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3 17:2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质量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质量概念

篇1

【关键词】 小切口 人工髋关节置换 改良Hardinge入路 股骨颈骨折 老年患者

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方法较多,针对个体差异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普遍接受的原则。2004年9月~2006年1月作者对2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改良 Hardinge小切口双极股骨头置换术(bipolar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BFHR),取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68~85岁,平均78.2岁。均为新鲜跌伤。骨折类型:头下型14例,头颈型9例,经颈型4例。骨折移位:GardenⅢ型10例,Ⅳ型17例。骨折前21例(占77.8%)患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高血压6例,冠心病11例,老年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例,糖尿病8例,脑血管后遗症2例,胃肠疾病4例,并存2种及以上内科疾病者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4 d,平均7.6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和标准侧卧位。体表确定大转子顶点,向转子下做一与股骨轴线平行的直切口、向转子上做一略向下呈弧形切口,后者长度是前者的2倍,全长7~10 cm。沿切口方向切开阔筋膜,劈开臀中肌中前1/3交界区大转子止点处并填塞纱垫止血。从股外侧肌中前1/3起点处向远侧纵行切开股外侧肌并连同臀中肌附着于大转子中前1/3的腱性部分向前游离翻开,边外旋髋关节边使用电刀行骨膜下剥离,显露并“T”型切开关节囊。患肢伸入手术台旁的无菌袋中,保持屈膝、内收、外旋位。保留股骨矩1.0~1.5 cm用电锯行股骨颈截骨并取出股骨头。患肢极度内收外旋位扩髓。根据骨质疏松程度分别选用生物型或骨水泥型人工假体柄,按各自操作要点置入所选假体。复位后留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关节囊、股外侧肌、臀中肌腱性切开部分。典型病例见图1。

1.3 术后处理

患肢适度外展中立位,尽早行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等长舒缩锻炼。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后,定时定量CPM机上运动,平均12 d后扶拐下床炼习行走。

2 结 果

27例切口平均长度为8.2 cm(7~10 cm),平均手术时间65 min(50~85 min),平均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180 ml(90~280 ml),无输血者。平均随访16个月(12~29个月),髋部和大腿疼痛的发生率为7.4%(2/27),无切口感染、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平均4.5周(3~6周)可弃拐行走。

3 讨 论

改良Hardinge小切口BFHR在一个术野中股骨部显露清楚,通过移动皮肤窗口(mobile skin window,MSW)又能看到髋臼,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避开了重要神经血管,安全可行。对肌肉和肌腱等软组织损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保留了臀中肌和股外侧肌功能的完整性[1],对关节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切口外观较好。 尽管髋部和大腿疼痛有一定的发生率,但对于适应证范围内的病人仍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微创术式。

术前应综合分析全身状况,协同内科和麻醉科治疗各种术前疾患。对于高龄且体态较瘦的GardenⅢ型或Ⅳ型骨折等,本术式是临床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对于在术中发现显露十分困难或张力过高者则改为改良Hardinge普通切口。因手术视野暴露不充分,盲目操作势必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手术组医生均应领会改良Hardinge小切口操作思路并密切配合,尽量避免由此带来的额外风险。皮下软组织及肌肉切口应稍长于皮肤切口约1~2 cm,利用MSW技术以确保股骨近端和髋臼显露充分。勿将臀中肌向近侧分离太远,以防损伤臀上神经。准确选择和放置Hohmann牵开器,既充分保护切口周围皮肤又在切口内抬高股骨近端。生物型假体大小选择不当,匹配性差,可致很少有骨长入金属孔隙,达不到生物学固定的目的[2]。若假体能够稳定植入,应在假体和截骨面骨质结合部位缝隙内用松质骨填满塞实。对于明显骨质疏松者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即应用现代骨水泥技术(本组均为第二代骨水泥技术)固定假体柄。为保持患侧股骨长度,假体打入后应为中心化,假体股骨头的中心必须与大粗隆顶端在同一水平线上[3]。双极头准确匹配、 术后伤口充分负压引流和早期不负重活动关节可有效防止关节内被纤维组织包裹[4],而有效发挥关节内的持久活动则是预防髋臼软骨磨损的前提之一。图1 男,76岁,右股骨颈头颈型和GardenⅢ型骨折 图1a 手术切口长约9 cm,A为大转子顶点,AB=2AC 图1b 扩髓 图1c 经改良Harding小切口生物型双极股骨头置换完毕 图1d、1e 术前和术后X线片

参考文献

[1] 张海波,王义生,贾思明,等.I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10):649-651.

[2] 陶松年,吕 征,范卫民,等.32例国产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的临床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5):461-463.

篇2

【关键词】教育环境 幼儿 语言

1 引言

如何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是今后幼儿教育关于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是以过程性质量为基础,从这个视角把教育环境质量当成指标,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希望熟悉一些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基本特征,以及对幼儿发展水平影响关系。内容具体为分析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教育环境质量的特征,两者相关关系,教育环境质量是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等内容。

2 幼儿语言发展及与环境的关系

2.1什么是教育环境质量

幼儿园教育环境包含的范畴和其他学校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儿童与教师、儿童与儿童间的人际关系等;物质层面的设备材料和空间设施等,但它又并不属于传统教育环境中的概念。第一,幼儿园教育环境无园所、班级层面的区别,它是以班级为核心的整个幼儿园教育环境;第二,该教育环境不是指个体幼儿对园所、班级的知觉,它是儿童的整体经验,需要通过观测才能研究;第三,该教育环境不是某学科的教学环境,它贯穿在幼儿在幼儿园每一天的生活学习经验。

国外学者Harm把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学的环境层面,另一个是幼儿园提供的机会层面。然后他又把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详细划分为7个维度:设施与空间、家长与教师、语言推理、幼儿生活照顾、互动、活动、作息结构。国内的刘众教授把幼儿园教育环境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每一天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的、物理的以及心理因素的总和,包括生活活动、物质环境创设、课程、人际互动、每天活动安排等五个维度。本文研究就是以刘众教授的定义为基础进行研究的。

2.2两者之间的关系

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受到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对于在幼儿园生活学习的儿童来说,其教育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儿童在正式上学之前,通过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己获取了丰富的语言经验,这些经验对其后面的学习影响很大。这种幼儿园的语言学习更多的是属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属于经验性学习活动。幼儿园的儿童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当他们在自发地参加各种各样活动过程中,就开始构建了一定的语言概念并锻炼了一些语言技能了。而这些活动可以是听老师讲故事、和其他儿童玩游戏抑或是户外活动等等。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其他幼儿、教师会产生互动,幼儿就会使用和感受语言,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和促进他们潜能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丰富材料、充足空间及区角规划等可为幼儿提供进行活动的场地和机会,能有效促进这些幼儿语言水平的提高。当然幼儿教师在促进幼儿语言提高的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假如教师的教学用语能够甜美童趣、简明扼要,再配上表情、动作,便能吸引幼儿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倾听兴趣。

3 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教育环境质量研究结果分析

3.1两者之间的基本特征

微观层面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包括设备设施、空间设置、材料等在物质环境方面的维度,也包括午睡、进餐、如厕等生活活动维度,情感氛围及教学活动维度、人际互动维度等。研究表明我国幼儿在“符号感知”和“阅读技能”领域的语言发展水平较高,“谈话”和“看图讲述”领域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

3.2两者之间的类别特征

(1)城乡幼儿园及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从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教育环境质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城乡幼儿园教的差异。研究发现:1.城乡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有显著差异,不仅表现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还表现在课程、生活活动、人际互动、每日活动安排等方面,城市明显好于农村;2.城乡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也有显著差异,城市幼儿在符号感知、阅读技能、听动转换、看图讲述等语言整体都要显著高于农村幼儿。

(2)办园性质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1. 办园性质不同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质量也明显不同,在每日活动安排和生活活动这两个方面表现较为明显,此外公办幼儿园在整体上要高于民办幼儿园,体现在物质环境创设、人际互动、课程等方面;2. 办园性质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也有重要影响。公办幼儿园中的幼儿在语言在整体上要高于民办幼儿园幼儿,在“阅读技能”“听动转换”两个方面体现明显。

3.3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两者关系

研究显示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质量间都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都在0.5之上,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关系,教育环境质量越高,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影响就越大,水平就越高。Burchinal等的研究发现,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不仅与幼儿语言呈正相关关系,还与其社会性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者认为,学龄前儿童大量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其教育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活动,所以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必定存在密切关系。对研究结果进行回归分析还发现对于幼儿语言整体和其他领域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环境质量指标主要有三个:“课程”“人际互动”和“物质环境创设”,而其中的“人际互动”是主要的预测指标。

