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叛逆学生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叛逆心理 教育关怀
近年来,大学生叛逆心理日益成为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大学生与老师、家长的矛盾,到他们自杀甚至伤害他人,似乎都在表达一个主题:叛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叛逆心理,理解与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就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了。
一、大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
(一)叛逆的内涵
叛逆又称逆反,通常指人为了维护自尊心而对对方的要求或态度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现象。
关于叛逆,不同的学科视野有不同的解读。在文学视野中,叛逆意味着独特和优雅。例如,张爱玲是旧文学的叛逆者,这种叛逆使她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无人能模仿的优雅。在社会学视野中,叛逆意味着冲突与对抗。“叛,乱也。”在教育学视野中,叛逆的考察指向特殊的对象,并着重分析冲突与不合作现象后面的教育学意蕴。
由此,我们知道,叛逆并不只是大学生所特有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只是大学生表现得更强烈、更突出。
(二)大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看
(1)大学生大脑发育已经健全,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时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为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大学生表现出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上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对问题的认识仍存在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的特征。对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
2.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方面来看
(1)传统的家长专制思想盛行,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有些家长总认为子女要绝对服从自己,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加上很多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因此,子女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而是总想摆脱家长的控制。
(2)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易产生矛盾。随着子女的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渐强,而一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想替子女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矛盾。而有些家长又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只是一味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忽视了子女的情感需求。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有效交流,就容易产生矛盾。
3.从学校教育内容方法方面来看
(1)有些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脱离实际,空头理论较多,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上有些老师教育形式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难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门课产生反感,甚至对老师和学校产生反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有些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么想,必须怎么做,根本不与学生进行交流 、共同探究,这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4.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
(1)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信息的高速传播、多元文化的涌入,使大学生的思维角度更加多元化,思维宽度更加深刻化,有时会让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迷茫,也有时会让大学生产生很多异于传统思想的想法。
(2)当代的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由于个人主义和拜金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以偏概全,对社会采取不信任态度。
(三)大学生叛逆心理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1. 叛逆心理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叛逆心理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教育学的视野中,适度的叛逆作为一种成长现象,它意味着个体的成长。随着个体的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他们开始改变依赖和胆怯的天性,变的喜欢自作主张,希望别人把他当成自尊和独立的人看待。当父母把他视为自身的附属品,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他们生活时;当老师对他们的痛苦视而不见,对他们的心声充耳不闻时,他们就会用叛逆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存在,宣告自己的反抗。所以说,适度的叛逆意味着个体的成长,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叛逆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虽然叛逆是个体成长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如果没有正确地加以运用,可能导致生命成长的停滞与困扰。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身心的急剧变化以及自我意识的强烈觉醒,急切的成人感与强烈的自我性,身心发育的不成熟性使他们容易采取激烈的情绪对抗来表达他们的叛逆。如果教育者不能理解这种对抗后面的心灵渴望与需求,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对待他们的情绪表达,就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严重者还会出现激烈的行为。近来媒体有不少关于大学生自杀甚至杀亲等事件的报道,都反映了这一严重后果。
所以说,大学生的叛逆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既有积极性的一面,更有消极性的一面。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大学生的叛逆心理,积极地进行引导,使其朝向有利的方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关怀了。
篇2
(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叛逆心理是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健全。笔者从产生叛逆的原因入手,从家长和教师双方教育学生,力求形成合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用情感感化教育学生,从而达到思想认知一致。
关键词 叛逆;初中生;教育
叛逆心理是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怎样教育叛逆的学生?初中生叛逆怎么教育?初中生存在叛逆心理怎么办?如何应对初中生叛逆?下面,笔者整理了一系列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 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子女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学生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学生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学生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学生,使学生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学生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学生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
2 主要表现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3 教师对策
3.1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对这些同学须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通过交谈,统一认识,达成协调感情以取得学生信任之目的。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3.2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其次是积极推进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3.4 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3.5 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
4 父母与初中生关系协调注意事项
