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法律思想范文
时间:2023-06-13 17:2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希腊法律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15-01
一、古希腊法律思想
在古希腊,并不像古罗马一样存在着一个职业化的法律专业人的阶层,在古希腊对其法律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哲人和政治家。哲学家以其理论和思想影响法律的制订和修改;而政治家,则以法律做为民主的保障。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1.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有这样著名的三篇:《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这三篇对话反映了柏拉图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首先探讨了他所认为的正义。他认为:“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正义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指出,法律的权威是至上的,实行依法治国即意味着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阶级都要尊崇法律的权威,自觉接受法律的统治,这是新的法治国最为重要的特征。柏拉图前期倾向人治,在《理想国》中,强调的是掌握哲学的人治国家。
2.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学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他的国家观、伦理观和法律观。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是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核心。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概念与正义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他的正义观念又与平等观念密不可分。他把正义分为三类:一为平均正义,此种正义的观念是以“平等”观念为基础的,是对平等标准的衡量。二是分配正义。平均正义是支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正义,而分配正义规制个人与团体间的关系。根据每个人的功德,价值来分配财富、官职、荣誉等,以承认人天生的体力与智力的不平等性为前提的。三是矫正正义。它是在非自愿的交往中,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造成损害,要从损害方的好处中拿出一些加到蒙受损失的个人那里,补偿其损失。矫正正义不考虑相关的当事人的地位,只确保两个人在事件中得失的平等。
他的论点主要有:1.人容易偏私,而法律没有个人偏见;2.人不免感情用事,而法律没有感情;3.人治是用一个人的智慧统治,法治是用多数人的智慧统治(法律是多数人制定出来的),而集体的智慧优于个人的智慧;4.人治容易腐败,而法治不易于腐败;5.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他说:“当大家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时,要是把全部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人,这总是不合乎正义的。”亚里士多德又将法治与正义联结起来了。
综合上述两位代表性的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古希腊时期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张法治。二是注重程序。三是追求正义。
二、古希腊法律制度中的陪审制度
雅典当时的司法审判权属于由全体自由民组成的民众大会。当地居民发生诉讼纠纷的时候就要召开民众大会来进行裁决。这等于说全体自由民都是法官。公元前6世纪,雅典时期著名政治家梭伦领导了一系列改革,其措施之一是设立了陪审法院,这一制度的来源应当是早前的公民会议。陪审团制度主张,让自已的同类人进行审判。根据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措施,每年须选出6000名年满30岁的公民,登记为陪审人选。6000名陪审法官是由自愿出任者抽签选出,每一部落选出六十名。
到公元前五世纪时,6000名陪审法官被分为10组,每组600名。这600人分别由10个部落遴选60名男性出任。任职期间,这10组陪审法官分别被分派到10处法庭中的一处。每处法庭由一名执政官或者有时由行政官员主持。每个法庭专司审理同一类型的案件。开庭当天,整个诉讼程序由破晓时分展开。审理当天的时间表及所需陪审法官人数均事先公布。有意出席的陪审法官,就到入口处排队等候。这种制度后来为英美法系国家所引用。
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与此种制度的关系体现在何处呢?
第一、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深入地考察了国家和法律的起源问题。由于人性中存在着对国家的需求,人们需要交换、分配,这就引利益之争。他们普遍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存在恶性的,个人很容易受到不良秉性的影响,做出影响事实正义的决定,而且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但大多数人的认识能力则是足够的,这点从司法裁判权属于民众大会就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的陪审法官人数达到了6000人之多,并且这6000人还按照固定的比例,从各处的部落中选出,由各个不同部落的人来担任,虽然人数上过分夸大了多数人意见的重要性,但这最大程度上强调了民主性在司法判决中的体现。
篇2
理性通常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本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理性的含义可以从意识论、认识论和人性论三个层次来理解。从意识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是指人的目的和意识所支配的一切主观的和心理的活动,它不仅包括人的理性认识活动,而且也包括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活动。从哲学认识论意义上说,理性是指人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思维活动的能力。从人性论意义上说,理性是指人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受这种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克制的、自觉的能力和存在属性。理性精神就其实质内容来看,是人的一般理性的具体体现。但理性精神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理性概念。理性精神是在古希腊文明中孕育出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张扬的、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一种精神文化和价值体系。理性精神具有以下几种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是理性精神的典型特征:1、追求真理。即坚信外部世界具有客观规律性,而且坚信这种客观规律性是可以认识的。2、崇尚科学。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理性与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必须而且一定能体现理性。3、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态度。理性精神在推崇理性的同时,并不是将理性与实际经验割裂开来,而是将理性建筑在经验的基础之上。4、推崇自主、自觉、敬业、进取的价值观。理性精神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不迷信和盲从权威,富有独立思考精神、批判精神和积极进取的精神。5、富有经济理性,注重经济核算,采用严格的簿记方式,追求实际的成效和利益。6、提倡法治。理性精神确认法律的权威性和至上性,确认社会运行主要应该靠法律制度来规范与调节的原则。理性精神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在自然界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弘扬的一种精神文化。因此理性精神是人类的精神,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二、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精神的体现
人类对理性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张扬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理性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文明。早在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从早期英雄神话时代进入哲学、科学启蒙阶段。米利都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神话时代的结束和理性精神萌发的开始。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客观世界寻找万物的本原。公元前 6 世纪以前的希腊,还处在宗教神话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用各种神灵来代表和解释自然现象,用英雄神话来反映人世间的美丑善恶,信奉神是万物的本原,认为人死后有灵魂而且灵魂不死。公元前 6 世纪,米利都学派首先摆脱宗教神话传统,试图从有形的感性事物中去寻找万物的本原。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把万物的本原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继米利都学派之后,毕达哥拉斯学派又把“数”看作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已经超越了感性经验的局限性,显露出人类理性智慧的光辉。赫拉克利特也从有形的感性事物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认为这个本原就是“火”。他认为火是定形与不定形的统一,是在永远运动变化着的。但变中有不变,火在运动中具有自身的分寸、规律和尺度,这个尺度和规律就是“逻各斯”,或者说是“道”。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个“道”。他认为逻各斯的本性不是多,而是一,即统一性、普遍性的东西。这种已经有重要辨证思想的逻各斯,构成了理性的重要内容。阿那克萨哥拉第一个提出了“努斯”( 智慧) 是世界万物推动者的思想。他认为无论是将来会存在的东西,过去存在过现在已不复存在的东西,以及现存的东西,都是努斯安排的。努斯并不只存在于人那里,而且也是世界的真正本性和普遍精神。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概念使人的理性灵魂最终跳出了感性的束缚,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张扬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理性的重视和张扬。在古希腊哲学中,人类的理性逐步得到重视和张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思想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苏格拉底在努斯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人的理性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由此开启了寻求普遍逻各斯的逻辑进程。他认为要从日常的具体事物中发展出普遍的、自在自为的东西,这就是普遍的理性逻各斯、普遍共相。苏格拉底对于逻辑普遍性的凸现和追求,开启了人们对理性的逻辑规范、推演、抽象能力的关注和发展进程,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基本原则,因而被称为西方理性主义之父。柏拉图更进一步达到一个有纯粹思维、概念和精神所构成的理念王国。他认为理念不只是自觉的意识之本质和目的,也是整个世界的本体。理念也即逻各斯,是普遍共性、抽象的实体。人们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真正本质即事物的理念才能获得真理。他认为,神在创造人时,首先创造出理性灵魂,再创造人的非理性部分。头脑是人的理性的居处,它位居全身顶端,以便高瞻远瞩,指挥全身。他还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除了欲望和情感的灵魂之外,还独具理性的灵魂。所以人是万物之灵。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概念,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著名命题,从而将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推向极至,奠定二千多年西方理性主义主流文化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特殊本质。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是指人所独有的超越感性事物之上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也是指人能用理性支配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行为合乎道德的能力。不仅如此,他的理性概念也是指世界的本体,是包含目的因的“最高形式”,理性本体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性地、井然有序地、能动地推动世界万物,使之趋向自己。他认为人性最高的部分是理性,是思辨的活动。理性尽管在人的身上其量微小,但力量和价值却远远胜过别的东西,因为它是人身上占统治地位的和特有的东西,而“每一种东西所特有的,对于那种东西就自然是最好和最愉快的; 因此,对于人,符合于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加是人。因此这种生活也是最幸福的。”总之,亚里士多德推崇的理性是世界的本体,也是人的最高本质。理性精神在他那里得到了高度颂扬。