篇3

关键词: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涵盖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并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1],[2]。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与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最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及登记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3]。

我们针对环境质量评价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探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质量评价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环境质量评价人才。

1.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指实习教学,如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虽然它已成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是本科教学工作中一个明显薄弱的环节[4]。在环境质量评价课程的传统教学大纲中,理论环节安排较多,实践环节较少。由于学生从未参与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在学习时往往觉得枯燥、晦涩、难懂,学习兴趣不大。另外,由于实践教学少,要学生全面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实践技能的培养。2004年人事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从以学术研究为主过渡到一项环境保护专业技术工作。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培养素质过硬的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也是目前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能力培养拓展的发展方向[5]。

2.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2.1课程学时分配增加实践教学

我校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置为54学时的理论课学时。自2009年起,我们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改革后的学时分配如下:第一部分,20学时,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第二部分,28学时,介绍大气、水、噪声、生态等各环境要素及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要求;第三部分,6学时,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讨论与分析。课程前两部分每章节中均设置了实践分析环节,把实践教学分散在每个专题理论教学之中,实践围绕理论来开展,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第三部分则把之前的专题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以几个完整案例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2教学内容更新重实践性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身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等特点。与其他专业课相比,该门课程可以说是在工作中的实践应用诞生的,随国家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在不断充实与发展[6]。我们注重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动态,随时关注国家和地方环境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及时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评动态,例如,引入最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最新产业政策等内容,从全局上把握学科的走势。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同时,结合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介绍环境影响识别的概念和方法后,即给出某一具体建设项目的工程建设内容,要求学生识别工程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性质及程度。综合案例分析环节中,选择实际的环评项目,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工程资料,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要求选择正确的标准、确定评价等级、掌握工程分析,在工作程序图的指导下,正确选用模式进行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在教学中,我们还注重增加实践性习题,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上岗证考试题等题库中收集和编纂了组成了习题集。通过这些习题和“真题”的训练,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也对今后参加上岗证考试和环评工程师考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没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教改中,我们注重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引导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如我们把各常见的建设项目类型结合工程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通过启发、讨论、辩论、比较,促进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深化吸收,促进了知识、经验在参与者之间的吸收转化。

针对学生没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经验的问题,可对教材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逐渐引入案例式教学。其优势在于密切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在教学中穿插案例和《技术导则》的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学生熟悉或社会关注的实例进行介绍,使书本内容更贴近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以淮北市东湖周边某建设项目为例,讲授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和公众参与问题。

2.4考核方法强调实践能力

传统考查学生学习效果主要是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其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为了避免学生死背公式,考试过后随即把知识忘光的学习模式,我们采用了试卷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30%、案例分析成绩占30%的综合评定方法。考试仍然采取闭卷方式,但试题中增设了案例综合分析题,着重考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的得分依据是考勤、作业完成情况等。案例分析的评分即课堂实践的评定,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组学生查资料,查看已有的环评报告书,通过个人思考与集体讨论,对几种典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并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和老师介绍所选案例及分析结果。通过“自述―提问”的方式,学生和教师同时打分,进行最终评定。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考核模式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联系已学的理论知识,最终达到亲自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结语

针对环境质量评价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师应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改变考核方式等方法对该门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知识,极大地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又培养学生解决环境评价实际问题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波,吴春笃,储金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94-96.

[2]喻泽斌,莫创荣.改革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7,(8):181-182.

[3]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管莉菠,虞方伯.高校实践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02:2.

篇4

关键词: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分析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Q17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环境质量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某一水环境区域进行环境要素分析,对其做出定量评述。通过环境质量评价,弄清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为区域环境系统的污染控制规划及制定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提供依据,只有在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搞好环境区划和环境规划工作。所以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是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是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水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预测研究,为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长期以来,环境质量评价一直是环保部门及学者关心的课题,在国外于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70年代蓬勃发展。纵观环境评价的发展,有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的趋势。环境质量评价在我国的开展也有30年左右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学方法的应用,使得环境质量评价更加规范化,评价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二、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依赖于科学的评价方法,包括技术的选择。近年来,对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当活跃,各种方法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水体水质的实际情况。单就其评价方法而言,水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多项综合评价,单项评价一般根据国家标准或本底值采用超标指数法,评价其超标程度,做起来相对容易;综合评价则要考虑水体中所有污染物的综合作用,确定水质的综合级别。关于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比较活跃,到现在为止,各家提出的综合评价水质的方法或指数就有几十种之多。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指数评价法。这类模式的特点在于均以监测数据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运算得出一个综合指数,以此代表水体的污染程度,以及进行不同河流或同一条河流不同时期的水质比较。指数化综合评价是对整体水质量作出定量描述,只要项目、标准、监测结果可靠,综合评价从总体上看是可以基本反映水体污染的性质和程度的,而且便于同一条水体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基本污染状况和变化的比较。所以现在在进行水质污染评价时均采用了这种方法。依据对分指数的处理不同,指数法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指数形式,主要有豪顿水质指数、布朗水质指数、普拉特水质指数、尼梅罗指数、罗斯水质指数、黄浦江污染指数等。对于各种指数法存在的不足,有人提出了各种改进的指数公式,如分指数分级评分迭加法;用分指数合成计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方法;把水质类别考虑进综合指数以求评价方法统一的综合指数计算公式等。

(二)模糊评价法。由于水环境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水质级别、分类标准都是一些模糊概念,因此模糊数学在水质综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模糊数学进行水质评价时,对一个断面只需要一个由P项因子指标组成的实测样本,由实测值建立各因子指标对各级标准的隶属度集。如果水质级别为Q级,则构成P×Q的隶属度矩阵,再把因子的权重集与隶属度矩阵进行模糊积,获得一个综合判集,表明断面水质对各级标准水质的隶属程度,反映了综合水质级别的模糊性。由于模糊数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对事物的判别与评价,因此,有关模糊评判的其它方法都在水质综合评价中得到应用。从理论上讲,模糊评价法由于体现了水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符合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由于在模糊综合评价中,一般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模型得到评判集,使评判结果易出现失真、失效、均化、跳跃等现象,存在水质类别判断不准确或者结果不可比的问题,而且评价过程复杂,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应用模糊理论进行水质综合评价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研究的关键性问题是解决权重合理分配和可比性。

(三)灰色评价法。灰色评价法是用灰色系统的方法来评价河流水质。研究者认为,由于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所获得的数据总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监测得到的,所提供的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切,因此说水环境是一个灰色系统,即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或不确切的系统,可以用灰色系统的原理来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水质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计算断面水质中各因子的实测浓度与各级水质标准的关联度,然后根据关联度大小确定断面水质的级别,根据同类水体与该类标准水体的关联度大小还可以进行优劣的比较。应用于水质综合评价的灰色系统方法有灰色聚类法、灰色贴近度分析法、灰色关联评价方法等。与模糊数学方法一样,灰色评价法由于体现了水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并且具有简单、可比的优点,缺点是存在分辨率低等问题。但由于灰色评价法可满足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来克服这些缺点。

(四)物元分析法。物元分析法是物元分析的基本理论在水环境质量评价领域的应用。针对水环境中各项评价指标的不相容性,有人提出利用物元分析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物元分析法是根据各级水质标准建立经典域物元矩阵,根据水质监测值建立节域物元矩阵,然后建立各污染指标对不同水质标准级别的关联函数,取关联度最大值对应级别即为所评价水质级别。关联函数与灰色评价法的关联度及模糊评价法隶属度的区别在于,建立在可拓集合基础上的取值区间拓宽到实数轴,可拓集合的关联函数可用代数式表示,这就使得解决不相容问题能够定量化,有助于从变化角度识别变化中的事物,更能反映事物的状态,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进行优劣排序。

(五)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由大量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的动力学系统,具有学习、联想、容错和抗干扰功能,具有客观性。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水质评价,首先将水质标准作为“学习样本”,经过自适应、自组织的多次训练后,网络具有了对学习样本的记忆联想能力,然后将实测资料输入网络系统,由已掌握知识信息的网络对它们进行评价。这个过程类似人脑的思维过程,因此可模拟人脑解决某些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水质评价有下述优点:(1)可允许有大量供调节参数;(2)运算速度快;(3)具有全息联想功能:(4)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缺点是对于协同性较差的样本,评价结果易出现均化现象。水质评价中应用较广泛的是BP网络即反向传播模型,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最陡坡降法的概念,将误差函数予以最小化,把网络输出的误差逐层向输入层逆向传播并分摊给各层单元,从而获得各层单元的参考误差,进而调整相应的连接权,直到网络的误差达到最小化。BP网络模型是目前人工神经网络模式中最具代表性、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型。

