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13 17:1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经济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经济体系

篇1

1农业附加值低

以小麦为例,目前在我国良田亩产小麦500公斤左右,即使按现在相对高价2.0元/kg算,一亩小麦毛利1000元人民币。现在再让我们算一算每亩的投入:①浇水,一季麦子需浇水6-7次,一次电费15元/亩,7次共计105元。②施肥,播种时施复合肥25公斤/亩,季中需追加一次尿素25公斤/亩,两次共计需160元。③耕种,联合收割80元/亩,播种10元/亩,共计90元。④种子,每亩需种子12.5-15公斤,合40元左右,4项之和共计395元。收入1000元减去支出395元余605元。假设一家5口有6亩地,总共产值是3630元,平均到每一人合726元,这是在各种条件都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得出。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很多地方是达不到上述收入的,再加上天灾人祸,农民一年的收入是可想而知的了,这其中还没计算劳动力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能规模化经营就会增加收入。我们暂时撇开不谈此主张能不能实现的问题,那就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一个农场吧:格雷格夫妇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3000英亩(1英亩约合6亩),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格雷格夫妇共拥有185头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为了打理这个农场格雷格夫妇拥有联合收割机、四轮驱动拖拉机、风钻机、农用轨道拖车、捆草机、播种机……这些农业机械的总价值大约为22万美元。实际上,已经有20%的美国农场开始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美国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在这样的现代化条件下格雷格夫妇每年需投入39万美元,收入40万美元,净收入是1万美元,即使就是这1万美元也是由于政府的补贴,如果没有补贴能维持不赔不赚的局面就算不错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再让我们回到前一个问题“能不能实现规模化“的问题。作者认为实现规模化经营不是不行,但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上的———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谈规模化经营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2中国人的“机会主义情结”

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自然经济和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具有天然的“机会主义情结”。有学者把我国的社会总结为“熟人社会”,这也正好契合了一位高校教授的社会调查,在一份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有一头病猪,你会卖给谁a熟人b陌生人,被调查者无一例外都选择了b,由此可见一般。而市场经济又称之为法治经济,在一个不善于遵循规则的社会里,尤其是在一个素质较低的社会阶层里,要想只是通过简单的组成农业协会与市场经济接轨谈何容易啊!基于以上两点,提出以下思路:

2.1仅凭市场经济解决不了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农业需要国家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

让我们先看看美国和日本吧,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和完善的国家。在美国,农业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的传统行业。与其他行业如工业、服务业相比,农民所交纳的税明显要少,额度相对较低,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税种。除了税收优惠,联邦政府还直接对农业进行补贴。2002年布什政府颁布的新农业法规定,在今后10年里,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和财政支持达到1900亿美元,平均每年投入190亿美元,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每年农业补贴不得高于191亿美元,除此之外还有完善的保险体系。在日本,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日本政府在一些税种中,一旦涉及到农业问题,就会对农业团体或农民个人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从事农业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法人事业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继承税和赠与税等方面得到减免。其次,日本政府为了支持和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不断调整农业政策,使日本农业处于一种十分完善的保护之中。日本农林水产省在许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对农民优惠的政策,例如:食品安全对策;稳定农业经营,加快农业结构改革;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和山村落户;接受或与有亏损的农协或渔业协会合并,可以减免企业事业税、法人所得税以及财产的登记注册税,等等。日本政府还对外采用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方式,阻止外国农产品的进人,对内实施高投入、高补贴的扶助政策,为农民建立起多重保护网。日本在工业制品方面一直提倡贸易自由化,但对部分主要农产品却设置极高的关税。例如,日本的花生米关税高达500%、大米关税高达490%、小麦关税为210%。在2003年9月11日举行的世贸组织坎昆会议上,日本代表坚决反对就农产品贸易关税问题设立上限、也表示反对增加重要农产品项目的配额,不惜与美国意见相左。在技术壁垒方面,日本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残留农药的检验标准,并规定进口农产品禁用日本已经作废的农药,受此影响,中国原来向日本出口的多种蔬菜和水产品被挡在日本国门之外。日本政府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更是惊人。据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报告,日本对农民的补贴早已超过了农业的收入,日本农业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价格扭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每年用于农业方面的补贴总额都在4万亿日元以上。2000年,日本对农业补贴的总量已经达到了6.4万亿日元,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3%,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有9.12万亿日元。日本农业生产者收入总额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政府补贴。日本的经验表明,农民收入要接近城市水平,一靠政府补贴,二靠农民创业和兼业。

篇2

在美国以国内经济为主的情况下,其贸易逆差有增无减,1986年对外净债务总额高达2450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而当时的日本则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日元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1985年在美国的主导下,美、日、德、法、英五国达成了《广场协议》[2],之后美元大幅贬值,日元大幅升值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也积累了大量美元外汇储备,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不言而喻,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仅为8188.72亿美元,到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31811.48亿美元,接近2005年的四倍。同时,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急速攀升,贸易持续逆差。美国为保持其经济大国和世界霸主的地位,采用了对付日元的手段来迫使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整体趋势也进入了快速升值阶段(见图3)。2012年5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9,累计升值逾31%。5.逐渐消失的本国人口红利日本在享受人口红利的时期,经济增长率高达9.2%,当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时,增长率降到3.8%,而在1990年以后,人口红利消失,年均GDP增长率只有0.89%,陷入失去的10年甚至失去的20年[3]。中国当前面临的人口问题与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时相似。中国人口红利的最大化时期将在2013年之前达到,这一时期抚养比降到最低点,2013年之后人口红利将迅速消失[4]。也就是说我国从2005年7月人民币对主要国际货币升值以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劳动力供给的压力将会进一步体现出来。

