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经验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很多学生却仍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所谓的“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作为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有责任改善这一现状。语文教学更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在注重知识的传播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而言,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善美去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净化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只有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中生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难学,找不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漫不经心,效率很低。而在语文课堂互动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虽经课堂改革的影响,但目前的日常教学课堂中,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绝大多数教师仍以简单的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整堂课的八分之一时间。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项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并未有效地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参与,致使很多课堂活动形式化,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语文的第一课,我安排了专题讨论: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语文的感悟交流语文的内涵,进而明白语文是涉及现实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的学科,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让学生真正明白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和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才有了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作为中国人,我们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热爱与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好语文,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其它学科,何乐而不为?通过这次专题讨论,我发现学生不再轻视语文,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普遍提高。
如今,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我们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
三、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语文的学习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教材来学未免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由此,我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学习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接受,课内课外都做了大量的积累,平时注重熟练背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大部分同学再没有出现过“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想学习语文,而是他们缺乏一把进入语文学科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把钥匙,并不断鼓励他们去探索。
四、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发现部分高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验也相对较少。他们对于“读”这种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不够重视。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读”这个根是万万离不开的。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驾驭语言,表情达意。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但阅读范围极为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这一问题恰恰是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高中的学业负担较重,想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容易。我经常不失时机地把每期《读者》杂志发给学生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和赏析他们最喜爱的文章,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变得更有自信了,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甚至有些学生比较反感,但我仍坚持引导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学生的知识面无形中有所拓展,写作兴趣增强,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对此变化,我感到十分欣慰。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研究不完的艺术,以上仅是我工作以来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若有不到之处,望有志于语文课堂教学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篇2
一、充分吸收各种知识,增强多元教学意识
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具备了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强化知识多元化的意识,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轻松解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有着极大的知识量、严谨合理的知识结构,拥有综合的专业素质,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同时,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面对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侯,要加强对多元文化的重视。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由于语文教材文本取材具有局限性,教师必须拥有多元化意识,善于吸收各方面的优秀文化,掌握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汉语言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操。以教学《极光》为例,这篇文章涉及到了古代神话、电视的成像原理、极光的形成原理等,科学性比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想要讲好这节课,就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神话故事、扎实的地理知识以及相关的物理原理。否则,就很难在课堂教学中轻松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可见,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既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又能为教师个人魅力加分。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学习能力品质
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倡充分的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创造表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帮助学生明确自我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动起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精心设计一些符合高中心理特征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三、注重学生自学引导,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高途径
就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来说,不仅是弘扬国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就高中文言文教学现阶段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手段单一导致课程索然无味等现状,严重阻碍着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一结论发挥的作用更是明显。就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几乎是谈“文”色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不起学习兴趣,由于文言文一些字词的古今差异,掌握起来也是颇费工夫。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文言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基于此种学习现状,要想有效优化语文文言文课堂,最主要的工作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关注度,对课程内容知识具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才有可能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步伐,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可以从文言文学习短期内作用的重要性出发,对学生进行“威逼”,众所周知,高考的语文科目中,文言文是作为单独考点对学生进行考查的,而且分数比重较高。从应试的角度讲,如果学生想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文言文部分是非抓不可;二,从文言文学习的长远作用来看,通过对文言文的相关学习,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一些优良品质,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如从《赤壁赋》中可以学习到苏轼的豪迈,《游褒禅山记》中可以了解到志向的重要性。将短期激励与长期启发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今后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于包揽所有知识点的讲解,甚至记笔记的课堂习惯,教师都会进行提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学习惰性,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形成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一遇到具体的应用,脑袋里却一片空白。这样的教学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阶段语文科目的主要教学目标从原来的知识掌握型转向知识应用型,因此,相应的教学理念也应发生转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传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一些通假字的古今释义以及一些文言字词的理解,而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文言文理解方法,便于学生今后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换言之,即授“渔”而非授“鱼”,教师应将自身从讲台上解放出来,尽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全权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一些字词,如卒、文、道等,当在文中遇到上诉字词时,建议教师不宜为了节省课程时间直接告诉学生相关释义,如果课程时间不够,那么可以让学生做好标记,在课后进行整理,作为当天的课后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慢慢习惯于自己去寻找答案,形成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形式
随着多媒体硬件的普及,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硬件丰富课程形式已经是普遍现象。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视听,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相应的课程教学质量。文言文属于国学范畴,较语文课程的其他内容可能更为严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内容稍显枯燥,一提到文言文教学,大多数学生脑海里出现的都是“之乎者也”的画面。因此,文言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除了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之外,还应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进行实质性的质量提升。如就《赤壁赋》这一章的学习,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除了进行日常的备课工作之外,还应通过互联网去收集一些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可以是记录片,甚至是某个电影片段也行。教师可以在播放多媒体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便会主动的参与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漫无目的的情况。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适当的开展情境教学以及诵读活动,从更多角度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是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课程中,并且不断对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为高中课程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晓茜.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 学周刊,2011.
