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类型范文
时间:2023-06-13 17:2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计类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财务困境的判断
一般来说,不管什么情况导致的财务困境,很少无前期迹象或征兆出现,有人称之为红旗或警讯。Stephen A.Ross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例:如股利减少、工厂关闭、亏损、解雇员工、高级主管的辞职、股票价格暴跌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一般把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简称ST)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用于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ST 公司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异常,即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经审计均为负值或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因此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是判断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一种方法。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我们也可以通过Z 指数(Z Score)模型来判断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及其程度。
1968年美国学者Altman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测领域,并对提出破产申请的33 家公司和同样数量的非破产公司进行了研究,选取了五种财务指标,通过多元判别模型产生了一个总的判别分值,称为Z 值,并依据Z 值进行企业财务困境的预测,能实现破产前一年高达96.12%的预测精确度,该模型被称为Z 指数(Z Score)模型:Z=1.2X1+1.4X2+3.3X3+ 0.6X4+0.999X5,其中Z 为破产指数;X1 是营运资本与总资产的比值,用于反映企业变现能力,一个企业若营运资本太少,将会使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者出现短期偿债危机的情况;X2 是累积留存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用于反映企业的累计获利能力;X3 是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用于反映企业当期获利能力,该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在内的各种资金来源的角度,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它通常被作为衡量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最重要依据之一;X4 是股票市场价值总额与负债账面价值总额的比值,它用于测定企业的财务结构,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X5 是销售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即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它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的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出销售能力越强。Altman 的Z 指数模型将五种财务指标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和预测企业发生财务困境可能性,一般来讲Z 分值越低表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程度越严重。根据 Altman 的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了关于Z 模型的经验判别区域:即当Z 值小于1.81时,公司会在不久的几年内走向破产;而如果Z 值大于2.99,则表明公司运作非常正常,不会出现财务困境;如果公司的Z 值介于1.81 到2.99 之间,则是所谓的“灰色地带”,在这一区段内,公司的未来很难通过Z 值进行推测,很可能发生破产,也很可能正常的运作下去。Altman最初的模型要求公司要有上市交易的股票且必须是一家制造业公司。Altman用了一个修正的模型使之能够用于非上市公司和非制造业公司,修正后的模型为Z=6.56X1+3.26X2+1.05X3+6.72X4,其中由于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无市场价值,Altman将X4指标修正为股票账面价值与总负债的比值。当Z值小于1.23,表明企业处于破产状态,当Z 值介于1.23 到2.90 之间,则是所谓的“灰色地带”,而如果Z 值大于2.90,表明企业处于非破产状态。
二、Z指数模型分析
根据2011年年报,笔者选取了ST国商等50家ST公司(涉及制造业、房地产、服务业等)的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计算Z指数和修正指数并进行分析:
(一)总体分析 在所选取的50家ST上市公司中,Z指数和修正指数分析如下:Z指数小于1.81的公司有34家,占总数的68%;Z修正指数小于1.23的公司有28家,占总数的56%。分析表明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同程度出现困境。如ST华塑的的Z指数为-0.16、Z修正指数为-8.15,其财务报告显示: 截止2011年12月31日,ST华塑累计未弥补亏损为86110.6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为-11447.43万元,已资不抵债;流动负债高于资产总额9007.60万元,银行借款6544.61万元,其中已逾期涉诉的4884.61万元,表明ST华塑已严重陷入财务困境,处于破产边缘。值得注意的是,有7家ST上市公司在报告期内,通过实施重大的资产重组,但重组计划尚未实施完毕就确认了巨额重组收益,从而大大改善了Z指数指标,如果剔除巨额重组收益,Z指数小于1.81的公司占总数的80%以上。例如ST盛润的Z指数为66.86,ST盛润实施了重大资产重组,但重组计划未取得中国证监会等主管部门的必要审批,该公司确认了1462788548.58元的重组收益,如果剔除重大重组收益后Z指数为-6.09,因此该公司仍属于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这与注册会计师发表强调事项段无保留审计意见理由一致。上述分析表明我国以ST制度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与Z指数模型的计算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见表1)
(二)Z指数与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在Z指数小于1.81的34家ST公司中,非标准审计意见占58.82%;在Z修正指数小于1.23的28家ST公司中,非标准审计意见占67.86%。可见注册会计师对于财务状况陷入困境的ST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了大部分。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占90%,未出现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见表2和表3)。
三、财务困境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影响报表使用者合理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企业在面临无法挽回的破产清算局面之前,在财务报告中对影响持续经营的重大因素进行充分的披露,各相关利益者就可以早日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重大损失。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出现问题主要是财务方面出现困境导致的,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财会[2006]4号)第八条规定: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主要包括: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无法偿还即将到期且难以展期的借款;无法继续履行重大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存在大额的逾期未缴税金;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过度依赖短期借款筹资;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正常商业信用;难以获得开发必要新产品或进行必要投资所需资金;资不抵债;营运资金出现负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大股东长期占用巨额资金;重要子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且未进行处理;存在大量长期未作处理的不良资产;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
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对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有显著影响, 通过计算分析Z指数或Z修正指数,可以判断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及严重程度,从而使注册会计师注意到那些传统审计程序难以探测到的公司发生持续经营问题时表现出的财务状况问题,进而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如果Z指数或Z修正指数高于标准,则企业的破产风险较小、财务状况较为乐观,在符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他条件情况下,可以考虑出具标准类型的审计意见,反之考虑出具非标准类型的审计意见。
(一)财务困境与无保留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高于标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同时注意在审计过程中是否受到限制。如果认为财务报表符合下列所有条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如ST泰复的Z指数为98.51、Z修正指数为216.86,破产指数大大高于标准,破产风险小且符合审计准则相关规定,因而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Z指数或Z修正指数大大低于标准情况下仍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面临诉讼等审计风险,如ST珠江的Z指数为0.12、Z修正指数0.56,破产指数大大低于标准,其财务报告亦显示:截止2011 年12月31日,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合计373004748.20元,其中未分配利润为-693679376.16元、公司营运资金为-222114414.64元、扣除非经常性因素影响,公司近三年连续亏损。注册会计师对其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中未增加强调事项段以提示报表使用者注意风险。Z指数大大低于标准,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仍然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可能因此而面临投资者的诉讼,一定程度上因公司的财务困境而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
(二)财务困境与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低于标准,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是否存在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或事项,被审计单位对此是否进行充分的披露。如果注册会计师经审计后发现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或事项,但被审计单位已经按照注册会计师的要求对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进行了充分的披露,对于其他项目的审计也没有不符事项或已接受会计师的全部调整建议,其调整后报表已较为真实稳健,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强调事项段段内容仅用于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如ST朝华的Z指数为-60.18、Z修正指数为-129.59,大大低于标准,其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2008 年、2009 年和2010 年已连续三年亏损,截止2011 年12 月31 日,该公司的净资产为-71805981.78 元,该公司2011 年度主要依靠非经常性收益实现盈利,原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已终止,公司已在其2011 年度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已经和将要采取的改善措施,但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尚处于筹划阶段,能否成功实施并最终改善持续经营能力仍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基于上述理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三)财务困境与保留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低于标准,那么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全部或部分拒绝披露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披露,则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有关事项潜在影响的性质和范围以及在财务报表中的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其他意见。如ST海龙的Z指数为-0.52、Z修正指数为-4.019,其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该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资不抵债,且存在巨额债务和对外担保,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注册会计师认为上述事项产生的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因而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财务困境与无法表示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低于标准,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此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如ST银山Z指数为-19.58、Z修正指数为-67.49 ,大大低于标准,其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12 月31 日,ST银山合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净资产为 -83604.05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1%,财务状况极度恶化,严重资不抵债,公司的生产经营业务转变为资产租赁业务,租金收入远不足以抵偿当期费用,公司现金流量严重不足,无法偿还巨额债务,无法获得正常商业信用。公司管理层在其书面评价中表示,将积极寻求新的承租方、采取在条件成熟情况下与主要债权人就有关债务问题进行商谈、适时推进重组工作等多项措施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注册会计师认为无法取得充分、适当的证据以判断公司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因此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五)财务困境与否定意见 若Z指数或修正指数大大低于标准,显示其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可能存在巨额逾期债务无法偿还,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而被审计单位仍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则注册会计师应出具否定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参考文献:
篇2
2015年我国二级证券市场(股票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牛市,但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将该牛市称为“疯牛”。笔者且不去定性当前的牛市,但要指出的却是,部分上市公司借助炒作概念和“编故事”的方式来获得丰厚的价值回报,这就构成了逆向选择下的道德风险问题。由此可见,在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环境下,需要建立起前置性风险规避机制,那就是需要认真履行IPO财务审计(下文简称财务审计)活动。
从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关于财务审计的顶层安排已基本到位,但在实务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具体而言,根据具体的制度安排来实施财务审计,这或许只能依据当前要件来开展工作,但上市公司对社会的回报程度则需要从未来的预期中来把握,这就意味着,财务审计的视角需要拓展到那些形式要件之外的领域,而这也就构成了本文问题提出的逻辑起点。本文以高科技公司为例。
1 对IPO财务审计中若干问题的提出
1-1 “企业信息”所导致的问题
企业信息构成了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从当前所暴露的问题来看主要存在着这样两点:一是单纯依据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信息难以规避逆向选择风险,且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因缺少信息共享机制,便为财务审计带来了较大的交易成本。二是当前不少公司寻求“包装”上市,受到包装技术的影响,财务审计活动时常陷入到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中,从而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真实信息。
1-2 “产品信息”所导致的问题
产品信息主要包括产品研发和生产周期,以及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前景。前者决定着资金周转率问题,后者则决定着公司能对社会公众的价值回报问题。毫无疑问,这已经超越了财务审计人员的现有知识储备。具体到高科技公司,由于该类型公司的性质所决定,其产品研发风险将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而且因高科技产品存在着“供给决定需求”的特性,从而其市场前景难以从消费者偏好中来获得。
1-3 “资本结构”所导致的问题
“每股所占公司净资产价值”构成了该公司股价制定的重要参数,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高科技公司属于知识密集型公司,因此可以作价的固定资产存量极为有限,而大量存在着的却是人力资本。由此,这就为确认公司净资产率带来了诸多技术困境。
2 应对问题的思路
2-1 针对“企业信息”的应对思路设计面对“企业信息”财务审计人员属于绝对的信息弱势方,在上市逐利冲动下必然会激发起部分高科技公司的机会主义动机。针对这一问题,首要的方法便是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或许这将增大财务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但综合运用线上线下两类渠道来获取企业信息,并努力使其成为一个闭合的信息链,则构成了当前的应对思路。
2-2 针对“产品信息”的应对思路设计“产品信息”属于工程技术层面的知识体系,因此,高科技公司可以利用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优势来炒作概念,并以此来蛊惑社会公众。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财务审计人员”,便需要通过调研活动来弥补自身的知识缺失,进而最大化的评价公司产品的市场前景。在进行调研活动时应遵循现有高科技产品的销售模式来展开,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针对“资本结构”的应对思路设计
同样,在应对“资本结构”问题财务审计人员需要拓展自身的信息来源,这时就需要借助多部门的信息汇总来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财务审计人员需要通过走访工商、税务、银行等机构来获得与资本结构有关的信息。
3 思路引导下的实施途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IPO财务审计实施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3-1 解决“企业信息”问题的实施途径
防止高科技公司包装上市所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财务审计人员需要拓宽信息渠道来获得企业信息。渠道包括现场走访、网上搜集、历史数据分析等。在降低信息获取成本的要求下,可以着力从互联网来挖掘高科技企业的相关信息。例如,许多高科技企业已在海外上市,因此可以通过搜集公司海外上市的股价变动、每股净资产等信息,来间接支撑现实的财务审计活动。
3-2 解决“产品信息”问题的实施途径
高科技公司的产品在进行商业化运作时都拥有各自独立的销售渠道,但其一般都实施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为此,财务审计人员需要通过电商平台来挖掘产品的销售量信息,以及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再者,财务审计人员还需要与线下的中间渠道商沟通来获取相关信息。在与公司中间渠道商进行沟通时,应提前掌握高科技企业的销售模式,这样才能降低选择中间渠道商和进行信息收集中的交易成本。
3-3 解决“资本结构”问题的实施途径
高科技企业的资产主要以人力资本和专利技术的形式而存在着,它们的产品生产可以寻求外包的方式,而公司内部的固定资产主要支撑产品的研发工作。另外,部分高科技公司试图通过借入固定资产来追求申报表的完美性。对此,IPO财务审计人员需要把握高科技企业的资产存量结构,并通过向工商部门、银行部门、税务部门寻求帮助,切实厘清公司资产的产权结构,严格剥离非所有权的资产内容。实践表明,银行部门因属于企业性质,因此从银行调取客户相关信息会遇到较大难度,但注册会计师可以要求银行部门提供证明材料来给予解决。
4 实证讨论
4-1 总体分析
对于申报财务报表,当拿到报表未审数或完成审计初稿时,应关注各期、各个报表项目的结构、比例等方面的比较,同时对相关项目的变动做出充分且恰当的说明,以避免对一些重要科目的审计程序有遗漏。
4-2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之间的钩稽核对现金流量也是各方关注重点,因此在复核(或者代编)现金流量表时,尽可能做出调整分录,以清晰反映三张表之间的钩稽关系。
4-3 内控审核与正常年报审计相比,IPO项目的内控审核可选择的资料较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律师的专项核查意见以及券商的工作底稿供参考,可以一开始就与企业约定,提供给律师及券商的除专项资料外,其余均额外复印一份给注册会计师,很多资料均可以作为内控审核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
4-4 重大合同的摘录通常情况下,在审计中可以合理安排1~2名助理人员,完成对重大采购、销售以及融资、投资合同的摘录工作,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栏次来摘录,对相关资料做好索引,并将摘录的合同条款与相关科目的测试相结合。
篇3
摘要: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当前的审计教学存在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问题。需要重新定位各层次审计教学的不同目标,重构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一、我国审计活动、审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审计活动“源远流长”。具有“独立的经济监督”特征的“国家(政府)审计”审计起源于西周时期,二十世纪初、中期,又从国外借鉴、引入“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等审计形式共存。
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自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立、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的恢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各层次的审计教学的蓬勃发展,专业课程相继设置,审计类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审计案例及审计理论专题”等课程。会计类相关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案例”等课程。审计教学内容多有重叠、交叉。且不同层次审计教学课程体系几乎相同。
我国现行的审计教学,从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到职业教育的高职、中职各层次均有开设。但开设课程与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由于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趋同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的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能力的人员。高职审计教学基本目标,是由审计工作需要及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决定的。教学目标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初级审计工作或助理审计工作的人员”。教学内容应定位于“审计基础知识”与“企业财务审计实务知识”与“审计实训技能”等部分,不宜再过多过宽。可开设,“审计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实务”等课程。
“审计基础”应包括:“认知审计种类、理解审计基础理论、熟悉审计基本方法及工作流程”等教学内容。“财务审计实务”应包括“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载体,主要的操作程序、操作内容、操作方法及常见错避问题分析处理”等教学内容。“审计实训”应包括“实务训练,即以财务审计实务为主要内容的仿真性模拟训练,全过程的实务作业,达到熟悉、掌握必备的审计实务技能的目的”。
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加之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使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
二、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一)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位审计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现阶段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存。因而,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审计”侧重于“查错纠弊”,“民间审计”侧重于“经济监督与经济鉴证”,“内部审计”侧重于“改善经营管理”。他们对审计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能力”与“知识”方面的要求。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对会计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的要求表述为:①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②识别、汇总、计量、总结、分析、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审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③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审计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审计专业教学,向社会提供具有审计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人才。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审计教学目标可定位于培养具有“全面的审查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流畅的表达沟通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应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审计实务知识;应用写作知识”,除一般的职业能力与知识要求外,不同层次的审计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硕士研究生应培养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的研究型人才。教学内容除审计基础、审计实务外,应侧重于审计理论专题。本科应培养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中、高级审计实务。高职应培养审计初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初级审计实务技能与知识。
(二)根据审计教学目标,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应以《财务审计实务》内容的构建为中心,向《审计基础》追溯和向《审计实训》延伸。《财务审计实务》内容应包括①初步审计活动:包括“认知审计流程、了解委托人的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风险及评估、制审计计划”等。②业务循环审计: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③审计业务完成阶段工作:包括“审计报告编制前的工作、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编制试算平衡表、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进行总体性复合、审计总结、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评价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等。
《审计基础》课程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基础知识、方法。内容包括:①审计概述:具体包含“审计的定义、审计的必要性;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审计的职能、作用、特征;审计对象;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其条件;审计职业道德的涵义、职业道德规范”等。②审计目标与审计流程:具体包含“我国会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会计报表认定;审计的基本分类;审计流程、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评估、审计计划编制、审计各阶段的工作项目”等。③审计方法与审计抽样:具体包含“审计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区别、顺查法与逆查法、错账查找的方法、审计技术方法及运用技巧。审计抽样的涵义及种类;样本的设计与选取;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重估抽样风险,形成审计结论”等。④审计准则与审计依据:具体包含“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的过程;审计依据的特点、种类”等。⑤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具体包含“审计证据的定义、作用、种类、特点,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种类、格式及编制”等。⑥审计报告与管理建议书:具体包含“审计报告的编制、管理建议书的编制”等。