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差异性

随着日本金融国际化的快速发展,80年代开始放宽其对国内金融的管制,主要表现:一是大量外国金融机构开始进驻日本,本国金融机构也通过并购等手段来加强竞争力;二是放宽了对于利率和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的管制;三是证券市场的逐渐对外开放。泡沫破灭之前的日本金融市场可谓是蓬勃发展[5]。我国采取审慎、循序渐进的金融自由化路程。一是从1993年开始确定利率市场化的思路,通过逐步推进的方法基本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二是从1981年深圳引进第一家外资银行以来,到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逐步放宽对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如今基本实现开放,但出于现实和安全性的考虑,我国仍坚持分业经营的制度。另外,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且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较为严格,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将逐步进行金融深化改革。4.中日资产泡沫程度不同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前,从1985到1989年日经市盈率由20倍升到68倍,我国除了在2007年平均市盈率高达60以外,其他年份相对较低,2008和2009年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6倍和37倍(图略),低于日本泡沫时期的水平。另外日本银行信贷资本的一半以上流入了股市,加大了股市投机性,而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全面开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居民从事证券投资的活动,从而缓解了国外投机资本对股市的冲击力度。1985~1990年日本房价经历了暴涨阶段,到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地价指数上涨了约90%。尽管我国各大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攀升,但从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趋势(见图8)来看,近几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变化比较稳定,我国房价平均涨幅仍低于泡沫时期的日本。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和城市化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主要是商业地产的支撑,投机因素较多。而我国主要是以居民住宅为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适婚年龄人口的增加,住房需求会高居不下,房价的上涨有真实的需求做支撑。5.中日汇率升值的程度不同1985年9月“广场协议”开始,实施了美元贬值和日元升值政策。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美元对日元汇率从250日元/1美元迅速下跌到200日元/1美元,日元升值25%。1986年和1987年底汇率分别达到152日元/1美元和122日元/1美元,在仅仅2年半的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1倍多。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6]。由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2%,接下来几年,整体趋势呈现单边升值状态,到2011年末,1美元兑6.31元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6年多的时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1%,远远低于80年代日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因此货币升值导致的对出口行业的影响也小于当时的日本。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对出口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争取了一定的时间。6.中日汇率升值引起的物价指数变化不同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虽然日元汇率大幅快速升值,导致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但同期一般物价水平却保持较低的增长水平。1985~1988年CPI同比上涨分别为2.1%、0.6%、0.1%、0.7%,即使1989年泡沫经济的高峰时期CPI才涨为2.2%,形成了物价稳定的状态,从而导致日本央行未能根据资产价格膨胀及时调整宽松的货币政策,延误了压低泡沫的时机。我国在2005年开始的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资产价格也表现出较快的上涨与波动,并且同期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与波动。2005~2011年CPI同比上涨分别为1.8%、1.5%、4.8%、5.9%、-0.7%、3.3%、5.4%。这也使得我国央行能够及时关注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来更加主动的调节经济变动,以避免当年日本央行长期低利率政策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资产泡沫的深化发展。

篇3

关键词 西方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内涵 中国体育精神 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西方体育价值的精神内涵

西方体育价值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植于希腊传统文明,造就了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20世纪西方社会动荡发展,由于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复杂,推动了西方体育的强势文化,它以专业的竞技和奥林匹克运动为发动机,融合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意味的西方体育价值。将体育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和思维融会贯通,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研究分析,这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蓬勃发展。西方体育价值有其自身的完整的规范的体系,相对于我国不成熟的体育价值体系,西方价值体系可谓专业、严谨有条理。西方人将体育看做神圣的运动,在体育竞技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思维逻辑清晰,毫不模糊。这主要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而我国的体育价值精神内涵类似于一种文化,它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思想也比较模糊,西方国家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将其看做一种道德品质的树立,在体育过程中始终倡导挑战精神。这对于个人思想和行为来说也产生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2 西方体育价值精神内涵

2.1 西方体育价值具有人体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价值精神注重塑造人体,将人体培养作为体育锻炼的重点,这主要是传承于古希腊人的思想和观念,古希腊人对于人体非常崇拜,这直接导致了西方体育的价值观具有人体化价值倾向,体育运动大多注重锻炼健美的身材和匀称的比例,因此,古希腊体育中的拳击、赛跑、格斗、射箭、标枪以及投铁饼等运动非常典型,成为了运动员热衷的项目。

而中国体育价值更加注重身心的统一,将人格培养融入体育运动中,体育运动的内涵在于培养内在的品格,体育锻炼是有形到无形的转变和升华,对于人的身心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体育价值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的影响,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

2.2 西方体育价值具有健身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夸大健美和体格和硬朗的体态,对人体高度崇敬,重视形状和身材肌肉和气力,体育运动中赏识运动员的体格、肌肉、耐力、柔韧度、速率和气力等等。西方体育价值的主要思想即健身化,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健身,锻炼强健的体魄,提高人体素质,塑造良好的形象。这种思想非常符合西方人重行动、提倡科学、讲究规范、追求竞争的特点。因此,西方的体育都具有严格的价值体系。

而中国的体育价值重在养生,注重内外结合以及体育精神对于身心的影响。讲究由内而外塑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强调内外兼修,以柔克刚。

2.3 西方体育价值具有竞技化价值取向

“体育是一种竞技、一种挑战。”这是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中的体育价值观。社会竞技活动造就了西方人用于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竞技运动的诞生是在西方价值观念之下产生的,符合西方人竞技、超越、追求第一的思想。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决斗,古罗马斗兽场上的决斗,就体现着西方人的竞技意识和在赛场上的尊严。

3 西方体育价值的精神内涵对于中国体育的启示

3.1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价值文化

中国传统的体育价值具有单一化、标准化、同步化,具有统一的程式化的运动方式和标准,古板而单一,难以造就多元化的方式和学生的发展,对于学习者和运动者的性格的形成和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体育价值理念,注重个体的发展,包容其多元化,促进我国体育价值的繁荣发展。

3.2学习西方体育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西方国家的体育价值非常注重竞技,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我国的体育价值更多的是娱乐性、休闲性,没有形成强烈的竞技意识和思想。体育运动具有强烈的竞技特点,我国应该学习西方体育的奥林匹克精神,深化国人的竞技意识和思想。

4结语

西方体育价值精神对于我国的体育价值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不过在学习西方体育精神的同时一定要与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应该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以及西方体育精神的特点,不断深化整理,吸收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和精神,将中西方的体育价值体系有机地结合一起,不断深化改革,促进我国体育精神的发展。

基金项目: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LZ13A18);课题名称:从体育的角度探究泸州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及方法 。

参考文献

[1] 石龙.论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兼论我国的缺失与回归[D].华南师范大学,2007.