3、重视知识的精神。将知识摆到崇高的位置上,是古希腊理性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古希腊理性精神发展的重要原因。德谟克利特十分重视事物的必然性。他认为“一切都遵照必然性而产生”,崇尚人们对自然界的因果必然联系的探索。他曾声称“我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而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充分体现出他对知识的推崇。苏格拉底也特别推崇知识。他试图从知识中给人们的行为找出合理的基础。在他看来,知识是至善的,“美德即知识”; 知识是德行的基础,有哪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哪方面的事,要为善,就必须拥有关于善的知识。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推崇知识的思想。他在《形而上学》一书开头第一句就说: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他认为人们是由于惊异而去求知的。他们先是对眼前的事物感到惊异,逐渐那些比较深奥的问题如日月星辰以及宇宙的产生感到困惑,自觉无知,因而要去研究它们,以避免无知。因此,人类追求知识是出于天性,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实用的目的。
4、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古希腊,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人们对人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一体的,神学、哲学、科学也是一体并生的。人被宇宙化、自然化,而宇宙自然被人格化。第二,表现在美德是知识的同义语。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伊壁鸠鲁认为,凡是被判定为最好的行为,都是遵从理性正当地作成的。因此,在古希腊思想中,知识被列入美德,而且处于所有美德之首。理性和德性,求知和追求人生的快乐是统一的。第三,表现在古希腊的哲学家几乎都是科学家。如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是天文学家,阿那克西米尼是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可见,在古希腊时代,人文学术中就已经闪烁着科学理性的光芒。第四,表现在推崇民主和平等的观念。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普罗泰戈拉斯篇”中,反映了古希腊民主的基本精神即政治上人人平等,希罗多德《历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多次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古希腊人看来,在社会里,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而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是,属于自己的基本的自由和权利,如个人的独立的人格、尊严等都是不允许放弃的。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别人的奴隶。社会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人的自由和独立的需要,并使每个人都不会受到别人的压迫。可见,在古希腊,以民主、平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一起,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张扬,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在古希腊人那里是统一的。
三、古希腊哲学理性精神的特点及其影响
古希腊哲学中理性精神的孕育和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朴素的统一性。古希腊思想家既赋予理性概念以规律、秩序( 即逻各斯) 的含义,又赋予其心灵( 努斯) 的含义,而且二者浑然不分,处于笼统的原始统一阶段。这反映出古希腊哲学中力图从总体上去把握世界,把世界看作是一个万物相互联系、彼此相互转化的整体这一自发的朴素的辨证思想。
本体论的思想。古希腊思想家都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理性概念的。无论是逻各斯还是努斯,都不只是存在于人那里,而且也是世界的真正本体。它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性地、井然有序地、能动地推动着世界万物,使之趋向自己。
篇3
古希腊具有美育实践的优秀传统,当时的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都重视美育。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既是古代西方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又是一位在美育方面有很多论述的教育家。柏拉图本人笃好体操、文学和音乐,他本人的成长、成就,一个重要方面,乃得力于美育。柏拉图认为文学和音乐是教育的基础,在接受科学教育、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之前,应当先受到文学和音乐教育。所以,他非常重视对儿童实施文艺教育,主张让儿童做游戏、唱歌、跳舞,给儿童讲故事,强调审美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大意义。
众所周知,古希腊出过不少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提出的一些名言至今仍被广受传颂,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优秀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柏拉图提出的“把幼儿初期教育体现为一种娱乐形式,他认为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以及普罗塔戈提出的“孩子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现今仍被许多教育学者推崇为至理名言。说明真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是永远都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好东西。
家与亲情永远是第一位的
家是每―人的安身之所,古希腊人的家庭观念极重,无论何时,在他们心中,家都是第一位的。
在古希腊,家庭是不讲究排场的,即使是一个富有的家庭也同样禁忌铺张。如果哪一个父亲在家中生活奢侈,使孩子产生贪图享乐的欲望,这个父亲会受到族人的唾弃。因而,即使是富有的家庭,也以简单布置为主:室内地面是石板铺成的,上面覆有地毯;墙面为泥所砌,后以涂料粉刷;室内谈不上有什么装饰。这种简朴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使古希腊的孩子从小受家庭影响,形成了性格中勤俭朴实的一面。
老年是热爱生命的希腊人所恐惧和担忧的。但即使是老年时期,希腊人也有其自我安慰的方式;用旧了的身体像磨损的钱币,必须回笼;死亡不过是新生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古希腊人很早就懂得,善待父母也就是善待自己,因为家族的传统往往是一辈留一辈,代代相传,自己对父母如何,自己的子女会看到眼里记在心里。
雅典法律规定,儿子必须奉养其年迈或赢弱的父母,而较法律更受人畏惧的舆论,则叮嘱年轻人对待尊长须谦逊有礼。雅典的法律要求必须善待老人,所以,古希腊人在管好自己的小家庭的同时,从来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而且他们也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要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子女远离父母居住,或是遇到有战事出征,那么一定会时常回家或在战后赶回家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他们的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就逐渐养成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不敬的人,能爱长辈、敬别人吗?因此,古希腊人常告诫自己的孩子,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无疑是与虎狼为伍,而只有孝敬老人的人,才配得到别人的爱。学会礼仪,做个有教养的人
世上不挑食的孩子很多,但整个国家的孩子都不挑食,你听说过吗?事实上,这样的国家的确存在,它就是古希腊。在餐桌上,所有的孩子都必须有礼貌地吃掉面前的饭菜,就像他们那极有绅士风度的父亲一样。
犹豫古希腊人极其崇尚体育运动,因此,为了培养健美、强壮的下一代,他们在自己的孩子刚开始端起饭碗自己学着吃饭的时候,就教育他们不许挑食,但凡摆在饭桌上的食物都必须同样地摄取,而且不许剩饭。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教育并不是说教式的,因为古希腊人对孩子非常有耐心,他们不想强制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每一样食物都必须吃一些,如果单吃一种而拒绝其他食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等;而且为了让孩子能够真心地信服,他们总是以身作则。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古希腊的孩子们大多不挑食,而且长得身强体壮,健美无比。如果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人形体最完美,那答案一定是古希腊。
古希腊人非常热衷于优雅的生活方式,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这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往往从一个人的仪态仪表上体现出来,因而,他们从孩子懂事起,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培养和训练他。无论是举手投足,还是穿衣打扮,都力求让他们学会既符合自己的身份,有舒适得体,令他人尊重。
古希腊史书中记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有教养,而禽兽却不然。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与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为无知是不幸的根源。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更直接地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别让孩子心想事成
柏拉图是希腊的大哲人和教育家。他看到很多贵族把自己的孩子“包裹”得十分严实,几乎要什么就给什么,十分不以为然。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么他根本不会在意,更不会珍惜。于是,柏拉图就对他的学生说:
“对一个小孩儿最残酷的待遇,就是让他‘心想事成’。”
柏拉图的学生赫拉克斯对老师的话产生了怀疑。他问柏拉图“心想事成,应该是每个人的梦寐以求的事。哪里不好了?”