[2] 吕晶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25:54.
篇4
语文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关系。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他们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如何找到语文与生活的连接点,达到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设计优化情境教学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体味语文知识的奥妙。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中,一定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相契合,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例如,教师在讲解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建筑特点,并以文章为依据,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促进情境教学的实现。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情境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它能够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内容。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情境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场景。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一段经典影视《红楼梦》的相关片段,通过影片的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忐忑心理。又如,学生在学习朱自清的文章《荷塘月色》的时候,运用语言为学生进行场景的渲染肯定达不到真实场景展现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电教设备展现月色下的荷塘景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优美的荷塘和盛开的荷花,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角色扮演,感受情境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它与高等教育是紧密衔接的,这时期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深意和内涵,如果只是进行字面意思的解读,很难使学生深刻体味到文章中主人公的真实感受,不能从内心理解作者的思想。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人物的塑造来理解文章内涵,从而设计优化情境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鸿门宴》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通过项羽、刘邦等人物的创设来营造一个逼真的情境,还原当时历史时期的真实场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够形象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音乐渲染,体味情境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能够真实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使听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如果只是单一进行字、词、句的传授,让学生死记硬背文章的知识点,不仅不会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阻碍教学质量。针对这样的现象,将音乐与语文教学进行紧密结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文章《兰亭集序》的时候,就可以改变以往的枯燥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就播放一首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文章的意境,体味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五、总结
篇5
第一,在当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其背景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学生只有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将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相应的提升。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对国外的历史和文化等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使其语言交际能力有所提高。
第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并且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正是由于缺陷的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国外的文化,发现其优点和缺点,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各国文化,引导学生在进行各国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将其中优秀的部分转变为自己的积累,但要剔除其缺点。
第四,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不只能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将英语语言学习的方法传达给学生。教师要通过跨语境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语境的学习,同时,将一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提供给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的英语语言理解和掌握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跨文化语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第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就要重点分析国外文化语境中的词汇,从而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英语学习中所出现的语言现象和交际用语进行相应的比较和分析,应让学生对国外的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同时,让学生对跨文化语境有更深的了解。
第二,不同种类的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所以,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汉语和英语中含义相同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进行相应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进行相应的分类和总结,@对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汉语和英语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基于这样的特性,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共性和差异性的比较和分析,对其中的规律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归纳,将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其中的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第三,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运用已经非常普遍,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通过多媒体将国外的优秀影片进行播放,让学生从中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历史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运用这种方式,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带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这些内容,从而对跨文化语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结束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对语言教学和跨文化语境教学都要足够重视,将跨文化语境学习的方式融入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对国外的文化和历史等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掌握英语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高职英语教学必须突出跨文化语境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英语 词汇教学 原则
在新版《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作为英语基础教育的目标首次纳入大纲,这意味着教师面临着探索适合具体教学语境的文化教学途径以确保新课标顺利实施的挑战。作为语言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在试图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语境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基于文化语境的词汇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词汇,合理地分辨出一词多义现象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区别,成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未来趋势之一。
