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篇1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发散思维 思维发展

一、引文

初中物理是一门较为有难度的课程,其严谨的逻辑性和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性,对于初中生来讲具有双重影响。其一,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型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形象知识积累,这对于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其二,尚不完善的逻辑思维特点阻碍了学生对理想状态下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发散性思维及其特点

发散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发散(灵活)程度,从认知过程的不同环节来分析发散性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逻辑起点具有发散性,在学生进行认知活动时,逻辑起点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去理解和认识问题,然后能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具有发散性,思维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灵活的过程,需要经历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再到判断推理,最后才可以形成全面的认识。思维过程的发散性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分析同一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殊途同归的目标。思维的结果具有发散性,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事物,往往可以获得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转换角度看问题是思维结果灵活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结果的发散性导致个体的认知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发散性思维反映了智力的“迁移”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发散性强的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是个体思维素质中重要的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思维的发散性实际上也是深刻性的延续和拓展。与思维广度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思维的发散性强调的是从不提的角度解决同一问题,而思维广度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从多个方面寻找线索为解决问题服务。发散性思维的本质简单说就是一题多解,或者说是求异与创新。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思考,寻找不同的线索和关系,从内部逻辑关系中形成到达彼岸的桥梁,所谓殊途同归就是如此。

三、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就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寻找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我们可以循着个体认识事物的三个步骤来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具体途径。

1.通过“是什么”入手,合理引导

“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现象问题。物理教学和自主探索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对于物理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物理知识的源头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学生今后发散性的思维积累有效的素材,并通过科学引导培养基本的思维模式。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当涉及“蒸发”的内容时,由于这种汽化现象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并且多数时候是没有明显的外在可视现象存在,学生常常表现出难以理解并出现错误记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将蒸发现象按照“是什么”的模式变化,如可以在黑板上用水写一个字,待其慢慢蒸发,让学生通过与前面“沸腾”现象的比较自己总结出这种汽化现象的特点,从而给出这样的“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并让学生自己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而进一步理解蒸发的含义。通过“是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变的表面现象来总结或者验证物理知识,这在一些学生看来违背常识化认识的物理知识来讲尤为管用。比如覆杯实验,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大于杯中水的压强,但是当呈现出杯中水不满时也出现了相同结果时,学生的“是什么”认识模式就遇到了有悖先前知识的挑战,这便为教师提供发散教学做了有力的铺垫。因此,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前提就是要将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合理加工、再造和知识衍化,达成对知识的变型、歧化,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意识上强化学生这种发散认识,这是发散思维得以科学使用的基础。

2.通过“为什么”挖掘,有效激发

“为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原理问题。“为什么”强调的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如何透过物理现象分析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以及通过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够进行哪些演绎和变化,据此来推断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认识。同样是促进思维发散性的良好途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如,在电学部分的教学中,在完成“电流”“电压”的教学之后,可以给出学生这样的思考题:“为什么家庭电路采取各家各户并联的方式,而不采用串联连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串并联电路有更好的理解。可是这样说,传统的理科课程学习强调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这个环节,但是纵观已有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的培养立足点放在了“唯一性”上,似乎只有唯一的才是科学的,这显然违背了科学的复杂性和自然发展的多样性。那么针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物理教学中的“为什么”就需要更多的从“殊途同归”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这在物理原理的推理中经常见到,比如对一个公式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基本的物理公式进行多途径的推导,这种方式体现在具体问题解决上就是“一题多解”,所以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

3.通过“怎么样”迁移,学以致用

“怎么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方法的问题。通过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去追寻问题的可能结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在探索不同方法与结果的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完成《电功率》的教学之后,初中电学基本知识已经全部教授完成。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样”环节本质上是将学生的认识推向了一种非既定状态,这可以看成是发散思维的具体使用,也是知识学习来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的目的实现。

三、结语

在众多思维品质中,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创造力的核心基础。初中物理恰恰能够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进行系统培养,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春.浅谈初中物理发散思维的培养.物理教学探讨,2004.23.