《审计实训》按《财务审计实务》的体系安排具体的实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张贵平.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体系构架研究[J].中国审计网,2013/4/30.
[2]付晓,姚晓刚.高职审计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商业会计,2012,21:126-127.
篇4
本文在阐述专项资金财务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如审计方式不科学、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督惩处机制以及审计结果缺乏公开公示等,并针对专项资金的特点,提出优化财务审计流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优化财务审计管理机制等财务审计策略。:
关键词:
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审计部门
专项资金和其他财政资金类型相比,具有显著的“单独性”,其单独性不仅体现在资金使用的方向上,还体现在报账环节和审计环节上。规范、严谨、科学的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是专项资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也是防止、惩处腐败行为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和审计人员应正视和反思当前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重要性
从社会建设来看,公共财政的有效分配和运用能弥补市场配置的不足,使社会建设能够得以有效开展。而专项资金往往用于补的投资、扶助,以及上级对下一级政府或部门的奖励上,如涉农专项资金、农业贴息等,这些资金是推动社会建设、提高发展公平性以及激励地方加快发展的重要财政项目。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流程和方法能有效提高对专项资金使用勤快的监督,显著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并使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果真实客观地呈现在上级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眼中。而低效的财务审计则不仅会导致专项资金使用偏离初衷,使社会建设缺乏财政支持,而且会滋生腐败等问题,降低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不利于政府政策的推进和落实。为此,审计部门以及负责人员有必要充分重视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工作,积极推动财务审计的发展和完善。
二、目前我国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审计方式不科学
专项资金做到专用,高效利用。审计是确保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审计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在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上仍使用“同级审”的审计方式,使得部门之间利益交叉问题严重,各个部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严重影响着审计工作的开展,极大地降低了审计实效。而部分地区虽然使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进行审计的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力度,但由于专项资金种类、使用方向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科学的审计,但是,由于专业人员数量有限,上级部门在开展财务审计时,又不能够完全取得统计部门的高度配合,无法形成有效的共管协调机制,难以进行深入的、全面的了解,导致审计资源的浪费。
(二)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开展审计工作的依据,也是保障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在法制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在依法治国形成的时代背景下,专项资金审计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但是,目前我国的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缺乏创新性的审计制度,仍然以传统的“事后账面”审计为主,而一些部门和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后,在报账上并不规范和严谨,甚至出现形式化、报假账等严重问题。当前我国缺乏明确统一的报账制,没有建立一套从基层部门向上逐级报账的财务审计管理制度,不利于报账工作的开展。同时,现阶段审计报账的流程没有经过适当的简化,在无形中加大了资源耗费,难以提高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实际效率。制度不完善,也就给一些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也审计工作带来额诸多的掣肘,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甚至很多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张,影响专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使得审计工作效能减弱。
(三)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缺乏监督惩处机制
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赋予审计机构一定的审计权力,也以相应的处理权力作保障,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审计实效,能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监督,也能够给予相应的惩处,以此达到惩戒根治的目的。但是,审计机关没有针对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对部分部门单位的违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及时的惩处,导致下一级的机关部门在进行上报时缺乏必要的重视,甚至出现形式化、腐败化等现象,严重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实效。尤其是专项资金种类、使用方向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当上级部门在开展财务审计时无法进行深入的、全面的了解时,报账问题将会更为严重。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不仅不能够起到相应的惩戒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放任助长不良问题的持续发展。在利益驱动下,如果违法违纪不能够得到严重的惩戒或者无法惩戒,会慢慢助长这些违法违纪行为的持续发生。
三、优化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财务审计流程,实现“结果性”审计向“过程性”审计转变
审计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确保资金专项使用、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审计也不是为了查出问题而查出问题,审计最理想的结果是认真全面审计以后,没有发现违纪违法行为,或者能够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以此达到高效利用、专项使用的目的。传统的结果性审计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发现问题已经于事无补,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已经发生。为此,审计机关在进行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时,应改变以传统的事后账面审计为主的做法,优化财务审计流程,将以往的“结果性”审计逐步转变为更全面的“过程性”审计,实现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全面化。同时,审计机关应对专项资金的事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财务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进行把关,提高部门报账资料的真实程度。
(二)健全财务审计的监督机制,提高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规范性
强化监督,做好必要的惩戒,确保不发生或者少发生问题;通过惩处,以儆效尤,在挽回损失的基础上,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面对当前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监督作用不足等问题,审计部门应从源头着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其中,审计部门应对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的违规、违法情况进行记录,并依照相关法律规范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树立公正严明的审计形象。审计部门应向社会公众公开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具体结果,并对相关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惩处情况进行公示,使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果和审计结果能够真实客观地呈现在社会公众的眼中,让社会公众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审计监督的环节之中。
(三)健全财务审计管理机制,落实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
完善审计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审计制度,以制度保障审计工作正常开开展,发挥监督和审计作用,确保专项资金能够做到专项应用,还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能。审计部门应针对专项资金的具体种类、渠道和使用方向,建立县级报账制,从基层部门向上逐级建立完善的财务审计管理制度,建立上下级联动机制。同时,审计部门应结合专项资金的投入情况对报账流程进行适当的简化,削减不必要的报账程序,以期减少报账对审计资源的耗费,提高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实际效率。综上所述,专项资金是政府对特定项目进行扶持、补助和激励的重要资金项目,对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审计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和规范对违纪违法行为开展打击和处罚,树立公正、严明的审计形象,并积极优化财务审计,依照相关法律规范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树立具有公正性和严明性的审计形象,并通优化财务审计流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完善财务审计管理机制等,实现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全程化和规范化。这不仅能提高专项资金的实效,而且可以减少腐败等问题的滋生,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推动政府政策的推进和落实。
参考文献:
[1]黄益,侯建明.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4(24)
[2]陈旭东,封晓媛.基于不同审计模式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模型、比较及启示[J].财会通讯,2012(06)
篇5
一、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主要观点
(一)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主要观点 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集中在环境绩效审计程序、方法、准则和指标体系等应用理论的研究,而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没有涉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宣言》中对环境审计提出了一个框架,认为环境审计的定义中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二)我国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研究的主要观点 莫国强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和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责任以及其工作绩效进行的审计。高方露和吴俊峰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查企业是否以经济节约和高效率的方式运用受托环境资源;是否为实现各种环境经营管理目标,使经营活动获得预期效果而奋斗;是否建立了充分可靠的内部控制以保证经营活动以经济和富有效率的方式进行。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谭文化认为,环保责任绩效性审计是对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环境责任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审计。陈希晖和邢祥娟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检查被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的行为。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民间审计组织执行的,对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承担者履行其职责的情况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提出改善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特殊的审计控制。这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是一种控制,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三类;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是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目的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吴立群和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掌握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应当明确四点: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执行的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绩效实现途径和实现程度的建设性审计;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应当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钰泓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与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等)和发展潜力,进而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并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环境管理改善和绩效提高的一种审计活动。李山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联合审计机构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活动,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并重,来评价、监督、鉴证其相关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在原有的绩效审计3E基础上,增加环境性(Environment)这个非经济因素。薛珊珊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审计组织依法、独立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突出强调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