柏拉图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慢条斯理地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以前有一头驴子听说蝉会唱歌,森林里的动物都喜欢听。它就非常想学会唱歌,于是它在森林里找到了蝉,并对它说‘你唱歌太好听了,我非常想学,你能教我吗?’蝉想了想说道‘你想学唱歌也行,但你必须每天像我一样餐风饮露。’驴听了蝉的话,果真每天都以露水充饥。结果没有几天,驴子就被饿死了。”
听了柏拉图的故事,赫拉克斯大笑着说道:“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驴子呢?而且它和心想事成有什么关系呢?”
柏拉图说:“你在听这个故事时会觉得它似乎有点儿荒唐,他妄想实现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也就是只凭主观意愿,不看实际情况地盲目追求。耶么换言之,我们人就没有像驴子一样愚蠢的时候么?很多人一生都有奢望着能‘心想事成’,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孩子们在希望实现自己的心愿的时候,就像驴子想拥有蝉的歌声一样,根本不顾及客观条件,而是凭着自己一时的好恶去要求。他们的父母因为溺爱而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要求。现在,他们的父母有社会地位,有钱财和权势,可以利用这一切让他们心想事成。等到将来的某一天,父母失去了一切,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或是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父母,自己无力实现自己的意愿时,试想,他们那已经被溺爱娇惯得受不了半点委屈的心,还能承受得起无法‘心想事成’的打击吗?到那个时候,他们的结局会比驴子好到哪里去呢?”
我为你骄傲
“赏识教育”就是以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充分尊
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据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孩子,发扬孩子的注意点和特长,随时表扬孩子取得的一点点进步,以微笑来表示对孩子的欣赏和赞扬。从而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和不自卑的健康人格,让孩子回归主流社会,做一个快乐的人。
现代幼儿教育中,有一种赏识教育非常受欢迎。不过,赏识教育可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在古希腊,那些聪明的父母们就已经开始运用这一教育方法了。尤其是耶些深爱孩子的母亲们,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他们就开始用“赏识教育”,积极鼓励他们。随着孩子的长大,她们会一直留心孩子每个阶段的变化,给孩子以尊重和信任,及时表扬他们身上的长处,想方设法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激发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值得父母和家庭骄傲的人!
在这个崇尚幼儿早期教育的国家,每个获得生存权的健壮的孩子从咿呀学语开始,都会陆续得到来自家长的各种礼物。这些礼物并不都是物质的东西,有更多是来自于精神上的教育。他们送给孩子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是要他们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一种信念,并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执着地去实现这个信念!比如,有的父亲在女儿出生时就为他取名为雅典娜,就是希望在她心里烙下这样一个印痕:自己像雅典娜一样健康而且有智慧;还有的乐师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每天为他演奏曲子,是希望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情,长大后好继承父业!
引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古希腊的街头巷尾,总会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吵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是几个人同时对着一个人“群起而攻之”,但令人奇怪的是,从来没有治安警察出面干涉,居民们更是习以为常,偶尔还会有路人驻足,饶有兴味地听说一会儿。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些人并不是在吵架,而是在辩论。
古希腊是雄辩家的天堂,智者们在遇到问题、探求答案时,几个持不同观点的人常在一起辩论。智者常常通过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引导,使错误的一方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进而产生正确的观点和思想。这种方法后来被聪明的希腊人广泛地应有到对孩子的教育上。
有一次,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学生问他:“老师,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回答说:“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你认为这些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他的学生说:“当然是恶行。”
于是苏格拉底又问:“那欺骗敌人是恶行吗?”
学生说:“这当然是善行了。不过,我指的是明友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笑了,他说:“偷朋友的东西是恶性。这个你肯定同意吧?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偷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刀子,这是恶行吗?”学生回答是善行。
苏格拉底继续说:“对朋友行骗肯定是恶行,对吧?可是,在战争中,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骗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说到这儿,他的学生明白了: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间,善与恶有着不同的定义,却不是绝对的。
这种通过反问或反驳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自己的思想影响,并获得知识的教育方法,是大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首创。他从不喜欢那种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强行让他们接受自己观点的“填鸭式”教学法,而是喜欢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是让他亲身去实践,以启发他思考。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或是一时没有想明白,他也不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再提出问题促使他主动去分析,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这种以启发、诱导为主,使入主动地去分析并思考问题的教育方法,就像是点燃了孩子头脑的火把,即使在数千年后的今天,仍使之发出耀眼的光芒。
成功往往源于坚持
苏格拉底曾提出“知行合一、知德一致”的观点。他认为:知识的对象是“善”,而孩子的心灵是善之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孩子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也是对今天一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而忽视品德教育的一个很有必要的提醒。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它虽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却告诉了我们成功往往只是源于一种坚持。许多成功者,他们与失败者的惟一区别,往往不是更多的劳动和孜孜不倦的流血流汗,也不是多么聪明过人的头脑和谋略,而只在于他们的韧性和耐心,在于他们多坚持了那一刻,才使他找到了最后的那一把钥匙,也使他们因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精神财富。
在古希腊,人们非常注重对孩子毅力的磨练。他们在教育上注重从小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以形成良好的品德。为了磨练孩子们的毅力,在学校的公共浴室内,设了一个悬在高处的大理石水盘,让来洗浴的孩子能经常用像瀑布一样的冷水来洗浴。他们认为用冷水浴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养成坚毅顽强的品质。
在古希腊,每一个孩子都知道,人的身体应该是神圣而美丽的。作为一个人,就应当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健美,这样才不失为一个完美的人。正是在这种思想熏陶下,这个神话般国度里的希腊人就像传说中的希腊天神一样,男士有着俊朗的轮廓、强壮的体魄,女士则有着傲人的身材曲线。拥有完美的身材是每一个古希腊孩子的梦想。
古希腊的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健康锻炼,运动是他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身体,也是他们运动时最自然的方式。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珍爱自己的身体,古希腊人尽一切所能地让他们对“健美”耳濡目染。在古希腊城邦的大小公私场合,都充斥着各种表现男性身体的艺术品。当古希腊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在集市上闲逛的时候,他们会为孩子讲解那些装饰在各种建筑上的再现过去战争场景和武士的壮观画像。甚至,当雅典人在家中小的时候,他们用的酒壶和酒杯上全都画以最完美的身材为饰。
篇4
关键词:古希腊文学;理性精神;个性主义