篇2

素质教育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而学会学习,则是其他几种学会的基础”。教师教会学生的重要途径则是进行学习指导。因为学习本身就包含着发展。今天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可是,明天的社会在前进,新的知识在激增,不会学习的人将无法适应新的需要,所以,学习必须着眼于发展和创造,即学会学习。

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是:小学升入初中后,随着学科的增多,知识面的拓宽,往往感到应接不暇。初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某同学的学习很努力,智力也正常,就是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的方法已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因为学习虽然复杂,但知识是有序的,知识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只要掌握合理的方法,循序渐进,就能逐步做到深层次地掌握,可是目前多数教师在指导学习方法时往往只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下多做练习,这虽然是必要的,可对多数学生来说无疑是机械的重复,只能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重学习负担。试想,初中八九门学科,各学科教师都这样要求,学生哪来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厌学。所以,想真正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既掌握好知识又有发挥个性和特长的时间与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指导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变得会学,使学习变得轻松。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将学习指导应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初中物理新课标指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经历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才能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达到掌握的目的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概念的引入为先导,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在引入概念时,首先还原到人类历史上研究、认识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带领学生从零开始,找出规律,然后认识新知识。这样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思维,教给学生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法。不论多么高深的知识都是建立在最基础的知识之上的。久而久之,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认知方法迁移到其他物理概念上,养成一种良好的认知方式和有序的思维习惯。

二、以概念的建立为突破口,培养思维的多维性。

在概念建立时,让学生敢于“离经叛道”,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唯书、不唯上,打破思维定势,善于迁移,培养发散思维。仍以速度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这样的导学问题:日常生活中要表示物体运动快慢你会采用哪些方法?学生经过思维后会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在相等的时间里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二是通过相等的路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然后教师接续提问:这两种方法哪种更适合表示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可能难以回答。这时教师举例引导:某部队进行两天行军,要知道哪一天走得快,怎么办?几位学生进行百米赛跑,怎样比较谁快?谁慢?学生会立即回答出分别用前者和后者更方便。教师再问:课本上采用的是哪种方法来表示运动快慢的?若不是前人选择了前者,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后者呢?通过这样层层发问,渐渐深入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学无定法的原则,培养其求异、创新的精神和独特思维与多维思维的能力。

三、以对概念的探究为主阵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揭示事物的隐蔽性本质,能够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核心,深思细研,寻根究底,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挥。仍以速度为例,课本是这样说的: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让学生分析句子成分,找出句子主干:速度等于路程。学生立即会反思:速度怎么会等于路程呢?速度与路程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联系与区别呢?然后进一步分析定语:“单位时间里通过的。”学生马上明白区别就在于路程本身仅仅是长度,与时间长短无关;二速度则是在“单位时间里”这个定语限制下通过的路程,区别显而易见,而联系又是紧密的。然后教师紧追不舍,接着再问:“单位时间”是多长时间?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变速运动的快慢又怎么表示呢?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但会对速度的概念理解深刻,而且会对定义式和单位很自然地接受,教师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概念上,充分理解才是记忆和应用的基础。学生一旦养成这种深刻思维的习惯,就很容易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概念上,这种迁移一旦实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学会”变成了“会学”。

四、以概念间的联系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规律为双翼,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注意概念间的贯穿对比和知识结构规律,特别是在复习时抓联系,找特征,运用分析,鉴别、归纳等手段,以表格、网络等形式为载体,将类似概念、知识结构对比、贯穿,使学生通盘掌握,必将为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物理概念分为两类:

第一,直接定义的概念,如质量、温度、力、电压、电阻等。这些概念的特征是直接给出定义。他们都有规定的单位,大多能用相应的仪器进行“直接测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这个概念表示的是物质或物体的什么性质?(2)他的规定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3)他的测量仪器是什么?怎么使用?