(1)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学生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作为父母应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
(2)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这样,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
(3)父母要善于和乐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使少年子女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有两个条件:认识的一致和情感的沟通。要达到认识的一致因素很多,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采取耐心说服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学生有互爱的基础,但父母与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沟通。作为父母要帮助他们摆脱烦恼并指出发展的方向,满足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更多与朋友独处的机会。
(4)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的“自立”生活。
满足少年子女独立性的需要,让他们自立生活这是与少年子女搞好关系的手段之一。譬如,培养初中生的社交能力,让他们代表父母与亲朋好友交往,使他们产生独立交际的勇气和长大成人自豪感;学习方面,父母要指导他们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写好日记,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但是初中生由于是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父母放手让他们独立,却不能撒手不管,而要时刻注意他们在独立自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特别是在挫折困难面前产生苦恼时更要给予鼓励,教给他们处理困难、克服苦恼的方法。
(5)父母要采取耐心、说服、疏导的方法对待初中生的反抗性。
初中生反抗是为了独立的反抗,这是初中生发展中正常而必要的行为。初中生表露出反抗行为正是进行指导教育的好机会,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其反抗的性质及原因。如果是对自己家长式作风的反抗或不合理的教导方法的反抗等,父母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不应该一听到他们有意见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概视为缺点加以否定;应该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指出他们反抗的消极面,引导他们与父母交心谈心。
5 结语(下转第376页)
篇3
关键词:中职生;叛逆心理;成因;对策
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现在学生不听话,难管。究其原因是青春期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影响造成的。中职生的叛逆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叛逆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或事物有片面的看法,从而有意识地与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进行抵抗。如有些学生认为,因为自己成绩不够理想,所以老师总是故意找自己的茬,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上课顶嘴,作业不做,逃课扎堆,甚至还组建“小群体”。由此可见主动型叛逆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影响较坏。被动型叛逆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响刺激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被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和随意性,只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较易诊治的。
中职生叛逆心理的出现,与学校教育、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学生异于幼时,其一,他们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想以独特的见解或举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其二,好奇心理加重,有别于幼时被老师和家长叮嘱就会乖乖听话不去做某些事,青春期的学生已经有独立行动的自由和能力,对于那些被禁止的事物,只会引起他们更强烈的好奇心;其三,对立心理,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态度,也会对对方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譬如总是被批评的学生,其叛逆情绪要比受表扬的学生来得更为强烈;其四,偏激心理,这一阶段的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看问题过于简单或片面,从而引发其看待事物的偏激态度。
二、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最重要最根本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更优越的生活环境,选择在外奔波,甚至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他们都认为孩子在这种全封闭的学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到最后总是事与愿违,当孩子回到家,他们发现与孩子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或者是因为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继而不欢而散。曾经有一个家长打电话跟我说,她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全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更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可是一回家发现与孩子基本上没有共同语言,有时问一下她们的学习情况他们都爱理不理的,甚至觉得父母很烦。为什么她们现在没办法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呢?后来我与学生慢慢接触,发现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平时寡言少语,我通过长时间与该学生接触,才发现她其实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孤僻。当谈及她和父母的关系时,她跟我坦言,她是独生女,父母平时很少回家,她平时感觉很孤独,而且父母一回家并没有关心她的所思所想,而是总是关心成绩排名,这让她觉得很郁闷。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不当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
三、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是中职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中学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性格的转折点。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在人多的场合下对其进行严厉训斥、恶语批评或者其他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行为,由此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和要求,甚至故意对抗。还有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也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更会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通过以上对中职生叛逆心理的成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中职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家长需要改变教育方式。家长要注意多观察,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频繁,对周围人的态度敏感,不能再采取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孩子的未来心系家长,家长需要在平时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对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给予肯定的态度,让孩子建立自信。对于孩子做错的地方,应以引导、开导代替批评、打骂。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达到父母与孩子真正的相互理解。切忌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的对比,贬低自己的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叛逆的心理。家长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向别的家长寻求建议,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最好能和子女的教师加强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时的表现,从而在家里能进行更好的沟通。家长可以定期与子女进行家庭会议,将他们视为家庭内可以发表意见的一份子,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孩子多多交流,相互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子女也就没有叛逆心理了。
