howes,2005)等人运用《现代性量表》调查研究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观念。[8]《现代性量表》(Schaefer & Edgerton, 1985)包括15个调查项目,量表等级从1到15,变化的程度显示了成人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或者说是以成人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有关这方面的测量工具还有很多,例如:皮恩特的《师生关系量表》(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STRS),主要评价教师观念与师生关系的相关性;[9] 伍贝斯(Wubbels,2000)的《教师互动问卷》(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teration:QTI),从师幼互动的角度去研究教师的行为等。[10]
另外,柏杨等人(Donna M. Bryant et al.,1991)设计了《发展适宜性教学知识和观念调查问卷》,调查教师的发展适宜性教学观念。问卷包括28个指标、5个评定等级, 调查研究了幼儿教师发展适宜性教学的知识和态度。[11]麦克斯维尔等人(Kelly L. Maxwell et al.,2001)运用《教师观念和行为量表》(TBPS)调查了两个问题:一是发展适宜性和不适宜性的教学观念;二是教师自我报告的关于运用这些发展适宜性和不适宜性教学行为的频率。该量表包括14个发展适宜性教学观念指标,9个发展不适宜性教学观念指标以及17个发展适宜性教学行为指标。[12]
美国关于幼儿教师教学观念的研究设计基于两种思路:一种是在量表中同时包含了教学观念中两种对立的理念(成人中心和儿童中心),然后对所得分数进行转化,调查教师教学观念的现状。另一种是以一种主流的教学理念为基础设计教学观念量表,衡量教师观念符合的程度。由于教师自我报告在真实性上依然存在缺陷,因而,有关教师教学观念的调查一般会与班级教学现状观察相结合。
(二)基于教育情境的真实性评价
除了使用定量研究的思路,采用观察评定法,运用量表对早期教育教学进行评价外,全教协会(NAEYC)指出,“适宜的早期教育评价是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持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作品的方式进行的”[13],强调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现场观察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以高瞻课程中的学前课程质量评价为典型代表。
高瞻课程(High Scope)运用学前课程质量评价(Preschool Program Quality Assessment,PQA)从教室和机构两大方面评估课程质量,共有63个子条目。其中,“教室”维度侧重考察幼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工作,包括:学习环境、生活常规、师幼互动及课程计划和评价几个子领域;“机构”维度侧重考查整个课程的实施情况,包括:父母参与和家庭服务、教师资格和教师发展,以及课程管理。其中,对学习环境、生活常规和师幼互动的评价主要使用观察法,对课程计划和评价等其他维度则主要使用访谈法。经过训练的观察者深入课堂使用轶事记录便签记录教师的行为,计算有效的 PQA 分数。这是一种综合性考察课程质量的评价工具,既关注课程的结构,也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既从儿童的角度评估课程,也从家长、监管者的角度进行评估。
高瞻课程认为,有效的评价依赖于收集到有意义的、变化的、客观的信息。同时,高瞻课程编制了《儿童观察记录表》(Child Observation Record,COR),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价。[14]《儿童观察记录表》是一个被普遍应用的早期教育评估工具,是一种基于研究者观察的评估工具,在班级课堂的自然情境下进行轶事记录。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首创性、社会关系、创造性表征、音乐和运动、语言和读写、逻辑和数学六个特定的领域,能够提供儿童在各领域中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估信息。评估者每天用几分钟时间来记录儿童在真实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和重要探索,然后把这些记录打印出来保留或存入电脑文件,最后根据该评价工具的评价策略、评价项目以及评价等级分类和整理记录的信息。评价者可以根据学前儿童评价中所列的观察项目决定每天的观察重点,并根据当日的观察记录为第二天的活动制订计划。[15]总体来讲,《儿童观察记录表》是对先前研究工具存在缺陷的反思和批判,是基于儿童发展的真实性评价,代表了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理念。
二、美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工具的特点与启示
(一)美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工具的特点
首先,从美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来看,大多基于全教协会(NAEYC)倡导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理念(DAP),体现“儿童中心”的儿童观和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同时,美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多是基于大量的循证研究,以科学的实证研究作为依据。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其次,从美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思路来看,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并重的思路。从美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来看,不同的早期教育教学评价工具在评价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上同时关注教师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两方面的支持,特别关注师幼互动的质量。采取的方法不仅包括定量的量表评定,也包括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观察和分析。
最后,美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结果的运用。早期儿童教育要将评估与教学相结合,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幼儿形成初步的概念,学会与外界交往的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途径。[16]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结果,有利于寻找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材料,为幼儿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适宜有效的支持。
(二)美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启示
我国当前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注重静态的结构性因素评价,忽视动态的过程性质量评价。我国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忽视动态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尤其是师幼互动等方面的评价。[17]
美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工具为我国早期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首先,应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确保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为归旨,确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其次,应开展与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相关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美国关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指标,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幼儿园教育需要的评价工具,兼顾工具的科学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再次,评价工具的制定要将定量的等级评定、检核表与定性的真实性评价相结合;并在侧重教学环境、师幼互动、教学模式或教师的教学观念某个方面的评价的同时,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力求全面、准确、客观、深入地评价课程与教学。最后,要注重将评价的结果用于改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建立评价的长效机制,进行动态的监测和评价,通过评价真正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Harms, T., Clifford,R.,& Cryer, D.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 (Revised Edition)[M].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8.
[2] Maxwell, K., McWilliam,R., Hemmeter, M., Ault, M.,& Schuster. Predictors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classroom practices in kindergarten through third grade[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1,16: 431-452.
[3] Abbott-Shim, M.Lambert, R., & McCarty, F. Structural model of Head Start classroom quality[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0,15:115-134.
[4] Hyson, M., Hirsh-Pasek, K., & Rescorla, L. The classroom practices inventory: an observation instrument based on NAEYC’s 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 for 4-and 5-year-old children[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990,5: 475-494.
[5] Deborah Stipek,Patricia Byler.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observation measure[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4,19: 375-397.
[6] Arnett, J. Caregivers in day-care centers: Does training matter[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9,10: 541-552.
[7] CLASS Implementation Guide[EB/OL]. http:// /QualityCounts/SPMMay23.pdf, 2013-4-7.
[8] Robert Pianta,Carollee Howes. Features of PreKindergarten Programs, Classrooms, and Teachers: Do They Predict Observed Classroom Quality and Child-Teacher Interactions[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5, 3: 144-159.
[9] Pianta, R.,& Steinberg, M. Teacher 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o school[J].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1992,(57): 61-80.
[10] 辛自强, 林崇德. 教师互动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及应用[J].心理科学,2000, (4).
[11] Donna M. Bryant, Richard M. Clifford, and Ellen S. Peisner. Best Practices for Beginners: Developmental Appropriateness in Kindergarte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 1991, 4: 783-803.
[12] Kelly L. Maxwell, R. A. McWilliam, Mary Louise Hemmeter,Melinda Jones Ault, John W. Schuster. Predictors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classroom practices in kindergarten through third grade[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1, 16: 431-452.
[13] Bredekamp, S., & Copple, C.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Revised Edition)[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1997.
[14] High/Scop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Manual: High/Scope Child Observation Record for ages 2.5-6[M]. Ypsilanti, MI: High/Scope Press. 1992.
[15] Schweinhart, L. J., McNair, S., Barnes, H., & Larner, M. Observing young children in action to assess their development: The High/Scope Child Observation Record study[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3, 53: 445-455.