第二,间接定义的概念,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电流、比热、热值等,在教学中要善于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列成表格形式,并从中找出区别之处。

篇3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不同点

1.教学方面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进度较慢,有可能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也不多,且多数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得上路子,考试时往往只要记住公式,背好笔记,一般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不少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到了高中后,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很多学生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

2.学习方法方面

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及实验的习惯。高中物理学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带着初中的一套学习方法,以致不能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要求。

3.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物理教学都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的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图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此,只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学生,一时是难于做到的。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都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水平状态下,因而压力等物体的重力,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消极影响。

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顽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尽管他们经过了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但并没有真正排除这些错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迁移,正确的东西遗忘了,错误的认识又会重新抬头。例如,初二时已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到了高一,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又会顽强的表现出来。

那么,面对这些确实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该为学生做些什么呢?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跨过这道坎呢?我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合力协作才能使学生顺利跨越.

一、初中教师要对初高中的教学内容了解并理解透彻

初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初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还要积极主动去了解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在了解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各个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要求有什么区别。例如在运动学中,初中牵涉到的物理量有速度(实际上是速率)、路程、时间,这几个物理量都是标量;而高中物理牵涉到的物理量有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其中位移、速度、加速度是矢量。这几个物理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初中教学时就要注意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讲解习题时要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把运动过程分析透彻,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的等等。再如,力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受力分析的习惯,培养一定的分析能力., 其次,要注意初高中在对学生能力上的联系和区别。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有长远的目光,在初中阶段能放手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不让学生对老师步产生过强的依赖心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建议能够自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培养其自学能力。

二、高中老师也要对初中物理知识了解

(1)作为高中教师,理解初中的教学大纲的目的主要是在备课中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充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台阶,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应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进而提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从而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淅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初中电学和高中电学也密切相连,利用原有知识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不排斥。

(2)放慢起始教学进度,以便学生适应高中教学

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由于存在以上不能很好“衔接”的原因,注意放慢进度,帮助学生熟悉高中的教与学方法,排除他们的畏难心理。例如关于静力学的教学“物体受力分析”是含在几节教材中的,没有自成一节。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不强,于是就多安排一节“物体的受力分析”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初高中物理学习贯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梯度;物理模型;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学生情况,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进入高中的物理学习。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解题方法有基本公式法、平均速度法、推论法、逆向思维法、比例法等。一些物理思想的培养也渗透其中。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从生活中事例出发,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

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多举实例,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再现物理情景。

总之,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卢丽杨.谈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龙岩师专学报

[2]李兴英.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

[3]郑德辉.怎样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J].零陵学院学报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现状 应对措施 自主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62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以实验为前提下的科学论证。初中物理更是学生在物理这一学科的启蒙阶段,考虑到初中物理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陌生的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这些学科。因此,最近几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物理的困难程度也大大降低;但纵是如此,学生依旧学起来吃力,只能懂得老师讲的简单的概念及公式,做题时不懂发散思维,只会死背硬记和套公式,即使这样,一些简单的题还会做错。这种现象不禁引起学校的重视和我们初中物理教学者的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对物理的掌握力度不够,又要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于是,笔者根据多年初中物理教学经验及研究调查,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困难原因及应对措施做出了一下几点分析研究。

一、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对物理理解浅薄

实践是物理知识得以构建的基础,而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则是物理学习的目的。物理语言简洁明快、言简意赅、精炼准确,它不会用过多的语言去验证它的理论,需要学生自行理解,没了过多的牵引,学生自然理解困难。同时,学生对初中物理认识浅薄片面,不够了解也就让学生产生了物理不重要的这一错误观念;加之虽然每一门学科知识皆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物理知识运用较少,就算见到了,也想象不到是运用了物理科学,更不知道是如何运用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能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物理成绩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照搬课本,理解粗浅