希腊是最先以理性为生活主导的民族,他们创建了一个以平等法律服人的城邦制社会。同时希腊人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文学中表达他们独特的个性主义和理性精神。由此所形成的早期文学虽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主要以神和英雄为描写中心,但意识超越了宗教和神。里面的神却有着与人一样的个性,有、有善恶,被称为人神“同形同性”。古希腊长期生存在土壤贫瘠、丘陵遍布的岛屿,他们天生自由奔放,喜爱冒险,有一种外向开拓的野性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古希腊文学逐渐摆脱宗教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体系,既拥有史上保存最完好的神话之一,也产生了史诗、戏剧、散文等文学形式并拥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与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一种纯朴、粗狂的气息,体现了希腊人崇尚自由的个性主义和与命运斗争的乐观精神。后来产生了新的以悲剧、喜剧为主的文学形式,展现了智慧的古希腊民族在面对无奈的命运主宰下理性地生活。而且文学所描绘的英雄,他们热爱生命、积极地追寻个人价值,与不公的命运抗争,体现一种个人主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古希腊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传播作品里所表现的人性主义思想和理性精神,表达他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看法。人文主义在古希腊语中指人和学说,在文学中蕴含着原始形态的“人”,注重人的利益与进步,探索人的世界的同时探求自然世界。在古希腊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超越了神的权威,开始思考人自身的行为,人与社会、自然是什么关系。他们站在自身的立场、理性的高度,思考文学,思考艺术,思考人生,他们认为一切都应该经过观察,经过质疑,对于思想,不能规定界限,思想高于一切,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希腊人的文学创作。
在非理性占据着重要作用的原始社会,古希腊民族就崇尚理性,在早期文学就有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他们通过想像丰富、富于哲理的希腊神话和规模宏大、内容精彩的荷马史诗等文学探求事物的终极真理,思考人类与内部社会、外界自然的关系,精密而又充满热情地研究一切未知的事物。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理性的思考并不能回答出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只能归咎命运。不论是早期的神话和英雄故事,还是后来的喜剧和悲剧,都有一种人与命运在相互矛盾和冲突下产生的悲剧情感。这种悲剧精神源于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价值和个体意识的追寻,这种情感是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永远处于冲突之中,并没有任何归结点的艺术表现,像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之间永无归结点的运动和碰撞。
在文学作品中,他们一方面举着“人文主义”的旗帜,高唱着人性解放和自由奔放,超越宗教的意识,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个性和权威。同时另一方面,人应该理性地思考,关注人的伦理和道德,思考人与命\的关系,探索命运奥秘、悲剧地与抗争命运。在悲剧色彩的影响下,文学作品更注重个人主义的彰显,展现他们英勇无畏地抗争,而这种个性彰显正是古希腊人在认识、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与命运抗争的无奈精神体现。人的意识与现实产生矛盾,而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一个既不依存于人、也不依存于神的因素――命运,命运是不可战胜的,神也是如此。古希腊文学中贯穿着“人与命运的冲突”,无论神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人有怎样的智慧、高尚的品质,像神话中宙斯和普罗米修斯、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奥德修斯、悲剧中的阿伽门农,他们都被命运主宰,他们总逃不掉被安排的定命。但他们都有明显的英雄主义,虽然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却仍理性面对,积极乐观、不屈不饶地与命运作斗争,尽展他们的英雄主义与个人价值。古希腊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斗争精神,认为人应该去与命运进行抗争,不管结果如何,这种抗争精神正反映了古希腊人们对命运的否定、对神的诅咒和反抗及对自由的向往。这种精神是古希腊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向后人昭示了勇敢坚定,蔑视命运的战斗精神,而且他们能够充分地实现个人价值。更能征服自然、战胜自己的命运。
希腊神话更具有“神人同人同性”的特点:神具有人的体魄、弱点、需求,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冷漠无情的神,而是一些极富人情味的生灵,并且自由地混在凡人中间,神被降到了人的地位。取材于神话的悲剧表达的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主宰人事的是法则而不是神或机会。悲剧中的英雄人物不是一个任命运摆布的牺牲者,他是一个思考着的人。他需要理解自身,分析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被西方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是以理性眼光看待历史的第一人。他同以往的神话历史家最大的不同是他清楚地认识到历史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神话传说,而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类活动的科学。在分析希波战争中雅典取胜的原因时,他摒弃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完全归之于人的因素;希腊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装备精良。尽管在希罗多德的作品中有理性思想的萌芽,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在他的历史书中偶而也陷入超自然的解释,有预兆、神谕、灵验之类的神定论、宿命论思想。后来的修昔底德在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上则远比希罗多德成熟得多。修昔底德是西方史学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史学家。他首先否认神灵参与历史的说法,将神灵从史书中完全驱赶出去。因此,在他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过神灵征兆应验之类的东西,也未出现神对人类事务的干预,力戒用超自然的力量去解释历史,而是用自然原因去说明各种自然现象。这种将人类历史独立于神灵之外的历史观点,恰恰是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因此,休谟说:“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至此,希腊史学家确立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历史批判方法,奠定了西方史学的基石。
理性主义是古希腊文化的精髓,它是古希腊对西方文化的重大贡献,并深深地积淀在西方人的心中,对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篇5
【关键词】自然法观念 中西比较
自然法观念是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说是西方推崇法治的根源。自然法即自然的法则。一般来说,自然法表示一种对公正或正义秩序的信念,这种正义秩序普遍适用于所有为宇宙间最高控制力支配的人。①如果把自然法观念仅界定为一种关于外在或超越于人类实在法,但可以通过人类理性去认识和把握的客观法则或永恒的理念②,那么可以说中国同样有自然法的思想。
西方的自然法思想
1.自然法的起源与发展
自然法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在这里,赫拉克利特表述了一种超越神与人且永恒存在的一种规则,他将这种规则称为“火”。随着智者运动的兴起,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将关注的重点由自然界转移向人类社会,并将这套规则引入人类社会,作为评定人定法则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法是人类的理性,是以正义为基础,引导人行善、阻止人作恶的准则。斯多葛学派认为支配着宇宙与人类的“理性”就是自然法,因此他们主张人要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法则生活。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继承和发展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将抽象的自然法理论同古罗马政治与法律结合起来,他认为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是永恒存在的并且适用于所有人,它的内容是正义的。
在被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自然法思想被披上了神学的外衣。中世纪神学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自然法离不开上帝,他将法分为永恒法、神法、人法和自然法四种。
近代,在思想上,人性、理性、人权重新获得重视,神性、神权受到打压;在社会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市民阶级逐渐崛起;在哲学上,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逐步代替了中世纪的神性主义成为主导,这使得近代的自然法观念向着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格老秀斯是近性主义自然法思想的奠基人,他认为自然法不是源自上帝而是源自人的本性。霍布斯继承和发展了格老秀斯的观点,他同样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认识和解析自然法,不同的是在霍布斯看来自然法是一种道德律。与霍布斯一样,洛克同样认为在人类通过缔结契约而形成的社会之前存在一种自然状态的社会,但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与人平等、和平相处的状态。这种自然状态中存在着一种自然法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个自然法就是人的理性。
2.自然法的特点
虽然自然法经历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代自然法到中世纪的神学自然法再到近代的理性主义自然法的发展,但是从中不难发现一些始终存在其中的基本特征:⑴自然法是一种绝对正义的规则。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还是近性主义时期,自然法都是一种支配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规则,并且这种规则是绝对正义的。⑵自然法是永恒的、普遍的。西方的自然法学家普遍认为自然法是超越时间与空间而存在,且对世间的万物包括全体人类都有约束作用。⑶自然法高于人定法。因为自然法是绝对正义且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人类在制定成文法时必须以自然法为基础,符合自然法的理性和正义的精神。