其次,教师需要换位思考。教师应尊重学生,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气,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有益于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真正做到以朋友的立场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流。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 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学生在犯错误的同时他们本身已经心有惴惴,如果能以友善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则会比训斥或批评更为有效。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篇4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强。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不作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
(3)对立心理。人对人一旦持有排斥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还为此沾沾自喜。
2.客观原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的不当。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
除了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外,同龄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
中学阶段学生精力充沛,探究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好奇、执著。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
现在的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在当代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的情况下对青少年产生了更多的负面影响,而他们又由于理论修养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易感情用事,过于偏激,产生逆反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同时,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特点还有感应性、自发性和可变性,在此就不再一一进行详细说明。
三、调适方法
1.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
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中学生一时的叛逆心理会很快消失的。
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
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能给他们太多的责备。
3.从叛逆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要结合家长的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和联系,互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里的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叛逆心理;引导
不同于理工课程的理性和逻辑性,语文是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且感性的课程,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这对于让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如今学习的重担和学校以及社会的高素质要求,当代的学生无不都是压力满满,久而久之的积压造成的叛逆心理现如今也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重点,叛逆心理造成的负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更应该认真对待,利用语文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对初中生心理进行排解和疏导。
1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不足
出生在新时代的初中生,思维和想法与以往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的学生见识更高,思维更广,不甘于被长时间的约束,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因而表现出的叛逆也更甚于过去的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如今的初中教学工作者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管理难度大,对于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感到没办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语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师的个人演讲,简单地向同学们灌输着书本上的知识,强调字、句、章的结构和内涵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实际教学中的老师多数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再拓展或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重,以自我为中心,这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也形成了阻碍。
2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教学中的合理做法
2.1掌握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是进入教学活动主题的根本和依据,但是轻松活跃的氛围则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讲解,同时,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更好更为有效的疏导,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学习和探讨的空间,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和想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适当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小活动,带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认真倾听,逐渐渗透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对学生缓解叛逆心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到到教学工作者对其的尊重和理解。
2.2结合课文内容,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语文是个丰富多彩的存在,充满了积极性和正能量,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不同内容之间的理解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美好描述转移注意力和思考的方向,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教学结束后,为学生有意留下专门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叛逆心理寻找释放点和解决办法,逐渐学会去体谅理解他人,懂得去调节自身情绪,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的趣味性并逐渐融入其中。
2.3课后与学生真诚沟通,构建信任与情感基础:课上课下的交流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挚友,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积累的多了,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信念更加明确和坚定,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相处,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学生改正一些缺点和错误。学生产生的亲近感、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关键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的了解,当然也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目的。
3结语:
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理成长上处于良师益友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能够有效排解学生的负面心理,当然需要结合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以自己深刻的见解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相应的回复,要充分的认识到叛逆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对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出发,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逐步去引导学生的真性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自身偏激不成熟的心理这一成长进程中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史云铃.《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综合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4):112-115.
[2]窦辉.《初中教学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思考及探究过程》[J].成才之路,2016(58):104-110.