(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计算机支持是其主要特征,空间查询和覆盖是其主要功能特征。从宏观上看,它包括硬件、软件、人才、数据、方法五大要素,从微观上看,它是一个可以输入、存储、查询、操作、分析、输出包括空间信息在内的所有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资源的调查和评价领域中的应用比较成熟,且应用范围广泛。GIS技术应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主要是利用其在数据采集、空间查询、空间分析与模型分析方面的基本功能。GIS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

结束语:水环境质量评价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环境科学领域,与之相关的新的环境评价方法会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水环境评价即体现了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投资;CDM;绿色信贷

中图分类号 X1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8-0061-0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10

1997年,全球84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就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达成协议,这标志着加大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时间进入到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自此,“低碳经济”开始了它风靡全球的旅程。与其相伴而行的是不断涌现的一系列的新鲜词汇,如“碳金融”、“赤道原则”、“环境金融”、“碳排放交易权”、“CDM”、“CERS”、“绿色信贷”、“能效贷款”等等。其中,“赤道原则”为银行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提供了一个基准。“CDM”机制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手共同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平台。“绿色信贷”为我国商业银行评估环境风险、改善信贷体系提供了契机。虽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之前,尚不需要承担减排任务。但是随着时间推移,2012年已经近在眼前,改进环境质量,融入低碳经济的浪潮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似乎永远是跷跷板的两端,如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但是在投资之前,如果能够了解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冲击路径,便可制定相宜的投资策略,选择合适的投资路径,以实现投资效应的最大化。

本文选取1998-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作为样本,使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误差修正模型(VEC)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对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冲击进行模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主要工具。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首次提出了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并指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上升,在高收入水平上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即呈现“倒U”形的趋势。随后,国外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对EKC进行修正并预测拐点。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EKC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赵云君和文启湘通过对我国1990-2002年排污量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比较,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呈现较弱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 ,因此,我国完全可以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1]。张学刚和王玉婧指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环境规制的结果而不是内生机制,当前我国各地环境污染与收入水平实际上是同步增加的正相关关系, 这与我国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环境污染的政策取向密切关联,同时指出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环境质量的自动改善, 只有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强化环境规制, 才是真正有效的途径[2]。冯相昭和邹骥指出CO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而能效的提高以及能源结构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排放的过快增加[3]。林伯强和蒋竺均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和STI RPA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人均CO2排放的主要因素,指出中国CO2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拐点对应的人均收入是37 170 元,即2020 年左右。但实证预测表明,拐点到2040 年还没有出现[4]。这个结果对我国目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低碳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王崇梅使用1990-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一定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处于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的阶段。环境污染的状况直接影响了环境的质量[5]。目前,我国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某个地区或城市的实证研究。例如,彭立颖和童行伟等分析了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指出应该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尽早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6]。闫新华和赵国浩使用VAR等计量方法对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存在动态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7]。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就必须加大对环境的关注,加强对环境治理的投资。苏婕使用协整理论,利用我国1990-2007的数据对环境治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8]。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的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银行与企业自筹。其中,政府投资占据了绝大部分。在2005年之前(包括2005年在内),我国政府对环境治理主要通过国家预算内资金和环保专项资金两种方式进行投资。自2006年起,我国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资主要以排污费补助和其他补助的形式进行。来源于银行的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小,企业自筹的部分更是凤毛麟角。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即《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明确提出“绿色信贷”的概念。自此,绿色信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董竹等:中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冲击的计量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8期谈到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就不得不提“赤道原则”。Benjamin J. Richardson指出,虽然存在很多异议,但是“赤道原则”的大体方向上是正确的,虽然“赤道原则”目前的形式很难为环境可持续融资的承诺的生成提供足够的支撑[9]。Christopher wright和Alexis Rwabizambuga指出保持或加强企业信誉的目标促使企业“采纳赤道”原则,从赤道原则中所能获取的信誉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是否接受“赤道原则”[10]。董志和康书生指出,银行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为导向,强化信贷准入管理,将赤道原则转化为银行的内部政策[11]。郑文和宋凯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环保风险管理可以采纳“赤道原则”,以确保银行所融资的项目按照对社会负责的方式发展,进行环保风险防范[12]。冯守尊和陈胜从“赤道原则”适用范围、对象、标准等方面分析了“赤道原则”的脆弱性,指出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独立的问责机制,并有效利用贷款来保证“赤道原则”的实施[13]。

3 我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冲击的计量分析由于工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目前低碳经济主要考虑的是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因此本文选择工业废气作为考察对象。鉴于当前我国环境质量指标的统计都以城市为单位,本文选用万元工业GDP的工业废气排放的变化率(lnemi)来表征环境质量,其中,工业废气包括工业SO2、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万元工业GDP的废气排放量越大,说明环境质量越低。需要注意的是,公布的排放量是经过处理的排放量,本文选用的是实际排放量,即公布排放量与处理量之和。同时,本文选用工业废气治理投资完成的变化率(lninu)来表征环境治理投资,其中包括来源于政府部门的补助,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企业的自筹资金。

3.1 平稳性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 6.0分别对时间序列lnemi和lninu进行ADF检验,以判断其稳定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结果显示,lnemi和lninv都是1阶单整序列。

3.2 协整检验

上文的单位根检验证明lnemi和lninv是同阶单整序列,因此,我们可以考虑lnemi和lninv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使用Eviews 6.0对lnemi和lninu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表2显示了检验的结果。

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lnemi和lninv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且只存在1个协整向量,这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具有长期的均衡趋势。

3.3 建立VEC模型

Johansen检验证明了lnemi和lninv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使用Eviews 6.0建立VEC模型。VEC模型能够将变量的水平值和差分值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二者包含的信息。从短期看,因变量的变动是长期的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期看,误差修正项ecmt会将变量拉回长期的均衡状态。

本文使用Eviews 6.0进行VEC建模。由于lnemi和lninv是在假定序列有确定线性趋势和截距、协整方程有截距,并且一阶差分的滞后阶数为1的情况下进行协整检验,因此,VEC模型的形式为:

D(lnemi)=A(1,1)×(B(1,1)×lnemi(-1)+B(1,2)×lninv(-1)+B(1,3)×@trend(98)+B(1,4))+C(1,1)×D(lnemi(-1))+C(1,2)×D(lninv(-1))+C(1,3)

D(lninv)=A(2,1)×(B(1,1)×lnemi(-1)+B(1,2)×lninv(-1)+B(1,3)×@trend(98)+B(1,4))+C(2,1)×D(lnemi(-1))+C(2,2)×D(lninv(-1))+C(2,3)

其中,A(i,j)表示VEC模型第i个方程中的第j个协整方程的调整系数;B(i,j)表示第i个协整方程中第j个变量的系数;C(i,j)表示VEC模型第i个方程中第j个一阶差分回归量的系数。

使用Eviews 6.0估计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值为:

A=(-0.108 540 938 517,-2.326 359 132 95)’

B=(1,0.391 043 634 024,0.117 451 130 034,-1.947 585 391 32)

C=-0.044 433 371 497 7,0.047 806 431 401 9,0.035 423 760 308 7

2.058 599 892 03,0.178 580 173 488,-0.006 439 009 579 14

VEC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lnemi和lninv在短期内会出现波动,暂时偏离长期的趋势,但协整向量会以A=(-0.108 540 938 517,-2.326 359 132 95)’的速度,将其拉回长期均衡关系。

3.4 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准确刻画lnemi和lninv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Eviews6.0在VEC模型的基础之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环境治理投资的变动对环境质量的冲击,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动对环境治理投资的冲击,结果如图1-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在本期给环境治理投资一个正向的冲击,如加大政府补贴等,万元工业GDP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在前2期没有任何变化,第2期之后略微下降,第4期后稍有回升,6期之后回归平稳。这表明环境治理投资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会存在一个为期2期滞后期,随后会带动环境质量的改善,4期之后环境质量改善的幅度略微下降,6期之后环境质量稳定在略高于冲击之前的水平之上。

从图2可以看出,在本期给环境质量一个冲击,如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治理投资额在本期骤然上升,随后迅速下降,第3期开始,环境治理投资的效应逐渐开始显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4期之后,随着环境质量改

善幅度的下降,环境治理投资快速上升,6期之后缓慢下降,9期开始略有回升,11期之后达到平稳。这表明一旦环境质量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在短期内会带给环境治理投资反向的冲击,冲击幅度较大,并且持续期较长。