篇4
一、目前早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尚未形成机制
一是缺乏外部监管主体,多数地区都是实行由工商部门对托幼机构进行登记注册,但没有相关部门来建立健全婴幼JLY-期养教机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规范其运作行为;二是缺乏内部行业规范,部分早教机构的养教行为已明显幼儿园化,甚至有明显小学化倾向,侧重于婴幼儿知识方面的学习,违背了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三是早教机构孤立发展,缺乏各部门的联动性。
(二)早期教育整体资源供给缺乏
表现在早期养教资源投入不足,早期教育机构分布不均,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城市中,民办早教机构收费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三)科学早教意识不强
一是过度早教,过于强调婴幼儿智力的开发,缺乏科学早教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指导;二是养教不足,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或精力不足等原因,代养人不重视婴幼儿早期养教工作,阻碍了婴幼儿的正常发展。
(四)缺乏早教延伸服务
一是早教服务内容单一,大多数早期教育机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所提供的早教课程往往是重在让婴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不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缺乏教育性、系统性。二是早教服务对象单一,大多数早期教育机构的服务重在面向婴幼儿,而忽略对家长进行正确认识早期教育理念和掌握科学育儿方法的引领和指导。
此外还有早教经费严重不足、早教专业教师培训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二、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有效实施的思考
(一)建设早教管理机制,完善早教保障力
1.确定主管部门。由于早期教育的特殊性,建议将早期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行政区域内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含公办、民办机构),由教育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负责牵头抓总,计生、卫生、食药、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在此管理机制下,民办早教机构的行政审批困境将突破体制瓶颈,有利于规范化管理早教市场,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和支持。
2.制定早教机构准入标准。早教机构准人标准是针对早教机构的注册开办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提出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它主要涉及一所合格的早教机构从硬件(场地、设施、环境等)到软件(负责人、师资、课程、活动、制度等)的各个方面应当具备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条件。根据区域实际,制定相应的早教机构准人标准,确立早教机构的资质准入门槛,有利于为政府主管部门对早教行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提供依据和抓手,保证早教机构的设立和举办有章可循,促进早教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
3.发展三级管理网络。在行政区域内,充分利用公、民办早期教育资源,建立“区级早期教育服务中心幼儿园亲子中心(园中园) -民办早教机构”三级管理网络。区级早期教育服务中心集育儿指导、亲子活动、早教师资培训、早期教育研究和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统筹安排全区早教工作。幼儿园亲子中心(园中园)既在区早教中心指导下重点面向本片区婴幼儿及家长开展早教活动,又承担对本片区民办早教机构的指导工作。民办早教机构按自身性质运行,同时也在幼儿园亲子中心指导下积极开展公益性早教活动。这一网络的形成和运行,将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利用区域内现有的早教资源,增强早教覆盖面,让更多的婴幼儿和家长受益。
(二)建立早教活动机制,提升早教执行力
1.明确早教理念。早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早期教育的理念应定位在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和进行科学育儿的指导上。
本着早期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发展的原则,建议从四个方面人手推进:一是政府主导,即把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整合资源,给予政策、资金、场所等方面的优惠和扶持。二是社区组织,即将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宣传、文化和设施配置等工作中,由社区对辖区内散居婴幼儿进行摸底、登记,建立档案。三是幼儿园搭台,即公办幼儿园积极搭建早教平台,与社区联合组织各种公益性早教活动;为民办早教机构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民办早教机构的优势,利用其场地资源、设备资源、教师资源等开展公益性早期教育服务,促进民办早教机构的良性发展。四是早教机构唱戏,即公、民办早教机构共同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教活动,如家长讲座、育儿指导、亲子早教课、亲子游戏、大型宣传活动、人家庭一对一指导等。
2.开发三类系列活动。家长导师系列、亲子课程系列、入户导师系列三类早教活动,既让社区婴幼儿享受到早期教育,又为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提供有效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早教的主体意识。
(三)建立早教培训机制,增强早教内驱力
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早教教师,她们直接面对婴幼儿和家长,是早教机构内早期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家园融通的沟通者,是早期教育的探索者,她们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早期教育的质量。必须高度重视早教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多途径、多形式加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打通“多证”
(幼儿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资格证、亲子教师资格证)教师培养渠道。
(四)建立多元早教模式,扩大早教覆盖率
早教模式的多元化有利于满足不同婴幼儿家庭的早教需求,让更多的婴幼儿和家庭受益。如:婴幼儿集中教养模式,分为半日制和全日制,此类模式类似幼儿园模式,早上家长送婴幼儿入园,婴幼儿在园接受教育和养育,中午或下午家长再接婴幼儿离园;幼儿园中的亲子中心(即园中园)模式,即在入社区摸底调查,了解本区域婴幼儿基本情况和家长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分年龄层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特色活动;公、民办早教机构合作模式,即以公办幼儿园优质资源带动民办早教机构的发展,以民办早教机构为基点扩大早教覆盖面。
(五)建立早教宣传机制,扩大早教影响力
一是组织大型早教公益活动。定期由教育、卫生、计生、妇联、社区等各部门共同组织大型早教公益活动,扩大了早教覆盖面,提高早教影响力。
篇5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阐释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途径,研究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成功案例,思考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关键与重点。
儿童早期教育根据8岁以下的儿童生理、心理和敏感期发展特点,通过多元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培养,为儿童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奠定基础,使儿童逐步形成独立、积极、稳定、健康的人格、情感和思想。早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儿童的成长,更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因此,早期教育普遍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支持儿童持续发展和学习的生态系统的营建,需要幼儿园、学校、家庭、图书馆、早教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认为,帮助孩子在重要的早期阶段广泛阅读和学习,掌握学习和社交技巧,图书馆能够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服务,决策者、学校、资助者和家长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现有资源,帮助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
1.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首先,从图书馆服务目标和服务宗旨来看,儿童服务一直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必须通过提供阅读资源、活动项目,帮助儿童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自然科学能力、数学能力等。其次,从图书馆事业的核心价值来看,在平等、知识自由、学习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图书馆必须通过参与促进早期教育,确保每一位儿童都能够接触到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为其创造平等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帮助那些低收入家庭儿童扭转早期学习的困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最后,从图书馆职能的深化发展来看,推动早期教育,养成儿童的阅读素养、学习技能,为日后劳动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早期教育、创新教育的模式,不断探索早期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实践模式,向社会传递图书馆的价值。
2.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两种主要方式
2.1儿童阅读推广
2016年以“世界读书日,在图书馆读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指出,“全民阅读”是指专业学习之外的阅读活动,它可能是对人们的知识性、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包括娱乐,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全民阅读”的指向更加明确。对儿童来说,阅读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学习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并逐步建立独立、积极、稳定、健康的人格、情感和思想,由此可见,阅读是图书馆推动早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图书馆在推广儿童阅读、发展早期教育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①多方合作、长期深入、取得成效。儿童阅读推广要想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并取得一定的成效,需要图书馆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作,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及学校阅读观念的转变、社会多元机构的支持必不可少;通过扩大范围的阅读资源、服务资源整合,多方联手,形成合力,才能为儿童阅读推广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氛围。②强调家庭对儿童阅读活动的参与。成功的早期教育无不强调家长对儿童学习过程的参与,阅读活动也不例外,家长的参与是孩子委托给父母的一种使命和责任,阅读不是孩子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庭的事情。在现今的全民阅读时代里,80%以上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阅读的益处,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督促孩子读书、陪伴孩子读书的家长却少之又少,因此,图书馆需要着重引导家长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家人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在密切亲子关系的同时养成阅读习惯。③阅读互动活动的设计。要想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能,图书馆应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开展故事时问、绘本表演、游戏等互动活动,以及在图书馆规划亲子影音区、玩具收纳区、故事剧场、游戏小帐篷等,充分激发儿童对图书馆空间及资源的向往,使其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能力。