篇4

一、中国金融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人行、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分工协作的分业经营和监管的体系是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体系,这种监管体系曾一度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但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现行监管体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重复监管

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例如下设银行、保险、信托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或是同时从事银行、保险或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会受到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中的多个机构的交叉监管、同时监管和重复监管。由于各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和内容不同,其设定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也不相同,相应的监管结果也会存在差别,因此在对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冲突和矛盾。同时,由于三家监管机构处于同一级别,当出现冲突时,很难决定由哪一家监管机构做出决定性决策,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难以进行。因此,重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降低监管效率。

(二)监管盲区

部分金融控股公司,其集团的控股公司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旗下拥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性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虽然母公司不开展金融业务,但母公司可以控制子公司的决策,从而在金融市场上活动。这种集团结构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隐瞒公司内部信息,极不利于外部机构的监管,很容易形成监管的盲区。同时,由于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机构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集团公司可以利用不同监管机构的差异化监管方式及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不畅来规避监管,形成监管的盲区。

另一方面,根据金融创新理论中的“规避监管说”,政府管制在本质上等同于一种隐性税负。这是因为政府的金融监管不仅会提高被监管机构的经营成本,并且限制了被监管机构的行动范围,无法获取规制外的巨大收益。在这种巨大收益诱惑下,金融机构会绞尽脑汁进行金融创新来规避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所以说金融创新是会在特定环境背景下大量涌现的,而这些金融创新同时又是在现存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金融创新来创造活力,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因此也亟需更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来覆盖这些监管盲区。

(三)中外差异

跨国或跨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由于所适用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母公司的会计信息会存在真实性、重要性和准确性的风险,加大了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金融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十分显著,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寻求国外市场成为国内市场饱和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战略,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而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无法满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这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十分不利。

二、美国、台湾地区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经验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两种主要金融监管体系分别为分业监管体系和统一监管体系,美国一直维系分业金融监管的格局,台湾地区则已实现统一金融监管体系。

(一)美国

美国也曾经历过联邦监管和州监管并存以及不同联邦监管机构并存的混乱的分业监管模式。2008年,美国财政部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针对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改革目标。改革后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大大提高,目的导向的监管方式相比于原有的区分 银行、保险、证券的原则导向的监管方式,更加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和风险进行监控,而不是简单地按行业进行分类监管,不仅弥补了过去监管模式下监管重复和监管盲区的缺陷,并且统一了监管的标准,使得金融监管更加有效。

(二)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曾一度实行以财政当局为主的分散的金融监管体系,21世纪初期,由于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日益增多,台湾当局为避免分业监管体系导致的重复监管等问题,改革实行垂直整合的一元化金融监管,于2003年设立了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台湾金融的主管机关,过去的监管机构则集中于金融管理委员会的统一管理之下。台湾实现了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同样统一了监管标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的问题。

三、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建议

(一)找到合适的金融监管体系

从美国和台湾的金融监管改革经验来看,无论是分业监管还是统一监管,都可以解决我国现存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但不可盲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以及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需要结合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的金融监管模式,设计出适合本国市场的改革方式,解决现存监管体系的漏洞。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模式,需要明确的法律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界定,规范权力和义务,明确业务范围和信息披露标准,规范集团公司的行为,为监管机构创造出良好的监管环境和条件。

篇5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问题;策略

Abstract: Highway construction, is our country'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a rapid, it 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as played a key rol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due to improper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n, affect the balance of the whole ecosystem in China, to the environment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future, the hidden troubl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concerns,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ensure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wo not mistake.

Key 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要经过天然草场,如果施工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给当地及周边的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而必须予以重视,并加强公路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才能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当地经济的目的[1]。

一、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定义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于环境界定为:能够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或者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它既可以包括土壤、水、大气、草原、森林、矿藏、野生动植物等,也可以包括生活居住区、自然保护区、疗养区、温泉、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等。对于环境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如果按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划分,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的对于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并使其得到更为充分、合理的利用,以避免由于自然资源受到破坏和污染而产生出的严重后果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而对于已经遭受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则要进行综合整治,以创造出的更为适合人类居住、工作的环境。

二、公路建设阶段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1、公路建设阶段,由于废弃物、生活垃圾处理不当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目前,由于采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公路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工程和技术项目需要施工工人来完成。在人工作业中,民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量的民工居住在施工现场,产生了许多的生活垃圾,而对于这些垃圾,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清理、销毁、掩埋,造成了周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白色垃圾,由于其不易降解,因而,所产生的污染是永久性的、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生态环境恢复的。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工程材料,也会产生出废弃物,例如各种材质的编织袋、塑料薄膜等,这些垃圾,也会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公路的施工建设,由于材料运输线路选择不当而造成的自然景观破坏

公路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施工材料的运输问题,并且材料的运输,大多是采用汽车运输方式,由于汽车运输具有快速、灵活、方便的特点,因而,在公路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经常采用汽车运输施工材料。采用汽车运输方式,要慎重选择施工便道,尤其是在牧区,公路的施工建设,大部分是在草原深处完成的,在运输材料的过程中,擅自穿越天然植被和草场、人工网围栏,会给草原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这种破坏,在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由于草原地区的腐殖层较薄,草场由于植被的破坏而又缺乏腐殖层的保护,就会容易发生沙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春秋极易发生沙尘暴的季节,最为明显,给施工公路沿线的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3、公路建设所采用的措施不当所造成的滑坡、路基塌方等现象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

通常情况下,公路施工选在夏季进行,而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在夏季雨水充沛,若在施工过程中,不注意工程的排水问题,则会引起路基滑坡、边坡崩塌等现象发生,造成严重的问题。由于路基土会随着雨水流入附近的耕地、农田中,因而,给当地的居民造成经济损失,给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2-4]。