4 结论及建议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环境治理投资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环境治理投资确实对环境质量具有正向的冲击,但幅度较小且具有滞后期。这个结果与我国目前环境治理投资不足以及以政府补助为主的环境治理投资结构密切相关。政府的补助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惰性,无法充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使得环境治理投资的效果甚微。同时,银行尚未进行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治理投资带动环境质量改进的效率。

此外,环境质量稍有变动,就会迅速引起环境治理投资大幅变动,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说明我国环境治理投资随环境质量变化的波动性较大,尚未形成持续治理的长效机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对环境的重视度不够,尚未给予环境质量持续的关注,“临时抱佛脚”的间歇性的投资方式无法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针对实证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的重视。政府要密切关注环境质量的变化,将环境因素纳入GDP的核算之中,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体系之中,健全并强化法律法规,加大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惩罚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政策持续有效地运行,建立环境治理投资的长效机制。

第二,要改变环境治理投资的结构,促使环境治理投资推动环境质量的改进。

首先,就政府而言,鉴于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政策倾斜,调动银行和企业加大环境治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改变投资策略,创新投资形式,避免污染企业滋生惰性。

其次,就银行而言,要加强对环境风险的重视,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贷评价体系,加大绿色信贷,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内各类银行应该秉承绿色信贷的政策,加强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以期融入低碳经济的浪潮,带动我国环境质量的改进。

最后,就企业自身而言,要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筹资,不能单纯地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进行污染的控制。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企业要充分把握CDM机制的有利时机,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云君,文启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我国的修正[J].经济学家,2004,(5):69-75. [Zhao Yunjun, Wen Qixia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d its Correction in China [J]. Economist, 2004, (5):69-75.]

[2]张学刚,王玉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内生机制抑或是规制结果?[J].财经论丛,2010,(7):7-12.[Zhang Xuegang, Wang Yuj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Is it a Endogenous Mechanism or the Result of Regulation? [J]. 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0, 152 (4):7-12.]

[3]冯相昭,邹骥.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43-47.[Feng Xiangzhao, Zhou Ji. Economic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Trends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 (3):43-47.]

[4]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Lin Boqiang, Jiang Zhujun. The Predictio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China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J]. Management World, 2009, (4):27-36.]

[5]王崇梅.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33-35.[Wang Chongmei. Decoupling Analysi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 (3):33-35.]

[6]彭立颖,童行伟,沈永林.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86-194.[ Peng Liying, Tong Xingwei, Shen Yonglin.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ghai of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 (3):186-194.]

[7]闫新华,赵国浩.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VAR 模型分析――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9,(6):59-62. [Yan Xinhua, Zhao Guohao. The VAR Mode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Issues, 2009, (6):59-62.]

[8]苏婕.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投资的协整分析[J].统计教育, 2009, 114(3):51-54.[Su Jie. The Co Integration Analysis between Economic Increas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vestment of China[J]. Statistical Thinktank, 2009,114 (3):51-54.]

[9]Richardson B J. The Equator Principles: Voluntary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inance[M].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2005.

[10]Wright C, Rwabizambuga A.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Voluntary Codes of Conduct: An Examination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2006, 111(1):89-117.

[11]董志,康书生.赤道原则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24(2):39-52.[Dong Zhi, Kang Shusheng.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 Fin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9,124(2):39-52.]

[12]郑伟,宋凯.赤道原则与我国银行业环保风险防范[J].农村金融研究,2010,(2):45-47.[Zheng Wei, Song Ka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ator Principl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in Banks in China[J].Rural Finance Research, 2010,(2):45-47.]

[13]冯守尊,陈胜.论赤道原则的脆弱性[J].上海金融,2010,(2):12-16.[Feng Shouzun, Chen Sheng. The Study o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Shang Hai Finance,2010,(2):12-16.]

[14]孙力军.国内外碳信用市场发展与我国碳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 2009,(6):30-33.[Sun Liju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arbon Credit Market and lnnovative Study of Carbon Finance Products[J]. Economic Review,2009,(6):30-33.]

[15]朱萃.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效率分析及发展途径[J].企业导报,2010, (6):126-127.[Zhu Cui.The Analysis of Efficiency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Green Finance in Commercial Banks[J].Guide to Business,2010,(6):126-127.]

[16]Scholtens B,Dam L.Bank on the Equator,Are Banks the Adopted the Equator Principles Different from the NonAdopters?[J].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8):1307-1328.

[17]Amalric F.The Equator Principles:A Step towards Sustainability?CCRS Working Paper Series,Working Paper No.01/05.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the Investment Bring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Based on the VEC Model and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DONG Zhu1,2 ZHANG Yun1

(1.Business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2.China Center for Public Sector Economy Research a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作用 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城市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焦点。而环境保护决策和日常环境管理工作,都有赖于环境监测的有效实施。

1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所进行的各种测定,进而对环境的质量以及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确定。环境监测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代表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预测污染变化趋势,预警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务,实现“三个说得清”的环境监测目标。

1.2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的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法制化、定量化、科学化,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督,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执法监督和污染纠纷仲裁的技术基础和法律依据,为环境管理决策、环境规划、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监视污染源排污和评价治理措施及效果验收提供重要支撑。环境监测不仅是环境保护的“眼睛”、“哨兵”、“基础”、“重要支柱”,同时也是“一项政府行为”,环保部门的立身之本,政府作出重大社会经济建设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近十年来,灰霾天气、水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环境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全局化、长期化的特点,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关注,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更加突显。

2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2.1 正确认识环境监测重要性是发挥支撑作用的前提伴随着工业和农业的高速发展,化学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核与辐射以及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正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对于这些危害的认识和变化趋势分析,均需要通过深入环境监测,才能取得数据支撑。在新的环境形势下,监测的对象、内容、范围和频次等逐渐增加,环境监测工作日趋繁重,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充分认识环境监测重要性的基础上,才可能加强组织领导,才可能为规范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工作环境。

2.2 加强环境监测制度建设是发挥支撑作用的基础环境监测作用的正常实现,需要环境监测制度的良好保障和规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应健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在积极探索建立流域、区域联合监测机制、建立省界断面上下游联合监测制度、空气区域联防联控监测制度、企业自行监测制度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的流程规范,控制环境监测质量,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考核和奖罚机制,对于那些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工作人员要追究必要的责任,确保各项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位。

2.3 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培养是发挥支撑作用的根本要获得可靠、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撑,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专业环境监测队伍。有完善的机构,才能开展监测活动。环境监测机构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机构应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保持监测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确保监测工作能正常开展。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要发挥监测支撑作用,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需多形式地开展监测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由于环境监测数据具有敏感性和重要性,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还要注重监测人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培养其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

2.4 加大环境监测能力投入是发挥支撑作用的保障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投入,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建设必要的工作场地,这样才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在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开展监测能力达标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同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民间资金和各种援助资金,多渠道加大监测能力建设投入,配备足够监测能力,以确保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出基础支撑作用。 2.5 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是发挥支撑作用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环境监测必须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工作宗旨,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监测体系,拓展监测领域

3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措施

3.1坚持“依靠与服务”的方针

“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是指导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方针,必须进一步落实。

各级环境监测站要深化改革、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带好监测队伍,强化主动、全面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意识;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提高人员素质,夯实技术基础,开拓监测领域,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应急监测能力,做好超前服务;要以监测数据的“准、快、全”为目标,以监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多出报告、多出成果,扎扎实实地完成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为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服务的监测、污染事故及环境纠纷仲裁监测四项主要任务

3.2深化改革,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深化改革是发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必由之路。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稳住一片、放开一头”的原则,加强监测工作改革力度,要通过改革把各级监测站建成人员精、素质高、装备好、活力强,能准确、及时、系统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变化,高效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阵地。近期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分级管理体制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进报告制度,制定配套的经济和技术政策,开辟多种经费渠道,提高整体监测能力和效益。

3.3加强环境监测的技术监督职能

加强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管理中的技术监督职能,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强化环境管理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需要。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由监测站提供现状评价资料;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必须具有监测站对治理设施运行效果的监测报告;排污收费要依靠监测站核实或监测的数据;环境状况公报和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中的有关指标必须由监测站提供真实的监测数据;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中的总量核实和检查要依靠监测站实测或核实的排污依据;限期治理设施竣工验收必须由监测站出具验收监测报告;污染事故处理及污染纠纷仲裁必须依靠监测站有权威性的数据。

3.4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要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增强环境监测的整体实力。要在科学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网,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长江、淮河等各大流域环境监测网,区域应急环境监测中心网,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中国网等,形成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中心体系,为全国以及区域和流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监测报告,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工作。