一、传统词汇教学法的弊端
在传统词汇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对语境知识了解较少,多数教师先根据词汇表进行逐一孤立地教发音、拼写及词义,待进行反复操练之后才讲解课文,认为唯有词汇障碍解决后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讲解课文时也多停留在对句子的分析中,遵循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将本该活泼生动的教学课变成了呆板的“文言文”知识分析课。
正是由于文化语境对于词汇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将文化语境引入英语课堂教学,构建语境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模式,侧重在上下文中猜测词义、在语境中教词汇、在语境中运用词汇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有利于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弊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更能培养起良好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循序渐进、化繁为简的教与学方法
在实施层面,基于文化语境的词汇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措施:
(一)专题介绍法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优势,丰富教学手段,行之有效地运用网络、电影、电视节目中的音画,有效地把视与听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语境,同时,可以围绕一个专题组织相关材料进行介绍,譬如《必修3》 “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一文,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了解生活趣味和价值取向,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很好地掌握知识。
(二)课堂交流法
请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或看法时,他们往往表现出特别的兴奋和热情。我曾经在上《必修4》中“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第一课时中,让学生分成四组做Daily report,分别是“panda、elephant、milu deer、south China tiger”展示课前的“研究成果”,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
(三)比较探讨法
所谓比较,就是联系教材上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异国文化。譬如,我在教学必修1 Unit 2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一课时,教材上有关于地铁的说法,如underground, subway等,在教学时,我向学生介绍了英国和美国的区别,英国人习惯用underground而美国人喜欢用subway。同时,向学生讲述了我曾在新加坡用英语问路人怎么去附近的地铁。
三、强化基于文化语境的词汇教学方法原则
《新编英语教学论》一书概括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四项原则,即选择原则、展示原则、运用原则和文化性原则,从这几项原则来看,主要概括了英语词汇教学中选、教、用、养四个不同阶段所必需遵循的原则。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个人体会,我认为,基于文化语境的高中词汇教学需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选择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脱离语境学习词汇的弊端,认识到语境的重要性,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判断语境,掌握常见的语境线索、提示和语境推断步骤。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语境相关知识,愿意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在语境中教学词汇的模式才能得以真正实施,才会产生实际效果。
(二)运用原则
猜测词义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学生必须首先预习课文,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查找自己不认识的新单词,而后依据语境线索和猜词策略推测词义,不应该先让学生去看单词表,预习新单词,否则,在语境中呈现新单词便失去意义。在语境中教授词汇,使学生掌握词汇的确切含义、具体用法后,必须创设合理的语境去练习和使用所学词汇,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反复印证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的操作套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三)文化性原则
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是指目标语言所属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容的总和。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会给他们的文字、词汇带来不同的民族色彩。“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等等往往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因此在英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英汉词汇不同的特点,深入了解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掌握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本文把语境理论与词汇教学结合,构建新的词汇教学模式,是高中英语教学新方法的一种尝试,由此可以展开更多的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率的探讨,同时还可以把语境理论引入其它英语教学课型进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孔锴:《现代教育新理念解读》,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白解红:《语境与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16-02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阅读教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新课标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笔者发现,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低效或无效的。基于阅读在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学生对语文文本的反应应该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而非普遍化和单一化的。但由于长期受高考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教师不能从根本上对其给予充分的认识和严肃的对待,而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脱离生命体验和现实人生的应试技能训练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给予无情的歼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以教师的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将阅读教学演变成为固定化、程式化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思考和感悟,最终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轻视阅读教学直接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据专家调查,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无效劳动几乎达50%,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阅读意识令人堪忧。为适应时展的需要,真正让学生从应试教育步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自主阅读势在必行。
二、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可以说,“阅读低下”是现代社会的通病,在我国尤为突出。据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人均读书4.5本,与之前比,算是很进步了,即便如此,也不到美国的九分之一。中国是一个延绵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相比之下,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美国只能算是一个新生代国家,但美国前总统布什在2001年就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该法案提出了10项改革主张,其中第一条就是“强调阅读先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在法案中,有这样一段警世之言:“我们的国家正在逐渐地被分为两个‘国家’――个‘国家’的公民具备阅读能力,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国家’的公民心怀理想,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没有理想。”可见,美国强调阅读,不仅是一种能力提高的措施,更是培养有理想公民的期待。
我国的有识之士也呼吁过“大语文”“大阅读”,并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在语文组长的努力下,我校也曾经开设过每星期一节的语文阅读课,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课最终还是被“歼灭”了,更没有“大”起来的可能。