4、在公路建设时,没有制定出较为稳妥的取土计划和植被恢复计划,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公路施工过程中,需要破坏掉一定的草场。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平行作业的施工方式,即边绿化、边平整、边开挖,有计划性的、科学的、合理的选择取土场地。而在大多数的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平行作业的重要性,在施工中沿线的自然草场、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的数不胜数,由于大面积的露天取土所引起的植被破坏状况,使得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坏,而所需要的恢复周期,又是十分漫长的,当地的自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三、公路建设中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标准

在公路施工时,工程施工数量增加不大时,要尽量采用高技术标准,而不是降低指标或者采用极限指标。当然,也不能忽视工程量增加的情况,此时,不能够片面的追求高指标,而忽视了公路的施工质量。路线的设计,要在保证行车快速、舒适、安全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工程施工效益好、运营费用少、造价低、工程量小,从而有利于公路的施工和养护。

2、公路选线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锡林郭勒盟草原由于自然草原的生态性,其对于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在公路的选线,一定要严格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才能够达到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虽然公路选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公路的设计任务所规定的公路的等级、路线走向,及该公路在道路网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客观因素,则是指道路所经地区的原有的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状况、交通布局、工矿企业资源的状况、水文、气象、地质、地形地貌等基本的情况。主观因素对于路线的选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客观因素,则对于路线的选定,起着调整和补充选定的作用。公路路线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路线的设计和选定时,要充分的结合主、客观条件,才能够确定出较佳的选线方案,继而,保证公路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3、公路建设时,施工作业要采用平行作业的方式

在路基及附属设施,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平行作业的施工方式,边施工,边绿化,边开挖,边平整,以达到有计划的平整、开挖、取土,做到及时的还牧、还草、还田,及景观的恢复再造工作。

4、公路建设时,要做好施工排水工作

锡林郭勒盟草原在夏季多雨水,因而,在公路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天气情况,避开雨水较大的天气,在天气晴好时,抓紧施工;在施工作业区,弃土场要及时的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以避免由于滑坡、边坡崩塌所引起的环境破坏。

5、公路建设时,要处理好施工场地

公路建设时,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处理好施工场地。施工单位在进入到施工现场后,首先要对周围的施工用地的元表层土进行集中堆放,并做好保管工作,待施工结束之后,再将元表层土推平,达到恢复原地貌的效果,避免由于施工而造成的地表土层破坏。

6、公路建设时,要做好路基的防护和加固工作

路基的防护工作,可以使路基免受雨水冲刷,从而减轻湿度、温度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路基保护工作,能够延缓软岩表层的剥落、风化过程,不仅能够增加路基边坡的稳定性,而且,能够使得路基与周围的景观协调一致,达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

结语

总之,在公路施工建设及后期的运营管理过程中,都涉及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因而,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公路的施工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造福人民,创造出适合人们出行、工作、生活的美观、协调的公路生态景观环境[5]。

参考文献

[1] 姜翠英,白雪岩. 试论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8).

[2] 武威. 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理论界. 2006(09).

[3] 陈士钢. 浅谈县乡公路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勘察设计. 2006(08).

篇6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晶状体后囊膜破裂; 风险因素; 预后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is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in phacoemulsification of cataract.Method:A total of 1302 eyes in 1267 patients with cataract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ith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from December 2009 to December 2015.The patients that occurred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during intraoperative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45 cases),and random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1∶4 ratio into control group(180 cases).The age,gender,medical history,eye categor,cataract type,preopera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preoperative retinal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ults,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visual acuity,grading history,smoking history and drinking history of all patien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and analyzed the prognosis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in phacoemulsification of cataract.Result:The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in phacoemulsification of cataract were gender,preoperative visual acuity and the nuclear stages (P

【Key words】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Risk factors; Pro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Akesu Corps First Division Hospital,Akesu 84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4.004

白内障是由于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最终发生视物模糊。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增大[1]。目前临床上对白内障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由于药物治疗在目前的国内外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确切的效果,因此白内障在临床的治疗中主要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2]。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且手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临床应用中超声乳化吸除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散光少以及视力恢复快等优点,但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临床上还有待研究改进的难题,其中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据临床研究发现其发生率在3.8%~5.5%[3-4]。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对手术操作的进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其他并发症(视网膜脱离、瞳孔变形、玻璃体溢出等)的发生,而最会影响手术的成败以及预后视功能的恢复[5-6]。因此,确保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的完整性是影响手术成功以及预后视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而导致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白内障的类型和病因以及手术方式等[7-8]。但目前就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国内还缺乏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9]。本研究选取2009年12月-2015年12月来本院就诊并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67例共1302眼,对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进行探讨,为预防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提供理论依据,提高预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5年12月来本院就诊并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67例共1302眼,术前视力:光感-20/40,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院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其中659左眼,

643右眼,男648例(668眼),女619例(634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89例(808眼)并发性白内障478例(494眼),患者年龄27~76岁,平均(53.3±6.4)岁。观察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患者,共45例(47眼)。对照组:按照1∶4的比例在所有患者中随机抽选患者,若抽选到的患者为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患者则不入选重新抽取,共180例(184眼)。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包括青光眼史、高度近视眼史、全身糖皮质激素服用史、糖尿病史、角膜病变病史、视网膜脱离病史以及葡萄膜炎史等引起的白内障。(2)排除标准: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先天性白内障患者; 白内障摘除合并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青白联合手术患者。

1.3 方法 收集原始患者资料,对所有符合入排标准并抽取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原始临床患者资料统计,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眼别、白内障类型、术前眼压、术前视网膜电生理结果、术前和术后的视力、视敏度、分级、吸烟饮酒史、术中发现后囊膜破裂情况、术中使用超声能量及时间等情况以及预后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

1.4 评价标准

1.4.1 白内障晶状体核硬度分级 根据颜色的不同选用最常用的Emery核分级标准,共分为5度。Ⅰ度,白内障晶状体核透明,无核,软性;Ⅱ度,白内障晶状体核呈黄色或者黄白色,软核;Ⅲ度,白内障晶状体核呈深黄色,中等硬度核;Ⅳ度,中等硬度琥珀色或者呈棕色,硬核;Ⅴ度,白内障晶状体核呈黑色或者棕色,极硬核。