二、环境绩效审计定义观点评价
(一)环境绩效审计定位不恰当 要对环境绩效审计下定义,必须正确处理环境绩效审计的地位问题,这是定义环境绩效审计的前提。只有将环境绩效审计正确定位,才能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由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对什么进行绩效审计、如何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等关键问题,从而给环境绩效审计以正确的定义。但从相关定义可以看出,有些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审计和常规审计的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甚至将环境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相互混淆。
(二)环境绩效审计对象不准确 在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中,必须指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这是环境绩效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类型的关键要素。但大多数学者以列举的方式说明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这可能会造成其对象不全面或不准确。
(三)环境绩效审计目标不明晰 大多数学者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明确地指出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但有的学者在定义中没有明确提出目标,或者将目标范围扩大化,把原本不属于目标的内容也涵盖在其中。
(四)环境绩效审计本质不鲜明 不论对哪种审计类型进行定义都应当指出其本质所在。但有的学者直接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审计类型或一种行为,并没有指出其特性或者其本质特征;或者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与其作用混淆。
(五)环境绩效审计定义要素不全面 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中至少应包括环境绩效审计对象、目标和本质,但有的定义缺失了其中一个或若干个要素。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位
(一)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 由于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即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产生的,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环境保护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基于说明问题的需要,可以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常规经济活动(即无诸如环境、质量等特殊问题的经济活动)、环境经济活动(即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人力资源经济活动(与人力资源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和质量经济活动(与质量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等,由此受托经济责任也可分为受托常规责任、受托环境责任、受托人力资源责任、受托质量责任等。而在上述诸种责任当中,都包含财务责任、合规性责任和绩效责任三个方面,相应地上述各种审计类型也可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类别。具体见图1。
鉴于此,可以说受托环境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一个方面,审
计的对象是受托经济责任,环境审计的对象就是受托环境责任。环境审计以审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是对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其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受托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对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审计对象的不断扩展,形成了诸多的审计新领域,环境审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二)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 审计按照目标不同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目标分别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对象无论如何扩展,针对每一对象的审计都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分为上述三种类型的审计。因此,环境审计也应分为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相应地,环境审计也要实现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目标。即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效益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四、环境绩效审计定义及其本质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及其要素 环境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包括以下要素:(1)环境审计目标: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2)环境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3)环境审计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责任;(4)环境审计依据:环境审计准则;(5)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鉴证。
环境绩效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履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鉴证。环境绩效审计同样包括五个要素:(1)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履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2)环境绩效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3)环境绩效审计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4)环境审计依据:环境绩效审计准则;(5)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鉴证。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因此其本质和主体具有一致性,而目标、对象和准则的范围相应地缩小。
篇6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个方面都涉及到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能有力地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纵观内部控制制度组成内容之一的内部审计制度,其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存在问题。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基础,是审计内容、范围、方法、技术以及报告不受干涉的前提。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有关,一般而言内部审计报告对象的层次越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在上市公司中向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能够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国外内部审计较多采纳的机构设置方法。目前在我国企业中,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由公司管理层任命,甚至有一部分由负责财务的总会计师或负责财务的总经理主管,很大程度限制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范围小,多局限于财务审计。
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已进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其内部审计类型丰富,主要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为辅。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向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内在功能也随之增强。但是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财务审计,较少涉及业务审计、管理审计。虽然有些企业涉及经济效益审计,但是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与西方管理审计相比仍有一定的缺陷。
(三)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内部审计是一种集差错防弊、兴利及增加企业价值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这种综合性决定了对内部审计人员复合型的高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具备管理、法律、金融、工程、技术、信息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人员的知识结构就成了内部审计是否有足够胜任能力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大多都是财务会计审计专业出身,其它专业人士较少,这样势必无法适应财务审计之外的其他审计类型,也不能满足现代审计的需要。
(四)内部审计与管理层及被审计单位人际关系未得到适当处理。
根据钱伯斯的研究,在内部审计的许多关系中潜伏着不同的矛盾。内部审计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顾问”,但在被审计单位心目中它却是个“警察”。警察有正式的权利,但是人们却有抵触正式权力的情绪。被审计单位对于“检查式”的内部审计怀有敌意,这些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是孤立的,秘密地工作并报告所有的违规现象。而现代“参与式”内部审计却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欢迎,使矛盾冲突得以有效解决。而在我国,由于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局限于财务审计,履行的主要是监督的职责,因此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人员之间很自然存在矛盾冲突,内审的作用难以得到最大发挥。
(五)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和支持。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是以国家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组建起来的,实际上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内部审计人员都没有正确认识、充分重视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未认识到建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以致有一些单位出现随意撤消已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的行为。还有不少企业的领导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在国家有关审计制度规定下设立的,把内部审计机构当作是一种异己力量,从而排斥它,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措施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无论是执行何种审计,关键在于必须具有独立性,因此保持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应超然独立于企业的其他管理部门。一般来说,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大。针对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不同现状,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模式时,一方面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经营特点、管理体制模式、人员素质、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另一方面要考虑其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这样才便于在实际中推广和运用。借鉴国外经验,隶属于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是比较好的模式。其理由是:内部审计直属董事会,地位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保证;另外,内部审计所需的各项资源也可以得到保证。当然,除了上述模式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或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企业或公司,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内部审计范围应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发现和纠正差错与舞弊的发生。因此,建立在财务报表基础上的、旨在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否真实、是否合法的财务审计将不再是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代之以经营审计、价值为本审计。这种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加强法制观念、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特征的要求。