初中生由于刚接触物理,并不具备应有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只会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做浅显的了解,然后把公式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像学数学一样,考试或做题的时候只懂直接套用。自然而然,学生的物理知识得不到扩散,学习层次依旧停留在表面。

(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而目前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例如,学生在上课前不会预习、不了解一节课的基本框架、内容要点,在上课听讲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跟上老师的思维,甚至于造成所听非云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时懒得做笔记,只单纯的听老师讲,认为自己这么简单的一定会记住,可时间一长也就忘了,老师在课上讲过什么大概也记不得了。另外,学生学习较为死板,不懂灵活变通;他们在做练习题时,对可以直接套用公式的题目迎刃而解,可题目稍微换一换,相当于只换汤不换水的题,改个名字就不J识了。这就说明学生平常在学习的时候只懂“题海战术”,不知举一反三,思维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二、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对初中物理的看法和理解

想要学好初中物理,就必须对它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要明确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物理,带领他们领悟物理的世界,帮助他们发现物理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会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去思考。如此一来,不仅培养了他们主动思考的好习惯,也使学生思维得到良好扩散。但是,教师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必须有好的方法。比如,给学生讲讲与物理相关的人物,介绍这些名人与物理有关的事迹;或者给他们放些与物理有关的视频或影片;又或者是带学生去生活中找找关于物理的应用。相信只要有好的方法就不愁学生找不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不要照搬课本,要深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被动,把老师的话和书上的重点当作圣旨,以为背下了便会做题了;于是在做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套用公式的题目外,其他稍微需要转一下弯的题目,对他们来说就有了难度,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必须采取措施。比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要光提醒学生哪些是重点是需要把握的,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去证明这些公式是怎么来的,又可以延伸到什么地方;并且,老师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多多与学生互动,或者用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这些重点公式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力学原理这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学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也就打开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相当于有了学好初中物理的金钥匙。而初中生年纪尚小,自我控制能力差,且性格叛逆。所以,老师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耳提面命;比如,老师在每堂课下,都要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课前预习,让他们对下堂课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并对不能理解的部分做下记录,方便在课堂中提出并解决。在课堂上,老师要嘱咐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记笔记,才方便学生课后复习或查阅。另外,多给学生布置一些由基础延伸过来的课后习题,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力;由此改变他们以往死板的做题方式;相信假以时日,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可以养成。

篇6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要求我国发展素质教育,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要求。针对传统初中物理实验课存在的问题,提出物理实验课与培养学生素质的关系,指出初中物理实验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课;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的实验课是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习过的物理知识的重要基础与途径。学生通过初中物理实验课,了解实验的要求和过程,通过亲自动手,完成实验的操作和目的实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发现物理的规律,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要求我国发展素质教育,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而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传统初中物理实验课的问题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课中,作为学校,用于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也投入不少,但是由于物理实验课普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的物理实验课课时安排的不足,即使有的学校上足了物理实验课时,往往实验的教学目标又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不能满足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部分学校和物理教师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让学生们自己做实验,不如教师在课堂让讲解实验,讲解实验不如让学生们去死记硬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导致了一些学校学生的实验课成了教师演示实验的课,演示实验的课成了让学生背实验,不需要做实验的课。而且,部分物理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物理实验课的重要性,往往不愿意花功夫精心设计一堂物理实验课,导致了实验课上内容单一枯燥,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达不到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在传统的初中实验课中,通常是几个学生一组去做同一个实验,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只需要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其他同学得到的是什么实验结果,自己就不用亲自动手去做了,更谈不上通过实验,再去思考了。