2.2辅助开展STEAM教育
STEAM(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艺术、Math数学)的核心在于跨学科融合,通过知识情景化,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015年9月,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建议学校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在早期教育方面,儿童创造力的培育、创新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而图书馆也恰恰具备发展早期教育与STEAM教育优势的条件。首先,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产品、信息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工作、W习、生活的必需,科技元素在儿童早期教育、创客教育、STEAM教育中开始占据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图书馆具有的技术资源、空间资源能够为多种教育模式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在创客运动浪潮中,大批图书馆纷纷开设创客空间,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实践模式,从而为早期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促进STEAM教育与早期教育的融合,积极探索早期教育实施的创新路径。图书馆在通过STEAM教育促进早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①为儿童提供舒适、身心愉悦的安全环境,鼓励孩子在试错中不断成长。②充分激发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孩子主动探索、亲自动手、在实践中认知,自主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就此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③积极引导儿童的互动与协作能力,培养其社会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被某一个群体支持的力量,这种同伴间的互动,也是培养创造力非常重要的因素。
3.国外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实践研究
3.1华盛顿州立图书馆早期教育项目
为公共图书馆引入新的服务模型,以发展幼儿早期读写,华盛顿州立图书馆制订早期教育项目,该项目包括:①组织图书馆、家庭、社区、教育者、早教学习系统、社会服务机构、政策制定者、出资者等在内的早期教育生态系统,强调通过社会实体的共同努力推动集合效应产生。②以联盟形式争取政府政策层面的更多支持,保证早期教育事业能够持续获得所需资源。③设立协调机构,通过会议协调各方的努力,支持各地图书馆形成多元、各具特色的早期教育项目。④帮助各图书馆开展故事时间项目,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地试验的方法,总结形成故事时间等特色项目的最佳实践模式。⑤整合统一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估、效应评估体系,开展对各地图书馆早期教育的追踪管理。2009年至2014年,华盛顿大学对这一新的服务模型中使用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并促成20余所图书馆与华盛顿州立图书馆合作,结果表明,该项目对幼儿早期读写能力有意识的关注取得了显著效果。
3.2亚历山德里亚公共图书馆STEAMtivity项目
STEAMtivity项目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与迪士尼公司合作推出的“创造好奇心”项目的资助项目之一,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活动”项目,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与创造性相结合,利用不同的教育技术,如乐高教学、头脑风暴、机器人教学等开放性教学项目,鼓励和引导孩子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在试错中成长,自此让孩子更加自信,从而对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学习更加积极。另外,STEAMtivity项目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儿童的兴趣为驱动。这种兴趣驱动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孩子可以自主选择馆内的各种项目,通过参与实践项目拓展视野,跳出固有思维,深度挖掘自身潜在的兴趣和能力,馆员则会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并为以后的互动教育项目设计积累方法和经验;二是通过参与开放式项目,培养儿童学习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据的积极性。②以实践制作为中心。该项目强调知行合一,即图书馆为儿童提供动手制作的空间、技术、工具、材料,儿童需要将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同时在实践制作的探索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③同伴协作。该项目既强调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侧重于其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儿童学到在生活以及其他领域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此外,STEAMtivity项目也是图书馆向社区低收入家庭和移民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在促进教育公平、加速社区融合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4.图书馆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4.1多方合作构建早期教育社会生态系统
儿童早期教育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系统性的方案予以解决,早期教育社会生态系统是推动早教发展的关键。早期教育生态系统是指由早期教育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其既包括国家政策层面的早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又包括教育机构树立的教育理念,为儿童提供的教学课程、发展项目,还包括社会上各种机构对早期教育的资源投入与支持,家庭为儿童塑造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等。这些环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从而构建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C整体。从整体来看,早期教育生态系统有着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但从分部来看,系统的多个目标有时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寻求平衡或折中的办法,来收获整体的最佳效果。因此,图书馆在早期教育参与过程中不仅需要社区的支持,还应通过充分的协调,发挥不同机构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早期教育中的集合效应。
4.2注重儿童核心素养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国际组织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分析”项目组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近年来的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公告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了全球教育发展的十大最新理念和趋势。该研究指出:阅读素养是所有学生教育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成功所需的一项核心技能,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儿童阅读素养及创新思维、创造力的培育在早期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图书馆必须以提升儿童阅读素养、创新素养、批判性思维为重点,规划早期教育相关服务。在此,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或是技能,而是指个体获取并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兴趣、动机、学习策略等。
篇6
关键词:早期教育 科学 适时 培养
一个人从出生之日一直到其死亡的一生,期间都不会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发展,生存。所以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社会文化都或多或少的成为影响其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其自身参与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观,并会借助语言来表现。尤其在人类的幼年时期,我们对自己使用的语言尚不能完全掌握,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身边环境的认知,也不具备识别利害好坏的能力。这就需要其父母或者早期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引导其在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
一、早期教育的概念及分类
众所周知,人是有精神的动物,大脑是我们的智慧器官。0~6岁是人脑迅速生长的发育期。这段人脑成熟前的时期,就是人生早期。在这段时间给予孩子的教育对其人生之路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譬如良好环境的影响,丰富生活的熏陶,榜样言行的诱导,以及快乐的学习游戏,积极的心理暗示等,这样孩子巨大的身心潜能就会自己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就可以叫做早期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早期教育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一)“自发早教”,这种早教人类自身就有,诸如照顾幼子生活起居、逗其开心、与其说话、教其走路等都是自发的早教。但是这种早教有的家庭做得很好,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苗子,有的则只是助其子女健康成长而已,没有为子女的智力发展奠定太多的基础。究其原因,是这种早教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有些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孩子正在进行着早期教育。
(二)“缺陷早教”,如果采取这种早教方式,说明为人父母的还是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或许也懂一些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没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往往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盲目的进行实践。例如重知识、轻性格,重说教、轻行为,重培训、轻生活,重课堂、轻榜样等,但无论怎样,这些都是片面的、单一的甚至是无益的早教。
(三)“科学早教”,这种早教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边缘科学,涉及多个学科,是人类潜能的开发,人类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现代人应该提倡的早期教育。
二、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建议