1.4.2 视力检测 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 d时进行视力测定,视力监测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单位采用LogMAR视力单位。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和Graphprism 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相关因素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眼别、病史、白内障类型、术前眼压等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视网膜脱离手术史、玻璃体积血及术前视力4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分析 对两组所有临床资料对比得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性别及术前视力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独立风险因素(P

2.3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与晶状体核分型之间的关系 在入选的原始患者资料中,观察组患者有32例(34眼)进行了晶状体核分型,对照组患者有112例(115眼)进行了晶状体核分型,两组患者的晶状体核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情况比较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P

3 讨论

由于遗传、老化、外伤、辐射、中毒、局部营养障碍以及免疫与代谢异常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进而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的病症临床上称之为白内障。白内障的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性的白内障,视力发生进行性的减退,可能伴有眩光感,或者出现单眼复视,近视患者的度数增加。常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10-11]。目前临床上就白内障的治疗多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迅速并已技术成熟的眼科手术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由于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少,视力恢复快等优点而被眼科广泛应用,但是临床研究中也发现,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达到3.8%~5.5%,尤其是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在国内外的研究报道中发现该并发症的发生率在1.9%~17.6%[12-13],是临床上需要快速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次研究中所有入选的1267例患者中有45例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其发生率为3.6%(45/1267),与研究报道一致,这表明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且结果是可信的。同时本次研究在定入排标准时,严格的进行了定位,排除了外伤性以及遗传性的白内障等干扰因素,只入选并发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所以本次研究的结果对未来临床的实践中可能能够提供一些参考的理论依据。

临床上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因素有过相关报道,发现患者的自身的身体状况,疾病的发病原因,疾病的分期以及类型等等都会对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产生一定的影响。说明该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均相关,具体的有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等),全身的既往病史(青光眼、高度近视眼、糖尿病、角膜病变病、葡萄膜炎史玻璃体积血),患者的用药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同时也与患者手术史相关(视网膜脱离手术)[14-15]。研究者们对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因素已经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都是单一的分析,缺乏系统的归纳分析,且就影响因素的结果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16-17],因此本研究针对本院开始引进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技术以来的6年时间里符合入排标准的1267例患者进行系统的统计归纳分析,希望本次研究的结果能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数据补充和结论支持。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无关,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生活水平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高龄患者的生理素质降低的缓慢,这就会使得患者晶状体核的硬度以及后囊膜的相对脆弱度与年龄的相关性不大,所以年龄不是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18]。有临床研究表明,患者有青光眼史、糖尿病史、视网膜脱离手术史以及视网膜病变史等的白内障患者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增大[19-20],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疾病或者手术史,尤其是眼部疾病史给患者的身体状况带来一定的损伤,也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手术的配合度以及对医生的信任,从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影响手术的效果。但本次研究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后表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独立风险因素与这些疾病史均无相关性,并不会增加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这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患者入选的数量有限,同时入选的患者术中所涉及到青光眼史、糖尿病史、视网膜脱离手术史以及视网膜病变史的患者数量较少,且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手术难题均已经得到解决,同时由于这次研究的患者中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本院资质较高,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从而降低了这些因素对后囊膜破裂风险的影响。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且扩大对有疾病史患者的样本来深入探讨研究。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后发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独立风险因素是性别及术前视力。性别是晶状体后囊膜术中发生破裂的风险因素,且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男性要显著高于女性,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男性自身的疾病特点的原因,因为中老年的男性患者在前列腺增生方面经常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长期服用a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而研究表明患者在长期服用a受体阻滞剂后,若再行白内障手术,则容易在术中引发虹膜松弛综合征,导致虹膜涌动、前房形成不佳,进而对手术操作造成影响而增加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是怎样还需要更详尽的数据及流行病学调查来进行深入探讨研究[21-22]。术前视力是晶状体后囊膜术中发生破裂的风险因素,且主要是术前视力

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是白内障患者术后康复情的一个重要标志指标,在本次研究中,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且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均差于对照组,说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患者的视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但是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对患者预后视功能的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此结果还表明白对内障患者而言,越早发现,越早进行治疗,尽量控制风险因素,减少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发生的风险,对患者预后视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性别、术前视力及晶状体核分型是影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且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对患者预后视力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白内障患者而言,要及时发现及时手术治疗,控制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发生的风险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恢复尤其是视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Hong A R,Sheybani A,Huang A J.Intra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osterior capsular ruptre[J].Curr Opin Ophthalmol,2015,26(1):16-21.

[2]韦茹倩,蓝正荣.白内障治疗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3,19(7):14-16.

[3]孙涛.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1,8(7):73-74.

[4]林孝诚,余文达,陈瑾.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处理体会[J].国际眼科杂志,2013,12(2):2504-2506.

[5] Pokroy R,Du E,Alzaga A,et al.Impact of simulator training on resident cataract surgery[J].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13,251(3):777-781.

[6]吴柄成,戴红梅,李兰,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对比[J].国际眼科杂志,2015,5(12):883-886.

[7]章露易.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3.

[8]杨建,吴兵,秦海燕,等.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晶状体前囊膜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5):917-920.

[9]赵吉飞,杜建英,许淑云,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原因分析及其对视力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1,8(9):1461-1463.

[10]杨大为,白洁,郭立兰.老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发症的防范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3):178.

[11]曹小川.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42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5):156-157.

[12]章露易,徐雯,姚克,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15,51(4):282-287.

[13] Narendran N,Jaycock P,Johnston R L,et al.The Cataract National Dataset electronic multicentre audit of 55567 operations:risk stratification for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and vitreous loss[J].Eye(Lond),2009,23(1):31-37.

[14]宋媛,王彩霞,王秋美.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2):74-75.

[15]朱俊东,谢丽莲,陈文芳.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并发症及处理[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88-91.

[16] Agrawal R,Murthy S,Sudha K,et al.Cataract surgeryin uveitis[J].IntJ Inflam,2012,20(10):548-453.

[17]文飞,李斌,李发雯,等.中国人群白内障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3):446-449.

[18]李帅飞,陈彬川,雷方.超声乳化针头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效率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6,36(1):88-91.