篇7

关键词:EKC;批判;技术进步;结构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3-0024-03

一、引 言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描述的是人均收入和环境恶化的某些具体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趋于恶化,在经济发展到某一水平时,环境质量的恶化趋于顶点并在之后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而逐步降低。用曲线来表示这种相关关系时,人们会得到类似于倒U形状的曲线,与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1955)的形状极为相似,因此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换言之,发展的早期,环境压力上升的速度大于收入,而当GDP增长到更高的收入水平时则相对下降。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的EKC还是对发达国家的EKC,争论都异常激烈。显然,EKC针对经济的不同发展状况将会出现多种可能性的结果。不同出发点导致EKC研究中出现了种种似是而非的结论,愈发激起了经济学家们对于EKC的研究热情,但这些研究似乎从来就没有就EKC的形状达成统一的结论。主流的EKC研究总是集中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赞成和批判声中,批判的声音指出,现有EKC研究方法中存在着若干缺陷,并声称在解释EKC的原因和影响时必须特别慎重。总的来说,EKC的反对者要么认为EKC实际上并不存在,从观念上直接反对;要么从方法论上找出EKC理论的若干缺陷。

二、对EKC概念的批判

倒U型关系或EKC并不能准确地描述所有的污染类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方面只有少数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和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的联系。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对应EKC假说可行的环境指标,只是类似于SO2和SPM之类的不同空气污染物,而EKC从未表现出适用于所有的污染物。De Bruyn(1998)通过对荷兰、德国、英国和美国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会促进CO2、NO、SO2的排放。许多经济学家似乎都达成了共识:EKC的联系仅仅只存在于地区性的污染物中(例如SPM、SO2、CO2等),而不适用于可累计的垃圾存物或是更长期扩散性更强的污染物,这些污染通常都是随着收入增加而上升的。对于某些污染物而言,最为显著的代表即CO2的排放,无论怎样验证,EKC都不存在。或许这些在经济发展的更高水平下减少了的污染物确实是那些重要的污染物,例如那些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最显著的污染物。但研究者们仍然需要区分区域性的和具有全球效应的污染物,例如SO2和CO2。实证研究往往表明,地方性污染物随人均收入的上升而减少,而全球性的污染物,其中包括那些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最终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福祉的污染物,往往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而增加。

EKC也许不能长期存在。经济体可能出现所谓的N型曲线,即首先出现的是倒U型关系,但达到某一收入水平以后,环境压力和收入之间的相对关系又导致负相关关系的出现。例如,随时间变化的总物质消费水平更可能呈现N型而不是倒U型。环境质量可能由于人口压力越来越大而下降。多数世界人口都处在EKC的上升曲线阶段,也就是说,即使EKC确实存在,全球人口的收入增长也会给环境带来压力,从而增加环境伤害,这种伤害被认为是达到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从这种观点看,经济增长可能不会自动地调节到环境质量的高水平,并且只有环境政策带来的沉重压力可能有所帮助。环境政策总是建立在实证发现的基础上,而后者却取决于合理变量的选择(测量相对或绝对水平)。经验研究多数选取污染的绝对测度量,例如污染或排放的数量等,而不是相对测度量,如每单位产出或每单位平方公里的污染或排放量等。对相对污染或排放量数据的运用,如污染密度,可能会导致U型或单调递增的曲线,而不是倒U型的曲线。值得关注的是,收入对污染密度影响在开放经济中是负相关的,但是在封闭经济中是正的。

实证研究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找出存在的关系,还在于预测未来。目前对环境质量的预测取决于预估收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观测值)。假如现存的关系未来也存在,那么预测意义深远并且是正确的。成功的预测长期以来都难以实现。原因在于,刚过去的时刻所代表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水平并不代表未来的某个不确定的时刻也会发生同样的状况。未来EKC的存在不能被保证主要是由于全球环境标准和管制的竞争压力所致。

最后,EKC的概念不能用于所有的环境因素。例如,土地使用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与空气和水不同,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

三、对EKC研究方法的批判

某些经济学家认为EKC不过是一种方法论上的拱形。例如,Magnani(2000),Heerink et al.(2001),Lekakis和Koukis(2001)及Hill和Magnani(2002)都认为EKC的形成是由于某些重要变量的变化,如能源价格、收入分配、对环境质量的供给与需求以及教育。Spangenberg(2001),Harbaugh et al.(2002),Perman and Stern(2003)则提出EKC的产生源自于模型中方程的某种特定形式。而Suri和Chapman(1998),Cole(2003和2004)则认为EKC可能是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后将污染环境的工厂迁至发展中国家所致。

多数研究就都使用了一组国家的跨地区数据来检验EKC假说,并没有多少关注仅仅集中于具体国别的EKC研究。要将不同国家的面板数据混合起来,必须遵从这样一种假定:所有国家的发展轨迹必须是同一的。这种假设遭到了明显的批判,因为庞大的跨国数据变量可以从可能会影响到环境质量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生物物理因素中观测到区别。由于条件的异质性,随机效应模型的使用可能对于使用跨国、跨地区数据来解释经济增长―环境关系是个合适的选择。

迄今为止,许多相关因素都出现在EKC研究中,例如跨界的和代际的外部性。贸易也被作为EKC关系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高收入国家比低收入国家更有可能减少污染的排放,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贸易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别的国家。工业产品的出口和进口似乎取代了消费成为能源消费水平的有利因素,能源消费的数量取决于其价格,因此,能源价格可能是另一项解释EKC的相对变量。环境数量现有数据的难以获得是所有EKC研究的主要局限,这主要是因为环境质量并不容易准确地被测度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更好的环境质量指数,来发展和用来检验EKC假说。

最后,EKC关系的实践检验的可靠性仍然是一个公开的问题。我们更经常地在EKC研究中使用简约式方程,而不是结构性方程。实际上,环境状况与个别国家的禀赋相关,但简约式方程能够消除因果联系。结构性方程则用于探索我们的环境指标之间相互关联时的研究。例如,使用杀虫剂可能会杀死有益昆虫或微生物(妨碍土壤变得肥沃)或威胁鸟类生物,但这种依赖性仍然有待探索。

三、影响EKC形状的内生因素

人均收入和环境质量的联系取决于对经济增长做出反应的若干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业、政策制定者、管制者、非政府组织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等。此外,对于构成经济―环境系统的多种因素,研究者必须格外留意,而不是仅仅只考虑一种决定性的因素。由于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因此很难判断哪种因素将决定和控制EKC的形状。总的来说,影响EKC形状的因素则可以归纳于以下两类: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

(一)结构转变

不少研究者都从结构转变的角度研究EKC:经济行为的规模和构成、生产技术等。尽管结构转变是非常直观的概念,但是从经验证据上,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生产结构的差异对纺织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带来的影响(Lucas et al.,1992)。同时也有不少经济学家试图通过不同方法解释EKC下降的部分。发达国家快速地实现工业化之后,生产结构通常比较稳定;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结构往往不稳定,并且结构转变对污染排放带来的影响也不那么显著。结构转变对排污的影响不如技术创新明显,主要表现在产业部门间排污密度的变化上。发达国家的生产结构转变并不会同时伴随着生产构成的同等变化。

要解决与增长有关的环境问题,不能仅仅只考虑转换污染的时间和地点。值得思考的是,环境质量的改善实际上可能是富裕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加的表现,他们远离了那些与其消费相对应的环境退化。假如将“距离”假说作为EKC结论产生的可能原因之一,那么国家内部的移民就可能成为可以观测到的EKC对有毒废弃物显著成立的一个重要的解释来源。不同的社会团体同样可以从制造重要的有毒废弃物的地点移出,这样的移民机制有可能成为环境质量不平等的原因。因而,移民也是EKC背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制造业在总GDP中占据着高额比重,同时也伴随着能源消费的高水平,因此经济中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产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来解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工业份额在石油危机之后开始迅速的下降。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影响了个别国家的生产。石油危机之前,CO2的排放与收入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石油危机以后呈现负相关关系,EKC假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随着经济发展,一国的社会、法律和财政结构等对于实施环境管制等非常重要的上层建筑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民众需要更清洁的环境而带来的制度变化在民主国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政治和公民权利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民主国家更为显著。然而,当样本被分为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集合时,结果恰好相反,大多数在研究中被调查的污染物在更民主的低收入国家低得多。

(二)技术进步

总的来说,技术进步导致人们更有效的使用能源和物资,从而人们可以生产同样水平的商品但减轻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沉重压力。这种进步的一个方面表现在更有效率地对物资进行重新利用和循环使用上,双倍有效地利用物资能够帮助人类保存大量的自然资源。