中国的自然法思想
1.自然法的内涵
中国的自然法思想存在于道家、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体系之中。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社会的管理和法律的制定应该“自然无为”,“自然无为”强调社会的发展应该顺应自然,要做到顺应自然统治者首先自己要不妄为,在管理社会、制定法律时要注意“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和“绝巧弃利”,即保持百姓思想的单纯,保持社会风气的淳朴。
儒家认为自然法是宇宙运转的内在规律,即所谓的“常”。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认为人性中也有“常”,孟子说:“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种人性中固有的,不是外界强加的“仁义理智”就是自然法在人性中的体现。英国著名的汉学家李约瑟说:“中国肯定有一种自然法,即圣王和百姓所一贯接受的那套习俗,也即是儒家所说的’礼’。”③“礼”是儒家自然法在社会生活领域的表现形式。“夫礼,天之精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是儒家的道德行为准则,并且指导具体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包括人制定的成文法必须要符合“礼”。“礼”的核心思想,“礼”的制度表现是“三纲五常”。
墨家对于自然法的表述是“天志”或者“天法”。“天志”即天的意志,它的内容是“兼相爱,交相利”。“天志”以爱人和利人为最高准则,且“爱”和“利”是没有等级差别的。“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所不欲则止。”可见“天志”是一种普遍的准则,人类制定的法律要符合“天志”,否则将“不可以为法”。
2.自然法的特点
总结道家、儒家和墨家的自然法观念,我们发现:⑴自然法是普遍的、客观的法则。不管是道家的“天道”、儒家的“常”,还是墨家的“天志”,它们都是世界运转的内在规律,不会因外在变化而改变。⑵自然法高于人定法,是人定法的基础。荀子将“礼”称为“法之枢要”,并且强调“非礼无法”,就是把“礼”作为人定法律的指导,不符合“礼”的法不能称之为法。同样的,墨子的“法不仁不以为法”也是在说不符合自然法的法律不能算作是法律。至于道家,虽然老子推崇自然法反对人定法,但是以宋、尹文为代表的稷下黄老认为“法”和“礼”都是源于“天道”,并且应该顺应“天道”。⑶自然法的内容是善。道家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和“绝巧弃利”,儒家的“仁义理智”,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从本质上说都是对“善”的表述,同时自然法本身也有引导人向善的目的。
中西自然法比较
1.内涵不同
西方自然法观念的核心内涵是理性,而中国自然法观念的核心内涵是伦理。古希腊时期斯多葛学派就认为自然法是种神圣的理性,中世纪时期的自然法被表述为接近“神的理性”的理性,到了近代,洛克说:“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的全人类。”③可见,理性是西方自然法观念的核心内涵。中国的自然法观是以“天理”为基础的,这里所讲的“理”强调的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宗法制的伦理。“人伦者,天理也”,天理即伦理。
2.特征不同
虽然中西自然法都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宇宙运转规律,并且自然法是人定法的基础和准则,它们都有最高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但是西方的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而中国的自然法是可变的。如西塞罗所说:“法律不是由人的才能想出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民决定的,而是某种凭借允许禁止之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之物。”④中世纪时期,自然法是链接永恒法和人法的桥梁,永恒法是不变的,自然法因此也是永恒不变的。近代,格老秀斯摆托了神学的统治看自然法,他认为即便是上帝也不能改变自然法,进一步肯定了自然法的永恒性。在中国,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为重,吾从下。”④这反映了孔子认为“礼”是可变,对于怎样守“礼”个人也可以有所选择的。
3.形成的背景不同
西方的自然法观念发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对待自然是一种对立和征服的态度。一方面商品经济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买卖关系,这为自然法发展中的社会契约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农耕文明占主导的中国,人依附自然、顺从自然,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中国的自然法主要讨论的是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经济巩固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这使得自然法讨论的重点在伦理。
4.影响不同
在治国方略方面,西方的自然法为法治提供了基础,而中国的自然法则导致了人治。在西方的观念中,自然法是一种超越人的权力的普遍客观法则且自然法是绝对正义的,因此在根据自然法的规则制定出来的人定法也应该对人类有着普遍的约束力且是公平正义的。洛克认为自然法不仅存在于“自然状态”下约束自然权利,而且有了国家和政府之后它仍然继续存在。⑤因此,政府作为契约的缔结者也必须受到契约的约束,同时政府的行为必须以既定的法律为依据。可见,受到自然法观念的影响,法治的思想在西方萌芽与发展是必然结果。在中国,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自然法的观念被赋予了很浓的伦理色彩,自然法想要在人类社会得以实现就必须要借助人的力量。荀子在《君道》中如此论述法与人的关系:“法不能独立,累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制源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可见,君子(即人)对法的制定和实施是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因此中国古代的法律通常是君主意志的体现,约束的对象是君主以下的官员和百姓,这是典型的人治。
在对待法律的态度方面,西方的自然法使人们敬畏法律,而中国的自然法使人们敬畏君主。受自然法观念的影响,西方人认为成文法不仅是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在它的背后更隐藏着一种普遍、永恒且绝对正义的规则,如果违反成文法不仅是违反立法者的意志,更违反了某种强大的自然规则。在古代中国,成文法仅仅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如果违反了成文法也只是违反了君主的意志。人们少了对于法律本身的敬畏,多了对君主所代表的公权力的敬畏。另一方面,在西方作为契约缔结方的人民有义务遵守契约,并且对契约的遵守有助于政府保护他们的权利。在中国,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人民作为被统治者只能被迫服从法律、服从统治者的权威。和法律相比,例如“孝”等伦理观念对中国人来说更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
注释:
①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629.
②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5-66.
③肖静.中国“法自然”与西方“自然法”之比较[J].温州大学学报,2009(1):51-55.
④马建兴,蒋清华.超越中西的自然法之镜――自然法思想新论[J].太平洋学报,2006(11):45-55.
⑤占茂华.自然法观念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05:127.
参考文献:
[1]崔永东.中西自然法哲学之比较[J].哲学研究,1998(3):69-74.
[2]崔永东,龙文茂.“中国古代无自然法”说平议[J].比较法研究,1997(04):439-443.
[3]郭九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是否存在自然法思想[J].政法论坛,2008(1):82-89.
[4]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5]罗昶.中国“法自然”观与西方“自然法”说比较[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5):88-91.
[6]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中国 古希腊 希伯来 人类起源神话 象征隐喻
一、引言
当今世界有三大文明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别是中国、古希腊以及希伯来文明。中五千年文明从上古时期传承到今时,正是这悠久的文化造就了今天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现今我们的习俗,区别于西方的社会生活,甚至于我们的大众性格。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艺术等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科技高度发达,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尤其是在文学、哲学思想这些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希伯来文明就是最早的犹太文明,现今在全世界影响最广泛的古代宝贵文库《圣经》,就是希伯来人流传下来的。受此影响产生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可以说贯穿了当今西方世界。而这三大文明都有各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通过这些神话中不同的象征隐喻,我们可以分析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二、泥土造人
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古希腊神话中先觉者普罗米修斯捏泥造人,智慧女神雅典娜吹入灵魂;希伯来神话中上帝用尘土造出人类第一位始祖――亚当,而后又用其肋骨造了夏娃。在这里可以很明显发现这三类文明中都出现了泥土这一词目,相同的意象是否能体现不同文明的相同本源?又或者其有不同的理解?