二、初中物理实验课与培养素质的关系

当前的时代,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中物理实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与物理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正在不断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其中有很多成果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地普及,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这一趋势有增无减。所以,让学生多参与物理实验课,让学生们多多讨论,不仅能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于物理实验课教学的目标要求也高。这需要每位物理教师精心地设计并组织一堂高效的实验课,教师要通过这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验课教学的关键所在。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展。只有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以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等。这更需要教师在现行的教材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地去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也是组成物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普遍现状是,教师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要求做大量的习题,对于实验,则很少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也是偶尔做做演示实验。这种状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通过做实验认识物理科学,更符合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规律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更具体地认识物理事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由于学生能参与其中,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可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把学生分为两人或者三人一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之间在操作、问题解决方面的合作意识,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也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述该实验的实验步骤、预期达到的实验目的;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多做交流,互抒己见,或者向自己多提问,以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则以要求学生做实验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印象,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具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益处。

五、结语

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笔者相信通过广大教师不断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一定能使这一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代卫建.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09.

[2]蓝炜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原则的应用价值[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跨越;思维障碍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学生感到头疼的学科之一。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明明上课很认真地听教师讲课,但是自己在做题时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思路,不仅解题效率低,质量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物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二是学生自身的物理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的生活事例或现象,将其转变成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学习中一旦出现思维障碍,就没有办法很好地解决遇到的物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物理思维,引导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一、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经验,使其养成质疑的思维方式

大多数人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待问题都是通过自己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形成对新事物的感性、直观的看法,当然这种看法的错误率通常都是很高的。比如,我们刚和一个不认识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总是会在心中按照以往与人交往的经验,对刚接触的人形成第一印象。但是,第一印象往往都是错误的。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伽利略在比萨尔斜塔做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试验。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一个轻的一个重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重的铁球一定会先着地,轻的铁球则是后着地。这样的思维模式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但是事实证明我们这种固有的思维是错误的。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物理,学生身上这种固有的、错误的经验以及潜在的思维方式都会是学生物理学习中最大的阻碍。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从惯有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分辨对物理问题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并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采用更多的事实或者是实验来加以证明,让学生看清楚物理问题的本质,从而避免受到固有经验以及思维模式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避免片面的认识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成熟,其自身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如亲身经历、知识水平、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等因素。这就使得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很容易对抽象的物理知识形成比较片面、狭窄的认识。片面地看待问题就成了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阻碍,干扰了学生分析与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导致了不理想的物理成绩。虽然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但是由于错误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学生的物理成绩一直难以提升。所以,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错误的思维方式以及片面的认知,通过形式多样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强化相关物理知识的学习,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比如,在教学物理电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很多初中生都不会灵活运用欧姆定律来计算串并联的电路问题。每当遇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学生都一筹莫展、无处下手,究其原因就在于电路中涉及很多的物理量,如电流、电压、电阻或者是串联、并联等不同的电路形式。当题目中给出了部分物理量发生了改变的时候,学生无法求出还有哪些物理量也发生了变化,或者是无法指出还有哪些物理量是不变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发现电路中蕴含的一些隐性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三、初中物理教师要改变自身错误的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学习中,要想让学生跨越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仅仅从改变学生的角度出发是没有办法实现真正跨越的,还需要物理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纠正错误的教学观念。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思维方式是从特例到一般的归纳推理,也就是从比较有代表性的感性事物出发来归纳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共性,从而推导出相关的概念和规律。如果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这个思维特征,采用演绎推理法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得很多的学生都听不懂,无法有效地吸收知识。这样的物理学习思维障碍,显然是由于教师错误的教学方法带来的。为了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现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同时,一名优秀的初中物理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教师意识到并且更正自身错误的教学方式才能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帮助学生跨越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

四、学会抓学习重点,避免受到不必要思维的干扰

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容易受到题目上无用信息的干扰,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偏离了题意,这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初中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物理课堂的实验课。一般上实验课的时候,教师都会在前一天布置给学生预习实验内容的任务,但是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主要是看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等到第二天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学生在昨晚的预习中所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式会对学生的实验操作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实际动手能力受到了一定阻碍,所以在今后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学生抗干扰能力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克服依赖别人的心理,发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能。通过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能有效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初中物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先向学生展示每节课的学习重点以及重要知识点外的其他比较次要的知识,并让学生进行辨别,分清楚哪些知识点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哪些是在解题中一定要避开的干扰项。同r物理教师也可以把下一次的教学重点提前公布,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有效避免其他知识点的干扰。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问题判别能力,跨越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

五、结束语

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学习虽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去除固有的经验,不断跨越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注重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可以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

参考文献:

[1]陈红君.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思维定势分析及学习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宋秋明.浅谈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J].中学物理,2013(9).