大多数人对于早教的认识,往往存在误区——望文生义。这就使很多家长陷入了“缺陷早教”的怪圈,总是把教育的希望过高的寄托于幼儿园、学校或者各种各样的培训辅导班等,忽略了家庭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培养广泛的兴趣,甚者,还会忽视孩子与同龄人游戏、自由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融洽。
之所以许多人实施早教却没有得到预计的效果,主要是人们没有走出关于早教的误区。普遍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为传授知识即为教育,早教是小学课程基础。
(二)认为胎儿、婴儿或幼儿无能,上学后才能真正开始学习。
(三)认为所有能给予的爱都是好的。其实有很多爱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
(四)认为学习会让孩子受苦,玩才会使孩子快乐。将学习和娱乐对立开来。
(五)不懂得性格培养的重要性和“潜教育”的方法。
所以,要进行科学正确的早教,就要避开上面的误区,要对早教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早教为孩子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早期教育的前提
首先,育人者必须先要思考几个问题。
(一)要重新认识胎儿、婴儿和幼儿。其实,每个胎儿、婴儿或幼儿都是一个“天才”,他们个个都能适应身边的环境甚至是本民族和国家的文明,当然还有各自的家庭生活,只是往往在他们人生的最初阶段里,这种禀赋被磨灭了。那么是谁磨灭了这种禀赋?如果充分开发从胎儿到小学这段时间他们的禀赋,究竟能释放出多少惊人的潜力啊?思考这个可以帮助育人者建立正确的儿童观。
(二)必须要明白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早期教育。还必须了解早期教育和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很系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授有哪些根本的区别,与现在我国的学前和小学教育有什么不同……明白这些问题会使你建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教育观和早教观。
(三)要思考什么是人应有的素质。也就要明白什么是人才,什么是素质教育,孩子最终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明白这些将有利于育人者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真正成为身体健美、智能高超、性格卓越、一生幸福的人才。其次,要明了早教的一般规律,这有助于人们在适当的阶段实施正确的早教。
(一)务必把握人脑迅速发展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一时期一定会事倍而功半。
(二)同时进行“两个生命”的教育,既要让孩子在生理上健康成长,也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
(三)把性格培养放在孩子发展的首位,尽可能让其从小就有快乐活泼、果敢自信、专注安静、勤劳善良、有独立和创造的精神等品格。
(四)让孩子养成爱书、爱阅读和爱思考的好习惯。
(五)掌握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比如“生活中教,玩里去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环境影响,榜样诱导”,“实教育爱,勿有溺爱”,“宽严并济,积极暗示”,“培养良好习惯,把握发展定势”等。
四、如何实施这些早教方法
(一)适时和适当实施早教是关键。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满3个月左右,要经常抱孩子去室外,无论他听懂听不懂你在说话,也要边走边提醒他看到的每一件事物。每天重复。教孩子多认识与自己有关系的事物,让他们能在看和听的同时,也能去接触。教孩子认识事物,是开发智力的基础。还有,这以后尽量每天给孩子讲故事。并且每次讲完都让孩子回答故事里的问题或者复述故事里的部分内容等,慢慢地去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除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让其逐渐开始阅读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的书籍。并引导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不要因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比教孩子识汉字要难,就觉得这并无必要。其实不然,训练孩子对于数学的理解和判断,有助于让孩子更快的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用学英语和背古诗的方式去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而从小对其进行英语和国文的启蒙,有助于帮孩子在日后的相关学科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孩子身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能有趣味的学,有意义的玩,从而锻炼孩子的空间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如何带着孩子去玩,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绝对重视培养孩子的优良性格。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之路上,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走了弯道岔路不奇怪。成人尚且偶尔为之,何况是孩子呢。但是成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大多能冷静应对,不焦不躁,而孩子却往往不能。所以务必要消除影响孩子基本素质和谐发展的缺陷。
(二)坚持对孩子积极的暗示,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还缺乏理性思维能力,并且认知能力和意志力还没有发育,他还需要去适应成人的感情。而孩子的积极心态是其生活、玩乐和学习的唯一动力,也是其上进的灵魂。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太多积极的心态,那其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将寸步难行,甚者会造成心理拖累乃至终生的悲哀。
孩子的积极心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实是其亲人、老师或者最有威望的人“暗示”的结果。而且,这种暗示的力量非常大。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心态,对于没有判断力,没有是非感,更没有荣辱观的孩子来说,都会很容易认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早教也可以说是“暗示教育”,而成功的早教也就是“积极暗示”的结果。育人者务必要坚持积极暗示,杜绝一切消极暗示,使孩子能够在快乐、活泼、上进,充满自信和幸福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不畏失败,不畏挫折的成长。
(三)在实施早教的过程中,育人者也要注意自己情绪的表现,因为成人的情绪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时,在引导孩子面对任何问题时,育人者必须做到“引导六步”:
第一,欣赏。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和发光点,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要为孩子具备这样那样的优点和闪光点感到欣慰,并以此来引导孩子产生积极的心态,尽、尽量不要去否定孩子在某方面的奇思异想。
第二,找根源。仔细地思考孩子的缺点、弱点和错误的成因、程度。可能有孩子某些不良习惯的问题,或者是溺爱的问题,再者有没有能引导孩子建立有益的兴趣,再者是由于孩子受到心理伤害等,总之你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认真思考。
第三,消灭根源。找准孩子的缺点、弱点、错误以及各种问题根源后,要从根本上消灭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免时间长了,对孩子的生理及心理成长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第四,有一颗平常心。家长对孩子暴露出的不足,总是不免有责备或者气愤的态度,但又不会正面告知孩子什么是好的可以去做,什么是坏的不能去做。所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冷静严肃的正面告知孩子,提醒其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第五,转移孩子的兴趣。在孩子暴露出不良兴趣的初始,及时发现并培养孩子新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让其渐渐遗忘那些不良的兴趣。慢慢打开孩子接触世界的心门,让其充分主动地去接触他们眼前的世界。
篇7
【关键词】早期特殊教育;障碍者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82-05
0~5岁是有发展障碍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的早期特殊教育(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广义上是为所有0~5岁(有的州规定是0~9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早期发展提供各项服务,包括早期评估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教育等,狭义上是为那些符合法律规定的0~5岁特殊儿童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教育和相关服务。多年来,美国政府制定、颁布和修改了大量相关法案,以突出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的权利,并且对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职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对象的资格、学前特殊教育师资水平、不同学科的协作、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等规定不断细化,使美国0~5岁有发展障碍儿童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权利得到了较全面的保障。
目前,美国颁布(修订)的最新而且与早期特殊教育密切相关的一部法案是2004年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简称IDEA)。该法案强调要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其中B部分对3~21岁障碍者的特殊教育和相应服务作出了规定,C部分则规定为0~3岁特殊儿童提供专门的“婴儿和学步期儿童项目(Program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1〕《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于2005年7月1日生效,但实际上直到2006年8月14日美国教育部才颁布了该法案修正案的最终文本,该文本正式生效的日期是2006年10月12日,法案的名称也改为《障碍者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2〕但习惯上仍被称为《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本文也使用这一称呼。最终的法案修正案的许多条文与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面向学前到高中阶段普通教育的联邦立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简称NCLB)的内容相呼应,力图使两个法案在操作层面上保持更多的一致性。
通过文献检索、在美国早期特殊教育机构的观察以及与当地专业人员的讨论等,笔者对目前美国早期特殊教育立法,尤其是对《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反思,以期为我国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早期干预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早期特殊教育立法的重点和新变化
1.对于障碍类型的规定:谁可以获得早期特殊教育
《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对于哪些儿童具有法定资格可以接受早期干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法案具体规定了13种障碍类型,包括自闭症、聋―盲、聋、情绪紊乱、听力损伤、智力障碍、多重障碍、肢体损伤、其他健康损伤、特定学习障碍、言语与语言损伤、外伤性脑损伤、视力损伤(包括盲)。〔3〕另外,为了与C部分为0~3岁特殊儿童提供的早期特殊教育相呼应,B部分还增加了为“3~9岁患有发展迟缓的儿童(各州情况不同,也可能是3~5岁)”提供相关服务的条款。各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发展迟缓”的评估标准。“发展迟缓”的界定标准可以是未满5岁(有的州延长到9岁)的儿童因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因素,在知觉、认知、动作、语言及沟通、社会情绪或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发展较同龄儿童迟缓,但其障碍类型无法确定者;也可以是指未满5岁的儿童在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心理发展或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等方面有异常或有可预期的发展迟缓现象。“发展迟缓”概念的增加,使得按照原先的13种障碍类型的规定无法获得早期干预服务的儿童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服务。在经过正式评估(多学科协作的评估)后,如果儿童被确定存在发展迟缓(根据各州的标准)或者被诊断为患有某一已知的障碍而可能会导致发展迟缓,比如唐氏综合症,他可以依法获得早期干预服务和支持。IDEA(2004)规定各州要为“需要获得相应服务的患有此类障碍的婴儿和学步期儿童”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提供适当的早期干预服务(见表1)。〔4〕