神用泥土造人或者说是人来源于土地这一意象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人和大地的关系,似乎其中的象征隐喻表明各民族祖先的根源是土地,蕴含着先民对土地的崇敬。《说文》十二云:“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神,一日中七十变”;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地母该亚与乌剌诺斯所生的伊阿珀托斯的儿子,是大地女神之子,又捏塑泥土为人形,给予生命,此外古希腊神话中,众神所居住之地于奥林匹斯山,更接近于大地;《创世纪》中说,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亚当和夏娃孕育了世人,因此基督教说我们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
然而当我们再进一步思考时发现,事实却远非如此。就希伯来神话而言,在《旧约圣经・创世纪》当中,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主线冲突便是人类与上帝的冲突,这一冲突的开端就在创世纪当中。上帝耶和华是至上天神,也是唯一的神,作为天空之神,他的对立面是土地以及代表土地的蛇。伊甸园中那条蛇不管在犹太教还是基督教义中,常被认为是魔鬼撒旦的化身。对于信奉神教的希伯来人,除耶和华外,所有的神都被贬为魔鬼。就创世纪中上帝与蛇这一对立角色结构而言,那条蛇其实就是土地的神化形式。“蛇与造人的土地具有内在同一性”。由于古代希伯来人信奉神教,认为只有上帝是唯一的神,因此与神对立的土地就是污秽的、卑贱的、乃至罪恶的。由创世纪神话中发出来的所谓“原罪说”,寻根究底,那原罪之源就在于泥土之中,大地之中。人类的原罪来自于土地,因而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见到土地上充满败坏、和不法的邪恶行为时,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一切。再说到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在创造人类后,全知全能的宙斯虽愿意保护人类,却要求人类对他们服从以为报答,普罗米修斯这时代表着由土地孕育出的人类,为减轻人类的负担而欺骗宙斯,于是神开始与人类对立,甚至曾经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吹送给人类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由于渐渐嫉妒普罗米修斯,也开始迁怒于人类,最终神将潘多拉送到了人间,不同形色的悲惨充满大地、空中和海上,疾病日夜在人间徘徊,这极像希伯来中人类的失乐园。不仅如此,宙斯继而转向欧米修斯本人复仇,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每天派一只鹫鹰去啄食他的肝脏,但肝脏无论被吃掉多少,随即又复长成。这里鹫鹰的意象就象征着天空,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就象征着天地对立。虽然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神话有一点点出入,但所表达的泥土的卑污是一样的。
与两希神话相比,中国女娲泥土造人就表达了对土地截然不同的态度。《说文解字》中:“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吐”字本从土声,则为以子释母。《释名》中也说:“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太平预览卷三十六地部一》)可见土地在中国人眼中就是最大最坚实的支撑。而蛇这个贴地而行的生物,生命力顽强且繁衍能力强,代表着土地,代表着孕育,其象征隐喻也表明了人与大地密切的关联。尤其前面提到女娲人面蛇身,而另一位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伏羲也是人首蛇身,他们常常相对出现,女娲右手执规,伏羲左手执矩,二人腰际相连,下尾盘曲交错,男人拿矩,因要行“方正之道”,女人拿规,行“圆融之道”。这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道教中阴阳之道。
产生这些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平原造就了农耕文化,因此对土地有着极深的依赖与崇敬。古希腊文明起源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东北部,多沿海和岛屿。各城邦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使得古希腊文化中文学、艺术及建筑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再说到希伯来文明,希伯来人原来是闪族的一支,闪族起源于阿拉伯沙漠的南部,起初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在三次大规模向漠北迁移中,吸收了多种人类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希伯来文化。从这里我们看出两希文明都不是过多依赖土地的文明,因此与中国文明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类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于宗教思想。而两希文明又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也就造成现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大到文化根基小到人物性格的差异。
三、民族信仰
神话是由远古先民所创,其中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这些神话传说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远古社会形态以及民族追求的材料。在希腊神话中,众神居住在奥林匹斯山,神人同形,神也有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追求爱情,追求美好的生活,有和人一样的美德,像古希腊人一样富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崇尚英雄主义。与此同时他们也有同人一样的弱点,会仇恨、会嫉妒、会为情所困、会犯下错误。像前文提到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她代表纯洁,传授技艺给人类,司职法律与秩序,却仍然因嫉妒普罗米修斯而对人类做出残忍的事情。当然也有为爱疯狂的例子,阿尔法斯为了追求阿瑞塞莎跨过峡谷,翻越大山,掠过广阔的平原,甚至愿意与她一起坠入阴间,终于在忍受了阴间的黑暗之后得到了仙女的爱。这些神话故事都象征了古希腊人们的性格特征,敢爱敢恨,追求自己的人生。
再看中国的创世神话,开天辟地,为了撑起天地累得倒了下去,双眼变成太阳和月亮,四肢化作山脉,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还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神话似乎都与劳动和神力有关,又充满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人类为了后代甘愿不顾一切,牺牲自己。这些其实都象征了中国人民对勤劳勇敢的追求,肯定劳动的价值,同时认为神具有美好的道德品质,这与儒家思想也是十分契合的,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在歌颂美德。
还有一些细节当中我们能看出中国与两希文明中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宗教思想。女娲造人是泥土成型便成人,而在两希神话中,一个是由雅典娜吹入灵魂,一个是由上帝吹入生气。由此看出,两希文明中认为灵魂与肉体是分开的,人性的善恶与智慧都是后天形成的。由于亚当的堕落,后世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原罪”被认为是人思想与行为上犯罪的根源,是各种罪恶滋生的根,会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又是使人难以自拔的原因。希腊文化中将灵魂与神捆绑在一起,更加强调灵魂是从神处获得。所以这一点在之后的宗教中表现尤为明显,人死后或升入天堂或坠入地狱。以上种种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创世神话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而由此形成的不同民族信仰和人性特点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到现代,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及社会结构。
四、人与神的关系
在三个创世神话中,神与人的关系也有所不同。在古希腊神话中,神高高在上,主宰人类活动,神也会有私心,会惩罚人类,报复人类,甚至会为了维护其统治而惩罚乃至毁灭人类。当然也有像普罗米修斯这样少数的神愿意帮助人类,然而以宙斯为首的大部分神为统治人类,竟把装有疾病、灾祸,仇恨等祸端的潘多拉盒子送到人间。这其中的隐喻表明古希腊人有更为自我的思考,他们并不觉得神都是对的,神可以控制他们的一切。在古希腊人眼中,神就是人的象征,有品德好的,也有邪恶的,他们的意识中更加强调自我和欲望,更加富有想象力和造力。也因此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创造了那样辉煌灿烂充满创造力的文明。
在希伯来神话中,上帝是唯一的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耶和华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并让他们完全听命于自己,服从神的旨意,然而亚当和夏娃违背了神的意愿,偷吃了禁果,受到惩罚。其象征着规约,因此后人相信神的旨意,那些犹太教和基督教信徒会自觉遵循教义,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人估计过,西方文明中有三分之一带有犹太先祖的印记,希伯来人正是犹太的先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展贯穿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我们有理由说西方文化受到希伯来文明的很大影响,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其中的契约精神,法律的发展。
再说到中国起源神话,人与神的关系十分融洽,女娲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这种神帮助人类的故事在中国后世神话中多有出现,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中的故事也多此类型,包括在名著《西游记》中,神仙也都在帮助唐僧西天取经。这一现象所包含的隐喻是一种和谐,和谐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伏羲创八卦,讲究天地阴阳和谐,在中国漫漫历史中,这个词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代帝王被称作是天子,就是神的儿子,然而天子与民的关系激化也会导致民众其统治,可见和谐之重要。直到今日,受长期文化影响,我们仍然看中和谐,社会和谐,阴阳和谐等。
五、结语
上述探讨了中国与古希腊、希伯来神话中人类起源的不同象征隐喻,从“土地”的意象,民族信仰以及人与神的关系这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都是经过长期的沉淀发展而来,而这三大古老文明从起源神话中就隐含了不同文明的不同根基,由此根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民众性格等。而我们现今不同文化的出现也能从这些起源神话中找到蛛丝马迹,了解远古时期神话故事的象征隐喻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575.
[2] 古斯塔夫・思威布.希腊神话和传说[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1-7.