收入增加时,人们愿意接受高效的科学技术,从而获得更洁净的环境。民众的这种偏好行为可以通过他们的收入弹性来反映。公共研究和发展支出对于环境保护的收入弹性为正意味着改善环境所需要的这类公共投资在收入水平上升时对促进环境的改善、缓解环境退化具有深刻的意义。经济增长对污染和排放的影响在高收入国家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相对收入和政治结构的不同决定了EKC下降部分出现的区间,这同样取决于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

毫无疑问的是,新技术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同样也为社会招致了潜在的危险:例如带来了新的危险品、风险及其他人类问题。这些外部性在技术扩散的初期都不为人所知,而在后续阶段才能引起管制方的注意。一旦技术被管制了,就可能会刺激现有技术被淘汰。因此,技术出现循环创新的模式,即首先扩散,然后被管制,最终被下一代技术淘汰。当我们考虑到技术的更迭时,同样可能出现倒U型的EKC。由于创新模式、收入增长、污染之间不断循环,对应每一期的技术则可能出现一系列的EKC,其形状可能是倒U型、N型、或者是倒L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能够被几种污染物的经验证明证实。早期的EKC研究提供了某些污染物与收入之间呈现N型关系,不同污染物的转折点不同。这就暗示着,当收入增加了一段时期以后,某种污染物虽然降低了,但是可能由于新技术的接受带来了另一种污染物排放量的上升。

改良的技术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旧产品的工业生产率,而且也促进了新产品的发展。对不同产业来说,重新审视生产过程,并因而考虑生产的环境后果逐渐成为趋势。这些思考不仅包括传统的技术方面,而且还包括生产的组织形式以及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技术变化同样可能引起物资和燃料的投入构成的变化。先进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可能是物资的替代性,从而能够对环境施加更少的影响,广义的经济体改革通常会在持续时间内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回报。EKC的思路是试图将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环境退化相联系,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对工业化国家经历的学习,重新架构增长和发展,从而避免走同样的路――增长包含着代价高昂(甚至是不可逆)的环境伤害。因此,所有对EKC的研究都隐含着强烈的政策暗示,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关键。

五、结 论

当前对EKC假说的研究日渐升温来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退化,但这种环境质量的退化,究其原因却并不单一,而是综合原因的结果。在讨论环境损害所处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时,EKC仅仅能够表现出其中的一种关系,即环境污染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我们发现,显然并没有唯一可行的政策能够在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降低污染。关于EKC的话题是开放式的,相关分析可以被广泛运用。对EKC概念的这些批判表明,EKC存在的证据并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原因混合体,从这种证据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结论,并且其中某些结论还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详尽地展开分析。由于经济学模型能够准确适宜地反映出经济行为的物理和生态基础,并且能够准确反映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准确辨别能够解释EKC的主要因素应该成为研究的首要任务。我们仅仅只能在确认这些EKC背后隐藏的因素之后才能为EKC制定影响其过程的政策。因此,对概念性和方法论批判的具体阐释,能够帮助我们校正EKC研究中的方向性,避免可能出现的方法谬误。因此,EKC形状呈现出多种不同意味着分解性的文献分析能够为主要解释因素的混合提供新的思路,例如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变。

研究者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系列污染物的研究中也能得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类似结论:虽然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最初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损害不断上升,但最终会得到环境的改善。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EKC的上升阶段,即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努力将会无可避免的带来对环境的巨大损害。然而,当人均收入的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甚至能够抵消工业化初期带来的环境污染与退化。因此,有关EKC解释必然会带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过于乐观的暗示。既然经济增长在长期总能带来发达国家的环境改善,那么类似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负荷了格外沉重的压力的发展中国家是否也将经历类似的转变过程,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做出更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Brock W. Taylor S., 2004. The Green Solow Model, NBER working paper n.10557.

[2] Dinda, S., 2005.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conomic Research Unit, 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Kolkata. Mimeo.

[3] Grossman, G.M., Krueger, A.B., 1993.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In: Garber, P. (Ed.),The U.S. Mexico Free Trade Agreement. MIT Press, Cambridge, pp. 1356.

[4] Kuznets, S., 1955.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28.

[5] Panayotou, T., 1993. 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Programme, Geneva.

[6] Selden, T. and D. Song., 1995. Neoclassical Growth, the J Curve for Abatement, and the Inverted U Curve for Pollu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9:2, pp.162-68.

[7] Stern, D.I., Common, M.S., Barbier, E.B., 1996.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 critique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World Development 24, pp.1151 1160.

篇8

关键词:安徽省;水环境质量;灰色关联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1.安徽省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1 安徽省水环境概况

安徽省内各地市众多,为了响应生态强省建设的目的,选取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范围为安徽省内的长江流域,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滁州、宣城和六安市共9市,包含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

1.2 灰色关联评价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关联分析指的是对与环境质量标准相关的各个因子进行逐一的差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划分该因子隶属的环境质量等级,其中,关联性最密切的序列就是所要评价的级别。

水质量环境标准中对水质级别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模糊概念,对于一系列的水环境质量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一群指标属于L1级水,而其他指标属于L2级水,同时,在进行水体采样时,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连续性,样本信息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从这些水样中提炼出的大多数的水环境质量级别信息还需要与各级标准序列间进行关联分析或隶属关系的分析,灰序列的关联分析实际上就是指灰色系统中多个序列之间接近度的序列分析,也就是根据这多个序列之间的几何相似程度来判断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大小。

2.建立模型与应用

2.1 建立评价数学模型

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指标和水质分级标准,水质的等级划分可以分为见表1所示5个评价等级,根据当地实际的水质监测结果对水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与水质量环境标准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得出当地水质所属的质量等级。

2.2 应用

对2009~2015年期间的安徽省水质进行监测,用于研究安徽省水环境时间上的变化;对皖江城市带9个市的水质进行监测,主要用于显示该区域水质空间上的变化。去除水质Ⅰ级和监测数值为0的因子,以TP、TN、BOD5、CODMn等因子进行水质指标的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3.结论与思考

3.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其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产生的产品可以再次循环利用,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重污染、能耗高的传统企业,在生产中大胆地采用高新技术,发展有机产业,是降低传统产业污染和损耗的重要措施,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3.2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通过对企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取缔和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控制污染源,实施减排计划,控制企业的污水排放量,加快建设治污工程,从技术层面上实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有效地控制污染情况的发生。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注意调整工业和行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的开展和使用进程,引导工业生产向轻污染和低能耗的方向发展,生产工艺向清洁工艺靠拢,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过剩生产能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力度。

3.3 加强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控与指导

加强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控与指导。在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时,要从污染的末端环节开始治理,逐渐向污染的源头推进,最终实现对整个污染区域的治理;从简单的污染治理逐渐地向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进行转变,使清洁生产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尤其是在促进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生产落后工艺向农村转移。

3.4 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落实环评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引进和推广要进行严格的限制,鼓励开发生产高效、环保、低能耗的产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加强环评文件的技术审查工作,对竣工的工程验收要严格进行,提高验收的质量。在进行建设项目审批时,将材料来源及用量节约削减情况作为选择合适工程项目的先决条件,对于建设力度和能力有限的地区实行限批政策。

3.5 加大环境监察力度,规范执法行为

在对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整改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大对环境的监察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从实际的问题解决角度出发,解决根本性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师吉华,李秀启,董贯仓,等.东平湖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4):99.

[2]周林飞,许士国,孙万光.基于灰色聚类法的扎龙湿地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2):66-69.

[3]孙梁,王治江,王彤,等.铁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9):322-323.

篇9

土地环境质量标准

土地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为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维护人体健康所制订的土壤中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容许含量值。

土地环境质量标准是一个阈值。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含量低于此值,一般不会有污染问题;高于此值,则应作进一步调研,若确有危害,则确认土壤已被污染。由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由国家制定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土壤的化学组成或元素含量水平。由于人类活动与现代工业发展的影响已遍布全球,现在严格意义上的土壤自然背景值已很难确定,只能去寻找人类影响尽可能少的土壤来确定土壤环境背景值。

因此,作为土壤的环境背景值或本底值、维持当前土壤环境质量的目标,土壤环境背景值只能是一个相对概念。

场地土壤污染临界值

土壤污染临界值是指某场地土壤中污染物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是否产生危害的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说明土壤已受污染,应根据受害程度和可能条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土壤污染临界值通过风险评估而得,其值因土壤、受体的不同而异。

名词解释

什么是土壤污染?