2.对于教师的要求:谁来进行早期特殊教育
《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高资质的教师”的要求相呼应。IDEA(2004)要求“核心学科的任教教师”必须有州级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或者通过资格考试、至少已获得本科学位等,“核心学科”包括英文、阅读或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外语、公民和政府、经济、艺术、历史和地理;〔5〕而“教授多门课程的特殊教育教师”必须达到其所教学科要求达到的专业要求等。另外,教育部的官方条文解释中还指出,如果某个州的早期教育或学前教育项目是属于小学和初中学校系统的,那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对中小学教师的“高资质”要求也适用于早期教育或学前教育教师,〔6〕即这些州的早期特殊教育教师必须符合该州关于教师资质的要求。
3.家长的权利和义务:谁来参与早期特殊教育
家长在发现儿童的特殊需要、为儿童获得适当的服务和教育进行呼吁、与教师和其他服务提供者进行协作以确保儿童获得适当的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DEA(2004)确保了家长在儿童早期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家长在儿童的早期评估和早期干预服务过程中享有参与权和决定权,但是也明确了家长要承担的相应义务。
IDEA(2004)强调了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对“家长同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在为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时家长必须参与,家长有权对学校系统的决定按照法定程序提出异议;家长必须同意让儿童接受早期评估,在家长同意进行评估后的60天内相关部门必须完成评估(除非该州有更短的时限),而如果家长拒绝提交同意书,地方当局要根据司法程序按照州级法律规定的评估程序进行评估;在确定儿童享有特殊教育服务资格后,如果家长拒绝或没有提交同意儿童接受早期特殊教育服务的同意书,地方教育局则不承担责任。〔7〕《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再次强调了“程序性保障”的重要性,详细规定了当儿童与家长以及学校出现纠纷时各自可以采取的司法行动。〔8〕
4.过渡和衔接:从C部分到B部分
一般而言,接受C部分早期干预服务的儿童在2岁半时开始进入一个衔接时期,以确保其能平稳地过渡到接受B部分的服务。此时要评估儿童在3岁时是否可以继续接受适当的服务或者确认其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服务。一般的衔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过多学科评估来确认儿童是否仍然具有法定资格享有B部分的服务和支持,二是在评估基础上制定一个特定的衔接计划。但是,因为经费和评估诊断等程序性问题,有些获得C部分规定的特殊教育服务的婴幼儿在3岁后无法顺利得到后续的适当的教育和服务。IDEA(2004)增加了一些要求,以促进从C部分到B部分的顺利过渡和衔接,如发展迟缓的概念在两个部分中得到统一,儿童在C部分的服务协调人可以参与后续衔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会议等。为0~3岁儿童制定的服务方案被称为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服务协调人的工作是组织多学科评估并负责确保儿童可以获得该方案规定的各种服务。而IDEA(2004)规定服务协调人可以参与为3岁后儿童提供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会议,以此保证儿童可以享有具有延续性的早期干预服务,不会因为法律本身的年龄分段限制而中断或受到影响。
二、评论与分析
1.立法趋势:法律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美国最新的特殊教育立法,包括《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的最新修订案中都提出了一个概念,“以科学为基础的研究(Scientifically based research)”,这一概念指的是通过严格的、系统的和客观的科学研究的程序来获得与教育活动和教育计划相关的可靠的有效的知识。立法的依据和教育的依据都应该立足于充分的科学研究,只有经过研究证实具有有效性的理论才能付诸实践。
美国早期特殊教育立法的进程与时代的发展、专业人员和家长的不断呼吁等有关,也表明了教育立法除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之外,还必须与时俱进,具有发展性,反映最新的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成果,并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保障和促进现实中的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面临的挑战
第一,美国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有多部立法,各部法律对自己涉及的领域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但这样在实践层面上会产生很多问题,特别是衔接的问题。〔9〕尽管立法者试图加以平衡,但各部法律间还是有很多互相脱节的地方。在《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内部,从C部分到B部分的衔接问题在实践层面也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第二,虽然《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对于核心学科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资质作了规定,但是对于那些不是教授核心学科的为特殊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或者咨询服务的人员,比如行为干预等领域的早期特殊教育教师的资质问题,法案没有明确说明。这也是导致美国目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之一。〔10〕
第三,虽然立法本身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特别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获得适当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如何应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四,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是十全十美的,可以涵盖并针对所有问题。美国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的法律也存在缺陷。〔11〕正如前文提及的,目前还有很多重要问题是早期特殊教育法没有涉及或没有给予足够指导的。另外,由于美国的政治体制原因,许多法律条文的操作在各州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难免存在优劣之分。如何确定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三、对我国早期特殊教育的启示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针对特殊教育和早期教育的立法,但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许多条文都指出要在早期对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干预。例如,2008年4月2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了“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保障义务教育,着重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机构的学前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在《残疾人教育条例》《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也有相关的倡导性规定。但是,目前我国还缺乏明确和系统的关于早期特殊教育的立法。〔12〕
我国的早期特殊教育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和评估系统、大量的早期特殊儿童无法接受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特别是0~3岁阶段)、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仍有待提高等。虽然我国和美国的国情存在差异,但美国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的一些立法理念、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早期特殊教育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其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对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权利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特殊教育立法应以相关科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础。政府应该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早期特殊教育领域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开展各项基础性的相关研究,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二,完善现有的法律政策体系,增加保障早期特殊儿童权利的内容,明确相关职能部门、早期教育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早期发现、早期评估和诊断、早期教育和服务、经费投入、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问题作出规定。在发达地区可以率先试点建立特殊儿童通报系统,完善特殊儿童诊断和评估制度,并构建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阶段的多元安置模式,探索全方位的家庭支持模式,有效开展早期干预。
第三,完善师资和专业人员建设体系,特别是早期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内容,在现有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的基础上开创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特殊教师师资培训计划,制定相应的资质要求和标准,〔13〕同时关注各类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定,如育婴师等,借鉴美国多元化的早期干预服务内容,扩充我国早期干预服务的专业队伍。我们也要加强并鼓励包括特殊教育学、医学、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在内的早期发展领域内的多学科协作以及多方合作,提高家长和社会团体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的参与度,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第四,通过立法进一步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它不仅对于个体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学前融合教育应该进一步扩大受教育对象,将年龄扩展到整个学前阶段,障碍类型从狭义的特殊教育向广义的特殊教育拓展,同时还要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3〕〔8〕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A.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EB/OL〕.〔2008-08-24〕.idea.ed.gov.
〔2〕〔6〕ZIRKEL P A. The new IDEA〔J〕.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2007,(30):5-7.