[19]黄晓瑛,赵平,闫志鹏,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2013,3(6):335-337.

[20]奚婷,张春.不同术式对白内障患者视力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2013,3(5):289-293.

[21]董光明.白内障手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66-167.

篇7

现实表明,经济全球化空前强化了南北国家之间的竞争强度并扩展了竞争范围。二战以来,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内产生了关于南北关系尤其是南方国家不发达问题的诸多论说。

从现代化理论

到世界体系理论

1、西方现代化理论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60年代以来,现代化研究或发展研究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该研究以二战后处于激烈社会变革中的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一种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即历史是朝一定方向发展的,先进与落后处于同一时间序列,而落后社会与先进社会相比处于一种劣势。在研究的方法论上,西方现代化理论则援用了以生物体自我增殖为原理的系统论概念和重视组织分化过程的结构功能主义。在此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包括布莱克、英克尔斯、艾森斯塔特、内特尔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将现代化理解为一种过程与产物的复合体,它描述了产生于西方、历时近三百年的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社会变革的过程与成果。在探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途径与策略时,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学科的研究都受到自然主义历史观和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的全面影响,如罗斯托、帕森斯、列维、亨延顿等。

2、激进的“不发达政治经济学”

该理论流派出现干60年代中期,独特之处在于,把欠发达国家特有的“依附现象”、“不发达发展”和摆脱依附状况的出路等问题放在帝国主义理论的总框架以及资本主义体系的总背景下考察。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主要表现为:巴兰及阿明的不发达的政治经济学;普雷维什的中心――体系论;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论;多斯・桑托斯的新依附理论;卡尔多索的联系性依附发展理论以及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就依附理论而言其基本观点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后者受内外因素制约而产生的依附状况及摆脱依附、自主发展的途径为研究对象;其次,对依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达成共识:依附是这样一种情况,即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两个或更多国家间在经济的上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但结果是统治国获得了扩展与加强,而依附国只是这种扩展的反映,从而导致依附国的落后与受剥削的局面;其三,依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即中心――的对立模式以及国家内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或格局之中的;其四,反对照搬中心国家发展模式,认为应根据自身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与政策,其中以“停滞论”、“脱钩论”为较为激进的观点。

3、世界体系理论

该理论的创始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以“世界”作为分析单位,以一种总体的、历史的、动态的分析方法来剖析世界体系。沃勒斯坦区分了世界体系的三种历史形态:其一,“互惠的小体系”,即自给自足的不存在剩余和剥削的氏族社会;其二,“再分配的世界帝国”,即国家诉诸政治权力并以纳贡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剩余的体系;其三,“现代世界体系”,即利用国际分工和不平等交换机制把剩余从向中心转移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沃勒斯坦分析的基本命题是拥有内部经济循环的庞大帝国如何向一个处于全球化经济体系框架内的民族国家体系过渡。作为激进的新者,沃勒斯坦反对现代化理论所指示的上升为中心的追赶型路线。他认为,当代世界体系正因为克服经济停滞的机制失灵而陷入深刻的危机,由此,他主张建立作为“反体系运动”的产物的“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南北关系的现实

1、国际投资领域

资本国际化是经济垒球化的主要动力源,它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由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国际直接投资在南北国家间的分布也是极不均衡的。在国际投资流出与流入的两个方面,发达国家都占绝对优势地位。国际投资基本上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三大区域性国际投资圈,即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圈,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圈和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圈。与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投资中的“边缘化”趋势。

但是,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与流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这就是发达国家所忧虑的“资本外逃”现象。

2、国际贸易领域

二战后,国际贸易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助推器。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倡导的自由化原则在全球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但分析全球贸易的结构会发现,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仍居中心地位,它们占据了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

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南北国家所占份额及增长率的差异,不仅是历史的产物而且是现实竞争的结果。不断强化的竞争使得南北之间关于“公平贸易”和“自由贸易”的争论愈加突显出来。北方国家迫于国内就业、绿党环保运动以及国内消费者运动的种种压力,指责南方国家以牺牲生态环境、过度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社会倾销”和“生态倾销”,认为这是一种“竞相跑向低洼处”的倒退的竞争,主张发展中国家在遵守国际通行的劳工标准及环保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公平竞争。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坚决支持者和实践者,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不考虑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特性的差异而要求在国际贸易竞争中遵守统一的劳工标准、环保标准是不切实际的,认为“公平贸易”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乔装改扮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真正意图在于固化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地位,保持发达国家自身的优势地位。

3、全球性生产体系

生产领域内的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目前全球约有4.45万家跨国公司,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多达27.6万家。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许可、分包及特许等多种生产与服务的组织方式,建立起一个没有国界的全球性生产体系。然而,在这个全球性生产体系中南北国家的参与地位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许多学者在考察谁是垒球化的最大获益者时,都倾向于将跨国公司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考虑,其中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如果我们真的想寻找一个中心。

一个人,那么我们就将轻而易举地找到。它的名字不叫跨国公司,而叫美帝国主义。”

由于在垒球性生产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来自不同国家类型的参与者的地位与利益格局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性,而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决策权和利润分配两方面。耐克运动鞋的价值链就清楚地反映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跨国公司垒球性生产体系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差异,而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解读南北关系

的两点思素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关系中竞争不是唯一的层面

尽管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南北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生产及劳动力市场等领域内的竞争有所加剧,但竞争绝不意味着一场针对“现有有限资源”展开的非赢即输的零和博弈,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全球经济体系将为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南北双赢创造条件。70年代以来,发生在南北国家的历次金融危机以及环境问题所引起全球性关注都生动地说明,竞争绝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关系中的唯一层面,南北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复杂性、经济利益的互依性及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

南北国国际投资、贸易及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双方都关注于现有资源的得失,而忽视双方深入互动的过程中可能创造出的新资源。南方国家所获得的这些资源在未来又会促进其国内消费力的增长,从而为新一轮的竞争创造“空位”,为南北的双赢创造条件。