(三)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胜任能力。
选择素质好的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由于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宽广,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成功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使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并卓有成效,必须任用胜任的人员。因此为了物色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公司之间经常开展挖人才的竞争活动,通过优厚的聘用条件来吸收优秀人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机遇。参照西方国家经验,应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对已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更新与再提高,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改善同管理层及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以往的内审理念局限于监督,往往造成被审计单位与审计人员的对立,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看法和态度又直接决定了在企业中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如果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信任,那么内部审计就不可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树立服务的理念,为管理层提供相关、及时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活动,成为企业关键业务的“推进器”;其次应该积极营销内部审计服务,通过宣传和培训让被审计单位了解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从而更加信任和依赖内部审计服务。此外,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也是必须的,只有与被审计单位及企业管理层保持良好关系,才能使内部审计职能得以有效发挥。
(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保证体系。
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接受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应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另外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要实行专职化,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稳定性,要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建立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不再是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附属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督,而是企业内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仅接受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因此,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应建立起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扭亏的重要内容。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验来看,内部审计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建立、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哪些行为应当设立内部审计制度、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下内部审计制度的设立与运行是否有所不同、企业规模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影响、国有独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如何与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检查相配合等问题,使得内部审计制度能更好地为企业和市场服务,而不仅仅只是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建设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七)完善内部审计法规,规范内部审计工作。
篇7
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发生着变化,审计对象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理念以及技术在现在的企业当中已越来越不适用,因此,在现在的企业当中,要不断地创新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然而在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常常对财务审计的作用容易忽略。所以,如何协调好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的关系成了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从财务与审计的关系出发,对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途径做了有关论述,旨在为做好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务审计;审计业务;关系;创新途径
1引言
众所周知,不管是什么经济活动,都会涉及财务的收支,而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的判断就需要财务审计工作的介入,财务审计工作对财经制度和纪律的维护以及实现财政财务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正确地对财务和审计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人们对审计工作的不断重视,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出监督作用,可以使会计处理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有效地解决。然而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充分地发挥出审计工作的作用,可见加强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财务与审计的关系
财务和审计之间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具体如下。
2.1财务与审计的区别首先,财务和审计的工作重点不同。如何理财是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主要工作内容是将一些量化考核为主的财务约束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推行,向管理者提供决策管理依据。而审计工作除了监督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规范性以及合法性,重点在于对企业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和评价,监督和评价人事、内部控制、环境、资源等方面。其次,财务和审计工作的监督内容不同。对日常业务的监督是财务监督的主要工作,所监督控制的业务层次比较低,并且和财务部门的其他业务连在一起,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而审计监督所监督的经济活动是层次较高的经济活动,不只是检查财务资金的运营情况,还有要以审计证据作为依据,通过对目前的现状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出审计结论,并得出审计报告,将以后的企业经济活动作为评价依据。还有就是财务和审计工作的内涵不同。财务工作是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分配等,其工作对象就是资金运动,其核算和监督活动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审计工作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检查评价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2.2财务与审计的联系首先,财务和审计工作的目的相同。不管是财务工作还是审计工作,其目的都是对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弱点及时的发现,并向管理者提供比较权威的审计报告,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实际作用的审计建议,从而实现企业的进一步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其次,财务和审计工作的内容一致。不管是财务还是审计工作,其制定的各项内控制度都必须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规定,其前提和基础都是会计资料,对企业的会计资料以及其所反映出的企业经济现状是否合理进行检查。还有就是财务和审计工作的范围有重叠。不管是财务还是审计工作都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工作,其工作范围都涉及到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符合性测试。
3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途径
3.1加强思维方式的转变人们的行为由思维方式来决定,虽然财务的审计工作是比较常规的审计工作,但是如果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创新审计业务的理念,那么必然会在行动上受到影响,从而实现审计业务创新的目标。在进行财务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在不改变审计目标以及审计重点的基础上,应该拓宽审计人员的思维模式,对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突破,将财务审计有意识地延伸到管理审计方向上。或者是根据审计单位的实际特点,关注一些关键的环节。审计人员要善于使用逆向思维以及横向思维,学会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达到创新的思维。
3.2加强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的出发点是报表和账簿,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发现是否存在异常,收入和支出是否合理以及合法是审计工作的重点。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审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审计方法上具有了技术和人员上的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在审计方法上审前调查越来越往审计对象的风险评估上侧重,将一些比较重要的会计科目和这些科目所涉及的相关业务进行联系,在进行审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审计方案的编制,在审前调查中一些高风险的领域要作为审计的重点,在进行审计时间的分配时要按照审前调查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当审计项目完成以后,要将风险当成一个重要的部分进行审计报告的编制,从而能够合理的分析和披露存在的风险,这也是和传统的审计报告不同之处,只有时常具有风险意识,才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者能够正确地关注风险,从而发挥出审计服务的职能。
3.3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首先,要采用日常跟踪审计取代集中审计。传统的集中审计难以覆盖审计资金和审计单位,并且审计的时间也受到限制,因此,为了使财务审计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基础作用,要逐渐将以前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以及事中的监督控制进行转变。而日常跟踪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是在现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审计模式,是由审计人员在相关事项发生的同时或稍后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类型。将集中审计转变为日常跟踪审计是对传统的审计工作的改革,日常跟踪审计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审计时间得到缩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并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以及反馈问题。还有就是要将计算机作为审计工作的辅助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不断应用,使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审计软件,从而使得财务信息系统审计更加快捷方便。由于财务软件和和审计所需的数据是相互分开的,因此审计人员具有很大的操作自由,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审计时间变得越来越灵活,从而使传统手段看似庞大的审计程序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变得灵活,简单快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实现了对审计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深沪市2001年报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3(01).
[2]宋达,郑石桥.政府审计对预算违规的作用:抑制还是诱导?——基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3]牟韶红,李启航,于林平.内部控制、高管权力与审计费用——基于2009~2012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4]曾德胜,彭灿明,陈源,张新林.基于数据挖掘的审计系统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5]耿云江.理论与实务联动,共同推动中国内控体系贯彻实施——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观点述要[J].会计研究,2011(02).