[3] 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255-295;
[4] 张开焱.泥土的神圣与卑污―三则人类起源神话文化内涵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1(3):93;
篇7
在西方数千年法律思想的长河中,“自然法”这一名称被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因不同目的而运用。自然法最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自己的一些著作中表达了自然法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关于“法律的内容就是正义”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公元前四世纪,是希腊各城邦,特别是雅典的思想和政抬的动荡之秋。亚里士多德在这期间提出了自己的法律思想。他把“正义,确立为法律的理想标准”。那么,“正义”又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用‘正义’一词来表示一种道德状态,这种道德状态不仅使人们做公正的事,还使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成为公正的。”他还认为:“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持整个社会的利益,保持从德行上说是社会上最优秀和最杰出的公民的利益。因此,‘正义、一词还指在国家内创造和保持幸福。”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分为两种:一是分配的正义,这种正义规定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它“表现在对荣誉本文由收集整理、财富或其他任何可以在参加某个社会的人们之间进行分割的东西的分配上。”也就是说,团体按照各人的能力及功绩来分配荣誉、财富以及其他文化利益,而刑罚也随各人的过失而予以分配、这种分配的正义,对不同的人按其不同的价值,按比例分配,分到的份额是和价值相等的。二是平均的正义,这种正义在于以平等对平等,就是使社会上个人相互之间获得给付及反对给付的均衡原理,而使各个人相互尊重其权利。它表现在对属于交换物品范围的东西进行平均分配上,主要是与个人的私人利益、民法契约领域有关。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权利。一切任意的交易(如买卖、借贷、抵押等)和非任意的关系(如窃盗、奸、诱拐、伪证、杀人等),都要受这个原理的限制。
关于正义的实现,有两种途径可走。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既是城邦的善,又是个体的善;既是制度规范的原则要求,又是个体道德的原则要求,因此,社会规范和个人美德是正义的两种属性。为了实现公正原则,一是需要实行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二是需要提倡个体的美德原则。
二、如何实行邦政治法律制度
实行城邦政治法律制度。实现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正义需要做到四个方面:
1、法治。正义的“真实意义,主要在于平等”,如果万事以个人的命令为依归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实行个人统治,无异于在政治中加入“兽性的因素”。而“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影响的神袄和理智的体现”法律的实际意义是促成城邦人民有进入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度。
2、依据良法实行法治。法律有良莠之分,只有合于正义的法律才是良法,良法是实行法治的前提。“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3、选择优良的政体。政体是指对城邦最高统治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安排。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具备了最优良的政体的城邦,才能有最优良的治理;而治理最为优良的城邦,才有获致幸福的最大希望。”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划分为三种正宗政体和三种变态政体,其中以中产阶级执政的既不偏袒少数富人利益又不偏袒多数穷人利益的公民政体为最优政体。
4、建立权力制衡机制。亚里士多德认为,“为政最重要的一个规律是:一切政体都应订立法制并安排它的经济体系,使执政和属官不能假借公职,营求私利”。群众“一听到公务员正在侵蚀公款,他们就深恶痛绝;他们因此才感觉自己在名利两方面都有所损失了”为此,要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权力的制约,使执政者秉公办事。
篇8
希腊神话对欧美语言文学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在伟大的诗人荷马(Home)r两部史诗《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中,描述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攻打伊利亚特城的交战过程。以神话为题材的著名悲剧有《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语言文学名著,使古罗马文学继承了古希腊文学的传统。使世人从中获得了灵感,为子孙后代创作神话故事提供了材料,创造了许多世界名著。优秀的语言文学艺术为神话故事提供了新的生命,同时神话也丰富了文学和艺术的语言。文学艺术和神话的互相融合与发展,促进了欧美语言文化的快速发展。诗人休斯(TedHughes)的著作《乌鸦》采用圣经和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将诗的语言和粗俗的口语相结合,给人以虚虚实实和真真假假神话般的感觉。在20世纪英语语言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的力作《尤里希斯》(Ulysses)。作品模仿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故事情节,解读了西方社会的腐朽和落后,现代人的孤独和绝望,体现了欧美时期文学的艺术特征以及审美思想。
二、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
希腊神话的语言也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这充分说明了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例如,TheNationalAeronauticandSpaceAdministrationhadcalledita“success—oriented”scheduletogetthespaceshuttleflyingagain,buttheodysseyofDiscov-ery”wasbesetwithvariousproblem.这句话中作者灵活运用了“odyssey”一词,这个单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在海上漂泊十年,历经千辛万苦返回祖国。在句子中“odyssey”用来指发现号历经各种挫折和困难在太空探测。欧美国家的英语语言有着严重的性别歧视,英语语言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这在希腊神话中可以完全体现出来。例如,带有男性词汇的有:MarrdayMarrhourMarrmadeManageMankindWalkmanMarrma-chineconversation等等,都充分说明了男性的中心地位。
1.英语语言的词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人名
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词汇出自于希腊众神的名字。例如:AtlasTitanicHygieneHygieneFridayNemesisNarcissismSiren等等,这些词汇出自于希腊神话人物、巨神、健康女神、音乐女神、复仇女神、美少年、半人半岛的女海妖等人物的名字引申的。还有月份名词,一月January、三月March、五月May、六月June来自守护神、战神、女神和天后神的名字。与奥林匹克主神首领宙斯Zel8和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有关的词语,在西方社会也是众人皆知的。
2.英语语言的词汇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天空星系
在英语语言中,大量的天空星系词汇,例如:JupiterPlutoNeptuneVenusMercury木星、冥王星、海王星、金星、水星等都是以星系命名的,它们均源自古希腊神话名称。
3.英语语言的短语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英语语言的短语、句子,大多来自于系列的神话故事。例如:Europaisaprincesswhowasab-ductedandcarriedoffbyawhintebulltoCrete;ThebullwasactuallyZeus;KingofthegodsinGreekmythology克里特岛(古希腊文化的发源地)和地中海东岸一个小国家的漂亮公主等短语。
4.英语语言的时态、修辞方法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英语语言的时态变化,修辞方法也是在希腊神话中引用而来的。例如:Prometheusunbound,Herculeantask,巨大的力量,工程艰巨等词语的修辞。月桂树Laurel是一种可供观赏的常绿乔木。laurels指用月桂树叶编成的桂冠。在希腊神话中河神的女儿达芙妮(Daphne)为了逃脱太阳神阿波罗(Apollo)的追求,她的父亲将她变成了月桂树,阿波罗很伤心,于是他穿上了树叶和树枝来怀念达芙妮。laurels代表victory,古希腊人用阿波罗神木的枝叶(月桂树)做成桂冠,赠予竞技中的胜者。最有才华的诗人在欧洲被称为“桂冠诗人”。
三、希腊神话对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佛洛伊德医生(SigmundFreud,)借用希腊神话故事俄底浦斯弑父娶母,发明了恋母情结词语Oedipuscomplex,解释为男孩对父亲带有敌意,对母亲怀有爱慕;恋父情结词语Electracomplex,则是女孩对母亲的敌视,对父亲过度的依赖,说明在精神上本能冲动欲望的一种心理病态,可以看成是一种精神疾病。
四、希腊神话对西方国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人们有其独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的世界观。希腊神话故事个性鲜明,与现实生活很接近,没有神秘色彩,风润自然富有艺术感染力,所体现的自由与宽容的乐观性格,塑造了西方国家特有的本质。西方国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所强调的是发挥个人的权利,不受约束,争取独立、自由的能力。
五、希腊神话对西方国家的重要影响
西方国家和艺术发展,受希腊神话的影响,也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其中巴特农神殿就反映了非基督教的观念,即泛神论。还有后期发展的一神论,即犹太教和基督教,基督教强调的是用内在的信念和道德反思来赎罪,犹太教是用外在的法律和仪式来赎罪,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基督教融入了古希腊神话的英雄故事,希腊神话对推动基督教攀上西方宗教的顶峰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六、希腊神话对西方艺术发展的影响
希腊神话为绘画、人体艺术和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原了人类的纯朴与真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phae)l,创作以神话手段为主题的名画巨著,已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为世人广泛流传。17世纪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绘画技巧已经非常娴熟,力作有鲁本斯和伦勃朗。鲁本斯在肖像画表现的目光充满了生命力,体现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18世纪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女神》歌颂了争取自由和平和博爱的精神,以人体艺术(脱去了外衣的神)呈现于世。