〔4〕DANDHER J,SHACKELFORD J,HARBIN G. Revisiting a comparison of eligibility policies for infant/toddler programs and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J〕.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04,(2):59-67.
〔5〕Department of Education.Assistance to states for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d preschool grant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final rules〔J〕.Federal Register,2006,156:1-307.
〔7〕HYATT K J.The new IDEA: Changes,concerns, and questions〔J〕.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2007,(3):131-136.
〔9〕HARDMAN M L.Outlook on special education policy〔J〕.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2006,(4):2-8.
〔10〕BOE E E,COOK L H.The chronic and increasing shortage of fully certified teachers in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ion〔J〕.Exceptional Children,2006,(4):443-460.
〔11〕SMITH B J.The federal role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next century: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J〕.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00,(1):7-13.
〔12〕杨希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4):63-68.
〔13〕Divi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DEC) of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Position statement:Personnel standards for early educa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EB/OL〕.〔2008-08-24〕.省略.
An Updated Review o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and Implement in America
Su Xueyun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Toby Long
(Center of Child & Human Development,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20057)
篇8
早教老师感悟心得随笔1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半年多,经历了数不清的琐碎事情,也正是这些琐碎的事,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成为细心,注重细节的人。但是琐碎的平凡,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每一个琐碎可以说联系到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和快乐!这半年多来,我面对着孩子,懵懂、迷茫、不知所措、惊慌、焦虑也有喜爱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总的来说,自己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和专业理论来指导自己工作。爱孩子是母鸡都能够做到的事,所以真正做到爱孩子,要不断学习师德师风,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使孩子一生受益。
告别人生中第一个幼儿园半年工作的经历,来到了万丰幼儿园已有一个多月,在这里面对新的挑战,一切从零开始,难免感到吃力。但是幼儿园的文化丰富多彩,这不,我们幼儿园近期开展了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不但更爱孩子,而且更懂得如何去爱。原来,教师的语言、动作、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体现真正的师德师风的精神风貌。
教师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孩子在幼儿期非常喜欢模仿,如果老师的语言不文明,孩子也会跟风,有些孩子也会把不文明的语言带回家,势必让家长觉得我们老师没修养,从而对我们教师的印象大打折扣;教师批评孩子的语气和方式也很重要,如果过重,可能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和快乐,因为孩子如果接受不当的批评,会形成自卑感,没有自信心,想想后果多么严重。
教师的文明动作行为也是影响孩子的行为因素,孩子与老师朝夕相处,行为的养成是环境决定的。教师应当以得体的语言和动作行为来指导幼儿的一日生活。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文明的行为规范。让孩子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喜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的这一举动可以说为社会创造了和谐。
态度决定一切,不管做什么事情,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如此,工作中亦如此。既然是工作,就要爱岗敬业,用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细心、耐心、用心爱孩子,要有极强的责任心,才能体现工作的价值。
当然盲目地爱孩子是远远不够的,能让孩子科学健康地成长,我们教师应该多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早教老师感悟心得随笔2
虽然已有4年时间没有教小班了,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课程渗透都不及别的老师,但既然接手了这个班,我想我有责任把这个班级管理好,服务好。每个学期初,每年新生入园,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为了使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我在历年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家庭状况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幼儿园教育/趋于家庭化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做好新生入园适应
年龄小的孩子,用小食品转移其注意力很有效。当孩子哭闹较厉害时,老师将事先准备的小食品分发给他们,孩年龄小的孩子,用小食品转移其注意力很有效。孩子吃着自己平时熟悉的食品时,就像生活在家中一样,一个个喊着:“老师给我,我不哭了。”
(二)良好常规的培养
1、设立规则明确、要求统一。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两位老师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
2、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小班幼儿收玩具,总是随便乱放,玩具筐里的玩具跟什锦菜一样,每一种都有,老师具体提出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块一块地拿。幼儿学会轻放的方法后,我再逐步要求幼儿快,并学习收得快的方法:两只手同时收;将几块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帮别人收……。
3、要注意常规设立目标的循序渐进。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如培养幼儿穿脱折叠衣服的常规培养我实施的“序”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培养目标是:认识自己的衣服和正反,会脱—衣服,知道放在固定的地方。小班下学期的培养目标是:在老师帮助下会穿脱—衣服,初步学会扣纽扣,初步有放整齐的意识。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的培养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提高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4、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的常规。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
5、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我很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不哭、有礼貌的孩子,老师经常会说:“宝贝,真乖,老师爱你”。我还注意捕捉幼儿在园一点点的进步,及时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扬他,亲亲他的小脸或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或奖励小贴贴。
幼儿园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顾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否则,还真容易被孩子的不听话气坏呢。小朋友喜欢的老师长头发的,可以梳辫子、漂亮的、年轻的、知识多、懂科学的、有本事的。
早教老师感悟心得随笔3
20__年9月23日到29日我有幸参加了鄂尔多斯计生局组织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培训学习,通过听两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的有关讲座,使我对0—3岁早教工作有了更深入、清晰地了解。更让我看到做好0—3岁早教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老教授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让我受益匪浅。做为早期教育的先行者,我国的早期教育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道路,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和重担。
这次培训为加快推进了我市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促进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 9月23日至29日,我市计生干部“0-3岁人口早期发展教育”培训班伊旗正式开课,各地区计生办工作人员、社区计生专干及幼儿园教师近300名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特邀请北京李教授和谢教授前来授课。谢教授重点对0—3岁婴幼儿保健方面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同时还现场解答婴幼儿喂养、发育、保健及日常护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广大计生干部对人口早期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培训活动现场,李教授系统的阐述关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参加培训的广大计生干部还就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教育活动开展可能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教授的经验及教学理念,对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的熟悉,形成一套专门的早教管理体系,我市对 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人员的培训,聘请专家、组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0—3岁的早期教育,不同于3—6岁孩子的教养环境,它是能为孩子提供身心安全,有充分自主活动,能激发家长沟通、交流、互动,具有人文色彩的生活环境。同时,它又必须以孩子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为基础,以满足孩子情感为需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主要是通过机构外的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来完成的,早教中心是起到早教课程的开发研究和为看护者提供早教指导和示范的功能,所以我们要注重亲子老师的培养,组织各种亲子游戏应简单易学,能在家庭中得以延伸,从而整体推进0—3早教的有效性。我园以已经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早教课程体系,这次的培训更为为我们今后的早教开展起到了引领,少走弯路。此次培训对促进我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社区化的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之,非常感谢计生局为我们幼儿园提供了这次学习的机会,我将把这次学到的好经验带回来,并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尝试、探索切合实际的婴幼儿园早期教育的管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我园的早期教育教学质量。这次培训不仅仅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更是我以后工作的“及时雨”。我将把这种感激之情化为一种工作动力,把所学到的知识与感悟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为0—3岁的早期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早教老师感悟心得随笔4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让他益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们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变利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