篇8
[关键词]非审计服务资本市场
一、引言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禁止注册会计师向审计客户提供大部分类型的非审计服务。在我国,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中则是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按照财务审计费用和财务审计以外的其他费用进行披露。非审计服务的提供及其对资本市场的伤害问题便一直处于社会公众的争议之中。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对现阶段我国会计公司的业务多元化与资本市场信息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即研究非审计服务是否影响信息风险?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是否通过影响财务报告质量作用的?我国会计公司在非审计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应效仿国际“五大”剥离非审计业务?目前国内尚无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拟就此做初步尝试。
在政府监管部门或学术界,尚未就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及资本市场的影响在政策、理论与经验上取得一致意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观点一:非审计服务会产生信息风险。这种观点认为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产生不利的影响。审计收费使客户和审计师之间建立的经济关系,甚至形成对客户的经济依赖。非审计服务降低财务报告质量;即使审计师独立地做出审计决定,投资者和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因为怀疑公司的经理人和审计师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不是股东权益最大化,也不会相信信息是可靠的,从而产生额外的信息风险。
观点二:非审计服务不会产生信息风险。这种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具有协同作用,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相辅相成,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这一观点,非审计服务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正面影响,随着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信息风险降低。
二、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路径及研究假设
路径一:非审计服务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进而降低信息风险。即非审计服务通过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对信息风险产生影响。
路径二:控制财务报表质量,即排除财务报告质量队信息风险的影响因素,非审计服务的增加,仍然可以对信息风险产生影响。
根据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路径,提出并检验以下两条基本假设:
H1:用财务报告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衡量财务报告质量,非审计服务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对财务报告质量是否产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
H2:控制财务报告的预测能力,用资本成本和买卖价差作为信息风险的替代变量,非审计服务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对信息风险是否仍然产生影响?
三、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根据上市公司的披露特点,为了模型回归的精确性,按照以下步骤来筛选数据。1.挑选出本年度向事务所支付了非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
2.如果上市公司未向同一家事务所支付审计报酬,则不选取。
3.鉴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质,将其剔除。
4.剔除没有明确区分审计、非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
5.结合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
四、研究模型
变量说明如下:
AbsDEV残差的绝对值;TA:总资产;NASRATIO=非审计服务费用或总费用;BTM=账面值或市值;I_NEGBTM=1,当BTM<0时;I_NEGBTM=0,当BTM>0时,STDROA: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ROA净资产收益率;LEVERAGE资产负债率;;NUMEST:证券分析师跟踪的数量;LOSS=1当净收入为负时;否则LOSS=0;Big5/4=1事务所的规模,当审计公司是四大或者五大公司之一时;否则Big5/4=0;AUDITOPINION=1标准审计意见;AUDITOPINION=0包括持续经营的非标准审计意见。
:产业效应
beta:最小二乘法(OLS)回归的β值
COC:基于Ohlson-Juettner模型的资本成本
SIZE:公司市值的自然对数
SPREAD:买卖价差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3年~2007年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披露同时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与非审计费用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用财务报告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衡量财务报告质量,以资本成本和买卖价差作为信息风险的替代变量,在国内首次验证了非审计服务的资本市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通过验证以上两条假设,得出结论:非审计服务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并且降低信息风险。可见,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对相关披露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非审计服务的不良后果,但没有必要像SEC一样防微杜渐,禁止注册会计师向审计客户提供大部分类型非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运动 审计署绩效报告 英美澳三国
中图分类号:F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28-0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愈发受到世人的关注。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公共部门,依照法律规定,代表国家实施,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公共资源使用绩效的绩效审计服务和鉴证服务。如何回应现代社会公众和其他公共部门对审计绩效的关注,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面临的现实问题。绩效报告作为履行政府公共受托责任、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国家审计机关也更加重视审计机关绩效报告的编制。
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已在我国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被明确提出。笔者通过对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审计署绩效报告的内容框架进行比较,旨在为我国审计机关绩效报告的编制和完善提供参考。
一、英、美、澳三国审计署绩效报告的内容构成
(一)英国审计署绩效报告的内容构成
英国审计署自2003年开始《年度报告》,绩效信息是年度报告的核心内容。
绩效报告主要由引言、审计长致辞、审计署简介、审计工作的五种类型、审计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治理与风险管理、资源报告、可持续性报告、财务影响等构成。
1.审计署简介。简要介绍审计署的职责和作用、审计管理体制、审计经费来源、组织架构、审计战略和目标、审计工作类型、组织规模、审计绩效。
2.审计工作类型。主要介绍审计机关的业务类型,如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洞察和调查、为国会决策提供支持、国际合作与交流。
3.审计绩效。着重阐述审计工作对节约公共资金和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产生的积极影响、国会对审计鉴证报告的信任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审计机关在核心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审计机关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益。
4.人力资源管理。介绍审计署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情况、员工满意度、打造复合型审计组织的目标完成情况等。
5.组织治理与风险管理。阐述审计署的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情况。
6.资源报告。英国中央政府部门的年度财务报告通常称之为资源报告,主要由年度工作报告、会计主管责任声明、内部控制声明、财务报表及附注、审计报告五部分组成。
7.可持续报告。阐述审计署运营的可持续性等。
8.财务影响。包括审计署实现的财务效益、公共账目委员会的独立声明。
(二)美国审计署绩效报告的内容构成
美国审计署自1986年开始,每年《绩效与受托责任报告》,同时它也是一份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绩效报告主要由引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绩效信息、财务信息、监察长视角下审计署面临的挑战、附录等构成。
1.引言。主要包括审计长致辞,审计长和首席行政管理官、首席财务官对审计署绩效和财务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声明,审计组织的使命、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战略目标、绩效评价方法。
2.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简要介绍组织绩效与资源运用情况,包括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情况、组织面临的挑战、影响组织绩效的外部因素等。
3.绩效信息。本部分是绩效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组织实际绩效、下一年度绩效计划、项目绩效等内容。
4.财务信息。本部分详细阐述审计署的经费来源和运用情况,具体包括首席财务官致辞、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和附注及解释性信息、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咨询委员会的报告。
5.监察长视角下审计署面临的挑战。本部分内容为监察长认为审计署面临的挑战。
6.附录。本部分说明数据获取途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三)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报告的内容构成
澳大利亚审计署自2001年开始编制和自身年度报告,绩效信息是年度报告的核心内容。
1.前言。审计长回顾过去一年发生的重大问题与取得成绩,以及面临的挑战。
2.审计署简介。介绍审计署的作用和愿景、组织架构、绩效评价流程、关键绩效指标。
3.绩效报告。报告澳大利亚审计署两类审计项目的绩效:鉴证审计服务和绩效审计服务。
4.管理与受托责任。揭示澳大利亚审计署的治理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等。
5.财务报表。披露澳大利亚审计署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主要有综合收益表、资产负债表、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等构成。
6.附录。披露员工的统计信息、绩效报告摘要、审计长和高级别人员的公开声明、联系方式等。
二、英、美、澳三国审计署绩效报告的绩效指标体系
(一)英国审计署绩效报告的绩效指标体系
英国审计署制定的绩效指标体系涵盖了审计工作的六个方面。
1.公共资金的节约金额。该指标通过审计工作实际节约资金与目标节约资金的比较,判断审计绩效。
2.审计工作产生的积极变化。它以案例的形式评价审计工作对改进公共服务质量的影响。测量指标有公共账目委员会建议接受的百分比、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署提供的改进建议中不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百分比、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工作对财务管理和控制方法产生影响的百分比。
3.议会对审计署鉴证报告的信任度。审计署为国会检查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如帮助公共账目委员会调查避税与西海岸城际列车特许权竞争的情况。测量指标为议会查阅审计署鉴证报告情况。
4.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通过与高级别公务人员和审计委员会主席的独立访谈,获取他们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如帮助政府改进财务管理等。
5.审计署在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它是通过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反馈,评价审计署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影响。例如:审计署提出改进地方政府校舍维修财务管理的建议、帮助卫生部快速有效地编制报表等。