现代化理论的西方中心论、趋同论、赶超论诱使南方国家执着于北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这必将引发南北国家之间就能够满足其生存发展的同样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展开激烈的争夺,从而加剧南北之间的竞争。而作为现代化理论的反对派,激进的依附论在尖锐批判“趋同论”的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脱钩论。“脱钩”自然不会加剧共同现有资源的争夺,但脱钩也意味着失去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希望与世界经济体系脱钩而谋求本国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义愤。

竞争绝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关系中的唯一层面,南北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复杂性,经济利益的互依性及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

2 关于南北关系格局结构主义的分析范式面临解构。

从现代化理论的“传统―现代”、依附论的“中心―边缘”到世界体系理论的“中心―半边缘―边缘”,在解读南北关系时各种分析框架都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的特征。尽管90年代以来有学者试图结合经济垒球化的时代特征对以上理论流派做出全局性的反思,但对以上流派结构主义的分析范式似乎尚无人触及。例如依附论的代表人物贡德・弗兰克在其新作《白银资本》中试图在历史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上恢复中国、印度等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然而就分析范式而言,被弗兰克倒置了的世界体系仍在一种“中心―边缘”的结构主义分析框架之中。

一方面,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严峻挑战,即其“分析单元”的有效性面临质疑。在经济垒球化背景下,以民族国家国内经济GDP构筑的结构化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让位于一个无中心的多元化的由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尽管许多人认为国家的衰落、跨国公司的统治目前还是言过其实,但国家的权力让渡是不争的事实。非调控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经济政策,使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不断实现双向让渡――向上让渡给国际组织(诸如WTO、OECD、IMF等),向下让渡给跨国公司、职业团体、新闻媒体及各种NGO组织。经济垒球化正在逐步抽离将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元的结构主义分析框架的有效性。从而预示着他们所面临的深刻危机,

篇8

一、国际贸易新格局

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无力维持在全球的经济体系控制,世界上的新兴经济体也不甘于在经济发展上受到美国的制约,加重了美国全球经济体系崩塌的危机。美国为了继续享受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福利,同时遏制新型经济体的发展,保持自己的经济霸主地位,积极构建了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主体,吸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这两个公约。TTP是由亚太经合组织中的智利、新西兰、新加坡、文莱四国在2005年提出的,在2008年美国加入,并在2009年主导进行扩展。成员国志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在货物贸易、知识产权、服务贸易、劳动力、环境、投资等领域加强合作及互惠。在2014年,已有12个成员国,占世界总GDP的40%,占世界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TTIP在2013年开始谈判,致力于使美国和欧盟共同消除双边贸易壁垒、减少关税等,进行自由贸易,如果这一谈判成功,那么欧美之间所有的关税都将取消,在投资和监管方面也将达成一致,非关税的壁垒也将大幅度的减少。欧美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的50%,如果这两个协议全部达成,并且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话,我国的贸易环境将进一步恶劣,并且在全球的贸易话语权将极大的被削弱。

二、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探索

两个协议的准入标准非常高,并且在这两个协议中,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都是被排除在外的。所以我国为了建立自己的自由贸易体系,倒逼国内经济市场进行改革,在美国这两个协议的夹缝之间寻找发展路径,探索建立了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是具有进出换、离岸加工、仓储转口等多功能的自由贸易区,占地28.78平方公里,覆盖了4个特殊海关监管区域。这是我国对贸易改革的试水工程,期间还包括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探索、投资领域的改革、贸易领域的改革以及金融领域的改革,可以说,上海自贸区内在的行政机构、制度设施等都与国内其他地区有差异。

为了达成我国建立自己的高层次自由贸易区,推进改革的目的,我们应该从上文中提到的四个方面进行发展的探索。首先,在政府职能领域,要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标准,构建与国际贸易格局和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把审批的重点注意到审批中和审批后上来,在审批前对于准入门槛和相关手续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减少行政审批的事项;在货物进入自贸区后,可以采用一次性验收、申报、放行的制度,加快贸易的流转程序,为贸易提供更多的方便;在投资方面,加强对于项目管理、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工商登记这三个环节进行改革,进一步开放六大服务行业,探索投资管理的新体制,最终实现与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相接轨;在贸易方面,进行高层次的贸易区域建设,推进我国国际贸易的转型和升级,鼓励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亚太地区的总部,提高上海自贸区在亚洲地区的地位和根植力。当前上海自贸区的境外和自贸区货物是不受海关监管的,可以自由的进出自贸区,但是需要遵守我国海关的相关法规,征收一定的税务,这一举措促进了贸易产品流转的效率,吸引了一定的国际投资,为接下来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金融领域,要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包括利率的市场化、汇率自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离岸金融业务的创建与完善等。同时要积极的推进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并允许一些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建立银行等金融机构,但是要注意对于金融风险进行严格的管控,同时为我国在将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做好准备。

但是,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仍然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说空间限制、政策限制、关税限制等。我们要消除这些限制,建立健全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积极地进行相关产业布局,把上海自贸区彻底的盘活。在当今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下,需要在上海自贸区建立两种相关的产业结构。一种是与国际自由贸易相关的服务性产业,包括货物贸易、转口贸易、服务贸易等涉及到航运经济、保险、融资等方面的航运产业和物流产业,以及智能制造、再制造等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等;第二是与我国改革创新相关的产业,包括专业金融、专业法律方面的服务业、医疗行业、文化娱乐行业等。如果这两大产业结构能够建设完成,并且可以解决土地空间等问题,必将彻底的盘活至少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进一步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篇9

任何一次金融危机在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在某些方面带来一些积极影响或是积极因素。在金融危机中,各国都会就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自我定位进行思索和不断调整,从而促使其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应对能力和完善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自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完善。我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员,也必将积极思考自身的不足来面对挑战,积极利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各种机遇。

(1)金融危机可以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如前所述,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我国对外贸易必将受到重大影响,这使得我国政府要不断思考如何通过宏观经济调整来为国内企业及其所在产业进行周密部署和服务,通过这个机会来进行更加优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使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为技术、人员和市场等各个环节的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增强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2)金融危机有利于我国抓住国际市场商品暴跌这个契机来发展国内经济实力。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多商品价格都在随之降低,例如能源价格,我国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目前丰富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机会来为我国工业化生产积累资源,以备今后的发展。