篇6
关键词: 初中学生 叛逆心理 数学教学 主观障碍 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日益早熟,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孩子偏离了正确的学习方向,受控于自己一时的叛逆心理,甚至误入歧途[1]。如何正视学生叛逆心理,跨越教学中的主观障碍是初中数学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
在初中教师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叛逆的学生,多数教师会感觉到“头疼”,而这些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理,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学习背景及社会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家长
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身体和心理的不断发展,逐渐塑造了自我,形成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旦精神受到打击,超出承受范围,往往就会感到被压垮或是被生活抛弃,情绪就会处于失控状态。部分父母常常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唠叨、压制、强迫、暴力的手段,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等方法,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尊严和精神世界[2]。
(二)成绩
这些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叛逆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一部分学生本来成绩比较好,由于各种因素成绩下滑之后,不敢面对这种结果而选择逃避。此外,一些学生将成绩看得过重,认为自己努力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一旦考试成绩与自己的实际努力程度不符,就会因受不了打击而选择放弃数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师
在日常数学学习中,一些数学教师习惯“偏向”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表现出的“爱理不睬”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偏科现象及叛逆心理。
二、完善初中数学教学的途径
针对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及自己的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克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更好地投入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完善初中数学教学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心
数学教师在面对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时,要想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诚心,放下对教师及数学知识的警惕。而教师在表现诚心的过程中,应“坦诚相待”,除了使学生感受自己的诚心之外,还使学生从心里认可自己。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线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无法准确地运用三角形的中线。对于这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制订数学补课计划,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能够感受教师的诚意,将心比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二)细心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还应表现出细心的一面。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无法理解数学概念或无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而产生叛逆心理。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细心指出学生问题的根源,还应加强课下练习,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3]。例如:在学习数轴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总是忘记画数轴的箭头,针对这一状况,教师要细心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详细讲解数轴箭头的重要性,使学生牢记在心,避免今后忘记画箭头。
(三)耐心
学生的叛逆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化解的,需要数学教师长时间地开导与付出,还需要数学教师具备一定的耐心,坚持到底。教师在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同时,也应在适当的时候换位思考,以便从根本上理解学生。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四)及时与家长沟通
针对学生叛逆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数学教师应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将学生叛逆心理剖析明白,使家长认识到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模式。此外,在必要的条件下,数学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合作”,使学生在学校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为父母争光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面临学习压力之外,还需要面临生活及家庭的压力。初中数学教师在面对叛逆的学生时,除了要表现出自己的耐心、诚心及细心之外,还应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叛逆根源,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也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丽莉.老师,请点亮那盏灯――谈谈如何帮助初中生走出青春期的迷惑与叛逆[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7):14-15.
篇7
【关键词】叛逆心理 学科教学 影响 调适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都比较快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矛盾交互影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敏感,正处于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叛逆期。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越是不愿意学习;你越让他认真做作业,他就越不认真对待,甚至出现在课堂上顶撞老师、课后不做作业的情况。于是,很多教师发出感慨:现在的学生怎么了?其实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叛逆心理在教学中的表现。所以说,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从学生认知、情绪、交往、自我意识的发展等角度全面把握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叛逆心理在学科教学中的表现,依据新课程理念,适时调整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平稳过渡叛逆期,尤显重要。
二、叛逆心理对学科教学的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处于生长与发育的第二高峰,大脑的机能显著发展和性的成熟是生理成熟的主要特征。心理上从智力、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处于转变期。这一转变期也是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关键时期。正如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皓和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霍静所说的那样,90%左右的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
从现阶段的学科教学来看,为了追求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关注的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达标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设计了许多情境,运用了许多教学方法,但围绕的中心是知识目标的达成,这一中心的确立就让许多学生产生了认知方面的叛逆心理,特别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带来厌学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对该学科的学习就处于一种被动和抵触的情绪之中,自然就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叛逆心理让学生对学科学习失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但是学生一旦产生了对学科学习的叛逆心理,那么对该学科就丧失了兴趣,就无法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例如,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量简单、机械重复的计算,物理、化学学科中实验部分的空口说教,语文、外语学科教学中生字词的简单机械重复抄写,这都是容易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因素。叛逆心理一旦产生,对该学科就会失去兴趣,不但对学习造成障碍,同时也阻碍学生健康的发展。
2.叛逆心理让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抵触