传统阅读文本品质的缺失。让现代学生的精神躯干也随之萎缩。深入观察发现,大部分当代中学生精神境界低下,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离“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差之甚远。如何落实课改精神?如何让学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课改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我觉得,光凭课内几篇范文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是显然不够的,没有一定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视野和见识的拓展,也就没有语文能力的提升,更谈不上民族精神境界的提高。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探索
1.深化对阅读本质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对阅读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思维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进行想象、联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种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感悟生活的认知活动。应该说,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思维发展、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样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有必要让所有教师、学生、家长知道,阅读不是消磨和浪费时间,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古代不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吗?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就不会牺牲阅读时间去关注大量的习题。阅读本来就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轻视阅读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
2.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对阅读作品的理解、感悟,乃至思想认识的提高,只能通过学生本人才能完成。以前的阅读教学,大多是以教师的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常常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无疑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其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放权,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
教学研究者认为:“阅读首先要调动阅读主体的心理动力,把被动的阅读转化为主动的阅读动机,阅读中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动机、一种求知若渴的阅读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应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见解,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剖析。
3.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营造全民参与的大阅读氛围
当前,很多教师慑于应试教育的威力,拜倒在分数的脚下,除了教材和习题上的文章几乎没有什么阅读。没有阅读,自然就没有思考,很多教师的大脑长在了教材编者的嘴上和命题人的笔下。某位教育专家曾说:“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得不会学习。”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一个连对文本都没有独到见解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一个没有深厚语文功底的教师,怎么能把握教学的规律?怎么能不在万花筒般的语文教学中迷失自我呢?
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教学的不竭动力永远来自不断的学习。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师过去一时一地的学习已不可能成为终生享用的财富。教师与学生不只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学生更需要的是“一潭鲜活的有质量的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报告会,创建读书沙龙,建立读书交流会,给教师、学生提供专门的读书场所和交流平台,保障读书时间不被变相挤占,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倡导师生共读,营造全民读书的浓郁氛围,才能激活师生读书的“原始需求”。
4.重视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人阅读,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会思考。”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潜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很可能阻碍潜能的发挥。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阅读品质。
(1)精读与略读
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内容重点处、感触最深处、思想困惑处圈点勾画,深入地理解文章(或全书)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内容提要、目录,了解文章(或全书)的文体、内容和篇幅,再阅读全文(或全书)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尾句,最后浏览全文(或全书),综述大意,获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把精读和略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不同,一味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为学生自主阅读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少走弯路。当然,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自己同样的见解和感受,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3)摘录与写作
郭思乐教授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人从小就喜欢读书,以书为伴,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浸润下,学会思考、喜欢表达,自然而然就具备了“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片段摘录下来,消化并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语文素养就会不断得到加强,语文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篇8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一、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必要性
1.传统教育对素质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虽然素质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传统教育遗留下的教学理念对当前素质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在接受新的语文知识过程中,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学习的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探索的精神。要想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实现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型的语文教育,只有不断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溶入到学习中,积极进行创新学习、探索学习,才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2.只重视语文课堂的活跃度,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基础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后,有的高中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积极性,就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方式活跃课堂的活跃度,从短期来看,确实实现了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参与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却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片面的以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偏离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素质教育是要改变以往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是不代表把传统教育的优点也抛弃,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在教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开展创新的语文教学。
3.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具有创新性
虽然有的高中语文教师也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其对新课改理念理解的有偏差,在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没有认识到本身的教学方式并不具备创新性。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上课内容显得空泛,教学内容缺乏创意和新意。这就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具有的创新素质