七、结语
篇9
关键词:古希腊 自然派 惯例派 春秋战国 孔子 墨子 荀子
一.古希腊语言学中自然派和惯例派的论辩
克雷特利斯和赫莫吉尼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有一天他们论辩“词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两人各抒己见,观点各不相同。克雷特利斯赞成这样的看法:一个事物的名称(不论是希腊语或是蛮族语言)是由它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因此语言自然而然的具有意义。他反对那种把某些人约定俗成的东西说成名称或词的说法。他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只有一个正确的、根据本质产生的名称,所谓名称不是有些人约定怎样称谓就怎样称谓的。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名称是由于它的性质而产生的,受自然的支配,所以语言自然而然地具有意义。
赫莫吉尼斯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认为,任何名称除了习惯之外,别无其它“正确性”存在。他表示,我不能相信名目繁多的正确性在与别的什么东西而不在于约定俗成,如果有谁确定一个名称,那个名称也就是正确的名称;如果后来改用别的名称而不再使用原先的名称,那么后来这个名称的正确性也丝毫不亚于前者,这正如我们可以任意改变奴隶的名字一样,因为任何人的某个名字都不是按本质产生的,它是在某些法律和习惯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他认为,名称是语言使用达成的协议,而协议是可以改变的,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只要大家同意,用什么词都可以。
二、先秦诸子语言思想理论争鸣及与古希腊论辩的契合和碰撞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一样,先秦哲学家们曾就“名”和“实”(即名称和事物)的关系进行讨论先秦哲学家们阐明了一系列的语言学原理,奠定了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基础。
1.孔子的正名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早提出了“正名”的观念。严格地说,孔子的“正名”不是专门论述语言问题,但它对语言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子多次谈到了“正名”问题。
《论语 子路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这里讲的都是政治上的“名分”,这是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名”是用来说明、表达“实”的,正名的目的核心是名实相符,恢复的是“信”。“信”是正名的核心,不正之名恰恰是无信的集中体现,并成为造成进一步混乱之因。言论、名称这些形式是说明内容的,但他并不是内容本身。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但形式证明不了内容。但形式与内容脱节开来时,人们不但会对形势不信任,从而影响到对内容的失望,并且逐渐的丧失信心,这才是最为危险的。另一角度思考,孔子对于名称与事物其实在“正名”中也有了一定的阐述: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但形式证明不了内容,形式与内容不能脱节。即:名称即为形式,而事物即为事物。名称是事物的表现,是表现内容的方式;但是仅有名称又无法确定其事物真实存在性,但另一方面,名称与事物不能够脱离使用和理解,如果脱离便会造成对应关系混乱。
2.墨子的语言思想
墨子也讲正名,但他们的正名与孔子的不同,墨子的正名是对说话人准确使用语言的要求。《墨子 说经下》:“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止于彼,此止于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意思是说,正名,就是要分清彼此。用于那个事物的名词只能用于那个事物。同一名词,不能既用于那个事物,又用于这个事物。墨子在《非攻下》里,辨析了“攻”与“诛”在语言上的区别。墨子认为“攻”是侵略战争,在动机上是“亏人自利”,在手段上是攻杀无度,在后果方面是“上不利天,中不利鬼,下不利人。”诛是秉承天命而行义,是合乎道义的利天下而为之。诛无道即伐其不义。攻是不义之侵略,诛是诛无道者必然进行的伐。这里的“攻”与“诛”同表示发动战争这一意思,可是名称不同,有很大的差异。
3.荀子的语言理论
战国后期,在语言问题上最有见地的学者是荀子。
他的《正名篇》对当代论争的实名问题作了总结,阐明了若干语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正名篇》云:“名无故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宜,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论述了名称和它表示的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的得来受到社会的制约。约定俗成的就是适合的,违反了约定俗成,就是不适合的。荀子的观点与赫莫吉尼斯的观点不谋而合。
三. 总结
孔子的“正名”中暗示着名与实的辩证关系,即整合并包了自然派与惯例派的主张思想。墨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从其区别“攻”与“诛”和《墨子 说经下》看,用于那个事物的名词只能用于那个事物。同一名词,不能既用于那个事物,又用于这个事物。强调了名称与事物的自然由来的关系,体现着自然派观点。但墨子有关事物的分类(达、类、私)在某种程度上将自然派与惯例派做了一定的结合。墨子论述了语言表达思想的问题:墨子认为,集合表述事物的名称构成了句子,“口能”指口的机能,因为口可以发出表示各种事物的声音,故说“言也者,谓口能之,出名者也”。这实际上又与惯例派基本相似。
由此,古希腊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的发展皆起源萌发于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论辩,论辩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经阶段。两者皆最先由哲学家和思想家发起思考,并且在语言理论方面论辩的观点:古希腊自然派和惯例派,先秦的孔子、墨子、荀子语言思想理论,二者有着一定的类似性观点,某些方面的碰撞和契合,以及整合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4
[2]俞允海.潘国英《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007-8
作者简介:
马艳红(1992-4-1),女,辽宁阜新市沈阳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
篇10
[关键词]神话;拯救;救赎;价值观
什么是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远古先民对世界的最初认识,这种认识在民族思维中有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作用,影响着后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罗斯(H.J.Rose)说,神话是幼稚的想象力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探索的结果。柯克(G.S.Kirk)说:/神话既是动听的故事,又是涉及一般生活,尤其是社会生活中富有启示意义的寓言。美国文艺理论家威烈克与沃伦(Wellek&Warren)说:从历史上看,神话是宗教仪式的口述部分,是仪式扮演的故事。
正如在古代神话中大禹治水一事:“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全心全意带领百姓治水,最终得到胜利。当洪水来袭,万千黎民只会惊慌,不会自我的组织去战胜洪水,不懂得自我的拯救,总是期盼的大禹类的英雄来带领来拯救他们。在后羿射日的神话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凿齿、九婴、大风、封、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断修蛇于洞庭,擒封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当十日出现时,百姓惊慌失措,毫无办法,只会祈求上苍,希望苍天解救自己,不知自我想办法,实现自我的拯救。最后等到后羿的出现才解救万民。人们对其歌功颂德,却不知自己的悲哀所在。他们的思想已经麻木腐朽,已经不懂得自我,没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不懂得自我的拯救,面对灾祸时只会是自我被动的期待英雄式的人物出现来解救他们,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变得狭隘落后。
在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则是人化的神。古希腊神话有一套完整的神话体系。这些神没有高高在上,他们与人类一样,具备人的各种思想感情,他们也会犯错。他们犯了错就会自我救赎。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普罗米修斯是堤坦神族的子孙,他看到原始人类生活很艰难,十分痛心,决计要帮助他们摆脱灾祸。他知道,要使人类也具有神的力量,成为世界的主人,只有掌握了火,才可能实现。于是他把火种带到人间,使人掌控了火的使用。对于凡人来说普罗米修斯给人带来了希望与未来,可是对于众神来说他触犯了神的尊严与法律。后来众神之王宙斯发现天火被普罗米修斯偷走带到了人间,愤怒的神王让他进行自我的赎罪,让他为自己所做的恶果承担责任。宙斯把他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岩,派一只凶猛的巨鹰去啄食他的肝脏。夜间巨鹰飞走后,肝脏又重新生长出来,黎明时巨鹰又飞去啄它。就这样,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是普罗米修斯应得的惩罚,他要为自己犯的错误来买单,来赎罪。
纵览希腊神话世界,多是些有超人能力、极富人情味的人形神祗,他们组织了一整套家庭及社会生活的网络,他们像人一样思考、行动,与常人无异――它所展示的是神化了历史画卷。希腊神祗采取了鲜明的人化样式,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因而能广泛地介入丰富的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及人类感情在古希腊神话中获得多姿多彩的反映。希腊诸神话的人化意味如此之浓,有关他们的“神话”,正是基于人的体验和社会的故事,也是基于这种情况下才使得古希腊的神有犯错的可能性,才能够像人一样进行救赎与忏悔。
为什么中国远古神话会是拯救?这与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在远古时代华夏神州地处内陆,各个氏族间虽然分散,但易于统一与管理。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中央集权。统治阶级的利益高于一切。神话的流传也可能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自己的国家。君权神授,将君王神化,认为自己的君王就是无所不能的神,教导民众不面对不可抗力因素时或是对生活不满时,不要轻生不满之心,不要反抗,要坚信他们的君王会来拯救他们,带他们走出困境。这样的民众充满了奴性,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远古神话回事拯救了。而古希腊地处海洋,各个城邦位置分散不不利于整合。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央集权并不明显。民众意识较为独立。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思想不僵化,并不麻木。个人英雄主义突出。他们所塑造的英雄大多有血有肉,生动形象,更贴近于人。他们会犯错,会改正。犯了错,他们会自我纠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们是通过自我的救赎来实现灵魂的升华。
精品范文
10古希腊法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