6.审计署资源耗费的成本效益。它是评价审计机关自身的成本效益,测量指标为节约的总成本金额、审计一线与职能部门耗费的资源比。
(二)美国审计署绩效报告的绩效指标体系
美国审计署使用一套量化绩效指标进行绩效评价,这些绩效指标涉及审计结果指标、顾客满意度指标、人力资源管理指标和内部管理指标四个重要方面。
1.审计结果指标。它包括财务收益、非财务收益、以前建议采纳情况和有建议的报告比例。财务收益从定量角度衡量美国审计署业绩,具体计算方法是估计的收益减去执行成本。非财务收益从定性角度计量美国审计署绩效。以前建议采纳情况,考虑审计建议的采纳有个周期和过程,以4年前的年度审计建议已落实数量占原提出数量的比例表示。有建议的审计文书比例,以含一个及以上审计建议的审计文书占审计文书总数量的比例表示。
2.顾客满意度指标。它度量美国审计署对国会的服务质量,包括当年向国会提供证词数和审计文书的及时性两个方面指标。
3.人力资源管理指标。主要包括招募员工计划完成率和留任率。此外,员工维度的指标还包括在员工发展、对发挥自身才能、对领导能力、对组织环境等四个方面的满意度指标。这些数据均通过对员工的问卷调查得到。
4.内部管理指标。内部行政管理服务为审计署履行职责提供支持,包括信息管理、房屋管理、知识服务、人力资本以及财务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和工作质量是测度内部管理绩效的重要指标。
(三)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报告的绩效指标体系
澳大利亚审计署的绩效指标主要分为三类。
1.产出指标。出具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数量、其他类型鉴证报告数量、与财务报表相关的报告审计数量;编制的绩效审计报告数量、出具的国防物资重大工程项目审阅报告数量、的良好实践指南数量、参加议会所属的各个专业委员会会议的次数或提交给他们的文书数量、年度开展审计项目的数量;参与促进公共部门审计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审计事业发展的次数。
2.关键绩效指标。议会采用财务审计建议占全部财务审计建议的百分比、公共部门中认为审计署的产品和服务有价值的百分比、被审计单位中认可绩效审计报告中建议的百分比、被调查的议员中认为审计署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改进公共部门管理的百分比。
3.成本效益指标。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的成本效益比、绩效审计的成本效益比。
三、评价和启示
纵览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报告的内容构成和绩效指标体系,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审计署绩效报告存在以下特征。
1.战略规划与年度绩效计划起提纲挈领和具体指引的作用。英美澳三国审计署绩效报告,均介绍了审计机关使命、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计划、组织结构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组织使命引领者组织目标的制定,战略规划对年度绩效计划和绩效报告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年度绩效计划成为联接战略规划和年度绩效报告的桥梁。
2.绩效报告将审计活动的结果作为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以投入产出为核心的绩效管理理念占主导地位,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审计机关绩效报告中,处于应用的初始阶段,仍不成熟、不完善。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部门活动的产出不能产生任何价值,结果或与公共资源的使用绩效和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紧密相连,才应是最重要的绩效指标。对审计活动结果的愈加重视,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绩效评价回归本质的表现。将审计活动的结果作为重点,是英美澳三国审计署绩效报告的相通之处。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审计署将改进公共服务质量与审计建议采纳情况作为审计绩效的重要内容,美国审计署将审计活动产生的财务和非财务收益等作为审计绩效的重要指标。
3.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绩效报告的骨架。绩效指标体系对绩效测度进行明确化和具体化,是否拥有健全有效的绩效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能否对审计绩效做出系统的、合理的评价。绩效指标体系应满足指标要素齐全适当、指标功能匹配、适应多方信息需要的要求,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将诸方面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进行解剖和分析,对照相应的绩效基准,对审计绩效进行综合评判。绩效指标在英美澳三国审计署的绩效报告中均被作为重要内容。
4.完备的绩效数据收集方式和流程是绩效报告的关键。绩效数据的收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收集统计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和决定绩效评价结果。要做到方法科学、流程合理有据、时间及时有效,并非易事。美国审计署绩效报告在附录中,详细地说明了各个绩效指标数据的来源。例如,财务收益和非财务收益数据来源于业绩报告系统。该系统的业绩数据经由审计组填报、校对和核准后,审计政策和质量管理办公室审阅后自动生成。带有审计建议的审计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开数据库,该数据库每日更新;审计建议执行百分比数据来源于一是公开数据库,二是审计人员跟踪建议执行情况并更新的数据库。英国和澳大利亚仅在报告中说明了部分数据的获取方式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或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调查。
5.综合绩效报告是解除审计机关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文件。绩效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已被引入到政府的公共部门。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不同,政府只能靠全面披露政府绩效信息来解脱其公共受托责任。然而,绩效信息如何列报却一直存在争议。一是预算组织或研究者建议编制独立的绩效报告。美国政府财务官协会(GFOA)与全国州和地方预算顾问委员会(NACSLB)一致建议,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增加对绩效衡量的使用,而不仅是将其作为财务报告的一部分。二是财务会计组织或财务研究者,力主扩展财务报告范围,使其包含绩效信息。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在第1号概念公告中,将反映受托责任确定为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该机构还主张扩展财务报告的范围,使其包含服务努力和成就。我国学者李建发和张曾莲认为,建立政府绩效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
各国审计机关的普遍做法是编制包含财务信息和绩效信息在内的综合绩效报告。无论是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年度报告》,还是美国审计署的《绩效与受托责任报告》,都将绩效信息与财务信息并重,进行综合绩效报告的编制。绩效信息意在解除审计组织对其所用可得资源、有效和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在可预见的将来继续实现目标进行报告的责任。财务信息重在解除审计组织当期活动遵守了有关公共资金收入和支出的公共决策责任,以及未来运营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英国中央政府部门的年度财务报告通常称之为资源报告
[2] Insight and investigations,在2013年4月以前称之为绩效改进工作(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ork)
[3] 资料来源于美国审计署网站,美国审计署在1986-1998年《年度报告》,1999年开始《绩效与受托责任报告》
[4] 李建发,张曾莲.基于财务视角的政府绩效报告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9(4)
篇10
关键词:企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审计对策;思考
据笔者研究,大部分建筑企业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风险,例如财务管理风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采取负债运营方式,为后续管理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为了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的有效运营,还应加强对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视。本文将分别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概述、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类型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价值、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防范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对策、做好企业财务审计的相应对策六个方面展开阐述,加强读者对财务管理风险与审计工作的进一步了解。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针对风险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对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了解,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当中,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应加大管理力度,对财务管理风险措施予以完善,制定科学的审计策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管理风险。在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提升的前提下,财务成本管理支出规模逐渐扩大且回款周期逐渐延长,这些因素均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科学的防范对策,势在必行,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类型研究
据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包括投标风险、施工风险、结算风险、竣工风险、税务风险,详情如下:
(一)投标风险
我国建筑行业在项目招标过程中通常会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相应企业应具备建筑资质,否则不可参与。然而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会对隐形门槛进行设置,导致外来企业被限制。而有些企业为了参与外地项目,会设立分公司,而这一过程便会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本显著增加。
(二)施工风险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建设周期长,涉及资金较多,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更大,不论是政策的变动或是材料涨价均会导致财务风险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做好施工成本预算管理,加强对施工环境的提前勘测,控制项目成本,制订严密的采购计划,加强对施工过程当中风险的重视,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一旦发生安全问题,便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结算风险
建筑企业当中通常会存在资金拨付不到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立即选择停工,同时对相应的证据进行收集,为后续的索赔做好准备。为了减少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建筑企业应及时与政府做好沟通,以免出现结算风险。
(四)竣工风险
竣工风险通常是指工程项目结束后的审计结算风险。通常来说,工程项目结束后,业主单位会通过第三方来开展审计,然而审计时间通常较长,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两年,对企业资金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另外,企业工程质量保证金发放不及时也会对其他项目的施工造成阻碍。
(五)税务风险
自营改增实施后,建筑施工企业在税务管理工作中的管理对象通常是增值税。企业为了节约更多成本,便无法开具专用发票,从而增加了税务风险的发生率。此外,受项目建设周期影响会出现结算方式复杂、确认不及时等现象,导致税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价值
立足于现代社会,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愈加激烈,为了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企业应为财务风险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使企业财务管理效果得到强化,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可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构建,详情如下:
(一)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稳健运行是企业发展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还应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准确判断,以此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可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能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企业稳定发展。
(二)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可及时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可通过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对人员的工作职能一一明确,从而约束相应的行为。通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还可实现对岗位人员的监督与管理,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内容,确保管理模式优势的充分发挥,对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发展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应加大创新力度,抓住时机,勇于挑战,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还应采取有效的手段,投入更多资金,同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机制,迎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挑战。此外,企业还可对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借鉴,针对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弥补,推动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就目前来看,建筑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意识薄弱、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监管体系、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等方面,详情如下:
(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过于重视财务工作,但对于风险的管理缺乏足够的理解,风险意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未得到有效完善导致管理局面十分混乱,许多人甚至认为风险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范畴,这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领导应加强对财务风险的了解,学习更多知识,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
(二)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监控体系
为确保建筑施工企业更好地发展,完善的控制监督体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仍然未能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导致审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率,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当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对管理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较低,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对员工加强培训管理,促进其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
(四)内部控制管理、岗位设置不合理
部分企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岗位设置的科学性难以保证,无法保障不相容,岗位分离。对于企业而言,对内控管理岗位进行合理设置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如若人员安排不合理便会导致岗位责任制不明确,从而无法确保岗位的有效变更。岗位设置的前提是相应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水平,因此在招聘时还应充分挖掘潜在的人才。
五、防范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对策
上述内容主要对常见的财务管理风险展开了研究,为了防范风险的发生还应做好相应的工作,如下所述:
(一)投标风险方面
为了杜绝投标风险的发生,企业应提高持证人员比例,确保岗位人证合一,以此提升中标的概率。另外,不成立分公司,若有必要,应派人进行全程监督与管理,而且分公司财务需统一纳入总公司财务系统中,大大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
(二)施工风险方面
为了杜绝施工风险出现,施工单位应对财务预算机制建立健全合理设置,降低项目的施工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项目的情况做好采购计划。同时还应对工程材料定期进行检查,以防质量问题的发生。若遇到不可抗情况,需及时向有关人员进行说明。
(三)阶段风险方面
为避免结算风险的发生,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应按合同来进行施工,同时对结算资料不断完善,使结算时间充分缩小,一旦遇到恶意拖款的业主可提出诉讼。
(四)竣工风险
基于竣工风险方面的质量保证金以及审计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按合同来开展项目施工,在竣工前着手准备审计资料,从而缩短审计的时间,确保项目施工符合相关的文件精神,充分降低企业的财务压力。
(五)税务风险方面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税务风险,建筑企业还应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管理,强化其风险防范意识,定期组织学习使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做好应收账款管理以及税务筹划管理。
六、做好企业财务审计的相应对策
为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应从以下方面来开展工作:不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和财务数据审核记录工作,严格审核工程基金,对审计监督机制予以完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积极构建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内控力度。详情见下文:
(一)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为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企业领导应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财务审计概念的认知,有效构建管理制度,从而合理规避财务风险;其次,还应严格明确企业的管理目标及流程,全面履行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提高财务管理质量水平。另外,企业还应对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有效明确内控的方向与内容。最后,企业还应定期对其员工展开培训,使员工的内控意识得到强化,全面提升企业内控效率。
(二)不断强化财务数据审核记录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数据对项目审计的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业主单位便会加大审核的力度。据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企业应对各项环节加以重视,尤其在复杂工程当中,需对相关数据严格核实,有利于审计效率的全面提升。另外,在记录过程当中还应对计算单位严格审核。
(三)加强对工程基金的审核
企业在对结算书进行送审时,还应对材料价格给予关注,避免将费用高昂的施工材料应用其中,确保材料价格符合市场行情,并保证结算书数据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
(四)不断完善审计监督机制
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还应对审计监督机制不断健全,对审计人员的权限加以明细,实现内外监督与制约。审计人员在审计结算书时,还应按照科学的原则来进行,以防假公济私情况的发生。
(五)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现阶段在企业经济建设当中,审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审计质量以及相关问题更加重视。为了确保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还应加强对审计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帮助审计人员掌握更多的审计方法,并熟练运用财务风险审计管理软件,提高他们的风险评估专业能力,做好风险预测工作,对各类风险类型准确识别,同时对于财务风险的影响进行准确评价,为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完善提供科学的建议。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审计的结果,企业应加大招聘难度,在招聘过程中认真审核相关人员的专业资质,并对其展开严格的考核,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降低审计的风险。
(六)确保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
对于企业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构建而言,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应对其展开全面的分析,同时对企业基本运营情况以及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相对现在企业其他部门而言,内部财务审计具备管理独立性。据此,企业应对财务风险不断防范,同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充分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为确保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运行,还应对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帮助其掌握更多的审计手段,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七)加大内部审计的执法力度
与此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对内部审计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强,这也是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对策。此外,管理人员应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效力,根据会计法、审计法来开展工作,同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行为的约束,确保审计作用的发挥。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应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八)积极构建风险评估机制,加大内控力度
风险评估是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应构建完善的内部岗位制度,使人员的职责范围得到充分明确,确保责任到人。另外,企业还应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追查到人,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难免会受到影响,因此企业还应创建良好的实施环境,合理划分人员职能以及权限,提高管控效果,避免行为的发生。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推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进行。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建筑施工企业当中财务管理风险以及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十分突出,为确保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应做好相关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管理,以此增强企业的工作成效,推动我国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沫.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审计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21(10):69-71.
[2]张园林.企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及审计措施研究[J].商讯,2021(28):67-68.
[3]杜清.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审计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20(15):43-44.
[4]孙竹梅.建筑施工企业应对财务管理风险的审计对策研究[J].商讯,2020(13):74.
[5]毛先艺.解析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审计对策[J].纳税,2019,13(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