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第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动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规程“所要求的“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寓教育于硌项活动之中。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篇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入托幼机构接受早期教养。因此,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上海,作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前沿阵地,早在1999年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市构建0~6岁整体、系统、科学的学前教育体系,为上海0~6岁学前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上海的早期教育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二指导中心:质与量的追求
回想十多年前,政府提出开展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要求至今,早教工作不断推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们在“质与量”的问题上一度纠结,不停摇摆。我手中的这本早教手册见证了我们探索的历程。
发展之初,“没有量何谈质”占据着我们的思路:我们中心统一印发了早教手册,将手册的意义宣传为“入园报名”的必要材料之一,以此招徕家长;将手册的内容设计为早教活动数量的记录,呈现“每年4次”的目标定额,以此留住家长。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有效,上门宣传时一句“报名时要看的哦!”还真能拉来不少家长。但是家长获得早教手册只是为了日后顺利入园报名。随着早教活动质量的提升,家长变“要我来”为“我要来”,显然原来的早教手册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我们在调查听取家长需求、精心设计早教活动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早教手册”的意义,这本手册的意义不应只是一份“死”的记录,更应成为“活”的家教指导工具。由此出发,我们中心牵头启动了对早教手册的修订。我们将早教手册的修改作为“早教课程研发”的重要方面,结合对《上海市0-3岁教养方案》的研究,以课题引领,进行系统探索,逐步将早教“记录”册改造为早教“指导”册。修订后的手册内容上不仅仅是次数的记载,而是在结合0~3岁婴幼儿各月龄的发展要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早教活动期间幼儿发展的质量评价,对家长观察要点的梳理,填册的人员不仅仅是教师,更需要家长的观察和参与,让家长的关注点能从量上转移到质上。此后,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增加了系统的0~3岁婴幼儿发展评价,帮助家长对婴幼儿的成长常态地进行科学观察与评价;增加了婴幼儿生理健康发展的相关要点,如生长曲线图表、意外伤害防范等,帮助家长树立了“医教结合,科学育儿”的理念。中心还陆续举办“早教手册”的使用培训,并配以相关咨询,帮助家长科学、合理、有效地对婴幼儿实施观察和干预。在早教手册的指导下,家长开始与早教指导者共同辨别孩子的不能和不为,家长开始了解并尊重宝宝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
科学的指标、切实的指导,我们的专业性在小小的手册上得以彰显,以此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如今,家长依然对早教手册孜孜以求,但不再是为了入园报名,而是为了从中获得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正如家长对于早教指导的参与,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主动地需要。除此之外,早教指导中心还研制了《早教指导活动课程大纲》和《早教指导活动方案》,形成了《不同月龄段语言有效指导策略》等,并通过“育儿小报”“网上沙龙”将这些专业指导广泛辐射。我们指导中心专业的引领,分中心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了覆盖率、参与度等一系列数据指标的飞跃。
着眼当前,我们将继续在“质与量”之间徘徊,但不是纠结,而是辩证地思考。面对家长“早教意识不断增强、早教需求更加多元”这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为选择公益性早教的家庭提供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赋予质与量新的发展内涵,将成为我们对于“质・量”的新追求。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二指导中心 王静萍)
宝山早教指导中心:医教结合,提质早教
2009年,我们成立了医教结合课题组,但是如何做到医生和教师手拉手、肩并肩?我们在探索着,实践着,这时一个孩子的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
航航有一个漂亮的哥哥,从小患有脑瘫。在爸爸38岁,妈妈37岁的时候又生下了小航航,不幸地是他是一个轻度窒息的高危儿。孩子19个月的时候,不爱笑,不说话,怕陌生,也不会独走。每周二在康复中心训练,每周四在早教中心进行融合早期教养指导。每一次我们都会询问家长,医生是如何训练的,训练的内容是什么?早教老师把医生训练的内容变成游戏,编成儿歌,和孩子、家长快乐地玩耍。妈妈把孩子的点滴进步写成了日记,征得家长的同意,我拜读了妈妈的日记。从中我了解到一个母亲的欣喜,一个母亲的无奈,一个母亲的彷徨,一个母亲的焦虑,一个母亲的眼泪和辛苦。在种种复杂情绪的牵引下,我想到可以请医生到早教中心来观摩,让医生了解我们如何和孩子、家长做游戏,如何和家长进行互动,以便于医生进行科学干预,同时我们也可以派老师到医院去,观摩医生帮助孩子的训练,把这些内容融入早期教养指导中,这样的医教结合:刚柔并济。航航通过这样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对于高危婴幼儿,是可以通过全身运动质量评估也就是GMS筛查技术和Gessel筛查法来进行早期筛查的。Gessel筛查法主要对婴幼儿的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进行检测。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四个方面的发育水平是平行的,相互密切联系并彼此有所重叠,而异常的孩子在这四个方面的反应往往是参差不齐,有显著差异。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筛查法,可以通过1个月以内和3个月的婴儿在快乐活动时拍摄的10分钟左右的全身运动录像,作出超早期脑瘫的筛查。
琪琪生于2012年4月,是个早产儿,变成高危儿的可能性很大。出生后教师和医生共同对他进行了筛查,密切关注孩子的发展。我们观察孩子的四肢运动,发现他的运动是复杂的,动作的起始点是有变化的,是连续的并带有未知性的,且有旋转弧度,这表明琪琪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反,如果患儿的动作是单调的,没有连续性的,起始点没有变化的,那这个孩子向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会增大,这些孩子是要关注的。另外,如果这个孩子永远是同手同脚的,那这个孩子一定是脑瘫,这些孩子是要特别关注的。
到了孩子100天左右,孩子处于不安运动时期,如果孩子的手腕,脚腕、膝盖、全身抖动运动是自发的,这就给外界传递了一个好的信息。缺乏不安运动的孩子,肯定是有问题的,问题可能是来自运动方面,也有可能是来自智力方面。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早教指导中心 丁玉)
闸北区教育局:
实施“四三二一”工程,确保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发展
闸北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自2012年起,启动了区域推进早教工作“四三二一”工程,保障早教工作目标的实现:即建立四级管理网络,建设三支早教队伍,发挥两种体制作用,成立一个研究中心。
一、架构四级管理网络――整合部门资源优势
为了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充分调动协调社会各方资源,我区成立了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坚持聚焦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确定一个专题,召开一次会议,解决一个问题。近五年里,联席会议先后进行了两次针对早教工作的会议,2012年又出台了《推进闸北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构建了区域早教工作的四级管理网络。
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由11个职能部门的分管领导组成,由分管区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并明确了各自职责。
区早教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全区0~3岁早期教育工作,制定早教工作年度计划,共同协作。同时联手编写推出《上海市闸北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记录册》发放至区内每个0~3岁新出生婴幼儿家庭,凭此记录册提供每年四次免费的科学育儿指导活动。
区早期教育指导研究中心加强对全区0~3岁早教工作规范性、科学性的指导,定期开展研究,对区内各早教指导服务点进行系列培训和指导。
全区各早教指导服务点对辖区内的散居儿童和家庭要做好一年四次的科学育儿指导工作。
二、打造三支队伍――确保早期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是早教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区逐步建立了一支从事早教工作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共有早教志愿者362人,由教育、计生、卫生、妇联四部门人员组成,各方协同配合,分层负责,向社区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和保障我区早教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三支队伍。
一是依托专家研究团队,强化专业素养。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指导下,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研发可供区域共享的区本课程,使课程研发过程成为专业研修、培训的过程,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二是携手专业指导团队,深化医教结合。携手本区教育内部的专业人员、高校研究人员,卫生部门的专业儿童保健医生、营养专家等,尝试建立医教结合的家庭教养指导和预防性干预系统,有效促进早教工作的内涵发展。
三是拓展志愿服务团队,建立质量标准。要使区内每个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每年接受四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单靠早教机构及专职育儿指导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在全区各专业部门及社区、家长中积极宣传早教理念,鼓励有专业背景、有志早教的人员参加志愿者队伍。到2016年,全区要形成500人左右的早教志愿者队伍。
三、发挥两种体制作用――实现公民办互补
由于全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的限制,公办机构又要优先满足3~6岁幼儿入园需求,因此0~3岁婴幼儿早教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我区坚持在30%公民办园所设置0~3岁早教实体班,并在公民办各设一个早教研究点,还积极出台各项政策,给予民办园所各种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民办早教资源的加入,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增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公办园所要提升课程的科学性,民办园所要发挥机制的灵活性,通过双向辐射,实现两种体制的优势互补。