篇8

【关键词】教学;开放性实验;发散性思维;学生;教师

现代的教学始终不能脱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物理学中的概念、公式以及定律都是从物理实验中抽象出来的,物理的教学是不能离开实验而独立存在。物理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作为物理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较为单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是较为单调和枯燥,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步骤都与实验原理中要测量的物理量单一对应。如: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给出天平、量筒、玻璃杯等仪器,利用玻璃杯盛入适量盐水在天平上测量质量为m1,再将玻璃杯的盐水适量地倒入量筒中,量筒中的读数即为倒入盐水的体积,用天平称出倒了盐水后的玻璃杯及剩余盐水的质最为m2,那么,用m1减去m2的差值就是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根据实验原理即可算出盐水的密度。这个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学生的实验活动空间及学生的思维空间起到了限制作用,因为仪器本身就限制了学生的实验方法,天平可测出盐水的质量,而量筒可测量盐水的体积,仪器和待测的物理量一一对应,方法就变得单调了。

2增设一些开放性分组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为了给学生更广阔的实验活动空间,教师可对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头脑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是指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向,不受限于现有知识范围,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采取开放和分歧方式,以衍生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必须流畅,有弹性并富有创造性,也必须符合原有特性,原则及切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两种方法:

2.1在原有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上,提出开放性实验。如:在测量密度的实验课中,当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教师可提出;在只有天平和玻璃杯,但有清水的情况下,怎么样设计实验才可以测量盐水的密度?清水的密度是己知的,玻璃杯的容积可通过测出一杯装满水的体积而求得,可提供这样的线索给学生思考。再由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制定此实验方法和步骤。这时学生就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没有最筒或量杯怎样才能测出盐水的体积呢?就不能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而要求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去找出一种新的方法才可以解决,然后教师再收集学生的不同答案去评释、讲解。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求知欲望盛的心理特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操作能力,全面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

一、利用投影技术,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总结,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有的演示实验现象细微,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从而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电磁铁”这一节课时,如何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学生很难猜想,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让电磁铁吸起大头针个数的多少来判断其磁性的强弱,但大头针太细后面的学生无法看清楚。利用投影技术,则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将课本上的演示情况投影到银慕上,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电磁铁”的认识,使抽象的问题容易理解。

二、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边学边实验

边学边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能力的过程。

我们认真调查研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状况,我们发现在做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在分组实验的时候,老师只注意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而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与学习新课结合紧密,不一定需要正规的实验室,也不需要写正规的实验报告,教学效果一般都很好。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这类教学实验,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由于边学边实验课不同于学生分组实验课,其教学形式如上课,一般不允许随便走动,互相抄袭,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逼”得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学习,容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怎样使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的物体漂浮?让每个学生自备一块橡皮泥,把橡皮泥做成任意形状使其能漂浮在水面上,大家做实验都满是惊奇,怎么可能?但最后都变为惊喜。通过这种动手、动脑实验能极大地鼓舞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学习者自己的活动,把这一原则应用于教学过程,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万物,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方法了解甚少,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实践说明,应该如此。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都动手。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果(结论)正确,而在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老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以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开展课外动手实验,发展创造力

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设课外实验,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发展动手实验的创造力。如:①组织物理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指导动手搞小制作。如:制作橡皮测力计、潜望镜、土电话等;②组织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开展实地测量、电路安装等社会实践活动;③开展科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悉心辅导,帮助克服困难,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互帮互学,逐步培养有趣的爱好和创造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从中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能发展创造力。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学生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明确了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对待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 苏展,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以深化教研改革为基础《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7期

篇10

思维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智慧核心.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但仍存在不少误区,身在其中的我,通过观察,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思维培养有一些思考.