定义

土壤污染是指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土壤污染可导致土壤组成、结构、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或经地面径流、土壤风蚀,使污染物向其他地方转移。土壤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恢复,特别是重金属污染。

分类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特点

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的影响后才能确定。

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不易扩散和稀释,容易因不断积累而超标,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比如,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年~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

难治理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消除。有时需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知识堂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1.过量施用化肥

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等。 2.农药

农药进入土壤后,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重金属元素

重金属污染十分难以消除。一旦土壤受到镉、砷、铬、铅、汞等重金属元素污染,就会进入农作物或粮食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4.污水灌溉

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害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会造成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5.酸沉降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

6.固体废物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易使重金属向周围土壤扩散。

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就可能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

法律法规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995年颁布实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按照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3类:

I类为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到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同时,土地环境质量标准分为3级。其中,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详见下表:

我国有哪些相关规定?

目前,我国尚未有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立法,但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有对这一问题的零散规定。

《宪法》第9条和第10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

《农药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农药防毒规程,正确配药、施药,做好废弃物处理和安全保护工作,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农药中毒事故。”

篇10

关键词 饭店业;服务质量;购后行为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tel Service Quality and Consumers’ Post-purchase Behaviors

YU Zhiyuan1,LI Baihuai2

(1 Department of Tourism,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tel service quality and consumers' post-purchase behaviors. It is found that:(1) interaction quality has a notably negative impact on negative post-purchase behaviors of customers,while substa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outcome quality show positive impacts. (2) three decisive factors of hotel service quality differ in the degree of their influence upon customers' post-purchase behaviors,namely outcome quality ranks,interaction quality and substa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Key words:hotel industry;service quality;post-purchase behavior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饭店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饭店业经历了由垄断性经营向竞争性经营转变和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使得饭店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饭店要想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很难达到目的,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因此,提升和改善服务质量,将成为饭店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星级饭店服务质量和消费者购后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服务质量各组成因素对消费者购后行为各组成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提升服务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为饭店经营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研究很少,更缺乏以饭店业为研究对象对此课题的讨论分析。因此,回顾其它行业的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对于研究饭店行业此类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国外学者对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伍德赛特、弗雷和达利(Woodside,Frey and Daly)通过对医疗行业服务质量的研究,发现病人的整体满意度与再次选择相同医院的意愿有显著的关联[1]。三位学者通过调查住院病人对医院服务质量的看法、是否满意的心理状况以及是否再次选择这家医院的意愿,来分析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与购后行为三者的关系。但是他们在文中只涉及到了一个具体的购后行为,即重复购买意愿,并没有考虑其它的购后行为,如抱怨行为、转移其它医院等。克罗宁、泰勒(Cronin and Taylor)对服务质量、消费者满意度、购后行为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发现服务质量的好坏足以影响消费者满意及不满意的判断,而满意度较之于服务质量对购后行为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2]。但是,他们的研究是以银行服务业、虫害防治服务业、干洗服务业以及快餐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的,除了银行业和快餐业与服务有着高度的关联外,其它两个行业与服务的关联度不太大,因此他们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缺陷,从而妨碍了他们最大限度地探求服务质量、消费者满意度和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鲍尔定、卡罗拉、史德林以及约瑟曼(Boulding,Kalra,Staelin and Zeithaml)的研究发现服务质量与重复购买行为及推荐意愿呈正相关[3]。他们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服务质量与购后行为存在重要的关联性,但是他们主要探讨的是积极的购后行为,并没有对消极的购后行为进行相关论述;另外,文章中纳入数据分析的有效问卷数量仅有96 份,这使笔者对该问卷的可信度有所怀疑。普拉苏拉曼(Parasuraman)等的研究结果证明服务质量与忠诚度、愿意支付高价呈正相关,与转移行为、外部反应呈负相关[4]。舍姆维尔和比坚(Shemwell and Bilgin)以医疗服务业为例,构建了服务质量、满意度以及选择行为结果的关系模型,并且实证分析了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服务质量的确会影响病人的满意度[5],而且,服务质量可间接通过满意度来影响购后行为,如促使病人产生情感的承诺,持续的承诺与抱怨行为的减少等。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饭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研究台湾学者叶浈惠应用普拉苏拉曼、约瑟曼和贝里(Parasuraman,Zeithaml and Berry)所提出的购后行为模式,以台中国际观光旅馆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探讨服务质量与购后行为的关系,其中以忠诚度、品牌转换、抱怨行为等3个因素构面来进行购后行为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旅馆服务质量与忠诚度呈正相关,与品牌转换及抱怨行为呈负相关,且服务质量的好坏会影响顾客对旅馆的满意度[6]。但是该文重点在于分析整体服务质量与几个具体的购后行为的关系,并未能更进一步地研究服务质量组成因素与消费者购后行为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样,台湾学者高仪文以主题游乐园为例,探求了整体服务品质与几个具体的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整体服务品质与游客购后行为之正向推荐呈正相关,与负向公开抱怨、负向私下抱怨呈负相关。他接着探讨服务品质构面对各购后行为的影响,其中环境便利品质构面对购后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7]。我国内地研究者也对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并且未能涉及饭店服务行业。董春婷选择汽车经销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服务质量对顾客价值、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影响关系,发现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8]。孙洪霞对品牌忠诚驱动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认为产品与服务质量是驱动消费者形成品牌忠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高质量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是消费者形成和保持品牌忠诚的基础[9]。乔新丰对零售业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零售业服务质量与有利购后行为呈正相关,与不利购后行为呈负相关[10]。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购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目前我国国内学术界缺乏对饭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深入探讨。鉴于此,有必要以饭店行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服务质量与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提升饭店服务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以帮助我国饭店改善服务质量,促使顾客的购后行为趋向积极、正面的回应。

二、基本概念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饭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的关系,因此首先要了解饭店服务质量以及消费者购后行为两者的定义、内容等基本概念。

1.饭店服务质量的定义与内容

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以及不可贮存性的特点,所以很难对服务质量进行准确定义、具体衡量以及有效控制,仅能通过一些词语加以描述。总结众多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格罗鲁斯(Grinroos)为代表的“比较所得服务质量”,这种观点认为服务质量是顾客通过比较前期所期望的服务质量与实际所感知的服务质量而得到的结果[11];另一种是以克罗宁和泰勒(Cronion and Taylor)为代表的“直接感知服务质量”,他们的观点是服务质量应由服务执行绩效来衡量,不需再与期望水准作比较[2]。

笔者较为赞成克罗宁和泰勒的观点,认为服务质量是认定者本身根据其主观意识对服务感知判别的结果,是一种消费者主观性的感知质量。因此,结合饭店业的特点,本文将饭店服务质量的定义界定为:饭店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或接受服务后,对服务主体和介体(包括饭店的环境、产品、人员等方面)的优劣程度所作的一种主观性的综合评价。

在本文中,笔者借鉴布莱迪和克罗宁(Brady and Cronion)的观点,认为饭店服务质量包括交互质量、实体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12]。其中,交互质量是指在服务传递过程中,顾客对与其接触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一种基于个人的主观评价;实体环境质量是指顾客对服务场所的环境,包括实体设施的外形及实体设施设计的一种主观评价;结果质量是指对于服务结果的最终整体性评价,它表明了顾客获得了什么,服务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顾客的目的或者符合了顾客的动机。

2.饭店消费者购后行为的定义与内容

对于购后行为,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对购后行为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总体看来,学者们对购后行为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如罗晓光认为,购后行为是顾客在购买行为结束后所发生的一切与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及与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有关的外显行为[13]。菲利普・科特勒(Koltler)认为,购后行为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为了表示自己对产品满意或不满意的程度而采取的行动――即顾客的购后行为是满意或不满意评价所引发的外显行为[14]。很明显,科特勒缩小了对消费者购后行为的界定,他对购后行为的定义属于狭义的购后行为。

本文综合广义与狭义的购后行为定义,认为饭店消费者购后行为是指顾客在购买饭店产品后,所发生的一切与其所购买过的产品以及与提供该产品的饭店有关的外显行为。这些行为作为顾客外在的行动表现,部分能够得到直接的观察和记录,不能直接记录的可以通过调查的方法取得。

本文将消费者购后行为划分为积极购后行为和消极购后行为。其中,积极购后行为是指购后行为中,对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饭店能产生正面、有利影响的外显,包括重复购买和正面推荐两种行为;消极购后行为是指购后行为中,对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饭店能产生负面、不利影响的外显,包括抱怨行为(直接抱怨、私下抱怨)和品牌转换。

三、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

(1)研究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本文将实证研究饭店业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集中探讨两者组成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笔者尝试构建饭店业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概念模型由服务质量模型和消费者购后行为模型构成,分别反映于图形的上、下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影响作用用粗线条的单向箭头表示。参考前人的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以下6条假设:

假设1a:交互质量对消费者的积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1b:交互质量对消费者的消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2a:实体环境质量对消费者的积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b:实体环境质量对消费者的消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3a:结果质量对消费者的积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3b:结果质量对消费者的消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图1 饭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概念模型

(2)研究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将分别对顾客所感知的饭店服务质量和购后行为意向进行测量。测量方法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将模型中21个测量指标转化为具体的语句项目并由顾客评分,分值从1分至5分,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完全同意。第三部分将调查入住客人的人口统计特征,主要涉及顾客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以及月收入等基本情况。

服务质量测量部分是对顾客感知的饭店服务质量进行测量。具体的测量指标综合了布莱迪、克罗宁以及郑容等关于如何测量服务质量的观点,并依据饭店业的特点修改而成①;消费者购后行为测量部分是对消费者的购后行为意向进行测量。具体的测量指标主要参考乔新丰的《零售业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结合饭店业的特点,对语句进行修改而成。

2.数据分析

本研究有幸得到安徽三星级饭店A和四川三星级饭店B的大力支持,分别采取客房发放和前台发放的形式,随机对部分住店客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自2006年10月1日起,到2006年11月25日截止,共发放330份问卷,收回265份问卷,回收率80%,剔除一些内容不全或数值极端的无效问卷,最终确定218份问卷作为样本进入数据分析,有效回收率66%。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将交互质量、实体环境质量以及结果质量作为自变量,以积极购后行为、消极购后行为作为因变量,以了解服务质量与购后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对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分析得出:服务质量、交互质量、实体环境质量、结果质量、购后行为、积极购后行为、与消极购后行为的Cronbach α值分别为0.837、0.744、0.844、0.722、0.700、0.742、0.747,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依据饭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概念模型,构建回归模型图,并转换为可运用软件分析处理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2),经过软件处理后得到如下结果:

(1)回归模型拟合得不错:x2/df=1.60,RMSEA= 0.05,NFI= 0.90,NNFI= 0.95,PNFI= 0.77,CFI= 0.96,表明整体模型是个好模型。

(2)两个回归方程表示为:

方程一:积极购后行为=0.15*交互质量+0.25*实体环境质量+0.39*结果质量,(R2=0.43);

方程二:消极购后行为=-0.36*交互质量+0.12*实体环境质量+0.40*结果质量,(R2=0.15)。

详细数值见表2。

图2 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结构方程模型

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发现方程一和方程二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通过对回归系数的实体环境质量0.12(γ22)0.101.10结果质量0.40(γ23)0.462.96显著性检验,发现:系数γ12、γ13、γ21、γ23在0.01水平上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系数γ11、γ22在0.05水平上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合前期假设、回归方程以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我们可以看出:(1)交互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假设得不到支持,即假设H1a不成立;(2)交互质量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假设得到支持,即假设H1b成立;(3)实体环境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假设得到支持,即假设H2a成立;(4)实体环境质量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假设得不到支持,即假设H2b不成立;(5)结果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假设得到支持,即假设H3a成立;(6)结果质量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假设得不到支持,即假设H3b不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总结上述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3个结论:

第一,饭店服务质量可以分为“交互质量”、“实体环境质量”及“结果质量”三个维度,其中“交互质量”可由态度、行为和专业知识衡量,“实体环境质量”可从服务场所的氛围、设计和有形性方面来衡量,结果质量从社会因素、等待时间和评价三方面衡量;消费者购后行为则可分为“积极购后行为”与“消极购后行为”两个维度,“积极购后行为”可从正面推荐和重复购买两方面衡量,而“消极购后行为”可从抱怨行为和品牌转换两方面衡量。

第二,交互质量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饭店员工的态度越好、行为越得体以及专业知识越丰富,顾客的抱怨将越少、品牌忠诚感越强;实体环境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饭店氛围越好、设计越科学、越人性化,设施设备越能满足要求,顾客更倾向于向亲友介绍饭店的优点,甚至是重复购买饭店产品;结果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顾客对此次入住经历越满意,其将会越乐意向亲友推荐本饭店,且乐于重复消费。

第三,服务质量三因素对购后行为两因素的影响力度不尽相同,结果质量对积极购后行为的影响力最大,反映在数据上为0.39;其次为交互质量对消极购后行为的影响,为-0.36(负号仅表示负向影响);最后是实体环境质量对积极购后行为的影响,为0.25。

2.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提升饭店服务质量的建议,以供经营管理者参考。

第一,重视饭店服务质量及其“保健、激励”双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服务质量对顾客的购后行为有相当显著的影响: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能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同时也可以降低不利的转换行为与抱怨行为,所以服务质量值得饭店经营管理者重视。其中"结果质量”的影响最为重要,因为它是顾客对于服务结果的最终整体评价,倘若服务的结果达到了顾客的期望值,顾客的满意度将会提高,其有利的购后行为意向将增强,不利的购后行为意向就会随之减弱。另外,研究发现交互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却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实体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不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却对积极购后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有点类似于赫兹伯格提出的“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于是笔者提出饭店服务质量“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交互质量属于保健因素,即是能造成消费者产生消极、负面的购后行为的因素,它的改善能够减少消费者的抱怨和品牌转换,但不能促使消费者向其它亲友作正面推荐和重复消费;而实体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则属于激励因素,即是能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正面的购后行为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消费者向亲友正面推荐饭店及产生重复消费的欲望。这个结论有助于经营管理者们认识到消费者向其亲友作推荐以及再次消费的意愿取决于饭店的实体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为了避免消费者产生抱怨行为和品牌转换,同样有必要提升和完善饭店的交互质量。

第二,加强饭店员工培训。实证研究表明,虽然饭店员工的态度、行为和专业知识对消费者的积极购后行为构不成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它们却显著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抱怨行为和转换行为。因此,为了提高饭店的服务质量、减弱消费者消极的购后行为,饭店理应加强对饭店员工的服务意识、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三,营造饭店整体性的舒适氛围,突出饭店的人性化设计。研究结果显示饭店的环境氛围、产品设计与消费者积极的购后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因此,为了赢得顾客的忠诚,从而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饭店有必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突出设施设备、服务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体现饭店的人性化关爱。饭店的环境氛围主要表现在大堂、餐厅、酒吧、客房、商场等场所,顾客不是凭其单个的感觉器官来感知饭店的环境氛围,而是通过他的多种感觉器官来共同感知。基于此,饭店舒适性氛围的营造应强调整体性的特点,必须兼顾顾客的视觉、嗅觉、听觉和肤觉等感知能力。也就是说,饭店建筑装饰的设计、色彩灯光的搭配、清洁卫生的维护、新鲜气味的保持、背景音乐的设置、室内温度的调控等均应给顾客带来感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悦。

注释:

①布莱迪、克罗宁(Brady和Cronin,2001)认为交互质量由态度、行为和专业知识衡量;实体环境质量由周围环境、设计和社会因素衡量;结果质量由等待时间、有形性和评价衡量。而郑容和帕斯托(Yong Jae Ko和Pastore,2005)则认为有形性应该属于实体环境质量,社会因素应从属于结果质量。因此,笔者综合了他们的观点,构建了饭店服务质量测量模型,后文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了本文所构建的模型。

参考文献:

[1] Woodside,A.G..,L.L.Frey and R.T.Daly.Linking Service Quality,Customer Satisfaction,and Behavioral Intention[J].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rketing,1989,9(4):5-17.

[2] Cronin,J.Joseph,Steven A.Taylor.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55-68.

[3] William Boulding,Ajay Kalra,Richard Staelin,Valarie A.Zeithaml.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From Expection to Behavior Inten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3,30:7-27.

[4] Parasuraman,A.,Valarie A. Zeithaml,Leonard L. Berry. Moving Forward in Service Quality Research:Measuring Different Levels of Customer Expectations,Comparing Alternative Scales,and Examining the Performance-Behavior Intention Link[J].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Working Paper,1994:94-114.

[5] Donald J. Shemwell,Ugur Yavas,Zeynep Bilgin. Customer-service provider relationships:an empirical test of a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satisfaction and relationship-oriented outco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8,9(2):155-168.

[6] 叶浈惠.服务品质与消费者购后行为相关性之研究-以台中国际观光旅馆为例[D].大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7] 高仪文.主题游乐园服务品质与游客购后行为关系之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观光事业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8] 董春婷.服务质量对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影响――对杭州汽车经销服务业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 孙洪霞.品牌忠诚驱动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 乔新丰.零售业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 Grinroos Christian.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4,18:36-44.

[12] Michael K.Brady,J.Joseph Cronin Jr.Some New Thoughts on Conceptualizing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A Hierarchical Approach[J].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7):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