四、建设一个中心――实施专业引领的早教研究
篇10
关于早教老师培训心得一
幼儿园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顾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否则,还真容易被孩子的不听话气坏呢。小朋友喜欢的老师长头发的,可以梳辫子、漂亮的、年轻的、知识多、懂科学的、有本事的。
幼儿园是保教机构,既要保育又有教育,保育包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教育是指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地成长发展。幼儿园教师还有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支持家长工作的任务,所以对幼教来说师德更重要。幼儿园阶段处于一个奠基的阶段,从大的方面说要对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细的方面讲就是对孩子人身安全、喜怒哀乐、当天的心情负责。
如果没有爱心,幼教工作可能根本不能干下去。孩子非常需要老师关爱,比如经常要抱着他们,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老师,可能鼻涕、眼泪就都蹭到老师的衣服上了,这是很正常且经常发生的事。这就是孩子,他们就是这样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
幼教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天8个小时都得目不转睛地跟着孩子,必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小孩子很多事情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下班时间还要给孩子做教具、备课、布置环境,周末还经常组织亲子活动,自己的业余时间非常少。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对幼儿园来说是1/400,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所以无论在生活照顾还是教育教学上都要精益求精。
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他一出生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并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的教育也会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比如:小班宝宝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他们的思维必须依据形象生动的参照物,并且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小白兔,红萝卜是他们易于理解的,而抽象数字1、2、3的实际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会使用孩子易懂易于模仿的语言,使用简单不会让孩子混淆的概念,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等等。
幼儿园教师就像百宝箱,什么知识都要通晓一二,要有较强的综合艺术素质,包括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包括穿着,怎么样穿着得体,让小朋友喜欢又符合教师的身份,这些都是幼教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还有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幼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对小朋友说话要简练,听得懂同时注意层次性。对家长的建议要有指导意义,对孩子的评价措辞要准确、委婉。
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理解、爱和尊重是与孩子沟通必不可少的方面,因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再有,爱和尊重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肯定与支持孩子按照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对他们的自然发展表示尊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精神与物质环境,我们的总园长朱敏女士就提出过这样的教育思想“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同时让孩子在自然发展中体验到了无尽的爱和自由,这对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格,铺垫辉煌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幼儿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的游戏、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游戏和生活中不断出现在幼儿面前的真实问题情景使他们不断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经验,并在不断地面临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因此在我平日的工作中总是将教育生活化———让孩子不知不觉地会了,让环境问题化———让孩子玩着玩着就学了。这种说法看似简单,其实对老师的观察、分析、提炼、创设能力则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支持幼儿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幼儿将经验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去。
幼儿教师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只要会唱歌跳舞就可以了,作为幼教必须要有事业心、爱心、责任心。幼教是通往儿童心灵世界的桥梁,是孩子的忘年交,老师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关注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同时我觉得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应必备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是发展的眼光和未来社会意识。因为我们现在教育的孩子是为未来世界服务的,那么我们就要用未来社会的眼光、标准培养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一个环境资源匮乏、竞争激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
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就要树立孩子的环境意识,通过各种活动、情景让孩子们懂得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如何将资源再利用。我们的教育要多元化、开放化,要使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够与他人交流。
关于早教老师培训心得二
本以为可以放假了,谁知单位又给予我一项新的任务,去学习早教,是应该来学一学,毕竟大学期间学的是3-6岁幼儿的教育,而忽视了0-3岁的,要作一名称职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对孩子们了解的越多越好。
我很高兴单位能给予我这次机会,同时也认真的学了四天,的确自己在早教方面欠缺的还很多,以下就说说学习中的一些小体会吧!最初我认为早教就是父母在幼儿生活上给予更好的照顾就可以了,等宝宝懂事了再教育也不迟,其实不然,大多数的年轻家长对幼儿0-3岁的教育知识不了解,从而不能给幼儿适时适度的学习机会而失去了教育幼儿的关键期。
例如:孩子早期的三翻、六坐、八爬,这些大部分家长知道,但是在其中如何正确的对待幼儿关键期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的家庭父母老人包办代替的越来越多,从而使幼儿失去了许多自主学戏的机会,父母正确育儿态度和观念的培养才是重点,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早教中还有一些技能、教育策略要注意那就是游戏学习和沟通的结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多和孩子做互动,多交流、多游戏给孩子,更要让孩子多接触真实的环境,通过大量的实际经验来丰富他的感知、从而提高思维和理解的能力。
家长幼儿正确的教育方法,宝宝生_玩,爱游戏,那就让他玩能通过游戏能让孩子感知周围的世界、感知社会、在幼儿和玩耍中幼儿的动作、语言等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寓教于玩”是一个很好的育儿方法哦!
关于早教老师培训心得三
20__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早期教育师资培训。敏妮老师朴实的着装、风趣的语言以及她那丰富的经验,就如一泓清泉,浸润了一颗颗饥渴的心灵,让我们对早期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晚上,静坐灯下,回味着培训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梳理、总结,让这几天的收获成为我们即将远航的指南。
敏妮老师无私的讲解帮助我重新建构了自己对早期教育这个专业的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亲子游戏的重要性、亲子游戏的设计原则及方法、综合课程以及主题式课程的活动分类、亲子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等等。
0-3岁的婴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小主人们的身体、心理发展特点具体到了每个月,要做一名合格的亲子教师,最基础的便是熟知、熟记每个月龄段的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做到这一点,亲子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时才有依据。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总认为一名亲子教师只要顺利的组织好一节活动课便可以了,敏妮老师的引领让我对亲子教师、亲子游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游戏可以说是亲子活动的全部,对于0-3岁的婴幼儿,他们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动作、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情绪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我们都可以通过亲子活动的设计、实施来培养,这对于亲子老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设计亲子活动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宝宝们的能力及兴趣,游戏的设计要简单而富有动感,不应有太多的规定与限制;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每一节亲子活动开始时和宝宝们玩他们熟悉又喜欢的游戏是非常有必要的,亲子教师不能经常转换游戏,而要尽量做到一个游戏分时间、分层次来设计,让同一个游戏充满不同的挑战,这会让游戏的价值最大化。
这次培训让我对家长在活动中的价值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亲子活动中家长的参与是尤为重要的。由于宝宝们还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所以他们喜欢模仿,对于新的事物,家长若能以身作则参与到游戏中来,可以更大程度的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另外,家长的参与也是亲子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面对这样一个教育群体,亲子教师不仅要熟知每个年龄段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不断地学习、汲取更多相关的专业知识才有能力面对、解决宝宝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这个学习的过程无疑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有力的保障。
短短两天的培训,我不仅接受到了早期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交流,我感受到了来自敏妮老师的那种对工作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学会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社会,心存感恩会让生活、工作有源源不竭的幸福之动力!
- 上一篇:初中化学专题训练
- 下一篇:初中化学知识总结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