1.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想实现教学的效果,实现创新型教学,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高中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学科,只有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才能加深学生到课程的理解和记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实现创新型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把教学内容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2.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要在素质教育中,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完成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是驾驭课堂的能力上,必须要有亮点。课堂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让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只有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去认真的组织,并根据课堂情况,随时去进行变化。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要把课堂作为学生素质提高的重点,通过不断的完善课堂效率,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3.要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
在新的教育时期,高中语文教学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创新型教学的优势,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增强自身的技能,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学技能包括多个方面,从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拟定以及课堂中的引导方式,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提高,才能满足当前高中语文创新型教育培养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把自己的教学技能体现出来,实现高中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4.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学科,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起到示范作用,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教师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锻炼的时候,有丰富的经验和正确的导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认真体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从而为语文写作积累素材。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才能在高中语文的创新型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采用的创新教学方法
1.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高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语文素质。在教学开展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辅助教学设施,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见识到语文教学的魅力,让学生意识到语文教学与大千世界的联系,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2.让学生在不断质疑中思维得到发散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把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作为重点进行培养。要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快速养成,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不断质疑,让学生充当探索者,教师充当引路者,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对知识的质疑中,学会知识。不断质疑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散思维养成的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在不断质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得到增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设立情景式语文教学课堂
伴随着各种新的科技技术不断发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型教学也要敢于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设立情景式的教学,就是创新型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情境式教学,可以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模拟课本中的情景,也可以组织学生以课堂小品的形式表现当时的情景。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就会对学习内容中的情景和意境有所体会,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
4.引导学生创新阅读锻炼
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重点是对阅读和写作能力。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阅读、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只有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更快的掌握所学的内容。阅读材料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要选择与学习内容贴近的阅读材料。材料要有创新性、知识性、文学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教师创新型语文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才能丰富学生的视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正确认识新课改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学中的各项技能,进行创新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实施创新型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实施创新型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以满足当前教育形势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以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闫爱红.浅谈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法[J]新课程,2011,(07)
[2]崔庆友.创新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东方青年,2013,(02)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 学本课堂 提问模式 提问技巧
提问在课堂中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教师提问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在学生中引起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本研究根据对两个班级连续两周的观察和录音记录资料的分析,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手段,试图寻找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模式以及在不同语言层面上进行变换提问的技巧和教师不同的提问模式对学生语言产出的影响。
一、教师提问的界定及分类
教师提问是指英语课堂中为引发学生的反馈,教师以疑问句或以升调形式产出的任何话语。对教师提问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如从提问形式上可以把教师的问题划为Wh-和Yes/No 两类; Long 和Sato (1983) 从提问的功能上把英语教师的问题划为两大类、七小类(见表1) :
以上问题类型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划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在实际操作中,问题的区分一定要依靠语境来判断。本文重点分析同一位英语教师在两个班级所提的这四类问题,比较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其提问模式的异同以及对学生语言产出的影响。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
1.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寻找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模式以及在不同语言层面上进行变换提问的技巧和教师不同的提问模式对学生语言产出的影响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在两个不同英语水平班级,同一位教师的主要提问模式有哪些差别?
(2) 在学生未能理解问题时,教师采取哪些变换提问的技巧?