(3)金融危机有利于促进并实现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国内相对来说具有稳定性,这就为各国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使他们对我国国内发展环境有了一个相对较好的预期或是期望,这就促进并实现了他们在我国进行不断投资的信心,从而实现了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而国际资本流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可以带动我国的内需,使资本在投入与使用过程中为我国带来更多的社会价值,产生更大的社会财富。

(4)金融危机有利于我国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从而促进自身的繁荣发展。通过西方国家金融危机,我国从中得到很多经验教训,这是我们获得的最大收获之一。我们要从中认识到,对于经济发展中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和应对措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反思可以使我国在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和应对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尽早可以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发展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从而实现国内外资企业以及本土企业的蓬勃发展。

2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应采用金融政策的启示

通过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采用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我国,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超过了50%,这就使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牢牢抓住出口这个主线,结合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制订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金融政策,实现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和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我国对外贸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要积极利用国家政策给予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和对外贸易行业政策两个方面。我国要通过货币政策来进行国际间的不断合作与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发展进程,通过内需来弥补外需的不足,并积极寻找外需拉动的动力,降低边际税率的同时也要刺激消费需求。我国还要通过对外贸易行业的对策来促进自身资源优势的发挥,为国际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而努力,使我国的企业可以在世界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我国各行业也要及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并随之进行动态互动,在国际市场中积极发挥作用,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来减少风险等。

(2)积极促进出口尽早建立应对措施。企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只有使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安全渡过难关,才可以使整体经济发展取得胜利。为此,各个外贸企业要积极抓住机遇来调整自身资源,使出口产品的市场供应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都得以保证,并积极开展市场性金融活动的拓展。此外,还要促进国内企业尽快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问题,并加大力度对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产品进行研发工作和市场化进程。

(3)针对新贸易保护对策开展应对政策,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层面的对策和企业层面的对策两个方面。在政府层面,要尽量加快与世界接轨的速度,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积极缩小与发达国家,特别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金融发展环境以及保护水平,并且积极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此打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贸易关系讨论和谈判,并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协调在环境与贸易问题上的统一立场,通过合力来加大自身发展的力度和国际地位;还要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使自身的各种优惠和利益得到切实保证,积极扭转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贸易发展及往来中的被动地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企业层面,各企业和政府一致,积极研究和适应整个国际发展态势,并就有关的方面进行措施制订和执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贸易壁垒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等手段来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企业起到及时指导和保护作用,从而适时调整企业自身发展和应对措施;还要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促使各企业积极提高自身技术发展意识;通过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相关费用来提高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并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3结语

篇10

关键词:中国金融国际金融转型路径

中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一历程伴随着金融转型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些变化已经并正在对中国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从金融领域来看,全球银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监管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为此,中国金融业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新形势,而且还要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监管变革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整合。中国必须抓住全球金融转型的机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颈性难题,坚决踏上金融转型之路,以期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完善期)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直接期)。

一、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从1978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扩张运行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支撑,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加剧,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缺乏可持续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等。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但充分凸显了“三大”:经济规模大,成本压力大,产能过大;三低:低端,低价,低利润。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金融转型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充满了曲折与争议。总体而言,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

1978年至1984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和结构开始了制度调整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和结构出现了变化,最主要表现在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打破传统制度一统天下的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的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制度变革的发生时期,新机构和旧机制并存,机构是新的,但制度安排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旧机制起支配作用。

1985年至1996年,是我国金融体系走向市场化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基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金融市场建立了初步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宏观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从单一的行政型调控向运用经济手段转变。资金管理从统存统贷转变为差额包干的基础上,继而推进到差额控制和实存实贷,由指标管理过渡到资金管理;金融调控也从单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从开始的控制贷款规模,逐步启用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发展到以比例管理彻底取代贷款规模控制。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变革进入市场金融体系框架的调整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传统的短缺经济发展到总量相对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显著特点是形成“一行三会”格局,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保监会则统一监管全国的保险市场。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履行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责,并负责协调三家监管委员会的工作,充当最后贷款人,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金融转型进化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进化发展阶段(2008年至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调整运行的时期,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转折期,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和发展模式再创新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不仅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而且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的挑战日趋复杂和严峻。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行深度调整和寻找解决方法,积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结构调整的挑战。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危机期(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后危机期(2009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完善期(2011年至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实体经济进入严重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全球经济金融进入了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运行的宏观环境良好;金融改革成效显著,金融开放继续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加强;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实际支付能力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总体运行平稳;金融安全网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2009年无疑是中国金融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与风险并蓄的一年,第二季度以来,尽管失业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经济先行指标PMI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金融逐步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国际金融市场逐渐稳定,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但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金融体系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存在,维护金融稳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金融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化的完善时期。“十二五”时期,只有继续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各项措施,创造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危机应急处置机制作用,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改善融资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改进金融监管制度和方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国际金融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三、中国金融转型高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高级发展阶段:当主要矛盾和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积聚了新的积极因素之后,进入高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成熟运行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更多地体现出经济社会成熟发展的特征、成功的运行和卓越的成效,使中国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管理理念等不但体现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典范。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会成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从中国参与建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及制定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程度依次划分为参与制定期、共同制定期到直接制定期,这是中国金融转型路径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四、结论

虽然总的来说,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但它基本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级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事实证明,我国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既保证了转型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改革目标。

但是必须看到,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金融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已开始日益凸显,阻碍着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亟待进一步解决。这集中反映在一方面我国金融资产规模迅速积累,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内部效率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衡量金融体制改革成就并不只是规模的扩张,而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改善。只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才能有效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在结构布局、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固有的问题,阻碍了其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发挥,从而难以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的经济转型以“渐进”而闻名,金融转型更为渐进。但是这种过甚的渐进,实际上已经严重损害了效率,客观上要求提升金融转型速度。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谭迎庆,聂建康.建国60年金融转型的进程—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10)

2.国家统计局.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R].国家统计局,2008

3.许莎雯.“进化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十二五”中国经济发展展望[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2009[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