一、科学探究不能形式化

《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把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设计实验原理、寻找器材、装配仪器、操作观察和排除故障等过程,不仅主动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能发展创造性思维,本人认为这是课改的亮点之一,但有些教师由于旧的教学观念束缚、课堂时间有限、课堂驾驭能力弱、评价体系的引导等因素影响,经常将科学探究形式化,例如探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老师就“引导”学生猜想电功与电流、电压、时间有关,对其他的可能性只字不提,然后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课本上有),更有甚者,干脆用多媒体直接播放实验,这样的形式看上去很“高效”,其实很搞笑,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上不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而且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大受影响,但课堂时间有限、放手探究时间长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如何解决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的猜想尽量要有依据,不能瞎猜,其次,把属于同一研究方向的猜想归类,再次,让各小组分别研究不同因素后汇总.此外,也可以把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研究,其他问题放到课后兴趣小组活动中研究.

二、忽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由目标出发,往回推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一个物体放在水平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物体受哪些力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对这一对平衡力,一般没问题,典型的错误是无法确定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总认为受到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是因为学生潜意识中存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错误概念形成的定势思维造成的,因此,常规思维从摩擦力产生条件出发,物体和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因此不存在摩擦力,但效果不好,于是,可以考虑使用逆向思维,物体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只可能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如果受平衡力,至少受两个力,而本题中除了可能存在的摩擦力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力,因此,不可能受平衡力,只能是不受力.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像牛顿根据苹果落地的现象,通过逆向思维,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其实,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是以结果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的分析途径,为某个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现实问题中,有极其有用的价值.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对于逆向思维的考查一直是个热点,这要求教师利用课本基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就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逐步培养其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消除定势思维引起的错误要从追根求源

定势思维是引起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因也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是审题不仔细、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前概念的存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不深不透、思维方式的僵化.

例如:小明在投掷铅球时,使重50 N的铅球在空中飞行了15米远,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小明对铅球做功

A.750 JB.50 JC.0 JD.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由于很多同学对物理公式只是“死记”,不对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进行透彻理解,物理计算时就套用公式,因而根据:W=Fs=50 N×15 m=750 J,从而做出A的错误判断.而正确的解答应该是:C.解题思路应该是这样的,要想求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小明对铅球做的功,应该用公式W=Fs,其中W、F、s 三者要对应,因此,F应该是手在铅球在飞行过程中对铅球,s应该是铅球在飞行过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就很容易知道F=0 N、 s=15 m.因而根据:W=Fs=0 N×15 m=0 J,对于以上解题中的错误原因,有些老师简单归结为定势思维形成的看题不清、乱套公式,要求下次注意,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追根求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逻辑思维时,要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多环节、多步骤地逐步将条件转化为结论,每一步都要“言必有据”并遵循推理的法则.其中,“言必有据”可有效克服“审题不仔细、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前概念的存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不深不透”所产生的定势思维,而“遵循推理的法则”则可避免错误的思维方式带来的错误,因此,消除定势思维引起的错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有些人认为:强化逻辑思维可能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学生使用逻辑思维解题时,一旦发现使用传统方法无法解决时,必将使学生另辟蹊径,根据直觉思维作出猜想和假设,再利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忽视发展学生对思维的思维

随着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已经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思考自己的思维和别人的思维,并能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别人的思维之间的区别,例如,他们会这样说:“我认为我的思路正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错误时,我们除了纠正他们的错误外,还应该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检查,找出造成错误的知识点或思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于不直接指出学生思维的错误,更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解,只能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错误所在,自己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由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一个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有效克服定势思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