(3) 教师不同的提问模式对学生的语言产出有哪些影响?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一位任教10年以上的有经验的英语教师。笔者对其所任教的两个高一班级(实验班A,男生31名,女生21名,中考入学成绩平均分为90.5分;实验班B男生24名,女生29名,中考入学成绩平均分99.7,两个班级英语水平差异较显著)在第5周进行连续5节课时的观察和录音记录。课后访谈该教师,请其分析在这两个班级中提问模式的异同以及原因,再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教师提问类型分布对比
通过对转录文字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该教师在实验班A共提问191 次,在实验班B共提问130 次,各种类型问题的频数统计如下(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个班的相似点有:
1) RQ和DQ在八类问题中所占比例最大。在实验班A中,RQ和DQ共计158个,占班级问题总数的79.5%;而实验班B的RQ和DQ共计118个,占班级问题总数的86.0%。这也是众多研究者关注RQ 和DQ 的原因之一。
2) DQ在两个班级问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RQ,这验证了Long和Sato(1983),所发现的结果,即英语教师所问的DQ明显多于RQ。两个班的主要差异在于: 1) COM 和CLA 问题尽管在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但从表3可以看出这两类问题在实验班A的数量明显高于实验班B。2) 在问题总数方面,实验班A(199) 多于实验班B(138)。原因主要是在实验班A,教师不得不对同一问题多次重复、释义或从不同角度提问,而每一次重复提问都被计算在总数之内。若从不同问题的个数计算,则两个班的问题总数相差无几。在其他几类问题上,两班相差不大。
2. 教师变换提问技巧
变换提问技巧是在学生听不懂提问时,教师试图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手段。从录音资料中可以统计出实验班A只有3次提问的思考时间超过3秒;实验班B只有2次提问的思考时间超过3秒。对绝大部分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只留1-2 秒的停顿。同时,该教师以重复、释义、增加内容等手段不断提示学生。这一点在实验班A尤其突出。该教师在两个班中所采用的主要技巧有:
1) 从时间上讲,教师降低讲话速度或延长停顿时间。如实验班A中的问题“How-did-the-author-describe-this-man,the engineer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讲话速度明显减慢,在无学生回答的情况下,又通过其他方式连续对该问题问了5 遍。
2) 从语音上讲,教师刻意突出某个或某些词的发音。如“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live performance’?”,在读“live performance”时教师对每个词的发音都非常清晰,甚至有些夸张。
3) 从词汇上讲,在学生听不懂的情况下,教师常换用一些基本词汇或高频词。如实验班A中的第129 个问题“To foreshadow the following what ?”,在无学生回答的情况下, 教师紧接着问“What happened later ?”,这样,问题难度降低,许多学生都参与回答了这个问题。
4) 从句法上讲,教师提问的句式较简单, 以简单句和并列句为主,只有极少数的复合句。
在实验班A中,只有7句为复合句;在实验班B中,只有11句为复合句。实验班A的提问中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师使用选择性疑问句,这使问题难度大大降低,而实验班B这类问句并未出现。此外,教师在变化提问时还采用一种标记性问句,如 “This is also used for what ?”。这类问句在实验班A出现了12 次,实验班B出现了11 次。教师多次使用这类问句的动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由于what 的移位,这类问句可引起听者更多的注意,从而达到了强调的目的;二是这种句式恰好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学生对这种句式处理起来更加容易。
3. 教师提问模式对学生语言产出的影响
教师不同的提问模式会对学生回答的长度和复杂度造成一定的影响。表4对比了RQ和DQ 两类问题对学生回答长度的影响,句子长度以包含的单词个数计算;表5对比了RQ和DQ 两类问题对学生回答的句子结构的影响,句子复杂程度按句子类型划分,分别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杂句。
提问类型
单词个数 RQ DQ 总计
Total Average Total Average Total Average
实验班A 156 11.8 76 2.8 232 7.3
实验班B 345 12.3 83 2.3 438 7.3
表4 RQ和DQ 对学生回答的句子长度的影响
(注: Total = 单词总数; Average = 每句平均单词数)
提问类型
单词个数 RQ DQ 总计
句子结构 Si Cd Cx Si Cd Cx Si Cd Cx
实验班A 9 3 3 60 0 0 69 3 3
实验班B 45 2 2 26 0 0 71 2 2
表5 RQ和DQ对学生回答的句子结构的影响
(注: Si = 简单句;Cd = 并列句;Cx = 复杂句)
从表5 可以清楚地看出:
1) RQ类问题引出的学生回答最长。对于DQ类问题,由于大部分是yes/no 问题,学生的回答通常只有yes 或no 一个单词。因而,从学生的语言产出看,RQ类问题比DQ类问题更益于学生的英语习得,尤其是在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
2) 虽然RQ类问题在实验班A出现的频率较少(见表4) ,但学生回答的平均长度与实验班B几乎没有差别。这说明在教师反复的提示下,即使程度较差的学生也可以产出较长的话语。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应有意识地从一些基本的、知识类问题逐步过渡到一些开放型、认知度较高的问题,而不是随意提问。
无论教师提问的类型如何,两个班学生的回答都以简单句为主;并列句和复杂句出现的频率很低,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1) 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关。由于两个实验班的学生刚入校后不久的新生,口语表达能力有限,因而句子结构相对简单;2) 师生对话属于口语体。口语中长句和复杂句出现的频率本来就比较低。
4. 结论
本文主要讨论了同一位教师在两个不同英语水平班级提问模式的异同、变换提问的技巧以及不同类型的提问对学生回答的影响。从对语料的分析可以看出:
1) DQ和RQ是EFL课堂中教师提问的主要模式,这两类问题在两个班中的比例都占到了80 %左右,其中,DQ 明显多于RQ (约3 : 1)。主要原因是教师以讲解课文为主,绝大部分的问题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教师变换提问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无论从语速、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几方面都有所变化。
3)两个班中的学生对RQ类问题的回答都比DQ类的回答要长得多。此外,RQ类问题对学生的认知层次也要求相对较高。从长远看,这类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英语习得。