《 论语 》上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面对学科学习,学生一旦产生消极叛逆心理,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好之”又如何能“学之”呢。众所周知,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布置适当的学习作业任务是合理的,但当教师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毫无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或者是超量的学习作业,就会给学生带来抵触的情绪。这种没有成就感,毫无快乐的学习,将会冲击学科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叛逆的心理,影响学科学习。
3.叛逆心理让学生对学科学习自暴自弃
现实教学中一些学科的学困生,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愚笨,而更多的是他们的心理上存在问题,他们往往在该学科的学习中是自暴自弃的,从来就没有想到要提高该科的成绩。其实不恰当的评价往往是导致学生对学科学习自暴自弃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啊?都讲好几遍啦,还不会。”“你连一个女生都不如,怎么学的!”殊不知这些语言都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极易让他们产生叛逆心理,并常常会因此而放弃该学科的学习。教学中不恰当的评价,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后,不仅学生不再愿意学习该科知识,更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甚至出现学习上的自暴自弃,会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故意捣乱,影响他人学习、干扰教师教学等现象,影响学科教学。
三、调适叛逆心理对学科教学影响的策略
叛逆心理并不是与生俱来,有的初中生产生叛逆心理也是这一阶段学生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正确面对叛逆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适时调适将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
1.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遏制叛逆心理的产生
要想学生学好某一学科,就要让他喜欢上这一门学科。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学困生,其他学科成绩都不好,且极具叛逆心理,但唯独某个学科很优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对这个学科情有独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遏制叛逆心理的产生。比如在化学学科学习中,将化学与环境和生活等紧密联系的情境引入教学,或者利用有趣的化学小魔术等形式,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遏制叛逆心理的产生。
2.精心设计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过程,抵制叛逆心理的产生
学科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一旦产生叛逆心理,将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不愿意参与学习,甚至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故意捣乱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特别是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才会主动抵制叛逆心理的产生。比如学科教学中设计的接龙游戏、猜谜语、情景剧的表演、辩论会、小竞赛、小调查分析等活动,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让他感到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活动,从而抵制叛逆心理的产生。
3.恰当评价学生,维持学生学习热情,减少叛逆心理的产生
新课程理念倡导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角度恰当地评价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互评。恰当的评价能维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的时候,自然会减少叛逆心理的产生。比如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一句“你读得真不错,都可以当播音员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句“你的这种方法太巧妙了,连老师都没想到”都足以让学生激动不已,充满干劲。激励而又温暖的话语让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境下一定会减少叛逆心理的产生。
4.联合多方力量,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消除叛逆心理的产生
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因素不仅仅是受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容易让学生叛逆。所以我们应该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教育的合力,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不让家庭的变故给学生带来伤害,也不让社会上的网吧、歌厅、游戏厅等造成学生堕落,更不因学校制度等的约束让学生叛逆。让家庭的和睦和关爱带给学生一份阳光的心情,让学校丰富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投入学校学习而远离网吧、歌厅、游戏厅等场所,让充满阳光心态的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一种阳光心态,消除叛逆心理的产生。正如孙梅在《 当叛逆搭上青春列车——谈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与调控 》一文中写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良好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叛逆离我们远去。
篇8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健康;逆反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5-01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我国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突现出一些新问题,诸如:意志薄弱、行为、情感偏离常态;他们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折力弱;他们打架不计后果,他们说谎、厌学、逃学……表现出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这一切令家长越来越感到头疼,老师越来越感到棘手。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为此加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1.案例描述
韦某,男,16岁,走读生,学习成绩较差,智力较好,对专业感兴趣,专业成绩较好。喜欢上网,性格倔强,自尊心和好奇心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对老师的批评要么以沉默相对,要么肆意顶撞。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他名字,他就抵赖、不承认,课后完不成作业。在一年的时间里,与大部分任课老师发生过顶撞。与同学关系也很不好,爱挑剔别人的意见,言行偏激,常与同学打架斗殴。班主任对此毫无办法。针对这位学生,我首先通过积极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温暖接纳、情感反应和内容反应等咨询技术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信任,同时也能初步了解他的情况。 其次和同学们直接进行讨论:如父母、老师等他们的哪些言行让你觉得不能理解?尝试过与父母、老师们心平气和地沟通吗?如何沟通的?表达自己不满情绪时通常用怎样的方式?效果如何?再次教给他合理宣泄的方法,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最后帮助他采用行为疗法,帮助他制定计划方案,逐渐减少叛逆性的各种表现。通过辅导,程某的逆反心理已有所改观,和老师、家长、同学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了,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过渡期的一种表现,许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由于他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形成原因
3.1主观原因:①心理上受挫。该生中考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心理受挫,又具有强烈的自尊性,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而用“非常” 方式需求关注。②好奇性驱使。 该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性,总想解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探个究竟,看个明白,亲身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③性格上倔强。该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④年龄特点。该生16岁,正处在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时候,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青年期好胜、好强、好奇、好变、好疑的心理特征,本身就包含着某些逆反心理的因素和产生条件。
3.2客观方面:①家庭环境。该生的父母为初中文化,家里田地少,常常需外出务工才能满足日常开支。生活压力较大,时间也很长,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②教师态度。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缺乏民主意识,对学生缺乏爱心 、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4.解决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我们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我们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对策如下:
4.1客观评价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成绩、性格、能力,不能偏心、偏爱,不能过分注重成绩,而忽略思想品德等素质的提高。如语文老师因他语文成绩不好,老师当众批评,增加了他的逆反心理。
4.2尊重理解学生。尊重他的人格,不对他冷嘲热讽进行心理施暴。要百倍地关心爱护,多与他接触,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做他的朋友和知己,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相处融洽,他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4.3真情疏导学生。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4.4冷静对待学生。学生叛逆,教师家长一定会不满。因此,会用声音来压倒他,用拳头来打倒他。急躁处理容易偏激,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也等他冷静,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不懂得控制自己。但大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篇9
【关键词】 逆反心理 叛逆行为 青少年教育
1. 逆反心理综述
“逆反心理”又可称为叛逆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认知和情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特点,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为了获得理上独立感,他们对任何_种外在威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易于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人对事容易偏执、过激。他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认为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于是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会突发奇想地使出许多招。以此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以龙卷风般的强大势头对抗外在的威力,以至于将逆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另一种则是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这类青少年由里都透着一种逆反与叛逆,他们不与外部力量产生直接对抗,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这种抵抗情绪更加强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当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这使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成人式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采取各种手段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认知的发展晚于情感、意志的发展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封闭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隔阂与分歧,使得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他们渴望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与尊重。然而,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给与积极引导,这就缺少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于是,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更倾向于以隐性对抗的形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再次,青少年易于受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促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动因。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2逆反心理产生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种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与阻碍。概括来讲,造成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初和最有影响的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然而,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俱增,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的关爱,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他们封闭自我,进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进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观念上产生代沟。从而导致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部分教师不具备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缺乏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意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从而在情感上老师产生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慎重的归因,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努力保持师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个性特点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也是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使是对所谓的“调皮鬼”、“捣蛋生”,教师也要重新进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人群的独立意识较强,不服从学校或教师所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全面地重新审视.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的、能扩展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现自己,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能够得到一种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此外,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叛逆心理.应泰然处之。其次,要正确分析叛逆心理的性质。叛逆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同时,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
篇10
作为中专教师,不仅仅要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更重要的还要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水平,能够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心理规律,总结学生的各种心理表现,在完善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人格。中专教师不仅要解答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的疑问,帮助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取得成绩,还要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寻找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中专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父母、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就会出现焦虑症、恐惧症等问题。教师只有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正确运用到教学和生活中去,恰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能够担当起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正确进行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大部分中专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学习缺乏兴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中专学生在课上学生的时候不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而导致中专生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课上就要恰当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教育心态,用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教学态度去引导学生,去感染学生;其次就是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下功夫,例如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赛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相互比拼中获得知识,等等。
(二)课下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培养良好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