本研究的局限是仅选择了一位教师和两个班的课堂教学作为语料分析样本,所以得出的结论还不具有概括性。因此,有关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在英语习得中的作用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横向和纵向研究。敬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秦丹凤、张真真,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黑河学刊,2012/12
[2]吴庆芳,中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调查与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04
[3]叶洪霞,对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技巧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4]Barnes, D.1969. 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 in Barnes et al.
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G633.3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为完成教书育人任务和自我职业发展所应具备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职位对其知识、能力所要求的程度。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具有下列特征:首先,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每个个体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出来的。其次,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包含四个层面,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情意。
一、专业知识是语文学科的基石
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备一桶水,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者同样要遵循这样的规则。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语言学知识,逻辑知识,文学鉴赏知识以及语文教师应该掌握的其它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例如,掌握汉语拼音、标点符号、积累一定的名言警句、修辞方法、听说读写方法、语法常识、文章体裁、写作方法格式等等。
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评判能力。表达能力由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组成。高中语文教师的交流能力主要指能用语文语言传递信息并进行沟通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的阅读鉴赏能力包括: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美评判能力主要指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以及批判的精神。这些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的如何,是教好课程的关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二、专业技能是语文学科的重点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学重在能力强。高中语文是基础教学的收尾又是学生知识水准更上一层楼的开端,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长的多重期和活跃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学生的接受程度至关重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一场考验。
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知识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学知识由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知识组成。教学的理论的知识由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语文教学方法论、语文教育心理学组成。教学经验知识主要是指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而成的课堂教学经验。包括使用普通话、规范书写板书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等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主要是指课件制作和使用教学电子设备的技能。掌握好语文教学的专业技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三、专业道德是语文学科的准则
教人先做人,育人重育德。语文是国学的主枝,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语文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专业道德的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是用语言表达实现授课,用情节描述反映思维,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他面对的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学子,是思想渐熟的一代,这个时期才和德缺一不可,有时德比才更有积极作用。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于教师的专业道德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划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同样,以上的道德规范也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师。除此以外,还应该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勤学进思,无私奉献。可以说语文学科专业道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中语文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
四、专业情意是语文学科的职责
爱岗要敬业,责任重于天。高中语文教师岗位平凡,但位置重要责任重大。
语文学科专业情意是指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1)教师的专业理想,主要指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方面内容;它要求教师工作要专一,进取和主动不能缺少,勇于负责和开创。(2)教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3)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4)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